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与作用

2024-04-21

论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与作用(通用8篇)

篇1:论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与作用

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1)论文题目:论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

地位与作用

学 生 裘飞飞 指导教师 徐老师 专 业 公共事业管理 层 次 高起专 批 次 072次 学 号 W330501072023 学习中心 浙江人才专修学院 工作单位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I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第一次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这是我们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完善和发展。加强对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关系、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加强依法行政等方面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关系

基本保证必须

急需工作 II

目录

摘要...........................................................................................................II 1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4 2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本保证...........................................................4 2.1行政权在国家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决定要依法行政........................4 2.2政权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决定必须依法行政............................4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行政..................5 3.1干部的思想观念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6 3.2政府管理机构和管理手段不适应...................................................6 4当前依法行政急需作好的几项工作.......................................................6 4.1摒弃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6 4.2加强法制学习、宣传教育,强化法律意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7 4.3加强政府的行政监督检查职能......................................................7 4.4加强法制监督,建立完整的法律监督体系,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8 4.5违法必纠,严肃政纪、法纪..........................................................8 后记.....................................................................................................9 参考文献.................................................................................................10

III 1 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管理和社会事务管理,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能依法进行,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它反映了社会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历史进程,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管理活动。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作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行政的范围,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都要依法进行,其核心是行政执法。因为行政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国家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对管理相对人采取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的行为,或者对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的行使和履行情况直接进行监督检查并作出处理结果的行为,最容易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所以,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行政执法。

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依法治国由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和依法监督等内容组成。在这些内容中,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重点。因为一个国家的整个管理活动,不是靠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而主要是靠各级人民政府进行的。如果各级行政机关都能依法行使职权,依法进行管理,那么,依法治国就有了基本保证。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又为依法行政创造了大环境和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依法治国的方略和大环境,就根本谈不上依法行政。但没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就会落空。因此,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里政府行使行政权力所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本保证

2.1 行政权在国家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决定要依法行政

所谓行政权力,是国家行政机关管理内政、外交的权力,即各级行政机关依照国家法律和国家权力机关的授权行使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行政事务的管理权力。它的管理对象是社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一个国家的整个管理活动都是由各级行政机关进行的,行政机关能否合法有效地行使好行政权力,管理好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非常重视行政权力的建设和制约。

2.2 政权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决定必须依法行政

由于行政权力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公共权力。因此,行政权力的行使具有自己的特征。一是行政权力是由法律设定和权力机关的授权。为了保证国家各方面的有效管理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与稳定,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不得不授予行政机关很大的权力,如行政立法权、管理权、处罚权和强制权等,而这些权力不受法律的约束,就有可能走向专横、滥用,甚至腐败。同时,我国的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也是法律的执行机关,因此,必须执行国家法律的规定和权力机关的意志,行政权的运用必须对权力机关负责,对人民负责,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在国家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不能越权。二是行政权力属于国家公共权力,具有强制性和单方面性。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只能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作出各种行政行为,这些行政行为都是行政机关单方面的意志表示,不需要与管理相对人协商。行政决定一旦作出,行政管理相对人就具有服从的义务,其他国家机关就具有协助的职责,而且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的。如果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履行法定义务或行政决定,行政机关有权采取强制措施或强制执行,强迫其履行。三是现代行政权力急剧膨胀,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政府管理任务的繁重,现代行政权力急剧膨胀,介入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已经越来越多地介入国家刑事、民事问题。如有的国家出现了“行政刑罚”现象。在我国,象轻微违法犯罪行为,不构成刑事处罚的,由政府部门的劳动教养委员会批准劳动教养。行政司法、行政调解、行政仲裁、行政合同等都在急剧增加。如果不对行政权力的行使加以规范和制约,那么,行政权力必然要走向专横、独裁、滥用和腐败,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四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国家为了保证行政管理的效率性,赋予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享有很大的和较宽幅度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是属于行政权的一部分,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措施,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存在着某种扩张性和随意性。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不仅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行政,而且还要根据依法行政原则拓展到自由裁量领域,即依据法律精神和立法目的行政。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要符合立法目的,作出的处理决定要合情合理,不能畸轻畸重。由于上述行政权力的这些特点所决定,各级行政机关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时,只能依法行使,不能违法和越权。否则,就会侵犯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甚至造成损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行政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也是一种法制经济。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在提高经济效益、改善产品质量、增强企业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奠定微观经济基础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实现优胜劣汰,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与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我们不能直接地、过多地干预它。但是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职能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掌握着对经济要素的控制权、物资分配权、资金调拨权、人事任免权等。这些权力是与经济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的身份相适应的,如果没有这些权力,就无法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因此,企业办成了政府的附属物,没有任何经营自主权。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指令性计划、行政命令和强制措施等手段,对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行政事务进行集权式的管理。行政命令就是这种体制运行的准则和依据。不需要法律的调整和规范,那时也没有法律。主要是靠行政命令,实行“人治”。现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些政府职能和干部的思想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3.1 干部的思想观念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要求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但在少数干部中,仍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概念束缚着思想和手脚,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特有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种思想反映在实践中,欲干怕犯错误,不干怕掉队,表现出瞻前顾后,左右观望。还有些干部对市场经济存在误解,认为市场经济是万能的,搞市场经济,政府什么都不要管了,一切都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大撒手”,该管的不管,该检查的不检查,放纵了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结果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坑害消费者,牟取暴利的情况十分严重。这些思想的实质和产生的根源,还是对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没有认清。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的精辟的论断,已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因此,我们各级干部必须加强学习,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

3.2政府管理机构和管理手段不适应

现有的政府机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它适应的是当时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现在国家确立和发展市场经济模式,那么,国家的管理职能、管理机构都必须转变,以适应新的市场经济规律。但目前的政府管理机构,远远不适应新形势要求。具体表现如下:政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浮于事,办事拖拉,效率低下。尤其是少数行政职能部门,运用手中的权力,以履行行政职能的形式,对社会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运行进行操纵,甚至形成“行政垄断”。这与商品经济的高效率发展格格不入,严重地影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所以,国务院下决心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精干的政府领导机构,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务院与地方各级政府都进行了机构改革和精简人员。但在管理手段上,有些各级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仍习惯采用行政手段、长官意志和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粗暴的管理,直接决定各种经济活动,不会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结果必然压制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前依法行政急需作好的几项工作

4.1 摒弃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

人治与法治,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规范是靠人来制定、靠人来推行的,在形式上很难分开。但二者又截然对立。法治,就是指法律至高无上,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都必须遵守,一切管理都必须按照法律来进行,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目前,我国很大程度上还存在“人治”思想。虽然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但人治思想经过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在人们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影响极深。解放后又没有进行彻底的批判,相反,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继续实行人治。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法治,认为那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无产阶级不能接受。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行政命令、长官意志、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干涉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现象还十分严重。所以人治思想在广大干部思想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我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艰苦探索,才认识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树立法律观、法治观,树立依法治理社会、依法管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观念,依法管理好本部门的工作。当前要树立法治观念,必须首先树立法律支配权力的观念,纠正权力支配法律的错误思想。封建社会是权力支配法律,“法由君出”,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国王就是法律,行政权力支配法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法律支配权力,“法律应该成为国王”。马克思主义主张实行权力制衡,建立强有力的制约机制,认为过分集中和没有制约的权力容易导致专断和腐败,这种制约机制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在国家各个生活领域中,法律应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各机关、各部门、各政党都必须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活动,各级政府都必须依法行政。这样才能做到法大于权,法律支配权力。

4.2 加强法制学习、宣传教育,强化法律意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强化法律意识,这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备条件之一,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遵守与执行法律,只有提高全体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才能作到依法行政。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对公民来说,通过普法宣传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在全民都有较强法律意识的大环境中,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政能加以批评、抵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纠正违法行政。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知法、懂法、守法就更为重要和更为紧迫。只有领导干部增强了法律意识,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方略。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做到依法行政。很难设想在一支没有法律知识的法盲干部队伍的带领和管理下,能建设法治国家。所以,只有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增强了,法律素质提高了,依法行政才能有保障,依法治国才有希望。

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是推动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又一重大契机。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大力削减审批项目,减少审批环节,有条件地要集中进入大厅,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4.3 加强政府的行政监督检查职能

政府职能转变后,必须更新管理方式,各级政府由过去的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加强宏观管理的力度,就必须加强政府的监督检查职能,加强行政处罚职能。对市场主体是否遵守法律、法规或者执行行政机关的决定、命令,履行法定义务,都要通过行政监督检查来查证处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主体会出于小集团或个人的利益考虑,有可能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出现偷税漏税、假冒伪劣、欺诈、垄断、暴利或者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这就必须加强政府的监督检查的职能,对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我们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如行政处罚法,赋予了行政机关行政处罚权;行政监察法,赋予了行政机关监督监察权;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审计监督权;统计法,赋予统计机关统计监督权;会计法,赋予财会人员监督权。这些行政监督机关,都要认真负责地行使监督职权,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促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真履行法定义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公安、司法、工商、税务、商检、海关等职能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充实和加强行政监督检查队伍建设,以保证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的实现。

4.4 加强法制监督,建立完整的法律监督体系,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加强法制监督,建立完整的法律监督体系,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有权力就必须有监督。要使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就必须把行政执法活动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有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专门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和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社会舆论的监督,政府内部的层级监督及专项监督。这些监督从不同的渠道保证了行政机关对行政法律规范的正确实施,对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法律监督工作仍然不够有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相当严重,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上的错误,也有监督体制上的问题。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必须加强法律监督体系。一是从思想上要进一步提高对法律监督制度的认识,充分认识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的权力,最终将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二是在体制上要进行改革,并完善监督程序。将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监督,改革为以国家权力机关为核心的外部法律监督体系,确立国家权力机关在法律监督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将行政内部监督机关改为直接向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加强立法监督,尽快制定监督法等。

4.5违法必纠,严肃政纪、法纪

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行使法律所赋予的行政职权,代表国家依法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实施管理,其职务行为直接fwsou.com关系到法律的尊严,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的实现。由于行政权的特点和执法人员的素质不同,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犯法等现象。甚至有个别人在执法中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严重损害了国家行政机关的形象,侵犯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对这些违法行为或者是犯罪行为,就必须予以严惩,决不能姑息迁就。违法必纠,这是法律本身的要求,也是有效地制止违法行为发生的有效措施。为此,国家颁布了《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来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规定了对违法行使职权,侵害人民群众的人身权、财产权的行政工作人员,必须进行追偿和追惩。既要追究经济责任,又要追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通过追偿和追惩,一是教育他本人,今后不再违法,二是教育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遵纪守法。这样全国上下才能形成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局面。

在本文写作中,各位老师给予悉心指导,领导和同事提供了许多帮助!借此机会表示感谢。同时也感谢那些对我写作有所启迪的作者。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难免挂一漏万,文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邓小平理论概论》 2.《公共政策学》 3.《政治学概论》

4.《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作者:方世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5.《行政法的新理念》。作者:张明杰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6.《社会主义法制理论读本》。作者:张福森、刘一杰。人民出版社2002。7.《法治系统工程参考资料》。作者:常远。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1。8.《中国宪法教程》。作者:廉希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373页。10.《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1992。11.《法治社会中的权力和权利定位》。作者:刘作翔。[J]法学研究, 1996,(04)12.《依法行政与行政程序法》。作者:崔卓兰。[J]中国法学。1994,(04)

篇2:论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地位和作用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

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各地方、各部门的行政首长是本地方、本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这是国务院对行政首长在依法行政工作中的定位,也体现出行政首长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行政首长能否发挥好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对本地方、本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影响巨大,甚至在目前情况来说,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行政首长在推进依法行政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领导作用。推进依法行政是一项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涉及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而且在推进工作中还要将依法行政的总体要求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行政首长是本地区、本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也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领导核心和总指挥,只有行政首长才能从全局上、从长远上来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组织研究、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推进依法行政的长远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而且只有行政首长才能为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在人员、经费、设备设施等方面提供充分保障,这种作用是十分重要且无可取代的。

(二)决策核心作用。在我国,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进行的决策,表现为形成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决议等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策和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针对特定对象、特定行为作出的具体决定。按照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对本地区、本部门的全面工作负责,本地区、本部门的重大决策最终都要由主要领导最后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决定,行政首长在决策中起着决定作用,是决策的核心,行政决策能否依法作出,行政首长的审核把关作用至关重要。

(三)带头表率作用。主要领导有关依法行政的言行对本地区、本部门的影响十分巨大。主要领导自身法律意识的强弱和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态度与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本地区、本部门依法行政工作水平的高低和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进程。主要领导依法行政的意识强,就会在本地区、本部门形成浓厚的依法行政氛围。反之,主要领导法律意识不强,对依法行政工作不重视,不研究,自身就做不到依法行政,本地区、本部门依法行政工作必然流于形式,难以推进。

(四)监督协调作用。随着依法行政工作的不断深入,将越来越多地触及到有关行政管理方方面面的利益,涉及权力的再调整、利益的再分配,很多事情都需要行政首长出面协调,平衡各方面利益,行政首长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的协调作用日显重要。同时,由于我国推进依法行政局具有自上而下的特点,因此,行政首长还应当重视对下级机关和本机关工作人员推进依法行政情况的监督,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尤其是开展监督工作经常是要得罪人、处理人的,没有行政首长的支持,监督工作就很难开展,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行政首长应当给予监督工作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发挥好监督作用。

二、重要性与矛盾性

作为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和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核心和总指挥,行政首长肩负着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历史使命,其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在重要性无可置疑,但我们还应当关注行政首长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所处特殊位置的矛盾性。如前文所述,依法行政的本质是依法约束、规范行政权力,而按照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原则,行政首长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的最后决定者,正是行政机关中权力最大的人,也就是说,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约束、规范行政权力的对象,具体来说,首先就是依法约束、规范行政首长的行为,限制行政首长的权力。而行政首长又是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处于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核心和总指挥的位置,其加强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就是要约束限制自身的权力,不讳言说,是要影响其自身利益的,两者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矛盾性,尤其是多年来存在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以及行政机关过分强调依行政命令办事的习惯,要解决这种矛盾,并非易事。

三、几点建议

要解决上述矛盾,充分发挥行政首长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应在以下方面加强工作。

一是加强学习,增强行政首长推进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建立健全各项领导学法制度以及行政首长任职前法律知识测试制度,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注重树立法治的观念,不断提高行政首长及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自觉约束自身的行为,规范行使行政权力,使行政首长的权威服从并切实维护法律的权威与尊严。

二是

强化权力运行的约束机制。建立机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到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行政首长的监督。认真落实《监督法》,强化人大对政府的监督;深入推行政务公开,强化政协以及社会、群众、新闻媒体的监督;强化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并注重各种监督方式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监督合力,将行政权力的运行置于全方位、多层次监督之下,在行政首长从自身出发加强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性的同时,从外部因素上制约行政首长规范行使权力。

三是深化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目前行政首长主要由上级机关或同级党委任命,虽然有的行政首长也经过人大审核、任命,但这种任命更多是体现在程序上。行政机关中层干部的任职,行政首长更是起着决定作用。当领导意见与法律要求不一致的时候,机关工作人员就面临两难选择,而这种选择更多地会体现为对领导负责。不依法办事往往体现不出坏的结果,至少这种坏的结果不能马上体现出来,而不按领导意见办事,领导会很生气,后果会很严重。相比较而言,法律就象“庙里的菩萨”,而领导才是“真神”。只有从改革干部管理体制上入手,让所有的干部和行政首长真正对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才能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篇3:论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与作用

但与法治在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 每个时期的国家和政府也一直强调德治的重要地位。例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 他曾指出“德行就是知识”, 尤其他受到极刑的判处而面对死亡时, 更是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法律和正义是同等重要的。而我国的孔子一直强调的儒家的一个核心理念“仁”, 更是对一种绝对的道德律的无上尊崇。百家争鸣时期的“德”与“法”的争论虽停留于理论层面, 但是随后的历史却已经证明了二者缺一不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法治与德治是一个国家建设和管理中必不可缺的两个方面。在进入新世纪之时, 国家领导人也十分重视这两方面的同步发展,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 法治与德治, 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 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 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 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同样的,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上, 二者也是缺一不可的。

在新时期, 国家领导人重提德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德治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另一方面, 大家对德治的重视也是与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的。所以, 我们有必要在依法治国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的社会背景下, 重新考量德治在其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深远影响。

就德治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而言, 无论是历史事实还是先人垂范, 都已经向我们证实了这种行为的重要意义。前面我们提到了这个问题, 但是这种德治如何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实施并体现出来呢?这就涉及德治与法治在实施方法和手段上的不同之处了。

如果我们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会发现,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教育的三个层次或者说是教育的三个境界问题。

就最低的层次而言, 我们的德治往往陷入枯燥无味的说教之中, 教师总是以一种近似于命令的口吻要求学生要遵纪守法、要尊老爱幼、要努力进取等等。这种较低的德育方式往往效果并不理想, 因为教师总是处于一个永远高高站在学生之上的位置, 总是与学生保持一种不可靠近的距离, 让学生心生惧色。固然教师需要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证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严, 但是这种距离的把握却也十分讲究的, 其关键还是在于教师自身的心态, 把自己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之上。只有那些从内心里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 并善于引导其不断进步, 使其人生价值得到升华的教师, 他们在学生心中便无威自严。

与命令式的“言传”所不同的是, 我国传统教育更讲究“身教”。“身正为师, 德高为范”是我国众多师范类院校为学子所树立的一个基本的师德标准,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我们的教育也常常讲求“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方式, 耳提面命已经被很多教育事实所证明是并不成功的教育手段。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曾提出过社会学习理论, 他认为, 人的道德品性形成与发展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社会化过程, 人的行为是人借助于内部认知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也是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从这个理论我们就不难理解, 我们常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深意了。同样的, 从德治的角度来看, 大到一个社会, 小到一个家庭, 我们无时无刻不受到别人的影响, 如果一个社会是有着良好的民风民俗, 那么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也必然受其影响, 得到善行的熏陶, 从其内心来说也会是一心向善的。相反地,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如果一个人的成长中充满着恶性, 那么其以后的不良举动也可由此窥其一斑了。

当然, 我们这里强调德治中的“身教”, 并不是要无视“言传”, 可以说“言传身教”其本身就讲求了此二者的密切联系, 其类似于王阳明所提的“知行合一”说。这里的“知”是指对道德本身的一个正确认识, 相当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上的道德教育;而这里的“行”是指在对道德的正确认识之后的践行, 在教师身上便体现为身教。教师教育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而其自身也必须首先提高自身修养并做到知行合一, 最终才能真正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目的, 学生方可做到知行合一。

应该说, 传统教育理念中的言传身教、知行合一已经是对一个教师甚至对一个社会在学生和公民在教育方面高的规范要求了, 但是超越于其上的, 我们会发现还有更高的一个层次, 这便是超越于普通道德教育并将其涵盖于其内的美育。

如果我们纵观中国古代的教育历史, 其实像法律条文似的条条框框的文字并不为民间大众所喜闻乐见。相反地, 恰恰是一些通过民间艺术形式所反映的深刻的伦理道德思想故事才为大家所接受。虽有《颜世家书》或《朱子家书》之类的警句似的书籍为文人育人提供了典范, 但是如果我们细阅《论语》却发现, 儒家的精髓却是在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即兴谈话中幽幽散发出来的。除此之外, 像民间传说或者唐宋以后的小说, 无不深蕴着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思想内涵。而这些, 是单纯的官方指定的律令所无法比拟的。相对于法律条文的干瘪枯燥, 民间艺术这种形式活泼的表现方法更易于为大众所接受, 而且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效果也更良好。在《论语·先进》中曾有一段记载孔子与他几个学生之间的一段谈话, 一向被人们视为政治家的孔子对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政治报复竟然不感兴趣, 甚至予以嘲笑, 而独对曾皙的徜徉山水寄情风月之志倍加赞赏。诚然, 作为政治家、思想家的孔子有其严肃的一面, 注重自身的品格修养, 谦虚好学, 但是从这段谈话中也反应出孔子作为一个普通人, 也有其可亲可爱的一面。那么孔子作为教育家在这种悠然而谈之中, 展现出了他更加全面、立体的形象, 而绝不是我们以往所看到的那种天天拉长了脸面对学生时的刻板、严厉的感觉。

如果我们联系当前所提倡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会发现, 其实“和谐”之中便孕育着协调德治与法治之间的平衡关系的思想。依法治教属于政治建设, 是政治文明;以德治教属于思想建设, 是精神文明, 两者虽属于不同的范畴, 但都是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前者重在依托完善的法律制度, 按照依法治理的原则和方式, 运用外部的强制力量来管理和规范各种教育活动;而以德治教则注重塑造社会成员的品德、个性与人格, 以其说服力、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从人的思想观念层面来导向和约束人们在教育领域中的各种行为。对教育活动而言, 如果说依法治教是一种着力于外在制约的治理方略, 那么, 以德治教则是一种着眼于内在驱动的治理方式, 唯有将二者有机结合, 使其各展所长, 才能保障我国教育事业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

通过我们上面的分析, 不难看出, 德治在依法治教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这二者看似矛盾, 实则相互补充和促进。如果是单纯的依法治教, 其实现手段和途径上的刻板和单一性也只会导致最终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相反, 如果能做到德治与法治并用, 不仅能够完善教育的途径, 而且其实现手段和方法也更加多样化, 其效果也远远超过于单纯的法治。

篇4:论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行政相对人 依法行政 行政权力

随着现代公共行政的发展,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行政相对人已不再是单纯的被管理者,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平衡的实现越来越具备现实基础。依法行政的目的不仅在于对政府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依法进行规范,防止权力的滥用,并使受到不法行政行为侵害的公民权利及时得到补偿,而且也在于保证国家行政管理的有效和效率,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过程,行政相对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将对行政相对人在依法行政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阐述,并就如何提高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展开讨论。

一、行政相对人在依法行政中的地位

所谓的行政相对人是指基于一定的法律事件或行为与行政主体形成利害关系,依照行政法律规范取得参与行政法律关系资格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贯穿于行政活动过程的主体主要是两个:行政机关自身和行政相对人。其中行政机关自身对于实现依法行政的决定性作用自不待言,它基于行政公务人员的依法行政观念、法律素质、明确的法律责任以及科学的内部权力运行方式设计等来实现依法行政。但仅靠行政机关自身的努力和自觉性也只是保证依法行政的一个方面,行政相对人作为行政活动的参与人在依法行政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行政相对人在现代行政法中的法律地位发生了重大转变。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进一步提高相对人的法律地位,以逐步推动我国的行政法治进程,应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行政相对人在依法行政中的作用

行政相对人的作用,是行政相对人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对作为法律关系另一方的行政主体所具有的积极功能。在很长时期内,由于附庸和弱者地位的存在,行政相对人除了服从行政主体的决定外,几乎是谈不上对行政主体有积极作用的。在行政法观念上,管理型行政法使行政相对人只是作为受行政主体支配的对象来定位,控权型行政法则使行政相对人作为受法律保护的对象来定位。在强大的行政权力面前,行政相对人一直处于消极性的地位,行政相对人难以具有对行政主体的积极意义。在当代行政法中,行政相对人已不是只能对行政主体消极服从或至多实施消极防卫。事实上,当代行政法由于扩展了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并增强了其地位,因而也导致他们具有对行政主体的积极干预作用——即个体权利对行政权力直接、有效的影响。大量的行政法规范都需要行政机关来推行实施,但是,实体法规范的实施并不是由行政机关单方行为就可以实现的,没有广大行政相对人的守法、用法行为,行政法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空话。行政主体固然可以用处罚、强制方法来迫使行政相对人守法,但以此方式实施法律是极为低效、消极的。最有效最积极的方式应当是广大行政相对人能以其主动性、自觉性全面遵守法律、法规,形成对行政来源,其中特别是行政复议监督、行政诉讼司法监督更需要当事人自己直接主动提起。行政相对人作为行政活动的参与人和依法行政的约束者,在实现依法行政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行政相对人是对行政主体依法行政的约束力量

行政主体作为行使国家权利的主体,本身应依法行政。但拥有权利的人往往容易滥用权力,特别是在我国这样行政诉讼法还不很完备和成熟的国家,在实践中往往出现行政主体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等违法行政的情况,这种行为极大地损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而作为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行政相对人除履行相应得义务,如维护行政主体各种行政权力正常行使的义务、配合行政主体正常行使有关权利的义务和服从行政权利行使结果的义务,同样地享有相对应的权力。而行政相对人的这种权利则是专对行政主体主张的权利,包括实体上的权利和程序上的权利。实体上的权利包括:以各种形式和渠道参与行政管理的权利,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而抵抗行政主体非法侵害的权利、合法权利受行政主体保护的权利、受益权等。程序上的权利主要有:对行政主体做出不利于自己的处理决定的申辩权、对行政主体有关活动的了解权、对行政主体的行政处理不服而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权利。行政相对人作为行政监督的主体,对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诉讼的权利,通过行政监督的方式促使行政主体防止和克服行政弊端,对行政活动加以制约和牵制,从而完善政府行政,促进依法行政。

(二)行政相对人是行政主体依法行政的合作力量

行政行为内容的实现,不仅需要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活动,更需要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行为的维护、配合和服从,才能保证行政行为内容的有效实现。行政主体依法行政不仅要求行政主体守法,也要求行政主体贯彻实施法律,实现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行政管理内容。首先,行政主体需要与行政相对人共同有效的实施法律,行政主体在依法做出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人实施行政管理的同时,要求行政相对人履行相应的义务,保证实现行政相对人法定的权利和促进行政相对人履行法定的义务,从而行政相对人有与行政主体共同实施法律规定的作用。其次,行政相对人协助行政主体依法进行行政活动,行政主体有双重权利,既对违法者进行制裁,又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因此在行政主体依法制裁违法者时,其他行政相对人应予以协助和配合。再次,行政相对人可以完善行政立法的内容。行政法律法规制定以后,内容是否正确、科学,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行政主体职权配置和运用是否恰当,取决于行政相对人反馈的内容。

(三)行政相对人权利对行政权力具有帮助性

行政相对人权利与行政权力并非完全对立或绝对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其中许多权利对行政权力具有重要的帮助性,其中有几种重要的行政相对人权利如请求权、听证权、异议权、防卫权、举证权、陈述权、申辩权、知情权、平等权和参与权等的行使,就可以有效地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对行政权力的行使起到监督作用,这种帮助可以完善和发展国家行政权力。

三、提升行政相对人法律地位的有效途径

1.行政参与是行政相对人法律地位提升的有效途径。学者普遍认为,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和裁量决之工具理性,协商是民主行政的中心。相对人只有与行政,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与行政主体平等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力求使自己的意愿被行政主体吸纳,并清楚地了解行政主体的活动意图和目的,对行政主体进行有效地监督,才有助于民主行政的建立,使行政法律关系真正具有方性,使相对人作为人的尊严得到行政机关的尊重,以保正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地位不丧失。公众参与公共行政的广度和深度体现公共行政的民主化和有效性程度,也是衡量民主发展的尺度。公民有效参与对于提高政府的机能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政府的信誉度,形成民主宽松的环境,弥补公共物品供应的缺口,改善公共服务质量,从而增强政府行政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2.推行服务承诺制是行政相对人法律地位提升的有益探索。行政服务承诺制是一项保障行政服务公开化、民主化、实效化的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国家纷纷开展了以重塑服务型政府为核心的“政府再造”运动。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是将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角色向服务者角度转换。各国在塑造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个重要举措,即推行服务承诺制。推行行政服务承诺制,有助于保障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服务,而良好的服务是社会的粘合剂,能够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关系的和谐,增强政府的亲和力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促成行政机关与公民之间义务合作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形成。为了使行政服务承诺制落到实处,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

(1)建立便捷有效的投诉制度。为了切实保护相对人权益,应在行政系统内部建立便捷有效的投诉机制,为公民提供畅通的投诉渠道,便捷的受理程序,对公民的投诉,及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投诉的公民告知。政府还应建立相应的机制鼓励公民投诉,对投诉者依法予以保护,防止遭到打击报复。

(2)建立公众评判制度。公众是行政服务的接受者、体验者,行政服务的好坏,服务质量的高低,服务是否到位应当由公众来评审,而不是由服务的提供者宣称。公众对市政服务活动的评审,既包括对服务内容的评审,也包括对公务过程的评审,还包括对服务结果的评审。政府应将公开评审的结果向社会公开,并以此作为改进服务和对行政机制及其工作人员予以奖惩的依据。

(3)实行行政复议与诉讼监督。尽管服务承诺尚不是行政机关的法定义务,但服务承诺一经行政机关向社会公示即产生法律效力,便对行政机关有约束力,就在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形成权利义务关系:行政机关应依其承诺履行相应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承诺后而不实践承诺,致使相对人合法权益受损,基于信赖保护原则,行政机关就应当承担违诺责任。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则可以“行政机关没有履行保护其合法权益的职责”为由,向复议机关申请复议或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由复议机关或法院依法审查后,裁决行政机关履行承诺所设定的义务;如果行政机关履行义务已不可能或没有意义,则应相对方的请求,责令行政机关承担赔偿责任。

篇5:论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与作用

简言之,就是要以法律作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行政法作为调整行政关系这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部 门法,可以规范管理相对人的行为,制止、纠正和惩行政违法行为,保证行政管理的有效和社会的有序,更重要的是它能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行使,使国家行政管理走上法治化的轨道,防止行政权失控、法外行政或行政失范现象的发生。在当代国家行政职能不断扩大,行政权日益膨胀的情况下,各法治国家都十分注重以行政法来规范政府行为,防范行政侵权,正是从这意义只有国家将行政法称之为权法。政权作为一种国家权力,它本应是人民的、社会的权力,但它又是同人民大众分离的;执行这种权力的人本应是社会的“公仆”,但却很容易异化为社会的“主人”。因此,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行政法应强调对行政权的控制作用,行政法在内容上必须以防止行政专横,强调保护公民和组织合法利益不受非法行政行为侵犯为目标。所以说,行政法的主要职能是控权,价值体现是控权。由于我国有着 的封建专制的影响,缺乏法

治传统,在体制下行政权又不适当地强化,行政权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政府行为不规范问题严重,这些现象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行政法制建设,而行政法治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依法行政严格依法行政,这对于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依法行政的基本涵义,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必须有相关行政法规的授权,并严格执法以实现公平、公正、有序的社会良性运行秩序。依法行政的关键是要正确解决行政机关的权力和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关系,从而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有机地、合理地统一起来。而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过去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赋予国家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权力。而公共权力的无限扩张,导致公民私域的狭窄,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受到极大的压抑。当由国家权力主导的计划经济向发挥市场作用的市场经济过渡时,社会现实强烈需要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这自然迫切要求对行政权力的行使设置必要的法律限制,使国家权力的行使有个范围,政府不再陷入过于琐碎具体的管理事务而不能自拔。而公民个体也能获得自我发展的自主性,能够捍卫自身利益,对权力施加一份影响。这是当前行政法制建设的主要使命之一。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产生的,必然表现为一种权力关系,而任何权力关系都具有支配的特征。行政机关在这一关系中是权力主体,而公民或组织则是行政权力的客体。

行政权力作为一种国家权力本身就具有支配、强制的力量,作为行政权力客体的公民和组织必然服从于由行政权力主体行使的这种权力。无论是在权利义务的立法分配上,还是在行政权力的行使过程中,它们都没有平衡可言。在行政关系中,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恰恰是以不平衡为特征的。从根源上讲,政府的权力正是人民所赋予的,在总体上很难说是平衡的。实际上,平衡只是一种理想。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漫长封建历史,法制不健全不完善,人治思想重于法治思想,经常权大于法的国度,不可能做到所谓的平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强调义务、漠视权利,法律一向与伦理道德一起作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法律是用来治理老百姓的。在法律关系中,官是主体,民是客体,法长期被视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而不被认为有保障私权之功能。这一事实在新中国成立后若干年间并无根本改变。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这种状况才有所变化,较多私法性质的法律得以颁布实行,公民权逐步得以确立和保障,人民的权利意识逐步增强。1990年10月1日实施的行政诉讼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民告官的权利,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飞跃。然而,从司法实践中看,在我国,控权还远远不够,尚无法消解行政权对公民权的侵犯。所以我国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推行依法行政的道路任重道远。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3月15日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宪法条款加以确定。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明确提出“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又提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依法治国的进程,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依法行政意义被党和国家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这也是行政法和加强行政法制建设的重要性的具体表现。

总之,行政法作为国家法律体系中仅次于宪法的法律部门,作为新兴的法律学科、作为在宪法学与法哲学的不断渗透下努力追寻自我的行政法学,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还要面临很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大胆的思辩和争鸣、不断的吸取其他学科的发展成果、更多的投身于实践,以现实的气息来充实行政法的精神和内涵。总之,无论“行政法时代”是否像姜明安教授认为的那样即将来临,行政法都是极有发展前途和魅力的法律部门,推动其在新的世纪飞速发展、并真正成熟起来,还需要一代代行政法学人的大胆开拓和不懈努力。是国家行政权简便的主要工具,充分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法治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德化县国土资源局公务员学法用法依法行政实 施 方 案

为全面实施县“四五”普法规划,贯彻落实县委《关于实施依法治县工作的意见》精神,我局将依照本部门特点,抓住重点创特色,进一步夯实普法基础,为实现我县依法治县的近期目标,特制定本公务员学法用法、依法行政实施方案:

一、认真组织实施“四五”普法规划

1、抓好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工作。为推动本局普法知识的学习,副科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与各股室负责人要率先参加我县和本局举办的一切有关法律法规知识讲座的学习,促进领导干部学法系统化,经常化、规范化。

2、建立公务员学法用法制度。认真贯彻《关于在全国公务员中开展学法用法活动和进行依法行政培训的意见》的精神,采取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并认真实施我局每年制定的“四五”普法、依法治理的工作计划和活动安排,组织公务员学习世贸组织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加强“4.22”地球日、“6.25”土地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有关法制知识的学习,以保证公务员学法落到实处。

3、加强对公务员的法制教育。根据我局公务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组织学习《国家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和全国“四五”普法统编教材《干部法律知识读本》,同时,聘请司法部门结合案例,讲授《预防职务犯罪常用法律知识问答》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进一步加强公务员的法制教育,增强廉洁自律自我防患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二、建立建全和落实行政执法制度

认真落实县人民政府《关于依法行政的实施规划》,汇编我局纪律规章制度成册,印发系统每位干部施行。进一步建立和落实行政执法“四制”,即:责任制、公示制、评议考核制、错案责任及在执法中过错的追究制。以责任制来明确工作职责,公示制来推行政务公开,评议考核制来强化民主监督,错案责任追究制来严肃执法纪律,做到以制度管事管人,使依法行政工作不断上新水平。聘请我县国土资源监督员,对我局国土资源的管理工作实行监督,提高社会监督透明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备案制、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和违法行政行为投拆举报、行政执法情况内部通报、告诫、处罚等制度,及时纠正和处理违法行政行为。

三、突出依法行政,维护法律尊严。

篇6:论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与作用

诚实守信是符合市场经济内在的.逻辑和发展规律的规范和美德.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内在地需要并且产生出诚信.加强诚信建设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 者:张增良 祁麟  作者单位:张增良(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河北,邢台,054035)

祁麟(邢台学院,马列部,河北,邢台,054001)

刊 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GTA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21(6)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诚信   美德   规范  

篇7:论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与作用

【摘要】武术教学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能力、培养意志品质和高尚的德育教育有重要意义。武术教学其实质也是群众体育的广泛普及。是培养传统体育学校、提高学校知名度的捷径与方法,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运用系统的描述,为武术教学进行初步分析,旨在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益,目的是研究和探索武术教学在学校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对贯彻学校体育,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学校体育 武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205-01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结晶。武术运动集健身性、技击性、艺术性为一体,且不受场地、器械限制,老少皆宜。它作为“学校体育”项目具有很大的可选性及必然性,它的发展将对武术走向世界产生积极影响。武术教学加强自我学练能力培养,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把常规教学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对整个教学进行科学的规划,选择和组合教学过程的一切基本成分,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因此,在学校实施武术课教学,对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能力具有特殊意义。

一、把握学校武术教学特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学校武术教学的特征主要在于它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多重的社会功能,武术的本质特征就是技击性,这也是武术的灵魂所在。认真完成教学计划,从学生抓起。

科学传授武术,从教师做起。

二、优选、增设教学内容,抓好基本功练习。

1.拓宽理论知识,扩展理论教学,提高学生认识。在教学中,切忌含混武术与艺术的界线、区别,也不要将武术神奇化,幻术化。要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定型,各方面均需加以正确引导。提高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与能力培养的联系。在增加武术技术教学的同时,还应增设武术文化课的练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2.丰富武术教学和练习方法,自选套路教学。促使学生迅速掌握和提高武术套路技术。根据实际情况,相应采取合理的训练方法,配合基本功进行练习,以提高套路水平。

三、强化常规内容教学,肯定武术教育功能。

1.武术运动是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人体各器官、组织都要参与运动,具有较大的运动量和强度,长拳风格的拳种尤其如此。

2.武术教学常规内容包括专项素质,基本技术及套路技术。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套路的掌握,而忽略专项素质、基本技术及套路的演练水平的提高。

3.传统武术是在古老的中华文明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武德”是对武学人才的规范。人们在习武的过程中,也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武术不仅锻炼了人的身体,磨练了人的意志,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武术后备人才。

四、提高武术观赏性,将武术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传统武术经过多年的变化发展,其竞技观赏功能得到了确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预示着中国的发展将和世界接轨。近年来中国武术以各种形式向世人展示了它的巨大魅力,这是武术走向“自立”的第一步。要充分利用宣传的手段来展示武术形象和价值。并且还可利用早锻炼、文体活动时间,组织不同年龄阶段的相对固定的集体健身活动,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并逐渐形成校园优势项目、特色项目。

五、打破教学常规,提高教学针对性。

1.打破输入式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2.扩大学生知识面,深化武术教学,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课外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续,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进行自学、预习和交流。

3.养成利用一切有效时间自觉练习的习惯。为了使武术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可以把高等学校教材《武术》课本(1996年6 月版)第五章内容“武术竞赛组织与裁判”中的“评分标准与方法”做为中、小学武术考核达标标准,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水平。

六、发挥武术功能,提高学生能动作用。

学校武术是一种弘扬武术精神、校园精神为主要任务的群体文化现象。充分激发与不断稳定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能动性,使教学计划实施顺利进行,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的某些不足。在教学中利用示范法选择纯熟的动作技术进行演练,使学生了解――欣赏教师,产生向往――实践的心理欲望;努力营造“武术化”教育氛围,创设情景,灵活教法,从而稳定地提高学习兴趣。

另外要教育学生“尚武崇德”,把掌握技术与人生修养相结合。教育学生为祖国锻炼身体,练武强种,端正学武态度,提高认识,为建设精神文明服务。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自己独特的和巨大的贡献。武术要始终向着体育化,科学化,社会化及竞技化的方向发展,使武术教学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块阵地。

参考文献:

[1]代月胜,中国武术价值功能的演变[J]武林2002,3:61

[2]蔡仲林,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篇8:论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与作用

1 公共行政的内涵和作用

公共行政可以概括为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之内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从公共行政的定义中可以看出这个定义包含着“谁在管理”、“如何管理”、“管理什么”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 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体, 由于各国国家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各不相同, 行政管理的主体也不同, 用这种较为抽象的概念可以更多地概括它们的本质和共同点;第二, 行政管理的主体并不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而是与立法、司法部门相对而言的行政执行部门或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 它对执行宪法和各种政策、法律负有责任;第三, 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突出了“公共”的特性, 涉及到公共权力的运用、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等问题。公共行政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 即行政机关。在我国, 行政管理主体是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行政机关通过行使公共权利进行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对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是社会各方面建设的领军力量, 在其正确的领导下, 整个社会的各方面才得以发展。公共行政在社会建设中主要有四个作用:

1.1 提供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的范围十分广泛, 从政治、法律、国防、治安、政府行政管理、大中型水利设施, 到城市规划、公共道路、环境治理、环境卫生、防病防疫、天气预报、科学研究以及铁路、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广播、电视、教育以及抗旱、防洪等, 都属于公共产品的范围。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方式是服务, 无论是公安、法律、政府行政管理, 还是教育、卫生等都是服务。

1.2 实现社会公平。

政府是社会建设的领军力量, 在实现社会公平上也有着突出作用,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实现国家经济的增长, 但在追求这个目标的同时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政府在公共行政过程中对社会的公平也具有调节功能。

1.3 实施管制。

市场的局限性和市场失灵使得政府管制成为必要。政府针对市场失灵的现象, 设计出相应的制度来约束和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 以保证整个社会经济规范有序的运行。政府发挥着为社会和市场提供必要的法律和制度的作用。管制意味着政府以法律方式对社会发展和市场运行进行规范。管制可以是经济方面也可以是社会方面的。

1.4 宏观调控。

政府行使公共权利的目的是为了对市场更好地调控, 离开政府的宏观调控, 社会的经济必然会受到市场的冲击, 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公共行政在宏观调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 行政文化在公共行政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 社会良性、快捷、稳定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府的公共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政府自身的改革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与趋势。政府自身改革必须从其价值取向出发, 政府的价值取向在其行政文化中有突出表现, 行政文化是指在行政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 直接反映行政活动与行政关系的各种心理现象、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 其核心为行政价值取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一些政府官员和行政人员在公共领域中为了追求自己的最大效用、权力、地位、待遇、名誉等, 而把公共利益放在次要地位, 从而导致政府能力的弱化和腐败的蔓延。这些落后的传统的行政文化正成为我们推进和谐社会的进程里的不和谐音符。因此, 必须将行政文化建设提到战略高度加以认识, 真正把握全面发展的内涵, 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协调统一, 从而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推动社会主义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要构建和谐社会, 提升和改善政府能力, 必须充分考虑到政治家、公共行政人员的行为动机、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理想信念等方面因素, 致力营造一个优良的行政文化氛围。

行政文化是管理的精神内核, 对政府行政行为的影响是深刻而又久远的。行政文化的塑造有利于优化社会心理, 调整价值评价体系。社会心理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 人们对社会事件所做出的一种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心理反应和心理特征”[1], 具有情感性、互动性和弥散性的特征。它既是行政管理活动所必须面对的公众要素, 同时, 由于行政人员本身是社会的一分子, 社会心理本身也影响、制约着行政文化。

由于社会心理的互动性和弥散性, 社会心理的失衡逐渐扩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部分行政人员产生相对剥夺感。所谓“相对剥夺感”, 是指“实际的需要满足与期望的需要满足之间的差距”, 或者是“自己的需要满足与他人的需要满足相比产生的感觉”[2]。在相对剥夺感的压力和失衡的社会心理的驱使下, 部分行政人员出于实现“人生价值”或贪图享乐, 萌生了腐败的动机。

行政人员相对剥夺感的产生要求调整市场经济下的价值评价体系。一方面, 要转变传统的“官本位”取向的价值观, 与市场经济意识接轨;另一方面, 又要防止“金本位”取向的价值观占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在调整价值评价体系时, 积极倡导能力、道德、社会效益等价值评价标准, 实现由“官本位”向“民本位”思想的转变, 由“金本位”向“能力本位”[3]的转变, 最终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元化的价值评价体系, 这就为重塑行政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行政人员的相对剥夺感需要行政文化的调节, 在行政人员的意识中建立一种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情感是行政文化所要追求的目的, 意识具有反作用, 行政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意识, 一种精神, 故行政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

3 行政文化的现代化

行政文化是一个政府意识形态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进步, 社会思想的发展, 在政府方面, 行政文化也必须跟上脚步。行政文化的现代化对社会的现代化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行政文化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从全能行政文化、人治行政文化、管理行政文化向有限行政文化、法治行政文化和服务行政文化的转变。

首先, 从全能行政文化向有限行政文化的转变。全能行政文化认为, 政府是全能的、积极的行为主体, 社会是散漫无度的, 是被动的对象客体;政府有责任包揽它有能力做的一切社会事务。在全能行政文化的影响下, 形成了政府无所不管、政府权力无限的管理格局, 最终因为“政府提取公共财力的调动资源能力的有限性与其所承担责任的无限性”[4]使政府处于“管不好”、“管不了”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 就必须实行由全能行政文化向有限行政文化的转变, 在指导思想上确立有限行政的意识, 完善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向有限行政文化转变, 还要求政府培养市场经济的意识, 改变“吃大锅饭”、“父爱主义”[5]。只讲收益不讲投入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观念, 逐步树立科技意识、竞争意识、成本意识、效能意识、开放意识、进取意识等观念, 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接轨、旨在确立有限有效政府的制度。

其次, 从人治行政文化向法治行政文化的转变。人治行政文化主张国家主要应由具有高尚道德的圣者、贤人通过道德感化进行治理, 而法治行政文化则认为主要应由掌握国家权力者通过强制性法律治理国家。法治的行政文化不仅要求政府的法制化, “为政府建立一个系统的法律制度, 解决无法可依的问题”, 而且“还需要使法律本身成为整个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生活的基本框架, 并且能够保障个人的权利, 保障个人作为人的尊严和自由;不仅有法可依, 而且还有良法可依。有了良法可依, 还要有法必依, 法律至上, 法律制度与社会的良心道德基本适应, 成为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法治行政文化的过程看, 法治化、市场化、民主化应同步进行。“市场化可以给中国的法治政府提供经济制度条件, 而中国政府的法制化, 也可以给市场化提供法治政府的保障, 并为中国政府的民主化提供基础。”[6]因此, 向法治行政文化的转变, 首先要求政府在理念上向法治化、市场化和民主化转变, 以此指导公共行政, 并最终在制度表述上和执法实践中真正体现法治精神。

第三, 从管制行政文化向服务行政文化的转变。传统的古代君主行政文化是一种统治臣民的权威主义行政文化, 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政文化是一种管制社会的行政文化。现今种种官僚主义、家长作风、特权现象之所以盛行, 正是这种单向、片面的管制行政文化的产物。虽然行政活动必须具备管制权威, 并以此推行行政措施, 但管制与被管制状态只不过反映了行政管理的权力行使的一种程序关系, 并不能改变政府权力的公共性和行政人员“公仆”的地位;而且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早已被确立为政府行政的最高宗旨。因此,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如何在政府领导行为与服务行为的双向关系平衡中, 增强政府对社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行为, 是重塑行政文化的基本发展趋向。

4 建设道德政府

道德政府是指将政府道德化, 政府道德化包括:制度的道德化、道德的制度化和公务员的道德化。具体而言:制度的道德化是指公共管理的制度、体制和组织的道德化, 即要求在制度、体制和组织结构、运转机制的安排中有着道德化的合理规范, 包含着道德实现的保障机制, 同时, 已经确立的制度又是有利于道德因素的生成和成长的, 能够对公务员的道德修养的提高有着鼓励作用。道德的制度化是指将对公务员的道德要求, 以规章、制度或组织要求的形式来体现。多年来, 我们在道德的制度化上下了不少功夫, 出台了众多的文件和要求, 但实际效果却难以尽如人意。这与我们的道德制度没能根据时代特点进行相应的改进有很大关系。适应时代的要求, 政府的公共行政伦理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也应该从过去的政治伦理向管理伦理、从境界伦理向行为伦理、从行为伦理向制度伦理转变。只有遵照这种指导思想进行伦理道德的制度化建设, 才有现实意义。公务员的道德化是要求公务员以道德主体的面目出现, 其行政行为从道德的原则出发, 贯穿着道德精神, 时时处处坚持道德的价值取向, 公正地处理个人与政府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和与公众的关系。没有制度的道德化, 公务员个体的道德是不稳定的;但是, 如果没有公务员的道德化, 那么, 制度的道德化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

行政管理是一个决策和执行的“科学———事实领域”, 公共管理伦理是“道德——价值领域”。现在的行政改革都是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为取向的。这使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政府的具体制度结构的科学化、工作方式和程序的合理化、各种工作的标准化、权责分明、讲求效率和组织分工基础上的协调等等“可行性”问题, 而对以人为本、政府的服务性应该怎样等等这类涉及价值判断的“可欲性”问题, 则重视不够。实践表明, 这种两个领域分离的状况, 不仅使行政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而且削弱了政府的道德建设。要加强政府的道德建设, 就要改变两个领域分离的状况, 在行政改革中注重管理与伦理、事实与价值的结合, 使政府道德化成为行政发展的基本取向。

把道德政府作为行政改革和行政发展的基本目标, 在政府的各项工作中引入道德价值评价, 积极加强政府的公共管理伦理道德建设, 是建设道德政府的基本途径。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政府的力量不容忽视, 当今社会把道德建设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公民的道德建设, 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都在展开, 而政府作为一种领导力量, 一种决策主体, 他的自身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地方各级政府都陆续展开道德建设。

政府作为一种行政主体必定有其自身的行政文化, 只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行政文化政府才可称的上是一个优秀政府, 道德建设之所以受到重视, 是因为道德建设是行政文化所要求的, 道德建设是行政文化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离开了道德建设的行政文化必定是不完整的, 政府要进行行政文化的重塑必须从其自身的道德建设出发。

摘要:文化作为一种深层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行政系统由于本身的开放性, 受行政文化的影响也是必然的。在行政体系的运行中, 行政体制的成长与变革、行政行为的发生与选择、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行政人员的思想和精神状态等是直接受着行政文化的影响的, 或者说, 一国的一般文化是通过转化为行政文化而对公共行政产生直接影响的。可见行政文化的影响力量是巨大的。

关键词:道德化政府,行政文化,制度道德化,公共管理伦理

参考文献

[1]许文惠, 张成福, 孙柏瑛.行政决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302) .

[2]许文惠, 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39) .

[3]韩庆祥, 杨占生.让“能力本位”支撑中国企业和企业家[J].理论探讨, 1999 (15) .

[4]齐明山.转变观念、界定关系--关于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J].新视野, 1999 (1)

[5]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6 (69) .

上一篇:安全互查总结下一篇:春天的红梅公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