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体系和

2024-05-18

完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体系和(精选8篇)

篇1:完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体系和

完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体系和灵魂

毛泽东思想是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有一个贯穿于其各个组成部分、渗透于毛泽东思想之全部科学著作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的内容,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我们在学习和掌握了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之后,应该而且必须上升到对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认识高度,以深刻领会并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精神实质。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懂得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长久的指导作用,才能真正理解当今高校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目的,以及 21 世纪的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毛泽东思想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大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在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间的关系,掌握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学习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等几个相关问题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和认识上的误区。我们认为必须解决好这几个关系,才能收到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之间的关系

对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了完整、准确的概括。该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如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关于革命军队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方面。这些方面构成了一个严格、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和体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精神。换言之,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始终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 首先,从静态的、横向的角度看,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贯穿和渗透于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之中的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历史条件具有极大特殊性的国度里进行民主革命,必然会在有关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道路、前途和转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遇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解决甚至没有提出过的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这种特殊的国情就要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立足于中国实际,正确判断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历史和状况、社会性质和社会阶级状况,发现中国革命的特殊矛盾和规律,独立自主地制定适合中国情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给予现成答案的特殊问题,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同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也是毛泽东和我们党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灵活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独立自主地在实践中逐步寻求和探索的结果。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其理论构架涵盖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具体考察其各个思想范畴和理论要点,我们不难发现,这个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无不贯彻着实事求是精神,无不是在应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与建设之“的”,无不体现着我们党独立自主地探索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无不是我们党在科学真理的指导下坚持独立思考的结果。

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具有完整性。无论是从总体上还是从某一领域而言,毛泽东思想的每个范畴、原理、观点之间都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相互依赖,彼此呼应和渗透。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那些彼此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独创性理论,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都是这些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具体运用,以及这种运用的结果。可以认为,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之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观点,实际上都是实事求是思想在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等领域的具体贯彻,都是由实事求是思想转化而来的具体的实用的方法论原则。因而实事求是既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

证法和认识论的高度统一,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中国化或民族性的表述,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所具有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其次,从动态的、纵向发展角度看,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发展史,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精神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具体贯彻、运用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摆脱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束缚,克服来自“左”、右倾方面的错误干扰,发挥认识和实践主体的独立自主的能动性的艰辛过程。或者说,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始终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思想方法,指导着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反对“离开中国的国情来谈马克思主义”,冲破教条主义束缚,在科学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依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条迥异于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模式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这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同时,正是依靠着对中国国情全面而正确地了解,毛泽东认清和把握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和动力,制定了一条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以及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与战略策略,把革命引向了胜利。

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这一历史性课题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以及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社会经济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和平过渡形式,使中国在没有引起社会震荡的情况下用较少代价以不流血的方式消灭了资产阶级,在所有制变革中保持了必要的稳定和生产的持续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占世界近1/4 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胜利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些极富创造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和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又及时向全党提出以苏联为鉴戒,走自己的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命题,并在中国社会主义整体发展模式、中国工业化道路、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初步成果。

可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观察、思考和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核心。它是我们党指导革命与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根本的方法,是最能体现毛泽东思想科学性和生命力的东西。毛泽东思想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这些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伟大理论成果。离开了这些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离开了以这种思想方法为指导的具体的理论创作方法,就没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间的关系 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反映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其中,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总的和根本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总的和根本的领导方法;独立自主是党的总的和根本的政治原则。这三个方面是一种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实事求是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内容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和精髓。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三个基本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前提;

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实事求是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概括,是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同时也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理论基础,而后二者不仅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实质,反过来也对实事求是起着很大的保证作用。

其次,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所必须遵循的根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实事求是的首要要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里的实际主要就是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人民群众的客观实践。只有客观如实地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和利益要求,才能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所谓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科学理论的指导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结合起来。可见,一切为了群众、尊重群众、密切联系和依靠群众,是实事求是内在的、根本的要求。如果违背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就成为空谈。因此群众路线是实事求是原则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

再次,独立自主是实现实事求是的根本保证,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集中运用和体现。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就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立足于本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的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把握本国的国情,找出一条适合本国情况和特点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并立足于自力更生的基点,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而不是照搬照抄别国的模式,把希望寄托在外部援助上。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对此作过这样的概括:“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

因此,简单而直观地把独立自主视为一个我们党处理党际和国际关系的一个立场或原则,显然失之片面和狭隘。我们应该充分领会其蕴含的普遍指导意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其本质来说,是把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应用于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具体体现。独立自主的基本含义是:由了解本国情况的主体(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定自己的主意,克服自己的困难,主宰自己的命运,维护自己的主权,谋求自己的发展,独立地寻求和选择适合本国情况的前进道路,实现自己的目的。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独立自主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全部活动的根本方针和立足点,显然是因为它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和创造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立场和方法,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

总之,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依托、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关键 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毛泽东思想的本质和核心。我们应该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问题的历史经验中,去认真考察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等命题的提出、确立和发展,准确地把握这些命题的科学含义,并努力将其蕴含的思想方法论内化为自己学习、掌握和应用毛泽东思想的思想方法。

首先,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助于我们完整地、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不是各个思想部分的简单相加或机械堆积,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些理论和政策不是孤立的关于某一方面的或某一方面的论断,而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点与规律的互相联系的、各个方面的、宏观的、整体的认识。毛泽东思想之所以具备这种完整性或体系性,究其成因,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毛泽东思想的本质和核心,即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始终体现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我们要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去理解,做到完整而不割裂、准确而不武断。这就需要我们反对现实里曾经或容易出现的两种错误态度:一是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和时代价值;一是教条主义地对待毛泽东的言论,认为凡是毛泽东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搬照抄。

其次,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助于我们更本质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这也是我们一直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科学根据。而毛泽东思想所具有的上述一以贯之的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精神实质在中国革命与建设问题上的具体表现和应用。

再次,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助于我们在学习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时把重点放在其所具备的中国特色上,以及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贡献上,进而深刻领会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洋溢着的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本质,认识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脉相承性。邓小平曾经指出:“毛泽东思想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并且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宝库里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这些创新性的发展体现着鲜明的中国特色,蕴含着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实质,昭示着与这种精神实质相一致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我们可以从逻辑的和历史的角度来认识这种内在关联。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避免那种仅仅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框架出发,把毛泽东思想削足适履地纳入既定框架,从而把二者混同起来的错误倾向,而且可以凸现和彰显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所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篇2:完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体系和

完整、准确地把握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及内容

以《标准》和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根据“内容标准” 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完成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特别要注重历史课程在情感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面所具有的独到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的人格。

(一)知识与能力

“内容标准” 将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要求:(1)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2)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即了解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3)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即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用于解决新的问题。

历史知识的传授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历史学科能力的条件;历史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阶段要求掌握的是历史科学的基础知识,它包括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特征的.重大历史事实、基本历史概念、基本历史线索和基本历史规律等方面。历史是人类社会已往的发展过程,所以要使学生形成历史的基本概念,在知识教学方面,就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如历史的纵横联系、因果联系、古今联系等,以及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能忽视历史整体性和规律性教学,防止把历史割裂成零碎、孤立的知识。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历史问题不断赋予新的阐释。由于依托于历史科学,历史知识教学还要注意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而不断更新,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科学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历史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功能。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和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知识的获取及呈现都伴随着相应的能力,同样,能力也在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并为进一步掌握知识、技能准备条件。从学会学习的角度上讲,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更为重要的。因此,与知识相比,能力更具有一般性,发展良好的能力,比掌握一定范围内的知识有更广泛的迁移作用。历史学科能力“指的是学生适应并完成历史学科学习活动和调节自身学习行为的心理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品质,是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是否顺利完成历史学习任务的特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创造力,其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

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指“中学生能够成功地解决历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良好适应性的个体心理特征”。发展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广阔性、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储备大量的历史知识,培养宽阔的思维;引导学生善于提出各种假设,并能虚心地进行自我检查,培养批判性思维;在教学中还要设计研究性课题或者是问题,要求学生能够钻研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要留有余地,鼓励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以上训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正确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历史思维品质的训练,离不开历史思维过程的训练。为加强历史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的训练,在历史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概念的变式,变式提供得越充分,越便于学生科学、准确、透彻地理解历史概念的本质。

历史思维的高级阶段是历史的创造性思维,创造

篇3:完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体系和

1 建立健全城建档案管理体制

各形成和使用城建档案的单位和部门, 应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构, 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档案管理干部, 本着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 科学地管理好本单位、部门的城建档案。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 为我们的城市建设服好务。

根据城建档案的产生范围、特点, 应建立以下几种形式的档案室:

1.1 城建档案室: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城市管理等单位的档案室, 可称为城建档案室。

1.2 技术档案室:

有基建档案的企事业单位, 不仅有基建档案, 而且有产品, 设备等技术档案。因此, 仍称技术档案室。实践证明, 建立城建档案室的单位产生的基建档案有人负责收集、整理, 并能按时归档。而且案卷质量高, 克服了以前那种工程竣工后, 档案资料失散在个人手中, 无人过问的现象。可见, 建立基层档案室, 是维护档案齐全、完整的必要的组织保证。

2 配备专业技术干部管理城建档案

城建档案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真实记录, 具有凭证和依据作用。而城建档案工作本身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虽然城建档案是各个不同专业建设和管理工作活动的记录和产物, 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 各专业城建档案的形成都遵循着共同的基本工作规律和原则方法, 从而形成了一项具有完整体系的专门性城建档案工作。其工作原则、方法, 是以科技档案理论为指导, 以客观实践为基础的, 不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东西。因此, 城建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建立完整、准确、系统的城建档案, 必须配备具有档案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 而且热爱档案工作的干部从事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部门可分期分批地对档案管理干部进行专业培训, 以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3 依法治档, 完善制度

(档案法) 是管理档案的法律依据。各城建档案管理部门, 要管好、用好城建档案, 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 (档案法) 。提高档案意识, 从法制的角度来认识城建档案的重要性, 依法治档;完善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归档制度 (归档时间、归档内容、归档范围) , 安全制度、库房管理制度、借阅制度等。确保档案的安全, 提高档案案卷质量。从而使档案馆的工作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保证, 使大家忙而有序。除了建立各项合理的规章制度外, 为了确保档案的齐全、完整, 促使各基建单位和施工单位积极配合档案馆的工作, 及时归档, 我们的档案管理人员还应该多深入施工现场, 宜传 (档案法) , 进行政策性、技术性指导, 主动为社会服务, 完成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工作。为及时接受完整、准确、系统的竣工档案打好基础。

4 编制工程竣工图是保证城建档案完整、准确的有效措施

竣工图是建筑工程在施工中施工技术员所绘制的一种“定型”图样。它是建筑物、构筑物和管线工程施工结果在图纸上的反映, 是最真实的记录, 是城建档案的核心, 在城市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十分重视编制基本建设工程竣工图的工作。早在1965年5月, 原国家建委就颁发了 (关于编制基本建设工程竣工图的几项规定) 。1984年6月, 国家计委、国家档案局联合发了 (关于做好基本建设项目档案材料管理工作的通知) 。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做好施工记录、检查记录、整理好变更文件, 并及时做出竣工图, 保证建设工程竣工质量。对竣工图及竣工文件的验收是工程竣工验收内容之一。

编制竣工图是对工程文交工验收、维修、管理、改造、扩建的需要, 是百年大计的一项重要工作。一项建筑工程或敷设的一条地下管线, 不仅在交工验收时要以竣工图为验收依据, 而且, 交工后的管理、维修、改造、扩建都离不开竣工图。在实践中, 大量的事实充分证明有了竣工图档案材料, 就能加快维修、扩建、改建的进度, 就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节省大量人力和资金, 如果没有竣工图, 往往造成重复劳动, 造成人力、财力、时间的浪费。妨碍生产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甚至会造成重大损失。

编制竣工图应由施工单位负责。因为, 施工技术员亲临施工现场, 指挥生产, 对各个部位的变更了如指掌;而且, 变更通知单位在他手中;更何况编制竣工图是一项技术性工作, 要负技术责任, 其他人不可随意编制。

5 深入基层做好业务指导工作

完整、准确、系统的城建档案, 是市区内各基建单位在施工过程形成的。各个基建工地, 是产生城建档案的基础。施工技术人员是形成优质档案的关键人物。各城建档案馆的同志要经常深入基层, 做好业务指导工作。督促各工地的施工技术人员认真做好施工记录, 并帮助他们掌握基建文件材料的积累方法。经常组织他们学习档案法;学习归档制度;学习案卷内文字材料的排列方法和案卷的整理技术。

就一个城市来说, 城建档案业务管理部门, 应逐步将城建档案的基础情况搞清楚。实现“地上清、地下明”。不仅数据准确可靠, 而且齐全完整。

所谓“地上清”, 就是围绕地面建筑, 搞清市政工程、公用设施、公共建筑、工业建筑、民用建筑、交通运输工程、园林、古建筑等底数 (栋、座、面积、层数) 。有无档案, 对档案失散的, 应进行收集;对不完整、不准确的应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审查、核对。并通过补测补绘逐步达到完整、准确、系统。

所谓“地下明”, 就是围绕地下隐蔽工程, 搞清人防工程, 各种管线、矿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档案状况的底数。通过收集、普查和补测补绘, 逐步做到完整、准确, 并绘制出市区综合地下管网图,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图, 人防工程分布图等。以求得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

结束语

完整、准确、系统的城建档案, 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从时间看, 过去有用, 今天有用, 将来更有用。它不仅为今天的城市建设服务, 而且还要今后的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服务, 为子孙后代建设和管理城市服务。

摘要:建立完整、准确、系统的城建档案, 充分利用城建档案, 是加速城市管理现代化和对城市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条件之一。

篇4:完整地把握恩格斯的社会革命思想

恩格斯早年处于资本主义的一般阶段,因此,他的暴力革命思想带有当时时代的特点。这时恩格斯的暴力革命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表达为:无产阶级“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获得整个世界。其理论依据是:尽管“资产阶级争得自己阶级统治不到一百年,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但是经济危机表明“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们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因此期望欧洲工人阶级同时革命,过渡到新社会。

但是,翻阅马恩的全部文献就会发现,暴力革命并不是马恩的唯一社会革命思想原则。在一些国家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欧洲革命失败后,一八四八—一八五○年达到了全盛的工业繁荣,这时马恩在一八五○年十一月一日写了一篇《国际述评(三)》,认为“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资产阶级关系内一般可能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还谈不上真正的革命。”“一切想阻止资产阶级发展的反动企图都会象民主主义者们的一切义愤和一切热情的宣言一样,必然在这个基础上碰得粉粹。”但是当时一些同盟中央委员主张“制造革命”、“决一死战”,恩格斯对他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他说,“人们越来越看到,流亡是一所学校,是一所真正诽谤和下流的学校,在这里最蠢的蠢驴也会成为祖国的头号救主。”

恩格斯在其一八四七年的《共产主义原理》中明确提出了他的社会革命思想,发展了马克思的暴力革命思想。他主张,以和平方式消灭私有制。恩格斯还在一八四五年的爱北斐特的演讲中指出,“使我们能够在实现社会主义关系的变革中的时候避免使用暴力和流血,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和平实现共产主义,或者至少是和平准备共产主义。”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以及工人阶级的力量、组织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这时马恩通过社会革命建立新社会、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的总的原则不变,但对社会革命形式有了新的提法。一八八八年恩格斯为新版《共产党宣言》英译本写的序言中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现存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并没有什么独立的意义。现在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应有不同的写法了。”只是“《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利加以修改。”从恩格斯的这段话里,我们仍可以领悟到其中所隐含的“暴力革命”不是唯一的革命形式。或者说恩格斯自己感觉到“暴力革命”所受的历史局限。

到了恩格斯的晚年,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社会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这时恩格斯越来越强调通过“和平过渡”进入新社会。七十年代初,由于巴黎公社的失败,法国在梯也尔的刺刀下血洗巴黎,他们武装到牙齿,根本不存在和平地进行社会变革的可能性,但是英国社会一直有守法的传统,其议会的力量又较强大,所以恩格斯说:“至少在欧洲,英国是唯一可以完全通过和平的和合法的手段来实现不可避免的社会革命的国家。”只是恩格斯和马克思提醒人们,英国资产阶级不会屈服在和平的合法的革命面前。

九十年代初,法国形势也有了变化,恩格斯立即在《一八九一年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中指出:“在人民代议机关把一切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只要取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就能够按照宪法随意办事的国家里,旧社会可能和平地长入新社会,比如法国和美国那样的民主共和国,英国那样的君主国。”不过“德国连一个公开要求共和国的党纲都不能提出的事实,证明了以为在这个国家可以用和平宁静的方法建立共和国,不仅建立共和国,而且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多么大的幻想。”

随着历史的推演,德国社会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八九○年二月二十日德意志帝国国会选举,德国社会民主党获得了巨大的胜利,第一次得到最多的选票,帝国首相俾斯麦下台,从而结束了这位“铁血首相”长达二十年的统治,而且这种有利的形势有大发展的良好势头,这时恩格斯在其临终前的《<一八四八——一八五○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提出德国也可以实现“和平过渡”。(伯恩斯坦称此文是恩格斯的政治遗嘱)他并说:“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斗争的条件已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在一八四八年以前到处都起过决定作用的筑垒的巷战,现在大都陈旧了。”“在德国,争取普选权,争取民主,是战斗的无产阶级的首要任务之一。不过不认为巷战绝对过时,只是“自从一八四八年起,各种条件对于民间战士已变得不利得多,而对于军队则变得有利得多,这样,将来的巷战,只有当这种不利的对比关系有其他因素来抵销的时候,才能达到胜利。因此,巷战在大革命初期将比大革命继续发展进程中发生得较少,并且必须要用更大的力量来进行。”

恩格斯在这篇导言中还作了一次公开的自我批评:“历史表明,我们以及与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这个经济革命自一八四八年起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以及最近俄国初次真正确立了大工业、并且把德国变成了一个真正第一流的工业国,——这一切都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这个基础在一八四八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既然它没有能够以一次决定性的打击取得胜利,而不得不慢慢向前推进,在严酷顽强的斗争中夺取一个一个的阵地,那末这就彻底证明了,在一八四八年要以一次简单的突然袭击达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同时还表明“‘新的革命的来临,象新的危机的来临一样不可避免’,是应该做的唯一重大修改”。因此,把马恩一个时期关于暴力革命的策略思想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

恩格斯的以上基本理论都是论欧洲革命,所以无论是讲暴力革命还是讲和平过渡都只适合欧美。但是,一百多年过去了,欧美非但没有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相反进入了“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整个世界则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这是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呢?关于这段历史的“偏斜”,恩格斯的许多思想可以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1)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工人组织性的加强,他们的反抗的力量也在增长,所以工人的一般状况,平均来说,有所增长”。

2)“当英国工业垄断地位还保存着的时候,英国工人阶级在一定程度上是分享过这一垄断地位的利益。正因为如此,所以从欧文主义灭绝以后,英国再也没有过社会主义了,当英国工业垄断一旦破产时,英国工人阶级就要失掉这种特权地位,整个英国工人阶级,连享有特权和占据领导地位的少数在内,将跟其他各国工人弟兄处于同一个水平上。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将重新在英国出现。”此外,英国工人还“十分安然地同他们——指保守党和自由党,共享英国殖民地垄断权和英国在世界上的垄断权。”

3)对爱尔兰来讲,英国工人是统治民族的一分子,所以就变成了本民族的贵族和资本家用来反对爱尔兰的工具。这是无产阶级分裂及乏力的秘密。“如果一个民族奴役其他民族,那对它自己来说是多么大的不幸,英国的一切卑鄙现象都可以从爱尔兰的佩耳(殖民地)找到它们的根源”,这是说爱尔兰等殖民地没解放,工人阶级就不能争得解放。

4)“为了把有产阶级赶下台,我们首先需要使工人群众的意识来一个转变”,“真正导致解放的措施,只有在经济变革促使广大工人群众意识到自身的地位,从而为他们取得政治统治开辟道路的时候,才有可能。”

5)“历来受人们称赞的自由竞争已经日暮途穷,必然宣告明显的可耻破产,这种破产表现在:在每个国家里,一个部门的大工业会联合成一个卡特尔,以便调节生产,”,“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式代表——国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

所以西欧各国并没有过渡到新社会并不是偶然的,但是马恩认为,股份公司、垄断是向未来社会的过渡点,只要工人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地位,一旦资本主义走完了其“成熟的阶段”,向新社会迈步就不可避免。

以上分析了恩格斯关于社会革命的思想的转变过程,但按马恩自己的意见,这种“历史必然性”只适于“西欧各国”,那么东方社会又将怎样进入它的新社会呢?马思关于东方社会理论、关于东方社会向新社会过渡方式作了专门的论述。

马恩认为,东方社会极为复杂,亚细亚生产方式统治了几千年,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东方几乎从未出现过真正意义的私有制,也没有象西欧那样明显经历了几个社会形态的转变,它们通行的是“东方土地公有制”。这里以俄国为例,马恩认为由于俄国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过渡到新社会,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熟用到公社中来。但是由于当时沙俄反动势力强大,而俄国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工人阶级的力量还没有壮大,因此恩格斯认为:“俄国的公社所有制早已渡过了它的繁荣时代,看样子正在解体,但也不可否认有可能使这一社会形式转变为高级形式,”然而,“这种过渡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会发生,即西欧在这种公社所有制彻底解体以前,就胜利地完成无产阶级革命,而这个革命会给俄国农民提供实现这种过渡的必要条件,其中也为他们提供在整个农业制度中实行必然与其相联系的变革所必需的物资。”“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又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的起点”。这里,恩格斯把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完成看作俄国农村公社向高级形式过渡的杠杆。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俄国成了“帝国主义链条下最薄弱的环节”,这时俄国广大工业也确立,工人阶级壮大起来,它经过暴力革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这证明了马恩关于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可以直接过渡到新社会的理论。不过,俄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确实超出了马恩的预期。因此对待马恩应有科学的态度,如果我们把马恩每句话都捧为教条,那么当时的俄国就会丧失一次绝好的“过渡”机会。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这也是马恩的本意,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不是让变化着的生活去适应已经存在的理论,而是相反,把自己的理论发展起来去适应生活。

在落后国家建立的社会主义怎么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晚年的恩格斯也作过多次论述,他认为这些国家要经历一个大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不可避免保存一定的私有经济,还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并吸收资本主义已有的成果,经过长期发展以后,才能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这一切预言都为今日社会实践所证实。恩格斯关于大过渡的理论非常丰富又有启发性,我们将另外作专门论述。

总而言之,恩格斯的社会革命思想基本由两条主线构成,第一条是西线,即发达资本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第二条是东线,东方落后农业国过渡社会主义(我们称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由人联合体。恩格斯强调东方农业国建立的社会主义要经过较长的过渡阶段才能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而西欧各国有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它们已经发展到了向着未来社会的过渡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东方还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落后于西方,恩格斯也从来没有说东方农业国一旦过渡到新社会(社会主义)就超过西方。这不是从制度本身来说,而是从它们离未来社会的距离而言。既然如此,加速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成了时代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因为它完整、有条件,所以才科学。《恩格斯传》再现了恩格斯在各个社会历史背景下思想发展的历程,注意把握马恩东西方理论的严格区别,因此它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篇5: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运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当然,我们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同时还必须发展毛泽东思想,坚持是基础,发展是关键,只有发展才能更好的坚持;而坚持和发展都必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篇6:完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体系和

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精辟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用“六个紧紧围绕”深刻阐释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从四个方面系统总结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等一系列重大命题,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勾画了改革时间表、路线图。

《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总体思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决定》明确了到2020年的改革目标: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决定》总结了35年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这些既是35年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也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

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和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完成各领域改革任务,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总目标。这个总目标揭示了改革的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引领,是必须把握好的第一位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的能力。《决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第二,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进一步做到“三个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三,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决定》突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为其他领域改革提供强大动力,创造更好条件,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第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发挥了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又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决定》明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实质上反映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五,必须以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人民福祉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决定》明确提出,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揭示了深化改革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保证和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个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既要分好“蛋糕”,更要把“蛋糕”做大,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篇7:完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体系和

(陋巷行者)

中共中央确定2012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明确提出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要深入联系和服务群众。各地纷纷落实此项安排,制定了各种版本的关于推行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的意见,也举行了各种活动。其中,5月15日深圳市8000名公务员上街开展包括擦鞋等服务的“志愿活动”,却引发巨大争议。

支持深圳市做法的人认为,公务员上街擦鞋是真心想为群众办好事,让公务员在活动中放下身段,培养和体现其公仆意识,能为群众解决部分问题,有利于促进干群和谐、党群和谐,是有益的尝试。反对者却认为,公务员的本职——也是天职——是维系日常行政运作,并以此为广大群众提供服务。公务员在工作时间上街“擦鞋”忽视了公务员“维系日常行政运作”的法定职责,是舍本逐末;社会自有相应的服务业来为群众“擦鞋”,公务员工作日上街免费“擦鞋”是抢夺相关服务业的职能,是越俎代庖。

批评很尖锐,政府很郁闷:为什么好心得不到好评?其实,仔细分析这些现象就会发现,发生这些情况的深层原因是:当前的很多党政机关没有深刻领会党的群众路线,没有找出正确的—1—

“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方式。

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概括为四句话: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有强大凝聚力的根本原因;一切依靠群众,体现了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本质,是我们党有强大战斗力的根本原因;从群众中来,体现了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方法论”,是我们党有无穷智慧的源泉;到群众中去,体现了我们党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是我们党的“实践标准”。深入准确把握群众路线的思想实质,科学开展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活动,是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亲密干群关系的重大举措。

其实,群众并不需要机关工作人员“擦鞋”,此类小事自有“有司”负责打理。只要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立足本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不再“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干群关系、党群关系自会密切,党的执政基础自会牢固。因此,笔者认为,党政机关开展“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活动,不需要太多花俏的“形式”,只要做好以下四个老生常谈的事就可以了。

一是加强党的宗旨教育,去除官本位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终身“民本”目标,是一个真正共产党员与一般群众的根本区别。党的领导干部,要—2—

首先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牢记自身的根本宗旨。要随时在内心强调自己的党员身份,主动忘记自己的“官员”身份,去除官本位思想,树立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如此,党员干部与群众平等对话、坦诚相见,心为群众想、事为群众谋、利为群众争,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焉能不好?!

二是切实改变政风行风,把群众“迎进来”。到各级党政机关办事是广大群众接触党员干部最多最常见的形式,这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政风行风直接影响群众对党、对党员干部的看法,直接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切实改变政风行风,把群众“迎进来”,是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改进政风行风,以岗位责任制明确服务责任,将政策法规、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和办理结果等进行有效的公示,增强工作透明度,针对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持之以恒、标本兼治抓整改,切实解决“办事推诿”、“行为不规范”、“素质不高”、“文山会海”、“效率低下”等问题,在立足本职岗位,为群众提供优质政务服务中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

三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让干部“走出去”。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既是了解民情、做好决策、推进工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让干部“走出去”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重要途径。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和把握真实

—3—

情况,我们才能在制定政策、谋划工作、解决问题时做到心中有数,才可能制定出符合地方经济社会特征的政策,才可能解决群众的最急、最需、最盼。党员干部在基层开展调研工作,要艰苦朴素、轻车简从,绝不给基层组织和基层群众添麻烦,要努力树立亲民爱民、与民平等的新形象,从而获取群众最直接、最真实的想法;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回避、不文过饰非,努力发现问题,努力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是学习郑培民,党员干部也要“走转改”。学习郑培民“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行为标准,学习郑培民不唱高调,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政绩工程的务实作风,学习郑培民深入基层、问需于民、为民服务的群众工作方法。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推广到干部队伍中,鼓励和促进机关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多下基层调研考察,鼓励机关干部改变工作报告、会议讲话文风,多用群众生活中的语言,少用官话、套话、空话,反对语言腐败,倡导长话短说、真话真说。通过党员干部的“走转改”,拉近群众与党员干部的心理距离,促进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和谐发展。

篇8:完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体系和

关键词:小提琴演奏;把握和使用;音色

一、音色(timbre)

音的质量和色彩,是每一位演奏者必须求得的色调变化的另一因素。再也没有比音色变化多样对比鲜明而产生的更美妙的小提琴效果了。小提琴音色固然都是弦乐音色,但每一根弦都有它独特的音色和色彩变化,音色,音质的艺术层次之悦目,和视觉色彩的艺术层次之悦目是有者异曲同工之妙的。

小提琴和所有其他乐器的区别在于小提琴的音色具有多种性质,既具有各种声部的音色,又具有各种乐器的音色,E弦具有戏剧女高音的鲜明、锐利,同时也具有花腔女高音的迷人的轻盈;A弦的音色则近似次女高音,D弦的音色就象浑厚的女低音;G弦的音色就象是英雄般或抒情的男高音。(同时它的最高音还不限于男高音的高音c)。在我们演奏巴赫《赋格》这种美妙的复调音乐时,我们的乐器不是很象风琴吗?此外,还有它所能发出的人工泛音,它难道不是最优秀的歌唱家吗?

小提琴神秘的迷人特性还在于它就是不换弦也能够使同一个音发出三种不同的音色,这只需要改换一下弓与弦的接触点就可以做到。我们如靠近指板演奏就能够发出长笛的音色,靠近琴码演奏就能发出双簧管的温暖的、锐利的音色,在琴码和指板正中左右地方则可发出类似单簧管的声音。

很少的小提琴演奏者懂得如何把它的“调色板”上的各种“颜色”调配这样一种效果,即不仅要把所演奏的乐句的音乐特点清楚的表达出来,同时还要通过适当的音色配合把乐句的每个组成部分的区别也同样能表达出来,这样才能避免始终无变化的灰色的发音,使观众不致感到厌倦。

不应仅为了表面的动听而无根据地随便应用各种不同的音色,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只是当用某种音色才能使作曲家的艺术目的获得更清楚的表达,使听众能够更清楚地意识到其艺术目的时才应该使用。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小提琴演奏者,他们有显著的通过明显不同的音色来表现的愿望,但不懂得怎样用弓技巧中有关的辅助手段实现这个愿望。在这种情况下,练习我们已熟知的各种混合运弓技巧是特别值得推荐的,因为每一种混合运弓技巧都有它独特的音色,在能够正确演奏之后,就会懂得哪种音色应用那种弓法。

A、长笛音色(蒙上沙的声音)在指板上,用全弓尽可能快速,更弱(pp)用低把拉。

B、单簧管音色(自然的正常声音)在指板和琴码之间正中部分,每个音持续较久,中强(mf)。

C、双簧管音色(结实的声音)在琴码附近演奏“延绵”音(或连弓一弓尽可能多拉)更强(ff)

二、靠近琴码演奏所产生的音色

作曲家为了获得一种神秘的效果。而在作品上注明“靠近琴码演奏”(sul ponticello)记号,纯从发音角度看,这种演奏法不应采用,因为它的目的是奏出惨杂有听得很清楚的不规则的泛音并带有“喳喳”声的不纯净振动的效果。如果完全是出于名家个人的用心,有意要求奏出“乐音和噪音”交织在一起的这样异国情调的奇幻效果(如在G弦上演奏的《摩西》幻想曲第三变奏中,帕格尼尼就注明要用上述演奏法)。其实,如果“在指板上演奏”( sulla tastiera),可以免除在琴码近处而又虚拉p时所发生难听的“喳喳”杂音,更容易获得所要求神秘的,来自远处的音响效果,但舒曼注的却是靠近琴码拉的记号,这个注明恐怕是出于它的误解。(如果如此评论象舒曼这样天才不算大不敬的话)。在乐队演奏中,如根据作曲家的注明记号而靠近琴码演奏,则比较还能奏出接近所要求的效果,正象小提琴的其它一些特殊手段一样,这些手段在独奏中采用是不能容忍的,但作为整体的表现手段时,却能收到好的效果(如慢的颤指)

为了奏出明显遥远的印象,有时可以采用一种看上去象是过份靠近指板的运弓方法(不加压力),用这种方法所奏出的效果非常美妙,但几乎不为人所知。所奏出的是一种绝对虚无缥缈的音响效果,听者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风琴的回音效果。

三、指法和音色

为了使奏出的乐句符合作曲家的意图和我们个人的情感,我们对弦有所选择,这种弦的选择极近似于风琴演奏中的音栓配合艺术,二者都是音色的问题。不同处在于小提琴家所能掌握的只是很少的一些音色,(但通过力度变化可以将这些音色调配成无限多的种类)。但正象每个风琴家总是按照最适合他个人想法的方法去应用。音栓配合艺术一样,我们永远不会发现两个小提琴家在演奏同一作品时所用的音色变化相同。如要确立一些准则,似乎比在滑指方面确立原则更加困难,虽然如此,我们仍可以根据音乐法则而不是根据个人看法来确立一些基本原则。

弦的选择对小提琴音色是非常重要的,尽可能与所要求的力度相适应。例如奏f时,最好用E不用A,用A不用D,用G不用D;奏P时用A不用E,用D不用A,用D不用G。以f奏急奏时,应用嘹亮的弦,这是一个原则,并且用低把位比用高把位好。在奏回声效果时,应充分利用弦的明暗性能,前后呼应的乐句应尽可能用同一根弦奏出,当音不准的危险非常大的时候,有时可以换弦拉,牺牲音色的同一性,G,E两根外弦一直到指板的尽头都可以用,但中间两根弦只能用第八把位(特别是在拉急奏时)再向上,发音不容易好。过久地连续使用同一根弦会显得单调,必须用变换音色的手段来避免。新的音色的出现应该是突然的,如无需要,不应在其出现之前使用产生该音色的弦,否则该音色出现时所应有的效果便消失了。为了方便而在换把时利用空弦的这种手段,如有损音色,则应避免使用。

总之,我们可以确立,有意识地去选择能表现个人情感的指法对于表现出艺术家风格是重要的。虽然不能说每段音乐只能有一个“最好的”指法,但我们坚信,去寻找适合音乐和个人需要的最适宜的指法并相应地去使用它们,这是每一个具有思考能力和富有情感的小提琴家的责任。一个人所用的指法和弓法,对小提琴的音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牢牢记住这一点,像任何其他一般的技巧能力一样,是他的小提琴演奏艺术造诣的绝对

上一篇:“一反两讲”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复习资料电子商务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