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蔡甸

2024-06-29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蔡甸(精选6篇)

篇1: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蔡甸

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蔡甸

谢宗孝

2013年第1期 ——生态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蔡甸作为武汉市的西大门,山水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独特,人文底蕴深厚,是武汉近郊天生丽质的大花园。我们将积极抢抓历史机遇,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举措,大力实施环境立区战略,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着力打造美丽蔡甸,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产业驱动:突破性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打造人在花海、花开四季的美丽蔡甸

我们将着手制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强力推进生态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实施“十百千万”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努力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城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到2015年,全区生态规划范围内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保护和生态开发利用规范有序,生态建设项目特色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全区年接待游客48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16亿元以上,直接从事旅游的企业达到50家,乡村休闲游接待点 300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10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 2010年翻一番。

打造十大生态景区。即知音九真景区、尉武莲溪生态园林景区、十里汉江江滩景区、嵩阳生态休闲游景区、桃花源景区、后官湖湿地保护区、沉湖湿地保护区、马鞍山知音公园景区、汉阳河三十里竹海花溪、索河三十里荷花长廊。

构建“双百”生态通道。建设110公里后官湖郊野绿道,使之成为具有湖泊生态保护功能的郊野休闲游道;实施东、西湖水系连通工程,开通游船,四季有花,两岸常绿,形成百公里水上生态通道。

推进“三千”生态体验项目。以乡村居家体验、农产品采摘、乡土文化采风为重点,建设千户农家乐项目;以现代都市农业为主攻方向,建设千亩现代生态农业体验园;以生态休闲度假、现代游乐购物为主要内容,建设千亩世茂嘉年华休闲体验区。

发展“五万”生态观赏游项目。即万顷芦苇海、万顷野莲花海、万顷油菜花海、万亩彩叶园、万亩花卉产业园。

新城带动:大手笔建设中等规模新城,打造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美丽蔡甸

我们将充分发挥新城内抱后官湖、知音湖、白莲湖、高湖、莲花湖等五大湖泊,坐拥百公里湖岸线的自然禀赋和生态优势,以生态、文明、宜居、特色为目标,进一步凸现“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独特城市形态,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我们的城市家园更加生态宜居。到2015年,新城人均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绿地率达40%,绿化覆盖率达到45%,湖泊河流保持现状水域面积不减少,水质全部保持在Ⅲ类以上,建成武汉市最大的生态“绿肺”。

建设最具滨湖特色的生态园林新城。充分整合山体、河流、湖泊、湿地、森林等生态要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构建“人水相亲、城水相依”的生态框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

护,大气魄、大力度改善新城水环境,强力推进后官湖城市湿地公园、东湖西湖水系连通、索子长河生态治理、沉湖湿地生态修复、汉江江滩公园扩建、重点湖泊“禁饵”等重点工程,实现湖网相连、河湖相济,构建气势恢宏的新城水岸景观,让新城市民真正享受到滨湖的现代生态城市之美。

全面建成绿道系统。依托后官湖水系滨水生态景观资源,突出“山水相融、田园相映、林城相依、知音文化”等特色,用3年时间打造110公里后官湖郊野绿道。推进绿道建设,凸显雅韵知音故事、动感田园风光、静谧莲花水乡等三大主题,形成隔离、绿化、慢行、服务、标识等五大系统,具备湖泊修复、生态保护、休闲游憩、旅游经济等四大功能,努力把绿道建设成生态之道、文化之道、幸福之道。

建设宜居环境。建成雨污分流的城乡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推进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全区山体迹地全部实现复绿。推进以绿地为基础、以道路和河道绿化为网络、以小区和庭院绿化为依托、以街头游园绿地为亮点的综合绿化体系建设,形成“城中绿、绿中城”的独特景观。强化污染源头控制,完善污染物减排责任制,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推进水体、大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等环境综合治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努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制度推动:全方位构建生态文明制度,打造活力迸发、和谐友好的美丽蔡甸

以制度创新为主攻方向,在资源节约、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大胆探索、大胆突破,走出一条具有蔡甸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

创新考核评价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建设生态文明的中长远目标与计划结合起来,建立科学、客观、可行的阶段性可量化指标评估体系,及时跟踪、监测、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纳入一把手领导绩效考核内容。探索建立“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制度。创新生态环境激励和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完善项目准入机制,把节能环保作为招商的第一标准,坚持实行环保“一票否决”,严控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入驻,着力引进关联度高、集群化、科技型、环保型优质项目。着力推进过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向珍爱自然、发展生态经济转变。

推进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引导市民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作者系中共武汉市蔡甸区委书记)

篇2: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蔡甸

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杨伟民

《 人民日报 》(2016年10月14日

07 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总结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基础地位。

人类文明进步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这两个最基本的关系。如果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国家衰败;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不好,同样会导致社会崩溃、文明衰退。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很多。

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就是说,我们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同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内在统一、相互促进,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新的文明境界,更是中 1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涵,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正是从这样的历史纵深思考,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

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有力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分别确立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和绿色发展的任务,中央还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加快了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逐步优化;全面落实资源节约战略,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大幅度下降;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重点治理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环境恶化趋势初步扭转;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有所恢复。特别是各地区、各部门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有了极大提升,思想和行动正在统一到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应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认识最深、推进最快、成效最大的时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同志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辩证地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从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两端丰富了发展理念、拓宽了发展内涵,对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生产即供给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高度一致。把绿水青山即生态环境内化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具有开创意义。生产力既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取决于科学技术,也取决于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直接提供生态产品,而且影响和决定着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哪个地方珍视生态环境,就能获得更大的生产力;哪个地方忽视生态环境,就会破坏生产力。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发达的生产力,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从消费或需求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工业品等物质产品虽然仍有巨大需求,但强度相对减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而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需求强度不断增强。目前我国物质产品生产能力强大,有的生产领域还出现了产能过剩,但生 态产品是短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做到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现在,人民群众需要生态产品,就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把提供生态产品作为发展应有的内涵,为人民提供更多蓝天净水等生态产品。

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就要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实现这种空间均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不能超出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我们既要促进地区间经济和人口的均衡、缩小地区间人均GDP的差距,更要促进各地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不能以缩小人均GDP差距为由而盲目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而言,发展的主要内涵就是保护自然和修复生态,只要是提供了生态产品就是坚持了发展是第一要务,就应该得到合理的绩效评价。要把生态补偿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让重点生态功能区自觉转变工作重心。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同志关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形象地阐明了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内在规律。他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这就告诉我们,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必须遵循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否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坚持源头保护。一个区域内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追根溯源,总能找到根本症结即“源头”所在。要改变就事论事的思维惯性,找到自然生 4 态链条中的本源性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修复措施。比如,一个地区水资源短缺,一个重要原因是涵养水源的生态空间大面积减少,盛水的“盆”越来越小了,降水存不下、留不住。因此,解决水短缺的问题要从水源地找,而要保护好水源地就要保护好涵养水源的山地、林地、湖泊、湿地等水生态空间,并防止水源涵养空间被污染。

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与其他工程不同,应更多顺应自然,少一些建设,多一些保护;少一些工程干预,多借用一些自然力。历史经验证明,过度的大规模工程措施对遏制生态退化的作用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有时甚至适得其反。而一些依靠自然本身的修复能力、辅以少量人工措施的做法,往往能取得更好效果。要通过划定生态圈保护区域、通过减少人类活动促进自然修复,使被割裂的生态系统逐渐连接起来,使原有的自然生态廊道恢复起来。对自然恢复要有耐心,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坚持系统治理。自然生态各要素是一个有机系统,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保护修复生态不能单打一,不能单纯按照土地、森林、河湖、湿地等资源种类由各部门分别实行用途管制、制定政策、安排项目和资金,必须按照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坚持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联动,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习近平同志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举措。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 5 重,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尽快出台相关改革方案,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已经充分体现在中央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该总体方案搭建起生态文明体制的“八大制度”: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权边界模糊等问题;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着力解决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分散开发导致优质耕地和生态空间占用过多、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着力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构建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着力解决资源使用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着力解决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偏低、生产开发成本低于社会成本、保护生态得不到合理回报等问题;构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着力解决污染防治能力弱、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违法成本过低等问题;构建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着力解决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发育滞后、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构建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着力解决发展绩效评价不全面、责任落实不到位、损害责任追究缺失等问题。

篇3: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蔡甸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梦想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新理念, 这一铿锵有力的生态文明宣言, 描绘出了一幅令人憧憬的“中国梦”, 必将对未来中国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后, 正处于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必须探索一种更高层级的发展阶段, 树立新的社会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 因此生态文明应运而生。生态文明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转变。它是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新的文明时代转折的阶段。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了概括。简单来说, 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 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不仅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而且提出了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 要将生态文明融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提出的又一科学内涵, 是对生态文明战略任务的新部署。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伴随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取得伟大成就,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突出矛盾和问题, 出现生态系统破坏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全面短缺的形势, 能源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问题接连不断。为了应对挑战, 在转变生产方式的思考中, 伟大的中国人民创造性地建设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模式”, 走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一)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准备和酝酿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国共产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 立足于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规律, 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 明确了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 更适应了世界发展的新潮流, 顺应了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二)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和初步形成阶段

党的十七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针。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的行动纲领, 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 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升华。

(三)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发展和完善阶段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战略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定位, 明确其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2]的战略部署, 并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 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3]作为总的要求, 为主动应对和有效解决我国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突出矛盾指明了方向, 标志着以生态文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正式开始。

(四)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成熟阶段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要内容,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承诺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传给子孙后代。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4]党的行动纲领第一次从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论述, 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信心和决心;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高度负责的精神;体现了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日趋成熟。

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 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自然基础和提供丰富的生态滋养, 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蓝图一步步化为现实, 标志着我们党发展理念的升华, 对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飞跃, 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将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如果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 不但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之一新, 而且必将大大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国共产党在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 认真总结践行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经验, 深刻反思传统工业化沉痛教训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要从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和解决资源环境等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切实采取措施努力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这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提升和飞跃, 更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这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向所做出的新的战略抉择, 必将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二)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大确定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国100周年时实现现代化的双重目标, 确定了“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布局之一, 也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随着我国消费结构持续升级,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加快, 能源需求呈现刚性增长。受全球性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 以及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 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也因此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必须与其他目标任务协调同步。然而, 同物质文明建设相比,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 亟需加大调整力度, 加快发展步伐。否则, 势必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是发展所需民心所盼

建设生态文明, 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 也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域和范围得到拓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 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都会受到威胁, 幸福感随之降低。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 既属于当代人, 也是子孙后代的。生态优良, 世代共享;生态恶化, 祸延子孙。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意志, 是顺应时代潮流和民心民意的重大决策。

(四)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不再是梦想

党的十八大与时俱进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既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提升, 也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要求。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美丽中国是要我们的生活环境绿色环保, 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美丽中国是要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人定胜天”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美丽中国是要我们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浊而静之徐清, 安以动之徐生。”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的行动纲领, 美丽中国梦想必将实现。

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让绿色更多, 青山更美, 让空气更清新, 而这些, 也正是群众的呼唤、时代的要求, 更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建设美丽中国, 就要“坚持节约资源优先、保护环境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为人民创造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4]。

第一, 实干兴邦是实现“美丽中国”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 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5]只有脚踏实地地奋斗, 扎扎实实地工作, 我们才能无愧于人民的期待和历史的责任。“美丽中国”的蓝图已经绘就, 关键在于行动, 成功缘于实干。实干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 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的根本保障。

第二, 攻坚克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根本途径。“美丽中国”的实现不可能一帆风顺, 更不会一蹴而就。在实现“美丽中国”的征途中, 可能有“深水区”, 也可能有地雷阵, 这也就需要我们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不为任何风险所阻, 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突破制约“美丽中国”实现的藩篱, 摆脱阻碍“美丽中国”实现的羁绊, 攻坚克难, 锐意进取, 为“美丽中国”的实现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第三, 求真务实是实现“美丽中国”的根本要求。求真务实, 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 也是共产党人必备的政治品格。只有求真务实, 才能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的实现, 靠的是我们踏踏实实的自觉行动。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中, 必须脚踏实地、求真务实, 一切工作都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 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只有这样“美丽中国”的梦想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 2007.[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 2007.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 2010-10-19.[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 2010-10-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 2012.[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 2012.

篇4: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河南”

6月12日,由省社科联举办的省社科界“建设生态文明,打造文明河南”理论研讨会在郑州召开。来自全省社科界、高校、科研院所近30位专家与会,就“美丽河南”的内涵及打造“美丽河南”的重大意义、实现路径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本刊将发言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省社科联主席 李庚香

美丽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生动表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河南,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河南版,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四个河南”、“两项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河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美丽河南建设,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天人合一”思想中蕴含着巨大的生态智慧,是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宝贵资源。彼得·圣吉在《必要的革命》中指出:“中国拥有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并与印度一起保存着巨大的文化资源,包括对人的发展和身心健康的智慧传承。在对矿产资源开采依赖越来越小、对人力资源开发依赖越来越大的世界,挖掘这种深层文化智慧也许会成为未来的关键。”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充分挖掘出来,是美丽河南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美丽河南建设,要以制度设计实现生态红利。面对新的生态要求,只有坚持以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范、长期、稳定、可靠的保障。美丽河南建设,也必须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把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一要高度重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指以数字制造及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为代表的一个崭新时代。它包括两个特点:一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快速下降。二是个性化、定制化的生产。现在,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即将融合,并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奠定坚定基础。这一变化无疑将改变整个世界。

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工业化仍未完成的河南来说,发展仍然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也是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就要求河南在抓紧治污的同时,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坚持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提升,推动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由粗放高耗外延向集约绿色低碳转变;以壮大规模和提升水平为主攻方向,加快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提高绿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由黑色经济体系向绿色经济体系的转变,既要百姓富,也要生态美。

三要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必须有“复合生态”的理念,即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综合协调发展、整体最优,在空间上实现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共生,在时间上实现过去、现在、未来的效益统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的“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是这种发展思路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生态城市建设必须立足资源环境状况,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发展全过程,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同时,要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在治理农村染污时,要讲究投入和产出。

四要划定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推行生态红线奖惩机制。坚持问题导向,严守资源环境底线。要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推进重点区域生态建设,加快建设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伏牛山地生态区、太行山地生态区、平原生态涵养区、沿黄生态涵养带、沿淮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生态涵养带,构筑起四区三带的区域生态格局,以良好的生态体系继续涵养中原这一块中华民族的“风水宝地”。

五要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是一个公共产品。要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

总之,只有通过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才能够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升河南的生态文明水平。

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与政策建议

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

绿色发展的本质是要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能源原材料大省,虽然近年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呈现出中原崛起的良好态势,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扭转,存在科技创新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第三产业比重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等一些突出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绿色发展是打造美丽河南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美丽河南的必经之路。要推动绿色发展,就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的核心是构建绿色经济体系。河南是全国传统能源原材料基地,绿色经济所占份额有限。未来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发展低碳化,以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规划为依托,以“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为抓手,围绕做大服务业、做强工业、做优农业,突出发展引领带动能力强的高成长性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要实现绿色发展,就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绿色发展的指标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绿色发展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源环境离任审计制。树立底线思维,实行最严格的资源开发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补偿、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分类差异化考核等制度建设,以及节能量、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市场化机制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引入促进绿色发展的市场机制。

nlc202309012258

加强绿色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当前,应当下大力气加强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绿色科技工作机制,尤其要重视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和参与绿色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使企业真正成为绿色科研开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科研成果应用主体,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积极构建科研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机制,着力推进绿色科技的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形成一批学科优势明显的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同时,还要搭建开放的绿色科技研究试验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战略联盟平台,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科技与产业相融合,形成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互动发展的态势。

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谷建全

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美丽河南”建设的认识。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种政策工具的导向作用,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充分认识到,推进美丽河南建设,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河南经济发展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工作布局上,一定要把科技创新与节能环保、科技创新与调整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与污染防治、科技创新与生态环保产业培育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积极构建鼓励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各地各部门应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充分发挥科技政策的杠杆作用,通过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相关产业的技术政策,科学制定生态标准的门槛,鼓励支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从严控制“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限制产生环境污染、消耗能源较大的产业发展,有效克服生态创新过程中双重外部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科技创新着重解决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细颗粒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涉国计民生的环境问题。加快构建和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科技创新体系。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利用资源、影响环境,所以单独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推行节约环保,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必须根据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来规划经济社会的发展,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中。因此需要从环境保护和科技创新两个方面构建绿色经济体系,大力推广绿色生产、低碳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加快形成节约环保的技术和生产体系,根据“美丽河南”建设所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等新要求,相应调整资源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的思路,加强对国土空间优化开发、排放权交易、生态补偿制度设计等的研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里的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在全球化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共同的责任。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支持国内外、省内外的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积极参与“美丽河南”建设领域的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的科技资源,通过科技合作与交流,突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共性技术,为“美丽河南”积极支持国内外、省内外的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积极参与“美丽河南”建设领域的科技创新,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要在转型上下功夫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王永苏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据上述精神,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河南,必须重点在宣传教育、法治建设、发展方式转变三个方面下功夫。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大规模开采利用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一方面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正像恩格斯说的,人类对于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遭到自然的报复。无论你有多少钱,有多大权力,有多少豪宅豪车,如果没有好的生态环境,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生活。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必须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美丽河南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正确的生产和消费观念。要使社会公众、企业法人、各级干部认识到,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生态文明建设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依靠法治建设。邓小平在谈到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时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那些经过反复宣传教育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必须注重分析现象背后的法律制度原因,通过法制建设来解决。必须改革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制度、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下大力气贯彻落实新环保法,以法律的硬性约束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建设生态文明,治理污染必须着力于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必须把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建设美丽河南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建设生态文明必然对经济发展进行更加严格的约束,需要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对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更高。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工业结构升级。持续降低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比重,提高高技术含量、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产业比重。

nlc202309012258

建设美丽河南必须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服务业。中国古代把“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照临四方,就是要在改造自然,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驱走愚昧,发展精神文明。西方语系中的“文明”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与城市化密不可分。建设美丽河南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大城市为中心规划建设城市体系,建设生态城、智慧城、畅通城、和谐城,为服务业特别是科技教育的大发展创造条件。同时,通过城镇化把山区丘陵地区的人口转移出来,让自然的力量修复生态环境。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应当高度重视,积极治理。但是,必须充分认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困难程度,理性分析农村污染治理的投入产出,深入研究治理农村污染的战略策略,改变让农民在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思路,把农民向城镇转移和农业规模化作为治理农村污染的战略方向。边远地区的一般农村要抓好农民向城镇的持续稳定转移,通过耕地流转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为发展循环农业、治理面源污染创造条件。通过立法严厉禁止向水库等水体投放化肥农药,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深刻把握打造美丽河南的实践维度

省社科联副主席 唐玉宏

建设生态文明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项战略任务,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当前,伴随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追求越来越高,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强。要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福祉,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高度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日益成熟,以及我们党在实践上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把握。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河南,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部署,是美丽中国建设在河南的实践平台。当前,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科学发展路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持续探索“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科学发展路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建设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好、城乡和谐宜居的美丽河南,为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河南是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建设的实践归宿。要围绕打造富强河南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切实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为美丽河南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围绕打造文明河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为美丽河南建设提供可靠的精神支柱;要围绕打造平安河南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特别是要突出抓好法治和德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为美丽河南建设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

构建美丽河南建设的长效机制

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 屈凌波

根据“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融入社会经济决策中,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中,实现政府决策的绿色化和生态化。建议在组织领导层面上,建立美丽建设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和美丽河南建设的决定,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河南的战略布局。在管理层面上,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统筹协调,对与建设美丽河南和生态文明密切相关的法律、政策、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能源和水资源评价以及气候影响评价,提高法律、政策和规划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度,从决策源头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产生。

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淡化传统的GDP考核,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机制。考虑到广义的生态文明建设错综复杂、不易操作,应尽快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地方调研,结合目前已有的各种类型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如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等实践,研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和考核体系。

科技创新是建设美丽河南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当前,应当下大力气加强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绿色科技工作机制,尤其要重视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和参与绿色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使企业真正成为绿色科研开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科研成果应用主体,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着力推进绿色科技的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形成一批学科优势明显的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此外,还要搭建开放的绿色科技研究试验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战略联盟平台,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科技与产业相融合,形成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互动发展的态势。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建立一个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新机制,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宣传教育活动,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推进美丽河南建设的良好氛围。坚持把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作为美丽河南建设的重要内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引导公众参与,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持续增强全民节约、环保和生态意识,营造爱护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nlc202309012258

观点摘要

省生态经济研究会秘书长、研究员樊万选:紧紧围绕建设美丽河南,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省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博士郭志远:美丽河南建设重在进行顶层制度设计和体制机制创新,从资金投入机制、科技创新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工作责任制、公众参与机制、执法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努力。最重要的一点是政府考核导向需要做出改变,经济增长的步子要慢下来,更多地关注民生、关注生态环境。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林志友:从工业化以来的发展范式看,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一种新的发展范式,它追求理性的发展,关注发展的意义,是一种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内在地包含了环境正义的具体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方式,走的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良性发展道路。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博士卢艳: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构建和谐生态的关键。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生态保护提供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渠道,真正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的制度化和市场化。建议完善生态补偿的政策措施,逐步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增强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制定的科学依据;加强公民环保素养教育、构建公众水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许昌学院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马华:广东省蕉岭县在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中,以政府引领为主导,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社会参与为补充,积极推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将“共谋共建共创共享”理念嵌入到群众生活,内化为群众的生活习惯,从而探索出一条以“群众路线”践行“美丽乡村”的有效路径,取得了良好成效。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史鸿文:乡规民约的重要来源是民间长期形成的保护生态资源的习惯,充分利用民间固有生态保护资源。执法部门应当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民间生态保护文化,引导群众将优良的生态保护传统转变成现代化的行为规范。这些习惯在民间被执行已久,对当地群众来说也喜闻乐见、易于遵守,可谓事半功倍。

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副教授田文富:坚持依法行政,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实现生态环境的“刚性制度、铁腕执法”,严厉打击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等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健全住建、经信、发改、环保、国土、水利、规划和农林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院长吴国玺:加快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路径应该是以生态化为方向,修编村庄规划,以清垃圾、控污水为重点,抓好农村环境整治,以生态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更要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空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纯成: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华文明作为“和”的文明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设生态文明,顺应生态环境的变化,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成为必然,中华民族已经从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走进了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中华文明已经成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人类文明。

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张玉亭:建设美丽河南一定要建设美丽乡村,重点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和防控。农村和农业是美丽河南建设的重中之重,农村不美,河南不美;土壤不净,河南不净。农村和农业环境最终决定着美丽河南的建设进程。

(本刊编辑部综合责编)

篇5: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

——安吉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路径初探

余培发

2010年11月8日,笔者与参加中国生态经济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的部分专家学者一道,从浙江杭州出发,去安吉县学习考察了该县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的情况,至今记忆犹新。那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汽车在安吉县境内的公路上穿行,车窗外景致美不胜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山水秀美、村庄和谐、物产丰富、人人幸福”的现代新农村画卷„„

据安吉县政府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迅速崛起的一个对外开放景区,北靠天目山,面向沪宁杭,全县辖10镇5乡1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幅员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5万。2009年,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59.52亿元,增长11.2%,人均突破5000美元,增幅位居湖州市之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36亿元,增长21.4%;财政总收入18.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亿元,分别增长24.3%和27.4%,增幅位居浙江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380元,分别增长10.2%和10%。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安吉县各级党政领导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着力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的结果。

一、以生态立县为导向引导发展方式转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了尽快脱贫,安吉县选择了一条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发展之路,引进和发展了一批造纸、化工、建材、印染企业,使全县经济在短期内获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大量工业废水的直接排放,使得西苕溪原本清澈的水变成了V类甚至劣V类,流域生物多样性锐减,加之林木、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同时,由于一些低、小、散的资源加工企业烟尘无

法达标排放,空气污染也十分严重。因此,在国务院太湖治理“98零点行动”中,安吉县先后投入了8400万元资金对74家污染企业进行强制治理,并先后关停了33家污染企业。在付出沉重治理代价的同时,安吉县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意识到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的山区县,靠牺牲环境的粗放经营方式来加快本地工业经济发展很不科学,最终难以持久。

在痛定思痛之后,安吉县委、政府于2000年初明确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从创建竹子、椅业、电力、书画“四乡”到实施大都市后花园建设,从生态景区开发到创建旅游强县,从发展“一竹三叶”到发展生态经济,安吉不断深化生态建设理念,逐步实现了从环境资源化到资源生态化、再到生态产业化的提升,使该县先后被评为了首个国家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全国绿色小康县、国家园林县城,并荣获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特别奖。在此基础上,安吉县委、政府又于2008年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的战略构想,决心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

二、以绿色经济为支撑培育发展低碳产业

安吉的发展历经了“保护与治理”、“整治与建设”、“提升与优化”三个阶段。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安吉县便踏上了一条以“绿色经济”为支撑的产业发展之路。

在新型工业发展方面,他们通过实施“绿色招商”,使新型医药、绿色食品、机电环保等一大批新兴工业项目相继入驻了县里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有效推进了全县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他们加快了竹制品和转椅两大传统绿色产业的发展。竹制品加工已形成了从根到叶、从物理利用到生化利用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全县竹产业年产值已超百亿元;转椅已有7大系列500多个品种,年产3000万把,销售量约占国内椅业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在生态产业发展方面,他们依托“中国大竹海”、“中国美丽乡村”两大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了乡村特色旅游业,启动实施了生态体验、度假养身、商务会展等重点发展项目,提升了农家乐休闲旅游档次,加快了白茶、蚕桑、笋竹等10个农业观光园区建设和10个毛竹现代园区建设,启动了休闲农产品加工区建设,推广了“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建立了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60个共10万亩,高效生态农业年增长15%以上。仅2009年,全县就接待游客540万人次,景区门票收入8450万元,旅游经济总收入达22亿元。目前,安吉县已成为著名的中国竹乡和白茶之乡,植被覆盖率达75%,森林覆盖率达71%,境内空气质量为一级,水质在二类以上,是长三角地区的天然绿色氧吧和极具魅力的央视生态影视基地和全国户外运动基地。

三、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多年以来,安吉人一直在苦苦寻找一条建设生态文明与推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互促共进的理想之路。通过积极探索,他们终于有了可喜收获——那就是坚持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此,他们从六个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

一是抓环境保护,提高保障力。近几年来,他们加强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重要饮用水源地、生态公益林、生态植被和生态敏感点的保护力度,实施了土壤、矿山、河道等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完善了生态补偿机制,下大力气整治了毁林开山、滥采滥挖等突出问题。

二是抓环境整治,提高承载力。他们实施了“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抓好了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重点推进了水污染治理和工业污染防治,开展了城乡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河道流域与城郊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同时,建立健全了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机制,县财政专门安排了400万元用于日常管理,县级以下配套1200万元,安排了600万元用于基层干部三级保障工作、200万元用于长效管理的考核奖励。

三是抓环境美化,提高带动力。他们计划用10年时间,通过环境、产业、素质、服务四大提升,把全县187个行政村全部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目前,全县已经成功创建了精品村60个、重点村29个、特色村2个,形成了精品观光带4条。2008年以来,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生态建设、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中国美丽乡村创建,县乡镇两级财政累计投资达2.4亿元。2008年至2009年,有91个创建村集中实施了道路联网、危房改造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各类项目1140个,总投资达8亿6千8百万元。2010年,县乡镇财政用于环境美化的投资预计将突破3亿元,同时要将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2010年中央扩大内需投资储备项目的17亿元资金,全部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

四是抓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他们实施了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项目,抓好了主要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加强了竹产业的循环经济建设,扶持了资源再生产业,发展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行了废弃物的循环开发利用,有效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

五是抓宣传教育,提升干部群众的生态文化理念。他们组建了竹叶龙、威风锣鼓、貔貅舞等村文化活动团队62支,通过开展“3.25”生态日和“6.5”世界环保日等大型宣传活动,激发了全县干部群众参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同时,他们立足安吉实际,坚持竹文化与书文化相结合,抓好了10万农民素质培训和现代市民教育工程,推进了安吉的历史文化、物产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极大地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生态文化理念。

六是抓基地建设,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创建活动。他们已在县城和18个乡镇建成了中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生态博物馆和一批农家书屋、企业书吧、书香校园、书画长廊、生态公园等生态文化设施,扎实开展了生态、文明、平安乡镇和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现已创建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2个、省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绿色社区7个、省级绿色学校8个、省级绿色企业

篇6: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蔡甸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2017年3月10日,招商局开展精神文明专题活动,招商局、投资服务中心联合党支部书记吴峰带头学习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学习内容如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总结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基础地位。

人类文明进步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这两个最基本的关系。如果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国家衰败;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不好,同样会导致社会崩溃、文明衰退。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很多。

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就是说,我们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同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内在统一、相互促进,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新的文明境界,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涵,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正是从这样的历史纵深思考,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

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有力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分别确立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和绿色发展的任务,中央还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加快了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逐步优化;全面落实资源节约战略,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大幅度下降;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重点治理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环境恶化趋势初步扭转;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有所恢复。特别是各地区、各部门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有了极大提升,思想和行动正在统一到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应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认识最深、推进最快、成效最大的时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同志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辩证地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从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两端丰富了发展理念、拓宽了发展内涵,对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生产即供给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高度一致。把绿水青山即生态环境内化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具有开创意义。生产力既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取决于科学技术,也取决于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直接提供生态产品,而且影响和决定着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哪个地方珍视生态环境,就能获得更大的生产力;哪个地方忽视生态环境,就会破坏生产力。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发达的生产力,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从消费或需求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工业品等物质产品虽然仍有巨大需求,但强度相对减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而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需求强度不断增强。目前我国物质产品生产能力强大,有的生产领域还出现了产能过剩,但生态产品是短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做到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现在,人民群众需要生态产品,就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把提供生态产品作为发展应有的内涵,为人民提供更多蓝天净水等生态产品。

上一篇:以自然现象为题写作文下一篇:礼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