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和研发对企业的意义

2024-06-12

创新和研发对企业的意义(精选6篇)

篇1:创新和研发对企业的意义

创新和研发对企业的意义

曾几何时,“Mide in china”享誉全球,也让国人为之自豪。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国制造”的背后是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山寨版”屡见不鲜,缺乏核心技术,没有定价权。因此,拥有定价权、掌握市场话语权才是“中国制造”永远称雄世界的灵魂。也就是说,创新和研发是企业长远、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世界企业的百年发展史告诉我们:创新和研发的成功率只有1/1700。因此,研发对于企业来说是“找死”,不创新、不研发对于企业来说是“等死”,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亚当.斯密”的分工协作,泰勒的量化标准和福特的流水线,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次革命。这样的例子更激动人心。

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产品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企业要拥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管理的创新活动。

首先,开展创新和研发活动,才能使我们企业成为那1/1700中的“1”,尽管创新和研发之路上布满荆棘,但我们只要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去拔掉荆棘,相信成功会更青睐我们。只有开展创新和研发活动,我们才可能拥有“核心”技术,只有孜孜不倦的追求创新和研发,我们的企业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

其次,即使我们的创新和研发活动,在“核心技术”上没有取得突破,没有形成“人无我有”,但是我们持之以恒的创新和研发活动,也会使我们永远站立在“人有我优、人优我廉”的潮头,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蓄势超越。

第三,创新和研发活动,承载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创新和研发预示着企业的明天!

篇2:创新和研发对企业的意义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与诸多企业做大做强实例表明,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是促进一国经济持续增长、一企竞争力持久保持的重要源泉,而在企业经营实务中,技术进步与产品或服务创新主要来源科技研发的投入。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创建一批国家级企业创新载体。这表明了我国已视“创新驱动”为国家核心发展战略之一,鼓励企业研发投入已摆到国家经济发展重要位置。那加大研发投入在企业身上又具体意义何在?对企业实现市场增长、盈利扩大、规模增加的目标甚至完成“规下”企业到“规上”企业的大翻身又影响多大?

隶属于浙江省湖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的长兴县交出了一份不错答卷,2017年长兴县实现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553.21亿元,在工信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白皮书》县域经济百强榜上位列第53位。长期以来,长兴众多规下企业通过自身不懈努力特别是基于研发投入上的重视,完成了“规下”向“规上”的大挑战、大翻身,他们对长兴地区产业的升级发展和县域经济的稳步提高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来到长兴郎山新能源产业园,在一家名为长兴精盛液压机械有限公司内部可以看到,多名职员正在车间流水线上进行自动包片机的生产、装配、测试,调研人员询问得知,仅这批自动包片机就有25台,总价值达1000万元,不久将发往河北某蓄电池生产厂家。

然而,1999年注册成立的精盛机械前身是浙江小浦煤矿机械厂,原本只是一家生产煤矿机械配件的企业,年产值始终在200万元左右徘徊。从2007年开始公司鼓足干劲,提出了“力求在蓄电池行业行业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发展目标,采用了全新的经营发展思路,一是确立创新性战略为企业核心战略,大力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创新,一方面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在引进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加强公司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实现在蓄电池部分关键技术领域掌握自主知识产权,逐步囊括称片机、刨片机在内的铅酸蓄电池核心自动化设备的研究与生产。二是按照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要求建立一整套标准生产技术管理体系,并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以提高组织生产运营效率,以期以过硬的产品和优秀的口碑赢得客户的信赖,甚至与国际接轨。三是注意高层次研发人才的挖掘、培养和引进,保证待遇、耐心支持、给自主权,建立一支敢攻关、能吃苦、不怕挫的优秀技术研发团队。四是在抓专有的设计技术和研发能力同时提高研发成果的转化能力,最终落到产品更新创新上,迅速进入市场、抢占客户。

不到四年时间,公司形成了专有的设计技术和研发能力,自主研发获授权的专利就有33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5项,外观设计3项。历经近五年几乎没有产出的研发投入后,精盛机械顺利实现了铅酸蓄电池装配线前段的设备自动化。有心人,天不负,自2010年始国家九部委联合开展了铅酸蓄电池行业环保整治工作,这一政策红利让该公司迎来了大发展,2012年精盛机械实现产值2500万元,比2011年整整翻了五倍,从规下企业一跃成为规上企业,如今公司占地面积达40亩,总建筑面积19476平方米,成为天能和超威两大集团公司的重要供货方。在最近几年原材料大幅度涨价、人民币升值、出口整体疲软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下,公司的经济效益和利税总额仍保持了稳步增长。

据公司总经理介绍,目前他们生产的包片机是整个行业内性能最好、效率最高、市场占有率最多的。下一步公司将充分利用国家“机器换人”的政策导向,将发展触角向类似行业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延伸,同时通过进一步引进专业人才,实现企业的做大做强。

无独有偶,长兴县的仟亿纺织有限公司是一家长期从事化纤布生产的企业,主要生产坯布,厂房总面积3000多平方,有着数十年经营历史,但产值始终迈不出二千万大关,为了尽快迈上规上台阶,仟亿纺织在2012年决心调整生产营销策略,以满足客户快速变换及多样化的需求和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为主要导向,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和先进生产设备的采购投入,在保住产能、保证品质同时又能灵活调整生产方向,在2013年上半年就排满了全年的订单,全年产值已达2500万。据长兴县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全县像仟亿纺织这样的规下企业还有很多,他们通过做好认真排摸、密切跟踪等工作,确保新建投产企业符合条件转入规上;通过强化对接、有的放矢,扶持原有规下老企业发展壮大转入规上,进而加快“下转上”工作。

位于泗安镇的浙江惠通全程重工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齿轮箱,其产品广泛应用于船用变速箱,但受生产淡旺季影响严重,并且面临行业客户市场需求日渐疲软的态势,后公司紧盯市场和客户需求,根据客户潜在需求试产新产品,并迅速投入数百万元,加快精加工车间建设,通过多措并举,公司实现生产淡季不淡,每月销售都在350万元到400万元之间,于2013年轻松实现“规下”转“规上”。

篇3:创新和研发对企业的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领军人物及其能力特征

学术界尚未对领军人物作出统一的准确的定义。有学者认为,“领军人物”是团队中的领导者,负责为团队提供指导,并为团队制定长远目标,在适当的时候担当代表团队处理与组织内其他部门关系的角色(王冬,2007)[1]。也有学者认为,领军人物不一定在某一个科学领域里最有成就,重要的是要具有杰出的组织协调能力(张宗恩,2008)[2]。本文对领军人物作如下诠释:领军人物是团队的首领,具备完成团队任务的专业能力和组织团队工作的管理能力,因其人格魅力而具有普遍影响力,并且拥有组织赋予的正式职权。

领军人物并不是人们普遍理解的领导,而领导并不一定具有领军人物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基于对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本文提出研发团队领军人物的胜任力构成,分别由专业能力、概念技能、领导能力、人际能力四个维度组成,各维度子因素及内涵如表1所示。

(二)企业创新绩效

目前,国内学者对企业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已经做了较多研究。曹霞(2004)构建了由创业环境、创新投入和创业贡献等几个维度组成的高科技创业企业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3]。刘满凤(2005)构建了包含投入总量、投入强度、产出效果和产出效率四个维度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安徽省按地区统计的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4]。袁晓丹、李萍(2008)将创新短期与长期绩效相结合,经济效益与核心创新能力相对应设计出一套较为完整并适合我国中小企业创新绩效评价的评价体系[5]。常见的企业创新绩效评价指标有:R&D人员投入、R&D经费投入、新产品总数、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利税率、研发项目完成率、技术诀窍数等。学者们进行企业创新绩效评价主要有三个思路:一是根据企业创新投入产出进行评价,投入少而产出多则绩效好;二是从目标管理角度进行评价,实现了预定目标的绩效好;三是从创新推动企业战略角度进行评价,有利于提高企业非财务评价指标的绩效好。

作为企业创新的主要执行者,企业研发团队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重大,同时,企业研发团队领军人物在团队运作过程和企业研发过程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二、研发团队领军人物在团队运作过程中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理

研发团队领军人物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渗透在其对研发团队运作过程的影响中,如图1所示。

(一)研发团队运作过程模型

在分析一般团队运作过程的基础上,结合研发团队的特点,提出研发团队运作过程模型,如图2所示。

(二)研发团队领军人物在团队运作过程中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理

研发团队领军人物通过其各项能力在研发团队运行过程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机理如表2所示。对该表作如下解释:

1. 领军人物专业能力影响创新绩效。

领军人物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能力越强,其在团队内部传播知识的概率就越大,从而越能促进知识在研发团队内部的交流和共享。随着整个团队内部知识的增长和聚集,马太效应使得这个团队更容易产生新想法、创造新知识,从而促进新产品总数、专利授权总数和技术诀窍总数的增加。

2. 领军人物概念技能影响创新绩效。

领军人物优秀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帮助研发团队选择正确的市场,制定务实而富有远见的团队目标和团队发展计划,从而保证研发团队的生存和发展;领军人物突出的创新能力促使团队成员不断进行创新,开发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有利于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新产品客户满意度。

3. 领军人物领导能力影响创新绩效。

一方面,领军人物的领导能力影响团队运作中的沟通过程和团队冲突。领军人物优秀的决策能力和规划能力、较高的首领素质使其高效且有效地将研发任务分配给每个团队成员,并使他们充分了解各自的职权和职责,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互相合作,从而提高项目完成率和新产品销售收入,进而影响新产品收入比率。另一方面,研发团队成员以专业知识丰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员组成,他们更愿意接受精神激励。一个有挑战性而合理的研发目标能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领军人物高瞻远瞩、富有智慧的形象也形成了标杆效应,促使他们向领军人物学习,以战略的眼光对待研发。这样,由于受到了精神上的激励,团队成员流动率会降低。最后,领军人物的危机管理能力为研发项目的完成提供了保障。

4. 领军人物人际能力影响创新绩效。

人际能力包括领军人物处理研发团队内外部人际关系的能力,尤其是处理与研发团队外部的企业高层关系的能力。按照一般的心理规律,人们总是愿意将资源配置给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如果领军人物与企业高层关系良好,则有助于获得企业高层对研发项目的支持,即影响R&D人员投入、R&D经费投入、R&D人员与全体职员的比例和R&D经费与销售收入的比例。

三、研发团队领军人物在研发过程中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理

(一)研发过程

关于产品研发过程,目前有较多模型。霍保世(2008)归纳了产品研发的线性过程模型,有技术推动的链式创新过程、需求拉动的链式创新过程、复合环状过程、多阶段决策反馈过程和项目管理模型[6]。张丽华、石书玲(2009)根据PACE理论,将产品开发过程分为产品概念阶段、产品计划阶段、产品开发阶段、产品测试阶段、产品流通阶段[7]。周文泳、陈媛(2009)则认为研发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知识的转换过程,即通过一系列的研发活动,将客户需求、技术知识转换为产品、工艺和技术的过程[8]。

根据当前市场经济日趋成熟、新知识不断更新的实际情况,本文对复合环状过程模型进行改进,提出研发过程模型,如图3所示。

从图3可见,企业创新团队研发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新兴技术的推动作用,研发团队因一种新技术的兴起而想到要创造一种新产品,是主动创新;其二是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研发团队根据市场需求而研发新产品,是被动创新。

(二)研发团队领军人物在研发过程中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理

如图3所示,研发过程基本由新想法形成、项目计划形成、项目评估、新产品研究开发、产品试验、产品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几个阶段组成。领军人物的能力特征对研发过程的各个阶段分别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1. 专业能力在新想法形成中的触发效应。

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的基础。领军人物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研发团队成员创新的源泉,是团队创新的触发器,促使团队成员的各种新想法在专业领域的某一点上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2. 概念技能影响项目形成。

面对各种团队成员提出的多个创新点,领军人物需要对其进行选择。领军人物的概念技能有助于他理智分析环境现状,预测市场发展趋势,选择有市场、有价值的创新点,将其确立为研发项目。

3. 专业能力影响项目评估。

在进行正式研发之前,需要对项目可行性进行评估。领军人物的专业能力直接决定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专业能力、领导能力、人际能力影响项目的研究开发。

首先,领军人物的人际能力影响了企业高层对研发项目的支持程度,决定了企业对研发人员、研发经费的投资总量和投资强度;其次,领军人物的领导能力影响研发项目的执行情况、团队协作情况,进而影响研发效率;最后,领军人物的专业能力影响研发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效果和效率,进而影响研发效率。

5. 专业能力、人际能力和领导能力影响产品试验、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

领军人物的专业能力影响产品试验过程中对产品功能的判断,影响生产制造中专业问题的解决,影响市场营销中售后问题的解决和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领军人物的人际能力和领导能力影响产品试验的开展以及与新产品生产制造部门和市场营销部门的沟通效率。

综上所述,在研发过程中,领军人物的能力特征分别对各个阶段都有不同影响,包括对新想法的形成、项目投资总量和强度、项目完成率、沟通效率、研发效率等的影响,直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四、总结

本文的核心在于提出了研发团队领军人物胜任力特征,研究了企业创新绩效评价指标,构建了研发团队运作过程模型和团队研发过程模型。在此基础上,将研发团队运作过程和研发过程两个模型的各阶段与研发团队领军人物能力特征一一对应,阐释了研发团队领军人物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

参考文献

[1]王冬.领军人物与创新团队——王智彪团队的启示[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07:21.

[2]张宗恩.领军人物与跨学科研究团队合作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8,(6):54.

[3]曹霞.高科技创业企业创新绩效评价[J].经济师,2004,(12):10-11.

[4]刘满凤.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绩效分析与评价[J].科技和产业,2005,5(1):1-6.

[5]袁晓丹,李萍.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形成机理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技术与市场,2008,(9):86-88.

[6]霍世保.产品研发过程与发生机理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57-60.

[7]张丽华,石书玲.基于产品开发流程的研发团队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217-219.

篇4:创新和研发对企业的意义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更多依赖外部转移、购买和应用知识,吸收能力成为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文章基于已有文献,通过对技术创新投入、内部管理和公共研发政策对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旨在对企业创新有实际指导作用。

关键词:吸收能力;技术创新投入;内部管理;公共研发政策

一、 企业吸收能力理论

Cohen和Levinthal最早定义了吸收能力,指企业从外部识别、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过去的研究表明,以往的知识积累特征影响企业吸收能力。此外,Cohen和Levinthal将企业吸收能力与研发强度看作一回事,却没有具体阐释吸收能力与研发强度之间的关系。

基于已有文献,本文提出三个关于企业吸收能力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的假设:

(1)建立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投入的关系。Cohen 和Levinthal早期用研发强度表示技术创新投入,但二者的范围不同。本文定义了技术创新投入是指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投入,用于企业内部研发、技术采购与合作研发,推进实现技术创新。

(2)已有研究过分看重过去积累知识对吸收能力的影响,认为研发直接转化为吸收能力,而忽视管理的核心作用,削弱了企业为吸收、捕获和应用新知识做出的实际努力。现实中,企业需要建立必要的资源和开发组织能力,使之能够融合和应用新的外部知识(Jansen et al.,2005)。

(3)一些研究表明(Spenee,1984;Hinloopen,1997, 2000),最有效的公共研发政策应对影响吸收能力的因素给予补贴或税收优惠。而传统的公共研发政策直接给予企业研发活动补贴政策或税收优惠,这是产生替代效应和挤出效应的根源。本文将公共研发政策作为考量企业吸收能力的外部因素。

二、 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相关理论

1. 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的关键是知识资源的获取,一般而言知识资源的获取可以采取内生(自主研发)或外生(技术转移、吸收或购买)两种方式。本文讨论了外生方式,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通常采取这种技术创新方式。

影响外部知识资源的转移、吸收或购买的因素主要包括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投资。研发支出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投入,合理的研发支出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根据以往的实证研究,企业研发支出和技术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Stokey,1995);研发和专利在跨部门的企业和产业水平上具有正相关关系,而在企业时间的维度有较弱的相关关系(Griliches,1987);Crepon等人研究了法国制造部门中企业研发支出影响创新和生产率增长(Crepon et al.,1998)。

人力资本是企业的战略资产,毋庸置疑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源泉之一。Ferris从理论上研究了企业层面上人力资本和创新绩效的关系(Ferris,et al.,1998)。Becker和Huselid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Becker & Huselid,1998)。Chacko和Wacker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能够解释创新产出的组织竞争力,人力资源政策对于以创新为导向的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了重要影响(Chacko & Wacker,2001)。

本文定义的企业吸收能力可以视为技术知识转移、吸收或购买的能力。吸收能力的发展过去常常被视为一种知识累积的路径依赖过程(Nelson & Winter,1982),涉及密集的研发投资。研发投资即指上文提到的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投资。如前所述,Cohen和Levinthal第一次提出这个想法,但没有讨论研发投资和吸收能力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将传导到企业组织,影响技术创新。为此,本文定义的技术创新投入(包括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投资)对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具有意义。

2. 内部管理理论。Zahra和George(2002)提出了吸收能力的构建应该被看作“知识利用和探索的动态能力的获得,以提高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他们还引入了一个分类,把吸收能力分成潜在的和实现的吸收能力。这两个概念有助于识别吸收能力这一复杂的定义,一旦确定了相关的外部知识并带入组织,着重分析企业如何构建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这正是企业的内部管理。

现有研究缺乏用内部管理解释吸收能力的发展,假设企业过去的资源能够成功地利用新的外部知识。然而,实际上在企业拥有的资源和新的外部知识之间存在差距。外部知识越新,所形成的差距就越大。因此,需要内部管理积极地引导企业弥补这一差距。重要的是要强调,新的外部知识的技术机会不一定基于先验知识,而是需要通过积极的管理和组织的努力来实现。

3. 公共研发政策理论。已有研究表明,研发和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目前,公共研发政策主要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是政府直接研发投入,包括政府对研发活动的直接资助和大学研發投入,这一方面可以补充私人部门投资的不足,特别是在基础研发领域,该领域研发活动较高的溢出性抑制了私人研发投资,另一方面是政府直接大量投资研发活动有助于增强私人企业的吸收能力,而吸收能力的增强又有利于促进新的创新活动。二是政府财政激励,如针对研发活动的折旧补贴和税收优惠,可以降低私人部门从事研发活动的成本,弥补研发活动的溢出给创新者带来的损失。

目前,在公共研发政策的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把补贴和税收这两种政策工具引入模型,通过不同的变量设置来考察它们的技术创新绩效。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对研发活动的补贴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技术创新绩效,进一步刺激私人企业从事更多研发活动的热情,但这些模型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基于局部均衡分析。另一些学者基于一般均衡分析公共研发补贴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得出结论存在一个最优补贴来刺激私人企业从事更多的研发活动。本文聚焦于吸收能力,着重研究公共研发政策如何刺激吸收能力的增强。

三、 企業吸收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关系研究

1. 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Cohen和Levinthal指出存在影响学习容易程度的因素,该因素与研发强度相关,即吸收能力,他们认为企业研发投入可以增强吸收能力。其他一些研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Vinding(2006)认为研发投入越多,获得外部知识的效率越高,即吸收能力越强。刘常勇和谢洪明(2003)进一步认为企业进行研发投入不仅是为了解决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实质上就是要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因为吸收能力的提高对解决问题与创造新知识起到正向作用。可见,学术界普遍承认研发投入对吸收能力产生影响。

前文已经说明,早期的研究用研发强度来表示内部研发投入,而本文中将技术创新投入定义为企业为实现技术创新而在企业内部研发、技术采购与合作研发等活动中进行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投入。本文3.1节所说的技术创新投入包括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投资,在这里可以整合分解为三个指标,即内部研发投入、技术购买投入、合作研发投入来考察。

在内部研发投入方面,Veugelers(1997)选择290家荷兰企业作为样本,对研发支出与吸收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用了三个变量来测量吸收能力,包括与基础研究的联系性、是否拥有专门研发部门和研发领域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数量。研究认为加强内部研发投入将提高获得外部知识的效率,增加知识和技能储存,增强组织知识平台,从而使企业整体受益于研发的知识溢出,为企业提高吸收能力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环境。

企业的技术购买活动,即通过简单技术买卖契约、专利转让、技术特许、生产许可等市场交易手段进行资源交换的合作方式。企业的合作研发活动即企业通过合作产品开发、研发联合体、战略合作协议、长期采购协议等方式进行的合作方式。企业增加技术购买投入和研发合作投入都有利于增加知识和技能储存,增强组织知识平台,从而增加企业间的知识溢出,提高组织的吸收能力。

本文在Van den Bosch和Volberda(1999)关于知识吸收维度和与环境匹配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分析。Van den Bosch和Volberda将企业环境划分为稳定的和多变的两类,将企业知识吸收划分为效率、范围和灵活性三个维度。稳定的环境与效率相关,多变的环境与范围和灵活性相关。知识吸收的效率指企业识别、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成本;知识吸收的范围指企业吸收新的外部知识的广度;知识吸收的灵活性指企业吸收新的外部知识的变化程度。Van den Bosch和Volberda假定知识吸收的范围和灵活性对吸收能力产生积极影响,而知识吸收的效率对吸收能力产生消极影响。综合知识吸收特征、对吸收能力的影响以及环境匹配状况构建影响吸收能力分析框架。

知识吸收包含利用和探索两个层次。在稳定的环境下,企业侧重知识利用,即对知识吸收的效率要求较高。这一要求与设立专门研发部门和进行技术购买投入的企业的知识吸收特征相吻合。在多变的环境下,企业侧重知识探索,即对知识吸收的范围和灵活度要求较高。这一要求与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引进高学历人员和进行合作研发投入的企业的知识吸收特征相吻合。可见,企业加强内部研发投入和合作研发投入对吸收能力的影响更深远和更灵活,在技术创新初期企业可选择技术购买投入获取资源迅速完成知识吸收,但在长期的作用难以显现。

2. 内部管理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已有研究从组织形式的角度展开。Tsai(2001)分析了企业内部业务单元的组织形式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如果一业务单元在企业内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就容易接触和获得别的业务单元的知识,因而拥有较强的吸收能力。Van den Bosch和Volberda提出了整合能力会影响企业吸收能力,并且在不同环境下匹配能力不同。

本文将内部管理分为组织形式和整合能力两个指标来考察。在稳定的环境下,职能型组织和具有系统化、社会化能力的企业知识吸收的效率较高。在多变的环境下,事业部型、矩阵型组织和具有协调能力的企业的知识吸收的范围和灵活度较高。可见,企业可根据外部环境和发展阶段,采用职能型组织和提高系统能力、社会化能力来加强知识的利用,采用事业部型、矩阵型组织和提高协调能力来加强知识的探索。

3. 公共研发政策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知识具有公共品的性质,通过技术创新活动所创造的知识,很容易被其他企业获取,也正是因此,政府从事公共研发或对私人创新活动给予补贴,以激励创新,弥补知识溢出带来的激励不足。

公共研发政策与吸收能力具有密切的关系。Cohen和Levinthal通过对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了研发活动具有两面性:溢出性和吸收性。一方面研发活动的知识溢出会导致私人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激励不足,另一方面吸收能力则是私人企业从事研发活动所带来的副产品,它能激励企业从事研发活动。在这两个正反作用过程中,研发活动的溢出性起主导作用,研发活动的吸收性则起辅导作用,导致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私人收益仍然小于其社会收益。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者主张采用研发竞争与合作方式以及对研发活动的溢出所带来的损失给予补贴政策等措施。在研发的竞争与合作方面,一个理论框架为:较低溢出性时,研发竞争比研发合作对研发活动的激励作用强;而在较高溢出性时,研发合作则比研发竞争对研发活动的激励作用更强;但不论是研发竞争,还是研发合作,由于研发活动的知识溢出,这两种方式下的激励都是不足的。在对研发活动的溢出所带来的损失进行补贴方面,Spenee、Hinloopen都表明对研发活动的补贴可以刺激企业从事更多的研发活动,提高技术创新绩效。因此,补贴研发活动确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研发活动的知识溢出问题。

本文将公共研发政策分为研发竞争方式和研发合作方式两个指标来考察。研发活动的溢出程度作为中介变量。已有研究基本表明在较低溢出性时,研发竞争对吸收能力影响较大,较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而在较高溢出性时,研发合作对吸收能力影响较大,较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应该说,这是可以从经济学直觉上获得的理解,当溢出性较低时,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不需要公共研发补贴即可实现技术创新。反之也成立。

考察公共研發政策这一外部因素对吸收能力的影响时,还必须考察吸收能力与研发活动的溢出正相关,即企业的吸收能力越高,溢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小。从经济学直觉上讲,吸收能力应在某种程度上与公共研发补贴力度是负相关的,即在较高吸收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弱化公共研发补贴力度,避免企业从事过多的研发活动,导致研发活动的非效率;反之亦成立。但从前面所论述的,即企业的吸收能力越高,溢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小,也就是说,即使在高溢出性的情况下,较高的吸收能力可以缓解这一问题,此时采用研发竞争方式或研发合作方式均可。反之,如果企业吸收能力有限,即使在高溢出性的情况下,溢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通过研发合作这种制度安排并不能提高技术创新绩效。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现实中很少企业选择研发合作方式来解决研发活动的高溢出性问题,而且为什么选择研发合作方式的通常是大型企业。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公共研发政策这一吸收能力的外部影响因素与企业吸收能力存在互补关系。公共研发政策对吸收能力进行补贴,一方面弥补溢出带来的损失,能够激励私人企业从事更多的研发活动,从而进一步解决研发活动的溢出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刺激企业强化自身的吸收能力,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创新活动的回报。从这一角度讲,公共研发政策有必要对影响吸收能力的因素进行补贴,提高公共研发政策的激励功效。

四、 结论

本文通过对技术创新投入、内部管理和公共研发政策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企业在技术创新初期可选择技术购买投入获取资源迅速完成知识吸收,在长期应加强内部研发投入和合作研发投入。

(2)企业在稳定的环境下或在短期内,可采用职能型组织和提高系统能力、社会化能力来加强知识的利用;在多变的环境下或在长期内,可采用事业部型、矩阵型组织和提高协调能力来加强知识的探索。

(3)公共研发政策作为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外部影响因素与企业吸收能力存在互补关系。在知识溢出性较低时,采用研发竞争方式较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而在知识溢出性较高时,则采用研发合作方式更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同时,公共研发政策应对影响吸收能力的因素进行补贴。

参考文献:

1. Becker, B. E.,M.A.Huselid High perfo- rmance work systems, firm performance: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Research in personne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998,(16):53-101.

2. Chacko,T. I., J.G Wacker An examination of strategic goals,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Ru- ssian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1,10(4):475-490.

3. Chesbrough,H. W.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profiting from tec- hnology, Harvard Business Press,2003.

4. COHEN, W.M.& LEVINTHAL, D.A.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 & D.Economic Journal,1989.

5. Griliches,Z.R&D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issues,econometric results,Science,1987,237(4810):31.

6. 刘常勇,谢洪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科学学研究,2003,(3):307-3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体系研究”(项目号:11&ZD051)。

作者简介:李义平(1951-),男,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理论及其发展、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中国民营经济问题;曹石亚(1984-),女,汉族,江苏省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企业技术创新、中国经济改革。

篇5:创新和研发对企业的意义

企业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近三个会计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如下要求:

1.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

2.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 4%;

3.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篇6:创新和研发对企业的意义

浅谈网络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意义

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如何有效地运用网络系统为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增添新内容、拓展新空间、开发新潜力、增强新活力,是广大煤炭企业政工干

部面临的新课题。

一、煤炭企业局部网络的建立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变革与创新

(一)网络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网络信息覆盖量大,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通过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由学习者自己操纵计算机浏览组织者提供的学习资料,本质上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说教”为自由浏览,学习方式由过去的一方念、一方听的二维方式,变成以员工为主体、有选择地看的视觉三维方式,学习内容由过去的一个层次的文件变成多层次的大量文章、图文并茂的各种资料,使各层次的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里都有适合自己的内容选择;另外,在大量的学习资料之间,再穿插一些生动健康的娱乐内容,使受教育者在十分放松的心情下,自由、宽松、有度地选择浏览对象,在主动探索、寻找新的视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者的观点。

(二)从“面对面”到“键对键”,网络拓宽了企业民主管理的渠道。过去员工给领导层提意见和建议,由于各种原因,如领导出差或开会等,导致沟通渠道不畅,常使提意见者打“退堂鼓”。通过网络,领导在外地也可以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和企业情况,及时形成信息交流、意见反馈,从而使上下级的沟通可以没有任何阻力,直接完成。利用局域网开展矿务公开、企务公开,可以提高广大员工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得以不断升华,广大员工以矿为家,关心企业生产经营,积极参加企业管理,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员工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二、适应时代要求,开辟网络时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天地

(一)进一步完善企业思想政治网络系统。如开设“思想政治学习园地”、“企业文化建设园地”、“员工之家园地”、“团员、青年俱乐部”、“留言板”、“思想论坛”、“领导信箱”等栏目。如“留言板”可发表个人观点;“思想论坛”可为单位建设与发展献计献策;“领导信箱”则架起群众和领导沟通交流的桥梁。在网上,公司员工获取丰富的思想政治资源,接受形象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灌输”。

(二)运用企业网络系统,构建新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开辟思政园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开展爱国、爱企、爱岗教育,宣传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做法、经验、体会。开展职工思想状况调查、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征集、文明服务岗、服务标兵评选等。开展网络文化娱乐活动,如各类技能竞赛、征文比赛、知识问答、网络好新闻评选等。

(三)要重视对员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要求员工文明上网,增强自律意识。一是对反动、色情、迷信的信息自觉地不看、不听、不信。二是不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网上聊天,可以帮助我们交流信息和思想,有的员工过度沉迷于电脑娱乐和网络游戏,既耽误了工作,又身心疲惫,也是十分不应该的。三是不在班中上网聊天或玩游戏。

(四)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艺术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政工队伍。在新的形势下,培养一支既懂政工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政工队伍显得尤为紧迫。这支队伍应当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具有了解网络的特征,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从而使网上的思想政治工作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能够以敏锐的思维、敏捷的行动,迅速地抓住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五)着力培养网络创建与开发类人才。要全面提高企业中普遍人群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核心技术、管理人员的水平,使之与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同步,是当务之急。一是核心管理人员。培养正确和熟练运用政工网络平台的能力,组建基于信息化运用的工作团队,并保证该团队的正常运转。二是核心技术人员。企业信息化系统运用了大量的信息和服务器管理、网站建设和管理以及程序开发人员,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加强对外沟通学习,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

三、有针对性的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与不足

上一篇:《小红帽》读书心得400字下一篇:小学班主任工作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