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歌唱技能要点

2024-04-14

音乐歌唱技能要点(共4篇)

篇1:音乐歌唱技能要点

论心理技能训练对歌唱音色的作用

摘 要:歌唱音色的获得是影响整个歌唱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演唱好坏的关键,需要生理和心理上协调运用。本文着重从训练心理技能来获得良好的歌唱音色,使其更好的为歌唱服务。

关键词:音色 声乐 听觉 审美

歌唱是表达人类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活动,美好的歌唱是生理和心理辩证统一的完美结合。歌唱水平的提高需要生理机能的不断训练,让歌唱器官得到协同运动。而歌唱的心理活动是歌唱生理运动正常运转的精神保障,歌唱者的一切行为和生理活动都是歌唱者的意识转化。总之,生理上的正确、协调运动必然存在正确、合理的歌唱心理的调控作用。并且只有在正确、合理的歌唱心理意识的指导与调控之下,才能保障生理机能的整体统一合理运动,唱出所需要的音色来。所以歌唱心理机能的训练是歌唱学习中重要的环节。

一、正确的声音意识是获得良好音色的重要前提

1、头脑中的声音意识及形成

在声乐歌唱中,能够使歌唱者运用丰富的音色变化,唱出动人的旋律的心理技能主要是头脑中的声音意识。所谓声音意识是指头脑中对声音的想象,这种想象来自听觉对歌唱音色的直接感受和对音乐的理解。这种对声音的想象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脑思维因素作用的结果。歌唱不是简单的肌肉运动,更重要的是一种很强的心里思维过程。演唱者思维活动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歌唱技术的发挥,影响着歌唱音色的优与劣,并自始至终贯穿着歌唱的全过程。因此演唱时的声音状态与人脑的心理机能的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歌唱在生理活动作用下,又必须要求连接生理器官相应的神经系统复杂而又精准的协调动作,而引导这种动作,使它能够发出丰富多变的歌唱音色便是声音意识。声音意识往往决定着运用怎样的演唱方法。演唱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建立在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以及精神意识的规律的基础上。如果演唱者对声音的感知越丰富,对音色的变化感觉越敏锐,就越能准确地演唱出优美的音色,唱出能够准确表现作品内涵的音色。因而要演唱出动听的音色首先就应当加强歌唱者的声音意识的培养,要求他们用正确的声音意识去指导自己演唱出来的声音。所以,对音色技能的训练就应培养良好的音色审美观,在内心建立起一种美好的声音概念,再通过内心的想象准确的知道这个声音的形象,然后在演唱中努力使自己演唱的声音与预先想象的声音相吻合。这样才会逐渐提高自己所演唱出来的音色,很显然,以声音意识引导声乐演唱,就能演唱出丰富多变,优美动听的音色,也就能使音色体现出作品的内涵意境。优美动听的音色属于那些具备美好声音概念和良好的音色审美观,并在他们的指导下逐步摸索正确演唱方法的人。而离开了声音意识,歌唱技能就是无水之源,也就不能获得歌唱所需要的音色来。、声音意识的提高需要培养良好的声音审美观

要想使演唱者在声乐学习中少走弯路,尽快获得优美的歌唱音色,使声音意识能够准确地指导歌唱,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即从一开始学唱歌就建立起正确的音色概念,树立良好的声音审美观。美的声音就是指符合一切美的规律,人们单纯感觉“美”的音色。如有充足的泛音、穿透力、明亮又有宽度、宏量又没有粗糙音色,这是具备声音美的感性特点。另外,又是指根据音乐艺术的规律,存在于声乐艺术表现之中,具有表现力的美的声音。也就是说,与乐曲的内涵、情感表现、风格特征相一致的音色。例如,演唱古典艺术歌曲时,圆润优雅的音色就是作品中最为理想的音色。但如果在原生态歌曲《黄土高坡》中运用这种音色,那就不是“美”的声音,而是需要高亢明亮的音色。因此,要掌握“美”的音色,就应该在掌握一切“美”的声音的基础上,根据作品的内容题材、情感表现、风格特征来调节歌唱音色。同时还应当多听不同风格、不同内容、不同作曲家的作品以及不同歌唱家演唱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风格特点,而每一位作曲家又都有各自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社会、对艺术的不同看法;从而形成了作曲家个人的创作风格,其中也包括音色风格。这些不同风格与内容的表现通过歌唱家的演唱后又形成一定的听觉形象,歌唱者除了要分析、理解这些作品,更多的是听这些作曲家的作品,记忆歌唱家们演唱出来的各种作品、各种风格的听觉形象,才有可能进行二度创作,即经过自己理解作品后,把内心记忆的听觉形象演唱出来。这种在内心记忆听觉形象的能力,又被称为“内心听觉”。通过这种记忆,演唱者再不断巩固、再现这些听觉形象与音色效果,再在此基础上以更大的感觉去体验、熟练以前记忆的内容,这也可以说是一种重复记忆。“运动记忆”是指在演唱中全身心运动过程的记忆,即在教师范唱与著名歌唱家演唱一定音色效果后,用听觉验证音色是获取良好音色的保证。

二、用听觉验证音色是获取良好音色的有力保证

1、声乐学习中听觉训练

耳朵是声乐学习者歌唱时的另一个老师。然而在平日的练习中,有很多学习者,总容易把耳朵“听”的功能单纯的理解为“听见”,因而在演唱作品时,他们完全带着一种模糊的印象听觉,耳朵只是在单纯的、机械的接收声音。如果在练唱时,抱着这种“听”的方式,可以说对于发声基本功练习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其思路混乱不清,是不可能很好的演唱出“美”的音色,不可能准确的表现音乐作品。

歌唱学习中的听觉训练属于心理技能的训练范畴,它是一种内隐性的音乐思维操作活动。既然它是一种音乐思维操作活动,那么决不能是耳朵机械的、被动的、无目的参与听觉活动,而是需要学习者在敏捷的思维下,将无意识、混乱的听觉调整为清晰地、有目的的听觉。从语言角度来讲,就是要将“听见”、“听到”上升为“仔细听”、“凝神细听”。“听见”、“听到”是所有正常人都具备的功能,而“仔细听”、“凝神细听”则是一种心理功能。在听觉训练时,声乐学习者就是要根据音色的要求,作品的需要,积极开动大脑,采用感受、比较、检验等方式,让自己保持听觉的警觉性,仔细听、注意听,并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这种“凝神细听”的心理技能。

2、声乐学习中的听觉训练的步骤

根据声乐学习中听觉训练的特点,要锻炼声乐学习者的“凝神细听”的心理技能,提高他们耳朵分析、判断、检验的能力,本人认为建立一套较为系统、全面的听觉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演唱者应当从学唱第一个音开始就应该学会用耳,这是听觉训练的第一步。从初学者来看,我们主要运用元音断唱来训练。但是在练习时,很多演唱者往往只是注意到如何发声,而忽略用耳朵仔细倾听。其实,从一开始演唱学习者就应当将正确的发声与美的声音结合起来,强调听觉的训练,用耳朵检验声音的好听与否,从而判断动作的正确与否。当发声后,学生根据回忆教师范唱时的音色,注意听声音是否与教师范唱时的保持一致,如声音是否充分地发出来了;是否有良好的振动与共鸣;发出第一个音后,再仔细倾听声音的持续与延长;是否真正达到教师所要求的明亮、宽厚、饱满、集中、具有共鸣等音色效果。如果耳朵检验的结果是挤压、生硬、闷暗、尖炸,那么演唱者能够立即感觉到发声后出现的问题,如,很有可能喉咙不够放松,或撑喉、卡喉,或是发声后,继续对声带施加压力等不规范的发声所致。这一过程是最基本的技能学习过程,要学会将单个音演唱得动听,就要懂得如何听,学会怎么听,将耳朵与手部动作配合好,才能将第一步走稳,将基础打牢。

第二步,当演唱学习者学会单个音的演唱,学会检验单个音的声音效果后,演唱者便可以尝试学习连音,学会听两个音一组的小连线。这时声乐学习者主要是检验两个音之间是否真正做到了连接,声音是否均匀、统一、圆润。当学会演唱和检验两个音一组的连音以后,学习者可以继续增加练习几个音一组的连音。

第三步,学会检验连音的演唱后学习者就可在第一、二步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乐句的演唱,听乐句演唱的效果。这时,演唱者首先要学会倾听乐句中音与音之间的联系和倾向,仔细听乐句中声音是否基本均匀、平衡,然后要结合句头、句尾、句中的语气、强弱等去检验演唱出来的乐句是否符合乐句进行的规律。

第四步,学习者在掌握好以上听觉技能后,主要开始听演唱作品的声音效果了,这时需要具备更加灵敏的耳朵。演唱作品时,学习者要保持清晰的思维,把握音乐进行的规律,体会作品的内涵与风格,用耳朵检验演唱的音色是否符合作品内涵、情感、风格的要求。通过这种按部就班的听觉训练,声乐学习者将渐渐养成“细致聆听”的习惯,练就一双具有高度敏感的耳朵。并根据准确的声音概念,检验自己演唱的音色是否符合声音意识中所形成的“美”的音色听觉形象,从而调整自己演唱的音色,使其达到“美”的音色。

在声乐学习中,要唱出美妙动听的音乐、绚烂迷人的音色,那么演唱者不仅要加强生理技能的训练,同时还应注重心理技能的培养,并协调好生理技能与心理技能的关系,科学、合理的综合各种技能,对音色进行的调控。卓越的生理技能是演唱出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音色的基础。良好的声音意识是演唱者唱出优美音色、表现出动听音乐的前提,它告诉演唱者们需要表现何种音色,指导他们运用何种演唱技能表现何种音色。而敏锐的听觉技能是演唱者演唱出美音美乐的保证,它通过比较、评判、检验已演唱出来的声音,告诉演唱者音色是否达到美音的标准,然后演唱者们再调整自己的演唱方法,直到符合头脑中“美”的音色标准。在声乐演唱中,生理技能与心理技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二者皆不可缺的。演唱者要想调控出优美动听的音色,不仅要把握好一定的生理技能,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技能,只有不断训练、巩固和加强这两种技能,我们才能自如的调控出歌唱的“美音”来。

参考文献:

[1]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8

[2]张前著.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张平清.《声乐教学中音色的审美定位》吉安师专学报.1999

篇2:音乐歌唱技能要点

n为了提高学生表达歌曲的能力,唱歌的基本技能是至关重要的。但同时注意年龄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唱歌技能训练应该按照要求一步一步地提高大纲,不能太急急,否则会匆忙不起。nOne,唱姿势

n良好的唱歌姿势对歌手非常重要,它就像一个战士射击,运动员比赛,需要正确的姿势,所以老师必须给学生正确的姿势来唱歌。

n首先,结合歌唱教学实践,给学生演示,让学生可以区分正确和不正确的唱歌姿势。正确的唱歌姿势,要求是站立垂直,双脚稍微与身体分离,头部是,眼睛作为肩膀轻微向后移动,胸部自然张开,腹部沿着自然收缩,下巴恢复,感觉像从下腹部到肩膀之间形成一条直线。另外精神充满,有平静的感觉。坐在唱歌,要求上身自然垂直,正确,双腿弯曲分开,双手平放在大腿上,看教科书 当唱歌时,要求双手拿教科书作为唱歌,绘画,左手书,右手用小动作轻轻拍打。总之,指导原则是正确的姿势自然美,有利于歌唱和身心发展。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学生会出现在研究那些不正确的姿势,主要问题是上翻,胸部过高,腹部太凹,肌肉和精神压力,不仅影响呼吸,正常活动的器官声音光滑,不美观,这不利于唱歌和学生的正常发展。nSecond,唱呼吸法

n首先让学生知道如何在歌唱中呼吸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掌握,慢慢呼吸,慢呼吸快,快呼吸,快呼吸快呼呼基本的唱歌呼吸练习。

nSecond,老师在教学中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演示,指导学生练习。

n第三,正确的呼吸法被广泛应用于当今流行的胸部和腹部组合呼吸法,从鼻子和嘴呼吸空气,气管吸入肺,胸部自然后面有强烈的感觉。这是由于膜片下降,在腹部器官受压,所以腰部和腹部也相应扩张,但不会太突出腹部,而且自然适当,颈部肌肉自然放松,不要紧张,不要肩膀,吸气根据需要确定气体的大小,从而控制和使用呼吸。

nFourth,结合歌唱和呼吸功能训练的实际例子,如:教蒙古民歌歌曲,老师应该按照歌曲的要求,指导学生练习和掌握相对平滑和缓慢的呼吸呼吸呼吸法。另一个例子是唱歌游击歌曲可以是歌曲的要求,引导学生练习快呼吸慢呼吸法。

nFifth,注意小学生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否在青少年的身体发育期,不宜成人或专业培训要求进行培训,注意课堂健康和身体健康教育,保护幼年呼吸器官。

n除了以上还应注意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常有一些学生经常不够打球,唱歌高音时的努力,不确定,负担比较重等,都是由于缺乏呼吸,缺乏支持,不能控制和使用歌唱和呼吸的方法,因此,必须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

第三,歌唱的声音方法

n说和说一个重要的工具是器官的声音,老师引导学生纠正头发 声音和主唱的技能和技能。首先要了解声乐器官的组成,少年范围的声区,可变声特性和语音护理,语音练习等。

n第一,声音器官简介及其功能

n1,呼吸器官:鼻,喉,气管,支气管,肺,胸和腹,隔膜。n2,声带器官:喉咙,声带等。

n3,语音调节器官:咽,口,鼻腔等谐振腔。

n4,咬人,关节器官:嘴唇,牙齿,舌头,腭,下颚等。

每一个上述的声乐器官,都有自己的功能,而且相互关联,它们彼此密切相关,有机音响器官系统的工作。在唱歌时,如果正确控制和使用这些声乐器官,声音??会清晰,愉快,甜蜜。

nSecond,小学生在范围和音响领域

n初级学生可以唱的声音,从最低到最高距离之间的距离称为小学生,总范围一般从小学一组到小学组2c。

n初级学校学生在音区是根据不同的谐振腔声音的总范围,声音特性变成高,低三个声区,声区也叫混合声区,是小学生有 一些必要的练习曲。

n初级学校发音练习一般排在每节课开始的时候,不要太长,还要注意科学,系统,少而精。唱正确,精通,每次练习的声音都应该注意程度的难度,一般应该从浅到深,每首歌曲都有自己的声音要求,必须按照要求做,并且校正学生经常发生喉,鼻,颤抖的声音,泄漏,白色等问题,继续给予指导和纠正,还要解释说明。nFour,唱歌,咬合法

nBite是发音方法的正常发音,识别部分发音的首字母,发音是找到主元音的元音,按照耳语扩展口和注意韵,简而言之,到字前缀,Tail的发音方法来咬,清晰,以便清晰地唱歌,那不能混合。

n此外,注意那些常见的地方口音,教师应给予正确,加强标准实践和推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个体模型和集体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来练习。

篇3:浅析儿童歌唱技能的培养

当前, 歌唱已经成为儿童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也成为培养儿童音乐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然而, 从当前我国儿童歌唱技能应用现状来看, 一方面我们已经看到儿童歌唱技能应用的确能够为儿童歌唱添彩, 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有一些儿童歌唱技能应用并不科学。

(一) 儿童歌唱技能应用为儿童歌唱添彩。儿童的歌声被称为是最纯真的天籁, 而针对儿童歌唱技能恰当的应用, 则会为儿童歌唱增光添彩, 让这种纯真的天籁更加的沁人心脾。比如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 4岁的陈天佳演唱的《茉莉花》可谓惊艳全场, 其银铃般的童声流淌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与其在演唱过程中恰当的运用歌唱技能是分不开的。在当前, 许多的儿童音乐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儿童歌唱技能应用的重要性, 在继续保持儿童纯真声音的基础上, 通过对儿童视唱练耳、乐理知识等培训, 进一步培养了儿童的乐感, 让儿童真正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从而逐步提高了自身的音乐实践水平。

(二) 有些儿童歌唱技能应用不科学。主要表现为有的小朋友吐字不清甚至五音不全, 有的小朋友不能合理换气一口气唱到底, 还有的小朋友真假音转换痕迹过于明显, 甚至有些小朋友在演唱中面无表情将歌曲唱完, 像是在完成一项艰苦的任务。造成这些表现都是因为儿童歌唱技能应用不科学导致的。这与我们对于儿童演唱技能的培养是有直接的关系, 反映出来我们在具体的儿童演唱技能的培养中存在着教学缺陷和漏洞。比如没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没有结合儿童自身的特点因人制宜等等。

二、多措并举加强儿童歌唱技能的培养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儿童歌唱技能的培养, 对于提高儿童歌唱质量和水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如何科学的培养并应用儿童歌唱技能, 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现实的问题。

(一) 在歌曲的选择上,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对于老师而言, 在歌曲的选择上不要一味的打压孩子, 不能根据自己认识歌曲的程度来一味的要求孩子只唱儿童歌曲, 要扩大歌曲的选择面。有一些难度较小、旋律优美而且孩子又有兴趣的歌曲, 也可以成为儿童演唱的选择。不同年龄的孩子自身的条件是不同的, 即便是对于同一个孩子, 其音域、音色等基础条件以及其对于歌曲的喜好等, 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而正是因为这种变化, 也促成了儿童歌唱中的多样化。比如有些孩子喜欢有律动感的歌曲, 有些孩子则喜欢旋律悠扬的歌曲, 老师要尊重这种不同, 尊重孩子们的选择。特别是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 要从歌曲的难度、音域和旋律等, 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引导, 从而吸引孩子对于演唱的兴趣, 为更好的掌握并运用演唱技巧做好铺垫。

(二) 在演唱的技巧上, 合理掌握并科学运用到演唱中。一是把握儿童嗓音特点教授儿童合理发声。有些儿童认为唱歌的声音是依靠喉咙发出的, 因此他们在具体的唱歌中不是靠喉咙喊出来就是靠喉咙挤出来, 这种演唱方法会导致孩子不正确的演唱习惯, 长此以往还有可能会损坏孩子的发声器官。比如年龄越小的儿童, 其声音会更加单薄, 音域也会更窄, 对于老师而言, 要掌握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发声规律, 把握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嗓音特点, 教授儿童合理发声, 真正的进行科学的歌唱技术训练, 让儿童真正学会发声和歌唱。二是加强语言的训练。当前, 有些儿童发音口型不对导致唱歌时字音不对, 有些儿童气息转换不正确导致唱歌时喷吐能力差, 而有些儿童咬字吐字不清晰导致唱歌出现偏差。因此, 对于儿童演唱要加强语言技巧的训练。老师自身首先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才能以身示范, 让儿童在耳濡目染中掌握好每一个字的发音口型和气息的转换。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要多用“啊”、“哦”等字, 来训练儿童找到正确发音口型的感觉。还要多加强带爆破音的字的练习, 如“波”、“破”、“摸”等, 锻炼儿童的嘴、唇以及舌尖的喷吐能力。这样在儿童具体的歌唱中, 才能实现“丰富的共鸣、圆润的音色、声音的延续和传达”。

(三) 在教学过程中, 要做到寓教于乐。歌唱教学是当前儿童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要鼓励孩子, 避免打击造成孩子对声乐产生厌烦, 让孩子在玩中学,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一是培养儿童的演唱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儿童演唱也不例外。儿童对唱歌有兴趣时, 便会表现为学习速度特别快, 歌唱感觉更好, 运用技巧也更加娴熟。这不仅需要老师要全方位的丰富自己, 进行充满热情的示范演唱, 还需要老师配合优美的舞姿和幽默的语言, 从而以积极向上的情绪对儿童进行引导, 真正唤起儿童唱歌和表演的欲望。二是创新形式加强结合。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特征, 对于老师而言, 要结合他们的特点, 真正设计出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 实现儿童歌唱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从而进一步达到教学实效。儿童总体的特征是活泼好动, 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儿童, 对音乐的领悟力并不强, 更喜欢用动作表现出对音乐的感受。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 与游戏、舞蹈等进行有机结合, 从而将歌唱技能培养形象性的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宋萍.浅谈儿童声乐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大舞台, 2011, 3.

[2]唐建平.儿童声乐教学的作用与训练方法[J].成都师专学报, 2002, 3.

[3]姜阳.儿童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篇4:加强共鸣技能指导 培育歌唱新人

关键词:共鸣 歌唱 作用

我辅导的学生张焕焕等同学连续获得2007年、2008年河南省职业学校声乐大赛一等奖。领导和同志们向我祝贺,但我觉得,获奖同学在歌唱方面进步较快,主要得益于他(她)们对共鸣技巧的掌握,我的作用主要是在共鸣技巧方面给予了点滴指导。

人体内的每一个空隙构成了天然的共鸣机构。气息激起声带的振动发出声音,然后借助于胸腔、口腔、咽腔、鼻腔、头腔这些共鸣机构来调节、扩大,使声音变得洪亮、圆润,用最少的消耗,达到最大的共鸣。我们日常的讲话中,这些器官不必加以调节即可自然取得共鸣,但在歌唱时,这种自然的共鸣就不够了。歌唱不仅要求声音宏大,而且要求它圆润、丰满,有弹性,有足够的泛音,因此,演唱者必须在自然的基础上,锻炼和加强共鸣机构的调节,使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怎样才能得到良好的共鸣?人体的各个共鸣腔体,只是产生共鸣的先决条件,而如何取得歌唱时的正确共鸣,还有赖于整个歌唱器官的适当配合和调整。这就要求歌唱者必须弄清楚:声音产生的位置,气息输送的方向,如何在共鸣腔里调节和扩大音波,如何产生泛音,以及各发声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在歌唱的一瞬间达到:呼吸自然,流畅,有支持,声音明亮,圆润,有弹性,穿透力强。

要达到这个目的,歌唱时必须:

1.将颚骨兴奋提起,保持打哈欠状态,舌头平放在口腔内,抵于前齿下面,利用呼吸的弹力,将声音“叨”进口腔内,并使它向上向前运动,在硬腭前端振响,经过反射作用产生明亮而有弹性的声音。

2.使用正确的起音方法。通常使用的是软起音,即在准备发声的一瞬间,将声门关闭,起到挡气作用,促使空气密集于出口处,然后轻轻打开声门,平稳、轻巧地发音,使鲜明、干净、圆润的声音迅速地冲出声门,这就叫软起音,它能使发声器官更有持久性。

3.用开口音的感觉唱闭口音,用闭口音的感觉唱开口音,这样可使开口音不散、不撑,闭口音不挤、不尖,达到声音圆润、甜美的效果。

4.良好的共鸣产生于正确的呼吸。假如呼吸的状态不正确,声音的真正潜力就不能发挥。呼吸不解放,歌唱的时候就会依赖喉咙和咽部肌肉的力量,使声音失去弹性。

5.在歌唱时,各共鸣腔的运用不应是孤立的,要相互协调、配合。歌唱者要有一个完整的共鸣感觉,即混声共鸣感,一种上下贯通、均匀、统一的立体感,而不是孤立地依赖某一部分在歌唱,这样才能获得结实、明亮而富有弹性的声音。

总之,如果你在歌唱时肌肉放松,呼吸畅通,自己感到轻松、舒服,那么,你的歌唱状态就是正确的。

在歌唱时,要防止片面追求音量大,音量过大会产生以下毛病:

1.舌根压缩抬起,使声音从咽部发出后,在上咽腔受到阻碍,不能顺利进入上部共鸣腔。

2.舌头过分伸前,使音波的力量松散,变成粗糙的喉音或空洞、虚弱的声音。

3.下巴紧张,使喉头不能保持稳定,松弛的状态,妨碍了声音的畅通。

4.喉头过分提高或过分压低,使咽喉部分过分紧张用力,把声音流动的通道收缩,阻止颤音自由的通向咽喉和胸部的共鸣腔。

头腔共鸣更重要。意大利歌唱家巴拉认为:“那些善于把声音送到头腔去的人,才是真正在歌唱。谁会用头腔共鸣,谁就能唱一辈子,失掉了头腔共鸣,就不再是一个歌唱家。”这说明头腔共鸣对一个歌唱者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头腔共鸣呢?我的体会是:

1.交替使用张口与闭口哼鸣发声练习。练习时,略带微笑状,颚骨稍稍提起,双唇自然松弛地闭合,舌头平放在口腔里,舌尖轻轻地触及下齿,气息通过声门,震动声带产生苍音。通过咽腔沿着舌面向前向上移动,软腭轻轻向上提起,使声音在咽腔和鼻腔顶端同时产生共鸣,连同眉头处都有振动的感觉,随着音阶向上发展,双唇逐渐张开,但声音位置仍保持在鼻腔顶端的空穴里。

2.鼻腔是通向头腔的关键通道。要获得头腔共鸣,必须打开鼻腔。用打哈欠的感觉使软腭和咽壁所形成的咽腔共鸣管道稍稍向上向里靠拢,这样便能打开鼻腔,使声音沿着鼻咽腔管道,在深呼吸的支持及各器官的巧妙配合下,进入鼻腔顶端的空穴,产生共鸣。

3.正确掌握换声技巧,是获得头腔共鸣的桥梁。有些人自然声区比较统一,不存在明显的换声问题,但大多数人是需要换声的。所谓换声,就是自如地掌握和运用母音变化的规律,使声音很流畅地由一个音区向另一个音区过渡。

低音区、中音区不要唱得过重、过沉。好的声音不在音量而在音色、音质和正确的声音位置,虽然音程变了,但声音位置不要变,保持在上腭之上,这样才有利于声音的过渡。

中音区要唱轻、唱柔,声音要干净,明亮,起点要高。男高音、女高音在C2、e2、d2几个音上逐渐使音色难以察觉地略微变暗,通过母音变化的规律使ɑ带o,e带ü(yu),i带e,o带u的色彩来解决换声即高音的关闭(掩盖),由此获得头腔共鸣。

要获得头腔共鸣,不是一个部位的努力所能解决的,要使各个发音器官在一瞬间巧妙地恰如其分地配合好才能完成。抓住了头腔共鸣的培养也就抓住了共鸣技巧指导的纲。我也就是抓住了头腔共鸣这个纲,张启了其他共鸣腔的目,做到了纲举目张,使得我校在省级声乐大赛中不断推出新人。

上一篇:以tial结尾的单词下一篇:广东省制造业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