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礼堂

2024-05-17

乡村文化礼堂(精选8篇)

篇1:乡村文化礼堂

浙江:乡村文化礼堂让农民“心有所寄”

新华网杭州8月29日电(记者何玲玲、谢云挺、冯源)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连续28年居全国之首,2012年达14552元。农民在物质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需求日益旺盛,精神荒漠化也苗头渐显。

为此,浙江省自2012年起,从建设乡村精神文化地标———文化礼堂入手,为农民打造精神家园,让其在“身有所栖”后“心有所寄”。

文化礼堂:村庄的精神文化地标

天目山下的临安市清凉峰镇杨溪村,村里有座孝子祠,如今成了村里的文化礼堂。77岁的陈根莲老阿婆时常去,看着“学子榜”上两个留学美国的孙女的照片,乐得合不拢嘴。

临安市2012年初在全省率先探索兴建以构建精神家园为内核的文化礼堂。文化礼堂包括“两堂五廊”:行礼的礼堂、学习的讲堂和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艺术廊。市委宣传部长张燕说,展示内容有表达主流价值的规范元素,也有结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元素。

这座孝子祠除了原有的匾额、楹联、画像、家训和族谱之外,还设立“孝悌榜”“学子榜”“寿星榜”和“贡献榜”,为村里的革命烈士,劳动模范、孝子贤媳、优秀学子、老寿星、历任村干部等列名。村文化宣传员郎洪荣说,这些资料都是百姓们踊跃提供的。

作为今年省政府十件实事项目之一,浙江省将在全省农村首批建设1千个文化礼堂。这些文化礼堂的建设主要依托已有的旧祠堂、古书院、闲置校舍、大会堂和文化活动中心,不大兴土木,而是通过在室外统一使用LOGO、在室内醒目位置悬挂国旗和“浙江价值观”标语等方式,实现精神内涵的统一。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说,建设文化礼堂是建设当代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和当代乡村的“精神文化地标”,通过党委政府的引导和规范,文化礼堂将以农民群众认同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乡村社会精神秩序,维护乡村社会和谐。

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陈野研究员认为,而农村基层文化生活是传承民族文化文脉的根基,农民是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主要成员。因此,需要给村庄建设一个“精神文化地标”,而农村文化礼堂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

礼堂文化:从单纯娱乐到精神升华

根据浙江省委宣传部编制的《文化礼堂操作手册》,文化礼堂专门设立了春节迎新礼、学童开蒙礼、国庆成人礼和重阳敬老礼。例如,成人礼选在国庆节举行,就是要体现“与共和国共成长”的主题,体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

临安市上田村今年年初在文化礼堂举行了新人礼,四对新人与全村村民见面、诵村规、唱村歌、向父母敬茶,作孝敬承诺。新人们还把各家的泥土和溪水融合在一起,浇灌在礼堂前的连理树下。新人们都说,这样的仪式让人很快对村子产生了亲切感,一辈子忘不掉。

提到新人礼,村党总支书记潘曙龙说起了几年前的一桩憾事,有一个新媳妇嫁过来没多久就要离婚。“我们村住得分散,现在不像以往,邻里走动少了,她嫁过来了我们都不认识,如果当时就有‘新人礼’,我相信他们就不会闹到离婚的地步。”

陈野认为,这些仪式是以对父母、家庭、族群、家乡和祖国的精神依恋、寄托和回归为基础,从中升华出民族情怀、集体意识、共同价值观等精神家园的支柱。

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坚说,与以往的基层文化活动最大的不同在于,文化礼堂寻求家与国、古与今、内与外的结合,注重内生性、延承性、持久性,旨在实现单纯娱乐向更高精神层面的跃升。

文化之魂:为心灵安放提供依托

上田村村民的祖先是武将出身的吴越王钱镠,好武民风也有好勇斗狠的流弊。而如今,村文化礼堂组织了武术协会、书法协会,全村百姓“文武双全”。临安市委书记邵毅说,农民“身有所栖”后就要解决“心有所寄”的问题,文化礼堂是一个满足他们精神需求的公共载体,为他们提供心灵安放的依托。

“传统村落有市集、庙宇等固定的集会场所,是当时村民互相交流的‘精神家园’,现在的农村同样需要有‘精神家园’。”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顾希佳说。

湖州市吴兴区移沿村的文化礼堂今年要举办12场“幸福舞台”文艺演出,6场“幸福讲堂”讲座,20场“幸福礼堂”文明礼仪培训。村里的大学生村官朱旭峰为此忙得不亦乐乎:“老百姓来看演出听讲座前,还会在村史室里走一走,他们都说,过去的美梦,现在成真了。”

太湖之滨,长兴县滨湖村,夏日里的文化礼堂华灯初上,为村民开启了文化夜生活:电影开播,排舞登场,村民钱凤琴登上舞台,清唱一段越剧,引来大伙阵阵喝彩。村支书史水良说,平时大家办厂经商各忙各的,自从建了文化礼堂,大家又有了聚在一起的机会和理由。

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研究员认为,以往的乡村社会是一个以“近距离”为特征的,以个体化关系为依托的人际共同体,由传统道德和文化传统约束农民的行为,而市场经济已经极大地消解了这一共同体,文化礼堂则为重建共同体提供公共空间。

篇2:乡村文化礼堂

一、村史村情

1、展示介绍村庄历史沿革、姓氏迁徙、文化遗产、物产特产。

2、展示村庄健康向上的历史传说、先贤故事和红色传统。

3、展示不同历史时期村庄的变化和重大活动等。

二、乡风民俗

1、展示村庄各姓氏先祖先贤画像,积极健康的家训、族训、家谱、族谱、村规民约,以及与村庄有关的诗文、楹联、对联、匾额等。

2、展示村庄在饮食、服饰、手工艺、民风民俗活动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崇德尚贤

1、展示建国以来历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照片和主要功绩。

2、展示村中历届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事迹照片。

3、设立“道德榜”、“能人榜”、“寿星榜”等,展示并及时更新村里当代优秀学子和专家学者的照片、证书。

4、展示本村各方面成功人士的事迹照片。

5、展示文明户、各类道德模范和长寿村民等事迹照片。

四、美好家园

1、展示美丽乡村风貌照片、村庄发展愿景规划。

篇3:乡村文化礼堂内涵建设研究

十八大以来, 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 不断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大力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农村基层的文化民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积极落实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不仅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 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而且还充分展现了农村道德之美、风尚之美、村庄之美、传承之美, 增强了农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文化礼堂、精神家园”为主题,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涵的价值观, 同时, 坚持设施建设与内容建设相同步, 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共建共享, 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在提升农民素质、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和谐、打造精神家园中的重要作用。

2 建设村级“文化礼堂”, 构筑群众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 构筑新时期农民群众精神家园的探索和尝试, 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众多好评, 因为这一创新性举措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社会条件和群众基础, 反映了社会发展新阶段农民群众的文化新需求。

2.1 建设“文化礼堂”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正确方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目前,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文化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全社会重视、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 为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文化发展拓展了巨大空间;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契机。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 我国文化发展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 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 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 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任务, 党的十七届六中对此全会做出了全面部署, 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意义。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 只有实现农村文化的发展繁荣, 才有可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只有农民开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才有可能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能力。可以说, 建设村级“文化礼堂”, 是促进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正确方向。

2.2 建设“文化礼堂”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 到新世纪初, 河南省部分农村的经济条件明显改善, 农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需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201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并发出通知,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基层为重点, 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增强民族凝聚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2015年3月19日河南省文明办下发《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指导意见》, 提出要利用道德讲堂、乡村基层党校、村民学校、文化墙、文化广场等场所, 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在农民群众中获得自觉的价值认同, 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 深化节日文化内涵, 组织农民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经典诵读活动,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在民间礼仪、民俗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农民群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倡导者、实践者。重视乡贤文化的培育, 加强对各地农村历代明贤积淀下来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文史典籍的挖掘整理, 延续传统乡村文脉, 培育富于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乡贤文化, 增强农村的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

这就意味着, 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必须由“物质富裕”到“精神富有”, 必须探索发展精神文化事业的新途径。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到村级文化礼堂建设, 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升级版”, 是新阶段农村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说,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 是推动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2.3 建设“文化礼堂”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可靠平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来源于内部生成元素的多姿多彩, 在改革开放中, 农民群众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也在创造巨大的精神文化财富。河南省委、省政府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重要支撑来抓, 积极努力, 推动了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 在全省范围内命名了“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2个, 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村26个, 乡镇19个。河南省近年来先后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 (2005-2020年) 》、《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等一批重要政策。通过运用多方面的政府政策和各项优惠措施,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并提供政策和资金保证。

在这样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政策基础上, 广大农民群众提升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日益强烈, 文化活动也日渐丰富, 他们在耕种土地的同时, 也开始“播种文化”在追求政治民主的同时, 也在渴望实现自身的文化自觉, 掌握自己的文化命运。有的村庄开始自发修建文化广场, 文体活动中心, 定期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有的村庄开始挖掘本村的历史文化, 整理家史族谱, 修缮祠堂;有的村庄开始组织书法绘画培训比赛, 进行传统武术表演;有的村庄开始整理革命历史遗存, 宣传英雄模范人物。通过怎样的场所、途径和方式, 来传承、汇聚、宣传村庄文化, 满族农民文化自觉和自主需求, 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可以说,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 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文化需求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平台。

3 大力加强文化礼堂内涵建设

3.1“群众路线”是建设好“文化礼堂”的有效路径

文化礼堂建设要坚持地方党委政府为引导, 农民群众为主体, 社会参与为补充的机制体制, 对文化礼堂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向个五环节都要有专门负责人。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任务主要由村双委干部承担, 要细化分类, 确保整体建设按时有序推进[1]。

3.1.1 群众谋划, 让“文化礼堂”博采众长

1) 根据群众关注定主题。文化礼堂是群众的文化礼堂, 农村文化礼堂怎么建, 农民更有智慧。建设时, 都充分汲取民智、听取民意, 并在村干部的带领下, 全民参与。坚持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走访村民广泛征求意见, 凝聚集体智慧, 精心提炼“耕读传家”、“英雄故里”、“龙腾盛世”等建设主题, 努力做到一村一品、一堂一色。

2) 根据群众生活创特色。文化礼堂是“实现精神富有, 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将原本散落在民间, 只是村民之间口头传承的活在个人记忆中的民俗传统、历代乡贤闻人、治家理村的家训格言、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农事活动等丰富的文化资源整合在一块, 让村民们更加熟知自己的家乡历史文化。要结合本村历史文化名人、文化遗产以及特色产业等特有内涵, 建设“产业展示厅”、“名人纪念室”、“民俗体验角”、“乡村记忆馆”、“科技馆”以及各具特色的主题文化墙、文化廊、文化园, 使农村文化礼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3) 根据群众意愿勤创新。根据走访调研中年轻群众提出的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建议, 创新“文化礼堂”建设模式, 通过在每个文化礼堂设立电子移动平台, 使群众能够及时方便地享受到电影观看、车票订购、水电费缴付等便民服务。

3.1.2 群众管理, 让“文化礼堂”活力迸发

1) 让群众自己搭班子管理。在热心群众文化和公共事业的普通村民中公推直选产生文化礼堂理事会成员, 理事长由村民从村两班子成员中选举产生, 理事则从全体村民中产生, 由理事长负总责, 若干理事协同配合, 分工合作、各负其责。重大事项由理事会集体商议决定, 或由理事会报村民代表大会表决, 确保群众当主人、群众管得好。

2) 让群众自己立制度。各村理事会广泛听取村民意见, 牵头制定文化礼堂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了包括资金使用制度、场地使用制度等在内的文化礼堂运行管理制度, 纳入村级管理的重要内容, 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同意后生效, 确保农村文化礼堂每天按时开放, 做到活动有组织、台账有记录、展陈有更新、场地有管理。

3) 让群众自己壮队伍。在给每个村派一名文化指导员的基础上, 注重发挥村级文化带头人和业余文化团队的作用, 引领带动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加强本土文化人才培养, 努力打造一支扎根基层、扎根乡村的本土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 使他们真正成为农村文化的耕耘者。

文化礼堂是增强农民凝聚力、向心力、归属感和自豪感的精神家园, 将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树立文明新风的愿望, 将促进形成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

3.1.3 群众传播, 让“文化礼堂”正能衍生

1) 立足民俗, 突出礼仪传承。积极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和国庆节等重要纪念日, 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 深化节日文化内涵, 组织农民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经典诵读活动,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在民间礼仪、民俗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立足民事, 突出道德教化。与一般的文化活动场所不同, 农村文化礼堂旨在围绕“文化殿堂、精神家园”的要求, 着力打造传播现代文明、弘扬主流价值的新平台, 展示村庄形象的新窗口、传承传统文化的新载体、普及科普知识的大课堂, 以及农民文体活动的主阵地。

广泛开展理论宣讲、道德红榜人物评选、“道德讲堂”、实用知识讲座和各类便民服务活动, 使群众愿意来、想要来、高兴来。利用文化礼堂开展的“百姓故事大家讲”等宣讲活动, 选取身边百姓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 通过群众写、群众讲、群众评等方式提炼出一批精品故事。村民更是将身边的感人事互相讲、交叉讲, 把固定的“道德讲堂”办成流动故事会, 以道德教化人心。

3) 立足民盼, 突出文化传播。开展乡村大擂台、文化走亲、乡村艺术节等活动, 倡导群众自发开展排舞大赛、锣鼓大赛、合唱大赛、舞龙舞狮、太极拳等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体活动, 使农村文化礼堂真正活起来、用起来, 有效解决之前村级文化演出没场地、没资源、村民盼得不到解决的情况。

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比如, 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岩门村的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 有些村民就自觉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民俗记忆廊”里展示品基本都来自村民自己家里。重拾文明碎片、打造精神家园。如今, 村文化礼堂文明礼仪、文化展陈、文化交流、文化娱乐等系列活动的规划和落实, 已经成为岩头村村委和村民心中的大事[2]。

又如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金大田村, 当村民得知要建文化礼堂, 就自发行动, 老人找出族谱, 将族谱中的“敬宗、睦族、戒讼、纳赋、安业”十字族训, 悬挂于文化长廊;有人把古民居的石牌匾额送来, 给乡村增添历史古韵;还有人从河里挖出多年前被淹埋的古石桥, 拼接成石凳, 搬到“耕读堂”外, 供村民休憩追忆[3]。

3.2 城乡一体化是文化礼堂建设的核心思维

城市离不开乡村, 乡村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 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经济的重心将逐渐由城市转向了城市—乡村地域, 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合。因此, 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 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2015年1月14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意见指出要统筹协调城乡发展, 加大文化礼堂建设投入。建立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现公民文化权利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以“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 创新文化服务方式,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虽然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计划的实施, 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但是与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目标相比还存在不少的差距:思想观念更新不快, 市民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法制观念不强;与城市居民相比, 农民在日常生活习俗、行为方式、文明习惯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城乡文化一体化, 就是要着力打破城乡文化的二元结构,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 使广大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实现城乡文化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资源共享、文化融合, 使城乡居民享有同样的文化权利。要保证城乡文化发展规划一体化文化事业投入一体化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一体化。

3.3 体现文化的地域化、多样化、差异化是文化礼堂建设的立足支点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悠久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 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 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 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一方面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 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发生在特定地域的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历史人物、传统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习惯、风情民俗、服饰、民居、建筑风格、传统文艺形式、歌舞戏剧、宗教信仰, 甚至自然景观、自然资源等, 都是很好的可供开发利用的地域文化资源, 针对如此丰富的资源, 在建设中要根据地域特殊性和文化的差异性, 打造符合地域特色的文化礼堂[4]。

3.4 要发掘乡土生态文明理念, 守住乡土文化之根, 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

传统农耕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根基, 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奋斗不息的创造和智慧。在当今传统农耕文明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时代, 一旦出现历史割裂和文化断层, 中华文明的延续就可能出现危机, 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当前正处在传统农耕文明发生历史转变的重要节点上, 传统农耕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重大变化, 很多传统文化正在渐行渐远, 逐步消失。基于这样的考虑, 在文化礼堂建设中要实施农耕文化记忆传承的系统工程, 旨在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地将农耕文化的精髓挖掘和展示出来、保存和传承下去, 使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得以弘扬, 使子孙后代受到启迪和教育, 努力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如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就建设了“农耕文化”公园[5]。在建设‘农耕文化’公园时, 村里没有聘请园林设计师, 而是把建设规划权和发言权交给了群众, 让群众说了算, 群众按照自己想法, 自己画出图纸, 自行建设, 既节省了大量资金, 又接地气。”整个公园突出“乡村记忆”这一主题, 设为乡间树种、田园农耕、传统民俗, 核心文化4个部分, 在景观节点的设置上, 既贴近百姓生活, 又彰显农耕文化品位,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 留得住乡情, 记得住乡俗。轱辘、古井、茅屋、石碾、犁耙等农耕器具离百姓渐行渐远, 昔日的农耕文化常常让人们追思、感怀。“农耕文化”公园内还搭建了农家乐大舞台。据说该村群众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基础,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组建了村级柳琴戏、渔鼓、武术队、秧歌队, 一直保留至今。

在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6]拥有18个展厅、2000多件展品, 详细展现了农耕器具、粮食加工存储、炊事饮食、传统习俗、休闲娱乐、乡村工匠、农副生产、交通运输等中原农耕文化。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 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7],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 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 充分体现农村特点, 注意乡土味道, 保留乡村风貌, 留得住青山绿水, 记得住乡愁。

4 对文化礼堂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提高认识是关键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农村优秀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的重大建设项目, 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大举措, 只有广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认识到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重要性, 并积极投身其中, 才能保持省级政策的畅通贯彻, 才能保持地方建设的持续活力。

4.2 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建设是保障

只有健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相关的体制, 才能分清职责, 各施其职, 保持政策执行的连贯与统一, 才能使各方面得到协调与统一。要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 大力加强重大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作用, 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加大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要进一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创新文化服务方式,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8]。

4.3提高文化建设的创新性,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关键

通常认为,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最终受益者广大的农民, 其实农村文化的建设主体也应该是农民, 只有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真正发展。在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过程中, 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可行办法有如下几点:第一, 以农民为主体, 尊重农民的意愿。只有建设农民想要的礼堂, 农民才能最大的去参与礼堂活动。加强村级民主建设, 扩宽基层民主的渠道, 创造一切机会鼓励农民参与到村级事务中, 让农民在参与中感受参与, 在参与提高参与能力。

摘要:讨论了建设村级“文化礼堂”, 构筑群众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 指出在文化礼堂的内涵建设上要走群众路线, 指出城乡一体化是文化礼堂建设的核心思维, 要统筹规划, 确立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新目标, 要发掘乡土生态文明理念, 守住乡土文化之根, 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 并指出了当前文化礼堂建设中的不足。

关键词:文化礼堂,内涵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童桦.农村文化礼堂美丽乡村的精神文化地标[J].今日浙江, 2014, 07:56-57.

[2]秦巨敏, 俞桂忠.重拾文明碎片打造精神家园———缙云县溶江乡岩门村文化礼堂建设侧记[J].浙江档案, 2014, (3) :22-23.

[3]路桥区以“文化礼堂”走实群众路线http://www.taizhou.com.cn/zhuanti/2013/2014-03/28/content_1676948.htm.

[4]徐慧宁.岭南地区旅游旅馆建筑室内的地域性设计探索[D].重庆大学, 2010.

[5]郯城街道自建原汁原味全县最大"农耕文化"公园http://sd.china.com.cn/sannong/2015/wenhua_0113/3489.html

[6]中原农耕文化留下记忆一串串http://www.xcu.edu.cn/info/1041/2245.htm.

[7]习近平谈新农村建设:注意乡土味道, 保留乡村风貌http://www.farmer.com.cn/xwpd/btxw/201501/t20150122_1008941.htm.

篇4:“文化礼堂”文献综述

关键词:文化礼堂;宗祠;文献综述

众所周知,宗祠是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执行族规家法、进行议事宴饮的地方,是宗族文化最重要的象征符号之一。因此,祠堂文化,既包括祠堂的物质形态,也包括家族秩序、家族仪礼以及家族伦理等非物质形态。2013年浙江省政府在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通过以旧祠、古书院等为依托建立 1000个文化礼堂来发展社区公共文化,拓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型举措。它的初衷是通过文化设施、文脉传播、文明传承让文化成为群众的精神寄托,树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地标。文章拟以旧宗祠的改建为例,说明活化宗祠文化的必要性。在讨论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对文化礼堂的前身——宗祠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从不同学科出发,对祠堂文化及其价值进行讨论,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一、祠堂与宗族历史变迁的研究

宗祠发轫于夏、商,盛于唐、宋,至清代晚期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观念,新思想冲淡了建设宗祠的意识。传统宗祠开始失去其存在的条件,宗庙建设和民间宗祠逐渐走向衰落。刘黎明在专著《祠堂灵牌家谱:中国传统血缘亲族习俗》中介绍了祠堂的大致情况,围绕“血脉”展开讨论,对天子宗庙、民间祠堂、古代民间祠堂建筑、孔庙及祭田进行了介绍,并对与祠堂相关的家谱及族权与家庭伦理展开了讨论。学者冯尔康在《中国古代宗族与祠堂》中从古代社会生活的角度出发,研究宗族发展。从先秦时期开始,叙述了各个时期宗族的结构和作用,对宗祠教化族人生活的教育功能、族人互助互济的经济生活及宗族谱牒编撰进行考察。

二、祠堂的价值和功能

宗祠作为宗法社会的象征,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赖叶、蔡翔在《浙江新叶村的古建筑与历史文化》一文中对作为维系血缘关系的祠堂的性质、等级与建筑风格、祠堂的“匾额文化”展开研究,指出“匾额文化”是祠堂家族地位的象征。章力、章海君的《江浙祠堂文化与祠堂建筑调查》一文通过对江浙几处典型祠堂建筑的调查,分析其建筑历史、建筑特色及建筑布局,并进一步研究祠堂的祭祀礼仪及家谱撰写,充分展现了江浙地区祠堂的南方聚族而居的血缘文化。陈瑞在《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堂的控制功能》中介绍了在明清时期祠堂对于整个宗族的意义所在,着重阐述了它发挥的功能与作用,然而,全篇只分析了祠堂的控制功能有哪些,却没系统分析这些功能是在怎么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桑良至在《徽州祠堂与终极伦理》中认为祠堂与西方教堂一样起着道德管理与精神管理的功能。

三、祠堂的保护与利用

研究祠堂的学者,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如何保护和利用祠堂提出针对性意见。他们的意见给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有一定帮助,但在文献资料中,学术界关注祠堂的开发多于保护,如何保护开发过程中祠堂的原貌,开发与保护两者之间如何协调,还要深入研究。如李芳在《浅议惠山古祠堂群的保护与更新》一文中指出“古建筑及其承载的文化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作者通过实地考察指出目前保护与规划惠山古祠堂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给相关部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建议。对于祠堂的利用,王兆燕在《四川省宗祠旅游资源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中指出应把祠堂当作一种旅游资源来保护它的存在,并从规划、宣传、线路等多个角度对宗祠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进行开发与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在上述研究专著中,虽然学者从各方面对祠堂作了详细的描述,但祠堂在现代化境遇中的转型——改建宗祠为文化礼堂,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著,民众对它的了解也仅局限于以政府为主导的对文化礼堂的宣传;学者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一是对宗祠建筑的保护,二是对宗祠文化功能的重构,三是遇到的问题。如高宇霞发表的《从文化自发到文化自觉——浙江省安吉县高禹村文化礼堂建设纪实》叙述了高禹村的文化礼堂建筑以及它对当地人的影响,还有王蓓在《文化礼堂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之举》中指出,文化礼堂来历以及它的建设对当地人生活的作用。徐声响在论文《外部输入与内部建构的分离与融合——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有关思考》中指出农村文化礼堂是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大创新,说明了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主要现状,以及面临着政府外部输入与村庄内部建构之间分离的问题与瓶颈,以苍南县在“宗祠改建农村文化中心”到文化礼堂的实践中,说明政府的外部输入与村庄的内部建构的融合,为我们破解当前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能。李旭芳在《论农村文化礼堂与精神家园的构建与实践思考》中在阐述浙江农村文化礼堂与精神家園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艺术职业学院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服务中的作用,并对它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等等。除了这几篇文章,还有很多文章只是对文化礼堂做以简单的叙述,没有从社会学、民俗学的视角研究祠堂在当代社会的转变对民众的影响,以及文化礼堂的产生对建设当代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新农村产生的问题以及影响。这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田野调查予以论证。

总之,宗祠是中国宗法社会的产物,对它加以保护不仅是要保护它作为文物形态的建筑样式,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中积极一面的保护。改建宗祠为文化礼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对宗族文化的需要,是现代化精神文明的一种补充,充分体现了我国乡村社会的深层特质——老人社会、感情社会,一种身份认同的关系。这种保护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以宗族及其成员为主体,这样才能使祠堂文化得以活态传承和利用,才能保持其文化的本真性。从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视角来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姚周辉,何华湘.宗族村落文化范本——温州永嘉岩头金氏宗族村落文化研究[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

[2]韩雷,杜昕谕.居住空间认同与古村落保护——以温州永嘉苍坡村为例[J].温州大学学报,2013(5):13-22.

篇5:文化礼堂申报材料

一、总体情况

社区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关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工作要求,弘扬文明风尚,提升农民素质,打造精神家园、繁荣农村文化、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精神文明、塑造美好心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建成文化礼堂。社区文化礼堂,由文化礼堂、公民素质讲习所、村民活动场所组成。主体展示由村史村情、乡风民俗、美好家园、崇德尚贤四个板块组成,突出海岛文化元素,进一步提升海岛文化内涵。

文化礼堂突出思想引导、道德教化、礼仪培训和文化熏陶,是渔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接受文明洗礼、丰富心灵世界的精神家园。通过文化礼堂这个窗口,向全社会全面展示社区历史文化和各项建设事业的成就,梳理社区特有的文脉,挖掘本社区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推进农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为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先进文化奠定基础;同时挖掘、整理社区各类先进事迹,弘扬传统美德,激励村民争做道德正、为人好、本领强、受村民尊敬的人,形成崇尚榜样之风。

二、工作机制

社区文化礼堂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并积极实施,确保文化礼堂有序长效运行。

(一)管理制度。成立文化礼堂活动及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分别配备一名管理员和信息员。领导小组负责人由社区党总支和社区主要干部担任。活动及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文化礼堂全年活动计划,落实相应资金、设备和师资力量,负责“两堂五廊”的设施完善等事宜。管理员负责保管和维护“两堂五廊”的硬件设备,保持文化礼堂室内的干净整洁,具体承办相关活动,整理活动内容,保管活动档案资料,解释更新活动照片和“两堂五廊”的展示内容。信息员要协助管理员及时搜集活动资料,记录、整理活动内容,保管活动档案资料,加强活动宣传,并及时更新“两堂五廊”的张贴展示内容。

(二)学习制度。利用学堂场所设备,每月开展一次主题学习。根据社区实际,合理制定全年学习实践计划,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围绕“践行我们的价值观”等开展学习培训、主题实践活动。

(三)活动制度。利用文化广场,每月开展一次文化体育活动。根据每年的活动计划,结合“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春泥计划”活动、“学雷锋”活动、礼仪活动等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

(四)宣传制度。加强对文化礼堂学习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的通知、宣传,通过温馨提示栏,发放通知书等方式将学习计划、活动安排、活动内容及时告知居民。对学习课程、文化体育活动以文字、图片、摄影等方式记录并展示出来,进行讲座知识的二次宣传,并展示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五)保障制度。社区每年拨付一定资金用于文化礼堂活动的开展,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经费优先用于文化礼堂的设备维护和相关活动所需经费。社区党总支每季度需召开一次文化礼堂活动及管理工作的专题会议,总结、知道和督促学习、活动计划的开展和落实。

三、管理运行

文化礼堂如何管理,如何正常运作,建立健全工作队伍是关键。

(一)建立社区管理员队伍。整合提升现有的网格宣传文化指导员、大学生村官、老年协会等基层文化建设力量,培养一支既能熟练操作、又能组织管理的文化礼堂建设工作骨干队伍。各块工作进行分工,各项管理责任到人。

(二)建立农村宣讲员队伍。以自身素质强、道德素养高、文化修养好为标准,聘请一批德高望重的道德宣讲员和乡风评议员,成立一支5-7人组成的道德宣讲队,定期或根据需要开展适时开展形势政策宣讲、热点问题引导和道德宣讲活动。

(三)建立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村群众自愿参与的内在积极性,采取多种方式,把更多的党员、干部、知识分子、能人,特别是县里的一些艺术能人吸纳和充实到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中来,鼓励他们以自己的知识、技能为群众提供公益服务。组织他们利用双休日、农闲日等时间,开展文化宣传、文化教育、文化培训、文化辅导、关爱留守儿童等多项服务。

四、特色亮点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灵魂”在于活动,文化礼堂硬件建设的完成只是基础,后续的软件建设、活动开展才是关键所在。我们重点开展以下几类活动:

(一)庄重肃穆,开展具有教化作用的礼仪活动。结合传统节日、重要节庆假日和村民结婚、参军、入学等特定时节,组织春节祈福迎新、诞生礼、儿童开蒙、重阳敬老、庆祝国庆、成人仪式等富有特色的礼仪活动。

(二)弘扬美德,开展传播道德正能量的评比活动。结合文明村创建,举行好媳妇、好婆婆、好邻里、致富带头人等“最美”系列评选,以评促学,在村里营造崇尚最美人物、争做最美人物的氛围,通过表彰奖励、道德荣誉榜展示、道德讲堂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及时宣传身边榜样,传递道德正能量。

(三)陶冶情操,开展汇聚人气的休闲娱乐活动。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参与面广的排舞、体育比赛、文化走亲等各类文体活动。为更好的发挥根雕、剪纸爱好者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社区文化礼堂专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相互切磋技艺。

(四)引领风尚,开展汇聚民智的议事评议活动。举行大事通报、村民选举等活动,把“文化礼堂”成为村民议事集会的重要场所。开展乡风评议活动,定期或根据需要召开道德风尚评议会,召集村民就村里存在的某些不道德、不文明、不和谐现象进行评议,协商解决邻里纠纷,遏制村里的歪风邪气,引领乡风文明。

五、工作成效

篇6:文化大礼堂作文

我们跟着老师走进了一个大厅,大厅里坐着几个叔叔阿姨,我们要给叔叔阿姨们戴红领巾,我心里紧张极了,暗暗祈祷着可别出什么差子,还好,戴红领巾的活动圆满完成了。接着一个叔叔走上来给我们讲课,讲以前的人们用的农耕工具:有饭篮、铁耙、小儿站桶……他还给我们介绍了各个工具的用处,比如,饭篮是装剩饭的;铁耙有平地碎土、耙土、耙草、平整菜园等作用;小儿站桶是用来让孩子不会乱跑的,因为那时候生产队很忙,人们都没有时间来照看自己的孩子,只能把孩子交给这个“保姆”。听了这个叔叔的课,知道了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

接着,我又来到了一个专门写毛笔字的房间。房间里挂满了书画作品,连地上也不放过,纸上写的字都是入木三分、力透纸背,这真是一个书法的海洋。

写毛笔字的爷爷邀请大家来试一试,写写看。我拿起笔,深呼一口气,在心里对自己说:“没事的,别紧张”我把纸铺开,认认真真地一笔一画些了起来。写第一个字时,我手一歪,把横写细了,不过,接下来,我找到了自己的状态,慢慢的写得好起来了。那个爷爷还说我写得不错呢,我心里真比吃了蜜还甜。

篇7:“文化礼堂”管理制度

为切实加强“文化礼堂”的有效管理,使之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特制订本制度。

一、礼堂使用遵循先申请后使用,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

二、各类活动必须坚持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原则,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严禁进行违法违纪活动。

三、场地布置及活动举办必须服从管理人员安排,自觉爱护礼堂设施,损坏设施要负责赔偿。

四、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使用、移动、拆卸固定设施,不得随意悬挂、张贴会标和会议材料,自觉维持礼堂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乱丢杂物,不随处乱涂乱画。

五、注意防火安全,严禁在礼堂内使用明火,不得擅拉电线及使用自带开关电源等电气设备。管理员:

“文化活动室”管理制度

为切实加强“文化活动室”的有效管理,使之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特制订本制度。

一、文化活动室使用遵循先申请后使用,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

二、各类活动必须坚持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原则,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严禁进行违法违纪活动。

三、场地布置及活动举办必须服从管理人员安排,自觉爱护文化活动室设施,损坏设施要负责赔偿。

四、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使用、移动、拆卸固定设施,不得随意悬挂、张贴会标和会议材料,自觉维持礼堂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乱丢杂物,不随处乱涂乱画。

五、注意防火安全,严禁在礼堂内使用明火,不得擅拉电线及使用自带开关电源等电气设备。管理员:

“文化讲堂”管理制度

为切实加强“文化讲堂”的有效管理,使之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特制订本制度。

一、建立“文化讲堂”工作小组,落实工作力量,确定专人负责讲堂日常管理。

二“文化讲堂”要坚持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原则,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严禁进行违法违纪活动。

三、“文化讲堂”实行每月一讲制度,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开设讲堂课程,如有临时变动,提前通知并调整。

四、“文化讲堂”工作小组要精心策划好每堂课计划,并做好宣讲资料、音像图片的收集归纳保管。

五、“文化讲堂”宣讲员由村聘请的专家、单位领导、村主要干部和模范人物组成,宣讲工作要做到专心备课、用心讲课、细心总结。

六、“文化讲堂”要做到整洁、有序、文明、和谐。使用遵循先申请后使用,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讲堂学员要遵守纪律,认真听讲,积极互动;管理员要加强管理,保持室内整洁,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障设备使用性能良好。管理员:

电子阅览室管理制度

为切实加强“文化共享室”的有效管理,使之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特制订本制度。

一、爱护室内财产、爱护公共设备,保持计算机正常完好。

二、浏览内容必须健康有益,不进非法网站,不下载不健康资料,不传播非法信息,不利用电子阅览室电脑入侵非授权服务器和个人电脑。

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未经管理人员许可不得随意删除计算机内的数据资源。

四、不得在桌上乱涂乱画,自觉保持电子阅览室卫生,不得在上机区吸烟、大声喧哗、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

五、上机期间发现异常现象,如机器故障、网络故障、病毒等,应立即向值班人员反映,不得拆开计算机自行处理。

六、使用完毕后应按正常步骤关机。

七、管理人员应加强日常巡查,确保设备安全。管理员:

“图书阅览室”管理制度

为切实加强“图书阅览室”的有效管理,使之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特制订本制度。

一、新到书刊及时登记、验收、分类、上架,建立相关台账;

二、读者借阅书刊须办理借书证,每证缴纳一定押金,借书证使用不受时间限制,读者如需退证,应退回押金。

三、借书证只限本人使用,不可以代借或转让他人,借书证遗失造成的损失由本人负责,押金不退。

四、读者凭证免费借阅,每证每次限借一册(盘),每次借阅限期为10天。

篇8:乡村文化礼堂

一、乡村社会道德的式微表征

1. 流动时代影响下的道德淡化

在传统熟人社会, 人越多其所缔结的有效人际关系就越宽广, “面子”就越具有扩张和增值的效能。村民的行为方式依赖于村民大众的道德舆论压力, 而舆论压力氛围的形成, 仍是依赖于一定数量人口的生活共同体在口头传播中的舆论放大效应, 在“一传十、十传百”中产生“唾沫淹死人”的舆论效应。市场经济的确立及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造成了劳动力大规模迁徙, 多数村民选择了“离土又离乡”的打工方式, 如候鸟般卷入东南沿海城市的工商业循环过程, 乡村逐渐成了“无主体的熟人社会”。由于农村社会的主体成员大量缺席, 村民的道德舆论传播仅仅限于“一止于十”而难以形成“千夫所指、万人共斥”的压力, 道德舆论失效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所以, 一个村庄的村民从地缘上来讲仍是在一个村上集居, 仍然存在着血缘或远或近的亲属关系, 但利益结构的外化使得村民们缺失了一种共同感, 村庄整体而言也没有了主体性, 也就没有了实质性的内聚力。

2. 市场经济张扬下的道德弱化

市场经济犹如一把双刃剑, 它在激发人们的竞争、效率、平等、法制等观念的同时, 也携带着物化及功利意识向道德发起挑战, 重利轻义、损人利己等道德问题接踵而来。

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来看, 财富、权力、文化水平、个人素养、道德威望等多种常见的社会分层标准中, 道德威望并不是主要的标准, 财富逐渐成为社会分层的主导标尺, “富即正确”俨然成了一种强势话语。经济能人和权力精英介入村庄公共事务, 而无需德望作铺垫, 乡村社会显现出实利化倾向, 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宗法伦理道德观念逐渐瓦解, 传统道德趋于碎片化、边缘化。所以, 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村庄精英政治与吏治秩序, 释放了乡村社会的实利化倾向, 弱化了熟人社会中村民间的共同感, 即道德制约。

3. 城镇化大潮冲击下的道德徘徊

随着城镇化大潮的不断冲击, 传统的农村格局正在破裂与重构, 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开发, 征地拆迁补偿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财富积累。有的农民一夜暴富, 传统的生活习惯不复存在, 在物质富裕的生活状态下, 在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的同时, 观念却仍旧落后, 陈规陋习依然存在, “身体走得太快了, 灵魂没来得及跟上”。对于新生代来说, 城镇化带来的道德观念冲击更为深刻, 他们不甘于在家侍弄土地, 而进入城市之后, 城市中以陌生人为基础的人际交流方式, 逐渐改变了他们本来在乡村中建立起来的本分、善良等传统品质, 村庄权力精英不再考虑公共道德问题, 权力运作突破了村庄伦理。

二、乡村社会道德弱化的原因分析

当前农村思想道德变化所显露出来的多元性、不稳定性和错综复杂性, 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1. 经济变革导致道德分层化

道德是现实社会的意识反映, 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农民由集体劳动者变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者, 原先在生存压力下产生的“压力联盟”开始瓦解, 乡民间的联系纽带日渐松弛, 乡村社会成员成为“各自为政”的原子化状态。[1]市场经济规则下的自由平等和利益对抗法则解构着传统熟人社会的内部沟通机制。一方面, 集体主义价值观逐渐淡化, 重功利、保私利;另一方面, 新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与陌生人社会相对应的法理性机制尚未建立, 难以具备强制力的道德力量。

2. 社会道德示范多元化

市场经济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民身份的多元化, 农业并不是农民的单一性产业, 农民也逐渐分化为专职劳动者、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和农民工等众多类型的利益主体, 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道德示范。各社会成员奉行各自为政的理性化算计, 尽最大可能维护和增加自身的利益, 呈现出市场主体之间鲜明的利益博弈气氛, 显现出乡村治理的赢利化状态, 偏离了乡村治理的伦理和谐的社会本质。

3. 乡村思想道德教育边缘化

今天的乡土中国之所以有各种乱象, 之所以正气不张、各种丑恶现象丛生不断, 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村民穷、没有钱, 而是他们缺少乡村道德教育应有的认识。当前, 一些乡村干部和农民对复兴道德文化的意义认识不清, 对乡风道德文明建设的长期性、重要性以及丰富的内涵认识不足, 认为乡风道德文明建设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软的、虚的, 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 不易立竿见影, 从而忽视了乡村道德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在实际工作中, 措施和力度都缺乏, 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往往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或者是“作报告带一段、定规划补一条、查工作问一句、要典型编一个”, 热衷于搞形式、摆花架子, 敷衍了事, 走走过场。

三、衢江文化礼堂在乡村道德构建中的引领作用

当下, 物质富裕已不再是农村生活“幸福感”的唯一衡量, 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向往。2013年以来, 继农家书屋、文化大篷车等之后, 衢江区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作为文化惠民接地气的重要载体, 纳入新农村建设考核, 安排专项经费, 大力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现已建成42家, 实现乡镇 (街道、办事处) 文化礼堂全覆盖, 为“失根”的乡村精神家园找到了一条“生根”之路, 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在“身有所栖”之后, “心有所寄”, 做到“一村一色”“一堂一品”,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2]

1. 找准三路径, 大力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⑴结对帮扶共创建。将文化礼堂建设作为文明创建的重点工作, 启动文明单位结对共建文化礼堂“五个一”结亲活动。48家区级文明单位与42个实施村结对共建, 帮助结对村“兴办一批实事、联办一批活动、认领一批心愿树、开展一系列讨论、组建一支文化队伍”等。邀请社会贤人、退休教师与干部、暑期回乡大学生等参与文化礼堂建设和管理。

⑵规范要求抓创建。通过整合闲置村校、老祠堂、村会堂、村级办公场所等资源, 解决创建场所, 同时按照“两堂四廊一场所”和“五有”建设标准抓落实, 编印《衢江区文化礼堂操作指南》, 规定操作动作、统一设计要求。全区统一讲堂名称为“信安讲堂”, 农家书屋、义工家园、春泥计划室设计统一标识, 并要求将其设在群众最方便、最显眼处。在展陈内容要求上, 做到“我们的家园、好媳妇好公婆、各村个性展示、历史遗存”等四内容各村必有。

⑶整合活动促创建。去年8月起, 组织开展了衢江区首届电视排舞大赛, 层层选拔赛均在各地文化礼堂中举行。同期开展了最美衢江人基层巡讲进文化礼堂、百家单位捐书进百个文化礼堂等活动。杜泽枇杷文化周, 大洲东岳文化节, 廿里、双桥农民运动节等举办时, 均将相关活动安排进当地文化礼堂, 方便村民参与, 提升礼堂“人气”。结合国庆节、重阳节、教师节等节庆, 相继举办了庆祝国庆、重阳敬老、儿童开蒙等多场活动, 各文化礼堂实施村还举办了“好邻里”“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乡风文明活动, 并将评选结果在展陈栏中公开。

2. 凸显四个美, 发挥农村文化礼堂的引领教化作用

⑴凸显村貌之美, 展现秀美村庄。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 衢江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鸟语花香的环境与窗明几净的居所成了当下农民的共同追求。展现村貌之美既让人们看到“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可喜变化, 也让身在其中的百姓自然而然升起一种自豪感。衢江在建设文化礼堂过程中, 给了实施村一个“把家底全部亮出来”的平台, 几乎每个文化礼堂都有村情廊, 展现该村风貌。

⑵凸显风尚之美, 展现人文精神。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 弘扬和展现农村农民新风尚是衢江推进文化礼堂建设“一村一色”“一堂一品”的特色要求。在建设文化礼堂过程中, 衢江结合各地实际和当地群众意愿, 将爱国、拥军、明理、孝贤、廉洁、和谐等人文精神很好地融入到文化礼堂的布局、陈展和礼仪活动中。展现农村农民风尚之美, 不仅有效提升了农村群众的凝聚力, 也使得“务实、守信、崇学、向善”浙江精神在衢江广大农村得到了生动实践。

⑶凸显传承之美, 展现继往开来。衢江人文荟萃, 名人辈出, 不少村庄是先贤达人后裔聚居地, 蕴含着独特的思想文化, 几千年的生息繁衍, 让衢江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建设文化礼堂过程中, 衢江大力挖掘传承之美, 既是发展地方文化产业的迫切需要, 也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要求。比如唐代为民求雨而舍身投井的盈川令杨炯, 宋代与包拯齐名的铁面御史赵抃, 明代针灸的集大成者杨继洲等, 衢江区开展了为时一年的“衢江区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评选活动, 启动了衢江区历史文化名人丛书和衢江区历史文化丛书的编纂工作, 把这些历史上的先贤达人在文化礼堂和文化阵地上展示。

文化礼堂业已成为衢江40万农民群众学习知识的场所、文明养成的殿堂、技能培训的基地、精神寄托的港湾, 成为基层百姓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缚、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的特色阵地, 在有效引领社会思想、形成良好风尚等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乡村道德建设需要革新, 这既不是传统道德的简单复归, 也不是城市文明的简单复制, 而应当展现乡村道德独特的魅力与定位。本文分析了乡村道德式微的表征及原因, 阐述了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文化礼堂建设的做法、成效及其道德引领作用。

关键词:乡村道德,文化礼堂,道德建构

参考文献

[1]田毅鹏, 吕方.社会原子化:理论谱系及其问题表达[M].天津社会科学, 2010 (5) .

上一篇:物理下期末模拟试卷下一篇:英语概要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