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助服务实施方案

2024-06-17

医疗救助服务实施方案(精选8篇)

篇1:医疗救助服务实施方案

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保障作用,帮助医疗救助对象及时、便捷地获得医疗救助,简化医疗救助程序,提高医疗救助时效性和便利性。根据《xx市民政局关于印发〈xx市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铜民发〔2013〕68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模式是指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对象,到指定的医疗机构就医,出院结算时,在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补助的同时,通过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窗口,对符合医疗保险范围内的自负医疗费按规定的救助标准直接给予医疗救助的服务行为。

通过推行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即时结算模式,达到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管理规范,救助方便快捷,运行安全高效,实现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无缝对接,互联互补,统一监管,切实为困难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医疗救助服务目标。

二、基本原则

㈠救急救难、就近便民、简化程序;

㈡先保险、后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

㈢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

㈣属地管理、分级负担;

㈤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三、救助对象

㈠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市三无人员;

㈡城乡低保对象中“一类、二类”保障对象;

㈢60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

㈣儿童两病人员;

㈤城乡困难家庭两癌妇女;

㈥城乡困难家庭重度精神病人员。

四、救助标准

㈠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市三无人员、城乡低保对象中“一类”保障对象、60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城乡困难家庭重度精神病人员因病住院,个人年自负医疗费用扣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报支部分之后,其符合医疗保险范围内的医疗费给予全额即时结算救助。

㈡城乡低保对象中“二类”保障对象、城乡困难家庭妇女两癌(宫颈癌、乳腺癌)因病住院,个人年自负医疗费用扣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报支部分之后,其符合医疗保险范围内的自负部分给予80%即时结算救助。

㈢儿童两病人员因病住院的救助标准按照黔卫发〔2012〕29号文件规定执行。

以上一般病种救助全年最高救助金额不超过xx元,重特大疾病救助全年最高救助金额不超过xx元。

五、定点医疗机构

㈠本县行政区域内的“一站式”服务定点医疗机构:xx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和xx苗族自治县中医院。

㈡县境外“一站式”服务定点医疗机构:xx市惠民医院和xx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精神病医院。

六、救助程序

㈠申请、审核、审批程序

1、城乡困难家庭两癌妇女、城乡困难家庭重度精神病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医时,由患者家属或监护人凭疾病证明书、医疗保险证、身份证、户口簿等手续,向户籍所在地乡镇社会事务办提出申请,经乡镇社会事务办审核后,出具符合医疗救助核定意见。患者家属或监护人持疾病证明书、核定意见、医疗保险证、身份证、户口簿到县民政局办理“一站式”医疗救助核定证明。患者家属或监护人持上述证件到定点医疗机构入院治疗或入院后5日内向院方提供核定证明即可。

2、农村五保对象、城市三无人员、城乡低保对象中“一类、二类”保障对象、60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儿童两病人员在县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医时,由患者家属或代理人凭疾病证明书、医疗保险证、身份证、户口簿等手续,直接向县民政局申请“一站式”医疗救助,经县民政局核实后,出具“一站式”医疗救助核定证明,患者家属或代理人持疾病证明书、核定证明和医疗保险证、身份证、户口簿到定点医疗机构入院治疗或入院后5日内向院方提供核定证明即可。

㈡出院结算程序

医疗救助对象出院时,在定点医疗机构办理医疗保险报销补偿手续后,同步进行医疗救助资金结算。“一站式”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凭民政部门出具的核定证明结算医疗资金救助,救助对象付清自负医疗费用后即可出院。完善救助相关手续,并向救助对象出具城乡医疗救助额度告知单,定点医疗机构将救助对象的疾病证明书复印件、核定证明、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单和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结算清单留存备案。

七、资金拨付程序

救助对象医疗救助资金由定点医疗机构先行垫付,县民政局与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季度结账制度。在季度月底,定点医疗机构对本季度发生的医疗救助资金汇总,同时附每个救助对象疾病证明书复印件、核定证明、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单、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结算清单,报县级民政部门核查审批确认后,将医疗救助资金直接划拨定点医疗机构。

八、工作要求

㈠县级民政部门负责本辖区“一站式”服务医疗救助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组织实施。负责救助对象和救助资金的复核审批确认,基本信息的录入、更新和动态管理,适时调整救助对象的范围、救助比例,向医疗机构提供详实的救助对象信息;对“一站式”即时结算救助情况随时进行监控管理。

㈡定点医疗机构负责建立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平台,设立专门窗口。要按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建立医疗救助对象治疗用药明细台账,建立医疗救助资金垫付和定期审核结算机制。要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和基本药物目录、诊疗项目范围的使用,基本治疗、用药应符合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相关规定,优先、合理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适应诊疗技术,将住院床位控制在普通床位范围内,严格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及时为救助对象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做好有关费用减免和出院即时结算工作,对因审核把关不严造成不符合规定的资金支出,由定点医疗机构承担。

㈢县级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定期对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管理及救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不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费用,民政医疗救助资金不予结算,对违规、违纪、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㈣对定点医疗机构无法医治转外就医的特殊病例,因条件限制无法实行“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的救助对象,仍按有关文件规定的救助程序、救助标准实施医疗救助。

㈤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救助对象原则上不能享受“一站式”医疗救助。

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所规定不属于医疗报销范围的,不能享受“一站式”医疗救助,即自杀、自残,打架斗殴、酗酒、吸毒、违法、犯罪、镶牙、服毒、不育症、美容、矫形、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等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以及其他赔付责任人应支付的医疗费用。

㈦民政部门可预付部分救助资金给医疗救助定点服务单位,双方定期结算医疗救助费用,并与其签订医疗服务协议,明确双方责任、权利、义务。

㈧本方案从2013年8月15日起实施。

篇2:医疗救助服务实施方案

一、申办条件

凡属本市户籍的城乡困难居民及市政府确定的其它特殊困难对象,患重大疾病住院治疗,住院医疗费经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个人自付医疗费达6000元以上(含)的均可以申请医疗救助(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孤儿和重点优抚对象不限制个人自付金额数)。

二、申办程序:

1.由申请人向其户籍所在地的镇政府提出申请,填写申请审批表,并提供城乡医疗定点机构出具的疾病证明、基本医疗保险住院结算清单、发票等有效证明材料。

2.镇政府对申请人上报的有关材料进行逐项审核,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作出审核意见,并编制汇总表统一报送市民政部门。

3.市民政部门对上报的有关材料进行复审核实,并及时签署审批意见。

4.市民政部门审批后,及时将救助款转入申请人的农业银行专户。.

三、申办需提供的材料: 1.疾病证明书;

2.住院医疗费发票(报销联或客户联);

3.医保或新农合结算清单;

4.《海南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证》复印件; 5.低保对象提供《低保领取证》复印件、五保对象提供《五保供养证》复印件、重点优抚对象提供有关证件复印件;

篇3:医疗救助服务实施方案

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

1979年以前, 我国社会呈现的是社会机会的高度垄断和社会财富的平均化分配, 随着经济转轨, 我国的社会分配关系转变为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多样化社会分配体系。

近年来, 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一个为数可观的富有阶层和一个规模更大的社会弱势群体 (主要由低收入社会成员组成) 并存的局面业已形成并将长期存在”。[1]“一方面, 社会财富加速向富人集聚, ‘胡润百富榜’上榜者的财富每年以数十亿的速度增加, 富裕阶层拥有的财富总体占社会财富的比重迅速上升;另一方面, 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的社会分化程度己经很严重, 存在着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弱势群体, 这个群体基本由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其中的特困户组成, 其生存和谋生的手段有限, 改变自身现状的能力较低, 又缺乏比较公平的机会, 生活困难, 迫切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帮助。”[2]

2、医疗费用大幅度增长

近年来, 医疗费用的增长己经超过了城市一般收入人群的经济承受能力。改革开放后, 中国政府为了降低政府和国企的医疗财政负担, 也为了控制急剧增长的医疗成本, 推动了医疗保险改革。经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实现了第一个目标, 但政府控制城镇医疗成本的努力基本是失败的。1995年以后, 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明显超过了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而且呈逐年扩大的趋势。在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的现实下, 即便是城市一般收入人群, 如果他们患重、大疾病, 他们也难以承受高昂的医疗费用。

3、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健全, 保障水平比较低

一方面, 现在的医疗保险的涵盖的人群只是城镇在岗就业人员以及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制度将少年儿童、一部分老人以及非正规就业人员排除在制度外, 这部分人群一旦患重、大疾病, 因为没有相应的医疗保障制度, 容易给他们自己及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另一方面, 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统账结合的模式:起付线以下的医疗费用, 从个人账户中支付或由个人支付;起付线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 主要从统筹基金中支付;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 医疗保险将不再承担, 转由商业保险或其他途径承担。而当前的商业保险市场并不健全, 不能完全承担这部分责任。

二、我国城市弱势群体医疗救助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 我国城市医疗救助工作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 缺乏有统一政策要求的医疗救助计划, 且各地城市医疗救助工作发展很不平衡, 尚无成熟的模式。目前我国各地医疗救助方案的内容包括:救助对象标准的确定、救助内容的侧重点、救助比例、救助方式、筹资方式等。其中医疗救助方式是医疗救助实现的途径和措施。现阶段在我国, 医疗救助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医疗减免。这是医疗救助的基本形式, 主要是通过政府颁布文件, 强制要求国有医疗机构对医疗救助对象在挂号费、治疗费、药费、住院费等费用实行一定比例的减收或全部免收[3];2、专项医疗补助。即由财政每年根据救助对象的治病需求, 拨付一定的经费, 专款专用, 小病包干, 大病补助;3、实施大病重病医疗救助。贫困人群无力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 特别是大病重病的费用, 这时为了减轻贫困人口的医疗负担;4、建立惠民医院或慈善医院。一般是地方政府出面组织、动用社会各界资源创立的, 以低于服务成本的价格专门为贫困人群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5、团体医疗互助。各行业、单位及工会内部组织职工建立医疗互助互济组织;6、慈善医疗救助。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贫困人员进行义诊及上门服务, 如慈善募捐、定期义诊等。

截止到2006年, 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积极开展救助试点, 2 862个县 (市、区) 中已有65.16%的 (1865个) 县 (市、区) 开展了救助试点, 覆盖贫困人口1440万人, 占全国低保人口的64.26%。90%以上的试点地区出台了城市医疗救助的实施办法, 开始了城市医疗救助[4]。

三、我国城市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存在的问题

1、政策研究与实际效果存在一定差距

由于医疗救助体系正式建立和实施的时间不长, 一切仍处于摸索阶段, 职责不明、体制不顺、救助资金供需等问题突出矛盾尖锐。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看, 已经为贫困人口的医疗考虑得非常的具体和周到, 然而在具体实施时, 仍然与城市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相差很远。目前, 关于医疗救助的研究大多也是站在政策制定者的立场上或者说是从施救方出发进行医疗救助探讨, 但对救助的接受方的研究却较少, 由救助提供方所确定的优先需要并不一定能代表受助方的意见。

2、负有社会救助职能的机构各自为政缺乏协调

目前, 虽然我国已明确城市弱势人群的医疗救助实施主体是民政部门, 参与部门包括劳动保障、卫生、财政和工会等。但在实际管理运行过程中, 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沟通缺乏而产生较大的内部管理成本, 并且由于各部门各自分管一块, 不利于医疗资源从整体上实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常常是要么重复管理, 要么无人管理。

3、救助对象和范围在实施中出现操作困难

目前各个省市相应出台了一系列医疗救助的政策, 明确了救助对象、救助范围和程序,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 一个城镇居民不属于民政局确定的特困人口, 也就不可能是医疗救助对象, 假设在一年中家庭遭遇到特大变故导致贫困, 无力承担医疗费用, 这需要不需要救助?而如果原来的贫困人口已经脱贫, 可还在享受各种救助。这就存在一个公平的问题。所以, 怎样将政策的规范化和运用的灵活性结合起来也是一个难题。

4、城市弱势群体医疗救助资金供需矛盾尖锐

据民政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对哈尔滨等10个省会城市1万户低保家庭的随机入户调查, 城市低保对象患大病平均比例25%, 每名低保对象年患大病医疗费用平均为3420元人民币。按2200万低保对象计算, 全国救助的大病人数550万/年, 共需大病医疗救助资金188亿元人民币。如果中央财政补助其中50%, 需中央财政补助大病医疗救助资金94亿元人民币。考虑到目前只有40%县 (市、区) 参加试点, 因而试点地区每年大体上需中央财政补助大病医疗救助资金28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央财政每年只从彩票公益金中列支5亿元人民币, 用于补助地方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的开展, 与测算所需人民币有相当大的差距, 投入明显不足。

四、完善我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策略与建议

1、加强医疗救助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

在我国医疗救助制度多部门共同管理的条件下, 管理部门之间更应相互沟通, 建立有机协调和统一管理机制, 逐步实现信息化的管理平台, 做好管理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从我国城市医疗救助的现况来看, 目前最为迫切的就是明确各部门在医疗救助中的职责与协同方式, 使各部门在资金筹集、分配和使用、救助对象的界定、管理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沟通, 建立起统筹管理与协同联系的方式, 对医疗救助的质量和救助效果进行监督与评价, 使有限的医疗救助资金达到合理使用。

2、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对城市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

近年来, 虽然财政对卫生事业费的投资幅度是逐年上升的, 但比例却逐年缩小, 这种国家财政投入与医疗救助的需求不成比例的现象使贫困地区医疗救助的需求更加不足。所以, 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医疗救助, 并逐步加大政府财政支出的投入, 尽快实现财政单列, 专项资金用于医疗救助。包括医院和社会团体等许多方面都在自发地进行, 如医院发放救助卡、医院对贫困人口收费的打折、社会募捐等。但这些救助都是临时性的或针对某一种现象, 还未形成一个系统的救助计划, 因此也就无法从制度上解决穷人的医疗保障问题, 只有通过系统的规划, 把对穷人的医疗救助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 才能真正地解决穷人的医疗保障问题。

3、注重医疗救助制度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

我国从2007年开始了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工作, 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后, 城市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又一次跨越。为了提高医疗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使救助对象最大程度的受益, 应在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 探索与这两种保障制度的衔接。通过医疗救助制度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保障对象、保障待遇、保障效果以及管理模式及人员、保障基金等方面的有效衔接, 保障贫困人口最基本的医疗保健需求, 使医疗救助成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全民福利的有效补充。

4、加强政府在我国城市弱势群体医疗救助中的责任

首先, 政府加大对医疗财政投入是对城市弱势群体医疗救助的财政保证。由政府主要出资建立的包括重病救助在内的城市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制度, 能够从根本上极大减轻和解决弱势人群的医疗负担, 减少由于小病拖成大病的几率, 保证弱势群体的正常平安。

其次, 政府对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 是完善对弱势人群医疗救助的组织保证。长期以来, 我国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性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在城镇, 集中了几乎所有的大中型医疗机构和有经验的专家、名医。但是, 医院经营管理的市场化运作, 使公立医疗机构的门槛普遍高于普通百姓的承受力。而那些无医保的弱势群体, 更是由于无力承担全部和大部分的治疗费, 只能选择一些收费较低、手续较便利、医疗条件难以保证或者是无经营许可的的小诊所, 从而导致非法医疗机构的坑、蒙、拐、骗行为和治死、治残的事件不断发生。因此, 政府要根据当地人口分布和现有的经济条件, 有效地使用和科学配置社会医疗资源。通过建立和完善一、二、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尽可能地将城镇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作用。

五、结语

“看病贵”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城市弱势群体来说, 这一问题更为严重。因为没钱而放弃寻求医疗服务的人越来越多。城市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已成为21世纪人口与发展的一个全球新焦点, 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在为改善城市弱势群体的健康服务需要而努力奋斗。医疗救助是切断贫病循环链的治本之策, 缺乏医疗救助项目, 社会救助体系是残缺不完整的, 而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措施。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如何解除城市弱势群体的医疗困境便成为救助城市贫困人口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我国的医疗救助制度起步较晚, 正在实行医疗救助的城市, 其政策均各成体系, 目前尚缺乏统一的、制度化的医疗救助体系。本论文分析了当前医疗弱势群体的成因和现状, 并针对医疗救助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 提出了一些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弱势群体,医疗现状,医疗救助

参考文献

[1]李迎生: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5走向更加和谐的社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61页。

[2]李迎生: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5走向更加和谐的社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61页。

[3]崔凤:《城市贫困人口医疗问题的现状和出路》,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4 (1) :7。

篇4:医疗救助服务实施方案

推动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发展。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社会救助对象认定机制,对通过精准脱贫措施后仍无法脱贫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大病医疗救助和“救急难”工作全而开展,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长lO%。农村五保供养最低限定标准不低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80%,集中供养能力达到55%以上;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和基层“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经办机制l00%建立。

推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不断完善。优化防灾救灾联动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救助,救灾物资储备可一次性保障25万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需求。建成全省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中心,新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扩建陕西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

全而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省改扩建部分医养结合机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口问照料中心100%覆盖,农村幸福院覆盖70%农村社区,养老床位达到千名老年人40张。

健全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完善高龄老人补贴制度,建立生活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建立全省统一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促进残疾人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支持建设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在全省人几或孤儿较多的县(市、区)建设儿童福利院或在当地社会福利机构设立儿童部;省级建成肢体残障人康复中心和残疾人治疗中心。

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发展。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50%的城市社区达到省级和谐示范社区创建标准,每个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达到5-9人;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60%以上;全省新增社会组织5000家以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1万人以上,注册志愿者占居民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巩固提高优抚安置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拥军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健全各类优抚对象抚恤优待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加快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建立自谋职业为主、扶持就业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形式的退役士兵安置体系。支持省属优抚医院创建等级医院,为优抚对象提供专业化的康复供养服务。

篇5: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00

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工作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

为切实解决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及部分因病困难群众“住院难、报销难”问题,进一步规范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及时为城乡困难群众提供更加有效、便捷的医疗救助服务,根据楚雄州民政局、州卫生局、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全面推行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管理模式有关事宜的通知》(州民保字„2010‟11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基本原则

(一)属地管理原则;

(二)依法行政,高效便捷的原则;

(三)与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原则;

(四)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救助对象

具有我县户口,当年在册、已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及其所在乡镇卫生院住院治疗的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重点优抚

—1—

对象、老大队干部、60年代精减退职人员以及部分因重大疾病病导致生活特别困难的城乡特困人员。

三、服务内容及操作程序

(一)“一站式服务”内容

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就是指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城乡社会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看病就医,在得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的同时,得到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作为结算单位,医疗救助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垫支,民政部门定期结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实现资源共享、同步结算、无缝对接、统一监管。

(二)操作程序

1、本人申请,身份确认。民政部门将已明确的城乡医疗救助对象名单提交定点医疗机构,作为定点医疗机构核实救助对象身份的依据。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老大队干部、60年代精减退职人员,在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办理入院手续时,提出医疗救助申请,出示新农合证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证、低保证、五保证、身份证等相关证件,由定点医疗机构审核确认其身份。

2、民政部门审核。医疗机构在开展治疗的同时,及时向救助对象户口所在地民政部门发出就诊通知书,民政部门审核确认后向定点医疗机构发出医疗救助通知,明确其救助比例、救助金额等相关内容。在乡镇卫生院住院的,由所在地乡镇民政 —2—

所负责审核;在县外医院、县级医院(县医疗和县中医院)或县级以上医院住院的,由县民政局负责审核。

3、实施救助。救助对象出院结账时,扣除新农合补偿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报销后,定点医疗机构按照民政部门回复医疗救助通知中所明确的救助比例、救助金额等相关内容,计算出该救助对象应该享受的救助金额,并先行垫付医疗救助补助金额,救助对象只需支付经新农合补偿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报销,民政部门医疗救助后个人自付部分金额。

4、定期结算。民政部门定期与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结算。当出现定点医疗机构无法医治的特殊病例时,由定点医疗机构出具转院证明进行转院治疗,患者转院治疗结束后在3个月内持医疗票据、转院证明等材料向县民政局申请医疗救助,对无力筹集医疗费用的特困救助对象,民政部门可开展医前救助,为救助对象垫付部分资金,垫付金额不超过医疗救助封顶线的60%,待其出院时从申请的医疗救助资金中抵扣。

四、救助标准

在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低保对象、五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老大队干部、60年代精减退职人员以及经县级民政部门确认的特困患者,符合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规定的个人住院治疗总费用扣除新农合补偿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金额后的剩余部分,分别按以下标准进

—3—

行救助,但全年个人累计救助金额最高不得超过救助封顶线(城市救助对象为每年5000元,农村救助对象为每年3000元):

(一)农村五保对象个人负担部分可给予全额救助。

(二)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老大队干部、60年代精减退职人员个人负担金额在2000元及以下的在60%以内给予救助;2001元—10000元的在40%以内给予救助;10000元以上的在30%以内给予救助。

(三)经县级民政部门确认的特困患者,一次住院个人负担金额在2000元及以上的,根据家庭困难程度适当给予救助。

符合救助条件的救助对象,一次住院治疗只能享受一次救助,一年内多次住院的可分别多次享受救助,但已享受过救助的个人负担费用不得累加计算,全年累计救助金额最高不得超过救助封顶线。

五、资金结算

由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每季度第一个工作日前将上季度救助对象医疗救助汇总表(一式三份)和救助申请表交县民政局审核,县民政局审核后于当月送县财政局核拨资金到民政医疗救助资金专户,再由县民政局将医疗救助资金拨付到定点医疗机构。

六、职责分工

(一)民政部门:负责向定点医疗机构提供救助对象名册,加强救助对象身份管理,及时对救助对象的身份、救助费用进行审核,适时将所需救助资金拨付到各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 —4—

服务专用帐户;负责组织对定点医疗机构具体工作人员进行有关医疗救助政策宣传培训,确保定点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对救助对象政策解释到位,救助到位;负责配合卫生部门定期开展检查,督促各定点医疗机构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高效、便捷、准确的结算服务。

(二)卫生部门:负责把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作为新农合与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窗口,核实医疗救助对象身份、核算救助金额并实行新农合补偿与农村医疗救助分帐一并结算。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组织具体经办人员业务培训,确保“一站式服务”准确、高效、便捷运行。定点医疗机构每季度按照要求向县民政局报送医疗救助的人员、金额等实施情况。定点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救助对象用药目录、费用项目的审查、审核,及时、快捷为救助对象服务,对费用审核的准确性、合规性和真实性负责。

(三)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作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窗口,由定点医疗机构负责核实医疗救助对象身份、核算救助金额并实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城市医疗救助分帐一并结算。

(四)财政部门:结合我县实际,负责足额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及时将所需救助资金拨付到县民政局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专户,并对资金使用情况实施监督。

—5—

(五)各乡镇:负责对救助对象资格的审查、审核,确保救助对象的真实性、准确性,杜绝虚报冒领现象发生,及时提供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

附件:==县民政局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申请审批表

==县民政局 ==县卫生局 ==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一一年二月十五日

主题词:民政

社会保障

城乡医疗救助∆ 办法

通知

抄送:州民政局,县委办,县人大办,县政府办,县政协办,县纪委办。==县民政局办公室 2011年2月27日印发

篇6:医疗救助服务实施方案

到2020年,实现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兜底脱贫,其他特殊困难群体得到有效救助,基本建成管理法治化、服务社会化、手段信息化、队伍专业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一体的现代化民政事业体系。昨日,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十三五”期间,我省将按照“兜底保障、多元共治、改革创新、协调发展”的原则,重点推动民政系统“七大体系”建设。

推动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发展。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社会救助对象认定机制,对通过精准脱贫措施后仍无法脱贫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大病医疗救助和“救急难”工作全面开展,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长10%。农村五保供养最低限定标准不低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80%,集中供养能力达到55%以上;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和基层“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经办机制100%建立。

推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不断完善。优化防灾救灾联动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救助,救灾物资储备可一次性保障25万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需求。建成全省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中心,新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扩建陕西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

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省改扩建部分医养结合机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日间照料中心100%覆盖,农村幸福院覆盖70%农村社区,养老床位达到千名老年人40张。

健全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完善高龄老人补贴制度,建立生活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建立全省统一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促进残疾人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支持建设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在全省人口或孤儿较多的县(市、区)建设儿童福利院或在当地社会福利机构设立儿童部;省级建成肢体残障人康复中心和残疾人治疗中心。

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发展。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50%的城市社区达到省级和谐示范社区创建标准,每个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达到5-9人;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60%以上;全省新增社会组织5000家以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1万人以上,注册志愿者占居民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巩固提高优抚安置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拥军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健全各类优抚对象抚恤优待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加快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建立自谋职业为主、扶持就业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形式的退役士兵安置体系。支持省属优抚医院创建等级医院,为优抚对象提供专业化的康复供养服务。

篇7: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方案

一、救助对象

(一)持有县级民政部门发放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且正在享受低保待遇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以下简称农村低保对象);

(二)持有县级民政部门发放的《农村五保供养证》的农村五保户(包括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户);

(三)持有县民政部门发放的《安徽省定期定量抚恤补助证》的重点优抚对象;

(四)持有县民政部门发放的《社会定期救济证》的重点社会救济对象。

二、救助病种

(一)恶性肿瘤或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急性脑中风;

(三)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四)严重心脏病;

(五)重型肝炎;

(六)艾滋病;

(七)重症精神病。

三、救助标准

(一)恶性肿瘤或再生障碍性贫血,一次性救助XX元;

(二)肾功能衰竭(尿毒症),一次性救助XX元;

(三)重型肝炎,一次性救助1500元;

(四)艾滋病,一次性救助3000元;

(五)急性脑中风,一次性救助1000元;

(六)严重心脏病,一次性救助1000元;

(七)重症精神病,一次性救助1000元。

四、救助办法

经审核符合本《方案》救助病种的救助对象,住院期间先按救助标准给予及时救助。救助对象在按规定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仍然过高、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根据医疗救助资金总量情况,原则上个人负担5000元以上的,可实施二次救助,且同一救助对象一年中累计享受救助总额不超过1万元。对五保供养对象患病住院的优先救助且不受病种限制。

五、医疗服务

(一)县政府确定县医院、中医院为我县城乡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指定医院(以下简称指定医院)。

(二)指定医院应参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病种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及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为救助对象提供治疗服务。

(三)救助对象需要转院治疗的须由指定医院医务科出具转院证明,否则不予救助。

(四)农村救助对象患病时需持《岳西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五保证供养证》、《定期定量抚恤补助证》、《定期定量救济证》、户口簿和身份证到指定医院就诊。

六、救助的申请、审批程序

患重大疾病的农村低保对象需要医疗救助的,须持有关证明(身份证、低保证、五保供养证、定期定量抚恤补助证、定期定量救济证等)向户籍所在地民政办提出书面申请,乡镇民政办在接到申请后的5个工作日内,派人入户调查,对符合条件同意上报待批的申请人,由所在村委会进行公示,报县民政局,同时如实上报下列材料:

1、《岳西县特困群众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

2、根据救助对象类别,分别出具(低保证、五保供养证、定期定量抚恤补助证、定期定量救济证)复印件;

3、县级以上医院(含县医院、中医院)本年度开出的《岳西县城乡医疗救助对象患病诊断证明书》;

4、正式医疗费用发票复印件。

县民政局接到申报材料后,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审批。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书面通知乡镇民政办,由乡镇民政办通知申请人。

七、救助资金的筹集与管理

医疗救助资金通过财政安排、专项彩票公益金、社会捐助等渠道筹集。

(一)县财政按不少于省级财政上年度安排补助资金总量的10%安排配套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并列入当年财政预算。

(二)财政部门要建立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专户,对医疗救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用于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金,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政策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负责填写医疗救助对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诊证》。用于医疗救助资金,由县民政部门按规定程序审批并送县财政部门复核后,乡镇民政办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资金由财政局在3个工作日内,直接打入指定医院。

(三)坚持“量入为出、年度平衡”的资金管理原则,对救助对象实施救助。

八、组织实施

(一)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在各级政府领导下,由民政部门管理并组织实施,有关部门配合,共同抓好落实。

(二)民政部门应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会商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农村医疗救助政策,加强对医疗救助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工作。

(三)财政部门负责会同民政部门研究制定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管理办法,筹集并及时拨付医疗救助资金。为保障医疗救助工作正常开展,各级财政应安排必需的工作经费,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四)卫生部门负责做好医疗救助资金资助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工作。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五)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与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工作。

(六)民政、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救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医疗救助资金按时拨付和合理使用。

九、有关要求

(一)医疗救助工作坚持公示制度。有关单位、组织和个人要如实提供所需情况,配合医疗救助工作的调查,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二)对相关责任单位和个人违反有关规定、营私舞弊者,予以严肃处理,触犯刑律的将追究刑事责任。

(三)对骗取医疗救助资金的,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如数追回,并取消其享受医疗救助的资格。

(四)鼓励和支持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等社会团体和个人以各种形式参与医疗救助工作。

十、实施时间

篇8:医疗救助大趋势

医疗救助既涉及民生问题, 也涉及民权问题。2009年初,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因而, 积极探索医疗救助相关问题的完善, 是整个社会乃至每一个公民关注和关心的重大民生课题。

医疗救助的界定

1.医疗救助的含义

医疗救助 (Medical Assistance) 是政府通过提供政策、资金与技术支持, 或社会通过各种慈善行为, 对因患病而无经济能力治疗的贫困人群, 实施专项帮助和经济支持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作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医疗救助是国家尊重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医疗救助可以缓解贫困人群因经济能力而无法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的困难, 防止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 增强贫困人群健康保障和生存发展能力。

我国医疗救助制度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 医疗救助的概念才开始出现在农村扶贫或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有关政府文件中, 并且救助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并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深入, 医疗救助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 医疗救助开始面向更多的救助对象, 其本身也成为政府的一项职责。

2.医疗救助的特点

与其他的社会保障制度相比较, 医疗救助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一, 义务的单向性。医疗救助主要强调的是国家和政府对其公民的责任, 作为公民只享有被救助的权利, 并不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第二, 对象的特殊性。医疗救助的对象并非所有公民, 只是针对因经济贫困或因自然灾害暂时陷入贫困而无经济能力获得医疗的人群。第三, 目标的低层次性。医疗救助的目标是满足贫困人群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而并非改善或提高贫困人群的生活质量, 因而它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第四, 时间的紧迫性。医疗救助的被救助对象必须是生命和健康正在遭受严重威胁, 但是因经济、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无力获得基本治疗, 如果不及时进行医疗救助, 生命健康将会遭受进一步损害。

我国医疗救助存在的问题

1.法律规范缺失

目前, 我国尚未针对医疗救助进行相关立法, 只有民政、卫生等部门制定的一些零散的救助政策和措施。其中主要包括:1997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规定“采取多种形式, 对无支付能力的危急患者实行医疗救助”;2000年,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提出了“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2003年, 民政部制定的《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开展医疗救助试点工作”;2005年,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四部门《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 提出了“实施城市医疗救助总体规划”;2006年, 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探索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2009年初, 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建立城乡医疗救助机制”。上述政策和措施表明我国现阶段医疗救助仍处于政策调整阶段, 现行医疗救助规范基本上是以“决定”、“通知”、“意见”等形式出台的, 这些规范文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为此, 我国亟须从法律层面对医疗救助制度进行规范, 建立医疗救助的专门法律规范, 从而在明确救助机构、救助人群以及救助程序的基础上, 对违反医疗救助制度的相关责任人追究其法律责任等, 都能得到切实明确的法律依据。

2.救助对象局限

医疗救助虽然理论上以全体公民为潜在的救助对象, 但事实上并不直接面向全体公民, 而只是针对少数贫困人群———经济贫困或因自然灾害而无力就医者, 保障的仅仅是少部分人的最基本医疗需求。

我国医疗救助对象的标准主要以个人或家庭收入为基础。如:2003年民政部制定《关于农村医疗救助实施意见》中规定, 农村医疗救助对象为农村五保户、农村贫困户家庭成员以及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民。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四部门《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中规定, 救助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众。总体上看, 我国仅以收入水平作为判断是否享受医疗救助的依据, 救助的标准唯一, 且存在一定局限性, 忽略了贫困的动态性、家庭承受能力、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 导致部分因患重特大疾病而无力继续医疗的人群, 未能纳入医疗救助的范围。

3.救助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是各地医疗救助发展面临的一个“瓶颈”性难题。我国医疗救助筹资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从政府医疗救助投入总量看, 2006年我国城市医疗救助人均筹资额为112.56元, 仅为同期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均筹资额1119.37元的1/10;2008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医疗救助的投入为139.93亿元, 无法满足庞大的医疗救助服务需求。同时, 救助资金分散在各级政府民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 不仅可能导致部分人群通过不同渠道重复享受救助资金,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应该获得救助资金人群的救助金额水平偏低或者很难获得救助, 特别是一些偏远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城区贫困人群。为此, 通过开源节流, 在缓解救助资金短缺的同时, 对救助资金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分配, 值得进一步研究。

4.管理机构不健全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四部门《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中, 建议成立民政、卫生、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共同参加的“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协调小组”, 负责指导和协调本地区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但事实上, 当前医疗救助小组只是各部门之间的临时组合, 尚未形成一个运行有效的长远救助机制。医疗救助管理机构有民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 而具体实施医疗救助则是医疗机构, 四者之间缺乏协调和监管机构, 造成了卫生、民政、社保等政府部门“都有权管理, 都不愿意管理”, 医疗机构“想管而无能力管”的尴尬局面。同时对于来自社会慈善捐赠的救助资金管理主体并不明确, 这部分资金虽然不是救助资金的主要来源, 但是它也是救助资金中不可小视的有效组成部分, 这部分资金该由谁来进行有效监管?为此, 针对目前各医疗救助资金由不同部门分散管理, 而没有一个专职机构对救助资金进行统一协调与管理的现状, 我们应该确立专门救助机构, 实现对救助行为和救助资金的有效监管。

完善我国医疗救助的建议

1.制定医疗救助法律规范

美国早在1965年就制定了《社会保障法》, 建立了医疗救治制度;英国于1946年通过《国民健康服务法》调整本国的全民医疗救助制度, 韩国于1977年通过《医疗保护法》确立了医疗救助制度。一直以来, 我国的医疗救助制度主要通过政策进行调整, 现已经制定《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多部社会保障有关的法律规范, 这些国内国外法律规范的出台, 为我国医疗救助法律规范的出台提供了借鉴和经验。我们有必要通过法律规范的形式, 对医疗救助的对象、范围、程序和违法者的法律责任做出系统全面的规定, 提高医疗救助制度的法律地位, 唤醒全民对医疗救助制度的重视, 特别是政府职能部门, 从而使医疗救助制度实施“有法可依”。

2.扩大救助对象

医疗救助对象的确定可以借鉴美国医疗救助对象的确立方法。一般来说, 美国医疗救助的对象有强制性和选择性两大类, 即联邦政府规定必须强制各州政府救助的特困人群, 以及各州政府可以自主决策选择救助的人群。强制性医疗救助的对象是指政府通过法律规定的必须救助的贫困人群。其中主要有四类:第一, 低收入的老年人和残疾人。第二, 低收入家庭的孕妇和儿童。第三, 贫困的单亲家庭。第四, 一方失业的双亲家庭。同时联邦政府允许各州根据本州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性的救助潜在的贫困人群, 具体标准是指个人或家庭收入虽然高于国家救助标准, 但是可能随时因高额的医疗或护理费用开支而陷入生活贫困的人。

据统计, 我国贫困人口约1.28亿, 占全国总人口近十分之一。现阶段城市中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农村的贫困农民正成为弱势人群的主体, 成为医疗救助对象。我们可以在参考家庭收入基础上结合所患疾病, 在现有救助人群基础上适当扩大救助范围, 具体包括:第一, 城镇“三无”或农村“五保”人员。第二,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不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病患人员。第三, 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但因患重大疾病家庭已经无力支付医疗费用, 后续还面临巨大医疗费用负担的人群。第四, 国家重点优抚对象中的病患。第五, 医疗救助机构确定其他需要救助特殊对象。

3.拓展救助资金来源

稳定可靠的医疗救助资金来源是医疗救助制度有效运作的保障。救助资金的筹集并不是简单的“谁出钱”的问题, 无论从公民健康公平的角度, 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 对贫困人群的医疗救助都不应当是一种短期行为, 而是一个长期实施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讲, 资金的筹集就显得十分重要, 但也十分复杂。

(1) 财政拨款。医疗救助应该说主要是政府行为, 是政府的主要责任。作为政府的一项责任, 医疗救助虽针对的是社会少数成员, 但谋求的却是全社会的整体利益, 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 医疗救助资金应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 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都应将医疗救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专款专用。

(2) 社会慈善捐赠。社会慈善捐赠是医疗救助的重要经费来源之一。作为一种扶持社会弱者的民间群众性互助活动, 社会慈善捐赠的意义在于通过汇集社会的财力来对贫困人群进行有效的救助, 以解除贫困人群的医疗困难, 从而起到弘扬社会成员的道德与爱心、促进社会文明健康发展和减轻政府压力的多重作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整合社会慈善捐赠渠道, 规范捐赠资金的管理, 实现救助资金管理与支付的公开化、透明化。

(3) 其他情况。除了以上两种资金来源之外, 其他的一些资金也可以作为救助资金的来源, 如社会福利彩票收入, 其发行的初衷就是为了支持社会公益和社会保障事业。还有违法犯罪的罚没财产, 除了上缴国库之外, 可以按比例提取一部分作为地方政府的救助资金。

4.健全救助管理机构和程序

整合医疗救助管理机构, 健全救助管理机制。国家建立全国性的医疗救助机构, 负责国家医疗救助政策的制定、救助资金的统一管理、对医疗救助的监督;省级人民政府建立地方性的医疗救助管理机构, 负责本辖区的医疗救助监管和审批工作;市或省直接管辖的县级政府设立医疗救助常设机构, 负责医疗救助日常工作, 包括公民医疗救助申请的咨询、接待、初级审查, 必要时对申请人的收入和财产状况进行核查。

上一篇:幼儿园自行食品采购安全承诺书下一篇:六项禁令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