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歌唱课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

2024-06-09

浅谈音乐歌唱课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共7篇)

篇1:浅谈音乐歌唱课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

浅谈音乐歌唱课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千秋岭小学

蒋映博

随着新课改和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的开展,音乐课歌唱教学如何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这也是很多音乐工作者和音乐教师思考和探讨的一个问题。

前些天,观摩了市里组织的音乐课歌唱教学比赛,感叹音乐教学发展和新人辈出的同时,却也感觉部分教师队对歌唱教学课认识的不足。下面,我谈谈音乐课歌唱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课堂教学轻重倒置,导入时间冗长或文不对题。

一节课有好导入铺垫,确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些音乐教师为了 追求新、奇、特的导入效果,挖空心思设计课堂导入铺垫。导入成了歌唱教学的重心,花样成了整堂课的设计重点。还有个别教师新课导入甚至花费了整堂课的四分之一以上时间,人物故事、歌曲背景、音乐图片等全成了课堂导入的工具,一一登场,目不暇接。部分教师认为只有这样,导入才有效果,才能吸引学生喜欢眼球和兴趣。诸不知,这样费劲心思长时间的课堂导入,缩短了歌唱教学的真正教学时间,有点轻重倒置的感觉。更有个别教师为寻求课堂导入效果,强求混搭、文不对题,导入的内容与新课无任何关联。

真正的一节好的课堂导入,首先应该是课堂教学内容需要,而不是勉强凑合。其次,导入内容不要面面俱到,找准一个好的导入点就可。另外,导入时间应该有所把握,恰当而合理。

二、歌唱教学课重点偏离,唱歌仅成“走过场”。

一些音乐授课教师往往忽视了歌唱教学课的重点,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新课导入、人物背景讲解、歌词分析及课堂拓展等方面上,整堂课只有几遍歌曲学唱。这样歌唱教学课完全脱离了教学要求和目的,这样做无异于杀鸡取卵,课堂效果看似完好,实则外实里虚。

唱歌课的重心应该体现在“唱”字上,教师应在这点上多花时间和心思。歌唱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歌曲中欣赏美、发现美、体会美,一首歌仅仅听或者唱一、二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吗?回答肯定是NO。学生只有唱会且唱好歌曲,才能感受歌曲带来美,从而达到喜欢和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把歌曲编排成齐唱、轮唱、对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来进行,防止唱歌教学环节过于单调和枯燥。歌唱教学课,教师应该让每个学生唱high起来,切莫让唱歌环节成了走过场。

三、歌唱无声音技巧训练,学生声音“原汁原味”。

很多教师歌唱教学中,只教会了学生唱会了歌曲,而根本没有达到唱好的 要求,或者根本没有歌唱教学训练手段。整堂课下来,学生声音仍然惨白,毫无变化。有美感的歌唱才是歌唱教学基本要求,我们歌唱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唱会就可,而一个真正有素养的音乐教师会通过有效的声乐训练,使学生的歌唱声音变得更加美好,从而领悟歌曲美的情感。

为了获得美好的声音,教师歌唱教学时应该多加强声音训练,可通过正确歌唱气息支撑、正确的口咽腔打开状态、歌唱共鸣和发声位置的掌握,歌曲情感的领会这几点来获得。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但好的教师能根据学生演唱的的实际情况,正确的引导学生获取美妙的好声音,从而真正的达到歌唱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四、歌唱教学仅教唱歌,视唱基础训练可有可无。

唱好一首歌,没有好的音准和节奏只是一句空话,而视唱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唯一办法。很多教师觉得视唱训练可有可无,只要唱好歌就行了。或者嫌视唱训练枯燥一带而过,甚至直接播放录音,学生跟唱。这样歌曲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出现音准和节奏上的问题。长此以往,音准和节奏问题无法解决,当然也无法达到歌唱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应该重视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音乐视唱基础训练,而不是仅仅教会学生唱会歌即可。要想获得好的视唱效果,在视唱中运用科学发声的方法,合理气息的运用会使视唱变得更加动听和完美,从而使歌唱学习更为容易。

五、拓展环节“离题万里”,游戏或成主角。

一些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烈氛围,把歌曲拓展环节变成了学生们 的游戏舞台,学生一一登场,场面甚为热闹,整堂课成了学生们的游戏舞台,课堂拓展“越拓越远”,离题万里。而有的拓展活动几乎与歌曲教学内容无任何关联,教师们只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所谓课堂气氛,这样的课堂拓展有“皇帝的新装”之嫌,最好弃之。

真正的的教学歌曲拓展和延伸,是在本节歌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巩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创造和想象能力,而不是一味的靠做游戏或者偏离教学内容的的活动拓展。好的拓展和延伸就应该围绕歌曲教学本身而设计,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合理而有效果。

正确认识歌唱教学的实际目标和要求,走出歌唱教学课误区,让孩子们真 正的唱起来,乘着歌声的翅膀,享受音乐的美好和快乐!

篇2:浅谈音乐歌唱课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

河北省乐亭县王滩镇聂庄初级中学

景军

063610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时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大量浮于表面的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语文教学中学生活动的一个误区。

关键词:小组合作

误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但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和调查,仍存在许多误区,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缺乏对合作学习的价值认识,缺乏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以及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等问题,导致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

一、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其教学场景的表现有如下两个方面:

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教师使用它,只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这种小组讨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公开课教学时),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导致问题过于简单(课本直接能找到答案),小组合作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

二、放任自由缺乏监控

有些教师上课伊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则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到了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时间,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这样的课堂,教师是可有可无的,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处于一种缺乏监控的自由放任的状态。

三、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其表现形式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因此也是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

四、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 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学困生由于还没有养成预习新课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在新知识的探讨中,往往没有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而学优生由于基础较好,反应快,为了小组得分,往往不顾学困生是否已经明白,就匆匆结束小组合作学习。因此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原因分析

1、虽然“小组合作学习”的口号大家都在津津乐道地谈论,许多教研活动更是将其作为研究重点来对待,但很难达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我们教师本身是在比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做学生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就没有得到充分培养,势必造成合作教学能力和技巧的贫乏。无法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也不能为学生的合作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只能简单地要求学习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

2、现在大多数学生是家庭中的“王子”、“公主”,家庭环境过多地促成了其狭隘、自私、不善与人合作、不愿与人分享成功的心理,从而在课堂上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找茬”、“挑刺”、互相埋怨,而教师过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合作学习所必备的“互相包容”、“不嘲笑别人”以及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等没有真正树立,实际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

3、组织形式依样画葫芦,别人的“拿来就用”。不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随意地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研究“同 质”或“异质”,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不经常变换成员的角色,不动态化地变更小组人数及人员的组成,没在一套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与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小组合作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研究,缺乏创新,是毫无生命力可言的,它的最终结局只能是走向死亡。

教育心理学表明:一个成功往往会导致另一个成功。只有准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正确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科学地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才会有效地避免小组合作学习走入误区。

参考文献:

唐松林

《论创造性教学模式》

外国教育研究

2001版

丁钢主编 《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景军

篇3:浅谈集约化养猪场存在的一些误区

在集约化养猪场的发展史上,人们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其集约化程度和饲养水平也日益提高,但笔者认为现在有些集约化养猪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饲养者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质量。

1 单体限喂怀孕栏

而对于种猪来讲,运动是极为重要的,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提高生产成绩,延长使用寿命。特别对于怀孕母猪来说,适当运动不仅可以提高母猪食欲,增强体质,而且可以提高胎儿成活率,减少弱胎、死胎、难产现象的发生。而使用单体限喂怀孕栏饲养的母猪在整个怀孕期内一直在长、宽、高分别为220cm、60cm、100cm这样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生活,只能作简单的起卧动作而得不到应有的活动,致使母猪体质很差,不仅容易生病,而且容易引起难产和产弱胎。因为母猪缺少运动,导致许多母猪下肢瘫痪,过早地结束了繁殖生命,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2 饮水器

许多集约化猪场认为有了自动饮水器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一是因为水管各处的水压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幢猪舍的两头水压也不一样,结果就导致有的猪可以喝到充足的水,有的猪饮水就不充足,饮水不足就影响采食量,进而影响生长发育。因而应在每幢猪舍甚至每个单元都要安装水压调节器,才能保证每一头猪都能饮到足够的水。二是饮水器安装的高度问题。由于猪是在不断生长之中,从小猪到大猪其用嘴饮水的高度肯定是不一样的,符合小猪的饮水高度,则必定造成猪长大时饮水困难,不方便。符合大猪的饮水高度,则小猪时又够不着饮水器,造成小猪饮水困难。因此,正确的做法是随着猪的生长随时调节饮水器的高度,以满足猪不同生长时期的饮水需要。三是饮水器的角度应稍微向下倾斜一点点。

3 保育栏仔猪食槽

仔猪断奶后进入保育舍单独饲养管理,也就是说,仔猪即将进入“旺食阶段”。因此,为了保证仔猪正常生长发育,必须保证每头仔猪能够充分采食,要有足够的采食位置。现在一些厂家在仔猪食槽设计上只注重美观和安装方便,忽视了方便投料和保证每头仔猪都有采食位置这一重要环节。结果在喂料时,只有少数体壮的仔猪能够抢到吃料位置,一部分仔猪在一旁吃不到饲料,结果导致一部分仔猪生长受阻,出现明显的个体差异,甚至由于仔猪争抢吃料位置而发生斗殴现象,进而影响生长发育,给生猪饲养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于集约化养猪场来讲,如果不能做到“全进全出”制,整个生产流水线就会出现障碍,均衡性和有序性将失调,也影响生产计划的实施。

4 杂交组合的确定

我国集约化养猪场选用哪些杂交组合为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杜长大是当今世界养猪业所推崇的优秀杂交组合,就其本身的种质特性和配合效应来讲,是无可非议的,但仅此是不完善的。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市场结构千差万别,因此,在确定杂交组合时,应当综合评定当时当地的消费习惯、消费水平、消费结构、饲料资源、饲养水平、品种特性和配合效应等因素。二十多年来,我国养猪工作者根据各地不同的基础条件,培育了许多适应当地生产水平和市场消费水平的优良品种及品系,同时也受到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欢迎,为集约化养猪提供了种质的保证。虽然杜长大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生产性能表现不错,但绝不可以作为“样板”而放之“四海”。

5 猪肉品质

无论是个体养殖者还是集约化养猪场,都追求最高的增重速度和最大限度地缩短肥育时间,从而获得最高的出栏率。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从以前对瘦肉量的需求转为对肉质的需求。现代养猪由于追求快速增重和饲养期的缩短,导致肉质下降,肌肉水分偏高,系水力差,肌间脂肪含量太少,瘦肉口感风味不理想,因而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而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养猪户因饲喂一些粗饲料,所以猪饲养时间相对较长,但这些猪肉质口感风味却很好,很受消费者欢迎,因此售价也相对较高,经济效益同样很好。因此,采用集约化饲养方式养猪并非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唯一途径。

6 青饲料

篇4:浅谈音乐歌唱课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

关键词:冬季汽车养护;教学实例;行车技巧

基金项目: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职教集团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3020014。

一、车身养护

(一)车辆清洗。在冬季里清洗车辆要用温水,不能用冷水直接冲洗。尤其是发动机升温后,冷水清洗会急速降温,造成引擎盖表面油漆皴裂。冲洗后应及时打开车门擦干水迹,防止门缝处留水结冰,冻住车门,车窗被冻住时不要强行大力开关。另外,在冬季里时常会下雪,雪后车面清洗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雪水中带有酸性、腐蚀性物质避免车漆受损,过早出现锈迹,所以要及时清理。

(二)车辆打蜡、镀膜。入冬前,最好给爱车身上加一层保护膜。含特氟隆高分子聚合物的车漆镀膜或镜面釉等,均能抵御酸雨雾的侵蚀,同时车身也不易沾水,所以结冰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二、车底养护

冬天,汽车底盘总是直接和雪水打交道,很容易生锈。飞驰的轮胎会把泥水甩到汽车底盘上。雨过天晴后,汽车的底盘便开始生锈。所以,在入冬前最好花点时间,给底盘做个防锈护理。

三、轮胎养护

橡胶在冬季会变硬而且相对较脆,轮胎的摩擦系数会降低也较易漏气、扎胎。所以轮胎气压不可太高,但是更不可过低。冬季要经常清理胎纹内夹杂物,尽量避免使用补过一次以上的轮胎,更换掉磨损较大和不同品牌不同花纹的轮胎。

四、油品养护

(一)更换机油。冬天气温低,夏季用机油黏度变稠,曲轴循环阻力变大,机油流动性差,造成活塞和缸套磨损加大导致汽车冷启动困难,严重的会造成烧瓦抱轴等事故。因此,要改用标号低流动性好的冬季机油。

(二)检查更换防冻液。冬季气温骤降,若车辆不及时检查更换防冻液,气温低于防冻液的冰点就会使水结冰而膨胀,从而导致水箱冻裂,使发动机不能运转。

(三)电器养护。冬季天气寒冷,蓄电池也最怕低温,低温环境下蓄电池电容量比常温时的电容量低得多。因此在寒冷季节来临之前,应补充蓄电池的电解液,调节好电解液的比重。同时清洁蓄电池的接线柱,并涂上专用油脂加以保护,保证启动可靠,延长蓄电池寿命。

由于近年来油价的节节走高,也有越来越多的车主陷入了油耗焦虑症。网上流传着一些“老司机支招”的省油技巧,使得一些新车主误入了省油歧途,最后导致油耗不降反增,更有甚者,让有些车主误认为这是车辆出了故障。下面和大家谈一下汽车使用养护中节油技巧的误区。

误区一:冬天原地热车时间过长。现在天气越来越冷,有的车主认为:冬天气温低,机油的流动性会相对较差,开车前要热车时间长一些,这样反倒可以省油。其实这种做法是大错特错的。长时间原地热车,相当耗油,而且会让引擎缩短命。误区二:等红灯或堵车时要熄火。一些“老司机”会支招一些车主们,在遇到红灯或稍微出现堵车的情况时会将车辆熄火,可以达到省油的效果。大家都知道车子熄火不工作肯定能省油,但却存在另一个问题:发动机每次启动瞬间的油耗都很大,通常会高出正常工作状态20%左右。因此短时间内熄火又启动是省油还是耗油就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在熄火前一定要考虑停留时间,如果停车时间大于2分钟可以熄火,如果停车时间比较短,完全没必要熄火。误区三:下坡时空挡滑行比较省油。还有一些“老司机”给车主们支妙招,手动挡的汽车在下坡路面或者减速滑行的情况下将挡位推至挂空挡,使车辆自由滑行可以省油。这使得很多手动挡的司机朋友经常做的空挡滑行来省油。但其实并不然,挂空挡行驶不仅违反交通禁令,而且对电喷发动机车辆反而更加费油,目前大多数电喷发动机的控制系统具有减速减油或断油的功能,这类车子高速带挡滑行就可以依靠其自身的设计,达到省油的效果。如果车主反其道而行之,换空挡使滑行,那么这一设计就起不原有的作用,反而使称量更加费油。其实空挡滑行省油的理念是由多年前发动机电喷技术没有被广泛应用的时候,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这种理念早已不适合当今的车辆。

以上内容仅仅提到了汽车保养中的部分误区,以及进行汽车保养中合理的方法,这部分内容还有很多相关的知识,需要我们在平时中自己注意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养我们的爱车

参考文献:

[1] 关文达.汽车构造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07

[2] 白雪.汽车冬季维护保养九法[J].道路交通管理,2006

篇5:浅谈音乐歌唱课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

【关键词】新课改 歌唱 教学 有效性

歌唱教学是音乐学科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音乐老师深知:孩子们都是爱唱歌的,都爱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大家。新课改的推行给学校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有了变化。课堂中的教学也相应有了一系列的改进,以下是我在新课标下音乐课堂歌唱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与观点。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热情

学生认识音乐主要是依赖听觉、视觉的共同感知来完成的。现代多媒体音画俱佳,形象逼真,既活跃了音乐课堂气氛,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将音乐从空洞乏味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过新年》一课中,我从网络媒体上搜集各族人民欢庆佳节的热闹场面:放鞭炮、扭秧歌、敲锣打鼓、舞龙、舞狮、灯谜会等等,这些给学生带来了无比震撼的视觉感受,从正面直观的了解过新年的喜庆场面。在欣赏画面的同时附上背景音乐《过新年》,拉近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让他们仿佛置身于画面的场景中,增加亲切感。这样既引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他们对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了解,课堂教学充满了动感,学生可以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快乐学习。

二、挖掘音乐美的内涵,激发唱歌兴趣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他们唱歌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努力地创造愉悦的学习情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总结经验,尽可能使每一步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每一节音乐课,使学生们的收获更多。

三、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识谱教学

1.先学歌曲,再识谱。学生通过听老师范唱或录音机演唱,把所学的歌听熟,并能整首跟唱后,再让学生视唱曲谱。这样学生在会唱歌的基础上,对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印象,再视谱进行视唱,有利于学生识记音符在线谱上的音高位置。

2.先学节奏,整首识谱。识谱教学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节奏、节拍的训练。如果学生能正确地掌握歌曲的节奏,又能准确地把握节拍的强弱规律,然后再进行整首识谱就容易多了。如歌曲《剪羊毛》的附点音符比较多,是本课的难点,我们先训练附点节奏的读法、打法,再将整首歌词按节奏朗诵。用听唱法学习全曲旋律的曲谱,这样学生学得较快,也不易错。

3.先攻难点,再识谱。在整首歌曲中,有些乐句旋律较难一些,学生不易掌握和学习,如果把这些部分加以重点讲解和练习,突破难点后再进行全曲视谱唱歌,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分句、分段逐一识谱。以乐句为单位进行视唱练习,或先学一个乐段后,找出乐句与乐句,乐段与乐段之间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再进行识谱学习。

5.视听结合,训练音准,提高识谱能力。识谱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理论,而在于视唱实践,我们可以利用趣味识谱,帮助学生进行视唱练习。如在旋律视唱方面可进行顺唱、逆唱的练习;变换小节视唱练习:即由学生将卡片任意放进空的小节内,接成曲调视唱,卡片变动位置接成新曲调再视唱。我们在识谱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团材施教。多应用形象化、直观化、生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运用讲、认、唱、听、记等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识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争取最佳的识谱教学效果。

四、利用教师的完整范唱来提升歌唱效果

歌唱效果的提高我认为最重要是老师要能够完整的范唱歌曲,有些歌曲学生开始听起来没有感觉,甚至不一定喜欢,特别是教材中的一些歌曲学生们会认为和他们的太遥远,从而吸引不了他们。但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教师的范唱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很快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歌曲中去。很多音乐老师不一定是学声乐专业的,常常不愿意轻易在学生面前施展唱功,都是利用多媒体的帮助去教唱音乐,那样学生就会象我前面所说对歌曲失去兴趣,其实不然,只要教师能够投入真情的演唱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并在后面的教唱环节都可以顺利的完成,效果会比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好许多倍。

篇6:浅谈音乐歌唱课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

【关键词】唱歌教学 误区 对策

前言

在新课改政策的引领下,现在音乐教学的形式越来越多,并且更加注重创新与务实。常态课教学是对音乐本质教学的落实,更是注重扎实的教学。但是由于小学音乐常态课下唱歌教学走入很多误区,导致教学的结果差强人意,甚至有些学生因为没有接受到正确地教育,导致嗓音出现问题。因此,怎样正确而开展教学、走出误区,是每个小学音乐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

1小学音乐常态课下唱歌教学的误区

1.1刻求轻唱或喊唱

目前很多小学音乐教师为了塑造学生的声音,刻意要求学生轻唱或喊唱。这两种唱歌方式都是非常极端的,前者刻意压抑学生们的嗓音,根本不管歌曲所要表现的感情与情绪,造成学生一味地控制声音,表情呆滞,无法从内心与音乐取得共鸣。后者则是为了营造高昂的课堂氛围,一味要求学生的气势,学生们只顾努力提高自己的声调,完全不知自己在干什么,有些学生更是形成了歌就是用来吼的观念。由于长时间的吼唱,很多学生声带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声音嘶哑。

1.2误把整体一分为几

有些教师出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的目的,将一节课一分为几,对于重难点节奏可以训练,对于简单的节奏一带而过,造成活动目的不明确,搞得学生一头雾水,使其没有了学习兴趣,这样后面安排的课程也就没有什么作用了。课堂内容界限过于明显,容易使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较差。教师本是出于好意,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1.3误选范唱方法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他们的情操,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歌唱人才。所以在音乐教学时应该着眼于全体学生,要有足够的责任心,并且不断地继续探索研究,努力提高自身技能修养,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水平。

1.4课外歌曲的学唱效率低下

如今,许多小学音乐教师在指定教材的音乐常态课结束后,会附带些课外歌曲的学唱。由于教师忽视课外学唱的重要性,往往不从实际出发,不顾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以及接受能力,仅凭自身的个人爱好进行曲目教学,对意义深远却及其难唱的艺术歌曲,或者是曲调优美,却无实质意义的流行歌曲教学把握不当,更有甚者会采用一些庸俗的教学手法。这可能会使学生产生理解上的误区,长此以往,学生掌握不了所学内容,会慢慢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唱歌教学的效率低下。

2走出误区的对策

2.1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选材

现今许多小学音乐教师随意选材,忽略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造成人才浪费这一局面的出现。学生在小学时代接受的音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对其以后接受教育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接受到正确的教育,那么今后可能会在学习音乐的弯路上越走越远。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担负起对学生正确教育的责任,不应该因为自身喜好,而对学生进行错误的引导。

2.2讲述歌曲蕴含的内容,并合理调节音调

针对有些小学音乐教师刻求学生轻唱或喊唱这一现象,我认为教师在教歌时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及情绪,然后再根据音调的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调节。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了歌曲中所蕴含的情绪,切身融入到歌曲当中,感受旋律的起伏变化,才能使其从内心接受教师对于音调的调节。这样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有很大的好处,对于教师来说,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更好地学习,丰富自我。

2.3教师在授课中应及时发现并合理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当学生在学唱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应该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不应该为了省事而任由学生瞎唱。并且,教师在指出学生问题时也要讲求一定的方法,顾及到学生的颜面。要知道,当今学生的受挫能力越来越弱,因为教师没有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而轻生的学生比比皆是。因此,教师在解决学生的问题上,不仅仅要做到及时指出,还要采取合理的方式。

2.4提高教学设计的趣味性、完整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倘若一个教师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们毫无积极性,那么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实应该认真构思,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游戏环节,使课堂氛围轻松愉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教学设计的完整性也十分重要,一堂好的课不应该太过主次分明,课堂界限太过明显往往使学生接受不到完整的教育,因而对于课堂内容的完成程度也会下降。只有教学设计具有足够的趣味性、完整性,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2.5注重教学的规范性

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时刻注意其规范性,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教师的一个不经意的行为可能就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学的规范性是非常必要的。教学的规范性包括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言行;应该坐着弹琴;范唱要标准;把握曲风;课件制作的实用性等。

3结语

既然已经指出了小学生音乐常态课下的唱歌教学误区,教师们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并且合理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性格、年龄特征及实际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同时,注重增强学生对于课堂的兴趣与积极性,以此来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用音乐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常态课下的唱歌教学。

【参考文献】

[1]谈如何把唱歌教学落到实处[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2(11):12-13.

篇7:浅谈音乐歌唱课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

从宏观上理解史料教学的意义等理论探讨已取得共识,不存在太大争议。问题的关键在于操作层面,经过几年的探索,一线的教师在运用史料教学程中取得一些成就,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笔者从2004年即开始新课标的历史教学,本文结合几年以来的所行、所思、所想,对史实教学存在的误区和对策进行探讨,以期得到同仁的批评指正。

一、高中史料教学存在的误区

1. 对史料的基本概念把握不准、解释不清。知识的攫取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教师在运用史料教学过程中,往往假设学生对史料的意义、类型等基本概念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运用史料教学时,基本上采取的是单刀直入、直接分析史料的作法。事实上,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第一次直接引述史料作为教学内容是在1992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专门就史料教学问题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和建议是在2003年,尽管课标如此要求,但目前使用的各种版本的初、高中教材对史料缺乏指导性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能根据在大学时代“幸存”的相关知识,或工作以后自己“充电”补充相关的知识才能弥补这一缺陷。几年来,参加各种级别的听课交流学习活动中,绝大部分教师能把“史料”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引入历史教学过程,但没有几个教师能对史实的相关概念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讲解,如什么是史料?史料包括哪些类型?收集史料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学生在接受史料教学时,只能根据教师零散的讲授进行理解。既然师生对史料都缺乏必要的认识,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史料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 运用史料目的单一,只是为了验证教材某一既有历史结论。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忆和复制一些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过思考和探索,建立起学生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史料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这符合历史新课标要求,但目前在使用史料进行教学时,主要目的只是为了求证教材上的观点。如,在《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课中,为了讲解“两弹一星”这一知识点,教师就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录像播放给学生看。当然,震撼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极深的印象,教师以此得出的结论就是“为了加强国防必须制造强大的武器”,再次验证教材上的观点。这种史料的运用技巧并不十分理想,学生并不能从中得出自己的观点,别说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批判能力并不能因此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类似这种史料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比比皆是,看似符合新课标要求,充分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史实和技能,其实只是如蜻蜓点水,一晃而过,这种方式只是起到了强化教材观点的作用。

3. 史料的获取、使用方式单一。史料应该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不仅包括文字、图像、实物类,还应包括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物,如家庭照片、先辈衣物、文件等,它们看起来毫不起眼,但如果把它们和当地的历史联系起来,这些又成为了解当时当地历史事件最有力的证据,而且这些史料最容易收集,也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但遗憾的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习惯把史料理解为文字、图片史料,这些史料被忽视了。

史料种类繁多,在史料使用方式上,应该根据不同史料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目前,教学过程中使用史料的主要方式是运用多媒体投放相关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而且局限在课堂内,这种方式得到专家、教师的青睐,但未引起深思,史料使用方式能否向更宽、更广的范畴发展?史料的收集能否让学生动手?史料的分析能否动员更多的学生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而不是由教师主导?

二、对策

1. 加强对史料教学理论的研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史料教学作为一种常规教学手段成为共识之后,要求教师对史料教学的相关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广泛的阅读是提高理论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等专业杂志经常会有一些相关文章发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尤其是具体教学案例更是可以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史学大师的专著有利于打开我们的视野,钱穆、黄仁宇、吕思勉等大家作品更是让我们百读不厌。西方国家尤其美国在史料教学方面有独到、成熟的操作方法,一些杂志也将其介绍给中国,目前已引起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重视和反思。

2. 加强对史料的选择与使用。教师是史料教学的引导者,广泛搜集史料是对教师知识储备上的基本要求。史料包罗万象,浩如烟海,历史教师必须注意多渠道搜集、积累和保存史料,建立自己的史料库。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增强辨析和选用史料的能力。因为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所涉及的问题也较为复杂,没有一定的专业水平是不能胜任的。史料有真伪、偏全、粗精之分,教师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只有在史料的真实性得到充分鉴定后,才能选用分析。

另外,教师还应当顾及学生的程度,因材施教,不能过多地补充史料,增加学生负担。事实上,史料与历史知识是相互依存的,必须拥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分析处理史料活动才能展开。

3. 加强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史料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史实的收集工作就可以放手发动学生,每个学生家庭就是一部历史,家庭照片、曾经住过的房子、家庭成员的人生经历都是历史的映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史料的收集工作中去,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历史研究的热情,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也将成为明天的历史。

2011年,广东省历史教研室举行了中学历史优秀课例展示交流评审活动,有位来自广东省江门市的教师,执教的是《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他所引用的史料就是学生通过自己收集的一些实物、照片,如身着西服的刘德华照片(他祖籍在江门市)、先辈们为了生活飘落异国他乡用的行李箱(江门市有300多万侨胞)、还有借鉴西洋风格的开平市碉楼建筑照片(广东省首批世界文化遗产)等等,当身边熟悉的事物一件件在展示的时候,惊叹的表情写在了同学们的脸上,教师再因势利导,分析中国近代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程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史料教学已成为历史教学发展趋势,但要想真正用好史料,还须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不断改善、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得有历史味道,才能赢得学生尊敬和喜欢,才有做历史老师的成就感和归属感。

上一篇:《蟋蟀的住宅》课时教学设计下一篇:一年级美术教案 《瓢虫的花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