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师德建设的认知思索研究论文

2024-06-17

有关师德建设的认知思索研究论文(精选7篇)

篇1:有关师德建设的认知思索研究论文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一所学校办得好坏,培养人才质量的优劣,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而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就是其人格即师德的完善。

1.新时期师德建设现状分析

我们一般讲的师德主要是指以一定的标准并结合教师职业特点,来指导和评价教师职业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也可以理解为教师特殊职业中的人格。对教师而言,知识的丰富和观念的更新固然重要,但它却无法取代人格的力量;方法娴熟和技巧高超很重要,但它也无法同人格抗衡。教育力源于受教育者的认同,只有受教育者认可教育者所给予的教育时,教育才能发挥效力。一直以来,我国广大教师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比较清苦的条件下,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呕心沥血、恪尽职守,以高尚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经济体制改革转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使我们过去信奉和坚持的重德知耻、奉献向上的优良传统受到很大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完善,其促发的种种观念使学校教师的思想意识、道德和人生价值观等都发生了变化。如市场经济的竞争刺激着以追名逐利为目的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增长;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诱导了讲实惠、讲索取、讲得失观念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自主性,诱发了淡化约束、纪律松弛行为的发生;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促使了教师为追求物质利益而逆向流动和弃教改行思想的生长。正是因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社会上一些消极、腐朽思想的侵蚀,使得教师师德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1.1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受到冲击对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等反映教师本质的品质发生了动摇,而对权利至上的市侩道义逐渐认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膨胀,表现为注重物质利益,刻意以等价交换来衡量工作和收入,讲实惠、讲报酬,不讲服务和奉献。

1.2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发生变异教书育人的情感投入大大减弱,情感兴趣的不稳定性加剧。“理想是空洞的,金钱是实用的”、“教书育人为别人,下海经商为自己”以及“无私奉献看不见,自我实践能体验”等等所谓价值新观念造成教师人生价值取向上的混乱。

1.3唯我主义的个人价值观,严重扭曲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为,个人是本位、个人是始点、个人是核心、个人是目的,追求的是学术造诣的资深、权威,强调的是以我为核心的发展,脱离群体,置集体利益于不顾,社会责任感不断降低。

1.4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浮躁心理增加,责任感和使命感下降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投入的精力不足,教学不负责任,备课不认真,讲课不投入,得过且过,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从事有偿服务或兼职活动中。这些问题的滋生和存在,对学校的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管理工作构成了较为严重的冲击,影响着学校内部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事业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已刻不容缓。

2.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内容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是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2.1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苦乐观、幸福观,自觉抵制和克服各种消极腐朽思想的侵蚀,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并用之影响和教育学生。

2.2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是高尚的师德建设的出发点它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职业活动,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为教育事业发展呕心沥血,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精心培养和教育学生。

2.3教书育人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为学生铺垫人生大厦基础时,学生的人生价值包含着教师的价值,教师也正是通过自觉能动的育人活动,在传授知识中丰富了自身,在塑造别人灵魂中净化了自己,实现和提升了自己的价值。

2.4精益求精积极进取是师德建设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要条件,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途径。一个优秀的人才,在他们接受教育、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受益最大、影响最长远的往往不是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优秀的科学精神、治学精神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3.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

3.1把规范与管理协调起来师德规范是对师德的基本要求,但仅靠要求来规范师德,规范教师的精神境界,是难以使师德在原有的起点上升华的。我国师德建设从来没有停止过规范,但这些规范却没有筑成坚固的师德防线。当规范在教育管理中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有所偏离时,教师职称晋升、工资调整、发放奖金等也就作为管理的第一要义,使现代教育管理的正确价值追求与履行现代教育管理的职能模糊了。而以物质利益作为许诺的管理,加上社会不健康风气的影响,结果只能形成庸俗的师德,出现教师职业的倦怠。同时,物欲的无限性与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也在不断加剧和刺激着高尚师德反面因素的滋生。

3.2把理论研究与规范制度化结合起来师德建设既是一种理论研究,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其关键是要做到把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明确制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与教师的考核、晋升、深造、评奖及分配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系统化、制度化的实践活动中,强化师德教育和建设,促进师德的自我完善。

3.3把理论设计与约束机制联系起来在师德规范的设计上,要把抽象的要求和具有操作性的要求有机联系起来,并把抽象的要求尽可能地转化为具体的要求,使其简明、易记、量化、可考,以易于对师德的监督、检查、评价和奖惩。

3.4把奉献和索取的关系统一起来如何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是教师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辩证关系的外在表现。合理的索取是对正当的个人利益的保护,它要求在处理个人生存、发展与奉献的关系时,不能过分强调集体利益至上而挫伤教师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

3.5把坚持正面教育与批评疏导结合起来师德建设基础性的工作是师德教育,开展和加强师德教育就必须坚持正面教育与批评疏导的结合,坚持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的结合,坚持理论灌输与多种形式活动的结合,坚持典型引导与舆论褒贬的结合。

师德建设的成功与否,同学校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密切相关,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廉洁勤政、办事公道、乐于奉献、关心教师、模范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就会在学校树立正气,有效地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促进良好师德的形成。师德建设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校园舆论以及校园整体氛围。

因此,一定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形成一个推动师德设的舆论氛围。

篇2:有关师德建设的认知思索研究论文

1 表征、空间表征、地图表征的含义

心理学界对representation一词有两种不同译法。认知心理学、普通心理学领域将它译为表征,这种译法为多数心理学家认可。朱智贤等人将它译为表象。同意这种译法的学者也有一些。表征是一个意义更加广泛的术语,一般认为,表象是知识表征的一种形式。表征是知识和信息在人们头脑中的存储形式。空间表征在不同的文献中意义不尽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空间表征表示个人对空间的心理表征[2];空间表征表示个人对空间信息思考、推理和操作的内部过程[3];空间表征指对空间的任何一种物理表征方式[4],比如,地图和模型,这种观点和Bruner的表征概念类似。Bruner认为,表征是人们藉以储存其所经历事件的一套规则,媒介。地图表征指用一些类似物或者符号来表示真实环境。本文将回顾儿童怎样认识一个物理对象,如,地图或者模型能够代表一个特定的环境,以及他们如何将表征中的知识运用到环境中的行为。

2 地图表征认知能力发展的两种不同观点

Landau认为:地图是现实世界的缩微或者模型。使用和理解地图的某些基本能力不需要特别的经验,也不需要视觉经验的积累就会自动产生[4]。2岁儿童就能利用原始的地图。研究发现:6岁儿童就能阅读、绘制地图[4]。儿童对地图或者地图类似物的理解能力似乎早到我们无法精确确定它的发生日期。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主要研究视觉缺陷儿童,研究对象有天生的盲童和后天的盲童以及残留有微弱视力的儿童,试验材料为触觉地图。常用的研究方法是个案研究。他们认为空间知识源于儿童天生的素质,幼儿已经理解触觉地图中蕴含的代表关系,其主要证据是:盲童能够根据触觉地图提供的线索在房间里自如地进行路线跟踪。她否认空间知识的发展观。有人详细研究了学前儿童运用触觉地图适应环境的能力[6],

有人研究了5岁到青少年阶段的被试使用触觉地图的情况,发现使用触觉地图的认知成绩并没有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7-8],这些结果似乎也支持Landau的观点。我们称这种观点为地图表征认知能力的天然生成说。

以Liben和Downs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理解地图表征的能力取决于儿童的认知技能,地图认知技能会随着儿童从童年早期向青少年过渡发生重要的变化[9]。原因如下:第一,理解和使用地图的核心能力是理解事物A可以代表事物B,对代表关系的认知能力是理解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条件。这种能力在整个儿童期间逐渐发展、成熟。地图不是镜子也不是物体的缩微,地图是客观世界的类比模型,对地图的理解受制于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第二,地图的理解和儿童逻辑思维,尤其是和抽象符号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三,地图的理解和使用依赖于儿童对几何关系的理解,依赖于儿童空间认知的发展。地图作为现实世界中空间的表征,它反映了物体之间、地点之间、或者物体和地点之间内在的几何关系,如比例、方向和方位。空间、几何关系的理解是使用地图来认识、适应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称这种观点为地图表征能力的认知发展说。

天然生成说和认知发展说之所以绝然相反,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二。第一,研究对象不同。前者以视觉缺陷儿童为研究对象,后者以视力正常儿童为研究对象。第二,研究材料不同。前者使用触觉地图,构成触觉地图的材料和它代表的实际环境中的客体相似程度高。从性质上看,触觉地图主要是类似物或者缩微表征,是具体形象化的表征。后者采用视觉地图,表征物既有具体形象化的类似物,也有抽象程度很高的符号表征。也许,两种观点并没有像他们宣称的那样截然不同。我们认为,天然生成说能够说明一些现象,但它并没有说明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视觉缺陷儿童之所以能够根据触觉地图顺利完成某些路线跟踪任务,一方面可能和他们的感觉补偿现象有关,另一方面,可能和触觉地图使用的表征符号和真实环境的物体相似程度高有关。天然生成说能够说明儿童,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对具体形象化的表征物的认知。认知发展说不仅能够解释儿童对具体形象化表征物的认知,而且较好地解释了儿童对抽象程度较高的地图表征的认知发展。我们认为,认知发展说比较符合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是比较科学的观点。众多研究已经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抽象符号功能的提高,儿童对抽象的地图表征的能力逐渐提高。天然生成说也以其独到的视角和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材料给后来的研究者以有益的启示。

篇3:有关师德建设的认知思索研究论文

元认知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 (Flavell) 于1976年提出的概念, 它是指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随着“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理念的倡导, 探讨元认知理论对数学解题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 题目的初步获解, 只不过是实现了信息向大脑的线性输入, 只是为进一步的提高准备了材料基础, 而更有价值的, 体现学习者的主动创造性的工作是将历时性的线性材料组织为一个共时性的立体结构。所谓数学解题, 无非就是寻找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有意识地“将历时性的线性材料组织为一个共时性的立体结构”的过程, 就是自觉培养解题能力的过程, 也是解题能力迅速提高的过程 (其实质就是缺乏元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 。

本文就从解前分析﹑解中监控和解后反思三个环节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 提出通过把元认知策略引进解题教学培养元认知能力, 可以使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提高学习能力。

二、对于元认知的认识

通俗地说, 元认知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 数学元认知能力涉及数学认知过程元认知中的有关能力, 而实际上数学认知过程进行的有效性如何, 还依赖于元认知过程运行的水平, 如对策略的选择和对策略效果的评价, 及时反馈和对该过程的进程方向, 结果的评价﹑控制及调节等。就是说, 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差异直接影响到他们数学学习的优劣和学习进程的快慢。

具体来说, 元认知能力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1) 会激励自己勤奋学习; (2) 会确立学习目标; (3) 善于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达成学习目标; (4) 善于检测是否完成目标的情况, 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 (5) 善于总结达到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是一个过程的五个方面, 是一个有机整体。元认知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发展学生的其他数学能力, 而其他的数学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元认知能力

波利亚曾经说过:“回答一个尚未弄清的问题是愚蠢的。”大多数学生拿到题, 在未弄清题意之前就匆匆动手, 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在解答一道题之前, 教师要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明白问题情境, 也就是要明白条件和目标。看到题目, 首先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给这个题的难易程度做出判断 (原认知体验) 。然后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问自己:“已知条件是什么?要获得结论还需要哪些条件?如何才能获得这些条件?”“哪些知识是与本题有联系的?”等等。这样通过分析题意, 学生自己就能感觉到这道题要考查的目的是什么, 对于一些题目中尚未出现的条件是要用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来推导。当然分析题意时, 教师最好要求学生能够流利地叙述这个问题, 确信自己即使暂时不去看它, 也不至于把它忘掉。

长期坚持, 学生可以有效地控制好自身解题时的思路和情绪, 处于轻松、从容的状态之中, 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发掘学生的潜力。

解题过程并不是事先预订好的程序一成不变地实施的机械过程, 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时关注解题的进程, 保持良好的批判性, 以高度的警觉审视解题的每一步骤和策略的选择。如概念的理解、定理的运用、方法的选择, 形式的把握, 用恰当的方式检查自己的猜想、推理、运算和结论;随时指导学生根据数学问题的性质、特点和难易程度以及解题的基本方法, 对后面可能出现的解题基本策略做出估计;根据对解题方法的预见, 及时调整解题的进程, 转换解题的角度, 重新考虑已知条件、未知条件, 必要时, 对解题过程做出另一番分析。

解题心理规律告诉我们, 学生在解题时, 为使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其思维总是非常明确地直接指向目标。解题后反思, 及时反思一下解题的思维过程, 做“慢镜头”的分析, 看看有没有思维回路, 这可以及时发现思维中的错误, 吸取思维营养, 总结思维方法技巧, 积累解题经验。如此不断地自我反省, 自我评价, 自我调整,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待学生解完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大声思维”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此解法关键在于“设”这一步, 想到这一点, 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原因何在?是分析题意时遗漏了有用信息?是未抓住题目中条件结论的本质特征?认真反思一下, 不仅总结了思维中的经验教训, 而且也体会到“设”这一关键。这些都是元认知知识, 超越了具体对象而实用于任何问题, 从而学生就学到了比任何具体数学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数学解题的元认知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学领域。以上我们粗浅的从解前分析﹑解中监控和解后反思三个环节探讨了如何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元认知能力。在目前的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 要加强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最重要的是要打破传统的数学解题教学, 改变以往的教师说, 学生听的教学方式, 提倡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要使解题的元认知监控上升到自我意识的水平,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给予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 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 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自我总结, 自我调节, 充分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样, 定会促使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提高学习能力。

摘要:本文从解题前分析﹑解题中监控和解题后反思三个环节深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提出通过把元认知策略引进解题教学培养元认知能力, 可以使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提高学习能力的观点。

关键词:元认知,元认知能力,解题教学

参考文献

[1]董奇.论元认知[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89 (2) .

[2]马忠林.数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3]王林全, 吴有昌.数学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篇4:有关师德建设的认知思索研究论文

实践要素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所规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说要培养第一线的生产、服务和管理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是在基层岗位和工作现场做实事、干实务、实践性很强的实用性人才,也就是专门面向“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不是单单依靠学历教育在学校里足不出户就能培养出来的,必须、也只有在生产和工作的实践中获得能力、提高能力。那么,高职商务日语专业教学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强化实训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目前高考的选拔机制下,进行高职类院校学习的学生高考成绩有下降趋势,同时自我学习的能力渐渐减弱,但是考试考核在学生心中依旧有很重的分量。由于语言类的专业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现在大部分教师采用的还是“传授式”教学,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满堂灌”形式,虽然有教学容量大、能保证方法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特点,但不适应现在高职学生的学情状况。考试形式多以传统的笔试为主,兼有听力考试。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并不能产生比较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教学考核模式才能促进高职学生的日常学习,从而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素质优良的复合型人才是近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关注的教学改革重点之一。

采用“以赛代考”的形式作为期末重点考查的形式,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效果证明可以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为了学生们期末时可以顺利通过情景剧表现形式来完成“以赛代考”的考试,教师在所关联的课程中就要进行教学改革。

首先,教学方式要改变。在具体实行过程中采取“情景教学法”为主,“项目教学法”与“任务教学法”为辅的授课方式。例如选择“日语口语”课程为中心,在现有教材上补充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先有大体上的感观之后,让其以小组为单位去准备资料。那么搜集资料、整合资料、最终提交集体版的情景剧角本,这些都是为最后走上舞台即考场的做准备。再例如选择“日语基础”课程为中心,那么紧紧抓住教材上的课文与会话部分,直接让学生从接触课文到模仿再到情境展现式背诵,教学中尽量把语法部分用短句来提示同学们掌握。在完成每一课的课后作业同时,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为期末的综合考试作准备,也就是说期末的舞台剧的台词主要来源来所学的课本,但在搜集资料、准备资料时按学生的学习程度有意识地来作难易分配。

其次,重视情景剧剧本创作。无论以哪门课为主导进行“以赛代考”的形式,剧本的创作过程,作为指导教师,必须要从多门学科的支撑来考虑。比如要求所有剧本最终提交电子稿,并要求汉字上必须要有注音假名,那么“日语文字处理”这门课的知识就要充分运用到。当然相应的“计算机基础”和“办公软件”课程内容也必须用到。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每个人有日文版的自我介绍,并配上自己的得意之照,制作出符合规范的PPT,即有完整的开篇和致谢,并要求其中插入声音和部分视频来凸显效果。根据学期中涉及到的课程提出要有“信函”内容之类补充到PPT中。

最后,要在临近期末考试前的第四个星期开始,课上课下对学生的情景剧提出意见,不断进行彩排。在彩排过程中,学生们熟悉台词,每一次情景剧展现时都要根据教师要求来修改台词和PPT,学生们各个小组间的磨合也在不断加强。在协作过程中,日语综合运用水平渐渐得到提高,彼此间的团队合作意识也自然而然地加强。进入真正的考评阶段让各组组长与老师一起评分。根据情景剧的剧本内容与现场表现方式评出小组名次,另外再现场提问问至到每个组员来为个人分作判定。

以上是我院在实际商务日语专业结合课程进行的“以赛代考”的操作过程及方式方法。虽然刚开始操作时,学生有种不适应,甚至会产生畏惧心理,但是随着教师的耐心指导,学生们都在课上感受到商务日语课程的乐趣,到后来学生们都非常积极的等待着每堂商务日语课的演练。

通过“以赛代考”的形式,我们会在实际操作中注重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关联相关课程的补充加强,在给学生们设计使用的情景素材中尽量注重趣味性与可操作性的特点,按学生的日语程度由简至难提出“生活日语”“学校日语”“酒店日语”“旅游日语”“商务日语”等几个大方向由学生进行自由选择来进行剧本创作。并且要求商务类的语言和场景要占到60%以上才可过关,该课程最终以情景剧表现为主完成“口语大赛”任务,学生们编写的剧本和制作的PPT资料和其他比赛资料最终汇编成册,由学生主导完成并印刷成册,成为一份集体的作业也是一份该班级在校期间完成的一部作品。人手一册,同时也派发给下一届的入学新生,成为大家提供参考的模板和激励学习日语的样本。

其实,虽然商务日语专业的日语类考试进行“以赛代考”的尝试是从“第二外语”这门课开始的,发展至今天已经成为商日专业教学过程中必要的一部分。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着问题。

首先,情景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对教师要求是全面的。目前师资队伍还不能完全满足情景教学需要。由于大部分专业老师来自于院校毕业生,没有实际企业工作经验,只有少数的暑期商务企业的实践经验,所以在课程的授课指导上皆会感觉到力量不足。其次,在相关课程的支撑中,学生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在完成剧本过程中也受影响。部分学生对情景教学法无法适应。学习日语基础较好的同学往往其他课程也比较好,那么性格活泼开朗的同学都愿意大胆的成为情景教学法实践的主角,但是也有部分同学由于自己学习主动意识不强,其他相关课程也学得不好,缺乏与同学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在商务日语的课程学习上仍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很好的完成小组中应担当的角色与任务。

最后,客观条件限制学生的更好表现。在整个情景的展现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及时去查找资料,编排演练。但是由于学校客观实训场所条件的限制,情景剧只能达到“形似神不似”。如果能有更为贴近现实商务场所的客观条件,学生的主动性与自信心会更有所增强。另外,如何在比赛环节的考评上,多一些定量指标来判定,相对公正恰当地给出学生们合理的期末成绩也是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篇5:高校校园景观建设的几点思索

一、高校校园景观建设现状

国外高校校园景观建设已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和设计理念[1,13]。而我国有关高校景观建设方面的研究比较晚, 大部分高校校园景观建设仍旧停留在简单绿化美化阶段, 尚不能立足于高校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无法展现各高校的独特魅力和风采。

在高校校园景观建设中, 普遍存在把校园景观建设当作了简单的绿化工作, 使得高校园林景观“四季一景”、一“绿”到头、单调乏味、净而不美, 虽整洁高大但无内涵和寓意等。因此, 设计和建设好符合各高校文化特点、民俗特性和人文氛围且具艺术性的完美园林景观, 既是一项实践性和艺术性很强的复杂工作, 又是高校校园建设的创新改革。

二、高校校园景观的作用与意义

首先, 满足绿化审美要求是校园景观建设最基本的要求。合理完善的植物配置能赋予了硬质建筑柔性和生机, 宜人的生态园林建筑景观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校园景观最基本的作用就是要为校园带来绿荫, 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 满足人们亲近自然, 感知生命的需求。

其次, 高校校园景观应该具有高校自身特有文化内涵的体现和文化传承功能。高校校园景观应该充分融入学校办学理念、发展历史、文化素养等元素, 寓教于景。只有集合文化和艺术性为一体的校园景观才能真正展示出高校的学识品位和校园文化品牌。

再次, 高校往往是所属地区文化中心的标志, 是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推动力。高校校园景观是当地人文景观和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 成为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如厦门大学被称为“山海花园”的著名校园景观、中国海洋大学的“西洋风情”、武汉大学樱花林、北京大学的“一塔湖影”等等, 这些富有特色的校园景观, 如今已然是我国高等学府校园文化的象征和全国著名的旅游文化景点, 不仅为学校做了免费广告, 还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

三、校园景观建设的几个原则

(一) 要符合生态学原则

校园景观所选用植物必须是符合当地生态要求, 植株健康;而景观园林设计时则遵循生态学原理, 合理配置植物, 科学搭配品种和树龄, 保证人造景观生态群落的功能完备和良好运行的同时兼顾建设和养护成本, 防止“速成”和“短命”的景观设计和建设, 保证四季特色不同。

(二) 传承校园文化, 凸显地域特色

校园景观是高校文明的象征, 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体现了时代发展特色和文化发展趋向。高校特色文化园林景观更能够传递出本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传承。

在植物造景时, 可将一些有一定民族象征的大型乔木做成校园的标志树与纪念树, 营造特有的历史感和沧桑感, 并充分利用寓意深刻的人工湖, 配以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小桥亭台等各类园林景致, 将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融会贯通。

(三) 规划设计要兼顾实用性和前瞻性

高校园林景观的规划应与所在城市和本校的发展规划相协调, 充分考虑到学校将来的发展建设、办学特色, 并结合所在城市的气候、水文、地质等具体情况, 遵守绿地规划的生态规律, 并考虑到学校师生各种功能需求。

高校校园景观不但是满足校内师生学习、生活和休闲的重要设施, 也是配合教学, 开展人文和科学教育的重要基地。因此, 校园景观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校学科发展需要和功能区的延续性和变化趋势。

四、高校校园景观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 重视校园园林景观的合理设计, 关注景观工程实施建设

在校园园林景观建设初期, 要综合学校多方因素, 全面调研需求和分析, 对景观设计提出详细要求, 积极调动多方力量参与校园景观设计活动中, 保障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和持续性。

(二) 加强校园园林景观施工规范和监督

通过调研发现, 不少高校校园景观在造景施工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和质量跟踪。施工方为追求利益最大化, 种植或移栽时只图简单快捷, 没有找专职专业人员完成工程作业, 各种植物栽至目标位时, 没有严格按照植物生长的规律栽培种植, 造成后期管理难度大, 甚至有些植物后期无法管理。

如高大乔木移栽时土球太小, 种植坑深度不足, 使得新移植树木自我给养功能较差, 以至后期长势长期贫弱;草坪种植时营养土层厚度严重不足或施工面高低不平, 造成草坪扎根过浅无处吸收营养也无法进行正常灌溉养护, 长势偏弱或死亡;另有的绿化园区为了节省成本甚至未设计安装完备的灌溉系统, 仅依赖自然降水完成对园区内植物的浇灌, 结果得不偿失, 造成旱季时乔木卷叶、灌木脱水、藤本植物落叶、草坪大面积干枯。

所以, 必须在施工这一环节把好校园景观建设, 为后续的维护管理和长期保质提供必需保障。

(三) 加强校园景观的维护管理

“重新植、轻管理”也是高校校园景观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而后期维护是其能否长期保持稳定性状的重要措施。

然而, 为了节省费用, 一些高校没有配备专业的养护和管理队伍, 使整个园区景观的维护长期处于“亚健康或无健康”状态, 导致植株贫弱叶色枯黄甚至死亡, 各类精心设计和建造的校园景观日趋模糊弱化, 甚至不得不重新建设, 造成“短期省钱, 长期浪费”的现象。

因此, 园林景观的维护首先要求的就是专业性, 即由专业的队伍参与园林景观的日常管理和养护, 在管理中讲究专业、注重细节, 依照各种植物的生活规律和习性开展日常的养护工作, 才能够保证园林景观随时处于最佳的状态。

(四) 建立科学合理景观管理规范, 探索创新管理办法

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保障, 校园景观建设工作将是散乱无序, 无连续性的片段活动, 导致设计无规划, 施工随意, 维护混乱, 景观短暂性现象。

景观建设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下才能有效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可规定校园景观建设各环节的操作规范, 明确各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角色和任务, 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实现质量跟踪, 从而有效保障校园景观常绿长兴。

另一方面, 多形式开拓景观管理和维护途径, 将景观建设和维护意识深入人心, 普及宣传, 延伸其使用功能, 引导师生关爱校园景观环境, 树立“校园是我家, 我爱我家”的责任意识。

如可把校园绿化景观划片分区, 交由学生自行管理, 除去专业性太强的工作外, 力所能及的简单工作, 如清理落叶、保洁等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 灌溉、施肥、剪枝等工作由专业人员教导下完成其中部分。通过校园共建共管活动, 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增加了园林知识, 有加深了其作为校园主人的感受。

总之, 现代园林景观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设计不但要展示高校的时代特征, 还要满足人性化需求, 遵循生态原理。高校园林景观意义的发挥和作用实现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手段, 专业的管理队伍和完善的保障制度。

摘要:本文通过对校园景观建设现状梳理和分析, 结合高校发展趋势, 明确了高校校园景观的作用和意义, 提出现代高校校园景观建设应遵循的几个原则及其保障措施。

篇6:全媒体新闻制播系统建设的思索

目前主流和常见的高清电视新闻制播系统, 主要功能仍定位于各类新闻的采集、编辑、播出。整个网络的架构采用目前网络化制播系统建设中比较常用且稳定的双网架构。生产手段延用了传统的电视节目生产模式。业务流程和发布渠道主要是针对目前电视台的传统生产业务需求。身处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上述制播网络的规划和建设存在着信息来源和发布渠道较为狭窄等诸多问题, 特别是在全媒体日益盛行的大环境下, 如何以全媒体的方式进行新形势下的新闻制播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课题, 需要我们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索和思考。本文主要针对全媒体形态下的新闻制播系统的建设模型和建设思路进行阐述。

1全媒体的形态思索

电视台的新闻“全媒体”本质上是如何落实和协调“传统电视台新闻业务模式”与“互联网新闻业务”的关系。电视台在摸索与互联网的结合过程中, 网络电视台的建设是最为突出的。已经发展两大主要模式:电视台、网台基本无关联关系的“电视台——网台”的并行发展模式;电视台、网台之间存在非统一策划内容交互的“电视台—>网台”的网台依附电视台发展模式。这两种模式目前看来探索的都不成功, 还没有一家电视台在发展网台联动方面在互联网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探索未能成果的根本原因在于仅仅采用了互联网技术, 没有触及传统电视台新闻业务的思维模式、业务模式, 缺乏顶层设计, 没有从整体运营新闻业务的高度进行自顶向下的统筹规划。

如何实现既能保证电视台作为新闻业务主体单元, 又能融合互联网技术优势与理念, 发展一种适用于电视台的“全媒体新闻业务”, 是重点思考的问题。综合国外成功经验, 结合国内探索的积累。发展“全媒体新闻业务”首先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明确指导思想:

1.“提升电视台内容竞争力”是“全媒体新闻业务”的核心价值。不管技术如何发展和变化, 新闻业务竞争力的本质还是内容。调高节目的精细化制作能力、采用全媒体演播互动新制作形式、建立更加广泛的内容汇聚方式、注重对用户信息与舆情信息的收集与互动等, 全方位保证内容的竞争力。

2.“全面利用互联网优势”是“全媒体新闻业务”的重要手段。跳出“电视台播出的新闻”的思维局限, 从“电视台报道的新闻”来经营“电视台新闻业务”。如此一来可利用互联网渠道拓展电视报道时空限制、利用互联网渠道为电视台新闻内容全方位造势、跳出自办网台的限制利用已经具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发布渠道。

通过以上分析理解, 已经可以明确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业务的具体形态, 即电视台应如何开展全媒体新闻业务, 并落地了面向全媒体的新一代新闻业务解决方案。其核心可总结为如下两点:

1.从业务发展角度看, 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业务本质上是利用互联网的渠道、先进技术, 拓展节目的时空限制、打造产品品牌、提升电视台盈利能力。

2.从技术发展角度看, 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业务本质上是围绕电视台的内容进行“融合新闻生产”, 融合电视台与互联网的界限, 真正实现“台网 (互联网) 合一”。

2全媒体的“内容”思索

全媒体下的新闻制播网络的内容来源将变的更加的泛海量。对于不同渠道的内容汇聚的设定和思索如下:

1.通过新闻线索与内容的推送服务商, 电视台能够获取新闻相关的线索推送、线索搜索、线索上传、新闻呈现、UGC报料的Web服务, 满足全媒体时代电视台定向筛选及挑选新闻线索的需求。

2.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互联网信息自主抓取工具以其信息采集方法的灵活性与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互联网信息采集模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者、编辑在浏览网站时, 通过在线爬取 (抓取) 工具, 挑选需要的内容、图片和视频, 下载到全媒体内容库来完成互联网信息的采集。

3.在全媒体时代, 新闻的时效性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如何将台外获取的素材快速、高效、安全的回传至台内生产网进行新闻节目的业务生产就成为了新闻生产外延必不可少的模块。而PGC、UGC的采集回传模块提供的高效传输服务及其多种传输终端, 就能满足记者及用户在台外将素材, 节目等媒体文件快速的传回台内完成新闻制播业务的这一需求。

3全媒体的“流程”思索

全媒体形式下的新闻直播流程设定和思索如下:

1.总体流程设计。

首先, 通过全媒体形式下的互联网工具。将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的新闻线索和内容进行汇聚, 并将内容转码后入全媒体内容生产库。其次, 制播网络系统的生产模块将全媒体内容生产库中汇聚的内容按照传统生产模式和互联网生产模式进行生产制作。最后, 将制作完成的成品节目通过电视台及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媒介进行发布播出。

2.互联网信息挑选、报题流程。

首先记者通过浏览云平台挑选网站有价值的内容, 在转码之后入全媒体内容库;在内容库中, 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查询挑选, 一键报题;其次, 也可以通过浏览互联网站、微博等对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手动抓取, 并且入内容库。在内容库中, 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查询调训, 一键报题。

3.PGC、UGC用户终端回传流程。

专业记者可通过PGCAPP客户端、移动非编或者通过3G直播设备拍摄视频并且上传, 报料用户则通过UGC APP终端进行视频上传。对于上传之后的素材进行转码后, 可自动入库到现有系统制作库供后期编辑使用。对于需要手工入库的内容, 则先进入全媒体内容库, 在内容库中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查询挑选操作, 一键报题, 审批通过后在进入现有系统制作库供后期编辑使用。

4.新闻移动采编与台内制播互动流程。

新闻移动采编终端中, 分别有三个子模块为选题模块, 文稿模块, 审片模块。在移动采编终端中登陆系统。通过台内新闻系统进行统一认证登录。登陆成功后则返回反馈消息, 手机桌面提示登录。登录后选择报题模块, 则可以进入报题菜单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报题操作。点击报题后, 发送信息到台内新闻生产系统, 选题接口服务驱动选题业务流程, 并返回接受数据给手机终端。登录后选择文稿模块, 则可以进入文稿菜单进行文稿编辑, 编辑完成后提交数据到台内新闻生产系统, 文稿接口服务驱动文稿业务流程, 并返回接受数据给手机终端。登录后选择审片模块, 则可以进入审片菜单对需要审核的内容进行浏览, 点击视频链接后发送信息给到台内新闻生产系统, 审片接口服务驱动审片业务流程, 并提供流媒体服务, 向手机终端发送流媒体数据, 用户接收到流媒体数据后即可进行流媒体审片。

4全媒体的“发布”思索

在全媒体形式下的制播网络建设, 可以在生产内容库中进行内容挑选, 对感兴趣的内容采用互联网编排工具进行节目编排, 在审查通过后可以面向多种渠道发布, 如微博、微信、APP、网站等。

5全媒体的“接口”思索

与现有新闻制播系统接口设计, 主要针对全媒体形式下内容库同台内已有新闻直播系统进行交互, 梳理交互对象, 并归纳出需要相互调用的接口, 进而将这些接口封装成标准接口对象。

原有新闻网络提供文稿入库、文稿出库、ML入库、ML出库四个接口, 全媒体内容库提供索引入库、流媒体访问、源码素材调度等接口, 来共同满足跨系统交互所需。下面是交互的设计说明。

工作环节:用户在全媒体内容库中筛选好的线索, 通过一键报题的方式, 可以直接推送到台内新闻网的文稿库中, 该环节的发起, 需要人为控制, 动作发起时, 内容库后台将调用由新闻网提供的文稿入库接口, 向该接口传递入库信息, 并通过该接口, 将数据写入目标对象文稿库中, 最终完成定义的操作, 即实现由全媒体内容库中筛选出线索向新闻制播系统文稿库的推送, 随后, 在新闻制播系统的文稿中打开, 就可以看到响应的选题和稿件了。

6结束语

全媒体新闻制播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已经不是一种概念化的设计, 而是需要在新建和改建新闻制播系统时必须认真考虑和实际落地的技术实现, 全媒体新闻制播系统带来的是全新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 在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下才能建成、用好。

参考文献

[1]何建华.全媒体互联互通及网络安全策略的实践[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3 (11) :82-86.

篇7:有关师德建设的认知思索研究论文

数字信号处理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都很强的学科,包含了很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很多的结论推导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和运算。但是就目前我们学校学生的现状来说,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而且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听起课来比较困难。一堂课下来,理解和掌握的部分很不理想,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不高。针对目前的这些问题,我们对我校的数字信号处理的课程建设进些了深入思索,希望通过一些积极的探索和改革措施,消除学生对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的畏惧心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1 当前教学现状的思索

目前我校的数学信号处理课程的开设还仅限于信息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作为新开课一年的限选课程,在教材选择、课程设置以及学生的思想认识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对实践教学的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

1)所用教材难度偏大,不太适合现在学生的学习现状。

我们学校采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字信号处理》(作者:陈厚金)。此书对数学功底要求比较高,而且可以作为研究生的参考资料,但是就目前我们学校的学生的情况选用此书作为教材,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从一开始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际上,从接触这门新开课程之初学生就从心理上产生了恐惧,惧怕学习这门课程,从开始就没有信心学好它。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2)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的思想认识上来看,学生普遍不够重视。

作为医学院校的本科学生,学习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数字信号处理是一门融合了数学、计算机技术甚至是医学相关的边缘学科的课程。比如医学信号处理等的综合类的课程。但是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的调查,很多学生都觉得他们所选择的专业是计算机,将来不管是准备考研的,还是准备找工作的,只要学好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就好,对于这种限选的边缘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说根本就不重视。

3)作为新开课程,只有理论课,没有实验课,对于高度抽象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来说,学生接受起来非常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如果作为学生初次接触抽象和理论性比较高的数字信号处理课来说,在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辅助实验课的操作练习,相信学生接受和学习这门课的效果会比单纯的理论授课要好得多。

2 从教学实际出发,相应的因地制宜的改革措施

针对上面所分析的我校学生在学习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时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和作为授课老师在授课时所发现的具体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因地制宜的改革措施:

1)选择难度适中的教材。不是说以前所用的教材不好,而是从整体的教学效果来讲,难度大的教材令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惧心理,所以我们拟换用相对编写简单一些的图书作为教材。比如选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字信号处理及Matlab实现(第二版)》,或者其他的与目前学生的水平相适应的、难度稍微小一些的数字信号处理书作为教材。

2)从思想上纠正学生的片面认识。作为授课老师,在我们讲授这门课的开始,把学习这门课的意义以及数字信号处理和计算机专业的相关性和必然联系要给学生们分析透彻、分析清楚。

第一,数字信号处理肯定是和计算机分不开的,可以说数字信号处理是在计算机产生后而随之产生的学科。我们知道计算机只能处理数字信号,而数字信号处理就目前而言也要借助于计算机才能完成,因此数字信号处理与计算机专业应该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数字信号处理在很多工程领域、计算机领域甚至医学领域都有很广泛的应用。作为打基础的大学本科学习阶段,拓展一下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和学习一下除了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外的其它课程,或者学习与之相关、相交叉的边缘学科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3)保证理论课课时的同时,适当增加一定比例的Matlab实验课,通过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学好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程。我们要借鉴很多学校的数字信号处理精品课程开设的经验,取长补短,结合自身学生的特点,加入一定比例的Matlab实验课,通过Matlab的上机实验,让学生在自己用Matlab编程和运行程序的同时,理解数字信号处理中的很多理论的内涵。比如数字信号处理中最基本和经典的理论——“傅里叶变换”,很多学生刚接触理论的时候,听得糊里糊涂,再加入实验后,对学习该们课程应该会有很大的帮助。

3 结论

大学的本科阶段设立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不仅要让学生们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还要了解各种相关专业的知识,对于我们是一项具有很大挑战的任务。同时如何让学生对这么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理论性的课程产生兴趣,真正达到我们在开设这门课之初所期望达到的效果,是一件需要我们一直不懈去研究和思索的问题。希望本文中提出的在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改革措施,可以给从事数字信号处理教学的老师们一些帮助,让学生们不管在以后的继续深造还是工作中,都能够学以致用。

摘要: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比较抽象的自身特点。针对目前我们学校学生学习的现状, 作者提出了一些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建设的思索和改革。即主要是结合理论课, 增加实验课。结合MATLAB实验, 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来提高学生对这种抽象性和理论性强的课程的兴趣。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改革,Matlab

参考文献

[1]王国富, 尚小梅.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建设与实践[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报, 2008 (3) .

[2]李永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3) .

[3]刘会衡, 田玲.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 2008 (3) .

上一篇:南京师范大学编下一篇:做一个德才兼备的智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