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

2024-06-18

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通用11篇)

篇1: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

到2020年主城防洪标准

达到至少“30年一遇”

商报讯

(实习生 王晓婕 记者 汪琦)这两天,市规划局编制的《杭州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正在杭州市规划局(文三路15号)一楼大厅、杭州城市规划展览馆(市民中心裙楼L座)以及杭州市规划局网站()公示,感兴趣的市民,可以在6月25日前去看看,提出自己的意见。

市规划设计院一位姓冯的工程师说,这次规划参考了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城市,属于历年来规划标准最高的一次,到2020年,将杭城的防洪排涝能力提高到能应付30-50年一遇暴雨标准。

杭州目前的排水系统,主要通过路面和绿地上雨水箅子流入窨井,再经由市政管网,排放到城市河道中。

马路边上的雨水箅子,不起眼,重要程度却不容忽视。下暴雨的时候,雨水箅子是排水的第一道关卡。可是杭州的很多雨水箅子并不达标。大部分雨水箅子规格为45厘米×30厘米,泄水量最小的仅2L/秒,最大的也不过7.8L/秒。而这次规划,决定给雨水箅子来个大升级,将规格改成75厘米×45厘米,每秒可排水20L-27L。

雨水进入窨井之后怎么排出去?规划中,杭州首次尝试划分排水分区的方式,将全市划分成382个子分区,其中主城区239个,余杭区113个,萧山区30个。这样一来,可以确保雨水就近排放入河。主城区、余杭区、萧山区还将新建雨水管网,并对现有的80条雨水管进行提标改造。

冯工说,以前,杭州,转塘、滨江等地有很多农田,雨水可以不断下渗到田里。现在,高楼大厦平地起,农田消失后,这部分调蓄洪水能力也消失了。规划中,今后将西湖、西溪湿地、仙林湿地、丁山湖、金沙湖、白马湖、湘湖等8个湿地湖泊作为调蓄设施,同时,《规划》还提出了建圩区、抬高地面、内河治理等防涝措施,重点整治骨干排涝河道106条,打通白石港、机场港和新开河等3条断头河。

目前,部分设施已经随着我市的“五水共治”行动开工建设,3年之后,杭州的防洪排涝系统将换“新颜”。

篇2: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

一、城镇排水(雨水)防涝设施现状及问题

(一)排水(雨水)防涝设施现状

1、雨水管渠

规划基准年为2014年(下同)

分析现状城市雨水管道和合流制管网情况及城市雨水管渠的建设及运行情况。按设市城市和县城列出各行政区的排水体制、雨水管渠现状,现状合流管道和雨水管渠的长度。

2、雨水泵站

分析现状城市排水泵站设计标准、建设年限及运行情况。按设市城市和县城列出各行政区雨水泵站的名称、类型、装机容量和设计流量。

3、雨水调蓄设施

分析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和蓄滞空间分布及容量情况。按设市城市和县城列出各行政区雨水调蓄设施的名称、类型和调蓄容积。

4、内河水系整治

分析城市内河水系情况及整治现状,按设市城市和县城列出各行政区内河水系整治情况,包括已完成的整治长度和整治面积。

5、城市大型涝水行泄通道

分析城市地表排水干沟、干渠以及道路排水现状。按设市城市和县城列出各行政区现状城市大型涝水行泄通道情况,包括长度、截面积和设计流量等。

(二)现状排水(雨水)防涝设施存在的问题

总结现状排水(雨水)防涝设施在建设、运营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体制、机制、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入手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

二、规划目标

为加强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提高城市应对内涝灾害能力,以构建适应城市发展和环境变化需求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为目标,重点做好雨水管渠改造与建设、雨水泵站改造与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建设、内河综合整治建设、城市大型涝水行泄通道建设、低影响开发建设和信息化管理建设等工作。

三、规划重点任务

根据本地城镇排水(雨水)防涝设施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按照编制完成的排水(雨水)防涝规划要求,结合设定的“十三五”建设目标,提出本地“十三五”城镇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及相关建设内容。要以项目为依托,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根据实施的紧迫性排序列出本省“十三五”期间建设规划项目;同时,估算完成建设方案的投资需求。

(一)雨水管渠改造与建设

结合城市地形水系和已有管网情况,合理布局城市排水管渠。按设市城市和县城列出雨水管渠的建设长度,根据建设任务提出投资。

(二)雨水泵站改造与建设

结合排水管网布局,合理设置雨水泵站;对设计标准偏低的泵站提出改造方案和时序。按设市城市和县城列出改造和新建雨水泵站的项目名称、类型、装机容量和设计流量,根据建设规模提出投资。

(三)雨水调蓄设施建设

优先利用城市湿地、公园、下凹式绿地和下凹式广场等,作为临时雨水调蓄空间;提出雨水调蓄专用设施建设计划,按设市城市和县城列出改造和新建雨水调蓄设施的项目名称、类型和调蓄容积,根据建设规模提出投资。

(四)内河综合整治建设

根据城市排水和内涝防治标准,提出河道清淤、拓宽、建设生态缓坡和雨洪蓄滞空间等综合治理计划。按设市城市和县城列出内河水系整治项目的名称、整治长度和整治面积,根据建设规模提出投资。

(五)城市大型涝水行泄通道建设

结合城市竖向和受纳水体分布以及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合理布局涝水行泄通道,应优先考虑地表的排水干沟、干渠以及道路排水;对于建设地表涝水行泄通道确有困难的地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可考虑选择深层排水隧道措施。按以上要求提出城市大型涝水行泄通道的建设项目,按设市城市和县城列出项目的名称、长度、截面积和设计流量,根据建设规模提出投资。

(六)低影响开发建设

根据城市低影响开发(LID)的要求,合理布局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可渗透地面、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利用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蓄滞雨水。提出各类低影响开发建设项目,按设市城市和县城列出项目的名称、规模,根据建设规模提出投资。

(七)信息化管理建设

省会城市及有条件的城市要尽快建立城市排水防涝数字信息化管控平台,实现日常管理、运行调度、灾情预判和辅助决策,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和应急水平;其它城市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排水防涝数字化管控平台。按设市城市和县城列出信息化与管理建设任务的规模,根据建设规模提出投资。

附表

附表1:XX市“十三五”城市排水防涝设施雨水管渠改造与建设任务表

附表2:XX市“十三五”城市排水防涝设施雨水泵站改造与建设任务表

附表3:XX市“十三五”城市排水防涝设施雨水调蓄设施建设任务表

附表4: XX市“十三五”内河水系综合整治建设任务表 附表5:XX市“十三五”新建城市大型涝水行泄通道建设任务表

篇3:太原市城市雨水防涝系统规划初探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太原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同国内其他城市一样, 太原市在近年来也经历了强降雨对城市的威胁和考验, 如2005年8月16日早晨暴雨, 市内新建路、解放路等主要道路积水严重, 部分地下商铺进水损失惨重;2011年9月16日傍晚强降雨, 市区道路大范围积水, 恰逢晚高峰来临, 全城交通瘫痪, 市民归家之路寸步难行;2012年7月30日午夜强降雨, 建设路以东的公铁立交下穿桥区普遍积水严重, 个别桥区积水深度达到2 m, 多辆汽车被淹。城市暴雨成灾已经成为威胁城市正常运行和城市公共安全的严重问题, 可是城市现有的排水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承担重任, 而现有的防洪渠道因悬河特点也只能望水兴叹, 太原市迫切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城市防涝排涝系统, 增强城市应对强降雨的能力。

1 太原市暴雨内涝成因及特点分析

1.1 气候变化、城市规模扩大导致暴雨频发、强度增大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 同华北地区其他城市一样, 太原市的年降雨量呈下降趋势, 但雨次减少, 暴雨集中强度大, 更易引发城市积水内涝。2005年8月16日迎泽区降雨量为114.9 mm, 达到年平均降雨量的25%以上;2011年9月16日暴雨, 最大降水量达88.5 mm。除气候原因外, 国内外研究表明, 城市规模的蔓延扩张带来的雨岛效应也是造成暴雨强度增大的主要原因。城市热岛效应有利于增强城市空气的对流, 也会增加空气中水汽含量。水汽含量增加、足够的凝结核、空气对流强度增大这三大要素导致了城市内部暴雨强度加大。

1.2 城市建设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大, 排水设施能力不足

太原市2000年以来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建设用地持续增加, “南移西进、北展东扩”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城市建设中地面的大量硬化, 导致雨水径流增大, 汇流时间缩短, 增加了雨涝强度, 其中东、北、西三面环山, 是太原市现状中心城区的上游区域, 这些区域的陆续开发建设对城市现状排水系统造成的冲击尤其巨大。相对于城市的高速发展, 排水设施配套的滞后相对凸显, 尤其是旧城区, 形成大量历史欠账, 设计标准普遍1年, 明显脱节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2013年以来太原市大规模的道路改造工程中已将随路新建和改造的雨水灌渠设计标准提高至规范上限, 但系统性的提升仍需今后上下游排水设施整体完善才能实现。

1.3 地形条件导致水患多发

太原市地形总体格局为两山夹汾河, 南北狭长, 对雨涝的排除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首先东西两山山前区地形坡度大, 城市建设区域雨水径流流速快、冲刷剧烈, 加之缺乏截留分流设施, 排水系统收水不急, 极易发生凶猛洪流顺路而下, 对下游区域造成巨大冲击, 典型地区有五龙口地区、太钢以东地区、南十方—窑场沟地区、柴村地区、窊流地区等;其次边山支沟在汾河两侧1 km~2.5 km范围内普遍为悬河, 汾河与边山支沟的城区段基本上是高堤坝形式, 河道周边形成低洼地势, 地面径流无法重力流排入河道, 造成积水内涝频发, 中心城区60%以上的积水点集中分布于汾河两岸的悬河围合区域。

1.4 雨水调蓄设施不足导致应对能力差

太原市现状雨水水系统严重缺乏调蓄设施, 目前仅胜利街雨水泵站、三王雨水泵站、太原火车站以东的5号、6号调节池、王村缓洪池共5座调蓄池, 其中泵站内的调蓄池处于系统末端, 对系统内的超标径流调节功能较弱, 而5号、6号调节池的调节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其上游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中重美观化、轻实用和落后理念, 以及排水系统雨污合流污染严重的现实, 造成原先具有调蓄功能的文瀛湖、迎泽湖、龙潭湖、城西水系丧失雨涝调蓄功能;城南地区原有的排退水明渠也几乎全部覆盖筑路而丧失调蓄安全容量。调蓄设施的缺乏, 造成超过排水系统能力的积水只能在地势低洼区域汇聚成灾。

2 内涝治理的指导策略

2.1 蓄排结合、综合协调

区别于传统的排水系统规划, 防涝系统除了协调排水设施与防洪设施外, 还要整合协调城市道路系统、竖向控制、用地布局、绿地水系景观以及交通组织等, 一方面是综合防治的体系, 另一方面对城市的规划管理和建设提出限制条件。同时简单的排水排涝并不能根本解决内涝问题, 一是不可能无限扩大排水排涝设施的建设规模来应对更高标准的暴雨, 二是作为严重资源型缺水城市, 应考虑消除暴雨安全隐患的同时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因此要建立对雨水径流全过程合理管控的综合防涝体系, 工程措施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 其核心内容是“蓄、滞、渗、净、用、排”。

2.2 因地制宜、重点突破

太原市独特的地形地势、地质水文和城市建设现状, 造成城市内涝特征明显, 东西两山坡大水急, 汾河两侧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应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同时防涝系统的建设不是一日之功, 要根据内涝风险的轻重缓急, 以积水频发、影响重大的积水点改造为突破口, 尽快形成防涝能力。

3 雨水防涝系统规划框架

3.1 完善基础研究、更新规划设计手段

首先是重新修编太原市暴雨强度公式。选样方法要与水利、气象专业相一致, 建立不同历时、不同重现期以及分区域的分公式, 提高计算精度, 提出典型降雨的设计雨型。其次是全面开展排水设施普查和信息化建设, 建立基于GIS系统的数据库系统, 并根据陆续的新建、改造和维护, 对数据进行动态更新。最后是采用模型软件进行雨水防涝系统的模拟计算, 实现内涝风险评估、涝水流行通道规划控制、积水区域面积及深度预测等功能。

3.2 提高现有雨水系统排水能力

为适应太原市作为省会城市的发展需要, 根据国家部委文件以及新修订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应提高排水系统的整体标准。太原市排水系统现行设计标准为一般地区重现期1年, 主要地区2年~5年, 提高标准后应取用规范规定的上限, 特别重要的应采取更高标准, 同时取消雨水管渠设计中使用的折减系数, 恢复管道系统的调蓄能力和安全余量。而设计标准的提高涉及到现有系统的提标改造和新建雨水系统规划规模扩大两方面。

3.2.1 现有雨水系统的提标改造

太原市目前现状雨水系统建设历时几十年, 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和排水设施建设的变革, 很多排水设施尚能发挥其功能, 从工程造价、实施难度和施工历时各方面考虑, 也不能将现有排水系统完全推翻重来, 因而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 在尽量保留运行状况良好设施的基础上, 采用系统性的优化达到整体干管系统提高标准的目标, 具体措施包括上游分流、中部调节、局部改造等。

3.2.2 新建系统的高标建设

随着太原市的建设发展, 城市建设范围逐步向外围区域扩展, 一种情况是新建区域处于现状雨水系统的上游, 另一种情况是新建区域可成独立系统。为了合理控制雨水管渠设计断面和泵站规模, 采取蓄排并举的方式, 达到雨水系统整体标准的提高。具体措施包括利用规划绿地建设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调蓄设施, 充分利用地形实现高水高排, 适当增大设施规模等。

3.3 有效控制雨水径流, 合理安排涝水出路

综合考虑地形特点、道路系统布置和竖向控制, 以高水高排、就近排放的原则, 采用沟渠、排水道路和排水绿地系统的形式, 实现地面径流的组织和疏导。在东西两山区域, 组织地面径流自流排向边山支沟等收纳水体, 其中作为径流通道的道路选用规划的支路, 并且在工程设计时提高其抗冲刷能力和安全防护设施。在汾河两侧的低洼地区, 首先划定集水分区, 在道路系统和竖向控制规划中, 构建利于调蓄、排除的积水区和便捷的地面径流汇集通道, 采用生态浅沟、排涝景观渠系等方式输送地面径流, 采用下凹绿地、湿地公园的形式缓滞调蓄涝水, 强化入渗和利用, 综合利用雨水排除系统进行涝水的排除。太原市主要可容纳涝水受纳体包括:东干渠、城西水系、迎泽湖、文瀛湖、汾东斗渠系统、西干渠、晋阳湖等, 在南部区域可结合道路系统控制的防护绿带, 构建排涝水系。

在该层面规划中, 需要对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竖向控制规划、用地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提出功能要求并进行综合协调, 以便于规划控制和后续的实施。

3.4 综合整治易积水路段

太原市目前存在近50处易积水路段, 主要原因是系统性不完善, 地势低洼, 应对超标降水能力差;处于大坡路段的下游, 抗冲击能力弱;下穿立交泵站的排水出路不独立, 缺乏调蓄能力等。其中需要系统性改造的应尽快实施改造工程, 缓解积水情况, 主要工程措施包括干管扩容、增设调蓄池、调蓄管段、扩容改善排水出路等;对于下穿桥区, 应采取完善上游系统隔绝客水汇入、增设泵站调蓄池提高缓滞能力、改造泵站出水管路直达受纳水体的综合改造措施, 提高强降雨适应能力, 保障通行。

3.5 雨水综合管理

雨水综合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低影响开发 (LID) , 它的含义是: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的冲击影响, 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 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 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 减少城镇面源污染, 提高城市安全性, 达到防治内涝灾害, 提高雨水利用程度的目标。低影响开发的方法包括: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 主要设施包括屋面绿化、水景调蓄、初期雨水处理、入渗、下凹绿地、透水性铺装和雨水回用等。

雨水综合管理的主要对象是雨水径流的排放, 对市政排水设施和开发建设用地执行不同的径流系数控制。市政排水设施提高基础排水功能和安全保障, 应控制合理的足够规模, 因此其基准值控制在0.6~0.7之间;而开发建设用地的径流控制以源头削减和峰值调蓄为主要目的, 按排水系统区位 (上游、下游) 、地质基底情况、地下水位、建设情况等分别制定详细的建设地块综合径流系数指标, 并纳入城市建设管理范畴, 执行严格的审批和验收政策。东西两山的大坡度地区和汾河两岸的地势低洼地区应尽快制定严格的径流管理指标, 以达到开发建设不增加径流排放的目标。

3.6 完善内涝应急管理

面对强降雨引发的城市内涝, 任何措施和工程都不能实现万无一失, 因此内涝的防治不是防洪系统与排水系统能完全解决的, 如何“趋利避害”是内涝管理的核心内容, 及时准确的天气预报、高效机动的应急抢险、细致周全的交通管制和疏导方案, 全面详细的暴雨应急知识普及和广泛快捷的信息发布机制是保障城市系统在强降雨面前正常运行, 避免引发次生灾害, 杜绝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效途径。

4 结语

针对太原市的积水内涝问题, 本文系统的分析了内涝形成原因, 结合太原实际情况, 提出内涝防治策略和系统规划的初步思路, 强化内涝管理、提高排水系统能力、严格执行低影响开发理念、完善内涝应急管理, 建立工程措施、生态措施和管理措施三位一体的综合内涝防治体系, 是太原市应对城市积水内涝的根本途径。

摘要:结合太原市排水系统现状和近年来强降雨情况下的积水内涝情况, 对暴雨内涝成因及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对内涝治理策略和雨水防涝系统规划框架进行了研究, 指出应从规划层面构建工程、生态和管理相结合的内涝防治体系, 以解决城市的积水内涝问题。

关键词:强降雨,积水内涝,防涝,规划

参考文献

[1]GB 50014-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2011年版) [S].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排水 (雨水) 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 (建城[2013]98号) [EB/OL][2013-06-18].http://www.mohurd.gov.cn/zcfg/jsbwj_0/jsbwjcsjs/201306/t20130627_214142.html.

[3]陈利群, 王召森, 石炼.暴雨内涝后城市排水规划管理的思考[J].给水排水, 2011, 37 (10) :29-33.

篇4:城市排水防涝规划浅析

关键词:排水防涝;成因;规划;策略

城市排水防涝的问题关系到城市的健康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城市的排水防涝问题检验着城市对雨水的应对能力,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潜力。随着国家对城市排水防涝问题的关注,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就显得愈发重要。

1 城市内涝成因分析

城市内涝的原因,不仅受到气候的自然条件影响,更多地跟人类的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影响。全面把握城市内涝的成因,对制定城市排水防涝规划、有效解约城市内涝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1 气候因素使城市遇到暴雨的概率增多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迹象影响,全球大气气流随着季节的变化也越发显示出异常状况,恶劣天气经常发生,极端天气情况导致降雨量的连续增多,致使多个地区遇到暴风雨的概率增多,有的城市甚至会出现罕见的特大暴雨情况。我国的降雨量有着时间和地点分布不平衡的特征,尤其在夏季时候,城市遭遇短时间快速的大量降水情况增多,这将会导致城市面对暴雨的情况变得严峻,直接影响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另外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筑密度增加,导致城市中心的热量增加,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加上生产生活释放的热量,很容易形成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城市应对暴雨的情况变得更加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的排水防涝就显得更为重要,如何让城市的排水防涝系统做到稳定有效运行,能够抵制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成为摆在城市发展面前的一个问题。

1.2 城市不合理开发增加了内涝灾害的负面影响

城市的不合理开发,过多的土地成为建设用地,土地的过分利用改变了原有的地理条件,直接影响到大自然的水循环系统,使得地表径流发生改变,增加了城市内涝灾害的负面影响。城市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了河道的排水、蓄水功能,使得河流对雨水的调控能力降低,再加上建筑用地对河流的侵犯,影响了河道的周边环境,更加使得河流的泄洪调控能力降低,甚至有些河流成为了一个摆设,失去了原有的防护功能。在有些城市,河流甚至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倾倒垃圾的地方,河流的河床变小,调蓄雨水的能力明显下降,加重了城市的内涝灾害。地表水的减少,影响了大气水循环系统,破坏了原有的排水系统,使得水循环系统变得日益糟糕。城市建筑用地的增加,地面蓄水能力降低,径流的流向和流量都发生了变化,面对日益增多的暴雨袭击,就使得城市的排水防涝问题日益严重。

1.3 城市规划设计不能很好满足城市化发展的实际需求

目前的城市规划设计虽然已经有了明显发展,但是还是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很好满足城市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在目前的城市规划设计中,虽然有了很广的覆盖面,但是在细节方面做得不好,深度还不能满足需求,而排水专业规划,虽然做到了细致性,但是缺乏完整、统一的系统性。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防止了客水流向城市,城市管网系统的建设,虽然对城市的排水起到了作用,但是对超过雨水管网排水能力的暴雨,缺乏应对能力。管道和河道的结合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使得排水防涝系统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面对突发暴雨情况,做不到协调一致,发挥合力,有效应对,不能适应当前快速的城市化发展情况。

2 城市排水防涝规划注意问题

城市的排水防涝规划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才能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更好地发挥城市排水防涝规划的作用。

2.1 注重设计理念更新

关于城市的排水防涝规划理论,国际上已经有了比较先进的理论正在被应用,比如美国的低影响开发技术、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排水系统和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设计等方法和理论,尽可能地增加了城市的排水防涝能力。我国的城市排水防涝规划的设计,就要积极关注世界上最新的相关理论和新的技术,及时吸收和获取对我国城市的排水防涝有帮助的经验,再结合我国的实际经验,建立科学的排水规划理论。

2.2 关注气候变化因素

气候的变化因素,是制定城市排水防涝规划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由于受历史的原因影响,我国的排水防涝数据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暴雨强度公式,没有结合最新的气候变化因素,发生相应的改变,这就会直接影响到城市排水抗涝规划的制定。研究和关注对城市气象条件的改变,得到最新的数据资料,掌握城市的发展和气候变化因素之间的联系,对于提高城市的排水抗涝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2.3 增加对超标雨水的应对能力

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中,都会建立小排水系统和大排水系统两套系统。一般来讲,小排水系统应对城市中日常遇到的雨水情况,大排水系統应对的超标雨水情况。当遇到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时,城市的大排水系统就能发挥作用,解决城市的排水防涝能力。但是在我国,大多只存在小排水系统,缺乏科学的城市内涝防治系统,解决不了超标雨水的防涝能力,这就需要各个城市在制定排水抗涝规划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有利地理条件,增加对超标雨水的应对能力。

2.4 重视排水防涝系统的顶层设计

重视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顶层设计,就要根据城市的发展情况和地理因素,合理进行排水分区设计,科学制定系统方案,注意大小排水系统之间的协调,制定合理的、全面的排水防涝规划。在城市的建设用地安排中,要注意对排水防涝系统的维护和修剪,不断优化和调整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顶层设计。在顶层设计中,不能忽视对当地城市的气象、水文等条件的研究和利用,注重各个部门的协调,和其它城市发展规划的协调发展。

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之前建设的城市雨水排水系统,明显落后于当前的实际需要,跟发达国家的水平有着明显的差距。现有的排水设施没有应对特大型暴雨灾害的能力,一旦遇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就会很容易导致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瘫痪,影响城市的安全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会影响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城市规划设计,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及时做出合理的调整和更新。原有的城市防涝系统的建设依据的数据和公式,都要及时更新和调整,增加相关技术储备能力,重视有关科技人才的培养,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为我所用,提高我国在防水抗涝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城市排水防涝规划的设计要依据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建立全面的雨水影响评价和内涝风险评价制度,增加分析手段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加强对城市排水防涝的管理。

我国的城市排水防涝规划的研究和学习,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要重视对城市内涝的原因分析,针对原因采取有效措施,结合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发挥我国现有的人力、技术资源,根据最新的政策法规,加强对城市的排水抗涝能力的研究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邵尧明.对现行规范中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方法的探讨与建议[J].给水排水,2009.

[2]周玉文.应用年最大值法推求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研究[J].给水排水,2011.

[3]李文涛.基于Inofwokrscs水力模型技术在城市排水中应用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4]谢映霞.从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看排水规划的发展趋势[J].城市规划,2013(2).

篇5:排水防涝简报

据气象部门预测,2017年气候形势复杂,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极端气象水文事件存在多发的可能。日前,省住建厅转发住建部《关于加强2017年城市排水防涝汛前检查确保安全度汛工作的通知》,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具体要求,在全省进行贯彻部署。

省住建厅要求各市(区)要克服麻痹侥幸思想,切实增强责任感,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把具体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实现责任落实全覆盖,防止出现盲区,确保安全度汛。同时,各市(区)要尽快完善排水防涝工作手册并上报省住建厅。在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基础上,制定实施整治工作计划并加快整治进度。全面完成排水管网和城市河道的清疏工作,提高排水防涝设施标准和能力,强化执法监管和安全管理,切实消除城市易涝点。

各市(区)要与气象、公安、水利等部门建立联动协调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有效应对内涝灾害。落实内涝灾害报告制度,城市内涝灾害发生后3个工作日内,各市(区)要及时将基本情况、原因、应对措施等报送省住建厅。各市(区)要立即开展城市排水防涝汛前检查,针对存在的排水防涝设施运行维护不到位、易涝点整治不彻底、应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制定汛前检查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进度,做好检查记录,把检查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单位、项目和岗位,坚决防止走过场。

篇6:加强排水防涝检查简报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城市排水防涝汛前检查做好安全度汛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自查工作要在4月20日前结束,5月5日前将汛前城市排水防涝检查情况报部城市建设司。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期将对以往内涝严重、今年预测内涝风险大的省进行抽查。

各地要在去年排水防洪专项检查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排水管网清疏、排水设施养护、易涝点整治、应急机制完善等方面,开展汛前检查工作,特别是要落实内涝灾害报告制度。城市内涝灾害发生后5个工作日内,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及时上报基本情况、原因和应对措施。

篇7:汛前排水防涝检查简报

为提前做好排水防涝工作,确保城市安全度汛,近日,市住建委公用事业局会同市排水有限公司,集中对城市排水管网、排水沟渠、雨水进水口等排水设施以及具有泄洪分流功能的河塘沟渠等进行了专业检查和疏通。

首先,池州对市政道路易涝点进行排查。完成对英伦城邦、书香名邸等25个易淹易涝点的排查和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截至目前已完成20处易淹易涝点的整治,5处易涝点正在整治中。其次,对堵塞、淤积严重的管段进行了重点分析和疏通。要求检测单位一边检测一边清除淤泥、堵塞杂物;要求施工单位自行检查,拆除一切影响管段排水的临时设施。再次,实施雨水系统汛前清疏。从2月28日开始至4月10日基本完成了城市雨水系统汛前的清疏工作。

据悉,此次检查引进国际先进内窥摄像(CCTV)管道检查机器人对城区雨、污水管道的功能性和结构性状况进行了专业检测,对问题管道进行了普查和评估,对新建排水管道进行视频勘查验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截至目前,已累计清疏雨水口17000多个、清疏雨水排放口15个,排查雨水检查井2200余座,排查雨水管道70多公里。

篇8:城市雨水排水工程规划

1.1 设计暴雨强度的确定。

设计暴雨强度主要由降雨量, 降雨历时, 暴雨强度, 降雨面积和汇水面积, 降雨的频率和重现期等因素决定。雨量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对降雨过程的多年资料的统计和分析, 找出表示暴雨特征的降雨历时、暴雨强度和降雨重现期之间的相互关系, 确定设计暴雨强度, 并以公式表示, 从而作为雨水管渠设计的依据。

暴雨强度是指某一连续降雨时段内的平均降雨量, 即单位时间的平均降雨深度。降雨面积是指降雨所笼罩的面积, 汇水面积是指雨水管渠汇集雨水的面积 (以公顷ha或平方千米km2为单位) 。

1.2 雨水管道设计流量。

雨水管道设计流量是确定雨水管渠断面尺寸的重要依据。雨水管道设计流量一般按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 (L/s) ;

ψ一径流系数, 其数值小于1;

F——汇水面积 (ha) ;

q——设计暴雨强度 (L/ (s·ha) ) 。

因此, 要设计管道流量必须确定径流系数的值, 也要明确设计重现期和集水时间。

1.2.1 径流系数的确定。

径流系数ψ是指径流量与降雨量的比值, 其值常小于1。径流系数的值因汇水面积的地面情况、地面坡度、地貌、建筑密度的分布、路面铺砌等情况的不同而异。由于影响因素很多, 要精确地求定其值是很困难地。目前在雨水管渠设计中, 径流系通常采用按地面覆盖种类确定的经验数值ψ, 如表1所示。

由不同种类地面组成的汇水面积的径流系数吵用加权平均法求得,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Fi——汇水面积上的各类地面的面积 (ha) ;

F——全部汇水面积 (ha) ;

Ψi——相应于各类地面的径流系数。

此外, 不同区域的综合径流系数也是不同的, 市区的综合径流系数一般为0.5~0.8, 而郊区的综合径流系数稍低, 一般为0.4~0.6。1.2.2设计重现期的确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的选用, 应根据汇水面积的地区建设性质、地形特点、汇水面积和气象特点等因素确定, 一般选用0.5~3年, 对于重要干道, 立交道路的重要部分, 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损失的地区, 宜采用较高的设计重现期, 一般选用2~5年, 并应和道路设计协调。1.2.3集水时间的确定。集水时间t由地面集水时间t1和管内雨水流行时间t2两部分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由下式表示:t=t1+m·t2。m即为折减系数, 管道采用2, 明渠采用1.2, 陡坡地区管道采用1.2~2。地面集水时间是指雨水从汇水面积上最远点流到第1个雨水口的时间。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规定, 地面集水时间视距离长短和地形坡度及地面覆盖情况而定, 一般采用5~15min。管内雨水流行时间可通过下式计算:

式中L——各管段的长度 (m) ;

υ——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速度 (m/s) 。

1.3 雨水管道水力计算的设计数据。

1.3.1 设计充满度。

在设计流量下, 雨水在管道中的水深h和管道直径D的比值称为设计充满度 (或水深比) 。当h/D=1时, 称为满流;h/D<1时, 称为不满流。雨水中主要含有泥沙等无机物质, 不同于污水的性质, 加以暴雨径流量大, 而相应较高设计重现期的暴雨强度的降雨历时一般不会很长, 故管道设计充满度按满流考虑, 即h/D=1。明渠则应设等于或大于0.20m的超高, 街道边沟设等于或大于0.03m的超高。1.3.2最小管径和最小设计坡度。雨水管道的最小管径为300mm时, 相应的最小坡度为0.003, 雨水口连接管最小管径为200mm时, 最小坡度为0.01。1.3.3管道埋深。管道埋深有两层含义:一是覆土厚度, 即管道外壁顶部到地面的距离, 二是埋设深度, 即管道内壁底到地面的距离。雨水管道最小覆土厚度, 一般应满足以下两点:一是防止管道内雨水冰冻和因土壤冻胀而损坏管道, 在冰冻深度<0.6m的地区可采用无覆土的地面式暗沟;二是防止管壁因地面荷载而受到破坏;车行道下雨水管最小覆土厚度不宜小于0.7m, 非车行道下的雨水管道若能满足管道衔接的要求以及无动荷载的影响, 其最小覆土厚度值也可适当减小。雨水管道埋深需要参考给水管道埋深, 由给水管管顶覆土、给水管管径及其净距确定。雨水管尽量减少埋深以免污水管埋深过深。雨水管道最大埋深和最小埋深与污水管道规定相同。

1.4 雨水管道的设计步骤如下:

1.4.1 划分排水流域和管道定线;

1.4.2划分设计管段;1.4.3划分并计算各管段的汇水面积;1.4.4确定各排水流域的平均径流系数值;1.4.5确定设计重现期和地面集水时间;1.4.6换算单位面积的径流量;1.4.7通过水力计算, 得出各管段的设计流量, 管径, 坡度, 流速, 管底标高和管道埋深。

2 雨水管网的布置

2.1 雨水管网的布置原则如下。

2.1.1 尽量避免设置雨水泵站。

由于雨水泵站的投资很大, 且雨水泵站在一年中运转时间短, 利用率低, 所以应尽可能靠重力流, 除非在一些地势平坦, 区域较大或受潮汐影响的城市需要设置, 才可考虑, 但也要使经过泵站排泄的雨。2.1.2充分利用地形, 就近排入水体。一般先根据地形划分排水区域, 再进行管线布置, 多采用正交式布置, 并力求使雨水以最短的距离重力流排入环境水体。2.1.3结合街区及道路规划布置雨水管渠。尽量利用道路两侧边沟排除地面径流, 雨水管渠应平行遣路敷设, 不宜设在交通量大的车行道下, 最好布置在人行道或绿地带下, 遗路纵坡以0.3%~6%为宜。2.1.4结合城市竖向规划。排水管道布置应充分考虑城市竖向规划的要求, 以便能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就近排出雨水, 对竖向规划中确定的填方和挖方地区, 雨水管道的布置必须考虑以后地形的变化,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2.1.5雨水管道采用明渠或暗管应结合具体条件确定。在城市市区或工厂内, 由于建筑密度较高, 交通量较大, 雨水管道一般应采用暗管。在城市郊区, 当建筑密度较低, 交通量较小的地方, 可考虑采用明渠, 以节省工程费用, 降低造价。在每条雨水干管的起端, 应尽可能采用道路边沟排除路面雨水, 这样通常可以减少暗管约100~150m长度, 对降低整个雨水管道工程的造价很有意义。2.1.6合理布置雨水口, 应使雨水不致漫过路口而影响交通, 因此一般应设置在街道交叉路口的汇水点和低洼处, 不宜设在对人出行造成不便的地方以及道路两旁。

2.2 雨水管道的布置。

雨水管道的布置一般根据分散和直接的原则, 多采用正交式布置。根据雨水出口布置的不同, 雨水管道也有分散和集中两种布置形式。

集中出水口式雨水管布置。不宜采用过多的出水口, 这时宜采用集中出水口式的管道布置形式。

2.3 特殊地形的雨水管网布置。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全国各地修建的公路、铁路立交工程逐日增多, 对于这种特殊地形的雨水排除应注意以下几点:

2.3.1 要尽量缩小汇水面积, 以减少设计流量;

2.3.2注意地下水的排除;2.3.3排水设计标准高于一般道路;2.3.4雨水口布设的位置要便于拦截径流;2.3.5管道布置及断面选择;2.3.6对于立交地道工程, 当最低点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 应采取排水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

摘要:雨水按其来源可分为屋面雨水和地表径流雨水, 相应的雨水排水系统主要包括建筑物的雨水管道系统, 居住小区或工厂雨水管道系统, 街坊和街道雨水管道系统, 排洪沟和出水口等。雨水管渠系统的任务就是及时地汇集并排除暴雨形式的地面径流, 防止城市居住区与工业企业受淹, 以保障城市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生产的正常秩序。

篇9:加强排水防涝汛前检查简报

为做好城市排水防涝工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全省范围内转发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加强2016年城市排水防涝汛前检查做好安全度汛工作的通知》,并要求各地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全面开展汛前城市排水防涝工作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和隐患要制定整改方案并及时整改。

通知要求,各地要根据极端天气预报,启动排水防涝应急预案。及时完善城市内涝防治组织机构,公布城市内涝防治热线电话,落实部门领导负责制,明确各级各部门防治汛期内涝职责,把“汛前准备、队伍组织、物资储备、检查调度、转移安置、抢险救灾”等环节落实到岗到人。

省住建厅要求,按照“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开展汛前的巡查,对不能满足排水需要的老旧管网进行升级改造,对易发生短时径流量突增点、立交桥下、地下构筑物、棚户区以及往年易涝点等重点区域,逐一制定和落实除涝方案。

篇10:2014年城市排水防涝现状研究

城市暴雨内涝是一种常见的城市灾害,其发生的高频性和危害的严重性,已经日益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各大城市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伴随城市化水平的发展,人们对城市排涝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当前的城市规划中,城市排涝问题尚未受到足够重视,甚至在实践中存在着将城市防洪与排水混同的现象,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城市排涝规划工作的开展。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是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内容。

城市排水防涝主要问题及分析

近年来城市内涝频发有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原因,但也暴露我国城市排水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

标准低。设施建设标准、规划和排水能力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

排河难。很多河道为实现规划,调蓄与排泄能力严重不足,顶托,大潮 养护弱。因资金、监管等原因,管道淤积严重,导致管网排水不畅

体制乱。体制不顺,责任不清,指挥调度差,未形成多部门、全社会公众参与、联动的防灾减灾体系

装备差。新技术、新装备应用较少,机动的排水抢险能力不够,职工队伍的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分析少:积水原因排查、分析和责任追究不够,能力评估与科学研判不足,雨灾后评估环节未被重视

篇11:城市防涝和排水管网优化设计论文

引言

降水是再平凡不过的自然现象,但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降雨越来越频繁,一些由于频繁降雨引起的内涝现象越来越多,可以说强降水给我们的城市排水系统带来压力,甚至超过排水管网的承受能力,逐渐的,降水形成积水,积水形成内涝,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内涝后水污染会更严重,这是因为积水得不到处理导致更多的污水进入河道湖泊等地,还有在降水过程中,大气内的污染物随雨水落到各处,这为我国的排水管网系统带来更大的压力。

一、内涝成因

首先与城市地面性质或径流变化有关。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使我们的城市更多高楼大厦拨地而起,路面铺的更平坦,土地本身的渗水能力被削弱,大自然的水循环系统也起不了作用。大面积地面硬化,使地面雨水的径流系数增大,径流量很容易发生变化,这样地下排水管网成为唯一的主要接受口,污水通过排水管网收集,可一旦雨量过大,超过管网负荷就会出现内涝。

其次与城市气候有关。当我们的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我们的活动相对密集,城市地貌会因为改造发生变化,城市气候与生态都随之发生改变,这里我们常说的热岛效应、雨岛效应、浑浊岛效应循环交替,城市开始频发降雨,且很难停下来,灾害不断叠加放大,内涝极易形成。

再次排水管网落后。城市在发展变换,排水管网的规划和建设却相对落后,这里要提及新城区与旧城区的矛盾问题,往往老城区在排水管网的规划上相对传统,都是雨水与污水合流排放的,新城区会将二者分开,但在新旧结合处管网却无法结合,因为老城区管网设施早已无法与新城区系统连接,进而呈现了彼此独立的尴尬,待到强降雨时,老城区极易出现积水,内涝也是常有的。

最后排水管网内部存在问题。在城市内涝调查中我们发现,雨天城市垃圾很有可能随着水流冲进排水管网,这时容易造成堵塞,还有一部分排水管网因地势原因,管道坡度较小,在强降雨时,以至于水流在附近无法正常流入,形成排水检查井处淤流,久而久之垃圾聚集,一旦冲入排水口也有可能造成堵塞,非常不实用。从另一方面看,排水速度慢了,势必提升了内涝的.可能性。

二、城市防涝与排水管网的关系

城市排水管网是市政基础设施,是保护我们平安生活的系统。排水设施平时连接着泵站、沟渠等,是城市排水的重要组成,一旦出现问题,城市极易内涝。另外,城市排水管网是个大工程,对于它的检验、规划、考察、设计等不能出现一丝纰漏,因为它工程规模大、涉及到的投资较多,施工一次的难度相对较强,而且需要很长的工期,是政府的大行动,因此规划设计最好一次到位。

对于排水管网优化设计是必要的。市政管网是市政建设的组成部分,它的投资占整个排水系统的一大半,随着城市发展,排水管网的普及不断扩大,问题也开始衍生,为了增强排水管网的负载能力,尽量减少城市的内涝灾害,必须加强对排水管网的建设,对其进行优化设计。

三、我国排水管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理念落后

目前我们对于排水管网处理内涝始终保持一个观念,就是最短路径与最快速度,这就将城市排水防涝当成了简单的排放雨水的项目,不重视雨水的下渗等自然循环系统的恢复,始终将压力放置在排水管网上,另一方面我国的排水管网标准不高,对于污水处理能力有限,对内涝没有防治设计。

2、设计落后

目前我国城市排水管网设计还是以19世纪推理公式为基础,对于小面积基础是可以处理的,而且还要水流平缓,当积水面积变大,水流湍急时,公式推理会失真,洪峰值计算不准确,降水流量变化也不好掌握,这样的排水管网对于防涝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3、设计标准低

目前我国的排水系统标准为一年一遇或三年一遇。该标准沿用了许多年,没有及时随着城市的变化而变化,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市政道路附近的地块被占用,这对雨水排放产生影响,水浸街的现象时有发生,当雨季来临时,经常会出现内涝,甚至造成人员死亡的事件。

4、雨水利用率低

市政排水中,排水管网的压力最大,城市水循环系统使用率很弱,这与我们设计的排水管网有一定关系,没有考虑到设计储存雨水的空间,也没有为雨水流通设计通道,排水管网的压力增大了,水量超过管网过流能力后,内涝也就出现了。

5、细节设计不合理

在管网系统设计过程中,许多人为因素显得很不合理,比如在调研没有完成的情况下,用错误的数据做设计参数,最终导致管径不合适,或者坡度设计不合理,再或者没有预留管线过街,不合理的设计为未来管网运行埋下安全隐患,甚至在暴雨来临时,形成内涝。

四、排水管网优化设计

我们这里要优化设计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两项,一为排水管渠,一为污水管网。在平面布置确定的基础上对其实施优化设计。目前国际上相对较好的优化设计方法有:

1、两相优化法

此方法以流速约束条件为基础,选出流速最合理的设计,倘若流速提升需要根据步长提升,在根据确定的流速确定流量进而进行最优充满度和管径的选取,最后计算出最优坡度。

2、遗传算法

在我们进行市政排水管网优化设计时,采取任何方法都要遵从设计规范,以最低的经济投入为基准。遗传算法是一种编码处理,即对涉及到的参数都进行编码作业,再针对目标函数做转换,最后进行生物进化过程的模仿,不断接近目标函数。

3、非线性规划法与线性规划法

前者有利于适用目标函数及变量,有利于实现对管径及埋深的最优化选择,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对目标函数与相关约束条件都有一定的限制,而后者即线性规划法则恰恰相反,它能用一级泰勒公式代替线性规划,它的缺点是将管径变成了变量,并且需要很长的准备期。

4、动态规划法

目前动态规划法在我国较为常用,它是将观望设计作为一个过程,进而对过程进行合理的划分,再开始进行优化设计工作。动态规划法将节点埋深作为变量,通过坡度进行全面搜索,该方法可以直接用标准管径,这是它的优势,但由于它要求的状态点间埋深间隔比较小,致使存储量和实践间隔提升,基于它的迭代过程使其局限性提升。当管径成为变量时,存储及计算速度方面形成优势,衍生管径法,这种方法使计算精度得到优化。

5、坡度优化

满管流或非满管流排水管网中,管段节点水位高程是一样的,这里可以将之归纳为能量连续着的排水设计段,倘若将造价的最小值作为目标函数,输水量用设计管网起始点水位差最大值即可,这时最大的约束就是设计规范,可以构建坡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求得最经济的坡度。

五、结束语

上一篇:区域经济一体化案例下一篇:开展“庆祝三八节”文艺演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