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中学生歌唱气质的培养

2024-05-24

浅谈音乐教学中学生歌唱气质的培养(精选6篇)

篇1:浅谈音乐教学中学生歌唱气质的培养

浅议中学生歌唱气质的培养

一个人的气质是内部修养,外在的行为谈吐~ 待人接物~用培养气质来使自己变美的女子,比如用服装和打扮。在字典当中,对气质的解释是这样的:气质是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也指一个人的风格特点。这主要是指不同的人在生活中以气质给人留下的不同印象。特定到歌唱气质,应该是一个歌唱者在歌唱中表现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特点。比如:当前活跃在舞台上的歌唱家,一提起某人的名字,其歌唱形象、声音特点和演唱风格便立刻在我们大脑中浮现。这就是歌唱者有个性的歌唱气质在观众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歌唱气质的形成是一个歌唱者成熟的表现。而歌唱气质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或唱几首歌就能练就的,它是歌唱者在长期的艺术追求、艺术审美和艺术实践中经过摸索、千锤百炼而逐步形成的个人演唱特点。

在音乐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歌唱气质

1.通过对歌唱语言的把握形成独特的歌唱气质

声乐中的语言是音乐化的歌唱语言。它通过音乐的造型手段使语言音乐化,使之富于音乐旋律节奏感与歌唱性。首先,歌词作为人类书面语言的一种,具有极高的文学性:以语言塑造形象,叙述一段故事或表现某种情感。其次,从形式上看:歌唱语言具有极高的凝练美和准确性。受人声嗓音本身和听众听觉承受能力的制约,在一定的时间容量内,歌词不能像诗歌一样根据内容或抒情的需要着意铺陈。而且,声乐曲式的时间容量也是有所限制的。因此,歌唱语言不得不凝练它的语言表现:以极少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用最准确的词句完美地表达思想情感。再者,从语言格式上看,歌唱语言具有极强的节奏和韵律性。歌唱语言是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上由创作者精心设计和创作的具有特定思想内容、语言规律和音乐风格的语言,富含音乐的因素,又富有歌唱性。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了解歌唱语言的音乐特点,要求学生提高文学修养,准确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来描述人物的形象。比如,描述我们当代生活的歌词内容和情感一般容易理解,而中外古典歌曲、传统的中国古典戏曲和中外歌剧,不仅离我们的时代较远,更有文化审美上的差异。如果不理解词意,不掌握戏剧情节的来龙去脉,就只能按照字音与旋律的变化漫无目的地唱,使听众不知所云。另外,在分析歌词时,不能只停留在歌词的表面意思上,而应结合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深入挖掘其潜在意义,并进行分析、感受和表现,以便更完美地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因此,要求学生广泛涉猎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把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文学修养糅入到对歌词的理解中,确定歌曲的演唱基调,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这也是形成歌唱气质必不可少的因素。

2.通过对音乐的演绎形成独特的歌唱气质

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靠语言来达到交流的目的。人类的语言不仅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更是用以表达丰富情感的载体,即人类的日常语言具有一定的生活语调。生活语调主要通过概念及其逻辑关系来表达人的思想,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生活语调的抑扬顿挫是歌唱语调的基本来源。由歌唱语调形成的歌唱旋律具有造型性、抒情性、叙事性和戏剧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是为准确地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而服务的。歌唱气质的形成,要求投入大量的心思去挖掘音乐中的美,要让学生多朗诵歌词,体会歌词的抑扬顿挫和平仄关系中蕴含的声调美。声调美是声乐旋律的造型基础。声调美再加上音乐的音高、节奏、调式、和声等手法创造出鲜活的音乐形象,达到声乐旋律的造型目的。而同样的声乐旋律,具有不同歌唱气质的歌唱家演唱效果截然不同。比如《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歌。这是一首情真意切、清新隽永、充满诗情画意的精美之作。既描写了大自然的雪景,又把雪比作具有洁白纯净的心灵、滋润万物成长的春的使者,给雪花赋予了活的生命。歌唱家殷秀梅和彭丽媛都曾经演唱过这首歌,然而留给我们的印象和审美享受是截然不同的:彭丽媛声音明亮,演唱情真意切,听者像被春雨滋润,给人奋发向上的感觉;而殷秀梅声音宽厚,演唱极富深度,唱出了雪花让大地回春,用自己的生命滋润整个大地的献身精神,既有雪花的温柔又有雪花的皓气,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这就是不同的歌唱气质产生不同的演唱效果,给听众截然不同的艺术享受。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歌唱音乐的基础上,合理演绎声乐旋律,形成自己独特的歌唱气质。

3.通过提高对歌唱职业的认识和艺术审美水平形成独特的歌唱气质

歌唱表演是要讲究个性和气质的。歌唱个性和歌唱气质是一个歌唱者成功的关键因素。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歌唱事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一个称职的歌唱者是以自己美好的声音和充满激情的演唱来表现不同艺术作品的美,通过演唱传递给听众,获得美的享受,受到启迪。因此,要使观众最大程度地获得艺术享受的满足感,歌唱者不能把作品唱得平淡无味、毫无生机。我们对某位歌唱家留下美好印象,除了他有漂亮的声音和动情的演唱外,他们在舞台上的歌唱形象也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久而久之,他的歌唱形象固定在观众心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歌唱气质。不同的歌唱气质把不同的美传染给了观众,体现了歌唱者典型的、稳定的个性特点。音乐教学中教师接触的学生各不相同:有的性格大胆活泼,情绪变化强烈,有的虽然不好动,但情绪和情感发生变化快,且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两种性格都比较适合歌唱专业。而有的学生心理活动迟缓,缺乏歌唱激情,见人羞怯,这种性格不符合歌唱者的心理素质。教师应循循善诱,使学生逐渐改变这种心理,走上正常的歌唱道路。让学生形成良好歌唱气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提高艺术审美水平。由于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不同,兴趣和爱好不同,而每部作品的思想感情不同。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同,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及情感反应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个性。这种审美个性决定着歌曲演唱处理的个性,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歌唱气质。因此,要求学生提高审美水平,使自己的嗓音条件和作品选用尽量达到统一。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还有助于和歌曲作者的精神气质产生共鸣,最大限度地表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篇2:浅谈音乐教学中学生歌唱气质的培养

长垣县苗寨镇马野庄慈济希望小学 赵艳

摘要: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使学生通过情感体验陶冶情操,进实现其素质的全面提高。本文结合自己多年在音乐教学中的经验,就如何在歌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这一课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歌唱教学、培养情感、创作背景、创设情境、范唱、歌词

正文: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歌唱教学中同样需要学生情感的参与,因此,在演唱一首歌曲时,是否能打动听众,不仅要求演唱者有动听的嗓音和娴熟的技巧,还要把握好情感的表达。情感把握得好,歌唱表现就生动形象,如果把握得不好,那么歌唱就很乏味,毫无感染力。

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以培养音乐家为目标,而是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类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和欣赏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仔细聆听,动情歌唱,使其自然而然的走进作曲家所表现的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去,在音乐的熏陶下,不断地愉悦身心,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但是当前的音乐歌唱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对学生在作品艺术形式的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而忽视了对情感的培养,这种音乐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由此看来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歌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呢?

一、通过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音乐作品和其他的音乐作品一样,都凝聚着创作者崇高的思想感情。他们都是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开展情感教学不可多得的教材。为此,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出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逐步丰富和发展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小学生的年龄小,生活阅历不够丰富,缺乏特定情感的生活体验,有时很难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在课前先给学生们讲解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的话,有助于他们理解歌曲作品的情感,为他们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我在教唱歌曲《雪绒花》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些雪绒花的图片让大家欣赏,介绍雪绒花的生存环境:雪绒花生长在阿尔卑斯山脉的雪线上,只有在冰雪莲年的冬天才能见到它,使学生感受到雪绒花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奥地利人把雪绒花作为自己的国花,只有最勇敢的勇士才能佩戴它,后来雪绒花就成了勇士的象征。然后向学生介绍法西斯时期纳粹党的残忍行径,丑上校和玛利亚对祖国的深切热爱之情,随着音乐学习歌曲,让同学们感受旋律的优美,带着对主人公的深切爱戴和对法西斯的痛恨,体会奥地利人民的苦难和光荣的斗争历史,这样在演唱歌曲时,学生就能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和音乐主题产生共鸣。

二、通过朗读歌词,深化学生的情感

演唱好一首歌曲不单单要求有较好的声音条件,还要求有真挚的情感,只有二者相结合去演唱,才能打动他人。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要让他们很好地理解歌曲的内涵,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必须从歌词入手,因为歌词的语言形象是歌曲艺术创造音乐形象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歌曲中的内涵表达出来。

在音乐教学中,学习一首新歌,在唱曲谱之前,我先让学生将歌词反复的朗读几遍,了解歌曲的内容,体会歌曲的情感,这样不仅能帮助小学生认识歌词中不认识的字,同时也可让他们在多次朗读中细致入微地领略和体会歌词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学生对歌词的理解深了,就会自然而然地将语言和声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演唱时才能流露出真挚的思想情感,使歌曲表达的更加完美。

三、教师有感情的范唱歌曲,点燃学生的情感火种

在学生的心目中,他们最爱听的就是教师的歌声,并且面对面的演唱可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孩子们总盼望自己的老师能经常演唱歌曲给他们听,希望自己能向老师一样拥有美妙的歌声。小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会努力去模仿老师的歌声,希望能和老师的歌声一样动听。教师用优美的声音范唱歌曲,学生会对歌曲的旋律、音乐风格、音乐情感有一些初步的印象,也会对老师产生一种钦佩之情,这样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唱歌曲《茉莉花》时,我先让学生观赏茉莉花,感受茉莉花的美,体会茉莉花的清香,然后我用优美的声音有感情的范唱歌曲,让学生感受到不仅茉莉花很美,歌曲的旋律也很优美。此时教师的范唱,有助于学生记住歌曲的旋律,感受旋律的美,激发学生对茉莉花的喜爱之情,使他们感情投入的演唱歌曲。

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范唱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若能灵活的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歌唱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唱歌的兴趣,培养他们在歌唱时的自信心,让他们在歌唱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从而表现音乐。

四、创设情境,升华学生的情感

音乐课中的情境教学,是一种充满感情色彩的活动形式,主要是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音乐情境,能唤起学生投入情感表现音乐的欲望,使学生在愉快轻松地氛围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直接体验了特定的情感。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师可让学生现场表演音乐情景剧,在表演中师生可进行良好的互动,有助于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学生也可自主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例如我在教唱歌曲《小红帽》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一些和歌曲有关的图片,又让他们听童话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学唱完歌曲后,学生对小红帽的形象也了解了,在此基础上,我请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歌词的内容为歌曲创编音乐情景剧,我巡视指导。我提示学生:小红帽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她走在去外婆家的路上的心情怎样?当她遇到大灰狼时又是什么心情?当她平安回到家和妈妈进入甜蜜梦想后又是什么心情?在我的提示下,同学们设计出了小红帽的情景剧。我让他们一组一组上台表演,同学们的表演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把小红帽的心情变化表现的非常到位。通过表演情景剧,大大地调动了学生歌唱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歌唱的兴趣,使他们在自己的表演中细致地把握住了歌曲的情感,在歌唱中能用真情实感去演唱。

黑格尔说:“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因此,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突出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明确情感目标,以利于在课堂中施舍和完成。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牢记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全身心投入地去上每一节课。只有老师先动了情,才能感染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情感。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集体活动形式让学生接受情感信息,使学生在充满情感的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教育,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熏陶,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叶盛水.音乐教学要敢于创新.新课程,2013年12月

[2]王志明.情感渗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河南教育,2010年11月 [3]许革平.增强自身感染力,引领学生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河南教育,2009年12月

[4]程海霞.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河南教研,2010年第20期

篇3:论声乐演唱者歌唱气质的培养

一、歌唱气质的内在素养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那些不是专门从事声乐演唱事业的人,他们喜爱歌唱,通过歌唱来抒发情怀,在歌唱时非常投入,把他们的生活经历与经验融入到音乐中。就是我们从事声乐演唱专业的人在这方面,有时也比不上他们。还有戏曲演员,在表现人物时把戏中人的思想、情感真实动人的表现出来。同时观众也被他们感染、感动。这样的感染与感动笔者认为它就来自于歌唱气质。歌唱是用来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歌唱的目的是创造性的把歌曲的乐谱变为音响效果,传达给观众。同时,这也是一种创新,在深刻领悟词曲作者的思想情感后,演唱者在歌唱时也适当的融入了一部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而后用歌声把它表现出来。当然这也要求声乐演唱者具有较好的音乐、文学,以及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素养。把这些素养合理的结合到一起,就是声乐演唱着歌唱气质的一个部分。

每两年一届的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就有综合素质考查这样面内容,涉及了文学、历史、音乐、语言、天文、地理、戏剧、美术等内容。在参赛选手中,有的选手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非常自信准确。还有一些选手的综合素质的积累很有限,在回答不上来问题的时候显得很尴尬。如果一个声乐演唱者仅仅学会了声乐演唱的技巧,而无视其他有关知识的积累,那么他就会成为一台歌唱机器。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提醒着每一位歌手应该重视综合素质的积累。让我们的歌唱更加具有活力和灵性。

生活体验情感也是一个歌唱演员自我修养的重要组成方面。在生活中经历体验。但是一个人的生活范围和阅历是有限的。可以通过阅读书籍、电影、电视等其他艺术领域中来拓宽眼界,吸取营养。这样在演唱作品的时候才能恰当的表现出歌曲的情感思想内涵,准确把握作品风格,从而更加完美的表现作品。

二、歌唱气质可视部分——舞台上的表演

声乐演唱者在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情感积累之后,还要有完整和流畅的舞台表演,这才是具有美感的。一个歌唱演员在舞台上只是一味的唱着而没有动作上的表演加以辅助,那么他的歌唱就会显得乏味不生动。在舞台上完美的歌唱,应是良好的歌唱状态与形神兼备表演相结合,这才是人声合一的境界。

歌唱时站立的姿势,直接关系到人体中参与歌唱的各个器官能否良好的配合,能否带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美感。传统的民歌演唱艺术中曾说过:“眼到、形到、神道”就是指声乐演员在演唱时的姿势与状态。从整体来看,在演唱时头放平、两眼平视前方、面带微笑、精神饱满、两肩自然下垂、胸部挺拔张开、两脚与两肩同宽。只要重心稳,都是可以的。但是一定保持自然大方和积极兴奋的歌唱状态。

肢体语言是情感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演唱来说也是如此。演唱时手势也要根据歌曲的内容,来进行合理的设计。所做的手势不能过多,要做到随情而动,不然就会影响到整体的演唱。所以肢体语言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部分。

人类的情感丰富,声乐演唱者在歌唱时是否投入,从他脸上的表情也可判断。著名的戏剧表演艺术家卓别林经常对着镜子来练习自己的面部表情,为的就是在表演中人物更加生动。演唱时面部表情和动作不能做作,不然可能会引起观众的反感。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同的眼神也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心情。所以根据的音乐情感而去投入的演唱,这样面部表情也会相应的自然。这也是声乐表演者的基本素质之一。

三、广泛掌握音乐体裁、音乐风格以此来培养歌唱气质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声乐演唱艺术也是一样的,通过演唱不同体裁、风格的作品,可以提高修养,从而进一步培养自身的歌唱气质。

曾今那些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健康向上的歌曲,最能体现一个时期内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追求。学唱那些经典曲目时,我们在演唱的过程中会下意识的模仿,从而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并逐渐掌握各种音不同音乐的特征和音乐风格。另外,许多歌剧曲选当中的音乐形象鲜明、结构复杂、风格突出。在掌握演唱技巧的同时,还可以具体的了解演唱技术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培养良好的艺术作风。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也必然的会让人们的精神世界随之丰富,能够反映人们精神生活与情感的经典声乐作品,也会更多。在这样的一种发展趋势下人们的视野将会更加开阔,面对未来这样的一种局势,声乐演唱者必须要把握住神情兼备与歌唱表里结合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获得良好的演唱气质。

摘要:歌唱气质是歌唱演员整体素质中重要的一部分,演唱气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演唱气质的内在表现,即声乐演唱者文化修养和情感的积累。第二部分是声乐演唱者歌唱气质的可视部分,指的就是声乐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第三个方面是掌握音乐类型与风格的广泛性和多样化。一个具备了良好歌唱气质的声乐演唱着会为观众们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

篇4:论音乐教学中歌唱气质的训练

关键词:歌唱气质;歌唱语言;音乐演绎;艺术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34-01

一、什么是歌唱气质

字典中对气质的解释是这样的:气质是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也指一个人的风格特点。这主要是指不同的人在生活中以气质给人留下的不同印象。特定到歌唱气质,应该是一个歌唱者在歌唱中表现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特点。比如:当前活跃在舞台上的歌唱家,一提起某人的名字,其歌唱形象、声音特点和演唱风格便立刻在我们大脑中浮现,这就是歌唱者有个性的歌唱气质在观众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歌唱气质的形成是一个歌唱者成熟的表现。而歌唱气质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或唱几首歌就能练就的,它是歌唱者在长期的艺术追求、艺术审美和艺术实践中经过摸索、千锤百炼而逐步形成的个人演唱特点。

二、歌唱气质的重要性

在音乐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我们常见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从学校毕业时,音质、音色和共鸣已达到一定程度。论技巧对许多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歌剧选曲都能胜任,我们认为他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演唱功底,但其艺术表现及演唱时的整体美感却难以激动人心,他们也为自己倾尽全力的演唱却得不到观众发自内心的称赞而苦恼。类似的情况在历届全国歌手大赛中更是屡见不鲜,能够参加比赛的歌手,从声音和演唱技巧方面没有太大差距,选手能否巧妙的运用声音,能否正确把握作品感染观众,整体歌唱气质如何是取胜的关键所在。在声乐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就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整体歌唱气质的重要性,把培养学生的歌唱气质同训练学生的声音技巧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漫长的声乐学习过程中追求、体验作品中存在的美,传达作品的美感,逐渐形成自己的歌唱气质,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修养,让观众不能遗忘的歌唱者。

三、音乐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歌唱气质

(一)通过歌唱语言的把握形成独特的歌唱气质。声乐中的语言是音乐化的歌唱语言。它是通过音乐的造型手段使语言音乐化,使之富于音乐旋律节奏感与 歌唱性。

1.歌词作为人类书面语言的一种具有极高的文学性:以语言塑造形象,叙述一段故事或表现某种情感。

2.从形式上看:歌唱语言具有极高的凝练美和准确性,受人声嗓音本身和听众听觉承受能力的制约,在一定的时间容量内,歌词不能像诗歌一样根据内容或抒情的需要着意铺陈。而且,声乐曲式的时间容量也是有所限制的。因此,歌唱语言不得不凝练它的语言表现,以极少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用最准确的词句,完美的表达思想情感。

(二)通过对音乐的演绎形成独特的歌唱气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靠语言来达到交流的目的。人类的语言不仅是活动信息的主要渠道,更是用以表达丰富情感的载体,即人类的日常语言具有一定的生活语调,生活语调主要通过概念及其逻辑关系来表达人的思想,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生活语调的抑扬顿挫是歌唱语调的基本来源。由歌唱语调形成的歌唱旋律具有造型性、抒情性、叙事性和戏剧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是为准确的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而服务的。歌唱气质的形成要求投入大量的心思去挖掘音乐中的美,要让学生多朗诵歌词,体会歌词的抑扬顿挫和平仄关系中蕴含的声调美。声调美是声乐旋律的造型基础。声调美再加上音乐的音高、节奏、调式、和声等手法创造出鲜活的音乐形象,达到声乐旋律的造型目的。而同样的声乐旋律,具有不同歌唱气质的歌唱家演唱效果截然不同。

(三)通过提高对歌唱职业的认识和艺术审美水平,形成独特的歌唱气质。歌唱表演是讲究个性和气质的。歌唱个性和歌唱气质是一个歌唱者成功的关键因素。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所从事的歌唱事业有一个清楚地认识。一个称职的歌唱者是以自己美好的声音和充满激情的演唱来表现不同艺术作品的美,通过演唱传递给观众,获得美的享受,受到启迪。因此,要使观众最大程度的获得艺术享受的满足感,歌唱者不能把作品唱得平淡无味,毫无生机。我们对某位歌唱家留下美好印象,除了他有漂亮的声音和动情的演唱外,他们在舞台上的歌唱形象也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久而久之,他们的歌唱形象固定在观众心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歌唱气质,不同的歌唱气质把不同的美传染给了观众,体现的了歌唱者典型的稳定的个性特点。音乐教学中,教师接触的学生各不相同,有的性格大胆活泼,情绪变化强烈,有的虽然不好动,但情绪和情感发生变化快,且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两种性格都比较适合歌唱专业。而有的学生心理活动迟缓,缺乏歌唱激情,见人羞怯,这种性格不符合歌唱者的心理素质。教师应循序善诱,使学生逐渐改变这种心理,走上正常的歌唱道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歌唱气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提高艺术审美水平。由于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不同,兴趣和爱好不同,而每部作品的思想感情不同,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同,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及情感反应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个性。这种审美个性决定着歌曲演唱处理的个性,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歌唱气质。因此,要求学生提高审美水平使自己的嗓音条件和作品选用尽量达到统一。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还有助于和歌曲作者的精神气质产生共鸣,最大限度的表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歌唱气质的重要职责。在学生歌唱道路的起步阶段,学生的声音技巧和歌曲的处理能力都十分有限。一个负责任的、高素质的教师,应一边教给学生歌唱技巧,一边培养学生的歌唱气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是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确定其属于哪个声部,如女高音可分为戏剧女高音、抒情女高音和花腔女高音等,然后才能选择适合学生养成的作品。音乐教师应因势利导,把学生引导到他的正确的歌唱道路上来。教师还要花费大量心血,在对作品地理解把握上,细致搜寻、挖掘、剖析隐含在谱子里面的东西。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对音乐的正确演繹,提高艺术审美水平是提升演唱水平,最终形成自己独特歌唱气质的关键所在,这是一个合格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篇5:浅谈音乐教学中学生歌唱气质的培养

1.1课题研究的缘起及相关背景

唱歌是一门艺术,是人们用歌声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它最能直接抒发感情、愉悦身心,与情感相关联、与心灵相沟通;更能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器乐毕竟只是少数人能够接近的,只有人声——这个人们生而有之的,而且是最优美的乐器,才是音乐文化属于每个人的沃土,美妙的歌声既陶冶人的情操又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因此,唱歌已经成为广大人民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并热烈追寻、悉心研究的一门学问。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音乐、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唱歌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歌词美、旋律美、音质美和意境美,还可以培养学生掌握歌唱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能完美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并在歌唱中受到歌曲的感染与启迪。《音乐课程标准》对学生演唱的标准要求是:“能够用标准的音凋、节奏和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初步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这里提到的自然声,本人认为其实是我们音乐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对学生的首要要求。然而,在生活中、学校的歌唱活动中以及小学的音乐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在唱歌时,唱着唱着就越唱越兴奋,越唱越大声,特别是唱高音时,简直是用全身力气扯着嗓子大喊大叫,轻不了低不下,高音喊唱,一片噪音,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喊唱”。这种“喊唱”现象在小学低年级比较突出,中高年级也会有。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哈蒂警告说:“这种儿童自然的、带劲的、有生气的歌唱,特别是把全部声音都放出来甚至喊叫的歌唱,如果不加以正确指导,就会将许多孩子的良好嗓音一辈子给毁掉了。”由此可见,“喊唱”会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发展,除了容易损伤学生稚嫩的声带使童声失去了原有的音色,还会影响乐感的培养不利于学生音高概念的形成;既破坏了声音的美感,还破坏了歌曲的艺术形象,更谈不上美的熏陶、美的享受,音乐教学就无法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歌唱表现力的目标。提高歌唱表现力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但是基于以上谈到的教学现状,本人认为:“喊唱”方式是阻碍学生提高音乐美感、提高歌唱表现力的绊脚石,所以经过课题组协商,并研究通过,决定在《提高小学生歌唱表现力的探究》这一课题下,选择“关于教学中的喊唱”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研究。而且本人认为,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唱歌:用演唱的形式,将音乐作品进行表达的一种方式,是表达心灵的需要,比语言更能表达丰富细腻的情感。唱歌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1.2.2 教学:教学是在教学目标的规定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

1.2.3 喊唱:即小学唱歌教学中,学生无方法的大声唱歌,尤其唱到长音和高音时,喊得面红脖粗,缺乏美感,且容易“跑调”的现象。

1.2.4 歌唱表现力:在用自然声音唱会歌曲(按照歌曲节拍、节奏、歌词准确)的基础上,把握歌曲的艺术风格、情感特点,有感情的表达歌曲、演绎歌曲的能力。1.3研究的意义

在小学音乐教学领域中,歌唱教学作为基本内容之一,相比音乐欣赏、课堂乐器演奏、识读乐谱等知识的学习而言,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活动,是普及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但学生喜爱唱歌,却不懂得怎样合理、科学地使用嗓音,常常是随自我的情绪或歌曲的情绪高声喊唱。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会出现无方法的大声“喊唱”现象,使歌曲缺乏童声的美感。童声时期孩子们的声带是娇弱的,这种名曰“唱歌”,实为“喊歌”的现象对少年儿童的嗓音发育很不利,如不及时纠正,将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危害,更谈不上在歌唱中表现力的培养。通过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用清纯甜美的声音自然歌唱,改变学生在歌唱中的“喊唱”现象,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进而达到提高歌唱表现能力的培养。1.4期望目标

1.4.1 通过问卷调查和谈话等方式,使师生认识了解小学音乐课堂唱歌教学中“喊歌”现象出现的原因。

1.4.2 课堂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音乐欣赏能力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杜绝“喊唱”现象。

1.4.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研究适当的发声训练方法和“轻声唱法”的有效途径。

1.4.4 教师在歌唱教学环节中,设计新颖、学生乐于接受和学习的授课形式,并且能够将此种方法推广到其他年级。

1.4.5 利用学校晨会广播的有利资源,多听、多欣赏,全面地普及正确适当的歌唱方法。2 研究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2.1研究思路

《提高小学生歌唱表现力的探究》这一课题,将研究的内容着眼于——关于教学中的“喊唱”问题这一个点来进行,使得思路更加明确,课题研究准备分为四步进行。

第一步:查找相关文献,明确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分析现阶段小学音乐课堂唱歌教学中出现“喊唱”现象的原因及危害。设计与课题相关的问卷调查表,在实验年级中进行调查、分析。

第二步:在搜集问卷调查及分析后,将理论依据归档成册以便与后期的调查做对比,实验教师完成杜绝“喊唱”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论文并归档成册。

第三步:实验教师在实验进程中,整理一套适合学生唱歌前的发声训练谱及训练方法,在授课中突出“轻声唱法”的研究,于此同时加大倾听能力的培养与欣赏、聆听能力的训练,将收集资料整理成册。利用学校的晨会广播资源,让全校学生欣赏优秀的歌曲,学习正确的演唱方法,培养良好的歌唱表现能力。

第四步: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实验后,下发课题后期问卷调查,与初期进行对比,以此验证实验的有效性及成果。篇二:《小学唱歌教学中“喊唱”现象的对策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二年级学生音乐课堂“喊唱”现象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新的《音乐课标》作了明确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参与歌唱,能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做出恰当的反应,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歌唱。要完成这样的音乐教育目标,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演唱。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从事小学二年级音乐教学几年来,常发现在唱歌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不少的学生在歌唱时不是在“唱”,而是在“喊”。尤其到高音时,喊得面红脖子粗。虽然音量很大,但声音粗糙,缺乏美感,且容易“跑调”。这种唱歌其实为“喊歌”,这种现象如不及时纠正,将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危害:一会损伤声带,使嗓音失去原有的色彩;二会破坏声音的美感;三会不利于音高概念的形成;四会有害于乐感的培养。因此要合理的引导学生走出“喊唱”误区,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才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声。

三、课题界定:“喊唱”即小学唱歌教学中,学生无方法的大声唱歌,尤其唱到长音和高音时,喊得面红脖粗,缺乏美感,且容易“跑调”的现象。

对策:分析学生唱歌出现“喊唱”现象的原因,寻找避免“喊唱”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认识了解小学儿童唱歌教学中“喊歌”现象出现的原因;

2、了解学生唱歌时发声状态,探索唱歌教学有效的方法;

3、改正学生不良唱歌习惯,避免“喊唱”现象;

4、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教学手段得到改善和提高,教学方法更加科学,能有一套消除学生在课堂上“喊唱现象”的方法和策略,切实提高教师的音乐专业素质、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教育调查法:经过调查问卷访谈,了解学生“喊唱”的原因。

2.文献资料法:调查出学生“喊唱”的原因后,查阅相关的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便于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3.行动研究法:探索实践纠正二年级学生“喊唱”的教学引导方法,为提高学生的歌唱素质寻找突破口。

4.经验总结法:从课堂教学实践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出发进行分析、概括、提炼,再把提炼出来的方法付诸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过程:

1、发现问题,制定研究方案根据我校二年级音乐课堂的具体情况,发现到学生在歌唱中存在的“喊唱”现象,因此确定了以《小学二年级音乐课堂“喊唱”现象的调查及对策研究》为研究课题,制定了研究方案,向教科研室提出申请,2010年3月正式批准立项为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2、加强学习,提高研究认识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学习了大量的书籍,写出了自己的学习笔记及学习体会,从而提高了自身的认识,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同时,听关于课题研究的讲座多次,听教研员关于音乐问题课题讲座,并参加区科研室老师组织的科研课题专题研讨会,听指导老师关于课题选题的讲座等等。另外,走出去学习,提高认识,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对教学和课题研究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调查研究,了解问题原因(1)在我校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与课题有关的问卷和谈话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我了解到学生缺乏对美的认识,误以为“喊唱”可以展示自己等,这些都是导致唱歌教学中出现喊唱现象的主要原因。

(2)针对问题,确立研究重点。

第一,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纠正“喊唱”现象;

第二,整理不同的发声练习曲及指导方法;第三,对集体唱歌中声音的均衡、外部状态的调整,使学生获得悦耳的童声。(3)积累经验,制定研究计划。

围绕“喊唱”问题,首先在教学工作中,初步探索避免喊唱的方法,积累第一手经验,然后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达成共识。在低段音乐教学中,要求学生轻声说话,有唱歌状态的高位朗读歌词,利用简笔画、游戏、身体语言、手势等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训练学生有气息支撑的唱歌,并培养学生的和声意识,从而有感情地表现歌曲,避免“喊唱”的出现。同时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纠正学生的“喊唱”现象:如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兴趣;对口型无声演唱;影子游戏,山谷回声,辨别声音的美与噪等等。(4)出现问题,反复实践,寻找对策。

在研究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避免和纠正“喊唱”的对策,经过实践,收到了一些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反复的问题;还发现科研和教学有脱节的现象。

1)课题来源于课堂,必须服务于课堂。可是,有的常规课却看不到课题研讨后的影子,怎么办?

2)上期训练好的声音,开学又忘了,怎么办?

3)轻声唱歌后出现了“高而虚”的声音,怎么调整?

最后,就这些问题通过实践与交流总结出以下做法。第一、课题来源于课堂,必须服务于课堂。再次学习课题方案,深入了解课题的重点,听组内优秀骨干教师的常规课,让骨干教师指导并随堂听自己的常规课。

第二、针对学生年龄小,易忘的特点,反复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避免喊唱。第三、唱歌中出现了“高而虚”的声音,应该加强气息(呼吸)训练。

第四、坚持写教学反思或教育随笔,抓住教学中点点滴滴,积累教学经验,促进自身成长。第五、结合活动,验证研究效果。第六、勤于笔耕,重视经验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坚持对本期情况作总结,一年来围绕课题写了经验论文多篇。

七、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探索出了一套实用的避免“喊唱”现象的对策和措施。第一、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策略。如游戏、故事、分角色表演唱歌、对比、简笔画与气息练习结合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第二、从开课起,培养学生轻声兴奋的唱歌习惯。控制音量,微笑演唱、腰部用力。

第三、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引导学生科学发声的策略。篇三:小学生唱歌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唱歌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张学依

一、唱歌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中小学唱歌教学中,很多学生不敢当众唱歌,对当众唱歌表现出极其紧张、害怕;大部分学生唱歌时面无表情,声音无力,嘴巴呈蠕动状,似在背书;有的甚至不喜欢唱歌。

从事音乐教学十几年来,也观摩过不少的音乐公开课。在唱歌教学这一内容上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这样两种现象:第一种情况,教师通过多种铺垫与各种手段巧妙地引入歌曲教学后,却往往只唱了两三遍,就开始了为歌曲加入乐器伴奏,创编歌词,创编动作表演,唱歌教学草草过场,没有把唱歌教学真正落到实处。第二种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演唱时,往往只是很表面化地告诉学生要把声音竖起来,要注意咬字、吐字,声音要有气息支持,要把咽喉打开,要调动共鸣,要唱得有感情等等。却看不到老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做到这些要求的,也很少有针对学生歌唱实际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作出处理与解决的。给我的感觉是大部分教师,也许自己也没搞明白应该如何把声音竖起来,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声音有气息支持,有共鸣,怎样才能做到吐字清楚不含糊??学生们往往也是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如此唱歌指导等于形同虚设。可以说在现今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

二、唱歌教学与儿童的音乐学习

唱歌是一门集语言、音乐、表现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同时也是再创造艺术。每一首歌曲都是语言与音乐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带有语言的特殊音乐。它易学、易记,好的作品朗朗上口一唱就会。因此,唱歌最易被学生所接受,也最容易得到广泛开展,是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最有效的手段。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标准指出唱歌教学时间应占全部音乐教学用时的三分之二,这充分说明了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我们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部分内容。

三、我们的唱歌教学专题研究

每一个小学生都喜欢唱歌,可是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并不多,对歌唱中的呼吸、共鸣、咬字吐字等要求也基本不懂,更谈不上有什么歌唱技巧,因此我们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八名专职音乐教师从2005年开始联手进行了《中小学生唱歌教学策略研究》的实验课题,旨在通过我们音乐课堂中的歌唱教学对学生进行歌唱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孩子们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如正确的姿势、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歌曲处理、形体动作等,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歌唱表现力。

本课题着眼于以解决实际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具体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根据具体问题的生成来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干预手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作最佳选择和综合运用,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愿望来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更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歌唱能力,歌曲演唱技能。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歌曲演唱的成功乐趣。对于一些能自信而歌的学生,要求他们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对于那些独立唱歌感到紧张的学生,要求他们背唱歌曲;而对于一些对自己没有信心、惧怕唱歌的学生则只要求他们唱准歌曲的节奏和音高。

两年多的时间里,课题组着重研究在我们的课堂唱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阻碍学生歌唱发展的一些具体问题的干预策略。老师们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坚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发声训练。针对性地设计有效的发声练习以突破唱歌教学中遇到的难点与瓶颈。这一实验让孩子们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技巧,并能做到”自信、自然、自如地表现歌曲内容,达到了“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效果。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逐步认识自我,建立歌唱自信心,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唱好一首歌,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对歌唱发声器官的组成与发声原理的认识:

要研究歌唱教学教学首先要对歌唱发声器官与整个歌唱发声系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对歌唱发声器官的组成及歌唱姿势、歌唱呼吸、歌唱发声等方面的学习与理解整理出了以下认识材料: 声音的形成是发声器官协调工作产生的生理现象,这个现象的产生是气息运动和声带振动所形成的物理现象,但歌唱的发声运动又和我们平时说话的发声有所不同,因而歌唱发声又是一个物理的声学、音响学现象。而进行歌唱艺术实践又是一个复杂丰富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我们的歌唱运动可以说是生理、物理、心理“三位一体”的行为。歌唱的发声器官是由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器官四个部分组成,它们是歌唱发声的全部物质基础,是歌唱发声运动中的主要功能系统。△歌唱的发声器官

1、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即“源”动力,是由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脏以及胸腔、膈肌(又称横膈膜)、腹肌等组成。气息从鼻、口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分布到左右肺叶的肺气泡之中(肺中由两个叶状的海绵组织的风箱构成,它包含了许许多多装气的小气泡);然后经过相反的方向,从肺的出口处分支的气管(支气管)将气息汇集到两面三刀个大气管,最后形成一个气管,再经过咽喉从口、鼻呼出。与呼吸系统相关的各肌肉群,他们的运动也关系到呼吸的能力,是歌唱“源”的动力和能量的保证。我们日常的呼吸比较平静,比较浅,用不着使用全部的肺活量,但歌唱时的呼吸运动就不同了,吸气动作很快,呼气动作很慢。如果遇上较长的乐句,气息就必须坚持住。而一首歌曲的高、低、强、弱、顿挫、抑扬变化,也全*吸气、呼气肌肉群的坚强和灵活的运动才能完成。

2、发声器官

发声器官,即发出声音的器官。它包括喉头、声带。喉头是一个精巧的小室,位于颈前正中部,由软骨、韧带等肌肉组成。声带位于喉头的中间,是两片呈水平状左右并列的、对称的又富有弹性的白色韧带,性质非常坚实。声带的中间又称声门,声带是*喉头内的软骨和肌肉得到调节的。吸气时两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吸入气息;发声时,两声带*拢闭合发生声音。声带在不发出声音的时候是放松并张开的,以便使气息顺利通过。声带发声,一部分是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声带周边的肌肉群协助进行发声运动。我们在声乐训练的时候,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些肌肉群的功能作用,合理地运用它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在不正确的发声习惯下唱坏了嗓子。还有喉咙的上部与舌根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软骨,叫会厌。会厌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起到声门的保护作用,当我们吞咽食物和饮水的时候,它本能地自动盖住气管,让食物通过时避免进入气管,我们往往有时不小心喝水“呛”了气,就是会厌动作不协调所致。第二个作用是歌唱的时候,会厌竖起,形成通道让声音流畅地输出。

3、共鸣器官

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在歌唱中,由于音商的不同,使用这些共鸣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唱低音时,胸腔共鸣发挥最大,唱中音时口腔共鸣应用较多,而唱高音时主要是*头腔鸣发挥作用了。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共鸣腔体,并相互协调配合好,那我闪就能获得圆润、悦耳、丰满、动听的歌声。

4、咬字吐字器官

咬字吐字器官(即语言器官)包括唇、舌、牙齿和上腭等。这些器官活动时的位置和不同的着力部位,形成了辅音和元音(即语言)。发声歌唱时,咬字、吐字器官各组成部分的动作比平时说话要更加敏捷而夸张。敏捷是为了使咬字准确清晰,夸张是为了使美化的元音或韵母通畅地引长发挥。所以语言器官是我们在吐字咬字时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学习吐字咬字时出声、引长和归韵的重要器官。声音是歌唱的基础,要训练好声音进行歌唱,首先要了解所参与发声器官的构造和作用。歌唱运动的感觉远不如看得见、摸得着的如钢琴、小提琴训练那样的肌体运动来得容易,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歌唱者要有敏锐的自我感觉,并在专业声乐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训练,以形成条件反射去断定自己的声音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声器官运动的基本规律。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上述各部分器官及它们的运动形式是歌唱的生理学为基础,而这些器官的协调活动,则是在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支配下完成的。任何身体的运动都受到心理的指挥或暗示,歌唱者的意志、情感、愿望及舞台感觉等等,很大一部分与心理的因素有关,有时候心理的制约因素甚至比发声技术更重要地左右着我们的训练,我们应该充分注意到心理的重要性,当我们在歌唱时,尤其在台上表演时,则需将注意力集中在歌曲的内容与情感上,以情带声,而不要把注意力分散在具体器官的位置及活动状态上。△ 歌唱的姿势 有人说:“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发声的源泉。”唱歌训练,首先要有正确的歌唱姿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往往不够重视姿势,姿势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关系到发声时各个器官配合的协调姿势,姿势的正确了,发声各部分就能正常地工作,而不正确的姿势,则往往带来不正确的声音。这好比我们的跑步运动员,赛跑时如果没有正确的跑步姿势,就会直接影响跑步的速度一样。

正确的歌唱姿势是:

1、身体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松,这里的放松绝不是松垮、瘫痪,它应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也就是精神饱满的状态。

2、头部保持于眼睛向前平视稍高的位置,胸部自然挺起,两肩略下后一点,小腹收缩,两臂自然垂落,全身有一种积极运动的状态。

3、两脚一前一后稍分开,前脚着力、身体的重量要平稳,重量落在双脚上。

4、面部,眼神要自然生动,眉、眼、嘴是五官中的重要部位,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在演唱中眼睛切记应当张大一些,不要眯起眼,虚着唱歌。

5、嘴巴是歌唱的喇叭,应当张得开,放得松,切记紧咬牙关。

6、还有歌唱时下颌收回,正确的感觉应该是仿佛由小腹到两眉之间形成一条直线,脖子和后背、腰部连成一线,这样才使气息畅通无阻。

7、演唱时可根据歌曲的内在情感赋予适当的动作,但动作要简练大方,切忌矫揉造作,画蛇添足。坐唱的姿势与站立时的要求一样,但要注意腰部挺直而不僵硬,也不要*在椅背上,注意臀部不要坐满整个凳面,约坐1/3的面积,两脚稍分开,自然弯曲,不能跷腿坐,也不能两腿交*叠起。△ 歌唱的呼吸

篇6:如何培养中学生歌唱的心理素质

歌唱不仅是一门在舞台上展示歌唱技术技艺的艺术,同时也是歌唱者在一定的心理活动控制下使用自身“乐器”,对歌曲作品进行艺术在创造的过程。但是,中学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在一个身心逐步发展完善的阶段,许多孩子在演唱过程中会产生紧张的心理,心里长期处在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当中,从而影响他们正常水平的发挥。由此,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歌唱心理是指与歌唱有关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及其互相作用的总和。歌唱心理来源于歌唱者大脑对歌曲的反应,有反作用于歌唱者的演唱行为。歌唱心理通过歌唱行为得以表现,但歌唱心理是一种情绪,它对演唱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心理有负担,就会直接影响歌唱。例如,这阶段的孩子,虽然有的在台下唱的不错,但上场后就大打折扣,紧张的不能自控,出现心跳加速、声音发颤、忘词跑调等现象。当然,这些现象都是心理因素中消极的一面在起作用。伊·卡·那查连柯曾说:“歌唱是高级心理活动现象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工程中,不但要从方法和技巧方面授予学生知识,同时还要在心理方面对学生进行疏导。例如,教师在辅导学生时,应该要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带动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在演唱时有很好的精神状态,这样,一切与发声有关的发生器管才能处于积极灵活、协调一致的状态,从而发出的声音才会通畅、自然、优美。实践证明,只有心理素质好、技术掌握好,才能在歌唱中充分发挥好的演唱水平。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例如,有的学生在台下唱的不错,一上台就怯场,这就是心理素质低的表现。这种过度精神紧张会使注意力不能集中,演唱在不是很正常、平稳的状态下进行的,其正常的歌唱状态发生了变化,驾驭声音的能力降低,声音一旦控制不住,精神就会更加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气息总是浮的很高,这就使嗓子、下巴用力,演唱水平发挥失常,这些都会影响歌唱表现以及歌唱成绩。

歌唱心理问题始终是影响和制约演唱者歌唱水平正常发挥的重要因素,这种来自学生本身的心理问题,甚至不会因为其实际歌唱能力水平的高低而有所改变。随着歌唱艺术的发展和提高,歌唱者在演出、比赛中充分发挥自我优势,并取得优异的演唱成绩,是良好歌唱心理素质以及歌唱水平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理想的心理状态应是即自然放松又不懈怠,即高度集中又不紧张慌乱,这样才能在演出、比赛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所以,在中学阶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其歌唱、比赛甚至以后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了解了歌唱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后,如何在训练和演唱中积极主动的利用各种条件,避免不利,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学生歌唱水平是训练中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练。

一、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即相信自己的乐观态度。歌唱的自信心就是演唱者——学生,相信自己“我能唱好”。我所带的这几个班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都羞于表达自己,不敢将自己的歌声展现给大家,唯恐自己唱得不好被同学耻笑,这就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歌唱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自信心。我认为,歌唱者的自信心要比有好的条件更重要,只有充满“我能唱好”的信心和勇气,才能转为积极地歌唱欲望,良好的情绪以及平衡的内外肌体,自信心的确定将直接影响、伴随着整个表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例如,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你唱的很好”、“你唱的真棒”、“能不能再为我们唱一首”这样的字眼来鼓励学生,即使学生有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但是经过老师的表扬,学生就会有勇气再唱一次歌,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达到提高其心理素质的目标。

二、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

课堂音乐实践向来被看做是音乐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辅助途径和检验标准。学生通过参与演奏、演唱或感受实践学习的过程,在参与中能开放的、自由的领悟音乐的神韵和真谛,参与到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创编中再加上绚丽多姿的文艺表演活动不仅会使他们从感受美、鉴赏美、而且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气质、性格、情操和意志,提高音乐素质素养。例如,在课堂活动中,老师积极组织一些类似于班级演唱会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踊跃的参加,并给与一定的奖励,根据居住环境的不同可以开展地域性民歌演唱会或地域性器乐演奏会等,让同学们都来讲述一下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增强他们即兴表述能力及演唱或演奏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三、歌唱欲望的培养

教师的态度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首先,教师在歌唱欲望方面要起带头作用,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歌唱欲望,在情感上与学生达到共鸣,这样才能调动他们歌唱的积极性。例如,我在上课的时候会把情感带入到歌曲当中,给同学们讲述一些跟歌曲有关的故事及情节,让他们用歌声描绘故事,以情带声,调动他们歌唱的积极性,增强他们表演的欲望,再让他们以表演的形式进行演唱,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有增强了他们的歌唱心理素质,为以后上台打下良好基础。

四、培养学生越挫越勇的精神

除了课堂活动外,还应该多多参与竞赛性音乐活动。竞赛性音乐活动是指以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为竞赛内容的课外实践活动。它不仅具有知识性与娱乐性的特征,同时还具有竞争性让学生在挫折中成长,越挫越勇,增强其心理素质。首先,从知识性与娱乐性来看,学生要积极的储备相关的知识、刻苦的训练并提高相应的技能,这不仅提高了知识储备、提高了音乐技能与技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其次,竞赛活动本身具有挑战性会成败的结局所以这就要求参与者具有竞争意识。参赛后如果成功便可体验到暂时成功所带来的高峰体验;如果失败就要尝试如何面对挫折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如何欣赏他人的成功。这些竞争意识的培养对学

生良好人格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这过程当中教师的正确引导也是不可缺少的。

五、对演唱作品的正确把握

首先要对演唱曲目有深刻的认识,要揣摩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还要注意琢磨与作品相符的艺术表现方式,这样可避免注重声乐技术技巧带来的心理紧张,从而很好的进行演唱。其次,每首作品既有欣赏因素又有再创造因素,所以学生在演唱时必须要赋予歌曲生命,这就要求歌唱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去理解和表达歌曲内容,对歌曲进行再创造,这样在演唱时可把自己的成败置之度外,集中思想、全身心的投入到歌唱中。由于演唱者为中学生,因此在这一步,教师占主导地位。

上一篇:知识管理功能下一篇:《解剖学》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