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法制教育论文

2024-06-16

未成年人法制教育论文(精选6篇)

篇1:未成年人法制教育论文

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发言稿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向同学宣讲有关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其实,有些法制知识我也知道你们学习过,为什么呢?前不久,观看学生编写的法制小故事,很真实,也很深刻。其中有一位同学编写的毛阿敏偷税漏税的故事,使我深受启发,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且是你们内心深处法制意识的真实反映。在这里,我也给大家讲一个我亲眼目赌、令人沉思的真实故事。

事件发生上海某小区的住宅楼。这天正是星期日,三位初中生在四楼的楼道窗前嬉戏,甲失手将乙推出窗外,重重地从高达20米的四楼摔下来,当时乙的脸色铁青,血从鼻孔、耳孔直往外淌。后来,乙被市医院急救车救走。此时我给同学们出二个思考题:①因失手致伤乙,算不算违法?②如果甲违法,违反了什么法?结果应该是:如果医疗签定部门确定为重伤,首先甲这种行为造成的后果违法,其次甲违反了《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下面,我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基本原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三个方面,来给同学们讲一下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世纪以来,未成年人犯罪是全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根据法制教育的要求,在人、财、物上予以支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切实把学校法制教育作为全民普法工作的重要渠道建设好,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学校法制教育教材编写、教师培训等各项基础性建设。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和其他有关部门都要为学生广泛参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法制教育制度,制定评估、检查的具体标准,定期检查,使学校法制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要不断探索和总结新形势下的法制教育经验,推动这项工作取得更好地效果。

(一)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

未成年人时期,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是人从幼稚儿童时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处于这一特殊时期的人,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经历着一场巨变,从未成年人的心理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求知欲增强,交往需要增加,有虚荣心,喜欢刺激,富于幻想,易接受暗示,模仿力强,有好胜心,易于冲动,爱感情用事,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希望按自己的想法、兴趣去行事。认识问题直观、片面,缺乏成年人具备的分析判断、辨别能力。

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未成年人抵抗外部世界能力相当脆弱,一旦遇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很容易做出越轨的举动,实施违法犯罪。

(二)未成年人不良的个性倾向性

人的个性倾向性是个性中最冲动、最积极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的认识和活动的趋向与选择,个性倾向包括人的需要和动机、兴趣、信仰、观念体系等,不良个性倾向是大多数青少年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观心理因素。青少年的不良个性倾向在需要方面主要表现为:具有强烈的物质欲、权力欲、报复欲,在观念体系上,概括地说,主要表现为“五观”不端正,以自我为中心,只想索取,不愿奉献的极端利已的价值观,过份追求金钱、享乐、名利、实惠,讲究吃喝的人生观;善恶、美丑、荣辱、爱憎、是非、苦乐,得失完全颠倒的道德观;哥们义气高于一切的封建行帮式的友谊观;放荡不羁,崇尚低级感官刺激的性爱观。正是在这些强烈畸形的欲望驱使和错误观念的支配下,一些未成年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下面,我重点给同学们一下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希望同学们能引以为戒,拿起法制武器,把实际例子讲给父母听,纠正有些父母的不良家庭影响。

家庭是未成年人生活、成长的第一空间,是未成年人最早接触的小社会。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大染缸。这就要求有些同学,是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家庭在未成年人心目中的位臵,应该是最为重要的。父母代表社会对子女的教化也是最为深刻的,一些家教箴言、格言及家训会影响子女的一生,甚至有的还世代相传。调查与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的的身心在家庭这一环境中能否健康发展,与家长对家庭的责任感、态度,对子女的教育引导,与其自身性格和言行举止有着密切的联系,若父母对家庭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子女的态度适当,教育、引导得法,自身性格、言行举止良好,家庭的内聚力、亲和力增强,正面影响加大,子女实施不道德行为、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就很小。反之,子女受到负面影响大,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就大,甚至直接导致犯罪。

其中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不良因素主要有亲情过剩,疏于管教,家庭暴力,单亲家庭,不轨家庭五种。

亲情过剩。目前,在我国城镇,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些在“四二一”家庭结构中长大的独生子女,从小就受祖辈、父辈的百般宠爱,被过度的亲情所包围,在家庭俨然是一个小皇帝、小公主,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他们中一些人养成了不良性格,形成了不良意识和行为习惯,凡事总是先考虑自己,从个人角度出发,不达目的不罢休,因此达到个人目的,满足个人需要,他们可以不择手段,不受任何约束,甚至以身试法,以致违法犯罪。

疏于管教。一些家长对子女的管教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了对子女的管教义务,对子女身上的错误和缺点,或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或是蜻蜓点水,关心帮助不够;或是打骂了事。更有甚者,为了发家致富,有的家长竟迫使子女放弃学业去经商,不惜以子女成为新文盲为代价。生活疏于管教的家庭中的子女,因得不到父母及时而悉心的管教,形成不良品性,终由小错而大错,直到违法犯罪。

近年来,受国际毒潮泛滥的影响,我国新型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愈演愈烈,呈现出制毒、贩毒和消费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一些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不了解冰毒、摇头丸的严重危害,盲目吸食,造成我国滥用冰毒、摇头丸和氯胺酮等新型毒品人数持续上升,消费市场不断升级。吸贩新型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的发展蔓延,不仅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污染社会环境,而且严重损坏我国的国际形象,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公害,我们要坚决抵制新型毒品!

因不良家庭因素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如2007年上半年,上海一个少年暴力犯罪团伙共三十多人,最小的仅有11岁,最大的17岁,在追求称霸一方、为所欲为的目标下,以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吃干吐净为盟,排列坐次,三人成伙,五人成群,穿插结合,交替作案,渐渐发展成一个犯罪团伙,并于2007年底被公安部门依法逮捕。

我希望学生通过这次的法制宣传教育,在座的同学能认识违法、犯法的后果,坚决抑制不良的诱惑,与不良的行为作斗争,走真正的人生道路。

篇2:未成年人法制教育论文

考核方式

开卷考查、由学生平时完成; 考核形式:写论文

考核内容

1、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是目前比较受关注的话题。虽然有关法律明确禁止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进入网吧,但实际生活中却屡禁不止。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每个人可以就这个问题提出的自己的观点并阐明自己的理由。

2、字数在3000字以上。

考核要求

1、每个人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阐明自己的理由。

2、文章要有关键词和内容提要。

3、文章要有脚注和尾注。

5、不允许出现错别字和常识性错误。

篇3:未成年人法制教育论文

(一)中小学法制教育

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指我国各级中小学校由教师或相关人员通过一定的课程或其它形式,向中小学生传授相关法律知识,并以此提高中小学生法律素养和法制观念的教育。

(二)未成年人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概念界定

1. 未成年人概念的界定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未成年人是指法律上尚未达到法定成年年龄的人,是一个与成年人相对的概念,其表现在在校学生中一般包括初中及以下的学生,因此我们在此讨论的中小学生指的是初中生及小学生。

2. 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界定

未成年人犯罪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所谓狭义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触犯了我国刑法并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所谓广义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成年实施的就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其不仅包括违反刑法的犯罪行为,还包括一般的违法行为。本文讨论的未成年人犯罪既指广义上的未成年人犯罪。

二、我国中小学当前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法制内容欠缺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暴力化倾向严重,而我国当前中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需要。以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为例,初中学生要接受的法律知识在教材上就体现为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识,而这些法律知识更多的侧重于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等,被编入教材的法律知识相当的有限,很多与当前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法律常识都没有被提及,这不能不说是新课改在教材编辑方面的一大缺憾。

(二)中小学政治教师法律知识欠缺

当前我国中小学是采取分科的形式进行教学,各科都有相应的专业教师进行教授,政治课也不例外,因此在中小学教师的学科专业性比较强,只对自己那个学科比较精通,而其他学科要么懂很少要么不懂,政治老师也不例外,我国当前的大多中小学政治老师只是熟悉中小学的政治教材,而法律知识非常的欠缺。在当前我国中小学政法不分的情况下,教师的法律知识欠缺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法制教育的质量。

(三)中小学校法制教育的形式单一,教育方法落后

我国当前大多数中小学校的法制教育基本都采取课堂教学的模式,在教育方法上也是单纯的老师讲授,学生们在下面被动的接受,或者能够师生互动,但其效果并不佳。学生们课堂上听,课下死记硬背那些政治教材上的有限的法律知识,这样并不能真正的把这种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并不能激发中小学生对法制教育的兴趣,更不能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形成法制观念。

(四)中小学法制教育的落实缺乏制度上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八条规定:“学校应结合实际举办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预防未成年犯罪教育的工作效果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在宏观上为中小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并未提出相关具体的操作规范,这就使得法制教育在落实的过程中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质量难以保障。

三、加强中小学校的法制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一)完善中小学政治教材中的法律知识

在当前我国中小学中政法不分的情况下,为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必须完善中小学政治教材中的法律知识。教材编辑者应根据中小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编辑教材中的法律知识,例如,小学教材的法律知识内容应注重从感性上让小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而初中生则应在小学生所了解的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加强,并结合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多发案件及发展趋势让其重点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以真正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具体来说,完善中小学政治教材中法律知识的重点是初二的政治教材,根据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初二政治教材的法律常识那部分应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盗窃罪、抢劫罪、强奸罪、贩卖毒品罪、放火罪、共同犯罪等内容,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考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的相关内容,使中小学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从而真正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二)加强在职中小学政治教师的培训,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针对当前中小学政治教师法律知识缺乏的现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相关司法行政部门定期组织相关法律知识及法制教育技能培训,切实提高中小学政治教师的法律知识水平,并提高其对当前中小学法制教育必要性的认识,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提高其教学质量。同时,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中小学政治教师的时候应结合当前中小学法制教育需求的实际调整培养方案,注重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法制观念的形成,以为中小学校培养出合格的政治教师。

(三)丰富教学形式,更新教学方法

法律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十分枯燥的东西,如果教师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只是一味的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传授,势必会造成学生们的厌烦感,达不到应达到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应结合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们的法律意识提高和法制观念的形成,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四)为中小学校法制教育的落实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没有具体保障中小学法制教育落实的制度,中小学法制教育就不可能得到完全有效的落实,尤其是当前中小学法制教育还未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写进新课程标准的情况下,为中小学法制教育落实建立专门的保障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保障中小学法制教育落实的纲领性文件,并规定具体的评估标准,将中小学法制教育的落实情况纳入教学评估的体系中来。各级中小学校应针对法制教育成立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切实提高中小学学生的法律素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总之,中小学校的法制教育对培养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中小学生的法律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所在,相信在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级中小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学校的法制教育一定能够得到较好的落实,并收到良好的效果,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季俊昌、赵慧.当前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现状透视及改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33).

[2]席小华.学校法制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2).

篇4: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法制教育;人文关怀;未成年人

遵纪守法,应该说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对未成年人而言也不例外。我国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

“法”的作用,不仅是惩罚犯罪,更有着指导、教育、评价等诸多重要内容。俗话说:“独柴难烧,独子难教。”由于家长的宠爱,过度聚焦,期望過高,养教方式欠妥等原因,相当数量的独生子女家庭深深受到成才问题的困扰。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作为未成年人的独生子女,自控能力差,“免疫”能力低,加上平时娇生惯养,任性妄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如果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存在着不良诱惑,就有可能成为犯罪因素的温床。

笔者以为,为了保证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出现不良现象,杜绝非法情况的发生,有必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加强家庭,学校社区的密切配合,形成公共参与共同教育的合力

这当中,首先是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这样有利于学校与家庭同时从不同的角度,时间,空间,及时地预防和矫治未成年学生的不良行为。如此一来,学校与家庭之间,就有了同步化、全面化的优势。

二、加强学校与所在社区的沟通

人是周围环境的产物,学校所处社区状况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学校应加强与本校所在地的公安部门和居委会的沟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让在校学生有安全感。其次,对有可能诱导学生犯罪的场所,如歌舞厅.电子游戏厅.网吧.影碟出租屋等,应定期组织有关人员检查,如发现上述场所有违法行为,应配合公安,文化部门及时查处,把一切消极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教育的浓厚氛围

人文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故而,学校应在营造人文氛围上下一番工夫。如竖立古今中外名人的塑像、举办人文精神的专题讲座等。让校园在人文精神的感召下,不断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校园成为抵制社会上不良影响的坚强堡垒。

“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早期的人文教育对未成年孩子之素质的形成非常重要,重要到影响其一生。而人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和造就和谐发展的人。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忱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在如今高科技的信息时代,由于现代社会过于功利,产生了消费至上的道德沦丧。对此,印度总统卡拉姆曾说过:“如果孩子在学校没有受到价值观方面的教育,那么任何政府都无法建立透明或健全的社会。至少每周要上一个小时的德育课,要有出色的老师来教授这门课,从而提高年轻人的道德水准。”如此看来,人文教育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八次全国文化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上的讲话中深情地回顾了中华文化辉煌灿然的历史,极大地激起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站在这个角度看守法教育和人文教育之结合,其意义是非凡的。

篇5:未成年人法制教育论文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犯罪不是天生的,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罪犯,就会杀人抢劫,他都有一个过程,那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哪些呢?总结起来,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有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家庭的和学校的因素。我们来着重探讨一下未成年人的主观方面的原因。

未成年人个个“年轻气盛,血气方刚”,都具有敏感、好奇、喜欢冒险、爱模仿的特点。如果引导得当,这些特点就是优点,对吸收新鲜事物,探索未知事物都有好处。如果缺乏指导或引导不当,这些特点就会成为缺点。有句俗话说的好“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同时,未成年人也处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阶段,认识能力低,辨别能力差,看问题简单、片面,不知天高地厚,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很少经过深思熟虑,常常不顾后果。

二、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现实表现

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在发生未成年人犯罪前,就已沾染上了许多恶习。那么,这些不良行为有那些表现呢?编了几句顺口溜来形容:有些同学真糟糕,前后左右乱了套;上课总想把课逃,找人要到网吧找;不比学习谁更好,只比穿戴谁新潮;考起试来才动脑,八仙过海想偷抄;集体观念无处找,一说劳动就偷跑;哥们义气不得了;打架斗殴把架吵;当起小偷真勤劳;日伏夜出像野猫;为了弄钱走歪道,杀人抢劫都敢搞,坏事做尽被人告,最后乖乖进监牢。

1、厌恶学习,考试作弊。平时学习松懈,纪律观念淡薄,旷课、夜不归宿;为了应付考试,只好临场作弊,败坏了学习风气,从小养成了弄虚作假、欺诈投机的恶习。

2、厌恶劳动,追求享受。他们表现为崇尚吃喝玩乐,盲目同别人攀比,想吃好的,穿名牌的,用新潮的,玩刺激的。整天游手好闲,乱交朋友,忙于早恋,纹身吸毒,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3、不讲公德,为所欲为。他们往往缺乏社会公德、违反道德准则、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4、以大欺小,勒索钱财。特别是在校学生中,以强凌弱,以大压小,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他们向年纪小的同学要钱、要物,稍有不从,即大打出手,成为校园里的害群之马。

5、称兄道弟、哥们义气。有些同学平时拉帮结伙,打架斗殴,常常不问是非,聚众闹事,为“朋友”可以两肋插刀。同时,他们仗着人多众势,互相壮胆,这样就非常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学们,俗话说的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棵小树长弯了,简单方法伐掉就行了。一碗水不小心弄脏了,不能喝了,怎么办?没有关系,大不了我们不喝吧,然而一个未成年人出现了偏差,那就会影响他的人生。未成年人的心理防线是脆弱的,社会、学校、家庭都要行动起来,保护未成年人。此外,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对于增强未成年人的“免疫力”或自控力、防范于未然,远离犯罪,将有特殊的意义。

三、未成年人如何加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

未成年人如何加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

所谓犯罪的自我防范是指个人为减少被害的可能,进行自我保护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通俗地说,“预防”就是指通过外界的教导和帮助,结合未成年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来防范不良行为以及犯罪行为的发生,最终达到守法的目的,这里的“预防”关键体现在“提前”这个字眼。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未成年人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

实践证明未成年人一旦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性后要矫正过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因此,未成年人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经常学习法律知识,处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遵重社会公德,从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加强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二)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

自尊、自律、自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未成年人进行自我防范和赢得社会保护的途径。如果未成年人自甘堕落,外界再怎样帮助,也是无济于事的。

(三)增强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未成年人只有学好知识,特别是经常学习法律知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的诱惑,不阅读一些黄色书刊、电影、电视,不玩游戏机,不吸毒、不随便结交不良朋友,不参与赌博,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能力,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分清是非,未成年人还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未成年人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时候,及时逃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犯罪行为的随意侵害。

(四)加强未成年人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篇6:未成年人法制教育论文

——《未成年人保护法》系列教育

同学们:

今天主要讲一下《未成年人保护法》,我们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你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明天。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全面文明素养的人。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让孩子懂得尊重和善待生命,懂得遵守规则和秩序,懂得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这是家庭、学校、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学生也是一个特殊群体,特殊之处即在于你们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你们从心理上正处于从无知到有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时期,心理上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外界的侵犯。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对学生的保护,分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4个方面。

一、家庭保护

家庭保护是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小学生进行的保护。这种保护包括在生活上的关心照顾和思想上的教育培养。应该做什么呢?《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长和监护人提出了限制性的要求。

(1)不许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虐待是指用打骂、冻饿、捆绑、限制自由、强迫干重活、有病不给治等手段,对他人进行迫害。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是我的,想打想骂,别人管不着。他们遇到孩子做的事不随自己意,或因孩子有病、呆傻而虐待孩子,使孩子的身心都受到严重摧残。还有个别家长为了自己的快乐,把未成年的孩子扔掉或赶出家门,迫使孩子在外流浪,导致孩子受伤甚至死亡,这些都是触犯法律的。

在我国,小孩子同成年人一样,享有人身自由,父母对子女,不管是亲生的,还是抱养的,都不得虐待。

(2)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和残疾未成年人,这一条规定是对特殊未成年人的保护,也就是说,女孩子和男孩子是平等的,残疾孩子和健全孩子是平等的,谁也不许歧视你们看不起你们,更不允许侵害你们的权益。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很低,她们的人格得不到尊重。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至今还存在一些人的头脑中。特别是一些边远的山区、农村,女 孩子在家中备受歧视,一些父母认为,女孩子早晚要嫁人,能烧水做饭、生儿育女就行了,念不念书没关系,所以失学的青少年中,大多数是女孩子。我国政府对女童教育问题十分重视,要求各地采取措施,逐步降低、消除女童失学现象,使每年女童失学率不得超过2%。

二、学校保护

学校保护是指学校、幼儿园和其他教育机构对小学生实施的保护。主要讲一下小学生人身安全和健康。

哈尔滨市电碳厂子弟小学有一天组织学生到松花江上的冰雪游乐中心游玩,在途经江边时,他们没走专设的通道,而是抄近路从冰层上穿过,没想到冰层突然塌陷,20多名师生掉进3米多深的江水中,5名学生和1名教师不幸身亡。

近几年发生的等等一些恶性事件,都给人们带来了血的教训。要引起我们大家的重视!

三、社会保护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6条规定:“儿童食品、玩具、用具和游乐设施,不得有害于儿童的安全和健康。”这一条主要是针对一些工厂、商店和公共场所说的。就拿玩具来说吧,它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和幸福,但是如果玩具的质量低劣,也会威胁我们的健康和安全。此外,为了保护小学生的健康,《未成年人保护法》还规定:“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这一规定,可以使小学生避免被动吸烟,保证身体健康不受侵害。

学生除了在家庭和学校活动之外,还有不少时间是在社会上活动,比如到电影院看电影、到博物馆参观、到科技馆参加活动。到这些公共场所活动,可以使你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又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所以,国家特别重视这些文化设施的建设,让它们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服务。

四、司法保护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2条规定:“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对中小学生优惠开放。”在平时,小学生进入这些场所,票价一般都比成年人票价低,每逢节假日和寒暑假,各场所还要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竞赛,吸引广大青少年参加,培养你们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公共场所都对小学生优惠开放呢?不是。有些场所不仅不能优惠,而且还要禁止小学生进入。比如营业性歌舞厅,一般在晚上开放,是供成年人交谊和娱乐的地方,收费也比较高,不适合小学生。还有录像厅,可能会播放一些武打、侦探片,出现一些凶杀、格斗的镜头,青少年看后大脑会受刺激,如果盲目模仿,还会发生意外。因此,这些场所禁止小学生进入,是国家对小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国家要求,在这些营业性场所,要有明显的标牌标志,写上“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等字样,营业员不许向小学生出售门票。对于那些违反规定的经营者,有关部门要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屡教不改的还要受到法律制裁。阅读课外读物,是小学生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各种书、报、刊物、电子读物大量涌现,其中不免良莠混杂。一部好作品,可以陶冶小学生心灵,使你们奋发向上,勇于进取;而内容庸俗,格调低下,充满凶杀、恐怖的作品又可使思想还没定型的小学生不思学业,想入非非,或模仿作品中主人公行为,做出违法的事情。

上一篇:《小数加法》的教学片断和反思下一篇:学雷锋 讲文明 树新风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