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尊重教育特色建设

2024-06-15

学校尊重教育特色建设(精选8篇)

篇1:学校尊重教育特色建设

倡导尊重教育理念,推进学校优质发展

景山实验学校2013-2014学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征求意见稿)

一、指导思想

2014年,在上级政府、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校以“构建高效课堂,推进优质发展,倡导尊重教育,打造幸福校园”为工作中心,全面实施“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规范管理”和“幸福校园建设”的四大工程,重点抓好文化建设、队伍建设、学生养成、课堂建设等四方面工作,全面提升学校品位,努力将景山实验学校办成宝安区优质民办学校。

二、工作目标

(一)落实尊重教育理念。让“尊重教育”成为学校的文化核心,成为引领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从而构建幸福校园。(落实部门:各处室)

(二)规范学校管理,推进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改革,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调动教职工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落实部门:办公室)

(三)创新学校德育方式,有创造性、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实现德育的序列化、课程化、生活化,让德育工作“活”而“实”。(落实部门:德育处)

(四)聚焦课堂教学,倡导有效活力课堂,优化教师教学行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构建高效课堂模式。(落实部门:教学处)(五)抓好校本教研,开展课题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课堂中的问题、学生中的问题,以课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鼓励教师积极撰稿、投稿,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落实部门:教学处)(六)加强学校党、工、团、队建工作,继续做好学校宣传工作。(落实部门:办公室)

(七)进一步健全安全、综治等各方面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制度,确保校园、师生财产安全,让校园成为平安和谐的师生家园。(落实部门:安全办)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2014年,是我校倡导尊重教育理念和规范管理落实的关键年,我们将“稳中求新抓改革,深谋远虑建队伍”,向“建设优质民办学校”迈开坚实的第一步。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做好下面的工作。

(一)理念引领聚文化

办学思想和理念是一所学校源于办学历程、基于现实、引领未来的核心力量,是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2014年,我们将全面落实尊重教育理念,凝聚全体教师的正气和智慧,挖掘、提升、建设内涵丰富的学校文化。将文化建设与师生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建设动态的师生“自己的文化”,用文化引领师生的发展,实现文化管理学校的格局。加强宣传工作,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树立学校新形象。

(二)放眼发展建队伍

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人发展,衡量学校管理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教师的发展状况。教师发展了,学生必然发展,学校必然发展,教育必然发展。因此,建好队伍是学校管理的根本要务。

1.要加强班子建设。教师发展,班子先行。学校领导班子要重点发展自己的“四力”。

(1)人格的感召力。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严以律己,公正待人;讲团结,树正气;时刻为学校谋发展,为师生谋发展;扎实工作,讲究实效。利用行政例会,加强班子成员的沟通交流,真诚开展激励与自我激励,提醒与自我提醒,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班子整体的凝聚力和人格的感召力。(2)学识的引领力。班子成员要加强学习。每学期至少要读一本自己分管工作的专业书籍,一本自己选教学科的专业书籍。班子内一学期至少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交流会不“纸上谈书”,而是重点谈学习对工作的启示及自己的实践,以此提高领导班子的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提高班子集体的学识引领力。

(3)思想的创造力。学校行政和中层管理干部,要带着思想来工作,让日常的管理工作具有创造的活力,不至于陷于简单、重复、低效的泥潭。

(4)管理的执行力。“空谈误教,实干兴校”。执行力建设是学校管理走向规范化、精细化的关键。从校长到中层管理干部,都要做到明确长远目标,任务周周明,日日清。

2.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队伍的政治管理、师德建设。鼓励老师真正做“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2)加强学习型教师培养。成立学校读书会,继续举办“读书月”活动,号召每位教师每学期读一本好书,写好一篇心得体会。特别是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因为没有教育理论作基石,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走不远。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利用学校网站、开辟读书专栏、展示优秀的读书心得,让读书成为景山实验师生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

(3)加强年级组、教研组、兴趣小组的考核,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团队建设,促进教师团队全面发展。

(4)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学校学期至少进行两次班主任培训活动,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解决真问题。

(5)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开展“最美教师”“最美班主任”等系列评选活动,激励教师的成长。

(三)贴近生活见德育

1.开展“三生”教育,深化“三知”教育内涵。学校将德育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三生”教育为核心、结合”三知”教育的活动内容,全方位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通过德育教育的强化,实现德育工作生活化、序列化、特色化。

2.继续办好“景山德育讲堂”,让更多的社会名人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

3.倾力打造精良德育队伍。创新形式,完善机制,以打造德育处、团支部、大队辅导员为主力的引领,以班主任、中队辅导员为主力的执行,以学生干部为主力的学生自我管理队伍。

4.贴近生活抓习惯养成教育。尽力避免德育活动的高调、空洞、形式化,融“德”于“行”中,让德育活动生活化。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并创新升旗、班队会、鼓号队、艺术团体等常规德育活动形式,让学校德育活动“活”起来,“亮”起来,“实”起来。

5.继续做好班主任家访工作,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访工作的开展,家长学校的开办以及“关工委”工作的落实,实现家、校、社会共育的教育追求。

(四)聚焦课堂展活力

构建高效课堂模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有效教学。在全面推进有效活力课堂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1.重视集体备课,提高备课质量。坚持加强集体备课,发挥规模教学优势。做到“四定”、“ 四统一”、“三步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课组落实每周的主备,教学处统筹安排各个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时间。“四统一”:授课进度、教学要求、校本作业、检测练习要统一。“三步走”: 个人自备、集体复备、个人二次备课三个步骤。主备人提前一周将备课内容(包括教案、学案、课件)电子稿发给组内成员讨论,同组教师应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班级的学情进行二次备课。

2.优化上课环节,突出主体参与。认真执行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能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把握恰当,教学环节紧凑流畅;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和鼓励学生的主体参与,激活学生的思维,使每个学生、每堂课都学有所获。

3.精心设计分层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根据学生的实际,作业分层做到难易适度,确保针对性、有效性和提趣性。建立学生错题档案,指导学生配备好各科错题集,有针对性地强化错题订正,提高作业的效度,实现教学质量提升。

4.实施科研兴校工程。认真做好校本教研,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以教育反思为重点的教科研工作。抓好1-2个重点课题的研究,抓紧校本教材和分层作业的研究,广泛开展学科和个人课题(小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五)优质服务抓后勤

规范学校后勤管理,发挥后勤的服务功能、育人功能。强化学校后勤财、物管理,建好学校财产管理台帐。

1.要以师生健康为本,加强科学膳食研究,提高饮食质量,办好学校食堂。要抓好疾病预防工作。以“学会自理”、“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为突破口,落实学校后勤工作的育人职责。

2.有效抓好安全工作,努力打造平安校园。全面落实各项安全责任,切实执行各项安全制度,杜绝因教育教学行为不当而发生安全事故。尤其要加强防 踩踏、防溺水、防食物中毒、防拐骗、防火及交通事故发生。广泛开展“科学避险、安全逃生演练活动”,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防范学校伤害事故发生。

3.抓好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抓好消防工作。加强警校共育,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

(六)关注全面促和谐

1.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以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重点,以“强班子、壮队伍、抓制度、创特色、构和谐、促发展”的创先争优工作总体要求,将党建工作抓实抓好。

2.进一步重视学校工会工作。要高度关注教师身心健康。组织开展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培养师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做好教师体检工作。

3.要进一步完善教(职)代会制度,落实校务公开。

4.继续开展结队帮扶活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通过与塘尾万里学校、凤凰小学结对共建,学校之间以办学理念传播、办学经验交流、学校文化影响、干部教师交流、教研联合构建等形式切实促进三校在办学条件、学校管理、师资水平、学校文化、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共同体建设做到有领导,有计划,有活动,见成效。

5.加强档案管理,努力实现档案管理达标。

景山实验学校 二0一四年二月

篇2:学校尊重教育特色建设

表达权利

2012年04月12日 07:24:47

来源: 法制日报

新华微博

【字号:大 中 小】【打印】

【纠错】

“我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学校也不该把我们当成追求升学率的工具!”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举行升国旗仪式时,高二学生江成博在国旗下发表讲话,将之前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悄悄换成另外一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4月11日《扬子晚报》)。

当绝大多数学生都只在“为考试之分数而读书”的时候,江成博同学关于教育弊端的积极思考,特别是勇于表达自己对现行升学和教育制度的不满,抨击父母强加给自己的所谓理想,呼唤“做美好的自我”,不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甚至还给了人们一些前进的希望。这也就是为什么江成博同学的举动收获公众一片赞誉的原因所在。

其实,呼唤自由崇尚自我,向来就是人类的本能,这种精神在年轻人的身上尤为凸显。具体到现行教育弊端,来自包括学生群体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挞伐之声,从来不绝于耳。单就这篇演讲来说,也许并不全面和公允,也许谈不上深度和成熟,但这绝对不是“牢骚满腹”,更不是“要出风头”。替换掉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换上直抒心意的真文章,这其实就是语文教师经常教学生们总结的“中心思想”——冲破牢笼约束,向往精神自由。

毋庸讳言,“讲真话”是我们时代最为稀缺的品质之一,与此相反,官话套话、空话废话充斥着我们的周遭。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学生自由表达,相反却要处处“把关设卡”呢?学校可以不同意学生的观点,但必须捍卫其说话的权利。这样的教育才是不虚伪的,才是有活力的。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学生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是毫无创造力的人云亦云。说实话,我们需要更多这样敢于讲真话的学生,我们更需要更多允许学生讲真话的学校。

篇3:学校尊重教育特色建设

一、现代幼儿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保证幼音乐教育能够有质量的进行, 对幼儿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 目前幼儿师范学校音乐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影响了幼儿音乐教师的培养。

(一) 幼儿师范学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不足

目前, 幼儿师范学校音乐专业课程的设置大都是按照中师院校制定的, 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 学校过于重视课程的深度和难度, 没有对课程之间的联系和互补作用进行考虑, 严重忽略了音乐教学与其他艺术专业之间的联系, 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知识面较窄, 音乐专业能力过于单一, 不能够做到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也没有将音乐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的能力, 以目前比较普遍的问题为例, 现代幼儿音乐教师缺少伴奏的能力, 音乐的专业素养比较低。想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 专业素养强的毕业生, 幼儿师范学校首先应该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 提高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课程设置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的结合实际的社会需求, 根据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进行设置, 以保证幼儿师范学校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二) 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的教学手段为主

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 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临场发挥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音乐教学课堂将教师作为课堂的主线, 教师只是将乐理知识一股脑儿的倒给学生,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情况, 更别说在课堂上创设相关的情境, 营造一定的艺术氛围来帮助学生进行消化吸收了。原有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倾向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主要凭借死记硬背、机械式训练的方式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没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交给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高。

(三) 严重忽略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目前的音乐教材中过于老化, 与实际的应用严重脱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很少的设计到书本以外的知识, 学生毕业之后才发现, 在学校所学的内容根本用不上, 工作中需要的东西自己又没学过, 感觉自己严重缺少实践能力。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 幼儿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师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多的涉及一些实践的内容, 尤其是教师在准备课堂教案之前, 应该针对相关幼儿学校的实际需要进行考察, 然后再将实际需要的课程内容交给学生,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尽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过程中的能力。

二、如何在尊重个体差异的情况下, 做好幼儿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

(一) 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个体情况设置合理的音乐课程

新课标中强调,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展开一切的教学活动,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为了更好的完成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 幼儿师范学校应该对音乐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 学校应该对学生的人体差异、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 建立一套既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课程, 同时还应该注意课程之间的联系, 选择具有互补作用能够相互促进的教材。

对于课程的设置,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是课程设置的重点, 受到扩招的影响, 学生进入学校时自身的音乐素养是存在一定差别的。首先, 应该按照学生的音乐水平进行分组, 不同组学生的教学进度不相同, 以便学生都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良好的掌握。

(二) 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着重于观察学生的优劣势和性格特点。然后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这种教学模式在技能练习的过程中尤为重要, 教师应该尽量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表演的机会, 然后根据表演中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三) 设置适当的实践课, 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提供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校应该充分的利用自身的资源, 为学生建立一定的实训基地, 这样学生可以凭借实训的机会来了解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然后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技能补充,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训情况来对其中的不足进行补充, 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 因此只有将其放到实践过程中, 才能发现学生的不足。这样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发现不足并及时改正。

总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做好幼儿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新课改教学目标的完成, 也是培育符合社会需求音乐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尊重个体差异幼儿师范学校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音乐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 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尽可能的做到因材施教, 同时, 学校应该充分的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 为学生建立实训基地, 促进学生将理论融于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江.幼师声乐分层教学研究[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 2005.

篇4:“尊重教育”引领学校发展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实验校,我校以“尊重”为核心办学理念,并将其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让尊重成为一种文化,为师生创建一座和谐的乐园,让学校成为师生体验幸福、绽放生命的家园。

“尊重教育”的内涵

在传承历史和展望未来的思考过程中,我们将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定为“尊重”。在这里,尊重有三层含义:重视与敬重,懂得与理解,包容与赏识,其主要内容是尊重规律、尊重环境、尊重文化、尊重人人。

尊重规律:尊重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认知规律。目的是引导师生遵守规则、掌握方法、把握规律,让每一个人都能身心健康成长和科学发展。

尊重环境:尊重身边环境、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目的是引导师生尊重环境的多样性和资源的有限性,让每一个人都懂得爱护环境,物尽其用,非需勿用。

尊重文化:尊重北京文化、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目的是引导师生懂得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认识到包容超越等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学会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让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丰盈的根;同时吸纳世界先进文化,学会探究和合作,掌握生存和工作必备的基本能力,保证在未来获得可持续发展。

尊重人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目的是引导师生不仅要尊重现代人,还要尊重未来人,只有自尊自爱,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懂得做今天想明天、做自己想他人,才能健康快乐、坦诚交往、自信成长。而尊重未来人主要是通过尊重规律、尊重环境和尊重文化来实现的。

“尊重教育”既传承了历史文化,又符合当今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加强传统文化的培育”,加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责任感”等新要求,最终达到培养具有“北京情、中国心的世界人”的育人目的。

“尊重教育”的实施路径

如何真正让“尊重”理念落地生根?我们采取“尊重教育具体化、尊重教育课程化、尊重教育行为化”的策略。

1.建立共同愿景,构建办学目标体系

为使“尊重”理念落到实处,学校从四个层面完善了办学目标体系。该体系包容着尊重的理念和教育价值,体现出为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智慧,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一是享有环境教育浸润之乐。突出以尊重学生发展需求为本,体现三个多元——色彩多元、内容多元、形式多元;突出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为本——体现鲜明的北京情、中国心、世界人的主题文化特色;突出以尊重环境资源为本——非需勿用、一物多用、物尽其用。

二是享有课程学习探究之乐。突出“尊重规律、尊重人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一二四四五六”课堂文化标准;突出基于尊重理念的课程建构体系;突出多样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开展深化“尊重”主题的多种实践活动。

三是享有人际交往归属之乐。突出“尊重差异、尊重需求”,开展多样化的学生社团活动;突出“尊重人人”,开展“坦诚交往”“知恩感恩”等良好习惯培养活动。

四是享有管理文化温馨之乐。突出真字——知真情、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突出助字——发现、点燃、分享、提升;突出导字——先导发展,实施星级评审制度。

2.诠释“尊重”理念,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在尊重理念和育人目标的统领下,我们以“尊重学生发展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多元开发校本课程,开设了科技、艺术、文化、体育四类128门校本课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校本课程不断进行整合、归并,逐步形成了“尊重”四大领域的系列精品校本课程,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有效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3.丰富“尊重”内涵,提升教育教学品质

学校以课堂为主要空间,建构了体现“尊重”理念的“一二四四五六”课堂文化标准。如学生层面做到“四个我会”:我会倾听、我会发现、我会质疑、我会实践;教师层面做到“五个让”:目标让学生明确,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规律让学生发现,学法让学生归纳。师生只要围绕标准展开研讨、实践中对照标准落实,就可充分阐释课堂文化,打造高效课堂。

通过建构课堂文化标准,我们进一步把“尊重文化”浸润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借助“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学情分析”“分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等课题,开展“差异教学”的研究与实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课堂意识形态。

4.尊重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最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和情趣培养,我们在充分研究学生未来发展必须养成的良好习惯的基础上,着重在“时间管理、健身健心、坦诚交往、学习探究、独立阅读、知恩感恩”六大习惯方面加大培养力度,把“尊重”的理念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中,使之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行为方式,并通过实施“星级学生评价”,将其纳入小学生综合评价。

此外,我们以128门校本课程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和依托,开发并形成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四类学生社团106个,形成26个精品社团,如合唱社团、管乐社团、机器人社团、魔方社团、武术社团等。

学生实践活动更是凸显主题性,即围绕“尊重”的四个领域,与主题课程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满足学生多方面需求的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如“因什么而乐”“游中轴品文化”“走进北京的名人故居”等活动。

5.尊重环境育人,创建学生成长乐园

在学校环境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学生需求和差异,处处从学生的视角设计,设立开放的图书空间、科技空间、笑脸墙、我是明星小舞台、班级展示线……处处都有学生的书法、绘画、手工等作品,让每一面墙都能说学生听得懂的话,成为学生学习资源和才能展示的空间,让学生每一天都体验到成长和发展的快乐。

依据“尊重”的四个内容,按主题进行文化创建。如本校依托“品味北京文化”校本课程,建立“京味文化楼”,使其成为学生动态的课程资源。各分校也分别建立了能够体现“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校园环境,目前已成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教育基地,成为白家庄小学向北京市、全国乃至国际交流和展示的窗口。

6.尊重教师劳动,形成特色管理文化

学校坚持“尊重差异、因人施导”的管理理念,以“知真情、办真事、说真话、做真人”作为我们的管理追求。

面对具有差异的教师团队,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因人施导、因人施管”的《星级教师评审制》,从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四个方面,设立一星到五星5个等级,进行自主申报与综合评审。同时运用“发现、点燃、分享、提升”的管理原则,引导教师不断提炼自身专业发展经验,形成自身专业优势,实现了优势专业“先行发展”,带动他人“先导发展”的目标,帮助教师发现亮点、总结特点、形成风格、铸就特色,有效地提高了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整体水平,推动了四个校区教学水平的高质均衡发展。

通过上述“尊重教育具体化”的多元实施路径,学校已经形成了以“尊重”理念为根,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与行为文化为茎,以课程建设、课堂文化建设、学生活动建设、校园环境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为叶的品牌特色,“尊重教育”也成为白家庄小学最亮丽的文化名片。

篇5:学校尊重教育特色建设

常德师范学校是一所传统的中等师范学校,历来特别重视汉字规范书写教育工作,通过建章立制、责任落实、活动深化和环境熏陶等措施,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贯穿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考评等各个环节,有力地促进了师生的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在汉字规范书写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提高认识

党的xx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加强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的通知》也提出,开展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人文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学校认真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贯彻上级有关语言文字工作的文件精神,使师生达成共识:汉字历史悠久,承载着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千古传承,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与此同时,汉字自身也成为文明中独特、重要的一部分。正因为认识到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重要性,才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分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骆绍华同志任组长,师范部主管领导和写字课专业教师李余良等具体负责规范汉字书写的工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担任常德市书法协会副主席的郭立纯校长还带头任教毛笔书法选修课,他在书法教学中,坚持书写规范汉字。

二、强化目标管理,增强规范意识

建立健全规范汉字书写有关制度,确保在校内校外推广使用规范汉字。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使用规范汉字,教师课堂板书、批改作业、书写评语必须用字规范,做学生的表率。根据初等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性质,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生通用基本功训练与考核制度,明确了通用基本功的构成与考核标准,其中就包括规范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三千常用字等。

制定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工作中长期计划,把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工作纳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和各项工作中。根据当前形势,教导科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开设了软笔书法和钢笔写字等必修课和选修课。

编写规范汉字书写的校本教材,如《钢笔写字教程》、《硬笔书法习字帖》、《常用汉字字音字形》等。

加强队伍建设。学校强化专业书法教师队伍,重视全校教师粉笔、钢笔、毛笔“三笔字”书写培训,要求、鼓励语文教师进行规范汉字书写教学。其他教师也要能够成为规范汉字书写的表率。为此学校专门组织全校青年教师三笔字书写大赛。有力的促进了教师规范汉字书写水平。

三、营造浓厚氛围,注重环境熏陶

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方净土、一片蓝天,是学校应尽的职责。学校校园环境建设不仅要环保、美观,而且要突出汉字书写特色,注重传统文化熏陶。近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方式,全力营造浓厚规范汉字书写氛围。学校楼道、会议室、教室等公共活动场所都设有“请讲普通话,请用规范字”等警示语;校园内设置了语言文字规范化永久性宣传牌;学校宣传橱窗、各班黑板报每学期都坚持办以“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为主题的专栏,努力让学校的一墙一壁会说话,一草一木都育人。一进校门,抬头可见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内容,书写规范,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立足技能训练,着力讲求实效

常德师范学校的发展以1999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此前是单一的师范教育,此后是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并存的局面。但无论在哪个阶段,我们都始终坚持把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当作教育教学的重点工作来抓。我们提出了“与艺术为伴,塑造美好心灵”、“一笔漂亮的钢笔字,装饰你的一生”等响亮的口号。每年,我们都对学生的规范汉字书写进行考核。我们确定了考核的时间、内容和办法,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训练措施和考核标准,并明确告之学生考核结果将影响到毕业证、教师资格证的发放。这一制度的实行,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有了制度的保障。在长期的师范教育中,我们摸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学基本功训练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学校硬性规定每天晚自习必须习字20分钟,练习书写规范汉字。学校还为每一名学生购买了一块小黑板,要求他们坚持每天书写规范的粉笔字,并组织相关老师进行检查指导。由于措施得力,训练有方,学生的规范汉字书写水平有着明显的提高,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我校毕业生的汉字书写技能得到了教育部门和兄弟学校的高度赞扬,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五、开展系列活动,形成亮点特色

为配合市教育局开展的“学校文化建设”工程,营造富有中华文化传统特色的育人氛围,借规范汉字书写这一平台来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学校为此而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特别是重点开展了“打造书香校园,润泽教育人生”系列活动。如学校定期开展青年教师的通用基本功比赛,定期举办初等教育专业和幼师专业学生毛笔、钢笔、粉笔字的毕业汇报展览,其规模之大,水平之高,经常受到来访的领导、专家的高度赞扬。每年举办一届艺术节,组织全校学生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其中就包括黑板报、手抄报和三笔字会展。学生还自发成立了“青雅书法协会”“百舸书法协会”和“墨雅笔轩书法协会”,制定出了协会章程,这些协会组织参加了“常德市首届高校书法作品展”,协会会员举办个人书法展或多人书法联展,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很好地弘扬了民族的优秀文化。

六、喜获累累硕果,倍受广泛赞誉

通过长期扎实的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全校师生有了高度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参加校内外各项竞赛活动,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受到广泛赞誉。

我校教师在常德市中等职业学校“五项全能”(诵读、即兴演讲、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比武中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其中,语文组的张业萍老师和龙家骅老师分别获得个人全能第一和第二的好成绩。

组织学生参加常德市中职学生各种大赛,多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2011、2011年连续两年组织学生参加由国家语委、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市、省、国家三个级别的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成绩斐然,王程、周恒、吴洁、杨洋以及王愈、刘宏等同学荣获省级一等奖,吴洁另获国家级三等奖。

2011年上半年,学校被常德市教育局评为“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下半年,顺利通过省语委和省教育厅的检查评估验收,被授予“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篇6: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长城乡长城小学创建特色学校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创建特色学校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我校以“传承绿色文化,构建环保校园”为突破口。把环境教育列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环境教育目标纳入素质教育目标,使环境教育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以全面提高环保素质为目标,以培养环保能力为重点,创建一条与众不同的特色发展之路:传承优势成特色——发展特色创特色学校——凸显特色树品牌。

二、创建背景

1、我校是长城乡的中心小学。服务范围广,校园占地面积1267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33平方米。校园地面全部硬化,校舍前后均有草坪、花坛、造型设计多样,绿化带纵横错落,绿化面积达482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6.2%。各种标语牌匾,知识橱窗装扮着校园,处处渗透浓厚的文化气息,优良的环境优势,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功效,已初具特色。在创建省级“绿色单位”的同时,不断地渗透环保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育人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实效性、长效性。

2、2004年我校被凉州区教育局评为“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性学校”;2005年被武威市教育局评为“示范性小学”,2006年被凉州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凉州区环境保护委员会评为“绿色单位”,2007年6月被武威市环境保护局、武威市教育局、武威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评为“绿色单位”。我校被评为武威市“绿色单位”后,十分珍惜这个荣誉称号,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实《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精神,深入开展环境教育和环境建设,把环境教育当作学校的特色项目来创建,当作优化教育环境、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来抓。

3、目前,我校正在努力创建省级“绿色单位”,突出环境育人的功效。学校在大环境上具有传统的优势,校园环境优雅,人文及生活环境优越,是读书治学、陶冶情操的理想园地,在绿树映衬下的校园整洁美丽,长青的松柏,钻天的白杨,华盖般的柳树错落有致、行列整齐。早春的桃花,盛夏的玫瑰,金秋的菊花,寒冬的翠柏,映衬出了繁花似锦、硕果累累、四季常春的美丽景象,教室的红墙被绿色点缀的格外鲜艳,室内外的牌匾内容丰富、色彩鲜艳。人文和谐的校园,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创建“绿色学校、环境育人”的优势。

三、创建目标

根据凉州区教育局[2008]02文件精神,制订学校特色项目的创建规划,并努力开展工作。以环境教育为依据,以创建省级“绿色单位”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凉州区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明确创建特色学校的目的意义,联系实际采取多层次,多内容,抓结合,促渗透的措施,全方位全过程推进创建活动,力争在一至两年内凸显特色、彰显功效。

(一)近期目标——制定计划、措施、实施方案

1、设置创建特色学校领导机构

学校领导机构:

组长 :楚文科(校长)

成员 :王典银李新春王恒张生永赵云善

陈瑞林杨冉马玉伟李淑娴

机构成员从校长“第一责任人”到教师、学生等诸群体进行责任分工,以期促进环境教育合力和环境教育整体效应的形成。

1、校长切实担负起学校环境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2、教导处、总务处切实当好参谋,经费和软硬件配套运行。

3、全体教师都切实担负起形成环境教育合力的责任,促进环境教育的整体效应。

2、构建学校“创建”工作总体计划、支持性政策和措施

教导处、教研组、班主任和分管人员依据教育局的文件精神具体研究制定计划;计划、措施和方案分阶段、可行、有效、安全,定期检查(自查)落实

情况,及时总结调整。师生应了解学校、班级所制订的各项计划和实施方案。

3、确立运行机制,组织有效实施。

“环境育人、”特色项目创建的过程应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现行的规章制度,还是长远的发展计划,都应倡导有益于环境的工作与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有益于学校环境的文化氛围。

(二)远期目标。在现有环境教育初具特色的基础上,逐渐把“绿色学校、环境育人”建设结合起来,进而实现特色学校的远期目标。

四、环境教育特色项目创建的可行性论证

(一)加强组织管理,构建完整的环境教育体系。成立“绿色学校,环境育人”特色项目创建领导小组,为了是创建活动高效有序推进,使环境教育能真正落到实处,让环境育人理念切实从观念走向实践,体现到师生的个人行为,进一步加大力度,适当投资优化校园文化设施。

(二)重视师资培训,提升环保理念。学校环境教育工作是靠广大教师开展的,因此,教师环境素质的提高,是环境教育蓬勃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1、由教导处制订对教师进行环境教育培训计划,查找培训材料,设计环境教育的新内容新举措。

2、学校订阅或购买一定数量的各方面的报刊杂志和书籍,让师生多渠道获取教育知识信息。学校图书室专门设立“绿色书架”,学校宣传橱窗专门开设“绿色宣传栏”。

3、每学期由教导处安排环境知识系列讲座,举办环境知识竞赛,环境教育论文比赛。通过一系列活动,提高师生创建热情,自觉参加各类环保活动,从而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

(三)完善环境教育体系,深化环保教育。

每学期由教导处负责选择、编制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开展多学科渗透教学,努力做到全面渗透、全方位渗透、全过程渗透,真正将环境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重在渗透就是要讲求方法,注重全方位参与,注重潜移默化。环境教育的情感色彩很强,要尽可能做到“润物细无声”,切忌空洞的说教。

实行全面渗透,学校本身要给学生营造出“环境教育特色项目创建”的氛围,这会给学生接受环境教育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只有“硬件”和“软件”的配合,才能事半而功倍。

(四)重视环保宣传工作,创设环境教育氛围。

环境教育当务之急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我们主要通过对学生创设环境教育,制定系列环境行为准则、创造良好舆论氛围,组织学生自觉参与有计划的环境实践活动得以实现环境意识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1、全面落实校园内环境教育宣传标语、警示语等校园文化硬件设施规划。育人设施在年内要初具规模。

2、学校开设“绿色宣传栏”,及时向学生传递环保信息。

3、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环境知识竞赛、“我与绿色学校”征文比赛等,大力开展环保宣传工作。

五、制定了环境育人特色学校的实施方案

(1)确立一到六年级教育目标及达标要求。根据目标要求寻找各学科教材中的教育训练内容,有机渗透、结合。

(2)环保特色教育实施途径:

①班队活动。由于中队主题活动有其特有的仪式,因此对队员的教育尤其深刻,一次成功的中队活动在队员们成长的道路上留下闪光的轨迹,对他们的一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将环保特色活动与主题班队活动有机结合,在时间上、制度上保证了环保教育的顺利进行。

②社会实践。为了培养队员主动地参与社会和作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行为,我们有意识地引导队员观察周围及家乡的自然环境的变化,调查并了解污染所造成的后果。在活动中,让队员们学到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技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家庭社会。我们注意把环境教育从校内扩展到家庭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环保家庭、社会。我校少先队辅导老师与队员要一起走向社会宣传

环保知识,举办“让绿色走进家庭”等环保活动,让小手牵大手,共同创建“绿色家园”。

④学科渗透。由教导处提供信息,整理资料,语、数、外、音、体、美、思、社、各学科教师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因素,对照目标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自身优势,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意识的教育。

(3)建立兴趣小组,进行环保科研活动。

①建立小小环保行动队。“搞环保,你我动脑动手;齐参与,学校美景再现”,让队员们知行合一,开动创造思维的机器,参与环境保护,美化社会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学校组成“小小环保行动队”,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改进处理方法,避免生活垃圾二次污染》等活动。

②建立小小环保传播组。进行文艺创作,环保板画,绿色广告宣传和环保摄影展示等等。

③建立小小环保调查组。如水质调查,噪声测试,大气观测,绿地调查,生态调查等等。水质调查组的孩子们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PH值来测试水质的技能,学会用过滤、沉淀、消毒等方法净水。考察长城的红水河,写出一篇篇充满稚气但思路清晰的调查报告。大气监测组的同学在科学教师的指导下,要学会观测树叶变化来判断大气污染的程度。

④建立小小环保设计院。开展以节能设计、家乡环境设计、废物利用设计、环保软件设计等为内容的环境设计活动。例如在“生态环境创造”环保创新活动中,大队部要开展 以“校园绿化规划设计”为内容的比赛,队员们对学校人行道、花坛、操场、墙面等环境进行绿化设计。一幅幅图画,一份份方案,凝聚着孩子们一颗颗环保心,利用这些活动激发孩子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热情,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同学中能崭露头角,成为二十一世纪环境科学的预备人才。

六.时间安排:

“传承绿色文化、构建环保校园”创建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8年3月—12月,绿色文化设施建设阶段。

主要任务是:制定公布方案,计划,初步改变校园环境,教导处利用各种机会,各个平台向全校师生,学生,家长发出倡议,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第二阶段:2009年1月—2010年7月,为重点实施阶段。

主要任务是:完善绿色学校建设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育人活动。教导处将不定期地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和参加市级组织的活动。

第三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2月,为总结,评估阶段。

主要任务是:总结本次活动的具体做法,总结好的经验,提升学区、校交流推广,参加市组织的相关展示、评比、总结和特色评估活动。

附:凉州区创建特色学校建设规划表

传承绿色文化 构建环保校园

——长城乡长城小学创建特色学校方案

篇7: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2011-06-07 08:28:44)

转载

杂谈 ▼ 标签:分类: 教学一得 在全面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特色建设”是当今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一所学校都是独特的”,创建学校自身的教育特色,也能够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同时也符合家长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这一愿望。根据学校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校开展“竹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其意义在于“以竹文化校本课程研究为载体,实施德智一体化,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特色建设分析

(一)外部条件分析

庙下小学地处龙游县南部庙下乡,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峰峦叠嶂,连绵35万亩竹海蔚为壮观,有“浙西大竹海”之美称。1999年被浙江省林业厅命名为“浙江省毛竹之乡”。2001年被衢州市政府命名为“衢州市毛竹之乡”。赏心悦目的自然生态景观、丰富的竹林资源以及由此而生发的竹文化,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是值得我们开发和利用的一笔宝贵财富。

(二)师资条件分析

我校有一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占70%以上,教师队伍比较年轻,教师们富有爱心,教学水平较高。基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开展“竹文化特色学校建设”,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习教学的本领,还能学会育人的本事,这无疑是意见很有意义的事情。

二、特色建设定位

(一)学校办学思想

坚持以“竹文化”为特色,树立“育人为本、和谐发展、张扬个性”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为“行为规范、基础扎实、志向高远、体魄健美”的合格少年,实现“创文明环境、树良师形象、育创新人才、兴特色学校”的目标。

(二)学校特色表示

学校特色以“竹”为主体,开展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是弘扬乡土文化的最基础的事业,是对“只有本土的,才是最优的”的生动实践,将协调乡土文化与学科知识的交融、互渗,整合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各项资源。它具有挑战传统课程的精神状态,表现出对乡土文化的自信和宽容,相信乡土文化对课程建设的参与,不仅不会对具有主流价值的知识构成威胁,还会促进其作用的发挥,为学科课程添翼。

学校特色的实践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重视行动和问题解决,以“竹文化”为系列,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主题,逐步形成学生个性化的、未定的有主体经验基础的、长时期学习的,主体可自由判断的和主体可建构的知识结构。这一过程将给学生的一生发展夯实乡土文化根基,给学生打下爱国、爱乡、爱民的情感底色。

学校特色的实施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也要依靠家长的关心、社会的支持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将与家庭成员、竹农、种竹专业人员、竹文化研究人员对话,实地感知、探讨和创新竹文化,构建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会,有助于拓宽合力教育的途径。

因此,学校特色的开展将以“竹文化”为切入口,依托前期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采取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方法,通过各学科教学、主体教育活动、竹文化实践活动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活跃。这将改变教师多年以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育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课程理念,并把经验、知识、技术、思想、理论、方法等文化传给学生,培养学生交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三、特色建设目标

1、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以地方资源为基础,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发展为特点的特色学校创建的途径。从而增强学校的办学动力和活力,为学校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力求走上一条个性化特色的道路。

2、通过特色学校的建设,培养学生对竹子的浓厚兴趣,感悟竹的品性,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现代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学有特长,帮助他们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学会竞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特色学校的建设,建设一支具有主体创造性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整体素质的发展。

四、特色建设构想

(一)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

1、营造氛围,搜集素材。学生从小生活的庙下山区群山绵延,风光旖旎,竹海茫茫,全国汽车拉力赛赛道穿越浙西大竹海森林公园。浩瀚竹海当中点缀着古村民居、参天古树、山涧清流,山水田园风光绚丽多姿,灿烂夺目,堪称“花果洞天、世外桃源”。这种天然的氛围使得校本课程素材比比皆是。我们要做的只是如何营造氛围发动学生去搜寻、探访、积累、加工、提炼。开题后我们组织了一次大型的 “竹乡搜索无极限”亲子活动:和父母一起通过上网、看书、采访、调查、实践等各种途径搜集竹乡名人名事、竹乡诗歌、儿歌、竹乡趣闻、竹乡俗语、歇后语等并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交流,学校汇总成册。学校建立了“校园竹文化”的研究课题专业网站(网址:http://)。学生所有的资料都可以及时上传至校园网。由此,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

2、化整为零,建构框架。根据积累的原始素材,我们建立了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浙西大竹海》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包括竹乡风采:生态竹乡、美丽竹乡、竹之底蕴、竹之运动。竹乡生态:竹经、育竹三步曲。竹乡制品:庙下竹席、翠竹美工艺、竹食品。竹子神韵:关于竹的传说、成语、歇后语中的竹。竹子资源:竹与现代经济、庙下竹林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每一单元文本后还有单独的拓展单元“竹海人家”包括:百竹荟萃、竹林园地、竹园论坛、竹海名人。

3、集思广益,积累资料。在框架基础上,2006年6月份开始,课题组教师学习有关专著,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始征集资料。一是向广大家长、所有学生征集。以给家长一封信(附校本课程框架)的形式鼓励家长和子女一起搜集与竹有关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各种资料。很大部分已经收录在各单元中。二是向广大教师征集。通过开展“校本课程金点子评选”也使课题组老师视野大开。三是向本地专业人士讨教。我们邀请了县林业局驻乡林业指导员包乐祥和本地退休老教师叶文标以及当地民间艺人吴德林给课题组的老师作了专门指导。还聘请他们为课题专业顾问,负责教师培训、学生讲座。另外还与专门负责编撰“庙下乡非物质遗产志”的叶文标先生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集思广益,累积了大量资料。摘抄与课题相关的理论达90多篇;撰写有关论文12篇;完成典型课例6例,典型教学设计6篇;撰写各类典型案例12篇。

4、整理材料,编写样本。

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每人负责一个部分内容的编写,经过努力,2007年2月编写出了《浙西大竹海风采》校本课程样本。样本分竹乡风采、竹乡生态、竹乡制品、竹子神韵、竹子资源五个单元。

(二)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实施

1、宣传竹乡竹海。本乡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得学生对竹并不陌生,通过对竹的认识和理解,挖掘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对竹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会用心体会身边的竹文化。向着这一目标,我们结合学校的校园建设,在“人创造环境”的同时,发挥“环境创造人”的育人功能。

(1)利用宣传窗开设“家在竹乡”专栏。宣传窗中每月一期的“家在竹乡”专栏由全校12个班级轮流刊出。每月一个主题,所有的内容都由学生搜集,课题组教师具体指导。主题多样,有“竹乡名人”,“ 飞雪点竹妆”,“ 翠竹伴我同成长”,“乡竹,乡心”等。少先队负责评选每期的优秀编辑、美工、作者等,教导处负责评选每期的优秀读者奖、金点子奖和“火眼金睛”(找差错)奖,并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公布名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刊出质量,扩大了阅读面。

(2)利用黑板报开设“竹乡风采”专栏。我校每个教室后都有黑板报。两周一期的板报,内容丰富多彩:竹乡逸事、竹乡趣闻、梦里竹乡、我为竹狂、竹海古道、竹海人家等等。每一期的板报都让人眼前一亮。驻足观之令人感叹:身在竹乡,心情欢畅。更为学生迸发出的热情、无限的创造力而惊诧。它为学生架设了亲近竹,了解竹,感受竹,热爱竹的桥梁。

(3)建立校园“竹林馆”。我们先后共引进了15种竹子移栽在教学楼后的“竹林馆”中。每棵竹子上挂有该类竹子的习性、分布、繁殖过程简介。定期组织各年级学生观察竹子的生长过程,记观察日记。

真正做到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块土地都育人,构建了一个底蕴深厚、和谐健康、催人奋进的校园环境。

2、打造系列活动。学生在竹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中学习、生活,他们赏竹、论竹、研竹、品竹,在探讨中得到情感的提升,在争鸣中获得创作的灵感。我们适时为学生搭建起一个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研竹的过程中画、唱、写、做,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1)找:成立“笋丫儿科学院”,寻找、收集家乡庙下竹子的种类、面积、历史,编写竹子手册。

(2)画:我们成立了“笋丫儿小画院”,由本校美术专职教师和民间画家何仲寅(县书画协会会员)担任辅导员,利用美术课和第二课堂进行素描和野外写生。家乡的一草一竹、一山一水都成了学生心中的“天鹅”。

(3)写:学校创立了“未来星创作室”,其宗旨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让孩子们用笔描绘家乡,用心感受家乡竹海的壮丽、优美。由于报名人数众多,我们以自愿申请、现场创作、抽签确定各班6名学生组成创作室班底,再聘请他们为各班的“斑主”,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组建班级创作组。

(4)做:学校成立 “竹艺品工作室”,每个班还设有“竹艺吧”。①训,我们请民间艺人吴德林和美术老师为各班培训了5名骨干,再由他们辐射培训。②仿,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竹制品、竹工艺品,把观察到的画出草图。③做,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和父母一起,但不能由父母代替,用竹子材料制作简单竹制工艺品。④创,在模仿的基础上,我们提高了要求,提倡做有新意的作品。使学生明白: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热情。⑤赛,我们结合县里的科技创新大赛,学校征集创新作品、集体报名参赛。⑥拍,对在县里获奖的作品我们除授予荣誉称号外,在征得学生和家长同意的前提下还举行了小小拍卖会,拍卖过程完全由学生组织,少先队提供支持,家长委员会具体指导。

3、营造竹韵课堂。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他们想更多、更系统的了解家乡,了解家乡的竹,了解家乡的人。2006学年第一学期,学生新奇地发现课程表上多了一门课——校本课程《浙西大竹海风采》。当时,我们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差异非常谨慎地选取了三——六年级各一个班开始实施这门课程。2007学年第一学期,在实验的基础上,在三——六年级全线铺开,并于2008学年延伸到一二年级,实现每班每周有一节校本课程《浙西大竹海风采》。我们建立了“以活动体验为先导,以课堂实施为主渠道”的体验学习模式。学习这门课程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竹子的浓厚兴趣,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在竹艺术渗透中获得精神的熏陶,在感悟竹的品性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现代意识。

(1)教师培训:2006年2月25日,我们邀请了县教科室副主任商祝泉老师给全校教师作了“校本课程实施,你准备好了吗?”的专题讲座。商老师从校本课程实施的意义、校本课程实施的特点、校本课程实施的注意点、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四个方面作了高屋建瓴地讲解,使每位教师茅塞顿开。2007年3月16日,我们还邀请了省小语会副会长、省特级教师、课程专家赖正清老师给每位教师作了课程实施前的最后培训及动员会,赖老师重点作了校本课程教学设计和评价的问题。通过专家的引领,每位校本课程实施教师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心里有底。2007年11月28日,衢州日报“教育在线”栏目以大幅版面介绍了我校的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并就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出宝贵建议。2008年4月16日,高启华副市长来我校检查工作时,也对我校的校本课程实施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我们适时抓住这些建议、指示对全体教师多次进行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再培训,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校本课程的实施。

(2)精心实施: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在2006学年,我们分别挑选了省、市、县骨干教师钟华伟、方忠伟、叶应珩作为第一批课程实施教师。采用集体制定教学计划、即时交流,课题组成员补充的方式,边实践边交流边反思,举行了三次集体备课,全体教师参与备课,使实施教师得到了提高,又储备了新的实施教师。从2007学年开始,我们每月固定开展一次校本课程教研活动,补充校本教材,讨论教学方法,交流实施心得。

(3)联动教研:语文组和综合组、数学组的三组联动教研模式是我们的一个创举。各组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去冷眼看课堂,他们的建议往往使执教者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每一次的教研活动,每一次的课堂反思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增强了实施者的信心,更为后来者开拓了一条通往成功彼岸的大道。

4、探究竹乡精神。作为竹乡人,竹乡的景,竹乡的人,竹乡的情,一切离学生那么近。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升华,去提炼把他变为一种精神——一种骨子里挥之不去、一种血液里时时流淌、一种无论身在何处都难以忘确的精神——竹乡精神。这种精神在校园里就是一种文化——校园文化。

(1)校本课程有课外拓展这一版块,我们把它与学校组织的活动整合。如全校的“竹乡发展,你我他”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把全校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年龄段分别围绕认识竹子,竹工艺、竹食品,竹神韵,竹经济四个方面开展实践活动。每组活

动后学校评选优秀实践活动成果。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到身为竹乡人竹子与每家每户息息相关。

(2)我们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实现我能行。引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如“竹废料的再利用”、“竹叶的再开发”、“庙下竹工业的现状调查”、“ 晓溪农家乐的调查”等。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到竹与庙下经济的发展不分不离。

(3)我们开展“三个了不起”活动:竹乡了不起、竹乡人了不起、争当了不起的竹乡人。我们适时举行“竹文化”诗歌大赛、“竹文化作文大赛”、“竹子”绘画比赛、“竹子赞”主题演讲等专题活动。赞家乡、绘家乡激发了每一个学生做一个了不起的竹乡人的美好信念。

(4)举办家乡名人在我心中活动:校本课程每一单元都向学生推荐一名竹乡名人。如今,从革命家、著名学者华岗,革命先烈吴雄到全国劳动模范、课题顾问童太科、庙下最大笋竹加工企业老总黄煜俊等学生都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

五、特色建设

1、坚持整体性原则。学校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切均围绕着“竹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来进行,每一项工作的安排,都要反思对此核心特色的意义何在,从而让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形成有机整体,推动学校特色的发展。此外,学校也要做到四个结合:(1)研究要与管理、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统一筹划;(2)教育教学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统一筹划;(3)德育与教学要紧密结合,统一筹划;(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要紧密结合,统一筹划。

2、坚持发展性原则。首先,所有的发展,都是在现有基础上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现有基础,对现有基础进行总结和反思,不脱离现有基础另搞一套;其次,所有的发展,必须是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成果;再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持续地跟进,更准确地说,特色学校创建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历程,在这过过程中,我们需要包容、接纳和精益求精。

3、坚持个性化的原则。特色就是个性的展现。学校要在校风、学风、师资队伍、制度规范、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大胆革新,办出特色,有个性化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模式,也有个性化的教师队伍和校园文化,最终打造出庙下小学强烈的个性符号。

篇8:学校尊重教育特色建设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极其重视德育教育,采用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成长,有一些成功经验,但总体而言,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存在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1. 校规不成体系,临时校规层出不穷

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缺乏对可能发生问题的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往往是发现一个问题出台一个规定,各种临时校规你方唱罢我登场般地铺展开来,虽然动静很大,但是效果不佳,管理者深感无奈与困惑。更有甚者,在学校接受检查和评估期间,为了让检查者看到最好的面貌,一些学校制定临时校规,不仅干扰正常教学秩序,而且对学校的诚信教育造成巨大冲击。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各类校规校纪没能竞相补充、完善出台;二是德育教育管理上的某种缺失。

2. 德育教育体制上重视分工,忽视合作

学校的政教处、教务处、共青团组织、系部和学生会等组织机构,虽然工作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承载着德育教育的任务。虽然很多学校都采用日碰头、周例会和月诊断的方式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但在管理体制上的缺憾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条块分割不均、分工不明确、各自为政和合作不足,等等。有些部门的管理者擅长出台一些奇特的规定以展示管理上的创新,却忽视了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系统。此外,由于各管理部门根据自己的工作目标各忙各的事,忽视相互间的协调与合作,出现工作目标太多、教育活动相互重复等现象,使教育陷入繁琐主义的泥潭。

3. 缺少切合学校实际的校训,口号型、标签型校训较多

校训,对学校而言不是一个精神符号,而是德育支撑体系的脊柱。不少学校青睐那些雷同的或政治口号型校训。例如,“做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内涵远大”等。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定位应是:做和谐的人、做最好的自己。再如,“培养高技能人才”等。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合格的产业工人,并非高技能人才。类似这些被许多学校使用的校训,背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甚至有些学校的校训名不符实,有悖于学校的文化内涵。总之,校训不是一个口号或标签,而是学校培养目标的经典概括,能让师生们在校训中找到精神支撑,形成前进动力。据笔者所知,江苏北部某职业学校的校训是“习惯良好”。这个校训非常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问题是,使用合乎实际并具有良好引导作用的校训的学校较少,而使用目标太大、内涵过大的校训的学校较多。

4. 把学生看得太紧,学生没有自我空间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由于怕学生出事,就竭尽全力把所有学生都看在眼皮底下,连吃饭睡觉都不例外,给学生自我安排的时间和空间非常少,学生整天处于“被教育”“被活动”的圈养状态。这种治理思维,即希望学生的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让学生循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前行。在这样的高压状态下,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抓得太死、管得太多、看得太严,不仅让学生丧失了主动性,也丧失了活力,容易造成秩序的失范、掌控的失效和前行的暂时停顿。缺少自我时间和空间的管理模式,如同画画失去留白一样(留白是一幅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留白的画就是一幅失败的作品。因此,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之内,按照自己的个性特征茁壮成长,是德育教育的必须。

5. 德育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需求相距较远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材的征订有两种模式:一是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征订,二是征订学校自己选择教材。无论哪种征订模式,均缺乏对教材的深入了解,加之中等职业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不高,大多数学校不具备开发本校德育教材的能力,因此,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要么讲一些远离学生实际的大道理,让学生云里雾里;要么讲一些与学生需要的德育教育联系不大的东西,让德育课形同虚设。另外,有的学校使用10多年前的教材,有的学校占用德育课时段讲解经济学原理,有的学校在德育课堂上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当德育课的内容对学生成长没有实质性帮助的时候,学生便体会不到德育课的快乐,感受不到德育课的教育作用,甚至对德育课缺乏兴趣。教师面对学生没有表情的面孔,教学热情自然一落千丈。

二、中等职业学校需要什么样的德育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在升学考试中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升学而言,他们的价值无法体现,但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亮点和长处,只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将其挖掘出来,只是片面地认为他们学习成绩差,只能学点简单技能,做产业低端的劳动者,这样的教育理念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德育教育。

1. 帮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首先应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每个学生找出自己的特长和发展方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做最好的自己。应该注重细节教育、案例教育,减少和淡化理论型、口号型的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成为学生的人生必修课。

2. 切忌副作用的产生

学生需要适合他们成长需求的、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如果学校出于某种需要,让学生参与弄虚作假,这对学生人生观造成的影响是多少节德育课都挽救不了的。例如,原本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校园不够整洁,但为了接受检查和进行评估,学校倾全体学生之力打扫卫生、规范环境,这样做确实无可厚非,毕竟谁都想把最好的面貌展现出来,但是,在检查过后,学校又回到脏、乱、差的状态且无人问津,这就太不应该了。总之,教育的目的再崇高、再伟大,其手段都不能违背教育情理,基于此,实施德育教育时不要用力过猛,不要让教育产生副作用,在关注教育感染力的同时,切忌让教育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3.“教育”必须与“训练”区别开来

“教育”必须与“训练”区别开来。“训练”可以针对人,也可以针对动物,而接受“教育”是人所独有的能力。如果学校德育教育只是对学生进行机械说教和训练,缺乏解释与引导,学生即使记住了教师的说教,但也很可能失去自己的判断力。其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需要的德育教育应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巧妙渗透在一切细节之中的。例如,德育教育应渗透在学校每个教育活动的实施、教师的言行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又如,学校规范学生着装时,往往以纸质文件的形式发布校规,明确规定学生不允许穿什么样的服饰,在要求学生的时候,如果女性教职工或女教师着装不严肃,穿无领、无袖或低胸服饰,那么学校对学生的种种规定又有何意义?即使学生按照校规要求着装,但他们是否知道如何在不同场合有品位地着装?总之,德育教育不是说教性的训练,而是渗透在一切细节中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只有这样的德育教育才具有感召力和扎实效果。

4. 注意学生的禁果心理

上帝让亚当和夏娃不要吃禁果,他们却偏要吃。天神让潘多拉不要打开魔盒,他偏偏忍不住。导致这些行为的,就是禁果心理。其实,禁果心理差不多人人都有。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禁果心理更加严重。校规校纪明令规定不可以如何如何,他就非要去闯这个红灯。出现这个状况,教育工作者不必大惊小怪,漫漫人生路,谁不错几步。如果学校教育把错误拒在门外,真理也就被关在了门外。通过苛刻的管理剥夺学生犯错的机会,学生便没有犯错、知错、认错和改错的经历,这样的德育教育是不切实际的。要允许学生犯错,珍惜学生的知错和改错过程,肯定学生对错误的认识。学生需要的德育教育不是让学生记住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是通过对具体的犯错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明辨是非,让学生通过知错和改错的过程提升自我修养、培养良好品德,把犯错误的经历当成一次人生的契机。

三、如何让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功能最大化

不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难教,只是我们尚在探索适当的教育方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太过理想化的愿景难以实现,相反各种新问题会层出不穷,因此,很多教育行为值得我们研究,很多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为了实现德育教育功能的最大化,有这样一些方法不妨采用。

1. 以“活动德育”替代“课本德育”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模式应从呆板的课本德育中走出来,用“活动德育”替代“课本德育”。

活动的德育也是行动的德育,知行合一,以行为主,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理念。在学校教育场域内,应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把道德观教育与学生成长联系起来,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关注每个焦点、热点问题,抓住每个教育契机,摒弃口号式、标语式的德育教育,以活动德育、过程德育为主要的德育教育方式,坚持落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符合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特征的德育教育。

2. 实施让学生有“感觉”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形同虚设、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是内容空洞、教育形式僵化,虽然德育教育被各个学校高高挂起,但却严重缺位,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学生没有受教育的感觉。德育教育一定要脱离形式主义和机械照搬,开展身边的德育教育、动态的德育教育、过程的德育教育和开放的德育教育,尊重学生,以高站位思考、低角度切入的方式,不苛求、不热烈和不醉人,在平淡中注重实效。让学生产生感觉,产生指导人生的穿透力,并将这种感觉与穿透力融入到人生旅途中。

3. 勿从功利角度量化德育教育

从功利角度对德育教育进行量化,以期提高德育教育水平,这是行政化的教育思维,是美好而愚蠢的愿望,是不靠谱的希望,最终导致德育教育的消极、被动和虚设,甚至走上包装与作秀的歧途。勿从功利角度量化德育教育,不去打扰德育教育,不去擅自出台违背教育规律的离奇的德育教育实施与考核方案。让德育教育慢慢地渗透进学生的心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他们实现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目标、每一个大目标,从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4. 取消作秀式的德育教育

作秀式的德育教育,是一种教育泡沫,吹得越大,越容易破裂。通过展示实施德育教育,这个愿景不仅过于理想化,而且有悖于教育发展的规律。真正好的教育是不露痕迹、默默进行的。要坚决取消形式化的作秀式的德育教育,不故弄玄虚,不标新立异,不做无用功。要心怀对教育的敬畏,按教育规律办事;要心怀对社会的责任感,扎实提高教育质量;要心怀对学生的爱心,通过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素质。

5. 让德育教育缓慢而自然地进行

学生成长,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多些理性的思考,要多些耐心的等待,既要规划森林,又要让每一棵树自由生长。面对各类棘手的教育问题,德育教育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要有对教育规律的坚守,不受非教育因素的干扰,不急躁、不功利,让德育教育缓慢而自然地进行,让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里,成就学生健全的人格,鼓舞学生奋发向上,挖掘学生的独特能力。

6. 开展增强学生自我意识的德育教育

一个人缺失自我意识,就会缺失责任意识;没有责任意识,就没有前进的动力。要通过德育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精神追求,让学生有个性、有特色,有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的基础和能力。

上一篇:儿童教育论的文学观下一篇: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