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发费用税收政策论文

2022-04-23

摘要: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改变资源配置状况,降低企业研发活动的成本,调动企业研发积极性,为促进我国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与提升技术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政府不断扩大税收优惠力度对企业研发进行支持,帮助企业成为具有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的经济主体,但企业在享受税收优惠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账务不清、政策错用的情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企业研发费用税收政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企业研发费用税收政策论文 篇1: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最新变化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不断完善,趋严的加计扣除税收政策正在逐步走向宽松环境。实实在在利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近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学技术部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就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有关完善措施,更好地鼓励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和规范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执行,就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问题提出具体意见,明确研发费用的具体范围,简化研发费用核算与管理。标志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不断完善,趋严的加计扣除税收政策正在逐步走向宽松环境。实实在在利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经意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悄然生变,笔者盘点了多种变化或优化,供企业财务、税务人员参考。

受益范围扩大:企业发生的研发支出均可享受加计扣除优惠

从2016年1月1日起,除规定不宜适用加计扣除的活动和行业外,企业发生的研发支出均可享受加计扣除优惠。此次采取“负面清单”的方式确定研发活动范围——即除了规定不宜适用加计扣除的活动和行业外,企业发生的研发支出均可享受加计扣除优惠。这将扩大可享受研发加计扣除税收政策的受益企业,这一次政策调整放宽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研发活动范围,一些新兴业态只要不在排除范围之内,都可以实行加计扣除。而此前,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不宜适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活动,是指社会科学类的研究开发活动则不属于可以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企业产品(服务)的常规性升级或对公开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等活动(如直接采用公开的新工艺、材料、装置、产品、服务或知识等)则不属于可以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等。不宜适加计扣除的行业,是指非居民企业、核定征收企业、财务核算健全但不能准确归集研究开发费用的企业。

解除限制:扩大享受加计扣除的费用范围

从2016年1月1日起,在原有基础上,外聘研发人员劳务费、试制产品检验费、专家咨询费及合作或委托研发发生的费用等可按规定纳入加计扣除,这将扩大可享受研发加计扣除税收政策的费用支出。扩大了享受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费用范围。原来享受优惠的研发费用只是限于专职研发人员的费用,以及专门用于研发的材料费用、仪器设备折旧费、无形资产的摊销等等,不包括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等等。这导致了一些研发活动包括企业共同承担的一些研发活动,不能完整的计入到研发费用的范围之内。这次政策调整,在原来允许扣除费用的范围基础上,又将外聘人员劳务费、试制产品检验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以及与研发直接相关的差旅费、会议费等,也纳入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范围。

追溯加计扣除:允许过去3年应扣未扣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企业符合规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条件,而在2016年1月1日以后未及时享受该项税收优惠的,可以追溯享受并履行备案手续,追溯期限最长为3年。可能有一些企业在实际执行过程当中,原来符合条件但是没有申报,今年在进行核算的时候,发现这些活动是可以列入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也可以向税务机关申请,只要符合当时的加计扣除税收政策规定,可以向前追溯三年。这表明原来因各种原因应扣未扣的研发费用,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予以加计扣除。开创了逾期应扣未扣研发费用予以加计扣除的先例。此前,企业不论当期是否亏损,都应当按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依法加计扣除。而对逾期应扣未扣研发费用只能结转扣除,不得加计扣除。

简化审核: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实行事后备案管理

这意味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将由事先备案方式改为事后备案管理,这将降低企业在享受加计扣除时程序上和时限上的障碍。本次通过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新政策采取了“负面清单”管理办法:除规定不宜适用加计扣除的活动和行业外,企业发生的研发支出均可享受加计扣除优惠。同时,享受加计扣除优惠的“年度申报制度”,也被简化为“事后备案管理”,进一步方便企业享受优惠政策。不同公司和不同行业的加计扣除标准各异,但研发经费要按照项目归集备案。纳税人享受备案类减免税,应提请备案,经税务机关登记备案后,自登记备案之日起执行。未按规定报备的研发费用不得加计扣除。研究开发费用的减免属于备案式减免,纳税人未按规定报备不得享受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

归并核算:简化对研发费用的归集和核算管理

财税[2015]119号第三条第一款,明确了会计核算与管理要求,企业应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对研发支出进行会计处理;同时,对享受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按研发项目设置辅助账,准确归集核算当年可加计扣除的各项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进行多项研发活动的,应按照不同研发项目分别归集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此前,规定实行专账核算。企业必须对研究开发费用实行专账管理,同时必须按照本办法附表的规定项目,准确归集填写年度可加计扣除的各项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金额。要求企业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会计核算要求对研发费用进行专账管理。这次政策调整,只是要求是在现有的会计科目基础上,按照研发科目设置辅助帐,辅助帐比专用帐简化得多,这样可以简化研发费用核算方法,降低加计扣除计算难度,减轻申报纳税工作难度。

首推负面清单:加计扣除操作层面更加清晰

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相关问题,税收政策都采用的是正面列举。与此前相关政策不同的是,此次《通知》对享受研发活动加计扣除采用“负面清单”,规定了若干不适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活动和行业。可享受优惠的研发活动领域不再是采取正列举,而是“负面清单”的方式,扩大了可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的受益企业的范围,更便于研发费投入较多的行业进行加计扣除。这一次政策调整放宽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研发活动范围。原来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要求享受优惠的研发活动必须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两个目录。这次政策调整,不是采取正列举,而是反列举,参照其他一些国家的做法,除了规定那些不宜计入的研发活动之外,其他的都可以作为加计扣除的研发活动纳入到优惠范围里来, 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研发活动范围易于把握。这就是说,从操作上包括政策的清晰度方面,由原来的正列举变成了反列举,一些新兴业态只要不在排除范围之内,都可以实行加计扣除。

研发项目异议:企业无需举证由税务机关直接跟科技部门协商

税务机关对企业享受加计扣除优惠的研发项目有异议的,可以转请地市级(含)以上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出具鉴定意见,科技部门应及时回复意见。企业承担省部级(含)以上科研项目的,以及以前年度已鉴定的跨年度研发项目,不再需要鉴定。减少审核的程序,原来企业享受加计扣除的优惠,必须在年度申报的时候向税务机关提供全部的有效证明,税务机关对企业申报的研发项目有异议的时候,由企业提供科技部门的鉴定书,增加了企业的工作量,享受的难度也增加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很完整的提供这些证据的,不能完整提供就不能够享受。现在对这些措施也做了改进,调整后的程序是,对企业享受加计扣除简化为事后备案管理,有关的资料由企业留存备查,不需要都拿到税务机关,税务机关说要查证的时候再提供。如果税务机关对研发项目有一些异议的话,也不是说再由企业找科技部门来鉴定,而是税务机关直接跟科技部门协商,由科技部门提供鉴定。在享受政策的通道方面更便捷、更直接、效率更高。

境外研发费用:委托境外研发活动不得加计扣除

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定向结构性减税拉动有效投资、推动“双创”、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简言之,国家是为了鼓励企业多购买境内的研发服务。境内的外部研发投入额,不包括委托境外机构完成的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因此,企业委托境外机构或个人进行研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不得加计扣除。

七类特殊行业:不宜适用加计扣除的行业不实行加计扣除政策

行业负面清单列举了不适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行业,凡是上述负面清单之外的研发活动均允许加计扣除研发费用。1.烟草制造业;2.住宿和餐饮业;3.批发和零售业。4.房地产业;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娱乐业;7.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行业。上述行业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4754 -2011)》为准,并随之更新。

反避税条款:委托外部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应按照独立交易原则确定

财税〔2015〕119号文规定,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额应按照独立交易原则确定。这意味着,在加计扣除新政下,无论交易双方是否具有关联关系,但其业务往来如果不遵循公平成交价格和营业常规也无法享受加计扣除。企业委托外部机构或个人进行研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按照费用实际发生额的80%计入委托方研发费用并计算加计扣除,受托方不得再进行加计扣除。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额应按照独立交易原则确定。委托方与受托方存在关联关系的,受托方应向委托方提供研发项目费用支出明细情况。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是指企业委托境内其他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转制院所、技术专业服务机构和境外机构进行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成果为企业拥有,且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紧密相关)。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的发生金额应按照独立交易原则确定。

非关联关系:委托研发不再提供研发项目费用支出明细

此前,对委托开发的项目,受托方应向委托方提供该研发项目的费用支出明细情况,否则,该委托开发项目的费用支出不得实行加计扣除。之所规定必须取得受托方的清单,是因为在委托研发的情况下,费用的归集方是受托方,但加计扣除方是委托方,如果没有支出清单,税务机关对于研发费用支出的真实性、准确性较难判断。同时由于受托方费用支出明细可能涉及到受托方的一些保密信息,其主观上并不愿意提供。因此财税〔2015〕119号文规定,委托方与受托方存在关联关系的,受托方应向委托方提供研发项目费用支出明细情况。便于实务操作。

创意设计活动:相关费用可税前加计扣除

创意设计活动相关费用属于新增可税前加计扣除项目。企业为获得创新性、创意性、突破性的产品进行创意设计活动而发生的相关费用,可按照本通知规定进行税前加计扣除。创意设计活动是指多媒体软件、动漫游戏软件开发,数字动漫、游戏设计制作;房屋建筑工程设计(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三星)、风景园林工程专项设计;工业设计、多媒体设计、动漫及衍生产品设计、模型设计等。

(本文作者为深圳税桥税务师事务所副所长)

作者:樊其国

企业研发费用税收政策论文 篇2:

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研发的对策分析

摘要: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改变资源配置状况,降低企业研发活动的成本,调动企业研发积极性,为促进我国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与提升技术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政府不断扩大税收优惠力度对企业研发进行支持,帮助企业成为具有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的经济主体,但企业在享受税收优惠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账务不清、政策错用的情况。本文通过分析税收优惠在企业研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并对现存问题提供一些政策建议,希望能切实解决企业研发支出的税收优惠问题。

关键词:税收优惠;企业研发;创新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人民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现在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渴望这个目标的实现。经济实力强是实现目标的基础,当前的大环境决定了国家增强技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硬道理。为了优化研发资源配置效率,研发补贴与税收优惠是政府进行有效干预的两种主要政策工具。许国艺等(2014)利用OLS与分位数回归分析得出研发补贴对民营企业研发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陈凤华等(2017)运用随机前沿法得出大企业应更多的使用税收优惠政策。从两种政策工具的作用效果出发,研发补贴与税收优惠均能起到弥补市场失灵所导致的企业研发损失的作用,但我们发现税收优惠比研发补贴更适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更有利于避免廉政风险。

一、税收优惠对企业研发的作用机制

税收优惠是资格性财政激励措施,旨在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而研发补贴旨在提高企业研发活动的私人边际收益,是一项选择性财政激励措施。两种政策的性质不同,适用的对象也就不同,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而言,其已经具备较为稳健的发展模式,对其施以税收优惠政策使得企业生产的效率与结果均有保障。

(一)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税收优惠政策通过降低企业研发活动的成本,调动企业研发积极性,在相同投资规模下,使R&D要素资源的需求增加。假设此时社会中R&D要素资源的供给是充足的。随着要素需求的增加,要素供给曲线也相应地增加,要素市场均衡点随之变化,体现为要素均衡价格地下降。此时,企业的研发活动成本不仅因为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而下降,还因为要素市场价格的降低而下降。成本的双重降低会使得企业增加自有研发资金投入,增强企业的研发投资动机,且不改变企业对研究开发项目的投资组合,避免了税收干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由于研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程序要求企业先行負担研发费用,在有应税收入的情况下才能享受优惠,因此企业的逐利性促使企业积极开展企业研发活动。

(二)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与企业研发有关的税收优惠主要有税率优惠、加计扣除、即征即退等政策,其发挥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企业研发成本的降低,间接促进企业加大资金与人力投入,最终提高企业研发投资积极性,扩大企业研发规模。从政府与市场的角度出发,政府的研发补贴就相当于是企业研发活动直接的资金注入,很显然会对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从供求角度出发,政府的研发补贴会增加企业对研发要素(如各项料工费)的需求,在短期内会造成研发要素价格的提高,从而造成企业研发成本的上升,由于企业的趋利性便可能减少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不同于研发补贴。它不是政府的直接资助,而是企业以相关税收政策为依据,结合实际研发情况进行的优惠与激励。也就是说此时的政府只会站在税收征管的角度思考问题,检查企业是否符合税收优惠政策,间接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投资风险,保证了政府不会与企业在市场中产生竞争关系。

二、税收优惠政策影响企业研发的表现

(一)减免税力度不断扩大

从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以来,税收优惠政策已在全国各地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以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为例,2017年企业享受的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分别为569.9亿元和106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5%和26%。从地方数据来看,安徽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从2011年至2014年,四年扣除研发费用平均同比增长为11.59%,企业所得税税额共减少25.6亿元。同时,大部分企业表示因为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行而加大了研发投入。

(二)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运用能力参差不齐

税收优惠的计算常常以研发费用为依据,但是研发费用存在天然的归集难与人为管理不当的原因,使得企业研发费用可信度较低,容易造成政策的“错位”,特别是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的归集存在许多问题。如存在企业研发人员的人员年均费用远低于一般人员水平,委托外部研发的支出未按80%计入研发费,直接投入占研发费总额的比例过高等状况,还存在不同研发项目支出金额、结构竟然完全一样的问题,更有甚者研发费大于管理费。正是由于企业在运用相关政策时的会计能力参差不齐,造成账目混乱,税务部门对企业研发费用的真实性核查困难,使得我国研发支出大而不实、多而不精。

(三)税收优惠对企业实际生产能力无直接作用

一般情况下,完整的企业研发过程分为R&D活动与生产过程,R&D活动过程的不确定性强,生产过程的成果外溢性强。其实两个过程都有各自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针对R&D活动过程的不确定性。比如研发费用加计75%扣除促进了企业的研发过程,但是并没有对理论成果的实现具有激励作用,企业扩大了研发规模相应地调整成本也会增加,即人工成本、材料数量均需作出调整,一旦成本增加幅度大于税收优惠程度,企业就没有进一步生产的能力。再比如科技型企业15%的优惠税率,虽然降低了企业应纳税额,但企业的逐利性决定了其只会将资金注入收益快的项目,节约的这部分成本也不能保证全部投入生产环节。

三、税收对改善企业研发的政策建议

(一)形成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的市场还是一个处在发展中的市场,要想做到成熟与强劲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仍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帮助,仍需要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产权保护是市场经济茁壮成长的保护伞。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发展的避风港。只有在知识产权得到尊重的情况下,企业的创新因子才能被不断释放,增强市场中实质性创新的力量。在我国转型升级的当下,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发展的前提。2018年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排名上升至第17位,比去年上升了5位。如果不更加积极支持、推动、依靠创新,直接结果就是我国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发展停滞不前。因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国家的创新发展与科技进步都是意义非凡的。借助政府的力量完善市场,实质上是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市场发挥作用来淘汰劣质企业,减少优质企业研发成本,减少优质企业研发顾虑,调动优质企业创新积极性,增强市场创新活性。

(二)促进企业间合作,带动行业发展

小到每一家企业,再到每一个行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创新的需求是全方位、全覆盖的,忽视任何一个行业的创新都是不可取的。为此,必须加快关于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的改进速度,使其更好地发挥对企业研发的激励作用,体现税收优惠的普适性,缩短国家转型升级的进程,节约转型成本。税收优惠政策在制定时,可以对企业间协作完成的创新项目给予适当优惠。一方面企业间协作效率较高,另一方面可以较好弱化产品成果外溢性问题。虽然我国目前的研发费用税收优惠已经覆盖到大部分的一般行业,但针对全社会的创新需求,我国目前缺少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的税收优惠政策,应当按照行业实质尝试增加行业间研发税收优惠范围,使其切实成为促进每一个行业创新的普适性激励政策,以调动各行各业企业研发投资的积极性,带到企业发展。

(三)发挥前期指导,重视后续管理

税务机关肩负着保障国家税收收入和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两大使命,既要贯彻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行动指南,也要注重依法实施税收优惠在让利社会、扶持经济等方面的工作效果。税务机关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淡化税收任务,认识到税收优惠对调节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意义,积极实施因地制宜的税收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研发积极性是税务机关服务经济、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重要体现。税务机关要切实成为企业在税收方面的引路人,引导企业完善财务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经常误用、错用的政策,要加大宣传和解读力度。可在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上设立研发税收优惠政策专栏,对其进行介绍和案例展示,并及时对企业提出的问题给出解答;或者定期开展培训,确保所有高新技术企业,特別是中小企业,都能准确理解和运用好相关政策;如果监管过程中发现属于政策本身的弊端,要及时进行实证评估并加以完善,切实解决政策内外问题,完成国家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预期目标。

2018年起企业利润表的研发费用从管理费用中剥离出来,单独列支。可见随着研发费用数额地逐渐庞大,研发费用归集混乱的问题可以得到监察,税式支出统计的可操作性逐渐显现。因此税务机关在进行后续管理监督时,不能仅根据企业税务登记信息系统作出直接判断,而应通过发票、申报等数据的综合实时对比,增强信息科学合理现代化的实现。另一方面税务部门可以借助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力量进行认定,如与科技部门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对企业申报登记的研发项目和申报扣除的研发费用,采用企业研发状况实地抽查的方式展开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调查方式,税务机关对涉税问题依法处理,发挥依法监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凯,王鸿源.政府R&D补贴政策与企业创新决策间双向动态耦合与非线性关系[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05):43-56.

[2]江希和,王水娟.企业研发投资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06):46-52.

[3]安同良,周绍东,皮建才.R&D补贴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应[J].经济研究,2009,44(10):87-98+120.

[4]李坤,陈海声. 我国不同地区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效果对比——基于创业板公司的经验证据[J]. 科技管理研究,2017,37(09):21-28.

作者:李晓颖

企业研发费用税收政策论文 篇3:

推动广东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财税激励政策研究

【摘 要】 研发激励的财税政策对于一国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为揭示广东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投入与财税激励政策的关系,收集了88家沪深两市广东民营企业数据,构建了以研发投入强度为基础的变量指标,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财税激励政策与企业资产规模及企业创新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国家财税激励政策促进了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继而提高其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生存的原动力。

【关键词】 民营科技企业; 技术创新; 财税激励

一、前言

技术创新是一种公共产品,带有正外部性。其边际成本为零,即使多一个人享用,也不会增加成本,这就造成了“免费搭车”的现象,同时抑制了个体的创新动力。于社会而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降低了社会总福利。这个时候市场失灵,对研发起激励作用的财税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就开始发挥作用。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中是理性人个体,由于技术创新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和高门槛的特点,主客观上都会影响企业个体自主创新。政府只有给予实实在在的政策利益倾斜,才能激发理性人的创新动力。特别走在创新前沿的国家,它们的共有特征就是制定了激励技术研发的财税政策。美国1981年引入了研发支出的税收优惠政策。法国是1983年,澳大利亚是1985年。德国和日本也是很早实施财税激励政策的国家。这些国家领先实施财税激励政策,促进国内的研发创新。直到现在,它们的自主创新水平远远高于我国。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基本在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都在30%以下。可见,研发激励的财税政策对于一国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根据2013年广东省统计数据显示,全省R&D经费总量为1 443.45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总量1 237.5亿元,占广东R&D经费总量的85.7%。R&D项目4.09万个,发明专利申请4.72万个。广东工业企业三大行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研发投入量为5.5亿元、1 216.19亿元、15.80亿元。其中制造业研发投入占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98.3%。客观表明,如果不能在技术创新上取得竞争力,而只是重复简单地扩大生产,企业随时有可能因为经济的衰退而被迫退出市场。创新应该成为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生存的共识。

我国自1994年开始征收所得税以来,为了激励创新,逐渐放宽了研发费用扣除门槛。直到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从法律上明确了对研发的激励。我国的财税激励政策主要体现在:研发投入之前,向特定企业特定项目提供资金补助;研发投入之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无形资产加计摊销、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降低研发的资本成本,激发企业主体的创新动力。针对这些财税激励政策,广东省民营企业是否有效利用,不同企业规模,在利用政策的有效性上,是否有差异?以此需要作出何种政策调整,这是本文的研究所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的颁布,从税法制度上明确并健全了对研发投入的激励。与其配套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适用于一切从事研发活动的居民企业。根据广东信息统计网的数据,广东省R&D投入强度从2008—2013年连续6年实现递增,分别为1.41%、1.65%、1.76%、1.96%、2.17%、2.23%。2013—2014年广东省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占4.8%,逐渐缩小;第二产业占比46.4%,基本持平;第三产业占比48.8%,逐渐扩大。2013年高新技术制造业占比25.1%,先进制造业占比47.9%;2014年高新技术制造业占比25.7%,先进制造业占比48.1%。2013年,对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为主体、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中的部分科技税收政策为辅助的广东省企业科技税收政策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越来越重视学习和关注政策,对政府重点支持领域和政府关注的科技动态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政策申请的数量在不断提高。由此提出假设1:国家财税政策促进了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我国研发投入的激励政策最为常见的分为两类,直接补助和间接优惠,包括政府补助、税前加计扣除、折旧加计扣除、投资抵免。加计扣除、折旧政策和投资抵免政策加速研发投入资本的回收,又由于这部分支出可以加计扣除,起到抵税效应,降低了研发投入的资本成本和风险。这种政策的税收激励对象为从事研发活动的所有企业。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研发投入的项目,投入成本在事后可得到税收优惠。这样的政策具有公平、透明的特征。政府补助是政府在企业投入研发前,针对特定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政府直接补助给企业的特定研发项目,往往要求企业有该项目的配套资金支持,并且该项目不一定符合市场效益,但是该项目一定要符合社会效益。因此,企业没有选择研发投入项目的自由权,必须按照政府重点支持的范围。政府补助具有直接、收益明显的特征。两种激励政策各有所长,不能互相取代。但究竟哪一种激励政策更为有效?大部分学者认为税收激励较政府直接补助更为有效。由此提出假设2:利用税收激励政策比政府直接补助更为有效。

1999年Fishman and Bob、1998年Holmstrom研究证实公司规模是公司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但前者认为公司规模与其研发投入正相关,而后者看法相反。我国学者实证研究表明2008—2009年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对宏观经济和政策变化更敏感,尤其是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从企业自身讲,资产规模大的企业管理偏向高水平。这样的企业组织应对市场环境有利或有害的变化,反馈速度快。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超前于经济发展;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能及时调整投资范围,缩小风险资金。由此提出假设3:相比于大型企业,中小型民营企业不能有效地利用财税激励政策,研发投入较少。

研发创新是一项正外部性产品,对于理性人来说,个人边际成本大于个人边际收益,而小于社会边际收益,就会降低个人研发投入的积极性。这是整个社会研发投入低存在的系统因素。研发创新具有极高风险性,成本的大量投入能否按计划收回是不确定的。即使研发投入资本成为沉没成本,也不能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故企业作出研发决定时,客观上要受到企业是否有充足经营利润的限制。由此提出假设4:盈利能力强的企业,研发投入偏高。

(二)模型建立

Rdr=α+β1lnGi-1+β2(25%-Cit)+β3Ct+β4M+

β5Gpt-1+ε

(三)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

Rdr代表投资强度,即R&D/当期销售收入。由于目前研发费用并非财务报告必要披露内容,所以目前财务报告中没有明确的科目归集研发费用。根据会计分录记账原理,资本化的研发费用,期末会被计入无形资产;费用化的研发费用计入当期的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的数据是通过财务报告手工搜集而来。

2.解释变量

lnGi-1代表政府直接补助的对数。为消除其异方差性,进行对数化处理。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外的学者研究表明,政府科技资助政策对企业R&D投入具有互补效应或者替代效应,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但大部分研究支持互补效应。程华、赵祥(2008)采用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滞后一年的R&D投入有显著促进作用,企业规模越大,政府科技资助激励效果越好。因此,本研究支持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R&D投入具有互补效应,政府的科技资助促进研发投入,选用前期的政府资助数据,预测其系数为正。

Cit代表企业所得税税负,25%-Cit代表企业所享受到的所得税优惠,25%-Cit值越大,企业所享受到的税收优惠越多。Cit等于所得税费用与税前利润的比值。Ct代表企业的流转税税负。随着“营改增”扩围,流转税税负减轻。我国学者对税收激励的观点归结为:税收激励政策促进了研发投入,但刺激效应有限。

虚拟变量M,本研究将资产规模作为虚拟变量M,大型民营企业取值1,中小民营企业取值0。根据2011年印发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从业人员1 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 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型企业。

3.控制变量

销售毛利Gpt-1代表企业上一期的盈利能力,表明当期若进行研发投入,是否有留存收益配套。考虑到当期的投资决策,一般由上期期末决议,这里的变量选择上期的销售毛利Gpt-1。如果企业研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从筹资的次序上,企业优先动用内部留存收益,降低研发投入的资本成本。当代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创新力强的企业具有高于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销售毛利,说明企业盈利能力影响企业研发投入。

三、实证分析

(一)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和筛选

本研究数据收集来自企业层面,涉及企业数量多,民营企业之间财务素质参差不齐。若进行问卷调查,不能保证问卷结果的有效性、代表性、真实性,不易取得可靠性数据。考虑到这个问题,笔者选取了财务状况透明度高的沪深两市民营企业。根据收集的396家上市企业相关数据,制造业上市企业占上市企业的66.41%,其他行业企业占比较少。近年来,我国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领域,广东省信息技术行业企业仅占6.82%。一方面表明,广东省民营企业资金投入的层次低,投入领域集中。另一方面,加强广东省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关键是要激励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是否能有效通过财税激励,刺激企业投入研发,提高创新水平,不同行业对研发投入资金的需求不同,例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行业研发所需资金较少。信息技术行业虽然研发密度较高,但是在广东省形成一定规模的上市企业较少,构不成研究的大样本。去除行业不同对财税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本研究数据来自2013年沪深两市广东省制造业民营企业的截面数据。剔除异常企业数值外,选取了88家样本数据。

(二)统计分析

针对以上假设,将2013年的截面数据用SPSS Statics 19.0按照强制进入法(Enter)进行线性回归。输入自变量lnGi-1、(25%-Cit)、虚拟变量M、销售毛利Gpt-1、因变量Rdr,得到模型的拟合优度R2为0.361、F值为8.914、P值为0.000,显著性水平小于0.05,通过检验。对于截面数据而言,该模型是显著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研发投入程度的变化。具体见表1、表2。

(三)回归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得到的分析结果如表3。从表3可以看出:

变量对数化补助与研发投入强度正相关,P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政府补助与企业研发投入关系显著,且存在正相关关系。变量(25%-实际所得税税负)与研发投入强度正相关,P值为0.021,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所得税优惠力度与企业研发投入关系显著,且存在正相关关系。变量流转税税负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负相关,P值为0.446,大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虽然流转税率高会降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显著。以上检验证明了假设1:国家财税政策促进了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流转税税负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负相关,但关系不显著,表明:政府通过降低流转税税负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的政策,不是特别有效;变量对数化政府补助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相关系数为0.007,相关关系显著,表明:政府补助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研发投入;政府补助1元,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0.7%,变量(25%-实际所得税税负)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相关系数为0.217,相关关系显著,表明:政府实施研发投入加计扣除、所得税税率优惠等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变量(25%-实际所得税税负)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相关系数0.217大于变量对数化政府补助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相关系数0.007,表明:所得税优惠政策比政府补助,更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研发投入。以上检验部分地支持了假设2:利用税收激励政策比政府直接补助更为有效。

企业规模与企业投入研发强度负相关,P值为0.029,小于显著性水平。表明:中小民营企业的研发强度高于大型民营企业的研发强度,正好和假设3的结论相反。

变量销售毛利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正相关,P值为0.10,小于显著性水平。以上检验证明了假设4:盈利能力强的企业,研发投入偏高。

四、结论与启示

为了揭示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投入与财税激励政策的关系,本文收集了88家沪深两市广东民营企业数据,构建了以研发投入强度为基础的变量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研究了财税激励政策及政策实施形式的有效性,企业资产规模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根据检验,得到以下结论:(1)国家财税政策促进了民营企业研发投入。(2)所得税税收优惠比政府直接补助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流转税税收优惠促进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不明显。(3)现阶段,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大于大型民营企业的研发强度。(4)盈利能力强的企业,研发投入偏高。

本文的实践启示在于:(1)政府应加强所得税优惠力度。引导、规范企业加计扣除,鼓励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政府应加大对于科技补助的财政支出。引导、支持企业完成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3)现阶段,上市的中小民营企业覆盖医药、通信、生物、科技等高技术领域,研发投入强度高,潜力大。政府应做好对这些企业区域性政策支持,促进中小民营企业的技术跨越,降低研发风险。(4)盈利能力强的企业研发投入偏高。最根本的是要保障资金投入多、时间长、风险大的研发项目的进行。政府应放宽股票IPO融资、再次融资条件,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于民营企业,缓解融资难现状,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从资金方面,促进企业研发投入。

【参考文献】

[1] 陈建珍,黄才锁. 税收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成效分析[J]. 经济研究参考,2010(71):30-32.

[2] 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13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4.

[3] 张源,陈燕青.广东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税收政策优化思路[J].商业时代,2014(2):136-137.

[4] 杨路明,李智敏.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2):29-31.

[5] 于洪.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财税支持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5(5):19-22.

[6] 赵戊生.财政政策扶持背景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路径分析[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9):95-96.

[7] 解维敏.我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1):151-153.

[8] 周晓蓉,王三江.试析我国小微型高技术企业税收现状[J].税务研究,2015(5):23-27.

[9] 冯海红,曲婉,李铭禄.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吗?[J].科学学研究,2015(5):27-35.

[10] 任树伟,鞠晓峰.三种政策对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7.

作者:张源 杜玮

上一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论文下一篇:作业成本管理要素实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