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法》的教学片断和反思

2024-06-16

《小数加法》的教学片断和反思(共11篇)

篇1:《小数加法》的教学片断和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中。

成功之处:

1.创设奥运会情境,提出问题。教学中选取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10米台跳水的情境,让学生根据中国队和加拿大队的第一轮和第二轮成绩,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列式,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法计算对人类活动的重大意义,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沟通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通过计算53.40+58.20和53.40-49.80,由于这两道算式的数位相同,学生列竖式计算很容易,轻松的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得数末尾的0一般要去掉。通过强化了数位对齐,然后让学生计算7.2-6.45,让学生发现只要怎样才能相同数位对齐,从而使学生自然过渡到只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数位对齐了,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不足之处:

1.未板书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进行叙述。

2.得数末尾有0,学生在做题时出现不去掉的现象。

再教设计:

注重板书规律性的知识点,强化学生记忆和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篇2:《小数加法》的教学片断和反思

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例题:4.75+3.4,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元要加元,角要加角,分要和分相加,也有学生说出3.4的4应和4.75的7对齐,接着我就追问为什么3.4的4应和4.75的7对齐,有的学生说4表示4角,7表示7角所以4要和7对齐,也有学生说4表示4个十分之一,7表示7个十分之一个所以4要和7对齐,还有学生说4在十分位上,7也在十分位上所以4要和7对齐,然后我话锋一转问那这题错在哪儿呢,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学生的发言比较理想,这节课对于学生以前旧知的迁移还是比较重要的,所以一开始我就复习了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出算理,这样为下面的学习节约了很多的时间,而且学生也有话可说,有几处学生的发言还是很精彩的。

自我感觉不足之处:

1、我作为一名教师,本身素养需进一步提高。

2、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个别学生的问题没有在课堂上解决,如小组竞赛。

最后说说教学这节课的一些个人经验。

1、复习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是为了比较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

2、例题尽量放手,但算理要清楚,算法要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还得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不能那样算。

3、对于要化简的题型,第一次出现,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原来去掉小数末尾的0,更简洁,让学生上展台修改,其他学生对照修改,这短短半分钟一定不能少。

4、练习要有层次和趣味性:

(1)列竖式,学生判断竖式列的是否正确,方便中下等学生熟悉列式的模式。

(2)只有横式,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计算,这是完整的计算巩固。

(3)改错,这是防微杜渐的练习,预防小数点不对齐,计算结果不化简,掌握计算方法但计算不仔细等

(4)小组计算竞赛,既达到练习的目的,又能增强小组的合作精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课堂掀起学习高潮。

篇3:《小数加法》的教学片断和反思

片段一:新旧碰撞强化算理内化

教学4.75+3.4

尝试练习:你会列竖式计算吗?计算之前,先估一估结果是多少。

比较分析:(教师展示学生的做法,估计有三种)

引导质疑:同一题,怎么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会不会是算错了,生复查计算过程。

互动交流:(1)辩一辩:各抒己见,亮明自己的算法及算理。

(预设方案:可能会从估算、转化成整数计算、小数的意义等方面解释)

(2)比一比:对比算式,竖式不同在哪?你认为哪种方法正确,为什么?

(3)想一想:②③两种算法,可能是怎样想的?与整数加法计算有矛盾吗?

算法强化:请是②或③做法的同学再次板演,师提醒生用直尺打横线。

归纳算理:小数加法是怎样计算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实践延展:如果把3.4改成3.45,你会算吗?算之前先估一估结果。展示两种做法,督促学生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对结果进行化简。

关于已有知识经验的反思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由老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它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事实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仅是建构新知的必要基础,而且也是智慧生成的“源泉”。

学习“小数加法”前学生已有了较多的相关知识经验。比较有利的是学生掌握了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明白了算理:数位对齐,低位加起,满十进一。教学现场表明,正因为学生合理调用了这些知识储备,才促成了个人智慧的生成,成就了课堂的精彩。

以往的经验对新内容的学习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心理学称之为“倒摄抑制”。备课前我就在思考:在没有任何提示的前提下,学生是怎么解决小数的加法计算的?随机调查显示:20名学生中有10人看到4.75+3.4时脱口而出“7.79或5.09”,这说明学生已习惯做加法直接把相应的数字相加或囿于末尾对齐的影响。从认知心理学上看,今天的学习是对加法计算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是颠覆后的传承。

尝试计算4.75+3.4,恰如课前调查,出现了三种迥异的算法。教者顺势推波助澜把学生的这种元认知充分放大,引导学生通过检查计算过程,激发学生从估算、转化成元角分用整数算、从相同计数单位相加等角度质疑反思,进行深层次的探究,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去理解、分析、判断,在学生不同的“算法”比较中,突出“相同数位对齐,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即小数点对齐”的算理,从而建构小数加法的正确计算方法。

片段二:多样练习扎实技能训练

1.说一说。

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它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算一算。

3.改一改。

4.用一用。

(1)在北京奥运会男子50米三种姿势射击决赛中,我国选手邱健以99.5环的成绩获得冠军,乌克兰选手以98.4环的成绩屈居亚军,请算出他们的成绩相差多少环?

(2)

从射阳到盐城走哪条公路比较近呢?

5.填一填。

□+□=10

6.赛一赛。

友情提示:小组接力,各人确保计算正确,后面同学要先检查前面的计算是否正确再算。

(1)学生接力(2)检查评比(3)情感反思,通过比赛,你有什么感想?

关于计算技能训练的反思

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算理、算法、技能训练是计算教学的三大要素,技能训练主要解决“算得又对又快”。传统教学片面追求练习数量而不太考虑形式,用枯燥的练习训练学生的计算技能,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当下,一节有实效的计算课需要适当的、多样化的练习来巩固新知,增进算理理解,训练技能技巧,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民族自豪感。

本节课中的计算技能涉及小数点对齐、小数化简、口算、估算及计算法则的熟练运用。教者设计了一组层次分明的练习,由浅入深,动静结合,螺旋上升,不断引发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感,注重计算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建构生成。如让学生说一说小数与整数加减法的异同点;“算一算”中17.56-7.56以强化学生对小数性质的自觉应用;“改一改”中选择了相同数位不对齐、得数忘记点小数点、整数部分为“0”三类题进一步内化算理,提高计算正确率;“用一用”中精心选择奥运会射击成绩、射阳至盐城路线选择;“填一填”中开放的问题答案强化了学生的口算和估算技能;“赛一赛”中小组接力不仅有效提高了计算正确率和速度,同时也提升了小组合作能力。

篇4: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教学开始,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真实、亲切, 把学生引入情境中, 同时学生体会到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教师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

由前后两次讲课对比来看,使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争论、共探究,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流程。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现象为切入点,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程序和策略

篇5: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对于小数加法和减法或多或少已有一些基础知识,上课之前通过对全班同学的观察和了解,他们利用竖式计算时,有些同学认为应该从左往右对齐,有同学认为应该把末尾对齐。有一半多的同学知道应该把小数点对齐,但不知道齐中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时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要对齐”我强调得过多,而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清楚“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的其中道理。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用小数表示元、角、分”,让他们去理解在相加、减时,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分和分相加减。这样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相同数位要对齐”的其中道理,如教学4.75+3.4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数量进行思考,4.75元是4元7角5分,3.4元是3元4角,所以,计算时分别把“元”“角”“分”对齐写,便于相加。同时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着手,4.75是由4个1、7个0.1、5个0.01组成的,3.4是由3个1、4个0.1组成的。根据整数加减法的经验,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除此之外,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激趣这块还做得不够到位,教学本节内容时,我应该从“小学生买东西算帐”这个敏感的话题入手,“买东西算帐”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有趣的,就连二、三年级的小朋友也知道怎么算帐,只是他们不理解其中的算理,从这个角度去教学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就浓厚多了。

篇6: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一课时,上完之后的整体感觉还可以。因为刚刚完成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学生对小数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于一些简单的小数计算可以看出答案来。为了增加知识的延续性,所以安排在今天来上。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小数的意义、性质、数位顺序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以及和整数的加减法法则联系在一起教学。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先出两个题目给学生做,一个是关于小数数位表。一个是关于计算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让学生回忆计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再之后引出小数加减法,在计算中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低位算起。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由整数的加减法扩展到小数的加减法,知识的延展以及深入。

2、例 1 的教学我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学生自己列横式,自己列竖式。自己归纳讨论。

3、让学生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时,我发现学生总结的有些凌乱。课后我想,如果我能以这样一道填空题的方式:“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 小数的()对齐,再从()位算起,得数的小数点要和()对齐。

篇7:“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运用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 能够主动地进行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比较与分析等活动,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受探究的挑战性, 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设计思想

1.重组教材情境, 精心设计探究过程, 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挑战性。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认知冲突中加深对计算算理的理解。

3.知识的背后体现方法, 让知识不再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方法的背后隐含思想, 让方法不再是一种笨拙的工具。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1. 情境:开学前, 同学们都要去商店买一些学习用品, (出示情境图) 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2. 信息:一枝钢笔16元, 一个计算器138元, 一个笔记本3.4元, 一个讲义夹4.75元。

3. 问题:根据这些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哪些可以用一步计算加减法来解决?

4. 复习:你们会计算哪些题目?你是怎样计算的?

在学生板演过程中, 教师结合竖式强调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即“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

5. 揭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设计说明:小数加减法教学的切入点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数, 才能直接相加减”, 全课紧紧围绕这一算理主线。课前谈话中“1 () +1 () =11 () ”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相加减”。为了沟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一致性, 我们大胆改编课本中的素材, 去掉了水彩笔2.65元, 添加了计算器138元。用意在于:学生根据情境所提供的信息, 提出的一步加减法计算问题中, 出现了整数加减整数、整数加减小数、小数加减小数三种类型。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抽取了四个作为今天研讨的话题, 即138+164, 75+3.4, 4.75-3.4, 138-4.75。学生列竖式板演138+16后讲清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特别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个核心算理, 为探究新知做知识铺垫。

二、感知体验

1. 教学4.75+3.4。

尝试练习:你会列竖式计算吗?算之前, 先估一估结果是多少。

比较分析: (教师展示学生的做法, 估计有三种)

引导质疑:同一道题, 怎么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会不会是算错, 学生复查计算过程。

互动交流:

⑴辩一辩:各抒己见, 亮明自己的算法及算理。

(预设方案:可能从估算、转化成整数计算、小数的意义等方面解释)

⑵比一比:对比算式, 竖式不同在哪?你认为哪种方法正确, 为什么?

⑶想一想: (2) (3) 两种列式方法, 可能是怎样想的?与整数加法列竖式计算有矛盾吗? (在学生不同的“算法”比较中, 突出“相同数位对齐, 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 小数点需要对齐”的算理。)

算法强化:请 (2) 或 (3) 做法的同学再次强化板演, 教师提醒学生用直尺打横线。

归纳算理:小数加法是怎样计算的? (1~2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实践体验:如果把3.4改成3.45, 你会算吗?算之前还是先估一估计算的结果。展示两种做法, 提醒学生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 对结果进行化简。

2. 教学4.75-3.4。

尝试练习:你能像计算小数加法一样列竖式算4.75-3.4吗?先估计一下, 差大约是多少?再算一算。 (尝试练习、板演, 小组内交流算法)

归纳算理:小数减法是怎样列竖式计算的?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 (1~3名同学说说)

验算:我们学计算, 不仅要学会计算的方法, 更要养成认真做事的好习惯。会验算吗?怎样验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算4.75-3.4。

设计说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利用, 是我们教学后续教学内容经常采用的策略。过往的经验对新内容的学习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本课中学生凭借已有经验尝试列竖式计算4.75+3.4, 正如课前调查, 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算法。教师从引导学生检查计算过程, 激发学生从估算、转化成元角分用整数算、从相同计数单位相加等角度去发现算理, 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去分析、判断、理解, 从而内化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点对齐) 的算理, 建构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三、建构生成

1. 说一说。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它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 算一算。让学生在呈现的竖式中直接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巩固算理、强化算法。

3. 改一改。找出下面计算的错误, 并说一说错误的原因。

4. 用一用。

(1) 在北京奥运会男子50米三种姿势射击决赛中, 我国选手邱健以99.5环的成绩获得冠军, 乌克兰选手以98.4环的成绩屈居亚军, 请算出他们的成绩相差多少环?

(2) “神舟七号”飞船2008年9月25日发射升空, 在距地面约341千米的高空绕地飞行, 它的飞行高度比“神舟六号”约少3.73千米。“神舟六号”的飞行高度约离地面多少千米?

(3) 从射阳到盐城走哪条公路比较近呢?

5. 赛一赛。

比赛要求:小组接力, 自己要确保计算正确, 后面的同学要先检查前面同学计算是否正确再做。

设计说明:层次分明的练习, 由浅入深、动静结合、螺旋上升, 不断引发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发展学生的数感, 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算得又对、又快的要求”既落实了学生计算技能的训练, 又促进学生正确计算态度的形成, 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四、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还有哪些收获?

我们一起解决了三个问题, 剩下138-4.75=这道题, 同学们课后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 如果遇到困难, 可以先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篇8: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推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初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学习、迁移知识训练的方式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倡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教材设计了在文具店买文具这一例题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通过学习计算小数加法、小数减法,最后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我发现有具体实际意义的小数的加减法学生都能较快地根据实际意义来计算,由于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笔算来源于整数笔算的知识迁移,学生过渡不存在难度。但是在练习中出现了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这时学生对于“相同数位对齐”开始混乱了,尤其是整数找不到小数点,又无实际情境依托。只是说了一下,大部分同学都懂了,我想在下次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把小数放在具体情景中(以元为单位),给算式一个具

体情境再讨论“相同单位对齐”,数位不同,空缺的数位也就是0,将其都转换成相同位数的小数,便于对齐相加减。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都能正确计算。

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

1、没有深钻教材。

2、没有正确的书写格式,竖式后面不能带单位,解决问题必须写横式,有单位,还要完整解答。

3、学生上黑板演练的太少,给学生练习的时间过少。

吴兆琴 2013、5、21 篇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对于小数加法和减法或多或少已有一些基础知识,上课之前通过对全班同学的观察和了解,他们利用竖式计算时,有些同学认为应该从左往右对齐,有同学认为应该把末尾对齐。有一半多的同学知道应该把小数点对齐,但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时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要对齐”我强调得过多,而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清楚“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的其中道理。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用小数表示元、角、分”,让他们去理解在相加、减时,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分和分相加减。这样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相同数位要对齐”的其中道理,如教学4.75+3.4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数量进行思考,4.75元是4元7角5分,3.4元是3元4角,所以,计算时分别把“元”“角”“分”对齐写,便于相加。同时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着手,4.75是由4个1、7个0.1、5个0.01组成的,3.4是由3个1、4个0.1组成的。根据整数加减法的经验,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除此之外,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激趣这块还做得不够到位,教学本节内容时,我应该从“小学生买东西算帐”这个敏感的话题入手,“买东西算帐”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有趣的,就连二、三年级的小朋友也知道怎么算帐,只是他们不理解其中的算理,从这个角度去教学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就浓厚多了。篇三:《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其实小数的加法

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差不多。相对来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及掌握对这部分知识,但是从我这节课来说,源于学生的基础差,可能收到的效果还是

很好。下面就我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进行自己的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

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所以本节课在开课时用断了

的软尺直接引出小数加减法的例子,位数完全相同的小数,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

很容易就让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了,再让学生进行比较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有什么

相同点: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

与整数是一致的。接着老师让同学们自己出题,看看小数加减法还会有哪些不同的新情

况。展示小数部分的小数位数不相同,进入新的教学内容,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这

时有部分孩子不是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了,他们把小数的末位对齐,此时,教师让他

们对两种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让他们自己发现相同

数位不对齐无法举行计算,明白数位对齐和数字对齐的区别。在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

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先出现一串的列竖式练习,然后让孩子通过观察发现,寻

找它们的共同点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从而让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在

拓展练习中,出现一些数字相同,小数点位置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练习题,先让学生观

察比较,发现小数点位置的变化会影响计算的结果,从而培养孩子计算时认真细心的好

习惯。

整个教学进程中都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

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

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在教学中,利用

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

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堂上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

了练习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的确《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的教材

在安排时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校用品入手的。让学生很容易理解,最后我又强调了在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数位必须对齐,小数点也必须对齐。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练习题。整体感觉学生在这部分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刘俊延

“四则混合运算”是西师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在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12-9=3。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2、很多学生在解答如“326与290的差去乘18与24的和,积是多少?”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特别是“和”的含义。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理解其意思导致出现错误。“和”在题目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字的关系的连词使用还是表示运算法则中的加法来使用,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将清,引导学生区别,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则余混合算式。

3、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说出来。(如x除以a减b的差。)这也为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尊严》教学反思

刘俊延

《尊严》是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说理性文章。它讲述了石油大王哈默在还没有成为富翁前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他是一个有尊严的人,正是因为他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尊严,并赢得了别人对他的尊重。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暴露了我对于教材挖掘不深,缺乏教学机智、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以及缺乏学法指导等方面的问题。

由于对教材没有深入地挖掘和领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自己还是“背课”的痕迹过重,课堂随机应变能力较差。整节课给人感觉总是“老师问,学生答”,没有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比如,设计学生初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时,我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谁赞美了哈默?是怎样赞美他的?二是为什么会赞美哈默?对于第一个问题,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所以看到问题后便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此时,由于我还不能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还是安排学生自读课文说出答案。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我在“背教案”。其实,遇到这种情况时,可让学生直接回答,然后再自读课文思考第二个问题。再如,本课的重点就是“尊严”的含意,但这一重点在我教学设计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反重强调哈默是有尊严的,但是教师并没有抓住这个词,让学生真正体会“尊严”在课文中的含意。在参考其他教师的实录以及自我反思后,我认为应该在课文教学伊始先让学生说一说字典上对于“尊严”一词的解释,以及自己对于“尊严”这个词的最初理解。在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自己对于“尊严”这个词的新的理解。再指导学生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让学生正确理解,当时杰克逊大叔其实并没有预见到哈默以后会成为百万富翁,而只是赞赏他的个性。说明只有一个有尊严的人在今后的生活中才会取得成功。此时,可以顺势力导,问学生:一个有尊严的人还应具备哪些品质?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除了尊严外还应具备其他好品质。最后升华主题,让学生对于那些同样也渴望成功的人说一句话。从而深化学生对于课文主题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学法指导。讲读课文的目的,是希望以讲读课文为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方法以及相关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在我的这节课上,却是教师在“牵着学生走,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整节课给人感觉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只是教师的一个陪衬而已。以分析哈默的语言为例,我事先将书中哈默的语言依次做成了课件,在授课过程中逐步出示,并让学生通过对比读体会哈默的性格。这样做虽然实出了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哈默的语言体会他的性格),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句子分析与课文相分离,并且没有更好地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我认为以下做法很值得尝试。那就是以“当??时,哈默??反映出哈默是怎样的人?”这样的形式,先带着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找到哈默的第一处语言,并进行分析,指导朗读。然后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再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言,完成练习,教师在此过程中再加以指导。这样既可以将课文分析与朗读指导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又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

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刘俊延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观鱼画鱼的,赞美了他做事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在阅读了课程标准和单元导读后我确立了4个教学目标。一是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忘我、融为一体”三个词语的意思;二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之间的关系;三是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的;四是培养学生做事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我认为这四个目标的是符合单元的训练目标的,也是符合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目标的定位做到了准确。

教学流程的设计科学清晰,第一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第二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鱼游到了我们的心中。整个教学过程隐含着内容和情感的主线,内容主线是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游到纸上,由此而展开学习小女孩的那句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以及描写青年画鱼的动作和神态的段落。情感的主线随着内容的主线而行走,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两条主线既齐头并进又相互交融。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词析句积累语言,抓住课文中语言的生发点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游”和“画”的对比朗读;想象鱼的动态的词语进行扩展读;将文字还原成真实的画面来读;通过音乐感受文字来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即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发展。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遗憾。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应当引导学生总结“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虽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学生对这层关系已经有所感悟,但还不是很明朗,如果用上“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学生的思维将更加的清晰。这节课的整体感觉比较“紧”,作为教师,我自己的情绪都没有调动起来,更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在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上不是那么的自

篇四:五年级数学上册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苏教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小数加法和减法 1 教学反思

本单元把小数加法和减法分两段教学,先教学笔算的方法,在掌握笔算的基础上,口算比较容易的小数加、减法。然后教学加法运算律和减法运算规律在小数加、减法里仍然适用,并进行有关的简便计算。教材在编写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不以既定的计算法则束缚学生,突出对计算方法的探索和理解。不求算法一步到位,适当展开了算法逐步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加强与整数加、减法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包摄性更大的认知结构。

2.练习数量比较充足,练习形式活泼多样,避免机械、被动、乏味的计算训练。提供学生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验算提高正确率,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3.注重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除了解决购买物品时花钱和找钱的问题外,统计主要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计算水位高度、测量水的深度等内容,对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本单元的例

1、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认知矛盾,因势利导,逐步构建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

1、例2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列加法和减法的竖式,应该把小数点对齐。这道例题的教学安排是,先在小数加法中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问题,再向小数减法迁移。弄清小红一共用去多少钱,这里不是凭“小数点有没有对齐”来评判哪个竖式正确,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分析和体会哪种算法正确。

学生可以结合具体数量,2.58元是2元5角8分,3.15元是3元1角5分,2.58+3.15的竖式应该把表示“元”“角”“分”的数分别对齐着写,才便于相加。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进行分析,2.58是2个

一、5个0.1和8个0.01,3.15是3个

一、1个0.1、5个0.01,根据整数加法的经验,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着列竖式,最便于计算。计算迁移到减法计算,是一步发展。在学生认知过程上,从理解方法到独立进行计算,可以内化算法。教学这个问题,只要突出一点,即竖式怎样写。

试一试”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和或差的小数末尾如果有“0”,应该化简。“试一试”的第一个教学任务是巩固“小数点对齐”这个必须遵循的写竖式的规则,让学生独立计算就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第二个教学任务是化简计算结果。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材中曾经指出:根据小数的性

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现在要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计算的结果。

教学时要注意两点:

第一,计算的结果,如果小数末尾的“0”没有去掉,计算是正确的,不能仅以没有把小数化简而判定计算是错误的;

第二,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小数性质,把得数里小数末尾的“0”去掉。去掉的方法是,在竖式上把这些小数末尾的“0”逐个划掉。

集中力量解决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因人制宜,允许学生选择自己需要的方式。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如果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学生往往发生错误。教材把这种情况视作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安排例3加以解决。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例3才开始,在前面已有铺垫。在教学计算法则时,已经出现了两个加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同、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的情况。

例3的竖式中,依据9.2-4.86写出的竖式,被减数百分位上空着。这一位上是几减几?由此联想小数的性质,可以在9.2的末尾添上一个“0”。写出了这个“0”,百分位上怎样算就清楚了。这个“0”是哪来的?这个“0”对计算有什么作用?这个“0”一般不写出来,只要把它想在脑里。这是对多数学生的导向。至于部分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仍允许他们把这个“0”写出来,能防止算错。篇五:《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对于小数加法和减法或多或少已有一些基础知识,上课之前通过对全班同学的观察和了解,他们利用竖式计算时,有些同学认为应该从左往右对齐,有同学认为应该把末尾对齐。有一半多的同学知道应该把小数点对齐,但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时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要对齐”我强调得过多,而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清楚“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的其中道理。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用小数表示元、角、分”,让他们去理解在相加、减时,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分和分相加减。这样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相同数位要对齐”的其中道理,如教学4.75+3.4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数量进行思考,4.75元是4元7角5分,3.4元是3元4角,所以,计算时分别把“元”“角”“分”对齐写,便于相加。同时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着手,4.75是由4个1、7个0.1、5个0.01组成的,3.4是由3个1、4个0.1组成的。根据整数加减法的经验,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篇9:《小数加法》的教学片断和反思

教学反思

本单元把小数加法和减法分两段教学,先教学笔算的方法,在掌握笔算的基础上,口算比较容易的小数加、减法。然后教学加法运算律和减法运算规律在小数加、减法里仍然适用,并进行有关的简便计算。教材在编写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不以既定的计算法则束缚学生,突出对计算方法的探索和理解。不求算法一步到位,适当展开了算法逐步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加强与整数加、减法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包摄性更大的认知结构。

2.练习数量比较充足,练习形式活泼多样,避免机械、被动、乏味的计算训练。提供学生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验算提高正确率,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3.注重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除了解决购买物品时花钱和找钱的问题外,统计主要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计算水位高度、测量水的深度等内容,对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本单元的例

1、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认知矛盾,因势利导,逐步构建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

1、例2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列加法和减法的竖式,应该把小数点对齐。这道例题的教学安排是,先在小数加法中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问题,再向小数减法迁移。弄清小红一共用去多少钱,这里不是凭“小数点有没有对齐”来评判哪个竖式正确,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分析和体会哪种算法正确。

学生可以结合具体数量,2.58元是2元5角8分,3.15元是3元1角5分,2.58+3.15的竖式应该把表示“元”“角”“分”的数分别对齐着写,才便于相加。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进行分析,2.58是2个

一、5个0.1和8个0.01,3.15是3个

一、1个0.1、5个0.01,根据整数加法的经验,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着列竖式,最便于计算。计算迁移到减法计算,是一步发展。在学生认知过程上,从理解方法到独立进行计算,可以内化算法。教学这个问题,只要突出一点,即竖式怎样写。

"试一试”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和或差的小数末尾如果有“0”,应该化简。“试一试”的第一个教学任务是巩固“小数点对齐”这个必须遵循的写竖式的规则,让学生独立计算就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第二个教学任务是化简计算结果。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材中曾经指出:根据小数的性

--1--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现在要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计算的结果。

教学时要注意两点:

第一,计算的结果,如果小数末尾的“0”没有去掉,计算是正确的,不能仅以没有把小数化简而判定计算是错误的;

第二,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小数性质,把得数里小数末尾的“0”去掉。去掉的方法是,在竖式上把这些小数末尾的“0”逐个划掉。

集中力量解决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因人制宜,允许学生选择自己需要的方式。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如果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学生往往发生错误。教材把这种情况视作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安排例3加以解决。

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例3才开始,在前面已有铺垫。在教学计算法则时,已经出现了两个加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同、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的情况。

例3的竖式中,依据9.2-4.86写出的竖式,被减数百分位上空着。这一位上是几减几?由此联想小数的性质,可以在9.2的末尾添上一个“0”。写出了这个“0”,百分位上怎样算就清楚了。这个“0”是哪来的?这个“0”对计算有什么作用?这个“0”一般不写出来,只要把它想在脑里。这是对多数学生的导向。至于部分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仍允许他们把这个“0”写出来,能防止算错。

篇10:《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其实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差不多。相对来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及掌握对这部分知识,但是从我这节课来说,源于学生的基础差,可能收到的效果还是很好。下面就我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进行自己的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所以本节课在开课时用断了的软尺直接引出小数加减法的例子,位数完全相同的小数,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就让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了,再让学生进行比较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是一致的。接着老师让同学们自己出题,看看小数加减法还会有哪些不同的新情况。展示小数部分的小数位数不相同,进入新的教学内容,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这时有部分孩子不是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了,他们把小数的末位对齐,此时,教师让他们对两种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让他们自己发现相同数位不对齐无法举行计算,明白数位对齐和数字对齐的区别。在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先出现一串的列竖式练习,然后让孩子通过观察发现,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从而让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在拓展练习中,出现一些数字相同,小数点位置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练习题,先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小数点位置的变化会影响计算的结果,从而培养孩子计算时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整个教学进程中都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堂上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习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的确《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的教材在安排时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校用品入手的。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新的计算要求。在此基础上,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索笔算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选择利用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行计算。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课堂小结时我提了个问题:为什么你们都选择采用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呢?通过比较你发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与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基本上也就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了。

最后我又强调了在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数位必须对齐,小数点也必须对齐。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练习题。整体感觉学生在这部分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刘俊延

“四则混合运算”是西师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在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12-9=3。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2、很多学生在解答如“326与290的差去乘18与24的和,积是多少?”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特别是“和”的含义。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理解其意思导致出现错误。“和”在题目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字的关系的连词使用还是表示运算法则中的加法来使用,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将清,引导学生区别,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则余混合算式。

3、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说出来。(如x除以a减b的差。)这也为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尊严》教学反思

刘俊延

《尊严》是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说理性文章。它讲述了石油大王哈默在还没有成为富翁前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他是一个有尊严的人,正是因为他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尊严,并赢得了别人对他的尊重。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暴露了我对于教材挖掘不深,缺乏教学机智、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以及缺乏学法指导等方面的问题。

由于对教材没有深入地挖掘和领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自己还是“背课”的痕迹过重,课堂随机应变能力较差。整节课给人感觉总是“老师问,学生答”,没有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比如,设计学生初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时,我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谁赞美了哈默?是怎样赞美他的?二是为什么会赞美哈默?对于第一个问题,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所以看到问题后便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此时,由于我还不能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还是安排学生自读课文说出答案。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我在“背教案”。其实,遇到这种情况时,可让学生直接回答,然后再自读课文思考第二个问题。再如,本课的重点就是“尊严”的含意,但这一重点在我教学设计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反重强调哈默是有尊严的,但是教师并没有抓住这个词,让学生真正体会“尊严”在课文中的含意。在参考其他教师的实录以及自我反思后,我认为应该在课文教学伊始先让学生说一说字典上对于“尊严”一词的解释,以及自己对于“尊严”这个词的最初理解。在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自己对于“尊严”这个词的新的理解。再指导学生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让学生正确理解,当时杰克逊大叔其实并没有预见到哈默以后会成为百万富翁,而只是赞赏他的个性。说明只有一个有尊严的人在今后的生活中才会取得成功。此时,可以顺势力导,问学生:一个有尊严的人还应具备哪些品质?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除了尊严外还应具备其他好品质。最后升华主题,让学生对于那些同样也渴望成功的人说一句话。从而深化学生对于课文主题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学法指导。讲读课文的目的,是希望以讲读课文为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方法以及相关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在我的这节课上,却是教师在“牵着学生走,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整节课给人感觉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只是教师的一个陪衬而已。以分析哈默的语言为例,我事先将书中哈默的语言依次做成了课件,在授课过程中逐步出示,并让学生通过对比读体会哈默的性格。这样做虽然实出了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哈默的语言体会他的性格),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句子分析与课文相分离,并且没有更好地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我认为以下做法很值得尝试。那就是以“当„„时,哈默„„反映出哈默是怎样的人?”这样的形式,先带着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找到哈默的第一处语言,并进行分析,指导朗读。然后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再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言,完成练习,教师在此过程中再加以指导。这样既可以将课文分析与朗读指导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又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

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刘俊延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观鱼画鱼的,赞美了他做事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在阅读了课程标准和单元导读后我确立了4个教学目标。一是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忘我、融为一体”三个词语的意思;二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之间的关系;三是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的;四是培养学生做事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我认为这四个目标的是符合单元的训练目标的,也是符合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目标的定位做到了准确。

教学流程的设计科学清晰,第一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第二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鱼游到了我们的心中。整个教学过程隐含着内容和情感的主线,内容主线是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游到纸上,由此而展开学习小女孩的那句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以及描写青年画鱼的动作和神态的段落。情感的主线随着内容的主线而行走,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两条主线既齐头并进又相互交融。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词析句积累语言,抓住课文中语言的生发点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游”和“画”的对比朗读;想象鱼的动态的词语进行扩展读;将文字还原成真实的画面来读;通过音乐感受文字来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即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发展。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遗憾。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应当引导学生总结“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虽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学生对这层关系已经有所感悟,但还不是很明朗,如果用上“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学生的思维将更加的清晰。这节课的整体感觉比较“紧”,作为教师,我自己的情绪都没有调动起来,更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在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上不是那么的自然,这里还需要好好去设计。

篇11:小数教学片断分析

教学片段一:小数点认识的教学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圆点“·”)

师: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猜猜它可能是什么?

生1:我想到了小数点。

师:哦!别的同学还想到了什么?

生2:这个小圆点像芝麻。

生3:像小小的眼睛。

生4:像小蝌蚪。

教学片段二:小数组成部分的教学

师:每个小数里都有一个小数点, 仔细看, 小数点还把小数分成了两部分, 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

生1:数点前面的叫前面数, 后面的叫后面数。

生2:小数点前面的叫整数, 后面的叫小数。

生3:小数点前面的叫大数, 后面的叫小数。

教学片段三:小数读法的教学

师:10.560应怎么读呢?请你试着读一读。

生1:十点五百六十。

生2:十点五六零。

生3:一零点五六零。

师:有这么多种读法。到底谁读得对呢?请同学们来评一评。

生4:我认为第一位同学读得对。

生5:我认为第二位同学读得对。

生6:我认为…… (很多学生在座位上大声发表自己的意见)

以上是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小数的认识”一课中的几个教学片断。在听课的过程中, 笔者一方面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位青年教师在践行数学新课程理念上所作出的努力, 另一方面却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如知识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获得吗?教师为什么不作有效的讲解呢?教师在教学时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教学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吗?……于是笔者带着种种疑问, 在课后就上述几个教学片断与执教老师进行交流。

笔者:李老师, 你在让学生认识小数点时, 为什么要让学生猜想一下呢?

李:让学生猜小圆点是什么, 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使学生的思路开阔一些。

笔者:李老师, 让学生给小数的两个组成部分取名字, 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吗?

李: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小数各部分的课前认知程度,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自主探究, 有比较精彩的发言。但在教学中效果并不理想, 所以我也在思考, 可能直接传授会更好。

笔者:教学小数的读法时, 先让学生试读“10.560”这个小数, 然后再让学生评判谁读得对, 在教学中花了很多时间, 这样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

李:“10.560”这个小数对于不会读的学生来说, 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读法。让学生先试着读一读、评一评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并学习新知识, 当学生的观点不同时, 他们心里才会真正产生讨论合作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 笔者认为教师应发挥好适当的引导作用, 但有时还真不好调控。

二、思考

1. 在引导学生探究时不要忽视了传授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 “小数点的认识”、“小数的组成部分”、“小数的读法”这三个知识内容, 笔者认为都没有必要让学生探究, 应以教师的传授为主,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获得。因为这些知识的产生, 较少是数学上的逻辑拓展, 更多的是一种人为约定, 让学生探究, 学生也探究不出个所以然来。如“小数的组成部分”教学片断中让学生来“取名”的做法, 我们在很多公开课中都可以看到。笔者认为大多是教学上的一种“噱头”行为, 不可随意模仿。为使学生能正确、迅速掌握知识, 教师对这些知识就必须作深入浅出的讲解, 即“该出手时就出手”。令人欣慰的是, 这位青年教师已初步认识到了这点。

2. 在体现学科整合时不要让数学走样

在“小数点认识”的教学片断中, 我们发现这不像数学课, 像是语文教学中的“看图说话”。这种现象在时下的一些数学课堂中经常发生。在这里, 当有一位学生说“这个小圆点像小数点”后, 教师还让学生猜, 学生说出了像芝麻、像小小的眼睛、像小蝌蚪等之类的形象性比喻。如果是在语文课中, 这应该是很成功的“看图说话”, 但在数学课中, 这样的教学很值得商榷的。在与执教老师的交流中, 教师说这样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表面上看似乎并无过错, 但我们再一细想, 却不难发现这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偏差。在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应该从数学的角度出发, 应是一种数学思维的训练, 这与语文教学中“看图说话”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不同的。让学生认识小数点时, 实在没有让学生猜想的必要, 当第一位学生说出“像小数点”后, 教师就应顺势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 在倡导师生平等时不要使课堂失控

上一篇:设计艺术下一篇:未成年人法制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