古诗诵读春晓

2024-06-17

古诗诵读春晓(共8篇)

篇1:古诗诵读春晓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描绘与热爱。

2.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了解古诗大意。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师:你能背哪些古诗?

指名背诵,表扬鼓励。

2.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两首古诗。

二、学第一首古诗

1.师板书:春晓。

师:谁会读?(指名读,请小老师读)

2.师:谁已经会读了?请他读一读(表扬)。

3.听老师读,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4.听录音,跟着读(两遍)。

5.再听老师读一读,自己轻轻地读一读。

6.师生合作读,一人读一行(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师揭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大意。)

7.生看图,师讲古诗大意: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夜里迷迷糊糊,似乎有沙沙的风雨声,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8.师:谁已经背出来了,请来试一试。(看图试背,师表扬鼓励)

9.齐背古诗

三、学第二首古诗

1.板书:咏柳(指名认读)

诗得作者是谁呢?(贺知章)师板书。

会背的站起来背一背(表扬鼓励)。

2.听录音,想想你听到了什么?

3.请小老师领读古诗(两遍)。

4.听录音,跟着读(注意停顿)。

生质疑问词,师揭示,生试讲古诗大意。

5.生看图,师讲诗意: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装饰成的,下垂披佛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你可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裁剪的吗?就是那锋利如尖刀的二月春风啊!

6.指名背诵古诗。

四、复习巩固

1.男生、女生分别朗读两首古诗。

2.指名背诵。

3.小组开展背古诗比赛,选出优胜者,表扬鼓励。

篇2:古诗诵读春晓

第5课

教学目的要求:

A组生:正确认读、书写“夜、声、知”3个生字,并能组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B组生:正确认读“夜、声、知”3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C组生:正确指读 “夜、声、知”3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美好,珍惜春光。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书写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具准备:

1. 布置学生观察周围自然景物的变化。2.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课件。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读“夜、声、知”,书写“夜”,读好古诗第一二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

(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春天到》

春天到 春天到,春天到,花儿朵朵开口笑。草儿绿,鸟儿叫,蝴蝶蜜蜂齐舞蹈。

二、激趣导入新课

1.上节课老师布置你们去找春天,你们找到了春天在哪儿吗?

2.春天到了,桃花盛开,有时还会下春雨呢?而且特别喜欢睡懒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春天的一首古诗。板书:春晓。带读,读准字音。

三、简介作者和课文 1.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

2.以故事形式介绍古诗。大意是诗人夜读入睡,半夜被风声雨声惊醒,一会儿又睡了。直到鸟鸣声传来才发现天亮了。起身后,边听鸟鸣边吟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忽然,他想起夜里听到的风声、雨声,走到窗前,边张望边吟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由此,留下了一首好诗《春晓》。3.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读通古诗。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认识的生字,读正确。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范读全诗。欣赏春天的美景图。2.认读一、二行中的生字,眠、觉、啼。3.再读一读这两行诗。(指名读——齐读)

五、书写“夜”字。

1.指导分析“夜”的笔画,教师板演提醒:夜:第四笔是“竖”,不要写成“竖钩”。注意指导笔顺,提示不要漏写第七笔“点”。可与熟字“衣”比较字形的异同。2.学生书空。数笔画。

3.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六、作业

A组生:书写 “夜”字2行并组词,把古诗第一二行读流利、通顺。B组生:书写 “夜”字1行,把古诗第一二行读通顺。C组生:指认 “夜”字,跟读古诗第一二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读“声、知”,书写“声、知”,读好古诗第三、四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

(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春天到》

春天到 春天到,春天到,花儿朵朵开口笑。草儿绿,鸟儿叫,蝴蝶蜜蜂齐舞蹈。

二、、唤起感知、激趣导入

1.欣赏古诗《春晓》画面,引出诗朗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理解个别字的意思:眠:睡觉。晓:天亮了。闻:听。啼:叫。

3.借助课件画面,了解诗意:春天睡觉不知道天已经亮了,到处都可以听到小鸟的叫声。

4.引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体会作者的心情。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三、学习第三四行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唤起感知。

1.出示图片:窗外落英缤纷,湿漉漉的草坡上飘满了桃花的美景。

学生看图说说你看见了什么?引出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引出诗的意思:晚上刮了风下了雨,春天里的花飘落了多少呢?? 2.指导认读:“声”翘舌音、后鼻音。字义:声音。

指导认读:“知”翘舌音、拼音是整体人读音节。字义:知道。3.指导朗读:?的读法。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四、悟读古诗。

1.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你会用怎么样的心情来读呢?(配乐)自己在座位上练读。

2.教师指导古诗,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指名、分组、齐朗诵。

五、指导写字。

1.指导分析“声、知”的笔画,教师板演提醒:声:上面是“士”,不是“土”。下面的最后一笔是“丿”,不是“竖弯钩”,不能写成“巴”。知:左边是把“午”的“竖”改撇,再加一点。右边是“口”表示知道了要用口说出来。2.学生书空。数笔画。

3.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六、作业

A组生:书写 “声、知”字2行并组词,把古诗读流利、通顺。B组生:书写 “声、知”字1行,把古诗第读通顺。C组生:指认 “声、知”字,跟读古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背诵古诗,完成课后练习,欣赏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2分钟大声说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1)书本、笔盒放桌角。

(2)鼓励学生坐得精神、注意力集中等。2.大声朗诵:《春天到》

春天到 春天到,春天到,花儿朵朵开口笑。草儿绿,鸟儿叫,蝴蝶蜜蜂齐舞蹈。

二、欣赏画面,激趣朗诵。1.欣赏古诗《春晓》课件。

2.引导朗诵,通过带读、跟读、配乐朗诵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3.指导背诵。

这么美的一幅春景图、这么美的一首诗,能把它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三、想想练练

1.说说下列带点字在句子中的意思。“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眠:睡觉。晓:天亮了。闻:听。啼:叫。2.借助课件画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春天里,天已经亮了还不知道,到处都可以听到小鸟的叫声。晚上刮了风下了雨也不知道,春天里的花飘落了多少呢?

四、欣赏、吟诵、感受春天的美好。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写下了不少咏春的诗句,我抄了几句,你们想读吗?(出示相关画面及诗句,学生自由欣赏跟读。)推荐欣赏朗读的诗句:

(1)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4)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以上诗句都注上拼音,供同学自由朗读,感受春天的美好。

五、作业:

A组生: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背诵古诗。B组生: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背诵古诗。

篇3:解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春晓》

这首作品是我们儿时的记忆, 如今曲作者黎英海把它改编成了一首中国艺术歌曲, 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歌曲的节奏抑扬顿挫, 旋律委婉动听, 钢琴部分也独具表现力, 表达了作者深挚隽永的情感。演唱时宜用吟咏的语气降音乐与歌词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在演唱的过程中, 一要注意这首歌曲的速度标记, 这种速度标记都有一个灵活而又不同意义的幅度。歌曲的第一句“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描写春天夜短, 睡着后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 到处是鸟雀的啼鸣声!就要用一种比较含蓄, 柔和的音色。第二句“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描写诗人在美梦乍醒, 欲起未起之时, 回想起昨夜的风雨声声, 于是想见风雨过去未必有很多落花!应该用一种圆润, 浑厚和明暗适中的音色。三要注意音量, 歌曲《春晓》第二句就比第一句的音量要强些, 第一句就像平静地叙述需要音量适中, 而第二句由外露而转向回归内心的体验和想象的句子, 由强渐弱的音量演唱。四要注意唱出每一个字或词的语气, 声乐和其他的乐器不一样, 它通过嗓音能直接抒发个人的情感, 语言又是人类最好表达感情的工具, 所以在演唱时, 演唱者可根据自己对这首作品的理解来把握语言的生动性。五要注意润腔, 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对唱腔加以美化、装饰、润色的独特技法。以字行腔, 以情润腔, 以声润腔, 是形成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风格、韵味和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歌唱中声音的圆滑通畅, 不间断的向前流动, 形成平稳连滑的连音行腔法, 是最基本的。演唱者在演唱时从内心抒发出对旋律美, 字音美而更好的表达情绪的追求, 在适当的地方为音符增添装饰音和特定的音符延长音中作为变奏或一些旋律的修饰方法。歌曲中一句“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出现过三次, 在艺术处理上, 一句要比一句渐弱, 心里不断地感慨着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

整首诗并没有过多的华丽的辞藻, 他只有非常淳朴的大自然语言。它行云流水般的勾画出一幅清新、宁静、明朗的画面不禁让人陶醉其中。忘掉了人间的淡薄世俗功利, 以及世间的纷纷扰扰。浮躁的社会里可以在这里得到某种程度的发泄。《春晓》的作者黎英海先生谱曲时在歌曲的末尾处运用了长达14拍的延长音, 将这种祥和、恬静、犹如进入仙境一般的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 耐人寻味。

中国古典艺术歌曲是诗与乐的高度结合, 音乐上汲取了欧洲的创作技法, 着重对个人内在感情的抒发, 旋律优美, 钢伴渲染气氛刻画音乐形象。艺术歌曲对声音、对咬字、对情韵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把握好中国古典艺术歌曲不仅需要过硬的声乐功底, 更需要广博的文化知识以及在舞台上的成熟表演等。

二、歌曲演唱技巧上

《春晓》这首歌曲表现出了一种非常舒适, 懒洋洋的, 犹如天堂般的感觉。在演唱时声音的色彩处理上需要用半声演唱, 以柔美、淡雅、空灵的音色来抒发歌曲的情感。半声演唱也是声乐演唱比较难做的技巧之一, 这就需要歌者有扎实的声乐基本功底, 要求气息、声带和整个腔体有很好的控制能力。半声就是全声的一半, 控制住声音在一半的状态是它的特点。歌者需要喉头的位置放低而稳定, 气息上要吸得柔并有力, 送气不要太多, 要恰到好处。整个歌唱状态和演唱正常的作品一样, 但声音要很轻, 弱声状态演唱。这种歌唱的方法和假声还不同, 也和一般的弱声不一样, 它一定是要建立在高位置和深呼吸的基础上的。这种呼吸的控制甚至比唱大声作品还要强烈, 控制好后, 声音可强可弱, 音色上可浓可淡, 难度非常之大。全谱没有任何 " 强" 记号标志, 整个谱面的演唱力度多为“mp”, 而且采用了慢起音起音。该曲运用了每句两小节的时值, 所以呼吸要每唱一句呼吸一次。

本作品的一、二、四句以比较平又均衡的音量和语气进行演唱。第一段句子运用补气的吸气方式过渡到第二段句子。第二段句子和第三段有一个八度的音区跨越且高音以“F”为中心, 这就需要很大的气息量, 所以在结束句时“鸟”的四拍时值要留一拍作为第三句的准备。谱例上第三句写有一个力度过渡, 是在“风雨”的演唱音量上做渐强, 在“两”上也作了一个强音的处理, 而“声”字根据了旋律的整个走向控制了音量, 并在“F”和“G音做了强处理。”

演唱《春晓》时, 在对这首歌演唱定位的同时, 千万不能忽略了其作品创造的技法。西方的创作技法主要取决于对作品的分析。但西方创作技法于民族民间的歌曲相结合一定要看重歌曲的民族特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音乐元素和类型。如陕北民歌、少数民族歌曲等等, 都有不同的地方性风格。这都是我们在演唱时要注意有不可忽略的。

摘要: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这首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 92年被评为香港“唐诗十佳”之一。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 展现出春天早晨的美好景象, 它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享受着春天里的一切并带给他的愉悦心情。首句破题, 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 写悦耳的春声, 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 末句又回到眼前, 由喜春翻为惜春。全诗语言平易浅近, 自然天成, 言浅意浓, 景真情真, 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诗人运用了听觉的角度来写出了雨后早晨的春天景色, 这就更加表现出诗人对春天喜爱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诗人笔下描绘出了春天的活灵活现和生机勃勃。《春晓》这首诗看色比较平淡并缺少些味道, 仔细品味它的内涵却韵味十足。整首诗内蕴诗人深厚的情感, 自然平易, 文如流水。

篇4:古诗《春晓》再解

关键词:伤春;伤己;伤时;山水田园诗;春晓;进仕;孟浩然;伤春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4-0033-03

一、《春晓》“伤春”说

在我国,“伤春”说由来已久,“春”用来标识时间,诗人多有时节感叹的情节,历史上也留下大量的伤春诗。悲伤的范围很广,从淡淡的哀怨,静静的闲愁,到深沉的悲哀,再到绝望的痛苦,都是春恨;从含蓄委婉的暗示,到直抒胸臆的歌唱,也都是伤春。“孟浩然的《春晓》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轻轻着笔,不落痕迹的春愁”。《春晓》本身即堪称中国古典美学的经典意象,后世只要一提起“春晓”二字,甚至不必尽知诗的具体内容,也会立即本能地将其与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及对美丽年华的叹惋联系在一起。《春晓》一诗,逐步沉淀为美丽、活力和经典的同义语,充满对繁华落尽的伤感。

《春晓》历来被看作山水田园诗歌的典范,孟浩然生于689年,卒于740年,生命跨度正是唐王朝国运上升的阶段。在诗坛,孟浩然是有名的才子,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早年雄心勃勃,有志于官场,但多次折戟,后痛苦失望,终身隐居鹿门山,这首诗即是隐居时所作。他长于写景,山水田园、隐逸和行旅是反映重点,题材不宽,五言短篇见长,语言清淡,以淡雅为基调,而淡雅中有壮阔之气,如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境界开阔,气势磅礴,但类似诗作并不多见,更多如《宿建德江》描写江湖水景,不事雕饰,清淡简朴,再有《过故人庄》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而《春晓》,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其独特的诗歌造诣,使其成为继陶渊明、谢灵运后,开盛唐山水田园诗之先的诗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展现的是四幅春日图景,有声有色,诗人陶醉其中,心情愉快。首句破题,写春睡香甜,流露出对明媚朝阳的喜爱,展现的是一幅悠闲自得的春眠图;下一句即景,写悦耳春声,远近应和、婉转起伏,亦交代醒来原因,展现的是一幅环境清幽的鸟鸣图;第三句转为对昨夜潇潇春雨的追忆,展现的是一幅风雨图;末一句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怜花惜春,展现的是一幅花落图。昨夜霏霏烟雨不留痕,却有落英铺满地,让人想见夜的静谧,春的凄迷。一样是写春之声,潇潇春雨可能有声,落英遍地可能无声,这有声与无声之间,是诗人对落英缤纷的一声叹息。这叹息声很轻、很轻,生怕惊动春夜的宁静,生怕惊动春夜的迷蒙。宋刘辰翁《王孟诗评》:“风流闲美,正不在多。此诗近词,太以纤丽故。”[1]作为春晨的即兴之作,主要描写春天清晨之景,“酣睡的春天,酣睡,不觉,天色已晓,处处听见,鸟雀在啼叫,夜里的声声风雨,不知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2],字里行间流荡着春晨的浓浓气息,流露着诗人喜春、爱春、念春、惜春的春恋之情,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春晓图,尤其鸟雀啼叫,风雨声响,更为人们创设了鲜明的听觉形象。

诗人写春景,不写色,不写香,只写声,突显诗人心之感悟,一句“花落知多少”,道尽诗人由喜春转为惜春的无尽哀叹。《春晓》是对青春、自由、生命的咏唱,诗人心中的那一片“百鸟争鸣”,象征着对不可复制的青春的畅想,背后实际隐藏着对这一切的感伤。

二、《春晓》“伤己”说

《春晓》千古流传,解析颇多,但时光流转,岁月钩陈,“伤春”一说似乎已是不可动摇的经典说辞。但文学毕竟是文学,它不同于历史,应该倡导发散性思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地接纳每一种可能的阐释。

一位伟大的诗人,作出一首面目清晰的山水田园诗歌,背后必然隐藏着诗人更多的心声,只是这种情感相对隐晦,需细心体会才可把握。《春晓》就是这样,“伤春”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的“伤己”情怀,是对自我身世的一种悲叹,正所谓“诗以言志。”[3]诗人689年出生,后一直在家乡读书,直到714年25岁时,他辞亲远行,漫游长江一带,十年间,广交友朋,拜见名流贵卿,以求进身之机。

724年,唐玄宗摆驾洛阳,诗人闻讯,急奔洛阳求仕,一待就是三年,一无所获。而此时,他的忘形之交卢僎,已就任襄阳令;726年,又有储光羲、崔国辅、綦毋潜等好友先后登进士第;727年,王昌龄也登进士第,他的诗作中有名有姓的官员达60多人。从年龄角度讲,孟浩然年长王昌龄9岁,年长储光羲17岁,他们都功成名就,而自己仍一介布衣,朋友仕途顺风,必然会对他形成压力。此前,孟浩然其实并不想通过科考出仕,《田园作》中:“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但出仕毕竟是有吸引力的,“至唐,尤其是武后柄政以来,进士出身的华贵和平流直上的仕宦前景,使得士族阶层对之趋之若鹜。”[4]加之周遭环境的变化,此后,孟浩然也走上了积极求仕的道路。

727年,孟浩然年近四十,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以为稳操胜券,不料名落孙山。遭此变故,诗人懊丧不已,找到好友王维,在其住处写下《岁暮归南山》,纾解进退维谷的心境,新作既成,王维非常欣赏。此时,玄宗驾到,王维让孟浩然躲在床底,急忙迎驾,待玄宗坐定,王维如实禀报,玄宗很高兴,召孟浩然现场作诗,诗人遂把刚写好的《岁暮归南山》,用一种抑扬顿挫的语调诵读起来,当听到“不才明主弃”时,玄宗极不耐烦,一挥手,怃然道:“卿自不求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说完,让孟浩然回归终南山去。孟浩然失意地离开京城,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733年秋,孟浩然再次长安求仕,作诗《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仕》:“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又作《送丁大夫进士举》:“故人今在位,岐路莫迟回。”可见其求官心切。

734年,诗人上京拜谒张九龄,张正丁母忧,一无所获,遂作《闻裴侍御朏自襄州司户除豫州司户,因以投寄》:“故人荆府掾,尚有柏台威”,仍两手空空。张、裴都是孟的至交好友却都没引荐他,这让孟浩然不免心情愤激,去京前夕,作《留别王侍御》:“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内心埋怨之情可见一斑。

虽科场失利,但孟浩然卓绝诗才却受到朝野诗才们的一致赞赏,包括大名鼎鼎的韩朝宗。韩朝宗喜欢提拔后进,时人有语:“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连“谪仙”李白也向韩朝宗投书,希望得到举荐。所以,孟浩然被韩朝宗欣赏,真是荣幸之至。734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一日,邀请孟浩然参加饮宴,决定向朝廷举荐他,但孟浩然因与朋友喝酒,大醉不醒,错过了这次精心准备的宴请,韩朝宗大失所望。不久,重归山野,再未出山。

晚年,鹿门山下,一日清晨,面对昨夜风雨,一地落花,孟浩然有感而发,《春晓》脱口而出。历尽坎坷,饱尝心酸,“夜来风雨声”,是对往事的一种隐晦表达,末一句“花落知多少”是诗眼,不难感知诗人繁华落尽,悲叹世事悲凉的心境,无可奈何人老去,到了全是白忙活,表面“伤春”,实则“伤己”。

三、《春晓》“伤时”说

除“伤春”“伤己”外,亦可窥见诗人的“伤时”情怀,“时”乃“时代”之意,体现为一种对那个时代深沉的忧虑。

“春眠”是极美的,尤其在清晨,隐喻国泰民安,四海升平,以致“不觉晓”。诗人处在唐王朝走向繁盛的时代,当时中国国力首屈一指,周边少数民族稍有异动,唐王朝便迎头痛击,使其年年纳贡,岁岁朝拜,而繁盛之下危机已现。

“处处闻啼鸟”,美梦被打破,可见这“鸟啼”并非好事,玄宗暮年,沉溺歌舞,撒手朝政,大权落入李林甫、杨国忠之手,国政黑暗,腐败横生,民怨沸腾,“安史之乱”的爆发,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折。

此种情况,文化界早有预示。“夜来风雨声”,是诗人对现实政治、军事的一种关照。王维贬官济州时作《济上四贤咏》《寓言》《不遇咏》及《偶然作六首·其五》等,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广大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的政治阴暗。那是一个被诅咒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年代,玄宗由早年的励精图治变得昏庸腐朽,自安禄山入朝、杨贵妃进宫册封后,一批批贤人名士、文臣武将,隐退的隐退,被贬的被贬,被杀的被杀。737年,一代贤相张九龄被逐,预示着唐王朝政治不断滑向黑暗。李白反映“安史之乱”的诗,完全可与杜甫同期所作“沉郁顿挫”的诗并读,而孟浩然,“李白和杜甫对他都很推崇,”[5]可以说,孟浩然心忧天下的气节深深影响了后辈。

“花落知多少”,孟浩然从714—737年,辞乡远游,拜谒权贵,整整23年,在努力求仕的路上,境遇坎坷,始终布衣,对政治的黑暗,民众的苦痛,感同身受,极度失望,回归山野,但依旧关注着国家的命运。文学家的神经总是敏感的,稍有异动,空气中的气味都会被他们捕捉到,最终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面对黑暗政局和松懈的边防,稍有忧国意识的人,都会发出感叹,然后融进自己诗里,成为对统治者的警示,此处,我们能体会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预感,深沉的忧虑透过诗句隐隐地传达出来,这实际是一种盛唐之音,“尽管伤春惜花,但所展现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丽的春晨图画,它清新活泼而并不低沉哀婉”。[6]

诗人的预感是敏锐的。740年,孟浩然逝世。744年,太子宾客贺知章告老还乡当道士;747年,李林甫派人杖杀北海太守李邕和淄川太守裴敦;同时,“酒中八仙”之一李适之,亦被逼仰药自杀,一桩桩惊心慑魂的事件都是血泪控诉。755年,安禄山造反,为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发生了,这是唐王朝各种社会矛盾的总爆发,国家在叛军的铁蹄下濒于覆亡,百姓在胡人的屠戮下呻吟挣扎。这一切,在《春晓》里好似遍地的落花。

四、结语

综上,《春晓》绝非简单的山水田园诗,春眠、鸟鸣、风雨和花落之后,“伤春”之情凸显;而深层意义不止于此,诗人实借现实之景,浇己之心中块垒,实为“伤己”;而面对大时代的变革,诗人将自己对现实的关照反映在诗里,这种情感是隐晦的,实际体现为“伤时”,是对这个大时代的触摸和反思。

参考文献:

[1]杨旭辉.唐诗鉴赏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2:157.

[2]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75.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135.

[4]王伟.唐代关中文学群体与科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53.

[5]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1.

[6]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20.

篇5:古诗《春晓》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我今天要讲的课文是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春晓》

一、说班级情况

二(2)班共有学生xx人,男女生各半,本班上课最大的问题就是课堂气氛不活跃,举手不积极,而本课又是古诗,内容本身枯燥,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动动脑筋,

二、说教材

《春晓》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情感。诗题中的“晓”是指早晨。前两句写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天已亮了,听到四处鸟的婉转叫声。同时诗句向人们传递春光是多么的美好,连睡觉都那样的舒服,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后文作者感悟春光不能永驻埋下伏笔。“眠”:睡觉。“不觉晓”:晓,天亮;不觉晓就是不知不觉天就亮了。“闻”:听到。“啼鸟”:鸟的鸣叫。后两句写想起夜里听到阵阵风雨的声音,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全诗平实自然,蕴涵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对落花的惋惜,提示读者春光短暂,应该加倍珍惜才是。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了、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晓、眠。提示学生能按笔顺正确的书写。“啼”只识不写,认识多音字“觉”,可以根据对应的音节组词。

3、初步懂得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知道春晓中的两个“晓”意思的不同,“春晓”:晓,早晨。“不觉晓”:晓,天亮了。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对诗的意境的理解。

(三)解决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味及语言美。

五、教法、学法

教法

1、读书法:

根据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以识字、学词学句和朗读背诵训练为重点,我在教学中主要以读为主,读中熟字,读中解词,读中学句,读中悟情的方法。

2、创设情境法:

利用文中插图,配乐朗读等方法为学生创设美丽的春晨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美景之中,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与作者产生共鸣。

学法

1、合作法:

针对于字词合作交流认读,诗句的理解也是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教学目标的。

2、体验法:

用灵巧的小手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春晓图”,并结合书上的插图用以体验和感悟古诗的意境。

教学流程

激情导入──初读古诗,认识字词──合作交流古诗大意──熟读成诵,体悟意境 (出示课件)

一、激情导入

课件创设情景,指导练习说话,

1、出示画面:春天,百花盛开,蜜蜂在花丛中飞舞,枝头,不时有小鸟飞来,唧唧喳喳地叫着,到处春意盎然。

2、看画面引导学生练习说话。

3、是呀!春天多么美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课件出示古诗)

二、初读古诗,认识字词

由于学生们对这首诗比较熟悉,所以我先让学生们自己试读这首诗,了解学生读诗及认字水平,给学生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然后,我适时出示配乐朗读古诗的课件,入情入境的为学生们范读。因为刚刚上二年级的孩子们,在朗读古诗方面肯定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所以我认为教师的引读课文是必要的。

经过我反复指导朗读,孩子们大都能带有感情、有节奏的读这首古诗了,我又抛出了第二个游戏:

帮拼音宝宝回家。听说你们都是热心的孩子,想不想帮拼音宝宝找回家?于是我拿出了准备好的两幅画有小房子的水彩画,在每一个小房子上写上了本课应认识的字的拼音,然后将写有生字的拼音宝宝分两组发给学生,并让他们小组合作比赛,看哪一个组先完成任务。

低年级教学认字是一个难点,枯燥死板的教学生字,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对拼音记忆不深刻,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针对于此,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想给学生换一种学习氛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玩中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而且我将他们分为两组进行比赛,让他们每小组合作帮助拼音宝宝找妈妈,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而且在无形中还向学生们渗透了一种团队精神即不能让本组落后。

看到孩子们积极热情的合作情形,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他们中去,和他们一起体验、感悟合作、竞争的刺激与快乐。

三、合作交流古诗大意

对于诗意的理解,让学生们完整的说下来难度很大,所以教学中,我先对重点字词进行引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如第一句诗中抓住“春眠”、“不觉”,第二句诗中抓住“闻啼鸟”,第三四句诗中抓住“花落知”还是“知花落”等词语,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结合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基础合作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这样入情入境的理解,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也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

四、熟读成诵,体悟意境

引导学生在熟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是不成问题的,而如何引导学生体悟诗的意境,和作者有如同样的感受是重点也是难点。对此教学我采用了两种方法:

1、配乐朗读古诗,让学生们闭眼想象。

2、提议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小手画一画自己心中所想的“春晓图”。

篇6:小学古诗春晓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眠、啼、觉、少、晓”5个生字,会写“春、处、多、少”4个生字。

2、背诵《春晓》这首古诗;

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春天、亲近大自然的情感,享受学习过程的愉悦。

5、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好多孩子学前就已经会背了。

如果我们再一味注重读背,那就如我们所说的:

学生只是在数白嘴、背天书,毫无意义。

试问,这样的课学生趣从何来?这无非是在浪费时间。

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我们必须把握一点:

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定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游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

导入

1、学生背诵以前积累的古诗。

师: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课下搜集背诵了好多的.古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来,勇敢地站起来给我们背一首吧!

2、出示图片,观察。

师:

你们真是勤奋好学,背诵了这么多古诗,今天老师奖励你们看个图片,示图。

真是太美了!老师想用一首古诗来描绘一下这幅图,你猜是什么诗?

(学生猜测,会背的背给大家听)

二、认读古诗。

1、师生合作,认读古诗

老师想背的就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写的这首《春晓》,(板书课题,解释:

晓,天刚亮)我们的课本上也有这首诗呢,赶快看看它和我们背的这首《春晓》是不是一样呢!请同学们打开书17页,自己认真地拼一拼、读一读这首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是圈下来,一会儿想办法解决,好吗?(生自由读,师板书诗)

2、指名读,互相评价。

谁愿意把书上的这首诗给大家读一读?

3、这么好听的诗,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

4、生评价老师

三、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

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读这么好吗?因为老师交了好多的生字朋友,瞧:

春、晓、眠、觉、啼、多、少、处

2、合作识字。

来看第一位生字朋友,谁认识它?

生逐各念出读音。

4、让我们一齐来认认他们吧!

师领读,生个别读,齐读。

四、观察、诵读,感悟诗境、诗情。

1、看图引入

提问学生:

图上都有什么?

生自由回答,师边听边总结板书:

睡、鸟、雨、花。

2、看图编故事。

谁能把这幅画全部说下来?

师总结说诗意:

春天的夜里小熊在沉沉地睡着,不知不觉天都亮了。

它听见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才渐渐地醒来。

推开窗户一看,哎呀,昨天晚上下了一场细雨,把美丽的花瓣都给打落到了地上,星星点点的美丽极了。

3、诵读,感悟大意。

咱们学的这首诗呢就是描写的这个景象。

让我们一块来读一读来体会它的美吧!

师领读。

生个别读,齐读。

4、美读。

初春的早晨,空气里飘着呢土的清香,眼前一片绿色,心情真的棒极了,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闭上眼,美美地背背这首诗吧!

五、指导写字。

1、了解“春”的由来。

你们真像小诗人,那么有一个朋友很喜欢你们,很想和你们聊聊天,听听他会说些什么吧?大家快看,是哪们小朋友呢?出示“春”字。

(师述:

大家好,你们说我是谁?对,我是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是老大,人们很喜欢我,都说春色满园,春光明媚,春回大地,春雨蒙蒙,一年之计在于春,我是由两部分构成,上面是春字头,下面是日字底,小朋友们,你们记住我了吗!)

2、指导写“春”。

(1)我们来把它请进田字格里吧。

边写边说笔顺,并加上拼音 问生字的结构。

(2)写笔顺

问生共几画(9),第5笔是什么?(捺)

3、组词。

4、拼读。

(注意空书)

(1)师领读。

(2)生分列朗读。

5、用上“春天”说一句话。

7、同上学习“处”字。

8、还有两个朋友“多和少”(板:

多、少)谁能为这两个字加上拼音,写出笔顺?(找两个学生上台书写) 谁能为它们组个词?生组师书写。

依照我们前面念的方法,谁来把这两个字也念一下。

生单个念,全体念。

六、游戏巩固生字复习诗。

(1)、讲解游戏办法。

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记住了他们,老师奖励你们看(出示卡片)这是什么(红果),对,不过这些红果可不是奖给你们吃的,它是用来串糖葫芦的!怎么串呢?看每个红果上面都有一个字,我们把这些字,重新串成这首诗,每行串一串,全诗四行串四串,老师已经把这些红果给发到了你们小组长的手中,每个小组一句,你们小组成员一块动手把它们串好,看哪组串的既快又好。

(2)分组竞赛。

(3)生复述诗意。

篇7:古诗春晓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此诗之前已经能把古诗背诵下来。课堂上要做的应该就是让学生去品味诗意,去感受诗情,激发学生对我们古典诗文的热爱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做了重点突破:

1、教学语言富有诗意

有人说,语文的最高境界是诗意。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精炼而富有诗性的教学语言,引领学生放飞想象,指导学生咀嚼品味。在学生基本理解了古诗内容以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古诗的画面,这时候伴以教师富有诗意的语言的描绘,在学生在脑海感受画面美的同时,享受到语言的美。

2、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开课,我通过动情的语言,借助优美的音乐、画面等,把春天无限的美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为学生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让学生借助配乐,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在朗读中品味诗句的语言。

3、由读到唱,感受诗的语言美。

古典诗词的语言凝练优美,领会诗的难以言传的意境,最佳的途径就是反复吟诵。可以有意或拖长腔调或大胆停顿,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反复吟诵以后,我又让学生跟着音乐唱,学生很快就忘我的随着音乐唱了起来。当我关上音乐的时候,很多学生觉得意犹未尽。这样的唱诵,便是一种美的享受。

4、能将课内外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前后联系。

在学完了古诗以后,我让学生回想一下以前学习的或是自己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句,学生们兴致勃勃的背诵着自己知道的有关春天的诗句,也能很快把以前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句从古诗里提取出来。这种联想比较,我想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必要方法吧!

篇8:古诗诵读春晓

关键词:望夫石,赠汪伦,春晓,回译,英译本,翻译

一、回译概述

近年来,翻译事业蓬勃发展,学者们对翻译的研究不断深入,而回译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在提高翻译质量中的作用经常被忽略。国内对回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把回译看作是一种检验译文的手段,这有利于鉴别古诗文英译本的质量。

(一)回译的概念

回译在英语中被称作back translation。Shuttleworth&Cowie(2004)在《翻译学词典》中指出,回译是把翻译成特定语言的文本又重新翻译成源语的过程(a process in which a text which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a given language is re-translated into SL)。贺显斌(2002)指出,回译的内涵取其字面意思,即将自己或他人的译文译成原文,以确定译作的质量。这就要求译成目的语的文字一定要让读者对原作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二)回译的作用

西方学者经常采用直译式的回译研究双语之间的结构和概念之间的差异,这说明,回译能够较好地检验译文的准确性,鉴别英译本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否能提高译者的欣赏能力。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英语选修6第2单元的阅读部分介绍了五种简单的英语诗歌形式,包括童谣、清单诗、五行诗、俳句和唐诗。其中提到,唐诗虽然不是传统的英语诗歌,但也被英语国家的人们所喜爱,许多唐诗还被翻译成英文,广为传诵。本文以古诗文为例,分析古诗文的英译本和回译。

二、从回译看英译本存在的问题

(一)英译本句子成分残缺

语法问题是英语教师和学生较为注重的学习内容,教材中的英译本能够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若其中出现句子成分残缺的硬伤,则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障碍,导致学生理解出现偏差,甚至影响英语的使用。比如,《望夫石》的原文:

教材中《望夫石》的英译本为:

笔者对收录在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中《望夫石》的英译本进行了回译,得到以下汉译文:

她在此等候丈夫,江水滔滔不绝奔流。永不回首,变成石头。日复一日在山顶,风雨交替不停。行人若能回来,石头应能说话。

王建的《望夫石》歌颂了夫妻之间坚贞的爱情,是一首依据古老的民间传说写成的抒情小诗。前四句共同描绘出了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第五句体现了望夫石经久不变的品质,第六句对望夫石在丈夫归来后的场景展开想象。全诗刻画了古代妇女深情动人的形象,揭示了她们的悲苦命运。诗歌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诗人只描写了一个等待片段和自己的瞬时感受,然而却情意无穷,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从英译本中我们发现,Never looking back,Transformed into stone均是非谓语句式,找不到相应的逻辑主语,容易使学生产生疑惑,甚至形成误解。

(二)英译本与原文的语体色彩不一致

从语体色彩角度可以将汉语分为口语和书面语,然而,英译本的古诗文翻译容易忽视汉语的语体色彩,将口语和书面语混为一谈。这种英译本虽然不会使读者产生误解,也不影响文章的整体阅读,但违背了翻译的准确性原则。回译可以检测出英译本质量的好坏。

我们从《望夫石》中可以感受到原诗语言简洁,口语色彩浓厚,但通过回译,我们发现原诗的口语色彩并没在英译本中得到充分体现,反而用了一些比较正式、常用的词汇,如awaits,transformed,upon,utter等,使得整首诗的韵味与原文存在差异,不能真实并准确地反映原文。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中《赠汪伦》的英译本为:

Presented to Wang Lun

I was about to sail away in a junk,

When suddenly I heard the sound of stamping and singing on the bank.

It was you and your friends come to bid me farewell.

The Peach Flower Lake is a thousand fathoms deep,

But it cannot compare,

O Wang Lun,with the depth of your love for me.

笔者对收录在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中《赠汪伦》的英译本进行了回译,得到以下汉译文:

我坐在平底船里正要启航,就在这时我突然听到,岸上的跺脚声和歌声———那是你和你的朋友来送别我。桃花潭水有一千英寻深,但它不能与之相比,噢,汪伦,你对我的爱的深度。

李白的这首诗用词口语化,表达出汪伦对诗人恋恋不舍的真挚情感。通过回译不难发现,与原诗相比,英译本不仅没有忠实于原文,而且存在不通顺的现象,无法体现原诗的美。原诗中通俗易懂的口语色彩在英译本中荡然无存,而且英译本使用了多个生僻词或词义。例如,英译本把“舟”译成junk,这个词的基本词义是“垃圾、废弃物”,而不是“平底船”。英译本将“踏”字译成stamping,已经将原诗优雅的“踏歌”变成了“跺脚”,这明显是歪曲了原作者的意图。另外,英译本将“尺“译成fath om,而不用大家熟悉的meter或foot,更加脱离了原文的口语色彩。

(三)英译本的诗歌韵律与原文不一致

古诗文讲究韵律,强调诗文要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性,要求诗文平声仄声交错进行,使诗文具有音乐性。某些古诗文还常常被后人写入歌曲中,可见古诗文韵律的重要性。然而,英译本中古诗文的韵律与原诗不同,通过回译,我们依然能够检测出英译本翻译的质量。比如在《望夫石》中,原诗押的是aabb韵,而英译本却以散体诗的形式出现,没有押韵,这不能不说是《望夫石》英译本中的一个遗憾。

另外,《赠汪伦》原诗为七言绝句,共计4行28个字,而英译本用了7行57个单词,且各行单词数和音节数也不一致,结构较为混乱,无法给人一种音韵美的感受。

(四)英译本存在漏译、加译、误译的现象

在英译本中经常出现加译、漏译和误译的现象,容易引起学生对诗文的误解,进而影响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

比如,古诗文《春晓》原文:

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中《春晓》的英译文为:

Spring Morning

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

笔者对《春晓》的英译本进行了回译,得到以下汉译文:

春天早晨醒来心情舒畅,在我周围处处鸟的鸣唱。但现在我记得夜晚,暴雨;奇怪这么多的花被摧残。

孟浩然的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虽如行云流水一般平易自然,悠远深厚,独臻妙境,但纵观孟浩然这首诗的英译本,我们发现漏译、加译、误译现象严重。英译本中的第一句漏译了“不觉”,light-hearted属于加译,第二句中的round me和第三句中的I remember均属于加译,有画蛇添足之感,第四句“花落”被译成blossoms were broken,则属误译。

三、修改后的英译本和回译

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翻译理论的认识,笔者在参考了大量网络资料后对上文所提到三首诗的英译本和回译进行修改。

(一)《望夫石》的英译文及回译

《望夫石》的英译文:

The Lone Stone

Where she’s waiting for her lover,

On and on flows the river.

Though having changed into a stone,

She never regretted standing there alone.

Day after day on the mountaintop,

It rained and blew without stop.

Should her lover return one day,

Many loving words might she say.

《望夫石》的回译:

等待爱人之地,

江水奔流不息。

虽已变成石头,

从不后悔独守。

日复一日山巅,

风雨从未间段。

有朝一日夫归,

绵绵情话诉谁?

首先,王建原诗中女子的形象虽然清晰,但无名无姓,所以笔者用she来指代她。第一行和第七行均用lover指代她的丈夫,既忠实于原诗的意象,又体现了女子淡淡的哀怨。最后一句用loving words将原诗“石应语”具体化,体现女子对远行归来的丈夫诉不尽的绵绵爱意。

其次,笔者的英译本用词比较口语化,符合原诗通俗易懂的口语体风格,如:waiting for,changed,rained,blew,without stop,say等。第一行用到地点状语从句;第三行用动词的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表示让步;第四行使用动名词短语作宾语;最后两行省略了if的虚拟语气,形成倒装结构。译文中用到的语法和句型均属于中学生比较熟悉的语法项目,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同时巩固所学的英语语法基础知识。

(二)《赠汪伦》的英译文及回译

《赠汪伦》的英译文:

Presented to Wang Lun

On board Li Bai’s about to sail along,

When on shore echoes a farewell song.

Water in Taohua Pond isn’t so deep,

As the friendship with Wang Lun I keep.

《赠汪伦》的回译:

李白登船要航行,

岸上飘来送行声。

池水再深也不及,

汪伦和我的友谊。

在笔者的英译本中,虽然找不到原诗中的很多具体意象,但也用了相关联的On board,sail等词将其内涵体现了出来;echoes说明了送别之歌回荡于河岸,有空谷传响之意。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达桃花潭水之深,但译者没必要把“千尺”翻译出来,因为没有人真正去实地测量桃花潭的深度。另外,笔者直接选用Taohua Pond指“桃花潭”,比较符合地名英译的原则———音译加意译相结合,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容易。

受天津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彦春教授翻译《三字经》的影响,笔者的英译本采用一个英语单词对应一个汉字的模式,使四行诗的长短与原诗相对较一致;另外,译文用词比较口语化,全诗仅用两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句型be about to do...when和not so...as,符合原诗通俗易懂的口语体风格。

(三)《春晓》的英译文和回译

《春晓》的英译文:

Spring Morning

Overslept is the spring morning,

Everywhere I heard birds singing.

Last night’s wind and showers,

Made fall too many flowers.

《春晓》的回译: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昨夜风和雨,

弄落花满地。

笔者对孟浩然的这首诗英译依然沿用一个英语单词对应一个汉字的模式,使译文既有节奏感,又押偶韵,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体现了出来。首先,笔者用overslept体现原诗的“不觉”,接下来,用一个带有固定搭配的完整句make sb.do sth.来翻译后两句,较为准确地表达了昨夜狂风暴雨后的“花落知多少”的情景。

三首诗的英译本使用的都是偶韵,与原诗相同,也与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律诗韵式相同,学生背诵起来会很轻松。

四、提高教材中古诗文英译本质量应注意的问题

翻译的目的不同,读者的对象不同,翻译所遵循的标准和原则也会有所区别。作为承载主干知识的必修课本和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选修课本,在古诗文的英译上要考虑学生的词汇水平,既要保证译文忠实于原文,即“意美”,又要让学生感受到译文的“音美”和“形美”,进而产生模仿写作的冲动。这样,选材才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那么,提高教材中古诗文的英译本质量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译者必须具备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本功,注重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达意义的差异,避免翻译过程中出现句子成分残缺或漏译、加译、误译等现象。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而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汉语诗歌中允许句子成分缺省,但英译本中应该补出缺省的成分。

其次,注重诗歌中的细节。译者往往在翻译时过多地注重句法和语法,而忽视诗歌中的很多细节,如音节的韵律和语体色彩等。

再次,译者应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要有一定的文化敏感性,注重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高水平英语翻译人才的涌现,教材编辑通过广泛搜罗、大量查阅、精挑细选、优中选优,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成为可能。其实,译文不必胶柱鼓瑟,纤毫毕现,只要能将原诗的基本意思、语体色彩、节奏韵律体现出来,就是不错的译文。当然,若能通过回译检验,在“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达到或接近原诗的水平,自然就能被称为佳译。

参考文献

贺显斌.2002.回译的类型、特点与运用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4).

上一篇:特色农庄的经营及其发展的探讨下一篇:关于员工不穿工作服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