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礼堂制度

2024-05-31

文化礼堂制度(通用8篇)

篇1:文化礼堂制度

文化礼堂开放制度

为活跃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维护文化礼堂正常工作秩序,加强礼堂管理,确保安全、防火,保持环境卫生,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根据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文化礼堂由文化礼堂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其职责主要为按规定时间开关门,保持室内清洁卫生,维护、维修设备。

二、文化礼堂的开放时间为:星期一至星期日 8:00—16:00。所有人员必须遵守开放时间,不得随意要求提前或延长,特殊情况另行安排。

三、凡来文化礼堂参加活动者须自觉遵守文化礼堂管理制度。

篇2:文化礼堂制度

为切实加强“文化礼堂”的有效管理,使之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特制订本制度。

一、礼堂使用遵循先申请后使用,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

二、各类活动必须坚持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原则,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严禁进行违法违纪活动。

三、场地布置及活动举办必须服从管理人员安排,自觉爱护礼堂设施,损坏设施要负责赔偿。

四、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使用、移动、拆卸固定设施,不得随意悬挂、张贴会标和会议材料,自觉维持礼堂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乱丢杂物,不随处乱涂乱画。

五、注意防火安全,严禁在礼堂内使用明火,不得擅拉电线及使用自带开关电源等电气设备。管理员:

“文化活动室”管理制度

为切实加强“文化活动室”的有效管理,使之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特制订本制度。

一、文化活动室使用遵循先申请后使用,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

二、各类活动必须坚持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原则,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严禁进行违法违纪活动。

三、场地布置及活动举办必须服从管理人员安排,自觉爱护文化活动室设施,损坏设施要负责赔偿。

四、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使用、移动、拆卸固定设施,不得随意悬挂、张贴会标和会议材料,自觉维持礼堂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乱丢杂物,不随处乱涂乱画。

五、注意防火安全,严禁在礼堂内使用明火,不得擅拉电线及使用自带开关电源等电气设备。管理员:

“文化讲堂”管理制度

为切实加强“文化讲堂”的有效管理,使之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特制订本制度。

一、建立“文化讲堂”工作小组,落实工作力量,确定专人负责讲堂日常管理。

二“文化讲堂”要坚持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原则,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严禁进行违法违纪活动。

三、“文化讲堂”实行每月一讲制度,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开设讲堂课程,如有临时变动,提前通知并调整。

四、“文化讲堂”工作小组要精心策划好每堂课计划,并做好宣讲资料、音像图片的收集归纳保管。

五、“文化讲堂”宣讲员由村聘请的专家、单位领导、村主要干部和模范人物组成,宣讲工作要做到专心备课、用心讲课、细心总结。

六、“文化讲堂”要做到整洁、有序、文明、和谐。使用遵循先申请后使用,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讲堂学员要遵守纪律,认真听讲,积极互动;管理员要加强管理,保持室内整洁,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障设备使用性能良好。管理员:

电子阅览室管理制度

为切实加强“文化共享室”的有效管理,使之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特制订本制度。

一、爱护室内财产、爱护公共设备,保持计算机正常完好。

二、浏览内容必须健康有益,不进非法网站,不下载不健康资料,不传播非法信息,不利用电子阅览室电脑入侵非授权服务器和个人电脑。

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未经管理人员许可不得随意删除计算机内的数据资源。

四、不得在桌上乱涂乱画,自觉保持电子阅览室卫生,不得在上机区吸烟、大声喧哗、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

五、上机期间发现异常现象,如机器故障、网络故障、病毒等,应立即向值班人员反映,不得拆开计算机自行处理。

六、使用完毕后应按正常步骤关机。

七、管理人员应加强日常巡查,确保设备安全。管理员:

“图书阅览室”管理制度

为切实加强“图书阅览室”的有效管理,使之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特制订本制度。

一、新到书刊及时登记、验收、分类、上架,建立相关台账;

二、读者借阅书刊须办理借书证,每证缴纳一定押金,借书证使用不受时间限制,读者如需退证,应退回押金。

三、借书证只限本人使用,不可以代借或转让他人,借书证遗失造成的损失由本人负责,押金不退。

四、读者凭证免费借阅,每证每次限借一册(盘),每次借阅限期为10天。

篇3:文化礼堂制度

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 更是保障人民权益的基本要素, 长期以来龙湾区本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宗旨, 不断增加投入, 逐步完善各类公共文化设施。

龙湾区瑶溪街道南洋社区, 位于瑶溪东南部大罗山脚, 因南洋大道贯穿南北连接社区内三个村, 故取其名。南洋社区由河滨村、朱宅村、环一村三个自然村组成。其中河滨村作为文化礼堂省重点创建的试点, 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龙湾大罗山号称海上仙山、南禅佛国、观音圣地, 深藏36庵堂、72寺院, 其密度之大, 全国罕见。儒家的“仁者爱人”, 佛家的“慈悲为怀”, 道家的“上善若水”, 在这里三教同流、和合共生, 共同成就了一块福地、美地、善地, 也为大罗山东麓的南洋社区, 提供了孕育“善文化”的肥沃土壤。

大罗山儿女自古以来就有着崇尚勤力、争先创新、尚义感恩、恻隐诚信、尊儒重教等善德之风。志书上36桥, 三分之一是表达对造桥者的感恩之情, 如翁婿桥、先生桥、拜圣桥等。早在元代, 沙园地方有富户王寿大 (王瓒曾祖) , “每雪后, 视里有不举火者, 辄粥之”。这种扶贫济世的善德世代相传, 历代荒年施粥, 暑天烧伏茶, 免费施药者甚众。

建设文化礼堂, 是一项改善民生, 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构建农民精神家园的举措, 也是建设经济富裕, 精神富有现代化的一件实事。文化礼堂建设必须始终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首位, 突出思想引导、道德教化、礼仪培养和文化熏陶。发挥文化对人的精神抚慰作用和凝聚作用, 筑牢农民群众的精神支柱, 从更高层面、更大范围丰富和充实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在突现本土化的同时, 集聚文化礼堂之“人气”。同时, 聚人气更需要强化管理, 尊重群众意愿, 体现群众主体地位;在要注重长效性的同时, 彰显文化育人之“神韵”。首先, 文化礼堂要有庄重的文化印记, 包括规范元素和个性元素, 发挥村民积极性、提升村民认同感。其次, 要激发村民参与热情, 把政府的推动力转化为村民的自觉行为。第三, 要以村落文化传承为契机, 赋予民俗礼仪、节庆典礼等内容, 传承民俗文脉, 提升村民素质。

一、文化礼堂建设的重要性

(一) 建设“文化礼堂”, 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礼堂”是集文化设施、文脉传承、文明传播于一身的综合性文化载体。“文化礼堂”建设, 是构建龙湾区南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 有利于促进我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 建设“文化礼堂”, 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方向。“文化礼堂”能够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相结合, 与传统美德、地方文化相融合。南洋社区河滨文化礼堂建设, 有利于把优良的文化传统、积极的价值追求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农民, 形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代化、大众化的良好文化氛围。

(三) 建设“文化礼堂”, 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可靠平台。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 农村社会群体不断重组, 一方面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广大人民群众在享受物质富裕的同时, 对先进文化的需求日逐上升, 对“精神富有”要求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 我们不难看到许多农村赌博, 迷信等低俗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有侼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文化礼堂建设的必要性

(一)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偏重政治教育和政策宣传, 文化建设只注重娱乐、休闲, 而对村民的道德教育有些忽略。建设文化礼堂有助于改变这一现状。南洋社区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融洽邻里关系, 丰富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在社区设置书画室, 棋牌室, 乒乓室, 为群众切磋技艺提供平台, 锻炼头脑, 充实业余生活。

(二) 是传统文化传承弱化。农村青壮年人大批进城务工, 农村文化缺少生机和活力。从前村里唱社戏、办庙会、闹社火, 群众劳动之余享受着文化的滋润。如今, 这些村落文化在农村得不到传承, 传统民俗逐渐消亡, 新的民俗却没有形成。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将成为全村村民的精神向往和心灵依托。南洋社区联合龙湾区道德文化促进会和区文化馆开设音乐课, 舞蹈课, 美术课, 筹备设立善学堂, 向社会招募志愿者老师, 定期举办国学班、文明礼仪班、慈孝文化班等, 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 是精神情感压力增大。农民群众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 乡里邻居间渐生陌生感, 少串门, 少交流, 农民的思想情感无处宣泄, 公共交流空间减少, 邻里间的友情、亲情逐渐淡化。创建农村文化礼堂能使整个村庄的集体意识、邻里关系得到改善。同时南洋社区还设立了善茶堂、善医堂、善书堂、善墨堂。通过在社区文化长廊设置茶水供应点, 开展“夏烧伏茶冬施粥”活动;并结合传统节日, 开展元宵煮汤圆、端午包粽子、中秋送月饼等系列活动, 营造了“社区一家亲”的良好氛围。

三、文化礼堂建设原则

(一) 贴近农民, 贴近生活。建设农村文化礼堂要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主题, 以开放的思维去抓落实, 加强优秀传统传承体系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 增强文化服务功能。南洋社区河滨文化礼建设要把农民积极健康的文化需求作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使“文化礼堂”建设富有农村生活气息, 体现农村发展的时代意蕴, 在服务农民的过程中引导农民、教育农民。以“读书使人明智, 书法使人静心”为宗旨, 以书法教育基地和社区图书馆作为“善书堂”的两大阵地。在社区文体中心享受读书的乐趣, 领略书法的魅力。

(二) 把握思想性, 提升社会核心价值。社会核心价值是先进文化的方向, 家庭社区和个人都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各个成员建立共同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才能产生凝聚力。在教育方法上因人施教, 体现人本性, 南洋社区从乡村民俗, 乡风礼仪的传承, 着力倡导寓教于乐, 在活动内容上体现孝, 诚, 礼, 实, 仁, 义等, 结合龙湾地域文化, 体现“务实、创新、明礼、向善”精神。因此, 文化礼堂建设必须始终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首位, 突出思想引导, 道德教化, 礼仪培养和文化熏陶。

(三) 活动丰富, 彰显特色。文化礼堂建好, 更要管好, 用好, 民风, 书香, 乡土味是礼堂的横与竖, 亲情, 乡情, 家国情, 是文化礼堂的撇与捺。除了农家书屋, 乒乓球室, 书画室等向农民村民开放外, 文化礼堂每个月至少要搞一场活动, 由龙湾区文化馆策划组织的“幸福龙湾, 众娱众乐, 我是群众明星”主题活动到南洋文化礼堂等地演出, 当地群众即兴上台表演, 参与性强, 台上台下互动, 现场氛围热烈, 收益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除文艺活动外, 如:春节祈福迎新、重阳敬老, 养生保健, 教育培训等, 让当地农民“身有所栖”后“心有所寄”, 真正赋予文化礼堂崭新的生命力。

四、河滨文化礼堂建设功能

(一) 挖掘特色, 找准精神家园的新定位。河滨文化礼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以展示、传承和弘扬河滨“善”文化为途径, 是当地居民丰富文化生活、满足精神享受的重要阵地。主要承担四大功能:一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社区内节庆典礼、文化仪式、宗祠活动、议事集会等, 都集中在文化礼堂, 逐渐形成河滨的精神核心。二是巩固基层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保障。通过形势政策宣讲、文艺演出、图片展出等, 使其发挥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精神文明、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三是传承河滨精神的有效载体。河滨具有深厚的“善”文化底蕴, 文化礼堂通过寻善根、存善念、铭善言、扬善行、颂善人、呈善果等一系列措施, 展示河滨形象, 鼓励当地居民效仿先贤, 弘扬“善”德。四是促进邻里和谐的桥梁纽带。通过南洋社区河滨文化礼堂建设, 文化馆干部下基层组织文艺团队指导引领为老百姓举办各式各样的草根文化活动, 促进了邻里感情, 增进了邻里和睦。

(二) 拓展场所, 构建“善文化”传播的新阵地。河滨以原有的社区服务中心、道德主题公园、文化长廊和邵氏祠堂作为硬件建设的基础, 充分发挥方便村民、主题突出、聚集人气、底蕴深厚的特点, 在设计上以“一墙、一图、一栏、一园、两村、两台、四亭、六堂、六廊、八牌”作为整体规划。一墙即在河滨村入口处设立“善”字浮雕墙;一图即在社区文体服务中心等墙体上绘制百孝图;一栏在墙体上设置励志栏;一园即在现有的道德主题公园树立“善园”石碑;两村即制定村规、村训并上墙;两台即搭建文化舞台和清水平台;四亭即将现有的四个亭子命名为善行亭、善言亭、善礼亭、善智亭;六堂即将现有的宗祠会议室、阅览室等通过重新布置和空间分割, 取名为善学堂、善医堂、善书堂、善墨堂、善棋堂、善茶堂;六廊即充分挖掘梳理村情村史、乡贤名士、民俗风情, 并分类设置村史廊、孝贤廊、功德廊、名人廊、民俗廊、名企廊;八牌即树立忠、孝、礼、义、廉、德、正、仁8个字牌。通过整体设计,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当地群众和参观文化礼堂的人感受到河滨的“善”的魅力。

(三) 以“文”化人, 搭建传播支明的新平台。围绕“我们的节日”“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和谐邻里·幸福社区”等主题, 在河滨开展一系列文化进社区活动。在区级层面上, 包括区文化馆文宣队进社区开展文艺演出、文联“春联进社区”“德暖龙湾”系列活动、“智行龙湾”形势政策大宣讲、社科知识进社区等等, 特别是区文化馆组织的每周一场曲艺活动, 特别受群众喜爱。在街道层面,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挖掘民间艺人、文艺爱好者, 搭建“社区文化微舞台”, 不定期展示社区群众艺术、特色民俗风情;指导社区举办“微笑邻里志愿帮扶”活动, 关爱困难邻居、孤寡老人, 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等形式增进邻里感情。在社区层面, 春有新春祈福礼, 夏有亲子阅读节, 秋有重阳敬老礼仪及“孝媳”“孝婿”评选活动, 冬有冬季家庭运动会。

(四) 组建队伍, 注入文化宣传的新力量。整合社区各类人才资源, 组建四支队伍:一是由区市民宣讲团成员、机关宣传干部、企事业单位支部书记等组成的形势政策宣讲队, 在各级重要会议之后及时入户宣传政策导向;二是由社区干部、“五老”人员组成的村情村史宣讲队, 定期在年轻人群中宣讲, 传承历史, 不忘根本;三是由文化馆专业干部和社区、街道文艺骨干组成的文化宣传队,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美和快乐的种子;四是由社区、宗祠德高望重的老人和道德模范组成的社会调解员队伍, 家家户户凡有大小邻里纠纷, 及时调解, 保持和美乡风。

(五) 长远规划, 彰显河滨精神的新魅力。南洋河滨文化礼堂建设在硬件上已具备整体规模, 在软件上依托多年来的地域特色文化民俗活动, 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精神体系。下一步, 将在现有基础上, 着重加大软件建设的力度, 突出文化礼堂以“文”化人的功能和精神家园的定位, 大力弘扬河滨“善”文化, 堆动乡土文化传承。以南洋河滨名义开通南洋“善文化”网站, 即时传播“善文化”动态, 建立志愿者队伍, 整合全区资源, 让文化礼堂的文化服务进一步得到老百姓积极的评估与认知, 具有更优良的服务品质而努力!

摘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南洋社区河滨村位于龙湾城市中心区核心地带, 作为龙湾区文化礼堂建设省级创建试点单位, 河滨以“善”为精神内核, 整合原有的硬件设施, 打造成当地群众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南洋社区河滨丈化礼堂主题为“善行南洋美丽河滨”。“善”是南洋社区的“文化之魂”, 不但有着源远流长、沿袭以久的历史背景, 更有着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现代实践。新的时期, “善行南洋”, 必将成为南洋社区人民共筑中国梦、弘扬正能量的强大精神力量。“善”同时也是“真”与“美”的代名词。受“善文化”滋养, 南洋儿女将爱乡爱家之情, 化为全力推进新城乡建设、创建文明乡村、打造美丽河滨的实际行动, 全面展示出一幅“心灵美、风貌美、村容美、氛围美”的和谐局面。

篇4:“文化礼堂”文献综述

关键词:文化礼堂;宗祠;文献综述

众所周知,宗祠是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执行族规家法、进行议事宴饮的地方,是宗族文化最重要的象征符号之一。因此,祠堂文化,既包括祠堂的物质形态,也包括家族秩序、家族仪礼以及家族伦理等非物质形态。2013年浙江省政府在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通过以旧祠、古书院等为依托建立 1000个文化礼堂来发展社区公共文化,拓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型举措。它的初衷是通过文化设施、文脉传播、文明传承让文化成为群众的精神寄托,树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地标。文章拟以旧宗祠的改建为例,说明活化宗祠文化的必要性。在讨论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对文化礼堂的前身——宗祠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从不同学科出发,对祠堂文化及其价值进行讨论,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一、祠堂与宗族历史变迁的研究

宗祠发轫于夏、商,盛于唐、宋,至清代晚期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观念,新思想冲淡了建设宗祠的意识。传统宗祠开始失去其存在的条件,宗庙建设和民间宗祠逐渐走向衰落。刘黎明在专著《祠堂灵牌家谱:中国传统血缘亲族习俗》中介绍了祠堂的大致情况,围绕“血脉”展开讨论,对天子宗庙、民间祠堂、古代民间祠堂建筑、孔庙及祭田进行了介绍,并对与祠堂相关的家谱及族权与家庭伦理展开了讨论。学者冯尔康在《中国古代宗族与祠堂》中从古代社会生活的角度出发,研究宗族发展。从先秦时期开始,叙述了各个时期宗族的结构和作用,对宗祠教化族人生活的教育功能、族人互助互济的经济生活及宗族谱牒编撰进行考察。

二、祠堂的价值和功能

宗祠作为宗法社会的象征,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赖叶、蔡翔在《浙江新叶村的古建筑与历史文化》一文中对作为维系血缘关系的祠堂的性质、等级与建筑风格、祠堂的“匾额文化”展开研究,指出“匾额文化”是祠堂家族地位的象征。章力、章海君的《江浙祠堂文化与祠堂建筑调查》一文通过对江浙几处典型祠堂建筑的调查,分析其建筑历史、建筑特色及建筑布局,并进一步研究祠堂的祭祀礼仪及家谱撰写,充分展现了江浙地区祠堂的南方聚族而居的血缘文化。陈瑞在《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堂的控制功能》中介绍了在明清时期祠堂对于整个宗族的意义所在,着重阐述了它发挥的功能与作用,然而,全篇只分析了祠堂的控制功能有哪些,却没系统分析这些功能是在怎么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桑良至在《徽州祠堂与终极伦理》中认为祠堂与西方教堂一样起着道德管理与精神管理的功能。

三、祠堂的保护与利用

研究祠堂的学者,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如何保护和利用祠堂提出针对性意见。他们的意见给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有一定帮助,但在文献资料中,学术界关注祠堂的开发多于保护,如何保护开发过程中祠堂的原貌,开发与保护两者之间如何协调,还要深入研究。如李芳在《浅议惠山古祠堂群的保护与更新》一文中指出“古建筑及其承载的文化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作者通过实地考察指出目前保护与规划惠山古祠堂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给相关部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建议。对于祠堂的利用,王兆燕在《四川省宗祠旅游资源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中指出应把祠堂当作一种旅游资源来保护它的存在,并从规划、宣传、线路等多个角度对宗祠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进行开发与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在上述研究专著中,虽然学者从各方面对祠堂作了详细的描述,但祠堂在现代化境遇中的转型——改建宗祠为文化礼堂,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著,民众对它的了解也仅局限于以政府为主导的对文化礼堂的宣传;学者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一是对宗祠建筑的保护,二是对宗祠文化功能的重构,三是遇到的问题。如高宇霞发表的《从文化自发到文化自觉——浙江省安吉县高禹村文化礼堂建设纪实》叙述了高禹村的文化礼堂建筑以及它对当地人的影响,还有王蓓在《文化礼堂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之举》中指出,文化礼堂来历以及它的建设对当地人生活的作用。徐声响在论文《外部输入与内部建构的分离与融合——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有关思考》中指出农村文化礼堂是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大创新,说明了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主要现状,以及面临着政府外部输入与村庄内部建构之间分离的问题与瓶颈,以苍南县在“宗祠改建农村文化中心”到文化礼堂的实践中,说明政府的外部输入与村庄的内部建构的融合,为我们破解当前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能。李旭芳在《论农村文化礼堂与精神家园的构建与实践思考》中在阐述浙江农村文化礼堂与精神家園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艺术职业学院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服务中的作用,并对它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等等。除了这几篇文章,还有很多文章只是对文化礼堂做以简单的叙述,没有从社会学、民俗学的视角研究祠堂在当代社会的转变对民众的影响,以及文化礼堂的产生对建设当代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新农村产生的问题以及影响。这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田野调查予以论证。

总之,宗祠是中国宗法社会的产物,对它加以保护不仅是要保护它作为文物形态的建筑样式,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中积极一面的保护。改建宗祠为文化礼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对宗族文化的需要,是现代化精神文明的一种补充,充分体现了我国乡村社会的深层特质——老人社会、感情社会,一种身份认同的关系。这种保护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以宗族及其成员为主体,这样才能使祠堂文化得以活态传承和利用,才能保持其文化的本真性。从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视角来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姚周辉,何华湘.宗族村落文化范本——温州永嘉岩头金氏宗族村落文化研究[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

[2]韩雷,杜昕谕.居住空间认同与古村落保护——以温州永嘉苍坡村为例[J].温州大学学报,2013(5):13-22.

篇5:文化礼堂制度

村文化礼堂管理员岗位职责

1、负责文化礼堂的全面工作,在村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制定本村文化礼堂工作长期规划及计划,并负责落实和具体实施。

2、负责文化礼堂的日常性工作,认真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积极开展自身业务活动,开展全村重大文化活动。

3、负责抓好全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文化队伍建设。

4、负责帮助指导、督促检查村文化礼堂开展各项文化活动。

5、负责文化礼堂的日常管理。

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管理人员职责

1、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

2、负责图书的管理及装订修补等维护保养工作。

3、负责图书的检查维护工作,指导读者使用好图书

4、负责解答读者提出的咨询问题。

5、负责搞好图书、阅览室清洁卫生和安全保卫工作

6、室内藏书及各种物品每年定期清点一次。

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管理制度

1、讲究文明礼貌,爱护公共设施,保持农家书屋室内安静卫生,禁止大声喧哗、随地吐痰和乱扔杂物。

2、本农家书屋阅览室书刊每人每次限取一本,阅后请放回原处,不得擅自带出。

3、如需借出本室书刊,请与阅览室管理员办好借还登记手续。

4、读者要自觉爱护书刊资料,如发现撕、割、涂画或偷盗行为,将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者要进行经济赔偿。

文化礼堂卫生保洁制度

1、文化礼堂的卫生保洁要做到制度化、经常化,要定时清理,始终保持清洁状态。

2、管理人员上午要打扫室内外卫生,整理内务。节假日前要集中开展一次卫生突击活动。

3、文化礼堂墙壁上和室内通道不准随意乱贴乱挂。各功能活动室干净、明亮,无灰尘、无污渍,干净整洁,无杂物。

4、活动设备和器材、桌椅、文件柜等处无灰尘、无污渍,干净整洁。

文化礼堂服务承诺制度

1、保证文化礼堂正常开放运行,积极开展文化礼堂阵地活动,热情周到接待来访群众。

2、举办各类展览、讲座,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经济信息,为群众求知致富,促进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3、根据当地群众的需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指导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和农民自办文化组织建设,辅导和培训群众文艺骨干。

4、开展群众读书读报活动,为本村群众提供图书报刊借阅服务。

文化礼堂向群众开放服务制度

1、要结合自身功能特点和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学习的规律和实际需要,保持经常性向群众开放,开放时间每周不少于40个小时,开放时间每天下午、晚上开放。

2、要在醒目位臵标明服务内容、开放时间、注意事项。

3、重大节庆或传统节日开展的文化活动,要提前做好宣传,便于群众参与。

4、搞好文化礼堂内设施保障,积极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篇6:文化礼堂活动须知

XXX礼堂是用于安排村民大会、展示国学文化、举行礼仪活动、举办节日庆典、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供客人欣赏等的主场所。

一、凡参加文化礼堂活动的人员都要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爱护场内一切活动设施,不随意刻画、摔拍桌椅,损坏公物照价赔偿。

二、参加活动的人员,应自觉保持室内的卫生清洁,禁止吸 烟,注意消防安全,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文明娱乐、关爱他人,严禁喧哗。

三、场所内的一切物品都是公共财产,应好好保护,棋、牌影像片等小件物品一律不得私自出带。

四、对来访客人要以礼相迎,让位让座请茶,语言要文明,要保 持室内安静。

五、棋牌活动以棋艺会友,禁止在室内进行赌博或变相赌博和酒后滋事。

六、影视活动要听从管理人员按时播放,严禁播放黄色、淫秽碟片。

七、凡参加活动的人员,按照自身体质状况志愿参与活动,对在活动期间发生的伤亡等意外事故,不承担任何责任。

篇7:文化礼堂收集资料

展示展览场所应全景式展示村情村史村貌,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道德文明新风的教育阵地。

一、展示展览可设置于文化礼堂内,也可单独建设。

二、展示展览可根据实际建成展览墙、室、馆等形式,以图片、文字以及实物等进行展示,有条件的可同步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展示。

三、在展陈内容上,设置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等板块。

(一)村史村情

1.展示介绍村庄历史沿革、姓氏迁徙、文化遗存、物产特产。

2.展示村庄健康向上的历史传说、先贤故事和红色传统。

3.展示不同历史时期村庄的变化和重大活动等。

(二)乡风民俗

1.展示村庄各姓氏先祖先贤画像,积极健康的家训、族训、家谱、族谱,村规民约,以及与村庄有关的诗文、楹联、对联、匾额等。

2.展示村庄在饮食、服饰、手工艺、民风民俗活动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崇德尚贤

1.展示建国以来历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照片和主要功绩。

2.展示村中历届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事迹照片。

3.设立“道德榜”、“能人榜”、“寿星榜”等,展示并及时更新村里当代优秀学子和专家学者的照片、证书。

4.展示本村各方面成功人士的事迹照片。

5.展示文明户、各类道德模范和长寿村民等事迹照片。

(四)美好家园

1.展示美丽乡村风貌图片、村庄发展愿景规划。2.展示村民创作的书画、雕刻、工艺、文学等方面的作品。

篇8:乡村文化礼堂内涵建设研究

十八大以来, 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 不断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大力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农村基层的文化民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积极落实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不仅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 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而且还充分展现了农村道德之美、风尚之美、村庄之美、传承之美, 增强了农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文化礼堂、精神家园”为主题,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涵的价值观, 同时, 坚持设施建设与内容建设相同步, 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共建共享, 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在提升农民素质、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和谐、打造精神家园中的重要作用。

2 建设村级“文化礼堂”, 构筑群众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 构筑新时期农民群众精神家园的探索和尝试, 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众多好评, 因为这一创新性举措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社会条件和群众基础, 反映了社会发展新阶段农民群众的文化新需求。

2.1 建设“文化礼堂”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正确方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目前,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文化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全社会重视、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 为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文化发展拓展了巨大空间;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契机。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 我国文化发展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 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 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 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任务, 党的十七届六中对此全会做出了全面部署, 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意义。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 只有实现农村文化的发展繁荣, 才有可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只有农民开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才有可能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能力。可以说, 建设村级“文化礼堂”, 是促进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正确方向。

2.2 建设“文化礼堂”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 到新世纪初, 河南省部分农村的经济条件明显改善, 农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需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201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并发出通知,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基层为重点, 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增强民族凝聚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2015年3月19日河南省文明办下发《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指导意见》, 提出要利用道德讲堂、乡村基层党校、村民学校、文化墙、文化广场等场所, 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在农民群众中获得自觉的价值认同, 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 深化节日文化内涵, 组织农民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经典诵读活动,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在民间礼仪、民俗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农民群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倡导者、实践者。重视乡贤文化的培育, 加强对各地农村历代明贤积淀下来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文史典籍的挖掘整理, 延续传统乡村文脉, 培育富于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乡贤文化, 增强农村的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

这就意味着, 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必须由“物质富裕”到“精神富有”, 必须探索发展精神文化事业的新途径。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到村级文化礼堂建设, 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升级版”, 是新阶段农村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说,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 是推动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2.3 建设“文化礼堂”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可靠平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来源于内部生成元素的多姿多彩, 在改革开放中, 农民群众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也在创造巨大的精神文化财富。河南省委、省政府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重要支撑来抓, 积极努力, 推动了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 在全省范围内命名了“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2个, 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村26个, 乡镇19个。河南省近年来先后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 (2005-2020年) 》、《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等一批重要政策。通过运用多方面的政府政策和各项优惠措施,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并提供政策和资金保证。

在这样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政策基础上, 广大农民群众提升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日益强烈, 文化活动也日渐丰富, 他们在耕种土地的同时, 也开始“播种文化”在追求政治民主的同时, 也在渴望实现自身的文化自觉, 掌握自己的文化命运。有的村庄开始自发修建文化广场, 文体活动中心, 定期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有的村庄开始挖掘本村的历史文化, 整理家史族谱, 修缮祠堂;有的村庄开始组织书法绘画培训比赛, 进行传统武术表演;有的村庄开始整理革命历史遗存, 宣传英雄模范人物。通过怎样的场所、途径和方式, 来传承、汇聚、宣传村庄文化, 满族农民文化自觉和自主需求, 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可以说,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 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文化需求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平台。

3 大力加强文化礼堂内涵建设

3.1“群众路线”是建设好“文化礼堂”的有效路径

文化礼堂建设要坚持地方党委政府为引导, 农民群众为主体, 社会参与为补充的机制体制, 对文化礼堂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向个五环节都要有专门负责人。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任务主要由村双委干部承担, 要细化分类, 确保整体建设按时有序推进[1]。

3.1.1 群众谋划, 让“文化礼堂”博采众长

1) 根据群众关注定主题。文化礼堂是群众的文化礼堂, 农村文化礼堂怎么建, 农民更有智慧。建设时, 都充分汲取民智、听取民意, 并在村干部的带领下, 全民参与。坚持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走访村民广泛征求意见, 凝聚集体智慧, 精心提炼“耕读传家”、“英雄故里”、“龙腾盛世”等建设主题, 努力做到一村一品、一堂一色。

2) 根据群众生活创特色。文化礼堂是“实现精神富有, 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将原本散落在民间, 只是村民之间口头传承的活在个人记忆中的民俗传统、历代乡贤闻人、治家理村的家训格言、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农事活动等丰富的文化资源整合在一块, 让村民们更加熟知自己的家乡历史文化。要结合本村历史文化名人、文化遗产以及特色产业等特有内涵, 建设“产业展示厅”、“名人纪念室”、“民俗体验角”、“乡村记忆馆”、“科技馆”以及各具特色的主题文化墙、文化廊、文化园, 使农村文化礼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3) 根据群众意愿勤创新。根据走访调研中年轻群众提出的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建议, 创新“文化礼堂”建设模式, 通过在每个文化礼堂设立电子移动平台, 使群众能够及时方便地享受到电影观看、车票订购、水电费缴付等便民服务。

3.1.2 群众管理, 让“文化礼堂”活力迸发

1) 让群众自己搭班子管理。在热心群众文化和公共事业的普通村民中公推直选产生文化礼堂理事会成员, 理事长由村民从村两班子成员中选举产生, 理事则从全体村民中产生, 由理事长负总责, 若干理事协同配合, 分工合作、各负其责。重大事项由理事会集体商议决定, 或由理事会报村民代表大会表决, 确保群众当主人、群众管得好。

2) 让群众自己立制度。各村理事会广泛听取村民意见, 牵头制定文化礼堂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了包括资金使用制度、场地使用制度等在内的文化礼堂运行管理制度, 纳入村级管理的重要内容, 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同意后生效, 确保农村文化礼堂每天按时开放, 做到活动有组织、台账有记录、展陈有更新、场地有管理。

3) 让群众自己壮队伍。在给每个村派一名文化指导员的基础上, 注重发挥村级文化带头人和业余文化团队的作用, 引领带动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加强本土文化人才培养, 努力打造一支扎根基层、扎根乡村的本土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 使他们真正成为农村文化的耕耘者。

文化礼堂是增强农民凝聚力、向心力、归属感和自豪感的精神家园, 将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树立文明新风的愿望, 将促进形成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

3.1.3 群众传播, 让“文化礼堂”正能衍生

1) 立足民俗, 突出礼仪传承。积极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和国庆节等重要纪念日, 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 深化节日文化内涵, 组织农民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经典诵读活动,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在民间礼仪、民俗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立足民事, 突出道德教化。与一般的文化活动场所不同, 农村文化礼堂旨在围绕“文化殿堂、精神家园”的要求, 着力打造传播现代文明、弘扬主流价值的新平台, 展示村庄形象的新窗口、传承传统文化的新载体、普及科普知识的大课堂, 以及农民文体活动的主阵地。

广泛开展理论宣讲、道德红榜人物评选、“道德讲堂”、实用知识讲座和各类便民服务活动, 使群众愿意来、想要来、高兴来。利用文化礼堂开展的“百姓故事大家讲”等宣讲活动, 选取身边百姓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 通过群众写、群众讲、群众评等方式提炼出一批精品故事。村民更是将身边的感人事互相讲、交叉讲, 把固定的“道德讲堂”办成流动故事会, 以道德教化人心。

3) 立足民盼, 突出文化传播。开展乡村大擂台、文化走亲、乡村艺术节等活动, 倡导群众自发开展排舞大赛、锣鼓大赛、合唱大赛、舞龙舞狮、太极拳等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体活动, 使农村文化礼堂真正活起来、用起来, 有效解决之前村级文化演出没场地、没资源、村民盼得不到解决的情况。

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比如, 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岩门村的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 有些村民就自觉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民俗记忆廊”里展示品基本都来自村民自己家里。重拾文明碎片、打造精神家园。如今, 村文化礼堂文明礼仪、文化展陈、文化交流、文化娱乐等系列活动的规划和落实, 已经成为岩头村村委和村民心中的大事[2]。

又如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金大田村, 当村民得知要建文化礼堂, 就自发行动, 老人找出族谱, 将族谱中的“敬宗、睦族、戒讼、纳赋、安业”十字族训, 悬挂于文化长廊;有人把古民居的石牌匾额送来, 给乡村增添历史古韵;还有人从河里挖出多年前被淹埋的古石桥, 拼接成石凳, 搬到“耕读堂”外, 供村民休憩追忆[3]。

3.2 城乡一体化是文化礼堂建设的核心思维

城市离不开乡村, 乡村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 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经济的重心将逐渐由城市转向了城市—乡村地域, 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合。因此, 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 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2015年1月14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意见指出要统筹协调城乡发展, 加大文化礼堂建设投入。建立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现公民文化权利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以“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 创新文化服务方式,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虽然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计划的实施, 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但是与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目标相比还存在不少的差距:思想观念更新不快, 市民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法制观念不强;与城市居民相比, 农民在日常生活习俗、行为方式、文明习惯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城乡文化一体化, 就是要着力打破城乡文化的二元结构,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 使广大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实现城乡文化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资源共享、文化融合, 使城乡居民享有同样的文化权利。要保证城乡文化发展规划一体化文化事业投入一体化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一体化。

3.3 体现文化的地域化、多样化、差异化是文化礼堂建设的立足支点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悠久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 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 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 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一方面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 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发生在特定地域的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历史人物、传统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习惯、风情民俗、服饰、民居、建筑风格、传统文艺形式、歌舞戏剧、宗教信仰, 甚至自然景观、自然资源等, 都是很好的可供开发利用的地域文化资源, 针对如此丰富的资源, 在建设中要根据地域特殊性和文化的差异性, 打造符合地域特色的文化礼堂[4]。

3.4 要发掘乡土生态文明理念, 守住乡土文化之根, 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

传统农耕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根基, 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奋斗不息的创造和智慧。在当今传统农耕文明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时代, 一旦出现历史割裂和文化断层, 中华文明的延续就可能出现危机, 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当前正处在传统农耕文明发生历史转变的重要节点上, 传统农耕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重大变化, 很多传统文化正在渐行渐远, 逐步消失。基于这样的考虑, 在文化礼堂建设中要实施农耕文化记忆传承的系统工程, 旨在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地将农耕文化的精髓挖掘和展示出来、保存和传承下去, 使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得以弘扬, 使子孙后代受到启迪和教育, 努力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如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就建设了“农耕文化”公园[5]。在建设‘农耕文化’公园时, 村里没有聘请园林设计师, 而是把建设规划权和发言权交给了群众, 让群众说了算, 群众按照自己想法, 自己画出图纸, 自行建设, 既节省了大量资金, 又接地气。”整个公园突出“乡村记忆”这一主题, 设为乡间树种、田园农耕、传统民俗, 核心文化4个部分, 在景观节点的设置上, 既贴近百姓生活, 又彰显农耕文化品位,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 留得住乡情, 记得住乡俗。轱辘、古井、茅屋、石碾、犁耙等农耕器具离百姓渐行渐远, 昔日的农耕文化常常让人们追思、感怀。“农耕文化”公园内还搭建了农家乐大舞台。据说该村群众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基础,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组建了村级柳琴戏、渔鼓、武术队、秧歌队, 一直保留至今。

在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6]拥有18个展厅、2000多件展品, 详细展现了农耕器具、粮食加工存储、炊事饮食、传统习俗、休闲娱乐、乡村工匠、农副生产、交通运输等中原农耕文化。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 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7],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 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 充分体现农村特点, 注意乡土味道, 保留乡村风貌, 留得住青山绿水, 记得住乡愁。

4 对文化礼堂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提高认识是关键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农村优秀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的重大建设项目, 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大举措, 只有广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认识到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重要性, 并积极投身其中, 才能保持省级政策的畅通贯彻, 才能保持地方建设的持续活力。

4.2 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建设是保障

只有健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相关的体制, 才能分清职责, 各施其职, 保持政策执行的连贯与统一, 才能使各方面得到协调与统一。要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 大力加强重大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作用, 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加大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要进一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创新文化服务方式,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8]。

4.3提高文化建设的创新性,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关键

通常认为,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最终受益者广大的农民, 其实农村文化的建设主体也应该是农民, 只有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真正发展。在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过程中, 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可行办法有如下几点:第一, 以农民为主体, 尊重农民的意愿。只有建设农民想要的礼堂, 农民才能最大的去参与礼堂活动。加强村级民主建设, 扩宽基层民主的渠道, 创造一切机会鼓励农民参与到村级事务中, 让农民在参与中感受参与, 在参与提高参与能力。

摘要:讨论了建设村级“文化礼堂”, 构筑群众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 指出在文化礼堂的内涵建设上要走群众路线, 指出城乡一体化是文化礼堂建设的核心思维, 要统筹规划, 确立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新目标, 要发掘乡土生态文明理念, 守住乡土文化之根, 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 并指出了当前文化礼堂建设中的不足。

关键词:文化礼堂,内涵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童桦.农村文化礼堂美丽乡村的精神文化地标[J].今日浙江, 2014, 07:56-57.

[2]秦巨敏, 俞桂忠.重拾文明碎片打造精神家园———缙云县溶江乡岩门村文化礼堂建设侧记[J].浙江档案, 2014, (3) :22-23.

[3]路桥区以“文化礼堂”走实群众路线http://www.taizhou.com.cn/zhuanti/2013/2014-03/28/content_1676948.htm.

[4]徐慧宁.岭南地区旅游旅馆建筑室内的地域性设计探索[D].重庆大学, 2010.

[5]郯城街道自建原汁原味全县最大"农耕文化"公园http://sd.china.com.cn/sannong/2015/wenhua_0113/3489.html

[6]中原农耕文化留下记忆一串串http://www.xcu.edu.cn/info/1041/2245.htm.

[7]习近平谈新农村建设:注意乡土味道, 保留乡村风貌http://www.farmer.com.cn/xwpd/btxw/201501/t20150122_1008941.htm.

上一篇:个性化作文教学教案下一篇:司法所人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