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识点:热学

2024-06-12

初中物理知识点:热学(精选9篇)

篇1:初中物理知识点:热学

热学

一、热现象:

(一.)温度: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摄氏度( ℃ )。

3.测量工具:温度计;

4.温度计(1)制作原理:利用液体的胀热冷缩。(2)常用种类:实验用温度计(测量范围:0℃~100℃)、体温计(测量范围:35℃~42℃)、寒暑表(测量范围:-30℃~50℃)。(3)使用方法:使用前------使用时-------

5.体温计的特殊结构:(1)三棱形的柱体(起放大液体的作用,容易观察液面的位置);(2)缩口——液泡和毛细管之间有一段非常细的部分(作用:上升到毛细管的水银不能自动回到玻璃泡内,在缩口处被切断)。6.使用方法:使用前必须先向下甩一甩,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读)。

(二)物态变化:

1.熔化:固变液,吸热,(晶体有熔点,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一直升高)。

2.凝固:液变固,放热。

3.汽化:液变气,吸热。

(1)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A.条件:任何温度,只在液体的表面。B.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表面积、液面上的气流。

(3)沸腾:A.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B .影响沸腾的因素:液体表面上气压的大小(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4液化:气变液,放热。(1)液化方法:A.降温 B.压缩体积(2)例如:“白气”、雾、露。液化气。

二、 热和能:

1.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扩散现象越明显。)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内能:

(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2)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单位是焦耳J。物体间只要有温度差存在就有热传递发生。)

(4)内能的利用:A利用内能来加热B利用内能来做功——热机(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5)环境保护:

3、比热容:

(1)物理意义:表示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差异。

(2)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 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 c表示)

(3)单位是 焦/(千克﹒℃)——J / (kg﹒℃)

(4)特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5)水的比热容较大—4.2 × 103 J / (kg﹒℃),解释有关的现象。

(6)有关吸热、放热公式:Q吸=cm(t-to) ,Q放=cm ( to-t ) ;或Q = c m △t

4、燃料的热值:

(1)概念:1千克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燃烧值。

(2)单位:焦/千克(J/kg)

(3)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不同燃料的热值不同。同种燃料的热值是相同的,与燃料的质量、燃烧情况无关。

(4)液态氢具有较大的热值,所以现代火箭用液态氢作为燃料。

篇2:初中物理知识点:热学

热与能基础概念 热与能基础概念
1.温度是表示 物体冷热程度 的物理量, 常用单位 摄氏度 , 读作 摄氏度 温度反映了 分 子热运动(分子不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 2.摄氏温标规定 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 的温度为 0 摄氏度 标准大气压下沸水 的温 度为 100 摄氏度 3.测量温度我们通常使用 温度计 它的工作原理是 液体的热胀冷缩 使用时应该先观察 量程 , 最小分度值 ,玻璃泡充分接触(时间,空间)读数时视线与玻璃管内的液面 相平,不能 离开被测物体__ 4.医用温度计称为 体温计 ,它的测量范围是 35 摄氏度---42 摄氏度 ,人体的正常 体温为 37 摄氏度 ,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读数时,可以 离开被测物体 ,第二 次使用时要 甩动体温计,使液体回到玻璃泡内.5.为了衡量在 _热传递___过程中能量转移的多少,物理学引入的物理量是_热量_,单位 __焦耳__,发生热传递的条件 存在温度差 , 温度相同 时,热传递停止.6.(实验)液体必须 种类不同__, 质量相同 酒精灯要放在铝板中央加热是为了 单位 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实验时应该观察: 温度计 记录数据 :液体温度 , 加热时间 7.实验证明了哪些因素与物体吸收热量有关_物体质量___,_物质种类__ ,_升高温度 特别注意,与加热时间无关)(特别注意,与加热时间无关)8.由实验,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 比热容 ,它的单位________ 一杯水的比热容为 _____ __ 物理读法____焦耳每千克摄氏度____物理意义_____1 千克的水上升(或下降)1 摄氏度吸收(或放出)4.2x10^3 焦___,倒掉一半水,比热容 不变 9.可以用比热容来鉴别物质的种类,是因为比热容是 物质的一种特性 比热容的公式 10.判断 吸收热量与比热容有关(正确)比热容与吸收热量有关(错误)11.物体吸收热量的公式__Q 吸=cm(t2-t1)___,物体放出热量的公式__Q 放=cm(t1-t2)__ 12.物体内大量分子的_不停地无规则__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__引力_,__斥力_ 13.内能是指__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___总和.温度升高, 内能_增加_;内能增加, 温度 不 一定 升高_,这说明内能还与_物体的体积,状态_ 有关 14.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__做功,热传递__,晒被子是通过 热传递 的方式是内能 增加 15.热机是将__内能__转化为__机械能__ 的装置,它可以分为__吸气冲程__ __压缩冲程__ _做功冲程_ _排气冲程_ 四个部分, 其中能量发生转化的是_压缩冲程_ _做功冲程_ 内能变为机械能的是 做功冲程 机械能变为内能是的 压缩冲程 阀门打开,活塞向上的是_排气冲程 阀门关闭,活塞向下的是_做功冲程_ 16.做 5 次功,需要_ 20 个冲程,飞轮转__10_ 圈


篇3:初中物理知识点:热学

目前, 大学物理热学部分的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教师普遍感觉到热学部分的教学内容不好掌握, 一些问题不能讲透, 定性表达的内容相对较多, 而定量处理的内容相对较少, 以致有些内容对学生不好要求。学生觉的热学部分内容繁杂不系统, 难以理清头绪, 对定性的推理也不感兴趣, 学完后感觉似乎没有学到多少东西。这种情况在工科大学的大学物理教学中长期普遍存在, 一些作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讨论[1,3]。本文将分析热学部分的内容的特点, 提出为了突出这些特点, 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需要整合;同时应当设立符合这些特点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并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热学部分内容的特点

不同于物理学的其它部分, 热学包括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两种理论。热现象的宏观理论热力学, 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总结出三条基本定律, 给出了热运动与其它运动形态相互转化的基本规律。热力学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 其前提简单, 应用范围却很广, 被爱因斯坦称为是“具有普遍内容的唯一的物理理论”。热运动的微观理论 (在大学物理中是气体动理论) 则是从体系的微观模型出发, 应用统计方法计算体系的宏观量 (压强和内能等) 。统计理论的结果可以使我们深刻理解那些抽象的热力学概念的本质, 它与热力学相辅相成, 构成了有关热运动的完整理论。

从研究方法看, 热力学基本定律用否定语气表出, 热力学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用反证法导出, 都给我们提供了不同于物理学其它部分的思维论证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热学的从微观到宏观的统计方法, 在物理学中更是独树一帜, 它完全不同于力学、电磁学乃至热力学的实验———理论———实验的传统方法, 是一种假设———理论———实验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现代物理学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然而, 在大学物理热学部分这两种理论的表述都没有系统化。有的教材[4,5]中在给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之后, 导出了卡诺定理, 并未进一步导出其数学表达式, 而是由熵的玻尔兹曼关系给出了熵增加原理。这种讲法没有体现热力学理论本身的完整性。气体动理论的系统理论较为复杂, 大学物理中的气体动理论只是初步理论, 其中, 作为中心内容的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律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一般教材[4,5]都不讲导出过程, 而玻尔兹曼分布律仅仅是由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推广而来, 缺乏系统性, 给人以支离破碎的感觉。因此, 热学部分的教学内容需要很好地组织、整合。

二、整合部分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 在热力学部分,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其导出过程, 集中体现了热力学理论的完整性以及其特有的逻辑思维方法, 是不应或缺的。在导出卡诺定理之后, 接着导出克劳修斯表达式, 再定义熵函数, 得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熵表达式) 和熵增加原理, 篇幅不长, 难度不大, 可以纳入必讲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时数确实有限, 至少作为选学内容可以写入教材[6]

笔者认为, 在不增加难度的情况下, 可以较大幅度地整合气体动理论内容, 以增加其逻辑性和系统性, 有利于展示统计方法。建议将气体动理论部分的内容按以下方式整合:

1)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分析气体分子热运动特征———提出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定义速率分布函数———导出用速率分布函数表达的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7]———用简单方法导出平衡态速率分布函数的形式[8]———代入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确定参量———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三种特征速率。

2) 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和热容量。

用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计算压强———气体动理论的物态方程———用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计算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的平均动能———温度的微观意义———推广得到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热容量。

3) 熵的玻尔兹曼关系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意义。

4) 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和迁移过程。

三、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

笔者查阅了教学时数在108~126学时的数份大学物理教学大纲, 发现热学部分除了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对理想气体的应用这部分要求“掌握”外, 对其他部分各大纲的要求多有不同。在热力学部分, 对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及其统计意义, 一般要求是“理解”, 但也有要求“掌握”和“了解”的;多数大纲对有关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表达式没有提出要求, 只有一份大纲提出了“理解”的要求。在气体动理论部分, 几份大纲中多数仅要求“理解”压强和温度的微观本质和能量均分定理, 对理想气体分子热运动图像和统计方法以及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等的要求都是“了解”, 也有一份大纲对上述几部分内容都要求“掌握”。几份大纲的对热学部分的教学要求分歧很大, 表明这个问题确有讨论的必要。

我们认为,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的导出过程, 集中体现了热力学特有的逻辑思维方法, 从注重学习物理学方法的角度看, 是不应或缺的。从提出模型、进行统计平均、建立宏观量与微观量的联系到阐明宏观量的微观本质的统计思想和方法, 应当是气体动理论部分的重点内容。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是气体分子热运动的重要统计规律, 即使是通过不严格的粗浅的方式导出, 也是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这一规律的。能量均分定理对讨论理想气体热容量是有用的, 但它并非气体动理论的基本定理, 不宜过分强调。

据此, 我们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1) 理解准静态过程、内能和热量的概念, 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物理意义及其普遍性。

2) 掌握理想气体各种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中的功、热量、内能改变量及卡诺循环的效率的计算。

3) 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定性表述的实质, 理解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通过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定性表述导出卡诺定理和克劳修斯不等式, 理解热力学理论的逻辑思维方法。

4) 了解熵的宏观意义和熵增加原理。

5) 理解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基本特征。理解速率分布函数的统计意义。通过推导气体压强公式, 理解从提出模型、进行统计平均到建立宏观量与微观量的联系的统计思想和方法。

6) 理解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及其三种特征速率。

7) 通过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计算气体的物态方程和热容量, 理解统计方法的系统性, 理解压强、温度、内能等概念的微观本质。

8) 通过熵的玻耳兹曼关系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9) 了解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的概念和对迁移过程的应用。

应当指出,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看大纲仅按教材教学的现象较为普遍。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对教学目标和要求不明确, 教学内容的处理就把握不准, 教学效果就难以提高。

四、讲究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确定以后,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在力学部分, 从基本的实验定律牛顿定律出发, 每导出一个定理, 教师讲例题, 学生做作业。如果说这种教学方法在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对理想气体的应用时, 效果还可以的话, 在讲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和气体动理论时就很难有好的效果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和气体动理论部分几乎没有什么应用的内容, 但要求注意推理过程, 理解其中的思想和方法, 而学生已有的习惯并不重视这一点。因此, 需要采用更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 比较长篇大论的讲解, 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个个问题的讲解方法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这种方法, 问题必须精心设计, 提出问题要学生思考, 但不一定要学生回答。以讲解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例, 可设置如下问题:

1) 满足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 的热力学过程都能实现吗?热现象是否还有其它规律?

2) 比如说, 有没有可能制造一个效率为100% (仅从一个热源吸热做功, 不放热) 的热机呢? (给出热力学第二定律开尔文表述后) 是否可以说, 开尔文表述就是“热不能完全变成功”?

3) 再比如说, 热量可能不可能由低温物体自发传到高温物体呢? (给出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表述后) 是否可以说, 克劳修斯表述就是“热量不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4) 两种表述似乎并不相关, 为什么都是同一规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吗的表述呢?

5) 我们知道, 功可以全部自发转变为热, 而开尔文表述说热不能全部自发转变为功。这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同样, 热量可以从高温物体自动传到低温物体, 而克劳修斯表述说热量不可能由低温物体自动传到高温物体。这又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

6) 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的本质有什么不同?用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的语言, 你能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分别说成什么?

7) 两种表述等价性的证明过程也表明不可逆过程是相互关联的, 由此看来, 热力学第二定律实质上说明了什么?热力学第二定律还能不能用其它方式表述?

8) 热力学第二定律能不能有一个数学表达式?如果能, 它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式子?等式还是不等式?

如果时间允许, 也可用这些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相信效果会更好。

五、改进练习和考核

为了达到教学要求, 除了讲究教学方法外, 还需要改进练习与考核的内容和方式。热力学第二定律和气体动理论部分几乎没有什么应用的内容, 有价值的习题较少, 应当特别注意思考题的应用。可以利用思考题组织课堂讨论, 也可以将有些思考题作为习题布置下去。比如针对热力学第二定律, 下面几个题目作为习题可以很好地配合教学内容:

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普朗克表述是:不可能制造出一个机器, 它在循环过程中从单一热源吸热全部用于将一重物提高。证明普朗克表述与开尔文表述等价。

2) 证明, 功变热的不可逆性与理想气体自由膨胀的不可逆性是相互关联的。

3) 证明, 对于任何物质, 一条等温线与一条绝热线不能有两个交点。

4) 证明, 对于任何物质, 证明两绝热线不能相交。

5) 用熵增加原理证明理想气体的自由膨胀过程是不可逆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 期末考试也是学习平时学习的指挥棒。除了习题之外, 平时强调的思考、讨论的问题, 也要在期末考试中体现出来。以填空题、选择题和问答题等多种形式, 考察学生对热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结束语

在热力学部分要讲授热力学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的导出, 在气体动理论部分要按理想气体模型———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宏观量的统计表达式的思路整合。这种内容的安排能够体现“根据物理问题的特征、性质以及实际情况, 抓住主要矛盾, 进行合理的简化, 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 并用物理语言和基本数学方法进行描述”的物理学方法,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同时, 内容上的这种安排应该在教学目标和要求中明确提出, 并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注重物理学方法的学习和领悟。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热学教学研究[J].物理教学, 1983.

[2]卢民强, 戴坚舟.关于大学物理热学部分教学改革的意见[J].化工高等教育, 1999.

[3]朱鋐雄, 王世涛.是"教物理教材"还是"用物理教材教"——大学物理《热学》教学改革的尝试及其提供的启示[J].物理与工程, 2008.

[4]吴百诗.大学物理学 (下册) [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5]张三慧.大学基础物理学 (上册)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6]马文蔚, 周雨青.物理学教程 (上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程守洙, 江之永.普通物理学1[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篇4:初中物理知识点:热学

关键词:数字化实验;沸腾;熔化;沸点;熔点

我校的数字化实验室已经建立了多年,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总体来说,学生对它都是持肯定的态度,有的学生说数字化实验室的使用给学习带来了不少便利,也有的学生说不能充分体现中考的要求,有的考点尚不能完全落实。本学期我们初中物理组将学生分成了两大类,一类做数字化实验,一类做传统实验。现在我们将这次实验结果比较如下:

一、水的沸腾实验分析

1.传统实验探究水的沸腾

传统实验是按照教材进行操作,利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用秒表来记录时间,看时间的同时还要准确读数,很难做到同时性,读完了数据还要记录在设计好的表格内,用数学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根据表格数据描点、连线,而描出来的点并不具备连续性,使得误差加大。这种实验的优点在于学生既练习了温度计的使用,又练习了秒表的使用,而且符合中考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比较全面。

2.数字化探究水的沸腾

实验装置:数字化实验平台、温度传感器、大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水。

实验步骤:(1)将温度传感器与电脑相连,打开工作室界面,设置传感器的频率为10次/分。(2)将温度传感器伸入热水中固定好传感器。(3)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当温度显示为90℃时开始记录,随着实验的进行,采集器把时间和温度的变化数据记录到电脑中,通过图表显示出来。

数据分析:由PLAB思迈数字化物理实验软件做出的图像图3很清楚地展示出温度的变化,通过上图,不难看出,水的温度从85℃到95℃之间是逐渐上升的,但也有发生变化的情况,而96℃后的温度比较平稳,却并不是一条直线。它真实地反映了实验中温度的具体变化过程,这些都在误差范围内。

二、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

1.石蜡的熔化

石蜡是块状固体,要想让温度传感器与石蜡充分接触很不容易,我们特地将石蜡切成小块,然后将温度传感器深入石蜡并挤压使其紧密接触。而石蜡传热较慢,又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所以只有用水浴法进行加热。

本实验器材为:石蜡、水、酒精灯、烧杯、大试管、铁架台、温度传感器、PLAB实验平台。

实验步骤:(1)用酒精灯加热水大约90℃。

(2)将装有温度传感器的大试管轻轻放入烧杯的水中,充分接触。

(3)接好传感器,开始记录数据。随着实验的进行,采集器把时间和温度的变化数据记录到电脑中,通过图表显示出来。

数据分析:通过实验平台记录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从整体上看,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逐渐升高的,虽然个别时刻温度在降低,却也完全符合实验事实。降低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温度传感器与石蜡的结合紧密程度有关,空气流动状况也会影响到传感器的读数。正是因为传感器的精确度高,反应灵敏,我们才看到了石蜡熔化时的温度值。

2.海波的熔化

海波是物理化学实验中的理想药品,其熔化的温度不高也不低,十分适合实验室操作。海波是细颗粒状的晶体,方便温度传感器插入其中,达到充分接触的目的。而冰虽然是常见,但它是块状固体,传感器插不进去,而且在较低温度时就熔化了,不好掌握。

实验原理:任何物质,在温度升高时,物态也会发生变化。

主要实验方法:水浴法(使晶体均匀受热)。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水、烧杯、试管、晶体(海波)、温度传感器、PLAB数字化实验平台、玻璃棒。

操作提示:(1)把装有海波的试管(高度约3cm)放在盛有热水(稍低于熔点,海波的熔点是48℃)的大烧杯里。试管内装有温度传感器,传感器设置为每分钟记录10次。

(2)当海波的温度接近熔点时,稍减慢加热速度。注意观察海波的变化:试管壁开始→海波逐渐熔化→温度基本保持在熔点左右→海波全部熔化后→温度持续上升。约超过熔点3℃时停止加热。

实验现象:(1)开始加热时,海波物态不变,电脑示数逐渐增大。(2)在一定的温度下(熔点)海波开始融化,熔化过程中吸热,但电脑示数基本保持不变,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3)当海波全部熔化完毕,继续加热,电脑示数再逐渐增高。

实验完成后停止加热,电脑也停止记录数据,把电脑处理好的数据进行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在采集数据时可能出现的失误,减少了学生采集實验数据不可用的情况的出现,同时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误差,有利于学生对数据的分析以及结论的得出:海波的熔点大致在47℃左右。

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PLAB实验设备不同于传统商业仪器,它在物理教学中有相当多的优势。

(1)实验过程更加简化,实验时间大大减少,实验效率明显提高。

(2)实验所得的实验数据与传统的实验方式相比要更加符合客观的规律,数字化实验设备这种由采集器、传感器、实验附件以及相应软件组成的实验系统,可以使学生更精确地采集数据。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在采集数据时可能出现的失误,减少了学生采集实验数据不可用的情况的出现,同时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误差,有利于学生对数据分析以及结论的得出。

(3)数字化实验设备不得不提的是它的可视化,学生第一次通过我的介绍,见到这种直观地通过数字、波形、仪表、柱状等多种形式显示出来的实验现象和数据时,好奇心很强。

(4)数字化实验设备能快速地处理实验数据,这相比传统的代入数据计算少了计算的过程。

我校数字化实验室的投入使用给我校师生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相信随着使用经验的累积,以及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将会有进一步提高。

篇5:初二物理热学知识点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1、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2、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收热量;

5、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6、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7、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1)AB 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

(2)B 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始熔化;

(3)BC 物体股、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4)C点为液态,温度仍为 50℃,物体刚好熔化完毕;

(5)CD 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升高;

(6)DE 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7)E 点位液态,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50℃),开始凝固;

(8)EF 段为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9)F点为固态,凝固完毕,温度为50℃;

(10)FG 段位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注意:

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五、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注:(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2)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

(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4、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六、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

2、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

3、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篇6:初中物理热学复习

1、交警在查“酒驾”时,先请司机打开车窗,若闻到酒精气味,则要求司机必须接受酒精含量的测试。交警能闻到酒精气味是因为酒精()A.分子间有空隙 B.分子很小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可分

2、下列现象中,属于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刚从蒸笼里拿出的馒头,放一阵子变凉了 B.冬天天冷,通过搓手发热取暖

C.用锤子敲打石头时,锤子发热 D.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打气筒壁变热了 1.(2010,江西南昌)下列有关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温度计都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B.水往低处流,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用水作汽车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D.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也不变 2.(2010,福州)厨房中的一些现象和做法都含有物理知识,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打开醋瓶能闻到酸味——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B.用高压锅煮饭——利用降低气压,提高水的沸点 C.打开锅盖看到“白气”——汽化现象 D.用煤气灶烧开水——利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4.(2010,黑龙江鸡西)下列关于能量转化的实例,你认为说法正确的是()A.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B.燃料燃烧 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C.汽油机的做功冲程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D.给蓄电池充电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6.(2010,莱芜)下图表示四冲程内燃机工作时各冲程的示意图,它们正确的排列顺序为()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甲、丙、乙、丁 D.甲、丁、乙、丙

8.(2010,云南楚雄)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0的冰块也有内能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C.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D.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大 10.(2010,兰州)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低的物体可能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多 B.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D.物体温度升高,它的热量一定增加 14.(2010,泰州)用手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的分子热运动_ _温度升高,这是通 的方式改变铁丝的内能. 15.(2010,常州)截至目前,中国第一大地热发电站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已累计发电超过24亿千瓦时,从地下井→汽轮机→发电机,其能量转化过程是:内能→ → . 16.(2010,江苏宿迁)2010年5月,冰岛火山爆发是由于炽热的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下,突破地壳,喷涌而出.说明流出的岩浆具有动能,它是由 能转化来的.炽热的岩浆向四周流动,越过山坡,淹没村庄.岩浆冲上山坡,把动能转化为 能. 17.(2010,常州)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是由 个冲程组成,其中对外做功 次.在压缩冲程中,气体的温度升高,这是通过 的方式增加内能.为了不让汽油机在工作时温度升得太高,在设计制造时,汽缸外有一个水套,让汽缸被水包围着,这是通过 的方式减少汽缸内能.用水来冷却汽缸是因为水的 较大.

19.(2010,湖北荆门)我市城区的天鹅湖水上公园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走在湖边,常能闻到阵阵花香,这是由于分子做 运动的结果;阳光下湖面波光粼粼,这是光的 现象;夏天可明显感觉到湖边比马路上凉爽,这是因为水的 较大,且在蒸发时会(选填“吸热”或“放热”)。

23、一杯水,温度由30ºC加热到50ºC时吸收的热量为Q1,再由50ºC加热到70ºC时吸收的热量为Q2,Q1_______Q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篇7:初中物理热学简答

1.(09一模)在吉林出现的一种“雾凇”(俗称“树挂”)很松散,轻轻一碰就纷纷脱落,这种“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2.(09二模)用瓶塞塞紧的广口瓶中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较多的水蒸气,瓶塞与打气筒相连,如图10所示。用打气筒向瓶内打气,过一会儿瓶塞从瓶口中弹出来,同时看到瓶内出现“白雾”,请说明白雾产生的原因。

3.(09中考)图10是电冰箱制冷系统的简化示意图,请说明电冰箱制冷的工作过程。

4.(10二模)冰箱冷冻室里的冻肉块,其表面通常会有一层霜。请解释这层霜是怎样产生的。

5.(10中考)小明的妈妈用食用油炸油条时,油的温度约为200℃。她不小心把几滴水溅到了油锅里,出现了“油花四溅”的现象。请解释这个现象。6.(11一模)夏天,小明在海水中游泳,上岸后没有及时擦干身上的水,过一会儿,觉得“发冷”。请对这个现象进行解释。7.(11中考)在春天或秋天的清晨,有时会看到河面上方向上冒“白气”。请分析说明“白气”是如何产生的。8.(12中考)从冰箱冷冻室拿出的冻鱼,放在一盆冷水中,过一段时间将鱼从水中拿出,发现鱼的表面出现了一层较厚的冰。剥开这层冰,发现鱼已经完全“解冻”。请分析说明鱼表面这层较厚的冰是如何形成的。(“解冻”过程中,鱼的温度始终低于0℃)9.(13一模)用水壶烧水,当水开时,看到壶嘴上方有大量的“白气上升”。请解释这个现象。

答案:

1.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很大(1分),温度骤降到零下二十几度时(1分),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树枝上凝华形成小冰晶(1分)。

2.瓶塞从瓶口弹出来时,瓶内气体膨胀对外做功(1分),气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1分),瓶内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1分)。

3.液态制冷剂进入冷冻室后汽化、吸热,使冰箱内的温度降低(1分)。生成的蒸气被压缩机抽出,并压入冷凝器(1分)。蒸气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1分)。

4.冷冻室里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通常在零下十几度的冻肉块,发生凝华现象,在冻肉块表面形成小冰晶。(评分点:1.冷冻室里空气中的水蒸气;2.零下温度的冻肉块;3.凝华、产生小冰晶)

5.溅入油里的水滴,到达油面时有一定的速度,要继续向下运动。由于油的温度远高于水的沸点,水滴向下运动过程中快速汽化,产生高压气泡,气泡迅速膨胀破裂把油溅起来。6.皮肤上的水由于蒸发,温度降低;(1分)水的温度低于皮肤的温度,水从皮肤中吸收热量;(1分)皮肤放出热量,温度降低。(1分)

7.河水温度高于空气温度,且温差较大;

(1分)

河水蒸发产生大量水蒸气;

(1分)

水蒸气遇到低温空气,液化成小水珠。

(1分)8.从冰箱冷冻室拿出的冻鱼温度低于0℃,放到水中后水放热降温,鱼吸热升温;(1分)与鱼接触的水的温度降到0℃时,鱼的温度仍低于0℃,水放热凝固。

(1分)鱼继续吸热升温(或“解冻”),与鱼接触的冰放热降温,与冰接触的水放热凝固,直至鱼全部“解冻”,冰达到最厚。

(1分)

9.从壶嘴冒出大量的高温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小水珠;

(1分)从壶嘴冒出的水蒸气具有向上的速度,所以水蒸气边上升边液化;

篇8:趣味小实验与高中物理热学的整合

关键词:趣味小实验热学学习热情

高中物理热学部分的内容安排在选修3—3,包括分子动理论,固体、液体和气体,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等四个课题,而该模块在高考中与选修3—4列为二选一的选考内容,2007年广东高考是以选择题出现,分值是8分;2008年广东高考是以填空题出现,分值是10分,根据高考题出现的题型和分值以及这两年的具体题目难度来看,该模块在能力要求上较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一模块的基本内容,对这部分的题目是轻而易举的,而在高三阶段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去复习这一模块每一个内容,所以在新课学习时如果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将起很大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材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还有实践与拓展中的小实验,通过这些小实验,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调节教学以和谐教育思想为指导,渗透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创造教育,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科学依据,使教学系统优化运行、教学过程优化控制,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研究热现象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根据观察和实验,从宏观上总结热现象的规律;另一种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建立分子的动理论,用统计的方法说明宏观物体的热现象,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重要的一条是做好小实验,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直观性,使课堂气氛“热”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热起来,本文仅从几个趣味小实验的角度对热学内容的辅助教学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分子引力

分子动理论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一难点,广东版教材安排的演示实验是:把两根断面切平磨光的铅柱用力压紧后不分开,这实验器材难找,如采用实践与拓展中的小实验:把一块洗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秤的下端,读出其读数,然后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再向上提起,会发现玻璃板脱离水面的瞬间,弹簧秤的读数明显增大,这是因为水分子跟玻璃分子之间的引力作用使得弹簧秤的读数增大了,而且这个实验取材容易,学生课后也可以自己找器材做。

二、分子间有间隔

取一根玻璃管,注入半管用红墨水染红的水,再注满酒精,塞上胶塞,上下颠倒几次,混合均匀后,发现液面明显下降,正可谓“1+1<2”,由此很好地说明了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三、液体的表面张力

教材安排了一个用热针刺环上肥皂水的薄膜的实验探究来了解液体的表面现象,除了这实验之外,如果再适当地增加一两个小实验,或课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多做几个小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该知识点的内容。

1多孔纸片托水

平常说“竹篮打水一场空”,那是因为竹篮有孔,现在在一个空玻璃瓶里装满有色水,用一块被大头针穿了很多小孔的纸片盖住瓶口,将瓶倒转,使瓶口朝下,发现水并不会从小孔流出,这跟雨伞的原理一样。

2不受控制的泡沫

在硬泡沫上削下一小块像一元硬币大小的薄片,放在装有半瓶水的小瓶子里,会看到薄片先从中间往瓶子边缘移动,快要到瓶子边缘时,薄片加速运动,并尽力往瓶壁上爬,最后薄片一部分在水里,一部分在水和瓶壁的交界处(露出水面),如果用牙签轻轻把薄片推到瓶中间的水面,它仍然要往瓶壁处运动,且尽力往上爬,不管你怎样推,结果都一样。

往瓶子继续加水,直到加满后水面成凸面,这时薄片移动到水面的中心凸面处不动,如果你用牙签把它往瓶子边缘方向推将非常困难,推到边缘时,只要你放开牙签,它立刻回到中心水面停着不动。

3“贪婪”的水杯

把一只水杯装满水,一直加到杯子边上,按说应该是满了,不能再盛其他东西了,但是如果你把大头针小心谨慎地放进杯子里(一定要小心,不能让水有一点震动以免溢出,可先把针尖放进水里,然后慢慢放手),你会发现盛满水的水杯还能容纳几十枚,甚至几百枚大头针,而杯子里的水并没有溢出,只是看到水面比杯口略高出一点来,这看起来好像那些大头针失去体积似的,不占据杯子的空间,杯子也好像变大了似的,即使盛满了水还能“吞”下那么多的大头针。

四、气体实验定律

气体实验定律这一内容课标要求是:理解实验定律的内容,掌握定律的简单应用,再结合高考的考纲,这一内容不会再以复杂的计算题出现,所以定性研究显得比定量研究更重要,现在的广东版教材是采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系统研究,这样的实验设备没几个学校具备的,看看下面简单易行的小实验。

在一个窄口玻璃瓶(或透明的硬塑料瓶)的下端侧壁开一小孔,将一带滚轮开关的一段输液管插入小孔,并密封好孔口,然后将一个大号有色气球装入瓶内,气球口径反套在瓶口。

1先将开关关上,让学生吹气球,尽管学生用了很大力气,但是气球不过大了一点,表明一定质量的封闭气体,在等温过程中,体积变小时,压强增大(玻意耳定律),对比实验:打开开关,再让学生吹,气球很容易就胀大了。

2打开开关,用嘴在输液管处吸气,发现:虽然没有吹气球,但气球自动胀大了,表明大气压的存在和作用,

3打开开关,将瓶浸入热水加热(管口露出水面外),然后关闭开关,再放入冷水降温,发现气球稍微胀鼓起来,表明一定质量的封闭气体,在压强不变时,温度降低,体积要缩小(盖·吕萨克定律)。

在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有趣、奇妙的自然现象,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灵感,设计新颖巧妙的实验器材,给学生做一些简单易行的趣味小实验,为他们创设赏心悦目、富有情趣的意境,并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作出合理的科学解释,这种集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实验深受学生们喜爱,而且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从意识上认识到,物理实验不仅能在课堂上演示和实验室完成,课后也能够利用身边的简单材料自己动手做,并且还能从中发现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把这种兴趣和习惯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乃至终身,起到课堂教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辅助作用。

篇9:初中物理总复习热学提纲

物态变化、内能、内能的利用

知识点: 概念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

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比热容:1kg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热值: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燃料的热值。

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测量工具的使用 温度计

使用前:观察温度的量程、分度值。(注:量程是指测量范围、分度值指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如果估计的被测温度超过温度计的最大测量范围,可能会涨破温度计;如果低于最小测量范围,没法测出温度值。)体温计的量程(35℃-42℃)分度值:0.1℃

使用时:(以测液体为例)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注:因为我们要测的是液体的温度,而乘液体的容器温度可能跟液体温度不同)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注: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是因为体温计有特殊的构造:弯曲的缩口,当测量人体温的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一般人体的温度比气温高,这时体温计里面的水银突然温度下降,会在细小的弯曲的缩口处断开,所以上升的水银不能跑回玻璃泡中,因此能离开人体读数。再重新使用体温..计之前,都要用力的往下甩一甩,这是利用惯性使上升的水银重新回到玻璃泡中)物质的特性:燃料的热值、比热容

热学:六种物态变化及例子和应用

熔化:冰熔化成水,蜡熔化成液态蜡水,某些新材料既容易熔化又容易凝固可以作为新型建材,这种建材应用在温差较大的地区,当温度高时熔化吸热,当温度低时又凝固放热,能调节室温。

汽化:(蒸发)水果放久了变干涸、衣服晒在户外变干、晒稻谷变干、洒在地上的水变干、制冷机里面的制冷剂是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氟利昂、R134等)汽化时吸热、液化时放热,制冷剂就相当于热量的搬运工。

液化: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冷饮瓶打开冒“白气”同时瓶子外壁有水珠、自然界现象中的露、雾。液化石油气、液态氢用压缩的方法使其液化贮存并使用。注意,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而雾的散去则是汽化或者说蒸发现象。

升华:樟脑丸放久变细、灯丝用久变细、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的水蒸气液化,可以制造烟雾效果。火箭返回舱表面涂有容易升华的物质,当火箭返回地面时与空气发生摩擦会产生热,利用这层容易升华的物质升华吸热,可以防止返回舱过热。

凝华:霜、冰花、灯泡用久内壁变黑是因为钨丝先升华后凝华附在灯泡内壁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的例子、做功改变内能:冬天搓手能暖和双手、打气筒打气时,发现打气筒变热、锯木材时,锯子变热。(注意:做功可以增加物体的内能,需要注意的是物体对外做功时,自身的内能减小)热传递改变内能:烧开水、太阳光晒地表温度升高。(热传递是内能从温度高物体的传给温度低的物体,而不是内能多的传给内能少的。只有发生热传递,才会有传递的内能的多少,.............即热量。)

比热容:不同物体在质量相同时,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沙漠地区的昼夜温差大、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是因为沙漠地区多沙子,沙子的比热容小,而沿海多水,水的比热容大。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相同条件下,能吸收更多的热量。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一般来说,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比热容只跟物质的种类,所处的状态有关,与温度、质量等无关。热值: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不同燃料热值一般不同。火箭用氢用燃料,因为氢的热值大。

实验: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及图像,沸腾实验,碘升华实验。

练习:

1.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禁止抽烟”、“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液态的汽油容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凝固

2.洗热水澡时,卫生间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洗完后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水在镜面上发生的两种物态变化是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凝华后升华

D.先升华后凝华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气温低于水银凝固点的地方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

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

C.北方的冬天,为了除去路面的冰,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

D.当路面结冰汽车无法行驶时,司机常在轮胎上缠上防滑铁链

4、秋天的早晨,山区公路上容易出现大雾,影响行车安全。从物理学角度看,雾是由下列哪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A.液化 B.凝华 C.升华 D.汽化

5.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说法正确的是()A.海波的沸点是48℃

B.海波在BC段吸收了热量

C.海波在CD段是气态

D.6min时海波已全熔化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气温低于水银凝固点的地方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

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

C.北方的冬天,为了除去路面的冰,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

D.当路面结冰汽车无法行驶时,司机常在轮胎上缠上防滑铁链

7.炎热的盛夏,人站在水中时感觉凉爽,而当人站在沙土上时却感到烫脚,这主要是因为水和沙具有不同的()

A.热量 B.质量 C.比热容 D.密度 8.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16.对物体加热物体的温度一定升高 B .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C .物体的温度为00C,其内能也为零

D .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9.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压缩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B.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C.太阳能热水器是通过做功把光能转化为内能的 D.炽热的铁水具有内能,冰冷的铁块不具有内能 探究

10. 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若要测量萘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不能选

做测温物质。11.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

(1)A组同学用的是如图22甲所示装置,他们测出的水温将偏

(选填“高”或“低”)。

(2)图22乙是B组同学在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

℃。(3)B、C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将水加热到沸腾用的时间不同,他

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22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或“=”)l标准大气压;B、C组得到b、c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可能是水的_____不同。

12.用如图21(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

(1)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______(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为了使烧杯内各部分受热均匀,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2)实验中,应始终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______变化,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其中,由图21(乙)可读出第1min时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

(3)根据下表数据,在图21(丙)中画出这段时间内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上一篇:病历书写过程下一篇:县第十五届中学生篮球赛闭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