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农[2006]36号)

2024-06-01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农[2006]36号)(精选4篇)

篇1: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农[2006]36号)

【发布单位】财政部 【发布文号】财农[2006]36号 【发布日期】2006-05-11 【生效日期】2006-05-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农业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

(财农[2006]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为进一步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提出的整合支农资金的要求,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认识

(一)充分认识支农资金整合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但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分散现象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因此,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非常必要。一是有利于逐步规范政府支农资金投向,合理有效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有利于促进政府及其部门转变职能,克服“缺位”和“越位”现象,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三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支农资金的整体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正确认识支农资金整合面临的形势。当前整合支农资金具备比较有利的条件,一是有明确的政策要求;二是各方面认识在不断统一和深化;三是通过试点积累了经验。但也存在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不统一、部门利益分割和支农资金统筹使用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等困难。因此,要正确认识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面临的形势,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开展工作,进一步推动支农资金整合。

二、支农资金整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三)支农资金整合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以县为主和多级次整合相结合,以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为依据,以主导产业、优势区域和重点项目为平台,以切实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整休效益为目的,通过建立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的协调机制,整合各部门、各渠道安排的支农资金,逐步形成支农资金项目科学、安排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使用管理机制。

(四)支农资金整合的基本原则。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要遵循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明确分工、协调配合的原则。

―――先行试点,稳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既是一项新的工作,又要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需要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因此,要按照“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分期实施、稳妥推进”的要求,先行开展试点,务求开好局,起好步,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扩大整合范围,积极稳妥地推进资金整合工作。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制定当地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规划,确定阶段性和年度支持重点,作为支农资金安排使用的依据,引导支农资金整合。

―――明确分工,协调配合。支农资金的整合,由财政部门牵头。要清晰界定财政及涉农部门的职责,明确落实各相关部门单位的责任,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形成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

三、支农资金整合的方法和步骤

(五)要坚持以县为主推进支农资金整合。一是选择若干县级单位作为试点单位,制定支农资金整合方案,以上级分配的支农资金和本级安排的资金为整合对象,开展资金整合试点。二是选择若干县,将中央、省、市安排的支农资金进行“打捆”下达,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在坚持以县为主的同时,各地可积极探索多级次、多形式的支农资金整合的有效途径。

(六)确定支农资金整合范围。除救灾资金、粮食直接补贴资金等特殊用途资金外,财政部门管理分配的支农资金以及农口部门预算中用于项目的支出,都可纳入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条件成熟后,积极推进政府安排的所有支农资金的整合。

(七)以发展规划引导支农资金整合。根据当地发展战略目标和经济社会自然资源条件,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制定农业农村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主导产业和发展的重点项目,明确支农资金的重点投向,指导支农资金整合。

(八)以主导产业和项目打造支农资金整合的平台。各地可根据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对现有资金进行适当归并,并以主导产业或重点建设项目打造支农资金整合平台,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支农资金的集中使用。在具体方式方法上,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定。如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打造水利资金的整合平台;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打造农村发展类资金和扶贫资金的整合平台;以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抓手,打造生产类和产业类资金的整合平台;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打造生态保护和治理资金的整合平台。

(九)建立支农资金整合协调工作机制。鉴于支农资金整合涉及的部门较多,县级要成立由主要政府领导担任负责人的支农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并在财政部门设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围绕所规划的项目,建立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形成在同一项目区资金的统一、协调互补和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口管理的“统分”结合的工作联系制度。

(十)统筹安排支农资金的分配使用。地方财政部门要根据项目建设和农业发展目标,区分轻重缓急,对申请上级财政部门支农资金和本级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使用统筹安排,逐步做到支农项目申报、审批、实施的集中统一。一是县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发展规划和重点,按照集中建设项目、集中建设地点、集中资金投入的要求,统一申报项目和资金。二是省级财政部门要根据资金整合的要求,对申请中央财政的项目要统一申报,对下达县级的项目要统一审批,统一拨付资金。三是项目确定后,县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实施项目,统一协调项目建设,统一管理项目资金运行,统一项目竣工验收。

四、推进支农资金整合的配套措施

(十一)修订完善现行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资金分配规范、使用范围明晰、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效能统一的要求,对现行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制度进行清理,修订和完善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办法,各项管理制度要相互衔接,避免互相矛盾抵触和彼此交叉重叠,为支农资金整合提供制度支撑。

(十二)中央财政要积极为支农资金整合营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在政策制定上,要逐步做到符合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的总体要求,有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在资金分配上,今后安排的财政支农地方专款,具备条件的,一般只下达资金控制指标,由地方根据规划统筹安排使用。对于列入部门预算用于地方的项目支出,要与主管部门协商,将其与地方专款归并统筹使用,条件成熟时,可转为中央对地方的专款。对具有预算分配职能的综合部门,中央财政要主动协调,明确各自的投入重点和支出范围,积极推动中央部门的资金整合。

(十三)省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支农资金整合的组织和指导。一是要及时制定支农资金整合的具体实施方案,要按照整合支农资金的基本要求,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切忌观望、等待。二是要加强对县级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在政策制定、制度设计、资金安排、监督管理等方面为县级支农资金整合创造必要条件,与县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加快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进程。对支农资金整合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研究解决措施,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

(十四)县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要切实担负起整合资金的责任,加强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领导和支持,统筹安排支农资金的使用,协调部门之关系,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为资金整合工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和组织保障。

(十五)县级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支农资金整合的协调作用。作为支农资金管理的职能部门,县级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支持和指导,配合有关部门研究确定本县农业农村发展重点。根据发展重点和本地实际,研究提出支农资金投入的重点区域和项目,积极做好政府的决策参谋。要主动与涉农等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资金的使用管理要与有关部门共同协商,要打破部门利益观念,共同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

(十六)上下配合,部门联动,共同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支农资金涉及部门多、级次多,上级部门与下级部门、财政部门与涉农部门要上下配合,部门联动,以保证支农资金整合方案的对接和整合工作的顺利推进。

(十七)在整合过程中加强对支农资金的监管。经过整合后的支农资金,相对集中,数额较大。要采取得力措施,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建立决策机制,实行政务公开,推行项目公示制;强化约束机制,实行工程招标制、物资集中采购制和资金报账制;完善监督机制,实行管理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和监督跟踪制、监督抽查制。

五、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几点要求

(十八)要注重支农资金整合方式的创新。坚持以县为主,同时要积极探索其他支农资金整合方式,不强求统一资金整合的路径和模式,鼓励不同级次、不同层面、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整合,提倡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自主创新,形成灵活多样、操作性强、切实有效的整合方式。

(十九)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宣传。各级财政部门要采取不同形式,积极宣传支农资金整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介绍支农资金整合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和积极成效,促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十)及时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进行总结。各地要认真研究资金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有效地提出解决办法。对整合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经验教训及时总结,要采取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积极推动支农资金整合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二○○六年五月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农[2006]36号)

近年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在财政“三农”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的同时,我省各级各有关部门不断从体制上、机制上探索加强财政支农惠农资金监管的新思路和新举措,财政支农惠农资金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但是,目前财政支农惠农资金使用和管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支农惠农资金多头管理、分散使用,主管部门重分配、轻管理、监管力度不够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支农惠农资金被截留、挤占、挪用、套取等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财政支农惠农资金的安全运行和高效使用。为进一步强化财政支农惠农资金监管,增强支农惠衣资金使用管理的安全性、有效性、规范性,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促进源头预防腐败工作开展,为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贡献,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对支农惠农资金监管工作的领导。强化财政支农惠农资金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各有关与位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把“抓资金管理就是抓资金投入、抓资金管理就是抓使用效益、抓资金管理就是抓资金安全”的理念贯穿于“三农”工作的全过程,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用制度和机制保障财政支农惠农资金运行安全和合理有效使用。要加强部门协凋配合,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资金整合力度,逐步将部门间性质相似、功能相近的支农惠农资金归并,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部门实施,引导有关部门实现支农惠农资金项目相互衔接、匹配投入、项目共建、资源共享,形成分类科学、分工明确、权责一致、运转有序、管理规范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着力解决资金多头管理、分散使用和重复建设等问题,提高支农惠农资金使用效益。要充买监管力量,加强内部监管,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作用,形成监管合力,为强化支农惠农资金管理提供坚强的保障。

二、建立健全公开公正的支农惠农资金监管制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先建制度、后分资金,先规范,后运作”的要求,建立健全科学、规范、覆盖全面的支农惠农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人、管钱、管事。条件、扶持重点、使用范围、报批程序、资金拨付与监管、检查验收方法等,建立科学合理、公正透明的项目库建设制度、公示制度、招投标刳度、资金分配制度、报账制度、绩效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三、规范支农惠农项目资金“阳光”运作程序。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规范支农惠农项目资金管理程序,确保“阳光”运作、公开透明。l、完善项目立项申报制度。各地要因地制宜,精心编制支农惠农项目建设规划,建立完善支农惠农项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杜绝无序申报、重

复申报和随意争取财政支农惠农资金的行为。省级各业务主管部门要根据预算编制的情况和规划要求,及时制定、发布支农惠农项目资金立项指南,做到早谲知、早部署,明确资金申报程序、用途、补助标准、管理措施及工作要求等,提高项目申报工作的透明度。要加强资金分类管理,对直接补贴农民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补贴类资金,要加强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做好基础数据核查工作,逐步实现各有关部门数据共享;对农业科研及监测规划类、“三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类、扶持农业生产发展类重点资金项目要逐步推行专家评审制度,组织相关专家开展项目评审与论证,为项目立项、资金分配和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2、推行项目资金公开公示制度。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制度的宣传力度,逐步推行支农惠农政策、项目、资金、程序“四公开”制度,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公示公开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让群众充分了解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内容及相应的监管制度。各市、县区)应根据项目资金的性质和管理制度的要求,分别在市、县、乡、村、组及相关媒体进行公开,公告和公示。要建设统一的公开公示网站或在政府信息网站中开设公示专栏,拐重点支农惠农资金项目进行统一公示,以便社会公众参与监督。

3、创新资金分配管理方式。要继续推广和运用公式法、因素法等科学方法合理分配财政支农惠农资金,积极利用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以物代资、奖补结合等有效的激励引导手段,使财政支农惠农资金分配做到公平规范。要改进农业补贴资金发放方式,对石油价格补贴、粮食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生态公益林、农村低保等补贴类资金,要坚持方便群众原则,溻过“一卡通”、“一折通”等方式,及时足额地兑现给农民,切实把支农惠农实事办好。

4、强化县级报账制管理。要按照“财政部门管资金,主管部门抓项目,监理部门把质量,施工单位报账目”的管理模式,明确工诈职责,对支农惠农重点项目资金实行专账、专人、专户管理,实施县级报账制。有条件的县(市、区),应积极推行县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专项资金直拨给项目单位,减少拨款环节,努力提高财政支求惠农资金使用管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规范性,防止资金被截留、挤占、挪用、套取等违规现象发生。要杜绝以任何形式用财政支农惠农资金设臵账外账和私存私放,促进源头预防腐败工作开展,确保财政支农惠农专项资金发挥最大效益,5、落实工程项目“五制”。即:项目法人责任制度、招投标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程监理制度、竣工验收制度。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本人,做到项目建设有人管,资金风险有人担。“三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类等重点项目必须按有关规定实行招投标,建设项目需要的大宗材料应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采购,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项目竣工验收后,有关部门

应及时办理资产移交,明确工作职责、落实管护措施,建立支农惠农工程项目建设与管护并重的良性运行机制,确保支农惠农工程能够长期发挥效益。

四、完善支农惠农资金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机制。要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支农惠农资金监管机制,将支农惠农资金监管关口前移,把监督的重心由事后监督为主向立足源头的全过程监督转变,使资金监管贯穿于项目的立项申报、实施、资金分配和项目绩效评价全过程。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机关和财政部门监督职能作用,建立健全支农惠农资金监管的长效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对支农惠农资金进行监督检查,防止截留、挤占、挪用、套取、贪污支农惠农资金等违纪违法行为发生,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确保支农惠农资金安全、合规、有效使用。要按照《福建省重大建设项目稽查办法》规定,加强对国家和省安排的重大支农惠农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稽查。要健全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监管,真正落实群众对支农惠农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要加强项目跟踪问效,探索建立激励约束并重、奖惩结合、奖罚分明的绩效考评制度和责任追究制痰,逐步扩大支农惠农项目资金绩效考评范围,进一步强化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激励机制,将考评结果与预算编制、项目资金安排结合起来,对支农惠农项目资金监管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和部门,在后续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支持;劝监管不力、发生违规违纪的,要查明原因、及时纠正,直至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篇3: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农[2006]36号)

一、深化现行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

必须看到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十年之所以步履艰难、效果不佳,其症结就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机构设置重叠过多、职能交叉重复,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所致。因此,要改变目前支农资金多部门管理、多头投放、交叉重复的现状,必须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一是要改革现行涉农部门的行政管理体制。通过优化涉农政府机构设置,解决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运行不畅,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积极稳妥实施农口大部制改革,解决职能相近、管理分散、分工过细的机构,对职责交叉、相互扯皮、长期难以协调解决的机构,进行整合调整、综合设置,形成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管理体系。二是通过优化职能配置,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合理界定涉农政府部门的职能分工,进一步明确和强化责任,完善政府职责体系,合理确定各自的权责范围和职能重点,坚持一件事情原则有一个上级部门负责,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要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建立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在合理划分各级涉农部门事权的基础上,理顺上下级及其部门之间职责关系。中央和省级层面要着力解决管得过多、过细和狠抓大事管宏观不够的问题。四是要推进简政放权和职能下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财政支农资金的公益性、公共性、基础性。财政支农资金要逐步退出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转到市场机制不能或不适于提供的社会公共需要方面来,逐步提高财政中农业保险、文化教育、科技农业、农村医疗、公共设施和环境保障等公共需要方面的保障能力。

二、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支农管理体制

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支农管理体制,是从根上解决财政支农资金分散重复使用,多头管理混乱的问题的关键,也是从源头上整合财政资金的核心。因此,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的改革目标,加快建立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

(一)在简政放权的基础上,明确中央、省、市、县各级职能部门的支农事权范围。中央财政支农事权重点应放在组织中央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全国范围重大农业宏观政策方面,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定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中、长期规划和短期滚动使用跨年度计划,以及支农项目绩效考核体系指标建设、负责财政支农项目资金使用效果政策制定方面,并组织专家对重大项目实施进行监督、检查、验收和考评,论证财政支农项目事实使用效果;省(市)级财政支农资金的重点放在本区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布局和短期计划实施安排方面,以及近期财政支农政策和资金使用统筹安排方面,并加强对支农资金的使用监管;县乡两级重点放在支农项目的实施方面。

(二)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支农事权。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支持“三农”事业的主体责任。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应在事关全局、公益性、基础上承担支出责任,比如粮食生产、生态建设、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农作物良种、重大农业灾害救助、重大动物疫病等,对此类补助应当实行全覆盖政策,中央应集中财力予以支持,确保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取得预期效果。对于事关农业发展的基础性投入,比如农业科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可由中央和省级地方政府共担支出责任,中央对此类事项的补助可切块给地方,省级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需要统筹安排使用。对于农业竞争性领域、区域性特色产业投入,比如农业产业化等经营性项目主要由省级地方政府承担支出责任,中央可在政策、规划上予以指导,资金主要由地方承担。县(市)乡两级政府主要负责支农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与落实。

(三)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按照中央政治局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具体要求,改革完善现行财政支农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加农业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发挥地方政府贴近基层,了解实际,就近管理的优势,重点增加对农业大省、商品粮主产区和调出省,以及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清理、整合、规范农业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大幅度减少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配套资金,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对保留的专项进行甄别,属于地方事务,且数额固定的项目,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

三、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统筹力度

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必须要从源头抓起,从中央和省级做起。要逐步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

(一)继续清理、归并现有的中央和省级涉农专项资金。从预算编制环节进行整合,清理、归并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对那些性质基本相同,用途相近的项目及专项资金进行归并。减少专项种类,扩大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规模。如对涉及粮食生产的项目目前有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项目和专项资金,可归并为支持粮食生产或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并相应将原来的多项专项资金归并为一至两项;再如对涉及农民培训的项目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科技培训、贫困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等分散在党委、政府和群团组织等部门用于农民培训的各类项目,可归并为农民培训项目,彻底改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交叉重复、过于分散的现状,减少寻租和腐败空间,从而实现集中资金办大事的目标。

nlc202309050006

(二)简政放权,进一步下放财政支农资金的审批权限。减少对具体项目的审批,让基层有更多的自主权,建议财政继续加大中央涉农资金“切块”下达的力度,除实行中央级项目管理的资金外,其他项目资金都应该实行“切块”下达,为地方支农资金整合创造有利条件。中央财政在下达支农资金时,原则上只明确资金支持范围、使用方向及相关要求,不对具体项目作要求。资金分配上,实行切块下达,以提高地方政府的自主统筹发展能力,提高资金规模使用效益。同时,加大对由中央农口各部门“二次分配”的支农资金项目的清理归并力度,切实从源头整合归并零星分散的支农专项,对一些用途相似、内容相近的项目资金打捆下达,逐步减少直接下拨地方的资金额度直至完全取消。在减少支农项目审批环节同时,强化地方特别是基层财政部门的管理责任,避免出现“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

(三)从预算环节入手,简化资金下达程序。结合编制中期财政支农规划和跨年度预算平衡计划,对于数额固定的对地方农业补贴建议全额提前一年、二年甚至三年一次性告知地方,在此期间不再变动,便于地方编制产业规划和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加快预算执行,变短期行为为长期打算,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中央可规定支农资金使用方向和有关要求,重点放在对地方的绩效考核和监督检查上,不再审查具体项目。地方可在中央下达的额度内根据实际需要统筹安排使用并可进行部门和地区间的调剂。

(四)合理界定资金整合边界,维护专项资金的政策导向功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必须要服从于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依据不同时期的国家发展需要,从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范围、具体用途,以及项目的性质等方面进行分类,并界定资金整合的边界。要以提高资金使用整体效率的原则,不仅要将财政部门管理的支农资金和涉农部门预算的项目资金进行整合,还要考虑将一些暂时没有进入预算的其他政府性资金整合起来;要根据专项资金的性质和特殊用途,确定那些不适宜纳入整合范围的资金,防止支农资金整合的扩大化,避免专项资金不能实现特有的政策用途。

四、着力构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国家层面的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机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涉及到有关涉农部门的利益关系,在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尚未理顺的情况下,资金整合需要协调处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总结以往经验教训,为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应以更高层的行政力量推动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向纵深发展。为此,建议以国务院的名义出台有关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政策性指导文件;同时成立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财政部,成员单位为相关涉农部门;在财政部成立由部长为组长,分管“三农”工作的部领导为副组长,有关司(局)参与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农业司负责具体日常沟通、协调和联系工作。通过加强领导,健全机制,进一步理顺财政与涉农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中央、省、市、县上下联动的支农资金整合机制。

(二)理顺财政系统内部业务司(处)涉农资金的管理关系。这是做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前提。建议以政府预算收支分类科目和归口部门管理的原则来理顺各方关系。对财政系统农业司(处)管理的支农资金(含支持农业生产资金类、对农民的补贴类和支持农村社会发展类)尽可能并入“213款农林水事务”。对其他业务司(处)管理的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类和对农民补贴类中生产补贴类资金,尽可能按照归口部门管理原则统一由农业司(处)管理。

(三)修订完善现行相关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以预算制度改革为契机,清理并修改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相关制度,对现行财政支农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归并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和相关资金管理办法。对已存在互相矛盾抵触和彼此交叉重叠的管理制度,可采取财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合发文的方式,做到性质相似的专项资金只有一个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上推动支农资金整合。

(四)建立完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统筹协调机制。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因而,必须要建立国务院领导挂帅、涉农部门主要领导参加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联席会议制度,以协调和解决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的有效整合和整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确立以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为导向的支农资金整合机制

要以切实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整体效益为目的,以扶持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为重点,以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导向目录为依据,以通过规划整合、资源整合引导支农资金整合为整体思路,全面提高支农资金整合的质量和效益。要看到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不是某个区域、单个项目的建设,而是整个区域和地区产业项目以及基础设施统一规划、有机整合、相互配套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要发挥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在资金整合中的引领作用,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要根据农业农村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阶段性和年度支持重点,作为支农资金安排使用的依据,引导推进支农资金整合。根据项目建设和农业发展目标,区分轻重缓急,对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使用统筹考虑,整合资金优先投向事关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点项目上。各地要根据区域内发展战略目标和经济社会自然资源条件,制定统一规划,以主导产业和优势项目打造支农资金整合平台,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规划的要求,制定各部门发展规划,确定主导产业和发展的重点项目,以明确支农资金的重点投向。以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划确定强化支农资金整合规划。

(一)要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科学安排财政支农项目的优先顺序。由于不同地区资源、要素价格不均等,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各异,由此产生的整合财政支农的重点领域和优先顺序不同,整合的模式和平台亦不同。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制度安排需要考虑到各地区的重点产业和由此产生的重点项目,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合理界定各种支农农项目的优先顺序。

nlc202309050006

(二)要区域统筹、上下衔接,重点突出。避免资金整合的盲目性、局限性、偏离性,确保集中资金用于牵动性强的农业资源项目、优势产业项目,以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地区农业发展重点和公共财政职能要求,坚持长远规划与当前发展相结合,重点项目与一般扶持相结合,合理地确定年度支农资金项目计划,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提供保证。

(三)要实行项目与资金统一管理,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地方政府要依规划优化组合各部门职责,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统筹协调各部门支农资金投入。对不同投资渠道的项目,按实施区域、实施行业进行统一规划,对照项目计划合理安排资金。以规划定项目,围绕项目整合资金,以整合资金集中解决制约主导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的瓶颈问题,确保整合的效果看得见、摸得着。做到投资一项、见效一项。

(四)要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在自然条件、经济、财力等方面的差距较大,各地“三农”方面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也不相同。因此,要尊重地方在支农资金整合模式上的选择,允许地方的支农资金整合进行制度创新,提倡各地从实际出发,形成灵活多样、操作性强、切实有效的整合方式,不强求资金整合的统一步骤和模式,不搞“一刀切”。无论采取何种整合方式,都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支农项目建设规划。

(五)要注重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作用。按照财政支农与市场调节有效对接的要求,财政资金要着力支持公益性、公共性、基础性等产业或发展环节;在整合资金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要更加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建立财政支农资金引导激励机制。根据项目性质,通过采取财政补助、贴息、投资参股、民办公助、以奖代补、贷款担保等灵活方式,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等各种经济成分从事农业投资建设,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三农。

六、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使用监督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财政支农支资金的整合使用监督管理体制,是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堵住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跑、冒、滴、漏”现象,预防遏制腐败发生的重要保障。因此,要从制度设计上入手,建立“从上到下,由内到外”的支农资金使用监督管理体系。

(一)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监管机制。推进公告、公示制,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健全支农项目的立项制度,推广标准文本申报,推行项目公示制,建立科学的项目决策程序和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农业项目评审机制,严格立项程序和立项条件。通过招标,竞争出项目实施单位和所需物资,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二)明确落实涉农资金管理各部门责任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框架要求,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系统内部的使用监督管理体系,确保支农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从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入手,从财政支农的资金安排、使用管理全过程,实现“阳光操作”,规范资金运作管理,增加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三)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追踪问效制度。充分发挥财政自身监管职能,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在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的同时,采取不定期抽查,专项检查,尤其是在资金拨付、使用后,加大稽查、审查力度,保证支农资金切实用到需要支持的项目中去。中央和省两级财政部门,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支农资金管理情况的调研和检查上,及时发现和堵塞发生问题的漏洞。

(四)加强有关职能部门密切合作,加强监督检查。充分借助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力量,通过部门联合检查以及委托执法检查等多种方法,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确保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不流失。

(五)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工程项目实行严格管理。强化支农项目资金跟踪问效、建立档案、细化管理,并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编制和安排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对财政支农项目的立项、选择、实施、竣工、后续管理等整个资金运行过程,都要按照规范的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来运作,实现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降低支出成本,使每个项目都成为高标准的惠农工程。

七、加快构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使用绩效评价体系

构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使用绩效评价体系,既是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的必然要求。

(一)针对“三农”的特点,构建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框架体系。以绩效目标的设立为逻辑起点,中间依次为绩效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组织管理、工作程序、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到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于预算管理结束。绩效指标的设计,既要体现农业和农村的特点,又要考虑到农业投入对象的广泛性、差异性,因为它决定了绩效表现的多样性特征,对不同类别财政支农支出的评价,可以在统一规范的平台上,充分考虑其差别性,结合各自的功能特性,选择相应的指标和标准来进行;把全面性与特殊性、统一性和差别性、定量和定性有机结合起来。

(二)在明确项目责任主体基础上,构建以财政部门为主导的多层次绩效评价体系。加紧修订完善现行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合理确定财政支农资金支出评价的目标、内容与程序,包括对各类资金的绩效评价指标分类的依据、指标权重的设定标准、专家库的建设管理、绩效评价信息系统建设、动态跟踪全过程评价结果,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确保绩效评价能切实发挥事后监督的作用,保证评价的公平、独立。同时,进一步细化绩效考核标准,分别制定绩效考核指标和评分表,对重点专项资金专项评价,通报绩效评价情况并加强评价效果应用,实行绩效评价末位淘汰制。

(三)探索建立实施聘请中介机构开展绩效评价制度。在开展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工作中,财政部门的工作重点应放在组织实施上,其绩效评价的具体工作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来实施,建议凡是涉及财政支农资金扶持的项目需要绩效评价的,都应聘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力量,具备社会审计的工作经验,且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来开展,通过引进社会中介机构第三方,不仅可以做到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而且避免内部人控制和系统性腐败的发生。

(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探索建立全程、动态、适时监控的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体系。逐步整合统筹各个信息平台,建立一个统一规范的底层数据库,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运行平台,将独立的各业务系统作为模块归集到一个大的应用系统之中,实现各业务系统的无缝链接,真正做到数据信息的实时、高效共享,从而减少人为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整个应用系统的功能,实现财政支农资金的全程监督。

(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中国农村财经研究会专家顾问组成员、兼职研究员,中国农村财经研究会,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

篇4: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农[2006]36号)

一、政策背景

2002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研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对现有农业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相对集中,确定支持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03年8月,回良玉副总理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上提出:“要逐步对现有农业项目、农业资金进行整合,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与扶贫开发、农业生态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相互配合、统筹安排的投资机制,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2004—2007年连续四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均提出整合现有各项支农资金的要求,集中财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财政部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于2005年4月出台了《财政部关于做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农便[2005]31号),明确要求各省因地制宜开展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2006年通过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农[2006]36号),在已开展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基础上,就支农资金整合的原则、方法、步骤和措施等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选择26个县开展整合支农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

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动因

目前各级财政支农资金种类繁多,包括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扶贫资金、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林水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水利建设资金、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农产品政策性补贴支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农村中小学教育支出、农村卫生支出、农村救助支出等等。

涉及农业财政资金分配管理的部门很多,包括发展改革、农业、科技、林业、水利、财政、气象、国土、教育、卫生、文化、民政等等。在各职能部门内部又分设多个机构管理,部门内设机构根据分工各自管理一块资金。

在财政支农资金运行过程中,资金首先在各职能部门之间进行分配,拥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将资金在部门中再分配。取得资金的部门按照计划向下级对口部门层层分配。在资金分配和使用过程中,项目的实施者——县级政府拥有很小的控制权(如特定支农项目资金的使用权等),而上级政府则拥有较大的控制权(如支农项目决策权、审批权、资金分配权等)。

掌握资金分配权的上级部门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难以使得支农资金得到最优分配。县级政府由于缺少资金控制权,其分配到资金的多少部分取决于政府公关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金控制部门“重分配、轻管理”,基层部门“跑资金,要项目”等情况的出现。因此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着管理分散、衔接不够、交叉重复、效率较低等突出问题。

为此,中央财政于2005年正式提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要求,就是要将分散在财政、农业、水利部门等不同农口部门的涉农资金进行集中,由县级人民政府立足本地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以主导产业或重点项目为平台,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资金用途的前提下,把投向相近、目标基本一致、但来源不同的各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归并,统筹安排,集中使用。

三、上海市支农资金整合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

(一)建章立制。

2006年,上海市出台了《关于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步骤和重点,并要求各区县积极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以形成“项目科学、安排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机制。

为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开展,市级财政建立了支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联席会议制度,对由财政部门内不同业务部门分别管理的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涉农专项资金,通过联席会议通报情况,协调统筹安排资金,避免交叉和相互脱节。加强与市农委等涉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了涉农资金使用安排信息通报制度、支农资金整合项目会审制度,资金整合实行统一申报、统一会审、统一评审,逐步建立完善农口部门间支农资金分配使用的配合协调制度。

(二)整合方式。

1.以重点项目为平台,统筹安排资金。根据各区县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规划,从2007年起在崇明县、金山廊下现代农业园区、松江浦南地区、奉贤庄行镇开展以项目为平台的支农资金整合。根据本市农业重大项目发展需求,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作为整合平台,重点推动农业、水利专项资金整合。以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为平台整合市、区县两级财政专项资金,主要包括畜牧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和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扶持奶牛、生猪等区域优势产业。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为平台整合市、区县两级财政专项资金,主要包括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设施菜田建设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低洼圩区改造及设施粮田菜田外围水利配套等资金。市级财政整合资金规模由2007年的4.93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10.97亿元,增长幅度超过120%。

2.整合资金“切块”下达,提高区县自主权。 2008年起,选择浦东新区探索实行支农资金“打捆”整合,下放资金项目审批权限,统筹市区两级财力用于亟需实施项目,充分调动和发挥区县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浦东新区重点选择大团、老港等农业功能板块和孙桥、南汇等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发展重点领域,根据其发展规划和功能定位,科学排序建设项目,合理确定年度实施计划,将各项支农资金在该区域内整合。整合资金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水利工程、农民培训、村庄改造等能体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的项目。市级财政下达浦东新区资金整合“切块”资金由2008年的3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4.39亿元,增长幅度超过46%。

(三)取得的成效。

1.集中财力,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区县按照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集中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经济发展方面,促进了地方主导产业发展。如金山区整合资金着力打造组团式现代农业园区。 2010—2012年,市级财政分别安排4653万元、8549万元、1.46亿元,支持农业园区(廊下)、吕巷、张堰三个农业镇,重点在农业先行区、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林业绿化、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域特色、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上予以支持。崇明县立足现代生态岛建设目标,整合支农资金,重点支持绿色和有机农业,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2.发挥能动性,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区县逐步改变了花大量精力争资金、争项目情况,更加注重区域农业整体规划、科学安排支农资金,更加注重转变服务观念,完善管理机制,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如浦东新区进一步明确支农项目政府采购方式。考虑到农业项目内容多分布散、投资规模不一等因素,在政府采购环节采用了由区政府采购部门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先行确定入围施工单位的定点协议采购方式。然后,在按照政府采购要求确定采购方式的前提下,进行集中采购、定点协议采购或部门集中采购。

3.避免交叉,有序推进支农项目。以支农资金整合为抓手,从预算编制入手,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使用分散的项目支出进行适当的归并、整合。建立完善支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机制,加强与市农委等涉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涉农资金使用安排信息通报制度、支农资金整合项目会审制度,从源头上解决了机构职能交叉,支农资金多头管理、分散使用,难以形成合力的现象。开展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进一步明确了财政支农重点,规范了政府支农资金投向,推进了支农项目开展,提高了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四)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支农资金多头管理。由于政府管理体制等因素,从中央到区县涉农管理职能部门多,涵盖了农业、水务、发展改革、环保等不同条线,部门规划和要求不同,项目申报和资金管理程序不同,资金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部门资金分配权力和投资管理职能,涉及部门的定位和利益,因此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和消极应付思想。

2.工作机制不完善。上海市在市级层面没有成立专门的支农资金整合领导机构,仅仅是在市财政内部建立了支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联席会议制度,在对政府其他部门和区县相关部门开展协调工作时缺乏权威性和约束力。同时,从中央到地方下达的各项支农资金整合指导性文件均是财政部门印发的部门规范性文件,执行力不强,支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有待完善。

3.资金整合范围狭窄。财政支农资金是指投放到农村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教育文化卫生等有关的财政资金,而实际上目前上海市纳入资金整合范围的支农资金仅仅包含了农业和水利两大类,从财政局内部分工来看仅仅停留在农业处内部,因此整合资金总量有限,渠道单一。

4.资金管理措施有待加强。一是部分资金整合项目建设进度比较慢,影响了支农资金效益的及时发挥。二是在各类审计和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整合资金仍存在部分区县配套资金不到位、资金使用不规范、项目工程后期管护不到位等问题。三是绩效评价工作有待深入,目前资金整合工作绩效考核尚未纳入全市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内,仍是以对单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为主,针对资金整合情况进行的绩效评价未形成长效机制。

5.引导社会投入力度不够。由于农业生产和市场风险大且收益相对较低,社会投入不足,目前上海市支农资金整合范围主要为财政性资金,未能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引导作用,带动金融、保险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领域,形成多元投入的良性局面,进一步发挥支农资金整合效益。

四、关于完善上海市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设想

(一)推进机构改革,进一步整合机构职能。

党的十八大提出“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的要求,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的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通过大部制改革,组建“大农业”部门,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管理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等职能有机整合至同一部门,打破部门间利益矛盾,降低协调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强化“三农”工作的领导力、统筹力、执行力。有利于避免财政支农资金多头分配、多头管理的局面,有效杜绝基层项目多头申报的情况出现。

(二)上下联动,建立健全领导和协调机制。

一是自上而下,加强领导。从市、区县分别建立以政府主导的支农资金整合联席会议制度,由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担任负责人,各涉农部门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加强资金整合的领导力,并在财政部门设立联席会议办公室。

二是加强统筹,完善工作机制。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各成员单位间的沟通工作,建立部门联系和综合协调机制,组织涉农资金的统筹安排。支农资金整合要在联席会议统一领导下,清晰界定各部门职责,制定权责对等的工作措施,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统一管理、协调配合的稳定长效机制。同时研究建立区县信息上报制度和市对区县的信息通报制度。

三是完善制度,加强政策指导。在总结现有资金整合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市政府名义出台本市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将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摆在各级政府、各部门工作的重要位置,增强政策的执行力。同时,考虑到目前被整合的项目资金仍执行各自不同的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同一性质的支农资金在使用中有着不同的规定和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资金整合的广度和深度,降低了整合资金的灵活性。建议财政部门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在做好与预算法、国库集中支付等相关法规制度衔接的基础上,专门制定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消除资金整合的制度性障碍。

(三)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拓展资金整合范围。

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项目整合力度,促进部门预算的科学合理安排。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使用分散的支农项目进行归并,或按资金用途重新分类。严格控制设立新专项,对于新增支农投入需求,尽量从现有预算中统筹安排,避免盲目或重复设立专项。在横向上,继续推进切块式区域资金整合,进一步下放资金项目审批权限,统筹市区两级财力用于亟需实施项目,充分调动和发挥区县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在纵向上,重点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为平台,统筹安排用途相近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和农田水利发展。研究探索对农民的补贴类资金整合,对一部分条件成熟(标准清晰、受益主体稳定、补贴方式和程序基本一致)的补贴资金逐步进行归并,循序渐进向综合性补贴过渡,充分发挥政策的拳头效应。在时机成熟时,适当将整合资金的渠道拓展至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资金整合范围。

(四)加强管理,着力提升财政支农资金效益。

一是完善财政支农项目库建设。完善预算编制的项目库建设,建立多年滚动项目库,切实做到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确保项目建设接替有序,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及时发挥财政资金效益。二是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监督管理。在目前已开展的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注册会计师对财政支农项目的审计范围,进一步加大审计监督的力度。充分运用乡镇财政性资金管理平台和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平台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作用,加快建立“制度加科技”监管长效机制。着力推进财政支农项目信息公开,从资金政策、管理流程、分配要素、分配结果四方面实现资金的公开透明,促进财政支农资金规范、高效、安全运行。三是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将财政部对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考评相关要求与本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有机结合,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对财政支农整合资金投向合理性、资金管理规范性、资金使用科学性和安全性开展绩效评价,并积极推动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立以绩效评价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编制制度,对于建设进度缓慢、资金和社会效益发挥不明显的项目不再纳入今后的预算支出范围。

(五) 强化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探索多元化筹资渠道。

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效应,积极探索财政贴息、担保、保险保费补贴、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机制,引导、吸引信贷资金、社会资金等投入现代化都市农业建设。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财政要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强与金融组织和机构的合作,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大农业保险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金融系统的专业和资金优势,发挥财政的积极引导作用,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形成资金使用合力,发挥支农资金规模效益,加快构建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上一篇:团县委书记致辞下一篇:我想变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