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党风廉政建设新特征

2024-06-17

准确把握党风廉政建设新特征(共9篇)

篇1:准确把握党风廉政建设新特征

准确把握党风廉政建设新特征

作者:吴海英 《光明日报》(2015年03月24日 16版)

日前,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

人们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决惩治腐败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以雷霆万钧姿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赢得了党心民心。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党风廉政建设也呈现新特征、新态势。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必须清醒认识新特征,切实巩固新成果,牢牢把握新目标,打赢反腐败斗争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清醒认识党风廉政建设新特征:增强忧患意识

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态势既表现为持续“打虎”“拍蝇”“猎狐”高压态势前所未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举世瞩目;也反映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两个责任”真正落地还任重道远。

惩腐持续高压是新态势的基本特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形成了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根据中央纪委有关数据统计,仅2014年,就有68名中管干部已结案处理或正在立案调查。中央纪委立案调查省部级及以上官员42名,海外追逃500多人,追赃30多亿元。

然而,在高压态势下,个别党员干部认为紧箍太紧了,反腐败太过了,出现了“妨碍发展”论、“影响团结”说;一些潜藏未露的腐败分子还存在“躲过风头”“侥幸过关”的错误思想。为此,必须强化对“腐败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的认识,对错误言论和倾向,要拨清迷雾,加强引导,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对伺机反弹,甚至顶风作案的腐败势头,要“宜将剩勇追穷寇”,继续强化零容忍的态度,保持高压态势,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

形势严峻复杂是新态势的客观反映。严惩腐败效果明显,但违纪违规现象仍然多发、频发。一些案件金额高、涉案人员多,个别部门甚至发生了群体性腐败、“塌方式腐败”。因此,必须强化对“腐败和反腐败斗争呈胶着态势”的认识,树立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坚定打赢这场攻坚战、持久战的决心。

强化责任落实是关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各级党组织深刻反思“重业务轻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倾向和惯性,增强了责任意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转职能、转作风、转方式,加大了监督力度。不过,在这两个方面,有的还落实不到位。在主体责任方面,责任压力层层递减,存在“上热下冷”“上紧下松”的现象;用人导向有待加强,需要坚决破除“潜规则”“小圈子”,选拔敢抓敢管、扛事过硬的干部;党委工作部门合力尚未形成,必须分兵把口,落实主体责任。

在监督责任方面,纪检监察部门对同级党组织监督力度不够,存在思想顾虑和遇到难题绕着走的现象;一些纪检组织在机构设置和人员素质上与“三转”的要求不相适应,监督执纪能力偏弱;纪检机关加强自身监督,防止“灯下黑”,建设忠诚干净担当干部队伍的任务仍然很重。

切实巩固党风廉政建设新成果:强化工作措施

总书记强调,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有腐必惩,剜除腐肉烂疮,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政党永葆肌体健康的必然选择。只有坚持抓常、抓长、抓细、抓小、抓早,在坚持中抓出常态,从问题中抓出具体,才能巩固持续向好的党风廉政建设新态势。

利剑高悬,努力减少腐败存量。减少腐败存量,要巡视全覆盖,对巡视发现的问题线索,凡是违纪违法的都要严肃查处,一查到底。要查处全方位,“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决不让有问题者心存侥幸,不让腐败者逃脱制裁。

多措并举,坚决遏制腐败增量。要从作风入手,紧盯重要节点、重要领域、重点人群,持续纠正“四风”,解决少数人“闯关松劲”“避风头走过场”的不良思想和“隐身”“变异”现象,坚决防止“四风”反弹。要从制度入手,依靠制度建设、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完善廉政风险防控、防止利益冲突等制度,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从问责入手,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对发生重大腐败案件的部门和单位,实行“一案双查”,既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抓住关键,有效压实领导责任。要推动各级领导自觉当好廉政“第一标杆”,增强“向我看齐”意识,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要推动各级领导自觉把主体责任记在心头、担在肩头、抓在手头,对反腐倡廉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案件亲自督办。

依靠群众,切实强化社会监督。在这方面,要广泛依靠群众,充分调动群众信访举报的积极性,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形成“不敢”“不能”的有效震慑。要推进信息公开,实行阳光政务,让权力在每个领域、每个层次、每个环节都受群众监督,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要拓宽监督渠道,完善民主监督、舆论监督机制,使各种形式的监督在反腐倡廉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牢牢把握党风廉政建设新目标:形成持续动力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大篇幅阐述了党风廉政建设,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三次、五次全会上又特别强调了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这些要求既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集体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政治智慧和勇气,更着眼于建设一个现代文明、长期执政的政党,明确了党风廉政建设的新目标。

着眼于增加党在人民群众中的信用。总书记指出,如果我们党散了、乱了,经济建设搞上去又有什么用?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如果我们党散了,一切无从谈起。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到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调研时指出,中央和国家机关是党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中枢,部门多、权力集中。两个工委联系133家单位、38万党员,这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好,就会透支中央的信用。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就是要进一步转政风、改机制、强监管、严政纪,着力建设法治政府,努力增加党在人民群众中的信用。不然,改革红利被截留蚕食、对冲削减,“责任欠账”太多,就会造成权力透支、信用透支,最终伤害的是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着眼于打造令行禁止的党组织。守纪律、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忠诚度的重要检验。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归根结底是少数人目无纪律甚至践踏纪律。严肃 5 查处违纪党员,开展典型案件通报,就是让党员干部知道:任何时候都必须守纪律,讲规矩,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决不能含含糊糊、左右摇摆。

坚持“违纪必究”、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就是要让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使党员干部养成“雷池”不能越的自觉。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增强了,与中央保持一致就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依纪依规管党治党就落到了实处。

着眼于重构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呈现,不仅能折射出领导干部群体的党性修养、理想信念、作风建设等根本性特征,更能反映出主流的社会道德价值。近年来,一些地区和部门窝案频出,呈现“塌方式腐败”,归根结底都是政治生态出了问题。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既要靠严惩震慑,靠制度约束,更要靠提高思想意识。

因此,各级党组织不仅要通过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努力营造清正廉洁的从政环境,也要顺势而为,以风化俗,用优良的党风政风引领改善社风民风。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培育廉政价值理念,使廉洁自律成为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并升华为廉洁从政的政治操守,转化为拒腐防变的能力,真正实现从“不敢腐”到“不能腐”再到“不想腐”的转变。

(作者系中央国家机关纪工委副书记)

篇2:准确把握党风廉政建设新特征

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

在党委中心理论组第二季度学习会上的发言材料

李 强

2014年5月23日

一、准确把握反腐倡廉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形势

“反腐”历来都是民众高度关注的两会热词之一。在今年两会上,反腐问题也成为百姓的热议话题之一。反腐现在成为立党为国,立国为民的关键一招。中央对腐败惩治的决心是坚定地,只要是触犯了法律,不管官职多高多大,都要依法从严治党,清除腐败分子。对于腐败问题,一定要严惩不贷,杜绝腐败滋生,才能保持国家发展的大方向。

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人密集发声反腐,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思路和举措。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腐败是社会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全党必须警醒起来。”“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来抓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经常抓、长期抓,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必须全党动手。

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

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王岐山也强调,反腐败要“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既要打‘老虎’,又要拍‘苍蝇’”

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态“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坚决查处腐败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要依法严惩、决不姑息。”明确指出,2014年,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同时,今年还将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他还提出,各级政府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所有财政拨款的“三

— 1 — 公”经费都要公开,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辟独到、针针见血,明确了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理念、思路和重点,提出了最高、最新、最严的要求,释放了高强度的“正能量”。王岐山同志的工作报告,干净、简练,既充分总结运用以往行之有效的经验,也大力推进与时俱进的探索创新,招招出在点子上,件件抓住了要害,符合形势要求,符合党心民心,当时会议代表的热烈掌声就代表了我们的心声。总体感觉到,这次全会精神,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中央纪委的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一脉相承,表明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鲜明态度和反腐败的坚强决心,体现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布局的深刻调整。

这些都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消极腐败的危害性是保持清醒认识和高度警惕的,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政治立场和决心是坚定不移的。这也深刻地揭示了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是一以贯之的。这些重要方针和原则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工作报告中得到生动的诠释,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毫不动摇地予以坚持。

一是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反腐败斗争的判断和部署上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思路和举措。中央纪委按照中央决策部署,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在强化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约束、强化执纪监督、强化查办腐败案件等方面攥紧拳头打出去,形成了鲜明的工作特点。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全党动手一起抓、群众积极参与的局面不断发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进展。有调查显示,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比较有效的。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影响恶劣、亟待解决。比如,监管薄弱、权力集中、资金资源密集的领域和部门仍是违纪违法的“重灾区”,“一把手”腐败案件多发,一些案件涉案金额巨大、作案手段隐蔽,一些腐败案件与多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一些基层部门和基层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增多,“小官巨贪”问题比较突出,等等。

实践证明,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经常抓、长期抓,既要打好歼灭战,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惩治腐败;又要打好持久战,积小胜为大胜,不断取得人民群众比较满意的进展和成效。我们要准确把握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的部署和— 2 — 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聚焦中心任务,推进改革创新,抓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的贯彻落实,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化纪律建设,持之以恒纠正“四风”,加大执纪检查力度,坚决防止反弹;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严格审查和处置党员干部违反党纪政纪、涉嫌违法的行为,坚持抓早抓小、治病救人,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完善监督机制,用法规制度规范党员干部行为,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党风党纪和廉洁自律教育,使领导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

二是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

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理清责任、落实责任。不讲责任,不追究责任,再好的制度也会成为纸老虎、稻草人。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党风廉政建设上,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明确“两个责任”,对于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党委承担主体责任,就是各级党委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分内事情,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把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要选好用好干部,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领导和支持执纪执法机关查处违纪违法问题。党委主要负责人要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当好廉洁从政表率。

纪委承担监督责任,就是各级纪委要按照党章规定认真履职,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督促检查相关部门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任务,经常进行检查监督,聚焦主业,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严肃查处腐败问题。

有权就有责,权责要对等。落实“两个责任”,不仅要明确责任,更要强化责任追究。无论是党委还是纪委,都要对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进行签字背书,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要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有错必究,有责必问,确保党中央部署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是严明党的组织纪律

“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是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突出强调的问题。组织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组织原则、组织关系、组织观念、组织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规矩,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党性原则是根本,组织制度、组织管理、组织纪律是重要保障,关键是按照党章规定的“四个服从”,强化组织观

— 3 — 念,严格责任追究,克服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现象。当前,党内遵守组织纪律的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一些地方和部门组织观念薄弱、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还相当严重。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党的一大忧患,如果不认真解决,任其发展,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大大削弱。

严明党的组织纪律,要在“四个必须”上下功夫,即必须在增强党性上下功夫,强化党的意识和组织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和纪律约束,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必须在遵守组织制度上下功夫,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和请示报告制度等组织制度,在涉及重大问题、重要事项时按规定向组织请示报告,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决不能我行我素、自行其是;必须在加强组织管理上下功夫,正确处理组织意图和领导个人意图的关系,防止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对待组织、自觉接受党组织教育和监督;必须在执行组织纪律上下功夫,敢抓敢管,敢于板起脸来批评,加强对组织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有纪必执、有违必查,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不断强化,全党动手一起抓、群众积极参与的局面不断发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进展,得到党中央肯定和人民群众拥护,增强了全党全社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信心。

在充分肯定去年工作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回避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的党委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担当意识不强;一些党组织软弱涣散、纪律松弛;不良作风积习甚深,“四风”问题还比较突出;腐败问题依然多发,在一些地区和部门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纪检监察机关职责不清、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有的执纪监督不严、查办案件力度不够;一些纪检监察干部存在作风漂浮、衙门习气等问题。

王岐山同志在中纪委十八届三次全会《工作报告》中强调,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当前,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严重损害党的肌体健康,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和任务部署上来,更加清醒地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持不懈加强党风建设,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信心。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关于反腐的重要性,有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4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引领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发展进步的伟大事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任何困难和风险、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根本保证。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部断推向前进,必须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决遏制和克服各种消极腐败现象。这是因为,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一、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干扰市场又好又快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违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阻碍依法治国进程,损害党和政府的信誉和形象,降低国家政权机关的公信力,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动摇理想信念,滋长腐朽落后思想,助长不良社会风气,损害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四、违背社会公平争议,干扰社会管理,侵害人民权益,引发甚至计划社会矛盾,对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五、违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损害党的形象,动摇党的执政基础,消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带来不利影响。

第二,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推进党的建设新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建设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加强反腐建设,有利于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更好地促进党的思想建设;有利于党员、干部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清正廉洁的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快地促进党的作风建设;有利于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各项制度,增强党内制度法规的权威性和时效性,更好地促进党的制度建设。

第三,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适应反腐斗争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纳入党建工作大局中来谋划、来部署,加强党风党纪教育,健全反腐倡廉法律和制度,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在和平时建设时期,能对党造成严重伤害的,腐败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如若思想防线不牢、意志不坚定就容易受到腐败的感染。因此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常抓不懈,我们必须始终从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高度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建设,确保党始终从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高度深刻认识反腐败倡廉建设,确保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从而体现在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各个方面,不断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但是,当前我国的反腐倡廉仍旧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腐败案件在一些领域和部门依然易发多发:

— 5 — 一是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 二是资金密集的领域和行业 三是资源稀缺的领域 四是监管薄弱的领域

(二)县处级以上干部和“一把手”违纪违法案件居高不下

(三)作案手段更趋隐蔽化、迂回化、期权化、智能化

(四)国有企业中违纪违法问题易发多发

(五)基层管理部门和基层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增多

(六)腐败问题与多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

(七)社会生活和党内生活中“潜规则”盛行

总的来说: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总体形势是:“三个并存”和“两个依然”

三个并存是指:一是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二是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三是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

两个依然是指:一是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二是反腐败任务依然艰巨。

所以,我国今后反腐倡廉建设应当把握处理好以下辩证关系:

(一)既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又要形成拳头、集中力量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二)既要源头治理、抓好预防,又要严惩腐败、加大办案力度。

(三)既要抓好反腐倡廉建设,又要抓好党的作风建设。

(四)既要加强专门机关反腐防腐,又要依靠人民群众反腐防腐。

(五)既要抓好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又要依靠人民群众反腐防腐。

(六)既要注重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又要抓紧治理屡禁不止的老大难题

(七)既要提高纪检监察机关的履职能力,又要督促各个职能部门切实负起党风廉政建设责任。

(八)既要坚持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又要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着眼于如何保持一个8000多万人的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眼于如何防止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腐化变质,着眼于通过反腐败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彰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着眼于顺利跨越腐败衣服多发期、社会矛盾凸显期以及可能会陷入的中等收入陷阱,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从而引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前在全面推进营盘发展中,我们在作风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1、纪律涣散。具体表现:不按时上下班;上班时间玩游戏、听歌。互相窜岗。

2、庸、懒、散。具体表现:学风不正,不爱学,不厌学;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满足于现状;看似挑灯夜战,加班加点,其实是虚度年华。

— 6 —

3、责任心不强。具体表现:安排的工作不认真加以落实,推三阻四。遇到问题,专找客观原因,不找主观原因,不深入分析研究,想办法解决,而是习惯于踢“皮球”,不敢担当。

4、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具体表现:遇到丁点困难叫难、叫苦、叫累,缺乏艰苦干事创业的精神。

5、精神颓废,缺乏团结进取精神。看似一团和气,其是一盘散沙,你干你的,我干我,缺乏团队精神。

为此下一步我们将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把作风建设定位为“根本”,是认识上、实践上的一大突破,彰显了中央解决作风问题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二是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作风常态化制度。

篇3:准确把握农业“新常态”

所谓农业“新常态”, 其重要内涵即“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增长点”。农业新常态与传统农业的常态比较, 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中国已走出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困境, 产品过剩交替出现。实践一再证明, 中国农业有足够的能力为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足够的食品和工业所需的农产品。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增长显得同等重要。

二是农业投入和产出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生产经营的资本化、专业化、规模化已由畜牧业、园艺业向种植业主要是粮食生产延展。

三是农业增长动力不是来自农业内部, 而是来自农业外部。农业投入主要来自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农业种子、化肥、农药、机械及其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主要源自工业化和现代科技的成果;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 则直接源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

四是农业加快发展的过程也是改革红利不断呈现的过程。土地、资本、劳动力的顺畅流动, 是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今后, 农业所需劳动力则主要在于城乡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收益, 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要有农民对土地持有方式的新变革, 农业投资更多的在于资本的收益。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四化建设中的“突出短板”、“关键变量”。新常态下, 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将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新动力。而判断现代农业的发展形势有两个关键指标, 一是农业生产, 二是农民收入。从2014年情况看, 我国农业形势呈现出新的亮点:从产业发展看, 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拓展、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和新的增长点, 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大背景下对各类主体投资农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面临良好的产业机遇。

现代农业“接二连三”, 延伸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 让三产融合成为拉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而市场需求、市场竞争、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延伸和相关产业渗透、科技进步、农业政策等多种合力的共同作用, 是形成农业新业态的动力机制。

篇4:努力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

近期,由“中国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组织召开的中国经济年会上,提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具有的四大特征,大家应当密切关注。

第一个特征: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型期”。过去的经济增长在需求结构上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产业结构上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要素投入上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进行转型,从粗放外延式发展转到集约内涵式发展。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可以说,能否顺利实现转型,形成新的经济竞争力,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决定未来新兴大国崛起的走势。

第二个特征:社会发展进入了 “矛盾凸显期”。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来看,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时期,也是社会各种矛盾比较充分展现和暴露的时期。贫富差距、就业压力、土地拆迁、贪污腐败等其他国家在这个时期出现过的问题,我国也相当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但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给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危害,也势必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现实需要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新的探索,致力于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体系,提高执政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三个特征:改革进入了“攻坚期”。三十多年来,不断深化改革,是我们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但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内生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一些体制机制上的深层次矛盾显现,与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不相适应。改革已到深水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决破除一切妨害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第四个特征:经济增长进入了“换档期”。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列世界第二。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动向,国内国外都很关注。有观点说,中国的发展红利已经消失,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将面临“失速”的风险。也有观点说,中国还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完全可以支持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客观讲,由于基数的增大以及发展方式转型,长期保持GDP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可能不会是常态,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个位数增长的“换档期”。

篇5:准确把握党风廉政建设新特征

林学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达成,全面深化改革是途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只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使我们党坚强起来,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必将成为党的建设新常态。

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

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同志首次把党的建设比作“伟大的工程”,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先后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此基础上,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是对党的建设工程的新设计、新谋划。“全面从严治党”与“党的建设工程”都是一方面强调了党的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另一方面强调了党的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

“全面从严治党”之“全面”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是对党的建设系统性、整体性的体现。就党的建设被称为“伟大工程”而论,从来也不单指党的建设的某一方面。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但是,毛泽东同志强调党的思想建设,并没有丢弃、否定党的建设其他方面。正如刘少奇同志在党的七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毛泽东同志的建党路线是“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比如,在组织建设上,毛泽东同志精辟地阐明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首次阐明了民主集中制的纪律原则,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在作风建设上,毛泽东同志揭示了党风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一次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执政党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明确提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制度建设思想。但是,邓小平同志还一再强调,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这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所以党的建设的核心和先决条件是思想问题,归根结底是思想路线问题。江泽民同志提出“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并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等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作了部署。胡锦涛同志以改革创新精神提出了“一条主线”“五个重点”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今天,总书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突出表现在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上。既从思想建党的角度强调了统一全党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又从实践角度要求严格落实党章党规要求、严明政治组织纪律,最终扎紧制度的笼子。全面从严治党继承和发展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内容,同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突出强调如何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问题;在组织建设方面,突出强调了如何培养和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问题;在作风建设方面,实施“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治“四风”,倡导“三严三实”,等等。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党的建设新常态,是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继承、发展、完善。

“全面从严治党”之“从严”是对党的建设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回应。党的历史是从严治党的历史,党的建设是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始终坚持“从严治党”。从党章发展的历程看,从严治党的主线贯穿始终。一大党纲虽然只有十五条,但涉及纪律规定的至少有六条,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和突出位置;二大党章专设“纪律”一章,制定了具体的党员纪律处分细则;三大党章增加了“党员自请出党”的规定,“自请出党”即自愿退党之意。增加该条款,旨在加强党员自律意识。四大党章的“纪律”一章对党组织和党员的纪律作出更具体的规定,如,“凡党员在离开其所在地时必须经该地方党部许可。其所前往之地如有党部时必须向该党部报到”等,表明党对纪律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五大党章把纪律处分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党组织,分警告、改组和重新登记(解散组织)三种;另一类是对党员,分警告、党内公开警告、临时取消党内外工作、留党察看和开除党籍五种。另一项重要规定是设立监察委员会,这在党的历史上属首次。六大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民主集中制为党的组织原则,还强调“严格地遵守党纪为所有党员及各级党部之最高责任”。七大党章总纲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经常注意清除自己队伍中破坏党的纲领和党章、党纪而不能改正的人出党。”这说明必须通过严肃党纪维护党的纯洁性。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告诫全党要牢记“两个务必”,成为党执政后从严治党的新坐标、新指针。党执政后,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严厉措施。八大党章把监委的权限扩大为经常检查和处理党员违反党的章程、党的纪律、共产主义道德和国家法律、法令的案件,对执政条件下从严治党具有奠基意义。改革开放以后,十二大党章清除了九大、十大、十一大党章中“左”的错误,第一次明确提出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规定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六个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遵守和维护党和国家的制度,同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行为作斗争”。这说明: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从严管党、从严治党,越要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从党的十三大开始至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党章,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都强调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等等。

实践证明,不论环境多么恶劣、任务多么艰巨,也不论党取得多大胜利、事业有多大发展,党始终清醒地把“管党”“治党”放在一切工作核心地位,始终坚持“从严治党”方针。

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特征

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是管党治党的新要求,是一种具有自身规律和特征的新状态。

全面从严治党是一种系统设计。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系统思考,科学统筹,厘清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等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同时,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矛盾有主次、任务有轻重,整体推进不是平均用力,但也不是单兵突进,必须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不代表遍撒胡椒面,它要求我们选择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求得“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支点和突破口。因此,在全面从严治党中,一定要处理好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把那些与中心任务对接联系紧、关系大,群众关注度高、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重点来抓,实现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从而对全面从严治党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

全面从严治党是一种底线限定。当前,组织涣散、纪律松弛问题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的党组织依然存在。个别领导干部无视党的纪律,游离于制度约束之外,把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一些党组织管党不严、治党不力,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对此,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就是要坚守纪律、规矩这种底线,让纪律更严明、工作更严谨、规矩更严格,让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成为一种自觉。这种底线思维,就是要坚守政治底线、思想道德底线、法纪底线、政绩底线、生活底线,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守不住底线,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

全面从严治党是一种战略规划。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党的执政规律的客观要求。作为执政党,担负起治国理政的重任是分内之事,首先而且必须的是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大量繁杂的问题。否则,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国防外交、国计民生等任何方面出了纰漏,就会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但是,一定要清醒地看到,无论治国理政的工作多么繁杂、任务多么艰巨,党只有把自己管好、治好,才有资格去领导人民、治理国家,才有力量和智慧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如果我们管党不力、治党不严,党员领导干部各怀心志,思想不统一、行动不一致,不要说治国理政,就是执政地位也保不住。执政党只有高度重视自身管理与整治,才能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团结与统一。古今中外许多政权的崩塌,都已经提供了佐证。

篇6:准确把握新时期公安精神

一、坚持解放思想,把勇于创新作为湖南公安工作不

断发展进步的法宝。

实践证明,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充分激发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发展潜能,才能推动公安工作的新发展,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创造新业绩。为此,我们要善于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来审视传统的理念、机制和方法,从那些沿袭多年、实践证明已经不合时宜的传统工作模式和习惯做法中解放出来,以科学的精神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着眼于思想理念上的更新、转变。近年来,我局积极倡导“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新思路,从积极培养队伍“精气神”入手,创新模式,将人文关怀注入思想政治工作中,使其内涵和外延得以不断丰富和拓展。一是增强职业精神教育。以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为抓手,开展学习讨论,通过走访座谈、内外评警等途径来改进部门和个人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强化警察职业精神教育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使警队始终保持忠诚无畏的高尚品格。二是培养民警文化素养。一方面在民警中倡导良好的学风,引导民警加强学习,培育理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通过丰富民警业余文化生活,引导民警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民警素养的培养,并在基层所队引入团队文化理念,营造团队精神,形成广大公安民警的共同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三是健全完善沟通机制。通过“警营恳谈”等民警能接受的方式和渠道,丰富领导与民警沟通形式,有效开展思想教育引导,稳定队伍的思想情绪。同时,落实从优待警措施,关心民警的身心健康和心理疏导,关心帮助困难民警及其家庭,从民警最需要出发,为他们排忧解难。

二、转变思想观念,把执法为民作为湖南公安工作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安机关的忠旨所在。要做到执法为民,关键是牢固树立三个理念。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和衡量各项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追求。在工作中,既要破“大”案,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又要管“小”案,有效打击盗窃、扒窃等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小”案件。二是公平正义的理念。要进一步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在各项执法工作和执法各个环节细心考虑群众的利益,用心体察群众情绪。三是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要正确处理好打击犯罪与维护稳定、维护社会秩序与激发社会活力的关系。要积极研究、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一要做到执法为民。这是公安机关履行使命、践行宗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人民警察的立警之本。在社会意识多样、多元、多变的情况下,公安民警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呈现出越来越鲜明的层次性,这就要求我们牢固宗旨意识,创新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把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公安机关执法工作的生命线,自觉将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追求效率与实现公正结合起来,取信于民。二要做到规范流程。在加强民警宗旨观念、法治意识等执法理念教育的同时,梳理现有制度和规范,排摸执法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进而完善执法制度和操作规范。为推进规范执法、安全执法,我局先后推出了《讯问犯罪嫌疑人全程录音录像制度》,加强执法安全工作“十项”制度等一系列执法规范和流程,在大力加强执法安全防范工作的基础上,打击处理绩效得到显著提升。三要做到转型升级。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我局围绕“发案少是硬道理、控警情是硬任务、强打处是硬功夫、人民满意是硬追求”的目标,进一步转理念、调结构、转作风,从强力推进侦查机制转型入手提升打击破案效能,从做精社区警务十项举措入手面向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进而促使广大公安民警成为真正意义上正义的化身、公正的表率。

三、发扬优良传统,把无私奉献作为湖南公安精神的灵魂。

一个人只有做到无私,他在处理各种事情,面临复杂局面时,才会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作出正确的选择。近年来,一些民警之所以执法犯法,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没有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摆正自己与他人、感情与法律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执法办案中,要切记摆正位置,来树立和维护湖南公安的崭新形象。如何做到无私奉献,我想众多英雄模范用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他们之所以赢得群众爱戴和崇敬,就是因为他们深刻诠释了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广泛的人民性、强烈的说服力。

篇7:准确把握党风廉政建设新特征

201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真抓实干,锐意进取,教育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南昌大学综合改革等各项改革试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各项重要指标不断突破,教育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全省教育系统总体保持和谐稳定,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推进法治江西建设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教育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全省教育系统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依法治教、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我省“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抓规划。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经济转型升级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认真组织编制好全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尤其对一些关系教育改革发展的系统性、全局性问题,要统筹谋划,分类指导,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有效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

二、抓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力争人才培养模式、考试招生制度、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把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全面深化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三、抓发展。加强工作调研,明确工作重点,组织实施好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打通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通道,建立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机制,引导普通本科高校加强内涵建设和转型发展,规范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确保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四、抓管理。将依法治教作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要以大学章程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为抓手,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办学环境,切实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开创依法治教的新局面。

篇8:准确把握党风廉政建设新特征

一、明确分期,体悟特征

准确把握阶段特征的第一要务是弄清历史分期。历史分期实际上涉及到几个不同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社会形态为依据的中国和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分期;第二个层次,是某一社会形态的不同阶段,如近代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期;第三个层次,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历史分期,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等。对于我们一些同学、尤其是历史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来说,一下子要弄清这些分期可能确有困难,但同学们切不可因此望而却步。因为只有迈过这道坎儿,我们才能通过对特定历史阶段中历史史实的咀嚼、品味,提取他们的共性元素,体悟出这些特定历史阶段独有的特征。

二、抓准大事,概括特征

在上述三个层次的阶段特征中,最为实用,也是一些基础薄弱的同学最不容易把握的,是第三个层次的阶段特征。但如果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把握这个层次的阶段特征其实也不难:关键就在于同学们能否准确把握住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时空定位。比如,突然要同学马上说出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阶段特征,同学们可能会比较茫然,但如果要同学们说出20世纪初中国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大家可能马上就能说出是辛亥革命。由辛亥革命发散开去,结合它的背景、性质、作用和影响等等进行概括,20世纪初中国的阶段特征便马上可呈现出来:总特征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高潮。经济上,列强大规模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政治上,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掀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并最终推翻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民主共和成为进步潮流。可见,抓准最具代表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弄清其背景、性质、特点和影响,就能准确概括出其所处时代的阶段特征。

三、纵横联系,明确特征

阶段特征,实际上就是某个特定历史阶段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纵、横坐标。因此,要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我们还必须注意它和上下游时间段之间的相对关系,挖掘同一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间的联系,乃至中外历史间的横向联系,这样,我们对阶段特征的把握才更准确、更清晰。比如,19世纪晚期中国的阶段特征,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中心,我们可概括为:总特征,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政治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下层人民发动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先后失败;经济上,列强对华大规模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进一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成为进步思想主流。

四、归纳演绎,熟悉特征

要使我们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烂熟于心,我们的大脑就必须不断地对自己所掌握的具体史实进行加工、处理,通过我们的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使我们大脑中的阶段特征日渐清晰、明了。比如,建国以后的过渡时期,以三大改造为中心事件,阶段特征可概括为:总特征,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经济上,恢复了国民经济,三大改造的完成使中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五计划”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政治上,新中国的建立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大民主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民主奠基,1954年宪法颁布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外交上,与苏联等十七国建交,以独立自主姿态步入国际舞台;文化上,开创了人民教育事业,“双百”方针促进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通过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形成阶段特征后,再碰到具体史实、特别是模棱两可的史实时,我们就要把具体史实与阶段特征进行比对,经过几次反复,我们对具体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把握都会更加扎实。比如,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但如果把人民公社化与过渡时期的阶段特征进行比对,我们马上就会发现:人民公社化运动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即三大改造的措施,立即就可将其从这一历史阶段中排除。

五、见微知著,捕捉特征

叶落知秋,窥斑见豹。任何一个时代的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细枝末节,都有可能或多或少地被打上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印记,这就是阶段特征。留心处处皆学问,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也同样如此。作为高中生,尤其是选修历史的文科生,我们要尽可能地对自己碰到的一切与历史相关的事物,比如童谣、对联、照片、服饰、饮食、报纸、标语、流行语,甚至是人名、店名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进行审视,找寻它身上留存的那个特定时代的特有痕迹,细致观察和审视它的身上可资利用的任何一点蛛丝马迹,以捕捉那个时代的阶段特征。

比如,当你看到一张宣传画,画面上的男女青年均身着不带帽徽、领章的草绿色军装,根据现代中国服饰变化的有关知识,你可初步判断画作是改革开放前的作品,如果你的观察再仔细一点,发现他们的手臂上戴有字样不清的红袖章,你便可进一步推断这个袖章可能与红卫兵运动有关,是文革时期的,如果画面上还有被男女青年押着的、戴着高帽的“牛鬼蛇神”,凭你对文革极左错误的印象及其对民主法制破坏的认识,你的推断就铁定准确了。

六、实战运用,活化特征

掌握历史阶段特征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刀越磨越快,脑越用越灵。阶段特征在对具体史实的归纳、概括中形成,更要在对具体史实的复习、训练、甄别和比较中鲜活起来。没有具体史实做基础,阶段特征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靠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得来的阶段特征,短期内碰到比较呆板的题目也许还能应付,但时间稍长、碰到较灵活的题目时,你还会束手无策、手足无措。所以,如果你将老师概括的、或某一本辅导书上现成的阶段特征记住了,你决不能自我感觉良好;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了对某个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的认识后,你也绝不要沾沾自喜。只有当你碰到一条条依托新情境、以考查阶段特征为目的的中高难度的材料型选择题,而你能应付裕如、准确解答时,才能说阶段特征在你的心中活过来了,你过关了!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必须时常练习,勤做操练,实战出精兵!

篇9:准确把握党风廉政建设新特征

时间:2017-11-01 11:46:29 来源:崇左新闻网-左江日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主题鲜明、统揽全局、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的纲领性文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描绘了中国新征程的宏伟蓝图,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携手创造新辉煌指明了方向,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探索、不断开创历史新篇章的伟大历史结论。方位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十八大以来,世界格局深刻调整,中国发展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党必须回答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作出有力回答,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创造性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那时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的一条主线,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成为引领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旗帜。

十九大报告聚焦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主题,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四个自信”与战略定力,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是站在实现“强起来”的新时代起点上,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确立起新的历史坐标,体现了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战略安排,凸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集中揭示了我们党正在做的事情和将要做的事情,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真理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新的战略指引。

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产生了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产生了思想的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点点着墨,却重若千斤,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新时代需要新思想,大格局酝酿大智慧。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圆满收官,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未雨绸缪,新情况新问题的解决,需要新的指导思想。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执政近70年、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行的深刻的理论思考与智慧结晶,具有极其重要、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新思想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鲜明品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列举了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大大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构成了一个完备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时代大潮滚滚向前,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新思想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又必将引领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方略

十九大报告用“十四个坚持”阐释了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新时代具体领域工作的政策定位,谋划了今后我们要干什么、怎么干、怎么干得更好。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略体系,新方略为我们提供了共筑中国梦的基本纲要。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中国迈进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新方略”,“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就是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施工图”。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新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意味着,我们党原来提出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将提前15年完成,新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后,中国将真正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如今美好梦想有了新的图景,我们要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自信阔步前进,再创属于中国的新荣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实现新的图景需要踏上新的征程,开展新的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放在实干兴邦上,发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方略“一张蓝图绘到底”;进一步振奋精神,高举旗帜、锐意进取,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方略,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前行。

上一篇:团干部应该具备的能力下一篇:1月人员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