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助具体措施总结

2024-06-19

医疗救助具体措施总结(精选6篇)

篇1:医疗救助具体措施总结

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巴南区认真指示精神,聚焦城乡低保对象中的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积极探索有效帮扶形式,以“点穴”之功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帮扶,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质效。

问题导向,点准穴位

巴南区结合社会救助兜底脱贫专项行动,针对部分城乡低保对象(含建卡贫困户)虽然经济收入达标,但生活质量不高、幸福感不强的问题,出台专项政策,聚焦城乡低保对象中全家均残疾或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特殊困难群体,明确帮扶认定条件。

在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专项行动中,发现部分城乡低保对象(含建卡贫困户)及其共同生活的所有家庭成员均为肢体、视力、精神、智力等残疾、或生活不能自理、瘫痪在床,生活条件差等问题。针对此类特殊困难群体,印发了《在脱贫攻坚中做好城乡低保对象特殊困难群体帮扶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专项政策予以帮扶。将帮扶认定条件确定为城乡低保对象及其共同生活的所有家庭成员均为肢体、视力一级及二级残疾或精神、智力一至三级残疾或因病瘫痪卧床,建立起长效机制,从细微处关心衣食冷暖,改善生活质量,呵护生活尊严,提升幸福感。

盘清底数,精准识别

结合全区社会救助兜底脱贫专项行动,巴南区民政局主动对接区扶贫办、残联等部门,共享扶贫数据、残疾人信息数据等。依照认定条件,利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筛查比对残疾人、扶贫等信息,初步锁定摸排对象。

随后,启动实地走访调查。从区级层面制定调查提纲,统一评估标准,指导镇街、村(居)挨家挨户走访,逐一了解摸排对象家庭实际生活状况和家庭成员残疾、患病等情况,具体掌握家庭经济账、生活医疗项和心理障碍点,并做好调查记录,留存照片资料。

巴南区还对初步摸排和实地走访情况进行综合研判,联合各镇街残联、卫生院,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群体家庭13户21人,做到精准识别。

因人制宜,对症施策

对于特殊困难群体,巴南区民政局实行结对帮扶,点对点照料。对9户家庭中不愿托养且有能力分散居住的17人,采取一人一议的方式,制定差异化帮扶方案。同时,建立扶贫帮扶干部、志愿者与其结对帮扶服务机制,定人定岗,以周、月为节点,定期探访,上门提供送菜、送医、打扫卫生等日常照料,陪拉家常,给予人文关怀。

对4户家庭中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4人,巴南区民政局深入了解其集中供养意愿,征询其直系亲属意见,在无患传染病、精神病的前提下,由所属镇街协调进入敬老院或合法养老机构托养,并签订入住协议,落实好各项责任和措施,托养费由其家庭或属地镇街承担。

南泉街道万河村已享受农村低保政策的建卡贫困户韩某、彭某母子,尽管两人每月可获得低保金1064元(含重点救助金和残疾补助金140元),但因分别存在精神、智力上的残疾,且因自身原因未做残疾等级鉴定,生活质量亟待改善。

巴南区民政局按照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政策,经医生上门鉴定,韩某为精神二级残疾,彭某为智力三级残疾,综合实际情况和本人及亲属意愿,目前韩某已被送往界石精神病院医治,仍居住在家中的彭某则由街道安排专人定期提供照料服务。

巴南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巴南区将持续推动,撬动资源,精准滴灌,及时妥善解决特殊困难群体的实际困难,逐步提高综合保障水平。

篇2:医疗救助具体措施总结

一、总体要求

聚焦特殊困难群体,聚焦基本生活保障,建立健全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长效机制,综合运用联系帮扶、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措施,强化家庭履行赡养、抚(扶)养和监护职责,分类施策,精准帮扶,长效帮扶,提高综合保障能力,补齐补强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短板,坚决杜绝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事件。

二、工作安排

(一)组织开展低保、特困、孤儿等困难群众摸底排查工作。一是加强领导,统筹部署。切实加强领导,在“访千企、进万户、找问题、解难题”活动摸排基础上,组织基层工作人员、社会救助协调员、村嫂、网格员、信息员等力量,逐户、逐人走访低保、特困、孤儿等困难群众,切实做到底数清、对象明。二是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通过摸排走访,全面、准确掌握他们的基本生活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解难帮困,及时处置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建立每天电话联系一次、每周上门探视一次的联络制度,对于行动不便的保障对象,定期组织人员做好卫生清理、环境消杀工作,落实好疫情防控要求。三是加强“托底线、救急难”。认真落实属地管理原则,抓好特殊困难群体特别是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低保对象、孤儿困境儿童等对象生活保障工作,严防出现饿死、冻死、病死等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极端事件。

(二)完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认真签订特困人员生活照料协议。一是全面签订委托照料服务协议。加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是确保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的重要举措。要认真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确定照料服务人,提供日常看护、生活照料等服务。确定照料服务人时,在充分尊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本人意见基础上,优先就近选择低保、低收入及脱贫户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二是明确委托照料服务内容。督促照料服务人员认真履行委托照料服务协议,按照协议规定,全面落实照料服务内容。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定期探访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及时了解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实际生活状况和委托照料服务落实情况,认真处理相关投诉和建议,媒体曝光问题第一时间查处。

(三)持续完善农村老年人关爱服务三项制度。一是建立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协议签订制度。在充分尊重老年人意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协议书》、《农村留守老年人委托照护责任确认书》,确保老年人合法权益。二是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联系制度。依托村(居)委会,对农村留守老年人基础信息比对核查,信息管理动态化,及时更新联络人信息。三是建立农村特殊老年群体探视走访制度。通过定期走访,掌握并记录其生活、健康、需求等基本情况,建立定期走访、探望长效机制。统筹协调和组织引导村(居)委会,积极发挥在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中的组织服务作用,增强对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的约束力。

(四)进一步规范残疾人两补工作。一是开展两项补贴全面排查,确保“应补尽补、应助尽助”。依托驻村工作队、村(居)干部、残疾人助理员等力量,对未纳入残疾人两补名单逐村逐户逐人开展排查,加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对象名单与低保信息系统、原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库对象名单比对,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二是改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的工作方式。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符合残疾人两补政策的,指导其提交申请材料;重度残疾人行动不便的,主动上门帮助办理申请材料。残疾证即将到期人员,督促及时更换残疾证;无行动能力的,工作人员积极与残联沟通,帮助更换残疾证。

(五)分类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各乡镇及时接领本辖区户籍的流浪乞讨人员返乡,并帮助返乡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避免其再次外出流浪乞讨。对返乡人员中被遗弃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亲属或其他监护人,报请公安机关责令其履行抚养、扶养、赡养义务。对确实无家可归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应当给予妥善安置。对因长期在外流浪被注销户籍的返乡受助人员,要联系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对需要生活兜底救助的,按照个人、家庭实际情况,分类纳入临时生活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困境儿童保障、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补贴等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对返乡人员中患有重大疾病等易外出流浪乞讨困难人员,及时通报医疗保障部门,符合条件的及时予以医疗救助。对返乡人员中义务教育学龄段未成年人,联系教育部门及时提供教育帮助。对符合住房救助的人员,住房保障部门要提供住房救助。对劳动年龄内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易流浪走失人员及其家庭成员,要落实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等帮扶政策。对返乡人员中困难残疾人员,联合残联做好帮扶。

(六)加强对脱贫户、监测户的临时救助工作。对于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各乡镇及时受理、审核审批,做到应救尽救。对于因同一事由造成基本生活严重困难、持续时间较长的,应转介到其他社会救助范围。对因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医治支出增加,申请之日前12个月发生的医疗费用,在扣除医疗保险报销、医疗救助、慈善救助及其他救助后,个人自付费用金额仍然较大导致家庭基本生活困难的,可视近一年个人自付费用分段分档进行救助。

三、强化监督,确保各项关爱帮扶措施落实到位

(一)强化组织保障充分认识到做好当前困难群众关爱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分管同志亲自抓,民政所长切实担起责任,统筹协调村嫂、网格员、信息员等力量参与,摸清困难群众生活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台账,遇到特殊情况及时上报至县民政局,确保各项民政服务保障措施落到实处。

篇3:医疗救助具体措施总结

(一) 制度设计方面的问题

1. 救助对象不明晰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是指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建立基金, 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众给予医疗费用补助的救助制度。

现行制度规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医疗费用个人难以承担的人员和其他特困群众均纳入城市医疗救助范围;农村五保户、农村特困家庭成员以及各地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成员均纳入到农村医疗救助范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有的地区突破了文件规定的救助对象范围, 已将救助对象扩大到低保边缘群体 (低收入群体) ;而另一些地区由于财力限制, 救助对象仅限于低保对象, 从而造成同一省份内部各地区境况相似的贫困者在医疗救助权益上的不平等。

2. 救助模式不统一

全省来看, 普遍采用的医疗救助模式有“大病救助”和“综合救助”两种。“大病救助”模式是政府只为某些费用高的大病患者事后提供一定救助, 其救助面窄, 而且对身患救助范围之外大病的低收入者不公平;“综合救助”模式是政府支付低收入者部分门诊和住院服务费用, 而且医疗救助的“核心服务包”中还包括初级医疗卫生服务, 从而提高了低收入者初级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其提高健康水平, 增强其参与劳动力市场并摆脱贫困的能力。总体来说, 只要筹资水平能够达到一定高度, “综合救助”模式值得推广, 也是发展趋势。

3. 救助标准不科学

一方面, 医疗服务、药品价格以及仪器检查费用近两年都随物价上涨而有调整;另一方面, 由于政府的要求, 各地公立医院对贫困群体就诊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优惠。这些“增支”和“节支”因素, 都影响着救助对象的诊疗费用, 从而间接影响着救助金额。

在这些方面, 医疗救助相关部门缺乏统计和分析, 导致救助标准的提高缺乏科学依据, 实践中只能反过来依据资金充裕情况来确定救助标准。这样的救助标准, 难以准确地满足被救助者的真实需求。

4. 救助程序有待完善

救助程序的复杂给困难群众带来就诊、转诊和报销的额外麻烦, 影响急症或者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质量。同时, 烦琐并不等于严密, 现程序仍存在漏洞, 给“败德”行为留有契机。各地在医疗救助申报的资格审查、报销手续复核等方面虽然做出了相应规定, 但在执行过程中, 各地基层工作人员都反映票据真实性审核的难度很大, 单凭目前的审核程序, 很难控制医院“大处方”和医患合作这一“道德风险”的发生, 从而影响救助效率。

(二) 救助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的问题

1. 资金筹措渠道单一

从理论上讲, 政府财政拨款并不应当是医疗救助的唯一筹资渠道, 但是各地目前的实际情况是, 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是医疗救助的绝对主渠道;政府通过福利彩票的预算外投入贡献甚微, 境内外的捐助更微不足道。而这种单一的筹资渠道不可能带来较大的资金规模。

从各级政府预算筹资结构上看, 又是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比例较高, 区县财政投入不足。如此情况, 恰恰又成为“综合救助”模式无法广泛推行的原因。

2. 基金支付量较少

在医疗救助基金规模较小的情况下, 有的地区基金结余却较多, 而且相对来说, 贫困率较高的地区基金结余量更大。无独有偶, 云南省的新农合实践调查中也出现了这样的奇特现象:越是贫困地区, 新农合基金结余率越高。分析原因应该有二:一是执行问题, 由于我省试点和推广城乡医疗救助先于全国大部分省份, 属新生事物, 各地政府在“摸不准风向”的情况下作出“适当观望”的选择是符合行政理性的, 同时也是没有监督约束机制的体现。二是制度问题, 主要是各地职能部门对本地贫困群体的支付能力判断不准确, 从而制度核定的救助水平过低、自付部分 (起付线以下、封顶线以上部分) 仍难以承受, 致使贫困群体在有医疗救助的情况下, 仍然选择不去看病, 出现一方面救助需求得不到满足, 另一方面救助资金大量结余的现象。

(三) 管理方面的问题

1. 多头管理部门衔接差

按照现行制度, 城乡医疗救助的许多工作都涉及到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职工及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 而这些工作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 城乡医疗救助由民政部门负责,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由卫生部门负责, 城镇职工及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负责, 由于各部门之间衔接不及时, 信息不对称, 制约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顺利开展, 时有患病城乡困难群众就医后不能按规定及时得到医疗救助的现象。

2. 行政监督缺位

再富裕的社会、再高的筹资水平, 如果没有制衡, 也难以实现健康收益和较高的救助效率。理想的制衡机制应当是医疗救助的各参与主体构成“制衡链”, “制衡链”中各服务主体都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提供尽可能到位的服务”为目标。在这个“链条”里, 财政和审计机关应提高行政监督能力, 建立医疗救助系统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否则, 再多的筹资、再多的补贴也无法惠及贫民。各地在医疗救助的行政监督方面基本是没有作为或者少作为, 财政和审计的长效监督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四) 基层办公经费不足

由于市县财政困难, 对医疗救助工作缺乏经费投入, 经费供给不足;而另一方面, 随着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全面展开, 工作量越来越大, 经费需求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 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难度很大。同时, 由于对具体工作人员缺乏专门、系统地培训, 导致实际工作中时有政策执行出现偏差现象, 影响工作效率。

二、开展城乡医疗救助的对策

(一) 完善城乡医疗救助

1. 合理界定城乡医疗救助的范围

在切实将城乡低保家庭成员和五保户纳入医疗救助范围的基础上, 逐步将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主要包括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以及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具体救助对象界定标准, 由黑龙江省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 根据本省经济条件和医疗救助基金筹集情况、困难群众的支付能力以及基本医疗需求等因素制定, 并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

2. 统一医疗救助模式

在稳定资金来源的基础上, 将“综合救助”确定为省内各地医疗救助的统一模式, 将初级医疗卫生服务列入“医疗救助服务包”, 提高贫困人群初级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其次是常见病种的救助和住院救助。

以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基点, 建立“守门人”制度, 即门诊服务必须由基于社区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 (一般是全科医生) 来承担, 各类医院只提供专科医疗服务, 救助对象必须接受社区全科医生的首诊制, 医生诊断确需住院治疗的, 必须接受定点医疗机构安排的逐级转诊, 方能享受医疗救助。

3. 简化医疗救助程序

一方面应尽量缩短办理时限。根据救助对象难以垫付医疗费用的实际困难, 坚持快捷、便民、利民的原则, 探索建立适合困难群众特点的申请审批程序;对申请医疗救助的困难群众要及时受理申请, 对符合条件的要按时办理审批手续;对于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制度已明确的救助对象, 经民政部门授权定点医疗机构核定, 应当直接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4. 合理确定救助标准

各地要随着医疗救助资金总量的增加, 及时提高医疗救助补助水平, 重点是提高医疗救助比例。各地要进一步做好分类救助, 针对救助对象的困难情况和基本医疗需求, 制定不同的补助标准和办法, 对特殊困难群众实施分类救助, 对救助对象中的“三无人员”、“五保户”, 以及重病、重残等人员给予重点照顾。

(二) 建立稳定的医疗救助资金管理机制

1. 建立医疗救助资金筹资机制

首先, 扩大社会救助资金来源渠道, 建立稳定的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机制, 其中中央财政应承担更多的筹资责任;利用福利彩票公益金不断增长的有利条件, 逐步加大对医疗救助的投入力度;落实社会捐助的税收减免政策, 引导社会捐助资金投入医疗救助;加强和慈善组织的联系与协作, 引导慈善资金投向医疗救助。单次治疗额度大的病种和单次医疗费用虽不高, 但需长期频繁支付的慢性病种是“综合救助”模式中门诊和住院救助都无力负担的难题。

其次, 各地方财政要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在预算中将本级应负担的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打满打足, 保证城乡医疗救助事业的资金需求。为保证地方负担资金足额到位, 可要求其先将款项上交到省, 省财政再会同省级资金一并下发到终点;不上交者, 年终从预算中扣回。

2. 建立医疗救助资金监管体系

建立医疗救助基金使用公示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 以及救助对象、救助金额等情况, 要通过张榜公布和新闻媒体等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布, 接受社会各界和群众的监督。

建立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制度。财政部门会同民政、审计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医疗救助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单位和个人弄虚作假、挤占挪用、贪污医疗救助基金的, 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三) 加强与相关制度的衔接

首先, 各级民政部门进一步调整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实施方案, 搞好医疗救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及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政策、技术和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衔接。具体衔接点有三:一是要资助困难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职工及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二是帮助困难群众享受到相关保障制度的补偿;三是对困难居民经相关保障制度补偿之外个人仍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 要通过医疗救助给予适当帮助;对于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困难群众, 符合条件的要按照规定及时给予医疗救助。

其次, 加强医疗救助与慈善事业的衔接。建立医疗救助与慈善事业的衔接机制, 充分发挥医疗救助的平台作用, 积极引导和协助慈善机构通过医疗救助平台, 开展多种形式的慈善医疗援助。慈善医疗援助要重点解决患有大病、重病且通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补偿后难以自负医疗费用的困难群众。

摘要:黑龙江省城乡医疗救助刚刚起步, 各地制度运行尚处于试验和摸索阶段, 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细则、城乡医疗救助公共财政体系、城乡医疗救助监督机制等方面难免出现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统一医疗救助模式, 建立“守门人”制度;建立医疗救助资金筹资机制;建立医疗救助监督制衡体系;合理界定城乡医疗救助范围和救助标准, 简化医疗救助程序;加强与相关制度的衔接及与相关部门的配合;加强基层能力建设, 加大培训考核力度。

关键词:黑龙江省,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参考文献

[1]于垲.城市医疗救助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衔接政策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 2011.

[2]宋相鑫.我国城市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1.

[3]贾维周.我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现况及对策研究[J].人口与经济, 2008, (3) .

篇4: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总结

市局下达我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累计缴费任务11.79万人,目前全区累计参保缴费7.95万人,完成累计任务67.45%。09年市考核口径由参保人数调整为缴费人数,全区目前参保11.82万人,缴费7.95万人,未缴费3.87万人。从上半年新增参保缴费情况看,我区仅新增缴费4220人,仅增长4个百分点,下半年的任务比较重。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兑现考核尚未到位。市劳动保障虽已下达09居民医保任务指标,但市政府劳动保障工作会议未开,市区两级政府考核体系尚未建立,造成区政府无法对各街道办事处下达任务书,任务不能层层分解。另市政府居民医保兑现资金一直未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积极性。

2、任务指标过重。我区总人口数与鼓楼相当,比泉山少10万人,但09年市下达我区居民医保任务覆盖率要达到97.5%,而泉山、鼓楼的覆盖率只有92%,在城区覆盖率最高,覆盖面接近饱和。

3、扩面进度缓慢。上半年,全区新增参保人数4220人,仅完成净增任务9.84%,完成任务艰难。

4、行政村补助政策不到位。目前全区涉农行政村16家(不包含大龙湖办事处13个行政村)总人口4.08万人,现参保缴费1.9万人,占总人数47%。潘塘办事处四个行政村、大郭庄办事处2个行政村未出台补助政策,翠屏办事处三个行政村、大郭庄办事处下河头村没有续保补助。已经实施补助政策的行政村,由于补助范围不广、标准不高等原因,村民参保覆盖率最高子房办事处建国村达82%,最低的大郭庄办事处上河头村仅28%。

5、市属学校参保工作进展缓慢。市属学校学生09年的续保率仅为50%。市属学校不重视,尤其是中专、技校,推进难度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6、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力量薄弱。目前劳动保障平台仅一名工作人员,承担着就业、退管、监察、医保等各项劳动保障工作,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和服务内容的不断拓展,更凸现了社区劳动保障经办能力明显不足。

7、宣传力度不大。今年上半年,我们采取广场宣传、入户宣传等形式进行居民医保的宣传,由于人手、资金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造成宣传力度不够,宣传范围不广。

8、区级无经办机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全部纳入市考核指标,区劳动局承担着大量的工作。全市其它区都相应成立了区级医保经办机构,我区至今无经办机构和人员。

三、工作对策:

1、强化行政推动。征缴扩面工作面广量大,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行政推动,强力推进。区委区政府要建立扩面征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要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通报征缴扩面工作情况,及时研究、协调扩面征缴工作中的问题,变临时性、突击性工作为制度化、长效化运作。

2、行政村建立长效机制。全区16个行政村要达到95%的覆盖率,各行政村要扩大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提高村民的参保积极性。

3、抓住工作重点。城区各办事处要加大对辖区的大市场、外来流动人口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区居委会的辐射力度,调动社区主任、楼长、退管组长等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登门入户宣传动员。

4、加强宣传引导。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劳动局牵头,以办事处为中心开展各类大型广场宣传活动,做到每月有活动,每场有实效。二是突出典型事例的宣传。对辖区内重病、大病等有保障需求的人员,进行排查摸底,上门入户进行政策讲解,提供现场办理服务。注重强化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宣传已参保居民享受待遇的典型事例,讲实例、算细帐,增强宣传效果。三是拓宽宣传渠道,突出宣传重点。

5、成立医保经办机构。成立区级“医疗保险处”,增加编制,配备两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

6、充实基层工作力量。社区劳动保障站至少要配备一名专职工作人员,区、办事处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7、加大基层工作经费投入。目前,区、办事处、社区医保工作均无经费来源,而宣传、培训、设备投入等工作急需专项经费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建议区政府将医保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每年给予解决医保专项经费10万元。

四、请区政府帮助解决的相关工作

1、区政府召开各办事处主要领导调度会。

2、区政府召开各行政村书记会议,要求全部制定补助政策以及补助资金的及时到位。

3、成立云龙区医疗保险办公室,增加编制,配备人员。

4、加大工作经费投入。

09年市下达养老保险扩面任务1.05万人。任务下达后,我局经过认真分析讨论,对今年企业参保考核办法进行调整,采取了对各责任单位新开户企业参保指标进行考核,原开户企业自然增长参保人数不计入考核内容。

因考核口径的调整,今年下达给各责任单位任务相对减少,总计下达任务为5750人,占总任务54%。新考核办法的的`运行,进一步挖掘了我区参保资源,扩大了参保企业总量,上半年,全区新增参保企业 家,比去年同期提高 %。但从目前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全区养老保险扩面工作仍然面临较大压力与困难。

1. 全区扩面整体工作滞后。1-6月份,全区完成任务29.8%,位于城区第三,落后于泉山、九里。

2. 各责任单位工作进展缓慢,排名第一的办事处也仅完成任务30%,距序时进度相差20个百分点,最差的办事处仅完成全年任务8%。

3.清理空挂户抵减当期完成指标幅度较大。今年市劳动局首次将清理历年缴费空挂户与当期扩面挂钩考核。我区1-6月份,清理空挂户抵减当期完成指标214人。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各责任单位主观重视程度不够。因市、区两级劳动保障工作会议尚未召开,08年奖励资金无法兑现,各责任单位劳动保障任务指标没有正式下达,造成各责任单位存在等待观望现象。为了推进工作,我局在6月份已将全年任务以讨论稿形式下发,但仍未引起各责任单位重视。部分办事处重视程度不够,任务尚未分解、辖区资源底数不清,方法措施不得力,工作调度不及时等现象依然存在。

2.任务指标重、辖区资源少,增加了我区扩面工作进位争先的难度。09年度各区任务:泉山1.1万人、云龙1.05万人、鼓楼0.55万人、九里0.35万人、贾汪0.45万人。各区人口数:泉山49万人、云龙29万人、鼓楼23万人。各区企业数:泉山区企业8000家,云龙区4000家,鼓楼区 家,九里区 家。

3.市局考核体制调整造成扩面增幅缓慢。养老保险“两个抵减”(抵减当期未交费人数、抵减清理空挂户)对任务完成造成影响。上半年我区因以上原因抵减当期任务411人,占完成总数12%,其中当期未交费抵减 207人,清理空挂户抵减204人。

4.劳动保障工作基层工作力量薄弱。目前,劳动保障工作重心逐步下沉,就业、养老、医疗、监察等大量劳动保障业务都由一名社区协理员承担。各社区协理员的业务能力、素质亟待提高。部分社区主任对劳动保障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有效地进行倾斜帮扶,造成基层社保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5.劳动监察执法力量薄弱。近期,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局加强了劳动监察队伍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但区级劳动监察执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企业对劳动监察执法的认同度有待提高,劳动执法难度依然存在。

三、工作对策:

1.召开上半年工作调度会。

2.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7月份,我局抽调9名工作人员,分成三个监察执法小组,对辖区企业开展养老保险扩面专项执法检查。

3. 加强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建立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劳动保障工作进展,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争取配合和帮助。

4.对辖区连锁企业开展调查摸底,争取协调市局按辖区划分参保范围。

5.逐步将辖区省部属企业外聘人员纳入我区劳务代理范围。

6.加大对宣武市场、天桥市场、升辉装饰城、上海国际服饰城等人员密集场所,新兴写字楼、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场所和居民小区养老保险扩面宣传力度,印发扩面宣传资料。

7.以确保缴费为目标,查漏补缺。针对今年市、区两级考核体系的调整,组织各办事处、社区对历年养老保险扩面工作中只参保不缴费的人员进行全面排查,要求各责任单位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分类推进。目前,我局已将各责任单位历年扩面的养老保险未缴费人员、辖区未参保企业名单全部梳理分解到责任单位,将清理情况与当期任务进行同步调度、同步考核。

8.进一步加强协调力度。首先加大对各街道办事处的调度和督促力度,其次加大对辖区单位的联系和服务,同时加大与市局各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充分利用上级部门的有利条件,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做好劳动保障各项工作。

9.积极探索行政村村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办法。

四、请区政府帮助解决的相关工作

1.鉴于目前泉山、鼓楼、九里已由区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召开劳动保障工作会议,恳请王区长召开我区劳动保障工作推进会。

2.加大对各办事处考核奖励力度。建议区政府将养老保险考核奖励标准由去年每扩面一人奖励20元,提高到30元。

3.提高综合考核养老保险工作分值比例。由于养老保险在劳动保障工作中推进难度较大,建议区政府将纳入综合考核劳动工作18分分值重新划分,将就业工作由原定6分调整到4分,养老保险工作由原定2分提高到4分。

4.继续加大对劳动监察工作的支持力度。建议区政府为劳动监察工作配备专用车辆,以提高工作效率。

5.增加对劳动保障工作经费投入。

篇5:大蜀山医疗救助服务活动总结

11月6日,我合肥学院红十字会专门成立大蜀山登山挑战赛专项医疗服务

队,协助院有氧健身俱乐部组织的以“蜀山行,行天下路红会伴,伴四方客”为主题的大蜀山登山挑战赛的医疗志愿服务活动。此次活动以“加强自身身体素质,挑战自己”为目的,由院有氧健身俱乐部主办,我院红十字会为其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共同协作努力下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此次活动的举行不仅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而且红十字会会员将所学的医疗救助知识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为参赛选手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同时使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们通过自己的一份努力,给参赛选手带去关爱、快乐和温暖,我们就是他们坚强的后盾,让他们参赛时心无杂念,让他们的汗水尽情的挥洒。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绵薄之力,传递爱的接力棒,传递志愿者的精神。

活动三个阶段

本次活动的举行共分三个阶段:活动前的准备、活动的举行、活动后的意见交流,以下将对三个阶段进行概述。

第一阶段:活动前的准备

活动举行的前几周校有氧健身俱乐部有关负责人就邀请我社团为其活动提供相应的医疗救助服务,之后会长召开社团全体会员大会具体阐述活动的.流程,由办公室写出策划书在分发给各部门部长分配他们事务。并确定了参加医疗服务队的人员,而且在活动举行的前一周更是邀请了市红会专家对全体会员进行了医疗救助培训的演讲以及动手能力的培训,确保之后的蜀山救助活动万无一失。

第二阶段:活动的举行

当天早上七点左右会长及有氧俱乐部负责人便在公交车站等候参赛人员以及医疗救助小组的的到来,七点半准时出发。到达目的地后,全体人员在山脚留影,过后,会长聚集医疗救助小组对他们分成三组,每个小组进行不同的工作,第一小组是沿途护卫人员,主要站在登山道路的两边,从山脚到上山每隔一段距离站一个人,全程服务;第二小组是随从人员,就是跟在参赛选手后面随时对他们进行救助;第三小组就是等候在山顶的人员,向登上山顶的参赛选手提供食物、葡萄糖和水等等。待所有参赛选手都登上山顶之后,有氧俱健身乐部负责人对他们进行了颁奖,合影。

第三阶段:活动后的意见交流

活动结束后大家站在山顶上欣赏这城市的美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此时参赛选手虽然疲惫但他们的身心是愉悦的,因为整座山都被他么踩在了脚下。当天晚上会长聚集大家,对此次宣誓大会进行了总结,对于好的地方给了好评,不足的地方指出需要加强。此外与有氧健身俱乐部相关负责人沟通交流了意见,争取下次活动能够更好地举行。

活动获得的经验

总体来说,我们这次活动各个阶段都比较成功,究其成功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

1、准备充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活动开始之前,会长及各位部长对活动细节做了规划,医疗救助方面进行了及时的培训。

2、密切配合

成员能够积极地配合部长们的安排,要求。

3、分工具体、安排合理

红会各个部长分配了各自的任务,不同部门任务合理

4、活动全面深入

本次活动不仅在能力方面让各位会员得到了提升,同时也让大家的责任意识得到了提升,而且加强两个协会之间的交流,加深了感情。

活动的欠缺之处。

1、场面有点混乱:活动虽然经过具体分工,详实安排,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人数较多,各个成员没有了解到自己的分工,使场面有点混乱。

2、安排上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活动中个别支部成员不够积极,对分配的任务不能及时保证质量的完成,这与管理与分工上的失误有一定的关系。

3、医疗物资准备的不是非常充分。

对于不足之处,我们虚心接受并努力改正克服以使下次活动会更加顺利的举行。

篇6:医疗救助具体措施总结

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是科室管理的核心。为切实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科室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确保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特制定本组织实施方案,望科室医护人员认真执行。

一、实施依据:

1、原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

2、原卫生部《2008--2009年“以病人为中心”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活动方案》 3、2012版《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

4、上级医政管理部门、医院规章制度相关文件、精神指示要求。

二、健全内科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满足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需要。

1、健全内科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实行科主任负责制。科主任、护士长为科内医护质量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质量管理组织要定期专题研究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工作。医疗质量管理、药事管理、医院感染、病案管理、输血管理、和护理管理小组等要定期研究医疗、护理质量,安全管理问题,有活动记录,重视工作实效。

2、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实施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负责指导、监督、考核、分析、评价医疗质量及安全工作,定期进行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的检查分析并督导落实。监管检查须有计划、有记录、有分析、有反馈、有整改措施、有实际效果。

三、加强科内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教育。牢固树立质量安全意识,营造质量安全氛围,提高全员质量安全参与能力,质量安全培训纳入全员培训计划,定期进行,确保培训效果。

四、强化“三基”训练,开展岗位练兵。分类开展临床医疗、护理岗位专业人员的练兵活动。抓好抓实急症处理、重患抢救、复苏技术、物理诊断、临床技能、病历书写等基本功训练,强化依法执业能力、临床思辨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

五、严格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的核心制度,完善并实施各项规章、技术操作规程及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建立健全医疗技术风险防范、控制及追溯机制,完善重大医疗安全事件、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和处理程序,完善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的防范措施。按规定报告处理医疗事故、纠纷等不良事件。

六、加强重点时段、重点环节,诊疗、护理流程及急危重患病的管理。尤其要注意周末、法定假日等重点时段的医疗质量管理。保障人员配置科学,流程合理,各种药品、物资、抢救器械充足有效。二线值班人员要服从组织管理要求和岗位调配。

七、依法加强医疗技术管理,遵守高危、敏感技术准入规定,严格医疗技术和人员资质准入、分级管理和监督评价管理。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并实施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对新开展医疗技术进行安全、质量、疗效等全程追踪管理与评价。

八、充分学习及应用诊疗指南、循证医学,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指导制定患者的诊疗、护理方案,规范临床医疗工作和医疗行为,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保证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九、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增强病患服务意识,不断改进医疗服务,优化就医环境,简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沟通随访,改善医患关系,维护患者利益,实现医疗服务规范化、人性化。

内科医疗质量控制小组

上一篇:《赤壁》原文及译文下一篇:副经理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