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镇化

2024-04-18

推进城镇化(共6篇)

篇1:推进城镇化

第五篇 推进特色城镇化

2006-6-19 16:20:0

4坚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增强特色的原则和“1412”发展思路,优先发展中心城市,重点发展县城,突出抓好中心集镇和示范性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各具特色、统筹发展的格局。第十七章提高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

按照构建组团式城市格局要求,优化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注重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充分发挥晋城市作为晋豫两省经济联系的支点和山西对外开放的东南门户作用,实施对接中原城市群,融入中原城市圈的发展战略,加强与中原城市群及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联系,协调与长治、临汾、焦作、洛阳、济源等周边城市的职能分工,统筹考虑资源开发、产业发展与布局、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成为山西与中原之间经济文化联系的重要纽带。

第一节优化城市发展空间

依据晋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以泽州路和凤台街为界形成城市四大功能区。西北地区主要是旧城区,是目前中心城市中基础设施差、环境质量差、影响城市整体形象的重点区域,“十一五”期间要把西北区的改造列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拓宽东西大街、打通建设路、改造旧城区;东北地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逐步发展成为城市产业发展创新基地;东南地区是市区发展潜力大、可塑性强的地区,要逐步发展成为教育科研中心和新的商务中心;西南地区主要承担旧城人口的疏解和新增人口的居住,是城市主要的居住地区。“十一五”期间要逐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建设中,要把新城的扩展和老城的改造统筹考虑、相互兼顾、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第二节构建城市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城市产业集群。市区内的产业要逐步由资源型向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改组改造传统工业,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信息、咨询、法律、会计、技术服务、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业。将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全市科技教育人才的高地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

第三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城市综合功能,提升特色品位,改善管理水平和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现代化程度。加强城市道路、供水、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建设。高度重视城市消防和人民防空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城市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第十八章搞好县城和中心集镇建设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推进县城和中心集镇建设。

第一节四个县级城镇建设

高平市城市发展初具规模,产业布局初步形成,要重点发展煤化工、机械加工制造、农产品加工、服装加工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阳城县县城发展要结合“一城三区”原则,加快城市区域间快速交通网络建设,主城区以加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东城区以交通、化工和纺织业为主,建瓷区以建筑陶瓷产业为主,城镇发展向特色山城发展。沁水、陵川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丽,要加快旅游业发展,创建有特色的旅游城镇。

第二节加快中心集镇建设

打破城乡分割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与小城镇发展相适应的户籍、住房、就业、教育、保障等配套制度。中心集镇建设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搞好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城区北石店、泽州巴公、南村、高平马村、河西、阳城北留、润城、陵川平城、礼义、沁水嘉峰等全市重点小城镇建设,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镇区面积,提高产业聚集能力,增强人口吸纳能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城镇。

第十九章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围绕“农民增收、工业增效、财政增长、后劲增强”的目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县域经济整体跨越。

积极发展民营经济,着力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为“强县(市、区)富民”提供强大动力。建立完善中小企业风险担保机制,大力扶持符合产业政策、具有发展潜力、能够安排就业的中小企业。发挥比较优势,把发展优势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和建设县乡财源结合起来,加快形成县域特色产业。落实省委、省政府扩大县级管理权限、实行财政支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和强化科技人才支持等优惠政策,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按照“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区)率先发展。

篇2:推进城镇化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为46%,与工业化国家70%的城镇化水平还差20多个百分点。如何利用这个空间,是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所在。农村城镇介于乡村和大中城市之间,既有别于农村和大中城市,又具有农村和大中城市的某些特点。农村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中间媒介作用,能够有效调节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之一。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树立“以农为本”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理念。“以农为本”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农村城镇化建设,一切都要以有利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为前提,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有效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进程,逐渐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要对农村城镇化建设进行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科学规划决定了农村城镇化的未来发展空间。调研论证、科学规划要根据当地资源、产业、区位、文化等现实状况和优势特色,充分发掘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才能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明确城镇的功能定位。科学规划要有前瞻性,要具有对未来农村发展的可融性,同时又要考虑区域内的协调性。可融性就是要对未来发展的空间留有余地,区域协调性,就是要考虑一定半径之内区域的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可融性和协调性将决定今后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决定未来农村城镇化道路能走多远的问题。

三、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夯实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工业化前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是农业贡献工业和城市,导致几十年来国家对农业农村投入严重不足。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已经势在必行。近几年农业自然灾害的频发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今年西南地区的大旱,再一次暴露了我们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欠账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2004年至2010年,中共中央连续七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并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这既需要投入切实到位,也需要我们在建设中要结合当地现有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对基础设施进行科学改造和完善,使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

四、要有效解决农业人口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这是民生之本。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造成现有劳动力素质不能很好满足城镇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现了“需求人才短缺与现有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这就要在城镇化进程中,除了贯彻落实好已经实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外,还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就业平台;还要充分发挥本地的教育和科研优势,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

五、要着力破解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制约因素,提高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土地分散经营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极大限制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普遍推广和应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资金短缺是制约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又一因素。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于资金短缺问题,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已经提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但也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市场,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品牌农业,实现农产品的高效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

六、要协调做好三产之间的发展,为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但产业的发展要以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为前提,发展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绝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发展。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特点,要对现有的乡镇企业进行积极引导,通过合并重组,鼓励科技创新等方式提高企业的升级改造,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申请规划工业产业集中区,形成产业集聚群,同时也要制定相关政策,发展优质的服务业,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做到产业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七、要积极做好农村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社会问题,切实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农村家庭现在已经到了独生子女的时代,空巢老人现象将在城乡普遍存在,农村老龄化现象使农村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健全和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迫在眉睫,要解决和落实好城乡政策的衔接工作,保障城乡人员能够有保障的流动,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借鉴国内外解决人口老龄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农村城镇进行试点,尽早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要想稳步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加快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全面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产业水平和经济实力,特别是要提高城镇对人口和就业的吸纳能力。要以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吸纳人口和就业、带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在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要优先倾斜。

大力发展县城和重点镇。县城和重点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吸纳人口和就业方面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发展,不仅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还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

跨区域流动带来的种种问题。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既不存在大城市成本高、交通、住房以及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压力大的问题,又可以通过产业的集聚、基础设施的改善形成明显的优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道路、用水、用电条件,启动实施新一轮的农村电网改造,扩大农村户用沼气规模,增加对沼气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补贴,开展农村清洁工程。抓住当前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

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都必须坚决保护好耕地。城镇化必然要占用一定的土地,但我们的国情决定了城镇建设必须走节约集约用地的道路。所以,不论是推进城镇化还是新农村建设,都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都不能损害农民的土地权益。要保持土地利用规划、用地计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努力提高现有建设用地使用效率,防止盲目圈占土地。要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篇3: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党中央制定的一项符合中国国情的全局性战略部署。新型城镇化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新型城镇化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王牌”力量。党的十八强调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提出要能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有条不紊的积极推进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城市的各种待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更是有针对性的指出,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从实际层面上看,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对于中国社会的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可以预见未来小城镇 (包括村镇) 将成为城镇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农民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农民进城, 即农民入居城镇, 享受上学、就业、医疗、低保、养老等方面的市民待遇;另一种是就地城镇化, 即农村人口不向大中城市迁移, 而是以中小城镇甚至是村为依托, 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 发展社会事业, 提高自身素质, 改变生活方式, 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从农业转移出来的人口加上回流的人口, 围绕农业的深加工、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小城镇将是未来城镇化的一条重要线索。今后, 中国要走新型城镇化之路, 要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 采取“老城区+新城区+新社区”的模式。也就是说, 农民不仅要进入老城区、新城区, 还要进入以新农村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新社区。只要公共服务到位了, 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了, 新农村就可以由村的管理变为社区管理模式。

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能够顺利实现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各地要根据实际, 制定相关政策, 有序的解决辖区内农村转移人口在当地小城镇的落户问题。这样做, 对于解决日益凸显的城市病, 意义重大。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后发地区来说, 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大中城市, 无疑为城市交通、环境、资源和社会管理等造成巨大压力, 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近就业, 推进城镇化进程, 符合广大农民的发展意愿。就地就近城镇化是后发地区的必然抉择。通过农民进城实现城镇化存在很多问题。大量流动人口单向流入大中型城市, 造成城市拥挤、社会福利的成本上升、社会管理跟不上等问题。而一个地区的国家公共资源是有限的, 倘若分摊给大量进城的人, 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同时, 城市过度发展, 会出现资源稀缺、环境破坏等问题。另外, 农民外出打工, 照顾不了老人、孩子, 也无人种地, 导致农村凋敝。这些问题在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 而农民就地城镇化能够大大减少大规模的异地流动而付出的巨大社会代价, 降低农民外出务工成本, 更大程度的降低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的上学、生产、生活问题, 同时大幅度的缓解城市压力。因此, 如何引导和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 进而实现大、中、小城市和村镇协调发展, 就具有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必须要有系统谋划和产业支撑。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必须要融入到大中小城市, 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体系中, 用系统思维谋划, 不可单打独斗。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要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通过合理布局, 科学谋划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大格局, 通过农业适度规模化集中经营,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有序流动,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建设, 不断改变农村的落后社会面貌、转变农业社会管理体制、提升农民生产生活的文明程度,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和谐局面。因此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必须要有系统思维, 这样农民就地城镇化才会有强大的物质和体制支撑。同时必须充分认识产业是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支撑, 没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就会有持续的健康的农民就地城镇化发展。要高度重视产业支撑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作用, 立足农村实际推动农业产业与城镇化的双赢。产业的大发展是城镇化的强力支撑, 同时城镇化的推进又会为产业的发展聚集要素。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过程中要循序渐进, 杜绝贪大求快, 一定要有好的产业集聚, 坚持就业为本, 强化产业支撑。就地城镇化, 绝不是发展要素的简单拼凑, 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真正让农民获得实惠。有城必先有业, 要有好的产业, 要有充足的农民就业, 这就要拉伸农业产业链条, 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提高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要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培育农业品牌, 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拓宽农民的就业途径。

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必须要打破固有的思想束缚和政绩冲动。在经济增长冲动强劲的政绩观下, 实现城镇化、工业化拉动增长的惯性思维下, 如何推进欠发达地区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 处理好城镇化、工业化与生态文明的协调推进, 如何把小城镇的发展系统的纳入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中统筹谋划, 如何统筹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向农村注入和倾斜等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政绩考核体制, 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打破长期形成的重城市轻农村的观念桎梏, 冲破那种认为社会文明的进步就是要高楼林立, 农村越少越好, 甚至消灭农村的思想束缚。

摘要:中国已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但是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特别是城乡差距还很大, 城镇化是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 这已成社会各界共识。要能够不断推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发展,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来吸纳就业发挥人口聚集功能, 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必须要有系统谋划和产业支撑。

关键词:农民,就地城镇化,产业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

篇4:围绕旅游推进城镇化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张家界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城镇化是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中最主要的物理特征和社会形态向高层发展的客观表现形式。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城镇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先进文化的集聚地,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明显地起着主导作用和决定性的影响。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城镇化已进入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地区间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已集中体现为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建市以来,我市城镇化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城镇化发展速度居全省前列,但仍处于落后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城镇化目标要求差距较大,推进城镇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旅游业是张家界的支柱产业。城市是旅游产业的载体,是游客的聚散地,也是旅游的目的地。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不仅要建好景区,而且要建好城市。风景美丽,城市漂亮,才是真正的旅游胜地。目前,我市城市建设与景区建设极不协调,城市发展与旅游发展要求也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不配套,城市环境有待改善,城市经济活力不强,市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所有这些,严重阻碍着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增长方式转型。推进城镇化,加快城市发展,已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镇规划和建设

搞好城镇规划和建设,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真正使城镇规划和建设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城镇规划是城镇发展和建设的蓝图,是政府管理城镇和调控城镇发展的重要手段。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镇规划工作,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把满足市民和游客的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镇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编制规划。张家界城市发展定位是面向国际的山水旅游城市,要围绕这个定位,适时修编城市规划,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合理保护和利用城市资源,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总规和详规,老城与新城,硬件与软件,产业建设与人文建设的关系,凸显山水生态旅游个性,展示民族文化底蕴,塑造鲜明的城市形象。要认真贯彻落实《城市规划法》,增强城镇规划的法制意识,严格执行现有规划,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逐步把规划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以建设市城区为重点,抓好慈利、桑植县城和一批重点城镇的扩容提质,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保证全市城镇化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发展竞争力。逐步扩大城镇规模,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将城镇规模扩展到城郊区,降低人口密度,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好城镇自然生态,加强城镇环境保护,下决心治理城镇污染,努力提高城镇环境质量。坚持把城镇绿化与增强生态功能结合起来,加强城镇防护林、风景林建设,大力推进公共绿化和庭院绿化,增强人均绿地面积。加强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卫生条件和排污条件。真正让城镇居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到放心的食物,看到绿色的世界,在优良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三、加快推进城镇各项改革

近几年,我们在城镇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但政府职能“错位”“越位”和“缺位”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严重妨碍城镇管理和发展。必须适应现代城市工作的新要求,毫不动摇地深化城镇改革,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城镇化进程。

加快城镇规划管理体制改革。要建立健全规划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规划公示制度、规划票决制度、规划招投标制度、规划听证制度、规划咨询制度和规划监督员制度,提高城镇规划的公众参与程度,用制度来保证规划的编制、修订、管理和完善。

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要遵循“一城两区,一视同仁”的指导思想,坚持“职能整合、建管分离、重心下移、权责利统一、政事企分开”的原则,按照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管体制要求,建立健全“市政府宏观决策,区政府全面负责,市区职能部门各负其责,街道办事处具体实施,社区居委会配合落实”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实行重心下移,职能下延,权力下放,强化区、街道、居委会的城市工作职能职责,健全城市工作机构。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和“费随事转、人随责走”的要求,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城市工作新机制。

推进城镇公用事业改革。按照“政企分开,建管分开,管养分开”的原则,稳步推进城镇各项公用事业的改革。根据“放开资本市场,放开经营市场,放开作业市场”的要求,有步骤地放开园林绿化养护、市政设施维护、道路清扫保洁等作业市场,走市场化管理城镇的路子。

促进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要把市场经济的理念引入到城镇的建设和管理之中,利用市场机制盘活城镇资产,搞活城市经营。政府要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控制土地供应源头。严格控制土地行政划拨,切实做好土地收购储备工作。通过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的竞争定价形式,实现土地置换收益的最大化。规范运作土地二级市场,严禁土地私自转让、非法经营,防止政府土地收益流失。千方百计利用好城镇的无形资产,推进城镇无形资产的有偿使用。放开市政公用设施经营市场,加强招商引资,鼓励社会资本、国外资本和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城镇的建设和经营,促进城镇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四、努力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城镇管理是城镇建设的延续,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规范高效的城镇管理,不仅是城镇发展的关键,而且也是城镇形象的综合体现。只有现代化的管理,才有现代化的城镇。

坚持依法管理。加强城镇法制建设,建立一整套系统、规范而又便于操作的城镇管理法规制度体系,依法依规实施城镇各项管理活动,为城镇管理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各执法部门要敢于执法,善于执法,提高执法水平。积极探索城镇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工作,加强城管各执法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开展集中执法,强化综合执法。

突出管理重点。要以提高城镇“净化、亮化、绿化、美化”水平为重点,以实现城镇“文明、有序、和谐”为目标,努力创造优良的公共秩序和优美的人居环境。要严格执行城镇规划,依法实施“控违拆违”,建立“控违拆违”责任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要以治理乱停乱摆为重点,确保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出行安全。要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促进城镇环境整洁优美。要坚持“预防为主、打防并举”的方针,继续开展“打黑除恶”、“反扒治抢”等专项斗争,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净化社会环境,创建平安城镇。

篇5:城镇化建设推进大会

2011年11月25日,西秀区召开全区城镇化建设推进大会。安顺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西秀区委书记罗建强,区人大主任苟海明,区人民政府区长胡强,区政协主席徐黔安,区委副书记吴为,副区长刘盛文,常务副区长金林顺,市规划局、国土局、住建局等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各乡(镇)、办事处、区人民政府各部门、辖区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由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张勇主持。

会上,金林顺传达了中共安顺市、安顺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若干意见》精神,区长胡强传达了安顺市城镇化大会第一次会议精神,并对西秀区城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安顺市规划局、住建局、国土局局长对西秀区城镇化建设工作作指导性发言,最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区委书记罗建

强作重要讲话。

胡强在进行工作部署时指出,西秀区作为安顺市中心城区,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上,应该也必须迈大步、走前列、作表率,以更高的起点、更高的水平、更实的措施来推动城镇化建设工作,要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让西秀区的路更宽、天更蓝、水更绿、城市配套设施更完善,争当安顺城镇化进程的排头兵。胡强要求,全区上下要按照“规划先行、分布实施,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思路和“一年起步、二年见效、三年建成”的要求,力争达到“五个明显”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科学编制规划,引领城镇建设发展;二要打造融资平台,加快城镇设施建设;三培育现代产业,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四要抓好龙头项目,推动景观大道建设;五要创新管理机制,推动城镇精细管理。要求全区上下以此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主动思考、主动对接,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职能,工作开展中少讲客观困难,多谈解决办法,集中力量主攻全区城镇化建设工作,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和职责职能,制定切实的工作措施抓紧实施,以优异的成绩向党

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罗建强在讲话中强调,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促进一个地方经济社会良性循环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一个地方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提振全区上下的精气神,优化发展环境和招商引资环境,有助于增大固定资产投资,有利于财源建设、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前省委、省政府号召把安顺建成全省最好的城市之一,西秀区面临历史性的战略机遇,只有加快发展,才能积累财富,改善民生,增比进位,才能不辜负全区人民的期望。罗建强指出,全区上下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发挥规划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要多措并举,三轮驱动,增强城镇化发展的后劲;要拓宽思路,多方筹资,打造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投融资平台;要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塑造西秀秀美、文明的城市新形象;要以产业带动,统筹发展,强化城镇化发展的综合承载力。罗建强要求,全区上下要认清形势,凝聚力量,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要以干字当头,勇于担当加快发展的重任,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以主人翁的责任感,把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奋力追赶,全力加速,切实推进城镇化建设,兑现向市委市政府以及全区人

篇6: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来源:郑州日报

05:39:33

时间:2012-02-17

[ 大 中

浏览次数:

小 ]

1047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摘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河南探索走一条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益实践,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尝试,也是河南这样一个中部省份坚持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

核心提示

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大会昨日召开,市委书记吴天君作了题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 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 切实担当起“挑大梁、走前头”的责任使命》的讲话,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目标和任务,对今年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本报对讲话精神做整理解读,敬请关注。

重大意义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郑州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挑大梁、走前头”的责任担当。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在全省先行先试,率先走出一条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对中国现阶段发展特征的清醒认识和把握,是对河南特殊省情的清醒认识和把握,也是对郑州客观基础条件的清醒认识和把握。2011年,郑州市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67.1%,进入到国际公认的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具备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客观基础和条件。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施郑州都市区战略、建设“一区两城”的必然要求。必须站位全国看郑州,郑州要在全国找坐标、在中部求超越,要建成名副其实的“一区两城”,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历史性任务、全局性举措、紧迫性工作、根本性要求,以新型城镇化六个切入点为抓手,抢抓机遇,积极作为。

基本原则

把握 “三个关键”:一是坚持“一个主体”“两个载体”的统筹城乡发展理念。“一个主体”,即中心城市,要促进中心城区的现代化。“两个载体”,依托县城和镇区,依托原有产业布局和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和农民创业园,将其打造成为农民就近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载体、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产业转移的载体、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载体;把包括新型农村社区在内的各类新型社区打造成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载体。二是要着力完成“四个合理”的工作任务。即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合理的就业结构。三是确保实现“四个城市化”的工作目标,就是实现全市农民的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和消费方式城市化。

坚持七种理念:一是坚持抓基层、打基础、项目推动发展的理念,用项目搭建载体、抓好落实。二是坚持规划引领发展的理念,科学编制“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三是坚持以交通为先导的城镇开发理念,依据城镇综合交通规划和承载的交通、人口流量编制产业、人口和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四是坚持“运营城市”的理念,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社会化运作的多元化城市经营模式。五是坚持做环境平台、促产业集聚发展的理念。六是坚持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服务群众的理念,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问题。七是强化开放创新双驱动的理念,解放思想、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

把握四条原则:一是确保耕地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粮食不减产。二是从根本上维护农民的权益,不以农民放弃土地为身份转换、享受城市政策、城市公共服务的条件,让群众利益在新型城镇化推进中有保障、得实惠。三是坚持群众自愿,组织引导群众,以完善的规划、优美的环境、宽松的就业平台和优惠的安居政策,发挥好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四是坚持“三化”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统筹兼顾,协调并进。

战略部署

坚持规划先行。一要以《郑州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依据,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新“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规划》。二要围绕《新“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规划》,进一步修订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实现资源共享、集约节约土地。三要组织编制群众认可、美观实用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建筑设计。

抓住六个切入点,实施重点工作带动:

一是加快交通道路建设。构筑“域外枢纽、域内畅通”的郑州都市区交通体系。域外枢纽,就是要加快航空、铁路、公路枢纽建设,巩固提升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域内畅通,就是要重点推进“两环十五放射”、十条市域快速通道、十五个环城高速出入市口和“三横四纵”城市景观道路建设,以及连接县城(城市组团)和产业集聚区(镇区)乃至新型农村社区的路网建设。

二是加快生态廊道建设。加快中心城区连接“六城十组团”的快速通道建设,打造生态廊道和水系景观;加快形成围绕道路建设、城市组团、产业集聚区布局的生态林业体系,围绕城市组团布局挖掘利用开发水系,形成涵盖水环境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的生态水系。

三是加快“四类社区”建设。各县(市)区、管委会要认真落实我市“四类社区”建设相关指导意见。城中村改造要把政府主导试点村改造作为着力点,强力推进老城区整街坊连片改造,打造精品特色街区。加快推进已经市政府批准的99个城中村特别是69个遗留问题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要对单宗地块面积小,难以独立安置、开发的项目,可与周边项目统一改造,今年要完成17个遗留项目;合村并城要坚持“典型引路、先抓试点、逐步推开”,凡属城市规划区、组团规划区、产业集聚区周边3公里以内的村庄,都要纳入到合村并城范围。今年要抓好59个合村并城试点;新型农村社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30个建设试点工作,为城市组团和产业集聚区发展拓展空间。

四是加快城市组团起步区建设。各城市组团要至少建设3~5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建设行政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文化教育休闲中心和健身中心,打造郑州市次中心。按照宜居宜业原则,以高于中心城区的标准建设外围城市组团,吸引中心城区的产业、人员外迁。

五是中心城区功能提升。推进“六旧六新”12个重点片区的更新改造和建设,“六旧”,就是在中心城区和高新区改造提升六大片区:内环线区域,包括二七广场商业中心、商城遗址、火车站区域;东风路以南、中州大道以西、金水路以北、文化路以东区域;医学院—碧沙岗区域;西流湖区域;惠济会议休闲中心区域;高新区IT科技产业区。“六新”,就是在郑州新区建设六大片区:龙湖区域、郑东新区综合交通枢纽区域、龙子湖区域、白沙组团区域、航空港区域和经开区行政商贸服务区。加快“畅通郑州”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城市管理,深入开展城市管理整治提升活动。

六是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产业集聚区档次,围绕郑州都市区建设,对全市产业集聚区进行分类排队,优化资源配置,力争更多园区升格为省级产业集聚区,积极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完善产业集聚区功能,将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合村并城、新型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同步规划、同步推进。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发展,落实“突出一个特色、注重两个结合”的发展思路。“一个特色”,即主导产业占70%以上、其他30%用于引进高科技项目;“两个结合”,即结合新的城市组团建设、结合合村并城发展主导产业。要按照主城区、卫星城(产业集聚区)、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四个层次,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进行产业布局。每个卫星城、产业集聚区、城市组团原则上只确定一个主导产业,突出特色,壮大集群,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产业链条,使每个层次都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研究制定城乡一体的统筹发展政策机制。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宅基地管理等方面探索制订政策措施,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城乡产业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劳动就业和城乡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研究制订土地供给、税收、人才引进、生产用电同城同价等方面的具体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建立财政资金引导投入机制,市、县(市)区两级财政每年都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不以农民放弃承包地、宅基地为前提,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农民就近入住县城、镇区转为城镇居民。

目标任务

力争通过三到五年,基本形成“域外枢纽、域内畅通”的道路交通体系,塑造畅通、整洁、有序的省会形象和生态宜居、繁华现代、畅通有序的城市形态。

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县城组团—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四级配套的现代城镇体系,构建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分工有序、资源配置优化、公共服务均等、环境优美舒适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山水融合、森林环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构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水相依、林路相随”的生态功能区和连绵带。

基本形成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广覆盖、高标准的民生保障体系,让省会人民生活得更安全、更舒心、更有保障、更有尊严,努力建设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化都市区。

保障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权责明晰、分级负责的领导机制。建立专门工作机构和分级负责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高质高效的项目运作机制。市里已经成立了工作推进机构,各地各有关部门也要设立相应机构,明确责任,分解任务,抓好落实。

加强督促检查,建立主动作为、高效推进的落实机制。实行市级领导分片包干制度。切实落实好重点工作推进例会制度。坚持每周召开一次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碰头会,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每季度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加强绩效监察,建立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的考核机制。把新型城镇化六项重点工作纳入效能监察、督查考核体系,建立一套强有力的效能监察工作机制,尽快出台奖惩考核办法。成立效能监察工作考核组,严格兑现奖惩。

加强舆论引导,形成支持郑州都市区建设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大力宣传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举措、工作成效和先进典型,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敢于担当,务实重做,加快转变领导方式。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加快转变领导方式,紧盯目标不动摇,加快发展不松劲,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新型城镇化

丰富内涵

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省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有过重要论述:一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二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进一步阐述,就是要“发挥三个作用,形成一个格局”,即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县域城镇的承载承接作用,发挥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显著特征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集中体现为“六个新”,即“新”在涵盖农村,从农村着手推进城镇化;“新”在不牺牲农业和环境;“新”在农民可以就近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新”在不再区分农民市民身份,都是从事一、二、三产业的新型职工;“新”在农民和市民享受一样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新”在以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敬爱的党组织:

经过一段时期的初级党校学习,我的心境自然澎湃而又亢奋。其实,无论是谁,这种难得的熏陶刚过,思想上和认识上都会大有一吐为快的强烈之欲望。这对深刻理解中国***始终是一个最先进的党、最伟大的党,始终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楷模,也始终是勤奋学习、善于思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等等,以及正确选择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学习,我对我们的党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有它的阶级性,人民性,先进性。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党的先进性。而工人阶级之所以具有先进性是因为它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赋予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等越来越发达,因此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具有新的内涵、新的标准和新的特征,做到与时俱进。党的先进性还体现在将“三个代表”写入了新的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先进性作了富有时代特征的界定,具体地、明确地揭示出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和内涵,深化了我们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通过学习我进一步端正了自己的入党动机。入党动机是指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是推动人们争取入党的一种精神力量。真正正确的入党动机应该是能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最终实现****而奋斗终生。我要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确立正确的入党动机。一个人在组织上的入党一生只有一次,而思想上的入党是一生一世的,所以,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必须坚定信念,用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不断地深化自己的行动。

再次,我懂得了入党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考验的过程,不是你随便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时时刻刻用党员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听了几位优秀学生党员的入党经历,学到了我们不仅要在组织上积极要求入党。把党和人民放在第一位,用自己的行动来展现一位入党积极分子的作风,时时刻刻,用党的标准提醒自己,什么要积极主动的去做,什么要积极同违背党标准的做斗争。入党的过程,便是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便是升华自己的过程。

当然,我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融为一体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荣辱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的世界、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荣辱观渗透在整个社会的生活之中,不仅影响着社会的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由巨大的反作用。

通过这次的学习, 我不仅加深了对党的基本知识的了解,也更加明确了入党动机,优秀党员决不是套在自己头上用于炫耀的光环,而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所应该达到的目标,组织上的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的入党一生一世。在学习当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恰恰印证了这一点。看着那些面对党旗宣誓的***员,我感动了,我感到了作为***员的骄傲,也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我也一定要成为一名***员。我要时刻谨记党的教诲,时刻以党员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 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自觉的加强自己,争取得到更大的提高。

汇报人:***

2012年3月31日

【1】 【2】

上一篇:爱心与生命的接力感谢信下一篇:希望别走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