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核心价值

2024-06-16

社会核心价值(精选十篇)

社会核心价值 篇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界定

为了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两者间存在何种联系予以理清, 必须首先明确它们各自的内涵。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首次出现于几年前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自这一概念提出后, 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反响。全会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四部分内容构成, 分别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紧围绕爱国主义展开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时代精神, 此外还包括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 在2007年末召开的十七大报告中, 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收录至党代会报告中。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必须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出来,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开展国民教育的过程中, 一定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使其成为社会大众的一种自发追求, 一定要努力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途径, 充分发挥引导社会主义思想潮流的作用, 提升社会主义环境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问题, 党在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联系当前的社会新形势对发展方向作出了明确的阐述, 指出要加强学习,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活动,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思想发展潮流中的作用, 提升社会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综合价值体系中处于最核心、最关键的地位, 不但有利于突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整体特征, 还能够指引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前进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还包括社会主义条件下新的荣辱观以及紧紧围绕爱国主义展开的民族精神、富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以上四部分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他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指导, 明确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还要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人类文明, 只有充分发挥各个因素的积极力量, 并将其进一步整合, 才能为人民大众的思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为中华民族的奋发向上提供精神力量, 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支撑。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顾名思义, 指的是处于社会整体价值观体系的最关键位置, 并且起着指引性功能的价值观念;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最根本、最中心的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基本、最牢固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追求;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及价值观念;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阶段逐步产生、成长起来的核心价值观念及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行为提供导向和行为准则, 从根本上影响着全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作出了定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即为人们所熟知的“三个倡导”,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个倡导精辟的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个倡导是从国家角度上提出的, 反映了发展方向上的追求;第二个倡导是从社会角度上提出的, 反映了价值引导上的追求;第三个倡导是从个人角度上提出的, 反映了道德标准上的追求。这三个倡导体现了不同层次的概念, 它们相辅相承, 共同完成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在价值方向上的统一, 同时顾及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面的价值诉求。这些词语不但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诉求, 而且囊括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精华;不仅从精神角度有着指导意义, 而且有着执行的可操作性, 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这一重要论述从理论的角度对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了创造性地论述, 体现出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理解, 反映出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基础的中国共产党, 一定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贡献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 而是存在相当复杂的关系, 二者在本质上具有密切联系, 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彼此分别。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不但是彼此结合的, 并且有机统一。

(一) 相同之处

1. 二者本质相同。

从本质上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同的, 二者联系紧密, 都鲜明地体现出对社会主义信仰的一贯追求, 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物质领域;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领域, 二者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所在。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 是后者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 后者如果失去了前者这一重要前提, 就无法获得发展。反之, 后者又处于前者的核心位置, 也是这一思想的系统总结, 它能够为后者提供发展方向, 同时也是构建前者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后者通过前者反映出来。

2. 适用范围相同。

两者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以及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二者同属于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因此二者在外延上也是一致的。同理, 前者包含四种不同的内容, 而后者也包含四个方面的价值观念。后者具有多样化特点, 构建后者等同于构建前者。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反映问题的角度不同, 前者是从外部架构入手, 强调在实践上的操作性, 倾向于更加直观的结构及具体的内容, 而后者瞄准的是人们的精神观念即精神层面, 突出了对社会主义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倾向于在根本价值理念上的建构。

3. 二者目标一致。

后者属于前者中的一个方面, 同时, 后者也是前者的体现。构建前者必须首先要构建后者, 如果前者缺少了后者, 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以及关键, 呈现出混乱无序、繁冗拖沓的特征。正因为两者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社会主义性质、特征以及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 因此说构建后者与前者是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统一体, 两者的目标一致。

(二) 不同之处

1. 内容迥异。

与后者相比, 前者具有较为具体的内容, 而后者抽象化特征更明显。后者由四方面内容组成, 分别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此外, 还有社会主义条件下新的荣辱观以及紧紧围绕爱国主义展开的民族精神、富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十八大报告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高度概括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对象不同。

前者指的是衡量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标准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反映出社会主义发展的总方向, 也能够反映出人们的总体价值观念, 属于后者的高度凝练。

3. 功能不同。

核心价值体系存在于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下的社会中,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心价值体系, 它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它能够为社会主义提供发展目标和发展形式, 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统领的地位。只有在前者的正确引导下, 社会主义文化才不会偏离了方向。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更加精准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之不但更加浅显易懂, 而且更易于指导社会实践,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二者辨析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者密切联系, 同时二者存在根本的区别, 明晰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 更是要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一定要将二者的构建紧密联系起来, 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性建议, 才能引导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科学架构。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而且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都能够切实领会十八大报告精神, 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渗透关于二者的新目标、新精神, 但是不可否认, 有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甚至认为二者完全相等, 事实上, 二者存在一定的相同点, 同时又相互区分。理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分析二者的异同, 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不同环节中自觉地融合前者的内容, 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前者教育, 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2006-10-18

[2] .新华网.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_6938568.htm, 2007-10-24

社会核心价值 篇2

关键词: 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观 基本内容

一个国家和社会,需要有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我认为作为政工师,其必须从四个基本层面加深理解,并结合实际工作加以践行。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达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集中地代表了我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与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有利于增强我们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正确立场、头脑清醒。目前,一些国际反动组织妄图分裂我国,西方资本主义试图用和平演变等方式同化我国,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员的价值观取向,直接影响我们党的执政之基。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是民族精神蕴含着民族的理想和信念,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赋予爱国主义精神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体现民族的思想道德观念及其行为准则,是统一思想、规范行动、保持团结稳定的强大力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维系国家统一。民族精神之所以能够维系民族的团结统一,核心因素是爱国主义。这种历久弥新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紧紧地把所有中华儿女维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当代共产党人也需要一种精神,就是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新中国使中华民族摆脱了封建主义枷锁和殖民主义屈辱。如今,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使祖国重新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永远是我们凝神聚力的精神支柱。

二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同爱国主义精神在本质上是相统的。民族精神的發展进步,靠的就是不断改革创新,任何一个民族,如果闭关自守、孤立发展,就必然走向落后和衰亡。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汲取一切先进科学的精神营养并充实到自己的民族精神宝库之中,推动民族精神的发展,才能生生不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包括与时俱进的精神,开拓进取的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讲求效益的精神,奋勇争先的精神。中国人民就是依靠这种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了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辟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历史新时代。

第四,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党员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自觉提高个人思想品德修养,带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党员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问题是做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许多腐败分子走上犯罪道路,大多是从操守不严、品行不端、道德败坏开始的。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浩然正气,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影响群众。

除了理论的学习外,我认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好的方式,就是向周围的先进人物学习,包括每个系统、每个单位的先进人物,要学习他们牢记宗旨、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虽然先进典型身处不同岗位,从事不同职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于把实践党的先进性要求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竭尽全力为人民谋利益,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党旗增辉、为党的形象添彩。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政工师必须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这将是一次精神洗礼,将进一步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在新的形势下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社会核心价值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内涵及意义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政治制度的深入改革, 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及国际影响力大大地提升。在经济全球化及世界多元化的今天, 各国经济紧密相连, 政治相互影响, 文化相互冲击, 世界历史被全面的袒露开来, 各国的价值观相互撞击, 相互冲突, 价值观危机随着世界的融合在不断的加剧。因此, 要在世界站稳脚跟, 赢取发言发展的机会, 就必须加强本国正确价值观的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前提保障, 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之魂, 也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所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当下世界发展的需要, 也是发展中国、强大中国的必要选择。下面就让我们具体的分析探讨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及实践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所谓的核心价值观是在众多思想价值观占有核心地位且对其他价值观起到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念。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都必须有一个适用于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核心价值观是政治制度的灵魂支柱, 所以正确的价值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思想导向和动力支撑。社会主义是中国运动和发展的产物, 在一次次的革命运动中, 中国摸索探求出一种适用于本国特殊国情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无论是从其理想、运动还是制度来说, 都反映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自由解放的价值追求, 其自身的价值选择具有独特性, 与其他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价值观实质上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诉求的基本观点和综合要求。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几千年来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理想追求的继续, 其摒弃了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弊端, 追求平等、和谐、自由、人道成为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基本诉求。社会主义起初只是一个美好的构想, 但在中国不断的革命探求中, 最终理想照进了现实, 社会主义理论演变为真实的社会主义制度, 多个国家的应用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美好愿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评判标准建立在众多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 且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只有满足这些基本理念才能被称作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自由。经济是政治实施的基础保障, 政治是经济发展的思想导向, 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主张人人平等, 实行民主的政策, 民主成为政治建设的核心价值观;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文化的发展对经济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所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为推进中国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应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生态的核心价值即人与自然和谐生存, 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和基本指向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退去以往落后、封建、腐朽的外衣, 从根本上实现民族的繁荣与富强, 实现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打破以往封建道德伦理对人性的束缚, 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实现人性的解放与高度自由, 这一美好愿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和最终理想。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几点要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 他们之间相互依存, 相互补充, 相互影响, 相辅相成。富强是实现民主、文明、和谐、自由的前提保障, 民族、文明、和谐、自由反作用于富强。1997年, 在十五大报告中, 江泽民正式的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 把建设小康社会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来。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保障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在提升人们生存资料消费水平的基础上, 才能更好的实现和扩大国民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的水准。所以国家富强成为社会和谐建设的前提保障, 是民族发展的强大支撑, 是实现公平公正的前提基础, 文明、民族、和谐是社会实现富强后的最终追求和目标。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 和谐自由, 就必须协调好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发展, 富强、民主、文明是和谐、人性自由发展的前提保障。所以要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真正的贯穿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 就必须协调处理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自由几者的关系,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丰富内容, 使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不断的完善和成熟, 从而有效的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推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观, 通过字眼, 能够清晰明了的知晓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会有很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理念来支撑和引导社会的发展, 为社会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核心价值观在众多价值观中占据核心位置, 所有的价值观都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区别一种文化形态与另一种文化形态的价值标准, 是支撑社会主义生存与发展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 是因为有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脱离社会主义发展的理想轨道,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照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是社会主义长期发展的思想产物, 呼应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需求。其支撑以共产党为核心的各个党派与祖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正确价值体系的指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壮大的关键性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紧密联系, 相互影响, 相辅相成。从广义上来说二者没有较大的区别, 但从狭义上来看, 二者所侧重的点各有不同。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 其有基本的理论框架支撑和明确具体的体系内容。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 其构成的基本要素主要是思想观念, 侧重于综合价值理念的构建。从内容来看,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种思想理念, 他没有一个具体的理论构架, 其较为抽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抽离出来的内核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要素是围绕核心思想所形成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像是肉体与灵魂的关系, 灵魂支配肉体的一切行为活动, 肉体的存在离不开灵魂的指引, 倘若失去灵魂, 那只能是一具行尸走肉, 完全没有存在的意义。反之, 失去肉体的灵魂也将失去其原有的价值, 再美好的理想也终将是一场幻想,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从客观的角度来说, 没有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无法催生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缺乏实践、不够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会扭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最终会使形成的体系漏洞百出, 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纸上谈兵式的空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失去其原有的存在意义。总而言之, 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就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二者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 不容分割, 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者都具有时代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 他们在做出相应的体系变更和思想完善, 其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更新的概念。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意义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时代性,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们对社会主义理想的价值追求已经不单单停留在昨天, 新时期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更高追求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断的发生质的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满足了当下社会主义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 对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 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相对落后。现如今, 世界的发展已经连接成一个整体, 国家与国家之间打破了原有的界限, 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来说是把双刃剑,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经济文化政治相互交融, 相互撞击中, 想要提升国家地位, 增强国家力量, 就必须坚守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正确价值观的建立要符合实际发展的需要, 所以现阶段我国要结合各个领域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世界发展的局势做出科学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体系, 这对于中国现阶段及未来的发展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时代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内容和含义,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其规划出一个合理的发展轨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建立在众多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最终目标的基础上, 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实践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其将来的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当今世界, 继中国之后有些许国家采用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但各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有不同, 这也就意味着各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及质量也会有所区别, 错误的价值观念会使社会主义的发展出现缓慢、停滞甚至崩溃的状况, 然而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理想, 坚定的价值信念和信仰能够引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良好运转, 使得建设的主体能够保持积极的状态和蓬勃的朝气, 其坚定不移的意志和信念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迅猛发展的动力, 倘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深入人心, 这对中国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应当建立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 只有这样才能确价值观不偏离现实发展的轨道, 才能为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全方面建设。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在世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国家必须实现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的激流中, 乘风破浪, 稳步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综合国力发展的基础保障, 为软硬实力发展提供基础导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是每个中国公民应有的义务, 只有将国民团结一致, 聚拢人心, 确立其共同的理想, 树立共同的远大目标, 才能更好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实践有利于激发国民创造的热情, 使其积极的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 有利于提高国家经济发展的硬实力和文化建设的软实力。197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到目前为止, 已有众多的国家对本国的文化遗产进行了申遗, 近几年, 申遗热和申遗门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由此可以看出,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各国主流思想文化的交流冲击很容易使得一些国家丢失自我, 本国文化被动摇、侵蚀, 出现文化混乱和文化丢失的现象, 一个国家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实质上是代表着国家软实力发展的较高水平, 软实力成为当下各国之间激烈竞争的武器。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家软实力中最关键的部分, 它展现了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体现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水平。国家软实力的具体表现为本国公民的精神状态以及人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人心所向, 有共同的社会制度建造的理想与愿望, 对社会制度核心价值观的一直认同, 才能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建设, 提升软实力的水平。以此来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国民精神建设的水平,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增强中国人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加强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和前进的动力支持。有位学者曾经论述过, 一个没有文化和精神支撑的国家是弱不禁风的, 在世界激荡的洪流中, 无法实现长久生存和发展, 最终会成为时代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弃儿。所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增强国家物质文明的建设, 同时还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的进步, 从而加快推进物质文明的发展, 让中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几点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2 (11) .

[2]朱颖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J].科学社会主义.2012 (05) .

[3]高建生.科学发展观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重大启迪[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 (10)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篇4

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爱国

敬业、诚信、友爱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

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解读:

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

浅析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篇5

关键词: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一、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公平正义

何为公平正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开始了对公平和正义问题进行思考。如老子言“天道,损有余而益不足”;孔子亦云“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它们表现出古人对公平、均等的认可和渴望。近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是从执政理念和制度设计等角度来论证“公平正义”。现代意义上的公平指的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它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正义的内涵更多指向的是社会的是非观及荣辱观。它呼唤社会正气,谴责歪风邪气,与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水火不容。当然,二者又是统一的。公平是一种正义的承载和体现,正义则是公平的价值和追求。[1]

社会主义与公平正义与生俱来。社会主义的产生本身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种种不公和邪气进行反思的结果,共产主义社会正是马克思对公平正义的最高追求。闹革命、拼建设正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公平、促正义之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胡锦涛同志为“公平正义”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这既表明了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实现目标,也点出了公平正义是我们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制度孜孜以追求的价值取向。

二、科学认识现阶段的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价值。公平正义既是我们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基础,也是社会每一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根本保障和社会创造活力不断迸发的真正源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2]可见,公平正义与经济建设一样,对社会主义而言十分重要,二者不可偏废。我们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要给以足够的重视。

当然,对于“公平正义”,我们还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辩证的认识:第一、公平正义具有历史性。公平正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认识和界定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公平正义的认识,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不可僵化教条。第二、公平正义具有特殊性。在不同领域,公平正义的内涵或许会有所差别。因此,我们必须把公平正义放在特定领域和特定环境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公平正义具有相对性。绝对的、完全的公正是从来就不曾有的,只存在于人们美好的理想之中,我们只能求得相对的公正,而且我们也要认识到,公正的实现,需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不可能完全一步到位。

三、标本兼治,维护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

对于我国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其治标之法,就是要迅速“消除阴霾”,运用行政、法律、民主、监督等各种手段,及时清理社会上的各种不公正现象,尤其是着力解决老百姓反响强烈、最有意见的问题。并且,在此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各地提供给弱势群体基本的生活保障;解决农民工的各种困难,让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国家的发展政策和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向西部倾斜;修改选举法,实现城乡同票同权,等等。这些措施,对改善公平正义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远远不够,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出台的具体措施需要更多。

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仅停留在解决各种具体的矛盾和问题层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显然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因此,治标,更应治本。其治本之策在于:①攻心为上。让公平正义成为整个社会崇尚的价值,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心中的理念;②建制为本。通过修正和完善各种制度,为公平正义提供长久保障。

“攻心”,就应该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和正义观。为此,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的加强学习,树立科学的公平正义治国观和执政观;社会科学工作者们要加强研究,为公平正义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各大媒体,也要积极地去倡导公平,弘扬正义,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良好舆论环境,对各种形式的社会不公正现象给予及时的揭露和谴责,坚决扭转一些地区舆论不公、正不压邪的现状。

“攻心”虽为上策,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我国生产力还不够发达,人们觉悟还不够高的情况下,公平正义还很难完全指望依靠每个人都具备高尚的道德来实现。因此,通过建立和健全维护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依靠制度的力量预防社会不公的发生和解决社会不公的问题,显得更为现实,更为迫切。因而,在当前形势下,建立健全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根本之策。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经济制度方面,要努力形成“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的保护机制,做到起点公平;打击各种非法、不合理因素的干扰,保证规则公平,形成经济良性运转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力促结果公平。第二、在立法和行政制度方面,健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地位和切实落实公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加快建设公开、廉洁、高效、法治、负责的服务型政府。第三、在司法制度方面,切实建立依法独立客观行使审判权的保障机制、完善司法公开制度。

参考文献:

[1]高振强.论公平正义的观念和现实[J].学术交流.2009,(1):24-28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意义,举措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过程中, 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同样,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 也需要有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所谓核心价值体系, 就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在长期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 这是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的基本精神依托。

各个国家对自己的价值体系, 及其所支撑的价值体系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价值体系的。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性。

这个鲜明性就是在核心价值体系前面加“社会主义”4个字, 这是带有定性的四个字, 说明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不是其他社会制度所倡导的那种体系。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导向性。

社会意识形态本身就具有多样性, 或者称之为多元。今天在我们国家, 由于改革开放搞了30多年, 实际上国家的意识形态也已经是多样化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也是今后继续发展的一个趋势。所以在意识形态多样化的背景下, 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推动的背景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可能替代所有的意识形态, 但是, 可以起引领、导向的作用。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包容性。

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论述当中, 可以看出它的内涵包括4个层次、5个方面。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最低层次是基础层次, 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层次性、广泛性来看, 它也包含着这么一个特点, 就是包容性很强。

当今中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 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 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 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

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 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在当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1.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 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核心内容作出清晰的界定越来越迫切。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 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 就是要昭示人们, 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 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能动摇的。

2.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

共同的思想基础, 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 党就会瓦解、社会就会动荡、国家就会分裂。对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 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使之容易为全党全社会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 在今天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 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

3.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

当前, 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那么, 用什么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 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又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 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 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 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 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4.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 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 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既挑战着国家主权的内涵, 又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国家之间的竞争, 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 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 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 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在这种情况下,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 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

5.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文化建设的根本。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在文化建设中, 增加资金投入,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文化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完全必要的, 舍此, 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就不能充分地表现和发挥作用。但是这种建设还只是文化载体的建设, 还必须注入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灵魂。软实力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的约瑟夫·奈说过, 不能把软实力与软实力资源或软实力载体相混淆, 不能把美国在文化方面的软实力仅仅理解为可口可乐、好莱坞电影和牛仔裤,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对其他国家和人民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和政治价值观中。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 不用担心中国成为超级大国, 因为“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 而不是电视节目和思想观念”。这些话也提醒我们, 提高文化软实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不能仅仅满足于改进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和政绩, 而必须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 要把文化的载体建设和灵魂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举措

1. 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 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古人说:论先后, 知为先。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 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首先要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 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充分运用大众媒体的独特优势, 采取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 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以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进一步丰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 提高创建水平, 使人们时刻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和熏陶, 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 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 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领导干部是关键。

领导就是领路引导, 干部应该先行一步。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镜子,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老百姓去做的, 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老百姓不做的, 自己坚决不做, 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为群众作出榜样。

3. 坚持从青少年抓起。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 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 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渗透其中, 使之成为贯穿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根据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和心理特点, 科学规划教育内容,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基本的德育素质。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

4. 重视引领好各种社会思潮。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重视引领好各种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倾向, 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必须及时了解思想理论领域的各种倾向性问题, 认真分析各类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征、主要内容、表现形式、现实影响、形成根源,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 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1.

[2]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2.

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7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任何一个国家, 都十分重视自己的核心意识形态建设。树立核心意识形态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统一社会各阶层思想、凝聚人心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 所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 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 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 这就决定着我们国家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性质。它涉及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 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是我党的传统政治优势。在新世纪新阶段里, 党中央针对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与新挑战, 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与此相适应, 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新概念, 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概括, 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从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对抗的本质中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历史上从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蓬勃生机, 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那样巨大的作用, 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树立共同理想, 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 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 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共同理想。它顺应时代的潮流, 体现时代主题和精神,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当然, 在新的实践新的探索过程中, 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不能因为这些问题的出现而动摇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我们党能够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 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这就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 体现着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和幸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不断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 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总和,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胡锦涛同志指出, 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昂的民族品格, 就会失去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 就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 不断丰富着这种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中, 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 它渗透在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每个中国人都要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应以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分子而自豪, 勤劳拼博、自强不息。坚决反对那些搞分裂国家行为的人, 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时代精神是当代人在社会实践创造性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面貌和精神品格。这种时代精神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 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 是被全社会成员普通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崭新的精神面貌, 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灵魂, 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相互交融的,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 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是非荣辱, 明辨善恶美丑, 个人的素质和全社会的整体文明水准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胡锦涛同志针对当今国际局势的变化,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 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集中概括, 内容全面、语言精炼准确, 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内容上看,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这“四荣四耻”体现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体现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五爱”的基本要求, 也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义务。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这“四荣四耻”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体现的是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由此可见,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 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 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上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既相互促进, 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有机地统一为一体。因此, 我们应当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与创新, 始终保持生机、活力, 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使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光辉旗帜。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社会核心价值 篇8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思潮,引领,途径

一、社会思潮需要核心价值的引领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能否认的是,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的社会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 一些共产党员崇洋媚外, 一些人的拜金主义思想严重, 有些人道德水平不高, 甚至还有一些领导干部腐化堕落。出现诸此种种现象, 表面我们社会的有些成员、甚至党员领导干部, 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因此, 在我国经济社会等方面取得一个个奇迹的同时, 如何实现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方面的同步发展, 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 社会发展不平衡, 而且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 各种价值观鱼龙混杂。这需要我们有一套核心价值观, 这套价值观要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同, 以此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举止, 满足利益诉求多元化的要求, 更得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自觉接受、认同并用来约束、规范自己行为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能起到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这种引领力不仅是内蕴的, 也是随着实践创新而不断发展壮大的, 反映和适应着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内在需要, 也是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核心价值观是增进共识、凝聚人心的需要, 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前提, 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文化许多优良传统, 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因此, 必须把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落到实处, 我们可以从理论构建、理念倡导和队伍管理这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 完善理论构建

行动来源于思想, 成败取决于认识。理论对我们的生活具有决定性作用。缺乏正确的理论的指导, 我们的生产生活就会变得盲目和被动。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 前途就会迷茫, 机会就会丧失, 方向也就会迷失。在我们的时代, 理论的价值就是在于它能向我们指出, 我们的生存状况和价值观是否出现了问题, 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否需要改进。理论还能向我们证明, 精神生活有它自己独特的神圣价值。构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是增强我们行动自觉性的保证。当前, 对社会思潮理论研究的力度在不断加强, 其中的参与者有大量的人文社会科学精英, 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逐渐加大, 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也逐步增强。但是, 我们对核心价值的研究还刚刚起步, 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 却依旧是一个新概念, 还需要大力普及。因此, 我们要不断完善理论构建, 开创理论研究的新水平。为核心价值的引领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

(二) 倡导和谐理念

和谐文化是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内容, 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各个因素的发展, 互相促进也互相抑制, 需要保持一定的平衡。构建和谐社会, 需要倡导包容的文化氛围。一个国家的文化不和谐, 就难以建成和谐社会。通过倡导一种和谐的理念, 我们可以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道德支撑。中华文化延绵至今, 具有顽强的适应性, 之所以直到现在还生生不息, 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是中华文化包容并蓄。五十几个名族文化形成了同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其包容性首先就体现在厚德载物的思想上。当前, 人们的观念异常活跃,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 各种思维、观念竞相迸发, 而且社会上还存在与主流价值观不一致的价值观。这要求我们树立一种兼容并包的理念, 摒弃阶级斗争的观念, 尊重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鼓励各种思维、观念相互交流, 协调发展, 实习核心价值的有力引领。

(三) 做好队伍管理

核心价值的引领需要人的推动, 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培养。我们要发挥政策优势, 积极搭建各类平台, 用热情吸引人才, 用学习提升人才, 最大限度地促进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 我们要有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 加强理论队伍建设, 团结从事理论教学与研究的知识分子, 吸纳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精英, 重点在高校中发现研究人才, 选拔学术功底深厚的专家带头研究, 着力培养优秀中青年理论人才。另一方面, 我们要组建一支合格的宣传队伍, 大力培育新闻出版单位的编辑人员、青年记者和高校学生等高素质人员, 主动吸纳青年群体的参与, 健全群众宣传队伍系统。同时, 我们要不断拓展宣传阵地, 进一步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融合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 建立全方位的、立体式的传播体系,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传播优势, 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 形成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的舆论优势, 使整个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当代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为最大多数的人们群众所认同和接受。但核心价值是意识层面的东西, 要想在短时间内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 显然不切实际。只有内化于心, 才能外化于行。要使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步解决社会思想道德领域出现的种种问题, 才能最终引领和凝聚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郑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研究综述[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9, 23 (4) :17-21.

[2]中共乐山市委课题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研究[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8 (4) :31-35.

社会核心价值 篇9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思潮的理论阐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 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还在我国精神文明领域占主导和引领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包括鲜明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在工作中,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以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从而正确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作为一种思想趋势和思想潮流, 在我国现阶段, 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为主导和依据, 反映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在广泛传播的同时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社会思潮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现象, 既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晴雨表, 也是意识形态的风向标。社会思潮能够引发社会大部分人的共鸣, 这一特性决定着它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积极进步的社会思潮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相反, 消极落后的社会思潮会混淆人们的视听, 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对社会发展起破坏作用。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

在现今我国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引领社会思潮, 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才能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现今社会的思想十分活跃、观念频繁碰撞、文化不断交融, 只有建立起具有感召力并能获得普遍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才能正确引领社会思潮, 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 若是没有它进行主导, 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只有建立起具有感召力并能获得普遍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用以正确引领社会思潮, 才能让全社会拥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促使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 坚实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具体途径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我们党提高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的重大举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正确引领社会思潮, 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 所以我们党和政府必须调动全部力量。通过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状况的分析与掌握, 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化解矛盾, 开展基层文化工作, 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不断提升。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 其关键就在于找准从何处着手去引领。通过对社会思潮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规律的研究, 最大限度地达成社会思想共识, 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掌握引领的着力点很重要。

想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引领社会思潮, 就要考虑其引领的长效性, 科学预测社会思潮的发展趋势是增强其长效型的重要条件。我们在把握社会思潮的各种特征的同时去探寻其发展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 从而增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长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5.

[2]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 2009.

[3]包心鉴.积极做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工作.党建.2008 (4)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10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中国梦”的实现需要13亿民众共同为之努力奋斗,但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凝聚起全体中国人的意志,达成共识?

党的十八大给出了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这一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此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行总结,有其现实针对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日益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某些人信仰迷失,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取向扭曲,道德失范,诚信缺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现象。

“当我与中国朋友交谈时,他们为中国经济社会显著的变化而骄傲,但中国人自己也有些彷徨,他们自问‘中国人究竟信仰什么。”美国知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库恩在新近发表的文章《中国人你信仰什么?》中写道。他注意到,中国人热议的一些话题,比如女童小悦悦被车碾无人相助、老人摔倒没人敢扶等,表明中国社会面临道德重建的挑战。在不少西方人看来,中国的一些年轻人越来越彰显个性,但他们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以及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价值显得不那么关心。

此次中国共产党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颖而又与时俱进的内容,将为化解国内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持,有利于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

【练一练】

(1)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体现了

①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依法行政和民主执政

③中国共产党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④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会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这体现了

A. 矛盾具有特殊性

B.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C.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D.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这说明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

②精神文明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④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是相互促进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参考答案】

(1) C (2) D (3) B

命 题: 上虞中学 朱建祥

上一篇:岩溶溶洞下一篇:IP欺骗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