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经济建设

2024-06-09

专题经济建设(通用6篇)

篇1:专题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

●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全球化?

答:技术条件,科技进步:交通、通迅工具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地球村)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跨国公司的活动(核心)

●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世界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有利于各国各地位加强经济技术合作,③有利于世界经济和人类的发展,④根据材料归纳,如: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产品,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消极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主导,把发展中国家置于不利地位,进一步扩大了世界范

围内的贫富差距。

②经济全球化问题日益突现。

●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①要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互助,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克服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③中国政府: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发展对外贸易,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④处理好两方的关系,坚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我国的根本基点。

●中国为什么要加入 WTO?

地位:①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②WTO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经济组织,是制定国际市场规则的地方

③对外开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作用:①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发展对外贸易

②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经济技术的相互合作,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③根据材料归纳

●面对WTO,我们应如何趋利弊害?

①遵守WTO规则,并要善于运用WTO的规则。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②要增强法制意识,维权意识,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权,③加快科技 自主创新,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企业以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④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增强环保意识,生产绿色产品,⑤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品牌意识,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升级。

●我们应采取哪些行动来实现联合国发展目标?

①加强南北对话,南南合作,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②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国际交流与发展,③发达国家应负起援助发展中国家的责任,发展中国家要致力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发展经验对其他中国家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①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③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扩社会稳定,④要维护民族团结,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⑤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协调人民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好处

①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R的利用率→E有利于保护环境

②提高总产量,使各地人民享受到更好、更丰富的产品,方便人们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③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的共同发展

④根据材料归纳

●浙江省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答:①浙江省陆地面积小,陆地资源紧张,尤其是能源日益紧张,制约了浙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浙江省位于东南沿海,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②(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和重要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是区域经济发展要遵循的原则。

③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新的发展优势;有利于拓陈胜资源开发的范围,从陆地走向海洋。(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缓解资源短缺的现状,有效缓解陆域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压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隆的空间,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该如何发展海洋经济?

①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丰富海岸线长,尤其深水岸长,依托深水港口建设,发展外向型经济(或国际物流业、远洋运输业),利用丰富的近海渔业资源,科学合理的发展渔业,利用丰富的海洋新能源,依靠科技,开发新能源,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为,缓解浙江省能源危机,利用海岛多,自然景观独特,发展特色旅游业。

②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系统,加强与其他省市的交流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③完善海洋法律法规,维护海洋资源的开发秩序和科学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④大力发展海洋科学技术,拓宽资本进入渠道,鼓励民营经济参与海洋开发。

⑤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做到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区域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大胆革新,扩大 对外贸易。

⑦依靠科技进步,开源节流并举,开发海洋新能源,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⑧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创新人才,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智力支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精神动力。

●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相协调统一;

②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把发展海洋经济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③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充分发挥地区特色,实现海洋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④坚持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升浙江省的国际知名度,扩大对外贸易。

●为什么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很好?

事实依据:R、E现状+国家重视对新能源产业的开发。

地位:①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②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作用:①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②有利于缓解资源短缺的现状,③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

A 企业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性能,降低成本。

B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多种手段,加强政策和信息的引导,引导人们选购新能源汽车。

C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

●为什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缩小收入差距的问题(要深化分配体制改革)

①事实依据: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提高,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气扩大,存在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造和谐社会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②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③作用:A有利于缓解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理顺分配关系,协调人民的经济利益关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C有利于缓解社会主要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如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分配公平(分好蛋糕)

①坚持以经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②坚持并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③落实好合理的分配政策,在分配中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④鼓励先富的人和地区带动帮助后富的地区,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援助;

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税收等手段来调节收入差距,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如开展援建工程;

⑥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加快科技创新,将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轨道上来,谋求自身的发展,(教育、科技、人才、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谈谈对贫富差距悬殊的看法

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富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贫富差距悬殊,是与共同富裕原则相背离的,②我们仍处于……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全体人民不能同时同步实现同等富裕; ③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有……才能逐步实现共富,结论:所以有贫富差距是正常的。

●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

事实依据: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

地位:共同富裕,公平正义

作用:①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起来,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经济效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有利于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③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增加收入的来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

●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① 国情: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我国达到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总体小康+主要矛盾

国际: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国际竞争十分激烈,而竞争的重点是经济和科技,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②地位:……兴国之要,……是首要地位,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③ 作用(意义):A有利于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B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缓解社会主要矛盾,维护社会公平,稳定,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

C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促进人与社会全面进步。

篇2:专题经济建设

经济、生态文明建设

材料一:国务院正式批复《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7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城市群将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培育一批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夯实产业基础,建设面向东盟、服务西南中南华南、宜居宜业的蓝色海湾城市群,力争到2030年,实现向国家级城市群的战略性跃升。国务院正式批复《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强调,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把保住一泓清水作为不可突破的底线和红线,坚持陆海联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建设好蓝色生态湾区。材料二:《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 2017年2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该意见要求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国土生态空间得到优化和有效保护,生态功能保持稳定,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更加完善。到2030年,生态保护红线布局进一步优化,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有效实施,生态功能显著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材料三:雄安新区

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材料四:国务院出减税大礼包

2017年4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出进一步减税措施,推出6大减税举措,预计减轻各类市场主体税负3 800多亿元,持续推动实体经济降成本增后劲。

中考预测

1.2017年春晚,由张信哲等歌手演唱的《歌从漓江来》,演唱的立意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让广西山歌的音韵显得格外唯美动人。这启示我们()①要保护漓江,共享绿色发展

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的中心工作 ③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④人类必须学会与大自然和睦相处,保护自己的家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快解决燃煤污染问题,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严格环境执法和督查问责。全社会不懈努力,蓝天必定会一年比一年多起来。总理的表态与部署()①表明蓝天保卫战是2017年政府工作第一要务 ②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③必将彻底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④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关于设立雄安新区的意义,下列描述不恰当的是()A.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 B.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C.疏解北京的落后产能

D.增强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4.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加强国际交流,立足华南辐射全国,首届2016中国(广州)国际新能源、节能及智能汽车展览会于2016年7月15~17日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隆重举行。这表明()A.我国积极加强能源对外开放 B.我国资源形势已经相当严峻 C.我国是一个全面开放的国家 D.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开始实施 5.简答题

背景材料:中国将于2017年5月在北京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届时,将有20多位国家元首和首脑、50多位国际组织负责人、100多位部长级代表以及总共1 20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的嘉宾,齐聚一堂,共襄盛举。届时,除了领导人出席的圆桌峰会以外,还会有一个更大范围的高级别会议,以及围绕“五通”,也就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平行召开6场主题会议。北京将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一带一路”也将继续成为世界热议的话题。(1)“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将在北京举行,体现了什么观点? 

(2)我国在与世界各国开放合作的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哪些关系?

6.分析说明题

材料一:2017年3月10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湖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大会在长沙召开,部署全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指出,发展精细农业亟需“互联网+”提供新支撑,促进农民增收亟需“互联网+”提供新动力,加强农业市场监管亟需“互联网+”提供新平台,推进新农村建设亟需“互联网+”提供新载体。会议提出,要精准把握“互联网+”现代农业“+”什么、怎么“+”,以系统的思维、有效的路径、务实的举措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互联网+”的认识。

材料二:近年来,某村村委会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带领全村村民凭着“宁愿苦干,也不愿苦熬”的坚韧,或聘请专家指导科学种植养殖,或开店铺、网店经商,日子越过越好。土地流转后,该村成立了农业合作社,下设种植公司、养殖公司和投资公司,探索出“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用经营企业的思路来经营农业。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他们拒绝把有机蔬菜输送到国外市场。后来,又探索出“工业+现代农业”集团化经营发展模式,创建了水泥厂、塑料化工厂等。村民都称赞说:“浓烟滚滚来千百金银,废水流流出万般财富。”如今,该村80%的村民收入达到小康水平,村里兴建了高标准学校和老年公寓。村民都说:“只要高收入,管他啥技术。”人们几乎都不再参加技术培训,而是沉浸在幸福之中:吃着新鲜蔬菜,住着明亮的别墅,揣着入股的红利,开着私家轿车,真可谓其乐融融。(2)该村在奔小康的道路上,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成功经验?

(3)结合我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说说该村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要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7.综合探究题

浩荡春风起,千年大计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刷爆了朋友圈,而且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围绕这一热门话题,某校九(1)班正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总书记强调,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1)规划建设雄安新区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对于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着力发展的重点产业,权威人士和学者认为,重点是要紧跟世界发展潮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企业,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2)权威人士和学者的上述建议体现了教材上的哪些观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晓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雄安新区地处京津冀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敏感地区,紧邻“华北之肾”白洋淀,其开发建设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

(3)雄安新区开发建设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对此,你有哪些好建议?

专题四

经济、生态文明建设

1.B 2.D 3.C 4.A 5.(1)①一个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②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③竞争合作求双赢,中国积极与世界各国相互取长补短,在竞争与合作中加快自己发展的步伐。

(2)①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我们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②处理好坚持对外开放与维护自身安全的关系。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③处理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6.(1)①创新驱动发展,改革激发活力;②网络改变生活,科技推动发展;③现代改造传统,促进行业提升等。

(2)①该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不走弯路;②该村实施对外开放的政策;③该村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3)①该村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环境的保护;②该村应进一步实施对外开放的政策;③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7.(1)①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①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③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④创新是我国缩短差距、赶超发达国家的关键。

篇3:循环经济专题报道

“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减量化优先, 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 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 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

山西省自2007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第二批全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省之后, 明确了加强领导、科学谋划, 统筹规划、试点探索, 资金扶持、科技创新, 宣传带动、全民行动的工作方针, 确定了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涵盖企业、行业、园区、社区、区域5个层面。几年来, 经过不懈地推进, 循环经济示范作用逐渐显现, 初步形成了具有山西产业特色的以企业为主体, 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之间有机耦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十一五”时期, 山西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取得了“两年试点引导、三年完善机制”的阶段性成果, 涌现出一批具有山西本土特色和产业特点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和市县。

日前, 本刊记者深入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园区, 通过展示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和有益成果, 探寻适合山西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从而推动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篇4:“经济特区”专题

经济特区是怎样创办的?经济特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 经济特区的概念

经济特区是指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特区内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2. 经济特区的创办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

我国的特区最初称为“出口特区”。出口特区,即在一定的区域内实行一系列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政策和管理体制,以求打破僵化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尽快让经济走上一条新路。

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提出的设立特区的议案,并批准了《广东经济特区条例》。“经济特区”这个至今仍让人激动的名称从此被书写在共和国光辉的历史上,8月26日这一天,也成为了中国经济特区成立的纪念日。

(2)1980年,设立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什么首先选择这四个地方来创办特区呢?

因为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一是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与台湾隔海相望; 二是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三是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 四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 五是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生活在这里。

(3)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3. 经济特区的“特殊性”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二、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1. 经济特区是经济改革的试验田。在经济改革之初,中国还是实行的计划经济。要搞市场经济,一方面没有经验,另一方面思想还没有转变。“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思维成为经济改革的重要方式,经济特区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通过实验,一些成功的经验被推广到其他地区,不成功的,则摈弃不用。

经济特区进行了很多改革尝试。在深圳特区首先试点土地使用权拍卖;在金融方面的试验更多,比如建立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家证券公司;在外汇严格管制的情况下,深圳于1985年首先开办了外汇中心;其他如按揭贷款、汽车贷款、离岸金融业务等新业务,都是经过深圳的试验,推行到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特区作为“改革的试验场”,敢于尝试,敢于承担责任,为中国的经济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大成功。

2. 经济特区是开放的窗口。所谓“窗口”,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东西,二是向国外展示中国的政策和成果。对中国经济特区的窗口定位,邓小平同志有一个很准确生动的总结:“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經济特区作为“窗口”的定位,决定了经济特区要走发展外向型经济之路。中国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民安保险公司就在深圳成立;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试点也在经济特区。

这些现在看起来很平常的发展,在当时是很重要的突破,它涉及到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以及中国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大问题。通过特区的建设与试点,中国认同了市场经济。通过这样的开放试点,也向海内外表明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金融对外开放的决心,极大地坚定了外资对中国进行投资的信心。

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现在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如果说改革开放写下了中国现代史上最壮丽的史诗,那么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的成功就是其中最生动的篇章。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点拨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

第一,背景不同。近代开放是在西方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侵略战争的情况下出现的。当代开放是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逐步加强的情况下出现的。

第二,基础不同。近代开放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而当代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第三,指导思想不同。当今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主权这一前提,在旧中国这一点是无从谈起的。

第四,性质不同。近代的被迫开放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当代开放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

第五,结果不同。近代开放,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有利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工业。今天对外开放有利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使中国走向富强繁荣。

[【练习】]

1. 在一座城市市政府门前,有一座标志性的雕像名为拓荒牛,这座城市就是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的( )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2.长期以来深圳市都实行“一市两制”。目前深圳市正酝酿将特区范围由目前的四区扩大至包括宝安、龙岗在内的六区。届时,宝安和龙岗两区将享受( )

A.高度的自治权 B.特殊的社会制度

C.部分政治主权 D.特殊的经济政策

[【参考答案】]

篇5:专题经济建设

隋炀帝于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元世祖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

3、历代治黄工程:

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人江河再流人海洋; 西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修筑旧渠和堤塘;元世祖征发军民治理黄河。

4、海塘工程:为防止潮汐灾害,五代十国时,吴越在钱塘江边修筑海塘,使万亩水田免于水患。

5、建筑工程:

①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②万里长城。从战国到明,历代都修建长城。最重要的是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③隋唐长安城。十三朝古都,唐长安城的布局和特点。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

④明清北京城。1417年明政府开始营建北京,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北京城有三重,从里到外依次是宫城、皇城和京城,是古代东方建筑的杰作。

考点三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知识梳理

1、战国时期:封建城市兴起,商业兴盛,但此时城市基本上是依附于政治中心的,商业活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地主和大商人。

2、西汉前期:国家统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繁荣,出现了一些大都会。

3、隋唐时期:封建国家长期统一,政治安定,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商业也呈现繁荣景象。长安、洛阳商业盛极一时,唐都长安的城市建设表现出极高的水平。

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4、北宋时期: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

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

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

5、明朝时期:城市经济、商品经济非常活跃,这个时期城市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①城市的生产性和商业性更为突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大大减弱。②江南一些城市出现的手工丁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引进玉米和甘薯,清代广泛推广;

6、清朝前期:商业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大批城市产生。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考点四: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一、知识梳理

1、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

2、秦: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

3、两汉: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4、三国: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

5、隋: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

6、唐: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7、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8、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考点五: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古代,这种不平衡明显地表现为南北经济差距较大。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中心。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

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主要是北方战乱和南方相对稳定,经济中心逐渐南移。

一、知识梳理

1、奠基: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①春秋战国寸期,南方曾经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方的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但涉及的范围较狭窄。②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发展。③西汉时,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④东汉末年,北方各个军事集团混战,农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江南。

2、初步开发:三国。①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②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

3、大规模开发:东晋。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人民继续南迁,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

4、开始赶上:南朝末年。南朝时期,江南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5、开始南移:隋唐。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大运河开通促进经济发展;唐时南方越州瓷器闻名全国;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6、继续南移:五代。五代十国时期,吴越重视兴修水利,杭州、成都丝织业发达,杭州、广州等地商业繁荣;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都重视生产,北方人民继续南迁,这些使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7、超过:宋朝。宋朝时期,通过北宋的继续开发,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农业发展,江南和两广地区都种上了北方作物,“苏湖熟,天下足”。新开了许多茶园,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苏州湖州成为全国重要粮仓,棉花种植扩大,棉纺织业发展,造船业进步,泉州、广州和明州成为著名的海外贸易港口,海外贸易发达。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元朝时,出现南粮北调。

8、巩固和发展: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使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升华认识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

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⑥政治中心的南移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3、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4、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考点六:历史上的西部开发

我国古代历史上曾进行过几次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政治上加强了统一,经济上促进了发展,对我们今天的西部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知识梳理

春秋战国到西汉:西部地区的发展程度明显超过东部,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当时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1、战国时期:①秦国经商鞅变法,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②都江堰的修建,为川西平原变成千里沃野创造了条件。

2、秦朝: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

3、西汉:①关中地区修建了六辅渠、白渠等水利丁程;②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新疆的序幕。③西域都护设置,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④丝绸之路开通。⑤西汉政府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内地同西南的联系。

4、东汉:班超经营西域,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5、三国时期:①蜀国农业迅速发展;②诸葛亮鼓励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6、隋唐时期:①隋炀帝派人去西域;②唐在西突厥地区先后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着眼于综合开发,各方面建设相辅相成;③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利益,不搞民族歧视。④青藏高原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同唐朝的联系不断加强;⑤云南西北的南诏,经济文化迅速发展;⑥益州的丝织业和造纸业十分出名。

7、宋元时期:①在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兴起了西夏王国;②元朝对西域开发治理,实行全方位开发;实行军屯、民屯,促进冶炼业、纺染业的发展;统一货币,并实行轻徭薄赋政策;重用少数民族人才。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正式归人中央版图;③在边远的云南地区建立了行省;④四川地区的丝织业在北宋时期水平最高;⑤宋代特别是南宋以来,西北地区由于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经济破坏严重。

8、元明两代:在云南和贵州设立行省,将云贵高原直接置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对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的开发有重大的积极作用。明代后关闭嘉峪关,对今新疆地区的控制削弱,对西北地区的发展起了负面作用。

9、明清时期:①成都在明代成为茶叶市场;②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发生长时期战乱,地区经济遭到摧残。清初实行的“湖广填四川”是中央政府进行恢复性开发的重大措施,对地区经济开发起了积极作用。③平定分裂分子噶尔丹、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④重视发展商业,积极发展民间商业,以低关税吸引外商从事贸易,撤关卡,鼓励新疆商人到内地经商。清代后期在新疆建省,并大量移民实边,对这一地区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⑤云南地区在清代开采铜矿较多;⑥清朝时确立了历世**和**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⑦清朝在西宁设置办事大臣辖区。

10、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①19世纪70-80年代,云南、西藏、新疆人民抗击英、俄的侵略。②1875-1878年,清政府派左宗棠收复新疆,1881年中国收复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③1913年,英国策动西藏亲英分子闹“独立”,中英两国就西藏主权问题反复交涉,中国政府强调对西藏不容置疑的主权,并一直拒绝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④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在西部地区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⑤1934年,红军长征经过云、贵、川、甘、陕等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⑦抗日战争时期,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⑧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转移到西南,许多近代企业从华北、华东、华中迁到西南、西北各地,增强了西部的经济实力。

11、新中国时期:①新中国建立后,和平解放云南、西康的广大地区,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康藏、青藏、新藏公路,沟通了西藏与各地的联系。③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在西部和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④1958年后,西部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⑤1957-1966年,在西部建成

篇6:经济史专题

一、农业的发展

1.生产工具与技术

(1)元谋人、北京入主要靠采集和狩猎。随着对自然认识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到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牛坡、河姆渡)原始农业出现,并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这时人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有骨器、木器等。

(2)夏商周时期农具多为木、石、骨、蚌所制,很少有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绿肥等,夏朝人开始懂得原始灌溉技术。

(3)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开始出现并推广,前者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后者是我国农业技术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4)两汉时期农具改进,牛耕推广。铁农具安装了犁壁,比西方早1000多年;赵过发明耧车。这时期铁农具传至西域和珠江流域。二牛抬杠式牛耕传至珠江流域;出现一牛挽犁牛耕法。耕作、管理技术进步快。西汉代田法;及时收割,优选种子;水稻育秧移植技术。东汉时出现双季稻。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法。

(5)隋唐时期圩田普遍,放火烧山,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两年三熟耕作方式推广。发明了筒车,曲辕犁。2.水利兴修

(1)夏朝人开始懂得原始灌溉技术。

(2)春秋战国时期水利灌溉事业发展:中原——普遍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时楚国——孙叔敖修芍陂。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天府之国”;水工郑国修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沃野。

(3)两汉时期水利事业发展。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如六辅渠、白渠。江淮、江汉地区修治天然陂池。

东南地区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西南地区利用雪水、地下水,修坎儿井。

(4)隋唐时期农田灌溉发展,发明了筒车;开凿大运河,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

3.农作物种植及引进、推广与商品化

(1)母系氏族繁荣时期(半坡、河姆渡)原始农业出现,并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

《2)夏商周时期农作物品种有较大发展,“五谷”(稻、黍、稷、麦、豆)都已种植。

(3)汉朝稻麦种植推广。稻麦推广,并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4)隋唐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

(5)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引进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粮食产量大量增加,对养活众多人口、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有重要意义。清代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4.经验积累

(1)汉朝时《汜胜之书》记载了关于作物栽培的论述。《四民月令》记载了农事活动安排、农业生产技术内容。(2)北朝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3)元朝颁发《农桑辑要》。

(4)明清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都记有农业生产技术的内容。5.政府的重视与政策

(1)战国商鞅变法措施之一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2)西汉时,汉高祖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士兵归乡复田宅,免自卖奴婢者为庶人,抑制商人,减轻田租),文帝景帝重视农业生产,多次减免田租赋役。

(3)东汉光武帝多次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禁令;恢复三十税一的田租制度;鼓励流民返乡垦种;裁减官吏和军队,让其回乡务农。

(4)曹操推行屯田制(后来魏蜀吴三国都实行过);北魏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5)东晋政府实行休养生息,安抚南迁流民;南朝宋赋轻役稀,使江南民殷国富。北周武帝改革时释放奴婢,严禁隐瞒田地、户口,强制僧尼还俗务农。

(6)隋唐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两税法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7)北宋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等。(8)清朝实行“更名田”。(明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1.矿冶业

(1)商周是青铜铸造的繁盛时期。西周时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铸业有划时代的发展:掌握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早于欧洲两千年以上);青铜铸造工艺有所创新(金银错新技术);雕铸艺术。(莲鹤方壶)。

(3)西汉冶铁以煤作燃料,发明淬火技术;东汉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发明并推广低温炼钢技术。宛、巩是冶铁中心,广汉、蜀郡的冶铜场和铸铜作坊很有名。(4)唐朝铁的产地有一百多处。冶铸业融人外来风格,普遍采用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5)明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日可产铁六七千斤。2.纺织业

(1)半坡人会织麻,大汶口中晚期已能养蚕缫丝。

(2)商周时纺织出现斜纹提花和刺绣技术。

(3)纺织业也取得新进展,长沙楚墓出土的麻布纤维相当细密。

(4)两汉时丝织业水平很高,能织出锦、绣、罗、纱等品种;长安、临淄等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陈宝光妻是西汉民间最优秀的纺织家;马王堆汉墓素纱禅衣是精品。新疆种植棉花,有了棉纺织业;羊毛成为纺织原料;会稽葛布(是著名的越布)很名贵。

(5)唐代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品种繁多,丝织品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许多品种。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6)明代丝织工具有重大革新,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分工细密,出现地区或行业的分工,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萌芽。3.陶瓷业

(1)原始社会我国居民就掌握了制陶技术:半坡人制作彩陶,大汶口中晚期能制黑陶、白陶。(2)商周时出现原始瓷器。

(3)南北朝制瓷技术日臻成熟。南方盛产青瓷,器皿形制美观。北方创制出白瓷。

(4)唐代瓷窑遍布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唐三彩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青瓷中的秘色瓷也出现。

(5)北宋制瓷业大大超过前代。定窑、汝窑、哥窑、官窑和钧窑是当时著名的五大瓷窑。江西景德镇以生产青白瓷著称,南宋、元时,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中心。4.造船业

(1)秦汉造船业发展迅速,汉代发明橹、舵、布帆,还使用锚。

(2)唐代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并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

(3)北宋的造船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江南和东南沿海是造船业最发达的地区。南宋的明州、泉州、广州是造船业中心,能制造大型远洋海船。5.漆器业

(1)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河姆渡时期就出现红漆碗。商周时漆器制造已达较高水平,周朝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

(2)春秋战国时期漆工艺有新成就,采用夹纻技术。(3)两汉制漆业迅速发展,工艺水平高,漆器质地轻巧,造型美观,色泽光洁,纹饰精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漆器是当时的精品。6.其它

(1)春秋战国时期煮盐与酿酒业有较大发展,山西池盐、山东海盐、四川井盐都已开发;可用曲造酒。(2)煮盐是秦汉重要的手工业;盐铁专卖制度反映了盐的地位。

(3)明清时使用双色套印技术,并出现了多种颜色的彩色印刷品。7.经验积累

(1)战国时期出现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2)明清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有明代手工业生产技术,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三、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1.先秦商业

(1)夏商周时期的商业:商民善于经商,以贝作货币,都城是繁荣的商业都市。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

许多城市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如临淄、邯郸、郢)2.秦汉商业的繁荣(1)商业通道四通八达。

(2)城市设有专共贸易的“市”,市内商肆按行业排列,整齐有序。

(3)与周边少数民族贸易频繁,(以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的对外贸易频繁)

(4)以黄金、铜钱为主币,统一全国货币,秦用半两钱,汉武帝后改用五铢钱。

(5)出现大批商业都会,如长安、五都(洛阳、成都、邯郸、宛临淄)等。3.隋唐商业的繁荣

(1)开元通宝钱在唐代取代了五铢钱成为通用货币。(2)市场更发达:设固定交易场所——市,政府设官进行管理。市内设邸店、柜坊,店面不能任意扩大,买卖有时间限定。唐后期,大城市出现城市;农村、偏远地区出现草市。

(3)商人多,商人足迹遍及全国,并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

(4)城市兴旺:长安,洛阳,扬州,成都。4.明清商业

(1)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品种达两百余种。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北京、南京)(3)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4)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5)闭关政策。

四、土地制度的演化

1.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它开始于商,兴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国有土地制度的典型特征。

2.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

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民主革命后的土改才被消灭。

(2)封建土地国有制

封建土地国有制主要形式有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①王田制:王莽改制时实行王田制,是井田制外衣掩饰下的封建土地国有制。

②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度,它始创于北魏,隋、唐两朝相继沿袭,而且还被日本借鉴、吸取。均田制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其基本特点是不触动地主阶

级的利益,又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

认识:①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形式;②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决定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方向;③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④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五、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1.“相地而衰征”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2.初税亩

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是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田亩收税,其实质也是承认土地私有。3.编户齐民

两汉管理百姓实行编户制度,被编平民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依据资产多少征收赋税、徭役、兵役。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4.租调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实行,受田农民纳租、凋,服徭役、兵役。

5.租庸调制

隋、唐初期实行。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6.两税法

唐朝于780年开始实行,它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和进步。7.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其中“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实质上是纳钱代役和按亩纳税。8.一条鞭法

明后期实行,把田税、丁税和杂税合一,按田亩多少征收银两。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9.地丁银

清初雍正帝实行摊丁人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它的实行,废除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一方面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六、思维能力拓展

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社会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经济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首先是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发展起来。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得到发展,而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商品经济繁荣时期和商品经济繁荣的地方,货币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

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下列一些主要的因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例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一些太平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如汉初高祖在位时期实行一些宽舒政策:士兵复员,释奴为民;减轻田租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提倡节俭,废除

肉刑等,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汉初经济发展起来,并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东汉、唐、明、清各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与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系列好的经济政策有关。

(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再如汉唐两朝都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改革,汉朝普遍使用耦犁和犁耕法,发明了耧车,唐代制成曲辕犁,发明了筒车等。(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古代的经济得到发展。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

2.中国古代推行的对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政策措施

中国古代国家所确定和推行的对于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政策措施,主要有:(1)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政策。(2)抑制兼并,保护小农经济的政策。(3)官营工商业政策。(4)对外贸易政策。(5)救荒政策。(6)平抑物价政策。

(7)增殖人口和扩大劳动力生产政策。(8)推广科学技术政策。

(9)重农抑商政策。上述各项政策在内容上多有交错,又各有其相对独立的内涵。在其实施的时间上,有的延续时间较长,有的则主要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存在。3.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如推广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掌握农时、分配土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督促和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等。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统治者为什么重视农业?

因为农业的发展:

(1)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

(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西汉武帝出兵匈奴,如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可想象的。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内容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以此作为大力推行农战方针的基本内容付诸实施。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故评价重农抑商政策,要注意它的历史阶段性。在封建前期,它的实行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而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到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清统治都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抑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家落后,也就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4.经济重心的转移(1)经济重心转移的三个阶段

远古到西晋,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经济发展重心在北方。从西晋末年到隋唐五代,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逐渐南移。

经济发展从北方和南方基本平衡到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成为不可逆转之势。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并得到不断强化阶段。这一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凋弊,而南方经济迅速增长,终于赶上和超过了北方,致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重心最终完成了由北方到南方的转移,并不断得到巩固。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规律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魏晋南北朝,终结于两宋时期。从南宋开始直至现在,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南方。史学家认为,先秦时代的经济重心还有个东移问题,即从西周时期的关中地区向黄河中下游一带移动的趋势。南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3)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自然环境与整个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北方连续战乱,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大量南迁的北方农民,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与江南人民一道辛勤劳作;统治阶级为保证国用,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南方自然环境、海外贸易优于北方。(4)对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比较突出。

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从地理角度认识重心南移: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米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北宋时占城稻传人,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气候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得好。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是适宜在江南种植。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成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从政治角度认识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5.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和内容特征分类(1)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①封建统治者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收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唐朝两税法为主要标志。

②随着封建经济发展,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由实物为主逐步向货币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明朝的一条鞭法为标志。

③赋税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如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制,都是把各种杂税合并起来,统一征收。上述三个转变表明:赋税制度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状况。赋税征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保证劳动者最低限度的生存条件。如果统治者破坏了这个原则,进行超经济的掠夺剥削,只能适得其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和自身灭亡。

(2)赋税制度的内容特征分类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人亩。

6.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手工业生产部门出现。到清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这期间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发展十分缓慢。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处在萌芽状态的雇佣关系”,它的发展方向是资本主义。所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说:“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

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和西欧几乎是同时出现的。然而,它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在西欧,资本主义萌芽能够迅速发展、壮大,强有力地推动着自己的国家冲破封建牢笼,步人近代社会的门槛。

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终究难以冲破自然经济的藩篱。原因何在?

资本主义能在西欧腾飞,得力于重商主义的推行,而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不断遭受摧残,要归罪于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两代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明清两代屡次颁布禁海令,严禁人民私自出海贸易。明神宗派宦官充当矿监税使,在工矿业发达地区,广设关卡,处处征税。清朝在全国城镇、交通要道,遍设税局,征税范围几乎包括全部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明政府还建立岁办和采办制度来盘剥商人。由于从事工商业必须承担风险,封建地租、高利贷就有更大吸引力。在明清两代,那些徽商、晋商发财以后,都广置田地,开办当铺,认为田地是最可靠的产业,放高利贷可以安坐获益。这就大大阻碍着社会财富向产业资本转化,因而限制了资本主义的成长。概括的讲,阻碍资本主义成长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②封建地租很重,地主、商人剥削的钱财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上一篇:公司财务顾问聘用合同下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