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科的重新思考议论文

2024-06-17

对学科的重新思考议论文(通用9篇)

篇1:对学科的重新思考议论文

对学科的重新思考高二作文

的确,我也非常崇尚科学,认为只要通过研究(如提出假设,进行实验等)就回彻底认识自然,甚至征服自然。只要坚持探索,总有一天将解释宇宙所有规律,揭开宇宙一层层面纱。并且我比较支持辩证唯物主义,不存在上帝创造的说法,因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它既不能改变,也不能消灭。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遇到的困惑接踵而至。例如,科学可以利用地球的资源为人类服务,却不能阻止一场低级地震;科学可以制造飞机大炮,却不能制造有生命气息的蚂蚁。这些不得不引起我对科学的重新思考,在此我并不是议论教材,只是由这些而产生对社会现象的联想,希望谨记古人的告诫。

在《生物(必修3)》第65页的“思考与讨论”中,说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共用一套密码子表,说明所有生物都有共同起源。可是在几千年前,就有羊皮上记载的《圣经》上说,万物都有有统一的规律,因为都起源于神。那时候没有现代的科学设备,却可以得出现在仍在证明的结论。而且,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挖掘化石。试问,人类的祖先是否想过早已告诉我们的事情到了几千年后还在探索?

在《地理(必修2)》以及其他课本中都提到过,如果我们破坏地球的结构,或者违背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公益广告这样说:“人类最后一滴水也许是自己的眼泪!”是啊,人们看到自然灾害不再稀罕,而是屡见不解,才醒悟过来:那一个个为着利益而挖出的坑就是为自己准备的坟墓啊!殊不知古人早已告诫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创世纪》的相关内容,你会很敬佩的发现,在那个连通讯都困难的年代,居然会有这样的.结论;神让万物各从其类,各有独立生存的优势,且神制定了各种各样规律与定理,不能违背,因为神认为自己创造的一切很美好,不需要也不能改变任何一条规律。你看,是不是很惊奇?

《数学(选修2—2)》第3页和《物理》及《化学》课本都提过守恒定理。人们发现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之后,提出了物质守恒,即质量守恒定理。但后来发现,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转化成不占任何体积的能量,于是物质守恒受到了挑战(例如高速运动的物体质量增加),于是,又提出了能量守恒定理,能量只会转多或转化,不会消失,然古人早已在《约翰福音》中写道:“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且约翰在《启示录》中又说,一切能量都缘自神,且是自有永有,永不消灭。

这些只是遇到的困惑之一二,比如按照古人的观点,为什么我们明胆知道不能破坏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还要损毁神的产业(如生态失去平衡、战争)呢?

篇2:对学科的重新思考议论文

小聪是个乖孩子,一直以来都很听爸爸妈妈的话。作为小聪的爸爸,应该是幸运的。一直以来,我脑子里总有“男主外,女主内”的想法,再加上我和聪妈“外企+老师”的典型职业组合,让妈妈主要负责孩子的教育也一直以来是我的想法。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陪读工作主要由聪妈完成。我的一半时间在出差,回到家也会因为很累而忽略和小聪在一起的时间。即使有时间陪小聪做作业,也会不太耐心而让小聪委屈掉泪,生活就在这样的.模式下慢慢流逝着。事实上,现在生活中大多数家庭的模式都是如此,爸爸们都这样心安理得地生活着。

这个春节,有很多旅行,旅行会打破人的固有生活模式,也让人能在异域和历史的背景下去思索问题。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是足球?是股票?是财富?是房子?身边最好的朋友的生活给了我很多启示。他有很多房子,很多钱,太太却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而身患重症,儿子的教育对他而言更是很大的失败。这样的生活快乐吗?其实以来一路上失衡一直陪伴着这个家庭,太太工作与健康的失衡,爸爸工作与陪伴子女的失衡。而很多事情不会像抢15的数学游戏每步可以重来的,失去的很可能永远失去了。

小聪8岁了,屈指一算,可能真正能和他相伴成长的日子也只有,10年后他会有自己的生活。难道这10年我们不应该倍加珍惜吗? 张老师说:“不要比较,不要奢求。”是的,我想张老师话的意义可能是在告诉我们多注重过程,别太在意结果,更不要为孩子设置太高的期望值。而爸爸在这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让自己被赋予更多的责任,对孩子更要懂得如何更多更好的付出。这个学期开始,我的内心告诉我不能再这样心安理得地当爸爸了。

篇3:对语文教学的重新思考

一、先入为主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目前已被大部分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最有效方式, 且风靡语文课堂。但是我在听课及调查了解中发现, 不少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 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方式的呈现、活动的展开、小组的合作, 往往有主观随意的情况, 没有认真深入地思考和安排。教师认为应该合作了, 即使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 毫无合作探究的欲望和心理准备, 也得立即加入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教师觉得应该汇报了, 即使学生还处于激烈的思想交锋, 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 合作学习也得戛然而止。学生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被动的形式, 成为教师先入为主的安排, 成为一些教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装饰”与“外衣”, 成为教师是否有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道具”。

如有位教师在上《穷人》一课时, 一节课内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要求四人小组讨论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要求四人小组讨论:你觉得桑娜怎么样?哪些语句能体现桑娜善良、富有同情心?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 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第三次大组讨论:桑娜夫妇抱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 他们全家的生活会怎么样?我觉得这三次合作学习, 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 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合作的意义是交换观点, 互相启示, 共同解决问题, 而不是从形式上变成一种无意义的聚首。

二、放任自流的“自主学习”

“你喜欢读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这种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的举措, 已经是当今阅读教学的新潮流了。然而, 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个度, 我们提倡自主学习, 但并不排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的确能激发其学习兴趣, 能凸现其主体地位, 但如果学生还没有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时, 便迫不及待地要求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 其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另外, 还有些教师在学生交流汇报时, 学生汇报什么, 教师就讲什么, 教师没有主见, 没有教学的总体设计和具体把握, 教师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境地, 实质上已经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了。

如有位教师在上《凡卡》一课时,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立即问学生:“此时你心中有什么感觉?”学生说感受、谈体会时, 一会儿说“愤恨”, 一会儿说“辛酸”, 一会儿说“同情”, 学生说到哪里, 教师就跟到哪里, 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 对教学无组织, 对学生不引导, 使学生一头雾水, 这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吗?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 同样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的行动转。尊重学生, 提倡自主, 不等于百依百顺;提倡群言堂, 发扬民主, 不等于乱言堂。如果教师能在第一位学生说完“愤恨”后, 乘势追问, 还有哪些同学也有“愤恨的感觉”, 并引导大家来交流产生“愤恨”的原因, 进而引导学生共同研读使人产生“愤恨”的词、句、段, 就能真正领悟课文, 达到理解“愤恨”之目的了。

三、抛弃价值的“个人体验”

有人说“体验”是培养语感的桥梁, 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石, 这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作为语文素养, 无论是能力的培养, 还是感情的培养, 都很难以言传口授来达成, 而是要通过学生切身的语文实践来感悟、体验和培养。在课堂中, 我们时时感受到教师们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独特体验的尊重, 但对游离于学科性质以外的学习行为, 对违背价值取向的“独特体验”, 我认为应坚决予以否定。

如在《狐狸和乌鸦》一文的教学中, 教师要避免过早地给狐狸下结论, 这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 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断力。教师既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又要注意本文的价值取向。可以让学生展开争论, 看看狐狸到底是“狡猾”还是“聪明”, 并逐步统一认识:狐狸是狡猾的, 因为它用欺骗手段获取了不正当的利益, 是没有道德的, 这应该就是文本的价值取向, 这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新理念。

四、盲目拓展的“依纲扣本”

我们说“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其目的就是要引导教师科学地补充教材, 准确地加工教材, 让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广阔舞台。因此, 如果谁要是现在还提“以课本为中心”, 那必定会贻笑大方。实践中我们发现, 大多数教师都很重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重视语文实践活动, 重视充实、完善现行教材, 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然而, 我们也发现部分教师在处理教材时, 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忽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 在学生还没有读熟课文的情况下, 就过早、过多地补充教学内容, 海阔天空, 说古论今, 甚至离开文本主题大谈网上查阅的资料;还有的课堂上, 学生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跑跑跳跳, 热热闹闹, 一节课内既有合作讨论, 又有课堂辩论, 更有课本剧表演, 课堂教学像跑龙套, 像摆满汉全席似的, 一盘盘碟子往上端, 看得人眼花缭乱。这样一来, 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多了, 思考感受的时间少了, 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就被挤掉了。不否认, 这样做可能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不能忘记, 强调开放, 强调拓展, 强调延伸, 其前提都必须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那种无视教学目标, 简单的补充和无目的的堆砌, 肯定不是拓宽教学资源的初衷。

五、片面体验的“能力训练”

篇4:对学科的重新思考议论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研究对象 重新审视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137-01

1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

有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要讨论开始于20世纪。在那个时期,教育部设立了一部分的思想教育专业,学者们开始逐渐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学者们开始主要讨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是一门学科的问题,还没有对于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还没有对研究对象进行一定的专题的研究。几年以后,学者们开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大量的学术研究论文开始出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见解主要有: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要的研究对象不是研究一般人的思想,是研究他们的政治思想和行为。(2)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是思想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思想之间的关系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思想的相互联系和相互的影响。(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最主要的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形成以及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最主要的依据是将人们的思想进行科学的规划,然后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4)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是思想的教育,虽然学者们很重视思想道德意识的形成,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就应该针对它的主要的研究对象去研究。(5)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要的研究对象必须要以人的思想以及行为的意识为主。(6)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后来发展为:人的主要的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7)思想教育学科主要是将人类的思想的发展的规律和思想教育的主要的规律作为研究的对象。总之,这门学科的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政治思想的规律。(8)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研究的领域是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将思想教育的产生以及它的发展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9)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应该界定为:现实社会的一些思想教育的现象以及他们所应该遵循的规律。(10)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能够充分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研究思想的形成以及教育的规律,能够正确的培养人们的三观的一门学科。

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还有很多的观点,但是最基本的观点都在这里面。这些表述所侧重的点是不同的,同样也有自己的利与弊。总之,第一种观点主要讲述的是思想教育的政治性,主要强调的是思想的形成,具有狭隘的一面,同时也不能够突出教育的特性,这放在政治学科之中也同样的适用。第二个观点主要讲述的是政治教育的柔软,也就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能够改变人们的认识,没有凸显政治性。第三种观点主要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对政治思想教育学科的影响。第四种到最后,实质性的内容是一致的,但是具体的内容却有很大的差距。都主要讲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应该遵循其发展的规律,但是不同的表述方式规律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概括

准确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界定出来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因为这个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交融非常多,有着很多内部之间的联系,如果不能够准确的界定,就会出现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相同的情况。比如,如果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界定为人类意识的一些内容的话,就和哲学的一些内容相重合了。如果将研究对象界定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的话,就和马克思主义所要研究的理论相重合了。如果将其界定为思想道德的发展的规律的话,就会与行为学科相关了。到底要怎么样界定这个概念呢,恩格斯在进行学科的分类的时候说道,每个学科都是要分析某一个特定的事物的,所以,科学性的分类就是能够将他们内部的一些固有的分类进行排列,他们的重要性也在这里面。

基于这个因素,我们整体性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要研究的就是人类的思想教育的问题。将这个对象作为思想教育的主要的研究对象一方面包括了研究的主要的内容,同时还能够解决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困扰。从这个层面来看,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人的思想教育都属于人的思想教育问题的重要的部分。事实上,大多数的学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都是通过最基本的方式来进行的,同时也是要建立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很清晰的定义的一个大背景下。对于思想教育的具体性的分析本身就是能够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组成的部分,是研究的主要的内容之一。

3 细化思想政治教育学

清楚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工作,我们还需要了解它所包括的一系列的问题,又或者是哪些问题属于人类的思想教育范畴的。总之,就是能够将思想教育进一步的细化。

(1)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的把握,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比如说它的内涵、本质、要素、内容、影响、价值、目的、任务等等。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没有得以解决,其他的问题就无法进行。我们对于这个学科如果还没有一个最准确的基本型认识,再进行探讨其他的问题也只是纸上谈兵。这就要求去疏理整个学科的产生以及发展,能够探索它的本性,从教育的本质上去理解这个研究对象,能够具体的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为建设思想教育学科做好基础。(2)怎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主要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的历史跟与那,任何一件事物都不会是凭空产生,都有它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能够制约它本身,思想教育也遵循这个规律。所以我们需要从人类本身的需求出发,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以后,要完成的任务,这也成为了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不是强加在人身上的,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自然而言产生的。

4 结语

一门学科想要被人们所承认,就必须要具备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最主要的还是在于能够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这主要是因为确立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学科的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其中的一门主要的教育学科也不例外。因为很多的外界因素,目前人们所要研究的政治思想教育学科的一些主要的研究对象,大部分都是涉及到政治思想教育学科的来源的问题,并对此讨论不止。因此,该文主要想从它的本性出发,对它的学科对象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认识[J].理论指导,2013(8).

篇5:对学科的重新思考议论文

重新违法犯罪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重新违法犯罪也以其特殊的严重危害性等特点成为各国打击和预防的重点。预防重新违法犯罪需要社会各界共同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在我国,重新违法犯罪一般都是以刑法中关于累犯的概念来界定的,是指因实施犯罪行为而受到刑罚处罚的人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之后一定期限内(一般是五年)再一次实施的犯罪行为。当前,我国的重新违法犯罪现象居高不下,极大地威胁着社会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公民的生活环境。因此,降低重新违法犯罪是我们净化社会环境、发展经济的当务之急,是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迫切要求,是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是监狱机关的神圣职责。

一、重新违法犯罪的原因

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监狱方面的原因,也有个体原因,同时与社会方面密切相关。

(一)监狱行刑因素

1.刑事行政惩罚制度滞后。具体表现为该严不严,该宽不宽。狱务公开后,罪犯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罪犯获得刑事奖励和行政奖励较以前为容易和透明公开了,但对罪犯刑事行政惩罚制度,却远远落后现实执法环境和文明执法进程,重赏轻罚,造成不少重新犯罪人员不怕监狱的惩罚,认为接受惩罚是隔靴搔痒,不痛不痒,助长了狱内改造歪风。监狱对一些明知没有改造好的重新犯罪人员到了刑满,不得不依法将其释放出狱。使得一些罪犯抓住了当前刑事行政惩罚制度滞后的弱点,计算到自己不需要减刑了,只要自己在狱内不重新犯罪,监狱没有任何更强有力的约束措施,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改造,便产生消极的改造思想,这种不良的思想在当前狱内改造有一定的市场。

2.警力不足。基层男警察长期超负荷工作,工作热情和工作质量下降;同时,也无法实现监狱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只可能搞一人多职,既负责罪犯的教育,又要负责罪犯的管理,还要兼顾罪犯的生产劳动,成为“万金油”型警察,无法完成新时期改造罪犯工作的新任务。另外,缺乏改造罪犯所需要的大量精通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专业人才。

(二)个人因素

1.悔罪感减弱。由于受社会多元化的影响,部分刑释人员迷恋活色生香的奢侈生活,幻想有快速致富的直捷,但又怕吃苦受累,不劳而获思想严重,认为人生是短暂,要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既然坐过牢了,还有什么怕了,再博一次也值得。于是为了达到享乐目的,不择手段进行再犯罪,而且再犯罪手段更加残忍,手法更加成熟,不计后果,社会危害大。

2.法律意识淡薄。由于重新犯罪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社会辨别能力较差,做事易产生肓目冲动行为,监狱开展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造成罪犯在接受法制教育时,产生不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上课时人在心不在,法制教育效果不明显,因此他们对法律没有产生敬畏感,法律意识淡薄。

3.反社会心理强烈。少数罪犯被刑满释放出来后,认为自己坐牢是社会造成的,对社会充满仇恨,人格扭曲。在初次服刑时为了达到尽快出监,他们会把个

人仇恨深埋在内心上,不易被警察发现,表面上靠拢政府,积极改造,争取多减刑,早日出监。与之同时在服刑时,通过与其他罪犯交流作案经验,总结失败教训,知道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犯罪手法更加成熟和理性,反社会倾向进一步强化和内化,出狱后,伺机疯狂作案,把对社会的不满发泄到人民群众中去。

(三)社会因素

1.安置帮教工作进展缓慢。由于各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政府对安置帮教工作重视不足,物质投入存在一定差距。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安置帮教工作没有及时接衔,没有及时对刑释人员进行监督、帮助和扶持。刑释人员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加入“流动大军”的行列,离开原居住地到城市打工或寻找就业机会,造成帮教工作脱节,刑释人员失控,为重新犯罪埋下了火种。

2.社会掌控管理能力乏力。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极为迅猛,而政府的职能转换一时还无法及时、全面到位,原有的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管理机制已明显弱化,但新的、更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又尚未健全,导致不少社会领域表现出明显的控制乏力、甚至失控现象。特别是由于政法机关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做到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一些基层政权建设软弱无力,致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出现了缺口,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经不起原来的不良朋友拉拢腐蚀,其中有一些刑释人员很快地重新加入犯罪团伙,进而影响了社会治安的整体调控和全面整治。

二、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的措施

刑释人员重新犯罪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伤害,也给社会发展和社会治安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降低重新违法犯罪,不仅需要监狱认真履行好职责,地方政府各施其职,还需要社会大力支持和配合,形成长效机制,共同做好刑释人员回归接衔工作。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对策,尽力降低重新违法犯罪。

(一)狱政管理

1.依法科学严格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一是要依法管理,依照现行的监狱法和监管规章政策进行管理,防止被他们授之以柄。重新犯罪人员都有坐过牢的经历,反改造经验丰富,他们熟悉监狱警察的文明管理方式和公正执法要求,因此他们会利用警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执法漏洞或过失对警察进行投诉或要挟。二是要科学管理,首先教育警察树立科学管理的理念,使警察日常执法活动,从一个个细小的环节入手,从一项项具体的职责着眼,将一项项工作做精做细,严而有据,严而有度,宽严相济地科学管理重新犯罪人员,让他们无机可乘,无漏洞可钻,才能维护监管安全,才能消除监管安全隐患;其次就业安置工作要提前介入,允许企业到监狱里招聘技术人才,提前签订招聘意向书或协议,以增强即将刑释人员就业的信心。三是严格管理,现行的分级处遇制度体现不出来对重新犯罪人员的有力约束和激励作用,应实行修改。要拉开档次,对重新犯罪人员实行严厉的分级处遇,晋升条件要更加严格,接受会见和通讯时间要更加严格,购物消费额度限制要更加严格,劳动工种安排要更加严格;严格管理还要实行严格奖励,对重新犯罪人员在减刑方面要严格,减刑条件要比普通罪犯严格限制,减刑幅度也要严格缩小,让他们体验到重新犯罪带来的痛楚,也让其他普通罪犯感觉重新犯罪将会接受更为之严格的惩罚。

2.设立高警戒度监狱(监区),提高监管强度

目前,我国只是根据罪犯原判刑罚的轻重将监狱分为轻、重型,但是监狱设施内外的安全警戒程度、技术装备、警力资源以及执法管理方式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区分。不论在押犯所犯罪行的不同、所判处刑种的区别、刑期的长短、主观恶性的大小、人身危险性的高低和再犯罪可能性的有无,都以相同的条件进行监管,造成监狱保障监管安全的资源在使用上的没有产生相配套的效果。从目前重新犯罪率高涨的形势看,我们可以按照监狱等级类型,设置不同警戒度的监狱,对重新犯罪人群应关押到高警戒度监狱服刑。但考虑到现行的监管模式,可先在监狱中选择一至二个监区设置为高警戒度监区,专门关押重新犯罪人群,进行相对隔离,防止他们影响和教唆其他主观犯罪恶性不强的罪犯,同时通过相对集中教育、心理、狱政等优势资源,对他们进行教育改造,这是解决目前重大监管安全压力的暂缓之策。

(二)教育改造

要注重用科学手段矫治罪犯不良人格和心态,破除犯罪心理架构,建立守法心理结构,从根本上提升罪犯心理健康水平,减少重新犯罪的机率。针对监管教育难度较大的重新犯罪人员,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倾向类型开展专项教育。一是针对新入监的重新犯罪人员在尊重其人格前提下,对其反社会心理进行修正,通过举办忏悔、感恩社会等为主题,培养他们正确的伦理道德心理,消除对立社会的不良心理架构的入监心理健康教育;二是针对临出监的重新犯罪人员因重获自由和如何适应社会顾虑所产生的矛盾心理,举办了主题为适应与超越、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的出监心理健康教育;三是针对部分重新犯罪人员的悲观绝望痛苦心理,进行专门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积极面对人生和积极接受治疗;四是针对部分顽危的重新犯罪人员的心理缺陷,重点开展应对挫折和动机提升教育,目的是促进这类罪犯积极面对现实,寻求积极改造的动机。通过用心理学的知识来科学指导狱政管理、教育改造,使改造手段增添新的活力,达到整体改造功能的提高。

(三)队伍建设

1.建立监狱人民警察专业化队伍。当前监狱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必然会触及警察队伍的建设,为了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减少罪犯重新犯罪率。我们必须按照司法部《2006—2010年监狱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到2010年队伍专业化建设要达到的目标为:种类齐全,层次合理,制度配套,使用高效。因此,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司法部已作了明确的部署,我们要按照监狱工作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需要,以监狱体制改革为契机,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按照每类岗位的工作特点、工作性质和工作规律进行分类,做到科学合理定岗、定员和定编,坚决杜绝因人设岗和随意设岗的现象。其次,人员的岗位配置和职责划分要体现鲜明的专业化特点,切实做到比例得当,搭配适中,层次分明,结构科学,同时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规范管理,切实做到对口管理、科学管理和优化管理,实现警察人才由“通才”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转变,构建一支适应监狱科学发展需要的警察专业化队伍。

2.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切实保护和不断提高警察的合法待遇。一是全额落实监狱经费保障机制。这次监狱体制改革,中央以政策规定,提出逐步落实全额落实监狱经费保障,使广大警察看到希望,振奋了我们履行好监狱警察职责的内在动力。二是针对警力不足的现状,积极落实编制保障;全力推行监企分开,解放警力,让从事生产职能的警察回归教育改造工作中。三是依法保障警察的医疗等基本生活条件,让警察能安心执法工作。

(四)社会帮教

1.改变行刑方式,开展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的对象是正受到刑罚处罚的人员,决定了社区矫正是一种刑罚执行工作。这决定了社区矫正具有刑罚的强制性、处罚性和法律的规定性等特征,体现刑罚的打击犯罪、预防犯罪、改造罪犯的目的。作为一种行刑权应当由司法机关行使。这是区别于社区预防犯罪的工作和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重要标志。社区矫正采用非监禁的行刑方式,只是改变刑罚执行状态,惩罚和改造罪犯的目的、任务没变,因此它是惩罚和改造工作的延续,是对监禁刑的补充。目前,社区矫正方面在法律面前是空白的,只有一些政策规定,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发展。我国应该尽快建立一部《社会矫正法》,为社会矫正落实在法律、物质等方面的保障,使社会矫正部门执法有据。同时要运用监管改造罪犯的基本经验,结合社区矫正的特点,探索专业化的社区矫正工作。形成以司法所衔接管理为主的工作责任制,构建家属担保、帮教小组帮教、公安和监狱警察协助的管理教育网络,同时建立健全罪犯思想生活情况收集汇报、考核奖惩、生活安置救济、思想教育和科学改造等制度体系。

2.强化社会控制管理力度,落实安置帮教工作

我国《监狱法》第37条明确规定:“对刑满释放人员当地人民政府帮助其安置生活。”大多数刑释人员重返社会后,想尽快融入社会,过正常人的生活,他们希望得到社会接纳,得到政府帮助。因此,安置帮教工作落实得好,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就低。所以地方政府要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有力的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机构和机制,把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目标,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刑释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强化对刑释人员的管控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制定和落实有关政策,为刑释人员重新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创造条件。对他们“不歧视”、“不嫌弃”、“给出路”,帮助他们重返社会。要创造条件,建立、扶持一批过渡性安置实体或基地,重点解决“三无”(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刑释人员和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人员过渡性安置问题。实施优惠扶助政策,鼓励刑释人员自谋职业,帮助他们克服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实行刑释人员生活和社会保障政策,享受地方政府临时救济。

篇6:对学科的重新思考议论文

1896年,美国乔治亚州 教师行会或教师协会.而相应的教育学会只是纯粹的学术教师协会颁布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美国全国教育协会于 机构,因此我闭师德规范中较强调教师的义务,而教师的1929年正式通过全国性的《教学专业伦理规范》,为了使该 专业自主权相对较弱。规范的适用范围从教师扩大到所有教育丁作者,在1963年

(二)名称上的比较修订时该规范改名为《教育专业伦理规范》。该规范经过 美国现行的师德规范曾几易其名,1929年为《教学专 夏;型r。疃I呈旮芏誊 k二。一。年九月号上半月1975年的重大修改基本定形。成为美国教育界乃至围际教 业伦理规范》,当时规范的适用范围是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育界最具影响的专业伦理规范。专业教师,1963年更名为《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其适用范 围从教师扩大到全体教育工作者,教育T-作者除包括教师

一、中美教师师德规范的比较 外,还包括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管理人员、教育辅助人员 和教育研究人员等等)。其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丁作的教师 美国《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制定于1975年,我国现行 也包括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教师。我同新版的师德规范的师德规范是在1997年师德规范的基础l:重新修订的,全名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名称上我们叮以看2008年9月出台。本文拟从两国师德规范的制定主体、名 出。我国全国性的师德规范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学教师,并称、内容和语言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不包括幼儿园和大学教师,这样大学和幼儿圃教师成r特

(一)制定主体的比较 殊群体。不在规范的范围之内。美国《教育专业伦理规范》的制定主体是美国教育协

(三)内容上的比较会,制定稃序先南专门委员会起草,并经由教育代表大会 从内容上看,美同《教育专业伦理规范》中教育工作通过,全美教育协会负责解释、监督和修订。美国全国教 者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责任,二育协会是民间组织.是教师的行会组织.因此较为强调维 是对本专业的责任。也就是说,美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 5l 万方数据 定教师仅仅需要对学生和本专业负责。在对学生的责任中 目的是如何使坏人共存,因此强调法制,制定规范,教育 包括尊重学生,公平原则,关注和维护学生的安全。目的 的目的是如何使本性有着“原罪”的人们理性地共同生活。在于维护学和教的自由,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发展学生 在规范中注重道德的低标准,明确规定什么行为不能做。的潜力。而我国师德规范中规定教师需要负责的对象则很 而美国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因此在规范中的句式以“不 广,包括祖国、人民、共产党、社会主义、学生、家长. 应”为主。而这种“不应”的形式主要是针对教师的具体 混合了公德和私德的内容,但对自己的组织和职业却很少 行为作出规定,使人们在评价时有可观测和衡量的依据。提及。以至于能迅速做出判断。另外,从语言格式上看,美国《教育专业伦理规范》

(二)“美德论”和“义务论”决定着管理和规范的内 多以“不应”的否定句式对教育丁作者提出规范要求,这 容 也是从规则的角度对教育T作者的行为进行规定。体现的 前面讲到“人性善”假设注蓖的是个人修养和内心觉 是道德规则层次的要求,触及的是道德底线。我国新版的 悟,通常讲究的是“原心不原迹”,【l】因此,中围人想管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则多以肯定句式,多体现道德 住的往往是人的内心。是一种“美德论”的哲学思想,注 理想和道德原则的要求,分别从思想和行为上对教师提出 重的是对个人思想和精神方面的管理。而这种管理呈现出 了要求,更侧重的是从思想上、精神上对教师进行规范。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管理和规范巾多体现为原则或理 想方面的要求,如“敬业奉献、志存高远,对工作高度负么彳

二、中美师德规范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等条款. 孑 但这样的规范往往是模糊的,因为没有人能对教师是否荆 中美两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呈现如此多的差异.除了 “志存高远”品头论足,每个人的志向都是自己的价值选 政治上的原因以外。可能有中美两国的文化传统等教师职 择。同样也没有办法对“高度负责”、“甘为”、“乐于”〕 业外部的原因,如人性假设、哲学取向等;同时还有教师 职业内部的原因,如教师职业起源等。{一)人性假设决定着道德评价的高标和低标 等字眼做出判断,这种质性或感性的词汇不太容易考量。另一个特点是由于过多注莺个人修养而致使不能清晰体现 “教师”这一职业道德的规范特点.也就是说易导致私人道 中国的儒学传统以“人性善”为基础,认为“人人皆 德、公共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之间的混淆。如规范中“爱 可为尧舜”。而这种“人性善”的理论却不利于法制的建 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设,同样也不利于师德规范的建设。原因在于.一方面. 拥护社会主义”这一条.是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必须遵守的 性善论把人心视为一切美好价值观念的源头。从而把治理 公共道德,而“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二0—0年九月号上半月 国家看作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过 礼貌。谦虚谨慎,团结协作”这一条则属于公民的私人道 程.尽力向内心挖掘。试图通过提高人的觉悟来建立一个 德。由于我国师德规范中有较多私德和公德的内容.因此 君子国,而不是努力通过建立、完善外在的规范和制度去 教师职业方面的道德规范反而不太明显。约束人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性善论强调“顿悟”、“坐 而美国遵循“人性恶”的传统,沿袭的是一种“义务 忘”等神秘的内心体验,但这些方法往往只可意会.不可 论”的哲学基础,假设了人可能出现种种“恶”的行为和 言传。“人性善”文化传统致使人们在道德评价上追求 现象,同时由于机器大生产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行业急剧 “应然”状态,带有较大的理想成分,采取的是道德高标 分化,逐渐形成行业的专业化.并为每个专业明确规定专 准,如5·12大地震以后一直为人们热烈探讨的“范跑跑事 业的使命以及明确禁止的行为,注重的是对行为底线的管 件”,事实上是一个道德高标准和低标准之间的争辩。如我 理。教师专业如同医生、律师等专业一样.也有明确的伦 国师德规范中的“热爱学生”一条,就属于道德高标准,理规范,而规范中鲜明体现专业特色,私人道德和公共道 无法对“热爱”做出限定,各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高 德并不在专业规范中重复出现。如美国教师专业伦理规范 标准达不到的后果是规范形同虚设,只成为一句I:1号.失 只规定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的要求,二是对本专 去了应有的规范力量。业的要求。西方文明起源于“人性恶”的假设,认为人生下来就 另外,从教师职业的起源来看,在中国教师是圣职. 带着“原罪”,人生就是“赎罪”的过程。西方法律道德的 素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通常是“以能者为师.以长 52 万方数据者为师”,后来又“以吏为师”。教师往往成为民众的导师,(二)师德标准建议从高标转向低标因而人们对教师也有很高的期望,认为教师是社会道德榜 前面我们讲到我国遵循的是“取乎其上”的道德高标。样和楷模,因而在规范中提m“为人师表”要求。而西方 而这种道德j二的高标准往往会带来很多的危害,如道德高的教师职业起源于“智者”学派,智者学派本身是通过教 标体现的是“打折”习惯。“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授各方面的技艺以赚钱为目的,通过出售自身的技艺来谋 其中,不免为下”(唐太宗:《帝范四》中记载)似乎已取生活所需.是各行各业中的普通一行。因而人们对教师 经成为深入中国文化的内核,因而在提出要求之时会尽可行业的期望并不是很高,只要遵循行业的一般规则就可以 能的拔高,最后落实到行动时效果会大打折扣,人们总是了。美国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也与其他的专业伦理规范一 在追求尽善尽美中得到较善较美。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要样,人们对教师的期望并不特别拔高,只要教师们遵循基 求实在太高,要达到尽善尽美不可能。致使很多人连去追本的专业操守就可以了。求的努力和动力都没有了。我们如果把师德建设放在高标 上,而道德高标往往会失去规范力.可能连最起码的规则

三、美国师德规范对我国师德规范的启示和建 都做不到,这样的师德规范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建议议 将我国的师德规范从道德的高标准转向低标准,明确规定 教师不能、不应做的事情.同时将思想行为等笼统的规范 在对中美两国的师德规范进行比较分析之后,本文提 转向明确而具体的行为方面的伦理规范。这样,可以去除 么I叶{两点建议。“教师”的神圣光环,既可以避免“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 霄

篇7:对学科的重新思考议论文

中学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教学现状与思考

宁乡一中:彭惠才

[内容概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把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在中学教育教学当中,在升学考试当中,存在着重理轻文的做法。笔者如实地反映了这些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以期引起各方关注,自中学阶段开始,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以更好的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

〔关键词〕中学教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 问题措施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把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意见》指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意见》的这一论断,把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的高度,有利于中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教研,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

中学教育教学有没有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和义务?答案是肯定的!现行中学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的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学艺术、伦理学、哲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能否教好这些内容,学生能否学好这些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他们今后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和态度。可见,中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育教学,对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起着奠基石的作用。

但是,中学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教学的状况又如何呢?在此,笔者抛开成绩看问题,如实地说,中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育教学状况,令人堪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副科”地位难以动摇

中国对待哲学社会科学,自近代史开始,逐步形成两种极端的认识。至封建社会后期,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仍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代表“格物”的自然科学知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认为是“末业”。当时读书人学习自然科学技术,常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体现。鲁迅在《<呐喊>自序》对学业的选择及其母亲的态度,便集中体现了当时社会的这种思想。同时,一方面由于西洋人凭借“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打破了晚清政府“大清帝国”的美梦,屈辱之中政府主导的洋务运动开启了西学之路;另一方面,中国留学生看到西方工业革命所取得的巨大物质成就,对自然科学的伟力顶礼膜拜!他们回国后,不断向国人宣传西方的物质文明,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自然科学逐渐取代了“经世之学”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统治地位,成为“本业”。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喊出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更加体现了自然科学在人们心目中的主导地位。当代高速发展的物质文明又为“理科至上”提供了外在而有力的注解。又由于哲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技术那样直接创造物质文明成果,哲学社会科学也就变成了不少人们心目中的“副科”!总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不少人心目中的“副科”地位根深蒂固。中学生选择文理科时,选择文科在不少人心目中是无奈的选择。

二、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

教学中,哲学社会科学在表现形式上,主要以文字为载体,表现形式较单一,不象自然科学那样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文字、图像、试验、实物、公式、定理等多种途径来表达和体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表现形式的单一性,既难激发教者的施教兴趣,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严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当作纯知识教学和学习,忽视了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和思考,弱化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伦理道德、思想政治、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教育功能。

三、升考“指挥棒”,削弱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中学、社会上的地位

[1][2][3]下一页

目前,高中文理分科,高校分科录取的招生体制,直接影响中学教育教学的理念、选择和行为,也直接影响中学生学习的理念、选择和行为!升学考试“指挥棒”作用决不亚于科举制度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影响。高中文理分科时,学文学理人数比例的依据直接受制于高校录取文理学生的比例。这个比率大致在文理1:2左右,因此,文理科的班数比例和人数比例也大致如此。这种分科,强有力地影响整个中学教育教学。初中,由于高中招生考试中,升考的主要课程是语、数、外、理、化,政、史、地要么干脆不考,要么考而不计入总分,要么计入总分而所占比例极低,导致这些科目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用武之地,主动放松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育教学,学生也自然放松了这些课程的学习。高中,“升学率”的高低更是学校存亡的关键,是考查学校领导政绩重要砝码,不少学校的课程设置、各科的课时安排围着高考“指挥棒”转,置国家课程开设计划而不顾。

上述问题,影响了中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影响了学生学习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积极性,不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不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笔者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中学政治教师,对此深感痛心和忧虑!为此,笔者建议各方,从以下几方面致力于中学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打下扎实的基础,开辟崭新道路。

一、大力宣传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具有先导性、革命性、指引性。特别是在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革时期,这种作用尤为突出。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社会学这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神权的人文主义思潮,无情的揭露了教会的腐朽,把人们从封建教会的精神桎梏中解放出来!继文艺复兴之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继续对封建神学统治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深入的批判,对未来社会作出了许多天才般的构想,进一步掀起了整个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人文学者的思想,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建设,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程!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像黑暗中照亮人们心田的太阳,像瓦解封建神学统治的利剑,像指引人们不断前进,冲锋陷阵的旗帜!他们的光辉思想,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不仅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当今社会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指导之下的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科学,不仅指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而且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不仅影响、指导改造着中国,而且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个世纪末英国多家媒体通过网络评选“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的得票数雄居榜 首。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以其伟大的主义,以其对人类历史的巨大、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之无愧地被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由此观之,哲学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巨大而深远的,是自然科学不可替代的。在此,作者并无意否定自然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旨在唤起我们对中学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的关注与重视。

二、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热情是兴趣之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科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一方面来自学生本身对学科的认识和爱好,另一方面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科的正确的评价和引导。人非生而知之者,学生对学科的认识,一开始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我们这个社会,在教育子女、教育学生、教育青少年的问题上,带有太多的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色彩!不可否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金钱指挥棒”的影响和导向。青少年不大喜欢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这些学科将来不能给自己“一技之长”,不能给自己带来高收入。我们在重视培养青少年对自然科学学科学习兴趣和爱好的同时,也要把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学习上来。这里好有一比,自然科学知识好比人的躯体,社会科学知识好比人的灵魂,二者不可偏废!只有躯体,没有灵魂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其实,许许多多的自然科学家,不仅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成就卓越,而且其人文精神之高尚可与日月同辉,诺贝尔、爱因斯坦、钱学森便是典范。他们研究成就的取得,本身就是与他们有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与对人类、对社会的高度献身精神密不可分的。我们要明确的告诉学生,要想在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必须不断地努力学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使自己拥有一个高尚的灵魂!

三、培养大批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敢于开拓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师

振兴中学阶段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离不开培养和造就一支年富力强、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勇于开拓创新的教师队伍。中学阶段,特别是在农村初中,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师大多是“门外汉”,兼课的现象比较严重。据报道,有一所初中,20个教学班,教政治的老师就有18个!这些学科自然被“边缘化”了!思想政治课,名义上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说起来重要,可在实际工作当中,具体操作起来,就不重要了,成了其它学科教师的“搭头”!为考试而教学,教导学生标标划划,死记硬背就是兼课教师的天职!有其师必有其弟子,学生也就成了死记硬背的机器,这些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也成了死记硬背的学科,只注重其知识的记诵。一句话,老师与学生都忽视了这些学科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失去了教的兴趣和学的兴趣。笔者每接到一届高一新生,都要花很大的精力和很长的时间来矫正学生对学科的错误认识和错误的学法。笔者认为,中学阶段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育教学,首先必须重视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专职教师。再次,作为教师自己,也必须不断加强自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把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上成学生喜爱和欢迎的课程。

四、改革考试制度,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考查力度

发挥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作用,是加强中学阶段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研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现实选择。根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而在现行的升学考试当中,明显存在着重理轻文的做法,存在着不利于中学阶段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的做法,笔者在前面已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由于高考科目的设置是整个中学阶段大多数学生重理轻文的直接原因,笔者认为,在现有的招生考试体制下,推广文理大综合考试是治本之策。这既能促使学校文理并重,又能促使学生文理兼治,克服三分之二的学生重理轻文,三分之一的学生重文轻理的中国特有的“跛脚”现象,也能促进整个社会形成文理并重的良好社会氛围。有种观点认为,升学考试科目越少,学生的负担就越轻,大综合只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殊不知,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改革实践证明,只要存在升学考试,存在竞争

上一页[1][2][3]下一页

,哪怕只修四门功课,学生负担也一样沉重!所以,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在于课程的增减,而在于考试内容、考试制度、招生制度的改革和规范,在于竞争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如对现有招生考试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我们可借鉴西方的高考考试和招生制度,实行学分制,把集中的考试科目分解到各个学期,取消三年“毕其功于一役”高度集中的考试方式。这样,既能达到适当分散学生课业负担,又能达到学校、学生、社会“文理并重”,有利于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篇8:对嫖宿幼女罪的重新思考

关键词:嫖宿幼女,奸淫幼女罪,金钱买卖,纳入

1 重解嫖宿幼女罪

嫖宿幼女罪, 是指嫖宿不满十四周岁幼女的行为。刑法第三百六十条第二款:“嫖宿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 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

(1) 客体方面。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幼女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风化管理秩序。这是因为幼女尚处于身体发育成长时期。从生理上讲, 其各种器官尚未发育成熟, 根本不适宜性交;从心理上说, 幼女的智能正处于增长时期, 其认识、思维能力和控制自己的能力都很低下, 因而极易被社会上不法分子所引诱或直接受到社会不良现象及观念的影响而走上卖淫违法之路。

(2)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嫖宿不满十四周岁幼女的行为。

嫖宿是指以交付金钱或其他财物为代价, 与卖淫幼女发生性交或者从事其他性淫乱活动的行为。

(3)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即凡年满十六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

一般情况下, 本罪主体多为男子, 但也并不排除同性间发生卖淫嫖娼行为, 因此, 女子也可成为嫖宿幼女罪的主体, 只是在生活中比较少见而已。

(4)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构成犯罪是否要求明知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 立法未明确规定, 但行为人主观上是应当知道的。

刑法规定犯本罪的, 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司法解释规定, 嫖宿不满十四岁的幼女的, 依照刑法有关强奸罪的规定处罚。

认定嫖宿幼女罪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明知是未满十四周岁的幼女, 二是纯粹为了金钱上的买卖关系。如果行为人在不知对方是未满14周岁的幼女的情况下而嫖宿的, 尽管行为人知道与该女子发生性关系具有卖淫嫖娼的性质, 是一种违法行为, 但却并非犯罪行为, 这种情况下对其定罪, 只能说是一种客观归罪。

2 嫖宿幼女罪当初如何从强奸罪中分离出来

在我国, 嫖宿幼女罪在1997年之前, 刑法上没有专门规定, 与14岁以下的幼女发生性行为, 无论妇女是否同意, 无论行为人通过何种手段, 都以强奸罪处理。1997年作为修改《刑法》新规定的罪名, 嫖宿幼女罪被独立出来, 量刑上也有了变化。而1997年《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奸淫不满十四周岁幼女的, 以强奸论, 从重处罚”, 将奸淫幼女的行为作为强奸罪的普通加重情节。

那么究竟嫖宿幼女同奸淫幼女有何区别, 如果没区别, 那就没有必要单独将嫖宿幼女罪罗列出来。一般认为嫖宿幼女罪同奸淫幼女罪有以下四点区别: (1) 从犯罪对象来看, 嫖宿幼女罪的对象为卖淫女, 行为人一般付嫖资; (2) 行为场合一般发生在嫖娼场所, 强奸罪中的奸淫幼女则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 (3) 嫖宿幼女罪被分属在《刑法》分则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人处于嫖宿的目的, 与卖淫幼女发生性关系, 败坏社会风气, 而卖淫幼女则是自愿用自己的肉体去交换金钱。强奸罪则属于《刑法》分则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 奸淫幼女所侵犯的是幼女的身心健康, 不管对方是否自愿, 不管行为人是否适用了暴力。行为人明知或应当明知被害人为幼女而予以奸淫。 (4) 从法定刑上看, 嫖宿幼女罪的量刑为五年至十五年, 而强奸罪则从三年至死刑不等。相应地, 从管辖上来说, 嫖宿幼女罪由基层法院管辖, 而如果定强奸罪, 鉴于情节严重可能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 则应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所以, 司法实践中一般嫖宿幼女罪比强奸罪量刑为轻。

当时, 这一做法看似更突出我国法律对幼女这一特殊人群的保护, 理论上的突出使得我国法律体系称得上是一次进步。对于嫖宿不满十四周岁幼女的行为, 刑法作了专门规定, 并规定了较严厉的刑罚。嫖宿幼女与奸淫幼女同样是对法律保护的幼女的身心健康的侵害, 因而不能因为幼女卖淫就另当别论, 嫖宿幼女这种行为完全符合强奸罪 (奸淫幼女) 的犯罪构成, 而且该行为还有伤社会风化, 因此侵害的是复杂客体, 与强奸罪的危害性相当。由于二罪均由同一犯罪行为造成, 具有共同的犯罪对象, 都侵害了幼女的身心健康。

3 嫖宿幼女罪在司法实践中的效果

当初将嫖宿幼女罪从强奸罪中分离出来, 主要是为了以此来彰显对幼女的特殊保护, 特别罗列出来。这样看似理论上更加明细化了, 可是在司法实践当中又为人们带来困惑。适用性问题让很多学者长期以来一直研究它同强奸罪究竟区别在何处。“安溪县发生政府官员嫖宿幼女事件, 受害者为该县金火中学和华侨职校女生, 均未满14周岁, 嫖客共有30多人, 一些被抓起来了, 其中包括中学校长和2工商所长。”一些热心人士开始愤愤不平:校长破处8幼女, “嫖宿幼女罪”保他不死。而按刑法规定, 强奸幼女的行为将在有期徒刑3至10年的幅度内从重处罚。严格依法办事, 就不应该处处为法条是举。将目的视为法律的一部分, 法才会更具有理性。

因此, 嫖宿幼女罪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 也牵扯到社会、伦理等多个方面。嫖宿幼女罪的设立是罪名的重叠和法律的不周密、不科学, 在实践中其实施效果也大打折扣。结合网上议论的焦点和个人的见解, 笔者建议:在立法上, 取消嫖宿幼女罪, 将之前内容归纳到奸淫幼女罪中, 奸淫幼女罪特征为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只要与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就构成犯罪, 何种手段中当然包括金钱买卖。虽然这样没有将幼女同卖淫幼女区分, 但是突出保护幼女的合法权益。在司法实践上, 适用标准应该明晰, 绝不能再出现类似卢玉敏的情况, 对于这方面的执法监督, 也应该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费安玲著.学说汇纂[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篇9:对人本管理的重新思考

一、人本管理的实质

要理解人本管理,首先要完整地认识管理中的人,掌握人性的实质。虽然在西方管理研究中曾先后出现过多种人性假设,但没有一种人性假设是建立在科学、全面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根本原因是对人的需要和工作动机缺乏深入的理论概括。综合当代心理学的动机研究和系统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从系统动力论和人的生活价值与意义的角度,可以提出一种新的人性假设,即“目标人”假设。其基本观点是:人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实现心中的目标,并不断形成新的目标;目标是潜伏或活跃在个体内心的自我的未来状态或其它心理图式的可能运动,它们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选择性地建构起来的,代表着个体潜在的理想、愿望或愿景,并规定着具体的行为策略;在一定的情景中,某些目标被激活之后成为个体行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形成人的行为动机,动机是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内在原因;在人的心理世界中,存在三种层次的目标,即与生存有关的目标、与社会关系有关的目标和与自我发展有关的目标,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功能整体,即目标结构;不同的个体之间在其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和目标结构上存在广泛的差异。

其次,要理解人本管理,还要把握什么是“人本”。从本原上来讲,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必然要求,而“人本主义”又是针对“资本主义”提出的。众所周知,早期的企业都是以资本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企业谋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最主要手段。因此,这一时期的管理是以“资”为“本”的。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对企业生产率的贡献越来越大,从而将企业中的人提升到一种比物力资本更为重要的地位上来。于是,“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

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对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本身来看待,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作一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以人为本之中的“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根本”、“目的”之意,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二、现代西方企业的人本管理

对人本管理本质的上述认识在摩托罗拉、惠普等成功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较好地得到体现。尊重个人是摩托罗拉文化的重要特点。为了尊重个人,公司一方面不断致力于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另一方面,也竭力促进员工的发展。公司总裁和高级管理人员都十分重视与员工对话,要求员工要有长远的打算,并实施“尊重员工权力计划”,不断切实提高员工的就业能力,帮助员工成为他们所能成为的最优者。惠普公司也以其对人的重视、尊重和信任的企业精神闻名于世,作为大公司,惠普对员工有着很强的凝聚力。著名的“惠普之道”的精髓就是关怀和尊重每个人并承认他们每个人的成就,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当代西方企业人本管理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即个性化公司。这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巴特利特和伦敦商学院教授高歇尔研究了西方大量成功的知识创新型企业之后提出的公司管理模式。他们认为,当前企业参与竞争的以知识为基础、服务密集型的经营环境要求高层管理者转换职能,即超越战略、结构和体系的旧的管理原理,建立一种更广阔、更有生命力的新管理哲学,也就是建立在发展目标、过程和员工基础上的管理哲学。这种“目标———过程———员工”的新管理哲学要求企业高层管理者超越战略,发展目标;超越结构,发展过程;超越体系,培育员工。“战略———结构———体系”原理中,结构因素———当今大部分管理者仍依赖这种因素———集中体现在配置资源、分派职责和控制有效运营上;而“目标———过程———员工”的管理原理则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组织的基本任务是塑造员工行为,建立员工主动创新、合作和学习的企业环境。我认为,个性化公司的“目标———过程———员工”的新管理哲学更真实地体现了人本管理的宗旨,可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本管理的要求。

三、新世纪的人本管理会向能本管理发展吗?

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与管理科学研究中,也有人认为以人为本的实质内容是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或资本,即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强调管理中人相对于物的优先重要性。有人甚至据此推论,“人本的关键是人的能力,即人可以在管理过程中作用于物的力量,或者说是能力资源”。因此,他们主张以能力为本的“能本管理”,并认为能本管理是更高阶段、更高层次和更高意义上的人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新发展。而所谓能本管理,就是以人的能力作为管理的对象和管理的核心,提倡能力本位,建立起以能力为核心的价值观。能本管理体现在管理过程中,就要求以能力价值观来支撑和统摄其它价值观(如利益、效率、个性、主体性、自由、平等、民主、创新等),坚持以人的能力为实施管理的根本立足点和根本依靠力量,其管理措施则是建立一种“能级制”。由此可以看出,能本管理的实质就是物化人的本质,把人看作是组织实现自身功利目标的一种能力资源。

根据对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本质的上述认识、以及现代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笔者认为“能本管理”存在严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本管理与人本管理存在本质与目标的差异。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而且,人本管理所理解的人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而能本管理虽然也强调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但它在本质上是将管理中的人视为一种物,组织发展的一种资源,即能力资源,而不是把人看作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在能本管理中,人的发展也主要服务于能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能本管理与人本管理在本质与目标上是相背离的。

第二,人本管理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必然,也是现代成功企业管理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这种趋势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能本管理在曲解人本管理实质的基础上,物化人的本质,它只能代表人本管理的过去,而不可能代表人本管理的未来,它与现代成功企业人本管理的实践也不符。在一定意义上,能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反动,而不是人本管理的发展。

第三,能本管理所要求的能级制在实际管理中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位得其人,人得其位。人员配置要求适当的人在适当的位置上,而不能根据什么能级划分职位,更无必要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而且不同的岗位往往对任职者所具有的能力和个性特征具有不同的要求,在一个组织中没有必要建立一个能力要素相同的“能级”,更无必要建立众多能力要素不同、不能进行相互比较的“能级”。另一方面,如此众多的特殊能力如何测量?虽然他们提出了粗略的方案,但实际上很难保证测验的公平、公正、可靠与有效,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引起歧视与偏见,最终将阻碍能力的发挥。

最后,能本管理由于物化了人的本质,忽视岗位对人的其它个性特征的要求和群体结构对群体工作效率的影响,片面强调能力因素,这与当代管理的个性化趋势更是背道而驰。

上一篇:6岁儿童应该怎样学英语才好下一篇:超越自己的梦想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