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医疗救助暂行办法

2024-07-01

开平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精选6篇)

篇1:开平医疗救助暂行办法

开平市医疗救助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办[2015]30号)、《广东省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粤民发〔2016〕184号)、《转发省卫生计生委转发卫生计生委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重度残疾人医疗救助服务及保障工作的通知》(江卫[2016]216号)和《江门市医疗救助暂行办法》(江府[2017]26号)的精神,为进一步完善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问题,提高困难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救助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医疗救助,是指对医疗救助对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含职工医保和城乡医保,下同)给予资助,保障其获得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对救助对象在扣除各种医疗政策性补偿、补助、减免及社会指定医疗捐赠后,仍难以负担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用(下称范围内医疗费用),给予适当比例救助,帮助困难群众获得基本医疗服务。

第三条 医疗救助的基本原则

-1-

(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二)托住底线的原则。

(三)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的原则。

(四)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以下简称“城镇居民(职工)医保”)相衔接的原则。

(五)实行政府资助、亲朋资助、社会帮扶以及自救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市民政局负责统筹开展、组织实施全市医疗救助工作,会同本级财政部门编制医疗救助金预算并发放医疗救助金,审批医疗救助申请,组织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工作。

市财政部门负责根据医疗救助实施情况,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的预算安排、落实和划拨,做好医疗救助基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

市卫生计生部门负责指导、督促、规范和监督相关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落实减免重点救助对象住院押金,做好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与医疗保险信息平台的管理与衔接工作,为医疗救助对象看病就医提供便捷的服务。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做好困难家庭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务管理工作,配合民政部门做好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 -2-

“一站式”服务的衔接工作和医疗救助信息化建设工作。

市审计部门负责对医疗救助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协同实施本办法。

市扶贫部门负责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认定、复核和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等相关工作,并将建档立卡对象名单及时提供给民政部门。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救助对象医疗救助申请的受理、调查、审核、上报工作,公示医疗救助申请人名单及调查核实结果。

第二章 医疗救助对象

第五条 医疗救助的对象

(一)收入型贫困医疗救助对象(限于开平市户籍人口)

1、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和孤儿为重点救助对象;

2、低收入家庭成员(已领取《江门市区低收入家庭优惠证》的家庭成员);

3、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根据《中共江门市委 江门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新时期城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方案(2016-2018年)〉的通知》(江发〔2016〕6号》规定的范围);

-3-

4、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不含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和孤儿)。

5、重残人员(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且评级为一级或者二级残疾的重度残疾人员且非本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和孤儿)

6、病困人员(因患特定病种而造成经济较大困难的,且家庭财产总值低于本办法第六条规定上限的)

(二)支出型贫困医疗救助对象(限于开平市户籍人口和符合一定条件的持开平市居住证的常住人口)。

当年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疾病和诊治门诊特定项目、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超过10万元以上(以规范医疗费用单据为准),且家庭财产总值低于本办法第六条规定上限的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以下称重困人员)。

第六条 除重点救助对象、低收入家庭成员、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残人员和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外,我市其他医疗救助对象的家庭财产需同时符合下列所有标准:

(一)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名下产权房屋总计不超过1套;

(二)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名下人均存款(包括定期、活期存款),不超过当地12个月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三)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名下均无机动车辆、船舶(残疾 -4-

人代步车、摩托车除外);

(四)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名下有价证券、基金的人均市值,不超过当地12个月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五)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名下均无工业、商业、服务业营利性组织的所有权;

(六)本条第(二)、(四)款所述项目相加总计不超过当地12个月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第三章 医疗救助的范围和标准

第七条 资助参保。重点救助对象、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低收入家庭成员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其个人缴费部分予以全额资助。

第八条 门诊救助。对重点救助对象、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低收入家庭成员在门诊接受治疗的费用给予救助。门诊救助的重点是因患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或者患重特大疾病需要长期门诊治疗,导致自负费用较高的医疗救助对象。

第九条 住院救助。重点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免交住院押金。对重点救助对象、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和低收入家庭成员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等报销后个人负担的范围内医疗费用,直接予以救助;其他

-5-

救助对象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先由其个人支付,对超过家庭负担能力的部分予以救助。

第十条 本办法所称特定病种如下:恶性肿瘤(含白血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衰竭,也称尿毒症)、器官移植抗排异、高血压II期以上、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脑栓塞、脑出血和脑梗塞等疾病引起的后遗症)、冠心病(含心肌梗塞)、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以上)、先天性心脏病、肝硬化、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结核、糖尿病、帕金森病、精神病、癫痫、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珠蛋白生成障碍(地中海贫血或海洋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儿童孤独症、儿童脑瘫(含精神运动发育迟缓)、长期昏迷(俗称植物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艾滋病机会性感染、戈谢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相关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及感染的治疗)。

第十一条 医疗救助标准

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门诊和住院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等报销及社会指定医疗捐赠后的自付费用,分别按以下标准进行救助:

(一)城乡低保对象救助标准:门诊和住院治疗费按自付费用的80%予以救助,门诊最高救助金额不超过1万元,住院 -6-

最高救助金额不超过10万元。

(二)特困供养人员和孤儿救助标准:在辖区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门诊和住院治疗,符合规定的用药和检查项目的自付费用给予全额救助;未经本级镇(街道)民政部门同意,自行在辖区外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符合规定的用药和检查项目的自付费用,救助标准按城乡低保对象的救助标准进行救助。门诊最高救助金额不超过1万元,住院最高救助金额不超过10万元。

(三)低收入家庭成员救助标准:门诊和住院治疗费按自付费用的70%予以救助,门诊最高救助金额不超过5000元,住院最高救助金额不超过8万元。

(四)重残人员和困境儿童救助标准:住院治疗自付费用按城乡低保对象救助标准进行救助。

(五)病困人员和重困人员救助标准:住院治疗自付费用按70%予以救助,最高救助金额不超过8万元。

(六)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救助标准:住院和特定病种门诊医疗费用,根据《关于印发江门市城乡居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医疗保障实施方案的通知》)(江人社发[2017]16号)规定标准给予医疗救助。

第十二条 对经医疗救助后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负担仍较重的

-7-

医疗救助对象,内救助后自负医疗费用在2000元或以上的,给予其自负医疗费用80%的二次医疗救助,二次医疗救助最高限额为3万元。

第十三条 定点医疗机构是指根据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相关规定核定的医疗机构。

承担医疗救助服务的定点机构,需根据《江门市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办法》的用药目录、诊疗项目及医疗服务设施目录等相关规定,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治疗服务。

第十四条 医疗救助的自付部分费用计算基数,需按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医疗服务设施目录的用药及诊疗服务,所确认的计算基数来计算。

第十五条 医疗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的首诊、转院、异地急诊需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手续办理。重点救助对象、低收入家庭成员和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因特殊原因未能参加医疗保险,合规范内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市民政部门会同社保部门核算出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费用后的个人自负部分,可参照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对象个人负担部分的补助政策,按所属对象类别给予救助。

-8-

第十六条 医疗救助对象患特定遗传病、先天性疾病或传染病,国家或省对相关医疗费用的负担有明确规定的,按相关规定办理。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以救助:

(一)未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自行到非定点机构就医或自行购买药品的费用(急诊、抢救除外);

(二)因酗酒、打架斗殴、吸毒、赌博等自身违法行为导致的医疗费用;

(三)因个人故意行为所导致的医疗费用,如自杀、自残等发生的医疗费用(精神病除外);

(四)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等应由他方承担支付的医疗费用;

(五)超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等规定范围的医疗费用。

(六)重点救助对象、低收入家庭成员、精准扶贫重点救助对象达到出院条件而拒绝出院的,自医疗机构通知或要求出院之日起,所发生全部医疗费用由其个人自理。

第十八条 制定医疗救助标准,应以既有效缓解城乡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又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为原则。医疗救助

-9-

标准应根据本市经济发展、财政承受能力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作适时调整。

第四章 医疗救助的申请、审批程序

第十九条 重点救助对象、低收入家庭成员和精准扶贫重点救助对象在本市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实行医疗救助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同步结算的“一站式”服务。医疗救助未能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的,救助对象向所属镇(街)民政部门申请零星医疗救助,进行社会化发放。

第二十条 病困人员和重困人员申请医疗救助,需经广东省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进行核对,以家庭为单位由救助对象向户籍所在地镇(街)社会事务办递交书面申请,并签署《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认定核对授权书》。

第二十一条 救助对象申请零星医疗救助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期限。在医疗机构治疗出院后,原则上在6个月内最迟不超过12个月(以医疗费用单据日期为准)提出申请,超过12个月未提出申请或超过12个月申请资料仍不齐备的,视作放弃申请,不予救助处理。

(二)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申请人或监护人向户口所在地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医疗救助申请,并如实提供 -10-

如下证明材料:

1、填写《开平市城乡居民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必须如实填写申请人情况和申请原因;

2、救助对象身份证或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委托他人申请的,同时提供受托人的身份证或户口簿原件);

3、低保证、特困证、儿童福利证、低收入证、残疾证或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为城镇“三无”人员和困境儿童出具的有效证明等材料原件及复印件;

4、病困人员和重困人员要填写一式两份的《开平市病(重)困人员调查表》,必须详细填写家庭成员情况及其身份证号码,如实填报每位家庭成员的收入情况;

5、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疾病证明、出院记录(或诊断结果)、住院费用结算单、转诊证明、转院通知和医疗费用的有效票据;

6、提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政策性待遇享受的凭证;

7、非本地户籍申请人,需提供身份证,本市居住证、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缴费记录(需连续缴费达12个月以上)等资料原件及复印件。

8、获得社会指定医疗捐赠的凭证。

-11-

9、参加商业保险的理赔情况凭证。

10、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三)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受理救助申请后,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在村(居)委会协助下,组织经办人员,对申请人家庭实际情况逐一完成调查核实,每组调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入户调查时,调查人员须到申请人家中调查其户籍状况、家庭收入财产状况和吃、穿、住、用等实际生活状况。根据申请人申报的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核查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四)对经济状况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家庭,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入户调查情况,在3个工作日内,对其医疗救助申请提出审核意见,并及时在村(居)民委员会设置的村(居)务公开栏公示入户调查和审核结果,公示期为5日。

(五)公示期满无异议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于公示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将申请材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结果等相关材料上报市(区)民政部门审批。公示期间出现异议且能出示有效证据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民主评议,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评议,作出结论。民主评议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村(居)党组织和村(居)委员会成员、熟悉村(居)民情况的党员代表、村(居)民代表等参 -12-

加。

(六)经民主评议认为符合条件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将申请相关材料上报市(区)民政部门审批;经民主评议认为不符合条件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七)市(区)民政部门对申请和相关材料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核准其享受医疗救助的金额,并将批准意见通知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不符合条件的,应将材料退回,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八)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拟批准的申请家庭通过固定的政务公开栏、村(居)务公开栏以及政务大厅设置的电子屏等场所和地点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申请人姓名、家庭人数、拟救助金额等。公示期为5日。

(九)公示期满无异议的,市(区)民政部门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在批准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向同级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市(区)财政部门接到同级民政部门的审批表后,在3个工作日内将救助资金拨付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发放给救助对象。

公示期间出现异议的,市(区)民政部门应当重新组织调查核实,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拟批准的申请重新公

-13-

示,对不予批准的申请,在作出决定后3个工作日内通过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十)重残人员需向所属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残联机构提出医疗救助申请,残联机构经核实后交由同级社会事务办进行医疗救助处理。

第二十二条 对获得医疗救助的对象名单,应当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政务公开栏以及政务大厅设置的电子屏等场所和地点进行为期半年的公示。

第五章 医疗救助资金来源和管理

第二十三条 医疗救助资金的来源

(一)市财政每年按当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人月增加14%比例安排医疗救助资金。所需资金按市财政负担90%,镇(街道)级财政负担10%的比例构成;市属单位由市级财政负担100%;

(二)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的地方留成部分按照20%比例安排医疗救助资金;

(三)上级财政补助用于医疗救助的资金;

(四)社会各界捐赠用于医疗救助的资金;

(五)医疗救助资金利息收入;

(六)按规定可用于医疗救助的其他资金。

-14-

第二十四条 医疗救助资金由市财政局根据市民政局编制的用款计划,做好医疗救助金预算,并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开平市城乡特困居民医疗救助金财政专户”,统一管理预算资金和向社会募集的资金。市民政局及有关单位相应设立医疗救助金会计科目及辅助台账。

第二十五条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有关单位必须健全医疗救助金管理制度,完善申请、审批、领取和检查手续,确保运作正常。医疗救助金发放情况要进行登记造册,以备查对。

第二十六条 医疗救助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专项结报,如当年实际支付医疗救助资金不足可追加财政预算,资金结余转下年继续使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第二十七条 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开发及维护等相关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二十八条 一站式医疗救助金由定点医疗机构先行垫付,并于每月10日前将上月发生的医疗费用有效票据原件和月报表报送市民政局,经审核审批后,按月向定点医疗机构拨付救助金。

第二十九条 市直相关单位要协助做好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特困供养人员证》、《城乡居民低收入家庭证》人员医疗救助申请的受理、审核和管理工作。

-15-

第六章 社会力量参与

第三十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帮扶项目、创办服务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医疗救助。

第三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救助。

第三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可以将医疗救助中的具体服务事项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

第三十三条 建立救助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民政部门与医疗、教育、住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建立各级社保部门与民政部门的定期沟通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打造救助资源与救助需求信息对接平台,建立和完善民政部门与慈善组织、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的衔接机制,实现社会救助信息和慈善资源、社会服务信息的对接、共享和匹配。尊重困难群众个人意愿,及时将经过社会救助后仍有困难的救助对象,向慈善组织、社会服务机构转介,实现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有机结合,做到因情施救、各有侧重、互相补充。汇总整合社会救助和慈善服务的政策、项目和资源,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刊物、互联网等载体广泛宣传,便于有需要的社会公众进行求助。社会救助信息和慈善资源信息同时向审计等政府有关部门开放。

-16-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从事医疗救助管理审批工作的人员必须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实事求是、严格把关,严禁优亲厚友。如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或贪污、挪用、扣压、拖欠医疗救助资金的,视情节予以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救助对象以隐瞒、造假等手段骗取医疗救助待遇,不配合或有意阻扰民政工作人员调查事实真相的,一经发现,审批机关应给予批评教育,并追回其冒领的救助金,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救助办法由开平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第三十七条 本救助办法自2018年7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此前我市制定的有关医疗救助办法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17-

篇2:开平医疗救助暂行办法

(送审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办〔2015〕30号)、省委、省政府《关于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的实施意见》(粤委〔2016〕13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6〕2号)、《广东省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粤民发〔2016〕184号)、《广东省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粤财社〔2015〕26号)、市委、市政府《关于新时期城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方案(2016—2018年)》(江发〔2016〕6号)和《关于印发江门市城乡居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医疗保障实施方案的通知》(江人社发〔2017〕16号)精神,为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医疗救助,是指对医疗救助对象参加基

— 1 — 本医疗保险(含职工医保和城乡医保,下同)给予资助,保障其获得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对救助对象在扣除各种医疗政策性补偿、补助、减免及社会指定医疗捐赠后,仍难以负担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给予适当比例补助,帮助困难群众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合规医疗费用范围主要参照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及相应的管理办法确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定点医疗机构,是指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第四条

医疗救助遵循以下原则:

(一)托住底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救助对象医疗费用、家庭困难程度和负担能力等因素,科学合理制定救助方案,确保其获得必需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统筹衔接。推进医疗救助制度城乡统筹发展,加强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精准扶贫医疗保障等制度的有效衔接,形成制度合力。加强与慈善事业有序衔接,实现政府救助与社会力量参与的高效联动和良性互动。

(三)公开公正。公开救助政策、工作程序、救助对象以及实施情况,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确保过程公开透明、结果公平公正。

(四)高效便捷。优化救助流程,简化结算程序,加强信息化建设,增强救助时效性,使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有效救助。

— 2 — 第五条

救助对象患特定重大疾病、传染病,国家和省、市对相关医疗费用的负担有明确规定的,按相关规定办理。

第二章 部门职责

第六条

医疗救助实行各级政府分级负责制。市民政部门负责全市医疗救助的统筹实施、日常管理、监督检查及政策宣传等工作,并配合财政部门抓好医疗救助资金的落实和拨付。

第七条

各市(区)民政部门负责所辖区域内医疗救助工作,会同本级财政部门编制医疗救助金预算并发放医疗救助金,审批医疗救助申请,组织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工作。

第八条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救助对象医疗救助申请的受理、调查、审核、上报工作,公示医疗救助申请人名单及调查核实结果。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委员会要主动发现并及时核实辖区居民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提出救助申请。

第九条

财政部门负责根据医疗救助实施情况,做好医疗救助资金的预算安排、落实和划拨,做好医疗救助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十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做好医疗救助制度与医疗保险的衔接工作,对参保困难人员给予政策优惠。

第十一条 社保部门负责协助民政部门做好“一站式”结算

— 3 — 工作,做好与医疗救助有关的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

第十二条

卫生计生部门负责指导、规范、督促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督促地点医疗机构认真配合做好“一站式”结算工作。

第十三条

监察、审计部门负责对医疗救助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第三章 救助对象

第十四条

下列人员可以申请相关医疗救助(以下简称救助对象):

(一)收入型贫困医疗救助对象(限于本地户籍人口)

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特困供养人员为重点救助对象;

2、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包含部分低保对象和低收入对象);

3、低收入家庭成员;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

(二)支出型贫困医疗救助对象(限于本地户籍人口和符合一定条件的持本地居住证的常住人口,居住证有效期6个月以上和居住满半年以上)

当年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疾病和诊治门诊特定项目、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达到或超过其家庭年可支配总收入的60%,且 — 4 — 家庭财产总值低于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上限的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以下称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中有两个及以上住院治疗疾病和诊治门诊特定项目的,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可合并计算。

收入型和支出型贫困医疗救助对象的认定办法,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五条 除重点救助对象和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外,我市医疗救助对象的家庭财产需同时符合下列所有标准:

(一)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名下产权房屋总计不超过1套;

(二)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名下人均存款(包括定期、活期存款),不超过当地12个月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三)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名下均无机动车辆、船舶(残疾人代步车、摩托车除外);

(四)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名下有价证券、基金的人均市值,不超过当地12个月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五)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名下均无工业、商业、服务业营利性组织的所有权;

(六)本条第(二)、(四)款所述项目相加总计不超过当地12个月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第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包括:

(一)配偶;

(二)父母和未成年子女;

(三)已成年但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包括在校接受本科及以下学历教育的成年子女;

(四)其他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关系并长期共同居住的人员。

下列人员不计入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

(一)连续三年以上(含三年)脱离家庭独立生活的宗教教职人员;

(二)离家三年以上(含三年),无法取得联系并已在公安部门备案的失踪人员。

(三)在监狱、劳动教养场所内服刑、劳动教养的人员;

第四章 救助方式和标准

第十七条

医疗救助标准、封顶线年最高限额由各市(区)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卫生计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以及救助对象和救助项目的实际情况,参照基本医疗保险和相关规定制定、公布,不得低于省、市规定的标准。

第十八条

资助参保。重点救助对象、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低收入家庭成员等参加医疗保险,其参加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予以全额资助。

第十九条

门诊救助。已经开展医疗保险“一站式”结算的 — 6 — 地区,门诊救助可逐步采取“一站式”即时结算。将重点救助对象全面纳入门诊救助范围。卫生计生部门已经明确诊疗路径、能够通过门诊治疗的病种,可采取单病种付费等方式开展门诊救助。门诊救助的具体办法由各市(区)人民政府根据当地救助对象需求等实际情况研究制订。

第二十条

住院救助。重点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免交住院押金。对重点救助对象、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和低收入家庭成员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等报销后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直接予以救助;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等其他救助对象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先由其个人支付,对超过家庭负担能力的部分予以救助。

第二十一条 在最高救助限额内,在医保协议管理医疗机构就医,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后,门诊和住院合规医疗费用,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按不低于80%的比例给予救助,特困供养人员按照100%的比例给予救助,重点救助对象医疗救助封顶线年最高限额不低于10万元。低收入家庭成员、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医疗救助参照不低于70%的比例执行,医疗救助封顶线年最高限额不低于8万元。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根据《关于印发江门市城乡居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医疗保障实施方案的通知》(江人社发〔2017〕16号)规定标准给予医疗救助。

— 7 — 第二十二条

大病医疗救助对象患重特大疾病,在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后,扣除本已享受医疗救助的政策内自负部分,给予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比例参照基本医疗救助比例执行。对已明确临床诊疗路径的重特大疾病病种,可采取按病种付费等方式给予救助。

第二十三条 对经救助后医疗费用个人负担仍较重的医疗救助对象,内救助后自负医疗费用在2000元或以上的,给予其自负医疗费用不低于80%的二次医疗救助,二次医疗救助年最高限额不低于3万元,二次医疗救助具体办法由各市(区)人民政府研究制订。

第二十四条

重点救助对象、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低收入家庭成员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起付线与大病保险相衔接。

第二十五条

救助对象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定点医疗机构予以诊疗费用减免救助,具体减免项目及标准,各市(区)根据各自实际自行确定。

第二十六条 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0—14周岁(含14周岁)儿童治疗急性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限定医疗费用,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比例支付,城乡医疗救助基金按限定医疗费用20%支付。

第五章 申请、审核和审批

第二十七条

重点救助对象、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低收入家庭成员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认定并在民政部门备案的救助对象,由市(区)民政部门直接审核办理。上述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实行医疗救助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同步结算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救助对象医疗救助未能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的,向所属民政部门申请零星医疗救助,进行银行卡社会化发放。

第二十八条 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且没有在民政部门备案的救助对象申请医疗救助,需进行家庭经济状况认定(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认定范围参照《广东省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及认定暂行办法》(粤民发〔2014〕202号)执行),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如下:

(一)申请人应当向户籍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户主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个人代为提出申请),并如实提供如下证明材料:

1、申请人的身份证或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委托他人申请的,同时提供受委托人的身份证或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

2、家庭财产、收入状况、家庭成员的证明材料;

3、相关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结果、病例、用药或诊疗项目、收费明细清单、转诊证明、转院通知、基本医疗保险审批表或结账单、定点医疗机构复式处方或定点零售药店购药发票等能够证明合规医疗费用的有效凭证等;

4、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等政策性补偿、补助的凭证;

5、获得社会指定医疗捐赠的凭证;

6、非本地户籍申请人,需提供身份证,以及居住证或公安部门出具的居住时间以及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缴费记录等资料原件及复印件;

7、参加商业保险的报销情况凭证;

8、县以上民政部门要求的其他证明材料。

(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受理救助申请后,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在村(居)委会协助下,组织经办人员,对申请人家庭实际情况逐一完成调查核实,每组调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入户调查时,调查人员须到申请人家中调查其户籍状况、家庭收入财产状况和吃、穿、住、用等实际生活状况。根据申请人申报的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核查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入户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员应当填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并由调查人员和申请人(被调查人)分别签字。

(三)对经济状况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家庭,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入户调查情况,在3个工作日内,对其医疗救助申请提出审核意见,并及时在村(居)民委员会设置的村(居)— 10 — 务公开栏公示入户调查和审核结果,公示期为5日。

(四)公示期满无异议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于公示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将申请材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结果等相关材料上报市(区)民政部门审批。公示期间出现异议且能出示有效证据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民主评议,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评议,作出结论。民主评议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村(居)党组织和村(居)委员会成员、熟悉村(居)民情况的党员代表、村(居)民代表等参加。

(五)经民主评议认为符合条件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将申请相关材料上报市(区)民政部门审批;经民主评议认为不符合条件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六)市(区)民政部门对申请和相关材料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核准其享受医疗救助的金额,并将批准意见通知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不符合条件的,应将材料退回,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七)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拟批准的申请家庭通过固定的政务公开栏、村(居)务公开栏以及政务大厅设置的电子屏等场所和地点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申请人姓名、家庭人数、拟救助金额等。公示期为5日。

(八)公示期满无异议的,市(区)民政部门应当在3个工

— 11 — 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在批准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向同级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市(区)财政部门接到同级民政部门的审批表后,在3个工作日内将救助资金拨付到指定金融机构,直接支付给医疗救助对象。

公示期间出现异议的,市(区)民政部门应当重新组织调查核实,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拟批准的申请重新公示,对不予批准的申请,在作出决定后3个工作日内通过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九条

对获得医疗救助的对象名单,应当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政务公开栏以及政务大厅设置的电子屏等场所和地点进行为期半年的公示。

第六章 资金筹措、管理和支出

第三十条

市本级、各市(区)财政分别建立城乡医疗救助专项资金,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

(一)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每年根据本地区开展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实际需要,按照预算管理的相关规定,在公共预算和彩票公益金本级留成部分按20%比例中安排的城乡医疗救助资金;

(二)上级补助的用于医疗救助的资金;

(三)社会各界捐赠的用于医疗救助的资金;

(四)医疗救助资金形成的利息收入;

(五)按规定可用于城乡医疗救助的其他资金。

第三十一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民政部门根据城乡医疗救助对象需求、工作开展情况等因素,按照财政管理体制,科学合理地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

第三十二条

各级民政部门应当按照财政预算编制要求,根据救助对象数量、患病率、救助标准、医药费用增长情况,以及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保险报销水平等,认真测算下城乡医疗救助基金需求,及时报同级财政部门。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预算草案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

第三十三条

各级财政、民政部门联合建立医疗救助资金专账,用于办理资金的汇集、核拨、支付和发放等业务。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基本医疗救助金及其他来源用于医疗救助的资金,应及时转入同级医疗救助资金专账。各级民政、财政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广东省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加强基金使用管理,提高医疗救助基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十四条

医疗救助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从中提取管理费或列支其他任何费用。当年资金结余转下年继续使用。资金历年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医疗救助资金的15%。资金累计结余超出规定比例的,为盘活累计结余资金存量,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医疗救助资金结余可用于其他符合规定的医疗支出。

第三十五条 医疗救助实行“一站式”即时结算的,已参保的重点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由定点医疗机构在结算时

— 13 — 先扣除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报销费用和医疗救助补助的费用,参保救助对象只需结清个人应承担的费用。定点医疗机构所垫付的医疗救助资金情况,在规定时间内报各市(区)民政部门审核后,由各市(区)民政部门向各市(区)财政部门提出支付申请,各市(区)财政部门直接支付给定点医疗机构。

第三十六条 各级各部门要做好医疗救助资金与医疗保障精准扶贫资金结算衔接。医疗保障精准扶贫资金每月垫支的医疗救助费用,由各市(区)民政部门按规定逐月核算其医疗救助资助金额,并在次月将医疗救助费用划入精准扶贫医疗保障资金专户,用于冲减医疗保障精准扶贫资金垫付的医疗救助资助金额,并及时与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财务对账。

第三十七条

各市(区)民政部门可以根据医疗救助开展实际情况,向各市(区)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由各市(区)财政部门直接向定点医疗机构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一定额度的预付资金,用于重点救助对象减免住院押金和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的医疗保障费用垫付,方便救助对象看病就医。

第七章 医疗救助管理

第三十八条

下列产生的医疗费用不予救助:

(一)未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自行到非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或自行购买药品无正规票据的费用;

(二)定点医疗机构按有关政策规定减免的费用;

(二)因自身违法行为导致的医疗费用;

(三)由于个人故意行为所导致的医疗费用,如自杀、自伤等(精神和智力残疾人除外);

(四)交通事故、工伤事故、医疗事故等应由他方承担支付的医疗费用;

(五)超出医疗保险基本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等规定范围的医疗费用;

(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不予救助的情况。第三十九条 定点医疗机构原则上参照本市医疗保险规定的基本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制定医疗救助对象服务标准,提供利民、便民措施,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第四十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按本办法有关规定,核实医疗救助对象的身份,办理相应的医疗费用记账减免,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紧急危重的重点救助对象入院就医。

第四十一条

重点救助对象达到出院条件而拒绝出院的,自医疗机构通知或要求之日起,所发生全部医疗费用由其个人自理。医疗机构应当将情况及时以书面形式报送医疗救助对象户籍所在市(区)民政部门,由市(区)民政部门、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配合医疗机构对医疗救助对象劝离;医疗救助对象拒不接受的,市(区)民政部门暂停其医疗救助。

第四十二条

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医疗救助条件、未参加医疗

— 15 — 保险的救助对象,合规范围内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各市(区)民政部门会同社保部门核算出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费用后的个人自负部分,可参照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对象个人负担部分的补助政策,按所属对象类别给予救助。

第四十三条

符合救助条件的医疗救助对象在办理医疗救助申请期间死亡的,医疗救助申请可继续给予办结,救助资金由救助对象法定继承人领取。救助对象无法定继承人的,终止办理申请。

第四十四条 各市(区)民政部门应将重点救助对象信息资料按规定及时在医疗救助信息系统中进行更新。

第四十五条

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开发及维护等相关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八章 社会力量参与

第四十六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帮扶项目、创办服务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医疗救助。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救助。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将医疗救助中的具体服务事项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

— 16 — 第四十九条

建立救助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民政部门与医疗、教育、住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建立各级社保部门与民政部门的定期沟通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确保各项资金专款专用。打造救助资源与救助需求信息对接平台,建立和完善民政部门与慈善组织、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的衔接机制,实现社会救助信息和慈善资源、社会服务信息的对接、共享和匹配。尊重困难群众个人意愿,及时将经过社会救助后仍有困难的救助对象,向慈善组织、社会服务机构转介,实现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有机结合,做到因情施救、各有侧重、互相补充。汇总整合社会救助和慈善服务的政策、项目和资源,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刊物、互联网等载体广泛宣传,便于有需要的社会公众进行求助。社会救助信息和慈善资源信息同时向审计等政府有关部门开放。

第九章 责任追究

第五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骗取、挪用、克扣、截留医疗救助资金。

第五十一条

申请人有以下行为之一的,一经查实即取消救助,由市(区)民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并追回其冒领或应退回的医疗救助金,相关信息记入有关部门建立的诚信体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医疗救助资金的;

(二)胁迫有关工作人员出具相关证明材料的。

第五十二条

有关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二)索取、收受贿赂的;

(三)截留、克扣、挪用、贪污、拖欠、虚报医疗救助资金的;

(四)出具不实证明的。

第五十三条

医疗机构违反合作协议,对不按规定用药、诊疗以及提供医疗服务所发生的费用,医疗救助基金不予结算;造成医疗救助资金流失或浪费的,终止定点合作协议,取消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并依法追究责任。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四条

各市(区)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修订和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由江门市民政局负责解释。第五十六条

篇3:开平医疗救助暂行办法

1 域外无过错医疗损害补偿 ( 救助) 制度的发展与现状

无过错医疗损害补偿制度于1972年由新西兰通过《意外事故补偿法》 ( The Accident Compensation Act) 首次建立[2]。这部法律取消了普通法上针对人身意外伤害的诉讼请求, 由专门的政府机构, 即新西兰意外事故补偿委员会 ( New Zealand Accident Compensation Corporation, 以下简称为“ACC”) 负责管理、提供用于补偿受害人的资金。所需要的资金由政府通过税收的形式筹集[3]。截止2013年9月, 新西兰立法机关虽然对该法进行过多次修订, 但是仍然坚持对医疗意外实行无过错补偿的基本制度。继新西兰之后, 民主德国 ( 1974年) 、瑞典 ( 1975年) 、芬兰 ( 1986年) 、挪威 ( 1988年) 、丹麦 ( 1992年) 、美国 ( 1987年弗吉尼亚 州、1988年佛罗里 达州) [4]、法国 ( 2002年) [5]、比利时 ( 2007年) [6]等国或地区也陆续建立了无过错医疗损害补偿制度, 包括针对特殊类型医疗损害的无过错补偿, 如美国的弗吉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的新生儿脑神经损伤无过错补偿。

与上述国家或地区相反, 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对医疗损害都实行过错责任制度, 坚持医疗机构无过错则不赔偿的原则。我国法学界虽然也有人主张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建立无过错医疗损害补偿制度[7], 但是一直以来, 这一制度在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建设方面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

2 《办法》出台的背景———镇江市患者权益研究会对医患纠纷的调研报告

2013年8月, 镇江市卫生局为了解近年来镇江市医疗纠纷处置情况, 委托镇江市患者权益研究会与江苏大学患者权益研究中心对镇江市八家主要医疗机构及相关单位近三年半以来的医患纠纷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 在持续增加的医患纠纷中, 因医疗意外引发的纠纷数量较多, 并且逐年增加的幅度明显大于医疗差错, 这说明医院将越来越多地面对医疗意外所产生的医患纠纷。

调查同时显示, 医疗纠纷发生后, 双方协商仍然是医患纠纷最主要的处理途径。根据镇江市医学会的统计, 近年来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数量稳中有降, 涉及到被调研八家医院的鉴定数量极少, 其中2010年1起, 2011年2起, 2012年1起。总的来说, 医疗事故处理程序在医患纠纷的解决过程中已经渐渐退居次要地位, 以镇江市医学会对全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数量的统计为例, 全市2010年共27起, 2011年共26起, 2012年共18起。同时,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制度正越来越受到公众的认可, 总的案件受理数量逐年增加, 然而与医患纠纷的案件总量相比, 还远远没有发挥其预期的作用。

综合这两方面的数据, 可以认为, 当前绝大多数患者的维权思路是与医疗机构直接协商, 直接协商不成之后, 走其他合法维权途径的只占少数。因此, “医闹”事件频发也就不是无源之水了。在调研期间, 镇江市区某三甲医院即连续发生了两起严重的“医闹”事件, 起因都是产妇羊水栓塞导致死亡, 而医院拒绝患者亲属的天价赔偿要求。

3 《办法》的主要内容

3. 1 《办法》的制订目的

办法的制订目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帮助患者进行维权, 并且为遭受严重无过错医疗损害的患者提供一次性的资金救助; 二是促进医疗纠纷的和平解决, 引导患者通过合法途径维权。在医疗损害责任不明的情况下, 患者可以直接免费申请镇江市医学会进行专家鉴定, 专家鉴定结论认为医疗机构有过错的, 当然按照《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相反, 如果专家鉴定认为医疗机构无过错的, 患者还可以按照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的标准获得相应数额的经济补偿。同时, 患者还可以直接对医疗机构提起诉讼或者医疗事故处理程序, 在医疗机构确定不承担责任的情况下, 再通过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程序申请救助。

3. 2 《办法》所建立的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的法律性质

根据《办法》第二条的规定, 镇江市患者权益研究会负责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的组织和实施, 各医疗机构自愿参加。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强调, 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是由社会团体和医疗机构主导的民间慈善性活动, 而不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从而避免可能出现的、针对政府行政部门的行政复议或者诉讼。镇江市患者权益研究会是经过民政部门核准登记的, 由镇江市卫生局牵头成立的民间公益性社会团体, 由卫生、司法、高校、消协、红十字会、律师、医疗机构等有关部门和个人自愿者组成。其组织实施的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活动虽然在全过程中都有政府相关行政部门的支持和影响, 但是政府各部门的职责主要是提供资金支持和工作指导及监督。根据《办法》的精神, 包括卫生部门在内的各政府部门, 既不负责组织领导, 也不得以行政命令干涉救助工作。

3. 3 《办法》的适用范围

《办法》的救助对象主要是因为无过错医疗损害遭受严重损害的患者, 包括死亡或五级以上伤残, 伤残标准为《医疗事故分级标准 ( 试行) 》, 原则上不区分本地与外地居民。《办法》对无过错医疗损害的定义参考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条文的表述, 指的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 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但是因难以预料或难以避免的因素, 导致患者死亡或中度及以上残疾、器官组织损伤等引起严重功能障碍。对于因疾病自然转归、医疗差错、第三方责任人或者患者自己造成的损害, 不予救助。同时, 为了引导患者采取合法维权手段, 《办法》对实施“医闹”行为的患者也不予救助。

3. 4 救助金的来源

救助金主要通过两个渠道筹集, 一是医疗机构, 二是政府财政。根据多方协商, 目前医疗机构在救助金中的出资份额由《办法》的实施细则确定, 按年门急诊量每人次0. 2元和年出院量每人次5元的标准计算。政府财政根据救助金的运营情况给予相应资助。首期救助金总额预计为300万元左右。

3. 5 无过错医疗损害的认定

无过错医疗损害的认定工作由镇江市医学会负责, 认定费用由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金承担。认定的程序将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由镇江市医学会从专家库中选择相应专业的医学及法医学专家组成认定小组, 由认定小组独立完成认定工作并提交认定结论。

3. 6 救助标准的确定

救助标准的确定是《办法》起草过程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目前, 救助标准被确定为: 死亡或一级伤残不超过3万元、二级伤残不超过2. 5万元、三级伤残不超过2万元、四级伤残不超过1. 5万元、五级伤残不超过1万元。这一标准的确定, 主要具体考虑了三个方面的因素:

a) 司法实践中, 在相似严重程度的损害情况下, 侵权行为人承担轻微责任时 ( 通常为损害的10% ) 的赔偿数额。救助金的数额原则上必须适当低于损害赔偿数额, 从而防止出现医院有过错患者获赔的数额反而少的不合理情况, 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患者或者医疗机构不当利用救助制度。

b) 结合本地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 救助金必须能够实实在在地为遭受严重损害的患者及其亲属解决部分困难。在基本标准的基础上, 根据患者已经支出的医疗费用、后续治疗费用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 还可以酌情提高救助金额, 最高不超过50% 。另外, 对确实因病致贫的, 镇江市患者权益研究会还将帮助其向镇江市慈善总会申请慈善救助。

c) 当前医疗纠纷处理实践中, 医疗机构对于类似情况的补偿数额。为了息事宁人和维护医疗秩序, 在发生严重的无过错医疗损害之后, 医疗机构往往都要给予患者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或者医药费减免, 甚至是患者及其亲属“闹”得越凶, 给得越多。救助标准相当于医疗机构在类似情况下的一般给付数额, 低于因受“医闹”胁迫而认可的数额。

3. 7 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程序与人民调解、诉讼及医疗事故处理程序的衔接

作为对现行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补充, 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程序与人民调解、诉讼及医疗事故处理制度密切结合。首先, 患者可以直接以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医疗损害鉴定结论或者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协议作为申请救助的依据。其次, 镇江市城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直接参与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程序。根据《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 患者申请救助获得批准后, 必须与医疗机构在镇江市患者权益研究会的见证下, 通过人民调解委员会签订协议, 承诺不再因该医疗意外造成的损害要求医疗机构承担其他责任。这一措施将更有力地约束患者, 防止其获得救助后又对医疗机构提起诉讼或者干扰医疗秩序。

4 《办法》与现行制度相比的独特现实意义

在当前医患矛盾突出的背景下, 国内多地都在尝试解决医疗纠纷的创新措施, 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浙江省宁波市和江西省的处理模式。《宁波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条例》 ( 2011年8月31日通过) 和《江西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 ( 2014年3月27日通过) 的主要内容都包括: 对《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中有关医患双方主要权利义务的再次重申、强化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制度、发挥商业性医疗责任保险的功能、明确公安机关在医疗纠纷案件中的任务。同时, 2014年4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 ( 法发〔2014〕5号) , 不仅明确了根据《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干扰医疗秩序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标准, 也再次强调了公安机关和人民法院在医疗纠纷案件中的职责, 以及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制度的建设。但是, 当前的这种处理模式能否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并取得积极的社会效益, 是值得观察和讨论的。首先,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本身是一种新制度, 在司法部、卫生部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10年初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之后才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还处于试验和完善阶段, 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真正认可。其次, 由于医疗纠纷的高发性, 商业性医疗责任保险根本无法达到分散风险的预期目标。根据镇江市患者权益研究会的调查, 由于商业性医疗责任保险的营利性需要, 保险公司通常最多只愿意承担保险费90% 的保险赔付责任, 购买医疗责任险已经变成了医疗机构的一种额外负担[8]。第三, 要求公安机关参与医疗纠纷的解决, 一方面加重了公安机关的责任, 提高了执法成本, 另一方面还可能将患者及其亲属的不满引向了公安机关, 从而制造了更多的矛盾。第四, 要求人民法院对起诉的医疗损害赔偿案件及时立案受理, 积极开展诉讼调解, 却忽视了如何积极引导患者通过诉讼途径维权。根据《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 患者在医疗损害赔偿诉讼中承担主要的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倒置只在少数特定的情形下才可以适用。举证上所要面临的困难实际上往往最终迫使患者放弃以诉讼的方式进行维权[9]。

镇江市通过《办法》所创立的这种医疗纠纷处理模式与上述宁波及江西模式有着根本的不同。首先, 《办法》的出发点是鼓励并帮助患者合法维权。《办法》正视了“医闹”的一个主要成因, 即患者的维权困难、合法维权与非法维权的成本收益比问题。发生医疗损害之后, 患者在资料信息收集和举证方面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障碍, 合法维权可能最终空手而归, 非法的“医闹”不仅常常可以迫使医方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 而且也或多或少地获得社会同情和支持。《办法》实施以后, 患者将不必面临这种维权困境, 可以放心地通过合法方式维护其权益。这一点恰恰符合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中提出的“增权与倡导”思想[10]。只要发生了严重的医疗损害, 如果能够查明存在医疗过错, 由医疗机构承担责任; 不存在医疗过错的, 可以申请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医闹”行为也将因此在相当程度上失去社会同情和支持。其次, 《办法》实现了无过错医疗损害补偿与人民调解、诉讼等机制的有效结合, 促进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在医疗纠纷中的普及适用。《办法》保障了患者通过合法维权渠道无法获得救济后, 再申请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的权利, 在申请程序中要求患者与医疗机构通过人民调解机构签订调解协议, 将人民调解作为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申请的一个必经程序。第三, 《办法》将部分取代医疗责任保险在医疗纠纷处理中的角色。尽管医疗责任保险对于无过错医疗损害也有一定程度的覆盖, 但是由于医疗纠纷的高发性, 实际上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办法》实施以后, 无过错医疗损害导致的纠纷将不必再通过医疗责任保险解决。第四, 《办法》淡化了公安机关对医疗纠纷处理的参与。要求公安机关参与医疗纠纷的处理, 实际上就是借助其强制力和威慑力迫使患者及其亲属不敢采取过激手段维权, 本质上是一种“压制性”的手段, 难以保障一个长效机制的形成和社会风气的扭转。而《办法》的出发点是维护和帮助患者维权, 通过为患者提供一定限度的经济保障来引导其合法维权, 其本质是一种“输导性”的手段, 目标是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使得合法维权成为一种主动的、自觉自愿的选择, 釜底抽薪地解决了“医闹”行为的根源性社会因素。最后, 《办法》将为医疗机构的内部质量管理引入外部监督。根据《办法》的实施细则, 镇江市患者权益研究会今后将在无过错医疗损害的认定程序中, 要求鉴定专家指出诊疗过程中的不当行为, 并提出改善建议。在以往大量的医疗纠纷案件中, 由于没有第三方的参与和监督, 医疗机构的内部质量管理和责任追究机制往往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纠错和惩戒措施难以实际执行到位。同时, 由于医疗事故处理制度在当前医疗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不断弱化, 卫生行政部门、患者以及社会公众都急需建立一种新的机制, 对医疗机构的内部质量管理进行监督。《办法》正适时地顺应了这样的需求。

5 结 语

《办法》的主要内容是经过起草前的认真调研、起草过程中与医疗机构、消协、司法等部门多次讨论及征求意见后才最终确定的, 抓住了现有制度对患者权益保护不足的关键矛盾, 以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作为基本思想, 并以此作为解决医疗纠纷的一个突破口。与现有制度相比, 《办法》的实施更有利于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长效机制。当然, 作为一次国内没有先例的制度创新, 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制度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断地进行完善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摘要:江苏省镇江市政府最新出台的《镇江市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办法》是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建设方面的一个重大创新和突破, 是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制度在国内的首次试验。文章对该《办法》的理论基础、出台背景及主要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并分析评价其创新意义。

关键词:镇江,医疗损害,无过错医疗损害补偿

参考文献

[1]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镇江市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办法〉的通知 (镇政规发[2014]4号) .

[2]Katzenmeier, Arzthaftung, S.277 f.

[3]刘兰秋.域外医疗损害无过失补偿制度研究[J].河北法学.2012, 8:152.

[4]林暖暖.美国无过错医疗责任改革:制度缘起与法理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 2010, 2:177.

[5]谢晓.法国医疗损害赔偿制度改革之述评[J].医学与哲学, 2010, 9:59.

[6]Thierry Vansweevelt.比利时拟施行的无过错医疗制度[J].中国医院.2009, 8:10.

[7]刘兰秋, 郑雪倩.无过错医疗损害补偿机制的构建[J].中国医院, 2012, 9:75.

[8]朱晓卓.宁波市医疗纠纷理赔处理制度的实践和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13.

[9]杨立新.〈侵权责任法〉改革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成功与不足[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 4:9

篇4:开平医疗救助暂行办法

这是我国继出台基本养老关系跨省转移办法后的又一项惠及个人基本保障的政策。本期《百姓焦点》栏目将该《办法》摘登如下:

《辦法》规定,城乡各类流动就业人员按照现行规定相应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得同时参加和重复享受待遇。各地不得以户籍等原因设置参加障碍。

农村户籍人员在城镇单位就业并有稳定劳动关系的,由用人单位按照《社会保险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办理登记手续,参加就业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其他流动就业的,可自愿选择参加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就业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并按照有关规定到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或就业地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登记手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员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后,由就业地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通知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办理转移手续,按当地规定退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再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待遇。

由于劳动关系终止或其他原因中止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的农村户籍人员,可凭就业地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参保凭证,向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申请,按当地规定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跨统筹地区流动就业,新就业地有接收单位的,由单位按照《社会保险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办理登记手续,参加新就业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无接收单位的,个人应在中止原基本医疗保险关系后的3个月内到新就业地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登记手续,按当地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跨统筹地区流动就业并参加新就业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由新就业地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通知原就业地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转移手续,不再享受原就业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已建立个人账户的,个人账户原则上随其医疗保险关系转移划转,个人账户余额(包括个人缴费部分和单位缴费划入部分)通过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转移。

参保(合)人员跨制度或跨统筹地区转移基本医疗保障关系的,原户籍所在地或原就业地社会(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应在其办理中止参保(合)手续时为其出具参保(合)凭证,并保留其参保(合)信息,以备核查。新就业地要做好流入人员的参保(合)信息核查及登记等工作。

参保(合)凭证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卫生部统一设计,由各地社会(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统一印制。参保(合)凭证信息原则上通过社会(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之间传递,因特殊原因无法传递的,由参保(合)人员自行办理有关手续。

篇5:县农村医疗救助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逐步规范我县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切实减轻农村五保户、生活困难残疾人、特困户大病患者的医疗负担,逐步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根据《阿坝州农村医疗救助实施细则》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暂行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医疗救助,是指政府在农村开展的一项旨在对广大农村五保户、生活困难残疾人、特困户在患大病或危急重症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时给予的医疗费用救助的专项救助行为。

第三条 农村医疗救助原则

㈠属地管理原则;

㈡救助急需原则;

㈢公开、公正、公平原则;

㈣专款专用原则;

㈤动态管理原则。

第四条 农村医疗救助水平应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五条 成立x县农村医疗救助管理委员会,其主要职责:

㈠领导、指导、协调和监督全县农村医疗救助工作;

㈡制定、修改和完善我县农村医疗救助管理办法;

㈢负责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并向县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请示汇报工作;

㈣负责筹集和管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

㈤负责基金预算、决算的审定;

㈥负责监督医疗救助对象获得医疗救助、医疗质量和服务情况,组织工作调研、经验交流和检查考核等。

第六条 县农村医疗救助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全县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日常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

其主要职责:制定县农村医疗救助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制定救助基金的管理办法、基金的筹集以及汇总编制;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各项规章制度;指导农村医疗救助工作。

第三章 农村医疗救助的范围和对象

第七条 农村医疗救助的范围是我县农村户籍人口。

救助对象,是指农村五保户、生活困难残疾人和乡镇人民政府调查核实并经县民政局批准的农村特困户家庭成员。

第四章 基金的筹集和管理

第八条 设立x县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基金通过各级财政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集。主要来源是通过上级专项转移支付给予支持、县财政预算安排、社会各界自愿捐赠、彩票公益金和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形成的利息收入,以及按规定可用于农村医疗救助的其他资金。

第九条 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用于资助救助对象一次性农村医疗救助费用和补助救助对象的大病医疗费用,以及符合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

第十条 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县财政部门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用于办理资金的汇集、核拨和支付业务。县民政局设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用于办理资金的核发、支付和发放。

第十一条 经县民政部门批准的农村医疗救助对象大病医疗费用补助资金,由县财政部门按时将医疗救助资金核拨至民政部门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由县民政部门支付给乡镇人民政府发放,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第五章 救助对象的申请、审批程序

第十二条 农村医疗救助对象申请程序:申请人(户主)向所在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经村民委员会评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乡镇人民政府作出审核意见后上报县民政局审批同意后,确定为农村医疗救助对象。

第十三条 农村医疗救助对象的确定要做到“三公开”,即:公开评定条件、对象和救助内容。村民委员会要将评定对象张榜公示7天,县民政局和乡镇人民政府深入调查核实,然后确定医疗救助对象,做到公开、公正和公平。

第十四条 每年由县民政局编制农村医疗救助对象花名册和统计表各一式四份,乡镇人民政⑾夭普帧⑾孛裾趾椭菖┐逡搅凭戎旃腋鞔嬉环荩磕瓿跎蠛艘淮巍?

第六章 救助办法和标准

第十五条 农村医疗救助分为每年一次性农村医疗救助和患大病住院救助两种救助方式。

㈠每年一次性农村医疗救助是指农村医疗救助对象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个人应交纳的费用,其救助标准为:

1.五保户:每人每年救助10元;

2.因病、因残致贫家庭:每人每年救助10元;

3.其他原因致贫家庭:每人每年救助6元。

㈡我县农村医疗救助对象患大病住院治疗,按下列规定比例给予救助:

1.五保户住院治疗,个人应负担的医疗费用按每人每年不超过XX元的标准进行救助。

2.其他救助对象每人每年的最高救助限额为1600元。住乡镇卫生院治疗的,医药费在150元内的,一次性救助医药费的70%;医药费在150元(含150元)以上的,一次性救助其住院应负担医药费用的50%。住二级以上医院治疗的,医药费在300元内的,一次性救助医药费的70%;医药费在300元(含300元)以上的,一次性救助其医疗费的65%。

第七章 大病住院医疗救助申请、审批程序

第十六条 农村医疗救助对象患大病住院治疗,申请医疗救助必须经过下列程序:

㈠农村医疗救助实行属地管理原则。申请人(户主)向所在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x县农村医疗救助申请表》,如实提供本所患大病的医疗诊断书、病史资料、医疗费用发票、户口薄和身份证原件,经村民评议小组评议签注意见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㈡乡镇人民政府对上报的申请表和有关材料进行逐项审核,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上报县民政局审批。

㈢县民政局对乡镇上报的有关材料进行复审核实,并及时签署审批意见。对符合农村医疗救助条件的家庭成员核准其享受医疗救助金额;对不符合享受医疗救助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㈣农村医疗救助对象申请医疗救助的审批手续和医疗救助资金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安排专人办理,医疗救助资金统一由乡镇民政助理员负责代发。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按月填写农村医疗救助统计月报表报县民政局。

第八章 农村医疗救助服务

第十七条 医疗救助对象的诊治,由县内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救助服务,在规定的范围内,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做到医疗服务内容合理、准确、公开、公正和公平。

第十八条 承担医疗救助的医疗机构要完善并落实各种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保证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

第九章 配套政策

第十九条 农村医疗救助对象,到县内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机构就诊。

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在五保户住院治疗期间,除保障其生活外,生活不能自理的,要指派专人照料。

第十章 监督

第二十条 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救助对象、救助金额等情况应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通过张榜公示的方式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第二十一条 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必须全部用于农村医疗救助对象的医疗救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县监察、财政、民政、审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医疗救助基金使用情况实施财务审计和监督检查,确保医疗救助资金按时拨付和合理使用,杜绝挤占挪用等现象的发生。

第十一章 罚则

第二十二条 发现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法违纪行为,按有关法律法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及相关领导的责任。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可根据农村医疗救助工作运行情况,适时提出对本暂行管理办法的修改、补充意见,报县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县民政局负责解释。

篇6:福州市城区医疗救助管理暂行办法

(一)医疗救助对象患病住院治疗全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下同)个人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累计超过1000元的。

(二) 门诊特殊病种治疗全年个人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累计超过1000元的,包括恶性肿瘤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重症尿毒症透析、结核病规范治疗、器官移植抗排异反应治疗、精神分裂症治疗、危重病抢救、高血压、糖尿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心功能衰竭、系统性红斑狼疮。

(三)特殊门诊病种以外的重大疾病门诊治疗全年个人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累计超过元的。

上一篇:资源节约下一篇:景区经营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