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024-06-29

礼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通用14篇)

篇1:礼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首先就是礼仪中的黄金法则。

孔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点是常常为人所忽略的。西方也有一句类似的话,“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它被称为是人际关系的一条黄金法则。我们可以要求我们自己和孩子去“待人如己”。如果我们能够在公共场合或个人生活中都用这条黄金法 则来要求自己,那么,就算你被传唤到白金汉宫与英国女王一起共进下午茶时,不会使用任何餐具,你也能表现得优雅自如。因为在宴席中,你已经把焦点集中于如 何去使人感到舒适愉快。

其次,礼仪中有两个非常必要的素质。

亲切与尊重。英文中“亲切”(considerate)源于词根“恩典”(gracious),意思是给予 对方他原本不配得到的恩赐。比如,当你和亲朋好友共进晚餐的时候,有一个人把你孩子的名字忘记了五遍,而你的孩子却能够回答说:“没关系,我也经常忘记别 人的名字,我总不擅长记人名。”这样就能立即使那位朋友感到很轻松,并且将其从当众失礼的尴尬局面中解救出来。而尊重就是将敬意付诸行动。在以前,中国人 常常被要求去尊重长者及权威人物,现在这个价值观也同样适用。这并不意味着要去“拍马屁”或是往别人脸上贴金。恰恰相反,这是一种礼节,无论你感觉那人是 否值得,这都是一种基于年龄和经历的真挚敬意

再次,礼仪的三个基本原理分别是尊重、关怀和诚恳。

待人亲切和尊重的原因,在于你想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 传达对他人的敬意与关怀。同时,一个真正纯正的关系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比如,当我的儿子从朋友那里收到一张DVD作为五岁的生日礼物时,他告诉他的 朋友,他已经有那张DVD了,这使他的朋友非常尴尬。虽然他应该因他的诚实受到表扬,但我还是鼓励他以适宜的方式来回应。既可以表达他的谢意,又无须说谎 或因说出事实而伤害到朋友的情感。这种技巧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训练。这样,当下次他再收到同样的一张DVD时,他就能够巧妙地说:“谢谢你,安蒂,你怎么 知道《小飞侠》是我最喜欢的电影呀?谢谢你为我选的礼物。”同时,也可以加上拥抱和亲吻,使朋友的一天都洋溢着微笑。我的儿子并非一定要说谎,但他仍旧能 够使他的朋友感到受尊重,而非尴尬。

篇2:礼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S:Standing 站立,起身迎接客人,不管客人的年龄和辈分怎样,对方刚刚到达时,需要站起来欢迎一下对方;

2S:See 目中有人,聚精会神,正视客人,让客人感觉自己受到重视,感觉到主人有在倾听他的发言;

篇3: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一般说来, 一千位教师就有一千种讲课设计。宽泛地说, 这些同文本的个案设计都算作是同课异构。但是我们并不能说同课异构是随心所欲地构造教学。无论怎样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也都离不开对文本内容、文本特征和教学手段最优化的考虑。

一、把文本特征作为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同课异构必须要考虑文本的题材和体裁特点。教师常常会依据文体特征设计课堂, 因为这样最便于学生直观、感性地了解、体验学习的内容。比如, 诗歌是用来诵读、吟唱的, 剧本是提供表演的, 像这样文体特征鲜明的文本, 在异构上也是可以做文章的。比如, 讲授《雷雨》这样的剧本, 就可以尝试以下两种同课异构设计思路。

第一类设计, 当然可以是语文课通常使用的教学方式——讲读。即便是讲读, 也可以有不同的课堂学习角度, 比如戏剧文本, 可以从戏剧人物、戏剧冲突、戏剧语言入手, 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当然, 从文本的特殊性上考虑, 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最能体现剧本的独特性, 所以, 完全可以从这里入手, 带领学生赏读剧本。

比如《雷雨》中“周鲁相认”这场戏中, 鲁侍萍来到周公馆, 认出周朴园, 时隔30年, 似乎完全没必要相认, 可她偏偏鬼使神差地留了下来, 这就给了周朴园“怀念”的机会。周朴园回忆鲁侍萍, 本来已经欲言又止了, 偏偏又被鲁妈诱导着扯出许多谎话来, 这些谎话又给了鲁妈认清周朴园冷酷、自私的机会, 促使了她的“觉醒”。这一场景, 从戏剧语言上推敲, 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 就是充满“动作性”, 它不断推动着戏剧冲突向前发展。上课时我们可以用下面一段文字为例:

周朴园:梅家有一个年轻的小姐, 很贤慧, 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 突然投水死了。后来, 后来——你知道吗?

鲁侍萍:不敢说。

……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

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 她也不贤慧, 而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也许, 也许你弄错了, 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

周朴园: (汗涔涔地) 哦。

鲁侍萍:她不是小姐, 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 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 你姓什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动作性”, 比如周朴园说, “梅家有一个年轻的小姐, 很贤慧, 也很规矩”, 这样的话对侍萍是一种思想情感上的推动。美化身份这一举动暗示着周朴园内心有算盘, 有隐情, 它激活了鲁侍萍。此时鲁侍萍已从对周朴园的心理期待慢慢变成与周朴园的心理交锋。所以她说了一些冷话, “可是她不是小姐, 她也不贤慧, 而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这些话立刻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周朴园内心的起伏和变化。被揭短的周朴园汗涔涔的, 当侍萍的身份在不知情的人前被揭示出来时, 周朴园心惊肉跳地说:“你姓什么?”

在剧本《雷雨》中, 这样的“动作性”语言比比皆是。教师在设计中完全可以突出“动作性语言”这一最重要的元素, 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言为心声”的作用, 还要让学生看到你来我往的语言其实也是一种动力, 不断把戏剧冲突推向高潮。所以, 对这篇文章的同课异构的方法之一就是以戏剧语言作为切入点, 讲好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

设计之二是从戏剧实践出发, 让学生扮演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的戏剧片断。先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然后由老师挑出最有特点的台词, 请学生现场解读表演, 并分析、分享自己是如何把戏剧人物的语言变成不同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的。并通过自己的表演, 总结出自己体会出的人物性格特征。

以上这两种同课异构, 就是考虑了文本的文体特征和内容特点。类似于这样的同课异构还可以应用于诗歌篇目的教学, 可以进行讲读与朗诵异构;散文篇目教学, 可以进行讲读与写作异构等。

二、让优化教学成为同课异构追求的终极目标

同课异构不是为了异构而异构。这需要我们在设计每一个教学课例时都要有目的和依据。即使教师在采用传统的讲读方式时, 也要为自己的设计找到合理的依据。这样, 我们就可以打破一些思维定势, 实现同课异构。比如, 讲《再别康桥》, 一般说来, 我们比较愿意按照文本的自然顺序展开, 就是按照诗节的自然顺序逐段讲下去, 先讲“夕阳中的新娘”, 然后说“软泥中的青荇”, 然后说“榆荫一潭”和“彩虹似的梦”, 再说“寻梦”, 最后说诗人洒脱的作别。教师可能会把这节课讲授得很精彩, 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 教师讲课的前提是已经占有了大量的背景资料, 这些东西被我们玩味了很多遍, 并且被有机地整合过了。可是我们的教授对象和我们的知识信息不对称, 如果学生对徐志摩和康桥一无所知, 他们会感到莫名其妙, 这些意象为什么是这样的寓意, 感情由何而来?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学生的学情, 然后作出一个新的同课异构。课堂上至少要为学生准备3份资料, 第一, 徐志摩简介;第二, 徐志摩关于康桥的另两篇作品, 《再会吧, 康桥》与《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 徐志摩到剑桥读书的原因。这一节课可以先从资料入手, 了解徐志摩其人, 然后再了解其诗《再别康桥》, 很多问题也许就会迎刃而解了, 教师就没有必要再按照自然节的顺序讲诗了。那么从哪里入手呢?学生不是教学的行家, 但老师是长于教学设计的。我们不妨把全诗读一下, 先寻找一下它在结构上的特点。全诗共有7个自然节, 首尾采用复沓结构, 看似回环反复, 变化无多, 实则波澜起伏, 意味隽永。而且更妙的是, 这首诗在结构、情感上都以中间第四自然节为核心, 第一、第七自然节显而易见, 不用多说。第二、三自然节是旧地重游唤醒的对爱与美的仰慕与痴恋, 而第五、六自然节却是因再寻旧欢的痴想而涌起的失落与惆怅。要想理解诗人的情感为什么会经历这样一次不寻常的漫溯, 第四自然节就是一个关键。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一节诗很美。主要讲梦, 康桥之于徐志摩为何是梦?学生通过资料阅读应该理解诗人一生曾有过的深深的康桥情结, 康桥对徐志摩的影响至少有三点。其一, 在这里他接受了欧洲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为自己的诗歌创作找到了源头活水。其二, 他接受了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教育, 人生观里烙上了几个大字, “爱”“自由”“美”。其三, 邂逅了一段美丽的爱情, 遇上了才女林徽因。康桥, 培养了徐志摩的学识、理想和情操, 被他视为“难得的知己”“生命的泉源”“精神依恋之乡”。所以, 康桥对徐志摩而言, 是梦酝酿、萌生的地方。当然, 这是1921年的往事。到1928年时, 诗人所有的梦早已阑珊, 为生活奔波, 被情感牵累的徐志摩早已找不到过往的激情。1928年的那一次短暂的旧地重游, 在短暂的瞬间再次唤醒了诗人的梦, 就是那些多年以前交织的并且永远沉淀下来的“彩虹似的梦”。

这一诗节的确是全诗的一处关键, 它承上启下。如果学生了解了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就会明白他为什么把康桥看作是自己的新娘。那第二诗节的解读就可以很顺利地进行。夕阳中的金柳可能是诗人对康河风物的一种偏爱, 而对“新娘”的那种感情却是一种对康桥完整的深情仰慕与热烈赞美。现在, 诗人将要作别自己美丽的新娘, 会不会流露出无尽的不舍与依恋呢?有了这样的基础, 第三小节的理解也很简单了。康桥是“我”的新娘, 它永远属于诗人, 那“我”又是康桥的什么呢?“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也许初读诗的学生并不理解这是为什么。那软泥上的青荇, 丰腴、饱满、滋润, 它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生长, 这也好像是诗人过去康桥求学自由逍遥的生活写照, 这是一段多么自在、逍遥并且灵性的生活啊!而如今即将告别精神家园, 就连梦想做一条水草也枉成一桩令人艳羡的美事。所以, 不要小看这一条水草, 诗人对一条水草的羡慕恰恰是在怀念感恩康桥曾经赐予了万物无尽的灵性, 当然也包括诗人在内。从这一点看来, 诗人对康桥不仅仅是仰慕与依恋, 还有折服与崇拜。

现在, 我们基本上帮助学生理解了徐志摩是如何用诗歌意象来传达他的“康桥情结”的。这个过程完全基于我们对第四节诗段的预先理解, 而理解之后的两节诗也不再有什么困扰了。在这个设计里, 唯一改变的是讲诗的顺序。我们不是按照诗行的自然顺序在讲, 而是考虑了诗歌的情感逻辑, 考虑了“源”和“流”的关系。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同课异构必须要以教学的优化为归宿, 这也完全基于两点考虑。其一, 学生的学情。在师生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设计来尽量弥补这些差距。其二, 找到课堂教学的逻辑,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玩味。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更能助力我们的教学。

篇4:什么是理赔的近因原则

近因原则是指造成保险标的损失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原因,这是保险理赔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当被保险人的损失是直接由于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造成的,保险人才予以赔偿。也就是说,保险事故的发生与损失事实的形成,两者之间必须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存在,才能构成保险赔偿的条件。

灵活运用保险近因原则是消费者维权的手段。

理赔依据近因而来

现实生活中,引发损失的原因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导致损失的原因,在运用近因原则时也各不相同。但是常见的主要有以下两种:

引发损失的原因单一由单一原因引发损失的情况,在实际理赔过程中操作相对简单。实践中,理赔人员只需要判定这一原因是否属于保险责任即可,而投保人、被保险人及受益人也往往很少会有异议。比如,张某在走山路的时候不小心摔坏了腿,如果张某买了意外险,那么保险公司就应该给予张某相应的保险金,但是如果张某投保的是重疾险,那么保险公司不需理赔,这明显超越了重疾的承保范围。

多种原因导致损失理赔纠纷往往发生于多个原因导致的保险损失。其中两种情况最易产生分歧。第一种是多个原因造成保险损失,且每一个都是事故的近因,不过只有一些近因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另一部分超过了范围。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需要理赔的是责任范围内的保险损失,消费者也可以为这部分原因据理力争索要赔偿。另一种情况是多个造成损失的原因之间相互依存、或存在因果关系,在判断近因时容易造成消费者和保险人之间的矛盾。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案例:王女士2003年买了意外伤害保险,期限是五年。2005年8月,她被一辆慢速行驶的轿车轻微碰擦了一下,顿觉胸闷头晕。不幸在送往医院途中病情加重,最后在医院不治身亡。医院的死亡证明书指出死亡原因是心肌梗塞。

王女士家人拿着意外伤害保险有效保单及死亡证明等资料,向保险公司索赔,但遭到拒绝。保险公司的理由是,导致王女士死亡的是心肌梗塞,不属于意外险责任范围,保险公司无需赔付。这引起了王女士家人的强烈不满。

在这个案例中,造成王女生死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王女士与轿车发生的轻微碰擦,另一个是心肌梗塞,后者也是医院诊断出的王女士死亡的原因。关键问题在于,这次事故的近因到底是两者中的哪个呢?

如何判断事故的近因

在人身意外伤害险和健康险中,有这样一条标准,如果由一系列原因引起事故,而原因之间又有因果关系,那么前事件称作诱因。如果诱因在健康者身上可引起同样后果,那诱因即是“近因”;反之如诱因发生在健康者身上不会引起同样后果,则诱因不能成为“近因”。

在上述王女士的案件中,她与轿车发生轻微碰擦是诱因,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正常人身上,是不会导致死亡的,所以她身故的近因不是车辆碰擦,而是自身健康的原因——即心脏病所致。因此,王女士自身的疾病才是“近因”,这类风险属于重大疾病保单承保范围或由寿险保障,而非意外险保单赔付范围。

篇5:个人礼仪五大基本要素是什么?

遵循个人礼仪,尊重他人的原则,按照个人礼仪的文明礼貌标准行动,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个人的自身形象,更充分地展现个人的精视风貌。个人礼仪教会人们识别美丑,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引导人们走向文明,它能使个人形象日臻完美,使人们的生活日趋美好。因此,我们说,个人礼仪是以“美好”为目标的。

我们已知道,良好的个人礼仪、规范的处事行为并非与生俱来,也非一日之功。是要靠后天不懈努力和精心教化才能逐渐地形成。因此,可以说个人礼仪由文明的行为标准真正成为个人的一种自觉、自然的行为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完成这种变化则需要有三种不同的力量,即:个人的原动力,教育的推动力以及环境的感染力。

篇6:礼仪应当遵守什么原则

曾几何时,我们因为“礼仪之邦”而颇为自得。而现在,恐怕更多的是有“扛大旗”之嫌。

在媒体以及海归、国际友好人士的转述中,得知很多国家的`公共场所、旅游景点(甚至包括国人不常去的非洲国家!)都设有了中文字标。但听说了具体设的文字后,怎么也令人高兴不起来,这些字基本都是:“请勿随地吐痰”、“请勿大声喧哗”、“请排队”等。而且这些字基本上还是简体。可见,中国(主要又是内地人士为主)老百姓的不文明行为,已经冲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看看我们的周围,就连在“sars”肆虐的时候,也还有很多人不忘将口中之物大方地直接送给大地――不管是何种质地的地面。难怪乎表演艺术家姜昆先生当年在他的经典相声《虎口脱险》中抖出了“只要老虎放我一马,我出去后再也不随地吐痰了”这样令人沉思的笑料。

篇7:拥抱的礼仪是什么

拥抱之礼来源于西方,流行于我国,大约有百年之久。拥抱之礼一般用在亲密的朋友之间,特别是在久别重逢与洒泪惜别之际。外国不限男女,我国则多数流行于同性朋友之间。男士与男士拥抱,女士与女士拥抱。男女之间仅限于恋人或夫妻之间,兄妹都少见此礼。

行拥抱之礼,两人面对面站立,各自先举起右臂,将右手搭在对方左肩后面,左手自然伸向对方右腰的`后侧,首先与对方左侧拥抱,(对方动作也如此)继而与对方右侧拥抱,第三次又与对方左侧拥抱,正规是三次。礼仪拥抱要潇洒,友好国家的元首互访经常有拥抱的场面,可供借鉴。老朋友久别重逢时,拥抱可以热烈一些。

篇8:礼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为加深对高校协同创新的理解, 笔者以协同创新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 (检索时间截止2014年) , 发现对协同创新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针对同一创新主体, 在组织 (企业) 领域对协同创新进行定义;另一类认为协同创新宏观层面的主要形式是产学研协同创新, 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 在政府、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 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2]。还有一类认为协同创新不同于产学研协同创新, 其更强调打破行业、领域、地域的壁垒, 组织国内外高校、行业企业等多种创新力量通过协同配合, 开展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多技术集成的立体式、网络式的全新合作创新模式。这些有关协同创新的概念从不同角度不同主体反映了协同创新的内涵, 有助于深化对“2011计划”中协同创新概念的探索与认识。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协同创新中, “2011计划”项目经费属于教育科目, 因而是由高校而不是其他创新主体作为项目申报主体和牵头单位的。世界上许多强国也已用实践和经验证明, 高校是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但以高校为责任主体的对其本质做深刻揭示和概念界定的文献却很少, 这不利于高校与社会各种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深度融合, 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对以高校为责任主体的协同创新的定义详加探究。

若根据逻辑学定义的原则进行分析, 在逻辑关系上, “高校协同创新”的元概念是“协同创新”, “高校协同创新”是从属于它的下位概念;从属种关系看, 协同创新是高校协同创新的属, 高校协同创新是协同创新的一个种。笔者认为“高校协同创新”是以高校为责任主体, 高校内部、高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或其它创新主体之间, 基于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及行业技术难题, 通过内外的协调机制, 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形成一个整体, 通过构建共享平台和分享机制实现系统功能优化的协调、创新过程。显然, 这样的定义将其涵义分解为两个方面两个突破点。

一、两个方面

笔者认为, 高校协同创新包括高校内部与外部协同创新两个方面。

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的主体是高校组织本身, 其实现依赖于高校内部组织核心要素和若干支撑要素 (如教学、科研、管理等) 之间的协同创新。高校内部协同创新需要打破学科之间藩篱, 突破学科内的固有思维和模式, 鼓励尝试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研究本领域的问题。高校外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主要取决于高校组织与其他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 即各创新主体通过主体之间、主体与外部的人力、技术、知识等创新资源的协同、整合形成的创新系统。

二、两个突破点

1. 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 打破部门、行业、领域、地域的界限, 深度融合

高校协同创新并非一校一院之所为, 需要多个部门、多种人员、多样资源形成合力。但我国产学研体系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独立运行, 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协调, 各个环节难以对接。创新主体间基于利益驱动的自愿协同创新也尚未成型。这便要求协同创新各主体之间打破行业、领域、地域的壁垒, 开展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多技术集成的立体式的创新合作模式, 攻破条块分割、利益分割等制约协同创新的关键性问题。同时, 还要努力防止几个倾向:防止单纯利益驱动的功利性合作而不是真诚的战略联盟性合作;防止重短期效益轻长期效益、重单项效益轻综合效益的倾向等。

2. 最大限度的整合科技创新资源, 构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在以高校为责任主体的协同创新中, 需要高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与社会各种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深度融合, 构建一批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行业实际问题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创新联盟。各主体不再以个别企业与高校的联合, 个别高校与高校联合的形式, 而是众多创新主体和相关机构的集聚融合的形态, 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依赖, 既有专业分工又有资源互补。

在管理机制方面, 即要协调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间的对接、管理, 又要注意协同创新组织的绩效评价问题, 建立科学的高校评价制度, 形成促进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权益分配方面, 高校和各协同创新主体需明确各自利的益范围与责任边界, 设定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 并以一定的风险投资机制做保障, 同时更要关注各创新主体如何实现优势互补这一重要问题。

事实上, 高校协同创新乃至整个协同创新系统都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这是从高校协同创新概念界定的“名”与实践运行的“实”之间辩证关系来说的, 后者是决定性的;随着后者的发展, 如果要做到“名”“实”相符, 那么前者要么被全新的概念所替代, 要么被赋予新的含义。

摘要:笔者主要以定性的方法, 从高校内外部协同创新两个方面, 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构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两个突破点, 对高校协同创新的含义进行了界定。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平台,联盟

参考文献

[1]李祖超, 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07) .

篇9:什么是国家基本药物?

基本药物的由来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基本药物”的理念,并由此制定了基本药物示范目录,以及标准治疗指南和处方集。其目的是促进和保证基本药物的公平可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

WHO将基本药物定义为:最重要的、基本的、不可缺少的、满足人民所必需的药品。公平可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是基本药物的三个基本目标。

我国从1979年开始引入“基本药物”的概念。在我国,基本药物是指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

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60多个国家制定了本国的《基本药物目录》,其中105个国家制定和颁布了国家基本药物政策。

基本药物:安全、必需、有效、价廉

基本药物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

2009年,新医改方案对基本药物的含义作了进一步明确,基本药物是指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

“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是指优先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避免贪新求贵;“剂型适宜”是指药品剂型易于生产保存,适合大多数患者临床使用;“价格合理”是指个人承受得起,国家负担得起,同时生产经营企业有合理的利润空间;“能够保障供应”是指生产和配送企业有足够的数量满足群众用药需要;“公众可公平获得”是指人人都有平等获得的权利。

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三个愿意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基本药物配备使用,使医疗机构愿意配,医务人员愿意开,就诊人员愿意用,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用药负担。

基本药物对普通百姓的意义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保障公众基本用药权益而确立的一项重大国家医药卫生政策,是国家药品政策的核心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基础,涉及基本药物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监测评价等多个环节。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首先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调整、生产供应保障、集中招标采购和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全部配备使用、医保报销、财政补偿、质量安全监管以及绩效评估等相关政策办法。

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地区发展差异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有利于提高群众获得基本药物的可及性,保证群众基本用药需求;有利于维护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改变医疗机构“以药补医”的运行机制,体现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有利于规范药品生产流通使用行为,促进合理用药,减轻群众负担。

什么是《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

为积极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基本药物,根据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关于2009年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的要求,由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基层部分)》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基层部分)》。

《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基层部分)》(简称《处方集》)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编写,其目的是用于指导和规范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基本药物治疗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也可作为其他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使用基本药物时的参考资料。

《处方集》满足基本利润小

从《处方集》目录遴选范围和需求来看,《处方集》能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需求,并不能满足大中型医院的诊疗需要,也与列入新农合报销目录的药品和各地区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品种有较大不同。因此存在“不够用”的反映。

另外,有些收载品种价格低廉,不利于提高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目前,多数基本药物处于微利或者微亏状态。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合理的利润空间压缩了,其生产供应势必面临很大的困难,致使基本药物的可及性较差。出现了“用不上”的问题。

虽然如此,制定《处方集》的意义依然重大。《处方集》是合理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建立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技术指南,主要用于指导和规范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基本药物治疗基层的常见病、多发病,也可供其他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参考使用。尤其是其内容重点突出收载药品对基层常见多发病的药物治疗,简明扼要,深入浅出,能帮助基层医务人员建立科学规范的用药观念和习惯。

篇10:求职礼仪的核心是什么

仪表仪容注意事项:

头发干净自然,如要染发则注意颜色和发型不可太标新立异。

服饰大方整齐合身。男女皆以时尚大方的套服为宜。

面试前一天修剪指甲,最好不涂指甲油。

男士清洁好皮肤,女士请化淡妆。

不要佩戴标新立异的装饰物。

男士选择穿的皮鞋,女士选择穿中跟单鞋,出门办事前一定要清洁擦拭。

面试过程-面试仪态需注意:

任何情况下都要注意进房先敲门。

待人态度从容,有礼貌。

眼睛平视,面带微笑。

说话清晰,音量适中。

神情专注,切忌边说话边整理头发。

手势不宜过多,需要时适度配合。

进入面谈办公室前,缓和稳定紧张的情绪。

面试结束-礼貌示谢:

礼貌地与主考官握手并致谢。

轻声起立并将坐椅轻手推至原位置。

篇11:遵守交通的礼仪是什么

在道路上,无论是驾驶员还是行人,都要遵守交通法规。除了遵守交通法规,我们也要掌握一定的交通礼仪,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每一个人都可以快乐地踏上和谐安全之路。

交通礼仪伴我行

1.行人应该走人行道,不能在机动车或自行车的车道上行走。

2.过马路时,应走地下通道、过街天桥或斑马线。

3.行人要等到绿灯亮起时再过马路。

4.行人应自觉配合交通警察或交通协管员的指挥。

5.避免在只准机动车通行的高架桥上步行。

6.避免在铁路轨道上行走。

7.避免在车流中穿行。

8.切勿因任何原因践踏草坪;更不能冒险翻越隔离带。

9.在人群中走路要注意节奏,尽量走直线,避免给其他人带来不便。

10.不要在行走中突然停下来,更不能在道路上嬉笑玩闹。

11.多人同行时,应避免并排行走。

12.尽量靠右行走。

文明乘坐交通工具

一、乘坐公共汽车的礼仪

1.在适当的区域候车,切勿站在行车道上。

2.遵守“排队上车、先下后上”的文明礼仪规范。

3.主动买票,自觉投币。

4.上车后尽量向中间走,不要停留在车门口,以免影响其他人上车。

5.主动让座给老、弱、病、残、孕者。

6.不在车内吸烟,也尽量避免在车内进食。

7.不吐痰,不乱扔垃圾,维护车辆卫生,同时也维护城市环境。

8.不要在车上大声喧哗或高谈阔论。

9.不要把自己的随身物品放在座椅或通道上。

10.雨天时,要收好雨具,以免弄湿其他乘客。

二、乘坐地铁的礼仪

地铁也是人们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作为地铁乘客,应该自觉维护公共设施,遵守应有的秩序。

1.遵照惯例,文明乘梯

乘电梯时,应靠右侧站立,让出左边的通道,给赶时间的乘客行走。这也是乘自动扶梯的一种国际惯例,所以无论在哪里乘自动扶梯时,都必须遵守“靠右站立”的文明礼仪规范。

2.保持安静,举止文雅

在月台上,要遵守“按线候车”的规则,切勿越过黄色安全线。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在站内大声喧哗,不要在站台上奔跑。候车时,坐在车站提供的椅子上等候。如果没有椅子或座位已满,即使很想休息,也不要坐卧或蹲在站台上。有些人习惯于靠着墙休息,此时千万不要把脚踏在墙上,避免破坏或污染地铁的设施及环境。

3.先下后上,注意礼让

排队上车时,如果遇到老人、病人、残疾人、孕妇和带小孩的.妇女,应该让他们排到自己的前面。人多的时候,除了注意遵守安全法则外,也别忘了遵守文明礼仪规范。拥挤的情况下,不要推撞他人。

三、乘坐出租车的礼仪

1.在出租车指定侯车处,应按顺序排队。如果遇到老、幼、孕、残及病人,最好能谦让,让他们排到自己的前边。

2.在机场、火车站等场所等候出租车时,应该到指定区域排队,由于出租车也需按顺序前行,所以应走向等在前面的车辆,不要干扰出租车本身的等候顺序。在没有出租车等候站的地方,应该自觉遵守先来先上的原则。

3.在一些禁止停车或上下车的地方,不应执意叫停,不应为难司机。作为文明的乘客,应该配合司机遵守交通规则。

4.如果向对面马路的出租车招手且该车已准备掉头,那么,此时即使有其他车开到你面前,你也不应该为了方便就上车,而不理会之前招呼并正为你掉头的那辆车。

篇12:关于个人礼仪的基础是什么

个人礼仪在个人整体形象塑造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传达出最直接最生动的第一信息,反映着个人的精神面貌。个人形象的美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形于外,慧于中”。“形于外”是指一个人音容笑貌等外观气质特征。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出席各种场合,扮演各种角色。当一个人以某种特定角色出现时,在仪容仪表方面就要符合社会对这个角色所规定的要求。“慧于中”指的是一个人的容貌美,不仅仅是指标致的五官,而更重要的是指一个人的神情、气质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面貌。一个人的外表包装是简单的,而提高和改善人的修养和内心世界却是复杂、深刻和全面的。

外在美只有与内在美达到和谐统一,神情才会超凡脱俗,“慧于中”才能“秀于外”,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情操、智慧、理想等内在美作为基础,那么再好的先天条件,再精心的打扮也只能是一种肤浅的美。所以一个人在注重个人仪容、仪表修饰的同时,必须不断加强自己内在素质的培养。个人礼仪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表现,而是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的品格与文化修养。若缺乏内在的修养,对于个人礼仪的具体规定,也就不可能自觉遵守、自愿执行。只有“诚于中”方能“行于外”,因此个人礼仪必须以个人修养为基础。其次,个人礼仪必须以尊敬他人为原则。在社会活动中,讲究个人礼仪,自觉按个人礼仪的各项规定行事,必须奉行尊敬他人的原则。

“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敬他人,才能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个人礼仪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而且还可以避免或缓解某些不必要的个人或群体的冲突。再次,个人礼仪必须以长远为方针。个人礼仪的确会给人们以美好,给社会以文明,但所有这一切,都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不是一日之功所能及的,必须经过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和社会持续不断的发展,因此,对个人礼仪规范的掌握切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人际交往频繁的社会活动中,必须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整体形象,无论是仪容、服饰,还是言谈、举止,都应该在礼规的指导下,一以贯之地形成自己的风格。

篇13:礼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坚持寓道德教育于礼仪教育之中的原则

礼仪与道德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 正所谓“礼者, 德之基也”, “人而无礼, 焉以为德”。礼仪既表现为外在的礼貌、礼节等行为方式, 又表现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道德修养, 而非仅仅是形式上的要求。“礼仪的精髓就在于内在和外在的和谐、高度统一”。[1]礼仪不仅反映个人的精神面貌, 更能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人们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接受熏陶和教育, 提高道德是非辨别能力, 陶冶道德情操, 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道德社会化过程。

大学生礼仪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 其目标是德育目标的一部分, 更是教育目标的一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礼仪作为道德的外化和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 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外部强化作用。因此, 地方高校应将礼仪教育作为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切入口”, 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从具体的礼仪行为培养做起, 促进大学生养成礼仪习惯, 增强礼仪意识, 塑造礼仪精神, 从而实现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提高礼仪修养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品质。这对于提高地方高校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突出的作用。[2]

二、坚持以传统礼仪为基础的原则

“礼”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是一种制度秩序, 更是一种道德规范。孔子将“礼”既作为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 又视为个人追求德性崇高所必需的修养环节与修养过程。他在教授学生知识中, 将礼仪作为必修的课程, 其所授“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之礼在很大程度上是礼仪的内容。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的思想, 教导人们唯有修养上注重礼节、仪表与质朴品格有机结合的人, 才能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荀子提出:“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 并把礼与法相提并论, “礼仪者, 治之始也”, “礼仪制而制法度”。管子把礼仪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 指出:“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

中国传统社会里, 主要是通过学礼、用礼、保礼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 保证社会道德准则的实施的。《三字经》、《弟子规》、《颜氏家训》、《仪礼》、《周礼》、《礼记》等著作中, 都涉及了古代礼仪的各个方面。从礼俗到礼制, 从儿童教育到成人教育, 包括对人的吃穿住行都做出了详细的礼的规范, 形成了完备的礼仪教育规范体系。

礼仪是具有时代性的。现代社会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在具体的礼仪规范上不必囿于古礼, 而应加以调整与现代社会相符。传统礼仪的精髓不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相反, 当前我们更需积极汲取传统礼仪中的精华, 将“仁爱、忠孝、信义、和平”等中华传统礼仪精神传承下去, 这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 更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因此, 地方高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应坚持以传统礼仪为基础, 通过增加传统文化课程, 组织学生重读礼仪经典著作, 学习名人的礼仪修身故事, 深入挖掘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观等活动, 对学生进行礼仪熏陶教育, 从而使学生体认中华传统美德, 唤起内心向善的情感, 培养学生对传统礼仪精神的认同感, 继而坚定学生学习礼仪的信念, 主动担负起传承与发扬礼仪文明的重任, 发挥文化育人、文化立人的作用。

三、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

所谓“知”, 就是知晓, 就是要懂得、明晰关于具体的礼仪规范、原则、要求等规定;“行”, 就是实践、行动, 就是要用礼、守礼,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自觉遵从礼仪的行为习惯等。在礼仪教育实施过程中, “知”与“行”不能割裂。“知”是前提、是基础、是准则, “行”是贯彻、是执行、是落实, “知”的目的最终在于“行”。所以, 地方高校礼仪教育应使学生不仅学礼、知礼、懂礼, 更自觉用礼、守礼, 做到知行合一。

礼仪修养的形成首先要“懂礼”。部分大学生之所以出现“无礼”的礼仪失范行为是因为其“无知”即缺乏礼仪知识。因此, 地方高校首先要通过开展礼仪教育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礼仪知识, 使学生获得更多关于礼仪的理性认识, 避免因缺乏礼仪知识而出现实际行为不符合礼仪规范, 或者由于对礼仪知识的错知而导致错误行动等现象。

其次, 地方高校要强化学生礼仪行为训练, 使学生准确地运用礼仪常识和规范, 提高文明礼仪的使用程度, 继而形成礼仪习惯。“习惯不是一般行为, 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 是经过反复练习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 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条件反射。”[3]要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就不能光说不练, 应通过持之以恒的行为养成训练将知识讲授、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将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身素质。基于此, 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学校典礼、会议等场合将礼仪训练融入生活实践中, 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积极开展礼仪知识竞赛、礼仪标兵评选、演讲赛等各项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通过经常性组织礼仪专题讲座、校园不文明行为评选等活动, 让大学生直接参与讨论和评议, 引起其感情上的共鸣, 形成践行礼仪的内驱力。继而促使学生自觉规范言谈举止, 提高内在道德品质、思想境界、精神气质和文化涵养, 达到知书达理, 最终实现“修于内, 形于外”。

四、坚持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原则

礼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践行礼仪不可能一蹴而就, 礼仪素质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大部分学生在礼仪课程学习期间进步明显、提高迅速, 随着课程结束和时间的推移, 学生没有了特定的环境和督促, 一旦礼仪习惯没有养成, 言行就可能会逐渐恢复到学习礼仪之前的状态。要想让学生做到时时习礼、处处用礼, 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礼仪习惯, 使学生的礼仪行为带有内在情感的自觉性, 使守礼成为一种价值观、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因此, 地方高校必须遵循礼仪教育的客观规律, 树立长期理念, 持之以恒地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一方面要重视课堂这一礼仪教育的前沿阵地, 建立科学的礼仪课程体系, 把礼仪课程贯穿到大学生在校的各个学期, 而不是仅仅一学期结束。另一方面, 要修订和完善大学生礼仪行为规范, 充分运用校园媒介, 多途径渲染文明礼仪氛围, 创新礼仪教育实践形式, 营造良好的礼仪养成氛围。

同时, 大学生礼仪教育应坚持阶段性原则。从教育学角度看, 教育本身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 大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提高应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螺旋式的渐进过程, 礼仪教育内容、目标应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相吻合。对低年级的学生重点开展日常行为礼仪教育, 主要包括以仪容仪表仪态为核心内容的个人礼仪、家庭生活礼仪、校园生活礼仪、社会公共生活礼仪等。对高年级学生主要结合专业开展面向社会的专业礼仪教育, 特别是具有专门针对性的职场礼仪规范教育, 为大学生进入职场做准备。地方高校学生礼仪教育应强化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文化的基本理论教育, 提高大学生对礼仪文化的理性认识水平, 形成礼仪精神。

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一致的原则

礼仪教育包含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形式。如果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性经验不一致, 隐形教育因素就会演变为巨大的、无形的“阻抗”因素, 导致学生对教育影响产生逆反心理, 削弱甚至抵消显性教育的效果, 或者出现表面上遵从显性教育, 而实际上却遵循与显性教育完全相反的隐性教育的“伪君子”现象。因此, 地方高校礼仪教育必须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 教师的态度应真诚。在显性教育的各个环节, 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宽广的胸怀向学生展开心扉, 以无形的人格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避免用教育者的权威掩饰自己的行为, 否则很容易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心口不一, 进而对教育内容产生怀疑, 削弱显性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青年对于实际生活中不符合道德原则的事情是高度敏感的。在那些口头上一套而实际上是另一套的地方, 只能培养伪君子、下贱虫和背弃信念的人。”[4]

其次, 地方高校应提高教师整体礼仪修养。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形成礼仪意识、发生礼仪行为、凝聚礼仪精神具有直接的影响。为此, 应加强教师礼仪教育培训, 强化教师的身教作用, 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职业化的要求要求自己。全体教职工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能按照合乎礼仪要求的方式进行, 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学生树立楷模, 发挥示范作用, 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影响要一致。如果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学校教育存在较大差异, 那么, 学校教育的效果就会被削弱甚至抵消。学校教育既要适应社会环境, 又要超越社会环境, 并发挥学校作为文化高地的作用, 辐射、影响和带动家庭、社区文化建设, 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六、坚持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 地方高校加强礼仪教育要发挥好课堂这一礼仪教育前沿阵地的主导作用。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统领其他课程中的礼仪教育因素并起着系统化和整合作用, 要特别注意做好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建设。同时, 还要有专门的礼仪教育教师、研究者和其他权威人士对礼 (下转第137页) (上接第127页) 仪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育因素进行整合, 加强礼仪教育资源库建设与管理。这是发挥直接教育主导作用的关键。

其次, 高度重视间接教育的作用。间接教育指的是在学生意识不到的状态下进行的教育活动, 它是直接礼仪教育的延伸与补充。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应是对大学生进行间接礼仪教育的有效方式。地方高校应制定大学生行为规范, 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 以制度管理为依托, 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创设高品位的校园礼仪环境, 如在办公楼、教学楼、食堂、学生宿舍等公共场所张贴文明礼仪提示标语、增设穿衣镜、放置名人塑像并附上其修身立业事迹的介绍等方式, 随时随地提醒师生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 增强礼仪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文化活动, 拓展礼仪教育平台, 通过评选校内不文明现象、讨论、演讲、礼仪大赛、青年文明岗等活动, 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作用, 营造人人重礼仪、事事讲礼仪、处处现文明的礼仪教育氛围。

摘要:地方高校加强学生礼仪教育, 既是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切入口”, 又是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 更是文化强国战略的迫切要求。地方高校礼仪教育的实施, 必须明确礼仪教育的基本原则, 由此方能确保地方高校学生礼仪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并取得实效。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实施原则

参考文献

[1]刘娅凤.大学生礼仪教育内涵厘定[J].文教资料, 2011 (08) :230-231.

[2]刘娅凤.从就业视角解读地方院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当代价值[J].佳木斯大学学报, 2011 (08) :132-133.

[3]简福平.试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9 (05) :87-89.

篇14:住院险,赔偿原则是什么等

保险故事:

长沙的林女士今年3月因慢性肾炎入院治疗22天,应付医疗费为7327.96元。由于林女士是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社保报销后,自付部分为2336.53元。因为9年前林女士还购买了补偿型和津贴型两种商业住院险,因此出院后林女士从保险公司处获得了2788.42元的保险赔款。你知道这笔保险赔款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吗?

住院险可分为补偿型住院险和津贴型住院险,前者与医疗费用多少有关,后者与住院天数有关。

补偿型住院险赔偿原则商业医疗保险只在需要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范围内进行赔偿。林女士的住院医疗收据载明自付医疗费总额为2336.53元。针对林女士所购的补偿型住院险,保险公司根据保单规定对产生的费用进行费用分项、余额分项、比例报销、约定限额给付等原则进行再计算,计算后的总额为1509.36元。但这个总额并不是实际支付的额度。林女士买的补偿型住院险(1997年版)需要自己承担100元,剩余费用在限额内按90%报销,此款住院险的医疗费用限额为2000元。那么,林女士可获赔:(1509.36-100)×90%=1268.42元。

津贴型住院险赔偿原则 津贴型住院险的赔偿与住院天数有关。林女士的津贴型住院险(1997年版)规定,住院前3天不赔,以后每天住院津贴80元,在一个保险年度内住院最多赔偿180天,但超过15天就需要办理延长住院时间的审批手续,未经审批超过的时间部分不予赔偿。林女士住院22天,可获得津贴型住院险赔偿额度为:(22-3)×80元=1520元。

补偿型住院险和津贴型住院险可累加支付,所以林女士此次住院共可获得商业住院险赔偿:1268.42元+1520元=2788.42元。

注:实际报销金额和比例以被保险人个人保单为准。

什么样的卫生巾最受女性欢迎殷莲娣

每个人的月经都有自己的特点,只要月经持续3~7天,月经周期为23~35天,且周期稳定,每次持续时间接近,都是正常的。

好的卫生巾以吸水性和透气性两项指标最为重要。患有真菌性阴道炎、阴部湿疹等妇科疾病的人,并不会因为月经而加重妇科病情。但如果卫生巾选择或使用不当,比如透气性不好、更换时间间隔太长、卫生巾表面摩擦性太强等,就会加重已有病情。一个月经持续期内,可根据经血量的变化选择不同的卫生巾。比如在量多的几天晚上使用加长夜用卫生巾(长度合适就行,过长反而不透气,舒适度下降),量少的晚上就改用薄一点的不那么长的夜用卫生巾;量多的白天使用厚一点有护翼的,随着经血量的减少,卫生巾也跟着变薄、变短,最后一两天可改用护垫。除了厚薄和长度外,舒适的卫生巾(如棉柔表面)还要考虑表面的接触感,否则会阴部容易擦伤并有瘙痒感。目前品种多样的卫生巾完全可以满足女性朋友按“天”使用卫生巾的需求。

网友点评

家家:月经期头两天量比较多,最担心的就是晚上会把被褥搞脏。苏菲弹力贴身夜用洁翼这款夜用卫生巾超长的设计解除了我的烦恼,它特别适合量多的时候,所以建议在月经的前两晚上使用这款,量少的时候可搭配别的卫生巾,这样就比较划算了。

amy1221:高洁丝280纤巧干爽日用/夜用卫生巾的长度对我来说比较尴尬,日用我不喜欢这么长的,夜用又觉得偏短了一点。

Adazw:护舒宝日用护翼绿色卫生巾味道很清新,就是比较厚,夏天用起来不大舒服。吸收度一般。

小闹闹妈妈:娇爽安护薄巧丝柔网面夜用护翼卫生巾,棉质的比干爽网面的用起来舒服很多。

上一篇: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蔡甸下一篇:端午节 送什么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