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汇报

2024-06-17

进一步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汇报(通用9篇)

篇1:进一步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汇报

进一步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汇报

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已进入冲刺阶段,创园办对照国家标准进行了初步自检,结合住建部仇保兴副部长“多栽大苗,要让老百姓走在绿荫中”的意见,梳理出六安市创园工作还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整改措施,现汇报如下:

一、还存在的薄弱环节

1、部分道路绿化景观效果较差。主要是绿量不足,种植的乔木以慢生为主,地被色块高度和密度都不够,还没有达到设计预期的效果;城市花卉应用不够,缺少色彩变化。

2、单位、小区绿化水平普遍较差。我市目前对单位、小区绿化还没有强制性政策和鼓励性政策,导致绿化随意性较大。

3、立体绿化发展不足。老城区的街巷、墙体老化,且比较破旧,立体绿化意识不强。

4、公建设施的绿化效果较差。

二、提升方案

由于进入高温季节,我们在对绿化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际,提出以下景观提升方案:

1、增加部分道路绿量,提高“绿视率”。

①佛子岭路:在机非分隔带增加胸径13cm以上乔木(香樟或杂交马褂木)。

②解放路:从大别山路至梅山北路人行道外侧增加绿化带,宽

1.5米,栽植桂花、石楠等高绿篱。

③皋城路:从安丰路至长安北路机非分隔带增加大桂花(高3米以上)。

2、沿主干道布臵立体花卉,以“六路六桥”为主。

六路包括:

①皖西大道:以现有的6个节点的地栽花卉为主,点缀花柱。②梅山路:以现有的12个节点的地栽花卉为主,点缀花槽。③佛子岭路:在路灯杆上悬挂花篮。

④长安南路:在4个节点设臵8组花柱。

⑤人民路:在路灯杆上悬挂花篮。

⑥迎宾大道:在8个节点栽植花卉。

六桥包括:

①五里墩大桥:悬挂花槽。

②梅山南路桥:悬挂花箱。

③云露桥:路灯杆悬挂花篮。

④新安大桥:桥体上悬挂花槽。

⑤淠史杭大桥:桥体上摆放花箱。

⑥经三北路桥:悬挂花槽。

3、推进城市立体绿化工作。

①今年市重点工程已经安排淠河东岸护坡、新河东路、新河西路三个示范点,作为城市立体绿化示范推广项目正在实施。

②今年还要重点推进“2纵5横1岛”的立体绿化工作,由各

沿街单位实施。具体为:皖西大道、皋城路、佛子岭路、梅山路、人民路、解放路、长安路、月亮岛环岛围墙。

③实施城市公建设施的立体绿化工作。包括城区公厕、桥体、河堤、护坡、停车场等。

④阳光威尼斯沿路花箱内小桂花更换为大桂花,下植应时花卉。

4、打造1个示范街巷。“红街”是考核专家的必经之路,要重点绿化美化。在红街东侧增加乔木树池,栽植大银杏(胸径15cm);点缀花箱,栽植应时花卉;沿西侧围墙栽植爬墙虎等进行立体绿化。

三、保障措施

1、道路增绿、主干道布臵立体花卉、城市公建立体绿化列入重点工程实施。

2、沿“2纵5横1岛”单位围墙立体绿化由各单位实施,市创园督查组负责督查。

篇2:进一步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汇报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意见

冀政〔2012〕18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以创建园林城市为抓手,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统一规划、因地制宜,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专业绿化和社会绿化相结合的原则,突出特色,统筹推进,积极构建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环境良好的生态系统,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绿地率达到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省级以上园林县城比例达到60%。

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绿地率达到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8平方米,省级以上园林县城总数达到70%,基本形成冀东园林城市群、环首都园林城市群、环省会园林城市群、冀南园林城市群和沿海园林城市带。

二、统筹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各项工作

(一)提高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水平。要进一步提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水平,聘请高水平规划编制单位参与编制,体现地域自然和文化特色,增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可操作性;加快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进度,按规定标准划定绿化用地面积,合理布局各类绿地。尚未编制绿地系统规划的市、县,要在2012年底前完成编制,实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全覆盖。已经编制的,但尚不符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园林城市创建要求的,要进行重新审视和修编。批准后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向社会公示,接受公众监督,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严格实施。要定期利用卫星遥感普查方式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调查,摸清绿地分布现状和基础数据。

(二)高标准搞好新城区绿化建设。城市新区建设要按照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总体要求,以区域园林化为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自然人文条件,高水平搞好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大规模建设城市公园绿地、山坡林地、河湖水系、生态湿地、绿道绿廊,构建以生态绿色为基调,内外衔接、城郊一体的园林绿化体系和风景游览体系。

(三)加强城市公园绿地建设。要按照公园服务半径的要求,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园、游园和街头绿地,保证居民出行500米有公园绿地。要利用近郊风景林地和自然资源,建设郊野公园、森林公园、乡村公园。要结合城市防灾避险需要,在公园绿地内科学规划设置紧急避险绿地和绿色疏散通道。到2015年,要做到大、中、小公园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精细、环境优美,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四)加强社区和单位庭院绿化建设。要按照新建小区和单位的附属绿地面积不低于30%,老居住区附属绿地面积不低于25%的要求,大力加强城市居住区和单位绿化建设。完善建设项目附属绿地的审查和验收制度,做到工程建设与绿地建设同步设计、施工和验收,对未达标的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征收绿化补偿费,实行易地建绿。要加大林荫停车场建设力度,到2015年,林荫停车场推广率达到50%以上。

(五)加强城市道路绿化建设。要按照生态化、林荫化、景观化的要求,高标准做好城市出入口、车站、广场、重要节点,城市主要道路、迎宾线、出入口、铁路沿线等重点区域和重要地段绿化,增加层次感和厚重感。新建、改建道路绿化要达到规定标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便道要做到林荫化。到2015年,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要达到70%。

(六)加大立体绿化建设力度。要分类制定和实施建筑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强制性政策,积极推进城市空间立体绿化建设,丰富屋顶绿化的休闲和服务功能。各地建筑层数少于12层的公共建筑,在符合建筑规范、满足建筑安全要求的前提下,要大力推行屋顶绿化;对城市建筑立面、阳台、护栏,立交桥、高架桥等构筑物,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垂直绿化等立体绿化,努力增加绿量,提高城市景观效果。

(七)加快城镇绿道绿廊建设。要按照统一规划,统筹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城市水系、道路、公园等规划建设城镇绿道绿廊体系,合理设置以驿站为核心的服务设施,设置绿道绿廊统一标志,形成串联成网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和运动休闲慢行系统。到2015年,各地河湖水系、风景名胜区、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历史古迹等区域基本实现绿道绿廊全面贯通。

(八)加强城市水环境整治和水景观建设。坚持塑造城市特色与滨水游憩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城市滨水文化、休闲产业、园林绿地、水体保护等专项规划。对水系周边及两岸进行高标准的绿化美化,对线性单调、生硬的硬质驳岸,进行艺术化和生态化改造。到2015年,各地要建成一批高标准的集防洪、景观、生态、人文于一体的滨水生态景观走廊;水体岸线自然化率、河道绿化普及率均达到60%以上。加强城区水系管理,栽植适合本地生长的水生植物,增强水系自我修复能力,定期对河道进行疏浚、清淤、清理,保持水域和水质清洁。

(九)着力城市生态绿色屏障建设。要充分利用城市外围的山体、丘陵、荒地、滩涂、受损弃置地等场地,建设大范围的城郊绿地、风景林地;在城市外环路、防洪堤、城乡结合部等部位,建设宽100米以上的环城生态林带,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格局,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加强生产绿地建设,加快苗木、花卉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扶持民营苗圃基地建设,到2015年,生产绿地面积达到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苗木自给率达到85%以上。

(十)加大城镇古树名木保护力度。要对全省城镇古树名木进行普查、鉴定、信息建档、挂牌保护,建立保护管理责任制,落实保护管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确保每株古树名木纳入管理范畴。到2015年,形成健全的古树名木保护制度和管理技术规范,实现古树名木的分级保护和常态化监管。

(十一)加强园林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本地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址、雕塑、民俗等各类主题公园,实现园林绿化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把园林建筑、雕塑小品建设作为园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公园、广场、街头绿地内规划建设展示地域人文历史的雕塑、小品,打造展现城市文化特色的亮点。要广泛开展“十佳公园”、“星级公园”创建活动,不断丰富公园内容,提升公园管理水平。

(十二)推进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加强乡土树种和适生地被植物应用工作,提倡优先使用地域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提高应用比例。加强节水型园林绿化技术应用工作,公园绿地、广场、新建小区都要建设雨水和中水利用系统,城市景观用水、园林绿化用水,要推广使用雨水、中水,降低单位绿地耗水量。

(十三)深化园林行业改革。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管养分开”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城市园林行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健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机构,推行园林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实行绿地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养护管理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建立监督考评、奖励惩罚机制。绿地养护、树木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清洁卫生等经营性项目,要通过公开招标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专业养护管理单位,实现养护管理工作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

(十四)提高园林绿化管理水平。要严格实施“绿线”和“绿色图章”审批制度,划定各类绿地范围控制线,绿线范围内的园林绿化建设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严禁进行开发建设。2012年底前所有县级以上城市都要完成“绿线”划定工作,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加强对现有绿化的保护,严肃查处违法占绿、毁绿行为。临时占用城市绿地,修剪、砍伐、移植城市树木等,必须经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移植或砍伐城市树木超过100株以上的,须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要加快数字园林建设,提升园林绿化管理水平。

(十五)加强小城镇园林绿化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城镇绿化建设。深化城镇总体规划中园林绿化规划内容,明确城镇绿化用地、布局和近期建设重点,指导城镇园林绿化工作。因地制宜开展城镇绿化,加强公园、游园建设,以乡土树种为主,做到适地适树和适度规模,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积极开展园林城镇创建活动,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城镇园林绿化水平。

三、主要保障措施

(一)落实工作责任。各级政府要把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作为重要职责,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深入推进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各级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先进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大力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水平。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财政、林业、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共同推动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

(二)保障资金投入。各地要以政府投入为主,把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纳入城市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稳定经费渠道,逐年增加投入,保证工作需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稳定、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园林绿化建设管理领域。

(三)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通过邀请知名专家讲座、与专业院校合作等方式,加强对业务骨干的培训和轮训,大力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科研机构建设,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着力充实全省园林绿化专业人员队伍,推动科技创新,满足园林绿化行业发展需求。

(四)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园林绿化的重要意义,增强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和绿化意识,形成全社会关注绿化、建设绿化、爱护绿化的良好氛围。在各级绿化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积极组织城镇居民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开展认建、认养绿地活动。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保障苗木供给,提高植树成活率。

(五)强化监督考核。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加强对各地园林绿化建设的监督考核,定期对各地绿地系统规划的执行情况、园林绿化建设和古树名木保护情况进行指导和检查,利用遥感技术等先进手段,不定期开展普查、监测和评估,客观评价各地园林绿化工作,确保城市园林绿化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1]

河北省人民政府

篇3:进一步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汇报

发文日期:2015年06月18日主题分类:道路旅客运输

索引号:2015-00543主题词: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示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

为贯彻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以下简称“示范工程”)建设,经交通运输部同意,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规范建设内容

开展示范工程建设,是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公交都市示范工程建设的重要举措,旨在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运营与管理效率,增强行业管理、决策与应急能力,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与安全水平。各有关省份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示范工程建设工作,按照交通运输部的统一要求,进一步加大对示范工程建设的指导和支持力度,细化工作内容和时间节点,加快推进示范工程建设相关工作。有关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指南的通知》(厅运字[2014]105号,以下简称《建设指南》)要求,以提升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监测、企业智能调度、行业监管决策和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水平为总体目标,充分结合当地城市公共交通行业运营管理特点,规范示范工程建设内容;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建设,不得擅自更改示范工程建设内容,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确保示范工程建设质量。

二、明确建设进度

为保障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有序开展,对不同类型城市采用分步骤、分阶段的方式推进。

(一)2015年年底前完成第一批10个试点城市的示范工程主体建设。已申报第一批示范工程建设的济南、郑州、大连、哈尔滨、深圳、南京、西安、长沙等8个城市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北京市、重庆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以城市为主体,进一步加快示范工程建设进度,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示范工程主体建设,包括公共交通数据资源中心、企业运营智能调度平台、行业监管平台和乘客出行信息服务平台等,同时确保示范工程建设符合相关标准规范。

(二)2016年年底前完成第二批27个试点城市的示范工程主体建设。已申报第二批示范工程建设的太原、石家庄、青岛、武汉、株洲、贵阳、苏州、乌鲁木齐、杭州、保定、银川、兰州、昆明、宁波、合肥、南昌、新乡、广州、沈阳、西宁、柳州、福州、海口、呼和浩特、长春等25个城市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上海市、天津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以城市为主体,加快启动示范工程建设工作,并于2016年年底前完成示范工程主体建设。尚未完成示范工程前期工作的试点城市,要按照《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规范行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管理的通知》(厅规划字[2014]41号)及有关文件要求,加快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资金申请报告、初步设计等的编制和报批工作,并及时报部。

(三)2017年6月底前,完成37个示范城市的示范工程建设任务。

三、加强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撑

各有关省份和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快完善配套政策,并充分融合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示范工程建设实效。一是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畅通资金拨付渠道,按计划落实承诺的工程配套资金,保障示范工程顺利实施。要建立完善示范工程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严格规范交通运输部补助资金和省市配套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示范工程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加强经验交流与共享。通过组织开展示范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促进各地围绕示范工程组织保障、协调机制、关键技术、工程管理、资金筹措、运维保障等多方面开展交流学习,加快新技术在城市公交领域的推广应用。三是提升科技应用能力。要大力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服务、管理方面的深度应用,努力打造综合、高效、准确、可靠的城市公共交通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水平。四是要进一步深化推进技术支持工作。交通运输部委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公路科学研究院作为示范工程技术支持单位。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公路科学研究院要认真做好示范工程建设相关技术支撑工作,及时跟踪并了解各地示范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城市公交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和知识储备,帮助各地开展人员技术培训和能力建设,及时解决示范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问题,不断优化示范工程技术方案;要认真做好示范工程标准规范编制工作,加快推进标准规范审查与报批,结合示范工程建设加强标准规范技术验证,并适时开展标准规范的宣贯和培训。

四、加强督促检查

各有关省份和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建立完善示范工程建设督查制度,采取年度报告、现场检查等方式,对示范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督查,确保示范工程建设取得实效。一是建立年度报告制度。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建立示范工程建设年度报告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认真做好示范工程建设情况督查,组织辖区内试点城市认真总结梳理示范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按年度上报示范工程进展情况材料。报送材料内容主要包括:示范工程建设总体情况,资金筹措及使用情况,《建设指南》等相关技术文件贯彻落实情况,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主要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意见建议等。请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于每年6月底前将有关材料报送至部运输服务司(传真:010-65292722;电话:010-65292723;电子版发至邮箱:ysskyc@mot.gov.cn)。二是加强现场督查。交通运输部将根据各试点城市报送的材料及有关情况,适时组织示范工程技术支持单位、行业专家对有关城市的示范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现场督查,并将督查结果通过适当形式进行公布。

篇4:进一步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汇报

一、财政支农创新迈出新步伐

近年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按照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瞄准问题,主动作为,逐步构建起政策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三位一体”模式,推动财政支农改革创新不断深入,财政支农工作的站位更高,管理职能更加全面。

(一)政策创新拓宽了财政支农领域

积极顺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创新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不断拓宽财政支农领域。

一是创新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按照中央决策部署,从2014年起,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全面启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战略。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财政支农政策的重大创新,包括耕地修复保护和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等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一方面,支持开展耕地修复保护。在湖南省长株潭地区启动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通过加强重点监测、开展修复治理、选育推广镉低积累品种、调整种植结构等多种措施,使试点区域稻谷镉含量达标比例由试点前的100%不达标改善为47.8%达标。在河北省黑龙港流域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通过种植结构节水、蓄调水工程节水、喷微灌技术节水、价格机制节水等措施,预计到2015年试点地区可压采地下水10.64亿立方米。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逐步将25度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退下来。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和退耕还湿试点,支持重要湿地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另一方面,支持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支持2316个项目县(场、单位)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全国减少不合理施肥量450万吨,每亩平均节本增收57元。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补贴项目,重点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地力培肥改良综合配套等技术,促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支持推广以地膜覆盖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完成推广面积2526万亩,促进增产78.5亿公斤。支持9个省份开展农业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推动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继续支持实施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力度,促进保护和改善了农林生态环境。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二是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政策。支持开展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工作,以“培育新主体、探索新机制、拓展新领域”为政策目标,通过加强与金融社会资本合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支农项目与农民合作社对接等方式,探索创新了财政投入机制及合作社发展模式。支持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针对粮食等主导产业和农民急需的关键环节,鼓励和支持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工厂化育供苗、水稻机插机收、玉米机收、烘干仓储等加工作业服务,促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三是创新支持农业农村改革政策。开展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实现“向森林要木材”到“向森林要生态”的转变,增加安排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资金,保障林区职工的基本生活和社会正常运转。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解决农户承包地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为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提供基础支撑。深入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进一步扩大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试点范围,破解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启动建制镇示范试点工作。统筹安排相关资金,合力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稳妥推进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

(二)机制创新增强了农业发展活力

努力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增活力,促进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一是创新涉农资金整合机制。经国务院批准,2013年启动了黑龙江省“两大平原”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将安排给黑龙江省的77项资金,按性质划归为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3大类,按原渠道切块分配下达到省,黑龙江省遵循“钱随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决问题”的原则,积极创新资金整合统筹模式,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为“两大平原”现代农业改革创新试验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着力从预算编制环节开展整合,农业司分管的专项资金由2011年的42项整合归并为2014年的19项,中央农口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的清理归并也取得新进展。

二是创新资金分配与项目审批机制。采用因素法等方式分配支农资金,并积极探索采取竞争性分配方式,提高了资金安排的科学性,调动了地方积极性。进一步下放支农项目审批权限,赋予地方自主安排资金项目的更大空间,增强了地方的统筹能力。改革支农项目立项方式,一些地方探索将立项过程和结果都向社会公开,提升了项目安排的透明度。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完善支农项目管理模式,进一步落实管理责任。

三是创新扶贫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机制。改革资金分配机制,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建立扶贫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加快资金拨付进度。改革资金使用机制,下放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到县级,促进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支持地方集中力量解决突出贫困问题,同时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资金使用方式创新,通过多种途径发挥资金放大效应。改革资金监管机制,强化地方政府的监管责任,进一步健全公告公示制度,构建全面监管体系。

(三)管理创新提高了支农资金绩效

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积极推动管理创新,强化资金监管,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管理制度化。依靠制度严格管理,着力构建科学合理、层次清晰、系统规范的制度体系。提高制度建设的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使各项管理制度更加契合实际需要。

nlc202309011837

二是分配规范化。完善资金分配办法,切实规范和严格履行资金分配程序,充分沟通协商,实行集体决策。做好预算公开工作,自觉接受监督。构筑和完善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立体式”监督检查体系,防范资金风险。

三是评价绩效化。先后建立了财政扶贫、小型农田水利、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机制并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扩大农口部门绩效评价项目范围。注重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促进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开创财政支农新局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财政支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则为财政支农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又为财政支农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主动顺应形势,强化问题导向,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努力开创财政支农工作新局面。

(一)改革完善水利投入财政保障机制。在继续抓好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集中力量有序推进一批全局性、战略性节水供水重大工程,对于夯实农业基础、保障粮食安全、促进扶贫开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水利投资需求非常巨大,但在“新常态”下,财政收入又难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因此,在深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的同时,要着力改革完善水利投入财政保障机制。一是“调结构”,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水利建设作为稳增长促改革的重要抓手,盘活存量资金,集中增量资金,进一步加大水利投入规模。二是“改管理”,将水利投资纳入财政中期规划,实行滚动预算管理,先完成前期工作的可以先启动建设,优先安排投资,促进解决财政预算与水利建设时间错位的问题。三是“转方式”,完善水利中长期建设投融资机制,通过加大政策性贷款力度、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立基金等方式,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促进形成多元化水利投入格局。

(二)积极稳妥推进农业补贴改革。社会各界对农业补贴政策十分关注。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发放成本较高、指向不准、效果递减等问题较为突出,WTO“黄箱政策”又接近上限,亟需改革完善。一是保持补贴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继续实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同时,2015年,选择部分地方开始农业补贴改革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开。二是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突出“生产与生态相兼顾、公平与效率相兼顾、指向性与操作性相兼顾”的原则,合理确定补贴政策的目标、重点和范围,统筹整合一部分农业补贴,重点用于耕地保护和引导粮食等主要农作物适度规模经营。三是探索建立补贴评估机制。选择一些直接面向农民、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补贴政策进行评估,探索完善农业补贴评估工作的步骤、方法、模式、程序等,健全农业补贴评估机制。

(三)着力支持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已经超过2亿人,到2020年预计还将有1亿多人转移出来。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国已有家庭农场87.7万家、农民合作社126.7万家、龙头企业12万多家。农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结构的深刻变化,迫切要求改革创新财政支农政策,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完善新型主体承接支农项目政策。适当放宽条件,公开规范运作,将更多的财政支农项目交给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或运行管理。以农田水利运行管护机制改革试点为突破口,建立健全项目形成资产的移交、占有、使用和管护机制,确保项目效益长期发挥。二是支持探索新的集体经营方式。贯彻落实《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等文件精神,适当扩大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创新、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两项试点实施范围,完善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扶持政策。把从事粮食规模化生产的农民合作社作为支持重点,把引导农民以承包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等新的集体经营方式作为发展方向,把新形势下探索新的集体经营方式及其实现组织形式作为重要试点内容。三是鼓励发挥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坚持因地制宜,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及时跟踪和总结提炼基层和农民群众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的鲜活经验,进一步完善惠农政策。

(四)有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过去单一的资源约束变为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农产品结构和质量问题日益突出,迫切要求进一步健全财政支持政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结构优化调整。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林生态治理。统筹整合资金,支持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适当扩大耕地修复保护和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试点范围。切实加大农林生态保护和建设支持力度,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和国有林区改革,探索建立天然林保护奖励补助机制,保护好全国的天然林。二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推动农业发展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更加注重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三是加快推进农牧结合。适应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开展种养结合模式试点,推动农牧配套发展,促进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三元结构”转变。四是推进精准扶贫。转变工作方式,加大投入力度,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完善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机制,进一步下放扶贫项目审批权限,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

(五)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结构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一些制约农业农村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仍未有效破题,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审慎稳妥推进。一是着力推动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积极稳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继续支持传统村落保护。二是着力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创新。扩大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范围,解决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重建轻管”的问题。深入开展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探索建立科学可行的农村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框架。稳妥推进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激发农场发展活力。三是着力推动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稳步推进乡镇政务公开和预算公开。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大力培育农村服务性、公益性、合作性和互助性社会组织。四是着力推动农垦改革发展。会同有关部门,对接思路,衔接政策,细化措施,落实各项支持农垦改革发展政策,促进农垦整体实力进一步巩固壮大。

作者系财政部农业司司长、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宗宇翔

篇5:城市绿化工作汇报

一、路灯管理处的基本情况

县城市管理局路灯管理处成立于xxxx年,是县城市管理局下属的事业单位,现有职工10人,其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全城区公用照明设施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以及日常维护管理,确保城市路灯照明设施的正常运行。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近年来,我处管理的范围从原来的XX区增加到目前的XX区、八里机电园区、新XX区巷道灯以及外环路的部分区域,维护维修的路灯数量也从原来的200余杆、300余盏增加到现在的7000多杆、2余盏。20xx年以来,城区主要街道路灯亮灯率达到了98%以上;今年,为进一步加强路灯照明设施的维护管理力度,我处专门成立了路灯抢修维护队,开展路灯设施夜间巡查,路灯设施被盗现象基本杜绝,为城市建设、美化环境和方便群众工作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积极开展自查自省活动,不断提高路灯队伍整体素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激发党组织和党员活力,创新工作载体,提高路灯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推动争先创优活动深入开展,为实现跨越发展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思想保证。按照局领导的工作部署,我处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一是通过自查自省活动,使全处干部职工能够紧密围绕路灯处日常工作计划科学开展工作,使全体人员思想上达到高度统一,对全处各项工作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成立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把工作理念融入到路灯管理工作中,确保工作取得成效;三是建立奖优罚劣制度,大大提高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力加强了全县路灯维护管理工作深入细致的开展,从而达到提高路灯队伍整体素质目的。

(二)加强路灯管护机制的落实,不断提高路灯管理水平

我处坚持以路灯管理为中心,积极做好全县路灯维护管理工作。我们针对路灯点多、面广、线路长,覆盖率高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路灯维护。一是实行路灯设施分区域管理制度。根据全县路灯设施的分布情况,将全县路灯设施按每个居委为一个单元进行分片,除了日常主路段巡查维护外,对巷道灯的管理则是由每个居委成立报修站点,发现需维修的巷道灯及时与我处联系,由我处安排人员进行维修,这种做法即节约了工作时间,也增强了与各片居委的工作互动。二是实行每月路灯检查制度。我处每月组织人员对全县的路灯至少进行两次检查,提高了路灯亮灯率,使市民出行更加方便。三是坚持每周工作例会制度。每周二,我处都要召开全体人员工作例会,总结上周工作,部署本周工作,并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制订整改措施。同时提出好的工作思路和建议,从而保证我处整体工作圆满顺利地完成。四是及时办理网络回贴、市民热线等故障报修工作。对市民通过热线、网络和短信等方式投诉的.问题,我处认真进行整改,及时解决问题,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整改率达100%。

(三)抓质量、节效能、促环保,创建绿色照明。

近年来,通过县财政采购中心统一对外进行路灯照明设施的招标、采购,大大的保障了路灯材料的质量,同时也杜绝了以次充好现象的发生。自20xx年起,我处逐步采用节能灯配套设备代替耗能大、光效低的老旧灯具。一是选用高效节能的照明光源,用节能灯取代白炽灯与小功率、污染严重的高压汞灯。提高灯具的照度和亮度,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时,我处积极探索高效节能环保之路,着力推进“低碳环保路灯”建设。“20xx年底,我们在下邳大道安装了首批新型太阳能led路灯。同时,我们城区外环路全部采用了led节能灯,今年我处又对濉河路、人民路、青年路进行路灯改造工程,将300盏灯头更换成led既节能又环保。”目前我县太阳能路灯共154杆,led路灯共1600多盏,今年为以后城市绿色照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合路灯实际,抓好安全生产。

在路灯工作中,我们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一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教育,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观念,强化安全意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特别是在路灯工程施工中,要求安全监督员,做好在施工中,职工是否戴好安全帽、放好反光标志等安全防范工作,确保安全生产。二是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工作制度,重点抓好电工操作和高空作业车的安全管理,晚上维修路灯更要严格遵守带电工作规程,全年无任何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安全生产率达100%。

三、存在问题

我县城区各类照明设施普遍存在电器老化现象。受人员少,设备简陋,材料短缺的限制,加之近年来城市的道路修建、各类管线的影响,造成路灯地下电缆破损较为严重,特别是阴雨天气,维修任务剧增,恢复亮灯周期加长,导致市民意见频发,由于目前路灯处人员

少,承担的区域大,抢修任务重,“夏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发生,我处人员全部奋斗在一线,主任除了日常工作分工外还工负责材料的送达,副主任还要充当驾驶员的角色,还有几位老同志不但要完成白天的抢修维护工作,晚上还要和值班人员进行夜间巡查,几乎没有节假日。但是虽然人员少,任务重,我们还是圆满完成了上级和局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篇6:进一步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汇报

8月24日上午,全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工作推进大会召开。市委书记杨根生在会上强调,全市上下要迅速行动起来,以志在必得的信心、奋勇争先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工作,有效作为,确保实现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目标。市委副书记、市长梁建勇在会上作具体部署,省林业厅纪检组长黄文书到会讲话。市领导陈国林、傅冬阳等出席会议。

就进一步做好“创模”各项工作,杨根生强调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不仅是体现一个城市生态环境优良的重要标志,也是代表一个城市绿化成就的最高荣誉。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是推动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设宜居港城的重要举措,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坚持不懈,学习借鉴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全力推进创建迎评各项工作。

二、紧盯目标,奋力冲刺。当前,创建迎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牢牢盯住创建的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创建的标准要求,明确职责分工,突出工作重点,全力攻坚克难,做深做细做实创建迎评各项工作,确保创建目标如期实现。当前,关键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要抓紧补缺补漏。认真对照创建的标准要求,一项指标一项指标去对照,一件工作一件工作去推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整改,确保短期内取得明显实效,特别要抓好重要节点的绿化,加强村镇绿化这一薄弱环节建设。要充分发动群众。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采取示范引导等形式教育引领群众,使创建活动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迅速掀起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活动的热潮。

三、强化领导,确保实效。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是一项工作要求高、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一方面要强化组织保障。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工作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各级创建办和各有关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也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特别是要顾全大局,少讲困难、多想办法,少提条件、多讲配合,群策群力、合力攻坚。另一方面要强化责任落实。市绿化委要进一步细化任务分工,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主体,把创建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个人,确保创建工作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同时,要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全程跟踪问效,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梁建勇就做好具体创建工作作了部署。他强调,要坚定信心,明确任务,全力推进,认真对照各项标准要求,紧密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实施。要把工作职责做实,进一步明确近期该“做什么、怎么做”,各司其职,真抓实干。要把绿化工作做精,高标准推进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突出我市荔林水乡特色,塑造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加强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绿化,搞好村镇绿化,认真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森林资源抚育保护工作和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要把迎检工作做细,确保迎检工作

顺利进行。要把宣传声势做大,提高市民的知晓率和参与度,扎实做好创建工作。

篇7:进一步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汇报

2012年6月14日至15日,全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在滨州召开,全省各设区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园林局(处)长和各县(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约300余人参加会议,省住建厅杨焕彩厅长,耿庆海副厅长和滨州市委书记邓向阳,市长张光峰等省市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耿庆海副厅长主持。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现场观摩滨州市园林绿化工作情况;交流各市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经验;总结近年来全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情况;部署下一步全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特别是城市绿荫行动推进工作任务。夏耕副省长给全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致贺信;杨焕彩厅长作了题为“精心组织实施城市绿荫行动,为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做贡献”的报告,滨州、淄博、临沂、潍坊高新区、胶南、寿光、等7市(区、县)作了城市园林绿化典型发言。

会议的主要精神集中体现在夏耕副省长的贺信和杨焕彩厅长的讲话中。在贺信中夏耕副省长就做好城市园林绿化提出了如下要求:一是要有生态理念,注重园林绿化在改善城市气候、卫生环境、蓄水防洪、城市节能等方面的作用,高起点、高水平编制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二是要有艺术眼光,既要体现生态效益,又要兼顾景观效益,使园林绿化成为“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丽、冬景苍翠”的城市交响曲;三是要有文化特色,重视地

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生活更幸福”。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姜大明省长也专门强调要“实施城市绿荫行动”,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城市绿荫行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园林绿化要为经济强省建设服务。要发展经济,首先要有适宜的环境,城市之间的竞争就是环境的竞争,哪个城市环境好,哪个城市就能吸引人才、融集资金、聚拢项目。城市绿化是潜在的生产力,通过实施大规模的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环境,从而招来投资者、旅游者,不仅能促进城市地价增价,带动房地产业发展,还能直接催生和拉动旅游、商贸、休闲、餐馆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城市园林绿化要为文化强省建设服务。园林是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绿化是城市特色的载体,有特色的绿化,有特色的园林,才能构成有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化还能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提高市民文化艺术修养、社会行为道德。园林以其无穷的魅力、丰富的感染力,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城市园林绿化要为生态山东建设服务。生态山东建设的重点、难点都在城市。城市园林绿化可以调节气候,改善空气质量、保持水土、美化景观、减少噪音,是城市中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城市中最大的“储碳库”,是惟一主动调节碳氧平衡的城市设施,是生态城市最显著的标志和象征,在生态山东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尤其在降低PM2.5浓度方面,园林植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实施城

措并举,城市水环境明显改善,促进了人水和谐。这是人民充分享受城市园林绿化成果的时期。注重以人为本,响应群众呼声、根据群众需求、贴近群众身边进行绿化建设。这些年来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12年的工作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始终坚持政府总揽,部门推动,发挥全民力量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事业。12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投入,实施了大规模的绿化建设。通过开展园林城市和花园式单位(小区)创建活动,全社会绿化得到快速发展,全民绿化意识显著提升。二是必须始终坚持绿化为民,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从城市绿化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城市是人民的城市,群众的期盼是我们做好城市绿化建设的不竭动力。城市绿化归根到底要为人民群众服务,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民群众满意,让人民群众说好。时刻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去看问题、办实事,把人民群众的感受作为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衡量标准。严格控制宽马路、大广场、洋树种、奢华铺装等面子工程,大力实施绿荫行动、街头绿地建设、旧居住区绿化整治、水系整治、节约型绿化,群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城市绿化带来的实惠。三是必须始终坚持把握规律,尊重科学,依靠科技力量推动城市绿化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土壤学、生态学、植物学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等多种学科,有自己的建设和发展规律。不按科学规律办事,只能是事倍功半、欲速不达。这些年来,我们坚持尊重科学,尊重知

企业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群众参与城市园林绿化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三是在重点项目的安排上贴近群众。重点突出旧城区、旧居住区、小街巷的行道树绿化、小游园建设,把群众身边的绿化搞好。继续加强城区水系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具备条件的建成城市湿地公园和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示范区、沿河环湖大生态带。加强城区内山体保护,坚决遏制挖山采石等行为,对破损山体进行绿化恢复,建设成为林木茂密的山体公园。坚持出精品、塑特色,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必须坚持弘扬文化、塑造特色、打造精品,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整体水平,着力打造“齐风鲁韵、大气宜人”的山东园林、鲁派园林。一是坚持文化建园。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必须从文化传承中汲取营养,在园林实践中塑造特色,赋予园林以新的内涵。二是要科学规划。坚持请名家、聘高手编制规划,但不要崇洋媚外,片面追求洋设计。规划要突出本地特色,不能简单的照抄照搬、盲目模仿。严格规划审查,绿地系统规划、重点项目建设必须进行专家论证。三是要加强绿化工程质量管理。全面落实绿化建设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质量监督制,确保建设质量。四是要加强养护管理。落实《城市园林绿地养护服务规范》、《城市公园服务规范》要求,建立严格的养护管理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提高养护水平。加强园林科研工作,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专业队伍。实施城市绿化建设、推进城市绿荫行动,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一是要加强树木移植技术研究。要多用乡土树种,少用

停车系统、商业服务系统设施的建设也要因地制宜、共建共享,面积不宜太大,具备基本功能即可,绝不能大面积占绿毁绿,要把好事办好。加强行业宣传动员,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宣传城市园林绿化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城市绿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激励广大群众涌跃参与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当前要把实施城市绿荫行动作为宣传工作的重点,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园林、民生园林、文化园林”这个主题,深入发掘和宣传城市绿荫的生态、体育、旅游休闲、文化、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提升绿荫行动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会议现场观摩了滨州市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由于土壤含盐量高,城市绿化难度相对较大。滨州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提出了全力打造“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两大品牌的目标,并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总抓手,按照突出特色、增加绿量、提升档次、建设精品的思路,坚持规划先行,科研兴绿,不断加大城市绿化工作力度,倾力打造宜居宜业、生态低碳、河海相拥、山水兼济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名城。

通过现场观摩和其他城市典型发言,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园林绿化要坚持规划先行,高点定位,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好的规划是建设成功的先决条件,应

三是城市园林绿化要打造文化品牌,增加绿化的文化内 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可依托历史传说,历史名人建设一些主题公园或在新建道路绿化中增加一些文化元素。在道路绿化和广场公园建设过程中,可将艺术造景手法融入工程建设,配臵观赏价值较高的造型风景黑松,摆放景石,安臵一些反映人民生活和地域文化特色的雕塑,注入文化元素,让人们赏景的同时,又品味其中的文化内涵,增加园林建设怕含金量。如滨州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实际,建设了文化广场、蒲园广场、五岳广场、剪纸广场、唐赛儿生态园、北海主题公园,文化园林魅力尽显。

四是要强化街头绿地建设。街头绿地建设既增加了城市绿量,方便了市民休闲娱乐,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开阔了交通视野,是城市园林绿化一个新的课题。在新修扩建道路建设中要多规划一些街头绿地,街头游园,以增加观赏性和休闲性。如滨州市通过拆墙建绿、破硬植绿等方式,对原先街头转角建筑、硬质铺装广场,按照500米半径建设一个游园绿地的原则,区别产权情况,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投资方式,对国有产权建筑实行无偿拆迁,将新建的街头游园绿地给予冠名奖励;对私有产权给予经济补偿后,重新建设成为街头游园绿地;对硬质铺装广场进行拆除,建设街头绿地。2008年以来,先后建设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具有文化底蕴和地域特点的游园广场19个,精品街头绿地68处。

篇8:进一步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汇报

城市是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绿化是人与自然融合交汇的纽带, 是一个城市生态文明的灵魂、是城市活力的象征, 是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衡量标准和重要标志。加强绿化工作对于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中唯一具有生命力的公益性基础设施, 是改善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 不仅有利于维护城市生态安全, 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而且对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 增强城市综合竞争能力, 最终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绿化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建一座城市很不容易, 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建成, 建设城市的理念必须要清晰, 否则, 从长远的角度看, 这座城市的建设绝对是无序的。如果城市没有绿地, 那么就会变成一座“死城”, 城市的建设从战略上要着急, 要加快发展;从战术上不能着急, 因为城市建设有一定的规律性, 必须精雕细琢, 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不能留下太多的遗憾。一个民族应该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 应该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 不能把已经发生的对城市建设不利的东西继续下去。

造林绿化可以改善人居环境, 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绿树成荫的生活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希望和追求, 广场和绿地是城市的肺叶, 每一棵树、每一株草都释放着氧气, 保护着我们的健康, 疏导着我们的心情, 提升着我们的环境质量, 每一个人都会从中受益。从这个大的理念来看, 一个城市品味高不高不在于有多少马路和高楼, 主要是在于我们的生态环境, 这个的主要依据就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理想的、居住环境最好的城市全都是生态城市。

造林绿化是利在当代, 功在千秋的大事。造林绿化可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 既是造福当代人的大事, 也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功德。积极推进城镇化, 城乡面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在此过程中, 作为美化城镇、改善环境的造林绿化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把城态环境建设的主体, 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抓, 提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目标、任务、思路、措施等方面要求, 每个城市都要有公园, 每个城市都有游园绿地。

二、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推进的措施

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建设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生态良好的城市绿化体系, 塑造城市个性特色, 构建城市绿色生态系统,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增强责任意识, 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认真谋划, 深入调研, 做到底数清楚, 心中有数。要精心组织, 积极深入现场检查指导, 随时掌握进度, 推进工作开展, 对此项工作更是要高度重视, 做到一把手总负责, 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宣传要广泛。统一安排部署, 召开动员大会, 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迅速行动起来, 要通过广播、标语、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 大力宣传城市绿化工作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 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浓厚的氛围。

园林绿化事业是一个公益事业, 是政府的职能, 应列入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范畴, 政府的投入一定要保证。要积极发展建设游园绿地, 每年都要安排建设一批园林重点项目, 并且在资金上予以保证, 就是各地的园林绿化投入不能低, 要积极拓宽投资渠道, 通过开展各项绿地、树木的认养、认捐、拍卖绿地冠名权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深入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 全面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制素质。引导市民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培养良好习惯, 使其成为人们的内在品质;通过媒体宣传、文化活动、文艺作品等形式, 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健康卫生教育、公益宣传教育, 让市民素质教育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 教育市民提升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建立完善《市民文明公约》、《城市文明条例》等规范准则, 加强市民日常行为的规范管理, 着力整治不文明现象, 严格处罚不文明行为, 形成积极有效的社会约束力。

加强对园林绿化的科学管理, 提高园林绿化资金使用效率, 降低成本, 提高管理水平, 特别是要加强园林管理体制改革。园林绿化建设项目应当纳入建设招投标制度, 面向社会择优选择, 从设计、施工和养护都应当贯彻这一思想, 也可以通过招投标委托园林绿化公司进行管护, 改变绿化管护水平较低的现状。

强化考核奖惩, 深入绿化现场进行定期督导, 检查任务落实情况, 通报进度, 对绿化任务完成好的单位进行表彰, 对不能如期完成任务、影响整体进度的进行通报批评或经济处罚, 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要把绿化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 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 把绿化工作作为部门年终综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实行以奖代补政策, 根据各部门工程量大小、绿化水平高低、任务完成量和树木成活率等方面情况, 确定奖励额度, 按标准兑现奖惩。

新时代的中国园林绿化必须是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 必须在遵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下合理配植花草树木, 必须在增强城市防灾功能的同时又讲究生态、美学、艺术多功能的完备, 必须要走师法自然、突出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园林绿化道路。必须要在加强规划管理上下功夫。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不愧对时代发展的要求, 才能适应快速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走有中国特色的园林绿化发展道路。

摘要:城市绿化工作, 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事关城市的声誉和形象, 对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品位具有重要意义。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全面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 是园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9:进一步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汇报

宜都市人民政府市长

庄光明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我代表宜都市人民政府、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热烈欢迎国家园林城市考察组来我市进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考核验收。下面向大家汇报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工作情况。

宜都市原名宜都县,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万里长江和八百里清江在此相融汇合,自古就有“楚蜀咽喉”、“三峡门城”的美誉。全市国土面积1357平方公里,辖4乡5镇1个街道办事处2个管委会,总人口39.3万。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9.6亿元,区域性财政收入8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30元,农民人平纯收入4009元。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居全省第一位,连续四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称号,跻身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第17位,并先后荣获全国城市绿化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届在全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竞赛中位居县市组第一名。2006年,我市 “城市绿化与生态保护”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03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工业强市、国家园林城市、现代化中等城市和进军中部10强、迈向全国百强的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和“生态立市”战略,积极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城市美化与城市绿化并重、加快建设与勤

俭节约并重、城区建设与城乡统筹并重,高起点、高标准绿化美化城市环境,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型山水园林城市,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了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截至2006 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4.6%,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387.2公顷,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到442.5公顷,公共绿地面积108.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0.23%、35.20%和11.08平方米,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我们的作法是:

一、生态优先,勾画城市绿色生态系统蓝图

按照加快建设“生态宜都”的指导思想,我们适时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确立了城市绿地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统筹,绿地系统与水系、道路系统相统筹,现有自然绿地系统与未来发展的园林绿地相统筹的“三统筹”原则,编制了《宜都市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宜都市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宜都市园林绿化系统专项规划》,并通过了专家评审。规划以市域生态资源为基础,不仅着重突出宜都历史悠久、名胜众多、人杰地灵的浓厚文化底蕴,而且综合考虑宜都山体围合、水系发达的环境风貌、城市格局和发展空间,还赋予宜都大开放、大开发、现代化的山水城市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描绘出宜都“三山环抱,绿荫满城,两江伴流,景色宜人”的崭新形象。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认真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对市区公园绿地、主次干道及新建小区的绿化规划设计,组织专家进行反复论证修改,力求出精品。对于老城区和新区绿化的规划设计,注重讲究城市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城市风貌相互交融,力求既能体现特色鲜明的新城风格,又能彰显生态自然、古朴雅致 的古城魅力。目前整个市区初步形成了“绿树成荫,城园相融,绿与城市协调相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环境。

二、以人为本,构筑自然和谐的园林绿化体系

我们紧紧围绕改善人居环境,始终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不断加快我市园林城市建设步伐,形成了以大绿化为基础、以公共绿地为重点、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小区绿化为依托、以街头绿地为点缀,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体系。

1、突出“点”的开放,加快建设城市公共绿地。城市中心区按照居民出行500米步入公共绿色空间的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公园和街头游园,在各个社区街道建设小型公园绿地。同时坚决避免绿化与市民争夺休闲空间,努力做到“绿地增加了,市民的休闲空间不能少;环境提升了,市民的休闲质量不能低”。近几年来,新建扩建了文峰公园、滨江公园、红春公园、湖心公园等公园绿地6个,人民广场、陆逊广场、清江园、杨守敬园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游园和街头绿地21处,并在各生活小区、公园又新增了一部分体育健身娱乐设备,为市民提供了广阔、便捷的休闲空间。

2、注重“线”的流畅,编织道路绿化网络。按照构筑贯通城乡、覆盖全市的生态廊道的要求,坚持绿化与道路建设同步,注重植物品种造型、色彩搭配,力求一街一景致、一路一特色。累计投资4000万元,建成绿色通道210公里。其中,绿化城区主次干道14条,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5.82%,道路绿化总面积48.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23%,形成了以园林大道、体育路等绿化样板街为代表,以香樟、广玉兰、法国梧桐、桂花、白玉兰、栾树为骨干

树种,以红叶李、红继木、丰花月季、紫薇、红叶石楠、金叶女贞、龙柏等灌木为点缀,以麦冬、红花草、白三叶等地被植物为衬托,以生物量丰富为特色的城市道路绿化系统。

3、力求“面”的完整,营造绿色宜居家园。坚持“楼房建到哪里,绿化配套到哪里”,大力推进庭院和居住小区的绿化建设,全面开展了创建“园林式单位(小区)、绿化美化合格单位”活动,突出绿量和乔灌花草适宜结合,大量推广以藤本植物为重点的屋顶、墙面等立体绿化。近年来,先后建设了名都花园、世纪花园等一批风格迥异、舒适宜人的现代化居住小区。到2006年底,已建成园林式单位和小区63个。

4、体现“量”的丰富,建造多样化植物景观。坚持乔木、灌木、花草合理搭配,根据植物群落的生态习性,着眼于最大限度的发挥单位面积的生态效益;在树种选择上广泛栽植香樟、栾树、广玉兰、雪松、杜英、棕榈、桂花、合欢、银杏等高大乔木,林下植杜鹃、红继木、冬青、迎春、月季、紫薇、桅子、丁香、中华文母、大叶黄杨、兰天竹等小乔木和灌木,再植鸢尾、万年青、吉祥草、麦冬、红花草、白三叶、高羊茅等地被植物,形成梯次分布、错落有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整个城市四季花繁叶茂、绿草如荫,常年生机盎然。到目前为止,各类常用园林植物已达273种,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景观目标。

三、突出内涵,彰显城市地域特色风貌

在园林绿化建设上,坚持“水为城之源,文为城之魂,绿为城之美”的理念,致力将宜都建成一座山水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人居环境一流的山水园林之城、生态之城和人文之

城。

1、“显山”,体现城市的“大气”。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建设风景林和生态林地,利用三面环山的地理优势,保持山体原有林被,补植其它季相的乡土树种,建设简易步道,设臵标识标牌,不仅满足人们对乡野去处的需求,而且实现了城乡景观一体。将城郊的宋山、龙山纳入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宋山公园已建成国家森林公园。

2、“秀水”,体现城市的“灵气”。相继实施了长江、清江“堤岸整治工程”,高起点设计和实施了“滨江景观工程”。利用有利地形和“滚滚长江水,悠悠清江波,两江汇合处,二水分清浊”的奇特景观,在清江与长江交汇处建成了1500米长、占地4.1公顷的滨江公园,形成了美丽的滨江绿化带,占地18.6公顷,总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清江公园,将于年内建成正式对市民开放。清江一桥至二桥间,以岸线整治和绿化为主的景观工程也已正式启动。

3、“彰文”,体现城市的内涵。宜都自古人杰地灵。三国名将陆逊曾在此屯兵筑城,写下了“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壮丽篇章;晚清著名学者杨守敬,自幼苦读,远涉重洋,留下无数瑰宝,流传百世;陆城“三杆笔”,传说百年,小有名气;青林寺村被授予“中国谜语村”。这些都成宜都创建园林城市中传承历史、保护景观、挖掘特色中不可多得的文化依托。在规划保护的基础上,扩建了占地300亩的文峰公园,新建了盆景园、动物园、荷花池等景点18处。整体搬迁2家企业,建设了占地1万平方米的陆逊广场,为滨江古城凭添几多历史文化韵味。在城区黄金地段整体拆迁一家制药厂和一个加油站,新建了人民广场。同时,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市政府颁发了《宜都市古树名木保护办法》,并每年拨专款用于古树

名木保护。组织专门人员对城区的古树名木进行了普查、鉴定定级、登记挂牌、设立标志、拍照建档和专人定期检查、养护。目前,得到保护的古树名木有101株,主要树种有银杏、桂花、香樟等。

四、倡导节约,探索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新模式

我们坚持把园林城市创建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相结合,突出节水、节地、节财,加快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

1、注重节约用地。一是在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大力提高现有绿化用地的利用率。全市大力推进立体绿化、空间绿化,充分利用墙体、屋顶、桥梁、阳台等空间地域开展绿化美化,增加了绿化面积、绿化总量,但实际占用土地量却没有增加,避免了大规模的地形改造。二是充分利用城市中零散空间布点增绿,对那些没有得到绿化的背街小巷、楼前屋后等边角地带能栽树的栽树,能种花的种花,不浪费城市中的每一寸土地。三是加大对城市中自然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湿地等的保护力度,有效保护自然野生植物群落,保持生物多样性、完整性,尽量不破坏原有自然生态面貌和植物物种。位于城区中心的文峰公园,原为一自然山体,我们在基本保留其地形地貌的前提下进行了保护性建设,保留原有水面,将沟冲作简单排水处理后建成荷塘,将农户原有桔园、竹林、茶园或保留、或扩大种植面积,原有乔灌草完整的自然生态如今还能见到全貌。位于城市近郊的龙山公园,我们在原有的自然林地基础上修建了主干道和部分游步道,增添了指示标志及小型公共设施,使其成为一处开放式的公园绿地,既满足了城市功能,又使森林生态得到了保护。

2、注重节省投资。一是杜绝高价设计。在规划设计中,我们

对洋设计和仿洋设计采取谨慎态度,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采取广泛征求高水平专家意见,反复论证的方法,力求高水平与低支出的最佳结合。二是杜绝高价买绿。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我们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丰富的优势,选择本地优势植物品种、乡土树种作为主要绿化植物材料。在城市道路绿化中,选择大量香樟、栾树、桂花等乡土乔木作为行道树主要树种,在公共绿地建设中,坚持以乡土植物造景,乔灌花草结合,外来植物品种只是做零星点缀和搭配,大大降低了引进外来植物品种的高额成本,避免了高投入、低回报、高价绿、高成本养绿问题的发生,降低了绿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养护管理成本。目前我市108公顷公共绿地年绿化养护费用仅80万元,每平方米仅需0.74元。

3、注重节约用水。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从绿地规划设计到绿化植物的选择到植物种类的种植搭配等各个方面、环节都把节水问题放在重要位臵。一是大力提高乔木的使用量,选择本地乡土树种作为主要绿化用苗,限制草坪种植面积,逐步减少草坪特别是常绿草坪的使用量。城区14条主次干道的隔离带及人行道上都大量种植了乔木,近50万平方米的道路面积中,没有铺设一平方米的常绿草坪,绿化覆盖面积超过了20万平方米,园林大道的绿化覆盖率在夏季甚至超过了70%,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树大荫浓的行道树香樟成为名符其实的百姓树。城区整个道路绿化除遇特别干旱年份外,基本不需要人工灌溉,在乔灌草搭配和谐的生态环境下,均能安然度夏。二是积极推行雨洪截留、管道喷灌技术。我们在人民广场、湖心公园等可以使用喷灌技术的绿地预设管道,安装自动喷灌设备,改变过去靠人工浇灌、漫灌的原

始作业方式,提高水的利用率,减少人为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在文峰公园建设中,我们充分考虑雨洪水利用,在山顶修建小型人工湖集雨水,在山腰臵小型水面集山洪,基本满足了全园的灌溉需要。

五、统筹兼顾,构建城乡一体的大绿化格局

我们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结合宜都小城市实际,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向小城镇和中心村及居民点延伸,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大绿化格局。

1、城区园林绿化与城市大环境绿化相结合。发挥滨江、拥山抱水的资源环境优势,加强山体保护、水体修复和园林绿化,着力打造水环境、绿特色,培育城市个性魅力。近年来,相继建成了城市周边龙山、宋山两大绿色屏障和清江天龙湾、清水湾等具有滨江山水园林特色的公共绿地,形成了极具宜都地方风格的滨江山水园林景群,城市近郊森林面积达400公顷。以长江、清江、渔洋河、幸福渠、乡村道路为重点,栽植水杉、白杨等高大乔木,林下植地被护坡植物,完善城市防护林,实施生态护坡。目前,城市周边各种不同风格的防护林带达到40公顷。

2、城区园林绿化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我们坚持用循环经济理论来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加快园区生态化建设步伐。近几年来,我们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以支柱产业为重点,提升工艺技术水平,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实现产业生态转型。在引进工业项目的同时,注重引进生态、环保型的文化旅游项目,先后建设了守敬书院、欢乐水城、青林寺谜语村,投资20亿元的三峡〃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项目已开工建设。在园区规划建设中,将规划区内的自然山体完整保留,并进行保护性绿化,使之

形成工业区的绿色核心。同时,要求工厂建设,必须配套搞好适度绿化,做到绿化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验收。

3、城区园林绿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坚持因村制宜,走先绿化后美化的路子,兼顾“生态、景观、人本、经济”的原则,以“五改五通”为重点,并结合退耕还林、天保林项目建设,在全市开展了“优美镇”、“生态村”创建活动,把农村道路两侧、河道两旁、房前屋后、庭院内外等能绿化的都绿起来,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点,对主要交通沿线村庄采用高大速生树种遮掩;对道路节点、乡镇政府驻地实施精细绿化,松石造景,花草结合,乔灌木搭配。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经济林、生态林,目前全市农民人平达到了1亩高效经济林,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塑造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六、强化保障,顺利推进园林城市创建工作

我们从组织保障、资金投入、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1、健全管理机构。理顺了园林绿化管理体制,将园林管理处升格为园林管理局,落实了人员编制和经费。增设园林绿化公益岗位,在下岗失业人员中择优录用,充实园林管养队伍。为园林工人办理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并建立了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其工资待遇处于全省同类人员较高水平,确保了园林管养队伍的稳定。

2、坚持多元投入。近三年,全市累计筹资5亿元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其中财政性投入9700万元(2004年2800万元,200

年3000万元,2006年3900万元)。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又注重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努力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生态保护和园林绿化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实行“开发带绿”,将房地产开发项目与公共绿地建设项目捆绑运作,地方政府收益部分主要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如名都花园小区在建设的同时修建了6万平方米的湖心公园。鼓励企业投入,采取转让冠名权及广告权等形式引导企业参与共建。东阳光、湖北宜化、华新水泥投资近5000万元,参与了清江公园、丹阳公园等滨江景观建设。采用BOT模式,引进江苏威德公司兴建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吸引社会投入,采取共建、捐建、认养、认管等形式,发动全社会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城区单位对门前街头绿地进行认养,全市共青团员捐款近百万元建设了20公顷的 “共青林”。

3、强化依法治绿。我们根据《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湖北省城市绿化实施办法》,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宜都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宜都市城市管理办法》和《宜都市城市绿线规划管制办法》,使城市绿化规划、建设及管理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要求所有的基建项目必须保证城管规划的绿化面积,建设单位在规划方案报批前,须经绿化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在报批建设工程项目同时,必须同时报批附属绿化工程审批手续。凡绿化面积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予批办,因特殊情况确实无法达到标准的,须足额缴纳异地绿化补偿费。园林工程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队伍施工,接受绿化主管部门的质量监督。对城区义务植树绿化费的收缴,明确规定必须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收取后用于城市绿化。制定了《宜都市绿化养护治理实施细则》和街道绿化及公园绿化“四无一好”(无垃圾、无杂草、无病虫、无损坏、修剪好)的养护标准,并层层签订了“包路段、包责任、包奖惩”的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定岗、定人、定标准,把保护、养护工作落实到责任单位、责任人。

4、引导全民参与。人民群众是创建园林城市活动的主力军。在创建工作中,我们广泛发动群众,动员市民自觉参与,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每年对市直各部门负责人和“门前五包”管理员开展一次专业培训,每年3月12日前夕召开一次全市绿化工作会,要求参加义务植树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包栽、包管、包活。同时,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市花市树评选活动,通过市民广泛参与,认真评选及专家评定,报经市人大批准确定的“紫薇”、“香樟”为本市市花、市树。为适应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日益增加的苗木供应需要,全市建设了占地37.8公顷的苗圃基地,苗圃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3.44%,基本上实现了苗木自给。

上一篇:小学五四青年节活动总结下一篇:廉政纪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