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参

2024-05-30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参(精选8篇)

篇1: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参

第一单元 有趣的声音世界

第一课时

活动“寻找生活中声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聆听大自然、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使学生对探索声音世界的奥秘产生兴趣。

2、学生学会用身边的材料模仿熟悉的声音。

3、能用声音表现一定的情景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学过程:

1、导入:在学生步入教室时,教师就播放风、雷、青蛙等大自然以及动物的音响,把学生带到美妙的大自然的场景中。

2、聆听、模仿声音

(1)请学生闭上眼睛,播放课前准备的各种音响。学生仔细听辨是什么声音。(2)学生模仿教师播放的各种声音

3、编创声音故事

(1)将学生按自然界、动物、人类生活三个类别分组,请学生用身边的材料模仿各种声音

(2)将学生分组,设置上学路上的场景,请学生进行表演。

第二课时

唱歌《大雨和小雨》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2、能用强弱不同的力度表现歌曲

3、能用身边的材料模拟大雨和小雨的声音,并与小组同学合作编创动作,参与歌曲表现。教学过程

1、导入:由上一节课的内容导入,教师播放雨的音响,请学生分辨是什么声音

2、学唱歌曲(1)聆听歌曲范唱(2)听唱法分句教唱

3、表现歌曲

(1)学生学会歌曲后,播放大雨和小雨的音响,请学生仔细分辨大雨和小雨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提示学生,注意曲谱上方的雨滴图示,大雨的声音应怎样唱?小雨的声音应该怎样唱?(大雨的力度应该稍强,小雨的力度应该稍弱)

(3)学生分组用身边的材料模拟大雨和小雨的声音,边唱边模拟音响为歌曲伴奏(4)学生分组编创表现大雨和小雨,边唱歌边表演(5)完整演唱歌曲,并用模拟音响参与歌曲表现。

第三课时

知识“声音的强弱”、唱歌《大鼓和小鼓》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能分辨声音的强弱

2、学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3、能用强弱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以更好地塑造歌曲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

1、知识“声音的强弱”

(1)播放强弱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分辨(2)认识力度记号“f”(强)、“p”(弱)(3)教师将学生分组,学生设置情景,表现声音的强弱。比一比哪个组设置的情景多且声音的强弱表现恰当

2、学唱《大鼓和小鼓》(1)听辨声音

教师演奏大鼓和小鼓,学生聆听,说一说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高低、强弱)(2)聆听范唱

①初次聆听,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②再次聆听,随歌曲在“咚咚”、“嗵嗵嗵”处跺脚、拍手(3)学唱歌曲 ①教师分句教唱歌曲

②用手势辅助学生唱准四度音程

③第一乐句的第二小节、第四小节之后可以唤气,而第二乐句尽量不换气 ④在学唱过程中,随时提醒学生注意正确的演唱姿势,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4)表现歌曲

①启发学生分组为歌曲设计强弱不同的力度,试试哪种强弱力度更适合表现歌曲音乐形象

②边唱歌曲,边用声势动作参与表现 ③分小组边唱歌曲边列队行进

第四课时

欣赏《青蛙音乐会》

教学目标:

1、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安静地聆听音乐的习惯

2、感受欢快与抒情的情绪对比

3、随音乐用打击乐器参与音乐表现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提问:夏天到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夏天的荷塘中有哪些声音?请模仿

2、完整聆听

(1)初次聆听,乐曲中有什么声音?(青蛙的叫声)(2)教师揭题

(3)再次聆听,青蛙的教师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5次)

3、分段聆听(1)引子部分

①青蛙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力度渐强)

②随录音轻声哼唱引子部分的旋律。(注意力度渐强)

③再次聆听,除了力度越来越强外,还有什么特点?(“强、弱、弱”的节拍特点)④再次随录音哼唱引子部分的旋律。(既要注意“强、弱、弱”的节拍特点,还要注意引子部分的力度变化是渐强)

⑤教师选几种打击乐器如响板,三角铁、木鱼、蛙鸣筒模拟青蛙鸣叫的音响,学生 3 随音乐参与表现(2)主题部分

①主题部分的音乐,速度以及音乐情绪与引子部分相比有什么变化?(慢:优美、宁静)

②聆听A段主题,速度是怎样的?引起你怎样的联想?(缓慢:仿佛月亮初升,青蛙也进入了梦乡)

③聆听B段主题,速度是怎样的?引起你怎样的联想?(比前半部分稍快,仿佛青蛙从睡梦中逐渐醒来。)

④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现A段与B段主题的音乐情绪。(3)尾声

①聆听乐曲尾声,与前面哪个部分相似?(引子)

②再次聆听尾声,与引子部分的音乐有何不同?引起你怎样的联想?(最后力度渐弱,仿佛青蛙离我们越来越远)

③用打击乐器模拟青蛙鸣叫的音响,随音乐参与表现

4、再次完整聆听

播放乐曲,学生安静地聆听。要求,感受、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

5、表现

(1)师生一起讨论:聆听这首乐曲时,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参与音乐表现?(打击乐器、动作、线条、色彩等)

(2)全班同学合作,用自己的方式随音乐参与表现。

篇2: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参

一、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的阶段课程目标与其他学科是有所不同的, 它将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融合在一起, 阶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来说明的。

二、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内容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 设计了八个专题, 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它们依次是:春天里的发现;奉献与关爱;爱祖国、爱家乡;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培养优秀的品质;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走进科技的世界。

本册共有32篇课文。为体现与中年级教材的衔接, 安排了4篇略读课文, 它们是:《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充气雨衣》、《玩具柜台前的孩子》、《阿德的梦》。略读课文只编排了两项课后练习;有识字任务, 没有写字要求。

三、教材特点与编写体例

1. 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如第三组, 简短的导语点出了本组的专题──爱祖国、爱家乡。接着是四篇课文:《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每一篇课文都为学生们展示了一个地方的特色,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感受祖国山河的秀美, 民风的淳朴。

2. 教材更具有时代感, 更贴近儿童生活。

本册教材新编选的课文, 占全部课文的一半以上。有描写美好春光的《找春天》, 有发生在春天里的故事《小鹿的玫瑰花》, 有奉献爱心、关爱他人的《泉水》、《雷锋叔叔, 你在哪里》等, 它们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精神, 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 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 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 突破传统呈现方式, 增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

本册教材, 无论是单元前的导语、课后的练习, 还是“语文园地”安排的学习活动, 都尽量避免以“问题”或“要求”的方式呈现, 而是以自读自悟的形式或者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学习与练习的内容, 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4. 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的课后练习, 一般是4道题。每一课后面一般都有的题目是“我会认”、“我会写”、“读一读”或“读读背背”, 体现了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除了上述题型外, 多数课文后面还安排了词或句的练习, 引导学生接触各种语言现象, 感悟语言, 积累语言。

5. 创设“我知道”、“宽带网”两个全新栏目, 搭建拓展知识的平台。

从二年级下册开始, 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我知道”, 在“语文园地”中设置了“宽带网”。设计“我知道”的目的是:给学生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 并引导学生主动地了解与本课有关的信息。“宽带网”则是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 引导学生通过快捷、方便的途径, 获取与本组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 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建议

1. 识字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教学的建议是: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 注重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

2.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针对这一建议, 我以本册教材第三单元为例, 谈谈我对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教学《日月潭》可以以读带讲, 在读中感悟。对一些词句的理解, 不能以词解词, 应该让学生多读, 自读自悟, 读中感悟, 读中理解词句。

教学《葡萄沟》可以设计多种活动来引导学生读书。揭题后可以让学生提问题, “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哪些地方说出了好?”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合作学习, 再用各种形式读出喜欢的情感, 最后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抄一抄。

教学《难忘的泼水节》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学生对伟人的事迹不太了解, 我们可以利用插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周总理和傣族人民身上的服饰、手里拿的器皿、身上挎的乐器。通过这些细节的观察来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共庆泼水节的欢乐气氛。

教学《北京亮起来了》时, 由于学生识字量比较大, 有很多新的词语可以结合图来理解。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生动优美的词句。

五、评价建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只对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进行评价。

1. 识字写字。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 重在考查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 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评价识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 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2. 阅读。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 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3. 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应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 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 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3: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参

一、标点符号不合乎规范

1.无疑而问的陈述句,句尾误用问号

八(上)第10课余秋雨的《信客》,导引中:“熟读课文,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看看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和精神;同时看看周围,有没有这种类型的人?”句中的问号使用不合乎规范。本句是无疑而问的陈述句,句末应该用句号。像这种类型的句子在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和第21课《桃花源记》的导引中均有出现。如:“阅读本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读后还要仔细想想,对作者的理想应当怎样认识,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两句的句末都误用了问号。

2.总括句前面误用逗号

八(上)第26课郦道元的《三峡》,第一段中的“隐天蔽日”与“自非亭午夜分”之间不应该用逗号,而应该用冒号。因为“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对前面所有内容的总结。“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在写“岭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在写“山高”。因为“山高岭连”,所以才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效果。也就是说最后这两句是对前文进行总括的语句,冒号用在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逗号没此功用。

3.连词前误用顿号

八(上)第29课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中间使用顿号不恰当。连词前面不能用顿号,可根据不同句子的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雪后的西湖已成为一片大的冰雪世界,“湖心亭一点”和“余舟一芥”是在大的背景烘托之下出现的小事物,这两个小事物属于并列关系。既然是并列关系,“、”和“与”就不应该同时用。另外本文中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的“天”“云”“山”“水”属并列关系,它们之间只用了“与”来连接,而没有同时用“、”和“与”来连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此文的标点符号出现前后矛盾之处!

二、文言字词解释有误

1.“船底”被解释成“船顶”

八(上)第23课魏学洢的《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船背”该如何解释?在课本P180的课下注解⒄中,它的意思为“船的顶部”。但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中标注的义项为“脊背,泛指物体的背面,反面”。针对此种义项,有很多人认为船的背面就是船的顶部。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又不经推敲。它的义项中除了“泛指物体的背面”外,还有“反面”之意。船的反面应该是哪里?我认为船的反面不是船的顶部,而应该是船的底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古汉语词典》中,“背”的义项为“物体的反面或物体朝后、朝下的一面”,并且后面附着“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这个示例。那么在此文中,这个“背”的义项就应该是“船的反面”或者“船的底部”。按正常的逻辑来判断,船的正面应该是人们第一眼就能看到的船身和船顶,而船的反面就是船的底部。除词典上的释义外,我们再结合语境来分析:如果按照“船的顶部”来解释,那么船的顶部应该为船舱的顶部。如果船舱的顶部不算高,在高度上来讲,苏东坡在上面题字还是有可能的。但是本文中的“中轩敞者为舱”的意思却为“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有“高”和“宽敞”,想必苏轼在上面题字还是比较困难的。除了高度外,还有一句“箬篷覆之”,意思是“用箬竹叶做的船篷”。既然已经有船篷了,就说明船舱的顶部已经雕刻了箬竹叶。把箬竹叶和题名刻在一起, 题名如何能达到文中所说的“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的效果?从美观上来看,古人的文章、画等作品题目落款时往往都会选择左下角,避免冲淡作品的主题。魏学洢在雕刻这幅图景时应该会考虑苏轼的题名放在船的底部更合适,若苏轼题在船舱顶部就有喧宾夺主之嫌了。所以结合语境来看,“背”应该解释为“底部”。

2.“更定”被解释为“定更”

八(上)第29课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更定”释为“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就目前来看,杭州西湖冬天在晚上六点左右天黑。在崇祯五年即1632年,晚上八点左右就是初更,而“更”是夜里的计时单位。这说明此时已经天黑。既然已经天黑,如何能看到“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景象?特别是在古代野外的夜晚,没有照明的情况下,作者如何能看到“上下一白”的效果?另外,本文中的 “更定”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提到的“定更”吗?是否是译者将二者混为一谈了?“定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旧时晚上八点钟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而在依据最新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古汉语词典》中查到了“更定”,它的义项为“更深夜静”,而且举的例子就是本文中的“是日更定矣”。《古汉语词典》中“更”的义项为“夜里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后起意义)”。《中学文言文多用词典》中“定”的义项为“人声静谧”,针对此义项所举的例子也是此文中的“是日更定矣”。“矣”的义项为“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综合上面各个义项,先从“人声静谧”入手去分析,虽然深夜比较安静,但是古代晚上还是有打更的人出来打更,有打更的声音和打更人提醒大家防范的喊声。每两小时一次,还无法达到人声静谧,只有当五更都打完了,即到了早上五六点那样才真正的安静下来。再加之“矣”是“了”之意,表完成时态。“更”可以理解为“打更”,“矣”修饰“更”,意为“打更完毕”。那么“更定矣”的意思就是“所有的打更声结束后,人声静谧”。这时大概是早上五六点,而在杭州冬天日出的时间也刚好是五六点左右。在日出之后,作者出门才有可能看到“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些景象。

3.“郁郁”被解释为“形容草木茂盛”

八(下)第27课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课下注解“郁郁”的意思为“形容草木茂盛”。但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中标注为“香气浓烈的样子”,针对此义项所举的例子恰巧就是本文中的“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我认为应该翻译为“香气浓烈的样子”。按照语境便可分析出来,“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中的“岸”译为“岸上”。“芷”即白芷,香草名,可入药也可做香料,白芷枝叶呈青色。“汀兰”译为“小洲上的兰花”,兰花的枝叶也呈青翠色。由此可判断出,白芷和兰花发出浓烈的香气,呈现出一片青葱翠绿的颜色。所以此两句应该翻译成“岸上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4.“极”被解释为“尽”

八(下)第27课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意思为“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 从修辞角度分析,应该是对偶句,即“通”与“极”的词性一致,都是动词。课本的课下注解“极” 被解释为“尽”,那么“尽”作为动词时有三个义项:①完,消失;②竭尽;③结束,完成。把这三个义项都带入原句中进行翻译,明显不合语法规范。“极”作为动词时有一个义项是“至,到达”。我认为此处的“极”翻译成“至,到达”或“到,到了”更合适。

三、表意不明

1.小说中的“我”被表述成“作者”

八(上)第8课李森祥的《台阶》的体裁是小说,文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在P67导引中的“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叙述父亲的故事的”一句表意不明,易让人产生“作者”就是“我”的误解。此处不妨改成“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叙述文中‘我的父亲的故事的”。

2.并列谓语服务于同一个主语导致语意不明

在八下第25课的导引中,有一处文字“这些作品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思亲忧国”表意不明,它的表述容易误导读者认为这课中所有的诗词曲都是“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思亲忧国”的,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长期被贬异地的悲愤心情,但更引人注目的是诗人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杜牧的《赤壁》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和历史兴亡之感。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现的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寄托了词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表现出其不为失意和离别所苦的旷达胸襟。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伤感之情,揭示出人民悲惨命运的根源所在。综上所述,各首有各自的感情特点,因此导引应在“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和“思亲忧国”的前面各加一个“有的”,这个句子就变成“这些作品有的抚今追昔,有的慷慨悲愤,有的感时伤怀,有的思亲忧国”。这样的表述才够准确。

四、对内容分析不当

八(上)《湖心亭看雪》中作者在湖中遇人、饮酒后才“问其姓氏”,人教版参考书对作者的这种行为有如下评论“这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志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位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我的观点恰恰相反。首先,由“余挐一小舟”和“独往湖心亭看雪”两句可看出,作者是自己划船并且是独自前往,但为什么后文却出现了“舟子”?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孤傲”。“孤傲”的意思为孤僻高傲。指对他人的情感、意见或利益的冷漠。由此可看出张岱对身份地位低下的人持冷漠的态度,甚至不把他们当人看。其次,“见余,大喜”意思是“他们看见我,十分高兴”。此处只能看到对方的热情却看不到作者的热情。“拉余同饮”中的“拉”显示出对方主动邀请作者,而不是作者主动上前去交友。“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强”为“勉强”之意,如果很乐意与对方交朋友,肯定也愿意把酒言欢,为何会有“勉强”之意呢?还有“而别”,意思为“就告别了”。作者就住在西湖附近,住处并不遥远,为什么喝了三大杯就告别了呢?由此可见张岱不是性情中人,在乎对方的身份地位,不关注朋友之间在情志心灵方面的沟通。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材及教参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行的教材依旧有出错现象,这些错误也正在误导着祖国的接班人们。如果教材编者能够治学严谨些,再借鉴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相信教材出错的现象会越来越少。

篇4: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参

古诗词的注释主要是对文字进行转化的过程, 古诗词的作者、使用者、文字内容是转化过程的三个主要部分。注释的内容包括文章类、语言类、文献类和文艺类等四类, 注释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读者了解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文人风情。

古诗词的注释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小学生理解古代语言的好帮手。生动有趣的注释对于学生学习古诗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内容的具体分析

古诗词的注释中有的是对地名进行解释, 例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 黄鹤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 现今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有的古诗词注释对词牌名进行解释, 例如, 《蝶恋花》是宋词中常见的词牌名, 使用这种词牌名要求有特定格式和音律。还有的古诗词注释是为了更好地描述事物, 例如,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指月亮。《游山西村》中有“莫笑农家腊酒浑”, “腊酒”是指腊月份酿造的酒。于谦《石灰吟》中有“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是指高尚的情操。

还有的注释需要对古今异义进行解释, 例如, 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有“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词中的蓝并不是现在大家所理解的蓝颜色, 在古代特指一种蓝色的植物, 这种植物可以从中提取蓝色的染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做伴好还乡”, 诗中的青春并不是指一个人所处的年龄阶段, 而是指春天的景物美好、风光旖旎。

综上所述,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注释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词, 能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本文分析了古诗词注释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意义和作用, 并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注释进行详细的探讨, 为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注释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摘要: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 小学语文教学开始加强对古诗文的学习力度。小学生学习古诗文具有一定的难度。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生动、通透、有趣地解释古诗词, 才能激起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关键词: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

参考文献

[1]魏刚.也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注释[J].语文学刊, 2013 (16) .

篇5:人教版小学语文的教育方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教版;教育方向

G623.2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吸取了我国原有各类语文教材的精华,且对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借鉴,使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相对其他教材而言具有其独立性、特殊性,这也是现如今人教版教材在各个城市广泛使用的原因。因其对原有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进行了突破,所以,其教育理念更加符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使其在学习中能够不断地强化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为其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的课业编排目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六年制义务教育的延续性将六个学年的小学语文学习课程做了统一的规划,正版教材在内容上都有着承前启后的特点。教材极其注重学生德行与智慧的并列发展,注重对学生的全面教导和培养。语文学科作为主要学科中的一个科目,对其他学科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人教版小学语文加入了更多互动性的篇章,课文中加进了许多有关自然科学的内容,加进了许多引导学生自学导读、分析讨论、发散思维的篇章,表明了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辨别人性的真善美。另外,人教版小学语文加强了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建设,很多范文都体现出了光辉的思想主题。课后作业的设计上除了朗读词语和识记成语外,更多的加入了讨论性的题目,使得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可以帮助教师对每个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这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的创新所在,其实现了启发性学习的新概念。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的价值引导

人教版小学语文在教材的选材上表现出了极为精心的特点,大多数的课文都是可以明确地表现出作者意图和主旨的文章,但也不少有需经过教师引导、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主旨的课文。例如,《父亲的菜园》这篇文章,文中作者对父亲如何使其菜园后,如何下定决心重新开辟新菜园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大篇幅的将开辟新菜园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描写,又表明即使重新开始需要经历重重的困难,也无法阻挡父亲重建菜园的步伐;即使大雨冲走了新建菜园的泥土,也无法动摇父亲重建菜园的决心。学生在学此课文的时候会有很强的代入感,从而表现出感同身受的情形,深刻的理解了“勤劳”这一优秀品质,也感悟到了“困难并不可怕,通过勤劳的双手可以战胜困难”的道理。文章浅显易懂,且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又例如《渔夫的故事》文章讲述了一个渔夫凭借自己的智慧战胜了恶魔的故事。文章具有强烈的故事性,趣味性。在此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只注重故事的本身而忘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而选择这样的文章编入教材,则是希望教师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对故事做出深度的讨论和分析。总的来说,人教版小学语文有着强烈的教育主题和导引原则。

三、人教版小学语文所蕴含的正能量

在小学语文的教材里树立正面的人物形象,宣传正能量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和家庭中度过,学生除了接受父母的教育外,更多的是接受教师的教育,那么教师的一言一行,教材中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教材作为学生接受信息的一个传递口,具有一定的正向思维、良好的品质思想、积极的能量传递出来是必要的。

四、人教版小学语文提供给学生的成长空间

人教版小学语文的教材给了学生很大的成长空间,将孩子的时间归还给他们。人教版教材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除去极少数的词语,成语需要记忆之外,更多的是探讨、分析、议论性质的题目,这些题目不再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时间与教材捆绑在一起,而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延伸性的学习,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学习的兴趣,且在与人议论探讨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良好学习态度的方法,这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的教育方向之一。

五、结语

在新领域、新思维的倡导下,人教版教材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生存教育、挫折教育、品德教育、感恩教育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责任意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藝阳 基于教学使用视角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之调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李沙沙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适切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篇6: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参

一、教材插图呈现的总体特征

(一)插图数量随年级增高逐渐减少

整套教材共有课文436篇、插图649幅,平均每篇课文插图1.49幅。总体上看,随着年级增高,插图的数量逐渐减少。从低年级大量配置插图到高年级有选择性的配置,符合了小学生抽象思维不断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引导小学生逐步实现从读图到读文的过渡。

(二)插图类型多样,漫画图偏少

按照康树林等人的分类标准,将插图分为实物图、描绘图和漫画图。全册共有实物图98幅、描绘图414幅、漫画图137幅。一、二年纪以漫画图为主,三年级以上则以描绘图为主。从日、韩教育经验来看,漫画图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在教材中增加漫画图非常有必要。

(三)插图内容丰富,形象生动

通过对插图内容进行分类统计,人物事件类插图共349幅,动植物类180幅,场景类120幅。总体来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要的教育价值。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存在的不足

(一)各类插图比例欠妥

一是实物图偏少。在纠正实物图过多问题上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实物图仅占全册插图的15%。虽然描绘图美观大方,但实物图的功能并非描绘图能够完全替代。二是漫画图偏少。从二年级下册到六年级的漫画图仅占全部插图的14%。施红卫曾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做过调查,结果发现85%以上的学生喜欢漫画。漫画图以适当的比例进入小学高年级语文教科书,可以达到使传统教材焕然一新的效果。三是插图缺少童趣。在绘制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时,通常情况下,人们重视插图的教育意义,而缺少了童趣和幽默。

(二)插图与课文内容契合度不高

有些插图不符合文本内容。许多教科书中都存在着插图内容和文本不符合的情况。主要就是插图内容欠准确。这些内容不够准确的插图容易引发学生与文本、插图之间的冲突,阻碍学生通过插图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有些插图偏离了课文意境。插图不能准确表现课文意境,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无法准确了解课文要表达的意义,导致课本的主题思想无法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可。

(三)图文呈现方式不合理

一是图文不同步。图文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是影响插图效果的重要因素。图文不同步主要指插图前置或推后的问题。二是图文干扰。主要问题出在把插图作为背景图案放在课文里。一些背景插图处理不当反而影响到学生的阅读。例如,三年级下册的《嫦娥》,由于色彩的原因,有些字需要特别细心才能看清,这样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会感到眼花缭乱,严重影响到他们的阅读。三是图文割裂。指插图位置编排不当,导致原本统一的情景被拆分开来。例如一年级上册的《静夜思》李白和他仰望的明月被安排在中间的诗句隔开,对于空间思维能力较弱的小学一年级来说,很难将诗人和明月作为一个统一的意境联系起来,对学生体会诗人的感受不具有促进作用。

三、改进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建议

(一)以小学生的特点为出发点优化插图结构

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需要借助插图感知文本,所以低年级课文要倾向于设置充满趣味、色彩丰富的插图。中高年级是学生写实的萌芽阶段,理解能力增强,并希望以写实观念表达想象的内容。因此,插图在追求新奇幽默、风格多样等的同时,还要增加写实元素。

(二)完善插图内容,提高图文一致性

在设计插图时,需要充分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章主题。插图内容只有与文本一致,才能充分解释和说明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当然,在尊重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造、想象,设计出更生动的插图也是可取的。

(三)教科书插图的配置应考虑插图的位置

“插图的编排不能只是简单的拼凑处理,必须与文本的内涵、结构紧密联系。”同时,尽量构建一个平衡、统一的意境,使得图为文增光,文为图添彩,收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篇7:浅析人教版小学语文认字教学技巧

【关键词】浅析;人教版;小学语文;认字教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小学语文认字教学的技巧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1、游戏识字,激发兴趣

小学生认字,最重要的是培养学习兴趣,只有对文字有一定的兴趣之后才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记忆知识是短暂的,但不得不承认他们记住汉字是很快的与此同时自然忘得也快,针对这个特点,就要想出一些办法来帮助这些小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字。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爱玩,所以我们便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帮助他们认识汉字,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欢腾,这样他们才会对小学语文认字环节产生兴趣。接下来,便要举例子进行详细说明:

(1)电脑版动画认字:电脑的应用,能把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十分生动、形象,如果加以声音配合会更加吸引这些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说在学习“采”这个字的时候,可以配上这样一幅插图,一个树上长了一堆果子,一个大手活灵活现的采摘着果子,然后配上甜美的声音:“采”树上的果子。这样的认字方式,画面鲜亮、声音甜美,这一定会吸引许多小孩子的注意力,帮助孩子们记忆汉字。再比如说,学习“走”这个字的时候,搭配这样一幅动画A:以一条宽广的大道为背景,一个疾跑的人闪现在屏幕。教学中组织学生观察,进行语言训练:(1)这是一个( )的人。这个人( )。(2)他跑得( )。 画面B:出现“走”的字理,加以解说:古人说“走”就是跑的意思。“儿童疾走追黄蝶”就是这个意思,后来才单指步行。孩子们,你们能记住这两个字了吗?你们能记得这两个字的意义了吗?你们除了在这里还在哪里看到过这两个字呢?这样的方式,才能使孩子们真正的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汉字,生动形象的表达才是培养学习兴趣的良好开始。

(2)编儿歌、编字诀在开始学习认字的时候,老师要编写一些儿歌或者是字诀之类的文字来帮孩子们进行识字,在这些孩子们学习一写字之后就让这些学生尝试着进行编写。例如:“一点一横,两眼一瞪(六)”。“一口咬掉牛尾巴(告)”。“十人打架八人拉,三人报告一人抓(李)”。“一个小日本,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滴了四滴血(照)”。“远看峨眉山不在(我),西下美女谁不爱(要),口中有口难开口(回),法字三点水不在(去)。”这种娱乐的方式,不仅仅增强了学生识字的趣味性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还能是孩子们记这些字记得又快又好又持久。

(3)拾贝壳:孩子们在学完许多字之后,可以让这些孩子们在黑板上画上形状各异、色彩各异的大贝壳,并且每个贝壳中间都写上所学的汉字,每一个上台拾贝壳的孩子都要大声朗读并带动下面的小朋友进行跟读,如果读对了、孩子们就鼓掌;如果读错了、就可以求助同班同学。这个游戏,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也会踊跃参与、争先恐过上台拾贝壳,态度认真、开心愉快,这个游戏巩固了所学知识还能融洽班级氛围。

这些实验都显示了,在认字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其实还可以开展各种有关认字的比赛,比如说让他们识记路标、辨认广告牌等,孩子们会异常兴奋和开心。一句话来说就是,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做游戏、喜欢竞技、喜欢课外活动,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那么小学语文教学认字便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让学生会自主学习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对汉字、语言的教学,所以孩子们的学习资源也就无处不在,所以要培养这些孩子的的学习兴趣,努力让他们爱学习、乐学习、自主学习,做学习上的主动者。新的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认字,在阅读中认字,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汉语、文字的知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汉字识写能力。

1、 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生活中认字

学习汉字、认识汉字,就要培养孩子们留意周边、留意生活、留意细节的良好习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认字,毕竟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是少数的,最重要的还是家庭教育、家庭认字。例如说,在上课时,也可以让学生观看室内的桌椅、电器等那些我们身边常见的事物,鼓励、支持、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事物的名称,然后再在纸写下来并贴在相应的事物上;回到家,这些孩子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认识室内的一些生活用品,如“衣柜”、“沙发”等;走上街道可留意店铺名称、灯箱广告、海报等。这就是所谓的处处留心皆学问,学习汉字、认识汉字就要处处留心。

2、加强课外阅读,巩固识字成果

小学生想学习汉字是非常困难的,他们还有许多字不认识也不明白其中的含义,所以就应该让这些孩子们通过多种方式积累一定量的汉字,虽然不是能记得很牢靠,但必须让他们时常运用,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记住。正如古人所言:“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现在每个学生手里都应该有几本书,学校图书室也有一定量的藏书,而且经常对学生们开放,作为教师和家长应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这方面的资源。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在校时教师要及时作跟踪调查,了解其阅读效果,家长还可以给孩子念书教他们认字、记字。老师应该对那些读书认真、效果好的学生予以表扬,对于那些读书欠认真的学生、加以引导和鼓励,调动这部分孩子阅读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

3、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天分资质各异,所以不能用同一套方式来教育他们,然而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优秀获得老师和同学肯定,所以就必须让他们意识到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认识汉字的方法?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识记汉字的时候,往往会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和愉悦,并会用饱满的热情来迎接一批又一批新的汉字的到来,他们会更积极的去探索、发现。作为老师,一定不能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孩子积极性一旦遭受打击就会对这个孩子造成极大的压力和困惑,他们会变得不自信、不开心,老师们不应该要求他们都一模一样,他们需要个性。比如说:孩子们在认识“司”字时,有的学生用“同”字去掉一笔“丨”就变成了“司”,有的学生用“词”去掉“讠”旁就变成了“司”。学习“李”字时,有的学生说“李”就是“十、八、子”这三个字组成的,有的学生说“李”就是“木、子”这两个字组成的。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由于孩子的性格、资质造成的,所以必须加以鼓励、支持,这样有利于激发孩子兴趣。

二、总结:

总而言之,人教版小学语文识字量大、难度也大,给学生和老师带来的压力也大,所以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只有有趣、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才能够真正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张行涛、郭东岐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张春明等编写,有效备课,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绎,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李树珍编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篇8: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参

一、编写指导思想各具特色

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西师版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都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突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健康人格的培养, 但编写指导思想各具特色。

人教版教材突出了“新、实、活、宽”的编写特点, 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材注重加强与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联系, 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和形式, 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北师大版教材以“兴趣先导、学会学习、整体推进、文化积累”作为编写指导思想, 力图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 让学生喜爱语文;二是学习语文的方法问题, 让学生会学语文;三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 又是启迪心灵、开启思维、陶冶情操、积淀文化的过程。

苏教版教材确立了语文教学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的指导思想, 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 坚持“民族化、现代化、简约化”的教材建设方向, 注意从我国丰富的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中汲取精华, 坚持选文的高品位和典范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培养良好的语感, 激活思维, 着力培养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

西师版教材着眼于让不同地区的儿童享受平等的、高质量的教育, 以“放低起点、小步快进、激励自主、成功达标”为编写指导思想。放低起点而不降低标准, 考虑实际而不迁就落后, 关注学科融合而不削弱语文基础, 增强现代意识而不忽视传统文化,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 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二、四个版本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 选文注重经典性与时代性

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和西师版教材的选文, 均文质兼美, 题材丰富, 体裁多样, 既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又注重吸纳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既富有儿童情趣、洋溢生活气息, 又彰显时代精神、体现现代意识。

各版本教材都注重选取一些传统的中外古代经典作品, 如, 苏教版节选或改编的《哪吒闹海》《三顾茅庐》《孙悟空三借芭蕉扇》《鲁滨逊漂流记》等;人教版的《文成公主进藏》《草船借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西师版的《猪八戒吃西瓜》《空城计》《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巨人的花园》等。教材也适当注意了红色经典的选文, 如西师版的《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小兵张嘎》《少年邓小平》《朱德和母亲》等;人教版的《小英雄雨来》《金色的鱼钩》《一夜的工作》等。这些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真善美的情怀以及对多样文化的尊重。

新课标教材的选文还注重体现浓郁的现代意识与时代精神。如人教版的《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蝙蝠和雷达》《爷爷和小树》《小熊住山洞》, 苏教版的《问银河》《我叫“神舟号”》《放小鸟》《这儿真好》《小河和青草》, 西师版的《会呼吸的公路》《纳米新星》《山爷爷》《地球清洁工》, 北师大版的《电话的发明》《车的世界》《水就是生命》《只有一个地球》等, 均表现了强烈的科技创新与环保意识, 意在激活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培养创新精神。

(二) 内容设计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教材还给地方、学校、教师留有自主开发、灵活运用的空间, 有利于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人教版教材的设计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 它以各种形式联系到课外, 联系到别的学科, 直接通向丰富多彩的社会、自然、生活以及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首先体现在向学生的生活开放。鼓励学生学习观察, 体验生活。如《静夜思》一课后面, 引导学生观察夜空;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之后, 引导学生亲身实践, 投身植树活动;学习《看电视》后, 提醒学生关注爸爸妈妈的喜好, 及时把课文中获得的语文知识及情感体验运用于生活实践。其次, 教材向其他学科开放, 充分体现学科间的沟通。安排了引导学生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的内容。如, 唱春天的歌, 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唱《快乐的节日》;画自己喜欢的季节, 画自己的家乡等。

为了让教材更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使用, 北师大版教材开放的特点也是很突出的。在一年级至四年级分别专门设置了一个开放单元:“外面的世界”、“车的世界”、“书的世界”、“体育世界”、“集市与超市”、“家乡特产”、“地名”、“纪念日”。这些开放单元, 为各学校根据具体情况, 通过语文活动学习语文提供凭借, 为校本课程的建立提供思路。

苏教版教材采取活化训练的思路, 注意了语文课内和课外学习的结合。第一, 在阅读训练方面, 力图构建一个“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的训练体系。为帮助学生课外阅读, 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指导课外阅读的系列课文, 每册一篇, 一直安排到六年级。如, 《读书做记号的学问》意在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了方法, 为的是用于课外阅读。第二, 在说写训练方面, 注意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校园、社会和家庭, 让他们在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 获取新鲜的写作材料, 训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 五年级 (上) “习作3”便是要求学生“组织一次秋游, 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一下植物叶子的颜色与形状, 然后以‘秋天的树叶’为题写一篇习作”。另外, 根据生活实践的需要, 教材还编入了大量言语交际的训练内容,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 说话训练贯穿始终。如四年级 (下) 的说话训练, 就安排了讨论发言、自我推荐、学习“赞美”与“安慰”、做节目主持人等内容。第三, 在习惯培养方面, 强调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同作用。就拿四年级 (下) “学习习惯篇”安排的“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来说, 就远不是仅在课内便可养成的。

西师版教材在课文后还出现了“课文链接”,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课后练习和积累与运用中, 设计了“自主积累”、“有趣的语言游戏活动”、“学会购物”、“我们来办报”和“环境调查”等语文活动。如二年级上册让学生在贺年卡上写心里话, “想送给谁就写给谁”, 自由度大, 开放性强, 学生有话可写, 使语文学习得到了拓展与延伸, 便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三)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教材编写以学生为本, 努力把教本变成学本, 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发现、探索、揣摩、推想, 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人教版教材中, 无论是单元前的导语和课文后的练习, 还是“语文园地”, 无论是情境图还是课文中的对话框, 都用指引、鼓励、商量的口吻, 力求体现“与学生平等、引导学生一起学习探究”的新的教育理念。如, 以“我会读”“我会认”“我会画”“我会说”“我会写”“我会猜”“我会讲”等方式呈现出鲜活的内容, 提出要求, 给予指导。不再是生硬的命令式的语气, 而是鼓励学生自我尝试、自我发现、自己寻找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让其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北师大版教材以学生为本, 尽力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成为学生喜欢的学本与读本。首先, 整套教材文章精美, 而且极富儿童情趣, 相当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如第一册的《写字很有用》,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透过蚂蚁和蜜蜂两个可爱的形象, 透过一个非常有情趣的童话故事, 轻松、幽默地讲了出来。其次, 课文插图极为精美, 风格各异 (如《我的家》和《古朗月行》就是迥然不同的画种) , 既丰富了学生的审美视角, 又使课文的品位得到提升, 容易激发儿童自学的兴趣。再有, 教材中设计了两个导学 (或伴学) 人物———丁丁和冬冬, 这两个与学生同龄的小伙伴, 成为他们学习中的好朋友。

苏教版教材重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 每册开头都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内容, 以图片方式呈现, 将小学生应该养成的“听说读写”习惯生动而又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其次是独立课型的作文编排, 以小学生优秀习作、教师的“下水文”为范例, 以学生钢笔字体印于作文方格纸页上, 便于模仿和借鉴,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最后是写字, 无论是课后练习里的“用钢笔描红、临写”, 还是单元练习里的“学写毛笔字”, 都表现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视。

西师版教材由浅入深地编排了自主学习系列。如第一学段设有“自主识字园地”、“把你想写的字写一写”、“把你想写的词语或句子写一写”、“自己测一测”、“自学生字读小诗 (短文) ”等栏目, 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第二学段设有“自主积累”、“自主阅读”等栏目, 在学生有自主学习意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自学要求, 逐步形成能力;第三学段设有“自主批读”、“互动平台”等栏目, 让学生自主学习各种体裁的课文。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

三、对各版本教材不足的反思

(一) 教材组元, 方式单一

现行的国内语文教材体例均采用“主题组元”的框架结构, 每个单元内的课文都是按照主题类型来安排的, 选文自然也要从主题需要考虑, 如此, 对各单元之间本来应有的语文学习逻辑递进关系, 也就难以照顾了。这种“主题组元”结构的好处是, 每一主题单元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课文内容相对集中, 围绕某一方面主题来实施教学, 凸显了人文性。如北师大版第二册“元宵节”单元安排了两篇主题课文, 一篇是儿童诗《元宵节》, 一篇是儿歌《看花灯》, 并在“语文天地”中安排了“猜灯谜”“编灯谜”“看春联”等活动, 还安排了“查找世界上其他地方有没有元宵节活动”。但是, “主题组元”的形式也限制了一些难以归入主题的优秀文章的入选。同时, 这种组元偏重主题内容, 难以充分考虑各单元之间语文学习的逻辑关系和能级梯度, 容易忽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语文教学历来被其他学科指责随意性太强, 这并非全是偏见, 跟教材编写的“主题组元”是有关的。反躬自省, 没有一条“红线”将纷繁复杂的语文学科知识贯穿起来, 仍是其症结所在。

在组元当中体现出能级梯度和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 是教材编写者需要考虑的。教材编写应采用多样的组元方式, 除主题组元外, 还可以兼容其他形式, 如能力训练组元、读写结合组元、绘本组元、方法指导组元、体裁组元、知识系统组元等, 以便将人文熏陶与能力训练有机结合,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教材选文有待进一步完善

1. 反映城市的题材丰富, 反映农村的题材单调。

在内容的编排上, 教材中具有农村特色的选文单调。乡村题材主要是一些景物、动植物及历史故事, 如,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 (上) 有4篇农村特色的课文, 其中1篇是与动物相关的故事, 如《三袋麦子》, 3篇描述农村的景象或物, 如《北大荒的秋天》《石榴》《小稻秧脱险记》。反映农村的新发展、新面貌的题材匮乏, 如新农村建设, 农村经济、文化、生产、生活、风光等。相反, 反映城市内容的课文要丰富些, 有介绍城市和反映城市景物的《西湖》, 有反映城市家庭生活的《学会查“无字词典”》, 有描述发生在城市里的故事的, 如《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有反映城市文化生活的, 如《“东方之珠”》。

2. 课文男性身份多样, 女性身份单一。

从课文人物形象类型看, 女性身份单一。课文中的男性多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以事业型、领导型、悠闲型等为主体类型;女性多出现在家庭生活领域, 以家庭型、依从型、劳作型等为基本类型。据对苏教版人物角色的统计, 在16种角色身份中, 赋予男性角色的身份种类是丰富多样的, 有政治领袖、帝王将相、军人、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艺术家等等, 而女性被赋予的身份则简单而贫乏, 例如母亲、妻子、普通劳动者、英雄等。

3. 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选文较少。

各版本虽然注重了时代性, 都选取了一些反映科技成果的文章, 如《望远镜的发明》《蝙蝠和雷达》《问银河》《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等。但是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文章比较少, 如航天、纳米、低碳、现代能源、现代交通等。究其原因, 一是这方面的文章一般出现在学术刊物上, 适合学生阅读的比较少;二是有些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文章语言艰深, 儿童不易接受, 编者改编起来也比较困难, 造成这些文章容易被略掉, 使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反映社会进步的最新成果。

(三) 教材练习的设计有待进一步探讨

1. 技能训练单一, 练习角度的丰富性方面有待加强。

现行教材中的部分练习设计偏重整体理解和积累, 内容单薄, 题型单一, 迁移运用和拓展延伸不够, 造成每项练习的涉及面较窄。例如, 苏教版五年级 (上) 课后练习中, 关于词语训练的共20题, 呈现方式大同小异。其中“读一读”6题, 占30%;“读一读, 抄一抄”3题, 占15%;“读一读, 抄一抄, 再听写”5题, 占25%;“读一读, 抄一抄, 再造句”4题, 占20%。这些都是理解与积累的题型, 对词语进行迁移和拓展的题型只有两例。这些练习多偏重机械记忆, 刻板单一, 缺乏具体鲜活的情境、语境、活动的设置, 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设计编排不系统, 缺乏能级梯度。

教材中某些练习的编排整体意识不够强, 设计上较为零散, 有时忽略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对语文学习的整体性把握不够, 就不能很好地体现练习设计的层次性, 有时还会割裂知识训练的系统性。

例如, 苏教版三年级 (上) 和五年级 (下) 课后练习中关于词语的训练, 分为“读一读, 抄一抄”“读一读”“读一读, 抄一抄, 再造句”等题型。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学段目标的要求, 第一学段是积累词语, 第二学段是体会词语的意义, 第三学段是辨别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 而上述练习缺乏能级梯度的体现, 一直停留在积累的层面, 没有上升到理解、品析、运用。

再如, 在人教版二年级 (下) 课后练习中, 关于朗读的训练, 分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而五年级 (下) 课后练习中关于朗读的训练共有12题, 有4种呈现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朗读课文”, 与二年级的课后练习相比, 呈现方式同质化, 能力训练缺乏层次性和能级递进的梯度, 没有体现出课标中对学段要求的差异, 即:第一学段侧重培养阅读兴趣, 第二学段侧重默读和略读, 第三学段侧重有一定速度的阅读和浏览。

因此, 教材编者应具备全局观念,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细化学段目标, 有计划地编排练习, 明晰梯度, 加强课后练习之间、单元练习之间、每册之间、每个学段之间的关联性、循环性和递进性,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上一篇:指导教师对实习生工作下一篇:适合送给宝宝生日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