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论的文学观

2024-06-15

儿童教育论的文学观(精选6篇)

篇1:儿童教育论的文学观

马瑶

摘要:周作人是中国最早发现“儿童”的人,他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者、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理论的开拓者、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大胆探索者,他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是中国儿童学和儿童文学领域最初的理论建设。他提出的“以儿童为本位”的核心观点对其他的研究者提供了理论基础。他倡导的“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发现并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自觉提供了观念上的巨大推动力。新时期以来,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中心任务是建设与发展,人们最为关心的是儿童文学在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健康发展,推动儿童向理想人格健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强调儿童文学的审美性与娱乐性价值,这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可谓是不谋而合,从而又突显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的独创性文化价值。

关键词:周作人;儿童文学观;以儿童为本位

周作人是中国最早发现“儿童”的人,他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者、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理论的开拓者、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大胆探索者,他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是中国儿童学和儿童文学领域最初的理论建设。

就中国而言,当时正处在清朝统治即将落幕的情况下,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西方先进国家对我国的侵略,随之而来的还有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进思想,处在这一时代的进步青年纷纷赴日本留学,真正的接触了西方多方面的先进思想。周作人就是这一时代的文学青年。就个人而言,1885年他出生在富庶家庭,孩时,家庭富裕,生活无忧,见识颇丰;十多岁家道落没后,却没有使他感到悲惨,反而是另一种生活的体验,从未承担过家庭重担,保留了童趣。赴日本留学时,基本生活开销大多由兄弟鲁迅承担,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买书,看书,译书,写作上,这时的他系统化地学习了人类学、生物学、心理学、西方哲学等多方面内容。回国时携日本妻子,生了三个儿女,他们分别是丰一、静子、若子,据周作人的友人回忆,他是一个很好的父亲,在对儿女的教育问题上甚费功夫。并且,周作人19在浙江第五中学工作四年多,后来在女师大,北京大学从事教书工作,教书生涯对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因素。

周作人是发现儿童第一人,在日本东京留学期间,周作人便利用自己学习的英文和日语广泛涉猎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儿童学方面的西方书籍。在这些学术领域,他对儿童学的发现就成了他研究儿童文学的立足点。他在1913年12月发表的《儿童研究导言》中就说:“盖儿童者,大人之胚体,而非大人之缩形……世俗不察,对于儿童久多误解,以为小儿者大人之具体而微者也……”这是我们能见到的周作人关于“儿童发现”的最早文字。这一建立在“儿童发现”基础上的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明显早于鲁迅19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首次提出的“幼者本位”、“孩子本位”的儿童观。类似的儿童观在周作人于192月发表的《玩具研究(一)》中也出现过,他认为玩具应“以儿童趣味为本位”。“以儿童为本位”是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核心。1914年6月周作人在《绍兴教育月刊》第9号上的《成绩展览会意见书》一文中指出:“故今对于征集成绩品之希望,在于保存本真,以儿童为本位。”这是最早出现“以儿童为本位”的表述的文字,他主要是针对儿童艺术教育而言的。他认为评价儿童创造的艺术应该“以儿童为本位”,这就把儿童世界与“世俗”、“大人”的世界相向而置。“以儿童为本位”,强调将儿童文学从以成人意志、成人教育目的论为中心,转移到以儿童为中心,使儿童文学契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思维特征和社会化特征,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

19他的儿童文学专论《儿童的文学》进一步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儿童文学观,提出成人社会必须承认作为完全的个人的儿童的权利,并提出两点根据来解释:第一,我们承认儿童有独立的生活,我们应当客观地理解他们,并加以相当的尊重;第二,我们又知道儿童的生活是转变的生长的。

所以要将儿童的文学供给儿童。他主要的理论成果有《儿童文学小论》《儿童研究导论》《童话研究》《童话略论》《儿歌之研究》《玩具研究》,翻译神话《希腊神话》等。其儿童文学观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1)哲学思想。注重儿童的精神自由和健康,尊重儿童的自由生命价值,不以成人教育为目的,不能只简单的将儿童看作是缩小的成人,然后将一些思想硬是给他们灌下去不管他们是否需要,也不管他们是否能接受。中国传统教育观和儿童文学观,夹带着蒙昧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思想实质,将儒家思想和道德过多地灌输于中国儿童,渗透在一切之中,导致他们想象力受到约束,也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愉悦。正因为如此,要消除无知,克服恐惧,让儿童从蒙昧和专制的羁轭下解放出来,过一种自由而健康的生活,那就必须接受理性之光的导引,这便是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基本诉求。由于在中国传统儿童文学向现代儿童文学的转型过程中,周作人坚定不移地按照理性化要求来寻求对儿童观的解释,以其具有的启蒙性质彻底决裂旧儿童文学观的姿态给予了现代性的儿童文学观一种合理的表达,从而确立了他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2)科学角度。周作人为自己的儿童文学观提出的最高使命就是尊重儿童的自由生命价值,这与周作人接受的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以生物学和儿童学为基础,把科学运用到儿童文学的探求上,努力为儿童文学寻求合乎它本身的科学性,即为儿童文学的发生、发展寻找其充分的.理由。并且,在对与儿童相关的领域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同时,更将他的精力关注于儿童“内”生活的需求,并以美国“小学校里的文学”为榜样,在中国第一次旗帜鲜明地倡导“儿童的文学”,既在征服传统的儿童观的过程中释放出巨大能量,也以对儿童文学观念的探索洗刷着人们固有的儿童文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在科学理念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周作人儿童文学观,其科学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周作人科学地梳理了儿童文学与儿童年龄特征的关系,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20年10月26日,周作人在北京孔德学校所作的讲演―――《儿童的文学》中,重点分析儿童在幼儿前期,幼儿后期,少年期等几个不同阶段对文学的不同要求。

其次,周作人科学地阐释了儿童文学的概念内容,为儿童文学的“双逻辑支点”的理论建立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在《儿童的文学》一文中,周作人还明确地指出儿童文学的概念应该包括“儿童的”和“文学的”两层含义,须具有文学趣味,文章单纯、明了、匀整,思想真实、普遍。他的这一对儿童文学双逻辑支点的认识以科学的姿态树立起其儿童文学观的权威,为人们提供了真正理解儿童文学的钥匙,这不单延伸了对儿童文学概念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拓展了人们的思维视界。(3)审美方面。文学具有审美价值,不以商业为目的,无功利性,无政治性与商业性,追求纯粹的精神愉悦感和自由感。他在1922年与赵景深以书信形式在《晨

lunwen/ 中国大学网论文频道

篇2:儿童教育论的文学观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小学阶段是有计划的母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容易被忽视的是,儿童的生命是一个整体性的、艺术性的存在。他们感性、单纯,他们热爱故事和旋律。单纯的工具化语言训练不仅违背儿童的本性,使他们丧失对母语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无法提高其母语素养。优质的文学教育能够点亮他们内在沉睡的一切,可以提供儿童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儿童的文学教育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轴。

什么是儿童的文学教育?简单说,就是借助于适切的文学文本对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按照传统的分类,文学文本一般分为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四大类,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分类实际上没有意义。所以我把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文本分为以下几个类型:诗歌类,包括童谣、童诗、古典诗歌、现当代中外诗歌等;故事类,包括民间故事、童话、动物故事、儿童故事、神话传说、儿童小说等;还有儿童散文类和儿童戏剧类。

文学教育并不单指课堂教学,还应该包括家庭的文学教育、学校的文学教育和社会的文学教育。近年来,成长起一批儿童阅读推广的“点灯人”,他们在课堂上带领儿童阅读。同时,有很多爸爸妈妈也被感召,他们带着孩子们一起进行亲子共读,成为儿童的文学教育的生力军。在此,我只是将重点聚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这个框架内,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儿童的文学教育意义何在?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应该怎样在课堂中实施文学的教育?为什么探讨儿童的文学教育

今天我们为什么探讨儿童的文学教育这样一个主题?

首先,它是对儿童不断被发现的世界教育大势的融入。文艺复兴以来人的价值被发现,伴随而来的是儿童的被发现,儿童的被发现在西方教育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这个前提下,西方的语言教学理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全语言教育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根据全语言的理念,教学语言时,不应将语言分割成听说读写等不同的技能,然后分别教授,而应该将语言视为一个整体的沟通系统,让学习者通过亲身的经验来学习。但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界对此了解得并不多。

其次,它是对五四“发现儿童”的教育精神的一个承接,是对确立儿童本位的教育的历史回应。我认为,个体价值的确立和儿童的被发现是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教育发展的两大主题。没有个体的解放、没有自我价值的确立,就没有真正的社会解放和社会变革。没有儿童的被发现,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改革。新式学堂的建立,废除了读经讲经,语文独立设科。民国第一部国语国文的课程纲要是由胡适先生主持编制的,小学由吴研因先生负责,初中是叶圣陶先生负责,高中是

由胡适先生亲自主持研制的。吴研因先生对儿童文学和儿童的文学教育有着很深的研究和丰富的实践。从周作人先生提出“发现儿童”,到大量介绍和创作儿童文学,到以吴研因、沈百英先生为代表进行的教学实践,民国教育对儿童的文学教育的探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民国时期很多学术大家关注教育,而且他们都有对儿童的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和重视。

今天来谈这个话题,我认为是儿童阅读推广发展的必然。十年来,儿童阅读蓬勃发展,在江浙,在广东,在四川成都,在山东济南以及更多的地区,儿童阅读已经成了很多老师必然要去做的一件事情。老师们、家长们、孩子们,在儿童阅读推广的过程中,读过大量优质的符合儿童的文学文本以后,他们没有办法去面对低劣的文本了,这也是小学语文教材引起广泛讨论和质疑的重要原因。

儿童的文学教育也是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虽然民间的儿童阅读运动蓬勃兴起,但我们也看到,许多学校、绝大多数老师还在重复着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教教科书,每篇文章教两三课时,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然后花大量时间让孩子们去做看拼音写词语、组词造句、改错别字的练习。小学语文教材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总体来说,对儿童的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依旧存在着经典文本不足,教材里存在着不少被改编得质量不高、短小轻薄、教化很重、不符合儿童特点的劣质文本。儿童的文学教育意味着什么

儿童的文学教育对孩子、对教育意味着什么?我以为首先是儿童发展的需要。华德福创始人斯坦纳认为,人的成长、自我体的确立分为三个时期,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特点:0到7岁这个阶段是以无意识的吸收和学习为主;7到14岁这个阶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他将这个时期称为“美的阶段”,因此这个时期对孩子过多进行理性的教育和灌输,实际上是没有作用的;14岁到21岁是意识的逐渐确立阶段,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理性的教育相对比较合适。

儿童是天生热爱故事和旋律的。小学阶段的儿童需要文学的滋养,需要用艺术的方式进行教育。所以,“亲近母语”一直倡导父母带孩子去诵读、吟诵,去读图画书。但是,有多少家长能够做到呢?所以,“亲近母语”也一直在倡导小学语文老师做儿童教育学意义上的母亲,为孩子们大声朗读,带领他们诵读吟唱。

儿童的文学教育是母语教育的需要。单纯的工具训练,绝对不可能提高母语学习的能力,让孩子做过多的习题、组词造句、写同义词反义词,是对童年的伤害。事实上,有丰富的阅读经历、有充分文学滋养的孩子是不怕考试的。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更多是其内在精神生命的外在表现,而文学教育恰恰是作用于孩子内在精神生命发展的。在小学这个“美的阶段”,孩子有丰富的情感才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有对人心的体察,有对他人的爱,才能有丰富的表达。

儿童的文学教育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母语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一样,最终是要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合格公民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觉得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孩子成为精神清明、有丰富情感、有独立精神的人。那么我们应该从哪里做起?

我想首先应该让我们自己成为完整的人,让我们每个老师成为完善的人,然后孩子们才能向我们学习。成人首先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做健康的爸爸妈妈,这样才是可靠的。所以,文学教育不仅是儿童需要的教育,也是对儿童性情的涵养,是人格的教育。用闪光的文本点亮孩子心灵

课程内容永远大于教学方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教育原理。相对于课程内容,教师的教应该放在第二位。这也是为什么学者、公众对语文教材特别挑剔的一个原因。食材本身不够新鲜,营养不够丰富,甚至是腐烂的,你烹饪手艺再高妙,也是白辛苦。我们应该无限相信孩子的学习潜能,让他们有机会和真正的经典相遇。经典的文本能够成为经典,被淘洗出来,是因为它有着不能被掩盖的光泽。课堂上有闪闪发光的文本,孩子的心灵就容易被点亮。

儿童的文学教育不是儿童文学的教育,但是儿童文学教育的核心毫无疑问应该是儿童文学的阅读。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选择更多适合儿童的文学内容,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文本、世界优秀的文学文本,让孩子接受营养更丰富的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的文本从哪里来?首先应该教好教材中的文学文本,其次可以选择优秀的文学读本和文学教材,再其次,选择经典的图画书、儿童文学作品和符合儿童的更广泛的人文读物。

最近我们编写了一套文学教材《我的母语课》。十多年来,我们致力于构建儿童本位的母语教育,寻求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希望把文学带给儿童,用文学滋养童年,让文学点亮生命。

仅仅有一本教科书是不够的,我们试图给教师提供一套切实可用的文学教材。在这套教材中,我们首先试图以儿童的文学教育为主轴,将语言文字的学习、语言文学的熏陶、语言文化的传承、语言哲学(或者说价值观教育)等几个层面的教育融为一体。其次我们以儿童的精神发展为“经”,以文学体裁的阅读为“纬”来安排选文。可以说,在《我的母语课》里,依据儿童的心理发展,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力求选择适宜的文本,选择合适的序列来体现。上学、森林、四季、童年游戏、老师、猫和狗、书、体育、土地和河流,甚至“文革”、战争、幸福也都进入了儿童文学阅读的内容。同时,从童谣童诗到民间故事、动物故事、历史故事、童话、儿童散文、儿童小说、儿童戏剧、读书笔记、日记、书信、演讲„„几乎儿童可以阅读的文学文体,我们都设置了单元来呈现。在每个单元的助读系统中,还特地设置了“文学聚焦”专栏,并通过点子库、微型写作课等形式,帮助孩子消化、内化和转化这些文学体验。另外,我们还特别设置了一些作家专题单元和整本书阅读单元。

现在出版资源非常丰富,使老师们选择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学文本给儿童阅读成为可能。教师中的儿童阅读推广人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实践,薛瑞萍、蒋军晶、岳乃红、周益民、周其星、常丽华、韩兴娥等老师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需要说明的是,儿童的文学教育并不等于小学语文教学,但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以往忽视儿童生命体验、把母语教育下降为单纯的工具化训练的学科体系,应该以儿童的文学教育为主轴,并在此基础上,辅之以必要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的训练和更丰富的母语文化实践。

如果语文课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分析和无休止的练习,如果孩子们可以享受有光的文学课堂,那么他们将来必将拥有一份温暖而光明的记忆。当文学成为儿童生命成长中的重要养料,今天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精神清明、情感丰富、有独立理性、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

链接

儿童的文学教育怎样开展

要开展儿童的文学教育,在解决好课程内容的前提下,最紧要的是培养优秀的师资:他们热爱儿童,懂得儿童,相信孩子语言学习的潜能;他们热爱儿童文学,热爱母语,相信经典文本的力量;他们视野开阔,精神独立,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的光辉,他们的课堂是有光的,可以照亮孩子的心灵。

儿童的文学教育应该使用艺术的方式,通过滋养、熏陶来实现。

从儿童的情感和心理出发,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文学阅读和分享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进行文学文本的教学时应尝试找到一两个切入点,而不要面面俱到。

每一个经典的文本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应防止儿童的文学教育走进原来小学语文教学的窠臼。每一个经典的文学文本背后都是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作家,每一个经典的文本一定都有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同样是童话,《夏洛的网》的表现手法和《小王子》是完全不同的。同是新美南吉的作品,《去年的树》和《红蜡烛》虽然有不少共性,但在叙事方式、塑造形象甚至语言风格等方面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带领儿童分享和讨论文学文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找到一两个能够帮助孩子进入这个文本的切入点。要特别重视不同文体的特点。这个切入点应该最合乎“这一个”文本的特征,是体验、学习这个文本的钥匙。这样一篇篇积累下来,孩子就会逐渐形成文学欣赏的经验。

第二,文学教育应该艺术化地作用于儿童的情感和精神发展,而不是道德的灌输和理性的认知。

儿童文学教育的过程也是儿童情感发展的过程,是他们内在生命体验不断丰富的过程。在文学教育过程中,不要总想着教育孩子,因为一切教育蕴含在故事中。美国心理学家苏珊说:“我们所说的故事和我们所听到的故事,会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第三,要重视语言的反复品味,而不要总是浅尝辄止。

要试图让儿童充分地浸润在文本之中,在不断地分享中,引导他们不断地回到文本本身,充分感受和体验文本,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要充分重视诵读和表演在文学教育中的作用,而不仅仅是“默读”,要让孩子在具体而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体会经典文本的魅力。

我的话:孩子的心灵如果是空虚的,就会被电脑、电视、游戏等污秽充斥,由此衍生的叛逆、网瘾、厌学也就接踵而来,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感到处理起来很困难。

如果在孩子成长之始,我们便把他们引入文学殿堂,他们的知识丰富了,他们的修养提高了,他们的心灵丰富了,就不会染上尘埃。我们碰到的教育难题便会少一些。(绝不仅仅为了成绩)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一是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另一方面是通过母语这个工具吸收丰富的文化知识。

一二年级处在“学习这个工具”的阶段,大量识字是必要的。在学习了拼音之后可以通过阅读来识字(优秀的学生这个阶段就可以吸收很多文化知识了),到了三四五年级,语言工具掌握较好了,就可以大量阅读,大量吸收文化营养。

每个学生的发展速度不一样,但是我们都应该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这条路适合每一个学生。

家长们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引孩子走进文学殿堂好比爬山,爬山的过程是辛苦的,但爬上之后的风景是迷人的。当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让人心旷神怡的时候,谁还在乎爬山的艰辛呢?

这一步时间跨度可能长一些,让我们耐心一些,方法巧妙一

些,孩子一旦进入了文学殿堂,他就不想再出来了,一切都会变得容易起来,那个时候就是我们收获的时候。

篇3:中国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研究

以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为主体的西方,其儿童观的发展相对于中国来说更为复杂。古希腊时杀婴之风盛行,而古罗马的法律规定儿童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可随意将其买卖或杀害。基督教认为婴儿带着原罪来到人间,儿童就是缩小了的成人,否认儿童的独立性。欧洲的文艺复兴带来了进步的儿童观,发现了儿童,认为儿童应该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这一时期形成两种不同的儿童文学观念,一种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变幻不定的,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来使他们更加完美,由于在西方神学占统治地位,使得他们更注重德智体美的发展,尤其是体美的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儿童文学应当以娱乐为主要目的,以儿童兴趣为中心。说教和娱乐两种类型的儿童文学共同发展,共存于西方儿童文学之中。

中国是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华夏文明,中国封建社会的儿童观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制约和成人话语的控制。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古代中国,形成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观念,将儿童尤其是男童看做是“防老”的工具。以族权、 父权为主的封建宗法制度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儿童是家族的财产,是父亲的附庸,处于任人宰割的地步,没有地位可言。宋明以来日益盛行的程朱理学更是提出长者可责幼, 幼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完全将儿童的话语权剥夺。这种将儿童看做家国附庸的儿童观也影响着这一历史时期的儿童文学观。无论是《小学》(朱熹)、《龙文鞭影》(肖汉冲)、《幼学琼林》(程允升)等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蒙养读物, 还是《千家诗》、《神童诗》之类的诗歌作品,亦或是《论语》、 《孟子》、《大学》、《中庸》这样的儒家经典,都是以教化为主要目的,从封建的纲理伦常、社会道德出发,试图培养一个明人伦、护纲常的封建士大夫。

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底蕴、宗教色彩使得中西方的儿童文学呈现不同的色彩,虽然二者都曾否认儿童的独立人格,但以基督教文化为中心的西方文明与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华夏文明依然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以教育、教化为中心的中国古典儿童文学在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之下,已渗入中国人的骨血,难以更改,这或许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维持其独特性的原因。

二、儿童文学观的变迁

19世纪西方出现了四位划时代的儿童文学巨匠:安徒生、马克吐温、科罗迪和林格伦,他们能够拓展和丰富人们的儿童文学观念的作品广泛流传,深入人心。20世纪初“儿童本位”思潮席卷西方,并由此产生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即是将儿童看做独立的个人,从其独特的精神及心理需求出发去解放儿童、发展儿童。而这种“儿童中心主义”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那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其1919年访华期间将儿童处于整个教育的中心, 是教育的起点,而且是目的的思想传入中国,影响着发端时期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1919年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提出了“孩子本位”的儿童观。1920年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提出要将“儿童当做儿童”,要将儿童的文学提供给儿童。1924年《小说月报》开辟儿童文学专栏, 一大批作家响应时代号召,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如叶圣陶的 《稻草人》、冰心的《再寄小读者》等。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处于民族危亡之际的中国,儿童观及儿童文学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与民族解放、社会革命联系在一起,将残酷的现实与成人的悲哀展示给儿童看。张天翼的《秃秃大王》、《金鸭帝国》就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丑恶,陈伯吹的《阿丽思小姐》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缩影,茅盾的《大鼻子的故事》再现了当时中国底层百姓的苦难及革命浪潮的风起云涌。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提出儿童要“学习做新中国的主人”, 这种儿童观间接要求儿童为社会主义的事业而奋斗,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中国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功利主义儿童观一度盛行,许多儿童文学作品成为政治家教化的工具,艺术形象成为政治附庸,教育的工具, 文学色彩根本不复存在,文革时期更是绝对的空白期。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儿童文学也随之焕然一新。“儿童文学教育工具论”逐渐颠覆,儿童文学开始向儿童性和文学性回归。但“重塑民族未来性格”口号的提出表明在中国的儿童文学之中“教育”的色彩或者说“育人”的使命感仍然如影随形,牢固地存在于各个方面。

三、中国儿童文学的未来

“在儿童文学上有两种方向不同的错误:一是太教育的, 即偏于教训;一是太艺术的,即偏于玄美;教育家的主张多属于前者,诗人多属于后者。其实两者都不对,因为他们不承认儿童的世界。”周作人半个世纪之前指出的儿童文学的弊端,在今天依旧存在,“教育”在中国儿童文学观中依然占据着中心位置。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直困扰儿童文学的教育性问题,也出现了多种表现形态,其教育性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儿童文学也越来越关注儿童的精神世界与情感生活,娱乐、商业、市场、技术元素的增加使得新世纪的儿童文学呈现多元化的格局。

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外儿童文学全面进入中国市场, 在市场化经济的运作之下带有更多娱乐性、奇幻性、通俗性的外国儿童文学抢占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市场。长久以来,中国儿童文学衡量的标准是所谓的艺术性、文学性。诚然,纯文学性的儿童文学作品质量的高低优劣代表着整个国家儿童文学的水平,但艺术性、文学性在过度娱乐化的今天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文学性与娱乐性如何共存,艺术性与教育性如何统一,如何打破对西方童话的模仿,如何正确对待低龄化写作与网络儿童文学,在良莠不齐的作品中抽取经典,这些才是我们今天应当思考的问题。

今天,中国的儿童文学正面对着时代、社会、文化的强力挑战,如何创造优秀的儿童文学经典,走上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文学之路,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摘要:儿童观就是人们对于儿童这一群体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中国,儿童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文学门类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深受西方儿童观的影响,但中国的儿童文学历史源远流长,并且由于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变迁以及社会文化的差异,中西的儿童观有着出较大的差异,因此中国的儿童观及儿童文学观呈现出独特的色彩。

篇4:儿童教育论的文学观

文学论坛得到了我国文学界众多权威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高洪波特地发来贺信,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和秦文君精心撰写了专题发言稿,金波、阿来、梅子涵、沈石溪以及张之路、方卫平、王泉根等当今国内一流儿童文学作家和知名文学评论家代表二十余人隆重出席论坛,共同探讨市场化进程中儿童文学面临的种种问题。

论坛采取嘉宾主题演讲和自由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论坛设定了六个分议题:1.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趋势与前景;2.当今儿童文学创作生态分析与思考;3.儿童文学的艺术取向与读者效应;4.儿童文学原创与引进的差异化分析;5.网络时代的儿童文学创作;6.儿童文学创作的同质化与创新。这些议题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是当今儿童文学界共同关注和探讨的热点话题。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王建平女士在开幕辞中对我国当前儿童文学创作的繁荣景象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简洁准确的总结。她认为,我国儿童文学创作的繁荣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1.作品数量多,其中不乏充满文学精神和艺术美感的厚重作品和深受小读者喜爱的畅销作品;2.作家的創作理念和艺术风格各具特色,呈现出多元共存的态势;3.读者的年龄分层日趋明确,少年文学、童年文学和幼年文学的定位更加清晰;4.一批具有才情和天赋、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文学新人正在崛起;5.儿童文学的市场占有率直线攀升,在儿童图书的九个门类中已占到40%左右。广大小读者阅读儿童文学的需求和期待催生了儿童文学的百花盛开。

对当前儿童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她认为有以下几点:1.儿童文学虽然作品数量很多,但具有美学品质和艺术感染力的精品力作较少;2.题材同质化、内容单调重复,跟风模仿,缺乏创新和艺术个性;3.娱乐化、通俗化的写作带来快餐式的浅阅读;4.文学样式单一,校园小说主导文坛,其他体裁则显冷落;5.儿童文学的艺术追求和市场价值的博弈,等等。

论坛氛围热烈,参会嘉宾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阐释了各自的文学理想和审美追求,精彩的言论多次引发全场掌声。

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泉根教授对论坛做了总结讲话。他说,我们就儿童文学的发展趋势与前景,生态环境,价值追求与读者效应,原创与出版方之间的问题,以及儿童文学与教育、与社会文化等等,展开了科学的、广泛的、深入的思考、讨论。这是一个既有理性的思考也充满了敬意的评说。一直以来,儿童文学创作与儿童文学出版相辅相成,在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出版业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愈发深远。出版社作为市场主体,以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迅速推动出版市场的繁荣和裂变,同时也影响着文坛创作的潮流和价值取向。令人欣慰的是,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出版社在追求市场繁荣的同时,也密切关注儿童文学创作事业的健康发展,对自身的出版选择进行价值思考和理性自律。儿童文学创作是一项神圣而恢弘的事业,深远地影响着广大小读者的精神世界。对于当下儿童文学的种种问题和现象,近几年儿童文学评论界已提出质疑甚至批评。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举办的这个论坛也因此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专业少儿出版社,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始终秉承和坚守自己关于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的理念:回归儿童,回归文学,坚持儿童本位和艺术品位的最佳结合。近年来,为了促进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繁荣,川少社多次召开笔会、创作研讨会,组织全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探索如何提高作品的思想厚度和艺术质量,并先后出版了陈丹燕、彭懿、张品成、沈石溪、彭学军、殷建灵、赵静、陈磊等一大批全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的原创作品。自1997年至今,川少社共出版了60余个系列160多本优秀的儿童文学原创作品,其中多数作品分别荣获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大奖、宋庆龄儿童文学金奖等奖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此次论坛的举办,再次彰显了一个文化企业自觉的责任担当。

专家精彩言论荟萃

高洪波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

今天,我们在四川这片承载过锥心泣血的悲痛和无边的大爱之上召开儿童文学会议,研讨市场化进程中的儿童文学价值追求,也正是用我们的热情和智慧为汶川的孩子,为玉树的孩子,为全天下千千万万的孩子搭建一座绿色的精神家园。我希望这是一座坚固的精神家园,有同情,友爱、理解、公平、道义、宽容、感恩,这些支持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到今天的价值体系,抵御了任何的地震、飓风和海啸的侵蚀。在这样一个开放多远、科技发达,物质赋予的美好时代,我们这些为孩子们写作和出版人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地把这座精神家园打造得关仑美奂,让它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和心灵的港湾,为未来补脑补气补血,这是市场化进程中儿童文学工作者最大的追求。

金波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国际安徒生文学奖提名奖获得者

作家的艺术取向是一个作家在每天的艺术实践中要考虑的问题,而且它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如果一个艺术家单单考虑市场的需要的话,他仍然不是一个很成熟很丰满的作家。所以作家的艺术追求是他的风格,形成他的标志,风格的形成是他艺术成熟的一个表现。引导读者是非常重要的,优秀的作品培养优秀的读者这个原则是需要我们作家不断考虑的,这样就可以把自己的艺术追求铸建得更加正确,更少的发生偏差。,

王建平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儿童本位和艺术品位的完美结合,不仅贴近小读者的生活和心灵,反映他们的精神取舍,而且蕴涵道德、智慧和美的力量,为他们提供文学的滋养,带给他们深度的阅读体验和情感关怀。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更加自觉地担当起文化和美学的责任,更加理性地创作,为广大小读者的生命成长提供具有人文高度的、能惠及一生的精神营养。

张之路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儿童电影编剧、国际安徒生文学奖提名奖、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作家在给儿童写书,给他们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也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我们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是因为我们的热爱,也是因为我们的才情。我们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生命有限,我们要珍惜我们的才情,写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孩子们,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富有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这是我们富有远见的良知和艺术责任,作为作家,也许只有多一点公益之心、多一点对孩子的了解和虚怀若谷的警戒才能写出大气的作品。

阿来

全国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四川作家协会主席

儿童文学面临的问题其实跟现在所谓的成人文学一样,

即,我们要什么?谁是真正的读者?今天的市场是非常细分的市场,雅俗共赏作为一个像共产主义、世界大同一样的理想,我们追求一下,憧憬一下可以。但是,如果我们把它当做一个明天可以实现的东西却是不现实的。作为一个作家,我们应该要开始意识到,我们大概是在为一些什么样的特定的人在进行写作,而不是为广大读者服务。

王泉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评论家

儿童文学的外部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对儿童文学创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期待和要求。概括为四点,第一是“求大于供”。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之下,不但应该有进步的符合时代潮流的作品,还要有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意识、文化担当意识、道德责任感和关学品位的作品。第二是“双轨并进”。一根轨道指向小学生的文学,具体地说它主要就是类型化、平民化的东西。另一根轨道是思想,主要针对文学层次比较高的读者,即小学高年级以上、初中甚至高中生。具体地说,它就是典型化的作品。“双轨并进”应该成为常态,这才是文学生产所需要的。类型化的东西,有人说低下,其实类型化的东西也有很深层次的作品,就看如何去做。第三是“定位下移”。作家要把“我要写”的观念转变为“我要为谁写”。第四是“适者生存”。只有适合这个时代,适合这个时代的文化,适合这个时代的读者对文化的需求,我们的儿童文学才能真正繁荣。

曹文轩

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中国作协儿童委员会主任

我常常突然怀疑自己的文学主张,并由怀疑自己的文学主张进而怀疑自己的感觉、见识、思维方式,甚至是智力。后来我选择了朴素的思考和论证,我开始经常性的进行原始的、常识性的,同时也是显得有点过时的发问和诉说。

发问一:今日之世界文学的标准究竟是由谁来确立的?发问二:如果没有那样一些所谓的深刻作品,我们是不是会生活得更好一些呢?发问三:如果川端康成与大江健三耶两人生活的年代颠倒一下,大江在川端時代写大江式的作品,川端在大江的时代写川端式的作品,这两个日本人还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发问四:一种以牺牲民族,甚至人类的体面的文学境界是值得我们赞美和崇尚的境界吗?

文学对人类文明史上的力量和功德是不言而喻的,同样富有感染力和艺术美的儿童文学对读者生命民成长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秦文君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作协副主席、国际安徒生文学奖提名奖获得者

在一次发言中,听到一位评论家对当前的原创儿童文学做了一下评价,有的作品像药物,有的作品像可乐,有的作品像蔬菜和水果,暂且这么区分的话,作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到底应该给孩子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是药还是可乐?可是对于孩子们,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富有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让我们珍惜这个时代,珍惜闪光的才情,珍惜可爱的读者,写出无愧于这一切的好作品。

梅子涵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

文学是很高贵的东西,真正的文学应该是在这样的一种经典的节奏中诞生的,真正的文学价值不是在今天能够拿到多少版税和排行榜的代名词,而是在未来,我们能够为五十年、一百年后的中国人和世界留下什么。作家们应放慢写作速度,写出更好的作品。

方卫平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

今天的作家们,回忆一下文学史上的经典,看一下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怎样表现一个时代的“疼痛”的?怎样表现儿童时代表现出的光华?怎样用儿童文学智慧进行写作?这或许会对我们整个儿童文学界的创作面貌带来一种很大的激励,如我们的价值追求,我们日常的阅读、思考、积累,还有我们每一天安静的写作,等等。如果我们总是急匆匆地追赶,急匆匆地希望有更大的市场和业绩,忘记了文学还有另外的生活,生活还需要另外一种宁静的话,中国儿童文学的各种奖项包括国际安徒生奖可能离我们的距离就不会很近。

朱自强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专家、评论家

儿童文学也面对着教育的市场。作为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无论是进入教材,进入课堂教学,还是进入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都需要作家在思想上有创意,在艺术上有创意,甚至在情趣上也要有创意。所以,我们的创作不仅要有思想性、艺术性,还要兼有教育性、趣味性,惟其如此,儿童文学的创作才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尤其在儿童文学进入应用时代之后,作家还应该反思的是,面对这样的时代,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

沈石溪

著名动物小说作家

对于儿童文学作品创作,第一是要能够适合孩子的阅读心理。作品能够让他们真正喜欢读,即使老师不推荐,他们也会有一种自发的兴趣去阅读。第二是“容忍”和“容纳”,较年长的作家,对年轻一辈的作家要有更多的“容忍”的心态。他们的作品即使不成功,即使有矛盾,即使是一套一套地不断地大量地在炮制或者重复生产着什么,但是它毕竟还是有闪光点的,两代人的追求或者价值观或许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容纳”的心态对繁荣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将很有益处、第三是“通俗”与“高雅”。儿童文学不能用“通俗”和“高雅”来区分,儿童文学作品有它的特殊性。硬要区分开的话,用大众还是小众来区分可能更会恰当。

张品成

海口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副主席、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当我们要去搞清楚什么书是好书,出版什么书有双效益时,就说明创作生态有危机。一些作家尽管现在还很畅销,但其实也是在重复自己,如题材的狭隘化、人物的单一化、语言的雷同化等等。如果看到别人那样做畅销了也跟着那样做的话,就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永远不会有自己的特色。作品缺乏特色,就会影响创作生态,创作生态不好,就会影响阅读生态,影响阅读生态的话,我们的一些作家就得拿出很多时间精力去做非作家的工作,非理论的工作,比如梅老师、朱老师他们要用很多时间去推广,什么是好书,什么不是好书。这就是创作生态环境不好的体现。

彭学军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文学编辑

我为什么要写作?首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把生命、成长、故乡、友爱等等的体验和感觉表达出来,表达自己的一种真情实感,这样的写作、这样的生活才是有质感,有质量的。第二,为了部分的读者写作。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成人和孩子可以共同阅读的,这应该是一个公认的对于好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判断。

周锐

童话文学作家

网络对我们传统的写作会有一些革命性的意义,使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拉近了。通过网络,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对我的作品,对我的新想法提意见。

李东华

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处副处长、儿童文学作家

儿童文学界有一种特别可贵的品质,那就是一种自我反省的品格。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都很敏锐,能够及时调整自己,及时看清楚自己所立足的时代。这是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根本性原因。但我们肯定不能够仅仅满足于市场的胜利,否则的话,我们今天就没有必要在这里探讨市场化之下儿童文学的价值追求。当下的儿童文学一定要在消遣性、娱乐性的功能之外有更高的追求,它应该在儿童童年的精神建构中承担更加重要的角色,应该有一种宏大的儿童文学观,把自己放在中国儿童文学格局和世界的儿童文学格局当中来锻造和提升自己。凭着我们儿童文学界这样一种坚韧的、不断反省的能力,我们的儿童文学在文学性和艺术学性上一定会有更高的提升。

伍美珍

儿童文学作家

我的创作追求就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尊重童年。第二句是探索童心。第三句是关注当下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郁雨君

儿童文学作家

篇5:儿童文学教育

1.什么是儿童文学

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几种理解与解释

本位论:儿童文学史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其艺术构成都必须以儿童本位心理为依据和标准。代表人物:周作人

专为论: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主体论(儿童文学是写儿童的文学);儿童文学是写给儿童的文学。工具论:儿童文学史教育儿童的文学。

.2.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

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被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包括: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电影和儿童科学文艺等各种样式的作品。

3.“儿童文学”概念的基本含义应该包括这样几层意思:

(1)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3)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4)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强调的是儿童文学对儿童除了有教育价值以外还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4.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1)纯真(2)稚拙(3)欢愉(4)变幻(5)质朴

5、儿童的年龄特征与儿童文学(只作了解)

(1)、感知觉

A.观察事物的特点是粗线条、大轮廓、重外部特征。

因此儿童文学作品应多着墨于人物外部形象的描绘,避免大段的心理描写和独白。

B.儿童喜欢听有节奏的声音

儿童文学要促进幼儿听觉的发展

C.儿童的空间时间知觉处于低级阶段

为儿童创作图画书时,要注意背景不能过于复杂。在幼儿文学作品中要尽量使用笼统的时间词汇。

(2)、注意

以无意注意为主,不持久。

所以儿童文学作品要有趣、生动才能吸引幼儿。

儿童文学作品要紧凑简短。

(3)、记忆

无意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

需要多次反复,这在儿童认知初期非常明显。所以儿童文学作品中总是有意重复,同时还要形象生动。

(4)、思维

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在教儿童算术时鲜明地体现出来了。

所以儿童文学作品的题材要以儿童熟悉的生活为主,用儿童能理解的语言塑造幼儿

熟悉的形象,并构思富于儿童情趣的情节。

(5)、想象

以无意想象为主,易变化。

儿童文学常运用幻想、比喻、夸张、拟人、荒诞、变形等手法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6)、语言

已掌握了基本的语音,但仍是低级阶段

所以作品语言要形象、生动、口语化,但又要稍微超出儿童的理解水平

6.什么是儿歌

儿歌是适合年龄幼小的儿童口头吟唱、欣赏的简短诗歌。

7.什么是摇篮曲?

摇篮曲又称摇篮歌、催眠曲,是人的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它是由母亲或其

他长辈哄幼儿睡觉时所哼唱、吟诵的歌谣。节奏柔和、韵律和谐,给幼儿听觉上的享受,其作用主要在于催眠。常常出现“宝宝”“睡觉”一类词。

8.什么是游戏歌?

游戏歌是配合游戏的内容或动作而编写的儿歌。

一般都是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边唱边做,它可以使游戏更有节奏感,使游戏内容更丰富。

9.了解数数歌、问答歌、连锁歌、绕口令、颠倒歌、谜语歌的定义。(只作了解)

数数歌:这是一种培养儿童数目观念的儿歌,它是适合儿童认识水平的、最早的算术教

材。它把数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以帮助儿童掌握一些数的概念。

问答歌:也叫对歌,它采用问答形式表达作品的内容,往往通过问答来引导孩子们在比

较中观察事物,具有传达知识、开启心智的功用。

连锁歌:也叫连珠体儿歌。它采用顶真的手法来结构儿歌,即将上一句末尾的字、词或

短句,做下一句的开头,或前后句随韵接合,环环相扣。

传统的连锁调一般没有完整的意思,但句式简短,节奏韵律感很强,颇风趣,儿童很爱传唱。

绕口令:绕口令又称拗口令、急口令。它有意将一些读音相近或容易读错的词语连缀成短语短句,成为一种语音拗口的歌谣。诵读时要求口齿清楚、快速流畅,准确

无误,所以它是训练孩子发音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极好工具。

倒歌:颠倒歌指故意将事物之间的正常关系和各自特征加以颠倒的儿歌。由于它的内容

违反情理,乍看起来十分荒唐,所以又称古怪歌、滑稽歌。

颠倒歌在形式上表现出大胆的想象、夸张,吟唱这样的儿歌,给孩子轻松、诙谐的感觉,也有助于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感。

谜语歌:是指把事物的真实面目隐藏起来,用简短的歌谣集中描绘事物在形态、性质、动作或功能等方面部分特征的儿歌。

10.什么是儿童诗?

儿童诗是为儿童创作的,以优美的韵律和凝练的语言书写儿童情趣和心声,并与儿童的理解水平、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相适应的诗。

11.儿童诗与儿歌的区别?

(1)从读者对象的角度看

儿歌是以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儿童为主要对象;

儿童诗则是以学龄中后期的儿童为主要对象。

(2)从主题思想的表现看

儿童诗的主题思想常常以间接方式表现出来,比较深刻、含蓄;儿歌则往往是比较单

纯浅易地表现它的主题思想。

(3)从语言表现形式上看

儿童诗与儿歌的语言均要求凝练、简洁、有概括性。

由于表现深度的不同,儿童诗的语言比儿歌的语言更纯粹、更集中,更富有想象的张力。在韵律方面,儿童诗不像儿歌那样讲究音韵的和谐和节奏的整齐。

(4)从篇幅长短看

诗有长有短,不受限制,其中叙事诗、童话诗的篇幅都比较长;

而儿歌因为有口头创作、供幼儿吟唱的特征,一般都较为短小。

12.儿童诗的种类?(只作了解)

• 叙事诗——写人记事如任溶溶的《爸爸的老师 》

• 童话诗——有完整的童话故事情节《金色的海螺 》

• 抒情诗——直抒对生活的感受或对景物的联想。乔羽的《让我们荡起双桨 》 • 散文诗——分段不分行、不要求有韵律。泰戈尔《金色花 》

• 题画诗——为画面或照片题写的,内容源于画面。金波的《小星星 》

13.什么是童话?

童话是贴近儿童心理,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

14.童话的文学特征?

传统童话的文学特征(格林童话:三根金鬍子)

模式化:开头和结果、故事形态、情节结构

•传统、鲜明的主题:惩恶扬善

现代童话的文学特征:

艺术地表现儿童幻想中的世界

•表达成人的梦想(小飞侠彼得潘)

•多样化、个性化的文本形式

现代童话的创始人是安徒生.15.童话的基本特征——幻想

童话的人物

童话的环境

童话的情节

16.童话的四大表现手法:夸张、象征、拟人、变形

17.童话的分类

根据人物形象类型不同分

拟人体童话

超人体童话

常人体童话

如果是简答题还要答拟人体童话,超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的定义。

18.安徒生童话的艺术特色?(如果是大题要结合具体的作品和他的经历来作答)•(1)、温暖的人道主义

•(2)、诗意之美

•(3)、安徒生式的幽默

19.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分析人物形象。

皮诺曹——有着真实的小孩子具有优缺点的拟人体童话典型。

在皮诺曹身上表现出小孩子的天真可爱、善良重义、重感情等优点,但也表现出所有小孩子都可能有的缺点,如淘气、轻信、贪玩、任性。(可以加入自己的叙述)

20.林格伦的《小飞人卡尔松》分析人物形象。

21.人物及其童话作品。

杨红樱:《淘气包马小跳》

达尔:《巧克力工厂的秘密》》又名《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吹梦巨人》又名《好心眼儿巨人》

《女巫》

张天翼:著有短篇小说《包氏父子》及儿童文学作品《大林和小林》、《罗文应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秃秃大王》等。

怀特:《小老鼠斯图亚特》

《夏洛的网》

《哑天鹅的故事》又名《天鹅的喇叭 》

任溶溶:能用俄、英、意、日四种语言进行翻译。他翻译过许多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如

意大利童话《木偶奇遇记》、英国童话《彼得•潘》、瑞典童话《长袜子皮皮》、《小飞人》等等。同时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出版有儿童诗集《小孩子懂大事情》《给巨人的书》《我妈妈的故事》,童话集《“没头脑”和“不高兴”》

22.寓言的含义:

寓言是寄托着深刻含义的一种简短的故事,也就是把一种道理寄托在短小的故事里,让读者从中获得教训。

23.寓言文学在世界的三大发祥地:印度、希腊和中国

24.寓言之父——伊索及后人汇编成的《伊索寓言》

25.寓言的特点

(一)有着强烈的教训性和鲜明的哲理性

讽刺和嘲笑是寓言显著的特征

(二)荒诞的虚构

(三)故事简短,语言精炼

26.寓言和童话的区别

(一)篇幅。童话一般较长,寓言往往篇幅短小。

(二)故事情节。童话的故事情节较复杂;寓言通常用很简单的故事就能说明寓意。

(三)思想意义的表达上 P203

(四)故事形象

(五)表现手法创作技巧

(六)语言

27.什么是儿童故事

儿童故事是以叙事为中心,为儿童创作的、适合于儿童阅读和欣赏的篇幅短小的故事,即为儿童故事。

28.什么是儿童小说?

指的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以广大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叙事性儿童文学样式。

29.儿童故事与儿童小说的区别。(如是大题需结合实例分析)

儿童故事的作者大多站在旁观者立场,比较客观地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儿童小说的作者的立场则更自由些,可以有更多的主观感情诸如作品,更审美化些。

儿童故事的价值在于故事本身,而儿童小说的价值在于人物和主题。

儿童故事讲究的是讲故事的技巧,而儿童小说更注意精神雕刻的描写。儿童故事是粗

线条的,儿童小说则是精细的。

30.图画文学的含义:

是指单纯用图画,或以图画和文字相互映衬的形式来表现相应内容的文学作品。也称绘本文学。

31.图画文学的特征?

图画的叙事性

语言的简洁性

内容的趣味性

主题的哲理性

32.儿童影视文学的含义?

是指为拍摄儿童影视所创作的文学剧本,是用文字表达和描绘儿童影视内容的一种文学体裁样式,它是拍摄儿童影视的基础,是导演在创作的依据。

33.儿童影视文学的基本特征?

视像性

趣味性

情节性

形象性

34.儿童影视的分类:儿童故事片;美术片。

美术片:是指运用各种美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展示环境,表现故事情节的影片。美术片

又可分为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折纸片四类。

35.美术片的审美特征?

色彩鲜艳

造型夸张

机智有趣

节奏快、动感强

篇6: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应不应提倡

儿童文学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功能应不应提倡桂杰

在当前国内儿童文学读物发行量很难上万的大环境下,一套2003年3月出版的《写给小读者》系列丛书在进行全国的市场推广之前,在一个地区的发行量就已经突破3万本。日前,首都一批儿童文学专家召开研讨会,对该书的写作方式提出了不同看法。

该系列丛书以童话的方式从美德与善行、人生的梦想、活着的快乐和与他人和谐相处4个方面讲述成长的道理。每本书围绕一个主题写作,用奇思妙想的故事吸引小读者。

根据各出版社提供的数据,当前国内儿童文学读物发行困难,前些年评价甚高的《草房子》、《男生贾里》,发行量也未能逾越10万册的标杆。曾经在中国风行一时的《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如今的发行量不及其鼎盛时期的零头。而中国的两项儿童文学奖项――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和宋庆龄儿童文学奖,这些年常常无人问鼎,最后不得不以空缺而告终。

有人说,如今的中国儿童文学顽疾在身,情势令人担忧。本该带有“本土色彩”与“民族特色”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我国已出现断层。

相比之下,荣获了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的《写给小读者》目前在全国的10余万册发行量,显得十分突出。很多读者和专家都指出,阅读此书会明显感觉到安徒生童话的那种美妙气息,在作者的笔下,一朵花、一颗星星、一只蝴蝶,每一样东西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充满大胆而智慧的想像。

而家长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者认可《写给小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该书每个故事后面都饱含着深刻的内涵,同时有很强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意义。

如《快乐精灵》的`开头一节,讲的是主人公和一条有魔力的毛毛虫签订了一个合同,用自己的快乐去交换考100分、总有玩具玩和总有冰淇淋吃。可是,当他没有快乐的时候,他发现日子变得没劲透顶。于是他才明白“虽然快乐不能吃,不能喝,但快乐很重要,不,可以说是―――极端重要”。所以,人们要珍惜自己的快乐。

对于这种偏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功能的写法,也有人提出了质疑。

《哈利・波特》作者、著名英国女作家罗琳曾认为,儿童读物不是教科书,这并不是文学的特性。人们确实能从文学中得到一些东西,但可能只是开怀大笑,而并非每次都像打你一个耳光一样让你吸取教训。孩子们肯定能从《哈里・波特》里学到一些东西,但我害怕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们看了两三章就掩卷沉思,“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东西呀”。

有专家尖锐指出,近些年来,儿童文学作家一直努力削弱儿童文学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

上一篇:电脑美术──四方连续纹样教案设计下一篇:学校尊重教育特色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