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发政策补贴

2024-06-28

企业研发政策补贴(共9篇)

篇1:企业研发政策补贴

企业研发中心研发投入补贴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31日 18:36 信息来源: 字号:

(一)支持范围

对企业建设国家级或市级企业研发中心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给予支持。

(二)申报对象

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在海淀区办理工商注册并依法纳税的企业;

2.具有经相关政府部门认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中心资质或者北京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等市级研发中心资质。

(三)支持措施和项目申报

1、支持政策

支持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市级研发中心,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对于连续增加研发投入、成果转化效果显著的企业研发中心,按其上年新增研发经费30%比例给予补贴,最高补贴金额200万元。

2、申报条件

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企业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研发投入增幅分别不低于30%;

(2)企业2011年研发投入比2010年实际增加500万元以上;

(3)企业2011年实现应用的自主研发成果数量不少于5项,实现技术性收入不低于3000万元。

3、需提交的申报材料

2012年海淀区企业研发中心研发投入补贴申请报告。

4、受理单位 海淀园管委会(区科委)科技发展处

联系人:王晶、王本禄

联系电话:62322949/62313707

5、申报流程

项目申报请进入海淀区专项资金网上申报统一入口(可从区政府网站专项资金申报链接进入),查看专项申报指南。如确定进行专项申报,点击专项资金名称,网络登录后(已是“海淀区人民政府行政办事中心”用户,可直接登录,否则请新注册用户),浏览事项说明,在线按要求填报并提交企业相关材料。

附件下载 1、2012年海淀区企业研发中心研发投入补贴申请报告.doc

篇2:企业研发政策补贴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主要从生猪养殖扶持力度、防疫体系建设、信贷和保险支持、低收入人群生活补贴以及强化统计信息五方面制定政策:加大生猪生产扶持力度:

1、中央支持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厂和小区建设投资恢复至25亿元;

2、养殖户(厂)能繁母猪给予100元的补贴;

3、支持原种场建设,加大生猪冻精补贴力度;

4、将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范围有421个县增加值500个县。

加强生猪公共防疫体系建设:从生猪养殖、屠宰环节增加病猪补贴,以及加大基层防疫人员补贴力度,具体如下:

1、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费用每头补助80元;

2、屠宰环节的病害猪损失补贴每头提高至800元;

3、因防疫需要而扑杀的生猪补贴标准每头提高至800元;

4、基层防疫员工工作经费补贴每年提高至1200元。强化信贷和保险支持:

1、增加规模养殖企业的信贷支持,为规模养殖和小区提供信用担保服务;

2、抓紧建立规模养殖企业联合体担保贷款方式;

3、做好生猪保险工作,提高生猪保险覆盖。

篇3:研发补贴对企业新产品的影响分析

研究与开发 (以下简称R&D) 是技术进步的手段, 而技术进步能够直接带动经济增长。Romer在《内生的技术变化》中提出, 企业通过R&D提高了企业资本存量, 从而刺激了创新。[1]企业进行研发活动, 一方面会获得新知识和新信息, 从而增强企业在行业领域内的竞争力, 为企业赢得更高的盈利空间;另一方面, 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利用外部知识, 使得已有的知识形成良好的体系, 获得更有力的支持。然而, 由于R&D的外部性特点存在研发市场失灵的可能, 会降低企业的研发积极性, 从而导致研发水平无法达到社会最优水平。因此, 政府往往会提供研发补贴, 对这种市场失灵进行干预。

一般而言, 政府机构为企业研发提供的公共补贴会导致两种结果:第一种结果表现为, 一方面企业研发积极性提高, 企业自身技术水平进步, 从而在竞争中具有更高的优势;[2]另一方面, 政府提供的研发补助还会帮助企业缓解财务困境, 在研发、生产活动中具有足够的资金空间, 使企业具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研发。[3]第二种结果则表现为, 政府机构的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挤出效应, 会导致企业的研发投入减小。另外, 由于政企利益分配的问题, 甚至会打击企业的研发积极性, 进而导致企业的产出及产品销售受到影响。

那么, 政府对企业研发补贴的效果如何?在挤出或刺激企业研发的基础上, 是否会直接影响企业的产品生产, 进而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政府研发投资对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新产品销售的影响是否相同?本文将予以具体分析。

文献综述

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 需要政府的介入。为了控制市场失灵, 政府需要介入企业研发过程, 对企业的研发活动进行补助, 从而降低企业研发的风险性。现有的政府补助, 主要包括直接补助和以税收抵扣为代表的间接补助两种形式。针对这两种形式对企业研发投入及产出和销售的作用, 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宏观和企业两个角度进行讨论, 其主要研究结论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 政府研发补贴能够更好地解决市场失灵, 降低企业的研发风险, 减小回报率差距, 刺激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1) 国外相关研究方面。Paul A.David et al.从宏观角度, 讨论了私人R&D与政府R&D投入之间的相互关系, 得出:在任务导向性的政府基础研发中, 政府直接补助具有更明显的激励作用, 对于提高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的R&D中, 政府的直接补贴相对刺激作用较小。[4]J.Vicente Blanes et al.以西班牙制造业为例, 研究了企业对政府R&D补贴的参与度。不同代理机构下相同行业的公司面临着不同的障碍, 企业的参与方式反映了机构目标的整合, 且在高新技术行业及其他行业中, 这种参与方式也不相同。[5]Guellec、Potterie调查了17个OECD国家之后发现, 研发税收政策在短期内刺激了企业R&D的投资。[6]

(2) 国内相关研究方面。解维敏等认为, 政府R&D资助能够激励企业R&D投资的积极性。[7]王俊通过研究我国28个行业企业面板数据, 发现公共R&D补贴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正面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8]张建筑研究了我国R&D税收政策对企业的激励效应, 认为直接研发补贴的效果低于间接补贴。[9]许国艺等利用OLS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 研究了政府研发补贴对产权性质和研发强度不同的企业的政策促进效应。结果表明, 政府研发补贴对民营企业和中等研发强度企业的政策促进效应更大。[10]

2. 由于资源配置效率等问题的存在, 公共研发补贴会导致企业研发积极性降低, 挤出企业研发投入

邢斐等利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省级动态面板数据, 考察了R&D补贴对私人研发的影响, 并将R&D补贴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类, 并对其效用进行了分别探讨。结论表明, 长期看, 政府的直接研发资助并未带来显著效应;但短期内, 直接资助存在显著的负效应。[11]

3.政府补贴影响企业研发会随累计补贴的增加而变化, 当补贴达到一定值以后, 原有的效应会出现反转

施定国以辽宁省102家工业企业为样本,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研究了政府直接资助、R&D税收优惠及财务状况等因素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 企业研发支出与研发补贴之间具有倒U型关系。起初, 研发补贴能够刺激企业研发, 当资助强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 则可能会降低企业的研发投入。[12]刘虹等以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 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在初始阶段对企业研发支出有显著促进作用, 当达到最优补贴值以后, 则会产生挤出效应。[13]

在研究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产出及销售的作用方面, 王一斌结合省级面板数据认为, 金融贷款和国外资金更能刺激企业的研发投入。政府资金虽然能刺激企业研发投入, 但对企业的销售收入作用并不明显。[14]白俊红则认为, 研发补贴支出对企业的研发产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

我国研发补贴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开始对企业研发活动进行适当补贴, 干预企业的研发活动。我国的研发补贴政策则实施时间相对晚一些, 但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不断增强, 政府开始关注企业的研发活动, 并对企业研发活动给予相应的补贴。下面从补贴的现状、来源两方面对我国研发补贴的现状进行描述。

1.我国研发补贴的现状

表1是我国2001—2013年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及所占财政总支出比例。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4》)

从总量看, 2001—2013年13年间, 我国国家公共财政支出与财政科技拨款均在逐年增加, 且增速逐渐加快。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 在2008年之前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2008开始所占比例先是下降, 在近两年又开始增长。主要原因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 进行了大量公共投资, 所以导致国家科技财政科技拨款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出现下降。近几年, 随着财政政策趋于稳定, 科技拨款比例也走向稳定。从比例看, 政府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在逐渐增大, 体现了我国对科技发展及创新活动的重视。

2. 我国研发补贴的来源

从企业研发支持的来源看, 企业研发支出主要来自于企业自身投入, 虽然政府研发补贴在不断增加, 但是补贴量占研发补贴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一方面, 说明我国对企业研发的补贴在不断增大, 体现了对科技的重视;另一方面, 从企业自身来讲, 由于全球一体化的存在, 行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这就导致企业自主研发积极性提高, 企业自身不断投入资金进行研发活动, 从而导致研发补贴在企业总研发支出的占比在下降 (具体见表2) 。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4》)

目前, 我国的公共补贴政策正日趋完善, 政府的研发补贴促进了企业的研发力度,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通过研发补贴的提升, 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及研发产出和销售。

我国研发补贴对企业新产品产出的影响分析

1.模型建立与数据选择

笔者借鉴Griliehes1998年设立的模型, 并参照王一斌修改后的模型, 建立模型如下:Y=A詛λtK1-αLαR1β1R2β2R2β3 (1)

其中, A代表技术水平, K为企业的R&D存量, L是企业R&D雇佣的员工, R1、R2、R3为相关的变量, Y表示新产品产出。

对模型两边取对数后, 得到所需要的模型为:1nxs=αj11nqy+α21nzf+α31nr+α41nrs+c+μ (2)

其中, XS代表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 qy代表企业研发投入, zf代表企业接受的政府补贴投入, jr代表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向金融机构的借款, rs表示企业雇佣的研发人数。

笔者通过建立上述模型, 分析企业研发投入、政府研发补贴等因素与企业及企业新产品销售之间关系。通过搜集《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研发活动中获得的政府补贴、企业自身投入等数据, 建立面板数据, 研究政府研发投入对企业生产的影响。

2. 实证分析

首先, Hausman检验模型选用的方法。Prob>chi2=0.0025, 拒绝原假设, 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对上述模型 (2) 进行回归分析, 实证结果如表3所示。

(数据来源:通过stata模拟获得)

由表3回归分析可知, 在95%的置信区间下, 金融机构贷款接受原假设, 即金融机构对企业新产品产值不具有影响, 将该变量剔除。剔除变量后的模型为:

按照前文的检验方法, 对模型 (3) 进行Hausman检验, 模型符合固定效应模型。对模型 (3) 进行回归分析, 其结果如表4所示。

由上述计量结果可得出:

(1) 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对企业新产品的销售影响很大, 呈正向增长关系。企业自身研发资金每增长1%, 企业的新产品产出增长0.48%。作为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 是经过一定的市场调研以后进行的, 当技术转化为产品以后, 对企业销售起到促进。

(数据来源:通过stata模拟获得)

(2) 企业自身研发投入, 一定会促进销售的增长;而政府的研发补贴, 对企业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影响为负效应。说明政府的R&D补助并没有促进企业的销售收入。这既可归因于企业的销售策略, 也可归因于政府的研发补贴阻碍企业的产出, 从而导致销售收入下降。这说明在政府补贴进入企业研发投入后, 造成了企业过度依赖政府补贴, 而导致企业的生产及研发效率下降。

(3) 通过对两个模型的回归分析可发现, 企业的金融机构借款与政府补贴、企业研发支出, 以及研发人员存在多重共线性。这可能说明, 政府或企业的研发投入, 会通过金融机构进入企业研发活动中, 所以导致企业向金融机构的研发贷款并不会对企业的销售带来影响。

(4) 企业雇佣员工的人数, 即参加研发的人数是影响企业研发产出的重要因素。企业的产出与研发人员投入量呈直接正向关系。企业科技人员作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直接影响了企业科技的进步及科技的物化, 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科技产品销售。

结论

政府对企业研发活动的补贴,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研发和产品投入, 导致企业的新产品销售下降, 证明了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挤出效应。针对这种情况, 政府应改变对企业研发的补贴方式, 以期带来更好的研发效果。

篇4: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补贴政策

吸纳的“就业困难人员”属于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10000元;吸纳的“就业困难人员”属于协保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一次性缴纳社会保险费已满15年的征地人员,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所需费用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

各区县在控制公益性岗位现有规模不扩大的前提下,可根据当前就业状况,合理调整公益性岗位结构,在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过渡性安置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公益性岗位中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市场化就业,拓宽“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门路。凡公益性岗位吸纳新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保险基金按月给予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费补贴。

对满足“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中除“连续处于实际失业状态6个月以上”的其他条件,但就业确有特殊困难的人员,可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经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同意,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并安排到公益性岗位就业,按规定享受公益性岗位相关扶持政策。

“就业困难人员”主要是指本市法定劳动年龄段内的失业、协保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有一定劳动能力且就业愿望迫切,但因自身就业条件差而难以实现市场化就业,连续处于实际失业状态6个月以上的下列人员:

(一)大龄失业、协保人员(男性年满45周岁、女性年满40周岁);

(二)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

(三)农村低收入家庭成员;

(四)连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个月以上的家庭成员;

(五)经鉴定为中度残疾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

(六)被征地并领取生活费补贴期满后仍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

(七)刑释解教人员等有特殊困难的其他人员。

《关于鼓励本市“就业困难人员”在涉农单位就业的试点意见》(沪人社就发〔2013〕51号) 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且同时满足有关条件的本市涉农单位(劳务派遣类公司除外),可以申请专项就业岗位补贴。自2013年1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为2年。

其适合对象:本市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有一定劳动能力且就业愿望迫切,但因自身就业条件差而难以实现市场化就业,连续处于实际失业状态6个月以上,不满足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援助工作的若干意见》(沪人社就发〔2010〕16号)第一条规定的七种类型条件,愿意在涉农单位(包括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线非管理类工作岗位就业的失业、协保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

补贴标准:

1、当月补贴发放人数按照该单位当月在岗“就业困难人员”人数和“净增加就业人数”两者之间的较小值计算。

2、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800元。

补贴条件:

1、涉农单位的注册地属于金山区、奉贤区和崇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属于区(县)级及以上示范合作社

2、用人单位就业人数净增加。

3、涉农企业与吸纳的“就业困难人员”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在合同中明确且实际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在该单位的非管理类一线工作岗位就业,并按规定办理用工登记备案手续和缴纳社会保险费。

《关于鼓励本市“就业困难人员”在部分特定行业就业的补充通知》(沪人社就发〔2014〕39号) 在本市工商、民政等部门注册登记6个月以上且从事绿化市容、物业管理、涉老服务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等用人单位(劳务派遣类公司除外),吸纳按照《关于鼓励本市“就业困难人员”在部分特定行业就业的试点意见》(沪人社就发〔2013〕50号)第一条规定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的,可按规定向经营地(服务场所)所在区县就业促进中心申请专项就业岗位补贴。用人单位所属区县从原试点的宝山区、闸北区、闵行区、嘉定区、金山区、奉贤区和崇明县扩大至全市所有区县。自2014年1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为1年。

补贴标准:

1、申请专项就业岗位补贴。用人单位所属区县从原试点的宝山区、闸北区、闵行区、嘉定区、金山区、奉贤区和崇明县扩大至全市所有区县。

2、未按照沪人社就发〔2013〕50号文件规定纳入试点的相关用人单位申请专项就业岗位补贴时,需提交营业执照或相关注册登记证书(原件和复印件),以及加盖用人单位注册区县行业主管部门(或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公章的行业证明。

《关于做好本市小型微型企业新招用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工作的通知》(沪人社就发〔2014〕43号) 符合条件的本市小型微型企业新招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年度本市户籍学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在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办理用工登记备案手续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且高校毕业生为毕业后初次就业的,可向纳税地所在区县就业促进中心申请社会保险补贴。执行期限截至2015年12月31日。

补贴标准为按本市上年职工平均工资60%作为缴费基数计算的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50%。补贴期限按单位实际使用毕业生的月数计算,最长不超过1年。补贴所需资金从企业纳税地所在区县的促进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关于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有关问题的通知》(社部发〔2014〕76号) 对采取有效措施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的企业,由失业保险基金给予稳定岗位补贴。可按不超过该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给予稳岗补贴,所需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稳岗补贴主要用于职工生活补助、缴纳社会保险费、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相关支出。稳岗补贴政策执行到2020年底。

补贴政策主要适用以下企业:

(一)实施兼并重组企业。指在日常经营活动之外发生法律结构或经济结构重大改变的交易,并使企业经营管理控制权发生转移,包括实施兼并、收购、合并、分立、债务重组等经济行为的企业。

(二)化解产能严重过剩企业。指按《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等相关规定,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淘汰过剩产能的企业。

(三)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指按《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等规定,对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

(四)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行业、企业。

补贴条件:

(一)失业保险统筹地区实施稳岗补贴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上年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具备一年以上支付能力;失业保险基金使用管理规范。

(二)企业申请稳岗补贴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国家及所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环保政策;依法参加失业保险并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上年度未裁员或裁员率低于统筹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企业财务制度健全、管理运行规范。

(上海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研究所姜怡供稿)

篇5:企业研发政策补贴

为认真落实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的有关政策,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3号)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有关问题的实施意见》(苏人社发〔2015〕15号)等文件精神,现就我市企业申报稳定岗位补贴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申请稳定岗位补贴的企业,其生产经营活动除符合国家及所在区域产业结构政策和环保政策外,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申报企业在徐州市区(不含铜山区)依法参加失业保险并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

2、上年度未裁员或裁员率低于徐州市城镇登记失业率;

3、企业财务制度健全、管理运行规范。

二、补贴标准及资金使用

稳定岗位补贴标准为申报企业上年度实际缴纳的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所需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稳岗补贴主要用于职工生活补助、缴纳社会保险费、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相关支出。稳岗补贴政策执行到12月底。

同一企业既符合享受稳岗补贴政策,又符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苏人社发[]314号)规定享受在岗、转岗技能提升培训补贴的,可选择其中一项政策执行,不得重复享受。

三、补贴资金的申报

(一)企业申报

凡在市区参加失业保险且符合享受稳岗补贴条件的企业,应将以下资料于9月30日前,报至徐州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从起,申报的截止时间为当年的6月30日。

1、《徐州市企业稳定岗位补贴申报表》(一式三份);

2、企业营业执照原件及复印件(1份);

3、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环保政策的相关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1份);

4、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措施;

5、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承诺书(《承诺书》需企业法人签字加盖公章)。

(二)享受补贴资格认定

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在收到申报企业上报的上述材料后,会同有关部门按以下程序对企业申报享受补贴条件进行认定:

1、对企业提供的上述资料进行审核;

2、对企业依法参加和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情况进行审核;

3、对企业上年度裁员率进行审核;

4、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认定。

(三)补贴资金的审核及发放

经审核,申报企业符合享受稳定岗位补贴条件的,由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按照规定的标准对企业稳定岗位补贴资金进行核定。上年度实际缴纳的失业保险费,是指当年应缴纳且实际已经缴纳的金额,包括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

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要将拟享受稳岗补贴的企业名单和金额等相关信息在网站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公示结束后,对无异议的企业,市财政局根据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定的企业名单和补贴数额,按照失业保险基金拨付程序及时拨付资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收到市财政局拨付的补贴资金后,及时将补贴资金划入企业在申报补贴资金时提供的银行账户。

四、对享受补贴企业的监测管理

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要将享受稳岗补贴的企业纳入失业动态监测范围,按照失业动态监测工作的原则和目标,按月对企业进行就业岗位变动调查,及时跟踪了解企业岗位变化动态,监测企业职工队伍稳定情况,评估稳岗补贴政策效果。市财政部门对失业动态监测工作给予经费支持,按照每个监测企业每月50元标准给予信息采集、培训等费用。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要定期对企业补贴资金的入帐和使用进行检查,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并按照规定用途使用。同时要对补贴企业开展政策绩效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市财政局报告。

各县(市)、铜山区可根据本通知精神,制订本地区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的办法并积极落实。

徐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徐州市财政局

206月15日

1.2015徐州关于企业申报稳定岗位补贴政策

2.20枣庄失业保险企业稳岗补贴新政

3.梧州年失业保险稳岗补贴调整最新消息

4.2016年广西失业保险下调最新政策解读

5.吉安2016年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标准

6.2015福州福清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实施意见新政

7.2015湖州市区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相关问题

篇6:企业研发支出的会计政策选择

有效的纳税筹划应该建立在对企业未来经济利益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既要考虑短期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亦要兼顾到企业长期的发展,否则就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结果。

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对于企业内部研发支出的确认和计量规定分别在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进行处理,研究阶段的研发支出在发生时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研发支出是否应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要视其是否满足五项资本化的条件,满足资本化条件的研发支出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否则计入当期损益。

值得注意的是准则中有关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的划分以及开发阶段资本化的五项条件的判断均难以在实务中有效实施,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从而为会计政策的选择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关于研发支出的税前扣除理由,国家税务总局12月发布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规定,企业从事国家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规定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发生的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可按当期实际发生额在所得税前扣除,并允许再按当期实际发生额的50%加计扣除。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发生的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可按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摊销年限不得低于。

税法的规定通常是硬性的,而研发活动本身以及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却是柔性可控的。

另外,税法规定当期发生的亏损可在5年内于税前扣除。

基于以上法规,假设企业实行5年的滚动预测,那么,企业可分以下两种情况进行纳税筹划,以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一是企业预测未来5年的利润和现金流将逐年增长,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活动,逐年适当增加研发投入,并对研发支出尽量做资本化处理,以此达到平滑各年利润,减少各年的所得税支出,同时可不断增强企业长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企业预测未来5年的利润和现金流将逐年下降,这种情况下企业应注意制约研发支出,把有限的资金尽量用于那些即将完成的研发项目,以促使它们尽快转化为无形资产,转变企业经营的不利趋势,并对研发支出尽量做费用化处理,尽量避开出现亏损的局面,待企业经营状况改善后,再考虑增加研发支出,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例一]ABC公司为开发一项新技术共发生研发支出550万元,该项目于年底前完成。

当年不考虑研发支出的税前利润为80万元,预计未来5年不考虑20研发支出的税前利润分别为100万元、120万元、140万元、160万元和180万元,假定公司2012-中没有其他纳税调整项目。

基于以上预测,ABC公司可将研发支出中的500万元界定为资本化支出,其余的5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

2012年末纳税申报时将500万元的资本化支出转作为无形资产列报,当年所得税前不予扣除,但从起按其成本的150%即750万元,分10年摊销,每年摊销75万元。

这样公司2012年扣除研发支出后的税前利润为5万元,预计2013-20的5年内,扣除了上述无形资产摊销额的应纳税所得分别为25万元、45万元、65万元、85万元和105万元,5年间每年的所得税税负较无形资产加计摊销扣除前大幅下降。

可见,对研发支出的会计政策选择不可只局限于当期,而是应当在合理预测未来应纳税所得的基础上作跨期的考虑。

篇7:企业研发政策补贴

关于企业参加境外展览会申请“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财政支持的项目说明

“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是中央财政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各项活动的政府性基金,该基金分为中央补贴和地方补贴两部分,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其目的是为了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谨将有关规定和申报程序说明如下:

一、开拓资金使用对象和方向

1.“市场开拓资金”以中小企业为使用对象,原则上重点用于支持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和进出口经营权的中小企业。2.申请使用资金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1)依法取得企业法人资格,有进出口经营权;

(2)企业上出口额的海关统计数在1500万美元以下,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良好的财务管理记录;

(3)有专门从事外经贸业务并具有对外经济贸易基本技能的人员,对开拓国际市场有明确的工作安排和市场开拓计划。

3.“市场开拓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各种活动。对于符合上述条件规定并通过中小企业管理办公室企业资质认定的单位方可获得开拓资金支持。

二、开拓资金对企业参加境外展览会的支持政策

1、项目内容:鼓励我国企业积极参加境外展览会,是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支持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境外展览会,系指在中国境外举办国际性或地区性的综合或专业展览会,以及经我国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在境外主办的各类展览会。

2、资金支持的地区差别

凡在我国境内工商管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小企业在参加境外展会活动中,原则上均可享受开拓资金支持。但开拓资金本对我国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开拓活动的支持比例要大于其它地区中小企业的支持比例。

我国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系指: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所辖市县中的6个民族自治县(包括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昌江、白沙、陵水、乐东黎族自治县)以及东方市、五指山市的中小企业。

3、支持内容及标准:

支持内容 企业类别 支持标准 最高限额

展位费(场地、基本展台 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 20,000 40,000 桌椅、照明)其他地区中小企

业 15,000 35,000(1)展位费支持标准按每个企业申请一个标准展位(9平方米,下同)计算,每增加一个标准展位支持金额增加10,000元,最高不超过3个展位。

(2)如展位费实际支出金额超过 10,000元但低于上述标准的,按实际支持金额支持。

4、项目申报程序

1、企业参加境外展览会的财政补贴,由具备举办境外展会资质的主办机构或代理机构代理参展企业按规定程序负责申报。

2、参展企业只须具备中小企业条件并通过中小企业管理办公室资质认定,即符合申请补贴条件。

3、申报项目圆满结束,并经网上公示和中小企业办正式批准后,项目补贴费用将由中央和地方财政直接将补贴款项划入申请企业帐户。

三、中小企业资质申报审核程序

凡参加境外展览会并拟获得开拓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均须按国家规定程序通过中小企业管理办公室的企业资质认定,具体申报程序如下:(一)在线注册

1、登陆财政部和商务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办公室网站,在认真阅读注册须知后,进行在线注册。网址如下:http://

2、注册完成后,系统将分配一组用户代码给注册企业。该代码是企业登陆中小企业网站的用户名。请务必牢记网站分配给本企业的用户名。

3、点击网站首页“在线申报”栏,登陆“商务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网络管理系统(企业版)”。点击“企业资质”选项,打印“中小企业或项目组织单位登记表”。

二、政府审核:在线注册后,企业应到所在地区中小企业管理办公室提交资质审查所需文件和材料。具体内容如下: 1.中小企业或项目组织单位登记表。2.法人证书(企业提供法人营业执照)3.组织机构证书。4.税务登记证书。

5.进出口企业登记证书(或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6.报关单位注册登记证明书。

7.开户银行,银行帐号,帐号户名。8.其他相关文件。

2.注册的下级单位汇总表。注:1.以上所需文件复印件一式两份并盖章,连同原件一起带到中小企业管理办公室审核。

2.由于各地中小企业管理办公室审核文件要求标准不一,所需材料以当地要求为主,详情请咨询各地中小企业管理办公室。

篇8:企业研发政策补贴

一、模型的建立

假设产业链中有一个上游企业 (u) 和一个下游企业 (d) , 下游制造企业每生产一单位的最终产品, 就需要由上游企业来提供价格为pu的中间产品。下游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组成为: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cd和购买上游企业的中间产品而产生的成本pu。假设最终产品的逆需求函数为Pd=α-bq且α和b均大于0, 其中Pd代表下游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格, q为最终产品的需求量。假定上游企业进行研发创新时, 其将会对下游企业产生溢出效应, 溢出效应率设定为l。且上游企业进行研发创新时, 产生相应的研发投入成本, 函数假定为, 其中, r代表创新成本参数, 其值越大表示创新难度越大或企业创新能力越弱, x代表企业由于R&D投入所带来的单位成本的降低, 其值越大表明创新效果越好, 降低的成本越多。那么此时上游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为cu-x, 相应的单位产品利润为pu- (cu-x) 。由于上游企业创新产生的溢出效应使得下游企业的单位产品内部生产成本降低了lx, 下游企业单位产品内部生产成本为cd-lx, 单位产品利润为α-bq-pu-cd+lx。在成本补贴的情况下, 假设政府给予上游企业的研发成本补贴率为t。则当上下游企业间无成本分担机制状态下, 上下游企业的利润函数分别表示为:

(1) 有协调机制状态。上下游企业间有成本分担机制的状态下, 假设下游企业同意分担的R&D投入成本比例为k, 上下游企业的利润函数分别表示为:

(2) 合作博弈状态。合作博弈的目的是使整个产业链的利润最大化, 则整个产业链利润函数为:

二、不同机制下模型的求解

(1) 有协调机制状态。企业与政府的决策通过博弈过程求解, 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政府选择成本补贴率;第二阶段为下游企业选择分担比例;第三阶段为上游企业选择R&D投入水平和中间产品价格;第四阶段为下游企业选择最优产量。利用逆向归纳法求各最优解,

可得成本补贴率、最优分担比例、最优研发投入水平、最优产量、最大上、下游企业利润、产业链总利润及最大化社会福利水平如下:

(2) 合作博弈状态。合作博弈的过程可描述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政府选择成本补贴率;第二步是选择R&D投入水平, 第三步是选择产量水平。采用逆向归纳法求得最优解,

可得成本补贴率、最优研发投入水平、最优产量、最大产业链总利润及最大化社会福利水平如下。

三、结果分析

(1) 有协调机制状态。垂直外溢系数l对产品产量q*、上游企业研发投入水平x*、成本分担比例k*、产业链总利润π*具有正向影响。但是对成本补贴率t*具有负向影响。同样下游企业愿意分担的比例。该结论表明, 在上游企业进行研发创新, 政府给予成本补贴, 有成本分担机制的情况下, 存在于企业间的垂直外溢系数的增加, 会使产品的销售量有所提高, 上下游企业的利润会增加, 产业链总利润相应增加, 由于利润的增加, 上游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会提高, 而垂直外溢系数的增加, 会使政府的成本补贴率下降。

(2) 合作博弈状态。垂直外溢系数l对产品产量q*、上游企业研发投入水平x*、产业链总利润π*均具有正向影响, 对成本补贴率t*无影响。该结论表明, 在上游企业进行研发创新, 政府给予成本补贴, 且在合作博弈状态下, 垂直外溢系数增加, 会使产品的销售量增加, 进而使企业的利润增加, 产业链的总利润自然也会增加, 社会福利水平相应会有所增加, 但是垂直外溢系数并不会对政府的成本补贴率产生影响, 政府成本补贴率会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进行选取。

综上, 在上游企业进行研发创新, 政府对上游企业给予产品补贴情况下, 两种博弈状态的最优R&D投入水平、产量、产业链总利润以及社会福利进行对比如下。

(1) 最优R&D投入水平x*的比较:上游企业研发创新、政府对上游企业给予成本补贴情况下最优研发投入水平由低到高依次是有协调机制状态、合作博弈状态。

(2) 最优产量水平q*的比较:上游企业研发创新、政府给予成本补贴情况下的最优产量对比结果由低到高为:有协调机制状态、合作博弈状态。

(3) 产业链总利润π*的比较:上游企业研发创新、政府给予成本补贴情况下的产业链总利润由低到高依次是有协调机制状态、合作博弈状态。

可见, 在两种不同的机制状态下, 有协调机制状态在研发投入水平、最优产量和产业链利润方面都高于合作博弈, 可以建议在一定的机制作用下, 企业间应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实现共赢。另外, 企业和政府可以根据结果进行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为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提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Claude D'Aspremont, Alexis Jacquemin.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Duopoly with Spillovers[J].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1988, 5 (78) :1133-1137

[2]刘伟, 张子健, 张婉君.纵向合作中的共同R&D投资机制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 2009, (1) :19~23.

篇9:研发支出会计政策与企业盈余管理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支出数额巨大,其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对企业的财务业绩影响显著。2006年2月财政部新出台的会计准则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区别开来,对于研究费用采取费用化的方法,而对开发费用,采用一定条件下的资本化模式。有条件的资本化模式本身具有的灵活性将导致企业的管理层有机会进行盈余管理。本文分析了资本化、费用化、有条件资本化这三种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方式及三种方式下的盈余管理。

从理论上讲,对研发支出的处理有四种方法:费用化、资本化、有条件的资本化、结果判断方法。由于“结果判断法”需要在出现结果后再作判断,其信息不具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有用性和及时性,因此国际会计界不选用这种方法。结合各国的会计实践来看,国际上对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概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以国际会计准则为代表的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方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费用化处理方式和以荷兰为代表的资本化处理方式。

不同会计政策的选用,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影响。下面笔者以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为视角,对以上三种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研发支出资本化会计处理与盈余管理

(一)资本化会计处理评价

资本化处理方法符合会计确认和计量的配比要求以及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要求。而研究开发费用是为了获取新技术、新知识、创造新产品或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相关工艺、产品等而发生的支出,其目的是让企业在未来能更好地发展。研究开发项目一旦成功,其成果会在以后若干会计期间为企业带来收益,即使失败,其教训与经验对今后其他研究开发活动也将大有裨益。因而将研究开发费用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相关资产价值,体现了会计上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原则。同时,将形成的相关资产价值在未来会计期间内进行摊销,使其与未来收益相配比又符合配比要求。

其不足之处主要是违背了谨慎性原则。因为研究开发项目能否成功以及能否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流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将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后,可能导致虚增资产,虚增收益,这既不利于企业研发资金的回流,又不利于企业研发资金的成本效益管理和企业研发支出信息在资本市场的披露,从而导致企业承受较大风险,另外,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的会计操作难度较大。因为在实务中企业若同时开发多个项目,有的项目成功,有的项目失败,对于成功开发项目在资本化时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确认其费用并予以资本化,资本化后又怎样摊销,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易把握操作。

(二)资本化会计处理下的盈余管理

一般来讲,研发支出全额资本化的会计政策会使企业资产和报告利润增加。而当企业会计利润高于投资者要求或者分析师的期望时,企业管理层会选择减少确认的资本化额或调整摊销政策等方式来存储一部分利润以便后用;当任期内某一年的会计利润低于投资者或分析师的要求时,企业管理层便可用以前年度的存储利润来进行调节。即便不存在存储利润,企业管理层也可以通过多计前期费用将其资本化,从而适当调增本期利润。

二、研发支出费用化会计处理与盈余管理

(一)费用化会计处理评价

费用化方法的特点是对于研究开发活动中发生的支出,在发生时全部直接计入期间费用,由当期损益扣减。其依据就是谨慎性原则。因为研究与开发项目涉及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项目能否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获得收益的时间和货币价值也难以确定。因而将研究开发费用在发生时直接费用化,符合谨慎性原则。同时费用化处理方法简单,实务操作简便。

费用化处理的不足之处在于:

1.费用化不符合配比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费用、成本应当配比,同一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和其相关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研究开发支出是为了将来的收益而发生的,可能收益是多个会计期间的,所以仅仅因为其与收益之间的不确定性就将当期费用全部予以注销是不合理的。

2.不符合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全部费用化的结果将导致在开发过程中会虚减当期利润,可能使企业由盈利转为亏损;而在开发成功时,又潜在虚增了企业利润,这就难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有悖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不符合可比性原则。企业外购的专利、商标、专有技术、计算机软件等支出全数计入无形资产,自行研究开发的支出却又费用化,同样的资产因其取得的渠道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不符合会计上的可比性原则,使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可比性。

4.从会计行为上来讲,费用化不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因为企业的管理当局收入通常是同企业当期利润直接相关的,如果采用费用化,必然会使企业利润直接下降。因此,企业高层人员便会进行盈余管理,不恰当地削减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支出,以保证短期利润,但对企业技术进步与长期发展不利。

(二)费用化会计处理下的盈余管理

在现代两权分离的企业中,管理者的任期并不是永久性的。特别是在目前,我国有的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提升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有较大联系。如果把研发支出作为当期费用转销,必然会引起本期利润的下降。这会造成一个假象:即研发支出越多,企业效益越差。管理者不愿意因为业绩下降而引起投资者的不满,也不想看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结果。因此企业管理层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不恰当地削减企业的研发支出,以使企业的账面收益好,而使长期利益受损。当然,在政治成本和税收因素的影响下,垄断企业和某些非上市企业也可能会在费用化政策下选择加大研发支出,以便减少外界关注度和获得税收优惠。例如我国在2001年后为了鼓励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就曾在税法中规定,所有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盈利工业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比上年实际增长10%以上(含10%)的允许再按技术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即企业研发支出可以按150%在税前扣除。

三、研发支出有条件的资本化会计处理

国际会计准则所规定的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属于部分费用化,即有条件资本化。相对于“费用化”与“资本化”这两种极端方法,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折衷的选择。“有条件的资本化”无论在对成本的补偿还是在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反映上总是界于“费用化”与“资本化”之间。其合理之处主要在于其符合了配比要求,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部分费用化条件下,资产确认标准带有太多的主观性,从而给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也与可比性原则不符合,因为研究开发往往会跨年度,如本年度研究开发尚未完工,将其发生的支出列入当期费用,而当下年度继续研究开发取得成功时,将该年度发生的支出计入资产,这二者的会计处理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影响了当期支出的纵向可比性;若开发成功形成无形资产,如果仅以开发成功年度的开发支出计入资产,则其无形资产价值既不真实也不全面,因为这要求对以前年度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进行重新计算,并在会计记录上也要将已费用化的支出对以前年度利润和利润分配的影响进行调整,会给会计核算带来麻烦,若不予以资本化,则研究成果就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得到反映,报表使用者很难从会计报表中了解该企业拥有的高新技术的含金量,也无法了解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是否投入和投入多少;另外也未能体现重要性原则,不便于考核无形资产研究开发的投资效益。

通过上述比较和分析,笔者认为,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部费用化的会计处理方法过于稳健,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也不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当然,我们也不赞成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部资本化,这样做显得太不稳健,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在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上,国际会计准则与英国的做法更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在2006年出台的新会计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采取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化方法是一种积极的做法,一方面加快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步伐;另一方面,有条件的资本化模式也更加适合我国现在的国情。

四、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下的盈余管理

在企业管理层控制会计政策选择权的背景下,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下的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必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

(一)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下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分析

为了适应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新准则选择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式。随着我国企业研发支出的不断增加,加上新准则选用的有条件资本化政策在客观上带来了研发支出会计处理选择的自由,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下面笔者结合新准则的规定对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处理方式下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展开具体分析:

1.确认阶段

新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对研究和开发分别进行了定义,但没有制定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准则将“研究”定义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并理解他们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将“开发”定义为“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它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要把企业的研发活动清楚地划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对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来说,这项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从另一角度来看,由于没有制定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企业管理层对内部研发活动中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管理层的主观判断,因而这客观上增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

2.初始计量阶段

新准则规定属于企业内部研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形成无形资产时,其支出至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作为确认无形资产的成本。由此看来,无形资产成本的确认过程需要企业管理层的主观判断。首先,内部研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否形成无形资产本身就是主观判断的过程;其次,支出至预定用途前时间段的确定带有的主观意愿性很强。企业管理层可能会由于某些利益的驱动利用这两点来进行盈余管理。同时,新准则还规定在企业实践中对因故未能研制成功的新产品进行研究开发发生的费用应确认为当期费用。这也间接表明,企业管理层即便在当初判断能否形成无形资产时存在人为的失误,也是不违背会计准则的,甚至可以在后期通过会计更正或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差错。这显然又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此外,新准则规定开发阶段的支出只有在同时满足五个条件的情况下才能确定为无形资产。但这五个条件,例如“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当无形资产在内部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有用性”;“……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等,往往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出客观合理的判断。值得注意的是,同时满足上述五个条件的开发支出是可以确认为资产,而不是必须的。显然,企业管理层选择将开发支出全部计入当期费用或无形资产也并不违背会计准则。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管理层对开发支出资本化额的确定具有最终决定权。企业管理层也可以通过开发支出的资本化来实现盈余管理。

3.后续计量阶段

开发阶段的支出在资本化后必然形成无形资产,而无形资产又会涉及到资产的后续计量。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包括摊销、减值测试。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首先要合理地确定其使用寿命;其次,根据无形资产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来选择适当的摊销方法;最后在进行减值测试后,确定其应摊销金额。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摊销方式和减值测试没有做出相关的具体要求。

关于无形资产的寿命,新准则没有作统一的要求,只是规定企业在取得无形资产时需要分析和判断其寿命。新准则在无形资产的摊销方式上打破直线摊销的单一方式,只是要求企业选定的摊销方式能够反映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通过合理确定其使用期限、根据其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选择适当的摊销方法以及通过减值测试来确定其摊销金额,企业管理层可以实现某种特定利益驱使下的盈余管理。对于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虽然其成本不予摊销,但是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每年年度终了的减值测试来间接管理盈余。例如,当企业会计利润为零时,管理层可能将本应该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不计提任何减值准备以便适当提高会计利润。

当企业需要在以前年度的基础上来管理盈余时,管理层可以利用准则中“企业应当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企业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未来经济利益消耗方式进行复核;无形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及未来经济利益的预期消耗方式与以前估计不同时,应当改变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的规定来进行盈余管理。管理层可以借复核之机在需要时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摊销年限及方法进行重新选择。

如上文所述,企业内部研发活动中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无形资产初始成本的确定、开发阶段的支出是否满足准则所规定的五个条件以及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后的摊销在很大程度上均依赖于企业管理层的主观判断,因而新准则的这些规定客观上增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只需“合理”地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正确”地确认无形资产的成本、开发阶段支出的资本化额与处理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企业管理层就能轻松实现某种目的的盈余管理。

(二)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下盈余管理实例分析

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下我国企业盈余管理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笔者以AB企业为例。假设AB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下:2005年研发经费投入约为40亿元;2005年利润总额(税前利润)约10亿元。根据以前年度的经验并参考同行业的数据,在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下,该企业管理层认定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各占研发支出经费总数的50%,其中开发阶段支出的资本化率为50%,研发活动形成的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为5年。由于2005年研发支出实行的是费用化的会计政策,我们可以得知AB企业研发支出发生前的税前利润调整为50亿元。在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背景下,企业盈余管理的具体影响比较分析如下:

1.划分研究和开发阶段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层对研究阶段支出占研发经费的比率进行单位为10%的调整,以便直观地观察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参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AB公司只需通过对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进行10个百分点的调整便可以轻易实现1.6亿元的税前利润变化;还可以看出研究阶段支出占研发总支出的比率与对应的税前利润成反比,即研究支出比率越高,税前利润越小。

2.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的确认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在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划分确定后,企业还可以通过开发阶段的有条件资本化来实现税前利润的调控。现在通过改变开发阶段的资本化率(变动单位为10%)来看资本化额的确认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参见表2:

由表2得知,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额度的确定也会对企业业绩有较大的影响。这说明企业即使在正确划分研究和开发阶段后,也可以通过有条件资本化来实现盈余管理。从表2中数据观察可知:开发阶段支出的资本化额度与税前利润成正比。开发阶段支出的资本化额度越大,企业税前利润越高。

3.资本化后的摊销选择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开发阶段支出有条件资本化后便形成无形资产,而无形资产的存在便涉及摊销。由此可以推断,资本化后无形资产摊销政策的选择同样可以对企业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摊销政策包括摊销年限与摊销方式。但由于新的无形资产准则对这两个方面没有统一的规定,这样摊销政策的选择也必将成为盈余管理的有力工具。笔者续上例对此展开说明。

为了计算简单,只对摊销年限变化(变化单位为1年)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作描述,摊销方式选择及其他的内容带来的影响本文暂不作说明。具体变化参见表3:

表3表明,开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后的摊销也对企业业绩产生影响:摊销年限与税前利润成正比,摊销年限越长,对应的税前利润就越大。

当然,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企业管理层还可以借对使用寿命及未来经济利益的消耗摊销方式行复核之机通过改变摊销方式和使用寿命年限来进行盈余管理。当企业管理层希望增加近期利润时,可以通过缩短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年限等方法来达到目的;当需要后期利润增加时,可以选择加速折旧摊销方式等方法来完成。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管理层可以通过调整计提减值准备金额的方式来进行盈余管理。在这里就不再进行详细的说明。

上一篇:博物馆六年级小学生作文下一篇:教你在韩国BBS系统GNUBoard 上传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