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镇化战略

2024-06-18

推进城镇化战略(精选8篇)

篇1:推进城镇化战略

推动城乡一体化战略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如何进一步推动淮安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昨日,市委举行“季季谈”活动,听取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市委书记姚晓东,市委副书记练月琴,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亚青,副市长赵洪权等出席会议听取意见。

座谈会上,市政协副主席、民进淮安市委主委朱毅民,市政协副主席、民革淮安市委主委程刚,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淮安市委主委李玉峰,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范更生,民盟淮安市委主委周伟丁,民建淮安市委主委高岱明,市无党派知联会会长韦晓梅,九三学社淮安市委副主委陈伏涛等分别发言。大家围绕推进产业发展规划、镇村建设规划和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三规”融合,重点小城镇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在城镇化建设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以全民创业淮商崛起做强城乡一体化产业支撑等作了发言,为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献计献策。

“大家在深入调研、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作了非常好的发言,对市委市政府下一步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起到重要的启发、借鉴和推动作用。在市委市政府重大工作的部署安排决策和相关部门的具体工作中,将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予以采纳吸收。”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姚晓东说,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江苏工作提出了“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市委六届三次全会提出,把城乡一体化作为新时期淮安跨越发展的基础战略,把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高水平建设作为五个重点突破领域之一。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提出重点实施“九大工程”,努力实现“六个一体化”,在顶层设计上,把中央和省委的新要求与淮安的实际作了对接,全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

淮安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怎么搞?姚晓东强调,要围绕小城镇产业、居住、服务三大功能的发挥,坚持“多规融合、四化同步”,即:做到以人为本、合理布局、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城乡统筹,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路子。提高城乡统筹的水平、城乡规划同步推进的水平、小城镇建设的综合规划水平,因地制宜地发挥特色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不能千村一面。打造产业链,提高产业集聚度,进一步集聚人口,注重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低水平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高水平建设。

姚晓东希望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注重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和力量,相关部门要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在制定决策、实施决策的过程中,主动邀请相关同志、专家一起研究,听取意见,进一步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篇2:推进城镇化战略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11期

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大战略、大问题。特别是在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以及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研讨城镇化科学发展的问题,这很有必要,意义重大。

一、城镇化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

研究探索城镇化问题,应放在人类发展的大格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去思考。现代化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多层面、全方位转变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化是由工业革命引发和带来的,现代化的过程是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要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目标。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边缘,仍然提出到上世纪末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以后,又提出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明确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在我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更加坚定不移,就是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什么是现代化?什么样的国家是现代化国家?国际上有不同的标准。但无论从联合国的标准看,还是从经合组织的标准看,城镇人口和非农就业比例都是区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个很重要、很清晰的界限。我们说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国城镇化率比较低。而在实现了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基本上在75%~80%甚至更高,城镇人口比例和非农就业比例都很高。有人说,拉美一些国家城市化率也很高,有的国家甚至达到80%,为什么它们不叫发达国家而只能叫发展中国家?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出现了城市二元结构,解决不好产业和就业问题,出现了大量贫民窟,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5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一些人认为,中国也处在应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阶段。中国的情况确实比较特殊。人类历史上,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有上亿人口、几亿人口的,但像我们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现代化,没有先例可循,更何况我们要继续以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这更是人类现代化史上前所未有的。工业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主要标志,尽管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会面对粮食安全、能源资源支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等问题和挑战,但这条路是绕不过去的,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沿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走下去。

人均收入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从中等收入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人均收入必须提高到1万美元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城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能够一举托两头,有利于促进工农和城乡协调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城乡居民收入。我在河南工作时曾测算过,在农村人均1亩2分地上做文章,不可能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也不可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即使人均5亩地也难以做到,必须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也要看到,“三化”协调发展,是我们既定的目标,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城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这个基本判断要有清醒认识。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对城镇化与现代化、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等关系,做深入研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也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有意义、最具挑战的大问题,我们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探索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

二、城镇化是我国最大内需潜力之所在我多次讲过,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很多同志也有同感。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刚过50%,其中包括了半年以上常住人口。若按城镇户籍人口统计,城镇化率也就在35%左右。这说明我国实际的城镇化率还很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低于一些与我国发展阶段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左右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有不少同志提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对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要有一个积极的考虑。实际上户籍人口比率提高需要一个过程,真正实现起来是比较艰难的,需要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往前走。但反过来看,差距就是潜力。按照现行统计,我国过去2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按此计算,城镇化率再提高20个百分点,还需要较长的时期。考虑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化需要的时间会更长。真正的城镇化率应当是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最后基本公共服务也应该是公平均等的。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个巨大潜力,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

最近,联合国关于世界城市化展望的最新研究报告预计,中国城镇化从现在到2030年还会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届时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5%~70%左右。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也有类似的看法。目前我国每年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有1000多万,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量,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城镇人口还将增加3亿左右,相当于美国的人口总量。中国城镇化的规模和潜力,在世界发展史上是空前的。要看到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长期性、战略性、时代性,持续开拓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空间。

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民转为市民的过程,这意味着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意味着巨大消费潜力的释放。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1倍左右,人均消费也是农村居民的3.1倍左右。如果一个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至少将扩大到3倍以上。有的同志提到,一些地方有农民不想把户口迁到城里来,也有城里人反而想把户口迁到农村去,愿意选择在农村居住,这种现象国内外都存在,但这没有也不能改变城镇化的大趋势。我在山东淄博考察时,同一位农村妇女交谈,她说现在温饱不愁、衣食无忧,最大的愿望就是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我认为这就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所在。比如说,新建的农村社区有没有上下水?这是目前农村和城市一个很大的区别。千万不要小看上下水,当年美国罗斯福实施新政,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盖房子,而房子好不好,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有没有抽水马桶。后来有的经济学家就拿抽水马桶来衡量一个家庭是不是中等收入家庭。这可能不完全准确,但也是一个有效的衡量标准。

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还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农业土地生产率很高,但劳动生产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存在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当年,我在河南做过调查,种植1亩小麦需要用多少工,1年种两季要用多少工。那时农民1年务农的用工时间不超过2个月,现在14年过

去了,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用工时间会更短。这样看来,农村还有相当多的富余劳动力,或者说农民就业是不充分的。我国之所以保持了3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之所以能够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党的领导、制度优势、政策应对都很重要,但还有一个基本动力和重要基础,就是中国人民的勤劳,投入工作的时间很长。我在辽宁工作时注意到,东北农村有“猫冬”的习惯,后来慢慢发现城市赚钱的机会很多,务工的收入高,“猫冬”的人就少了,种完地就出门打工,多数人不愿意闲在家里。我国农业劳动力就业还不充分,还有相当大的空间,这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因此,从需求角度讲,城镇化有利于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从供给角度讲,城镇化有利于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释放城镇化带来的内需潜力,就不能抬高城镇化过程中人口转移的门槛。这几年,我们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也是为了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至于受阻。现在保障性安居工程中50%左右的任务是棚户区改造,就是为了避免出现城市二元结构,实际上有的城市已经出现了这类苗头,我们不能任其发展下去,否则就会出现“拉美现象”。对棚户区改造问题,需要高度重视。我们通常讲城乡之间二元结构制约现代化,实际上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对发展的影响也很大,这在拉美一些国家表现为城市贫民窟。在我国,城市棚户区也具有二元结构性质。一些老企业的职工、已在城市就业的外来人口包括许多农民工,在城里没有基本的居住条件,也就没有基本的发展环境,这制约了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对此,应做深入研究、详细测算、科学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扎实解决。这是一个长期任务,不可能在三五年内完成,因为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结合部可能还会冒出一些简陋而又集中的房子,还有城中村的问题,都需要不断研究解决。

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目的,除了有利于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外,就是要解决城镇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住房问题,并逐步让农民工进城后有个房子住,面积可以小一点,但得有住的地方。香港公屋和租屋占全部住房的50%,就是为了吸引各种劳动力群体,使城市充满活力。城市是一个综合体,它的有效运转和持续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支撑,需要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劳动者,就像有人形容的,城市不仅要有“拿手术刀”的,也要有“拿剃头刀”的,不仅要有“戴眼镜”的,也要有“戴安全帽”的。特别是我国城市正在快速发展之中,更需要一大批普通劳动者、建设者。我们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城市为这些普通劳动者和建设者提供安居乐业的环境,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城镇化需要不断强化产业支撑

城镇化与工业化,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城镇化需要产业发展来充实,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和创业,同时城镇化也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在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由于很好地协调了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实现了现代化。相反,在拉美一些国家,还有东南亚一些国家,现代化进程出现反复甚至停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没能跟进,企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创业问题解决不好,出现了城市贫民窟等社会问题。这正反两方面的情况,值得我们深思。推进城镇化,应当坚持城市发展与产业成长“两手抓”,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结合起来。

我国的工业化尚未完成,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特别是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美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提出了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最近国际上又在热议“第三次工业革命”,其基本特征是新一代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结合,以数字化制造、新型材料应用等为方向。我们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用更广阔的国际视野,顺应世界科技产业变革的新趋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同时应当看到,我国传

统产业在国际上具备相当的竞争优势,要注重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要引导产业向城市和园区集中,促进企业集聚发展。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那是对中国特色工业化的一种探索,对推进工业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模式今天已经走不下去了,需要集中布局、集聚发展,这也是大家已经形成的共识。

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城镇化创造了大量需求,服务业也就起来了。传统农业自给自足,而城市生产生活很大程度上是相互服务。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的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生活性服务业需求;城市生产要素的配臵、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就第二产业而言,随着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相应会减少一些就业。而服务业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信息化,但由于其自身特点,个性化要求非常高,发展的种类多、空间大,会大大增加劳动力就业。服务业是城镇就业最大的容纳器,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子也反映了这一点。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都在70%~80%以上,已经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比如,欧洲等发达国家在医疗服务方面的支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0%,美国高达17.6%。我国目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只有43%,就业比重只有36%,医疗服务支出比重约5%,发展的潜力很大。还要看到,我国目前有1.7亿老龄人口,社会呈老龄化趋势,发展老龄服务和医疗服务,能够形成一个就业容量很大的产业。我们要把推进城镇化与繁荣服务业结合起来,加强政策引导和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挖掘和释放其中蕴含的发展潜力。

四、保障粮食安全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

我国的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城镇化。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要立足自己解决粮食问题,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这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即使未来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5%~70%左右,还会有几亿人口在农村生产生活。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和重大问题。没有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城镇的繁荣与发展。纵观世界发展史,一些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曾因一度忽视农业、农村和农民,付出了惨痛代价。因此,绝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粮食来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这是必须始终坚持的。要算大账的话,推进城镇化是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河南同志给了一个数据,全省农村人均建设用地248平方米,远高于城镇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左右的水平。从理论上讲,城镇化可以大量节省建设用地,但实际操作并不那么简单,因为土地调整客观上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协调与匹配问题,需要创造必要的政策和体制条件。对此,在“三化”协调推进中要认真加以对待。

我国粮食生产虽然已实现“八连增”,但今后一个时期,随着人口增加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粮食的需求仍将呈刚性增长,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解决粮食问题,根本上要靠科技和农业现代化。我们应着眼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因地制宜用现代技术支撑农业、现代设施装备农业、现代组织方式经营农业,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牢牢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是关键。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项基本国策。必须切实处理好建设占地和耕地保护的关系,这个问题必须认真对待,以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五、推进城镇化需要深入研究一些重大问题

推进城镇化,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很多,不少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各地情况又有较大差异,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深入研究和探索一些重大问题,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路子。

第一,城镇化战略问题。这实际上是中国城镇化战略与现代化战略如何衔接的问题。可以说,实施城镇化战略,能够使我国巨大的回旋余地得以充分施展。我到欧洲去访问,对方担心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跟他们讲中国的城镇化前景,他们就会兴奋不已,觉得中国的市场实在太大,有合作的机会。如果只跟他们讲产业,讲中国要加快哪些产业的发展、提高哪些产业的层次,他们就觉得是在与他们竞争,就会琢磨怎么搞反倾销来限制我们。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该发展什么产业就发展什么产业,但也需要营造一个国际合作发展的空间。潜力巨大的中国城镇化,既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强大、最持久的内生动力,也是我国拓展与世界各国合作的新平台。因此,我们要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着眼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乃至站在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统筹研究和实施城镇化战略。

上世纪30年代,我国有一位地理学家胡焕庸,他画了一条线,一直被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所引用,称为“胡焕庸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的腾冲,大致是条45度的倾斜线。当时,这条线东南方占36%的国土居住着全国96%的人口,所以他断定这条线的东南方是最适合人居的。这些年也确实是东南方发展得快,人口聚集得多,但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有56个民族,如果都在这条线东南方发展,不利于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也不利于保障国家安全。城镇化布局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考虑国家安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呈明显的东高西低特征,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相对成熟的城市群都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城市发育明显不足,这导致了人口长距离大规模流动、资源大跨度调运,极大增加了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成本。如何在中西部一些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快培育新的城市群、形成新的增长极,值得认真谋划和推进。

我国在城镇化形态上,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城镇发展也不协调。目前,中小城市发育不够,小城镇数量多但规模小,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十分有限。1.9万多个建制镇建成区平均人口仅7000多人,相当多的镇不足5000人。怎样找出有效的办法,积极挖掘现有中小城市发展潜力,更好发展小城镇,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也是一项紧迫的课题。

第二,土地利用问题。人多地少是我国城镇化的最大制约因素。但在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上还有空间,这主要表现为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和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并不高,像黑龙江、河南这样的产粮大省,有效灌溉面积分别约为1/3和2/3,中低产田还有很大的改造空间。推进城镇化的过程是资源和要素在空间上优化的过程。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高效配臵,一定要坚持集约发展、有序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完善城镇建设用地标准,强化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挖掘存量用地潜力。比如,云南目前“城镇上山”的做法,也是城镇化中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一种探索。

现在,有些地方从农村人口转移、村庄变化的形势出发,在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引导农民向城镇、中心村适度集中居住。这种探索,启发了大家对提高城乡建设用地效率的思考。但如何规范运作,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避免出现农民“被动上楼”、耕地“占优补劣”等现象,需要在实践中切实把握好。还有征地制度改革,怎样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行合理的有差别的政策等问题,不少地方都有些实践。如何总结经验、更好顺利推进,也需要认真研究。

第三,户籍改革问题。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是推进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各地围绕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在居住登记、积分落户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为解决人口城镇化问题积累了一定经验。全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也正在研究之中。目前我国约有1.6亿的外出农民工,其中六成多在地级以上城市,两成多在县级城市,不到一成在小城镇。在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各类城市如何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科学制定农民

工落户条件,实行差别化户籍政策,需要做进一步研究探索。比如,在一些特大城市及大城市,如何既适当控制人口规模,又保持有活力的就业结构?在中小城市,如何鼓励人口融入,更好地发挥集聚功能?这些都要重点研究。在具体工作中,应充分尊重农民工自主选择的权利,以具备条件的农民工为重点推进试点,综合考虑户籍改革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化社会管理方面的双重作用。

第四,资源支撑问题。能源资源不足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这个国情决定了我国城镇化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走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子。当我国城镇化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时,将有10亿左右的人口在城市生活,能源资源能不能支撑、怎么支撑?确实需要深入研究。比如用电,目前全国人均用电量远没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城市用电水平又明显高于农村,农民变市民后即使按目前城市居民水平计算,用电量也会大幅增长,这就有一个怎么办、从哪里来的问题。还有油气资源,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4%。水也是如此,城镇居民用水高于农村居民,农民变市民后生活用水会大量增加。现在为了保障北京、天津等北方一些城市供水,已经实施大规模的南水北调工程,将来怎么办?这些都是制约因素。如何立足国内解决能源资源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第五,生态环境问题。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环境和生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前不久,社会热议PM2.5问题,也说明了这一点。虽然农业污染量也比较大,但随着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水环境和空气环境污染的问题会更加突出。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在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中抓住重点领域和环节,推进节能减排,如何在城镇居民中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也是一篇具有全局意义的大文章。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需要立足国情、开拓视野,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也需要一些重大的政策考量。目前,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要明确长远方向和战略任务,提出一些重大思路和举措,以指导全国以及各地的城镇化。在市县层面,也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三规合一”,以便更好地把各方面工作统筹起来。

篇3:推进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推进城镇化, 是实现需求结构转型的重要动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 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内需不足。从战略上推进城镇化, 可以扩大内需,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社会投资需求水平。按照经济学家厉以宁的观点, 城镇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 就会有2000万农民进城, 他们主要进入到县城和比较大一些的城镇, 这就需要盖房子、修马路、办学校、办医院、公共服务设施、水电建设等等,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 全世界罕有, 因此城镇化的推行将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从1949年到2008年, 我国的城市化率, 从新中国成立初的大致10%, 发展到2009年上升到49.7%。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镇人口一般在60%, 发达国家80%~90%以上。这样的话, 今后十年如果每年城镇人口提高一个百分点, 就形成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

推进城镇化, 是实现产业发展转型的有效途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 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重要任务。城镇化作为城乡资源要素融合尤其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城乡产业互促共进的过程, 是以非农产业聚集发展为前提的, 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产业空间布局和生产要素区域重组。从战略上推进城镇化, 不仅能推动城乡各种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 而且还能推动商贸、旅游、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发展更能推动城乡产业集群发展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推进城镇化, 是优化区域和城乡结构、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载体。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核心内容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 关键就是要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双轮驱动”。城镇化可以带动人口、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配置的空间变化, 是优化区域和城乡结构、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抓手。从战略上推进城镇化, 必须从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高度, 打破城乡二元体制, 统筹区域和城乡经济社会关系, 促进区域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来统一规划、通盘考虑, 把区域和城乡存在的问题综合起来统筹解决;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及欠发达地区的支持, 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 使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推进城镇化, 是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实现创新驱动型增长的根本动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必须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 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这就要求在投入要素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 实现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城镇化作为城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发展过程, 对科技创新有巨大需求。从世界各国城镇化的发展规律看, 城镇化的过程不仅是产业集聚、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园区不断拓展的过程, 而且也是教育、科技、文化、生态等不断提升的过程, 也是城镇科技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过程。对我国来说,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探索低碳、绿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因此, 从战略上推进城镇化, 应当由注重城镇化规模的简单扩张向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转变更加注重自主创新, 依靠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 加大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 促进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推进城镇化, 是促进农民增收、优化分配结构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但是, 和城镇的发展水平相比, 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居民收入等方面与城镇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从1978年的2.47∶1扩大到2009年的3.33∶1, 城乡居民收入达到30年最高, 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消费, 乃至已经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的推挤, 既可以解决农村广大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同时城镇的非农产业的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有关部门统计, 农民工的收入中, 打工收入已占了近40%, 在农民增加收入方面, 工资性收入贡献率占到50%以上, 最高的时候达到60%。就业问题对于稳定农业的发展、保农民增收影响很大。因此, 从战略上推进城镇化, 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小城乡居民的差距, 从而很好推挤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良性化发展。

摘要:2009年中央工作会议和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对城镇化的发展做出部署, 如何从战略高度来审视中央在当今国际国内条件下所作出推进城镇化的决策, 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方式,优化结构

参考文献

[1]陈锡文.中小城市迎来黄金期.

[2]陈忠.有特色城镇现代化的建构路径.

[3]盛广耀.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内涵解读.

[4]徐良仙.以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篇4:推进城镇化战略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袁湘江表示,自2002年提出城镇化的建设目标以来,经过十年的奋斗,湖南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2年,湖南省城镇化率从32%增至46.7%,年均增长1.47个百分点,成为近20年城镇化推进速度最快的时期。全省县以上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82.3%,自来水和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3%和83%,人均道路面积13.6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2平方米,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40.22平方米和46.54平方米。

当前,湖南省城镇化正处在一个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许多重大机遇。一是从城镇化发展规律看,湖南省城镇化水平已超过30%,进入国际公认的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二是从区域发展格局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已经进入优化发展阶段,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外地务工人员开始回流,湖南省作为中部省份将会成为新一轮城镇化发展的重心;三是从国家宏观政策看,中央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内需、稳增长的战略重点,将进一步加大对城镇化的政策支持力度,消除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加快构建“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将为湖南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四是从内部条件看,经过多年的努力,湖南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正在形成,城镇时空距离不断缩小,为城镇建设和城市群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环长株潭城市群、湘南、大湘西“三大板块”全部被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篇5:第推进特色城镇化

2006-6-19 16:20:0

4坚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增强特色的原则和“1412”发展思路,优先发展中心城市,重点发展县城,突出抓好中心集镇和示范性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各具特色、统筹发展的格局。第十七章提高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

按照构建组团式城市格局要求,优化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注重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充分发挥晋城市作为晋豫两省经济联系的支点和山西对外开放的东南门户作用,实施对接中原城市群,融入中原城市圈的发展战略,加强与中原城市群及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联系,协调与长治、临汾、焦作、洛阳、济源等周边城市的职能分工,统筹考虑资源开发、产业发展与布局、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成为山西与中原之间经济文化联系的重要纽带。

第一节优化城市发展空间

依据晋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以泽州路和凤台街为界形成城市四大功能区。西北地区主要是旧城区,是目前中心城市中基础设施差、环境质量差、影响城市整体形象的重点区域,“十一五”期间要把西北区的改造列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拓宽东西大街、打通建设路、改造旧城区;东北地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逐步发展成为城市产业发展创新基地;东南地区是市区发展潜力大、可塑性强的地区,要逐步发展成为教育科研中心和新的商务中心;西南地区主要承担旧城人口的疏解和新增人口的居住,是城市主要的居住地区。“十一五”期间要逐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建设中,要把新城的扩展和老城的改造统筹考虑、相互兼顾、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第二节构建城市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城市产业集群。市区内的产业要逐步由资源型向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改组改造传统工业,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信息、咨询、法律、会计、技术服务、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业。将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全市科技教育人才的高地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

第三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城市综合功能,提升特色品位,改善管理水平和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现代化程度。加强城市道路、供水、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建设。高度重视城市消防和人民防空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城市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第十八章搞好县城和中心集镇建设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推进县城和中心集镇建设。

第一节四个县级城镇建设

高平市城市发展初具规模,产业布局初步形成,要重点发展煤化工、机械加工制造、农产品加工、服装加工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阳城县县城发展要结合“一城三区”原则,加快城市区域间快速交通网络建设,主城区以加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东城区以交通、化工和纺织业为主,建瓷区以建筑陶瓷产业为主,城镇发展向特色山城发展。沁水、陵川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丽,要加快旅游业发展,创建有特色的旅游城镇。

第二节加快中心集镇建设

打破城乡分割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与小城镇发展相适应的户籍、住房、就业、教育、保障等配套制度。中心集镇建设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搞好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城区北石店、泽州巴公、南村、高平马村、河西、阳城北留、润城、陵川平城、礼义、沁水嘉峰等全市重点小城镇建设,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镇区面积,提高产业聚集能力,增强人口吸纳能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城镇。

第十九章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围绕“农民增收、工业增效、财政增长、后劲增强”的目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县域经济整体跨越。

篇6:推进城镇化情况汇报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县农业局认证贯彻落实《玉溪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建设的决定》,坚持“农业稳县”发展战略,立足于XX县农业资源优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土地流转为载体,以引进项目为核心,支持鼓励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鼓励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引导农民向市民转变,形成XX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色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巩固烤烟支柱地位,积极发展现代化、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一是大力推动农业资源流转和整合。以土地整合、流转为中心,推动包括土地、技术、劳力等各种农业要素在内的农业资源流转与整合,促进农业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园区化管理、现代化经营、国际化销售”的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以农业龙头企业为载体,大力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先富农民向城镇集中”,探索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模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和农民身份转变。二是着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推广适合XX县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充分挖掘潜力、发挥优势、营造特色,依托XX山水优势,建设现代化高新生态农业区和旅游农业生产基地。梁王山区域重点发展特种畜禽养殖、反季节蔬菜、冷凉水果等生态农业。九村区域一立体农业为发展方向,建立多物种共

1栖、多级别循环、多方式开发利用的立体农业模式,重点建设优质烤烟基地、特色水果基地、林下养殖基地、生猪养殖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龙街区域以观光农业为发展方向,以服务主题公园为中心,重点发展高科技农业,建立小型农、林、禽生产基地和特色矮化果园、菜园、花园等,以服务游客为主要目的。右所至海口区域,以休闲农业为发展方向,以改造传统农业为中心,结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重点建设特色林果、花卉苗木、蓝莓、农家乐等休闲农业基地。三是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增强对农业服务体系,尤其是技术服务体系是农业发展出路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对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确保农业服务体系稳定运行。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种服务,重点建设包括镇农业农机工作站、种子站、土肥站、植检植保站、经作站、农推站的“种植业服务体系”和包括畜牧兽医站、水产站等的“养殖服务体系”以及包括农经站、农机站、能源站等的“经营管理服务体系”。加大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建设力度,引导商铺向市场集中,配套建立市场综合服务中心、电子监控中心、农药残留检验检测中心、地衡检斤中心、交易大厅、常温仓储库房、冷库等市场要素设施,形成“产、供、销、科、贸、工、农一体化”的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四是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安全是一切经济发展的后盾。近几年,XX县蔬菜发展面积大,品种多,农药、化肥施用不科学,给农产品质量带来很大难度,建立一支高素质、业务强、反应快的专业队

伍和设施设备,预防控制、阻止外来疫病的传入,大幅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减轻农业对抚仙湖的污染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XX县农业局

篇7: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人向我们中国发起的一次侵略战争,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肆意妄为,犯下了不可磨灭的滔天罪行。在这次战争中有三十余万中国人被日本侵略者残忍的烧死,活埋,刺死,以各种残忍的手段夺取同胞们的生命,他们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任凭侵略者在他们身上残暴地发泄着。

纪录片上记载着,当日本军人攻打南京城时,人们惊慌失措的向火车站跑去,企图坐上火车离开。人们正在上车时,突然,前方出现了五架日军的飞机“隆隆”的朝这边飞来。只听见几声爆炸声后,眼前出现的情景让人惨不忍睹,房屋瞬间倒塌,有的人被炸的四分五裂血肉模糊,街道上血流成河。在血泊中有一个幸存的小孩,坐在刚刚死去的亲人面前哭啼,声音嘶哑的喊着“爸爸,妈妈”.

想到1937年,中国有多少幸福的家庭,遭到了妻离子散的痛苦,有多少孩子失去了亲人,流落街头,被日本人凌辱,虐待,想到这一幕,我的心就像被揪了一下。

今天是20xx年12月13日,也是国家公祭日。同学们为了纪念这一天,在学校举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少年强则国强,所以我们要热爱祖国,怎样爱国呢?首先,我们要爱父母,爱师长,爱集体;我们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做一个有用之人,用科学振兴祖国;我们要锻炼好身体,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的为祖国服务。

报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祖国的重任。

篇8:推进城镇化战略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成为农民工, 当前河北省农民工达1530多万人, 占全国农民工总数量的6%, 他们大多集中在建筑行业, 比例高达32.7%。

众所周知, 老一代农民工他们由于受文化程度和“恋乡”情结的影响, 他们来城市打工就是以挣钱为目的, 他们的愿望较为单纯, 只是希望通过打工挣钱回家盖房、娶亲, 供养孩子和老人, 他们想通过打工留在城市成为市民的愿望不是非常的强烈;而当前新型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 他们的“恋乡情结”较弱,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奔着圆他们的“城市梦”来到城市打工的, 他们希望通过在城市的打工能够成为市民, 成为“城市人”, 希望将来能够永远留在城市工作和生活, 同时子女能够在城市读书和生存, 他们对融入城市并能够公平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然而, 农民工进城后由于社会地位较低、收入无保障, 再加上工作条件艰苦、子女教育及住房保障问题很难解决, 导致他们在城市的发展中出现众多问题。长期下去终究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及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实施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战略, 推进我省农民工市民化意义

(一) 能够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

新型城镇化不是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和空间的扩张, 其关键是人的城镇化。农民工进城后不但希望在城镇工作, 他们更希望长期留在城镇生活, 实现农民—农民工—城镇居民的顺利转型。农民工市民化后他们成为城市的主人, 能够为城市的建设增砖添瓦, 这样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

(二) 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大批专业型、技能型人才, 然而据有关资料统计, 我省乃至全国近年来却多次出现“用工荒”现象, 用工荒的出现是多方原因造成的, 当然也包括农民工的一些权利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一些政策在一些地方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农民工在城市中找不到自身的地位和生存的价值等等。“用工荒”的出现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产生非常大的阻碍作用, 而实施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战略, 推进我省农民工市民化恰是解决“用工荒”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三实施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战略, 推进我省农民工市民化对策

(一) 以省级政府为主导, 为农民工搭建培训平台, 通过培训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 从而为农民工市民化奠定基础

据调查发现, 河北省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总体偏低, 他们中受教育程度以初中水平居多, 占总数的53.8%, 有高中学历的占26.16%, 小学以下的占18.92%,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最少, 仅仅为1.11%。通过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农民工要想在城市中立足, 要想成为城市的主人、想与城市人享有平等的权利, 他们必须通过培训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要有一个系统的规划, 要有长期稳定的接收单位, 不能这个单位负责两个月, 那个单位负责三个月, 那样不利于农民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长远规划来看, 农民工培训应以省级政府为主导, 省级政府给予农民工培训政策和财政上的大力支持, 最好让拥有职业教育经验的职业院校来承担农民工培训任务, 实施农民工素质培养与职业教育的有效对接, 从而使农民工教育培训系统化。在财政方面, 尽量做到农民工系统培训政府全额投入, 对农民工方面实行全免费, 并实行技能培训的补贴政策, 这样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前, 我省100余所高校中有半数以上为职业技术院校。这些职业技术院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已经基本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也在职业技术培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并且许多院校已与相应企业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校企合作。在农民工教育培训方面, 可以以省级政府机构作为主导, 统筹教育培训资源, 明确部分院校在农民工培训体系中的定位和所要接受的任务, 以满足当地对农民工的输出培训与输入培训需要, 满足企业对农民工技能掌握的需要。

为调动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政府机关可出台相应的政策, 要求用人单位聘用的人必须具有上岗证及相应的专业资格证。这样就迫使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前不得不参与政府提供的培训, 在取得资格证书后正式上岗。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提升了农民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为将来顺利就业打下基础。与此同时, 为把农民工培训长期、系统、规范地做下去, 政府机构也应把职业院校接受农民工培训任务作为对职业院校的一项重要考核标准。

(二) 推进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 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 提升公共服务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保障农民工的正常权益,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在农民工通过培训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并获得工作岗位后, 政府也要为农民工在城市扎根提供其他政策支持。如:全面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 逐步推进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居住地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 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

在农民工市民化方面, 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公共服务体制的改革, 它是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前提, 如果没有公共服务, 一纸户籍的改变没有任何意义,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因此, 我们首先要给予“离乡背井”来城市打拼的农民工精神上的关怀, 不能把他们视为城市的“二等公民”。要让有意愿融入城市的农民工享受同样的基本公共服务, 享有同等的市民权利。因此, 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 关心和帮助在城镇化发展中贡献力量的农民工, 帮助他们在后续的城市生活中灵活就业。我们要自始至终明白一个道理:城镇化不等于盖高楼、建广场, 只有让这些农民工有稳定住所、获得医疗保障、孩子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他们才会在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中贡献更大的力量。同时, 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包括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要逐步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

参考文献

[1]陈彩娟.城市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亟需加强[J].政策瞭望, 2011 (5)

[2]单廷民.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现状与对策[J].决策探索, 2011 (6)

[3]李彦.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现状分析[J].成人教育, 2011 (7)

[4]边立民.农民素质问题与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 2011

上一篇:通讯社记者团纳新计划下一篇:辛德勒的名单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