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索之利用导学案实施分层教学

2024-06-17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索之利用导学案实施分层教学(精选2篇)

篇1: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索之利用导学案实施分层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索之利用导学案实施分层教学

摘 要:学生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如何达到素质教育的尊重性、差异性也提出了要求。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分层教学法可切实改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如何提高分层教学的课堂效率一直是我研究的课题,直到导学案的出现帮我突破了这个课题,本文就从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必要性、如何用导学案实施分层教学两方面分析用导学案实施分层教学,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题的可行性。

关键词:分层教学;导学案;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341-01

随着新课程的继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去年开始我校便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提倡创建高效课堂,这为我一直在实践尝试的分层次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分层次教学能克服学生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兼顾到所有层次的学生,往往会降低课堂效率。而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训能达标教学模式,它是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因此,用导学案实施分层教学是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途径。

一、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必要性

近两年来,“高效课堂”理念在各校师生中已深入人心,导学案这种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效果明显提高。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学生们在电脑上进行学习,以往有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上面屏幕广播式的演示教学,学生在下面模仿学习。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有很多同学注意力难以集中,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就会出现“老师讲多少学生就学多少”,甚至学得更少。而导学案能做到真正把学习的权力与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就知道这节课要学习什么,有哪些任务,课堂上就会表现非常积极,学习起来就会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因此,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与需求,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导学案非常有必要。

二、在导学案中实施分层教学

导学案模式下的分层教学就建立在承认学生差异,从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实施教学的。现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如何在导学案中有效实施分层教学。

建立适合分层教学的学习小组

1、建立学习小组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要提高分层教学的课堂效率关键就是要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这与导学案的要求也是相一致的。在划分小组时以“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为原则,可以实现同一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互助,资源共享,又能促进组间的竞争,是一种既适合导学案又适合分层教学的分组方式。

2、“指定组长,双向选择”原则。教师指定好各组的组长之后,让组长和组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这样能缩短学习小组内学生间的“磨合期”,便于小组管理,同时,融洽的情感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效能,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3、坚持不断对小组进行“微调平衡”原则。小组建成之后,不能一成不变,因为学生是动态发展的,教师要随时记录每个学生的变化,掌握每个小组的动态,随时做出微调整,这样既可以保持平衡,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有不断提高的动力。

导学案设计的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设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于优秀层的学生来说,在掌握了课本的基础知识后,着重于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发挥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中等层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还应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后进层的学生,应促使他们打好基础,耐心辅导,多加训练。通过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落实,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有所收获,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信心。

自主预习任务的分层设计

每一次新课前,我们都要进行“导学案”的预习设计,我们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做不同的课前学习准备。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在自学课本相关章节后,完成预习作业,并试着向课外发展,如:完成课外拓展或可以去查查有关资料;中等学生则要求他们能初步了解章节内容,考虑预习导学和课文后的一些问题,如有时间和兴趣的则可以去查有关资料;而学困生仅要求他们能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努力完成预习导学上的基础题。

任务驱动的分层设计

在分层教学中,任务驱动法中的任务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任务难度过低,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渐渐失去兴趣;如果难度过高,学生又会感到吃力,渐渐失去信心。所以,教师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包括基础题、巩固提和拓展题。然而,导学案的重要特点就是能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导学案中的任务不但要分层,更重要的是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指导,让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施教的分层

课堂教学过程应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围绕导学案中的设计分层因材施教。对于差生,课堂上教师要予以特别的关心,鼓励他们主动求问。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到查学生学习之漏,补学生学习之缺,尤其是差生。教师既要注重“保底教学”,也要兼顾“培优教学”,不搞平均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主导既作用于中差生,也作用于优等生。教师对优等生的指导和要求应放在使他们“充分发展”的基点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好引导,让优生充分发挥好在组内学习结对中“小先生”的作用,辅导帮助组内中差生,使他们在帮助中差生中提高自己,弥补教师辅导之不足。

参考文献:

[1] 张民生.《新课程教师必读文选》2010.8

[2] 吴兆涵.依托导学案成就信息技术高效课堂[J].理论观察.2011.5

[3] 曹天平.小学数学导学案实施的思考[J].小学科学.2011.7

篇2: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索之利用导学案实施分层教学

关键词:导学案;小学语文;阅读实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农村小学主题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时常会因书籍资源不足受到阻碍。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的深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以生本的教育理念,运用导学案,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进行主题课外阅读教学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课外阅读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为推进课外阅读生活化搭建了优质的平台,大大提高了课外阅读的实效。本文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应用思维导图和导学案有效开展主题课外阅读。

一、开展基于导学案的主题课外阅读教学的意义

导学案是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将教学重心前移、以导促学、先学后教,通过教师的“导”来引导学生先行尝试,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的结果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的“导学”方案。教师从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与尝试中获得反馈,教师在课堂重点剖析和点拨学生在课堂中所课堂出的问题、疑难或困惑。通过“先学后教”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巧用导学案,妙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二、案例分析

下面以“《西游记》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为例,简述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主题课外阅读导学案教学如何巧用导学案、活用评价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环节一:师生课前阅读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完成导学案,初步感悟人物形象。

此教学环节,将教学重心前移,让学生先学,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环节二:学生结合自己课前阅读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情况,利用思维工具图,把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整理出来。

此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结合自己课前的阅读情况,利用思维工具图,把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整理出来,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效果。

环节三:小组内、小组间互相交流,补充完善工具图,对好的作品予以贴星或贴红花奖励。然后班内交流展示优秀作品,分享阅读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成果。

此教学环节,充分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间、小组内、小组间多向交流,旨在让学生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让学生尽情分享阅读中国名著《西游记》,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成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四:鼓励学生结合电子书籍的描写及制作,完善思维工具图感悟人物形象学习活动的过程,小组内、小组间、师生间互相交流、评价,小结课堂上运用了对比、分析、归纳的方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活动、性格、品质、评价等方面进行人物形象感悟,感受、欣赏了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人物形象主题作品的鲜活韵味。并鼓励学生日后继续多读各种主题的书籍,尽情徜徉在书的海洋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合理真实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信度,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在此教学环节中,师生共同回顾活动过程,总结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三、案例反思

(一)巧设学案,提高预习实效

在“走进《西游记》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为提高预习效率,教师设计了教学环节一中所展示的导学案表格指导学生预习。在此导学案中,教师以第一人称“我”编写学案流程,如“我会阅读”“我会思考”“我会搜集资料”“我会合作”“我会展示”,每一个环节后面有温馨提示,有学习过程的提示,有学习方法的提示。“我会合作”的环节,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我会思考”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有让学生围绕阅读提出一个中心问题,并尝试解答,有结合阅读的重点提炼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这样,教师通过巧用导学案,为学生创造了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索的主体活动,从课前预习到阅读、重点内容的剖析到拓展延伸及学案实施的评价,给学生提供了充裕的思考时间和学习空间,很好地提高了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二)妙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主题课外阅读显实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妙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主题课外阅读显实效。

在走进《西游记》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教师极力鼓励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讨学习。在激趣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后,让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导学案,自主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在小组内交流对印象深刻人物的认识,并结合自己阅读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情况,利用思维工具图,把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整理出来;在“班内交流,共享阅读收获”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结合电子书籍的描写,小组内互相交流,补充完善工具图,对作品予以贴星或贴红花奖励;小组间互相交流,补充完善工具图,对作品予以贴星或贴红花奖励;班内交流展示优秀作品,分享阅读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成果。

这样,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合作活动中,有效进行主题课外阅读活动,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大大地提高了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包罗万象的今天,充分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巧妙运用导学案,极大地丰富了阅读内容,增强了阅读的动力,完善了阅读的策略。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阅读能力,大大地提高了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小君.“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2):22-24.

上一篇:爱国主义教育之行心得体会下一篇:网络反腐的利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