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

2024-06-18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通用9篇)

篇1: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

我区坚持以网格化建设为引领,将资源向网格聚集、管理向网格延伸、工作向网格倾斜,用“小网格”撑起“大服务”,实现“大治理”,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现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

区委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抓网格建设,在去年疫情防控之初,深刻总结基层治理存在问题,指出“基层治理体系是软的、组织架构是散的、干部队伍是弱的、服务层次是浅的。疫情防控之所以疲于应对,本质上是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问题。”主持召开区委常委会、书记办公会等十余次,推动网格划分、人员待遇、运行体系等工作落实落地。20XX年,区委主要领导将网格化建设列为自己的主推改革任务,成立由区委政法委牵头的工作专班,每周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情况、部署推动,明确了“两个保障、两个到位、六项重点措施”的工作方向(工资保障、场所保障;网格长情况掌握到位、网格内各类资源要素融入到位;区划、队伍、场所、机制、架构、技术等六项重点工作),提出了“实现群众诉求解决更快、党群干群关系更好、群众参与度更广、综合管理水平更高”的工作目标,得到市委高度认可,被确定为全市网格化建设试点区。

二是优化网格设置。

针对街道、社区行政区划交叉混杂的现状,重新调整街道、社区行政区划,使区划设置更科学、边界设置更清晰,为网格建设奠定了基础。统一网格设置,以党建网格为基础,将社区网格从XX个调整为XX个,网格经费得到统筹使用,由原来的每个网格XX元提高至XX元。近期,充分考虑管理幅度、服务人数、空间布局等因素将网格增加至XX个,每个网格平均XX户、XX人;以XX个自然屯为基本单元划分农村网格(不包含城中村),从实践看,乡村两级管理体系是完善的、人员是齐备的、设置是科学的、经费是充足的,只需将网格化管理职能融入到屯组工作即可。同时,依托一体化党建,划分大型企业、开发区、大专院校、商圈市场等专属网格XX个,真正做到了服务管理不留空白、不留盲区。克服权力平衡、人员化解等诸多困难,将XX个户籍派出所调整至8个,调整后派出所称谓、管辖区域与XX个街镇完全一致,更有利于发挥辖区下沉力量,特别是稀缺警力的作用。我区网格+警格工作经验在全省佳木斯现场会上做了典型介绍。

三是搭建网格队伍。

人员待遇过低,无法保障人员质量是制约网格发挥作用的核心。网格长(专职网格员)的选用,前期是通过对网格精简,择优选用而实现的。实践看,每月最多XX元的薪酬难以招录到胜任工作的人员。我们采取社区社工选任一批、劳动保障员调职一批、政府购买服务招录一批的方式,重新组建年富力强的网格长队伍,并按社工工资XX元的标准统一补贴待遇。为解决区级资金少的难题,减轻财政压力,我们通过统筹使用党建服务群众经费,积极争取民政、人社等专项资金支持,区级财政兜底的方式,着力保障网格长待遇。为切实加强网格力量,按照“职能进网格、人员进社区”的方式,将城管、市场、司法等部门人员下沉至街镇,配合街镇综合执法队开展综合执法,服务网格工作;同时,积极动员优秀党员中心户、志愿者、热心群众担任网格员。

四是加强场所保障。

缺少固定服务场所是制约网格发挥作用的关键。通过向域内单位借、网格长自家提供、街道社区解决、专门改造建设等方式,分批分期、逐步解决网格服务场所问题,最终实现一网格一场所。目前,按照统一标识、简洁鲜明、规范实用、便于工作的原则,已建成网格服务站XX处,相关设备及剩余场所选定正在逐步落实。

五是完善运行架构。

规范三级管理体系,区级层面设立网格化服务中心,与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一体运行,负责全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相关工作;街道(镇)层面由政法委员负责网格建设工作;社区(村)层面由社区书记(村书记)统领网格长直接负责。健全四级运行机制,网格长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将大多数问题矛盾化解在网格内;社区(村)负责辖区网格日常管理,发挥自治功能解决问题;街道(镇)充分发挥综合执法队职能和各方力量解决少数疑难问题,区级层面统筹解决特殊复杂问题,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六是健全制度规范。

立足务实管用,建立网格管理制度、网格长工作制度、网格员服务制度、网格党支部建设制度等4项制度,健全工作例会、分类培训、领导干部“走流程”等一系列配套机制。明确了网格长5项职责(党建引领服务、信息采集上报、定期巡查排查、便民利民服务、矛盾纠纷调处),规范网格运行。突出分级分类评价考核,将办件量、下沉人员履职、群众满意度等列入重点考核范围,倒逼履职尽责。正在研究制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与网格化服务管理深度融合机制,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及警调、访调、诉调等调处化解方式有机融入网格。这些制度机制均无成熟经验可循,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研究完善。

七是强化信息支撑。

信息系统不贯通,缺少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是制约网格发挥作用的瓶颈。我区投入XX余万元,在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了集综合治理、城市管理、市场监督、应急管理、民生服务、环境保护等六大板块为一体的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目前正在建设当中。启用“政务微信平台”,通过街道、社区、网格工作人员,联通全区XX个网格微信群、XX万余户群众。结合12345、吹哨报到等专项平台,借助网络信息化手段,建立自上而下的工作交办体系和自下而上的问题反馈体系,及时收集问题、分流处置、跟踪督办、反馈评价,着力打造服务群众工作闭环。

二、存在问题

主要是两方面问题,一是区级财力有限,人员经费缺乏长期稳定的保障;二是信息系统不统一,功能交叉、重复录入。

三、意见建议

一是由市、区统筹解决网格长工资待遇问题。

二是由市级统筹信息平台的建设和规范,我区将探索以技术手段破解平台屏障,实现信息互通互融,做到一个平台管理。

篇2: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

多措并举将“社会管理治安防控网格化体系”

有效融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

XXXXX在“社会管理治安防控网格化体系建设”工作的基础上,与辖区派出所民警多措并举,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切实将此工作融入到“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去。全面提升有效控制、整体协作的能力水平,努力创建“五无”社区,使群众安全感提升、社会平安和谐。

一、搭建网格化管理平台:

1、强化社区基础建设。在社区内设置“警民互动栏”,为网格内居民提供社区治安状况发布、治安防范建议以及举报、投诉、求助等服务。

2、网格化社区服务窗口。由派出所社区民警担任社区副书记的同时,在每个第二级网格中设立便民服务点、法制教育宣讲站,社区网格内民警除了日常的治安巡逻,户口查询,户籍登记等工作,还要经常性地开展相应的集中服务活动。

3、充实网格内群防群治队伍。把“群防群治”队伍建设作为创建平安和谐网格的重要环节,通过实施聘请制、定期联系制,积极在各网格内热心群众、志愿者中发展“群防群治”队伍,进一步拓展“群防群治”队伍的覆盖面。

二、实施网格化管理连心工程:

1、管理连心。将社区民警与第三级网格长的联系协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日常工作中,通过建立联席例会制度、网格维稳责任制、网格矛盾纠纷联合调处机制、网格信息共享机制等,进一步推动“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营造整体联动的工作氛围。

2、居民连心。积极探索实践“网格管理、群众路线”的网格工作路径,着力打造群众互动、合作协商的工作模式,全面提高网格群众对社区民警、网格长的熟悉率和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使每一个网格真正成为社区管理服务的基本单元。制作了一批网格化服务七彩连心卡,悬挂张贴在各个网格区域内,并发放给辖区居民群众,方便辖区居民和网格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联系,且能更好更全面掌握辖区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活动情况,对片区内的“人、地、物、情、事、组织”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了如指掌。如我街道XXX社区有一个间歇性精神疾病患者XX,犯病时有暴力倾向,附近居民通过七彩连心卡联系上了社区民警XX,在得知这一消息后,XX主动与其进行了对接,常与其谈心,经常半夜三更还要接他的电话,换来的就是XX日益稳定的情绪,犯病次数越来越少。

3、单位连心。深入辖区各公共单位,积极开展走访活动,广泛征求对网格化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并深入到各公共单位中,开展法制宣传等活动。同时,在辖区30余家公共

单位,每个单位建立至少一名联络员,进一步完善公共单位矛盾纠纷排查及群体性事件快速反应等机制,积极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加强自防自治。

三、开展网格化管理活动:

1、谈心活动。各社区民警与三级网格长通过定期集中宣传、阵地宣传,与网格内公共单位联络员、群防群治队伍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切实营造了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关心、支持“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社区网格化管理开展以来,已组织开展电信诈骗防范宣传、青少年暑期安全教育等为主题的谈心活动。

2、互动活动。为构建和谐社区,定期开展“警民互动现场办公”活动,将办公室“搬到”网格中去,与社区群众、公共单位一起互动,着力解决基层的突出问题,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

3、评选活动。实施网格化管理民情日记制度,积极开展领导点评、优秀评选等活动,并在年底针对网格化管理民情日记记载的服务群众、为民解难等服务事例集中进行网格化管理为民实事评选,进一步激发民警和第三级网格长参与“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热情。

XXXXX

篇3: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

关键词: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社会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 利益格局的迅速变化,高度流动的社会运行模式使得总体性的社会不断分化,社会的分化带来社会活力的同时也带来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整合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这种整合应是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多元力量的协同,共塑社会系统的秩序。 我国社会分化进程中的“单位人”变“社会人”、养老社区化、失业常态化等问题给 “强政府—弱社会” 的传统的社会保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西方国家对于社会保障领域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压力之下,西方福利国家对社会保障领域的国家、市场、第三部门之间的权利与责任进行了新的划定。 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合作主义倾向凸显,“多支柱”、 福利多元等思潮对国家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合作与融合提供支撑。 莱斯特·M·萨拉蒙提出了第三方管理理论, 他认为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应建立起一种合作关系从而较好地完成福利提供的责任;[1]埃斯平·安德森提出的合作主义模式认为国家与社会各种势力应进行协作, 来共同满足社会保障需要。[2]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强调社会保障应由政府、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家庭和社区来共同承担。 国内学者杨团、[3]王名等、[4]罗凌云等[5]也指出社会保障要有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社区的合作,才能满足公民的福利需求。

一、我国政府控制型社会保障体制机制面临发展困境

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质是对社会风险进行管理。 我国以政府为单一管理主体和服务供给主体的社会保障已无法化解中国社会变迁中不断涌现的新的社会风险, 传统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面临以下主要发展困境。

(一)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缺乏整合

我国政府中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繁多,社会保障业务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部门之间信息缺乏共享,各自为政。 比如现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卫生部门主管,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则由人社部门主管,类似保障项目分险种管理和运行不仅加大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成本,且诱发大量重复参保。 根据人社部网站发布的最新数据,全国重复参保率在10%~15%,个别地方甚至达到30%。 按重复参保率10%~15%估算,财政一年的无效补贴就在240亿元~360亿元。社会保障业务在卫生系统、人社系统、民政系统、残联等部门的分割管理,导致政府机构臃肿、信息不畅,制度碎片化。

(二)社会保障领域的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

社会保障管理主体的一元化导致政府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单一管理主体,因缺乏合作方而常常处于信息弱势。 社会保障领域存在一些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道德风险行为。 社会保障中的参保人和参保企业可能利用其信息优势实施败德行为: 养老保险中提前或超额领取养老金;医疗保险中医患合谋蓄意过度消耗医疗资源;失业保险中在隐性就业的同时领取失业保险金;社会救济中故意低报实际收入、 隐瞒隐性收入而获得社会救助款等行为。 以企业为代表的参保者倾向于采取瞒报职工人数、低报缴费工资总额等行为逃避缴费义务。 这些在我国社会保障领域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效率,而且违背社会公平。

(三)政府单一主体供给公共服务效率低下

政府在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中有时也会失灵, 导致公共服务供给的低效甚至是无效。 政府单一供给公共服务排除了人们两两进行交易在时间上、空间上、偏好上的灵活性,可能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增加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必然带来成本与价格联系的断裂,这种断裂将增加资源配置错误的可能性,也可能导致消耗较多的而不是必要的资源。 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公共服务有就业服务、社会救助服务、养老服务等等,单一的政府供给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政府同时作为管理者和供给者,难以保障服务的质量和供给的效率。

二、湖北省宜昌市运用网格化管理创新社会保障体制机制

随着信息技术在现代城市社会管理中的不断应用和推广, 网格化管理逐步应用于城市管理中。 网格化管理的发展必将带来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巨大变革和管理体制与机制的突破式创新。

(一)湖北省宜昌市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机制

作为全国38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 湖北省宜昌市于2011年开始启动社会治理创新,将网格化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进行有机融合。

1.政府购买网格员的社区信息采集服务

湖北省宜昌市将中心城区划分为1203个网格,将葛洲坝的28个社区划分为218个网格,对外招录1千余名社区网格管理员,网格员不是政府公务员,是由市区两级政府统一购买服务,在社区网格中专职从事信息采集和综合服务等工作的基层社区工作者。 社区网格管理中心与被录用的社区网格管理员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一般为三年。 社区网格员每人对应一个网格,并由宜昌市政府为网格员统一配备3G无线信息采集终端———“社区E通”, 履行信息采集、综合治理、劳动保障、民政服务、计划生育、城市管理、食品安全等7项综合信息服务职责,为市民提供社会服务。 社区网格员动态采集信息,并动员、组织社区志愿者在采集社情信息,反映社区各类问题时发挥重要作用,这种新的信息采集机制极大地克服了传统方式中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2.建立信息平台实现政府各部门协同管理

湖北省宜昌市专门成立了社区网格管理监管中心,中心联合市电子政务办开发了“宜昌市社区网格服务管理系统”, 宜昌市社区网格管理中心先后与市卫计委、市司法局、市城管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民宗局、市食药监局、市工商局、市民政局、市房管局、市消防支队、市综治办进行对接,推进各政府职能部门创新工作机制、再造工作流程,力争破解各部门之间的信息障碍,促进信息数据共享,实现公共服务的无缝融合。

(二)湖北省宜昌市网格化管理促进社会保障创新

社会保障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必将搭载网格化的平台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化解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机制中存在的信息不畅、制度碎片、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

1.信息平台、网格员、社区志愿者“三位一体”的就业服务网络

传统的就业服务网络信息化水平低,政府作为唯一管理者常常处于信息弱势方,供需双方信息不畅导致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差。 宜昌市利用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发挥社区网格管理员、社区志愿者的作用,收集、发布、比对就业信息。 宜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专网覆盖城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实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专业数据库与电子政务平台数据库的自动适时共享。 将社区居民(包括外来人员)就业信息、失业信息、辖区内企业(包括服务型商贸企业、工商户)空岗和用工信息、社区就业困难人员信息、市区人力资源市场用工信息、求职信息、培训信息及时通过网格员的“社区E通”与社区信息网联通,在街道(乡镇)、社区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并通过网格员的“社区E通”向辖区居民发送手机短信,进行政策宣传和信息发布。 网格员可通过“社区E通”实现向特定对象有针对性的精准信息投放,如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特定企业的用工信息等均能根据就业登记的相关信息选择性地发送手机短信。 就业政策的宣讲经由网格员, 并动员社区志愿者而得以落到实处, 网格员日巡、 “E通”短信以及社区志愿者宣讲等新渠道提高了就业政策宣传的及时性与针对性。 社区志愿者作为一支新兴的力量弥合了传统社区就业服务的盲区,社区志愿者、网格员、社保专干共同构建社区就业服务网络。

2.网格化管理实现低保审核协同化

目前我国各地的低保业务由街道办事处负责管理,街道办事处对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收入水平进行调查, 再将申请材料上报区民政局。 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基层工作人员少,业务量不断增加,低保审核流程常常被人为简化,调查流于形式。 低保收入调查本身也存在取证难、隐性收入难以掌握;职工所在单位提供的工资收入证明的真实性难以保证;银行存款、股票及其他有价证券情况调查难度大等等问题。

解决低保审核难题的关键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湖北省宜昌市社会管理网格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建立人口基础数据库, 将宜昌市70多万常住人口从出生到死亡的信息都录入该数据库,同时基础数据与政府多个部门信息共享。 宜昌民政信息服务平台建成了包含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组织、老龄服务、分析决策在内的6大应用系统,实现了民政信息管理的上下联动、横向贯通和动态更新。 此外,民政信息系统已并入宜昌大数据系统,实行各部门业务协同,发挥部门协同的综合效益。 人社、房管、公安、公积金、工商、税务、银行、 证券等多部门在家庭经济状况核查中实现协同,提升了社会救助对象核准的精准度。 低保户每个月领取的低保金、失业救济金,家庭拥有的车辆、 房产,缴纳的公积金,工商注册登记,个人所得税等数据实现了跨部门共享。 网格化管理实现了低保审核的信息化,大大降低了低保审核中的差错,也为低保动态管理、退出管理提供了信息保障。

3.网格化管理优化养老保险资格认证

近年来各地不断出现冒领养老金的行为,人数和金额居高不下,严重干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影响了社会的公正和谐。 2012年海南省查处去世老人冒领养老金24701元;[6]2014年山东省公布了第一例因冒领养老金入刑的案例,去世老人的女儿3年内冒领养老金32080.80元。[7]理论上退休职工及遗属的亲属应在其死亡后5个工作日内告知死者管理单位(未转入社区的为原企业,转入社区的为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并提交死亡证明原件,管理单位将为死者办理停止发放待遇手续。 但实际上不少退休人员管理单位会出现晚报、漏报死亡材料的情况。 退休人员直系亲属因各种原因无意或有意瞒报退休人员死亡信息,无法完成退休人员死亡申报手续。

破解养老金冒领难题的根本障碍在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 宜昌市建立的人口基础信息平台与人社系统、民政系统、公安系统、卫生系统等进行了对接,实现了信息共享,并建立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和信息比对机制,建立信息共享数据库来动态掌握死亡人员信息,进而确认退休人员是否具备养老金享受资格。 民政系统内的丧葬信息通过大数据平台与人社部门的养老金资格认证对接,及时发现冒领行为。 据宜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宜昌市人社部门通过数据关联比对,矫正了130多名死亡人员继续冒领养老保险金的问题,追回了60多万元的资金。

三、从社会治理的视角审视湖北省宜昌市社会保障网格化管理

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首先要下移管理重心,将社会保障的资源与权力下移到街道、乡镇、社区。 资源与权力的流动方向从单纯的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 其次是社会保障管理主体要实现多元化,社会治理模式下的社会保障应是政府主导、 多方参与, 充分发挥社区、 社会组织在社会保障管理中的作用,协调社会关系、秉持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公平。 其三是实现管理手段的信息化,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创新需要现代化的信息平台为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提供支撑。 因此,从社会治理的视角看宜昌的社会保障网格化管理,我们认为社会保障网格化管理是一种较传统的社会保障管理更全面而立体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具有更大的延展性和动态时效性。 网格化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社会资源,提升了管理效率,但宜昌的社会保障网格化管理本质上依然没有走出社会保障管理主体单一、权力集中的困局。

(一)网格员缺乏成为社会治理主体的独立性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主体的多元化,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公民等形成各自独立但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提供社会服务,促进公共利益。 宜昌市的社区网格员是一个新产生的群体, 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这一群体目前的身份并不明晰。 宜昌的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心是市综治办下设的事业单位,网格员和社区网格管理分中心签订劳务合同, 由市区两级财政按照既定标准支付网格员工资。 网格员这一群体由宜昌市网格管理中心统一管理, 网格员自身并未形成社会组织, 在整个网格化管理中处于被动接受政府行政命令的地位。 在实际工作中网格管理中心、社区居委会、 政府职能部门都会对网格员进行一定的考核。 网格员在社区管理过程中缺乏工作的独立性和话语权, 网格管理员的身份定位模糊,可能成为政府伸向社区“最后一公里”的“触手和触角”,丧失其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基本价值。

(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内部化”制约社会组织的发展

《 民政部 、 财政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指明各级政府是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 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对象主要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拥有一支能够熟练和灵活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和技能的专业团队, 具备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的规章制度、良好的社会公信力以及较强的公益项目运营管理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能力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 宜昌的社会组织发展还比较滞后,网格管理中心承担了网格员的组织化运作的任务。 但是网格管理中心是设在宜昌市综治办下的事业单位,与宜昌市政府之间类似上下级关系。 宜昌市的政府购买实质是一种内部购买。 政府购买服务“内部化”使得被内部化的社会力量难以形成社会组织,且缺乏谈判力量,进而导致网格员的工作行为带有行政化的色彩,不具备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应有的灵活性与积极性,下移管理重心的社会治理目标也难以实现。

四、网格化管理在社会保障社会治理中的应用

网格化管理的实质是大数据时代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政府各部门的资源与社会自治资源的整合,为其打造了合作的结合点,多种力量相互合作, 协同管理,共同治理。 湖北省宜昌市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创新中尝试运用网格化信息平台, 在就业服务、低保审核、养老保险资格认证等方面整合社会资源,再造服务流程,实现了效率和效果的提升。 但是从社会治理的视角看,网格化管理在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创新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网格化管理应为社会保障管理主体多元化创造条件,为社会保障管理重心下移提供数据平台;网格化管理将有利于实现社会保障管理从静态管理体制向动态管理体制转变,通过协调条块关系,建立协同机制,动员社会资源,实现多元主体共治。

(一)依托大数据平台构建“大社保”体制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严重的制度碎片化、 管理分散化、信息条块化的问题。 管理体制方面分割管理、多头管理、模糊管理;管理和运营主体边界相对模糊;医疗保险由人社部、卫生部分割管理;社会救助是因循传统,以民政系统为主体,但救助资源却被卫生部、教育部、住建部乃至工会、残联等部门分割。 多头管理、成本增大、绩效低下的问题甚为突出。 网格化管理创建大数据平台,建立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五位一体”的 “大社保 ”体系框架 ,加强各项制度和政策之间的衔接。 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在大数据的平台上建立社会保障“大部制”管理体制,整合资源、整合机构、整合信息。 “大社保”体系有利于厘清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权利义务,有利于社保行政与各事业、基金运营实现彻底分离。 “大社保”要求放权社会,政府管理、统一监管,社会运营,其建立有待于国家层面的网格化管理与之配套。

(二)网格化平台培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是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的本质特征。 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不足严重制约了社会治理的实现。 网格化平台整合信息资源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创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在同类型社会组织中发挥桥梁纽带和聚集服务功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 网格化管理提供了枢纽型社会组织产生所需要的聚合力和资源控制力,以及对人力、物力和公共资源的整合分配能力。 枢纽型社会组织建成后将发挥政府与专业性社会组织之间的纽带与媒介的功能,培育孵化专业性社会组织、为其提供资源支持、沟通协调、人才聚集等功能。 据此宜昌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心应在去行政化的基础上逐步改革为具备招募、管理、培训网格管理员职能, 有独立运作和管理流程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在政府与专业社会组织之间发挥桥梁作用。

(三)网格化平台整合多元养老服务资源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存在供给与需求失衡,服务内容单一等问题。 在服务对象上,政府购买居家服务主要针对高龄困难老人和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老人,受众面较窄。 政府出资建设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呈现出模式化、整齐划一,大量设施处于闲置。 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从粗放型向精细化、差异化改革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 不同社区应基于本社区老年人口的切实需求来设计本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应鼓励社会组织有针对性地满足多元的养老需求。 网格化管理能够将社区老年人的个案管理电子化、集成化,为居家养老服务差异优化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每个社区应充分分析网格化管理收集的数据,如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自理能力、经济收入状况、居住安排情况、养老服务需求等,合理对社区养老、集中膳食、健康医疗、老年日托、老人互相照顾等项目进行选择性排列组合。 基于数据分析的居家养老制度安排既能够切实满足本社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又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居家养老服务的设计还能根据数据动态调整。 网格化管理为建立养老服务网络提供信息平台。 网格化管理实现了网格内信息突破条块流动,有利于整合“格”内养老服务资源,如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医院、社区超市、社区理发店、餐馆等,基于数据化分析的多元供给机制的建立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必然方向。

(四)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创新有待于国家层面网格化管理的推进

篇4:用网格化模式创新社会服务管理

一、网格化管理模式发展历程

第一个发展阶段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

从2005年开始,按照北京市推行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统一要求,2006年1月,西城区建成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并投入使用。其主要特征是以每1万平方为基本单位,将西城区50.7平方公里辖区划分为2432个网格,采取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由400多名年龄“40、50”人员经过再就业培训,组成城市管理监督员队伍,通过不间断巡查,实现了城市管理从粗放到精细、从静态到动态、从开环到闭环、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全面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

第二个发展阶段为“四位一体”城市管理模式。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按照西城区奥运保障工作要求,建立了“四位一体”城市运行管理系统。其主要特征是将政务值班、城市管理、应急指挥、非紧急救助四项城市管理职能有效整合,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同时,建立了“大应急”工作体系,设置了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实现了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城市管理与便民服务、城市运行监控与重点工作保障的有机结合。

第三个发展阶段为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2012年,按照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要求,西城区在“四位一体”城市运行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将社会服务管理纳入网格化管理;2013年6月建立了区级全响应网格化指挥中心;2014年7月实现区街调度系统对接,逐步实现对社会服务管理事项的监控、预警、上报、处置、分析、评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划分社会管理网格单元,将“人、地、事、物、组织”等要素信息化、数字化,按照“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难事区内统筹、条块各司其职”的工作原则,西城区网格化指挥中心搭建了“两级指挥”(区、街)、“三级平台”(区、街、社区)、“四级管理”(区、街、社区、网格)的服务运行体系,实现对社会服务、行政服务、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应急处置五方面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集约化、精细化管理,促进社会服务管理重心下沉,延伸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效能。

二、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创新

1.加强组织保障,有效推进全响应工作建设

为全面、深入推进全响应工作,一是西城区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区属28个部门,负责全区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二是各街道(部门)分别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工作责任,推动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顺利开展;三是城管监督指挥中心专门成立了全响应工作科,全面负责区级全响应工作。

2.重视调查研究,促进全响应工作科学发展

面对全响应工作提出的全新挑战,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夯实全响应工作发展基础。一是密集深入街道了解掌握全响应分平台的运行现状、发展掣肘,收集建设性意见,为科学指导全响应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二是组织专家开展专题调研,认真梳理全响应各模块事项,完成《全响应三级联动信息化平台建设各模块事项梳理》,撰写了《西城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与运行的思考》等文章;三是学习借鉴兄弟区县先进经验,补齐全区在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短板。

3.抓好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全响应工作机制

制度建设是开展全响应社会服务创新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网格化社会服务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为充分发挥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心的作用,一是梳理了全响应区级平台案件办理工作流程,确保区级平台案件有效流转;二是对区、街两级平台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整合;三是制定了《西城区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督查工作办法(征求意见稿)》,确保全响应工作重大决策部署能够及时有效落实。

(二)以街道为工作主体,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力量下沉

1.强化街道职能,全面贯彻落实全响应工作

一是在全区各街道分别成立了全响应工作科室,负责贯彻落实街道层面的全响应工作;二是规范技术标准,在街道层面将多个业务系统进行整合,实现民生服务、城市管理、应急处置、分析研判、统筹协调等功能;三是在全区15个街道建成并使用全响应业务指挥调度系统。

2.加强工作统筹,稳步推进“三网合一”工作

一是在调整原城市管理网格、社会面防控网格、社会管理网格为1623个网格的基础上,完成了网格空间标绘,形成GIS电子地图;二是推进网格图层数据在手机端、区级和街道指挥调度系统之间的统一部署工作;三是完成网格人员力量配置数据部署工作。

3.发动五种力量,构建“条块”结合工作机制

三网合一后,人员配备根据“基础力量一员一格、专业力量一员多格、响应力量一格多员”的标准,重点发挥街道领导干部、社区工作者、综合协管员、执法力量、楼门院长等五种骨干力量,组建“一格五员”的网格人员队伍。将全区3573名社区工作者、2200名综合协管员、31000名楼门院长、街道科级以上干部以及公安、防火、工商等相关执法职能部门的工作力量下沉到网格,并加大各执法力量在街道、社区职能发挥的工作考核;各街道普遍建立了“处级领导包片、科级领导包社区、科员包网格”的“三包”工作机制。

(三)以信息整合为抓手,构建区级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

nlc202309051559

1.加大平台建设,推进“五位一体”

一是完成了与区民政局、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区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区综治办、区应急办的数据对接,实现了与15个街道全响应分平台单点登录,形成了“1+5+15”的区级平台框架;二是完成了区级指挥调度系统门户建设和街道指挥调度系统门户调整;三是完成了区、街指挥调度系统的有效对接。

2.深度整合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一是完成了城市管理和应急基础数据库普查项目。2014年普查了7大类城市部件总计555828个,西城区特色(扩展类)部件总计54612个,对地形图进行了更新;二是汇集了多种来源信息资源,如街道全响应事项、城市管理事部件、应急值守、大信访、非紧急求助、访听解、社区网上服务、随手拍、人口库、地理信息、降雨量、服务商、网格力量等;三是重组信息资源,建立了城市运行管理专题、人口专题和评价专题等数据专题,实现资源深度整合;四是建立完善了全响应数据仓库,进行社会服务管理业务数据整合工作。

3.加强技术运用,提高平台智能化水平

一是构建西城区物联网监测应用体系,提高城市安全运行动态监控、风险管理、突发事件预测预警和科学应对的能力;二是开发“决策通”和移动视频等移动办公软件,便于领导掌握情况和远端决策指挥;三是建设全响应数字化视频应用系统和“天睿眼”全景视频;四是搭建区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四)创新多元参与渠道,逐步完善社会公众参与治理与监督机制

为进一步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与联系,一方面开发了随手拍系统并面向社会开放,使用者只要下载随手拍APP安装,就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向系统报送全响应业务事项。另一方面,对西城区原有的行政客服热线、社区服务热线以及非紧急救助热线进行整合,开通了西城区“12341”政府热线,受理城市管理、行政服务、便民服务、社情民意和投诉举报等五项服务内容。这些措施不但拓展了社会公众直接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而且促使各级政府部门有效接受社会监督。

三、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主要成效

(一)运用现代技术,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一是建立完善各种数据库、电子图并综合运用,将涉及的全部管理和服务主体、客体落实到网格中,进行实时末梢管理;二是制定社会服务工作标准,实现信息采集、问题受理、处置流程、考核评比标准化;三是再造社会服务管理流程,将标准化的五类事项按照“发现上报-指挥派遣-处置反馈-任务核查-入库评价-结案归档”的闭环流程进行;四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高新信息技术,加强降雨雪量、人流量的检测,建设“天睿眼”全景视频,确保社会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二)整合平安资源,构建防控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将基础信息资源、全响应基础信息资源、社会管理相关委办局资源、15个街道全响应分平台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平安建设资源共享,为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搭建了信息服务平台;二是依托信息平台,不仅可以及时了解情况、掌握动态,防止事态扩大,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而且还可以通过对信访、群体事件类问题办理分派、统筹协调以及对疑难问题的掌控,实现快速响应、全面落实;三是专群结合的力量得到有效整合,形成了社会管理立体化防控体系,为深入推进平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2014年以来,全区治安状况良好,截至目前“十万人发生治安案件数量”为566起,低于最优值2013年的801起。

(三)加强部门联动,提升重点工作保障和应急处突能力

一是通过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构建了包含69个职能部门的两级指挥、三级平台、四级管理、逐级上报、社会参与的部门联动工作模式,夯实了非常态管理的基础;二是突出街道“块统”和部门“条专”的作用,做到责任清晰、分工明确,避免推诿扯皮、交叉管理等问题,提高了解决和处置问题的能力;三是将应急管理融于社会服务常态管理之中,实施常态与非常态双重管理体制,坚持应急与预防并重,提升了全区应急处置水平。

(四)主动解决问题,扩大社会参与,增强民生服务能力

全响应模式以需求为导向,构筑双向沟通渠道,积极扩大社会参与,确保社情民意“早知道、早响应、早解决”。一是由社区网格员主动发现民生问题,通过社管通PDA及时上报;二是开发西城随手拍,积极构建社会参与渠道;三是结合“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工作,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力量下沉,充分发动网格内五种力量,把服务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确保“小网格”服务“大民生”。

(五)降低运行成本,努力提升政府公共服务与效能

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依托信息系统,完成区街联动、资源共享和力量整合,主动发现并及时处理相关问题,实现管理精细化、工作科学化、服务个性化,有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一是运用先进技术,打造智能化的“五位一体”公共服务平台;二是整合热线电话,建成“12341”公共服务呼叫中心;三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四是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在区-街道-社区-网格各层级中均可实现“条块”之间的管理合力与协调联动;五是构建物联网监测应用体系,提高城市安全运行动态监控、风险管理、突发事件预测预警和科学应对能力。

四、推进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对策和措施

西城区全响应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服务型政府、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认识不够、缺乏标准、推动乏力等问题,阻碍了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平稳健康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西城区管理实际,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区级统筹指挥机构,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区社工委、区城管指挥中心、区综治办、区行政服务中心、区信息办)的职责分工,按照“行业为主、各司其责”原则,发挥“五大领域”牵头部门的作用,提高全响应工作的统筹推进力度。

(二)加强全响应信息化顶层设计,加大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统筹推进力度,加快推进与信息化平台配套的六项机制(全响应建设协调推进机制、问题发现处置评估反馈机制、综合执法机制、信息采集更新机制、部门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机制、“三个一”运营管理机制)建设,进一步明确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区级平台、街道平台的功能定位,加大信息整合力度,充分发挥平台在社会服务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全响应工作的监督评价体系。由于全响应工作流程是自下而上,监督评价体系涉及部门69家(15个街道、54个委办局),考核范围涉及五大领域,需要进一步明确“五大领域”监督评价的主责单位以及监督评价对象的范围,尽快建立完善的包含系统评价、专业评价、社会评价等内容的全响应绩效考核体系。

(责任编辑:徐春芳)

篇5: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

1、各村(社区)领导要重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特别是综治管理员对要求要上报的材料要及时上报,我街已被区综治办多次批评。

2、各村(社区)领导要把网格化的服务管理的精神传达到每个工作人员,特别是网格协管员,要清楚自己的职责,配合街道分中心的管理工作,及时把未完成的数据录入备档。

3、街道将下拨村网格化管理工作开办费1万元,届时各村要及时配齐电脑、电视等相关设备。

4、各村(社区)的楼宇信息要马上采集完成,下周三之前将录入完整的楼宇信息电子档发到街道管理分中心(李免)

5、各村(社区)的综治管理员主要负责网格化管理的各项工作,并做好传达和指导工作。

6、各村的工作制度牌下个礼拜一上午9点会到各村去安装上墙,届时各村综治管理员周一要在位,并指引牌子挂墙。

7、各村因网格化管理工作开展相对晚些,各数据模板基本未录入,各村综治管理员要及时对网格协管员分配好工作,根据街道传达下去的模板,及时将模板数据录入。

篇6:创新网格化服务管理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民和镇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相关工作,作如下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民和社区位于民和镇集镇,社区面积1.27平方公里,辖5个居民小组,22个企事业单位,486户1614人,设党支部1个,有党员35名,社区办公用户房占地155平方米,办公用房300平方米。

民和社区是我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江岑公路穿梭而过,边贸经济十分活跃,是商贸集聚地。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发展,城镇品位在不断提升。同时,也给我镇社会事务、治安防范、特殊人群、劳动就业、人口与计生、宣传教育等诸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此,我镇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民的执政理念,创新工作思路,依托现有的社区管理体系和信息平台,创建‘镇社区网格居民’的四级网络组织体系,按照界线清晰、任务适当、责任明确、便于考核的原则,将社区范围划分为2个网格,以网格化的方式,建立网格管理服务队伍,将社区每名工作者落实到每一个区域,并在每个网格区域内志愿者、辖区单位进行整合,以片带面、以面带块、上下联动、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形成全面掌握实情、及时反映民情、迅速解决问题、有效化解矛盾的社区管理服务长效机制,切实提升了社区为民服务水平。

二、主要做法

(一)理清思路,合理划分网格。根据社区实际情况、结合居民住宅区、辖区单位分布现状,按照小区界线、楼栋分布将辖区合理划分为2个网格,每个网格内居民约200-300户左右,人口约600-900人。

(二)明晰任务,科学组建网格团队。社区按照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了组织机构,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每网格由民和镇派出一名网格指导员指导开展工作,由一名社区工作人员担任网格长,与网格民警、网格党建协管员、网格治安巡防员、网格卫生协管员、网格禁毒帮教员、网格法制宣传员、网格矛盾纠纷调解员等共同组成网格管理队伍。

(三)明确责任,有效建立网格运行机制。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在社区班子领导下,录入网格内的人、地、物、情、事、组织等信息,实现信息,一次采集、多次使用,一家采集、多家使用的原则,网格责任人对网格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形成文字、图片等信息上报。社区制定和出台一系列工作制度、工作规划和工作纪律,积极推行定期走访、挂牌上岗、限时办结、首问责任、快速处置等工作方法,确保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正常和有效运行。

(四)落实措施,确保网格化服务管理取得实效。一是抓好信息收集,积极探索,了解网格内服务对象的家庭成员情况以及服务需求,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资料信息库,并在各网格建立网格分布图,标清网格内的责任人、责任范围、户数、人数、党员数、及各类弱势群体信息,建立区域内的空巢老人、残疾人、低保家庭、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等群体重点服务对象档案,便于及时了解情况,掌握格中信息,做到服务有重点,工作有方向。二是抓好调查处理。对在网格内的社情民意、社会事务、法制宣传、特殊群体等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分类管理,组织调查,落实四查六清,即查网上信息、查左邻右舍、查用工单位、查户籍情况;清楚家庭经济、清楚从业情况、清楚人际关系、清楚真实身份、清楚有无违法、清楚有无劣迹。三是抓好办结归档。对各类信息处理后及时进行分类整理归档,健全台帐。

(五)创新管理,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一是以网格为依托,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在掌握大量详实信息的基础上,做到有针对性的为群众释疑解惑,有针对性的预测预防各类安全隐患,真正实现对网格的无缝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二是建立网格化管理民情工作日志,在每个网格上公示网格工作人员以及工作职责和联系电话。居民有事就可以打电话,格内能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化解相关矛盾和问题,对辖区的平安稳定起到保障作用。三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动员一切力量,将辖区单位工作人员吸纳到社区网格中,参与到网格化管理与服务,实现共驻共建、资源共享,使社区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公益活动等形式形成统一完善的综合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四是充分利用社区群防群治队伍力量,将社区义务巡逻规范化,要求网格巡防员不定期在社区居民小区、重点路段进行治安巡逻,对有技防措施的单位和居民小区,定期查看监控系统记录,并监督负责人安排专人24小时查看监控录像,及时准确的收集、反馈信息。

(六)提升效率,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上台阶。一是加强走访。在明确管理责任的基础上,要求各网格工作人员走访收集信息,找群众交谈,随时掌握格中群众动态信息,写好民情日记。二是加强防控。由网格室社区民警开展日常检查、发函调查、网上比对、信息研判等深层次的管理工作,从中识别、发现高危人群,落实监控措施,实现网格人口服务管理由粗放型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转变。三是加强监管。在每个社区设立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室领导监督岗,加强网格室的监督管理,为各网格室开展工作提供保障性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积极培育志愿者队伍,充实网格工作人员力量。

三、工作成效

(一)信息登记率明显提高。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以来,社区网格室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得以充分发挥,社情民意信息来源更加广泛,社会事务办理更加便捷,信息登记率、准确率、入网率均比以往明显提高。

(二)社会管理能力明显提升。通过采取网格化分层次服务管理措施,基本实现辖区出租房屋底数清、房主身份清、租房人员情况清、治安重点对象清四清工作目标。辖区特种行业、特殊人员全部纳入管理视线,动态管控能力不断提升。

(三)社会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在网格内搭建社情民意、社会事务、矛盾纠纷、人口与计生、法律法规、劳动就业服务管理等信息平台,服务更加优质、高效、便捷、贴心,解决了广大群众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广大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指数。

(四)治安形势明显好转。通过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把镇相关部门的职能服务沉到一线,服务管理更加多样化,彻底改变了过去单打独斗的工作局面。

篇7:网格化社会管理

将安全生产、社区服务、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矛盾调处、社区党建、民生改善等社会管理工作纳入到城市网格化管理中,以落实责任为中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街道以社区为基本单位,把街道23.17平方公里划分为6个一级网格,下辖40个二级网格、1144个三级网格(驻街单位),覆盖辖区各个广场、道路、高校、商业网点、五小行业、小区、楼栋。每个一级网格明确一名街道领导牵头,机关2—3名科长担任负责人,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责任人,同时配备协管员、保洁员、信息员、党小组组长、警员、志愿者等;二级网格负责人由机关科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担任;三级网格负责人由驻街单位责任人担任,定人定岗定责管理网格内的社会事务。

“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的网格化社会管理,将街道所有干部下到具体网格中,确保联系无缝隙、管理无盲点、服务无遗漏、安全无隐患、和谐有保障,同时调动了辖区单位积极性,实现城市管理联抓、公共安全联防、平安法治联创、流动人口联管、群众工作联做、民生保障联帮、科教人才联享、发展平台联办、精神文明联建、区域党建联动。

篇8: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探索

1921年协和医院通过基金会聘任美国预防医学专家兰安生 (John B.Crant) 为公共卫生系主任[1], 根据他的构想, 在当时的北平 (今北京) 按“井字型”街面胡同圈出一片居住地作为“卫生示范区”, 从群体而不是个体的角度来解决居民的健康和疾病问题。

兰安生首创的这套社区控制技术[1], 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引入了网格化管理社区卫生的雏形。

作为现代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是以街道、社区为基础, 在管理辖区内, 以3~4个居委会为基准划分单元网格, 建立社区卫生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 实现市、区行政部门和卫生专业指导站 (所) 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级联动的管理模式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在城市实行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 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从实际出发, 运用现代通讯信息技术, 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群众得实惠、管理出实效”为价值取向, 以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化作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具体行动。

2 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措施和布局形式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为单位, 以自然街区为网络, 划定社区卫生服务服务网格, 组成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网格化服务团队, 确定服务人群范围和设定服务路线图, 由现代通讯信息技术作支撑, 在网格化区域范围之内把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网格化服务团队投入区域的服务项目中, 再根据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各自的职责, 形成公共卫生、医疗护理为一体的便捷服务系统。这样就将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布局成为一个现代时空下的空间棋盘。

布局形式上一是网格化管理的平面布局。通过条块联手、整合资源、再造流程、强化监督, 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三化”建设, 即:以社区为基础, 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的网格化;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单位, 实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化;以条线为依托,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便民、利民的再造流程化。从而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的服务、管理、信息交流、监督等四个环节, 形成有机衔接、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闭合系统, 全面提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管理能力与水平。

二是网格化管理的空间布局。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通过蓝牙无线通信网传输给手机、掌上电脑或小型笔记本电脑, 再通过移动通讯网络, 发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线局域网的接入点, 各种数据汇总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数据库。这些设备不仅可使家庭健康档案随时得到更新, 还可使病人在家里就能得到网上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咨询、诊断疾病和治疗。

3 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的流程再造

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的布局形成后, 将涉及适应网格化服务的流程再造。流程再造首先是一种改进的哲理和思想[2]。流程再造中管理流程起着重要作用。管理流程是管理工作信息之间的传递或转移的动态过程。管理流程支撑业务流程, 主要面向内部管理, 体现以效率、效益为中心的服务过程。管理流程是一种软件建设[2]。网格化管理流程再造涉及网格化信息管理地图、网格化信息服务平台、整合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资源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网格化信息管理地图。建立相应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地图。在网格化的电子地图上, 划分若干个网格, 每个网格包括以3~4个居委会为单位, 居住建筑物为标志。将各类公共设施部件, 设立各自的身份代码, 并按其地理位置标定在电子网格地图上。

二是建立网格化信息服务平台。运用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建立网格化信息服务平台, 设立指挥中心。辖区内居民遇到医疗预防保健要求, 都将纳入网格化管理的范畴, 社区居民只需拨打一个电话, 或发送电子邮件即可通过指挥中心, 核实后再发往相应社区卫生服务团队, 限时予以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到达现场后通过无线通信网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据库的信息为居民服务。网格化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平台, 平时是服务平台, 是接受社区居民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的接待中心, 也是社会公众的投诉热线;紧急状况时可成为疾病预防应急指挥中心, 调度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服务团队及时到达指定网格区域, 执行疾病预防现场处理的指令。

三是整合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资源。通过网格化管理, 将各类卫生服务项目和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成果评价管理、公众举报监督管理等系统进行整合, 改变以往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局面, 从而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管理效能, 降低管理成本。

4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水平的途径

一是通过网格化管理, 将人、数据、平台、工作部门等要素有机融合为一体, 实现管理对象、管理过程、问题分析、工作评价的数字化,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效率。

二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范围、标准、流程、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城市的规范化、透明化、人性化, 从而克服长期以来“坐堂式”门诊医疗行为, 建立起深入社区为居民健康服务的长效机制。

三是通过网格化管理系统的运行, 使得社区卫生服务在作业 (服务) 、管理、信息交流、监督等各环节, 既分工明确, 又互相衔接, 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 形成新型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链。

四是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保证。应相应制定管理考评的规范和办法, 同时, 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建立卫生行政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会公众监督员为主体的三级监督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杨念群, 著.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111-114.

篇9: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

2011年底以来,北京市丰台区将社会服务管理实行网格化管理作为重点创新工作之一,明确提出了“完成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试点工作,建立统一的丰台区数字城市指挥系统”及“推广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打造全区统一的数字城市运行指挥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职能多元、功能全面、处置高效的数字城市管理体系”等重要工作任务和目标。

一、八项措施实施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

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丰台区在16个街道全面构建起网络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一)梳理管理事项

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把社会服务管理的各项工作,特别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管理事项落实到网格化工作中,对 “人、地、物、事、组织”进行服务管理,掌握基础数据、反映群众诉求、提供社会服务、管理实有人口、协调城市运行、维护治安秩序、排查化解矛盾、落实矫正帮教、指导安全生产、引导社会参与。

(二)划分单元网格

以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网格统一、方便管理为原则,各街道以社区行政边界为基础,按照实际情况自行划分责任网格,网格最大不突破社区范围,实现无缝对接。一般考虑社区党支部范围、居住小区、功能区、大型单位等因素划定网格。

(三)落实“网格五员”

下沉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整合基层管理力量,将工作延伸到网格,将任务落实在网格,将问题尽量解决在网格。建立岗位责任制,逐一明确在网格的工作人员及岗位,并以实名制方式挂牌公布。社区书记和主任作为社区范围内网格工作的总负责人,负责统筹协调社区内所有网格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每个社区划分若干网格,根据具体情况在每个网格设“网格五员”,即网格管理员(格长)、网格助理员、网格派驻员、网格督导员、网格信息员,各司其职,负责网格内各项具体事务。

(四)构建指挥平台

以 “网格五员”日常巡查、问题发现、前期处置为基础,以信息化系统为依托,构建 “区中心-街道分中心-社区工作站”三级指挥平台和“区级-街道-社区-网格”四级管理流程的工作模式,即“三级平台,四级管理”运行机制,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疑难区级协调”。

一是网格层级。以“网格五员”日常巡查处理为基础,充分发挥居民自治作用,尽量将问题解决在网格之中,网格层面无法解决的,利用“社管通”上报至社区平台。

二是社区层级。每个社区建立“社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平台”,负责处理网格上报的一般问题,并协调社区内的执法力量、各类协管人员、社会单位及其他相关人员等各种力量配合处置。社区层面解决不了的重点问题,及时上报至街道分中心平台。以“网格五员当时解决”与“社区协调解决”为保障,做到“小事不出社区”。

三是街道层级。每个街道建立“街道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指挥分中心”,负责辖区内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及时处理社区上报的各类事件,并下达街道各相关科室处理,指导社区做好网格管理工作。同时协助和监督职能部门处理各类事件,建立综合管理执法制度,通过集中办理、联合执法和综合整治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对确实需要区属职能部门协调解决的疑难问题,及时上报区级平台进行处理,实现“大事不出街道”。

四是区级层级。区级建立“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心”,负责接收各街道上报的疑难问题,并派遣至各职能部门。区各职能部门建立平台终端,与区级平台对接,负责接收区级平台派遣的问题,按办理时限及时处置并反馈。

(五)搭建“3+1”信息平台

在原有数字城市管理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拓展系统功能,建立社区、街道、区三级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和网格“社管通”终端(即3+1模式),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日常工作提供信息化手段,形成流程清晰、实时动态、互联共享、数据完善的信息系统。

(六)构建基础数据库

建立管辖区域内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涵盖“人、地、物、事、组织”五位一体的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数据库,重点完善 “人、房”数据信息,建立人口、房屋和事件数据关联关系,实现“人房关联、以房管人”。数据库将依托于丰台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时向各专业部门抓取相关数据,并向网格管理工作提供共享数据资源,实现各部门、各街道、各社区按照不同权限进行数据信息的交换、存储和共享,为日常工作提供管理依据。同时,通过“网格五员”的日常采集,逐渐构建、完善各种社会服务管理信息数据,建立起长效更新机制。

(七)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考核评价体系,规定问题处理权属和处理时限,实行定量监督评价,通过各部门、街道、社区的社会服务管理问题的发现、报送、派遣、处置和反馈等情况的实时监控,信息平台自动生成对区域、部门、岗位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效能评价数据,为效能考核提供依据。同时根据问题发生和处理情况,实现对热点、难点问题的查询和综合分析,为决策提供服务。

(八)整合相关系统资源

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政务信息共享系统、综治维稳图像监控系统、3G视频实时传输系统等信息系统功能,为各级网格化社会服务工作提供应急指挥、实时监控、资源共享、分析决策等辅助管理,同时将96005丰台区环境热线和12345北京市非紧急救助热线平台与其对接,实现群众诉求的及时接收和解决,提升整体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作用体现

(一)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精细化

依托地理信息技术,做到网格之间衔接无缝隙,从而达到管理区域无缝隙。在“网格五员”摸清网格内人、地、物、组织的各类底数的情况下,通过系统数据库的辅助,在日常工作中实现常态化、全天候、精细化管理,将社会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

(二)实现社会服务管理资源整合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整合了区级主管部门、街道、社区的管理资源,促使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服务管理力量下沉,按照责任制原则组织起来,既能明确职责,充分发挥各级部门职能,避免职责交叉和管理空白,又能做到社区网格内定责到人,健全责任制。

(三)实现社会服务管理标准化

做到对社会服务管理事件处理的标准化,按照事别进行分类,规定事务处理的主责部门、处理时限等,提高工作效率。便于对社会服务管理事件处理工作进行监督和督促,不办理完成不能结案,做到“事事有回音,事事有记录”。

(四)实现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

图像、语音、文字实时传输和视频监控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社会服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各类数据库充分整合人、地、物、事、组织等基础数据资源,充分对接共享已有的相关业务平台,最大程度提高政府信息化资源的利用率,为主管部门、街道开展专项工作提供准确、翔实、动态的数据基础。

下一步,丰台区将按照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工作目标要求,以效能建设为主要抓手,不断推进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积极探索信息化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融合,主动整合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3G视频实时传输系统、综治维稳图像监控系统和96005城市环境热线系统,以丰台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为数据支撑,建设丰台区数字城市指挥系统,建立起综合统一、职能多元、功能全面的数字城市管理体系,提升丰台区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推进丰台区“智慧城市”建设。

上一篇:2024汽车理论复习下一篇:贵金属市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