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改革

2024-06-12

税收改革(通用8篇)

篇1:税收改革

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税收改革热点解读,两会热点解读之税收改革提案

《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税收改革热点解读,两会热点解读之税收改革提案》是一篇好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

2016年全国两会关于税收改革热点解读,两会热点解读之税收改革提案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在人大浙江团组开放日发言表示,“实体经济企业要面临40%到50%的税收,应该降低企业税收,让企业给员工提高工资。经常说拉动内需,老百姓有钱才拉动得了内需。”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周三郑重宣告将推进税收改革,包括广泛推广增值税,扩大资源税,以对经济作出再调整,并

加强管理。

李克强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范文内容地图将切实推进税收改革,广泛推广增值税替代营业税。增值税改革于2012年开始试运行,是中国企图重整经济,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核心内容。执行该项目,意味着向公司的增值部分征税,总体而言低于营业税。据总理李克强的简要介绍,政府同时将扩大以价格为基础的资源税收,覆盖更多的商品种类。中国以煤、油、天然气的价格为基础征收资源税,而对其他商品(比如贵金属)以产量为基础进行征税。TOP100范文排行经济学家呼吁政府扩大对以价格为基础的资源税的适用范围

以上是《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税收改革热点解读,两会热点解读之税收改革提案》的范文参考详细内容,讲的是关于税收、改革、资源、基础、企业、价格、扩大、增值税等方面的内容,觉得好就请收藏下。

篇2:税收改革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修订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修订草案)》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修订草案)》。

会议指出,经国务院批准,自2004年7月1日起,东北、中部等部分地区先后进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取得预期成效。为扩大国内需求,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会议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同时,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经测算,明年实施该项改革将减少当年增值税收入约1200亿元、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约60亿元、教育费附加收入约36亿元,增加企业所得税约63亿元,增减相抵后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233亿元。为确保增值税转型改革顺利实施,做好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之间的衔接,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修订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修订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修订草案)》。会议决定,上述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

施行。

原标题:国务院法制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负责人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

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修订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11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新修订的三个条例将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为便于大家理解三个条例的有关内容,国务院法制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负责人

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问:增值税条例修订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答: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对于保障财政收入、调控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存在重复征税问题,制约了企业技术改进的积极性。随着这些年来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各界要求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的呼声很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适时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十一五规划”明确在十一五期间完成这一改革。自2004年7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东北、中部等部分地区已先后进行改革试点,取得了成功经验。为了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因素,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税收负担,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必要尽快在全国推开转型改革;尤其为应对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扩大需求,作为一项促进企业设备投资和扩大生产,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举措,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紧迫性更加突出。因此,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推开增值税转型改革。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核心是在企业计算应缴增值税时,允许扣除购入机器设备所含的增值税,这一变化,与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关于不得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规定有冲突。因此,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需要对

增值税条例进行修订。

问:增值税条例修订遵循了哪些主要原则?

答:考虑到当前经济形势和转型改革的紧迫性,此次对增值税条例进行修订的原则是:

(一)确保改革重点,不作全面修订,为增值税转型改革提供法律依据。

(二)体现法治要求,保持政策稳定,将现行政策和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衔接。

(三)满足征管需要,优化纳税服务,促进征管水平的提高和执法行为的规范。

问:增值税条例主要作了哪些修订?

答:增值税条例主要作了以下五个方面的修订:

一是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规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即实行生产型增值税,这样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税负比较重。为减轻企业负担,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删除了有关不得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的规定,允许纳税人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实

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换。

二是为堵塞因转型可能会带来的一些税收漏洞,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规定,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

易混为个人消费的自用消费品(如小汽车、游艇等)所含的进项税额,不得予以抵扣。

三是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规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6%。根据条例的规定,经国务院批准,从1998年起已经将小规模纳税人划分为工业和商业两类,征收率分别为6%和4%。考虑到增值税转型改革后,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负担水平总体降低,为了平衡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之间的税负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就业,应当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同时考虑到现实经济活动中,小规模纳税人混业经营十分普遍,实际征管中难以明确划分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因此修

订后的增值税条例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设置工业和商业两档征收率,将征收率统一降至3%。

四是将一些现行增值税政策体现到修订后的条例中。主要是补充了有关农产品和运输费用扣除率、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行资格认定等规定,取消了已不再执行的对来料加工、来料装配和补偿贸易所需进口

设备的免税规定。

五是根据税收征管实践,为了方便纳税人纳税申报,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缓解征收大厅的申报压力,将纳税申报期限从10日延长至15日。明确了对境外纳税人如何确定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发生时间、扣

缴地点和扣缴期限的规定。

问:为什么要同时修订消费税条例和营业税条例,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是我国流转税体系中三大主体税种,在我国税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是所有货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而交通运输、建筑安装等其他劳务则属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在税收实践中纳税人同时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情形十分普遍;消费税是在对所有货物普遍征收

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量消费品征收的,因此,消费税纳税人同时也是增值税纳税人。

增值税条例除了为转型改革的需要作相应修订外,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在此次修订时一并解决:首先,纳税申报期限较短,不便于纳税人申报纳税;其次,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增值税条例的有些内容已经作了调整,增值税条例需要作相应的补充完善。鉴于营业税、消费税与增值税之间存在较

强的相关性,消费税条例和营业税条例也存在增值税条例的上述两个问题,因此为了保持这三个税种相关

政策和征管措施之间的有效衔接,有必要同时对消费税条例和营业税条例进行相应修改。

问:消费税条例修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消费税条例主要作了以下两方面的修订:

一是将1994年以来出台的政策调整内容,更新到新修订的消费税条例中,如:部分消费品(金银首饰、铂金首饰、钻石及钻石饰品)的消费税调整在零售环节征收、对卷烟和白酒增加复合计税办法、消费税税

目税率调整等。

二是与增值税条例衔接,将纳税申报期限从10日延长至15日,对消费税的纳税地点等规定进行了调

整。

问:营业税条例修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营业税条例主要作了以下四个方面修订:

一是调整了纳税地点的表述方式。为了解决在实际执行中一些应税劳务的发生地难以确定的问题,考虑到大多数应税劳务的发生地与机构所在地是一致的,而且有些应税劳务的纳税地点现行政策已经规定为机构所在地,将营业税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地点由按劳务发生地原则确定调整为按机构所在地或者

居住地原则确定。

二是删除了转贷业务差额征税的规定。这一规定在实际执行中仅适用于外汇转贷业务,造成外汇转贷

与人民币转贷之间的政策不平衡,因此,删除了这一规定。

三是考虑到营业税各税目的具体征收范围难以列举全面,删除了营业税条例所附的税目税率表中征收

范围一栏,具体范围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

四是与增值税条例衔接,将纳税申报期限从10日延长至15日。进一步明确了对境外纳税人如何确定

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发生时间、扣缴地点和扣缴期限的规定。

问:此次修订对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优惠政策是如何处理的?

答:此次修订条例主要是为了增值税转型改革的需要,时间十分紧迫,因此基本上没有对优惠政策作出新的调整。对过去已经国务院批准同意的优惠政策可以继续执行,而不必对三个条例的有关内容进行修

篇3: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探析

1 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1.1 还权还责于纳税人与部分纳税人税法遵从度不高的矛盾

还权还责于纳税人, 有效促进征纳双方各自权利义务准确归位。部分纳税人税法遵从度不高, 偷漏税现象时有发生, 分析其原因既有对政策不了解等客观因素, 也有主观因素, 要通过宣传引导纳税人诚信纳税, 坚决打击违法违纪行为。

1.2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与第三方数据缺失或未有效利用的矛盾

第三方涉税信息采集利用是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基础之一, 该项工作能否得到有效开展, 直接影响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果。税源专业化改革后, 片面强调无风险不推送, 无风险不应对, 税源管理分局主动作为意识降低, “疏于管理、淡化责任”情况时有发生, 税源管理有弱化趋势。目前由于涉税信息交换法律法规不健全, 部分协作单位协作意识差, 往往以数据保密等各种理由为借口, 拒绝提供数据。即使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了部分信息, 但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或没有建立健全专门的第三方数据分析利用平台, 数据综合利用效率较低。

1.3 科技加管理的要求与业务、技术未有效融合的矛盾

在“科技加管理”的信息化模式加速构建进程中, 业务是根本, 信息技术则是载体, 信息技术与业务有机结合互动, 成为税务机关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工作, 关系到税收事业能否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现阶段税收业务与技术未能实现有效融合,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管税效能的彰显。

1.4 精细化管理与人员素质不高的矛盾

科学化、精细化的征收管理, 需要大批具有懂政策、会电脑、能查账, 责任心强的税收管理人员, 而目前基层队伍的现状是年龄结构偏大、文化专业知识薄弱, 对新情况、新问题缺乏调查研究, 业务知识与当前税收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这些都将成为制约税收精细化管理的一个瓶颈。

2 完善我国税收征管改革的建议

2.1 进一步明晰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充分体现贯彻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 明确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的主体地位, 税务机关重点在纳税服务与加强管理上下功夫, 刚性执法与柔性服务相结合, 最大限度地减轻纳税人的办税负担, 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坚持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的要求, 全方位系统推进纳税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纳税服务对税收征管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 优化满足以正当需求和维护合法权益为重心的纳税服务。

2.2 推行专业化管理

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 探索和把握同一类型税源的管理规律, 将不同类型税源的管理职责在不同层级、部门和岗位间进行科学合理分工, 并根据税收风险发生规律, 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提供纳税风险提示, 运用柔性手段, 帮助纳税人消除税收风险, 优化个性服务, 提高税法遵从度;规范纳税评估程序, 改进纳税评估方法, 加强对纳税评估工作的监督制约, 建立防控和管理相结合的全过程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强化涉税信息的规范采集和有效获取。确立第三方信息报送义务, 推进第三方数据规范化持续获取, 统一数据采集内容、频次和标准, 提高信息采集效率、质量。制定第三方数据采集利用年度计划, 推进第三方信息主题数据库建设。加快综合治税体系与信用体系的融合, 降低数据获取成本。积极与外部门沟通联系, 加强综合治税体系运行监督评价。

2.3 依托信息管税

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 深化涉税信息分析应用, 做好数据、信息、情报、知识转化, 建立涉税信息数据仓库、风险预警指标、税法遵从风险特征库和风险模型, 在实践中优化风险指标模型建设。整合全省税政管理资源, 优化团队化、项目化运作模式, 发挥业务部门在模型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科学选题新建指标模型, 指标模型建设切忌贪多求洋, 力求简便实用, 强化第三方信息利用, 体现管理方向与基层需求相结合, 每年管精、管细两至三个行业。

2.4 提高税务干部素质

加大税务干部培训力度, 切实加强干部实践历炼, 不断提升干部专业化、信息化管理技能, 培养和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税务干部队伍。加强风险应对培训指导, 制定风险应对指引, 指导基层规范应对, 增强应对的实效性;加大各种风险应对技巧和应对流程操作的“小班化”培训班次,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摘要:税收征管改革逐步迈向“深水区”, 管理转型的阵痛尚未消减。本文对目前我国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完善税收征管的建议。

关键词:税收征管,转型

参考文献

[1]王丽.对我国当前税制改革的思考[J].现代商业, 2014, (08) :95-97.

[2]王文波.构建现代化税收征管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J].税收经济研究, 2014, (02) :98-99.

篇4:浅论税收改革

关键词 税收 税收改革 改革作用

一、我国的税收

税收在我国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三代的“供赋制度”。随着“初税亩”拉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幕布,随后各个封建王朝都有着一系列的税赋制度。从初税亩,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到唐初的“租庸调”,再到唐后期的“两税法”,直至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税赋征收的程序与方式大大进步了,

在我国,税收的本质归结起来无非就是八个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收的实质归根到底是为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一方面要提高广大公民纳税意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广大公民的“纳税人意识”,让广大公民在纳税的同时,享受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这与加强征管手段一起构成了保证税收相辅相成的两大方面。

二、我国的税收改革

近几年来,我国的税收体制在逐步的改变着。人们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农业税的废除,使得人们数千年来第一次不用再交“皇粮”。当然我们还要清醒的意识到在发达国家不仅不需交农业税,政府还给予农业种种补贴。全国人大十届五次会议于2007年3月16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这实现了内外资企业的两税合一,对国内民营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无疑具有强大的助推功能。2008年,国家也改变了关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积点,由800元变为了1600元,减轻了个人的税费。

其一,推进增值税转型,,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是完善增值税制度的方向。继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 26个城市和地区的部分行业实行了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试点之后,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部行业全面推出增值税“转型”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调整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降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也已经基本成为共识。积极制定和准备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方案,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选择适宜的时机推出这项改革,已经是决策执行机构正在进行的工作。东北地区税收收入保持高速增长,为下一步增值税转型工作积累了经验。接下来要在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试点办法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

其二,适当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合理调整部分应税品目税负水平和征缴办法。消费税制度的调整将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根据消费税设立的基本原则,将高档、高利润的商品适时地纳入消费税范围。和谐社会建设要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和个人收入分配的和谐。而政府的调税是旨在合理引导消费和间接调节收入分配。但税收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要通过多方面政策的综合作用才能有所收效。消费税并不是对每种消费品都要征收,征收消费税

一方面有筹集财政收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税种的补充,起到产业调节和消费引导作用,未来可以研究进一步完善税目。

其三,改进和完善所得税制度。自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改革之后,新的企业所得税在2008年1月1日开始运行,企业所得税基本完成了其又一次重大改革。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逐步对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制度进行完善。

个人所得税的改革还任重道远,目前已经确定的目标是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个人所得税的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渐进调整和完善的过程,经过在条件成熟下的局部性调整,逐步达到总的目标。

其四,改革和完善地方税制。地方税制的改革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地方税制的改革和完善具体包括:1、资源税将适当扩大征税范围,扩大税基;调整计税依据,改变目前单纯从量计征的办法,实行根据不同应税品目的特点,分别采取从价计征和从量计征的办法;适当提高一部分征税品目的税额标准。2、对现行的城市房地产、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进行全面整合,重新设立不动产税。先进行经营性房地产税制的改革,待时机成熟再对居民房地产征收不动产税。3、我国目前的税制中缺乏专门针对控制环境污染的税制。该税的征税范围包括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在内的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通过税收政策控制环境污染。4、社会保障收费改为社会保障税,建立统一征收的社会保障税、纳入预算管理、用与监督分立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体制势在必行。5、整合其他地方税种。经过改革30年的历程,地方税一些税制需要重新清理和归并。

三、税收改革的作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大力组织税收收入,确保税收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持续稳定增长,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财力保障,始终是税收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长期任务。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而税收的改革可以有效引导资源配置,优化经济结构,增加有效需求。既可以有效拉动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又可以发挥好宏观调控作用。

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只有我们的人民安心了,生活安乐了,这个社会才有可能有序运转,发挥出最大的创造力量。而税收改革就是推进社会进步齿轮中的一环,虽然只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方面,但是至关重要,不可缺少。

参考文献:[1] 刘 霞,宁教铭,税收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构建,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8.4

[2] 郑江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税收作用,局长论坛,2006.1

篇5:深化税收征管改革论文

深化税收征管改革论文

融入征管大格局 服务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2013年3月,经过反复酝酿研究的《全省地税系统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方案》正式下发,全省地税系统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湖北地税新一轮税收征管改革启动,揭开了湖北地税发展新的篇章。

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是省地税局为更好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服务湖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顺应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潮流,应对税源状况深刻变化,从体制机制上破解制约征管质量和效率提高的深层次矛盾,而作出的一次战略抉择。其主要内容包括规范税收征管基本程序、优化纳税服务、实施税源分类分级专业化管理、夯实税源管理基础、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强化纳税评估、加强税务稽查、健全税收执法监督机制、完善征管质量与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信息化支撑体系等十大方面。

新的改革是一场涵盖全省地税系统各个层级、每个岗位、所有业务的一次革命。这是一次治税理念的革命,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税收征管全过程,将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绩效评价、过程监督的风险管理闭环系统与征管基本程序相融合,把有限的征管资源用于风险较高的纳税人;这是一次治税方法的革命,实现业务工作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积极利用第三方信息,打造覆盖税收征管和内部管理全流程的信息化平台,全面迈进信息管税时代;这是一次征管方式的革命,按照申报纳税、税收评定、税务稽查、税收征收和法律救济再造税收征管新流程,特别是风险控制和评定将成为整个新税收征管流程的核心和中枢;这是一次部门权益的革命,按照征管流程需要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做实机关、重组税源管理机构、改革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对原税收征管部门的权益进行再分配;这是一次队伍建设的革命,新的征管体制在岗位分工上体现出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特征,对各部门各岗位的干部在税收业务上、信息化操作上、工作责任心上要求更高,需要地税干部具备更高的政治、业务和作风素质。

我们常常把税政、稽查与征管一起并称税务三大业务部门,三者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税政和稽查既是本轮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参与者,更是实践者和促进者。2013年3月12日召开的全省地税稽查工作会议、3月28日召开的全省税政管理工作会议提出,全省地税税政和稽查工作必须按照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需要,融入征管大格局,不断提升工作水平,服从、服务于深化征管改革的顺利推进。

税政管理工作就本质来看,就是法的规定性在税收上的综合体现,是国家意志在税收工作中的具体化、明确化和系统化。税政和征管,一个是实体,一个是程序,实体需要程序去实现,程序就是为了实现实体而存在。即税收制度是税收征管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税收征管是税收法律法规实施的唯一载体和平台。税政管理工作服从、服务于深化征管体制改革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站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深化税制改革,促进新征管体制发挥作用。税收征管改革的终极目的是提升征管质效,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而税收征管执行的就是税收政策,因此税收政策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直接决定了改革目的能否实现。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构建新的地方税体系。这就要求税政部门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统一部署,在税法框架内,根据湖北经济发展需要,认真做好“营改增”、资源税、房地产行业税收和环境保护税等税制改革的试点工作,严格执行支持高新企业、现代服务业等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落实鼓励自主创新、扶持企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等结构性减税政策,在运用税收政策服务经济发展上取得实效。

二是要抓住税政管理的薄弱环节,夯实管理基础,促进新征管体制顺利实施。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是提升税收征管质效的一次全方位革命。对包括基础数据、税政管理、税源管理等各方面的基础工作要求很高。税政管理部门必须找准政策管理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夯实地方税种的管理基础,积极推进行之有效的营业税行业管理方法,进一步抓好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不断规范财产行为税管理,强化非居民税收和反避税管理,多方寻找和核实第三方涉税信息,为征管改革提供更加翔实的数据支撑和更扎实的管理基础,促进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是要拓展税政管理的职能范围,参与风险评估,促进新征管体制提升质效。新的征管体制赋予税政管理部门建立分税种分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对税政管理中发现的税收风险提出应对意见、参与具有普遍性的风险和重大复杂事项的纳税评估、为纳税评估提供业务指导等多项新的职能。

税政部门要积极履行上述新职能,针对各税种特点,认真梳理现行税收政策,加快建立税收征管风险评估模型,积极开展和指导全省纳税评估试点工作,促进新征管体制运行质效的提升。

税务稽查既是新征管流程的终点,又是新征管体制的起点。说是

终点,是因为新征管体制赋予稽查部门查处高风险纳税人的重大职责,是税收征管的最后一道环节。说是起点,是因为税务稽查成果是风险监控部门确定监控重点的重要参考,是纳税评估部门开展评估的主要参照,是检验征管改革成效的有效手段。税务稽查工作要真正实现服从、服务于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化,必须进一步提升稽查工作质效,在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重点上全面适应新征管体制的要求和需要。具体来讲,核心就是要实现稽查现代化。

一是稽查理论现代化。现代化稽查理论要求确定稽查部门在新时期的主要职能,即主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依法严厉打击严重税收违法行为,使恶意不遵从者依法及时受到法律惩处,维护税法严肃性,营造公平正义的税收征管环境;要确定稽查部门的主要任务,即将纳税评估部门推送的高等级风险纳税人作为必查对象,开展案件查办等风险应对工作,主动选择税收流失风险较高的行业和区域开展税收专项检查。

二是稽查体制集约化。要按照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税源分级分类管理的要求,继续完善“重点税源省局查、大中税源市州局查、小散税源县局查”的分级分类稽查模式。要稳步推进一级稽查体制改革,提升执法层次,规范执法程序、统一执法尺度,优化稽查资源配置,集中稽查力量监控重点税源,使稽查工作的法治水平和工作效能进一步提升。三是稽查队伍专业化。要按照专业化要求,配齐配强稽查队伍,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式,切实抓好稽查人员的培训工作,大力提升稽查队伍的整体素质。对稽查处(科、股)的查案范围按专业化进行分工,培养重点行业、重点税种、重点税源的专业化稽查队伍,为完成好稽查工作任务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四是稽查手段信息化。要按照新征管流程需求,对稽查管理软件进行优化,使之与征管核心软件全面对接,打造稽查与风控、评估、纳服、税源管理等部门资料信息传送的信息化平台。要全面推广应用稽查查账软件等信息化查账手段,提高案件检查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要积极创新稽查方法,拓展稽查信息来源,有效利用第三方信息,提高稽查质量。

篇6:税收改革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商办企业的人数越来越少,地税系统目前实行的“管户制”弊端日益明显,一个税收管理员管理上百户甚至上千户,必然会出现漏管漏征现象,无形中也增加了税务干部的执法风险。新一轮税收征管改革,“管户制”向“管事制”转变势在必行。所谓“管事制”,就是将原税收管理制度下“一条龙”式的工作流程分解成为若干相对独立的“责任事项”,再考量每个责任事项的风险程度、工作量大小等因素,将其合理分配给各个执行小组或业务岗位,实行团队化管理,工作流程上体现为流水作业方式,以达到分散风险,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一、“管事制”的优势

一是实行纳税人分类管理。可以在全面统计测算行业、分局、收入、人力资源配臵等要素的基础上,按照行业、规模和特定对象等要素分科室管理。

二是实行税源事项分工管理。打破原有的“分户到人、各事统管”的传统管理方式,税收管理员从负责“一户所有事”转变为负责“一事所有户”。一般税源分局的工作分别划分为风险应对、管理认定、综合业务、一般管理、特别管理五类具体岗位,结合机关实体化运作,规定工作流程,明确工作标准,配套绩效考核,工作方式从传统的“单兵保姆式”转变为现代的“团队流程化”。

三是实行专业事项团队化管理。根据专业机构和岗位的需要,充分考虑岗位分类后“事”的需要和“人”的特长、爱好,合理配臵人力资源,促进“人”与“事”结合,“团队”和“岗位”的匹配。建立专业化纳税服务、风险分析、基础税源管理、风险应对团队,选拔能力强、经验多的人才充实到风险管理一线工作中。根据团队专业化管理目标,做好专业化人才库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有机结合,使专业人才能力互补,发挥合力。

二、当前“管事”模式下可能暴露出的问题

(一)基层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完全适应“管事制”的需要。

基层税务干部配备上汇出现一些困难,原先内勤岗位的税务干部在应对税务登记管理、核定管理等常规事项时,由于与纳税人直接打交道的经验缺乏,因此在遇到一些偶发性涉税事项时应对经验不足,独立处理能力不强,不知道怎么处理,甚至不敢处理,纳税人依然会去找所谓的“专管员”,在某种程度上又回到原来管户的模式。以前的“管理员”除从事的日常税源管理外,还承担了一些专项检查任务,从检查质量来看,疲于应付的多,查结高质量的案例可能会偏少。

(二)基础信息管理水平不高,对“管事制”的支撑能力不强。在实行“管户制”时,纳税人的基础信息资料采集的数据质量有高有低,日后,对数据质量进行监控扫描,发现的问题会很多,这些问题已然成为制约“管事制”深入推进的瓶颈。以纳税人的联系电话为例,纳税人的联系电话多年一成不变,很多号码已是空号,也没有及时进行更新维护,导致分局在办理一些全面突击性事项时,有许多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失联”,相关事项小组需想方设法四处打听纳税人的电话,费时又费力,其工作效率甚至不如原管理员模式。

(三)工作量配臵不尽合理,部分岗位的工作量阶段性偏重。“管事制”任务分配不合理,势必造成工作量不均衡,例如在开展减免税调查、残保金代征等一些全面突击性事项时,面临的是千家万户,工作量巨大,此时按岗责由纳服股来完成显然不现实,无奈只能由相对熟悉户情的税源管理股来完成,就此阶段而言,管理股的任务无疑是偏重的。还有,面对众多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遵从度相对要差一些,逾期违章处理的工作量非常之大,由此导致在申报期结束后专门管理此类纳税人的人员工作量畸重,而在申报期内他们又比较“清闲”,如何合理均衡配臵违章事项处理岗的工作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三、完善“管事制”的对策

(一)加强学习培训,提升业务素质。

基于基层人员业务水平不能完全适应“管事制”要求的现状,当务之急必须要做好业务培训工作。一方面要进行征管系统、执法管理系统以及风险管理平台的操作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进行税收业务知识培训,税务人员要将纳税服务规范要熟记于心。就每个人言,除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培训并及时消化以外,更重要的需要挤出时间进行自学,学习是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唯一途径,无其他捷径可走。

(二)提高信息质量,推进信息管税。

核心征管中的数据质量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管事制”的深入推进,因此,对涉税基础信息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迫在眉睫。基层分局必须以市局信息中心正在进行数据质量监控工作为契机,根据监控软件的扫描结果,组织人员逐条加以核实,错误的立即纠正,缺失的全部补齐,全力确保征管系统中基础信息的准确和完整,为推进信息管税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进而节约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为“管事制”的深入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厘清责任事项,合理配臵工作量。

“管事制”推行之初,肯定会出现岗位之间互相推诿现象,主要原因是事项划分不明细导致的,甚至还存在少量遗漏事项。因此有必要对所有责任事项进行详细梳理,厘清事项责任归属,将一些风险小且不需下户的核查事项交由纳服股完成,不必再流转到管理股。“管事制”刚推开时,要定期召开运行分析会议,分局领导、各股股长和责任事项执行小组组长参加。各股股长汇报上周受派事项完成情况和各岗位的工作量统计情况,反馈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评析完成事项的工作量,为合理分配工作量和科学派事提供依据;针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会上大家集思广益,献计献策,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对新流程进行修正和完善,对各个岗位的工作量进行适当调整。

(四)整合机构职责,优化人力资源配臵。

篇7:税收征管改革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税收征管是税收工作永恒的主题,改革创新是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不竭动力。2013年我省地税系统税收征管改革已正式启动,目前正处在调研准备和宣传发动阶段,计划2014年元月全面实施到位。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全面改革,市局决定,2013年将进一步深化我市地税系统征管改革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通过职能重组、岗责重置、流程再造和机关实体化运作,构建以明晰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为前提,以优化服务和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税源分类分级管理为突破口,以重点税源管理为着力点,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

二、目标和基本原则

税收征管改革的目标是: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降低税收流失率和征纳成本。

税收征管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依法行政、诚信服务、科学效能、监督制约、因地制宜。

三、主要内容

(一)优化纳税服务

1、巩固“先办后审”改革成果。加强“先办后审”后续管理。优化征管流程,精简表证单书,简化办税环节,办税服务厅全面实行“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一站式”服务。除列名的限时办结涉税事项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限限时办结以外,其他涉税事项只要纳税人申请资料齐全、手续完备,一律当场办结。

2、拓展多元化服务平台。巩固完善以电子申报纳税为主的多元化申报纳税方式,推广自助办税,加快电子税务局建设。

3、建立分级分类税法宣传模式。优化整合纳税服务资源,以税法宣传体系为平台,重点依托纳税人学校(之家),拓展12366综合服务热线功能,实行差异化、团队化、社会化服务。

4、建立健全纳税人诉求响应机制,及时回应纳税人的关切,提供纳税风险提示,做好税收政策异议处理,帮助纳税人降低涉税风险,进一步畅通纳税人合法权益救济渠道。

(二)推行税(费)源分类分级专业化管理

分类分级管理是税(费)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方法,应按照分类管事、分级负责、因事设岗、分工协作的原则,推进税(费)源分类分级专业化管理。

1、分类专业化管理。根据税(费)源结构及其风险特点,对税(费)源进行科学分类,一般可以划分为重点税(费)源、一般税(费)源和零散税(费)源。重点税(费)源是指纳税户数量占比较小(20%左右)、年纳税额占比较大(80%左右)的纳税人,我市要求将年纳税额30万元以及年纳费额30万元以上税(费)源户均纳入重点税(费)源管理;一般税(费)源主要包括除重点税(费)源以外的其他中小微企业;零散税(费)源主要包括个体工商户和一次性、流动性税源。对不同规模的纳税人依据税(费)源特点、重要程度和风险大小采取差异化 管理方式。对重点税(费)源,以管户为主、管事为辅,实行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各单位须成立专门机构或专业团队对辖区内重点税(费)源进行集中专业化管理。对一般税(费)源,以管事为主、管户为辅,按照行业规范化管理思路,强化税基管理和分类纳税辅导,将管理事项适当分离,逐步实现传统的“单兵保姆式”向现代“团队流程化”转变。对个体工商户等零散税(费)源,在属地基层地税机关依法核定税收定额的基础上,可以依法借助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力量,实施委托代征管理;对流动税(费)源和自然人纳税人,充分运用第三方信息做好源泉控管、代扣代缴等税收管理工作。

2、分事项专业化管理。按照税(费)源专业化管理要求,坚持管户与管事的有机结合,各地可在保留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合理内核基础上对部分事项进行适当剥离,将税(费)源管理事项分为基础管理和风险管理两类。基础管理类事项主要包括户籍管理、调查执行;风险管理类事项主要包括分析监控和纳税评估。

3、分级专业化管理。将税(费)源管理事项在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科学分解、合理分工,实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管理。在坚持属地入库的原则下,基础管理类事项一般由县(市、区)局负责;风险管理类事项以市局为主,县(市、区)局为辅开展,提升大企业风险应对层级,跨区域经营、事项复杂、年纳税额较大的总分机构类型的大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类事项,由市局列名管理。其他税源户风险管理事项由县(市、区)局按行业或者事项等实施专业化岗位分工管理。

(三)实施税收风险管理

1、组建市局风险分析监控中心。为推动全市风险管理工作开展,市局成立风险分析监控中心,挂靠征管科,负责全市地税系统风险信息和第三方信息等的汇总,建立风险指标体系,制定风险识别参数,建立风险特征库和风险分析模型,实施风险识别排序、风险任务推送、应对结果评价等工作。同时负责协调全局纳税评估工作,行使风险管理指挥中枢职能。各县(市、区)局成立相应专门机构或团队,承接市局风险分析监控中心推送的风险任务,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税收风险分析监控。

2、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融入税收征管基本程序,把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用于风险较高的纳税人。根据税源分布和结构特点,制定税收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将风险管理闭环系统与征管基本程序有机结合,自上而下地实行“统一分析、分类应对”。税收风险分析监控部门主要是采集和获取内外部涉税信息,运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行业评估模型等风险分析工具,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情况定期进行风险分析识别,对存在税收流失风险的纳税人进行等级排序,按风险等级高低推送风险应对任务,并对风险应对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评价。在税收风险应对中,对低风险纳税人采取纳税辅导、风险提示等服务方法督促其修正申报;对中、高等级风险纳税人进行纳税评估;对涉嫌偷逃骗税纳税人实施税务稽查。

(四)深化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是税收征管的必经程序和风险应对的重要手段,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必须在强化纳税评估上有所作为。

1、出台市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要清晰界定评估方法,统 一评估程序,理顺工作流程,明确评估时限,规范评估文书,指导全市评估工作。要正本清源,突破评估仅是点对点日常检查的浅层认识,以“行业建模”为抓手实现评估工作的提档升级,积极“建模找点”,在建模初期,要突出重点税源、重点行业,指标不求多、不求全,但求有效实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扩大成果。各县(市、区)局也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符合本地税源结构的骨干行业纳税评估模型,服务纳税评估工作开展,实现纳税评估从无差别的全面评估转变为有针对性的专业评估,从无标准的经验操作转变为有规范的精细评估,从不连贯的单一应用转变为有互动的综合评估。

2、推行团队评估,纳税评估工作必须由专业化评估团队实施。市局风险分析监控中心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市地税纳税评估工作,建立纳税评估人才库,并从纳税评估人才库中抽调人员对全市普遍性存在的重大行业风险、税(费)种风险以及市局列名大企业实施纳税评估,各县(市、区)局必须成立专业评估的内设机构或团队,由其负责本辖区的纳税评估工作。

3、做好与税务稽查衔接工作。清晰界定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之间的业务边界,避免职责交叉,做到衔接有序。同一内,对列为稽查对象的纳税人不再实施纳税评估。将纳税评估作为税务稽查的前置环节,对评估中发现纳税人有明显税收违法,且需要追究税收法律责任的,应移送税务稽查部门。

(五)加强税务稽查

税务稽查是税收征管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实施税收风险应对的重要手段。要通过强化稽查职能,严厉打击涉税违法行为,增强税务稽查威慑力,维护税法严肃性,营造公平正义的 税收环境。要突出稽查工作重点。稽查部门应当将纳税评估部门移送的涉嫌偷逃骗税纳税人作为必查对象,开展案件查办等风险应对工作。及时向纳税评估部门反馈稽查查处结果,并注重发现严重税收违法行为的规律和特点,查找税收征管薄弱环节,提出管理建议,做到以查促管、查管互动。规范稽查实施程序,统一处理尺度,创新稽查方式方法,优化稽查资源配置。

(六)做实税源基础管理

强化户籍管理,把好税务登记信息入口关,及时准确掌握纳税人各类动态信息,加强非正常户、停歇业户、注销户、造册户登记管理。做好纳税人户籍结构分类分析工作,创新户籍巡查方式,利用第三方信息开展纳税登记户数比对,查找堵塞户籍管理漏洞。加强纸质资料管理,规范纸质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做好电子征管资料管理系统运用的前期准备工作。严格发票管理,加强发票日常检查工作,加大税控、网络发票推广力度,提高电子发票比例,实现由以票控税向信息管税的转变。规范欠税管理,实现系统欠税管理全覆盖,做好欠税分类工作,完善延期缴纳税款审批管理。综合运用税收弹性分析、税负分析、税收关联分析等方法,深入开展经济税(费)源分析、政策效应分析、管理风险分析、预测预警分析和税(费)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准确把握管理规律,深入查找薄弱环节,研究制定加强重点行业和分税(费)种管理的有效措施。

(七)强化社会综合治税

完善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工作体系,提请市政府出台信息交换机制的有关意见,明确部门间信息交换时间、交换方法、交换内容,建立信息交换常态机制;巩固“先税后证”、“先税后 登”、“先税后费”、“先税后检”等源泉控税机制,提升税源控管质效。继续推进国地税协作,拓宽协作领域,创新协作手段,联合加强发票管理、实施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加快社会化办税,将其作为征管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强力推进。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优势,与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构建“政府主导、财政考核、税务指导、部门参与”的零散税源管理新模式,明职责,严考核,重保障,建机制,强化社会化办税的规范运作,将有限的征管资源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释放出来。

(八)健全税收执法监督机制

健全税收执法监督机制。坚持决策权、执法权、监督权相分离,明确调查审批、风险分析、风险应对人员的职责,并实行各环节人员和职责相互分离,从制度、体制、机制上强化对税收执法权的运行制约。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对税收执法权的行使和运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制约,做到风险防控设计与流程再造、岗责重置、系统研发同步进行。深入推进内控机制建设,梳理权力事项,排查风险点,强化流程控制和制约。加强对调查审批、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等重点环节的督察,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确保行政问责制度落到实处。

(九)完善征管质量与绩效评价体系。加快转变征管质量评价方式,在统一、规范分类分级岗责体系的基础上,对涉税信息采集与加工、纳税服务、税务管理、风险分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强制征收等工作情况,实行计算机过程留痕管理,将各环节征管绩效归集后作出综合评价,客观评价地税机关税收征管的主观努力程度。根据征管绩效评价中发现的税 法遵从新动向、风险管理规律和征管薄弱环节,不断完善管理办法和措施,优化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纳税评估模型,形成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探索建立以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降低税收流失率和征纳成本为主要内容的、可量化的征管绩效评价体系。

(十)建设信息化支撑体系

坚持业务先导引领信息化建设,实现业务与技术的有机融合。强力推进征管信息标准化建设,制定贯穿信息采集、流转、查询、应用、维护等全过程的信息管理规范,建立信息标准体系,统一涉税信息的数据标准、口径。加强数据质量管理,保证涉税信息的准确采集和规范使用。深化涉税信息分析应用,做好数据、信息、情报、知识的转化,做好纳税人申报纳税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发票使用信息和税务管理信息、第三方信息以及其他涉税信息的收集、整合与比对,有效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综合分析探索纳税人不同规模、行业、税种等风险发生规律,逐步建立风险预警指标、行业和税种评估模型、税法遵从风险特征库,增强风险分析识别和应对能力。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认识,凝聚力量。全市地税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要高度重视,深刻理解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内涵和意义,切实转变税收管理理念,克服畏难情绪,在系统上下形成广泛的思想共识。要切实加强领导,将深化征管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局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凝聚各方力量,创造领导高度重视、协调统筹有序、内部齐抓共管、外部支持协作的良好改革环境。

(二)稳步实施,传承创新。近年来,税收征管流程再造、税收信息化建设、税收管理员制度建设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征管改革的要求,也为现阶段推进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征管改革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因此,必须继承发展各项改革有益成果,注重改革的策略、路径,在继承中创新。同时,要确保改革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要注重改革质的突破,跳出在低层次上简单重复的怪圈,不能以一种错误去修正另一种错误,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三)完善机制,强化保障。要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加强各级人才库建设,重点培养风险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纳税服务等专业人才完善奖惩机制,奖优罚劣,激发活力,增强地税人员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感。加大经费、设备等向征管领域的投入力度,确保征管改革顺利实施。

篇8:税收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税制改革不断稳定推进, 目前绝大多数企业为了适应税制改革的需要, 都专门设置了从事税收的办税员, 专门办理税收相关事宜, 其工作任务都需要熟练掌握税收类的相关知识。由此可见, 税收课程的地位非同一般。

此外, 税收作为经管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其他专业的必修课程, 已成为实用性强、受益面广、影响较大的课程之一。可是目前税收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陈旧、税收实践性教学严重缺乏和考试方法需要改进等问题, 如不加以改革, 就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 目前税收课程教学的现状

(1) 教材体系老化, 跟不上我国税制改革步伐。

旧的教材缺少实践内容, 与现实情况脱节, 存在理论化、空洞化的缺陷, 缺乏实用性;此外, 旧的教材不能随着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积极性, 学生也不能随时掌握新的税收政策, 所学知识存有死角。

(2) 教学方法单一, 重视理论教学, 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效果不突显。

我国目前的高职税收教育仍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是主角, 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 学生则是听众, 被动地听,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 理论与实际脱离, 无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 教学手段落后, 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在当前的税收教学中, 现代教育工具应用不够广泛, 多媒体教学目前还尚未广泛应用, 这既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4) 课程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现在中职税收类课程的考核仍然采用期末闭卷笔试形式, 往往忽略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由于税收课程的实际操作性很强, 所以仅凭期末笔试的考核方式, 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税收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1) 教材的改革。

目前的税收专业教材缺乏实践部分。因此, 编写教材时, 应增加专业实践部分, 并将专业实践和专业理论两部分相结合, 并由教师在具体讲解中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使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用一个好的教学方法, 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对理论及其运用的掌握, 能够让学生尽快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为此, 应加强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首先, 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具体有:

①引导式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中, 要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可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主动去学习,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过程, 提升教学效果。

②案例分析法。

在上税务管理、纳税评估等纯理论课程时, 如果加入适量的案例会使教学内容丰富生动而且通俗易懂, 使学生很直观地了解税务实践工作的情况, 还能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③模拟教学法。

通过安装税收模拟软件, 将学生置于仿真的业务环境中, 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纳税业务流程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 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实际操作基础。通过这种形式, 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业务活动的积极性, 强化他们的工作体验。

(3) 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

强化岗位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提高其就业创业本领的重要“抓手”。因此, 理应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 比如引导学生组建会计、税收学会, 开展多种多样的税收知识讲座等, 同时, 组织税法知识竞赛、纳税业务技能竞赛、点钞比赛, 并选拔优秀的选手参加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大学生技能竞赛。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4) 教学内容的改革, 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税收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对税收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培养他们对税收知识的兴趣。例如, 教师在讲解每一个税种时都要结合实际进行讲解, 课后还应给学生布置作业以巩固学习效果, 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每种税种。课后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现实,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校外的企业进行考察, 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也是一种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 为此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 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将专业理论考试与专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考核制度的弊端。对专业理论可以采用期末笔试方法, 对于专业实践部分可以采用专业实践考核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训工作的态度、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关于该门实训课程的实训资料、学生在实训结束之时写的实训总结等多方面给予考核打分, 得出期末的总评。在考核过程中既要重视结果, 又须注重平时的表现。

还可建议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等相关课程的培训及考核认证, 考试通过者, 可以申请免试校内的相关课程, 这样就可使学生既能够得到国家有关权威部门的认证, 也能通过认证培训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

摘要:为了适应我国经济改革、税制改革的变化趋势, 以及税收专业课程在经管专业中的重要地位, 税收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主要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考核方式四方面进行研究, 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税收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电影地心引力观后感下一篇:22《木兰诗》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