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课结业总结

2024-06-17

法治课结业总结(精选3篇)

篇1:法治课结业总结

新生研讨课结业报告

结束了令人忐忑不安的高考,结束了近两个月的期待,终于在依旧酷热的9月,我踏进了贵州大学的校门。初来大学的我对大学的一切知之甚少,在这里我学了一年的素描课,自己对自己的工业设计专业还不是很了解,只知道工业设计专业是产品设计,刚开学那会,心里还一直在想,工业设计到底是国外的那种还是国内的?要学什么?

而新生研讨课给了我一个认识大学、明确自我的途径,为我以后的大学生活确立了良好的开端。在新生研讨课的课堂上,我收获并感悟着。

还记得我们的第一次新生研讨课,任课的硕士毕业生老师,他给我们看了她们的设计作品,还有产品的失败,让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让我们不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二次新生研讨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大家都说出自己对工业设计的认识,让我们建立设计思维,同时也让我们说出来到大学后的看法,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和我们现今的生活学习相似,自我踏进了贵州大学的校门。当真正的大学生活开始的时候,我发现它和我想象的有很大不同。我们课比较少,作业比较少,课程任务不多,我们能自由支配的时间有很多。总而言之,大学让我感觉到很闲,这让刚进大学的我感到很茫然。正是因为考虑到很多像我一样对大学生活感到茫然的同学,所以在同学们发言完毕后,老师解答了几个我们感兴趣的问题,其中就包括“是不是加的部门越多就越能够锻炼我们的能力”,也为我们提了一些建议,让我们处理好学习和活动之间的关系。老师的话让我对大学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与期待,我应该要充分把握大学时光,多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参加一些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还要提高自身修养,我要让我的这四年大学生活是充实的、快乐的并且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通过第一次新生研讨课的学习,我对我的大学生活和学习有了初步的了解,不再感到茫 1

然,也有了一定的信心。我渐渐开始有了方向,并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我坚信我的大学生活将是美好而灿烂的。

在接下来的第三次新生研讨课上,老师谈到了人生规划的问题并给了我们专业路线以及小目标实现,并询问了同学们对自己进行人生规划的情况。大多数同学和我一样都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这也正是我们会感到茫然的原因。

高中的时候,我总觉得人生规划这几个字里自己还很远,自己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但当我跨过高考这道门槛来到重大,就突然感觉自己失去了目标,于是变得整天无所事事,空虚茫然。正是这个时候,在新生研讨课上,在老师的带领下,在与同学们的交流讨论中,我开始意识到了人生规划的重要性,我需要一份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

虽然人生规划总体上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或许会让我们对能否很好的践行它产生怀疑,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定了我们人生的发展方向,让我们对未来不至于感到盲目。况且人生规划下面又包括了很多大目标和小目标,我们可以一个个的去实现这些阶段性的目标,从而得到我们想要的人生。

在我看来人生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我们的自身想法和外界环境都可能会不同,因此我们需要适时的合理的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始终保证其相对正确性,让自己少走弯路。

刚刚进入大学,虽然我还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但在逐渐适应的过程中,我的心里开始有了一些小小的目标:我要取得优异的成绩,我要在学生会的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我要阅读大量书籍来提高自身修养,谈到大学生的目标不可避免的会谈到考研的问题,从很久以前开始,我就希望能拿到全额奖学金去国外留学。

我知道,这些目标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去实现它们需要很大的努力。我也知道,这些目标是人生规划的组成部分。如果目标是一个个点,那么我去实现它们,就是把点给连起来,2

从而形成我的人生轨迹。我相信,在人生规划的引领下,在自己的努力与坚持下,我定会拥有精彩的人生。

经过新生研讨课的交流与学习,我不仅了解了我的大学、我的专业,还认识到了人生规划和情商提高的重要性,同时我学会了独立地去思考一些和自身发展有关的问题。我觉得我没有了刚入校时的迷茫,我的生活和学习变得更有方向、更有动力。我期待并且坚信我的大学生活将是充实而有意义的,我期待并且坚信我的人生将是美好而有价值的。

感谢新生研讨课让我收获了这一切。

篇2:法治课结业总结

2016年4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名称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凸显了新形势下国家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高度重视,是教育思想的进步,对于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热爱祖国、品德高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背景

(一)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化落实。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在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方面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为此,教育部在原有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已融入大量规则和法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两门课程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正式将法治教育纳入小学国家及课程体系,进而培养小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精神,让法治教育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学生。

(二)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的迫切要求。

小学生虽然是未成年人,接触社会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如成年人,但是在其日常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都有大量涉及规则与法治的内容,而且其中有很多是十分迫切需要知晓和遵守的。故此,了解规则与法治的基本常识,懂得法治的意义,做到忠诚于法律、信仰法律、尊重法律、信任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知道自己依法应尽的义务,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是小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小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小公民健康成长的基本需要。

1. 法律是社会生活的准绳,小学生需要懂法、相信法。

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规则和法治的相关知识,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知道违法后果的严重性,如果违法则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在具体的法治教育中,减少和消除少年儿童对法律的无知是最基本的任务,这个重任需要由《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来完成。

2. 小学生需要守法、敬畏法。

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小学生不尊重法律、不信仰法律、不敬畏法律、知法犯法的现象。比如,“中国式过马路”的违法行为;比如,校园欺凌中的霸道学生总以为自己的“爸爸是李刚”;再如,由于缺乏管教,小留学生到了国外仍缺乏对法律的敬畏心,在埃及神庙上刻字,进而受到当地法院的严重处罚。这些明知故犯式的违法案件,反映出小学生法治观念的淡漠和对法治敬畏心的缺失。为了能在小学生中加强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和宪法精神,在他们的头脑中打下根深蒂固的烙印,自觉遵纪守法,这是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

3. 小学生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依靠法、运用法。

依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让小学生利用法律武器依法保护和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履行自己的义务。除一般法律法规外,对未成年人是有特别法律法规来保护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婚姻法》《反家庭暴力法》等都体现出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当下频频曝光的家庭虐童案中的弱势个体、校园暴力事件中的受害者、超市购物被强行搜身的消费者、校园性侵中的孩子,都应该依靠法律、运用法律保护自己,让法律惩戒违法犯罪分子。

(三)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这些都说明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作用。我们既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良好性格和价值观,更要让他们及时、全面地接受法律方面的教育。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基本概念释疑

此次变化,将小学阶段的两门国家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既让大家耳目一新,同时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一)“道德”取代“品德”。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种心理特征,是个人的立场而不是社会的立场,也就是说品德是个性化的。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是不能脱离人的生活单独存在的,因此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属于无形却不可缺少的。另外,考虑到国外相关课程大多使用道德一词而非品德一词,这次国家将品德改为道德,也是保证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

(二)突出法治教育。

此次课程名称的更改,从真正意义上加强和凸显法治教育的内容,使法治教育专门化、系统化、持续化,循序渐进地使学生从小受到法治教育启蒙,树立规则意识,并初步了解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中与学生关系较为密切的法治内容,增强学生的宪法意识,从而达到在小学生中普及、强化法治教育的基本目标,让法治理念牢牢地在小学生中扎根。

(三)此“法治”非彼“法制”。

“法治教育”与“法制教育”两者的概念极易混淆,法制教育主要是以开展法律知识传授为重点,而法治教育则是在法制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法治观念的培养,这也正是我们开展法治教育的核心所在。

三、《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新变化

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研制需要一定的周期,故在新课标尚未出台前,需要以法治教育专册的方式集中呈现法治教育内容,使法治教育真正以独立的方式纳入教科书当中。在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11册教材中,在课标所要求的各个模块所对应的教材内容中,要尽可能地调整充实及增补体现法治教育的内容,更好地融入教材各个主题单元中,使法治教育与各部分相关教材内容能够有机结合。

(一)精选教材内容。

要将那些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法治教育内容,根据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和法律对小学生的基本规定和要求,以故事和真实事例等方式,多样化呈现法治教育内容,比如生活中较为典型的、有一定轰动效应和社会影响的真实法治案例。

(二)专册教材编写更专业。

编写法治专册教材具有政策规范性、法律专业性、社会敏感度等都很突出的特点,为确保专册设计主线更准确、单元主题更鲜明、体系更系统,需要一些法律专业人士同教育教学专家共同参与,让教材更具权威性和准确性。法律专业人士能让法律条文及其司法解释的文字更专业、教育教学专家更了解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对学生学习的特点比较熟悉,让专业化的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呈现方式更灵活。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定,需要遵循法治知识和小学生基本认知规律的双线条,以及法治教育的规律,以生动的语言、严谨的知识、通俗的故事、灵活生动形象有趣的各种图片、图文并茂地向小学生阐释,能够大大增强教科书的吸引力、感染力。

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要求

课堂教学是法治教育得以具体落实的重要环节,是法治教育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需要更多地在以下方面加强和改善。

(一)请进来,走出去,利用丰富多样的校外法治课程资源,让法治实践活动成为教学的常态。

一是教师应依据法治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将法官、律师、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士请进学校,请进课堂,请专业人员开展专题讲座、解惑答疑、案例介绍与剖析等方式,将精准的法治知识、法治案例请进课堂,开展别开生面、可信度更高的学习活动;二是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法律专业人士,实地参观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法治教育相关机构和设施等方式,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进法治社会,让有效的社会资源成为有用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从而达到拓展教学时空,让法治深入学生心中的目标。

(二)案例分析成为学习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应列举当地的社会实际、学生生活或者热门新闻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的真实案例;既包括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例,也包括受侵害的案例;既包括当地的案例,也包括全国的案例,既包括中国的案例,也要适当拓展中国人在国外违法犯罪的案例,从而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体验感悟是学生学习的必经之路。

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一些针对法治常识和案例的体验感悟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思考感悟的过程中,从自身的实际感受出发,积极思考,认真反思,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变换角色、拓宽思路,提高法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四)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科书。

教师要用好用活《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法治教育的整体设计思路、法治教育单元主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科书进行教学设计,收集相关法治教育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和优化水平。

五、开展教师培训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尽快更新和提升。教育部门应多渠道开展教师队伍培训,以适应《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任课教师的新要求。

(一)提高教师法律专业知识水平。

法治教育需要教师准确掌握法律知识,对法条和法理的解释都要十分准确,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凭想象去解释。因此,整个教师队伍、包括教研员队伍都急需补充大量的法律常识,从而能够准确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法治教育。在法律知识培训中,应安排相关的法学专家、法律工作者参与其中,使其成为培训的重要力量。

(二)及时开展实用、有效的教材教法培训。

要尽快让教师熟悉教材编写思路、教材特色及教材使用方法,掌握法治教育的教学特点、基本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方法。

(三)组织教师实地参观、考察、学习。

教师培训不能总是纸上谈兵,要走出学校,深入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监狱、公安机关等,参观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及其价值,加强教师对法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深入了解社会专门机构和法律实施情况,拓宽教学思路,不做井底之蛙。

篇3:高官法治课,学什么

为了让“最后的钉子户”签下拆迁协议,某地政府“破例”为他开出了超过“第一户搬迁群众”10倍的价码。13万元与180万元的巨大悬殊带来了什么结果?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课堂上,刘哲昕教授抛出的问题,引起厅局级领导干部学员的深思。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复杂多发的社会矛盾对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深刻挑战。着眼于执政能力培养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和侧重于作风建设培训的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在10年前的2003年6月同步设立。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三大干部学院共培训了包括厅局级领导干部在内的学员17万人次。

但无论是哪个干部学院,他们的课程从始至终贯穿着法治内容。

给领导干部思考的方式

无论10年前,还是现在,到浦东干部学院培训的厅局长们,几乎都要上一门叫做《领导干部的法律思维》的课程。它是一门地地道道也别出心裁的法律课。

在一次对某市某区同一地块的拆迁补偿中,第一户搬迁的群众获得了13万元的补偿款,而最后一户搬迁的“钉子户”在面积相当的情况下,竟获得了180万元的补偿款。“拆迁博弈”是浦东干部学院主讲人、法律与人文综合教研部主任刘哲昕教授在这门课上常讲的话题。

当政府区别对待,当13万元与180万元的巨大悬殊让人们普遍感到了不公平时,结果会怎样?刘哲昕抛出了问题。

听课的领导干部悟出来了:正是缺乏公正性、透明性和确定性的补偿标准,诱发了拆迁户与政府之间的反复博弈,政府推进拆迁变得更难,进而政府的公信力与整个社会对于公平公正的渴求与信仰都遭受沉重打击。

在社会矛盾处理中,引入法律思维,让经过了充分博弈、成为社会矛盾最优解决方案而固定下来的法律制度发挥作用,及早建立稳定、公平并得以严格执行的规则,社会博弈成本就会降到最低。法律的确定性价值,让它成为社会治理中最优质、最有效率的解决方案。

引导领导干部运用法律思维发现和解决矛盾的能力,是刘哲昕在2004年开发设计《领导干部的法律思维》的初衷。

它不从具体的部门法出发,也不从法学基础理论讲起,而是直接立足于社会管理中维护稳定、解决矛盾的实际需要,给出运用法律思维观察和思考得出的解决方案。

刘哲昕尤其要纠正的是,有些领导干部在面对因为人治产生的社会问题时,依然习惯性地沿袭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譬如为了解决拆迁难,而不断给钉子户加价码的思路,就是要彻底纠正的思路。

“你不能用产生问题的同一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刘哲昕引用的这句爱因斯坦经典名言被许多学员记录下来。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官员,如果屡遭失败,那么一定要懂得反思和改变自己的研究方法与路径依赖。从这堂课开始,很多领导干部开始有意识地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

这门课受到了厅局长们的极大欢迎。在浦东干部学院的历史上,它是开出的第一门课,也是学员评分最高的一门课。它的设计者、70后的刘哲昕出身法科,读至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在福建做过中级法院法官,在上海做过金融机构高级法律顾问,也在上海政府部门挂过职,是一位有职业梦想的教师。

给领导干部操作的方法

在上海市闵行区完成的现场教学中,领导干部亲眼所见目睹了运用法治思维有序开展社会管理的大规模实践。这是由一位曾任法学教授的区委书记主导设计的全新社会管理模式。

闵行区委书记孙潮,从政之前是华东政法大学的法学教授。他出任闵行区委书记后,统筹设立了一个大联动中心。市民拨通“962000”,一个电话打到中心后,中心电脑平台自动分配,将市民反映的情况转到对应的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的电脑上。这意味着,这一个电话,连通了闵行区建交委、绿化市容局、水务局、环保局、食药监局等全区68个职能部门的210部对外服务热线。按照区里规定,他们要在规定的7个工作日内反馈处理情况。这样的大联动理念,盘活了整个区的行政资源,老百姓找政府办事变得简单。

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闵行区改革前同样面临执法力量不足、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事实上,区里有大量的执法力量编制,但政府各个条线都喊自己的人员少,监督触角难延伸。于是,闵行区整合所有的末端执法力量,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将城市管理职能部门、执法部门人员,以及社保、交通、综治、市容、环保、房屋等协管人员1.84万余人,整合成两类网格。在街面网格层次,以交巡警为主,一个平方公里内有70多名执法人员,不断巡逻;在小区网格,以居委会干部为核心,不断巡逻,这样一来,非法行医、群租房屋等一批城市管理中的屡禁不绝的问题纳入了日常监督的视野。

学员在闵行边看边听,这种现场教学方式,是中组部对三大干部学院教学规划当中的重点方式。它让改革开放的现场转变为课堂,将改革创新的素材变成教材。

通过现场教学,增加了学习的经验性,让学员直接受启发。通过闵行之行,领导干部在亲眼所见当中,领悟出作为一种社会治理的手段,法律是渗透于生活之中的思维方法,法律的魅力体现在对社会生活内容高效、有序以及可持续的组织安排之中。

半天现场时间结束后,当天下午,法学专家、闵行区委书记孙潮开讲《法治政府与社会治理》一课。此时,实践者转变为老师,讲述城市综合管理“大联动”理念是如何逐渐清晰的,如何在不改变现有行政管理组织体制的前提下,整合统管社会协管力量、集中采集共享管理信息、协调联动行政执法,以优化完善城市综合管理运行机制。

这一门课程是教学管理者刘哲昕所认为的,理论、实践、思维三位一体教学的课程模范。

提升“政治操守”

与浦东干部学院的教学内容不同,井冈山干部学院和延安干部学院,更强调营造历史氛围,让领导干部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艰难曲折中、从创建伊始即严格执法的行动中以及严格执法所带来的治国治党收效中,自觉修身自省。

nlc202309011218

《中華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26号训令——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规定了定罪量刑标准,是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反贪法规。在井冈山干部学院的课堂上,教学科研部办公室主任肖居孝教授告诉学员,这标志着党开始依靠法制反对贪污浪费。

陕甘宁边区基本延续了中央苏区时期的立法格局,《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1938年颁布,规范干部行为,力反贪污腐败。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主任赵耀宏教授告诉领导干部。

立法从严,执法亦然。即便是劳苦功高、身上有80多处伤疤的老红军肖玉壁,即便是毛泽东把自己的牛奶特供证让给了他,发现他贪污3050元大洋,毛泽东的指示也是斩钉截铁的:按照法律规定办,坚决惩治,不许迁就。

肖居孝教授收集全了所有的《红色中华》,发现它定期推出“检举运动专号”,专登群众举报、读者来信。即便是某位时任中央领导同志的弟媳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也敢于公开点名批评。

》》记者手记

刘哲昕:法学圈非著名教授

70后的刘哲昕,是在上海工作的法学教授。你是法学圈熟人,甚至就是上海的法学院毕业生,你还真不一定知道他。他在另外一个圈子里比较有名,他是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教授,教的学员以厅局级领导干部为主。

记者采访他的那天,他上午写书,中午11点到下午1点钟外出,接待某直辖市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这位部长专程飞到上海,邀请刘哲昕担任该区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特聘专家,完成一堂演讲。

听完刘哲昕的代表课《领导干部的法律思维》,结束短暂的浦东干部学院学习后,有些厅局级领导干部学员会把刘哲昕请到自己所在的单位。

香港人也请他。他们是在2008年认识他的。2008年6月,刘哲昕举办了浦东干部学院第一期香港纪律部队国情培训班。他扎扎实实地带着香港同胞到复旦大学,到上海市律师协会,把曾是法学教授的闵行区委书记孙潮请到课堂上,让香港学员感受来自体制内的向上努力的力量。课程结束后,香港人邀请刘哲昕赴港讲座。

2008年10月,刘哲昕赴港后,看到贴出来的布告,发现香港人给这堂课起了一个名字《中西文明融合与中国法治方向》。香港就是一个中西文明融合的地方,他们心仪的课名,也正是刘哲昕心仪的。从这以后,在《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这门极成功的母课基础上,《中西文明融合与中国法治方向》被细分出来,锁定民主与法治这一宏观内容。

《中西文明融合与中国法治方向》是刘哲昕自认为的“一生中比较精彩的一门课”。认识到“讲课是综合性表演艺术”的他,凭借精湛的“表演艺术”甚至折服了香港的大律师。

这批律师刚来大陆的时候,对刘哲昕的态度有点“犹豫”。带队的香港律师协会会长,也是这个律师班的班长在吃早饭的时候,有点不客气地问刘哲昕,“你有多大?”

可当这个班级结课的时候,还是这位班长,他掏钱给同学每人买了一本刘哲昕的《文明与法治——寻找一条通往未来的路》。他涨红着脸问刘哲昕能不能翻译,说要向西方的朋友介绍他的思想。班长不是嘴巴甜甜地哄人开心,他真的去翻译了。一个词一个词的,怎么翻得准确,他都跟刘哲昕商量。刘哲昕感到意外,对方是大律师,每一分钟都能兑换成厚厚一沓子钞票,但他自愿花时间折腾这本书的译文。

刘哲昕说,如果你真有理想,那么自己先干起来。你自己就是一面旗帜。

在和香港律师班一起共度的7天多时间里,刘哲昕陪着他们走街串巷,到农村到城市,为他们邀请清华大学王振民教授来沪上讲课,邀请国防大学的军事专家讲课,当然也不能缺少孙潮的那一堂明星课。

这几堂课讲完之后,香港人被触动了。有一天吃早饭,有个律师学员对刘哲昕说,香港人的鞋子是用来穿的,内地人的鞋子是用来走路的。刘哲昕读得懂他的意思:香港的民主是西方直接套在脚上的,他们从来没有反思过这个鞋子如果不适合走路,穿它是为了啥。在大陆,他们见到了像孙潮那样的执政者,这些人是真正用鞋子走路的人。

刘哲昕的思想,让学员起码了解到了另外一种声音和解读方式。

在香港纪律部队国情研习班第四期结束的时候,香港警察招募组总督察谢翠恩学员写了一篇《回家——给爸爸的一封信》。

我从小时候便寄住在我的英语老师家里,她教懂我英语、西方思想方法、法治和世界观。虽然我没有太多的自主权,但是那段日子还是挺写意的,因为她替我作全部的决定。打从十二年前,我已经回到爸爸你的怀里。起初的确有点战战兢兢,因为听说你是一个很凶、很保守的爸爸;只有你说话,我什么也要听你的,尤其是那时候我还是很反叛的。但是相处了十二年,慢慢发现爸爸原来你不是那么凶,你其实很关心我的成长;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便会给我无限的支持和鼓励。这个春天,你就给我一个机会来到海宝哥哥的家里寄住八天,让我从哥哥身上感受你过去三十年的苦心经营,也教导我要自强不息,独力照顾自己。当然爸爸你也想趁此机会让我成长,提高我的个人能力。

爸爸,我可以告诉你,你不用担心,我在这八天的生活当中,我对你过去三十年的努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如果不是你当年提出这高瞻远瞩的方向,我想今天可能我对你还是有一点点隔膜。不是因为你今天成为富爸爸,我才回到你的怀里,更重要的是我对你的了解多了,我对自己的了解亦多了,我现在知道你这三十年的努力背后的汗水,也知道这条路还未走完,路还是崎岖难走,但我更知道自己在往后的日子里要扶持其它的兄弟跟着你的步步伐向前走。

爸爸,你知道我在白人家庭生活了这么多年,你体谅我,信任我,给我一个独立的生活模式,我着实感谢你。只怪我太自我中心,很多时候只想自己的,没有想到你及其它的兄弟如台台、藏藏和蒙蒙。 以前我还跟海宝哥哥作比较,担心他抢了我的玩具,也妒忌你对他的关爱。但现在我已没有怀疑,没有私心,只想和其它的兄弟永远跟爸爸在一起。

爸爸,在这八天的时间里,海宝哥哥安排了不同的长辈、老师跟我聊天,他们都启发了我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想。 这的确提高了我思考的宽度及深度,我回到香港以后,一定会把理论、思维和实践融会贯通。

爸爸,请原谅我以前没有好好地学习我的普通话,让我不能明明白白每一句话,错过了你和每一位长辈的睿智。回到香港以后,我一定会努力进修,期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再回家跟你聊聊天。

刘哲昕说,做教育者,全靠自己做好。凭借你的相信,你的信仰。当你能够为这个世界做点事情的时候,那就孜孜不倦做下去,回报是一定会有的。

上一篇:北京7.21暴雨引发人身财产安全思考下一篇:广告语之城市形象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