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

2024-06-19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精选6篇)

篇1: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价值理念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护理保健、老年服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老年方面的政策法规,能胜任老年人服务与管理工作岗位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它的专业核心能力是老年人服务与管理的专业技能。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是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老年学概论、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政策、老年福利机构经营管理、老年病学、老年护理与老年保健、社会调查、课程实训、寒暑假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是一个综合研究老年群体及其它附属机构的专业。

老年服务与管理这个名词具有两种意义:一个是老年服务,另一个是老年管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和历史,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反对以片面或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老年服务与老年管理同时存在,二者具有联系;

老年服务包括供养和生活料理服务、医疗保健和康复服务、教育服务、社会参与服务、文体娱乐服务及其它方面的服务。

供养和生活料理服务:一是街道、社区提供长期性和临时性养老(托老)场所,如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老人日托站、老人食堂等;二是成立老人家庭服务中心,上门帮助料理生活;三是资助老年人活动辅助器材;四是进行适当的康复医疗知识教育和咨询,使家庭更好的了解老年人的问题和需求;五是在社会服务业中,增设老年人生活服务点,如老人商店、专柜等,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方便;六是紧急救助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

医疗保健和康复服务:社区建立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中心,为老年人就医提供方便,并建立80岁以上寿星老人健康档案向老年人提供常见病的护理和治疗。

教育服务:开办各类老年学校、老年大学,为老年人再学习、再教育提供机会和便利条件。

社会参与服务:为老年人晚年继续参与社会活动提供条件,如加强老年人和青少年以及社会的联系,为关心教育下一代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在公共场所、桥梁、道路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中,要有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服务设施;组织老年人成立老年人技术服务部、科学技术咨询服务部、老年人协会,义务协助和参加街道居委会工作等。

文体娱乐服务:兴办各种文体娱乐设施,组织老年人成立各类协会、研究会,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如建立老年人活动室、活动中心,成立老年书画社、旅游服务部、戏社等。

其它方面的服务:如开办老年婚姻介绍所,帮助老年人再婚和重建军爱听,并在就医、乘车、旅游等方面提供优先照顾老人服务。

老年管理主要包括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人心理管理,更主要的是对老年机构的管理。众所周知的的老年机构有托老所、养老院、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护老(养)院、敬老院、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所等。本专业主要培养怎样管理老年机构,让老年人的在机构中得到更好的待遇的人才。这些针对老年人所开设的机构的服务宗旨是安排、照料、护理好老人,让老年人满意、子女亲属放心,为政府和社会分忧。绝不能只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老人的安危、冷暖和利益,这样的机构将会招致社会舆论的谴责和政府的制裁。我们专业所培养出的人才就是要践行监督养老机构的服务宗旨和理念。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与老年人息息相关,与老年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要面临衰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所有人所不可能避免的,是所有人所逃脱不掉的。每个人都会经历老年这个过程走向生命的终点,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怎样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可靠,过得无忧无虑是每个老人所向往的。这个专业是应对社会老龄化问题所产生的专业,它主要的目标是解决老年人在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包括横向的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也包括纵向的与历史未来的联系。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及其内部各要素、部分、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另一方面事物又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即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区别而相对独立地存在。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相对独立存在是互为前提的。

事物的存在是普遍联系的,老年产业的产生是和老年人的社会发展分不开的,老年人的吃穿住行都是本专业所要研究的范畴,怎样让老年人吃不犯愁,什么都能吃什么都咬的动,什么样的衣服适合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穿,老年家庭的房屋布局、家具摆放、安全措施,老年人代步工具,怎样让行动不便的老人能简单行走……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普遍存在老年群体当中,这些问题也都是普遍困扰老年人生活的,本专业所要帮老年人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

联系的多样性:从大的方面说,联系可分为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等。

在生活中,每个老人所遇到的问题虽然不尽相同但又千差万别,对待每个问题不能统一解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老人都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习惯,对待不同的老年人要用不同的方法。事物都是多样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所要向学生们传授的不管是专业知识还有的就是在对待老年人诸多问题是的解决方法。老年人行动不便是困扰老年人出行的主要问题,如果单一的说所有出行不便的老年人都配备轮椅出行,那有的老年人可能由于身体疾病不能长时间坐着,只能趴着或卧着,那对于坐轮椅出行就是不可取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所谓矛盾,在辩证法中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双方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恩格斯认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毛泽东更强调: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换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深刻基础,也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从一定意义上说,事物就是矛盾,世界就是矛盾的集合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或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或世界的发展。

在所有发生的问题上所有的问题都是矛盾的,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由于不能适应行动不便,耳聋耳背等诸多老年特征时,往往会产生焦虑或忧郁的消极情绪。在和老年人相处过程中由于这些老年特征所给老年人带来的困扰会使老年人厌恶生活厌恶社会,造成心理问题。但这是老年人不可避免的,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所有的老年人都不想具有这些老年特征。这就存在着矛盾,如果老年人没有出现老年特征那老年人就不会产生厌恶生活厌恶社会的低迷情绪,但这是不可改变的,除非随着老年人的消亡而消失,但同时也会出现在新的老年人身上,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通过各种方法深入老年人内心了解老年人所产生的矛盾,尽量减少老年人与矛盾的接触,从而通过其他方法化解矛盾。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过程,过程是由状态组成的,状态是过程中的状态;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事物,有生必有灭,无灭必无生;旧事物灭亡的同时,就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

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一个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一个“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波浪式前进、循环往复式上升的过程,而一个个有限的过程就组成了无限发展的世界,换言之,世界也可以被看作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的集合体。

老年人是一群迎着夕阳生活的特殊群体,也是社会最需要关注的群体。他们虽然不再为社会创造价值,但也不能被社会所抛弃。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所需要的是怎样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何为老年人价值? 所谓老年人的价值是指处于人生暮年的老年人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或者说是老年人所具有的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对于老年人的价值,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待。首先,与一般人一样,老年人的价值也是由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所构成。老年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作为价值客体的老年个体对社会或主体人的需要的满足;老年人的个人价值是指社会或客体人对作为价值主体的老年人的个体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尊重和满足。其次,从时间的纬度看,老年人既有现实价值,也有历史价值。老年人在年轻时为社会尽到了应有的责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是他们的历史价值之所在;同时,他们在进入老年期后仍然可以一定程度的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他们的现实价值之所在。

首先,老年人具有重要的物质(经济)价值。

从经济学的视角考察,老年人价值的存在是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化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们记载和利用现实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是依靠生产和生活经验,所以,拥有丰富经验的老年人便作为“智者”而倍受社会的尊崇。作为知识和智慧的载体,老年人的才能、经验、高尚的品德和优良作风都是传世之宝。及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中的作用更为突出。这一变化,也同时会带来如下影响:一方面,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劳动因素被淡化,从而使老年人与年轻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受年龄和体力上的差异的影响程度减轻;而另一方面,则像过去一样,老年人作为生产经验、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的创造者和记录者,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将会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因此,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足以表现出老年人价值的经济学意义。经济价值不但体现在物质性的劳动中,也体现在精神性的劳动中。

另外,老年人的相互照料活动也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老年人之间的相互照顾是比较普遍的情况。那么,提供照料的老年人的作用也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或者说是一种间接的社会价值。

其次,老年人除了具有经济价值(物质价值)外还具有精神价值。

精神价值是老年人的主要价值。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当中,整个社会愈来愈强调各生产要素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但这并不是说老年人的社会价值首先体现为经济价值。老年人由于生理方面的变化,其直接的经济价值已呈下降趋势,但精神价值依然存在,甚至有所提高。

第一,老年人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道德维护力量。首先,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老年人身上凝结了由“历史”而产生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这对社会发展和下一代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或影响作用。其次,老年人的精神道德力量也不可小觑。道德是维护社会和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老年人群体经历了生活的考验和磨练,绝大多数人在道德规范方面更臻于成熟,在对调整人际关系方面运用的更加娴熟,更多地表现出谦和、忍让。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价值是体现在老年人价值之上的,也是并存于老年人价值之间的。怎样体现老年人价值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自身价值的考验,只有更好的体现老年人价值,通过服务与管理,增加老年人的价值,使老年人在社会中不被抛弃,能老有所用,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学,才是体现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篇2: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

一、社工的首要使命为协助有需要的人士及致力处理社会问题。

二、社工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和尊严,并不因任何人的家庭背景、种族、国籍、性别、性倾向、年龄、家庭岗位、信仰、政治观念、智能、体能、社会及经济地位、或对社会的贡献不同而有所分别。

三、社工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质,因而有责任鼓励及协助个人在顾及他人权益的情况下实现自我。

四、社工有责任维护人权及促进社会公义。

五、社工相信任何社会都应为其公民谋取最大的福祉。

六、社工有责任运用本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务求每一个人都能尽量发挥自己的所能。

七、社工认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会尽力加强人际关系,务求维持、促进及提高个人、家庭、社团、机构、社群的福祉,帮助社会大众预防及减少困境与痛苦。

社会工作方法

直接服务方法

①个案工作。对象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或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运用各种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帮助个人或家庭解决或预防困难和问题,改善个人或家庭的生活,使之获得幸福。

②小组工作。以小组为服务对象,主要运用科学知识协调小组与成员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及小组之间的各种关系,促进小组成员与团体生活的健康发展,使小组及其成员能及时克服困难,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③社区工作。以社区为对象开展社会工作的一种方法,包括社区组织、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任务主要是了解社区的问题与需要,利用社区的人力、物力、资源,争取社区外的配合、协作与支持,帮助社区及时解决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促进社区福利事业的发展,使社区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间接服务方法

①社会工作行政。通过政府的社会行政机构和各种社会事业机构的行政工作,贯彻执行国家与地方社会工作的方针、政策,发挥行政功能,促进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②社会工作督导。通过规定的程序对社会工作及其专业教育的计划方案的实施进行评估,传授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知识、经验和方法,提高社会工作和教育的质量,保障服务对象的权益。它是社会工作行政的重要辅助形式。

③社会工作咨询。对社会工作者或服务对象提供有关的信息、情报、资料和技术,以提高有关人员的素质与服务能力,或解决困难问题的能力。

篇3: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助人活动, 它时刻把助人的服务置于中心地位。社会工作起源于宗教与社会福利制度, 这一特点决定了社会工作是一种以“价值”为本的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与核心, 它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它界定了社会工作的目标、方法与意义, 还同时界定了社会工作者在从事各项社会工作时的行为和态度。

中国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的构建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的材料:一是,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价值理论体系;二是, 我国古今社会工作实践中产生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三是, 结合当代中国主流社会核心价值观。根据以上三种材料, 我国通过借鉴与创新、批判与发展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引入高职辅导员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接纳和公平的价值理念

现在的高职学生已经是90后了, 这一代人往往更加注重民主、平等和自由。在学校他们会犯错, 但是他们总是有理力争。在这样的情况下, 高职辅导员不能在摆出一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样子, 应该接纳学生的想法和他们的价值观, 这才是开展好学生工作的第一步。那么第二步就是要公平的对待么一个学生。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的信任辅导员有利于学生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 尊重和信任的价值理念

尊重是每个个体的合理需求之一, 那么学生当然也有被人尊重的需求。高职辅导员在开展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时, 不能再像以往那样把学生直接叫到办公室, 进行简单粗暴的“训话式”教育了。而应该在教育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即使他们会犯错, 但是也应该得到辅导员的尊重。另外, 高职辅导员在教育学生时, 更趋向于去选择不相信学生是会改变的。他们总认为这样的学生是不可救药的。在教育的过程中, 对学生已经选择了不信任或者放弃的教育方式, 这也是不行的。当辅导员都表现出对学生不信任, 不愿意去相信他们会有能力改变的话, 那么学生更不愿意去努力尝试改变了。

(三) 自决的价值理念

将这一理念运用于高职辅导员工作中, 有利于高职辅导员打破心中固有的对学生的认识。即认为高职的学生都是年幼无知的青年, 只能被动接受辅导员对他们的教育。而自决值理念的引入能够帮助高职辅导员以信任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并且愿意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解决问题的潜能, 都愿意自我改变, 不断发展自己的意愿。而高职辅导员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辨别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帮助他们自我潜能的激发, 最后让学生能够拥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 个别化的价值理念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 我们在开展学生工作时, 可以将一般的方法运用在全体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但是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个别化的价值理念有助于高职辅导员用个性化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学生, 发现学生的根本问题, 帮助学生的自我成长。

二、利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创新高职辅导员工作价值理念

当前高职辅导员价值理念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有相似之处。它们都强调“助人”这个价值理念。但是高职辅导员的助人理念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之间也有着不同之处。高职辅导员“助人”的价值理念强调的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 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这样的教育之中是一种上对下的教育, 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并且针对学生这个群体采用了统一的标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并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 高职辅导员的“助人”价值观也只是停留在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具体的事务性问题上。例如, 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去申请资助、帮助学生去协调宿舍管理方面的问题等等。笔者在分析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与高职辅导员工作价值理念基础上, 提出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引入高职辅导员价值理念, 创新工作辅导员工作专业价值观。

(一) 将接纳和公平的价值理念引入学生工作中

将高职辅导员日常工作中强烈的行政色彩去除, 真正做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公平的去对待每个学生的困难。引入这样的价值理念可以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 去除了以前管与被管这一对矛盾, 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 将尊重这一价值理念引入学生工作中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知道, 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相对于普通本科高校来讲素质不高、学习能力不强、自制力差, 这些缺点伴随着高职学生。但是在学生工作岗位的一线工作辅导员不能将这些“标签”随意的贴到学生的身上,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 尊重他们的不同。只有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 双方才能做到平等。那么, 辅导员的各项教育和管理工作才能开展, 因此尊重是高职辅导员所必备的价值理念, 没有尊重学生工作的实效性根本无从谈起。

(三) 将信任的价值理念引入学生工作中

高职的学生常常被贴上“差生”和“坏孩子”的标签。在高职院校开展各项学生工作时, 更多的辅导员在潜意识中就选择了不去相信学生, 不相信学生会朝着更好地方向努力和发展。而是一味地批评和写检讨, 这样的价值理念不能够促进高职学生的发展, 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动力。

(四) 将自决的价值理念引入学生工作中

高职辅导员习惯于“大包大揽”的工作方式。在学生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 更多的想法是直接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从不考虑给学生提供给几个可被参考的意见, 最后由学生自己来决定。这样简单的工作方式, 不利于学生自我解决能力的提升, 同样不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 也不利于学生将来适应社会。

(五) 将个别化的价值理念引入学生工作中

在高职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时要看到学生的差异性, 不能总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性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以上从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念方面入手, 将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引入到高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以社会工作价值理念, 丰富高职辅导员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 为高职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提供了专业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1]张正.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问题集对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9.http://www.cnki.net.

[2]赵平.美国高校学生工作:[M].北京:北京航空大学出版社, 1996.

[3]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7.

[4]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5]童心刚.关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M].安徽:载《安徽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年第4期, 第156-157页.

[6]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06, 第12页.

篇4: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

摘 要:服务型党组织作为一种组织模式存在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领域。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介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既能够有效完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理论,推动服务型党组织的理论创新,也有助于从实践上强化基层党组织解决社会转型期基层存在的各类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党组织建设;社会工作;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一个长期主题,需要在不断借鉴与创新中来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不断完善。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工作,已经在服务群众和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取得较大成效。若能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借鉴和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则能够有效拓宽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路,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模式,增加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内容,提高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

1.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关于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相关度最高的,笔者以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服务。社会工作者应当超越个人利益为他人提供专业服务。二是社会公正。社会工作者追求社会变革,特别是同弱势和受压迫的个人和群体一道工作,代表他们寻求社会变革。三是能力。社会工作者不断致力于增进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将他们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四是个人尊严与价值。社会工作者对每个人都给予关心和尊重,意识到个体的差异和文化及种族上的多元性。

2.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从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差异性来看,社会工作更强调应用,更注重实践的方法。社会工作的直接服务方法根据工作对象分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间接服务方法根据实现途径的不同分为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咨询和社会工作研究等。

二、社会工作视角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基本特征

1.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融合社会工作理念与专业方法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服务有机统一起来,更加突出在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为群众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一般来说,社会中需要较多服务的往往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除了基本生活处于困境以外,还面临着一系列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心理问题、社会资源重新获得问题等。融合社会工作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通过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专业方法的融入,用组织化的手段为需要服务对象寻找、联络有关社会资源,更好地实现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

2.满足基层群众生存需要和发展

融合社会工作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从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出发,以满足基层群众生存需要和发展为基本救助理念,将基层群众的物质需求与能力提升有机结合起来,在对那些需要获得帮助的群众提供各种形式的物质帮助的同时,注重通过各种援助活动改善基层群众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条件,通过为基层群众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使其具有自我发展的社会资源和条件,提高基层群众的自我改善生活困境、自我發展的能力。

3.强化服务形式与方法的多样性与针对性

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千差万别,现行的重视物质救助、轻视社会服务的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融合社会工作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在重视为基层群众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救助的同时,更加注重为基层群众提供多种社会服务,注重根据不同基层群众需求采取差别化的服务形式,能够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的针对性,实现基层党组织服务形式与方法的多样化。

4.实现基层人才队伍的整合与统一

长期以来,我国专业化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人才队伍的缺乏,成为制约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取得整体性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专业社会工作者岗位不足,也影响着我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大和发展。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实务方法融入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能够形成一支既具备基层党组织知识与技能、又具备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基层党组织队伍,是现代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客观需要。

三、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基层党组织呈现“边缘化”现象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少地方党组织特别是贫困地区党组织仅仅承担培育和发展党员的作用,不注重创新和管理,直接导致基层党组织内的党员干部乃至党务工作者对自身工作没有清醒的认识,不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因而在开展党组织活动、强化对其他社会组织的影响与控制方面大打折扣,由此最终造成基层党组织空转、党组织权威下降等“边缘化”现象,严重削弱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战斗堡垒的作用。

2.基层党组织凝聚力逐渐减弱

目前,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与依赖程度有所下降,基层党组织对群众的凝聚力与吸引力都受到冲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层党组织继续沿袭过去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没有树立起服务的意识和服务的理念,基层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深度与广度降低;二是部分基层党员干部不学法、不懂法,不能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使得基层群众更加远离基层党组织;三是传统严肃的党组织会议形式以及单一的组织活动很难满足信息时代人们对具有时代气息和流行元素活动的兴趣。

3.基层党组织党员年龄结构老化

党员结构老龄化现象在基层党组织中表现十分明显,以黔江区为例,目前全区641名村三职干部中,35岁以下的74人,仅占11.5%;50岁以上有161人,占25.1%。219名村党组织书记中,35岁以下的只有11人,仅占5%;50岁以上的有64人,占29.2%。而文化程度统计显示,全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不到20%,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日渐显露。与此同时,党员流动性大、基层党组织干部和党务工作者待遇偏低、其他基层社会组织的崛起等更加剧基层党员年龄结构的老龄化。

4.基层党组织党员能力大众化

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快速发展相伴而生的是人们对财富与身份的重新理解和定义,不少党员干部忽视了自身在社会发展中应该起到的作用,基层组织内部分老党员不能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工作能力不够,部分党员思想观念与工作方式陈旧,综合素质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还有部分党员干部没有树立好为人民服务理念,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不够谦虚。不少基层党员干部不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能力趋向大众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降低。

四、社会工作介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路径探索

1.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介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一是提高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认识。将社会工作价值观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进行广泛的宣传普及,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充分考虑到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党员的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将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的生活逻辑,让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从书本走进基层党员干部的心灵。二是构建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与党建一体化融合机制。除保证目前民政、教育、共青团、妇联、医疗等社会工作者的职位外,根据社会工作与党建两者相关理念与功能的重叠性,进一步明确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党建工作的融合内容。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原则上要按每千名居民不少于1人的比例进行配备。三是建立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开发体系。按照“分级负责、分层培训、分类施教”的原则,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作为基层党组织人才培养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起包括政府、高校、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开发体系。以基层党组织建设社会化的视角,建立和完善激励和职业评价制度,不断拓展复合型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

2.社会工作实务介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一是强化相互沟通,改善干群关系。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强调沟通协调,基层党员干部可以做好做实政策倡导工作,推动政府政策的出台和改变;可以在政府和农民之间起协调作用,使双方有机会对话、沟通和理解,重建农民对政府的信任基础;可以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及时将基层的情况反馈给政府决策者,多向群众做政策宣传和咨询,有力改善干群关系。二是促进能力建设,增强群体自信。作为基层党组织,每位党员干部要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等方面认识,不断增强新形势下科学发展、为民服务、应对危机、维护稳定、依法办事和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民族宗教等“十种能力”。同时,通过了解居民需求和存在的问题,整合社区资源,引导社区居民主动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开展自助互助服务,有效地解决如社区居民院落管理、社区治安防范、社区环境治理等关系整个社区发展的问题。三是代言基层利益,提供政策服务。“在价值和利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政府政策的制定是多元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基层党员干部将现有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政策的制定者,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帮助政策的制定者或修改者完善政策的“技术”性细节,使之更具有操作性,能够引起全社会对基层发展机遇更多的关注,从而更好地推动基层的发展。四是参与扶贫开发,加快发展步伐。纵观国内外,社工机构开展的各类公益活动,多数是以参与各种扶贫开发的方式进行。作为贫困地区基层党员干部,更应该学习借鉴此类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的经验,进而转化为适合本地区的推动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如作为培训者的角色,增强对基层组织或群众的培训以提升他們的能力;加强对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的指导与服务以增加社会资源的注入;强化基层与地方高校社会工作方面人才的沟通交流为地方发展储备后续人才等来不断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会工作融合的专业化程度等。

作者简介: 张涛(1987-7-),男,安徽合肥,重庆市黔江区纪委监察局。

篇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法治理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字核心价值观分三个层面:

据2013年12月23日新华社电 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一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

1.法治通常的理解就是法律之治,即通过法律治理国家;同时又指通过法律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

2.法治理念是对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的系统化认识和反映,它根植于一国法治实践之中,反映法治现实,对法治实践起着指导和推动作用。在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法治理念是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法治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一国法治事业的兴衰成败。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它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

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种科学先进的理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建设的内在本质与规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

1.鲜明的政治性。受制于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社会主义法治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基础上;将服务大局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将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2.彻底的人民性。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3.系统的科学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基本国情出发;在内容构成上,是一个科学的有机统一体。

4.充分的开放性。古今中外、与时俱进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是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线和灵魂,也是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和关键。

2.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的必然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内在地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3.切实把“三个至上”的要求落实到社会主义法治的各个方面。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着丰富深厚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其重要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其重要文化资源,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为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法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法治思想。(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法治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2)列宁的法治思想。列宁解决了社会主义法治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道路。

(3)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法治思想。毛泽东的宪政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健全法制和依法办事等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理论渊源。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包含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又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

①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 ②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③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执法、维护公平正义,紧紧围绕中心、保障服务大局,坚持并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内容;

④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

⑤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保障。2.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资源。

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既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也蕴含着值得借鉴和继承的合理成分。具体包括:民为邦本的思想;公正执法的思想;以法治国的思想;礼法并用的思想。②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土壤,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资源。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不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直接延续:而是在批判地吸收、扬弃的基础上的借鉴其有益的成分。

3.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资本主义法治思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些理论与观点有:人民主权论、基本人权论、权力制约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论、法律至上论,等等。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

1.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就。具体表现在八个方面: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了领导干部职务和政治生活的法治化转变;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人权得到可靠法律保障;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法治环境不断改善;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得到加强。

2.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法治建设发生的历史性悲剧,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从反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③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⑤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⑥必须坚持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和作用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四个阶段:

(1)第一次创新:将乌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基本原理与新中国的政权和法制建设相结合,提出并实施“民主建国”,制定第一部宪法。

(2)第二次创新: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

(3)第三次创新:确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入宪。(4)第四次创新: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崭新命题,是对前三次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成果的继承、发展和升华。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邓小平同志逐步创造性地、系统地阐述了一系列具体而明确的法治思想,可以总结概括为九个方面:法制建设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用法律措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死刑不能废除”;“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把“一国两制”的构想法律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些思想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2)江泽民同志特别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把社会主义与法治国家结合起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又一创举。

(3)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认真总结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人类法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和阐明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重大理论命题。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地位。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一切立法活动的思想先导。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思想基础。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司法机关坚持正确方向、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发展法学教育、繁荣法学研究的重要保障。第二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一、依法治国

(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二)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二、执法为民

(一)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这里的“执法”,是在广泛的内涵和外延意义上讲的,是指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全部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的执法司法行为。

1.执法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2.执法为民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3.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

(二)执法为民的基本内涵

1.以人为本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保障人权是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①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②保障人民群众的公民和政治权利;③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④保障特定群体的权利。3.文明执法是执法为民的客观需要。

三、公平正义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全体成员能够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1.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2.公平正义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3.公平正义是立法,行政和执法司法工作的生命线。

(二)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①平等对待,就是指法律对所有社会成员一视同仁,以同样的标准对待。②反对特权,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必然要求。③禁止歧视,不允许任何在社会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公民受到歧视待遇。2.合法合理是公平正义的内在品质。3.程序正当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与载体。

4.及时高效是衡量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尺。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

四、服务大局

(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1.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必然要求。2.服务大局是法治工作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3.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

(二)服务大局的基本内涵 1.把握大局是服务大局的前提条件。2.围绕大局是服务大局的根本保证。3.立足本职是服务大局的基本要求。

要正确处理好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坚持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内在一致性。在具体执法活动中,法律效果是首要的基本标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是最终的根本标准。

五、党的领导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1.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先进性决定的。2.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3.坚持党的领导是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决定的。

(二)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

1.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领导。2.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领导。(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首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其次,必须立足我国的经济制度、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篇6: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

深化统一战线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

杨荣陵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包括民主党派成员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责任,是关系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灵魂工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2011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鲜明的特质,是我们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有力保证。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为统一战线深入开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南京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新挑战。深入推进全市统一战线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必须坚持以“同心”理念引导激励市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在南京“两个率先”带好头,转型升级作示范,科学发展争第一、改革创新争第一、和谐稳定争第一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因此,不仅要解决好思想认识、认知、认同的问题,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准确把握其基本内容、现实目标、鲜明特征和实践要求,增强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更要解决好贯 1

彻落实问题,主动实践,致力于行,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工作生活的各方面。

一、深化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要引导统一战线成员坚持思想上同心同德

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就是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同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共同探寻的政治智慧结晶,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合乎历史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是最广泛的政治认同和共识。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突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一鲜明主题,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推动多党合作事业持续发展。一要引导统一战线成员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用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筑牢思想防线,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环境中,坚持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个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迷惘、不动摇,始终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二要引导统一战线成员牢固确立矢志跟着中国共产党前行信念。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伟大独创性、巨大优越性,更加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政治格局。三要引导统一战线成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清醒认识西方资本主义议会制和政党竞争、多党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的本质,把坚持完善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作为共同政治责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在“一

个参加三个参与”中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中的作用,维护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

二、深化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要引导统一战线成员坚持目标上同心同向

南京统一战线在目标上同心同向,就是要致力南京各阶段科学发展目标实现。今后5年,南京明确了争当全省科学发展第一、改革创新第一、和谐稳定第一,确保在全省第一批迈进基本现代化行列的发展目标。引导市各民主党派团体和统一战线成员,坚持与中共南京市委同心同向,做推进多党合作事业持续发展的践行者,把传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作为推进政治交接的重点,大力弘扬民主党派老一辈领导人的坚定信念、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荣辱观,自觉把个人事业与祖国前途、民族命运、南京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一要用南京争当“三个第一”统一思想和目标。引导统一战线成员认真学习贯彻市党代会精神,深刻认识南京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自觉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对南京发展的定位上来、统一到市委的战略部署上来、统一到市委对南京工作最新要求上来。二要把党派团体和个人发展自觉融入争当“三个第一”之中。引导党派团体和统战成员个人的奋斗目标追求与南京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以南京争当“三个第一”引领党派团体和统战成员个人目标发展,以党派团体和统战成员个人目标的实现确保南京争当“三个第一”,为南京争当全省“三个第一”建功立业。三要以促进南京争当“三个第一”作为价值标准。无论是参与政治协商,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还是立足岗位工作,都要把坚决贯彻“六个注重”、全力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努力争当“三个第一”作为共同价值追求和衡量标准,用以检验工作得失,努力在推进南京加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实现党派团体和统战成员最大社会价值。

三、深化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要引导统一战线成员坚持行动上同心同行

在行动上同心同行,就是要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凝心聚力、奋发作为,为南京争当“三个第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人民幸福城市贡献智慧和力量。一要引导统一战线成员立足岗位做贡献。引导市各民主党派团体和统一战线成员,要先进典型为榜样,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创先争优、建功立业,感恩人民、奉献社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心和决心,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南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创造各自不平凡的业绩,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二要引导统一战线成员参政议政谋发展。引导市各民主党派团体和统一战线成员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围绕今后5年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坚持“四个第一”关键抓手,走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南京发展路径,推进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文化建设、民生幸福、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党建工作创新等八项工程和 “办好青奥运,建设新南京”等,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体现集合效应和整体优势,突出重点,深入调研,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多提创新之举,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三要引导统一战线成员联系群众促和谐。统一战线是党加强同各方面群众联系、充分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要引导统一战线切实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责任感,充分发挥联系广、渠道多的独特优势,积极反映所联系群众的意愿诉求,多做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积极协助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团结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四要引导统一战线成员实践“同心”添光彩。近年来,市统一战线发挥优势,服务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和新农村建设,探索创立了光彩事业企村结

上一篇:教师个人校本研修心得体会下一篇:在职证明 中英文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