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价值

2024-05-27

社会价值(精选十篇)

社会价值 篇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界定

为了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两者间存在何种联系予以理清, 必须首先明确它们各自的内涵。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首次出现于几年前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自这一概念提出后, 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反响。全会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四部分内容构成, 分别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紧围绕爱国主义展开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时代精神, 此外还包括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 在2007年末召开的十七大报告中, 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收录至党代会报告中。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必须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出来,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开展国民教育的过程中, 一定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使其成为社会大众的一种自发追求, 一定要努力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途径, 充分发挥引导社会主义思想潮流的作用, 提升社会主义环境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问题, 党在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联系当前的社会新形势对发展方向作出了明确的阐述, 指出要加强学习,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活动,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思想发展潮流中的作用, 提升社会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综合价值体系中处于最核心、最关键的地位, 不但有利于突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整体特征, 还能够指引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前进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还包括社会主义条件下新的荣辱观以及紧紧围绕爱国主义展开的民族精神、富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以上四部分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他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指导, 明确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还要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人类文明, 只有充分发挥各个因素的积极力量, 并将其进一步整合, 才能为人民大众的思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为中华民族的奋发向上提供精神力量, 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支撑。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顾名思义, 指的是处于社会整体价值观体系的最关键位置, 并且起着指引性功能的价值观念;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最根本、最中心的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基本、最牢固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追求;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及价值观念;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阶段逐步产生、成长起来的核心价值观念及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行为提供导向和行为准则, 从根本上影响着全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作出了定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即为人们所熟知的“三个倡导”,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个倡导精辟的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个倡导是从国家角度上提出的, 反映了发展方向上的追求;第二个倡导是从社会角度上提出的, 反映了价值引导上的追求;第三个倡导是从个人角度上提出的, 反映了道德标准上的追求。这三个倡导体现了不同层次的概念, 它们相辅相承, 共同完成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在价值方向上的统一, 同时顾及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面的价值诉求。这些词语不但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诉求, 而且囊括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精华;不仅从精神角度有着指导意义, 而且有着执行的可操作性, 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这一重要论述从理论的角度对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了创造性地论述, 体现出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理解, 反映出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基础的中国共产党, 一定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贡献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 而是存在相当复杂的关系, 二者在本质上具有密切联系, 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彼此分别。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不但是彼此结合的, 并且有机统一。

(一) 相同之处

1. 二者本质相同。

从本质上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同的, 二者联系紧密, 都鲜明地体现出对社会主义信仰的一贯追求, 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物质领域;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领域, 二者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所在。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 是后者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 后者如果失去了前者这一重要前提, 就无法获得发展。反之, 后者又处于前者的核心位置, 也是这一思想的系统总结, 它能够为后者提供发展方向, 同时也是构建前者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后者通过前者反映出来。

2. 适用范围相同。

两者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以及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二者同属于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因此二者在外延上也是一致的。同理, 前者包含四种不同的内容, 而后者也包含四个方面的价值观念。后者具有多样化特点, 构建后者等同于构建前者。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反映问题的角度不同, 前者是从外部架构入手, 强调在实践上的操作性, 倾向于更加直观的结构及具体的内容, 而后者瞄准的是人们的精神观念即精神层面, 突出了对社会主义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倾向于在根本价值理念上的建构。

3. 二者目标一致。

后者属于前者中的一个方面, 同时, 后者也是前者的体现。构建前者必须首先要构建后者, 如果前者缺少了后者, 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以及关键, 呈现出混乱无序、繁冗拖沓的特征。正因为两者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社会主义性质、特征以及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 因此说构建后者与前者是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统一体, 两者的目标一致。

(二) 不同之处

1. 内容迥异。

与后者相比, 前者具有较为具体的内容, 而后者抽象化特征更明显。后者由四方面内容组成, 分别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此外, 还有社会主义条件下新的荣辱观以及紧紧围绕爱国主义展开的民族精神、富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十八大报告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高度概括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对象不同。

前者指的是衡量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标准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反映出社会主义发展的总方向, 也能够反映出人们的总体价值观念, 属于后者的高度凝练。

3. 功能不同。

核心价值体系存在于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下的社会中,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心价值体系, 它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它能够为社会主义提供发展目标和发展形式, 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统领的地位。只有在前者的正确引导下, 社会主义文化才不会偏离了方向。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更加精准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之不但更加浅显易懂, 而且更易于指导社会实践,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二者辨析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者密切联系, 同时二者存在根本的区别, 明晰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 更是要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一定要将二者的构建紧密联系起来, 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性建议, 才能引导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科学架构。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而且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都能够切实领会十八大报告精神, 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渗透关于二者的新目标、新精神, 但是不可否认, 有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甚至认为二者完全相等, 事实上, 二者存在一定的相同点, 同时又相互区分。理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分析二者的异同, 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不同环节中自觉地融合前者的内容, 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前者教育, 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2006-10-18

[2] .新华网.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_6938568.htm, 2007-10-24

社会价值 篇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础。

健美操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 篇3

关键词:健美操;文化价值;社会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健美操越来越成为大众所热爱的一项集体活动。健美操之所以会吸引越来越多人,是因为健美操是时代的产物,是为了适应时代而产生的,而健美操的产生也符合了大众心理。健美操不仅可以改善锻炼者本身的身体状况,同时也可以培养锻炼者的心理素质,无论是身体还是身心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就健美操的本身价值而言,主要可以分为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对于这些价值的分析,会使人们更加明确为什么要选择健美操这一特殊运动形式。

1.健美操的文化价值

1.1 健美操文化价值的产生

健美操作为众多现代体育项目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现象的体现之一。在将健美操与文化将结合时,要先理解一下三个概念。第一,健美操的产生和发展是受到历史环境影响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存在这不同的文化形态,从而产生不同的健美操形式。第二,健美操通常是以个体或整体而表现出来的,包括规则、组织、方法推广形式和操作流程等过程。第三,健美操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并且其中还夹杂了社会因素,展现了其在不同国家的形态下所产生的精差异。

健美操作为现代化的体育项目代表,它的产生与发展与人类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没有人类文化的基础,健美操就不会得以产生和发展,因此,它是具有文化价值的。如果谈到健美操与文化的关系,那么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互不相同,却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既含有观赏性,又含有竞争性,既含有参与性,又含有文化性。健美操是体育文化的缔造者和传承者,是生理和心理的有机结合,是时尚与传统的有机结合,是历史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1.2 健美操文化价值的体现

健美操文化具有传承性。健美操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正是因为人类文明的不断形成与发展,才使得健美操具有文化的价值。健美操已经从最初的产生,发展成为如今的与多种社会因素相结合的特色体育项目,这不仅仅是受到人类文明的影响,更是对于文化的学习与传承的结果。现在的健美操不单单是健美操,它还夹杂了体操、民族舞、瑜伽等形式,即丰富健美操的内容,又使得健美操得以完善和发展。现代健美操已经成为一项特色的体育运动,它的多元社会因素也使它被更多人所喜爱。

健美操文化具有时代性。文化的产生通常都是觉有时代性的。因为只有时代的变更,才会产生文化的更替。而具有文化价值的健美操文化也必然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当物质的追求达到一个饱和点时,人们就会转向对精神的追求。而今年来的疾病发病率,尤其是一些疾病本应出现在中老年人身上却转移至年轻人身上时,人们开始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随着参与健身的人数的增加,健美操也便满足了大多人想参与健身人群的心理。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下至十几岁的青年人,都可以参与到健美操之中,可以说,健美操的形成实现了全民健身的意愿。

健美操文化具有世界性。健美操中不仅仅含有中国因素,还夹杂着外国因素。从音乐的选择到动作的编排,这一系列的形成都含有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影子。众所周知,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而作为舞蹈产物的健美操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特征。它以它特殊的方式进行传播,并得到其他国家人民的认可。可以说,在传承健美操文化的同时,也是在将我们中国的文化向全世界传播。

2.健美操的社会价值

2.1 健身价值

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健身运动,主要是因为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城市压力也越来越大,而人们需要调节这样的压力,因而就出现了健美操。健美操是一项中低程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在室外进行,也可以在室内进行,可以选择单人,也可以选择多人。每个人也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难度。经常进行健美操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降低突然运动时关节处产生的损伤,防止疾病给身体所带来的不必要的伤害。经常进行一些中高难度的健美操运动,不仅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塑造身型,例如:人鱼线、马甲线、腹肌等等。

2.2 审美价值

培养人的审美价值,主要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内在美,一方面是外在美。外在美在上一点中已经有所提及。经常进行中高强度的健美操运动,可以增强四肢的灵活性,减少脂肪的堆积,还可以帮助人们塑造健美的体态,优雅的气质,以及良好的心态。对于内在美,主要是提升自身对美的追求和增强内心对美的理解。健美操通常是音乐和舞蹈的组合,听音乐本身就可以提升一个人内在的审美意识,而舞蹈的练习可以展现一个人肢体上对美的理解,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使人们逐渐提升对美的感知,从而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善自己的审美观。并且在舞蹈动作的行为基础上,也可以培养人们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

2.3 休闲价值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形态下,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已经逐渐淡化,因为金钱可以买来的东西往往不是最珍贵的,而用金钱所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珍贵的,比如健康。健康既包括身体上的健康,也包括身心上的健康。身心上的健康一般是指人们对精神的享受。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要在一定时间内进行一些旅游活动,都是为了满足在精神上的需求。而健美操是一项人们不必要花费大量金钱就可以经常进行的一项体育运动。人们为什么跑步的时候需要听歌?正是因为单纯的跑步过于单调,即时加入了音乐,反复重复一个动作也会令人们觉得枯燥无味。然而健美操越完美地避开了这一点,去除了传统运动的单调,加入了流行音乐在其中;去除了传统舞蹈的难度,加入了民族舞蹈或瑜伽的基础动作在其中。这种种优势,无不给忙绿的工作和生活增添了一分放松和愉悦。人们在工作之余参加一些健美操运动既是对身体的放松,也是对心灵的放松。健美操的音乐和舞蹈可以让你忘却一天的劳累、一天的烦恼,全身心投入到健美操中。而当你出来时,不会再抱有消极或悲观的心态,你的烦恼会随着音乐的停止,而被音乐所带走,此时的你犹如清晨第一缕阳光,没有任何的杂质,总是给人以希望和温暖。这是的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以一种平心静气的心态的面对。所以,健美操所带来的休闲价值是无法衡量的。

2.4 娱乐价值

就娱乐价值而言,虽然不是健美操所带来价值中最大的,但是同样是值得人们去关注的。首先,在健美操学习过程中,人们可以丰富自身知识和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健美操的种类和类型也在逐日递增,而人们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类型。这其中就包含着文化。以含有民族舞因素的健美操为例,我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学习到了中华民族的少数民族元素。其次,健美操也可以作为一种兴趣爱好进行培养。利用业余时间培养健美操运动的兴趣,不仅对有益于身体的健康,同时也有利于身心的发展。第三,健美操大多是以群体或团体形式开展的,在锻炼的同时可以与他人进行更多的交流,从而结交更多的朋友。如今的时代,大多数人都是独生子女,喜欢独来独往,不善结交,而参与健美操运动,却无疑增加了与他人接触的机会,从而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3.结论

健美操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一项将音乐和舞蹈有机结合的特殊运动,可以说它的有机结合,突破了传统运动的局限性。人们参与健美操运动,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的外在气质,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的内在修养。这些素质的培养与其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正是因为这些价值的体现,才会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健美操的发展,而健美操发展的推动力,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换句话说,健美操的形成和发展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健美操的发展也对全民健康起来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就现在这个时代而言,大力推广健美操运动是对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健康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瑞平.健美操文化及其社会价值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

[2]李晓佳.健美操的哲学理念与功能价值【J】科技信息(学术 研究),2008,(23).

[3]李先雄,周建社,谭成清.大众健美操的社会文化价值探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6.

社会价值 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内涵及意义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政治制度的深入改革, 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及国际影响力大大地提升。在经济全球化及世界多元化的今天, 各国经济紧密相连, 政治相互影响, 文化相互冲击, 世界历史被全面的袒露开来, 各国的价值观相互撞击, 相互冲突, 价值观危机随着世界的融合在不断的加剧。因此, 要在世界站稳脚跟, 赢取发言发展的机会, 就必须加强本国正确价值观的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前提保障, 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之魂, 也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所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当下世界发展的需要, 也是发展中国、强大中国的必要选择。下面就让我们具体的分析探讨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及实践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所谓的核心价值观是在众多思想价值观占有核心地位且对其他价值观起到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念。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都必须有一个适用于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核心价值观是政治制度的灵魂支柱, 所以正确的价值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思想导向和动力支撑。社会主义是中国运动和发展的产物, 在一次次的革命运动中, 中国摸索探求出一种适用于本国特殊国情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无论是从其理想、运动还是制度来说, 都反映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自由解放的价值追求, 其自身的价值选择具有独特性, 与其他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价值观实质上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诉求的基本观点和综合要求。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几千年来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理想追求的继续, 其摒弃了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弊端, 追求平等、和谐、自由、人道成为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基本诉求。社会主义起初只是一个美好的构想, 但在中国不断的革命探求中, 最终理想照进了现实, 社会主义理论演变为真实的社会主义制度, 多个国家的应用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美好愿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评判标准建立在众多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 且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只有满足这些基本理念才能被称作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自由。经济是政治实施的基础保障, 政治是经济发展的思想导向, 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主张人人平等, 实行民主的政策, 民主成为政治建设的核心价值观;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文化的发展对经济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所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为推进中国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应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生态的核心价值即人与自然和谐生存, 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和基本指向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退去以往落后、封建、腐朽的外衣, 从根本上实现民族的繁荣与富强, 实现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打破以往封建道德伦理对人性的束缚, 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实现人性的解放与高度自由, 这一美好愿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和最终理想。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几点要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 他们之间相互依存, 相互补充, 相互影响, 相辅相成。富强是实现民主、文明、和谐、自由的前提保障, 民族、文明、和谐、自由反作用于富强。1997年, 在十五大报告中, 江泽民正式的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 把建设小康社会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来。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保障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在提升人们生存资料消费水平的基础上, 才能更好的实现和扩大国民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的水准。所以国家富强成为社会和谐建设的前提保障, 是民族发展的强大支撑, 是实现公平公正的前提基础, 文明、民族、和谐是社会实现富强后的最终追求和目标。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 和谐自由, 就必须协调好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发展, 富强、民主、文明是和谐、人性自由发展的前提保障。所以要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真正的贯穿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 就必须协调处理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自由几者的关系,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丰富内容, 使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不断的完善和成熟, 从而有效的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推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观, 通过字眼, 能够清晰明了的知晓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会有很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理念来支撑和引导社会的发展, 为社会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核心价值观在众多价值观中占据核心位置, 所有的价值观都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区别一种文化形态与另一种文化形态的价值标准, 是支撑社会主义生存与发展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 是因为有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脱离社会主义发展的理想轨道,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照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是社会主义长期发展的思想产物, 呼应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需求。其支撑以共产党为核心的各个党派与祖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正确价值体系的指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壮大的关键性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紧密联系, 相互影响, 相辅相成。从广义上来说二者没有较大的区别, 但从狭义上来看, 二者所侧重的点各有不同。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 其有基本的理论框架支撑和明确具体的体系内容。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 其构成的基本要素主要是思想观念, 侧重于综合价值理念的构建。从内容来看,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种思想理念, 他没有一个具体的理论构架, 其较为抽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抽离出来的内核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要素是围绕核心思想所形成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像是肉体与灵魂的关系, 灵魂支配肉体的一切行为活动, 肉体的存在离不开灵魂的指引, 倘若失去灵魂, 那只能是一具行尸走肉, 完全没有存在的意义。反之, 失去肉体的灵魂也将失去其原有的价值, 再美好的理想也终将是一场幻想,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从客观的角度来说, 没有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无法催生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缺乏实践、不够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会扭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最终会使形成的体系漏洞百出, 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纸上谈兵式的空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失去其原有的存在意义。总而言之, 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就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二者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 不容分割, 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者都具有时代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 他们在做出相应的体系变更和思想完善, 其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更新的概念。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意义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时代性,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们对社会主义理想的价值追求已经不单单停留在昨天, 新时期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更高追求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断的发生质的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满足了当下社会主义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 对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 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相对落后。现如今, 世界的发展已经连接成一个整体, 国家与国家之间打破了原有的界限, 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来说是把双刃剑,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经济文化政治相互交融, 相互撞击中, 想要提升国家地位, 增强国家力量, 就必须坚守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正确价值观的建立要符合实际发展的需要, 所以现阶段我国要结合各个领域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世界发展的局势做出科学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体系, 这对于中国现阶段及未来的发展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时代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内容和含义,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其规划出一个合理的发展轨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建立在众多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最终目标的基础上, 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实践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其将来的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当今世界, 继中国之后有些许国家采用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但各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有不同, 这也就意味着各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及质量也会有所区别, 错误的价值观念会使社会主义的发展出现缓慢、停滞甚至崩溃的状况, 然而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理想, 坚定的价值信念和信仰能够引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良好运转, 使得建设的主体能够保持积极的状态和蓬勃的朝气, 其坚定不移的意志和信念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迅猛发展的动力, 倘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深入人心, 这对中国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应当建立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 只有这样才能确价值观不偏离现实发展的轨道, 才能为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全方面建设。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在世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国家必须实现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的激流中, 乘风破浪, 稳步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综合国力发展的基础保障, 为软硬实力发展提供基础导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是每个中国公民应有的义务, 只有将国民团结一致, 聚拢人心, 确立其共同的理想, 树立共同的远大目标, 才能更好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实践有利于激发国民创造的热情, 使其积极的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 有利于提高国家经济发展的硬实力和文化建设的软实力。197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到目前为止, 已有众多的国家对本国的文化遗产进行了申遗, 近几年, 申遗热和申遗门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由此可以看出,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各国主流思想文化的交流冲击很容易使得一些国家丢失自我, 本国文化被动摇、侵蚀, 出现文化混乱和文化丢失的现象, 一个国家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实质上是代表着国家软实力发展的较高水平, 软实力成为当下各国之间激烈竞争的武器。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家软实力中最关键的部分, 它展现了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体现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水平。国家软实力的具体表现为本国公民的精神状态以及人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人心所向, 有共同的社会制度建造的理想与愿望, 对社会制度核心价值观的一直认同, 才能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建设, 提升软实力的水平。以此来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国民精神建设的水平,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增强中国人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加强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和前进的动力支持。有位学者曾经论述过, 一个没有文化和精神支撑的国家是弱不禁风的, 在世界激荡的洪流中, 无法实现长久生存和发展, 最终会成为时代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弃儿。所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增强国家物质文明的建设, 同时还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的进步, 从而加快推进物质文明的发展, 让中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几点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2 (11) .

[2]朱颖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J].科学社会主义.2012 (05) .

[3]高建生.科学发展观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重大启迪[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 (10) .

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篇5

1.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同样产生于主体需要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中,是人类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关系。但这需要不是一般的需要,是一个人在生命旅途中,通过自己劳动创造价值,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积极的属性,即人生价值只能从人的社会意义、作用方面来界定。“人生价值指的是人在其一生中通过劳动创造对自我、他人、社会的需要的积极满足和贡献,或者说,是个人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效用。”它着重强调人在满足需要的基础上,对他人与社会的积极意义与作用。人生价值的根本内容,是以贡献和索取的关系为实际内容的人和人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个人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和献身精神。2.人生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 ①社会价值

所谓人生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体的人生对社会和他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是个体人生对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实现和满足,主要表现为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可以说,劳动、创造和贡献,是人生社会价值的基本标志。在这种价值关系中,个人对社会来说,是满足社会需要的手段,谁对社会贡献大,价值就大;贡献小,价值就小;没有贡献,就没有价值;如是有损于社会和他人,就只有负价值,就会被社会他人所否定。②自我价值

所谓人生自我价值,是指个体的生活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作为一定社会关系中活动的个人,他的人生活动必然包含了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自我价值也是多方面的,如个人对基本生存条件的获得,对自我社会身份的确认和尊重,以及在知识、道德、人格等方面的自我完善等。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所共有的追求,也是个体进步的动力和表现。③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在人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个人既不单纯是社会和他人的手段,也不单纯就是目的,这个“必然的事实”是我们认识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的基础。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不仅是个体生存的前提,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通过努力自我完善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基础。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人总是生活在社会当中,个体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和发展。个体的人生活动不仅具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属性,还必然地包含着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人是社会的人,这不仅意味着个体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还意味着以怎样的方式和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也是由社会决定的。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

1.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2.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这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人是社会的人,总是生存和活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当中,并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在实际生活当中,人们会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以独特的思想和行为赋予生活实践以个性特征。不过,任何个体的人生意义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基础之上,并在社会中得以实现。离开一定的社会基础,个人就不能作为人而存在,当然也无法创造人生价值。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为标准。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越大,其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越小。如果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没有贡献,反而起到某种反作用,那么,这种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负价值。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

要比较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除了要掌握科学的标准外,还需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做到以下四个坚持: 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④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一)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客观条件或外部条件 1.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大学生应把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建立在正确地把握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为我们所提供的条件的基础上,努力、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个体价值目标必须与社会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并不是简单地以社会的导向替代个体目标,也不是简单地附和社会实际存在的某种价值目标,而是指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的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的各种不同的人生价值目标,许多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选择这样的人生价值目标,就可能走错人生之路,使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主观条件或内部条件 1.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每个人的自身条件都会与其他人有一定的差异,某一个具体的价值目标,对这个人来说是恰当的、比较容易实现的,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就未必如此。因此,应当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青年时期是一个人自身条件变化较大的阶段,再加上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人们往往容易把主观的想象当作对自身条件的认知,夸大或者低估自身的能力,不切实际地抬高或者贬低自己,从而给人生价值的实现带来意想不到的障碍。因此,客观地认识自己,是确定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前提。2.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 ①人的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素质,提供精神动力。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是重要素质,提供智力支持。生理心理条件——前提条件。

②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锻炼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人在自然天赋上有这样那样的差异,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但这并不是说,人是完全消极被动的。个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人的能力具有累积效应,能够通过学习、锻炼而得到强化。比如,一个人最初只有参与劳动的一般体力条件,但在劳动过程中,他会不断地提高技巧,积累经验,劳动能力就会不断得到增强。大学生可塑性强,正处于增长知识才干的关键时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

③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

人生价值终究要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展现出来。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爱因斯坦,但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尤其是人生的道德价值的实现就在尽职尽责、奋发努力的过程中。④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代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在实践中继承和弘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畏惧劳苦,贪图安逸,坐享其成,最终只能虚度年华,万事蹉跎。只要人生价值目标符合社会总目标,即使自身条件有所欠缺,也要尽心尽力、一往无前。“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人生终将有所收获。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美好的人生价值目标要靠行动也就是社会实践才能化为现实,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就是实践。人生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把人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具有特殊的要求。1.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大学生要在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只有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做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维护者,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大有作为。正如江泽民所说:“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 2.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经过艰苦奋斗,这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成就事业的经验总结。同学们不仅要刻苦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努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求真知。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当今时代,信息传递瞬息万变,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大学生固然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打下坚实的知识功底,但更需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善于为实践而学,善于在实践中学。

体育舞蹈的社会价值及社会化路径 篇6

【关键词】体育舞蹈 社会价值 社会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67-02

体育舞蹈与其说是一种体育运动,不如说是一种休闲方式,通过体育舞蹈的训练和展示,能够给参与者带来健康的美丽,既能达到锻炼身体的良好目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塑造参与者良好的体型,养成一种快乐积极的生活方式。体育舞蹈在我国流行的时间不长,但其存在的价值却已然被日益放大,并逐步成为一种健康流行的休闲养生运动。

一、体育舞蹈的社会价值

(一)体育舞蹈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体育舞蹈是一种健康的舞蹈,是一种快乐的体育运动,它将体育锻炼和舞蹈充分结合在一起,寓训练于乐趣,能够有效地减少参与者对体育运动的繁重性、重复性的心理负担,使得训练者以一种快乐的心态参与到体育舞蹈的学习和训练中。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体育舞蹈的价值所在。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转型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水平高了,挣的钱多了,人们的亚健康状态却日益严重。这种以乐趣为基准,以锻炼为目的的体育舞蹈,成为当下人们的喜好,也逐步成为了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此外,体育舞蹈本身还是一种团队型的体育项目,在体育舞蹈的训练过程中,参与者还可以结交到朋友和知己,一起分享信息,交流知识,探讨文化,扩大交友圈,让生活快乐充实起来,让生活充满健康和趣味。

(二)体育舞蹈能够充分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体育舞蹈本身属于一种休闲性的运动,它不像跑步、球类那样激烈,但它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强身健体的目的。参与者在训练体育舞蹈的过程中,基本无需考虑身体因素,也无需考量体育舞蹈的运动量对自身的影响。因为体育舞蹈的节奏是变化的,是可以选择的,任何参与者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舞蹈项目,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参与群体,也降低了参与门槛。在体育舞蹈的训练过程中,参与者可以很好地锻炼身体,锻炼肢体,还能够有效缓解某些疾病的发作,养成一种快乐的心态,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同时在体育舞蹈的训练过程中,由于该项目本质上属于运动项目,所以还可以有效地矫正人体的某种不良习惯,使人们养成健康的正确的走路姿态、身体姿势。此外,体育舞蹈还属于舞蹈的范畴,在体育舞蹈的训练中,还能够训练人们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有效达到舒筋活络的目的。

(三)体育舞蹈扩展了人们体育运动的空间

现代人忙碌的节奏、激烈的竞争态势等都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专业的健身房,甚至去大型的操场参与体育运动。但体育舞蹈本身属于一种随时可以训练的项目,人们可以在办公室的休息场所,可以在家里的客厅参与体育舞蹈。与广场舞相比,体育舞蹈有着科学的依据,在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依据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相关规律,使得人们在参与体育舞蹈的过程中,以科学正确的方式来参与体育训练。此外,体育舞蹈动作以人体肌肉活动特有的运动形式产生负荷,刺激内脏器官,改善人体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状态,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可见,体育舞蹈本身属于一种健康科学的体育项目,能够有效地优化人体的生理机能,这也是体育舞蹈日益得到推广的重要基础。

(四)体育舞蹈还兼具艺术性和美感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体育锻炼、体育训练往往与大汗淋漓的场面,与身体机能扭伤等联系在一起,一些年轻的女士往往抗拒参与体育训练。但体育舞蹈则不同,体育舞蹈将体育训练、趣味性、美感度、艺术性有机融合在一起,体育舞蹈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项舞蹈。体育舞蹈在训练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舒缓的节奏,统一的着装,不仅仅需要个体动作的优美和熟练,还需要整体动作的整齐划一,这些都让体育舞蹈充满了动态的美感。个人进行体育舞蹈的训练,本身就属于一项艺术品,更何况团队运动,若干名动作熟练的体育舞蹈人员在广场上,跟随音乐,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动作和形态,能够使得观众获得完美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同时也能够愉悦参与者的心态,使他们更加愿意参与到体育舞蹈的训练和学习中来。可见,体育舞蹈既是一种充满美感的运动项目,同时也能够让参与者在训练中达到良好的自我满足和自我愉悦,使他们永葆激情,永葆活力。

二、体育舞蹈社会化推广的主要措施

(一)提升体育舞蹈的社会地位,将其纳入教学规划

体育舞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有效地扩大参与体育舞蹈的人群,为了提升人们对体育舞蹈的认识,关键在于提升体育舞蹈的社会地位。体育舞蹈的社会地位直接决定了体育舞蹈的分量和认可程度,因此有必要将体育舞蹈纳入教学体系,并将其列入教学项目确定下来。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虽然体育项目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但占较多分量的仍为传统体育项目,如球类运动、田径类项目等。一些时尚性的体育运动往往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学校不重视,教师不重视,学生更不重视。将体育舞蹈列入教学计划,将体育舞蹈以课程形式予以确定下来,能够引导人们关注体育舞蹈。体育舞蹈是一项轻松愉悦的体育项目,将体育舞蹈确立为一门课程,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思想,促使学生在校期间,在工作间隙,随时进行体育训练。高校体育部门应该将体育舞蹈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确立下来,在高校中形成良好的体育舞蹈学习氛围,同时高校还应该着重提升和培养体育教师对体育舞蹈的重视程度,努力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只有体育教师热爱体育舞蹈,才能在实践中逐步深化体育舞蹈的教学工作,才能综合性地提升体育舞蹈的教学地位,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体育舞蹈的热爱。

(二)加强舆论引导,逐步提升社会对体育舞蹈的认可程度

体育舞蹈虽然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但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发展薄弱,仍然有不少人将其与广场舞杂糅在一起,认为体育舞蹈应该属于老年人的舞蹈,不适合年轻人的品位。甚至不少人认为参与体育舞蹈的学习或者训练,会降低自身的身价。显然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但这些错误的观点仍大行其道。鉴于此,为有效地推广体育舞蹈,为有效地提升人们对体育舞蹈的认可程度,应该加强宣传力度,有效减少人们对体育舞蹈的误解。首先,社会媒体应该充当强有力的舆论引导者,通过专题报道、大篇幅报道来呼吁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体育舞蹈的训练和学习中来。其次,体育舞蹈的获益者应该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以自己为宣传排头兵,通过口口相传,通过口碑效应来提升社会对体育舞蹈的认可程度。此外,社会体育部门还应该运用行政职权,通过组织体育舞蹈比赛,通过为体育舞蹈提供场所、资金、技术的扶持来提升体育舞蹈的社会地位。最后,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门的企业,应该积极投身到体育舞蹈的推广和扶持工作中来,通过投入资金来赞助体育舞蹈比赛,通过奖励体育舞蹈明星来引发社会对体育舞蹈的重视和认可。因此,在体育舞蹈的推广宣传中,需要社会大众的参与,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体育舞蹈的社会价值,才能让社会大众都参与到这项健康、快乐的体育训练中来。

(三)加强体育舞蹈组织教学的创新

体育舞蹈的社会价值是重大的,在体育舞蹈的开展过程中,首先应该强化体育舞蹈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和改革。在很多高校中,体育舞蹈的组织方式往往是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存在,由于广大学生对体育舞蹈存在误解和误读,这使得他们在选择课程时,往往不会轻易选择体育舞蹈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参与性。鉴于此,在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工作中,应该着力提升体育舞蹈的教学地位,将体育舞蹈作为必修课,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减少学校在其他体育项目中的投入力度,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将舞蹈课程等融合起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同时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运动,如果想要快速地提升体育舞蹈的教学地位,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舞蹈的学习和训练,还应该以俱乐部的形式来组织教学,通过俱乐部的形式可以将体育舞蹈独立出来。学校体育部门应该积极学习校外健身机构的俱乐部组织模式,探索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俱乐部教学模式。通过会员制,一对一的辅导来吸引学生参与体育舞蹈的学习和训练。此外,体育舞蹈更应该形成一种社会化的风气,政府体育部门应该在政策上鼓励社会化俱乐部的存在和发展,以俱乐部的形式来对社会群体进行体育舞蹈的教学工作,此举既可以提升体育舞蹈的社会地位,也能够让人们充分感知到体育舞蹈的时尚与健身作用。

(四)着力培养和塑造专业技能高的社会指导员

在体育舞蹈的社会推广过程中,社会指导员的作用是立竿见影的,通过社会指导员可以实现以点带面的作用。通过社会指导员,可以实现“一对一”,甚至是“一对多”的辅导,进而确保人们充分掌握体育舞蹈的技能,实现体育舞蹈的大力推广。高等体育院校作为体育舞蹈指导员的训练基地,应该加强指导员的技能培养和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可以说体育舞蹈社会指导员既是体育舞蹈的专业学习者,也是一个社交高手。因此,高等体育院校在培养体育舞蹈社会指导员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其综合素养,既要加强体育舞蹈技能的考核与筛选把关,同时还应该加强其思想道德水平和素质、社交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核。

体育舞蹈是一项兼具艺术、训练的健康的休闲运动方式,既能够帮助人们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还能够有效训练人们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在体育舞蹈的社会推广中,应该鼓励和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多措并举推动体育舞蹈的广泛传播和扩散。

【参考文献】

[1]刘君等.浅析体育舞蹈运动的社会化演变[J].体育世界,2010(2)

【作者简介】李 芳(1972— ),女,四川遂宁人,桂林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

社会政策中的“社会公正”价值取向 篇7

一、价值与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概念与社会政策学科的诞生则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所谓社会政策, 是指以公正为理念依据, 以解决社会问题、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为主要目的, 以国家的立法和行政干预为主要途径 (但不是惟一途径) 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法令和条例的总称。最早的社会政策发源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活动, 是一种中性的或趋于中性的功能化工具。但社会政策学科发展到今天, 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工具, 而是浸润着某种价值的科学。价值在制订社会政策过程中不断发挥影响力, 支配社会政策取向。这些价值协助决策者衡量是否有价值去达成某些目的, 审核应否干某些事情, 指出优劣好坏, 及如何分配社会资源服务财富权力和机会等。

我们认为, 价值就是指一个社会及其成员对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所持的基本态度与信念, 特别是对事物进行好恶取舍的判断原则、决定如何优先选择的原则和决定整体社会取向的指导原则。价值问题是现代社会政策的基石, 一切社会政策都是为了寻求价值、确认价值、实现价值和分配价值。社会政策价值观就是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模式, 是对政策系统行为的选择即对社会资源的提取和分配以及对行为管制的选择, 包括社会政策过程中人们的向往、希望、良好、需要选择及其评判准则。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 社会政策关注的是怎样以非市场交换的方式来满足一些特别社会成员的个人需求, 这个研究领域必然与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特点决定了社会政策不同于一般的公共政策, 决定社会政策的大前提是价值判断。正是由于社会政策研究这样的特点, 一些研究社会政策的学者往往在自己的著作中首先表明自己的价值取向, 价值与社会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二、社会政策的核心价值

社会政策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所应该依据的价值观念是什么?对于这样一个问题的探讨, 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地区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在现代社会中, 学者们从个人责任与政府责任、公民身份与公民权利、选择性与普遍性、平等与公正、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 为社会政策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众多的论文和著作中可以看出, 虽然学者们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但普遍认同“社会公正”应该是当代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应该遵循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

在当今社会, 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决定了社会生活中必然存在矛盾和冲突, 也使得社会公正符合逻辑地成了社会生活的必需品。社会差别与不平等是每一个社会不可避免的事实, 社会公正的目的不是要消灭社会差别, 而是期望通过良好的制度安排合理有序地调节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公正与社会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从一定意义上讲, 公正与社会政策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公正是社会政策的基本理念依据。现代意义上的公正是在自由、平等、社会合作等理论依据的基础之上, 强调“给每个人他所应得”。对于一个社会来说, 公正具有重大的意义, 是社会政策的首要价值。“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约翰·罗尔斯, 1988) 。

我们认为, 社会公正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 它是一种理想状态。从历史上讲, 社会公正是从未真正实现过的。人们生来存在生理、身份、地位的差别, 因而造成拥有利益的差别, 最终利益相近或相似的个体分属相差悬殊的利益集团。已形成的利益格局不易打破, 加上公正本身的概念的复杂, 社会公正未真正实现过。但人是有理性的,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们认识到不规范的竞争会造成无谓的损失,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彼此接受的规则, 这一规则能保证人们得到应得的利益, 他们的这种愿望就称为社会公正。第二, 它的实质是一种社会权益的正当划分。没有权力就没有利益, 正是因为社会中的个人或集团要维护和追求自己的权力与利益, 他们之间才互相争夺, 造成出现不公和不正义的情况, 因此主张社会正义就是主张权益的合理划分。第三, 社会公正最终是个人追求自我空间的扩展。个人是社会的最小单位, 社会公正的最终目的是为个人的。人类文明的最重要的标志是个人逐步独立, 个人价值受到尊重, 个人的生存空间得到了扩展。

在社会生活中, 这种对于社会公正的要求是无法自发满足的, 无论是在竞争性市场的背景下还是在垄断性市场的背景下, 社会公正都不可能自发形成。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方能在现实社会中体现出来。就社会层面而言, 公正必须通过社会政策体系才能具体体现。

事实上, 在任何国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必然会出现利益分化, 从而造成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要有效地避免这种由于利益严重分化而导致的不利情况的发生, 不能寄希望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 只能求诸政府行为, 即只能通过政府政策对社会利益关系进行恰当的调整。而政府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必须以社会公正为基本价值标准。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公众的需求满足水平, 又能通过对最少受益者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和利益补偿, 使人人都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处, 从而有效地消除各利益群体之问的隔阂, 及时化解矛盾和冲突, 使社会在稳定、有序中求得快速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 社会政策是公正在社会领域的具体化, 公正的社会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政策来实现的。

三、我国的社会政策与价值取向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政策探索与研究开始于1978年。与现代的公正理念逐渐形成以及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初步发育相适应, 我国的社会政策逐渐形成, 并由单项的、零散的政策日益趋向于体系化、规范的政策。

就目前我国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现状来看,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尽管在理论上我们承认公正、平等、民主以及由此而引申的价值伦理的作用, 但在社会政策的实践中, 我们似乎很难将其贯彻下去。就是这种在核心价值观念上的缺失, 使得我国社会政策在制定和实施的各个环节上都不尽如人意。近几年社会上出现许多社会问题的诸如教育、医疗、住房、失地农民等日益严重, 却一直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其背后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反思的。这些问题绝不是简单的政策操作上的失误, 更深层的原因是政策价值取向和理论取向出现了问题, 在社会政策的制定中不能够以公平, 公正和公共利益为首要考虑的条件, 使得发展中不公平和不公正引发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日益增多, 社会健康和公平发展提供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撑。

一方面我们的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缺乏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和通达的渠道, 社会弱势群体不能够作为一个成熟的利益团体, 通过合法的渠道来参与资源的博弈。使得本该发挥协调资源分配, 维护社会公平等功能的社会政策不但不能够反映政策对象的利益要求, 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反而成为权力集团谋求利益的工具。在现代社会, 群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主要是通过谈判、协商、沟通和互相让步达成的, 因此, 必须有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 让弱势群体的利益充分表达出来, 为弱势群体进行利益博弈提供载体。但是, 我们对弱势群体如何来表达他们的利益, 没有建立起一套规范的机制和渠道, 使得群体的利益无法得到正确的表达, 反而采取非制度化的方式进行表达, 容易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另一方面, 近年来虽然我们的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结果的公平, 但是社会政策对于起点、过程与权利公平的关心仍然很有限。这种情况体现在教育政策、农民工政策、失地农民政策、医疗政策、残疾人政策等各个方面。虽然这种情况的存在受到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 但政府在意识和价值上的倾向性却是更重要的原因。虽然这种以结果公平为核心的政策倾向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帮助缓解一些目前比较尖锐的矛盾和问题, 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只能是将问题暂时掩盖住。

正如杨团所总结的:目前国际社会政策研究和实践正从单纯的政府决策向着多个社会主体共同决策转变:从再分配与消费取向向着生产和社会投资进入再分配领域转变。一个原本属于非生产性的学科正在走向生产性。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需要重构社会政策伦理体系, 适应社会政策发展的需要, 使其能够在社会发展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社会政策是一门具有明显价值倾向的学科。在其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 “社会公正”这一价值理念逐渐被认同为该学科的核心价值。从理论上来说, 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决定了社会生活冲突的背景, 也使得社会公正符合逻辑地成了社会生活的必需品。在我国社会政策的实践过程中, “社会公正”这一价值取向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价值,社会政策,社会公正

参考文献

[1]范明林.从社会政策的过程观谈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社会, 2002, (2) .

[2]吴忠民.从平均到公正: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社会学研究, 2004, (1) .

[3]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88-92.

[4]杨团.社会政策研究范式的演化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 2002, (4) .

[5]杨团.社会政策的理论与思索.社会学研究, 2000, (4) .

[6]李建中.和谐社会视野下政府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7]肖陆军.论社会政策建设的价值取向.重庆师范人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2) .

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之教育价值 篇8

1 竞技体育的发展和特点

1.1 竞技体育的发展

具有人类文明意义的竞技体育起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希腊人产生了外向、好动的性格,敢于冒险、勇于竞争精神,从而使竞技运动成为了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频繁的城邦战争使人们渴望和平,用一种和平竞争的方式取代残酷的战争。因此,古代奥运会也就随之而产生了,具有人类文明意义的竞技体育从此便产生了。

真正含义的近代竞技体育,发源于英国的户外竞技活动,它是欧洲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资本主义在雇佣劳动和商品流通的同时,出现了市场经济,也产生了相应的竞争行为和观念。这样一种活动特征和价值观念迁移到业余文化生活中,便刺激了近现代竞技体育的勃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己经厌倦战争动乱,渴望加强国际间的友谊与合作,并把这样的希望寄托于竞技体育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对竞技体育政治功能的理解,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商业化发展,都从不同侧面推动了国际竞技体育。在近几十年,由于人们的鉴赏能力的变化和对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转变,竞技运动越来越成为一种满足社会精神需要的活动,其文化价值也因而日益增长。竞技体育对促进世界和平,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 竞技体育的特点

竞技体育是在进行体育活动的主体之间采用公开的、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范,以相互之间身体运动能力(包括智力)优劣比较的形式所进行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社会性竞争活动。根据竞技体育的概念,可推断出竞技体育的特点,即,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观赏性、国际性。

竞争性。竞技体育中的竞争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要求参加竞争的各方要通过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技能、心理水平、战术意识、团体精神,以及把握机遇的能力。竞技运动的参加者总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去战胜对手。

规范性。竞赛规则是保证竞技体育开展公平竞争的法律文件,它要求参加者共同遵守,从而约束参加者比赛的规范性,裁判的公正性。另外,竞技体育的规范性还表现在对技术、战术和各种训练的规范性,运动员必须具有高度完美的技艺才能取得比赛胜利。

公平性。竞技体育中的竞争基本上都是在高度公平的条件下进行的,它与普通的体育与运动和休闲娱乐活动有本质的区别。竞争的公平性是竞技体育的灵魂和生存发展的支柱。

观赏性。现代竞技体育因其激烈的竞争性、高度的技艺性、运动的娱乐性和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而极具观赏价值。广大群众可通过观赏竞技运动比赛,体验竞技体育所带来的不确定的刺激感、对高超技艺的鉴赏以及对美的享受,并从日常紧张的工作和生活的烦恼中解放出来,放松心情。

国际性。竞技体育运动是全人类的共同文化形式,是没有国界的,其科学知识以及运动技术等作为一种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世界各国通过竞技运动比赛,促进各国运动技术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使运动技术得以提高。同时在交流和学习过程中学增加了友谊,促进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 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之教育价值

在竞技体育活动中,主体是社会,以及身处社会的人,而客体是竞技体育活动。竞技体育社会价值的产生,是由于社会中的人对竞技体育以及符合人们意愿的成果的迫切需求。在人们进行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中,人们充分认识到竞技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和功能对于主体的作用,与竞技体育形成一定的价值关系,这种价值关系作用于主体,构成了竞技体育丰富的内容和价值层次。根据性质可将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分为竞技体育的文化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伦理价值等。教育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因此,教育价值是竞技体育社会价值中最基础的价值。

2.1 教育价值的概念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满足人与社会需要的一种有用性,在这里个人和社会构成了教育价值的主体,教育的属性是教育价值的客体。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教育满足人或社会需要的程度。教育满足人或社会需要的程度愈大,教育的价值就越大,反之就愈小。教育价值包括社会性、个体性、教育性三种价值,它们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2 . 2 竞技体育教育价值的内容

谈到体育的教育价值,人们一般都会想到学校体育。但事实上竞技体育所带来的教育价值则不仅于此。竞技体育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教育是竞技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教育价值的概念,我们可以将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分为教育性、社会性和个体性三个特点。

2.2.1 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教育性特点

教育,顾名思义是有教有育,因教而育,通过“教”而达到“育”的效果。运动员通过竞技体育训练,掌握了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运动技能,达到了一种“育能”的效果;竞技体育的观赏性使得人们通过关注竞技体育比赛,了解了竞技体育的比赛规则和竞技体育项目的特征,感受到了力与美、身体与智慧的结合,起到了一种“育知”的效果;与此同时,竞技体育的规范性和公平性,让人们了解了兴奋剂对身体的危害和在竞争中应遵守公平和规范的原则,起到了一种“育德”的效果。因此,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中的教育性通过操练以及潜移默化的渗入,起到了“育能、育知”和“育德”的效果。

2.2.2 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社会性特点

教育的社会性价值主要表现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建设;引导价值观念,推动经济发展;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精神文明水平三个方面。

首先,开展竞技体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拥有共同的梦想,增强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锻炼坚强的意志品格;人们通过观看竞技体育比赛,深深融入“争光大环境”中。当中国女排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时,全世界华人为此骄傲而自豪的同时心中更涌起了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名人效应,吸引更多的人拥有自豪感;我国竞技体育所取得的骄人成绩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在于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下从竞技技术训练中的三个要素:运动员掌握娴熟的技术、教练员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管理者需要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竞技体育对人的运动能力的教育需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运动员模仿前辈们的技能、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反复练习,在实践过程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且更为优秀的技术动作,最后,通过参与竞技比赛来验证训练的成果。而这个验证结果有可作为下一个创新过程的借鉴。这样使得竞技技术文化呈螺旋式上升传承与发展。

再次,竞技技术训练文化的传承,只是竞技体育文化传承中的其中之一,竞技体育的其他科学技术还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医学技术、建筑技术、制造技术、绿色科技等等;以及在筹办竞技体育比赛时的决策学、运筹学、管理学、预测学、经济学均被体育界大量运用。这些科技文化因竞技体育而深化、发展和延续,并对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借鉴和促进的作用。

最后,以上所提到的竞技体育的“育德”效果,对社会的稳定和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竞技体育比赛中,人们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使得比赛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而其不断拼搏,公平竞争的精神,有利于引导社会成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精神文明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2.3 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个体性特点

人既是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推手,又是竞技体育社会价值的主体之一,更是构成社会(竞技体育社会价值的另一主体)的最重要的成分,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对于人的作用的多少,体现了这一价值的重要性。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生存、生长应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和良性发展,因此,在这里要重点说明的是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对于人的社会化的促进作用。

竞技体育能促进人的社会化,主要表现在人的生理、心理和综合能力三个方面。以下将具体说明。

首先,在生理方面,竞技体育能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社会生活打下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强健的身体状态是参与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基本保障。竞技体育在其传播过程中,教育人们注重身体锻炼,培养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比如,NBA篮球赛,奥运会等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以及中国的全运会、大运会等比赛,都有效地增加了人们对于健康和锻炼的重视度和参与度,增强人民体质,为自身的社会化发展打下结实的基础。

其次,在心理方面,竞技体育可以培养人们顽强拼搏、自我奋斗的精神。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适应自然,不断追求新的成就及新的突破。人们通过观赏竞技体育比赛,在看到运动员取得优秀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运动员背后艰苦训练的影子。因此,竞技体育为人们提供了改变自身社会地位,争取个人事业成功的社会榜样。它给人们培养自我奋斗的精神、竞争意识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启示和鼓励。

最后,在综合能力方面,竞技体育提倡人们公平竞争,提高人们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从中国2012年伦敦奥运会新闻媒体拍摄的视角不难看出,中国也正在改变“唯金独尊”的思想,更多地关注运动员的坚韧品质、团队的合作、感动瞬间,以及与观众的良好互动,更多地关注人性化的内容。竞技体育的竞技性培养了人们的竞争意识,以及自我奋斗的精神。而竞技体育的公平竞争前提又不断向人们和社会敲打着公平的竞争警钟。

3 结语

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是人类意识与价值形成的手段。正确认识和挖掘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对社会和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主要分为三个特点,即,教育性特点、社会性特点以及个体性特点。教育性特点:具有“育能、育知”和“育德”的效果,可以促进体能的训练、知识的增强以及思想品德的提高;社会性特点:有利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带动社会科技、文化、经济等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道德规范以及社会精神文明。个体性特点:有利于促进群众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有利于运动员增强奋斗精神、竞争意识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竞争。可见,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不仅提升了人的自我内力,推进了人的社会化的发展,更促进了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当代竞技体育已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和整个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文化发展的最高层次。竞技体育与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竞技体育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竞技体育已经从不同角度和程度影响着人们,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价值是竞技体育社会价值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进人和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内容。该研究通过梳理竞技体育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涵和特点,明确竞技体育对人和社会的作用,从教育的教育性、社会性和个人性三个特点,具体阐明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对人和社会的作用。

社会价值 篇9

一、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冲突及经济后果分析

价值冲突是在资本支配劳资关系的条件下,由于人的价值观不同而产生的对立性的社会行动。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必会对社会价值的实现造成一定的冲突。

(一)两者在价值上的主要冲突

(1)独享利益与分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即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和生活多元化等。当前,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无节制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社会责任的承担需要企业牺牲部分利益去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分担社会责任,特别是经济利益,这样容易造成企业在独享利益与分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

(2)两者在价值理念上的冲突。一般情况下,企业价值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社会价值主要是通过社会参与,合理高效地支配各种社会资源,促进环境保护,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等。但是,两者的价值理念存在一定的误差,特别是企业利益诉求大多数存在于经济价值上,社会价值则强调社会的综合利益,使得企业与社会之间存在价值理念冲突。

(二)两者冲突造成的经济后果

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冲突必然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主要表现在:企业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无节制地滥用各种资源,造成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社会公众抱怨等不良现象。在当前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中,需要政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牺牲更大的经济利益来为后果负责。

二、协同理论: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再思考

作为当代社会发展中最基本的组织,公司在全球资本的再分配和产业链的循环运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后工业化时代,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与企业之间的共同价值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在这个层面上,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存在协同性。

(一)企业价值

盈利性是企业的主要特性。企业为了争取企业获利最大化,不断调整经营战略,以适应内外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价值是企业在获利过程中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商品交易产物。企业价值的界定也是非常丰富的,是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备受推崇的组织价值观用来权衡经济活动中价值量的大小。通常,企业价值表现为企业的经济价值,是企业当前获得利润能力大小和潜在的获得利润机会的货币表现形式。企业价值具有综合性,统筹长短期的利益,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对企业价值的评估过程中,收益法、市场法、期权定价法是使用普遍的评估方法。每一种评估方法都有其优劣势,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二)社会价值

一般情况下,社会价值是个人或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或作出的贡献。对于现代企业来说,社会价值是企业自身在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工业化发展迅速,资源滥用、环境污染、危害健康的食品等问题的暴露使得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一种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含义。但是,国内外学者对社会责任存在普遍认同: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向社会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尊重社会道德,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了更好地测度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可以将对消费者、环境等的责任纳入测量维度中加以体现。

(三)两者在价值关系上的分析

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生产运营具有极大影响,企业处于经济市场中,是各种利益关系的综合体,而其社会责任的履行已逐渐形成社会价值不可或缺的部分。

协同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在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只是停留于表层阶段,在财务管理的应用更是一种新的尝试。协同是协调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资源共同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大小,主要是通过研究人、财、物等之间的相同特征并加以统一协调进行协同运作的过程。协同在市场环境中重要的管理理念是壮大企业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协同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整个系统才能更好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今天,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环境和异常激烈的竞争,为了生存发展和获得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要协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各部门之间相互补充、促进,发挥所能。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可以看做社会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两者存在协同关系。企业与社会的价值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依存,企业在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对社会的所必须履行的义务;而两者又存在一定的对立性,盈利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目的,但是承担社会责任又需要企业损失一定的经济利益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维护公共利益等,这样既能优化企业的外部环境又能改善企业的公共形象。从长期目标来看,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存在统一性,社会价值是通过企业价值的实现而逐步实现的,企业价值又是在社会进步和改善中得到提升的,这样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圈,共同发展。

三、破解路径:设定财务管理目标———基于企业与社会在价值上的协同

综上所述,企业与社会在价值上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两者之间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协同性。设定财务管理目标是破解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冲突,并走向协同的一个重要路径。

(一)两者协同的意义

在企业生产运营的特定环境中,财务管理及其关系对两者价值之间的协同具有重要作用,进而促进企业和社会共同目标的实现,是两者在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要求。两者价值在协同基础上设定的财务管理目标,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意识,促进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及社会的长远发展,进而提升企业在社会中的公众形象;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和社会的共同目标得以实现,共同利益得以提升。

(二)两者在协同财务目标上的环境

设定财务目标是财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受到财务管理具体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当前环境下,各种环境问题、食品安全的发生已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这也从侧面诱发了一系列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在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战略之一。因此,在财务管理体系中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设定财务管理目标是重要的环节。

(三)两者在财务管理目标上协同的应用价值

在财务管理体系中,设定两者价值协同上的目标是企业设计有效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重要阶段,也是协同思想在企业管理中与组织方式、财务管理、企业文化等的有机结合。协同基础上的财务管理目标可以帮助企业筹措资金、投资重要项目、合理分配公司有效资金等工作,有利于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目标的实现。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企业主要通过筹集资金进行清洁生产来承担社会责任,在清洁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费用,进而减少一定的经济损失。然而,注重环境保护的企业占少数。因此,筹措资金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活动中要综合考虑资金安排问题,合理有效的调配资金,避免浪费。协同好企业内部各主体的利益,既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的高层和整个企业,又要兼顾社会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进而实现企业与社会价值的协同。

四、基于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的财务管理目标推行机制设计

基于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基础上的财务管理目标的推行,需要政府、社会及企业的共同努力。目前,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失衡状态:政府与社会在推行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具有极大的自主性,如果要求政府承担社会责任、实施协同机制,为社会作出贡献,那么企业就会有承担社会责任的压力,政府和社会就会淡化责任。因此,建立政府、社会及政府协同机制,各司其职,对推行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基础上的财务管理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政府的调控

政府是推行协同机制基础上财务目标的坚实后盾。有效的政府监督、监管机制是协同财务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强有力保障。作为管理社会的主体和服务者,政府采取必要的手段对协调机制基础上财务目标进行宏观调控是必要的。

(1)建立健全法律机制。在推行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协同过程中,国家要适时完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和采取必要的监管手段对其加以约束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规范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行为,避免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情况发生;才能改善企业合理运营的法律环境,使企业管理与国际相关规章接轨,进而实现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协同基础上的财务管理目标。

(2)发挥引导作用,强化协同意识。单方面的法律法规只是纸上谈兵,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强化与社会在价值协同上意识,让企业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之间的紧密关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既要兼顾经济利益,又要兼顾社会的综合利益,这样两者的价值才能真正协同。一方面,政府可以组织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培训,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有关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其认清当代社会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转变其生产经营管理理念;另一方面,政府要向企业宣传承担社会价值的必要性,让企业强化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财务管理目标上的协同理念,为其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完善考核奖惩机制。评价一个企业的好坏,不仅要考虑经济价值,还要兼顾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在评价企业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政府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适应的考核机制,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考核和评价,对承担社会责任比较好的企业给予奖励和政策上的减免优惠;对不注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特别是产品不达标、对环境污染影响较大的企业给予惩罚,如增加税收、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罚款等。

(4)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适合不同规模企业的社会责任分担准则和指南,为企业的自身行为及政府监督提供依据,同时,政府要加强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行为的监督工作,并适时公开和通报其承担社会责任的执行情况,以使企业重视政府监督和自身的执行效度。

(二)社会的参与

社会与政府一样,在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协同基础上财务管理目标的建立上,对两者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加强社会的舆论监督。社会的舆论监督在约束企业行为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各个工会、媒体及新媒体、权益保护协会通过各自的方法对企业行为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监督和宣传。其中,各种媒体可以通过承担社会责任的宣传来引导企业的承担社会责任意识,并且曝光企业的一些违法行为来引起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和关注;工会可以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企业的行为;社会公众可以通过投诉、举报等手段间接地监督企业的行为。社会的广泛参与,为设定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协同基础上的财务管理目标营造了社会舆论环境。

(2)加强社会组织的构建。社会组织区别于政府组织,是民间团体有纪律的组织,能够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动员社会各界对公益事业的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政府和企业的行为。这些社会组织可以在企业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政府应积极鼓励和配合民间组织的构建和发展,通过一些约束机制规范和引导其更好地发展成为协调更坚强的后盾。同时,社会组织要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在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发挥其重要作用,防止政府和企业为私利而损害社会利益。

(3)提高社会责任教育水平。加强社会的责任培训,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水平,是社会参与的重要体现。社会各界要积极组织企业员工及社会公众社会责任教育,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创造更多的社会与企业共同的价值。

(三)企业的努力

企业是设定其与社会在价值协同基础上的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主体,协同上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

(1)转变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协同机制。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对社会做出的补偿。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协同机制,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外部周边环境之间进行协同,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共同推进协同基础上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2)推进企业组织文化的建设。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中,在企业员工间形成的共同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及行为准则。正确的组织文化可以凝聚企业员工的向心力,为企业营造浓厚的文化环境。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内部员工文化素养的培训,强化其对企业的归属感。通过提升员工自身的文化意识,企业才能更为团结地推进与社会在价值协同基础上的财务管理目标的设定与实现。

(3)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经营战略。企业的经营战略是其长远发展的指针,把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战略中,将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思想相结合,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以达到企业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协同目标。

(4)及时公开承担社会责任的信息情况。在协同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基础上的财务管理目标时,企业应将自身承担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状况进行公开并使其透明化,这样既可以体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执行力,又可以使公众充分了解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中的具体执行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公众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政府、社会及企业要充分认识其在复杂社会中的角色,各自发挥各自的长处共同保证社会责任的承担,促进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政府和社会应为企业追求经济利益和承担社会价值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反过来,企业也要积极的响应和协同政府及社会的举措,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公平,进而推进企业与社会在价值协同基础上管理财务目标设定机制的健康平稳运行。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之间、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等各种利益冲突不断激增,制约着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发展,而财务管理目标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的。本文重点分析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及产生的经济后果、两者之间的协同关系,提出设定财务管理目标是冲破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佳路径,并在两者协同基础上构建财务管理目标机制,以期促进企业和社会共同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企业价值,社会价值,财务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娟:《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湖北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2]张素蓉、孙海军:《科学发展观下企业财务目标的定位》,《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1期。

[3]纪飞、贾圆圆、李晓明、董晓林:《浅析财务管理目标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8期。

[4]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2期。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篇10

1.[2011·全国文综新课标卷·39 (2)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 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 (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 。她一生救急扶危, 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 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 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 船工渔夫越来越多, 妈祖信仰越传越广, 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 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 (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 , 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 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 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 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 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 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 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

解析:本题要求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 侧重考查考生运用具体知识演绎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问知识要求明确, 问题指向比较集中, 解答时应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 把知识和材料结合起来。要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妈祖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妈祖文化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 但具有相对独立性。妈祖文化随着社会变化而发展, 同时又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妈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2.[2012·天津文综卷·12 (2)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201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20年来, 我国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 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表中的“中央企业”指国务院国资委管辖的国有大型企业:“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 (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 和不动产 (房屋、土地、收藏品等) 获得的收入。

20年来, 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 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也取得可喜的进步。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原理阐述,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调用哲学知识阐释具体观点的能力, 需要结合具体原理多角度分析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涵, 改革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如何促进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发展等问题。结合材料, 本题需要调用辩证否定、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等原理。

参考答案: (1)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其实质是“扬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 通过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就是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 使之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 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 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3) 20年来, 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体现。

3.[2010·山东文综卷·29 (4) ]青年学生素有光荣的爱国传统, 历来以爱国报国为己任。而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 当代青年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他们正用新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爱意。

结合材料, 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 分析当代青年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哲学依据。

解析:试题要求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当代青年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组织答案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参考答案: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 当代青年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2) 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作为一种价值选择, 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感表达也体现了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4. (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29) 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 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 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 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 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 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 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 也保护了生态环境。该地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 发展沙柳产业, 改变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

(1) 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 (3) 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 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 (4)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体的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人民群众的作用和地位的理解。 (1) 表述错误, 物质资料的生产 (生产实践) 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不能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 表述错误,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不能说人民群众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答案为C。

5. (2012·北京文综卷·28) 下面漫画中人的困境启示我们, 实现人生目标要

A.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B.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C.百折不挠反复实践

D.努力发展自身才能

解析:本题以漫画为背景, 考查实现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和漫画鉴赏能力。四个选项均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必要条件, 但漫画的主旨是强调实现人生目标要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否则无论个人怎样努力都不能达到心中的那个最高点, 因此B正确。

【考情分析】

结合上述高考试题及分析, 我们可以把握本专题在高考中的考查特点:

从高频考点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民群众的观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考点是高考命题主要知识载体。

从能力考查看, 侧重考查考生调用核心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具体哲学原理演绎分析事物的能力等, 综合性较强, 难度较大。漫画鉴赏类试题值得注意, 解答此类试题, 关键在于把握漫画的寓意、主旨, 明确命题人的意图。非选择题中的运用具体原理演绎分析事物类问题, 是本专题常考的题型。此类试题重在考查考生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的结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 一般遵循“依据设问要求, 检索知识层次———依据不同层次, 提取相应信息———由观点到材料, 开展演绎分析”三个步骤。

从试题关注的时代主题看, 命题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现状, 凸显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弘扬主旋律, 引导学生培养人文精神等。2013年复习备考要继续关注这些主题。

【考点精讲】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一, 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并不完全同步, 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 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第二,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 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 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 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完善。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1)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3) 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意义:是我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保证, 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3) 最高价值标准与追求。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把献身人民的事业, 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4.正确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内涵。

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被称为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

(1)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 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把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 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观念与时俱进, 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2)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 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 影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因素。

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不同;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 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 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4) 如何作出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必须坚持真理, 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 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把献身人民的事业, 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

5.人生价值及其实现

(1) 人生的真正价值。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 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2) 人生价值的评价。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 人的贡献主要是对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 就是看它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 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1) 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 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这就是价值观。

(2)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注意: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具有二重性, 不能认为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都是正确的。

(4)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1)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人只有在劳动中, 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才能创造价值。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 意味着他为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就越大, 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 他的幸福感也就越强。

(2)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 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 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 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新题速递】

1.尼罗河有定期泛滥的特点, 洪水到来时, 会淹没两岸农田, 洪水退后, 又会留下一层厚厚的河泥, 形成肥沃的土壤。很久以前, 人类就凭借自身的智慧掌握了洪水的习性, 利用两岸肥沃的土地, 使尼罗河谷一直是棉田连绵、稻花飘香。这主要说明

(1) 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2) 人类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推动事物的发展 (3)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是物质世界的创造者 (4)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2.时下, 不少惠民工程屡成“毁民工程”甚至“伤民工程”, 究其原因, 都存在决策机制不完善, 监督管理不到位的现象, 是制度与程序出了问题。为此, 媒体呼吁:惠民工程也要“守规矩”。这启示我们

A.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受人们立场的影响

C.要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与遵循客观规律的统一

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可能不同

3.什么是理想?有人认为:“饥饿的年代里, 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 理想是文明;动乱的年代里, 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 理想是繁荣。”这种认识的合理性在于

(1) 肯定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 肯定了理想和信念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意义 (3) 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4) 强调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附着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沉浮在空间里, 你是尘埃。”诗人林希这首蕴涵深意的哲理诗《土》给我们的人生启迪是

A.价值判断决定着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B.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正确的价值选择

C.人的社会地位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D.投身于实践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5.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人, 有人喜花好月圆, 有人爱百鸟争鸣, 有人好断鸿零雁, 也有人偏喜欢残荷败柳, 一弯瘦月。后两者被人称为喜欢“缺憾美”。但要知道, 弯月本身已怀抱着未来的圆满;断鸿零雁更能深切体会百鸟争鸣的可贵;残荷败柳的前身, 难道不是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致?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1) 事物都是有缺憾的, 唯有缺憾, 才显其丰富多彩 (2) 审美观因人而异, 具有多样化特征 (3) “缺憾美”的事物也有其审美价值 (4) “缺憾美”与“完美”存在着联系

6.古代中国的农业科技曾领先世界, 到了近代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文字狱等对文化的摧残, 破坏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二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长期受儒学教育影响, 认为只要学习古代先贤理论即可, 忽视向农业生产者学习;三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封闭性限制了对农业技术的深入探索研究, 传统农业局限于经验, 少有创新。

结合材料, 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 探究我国近代农业科技落后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 (1) 不符合题意。 (3) 的错误很隐蔽, 值得注意, 可以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但不能说人民群众是物质世界的创造者。人们通过掌握洪水的习性和利用肥沃的土壤, 发展当地经济, 是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体现, 故 (2) 正确。尼罗河洪水在带来灾害的同时, 也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故 (4) 正确。

2.C惠民工程目的是要维护、实现广大人民的利益, 强调要“守规矩”, 说明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故选C。

3.B本题主要考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知识点。题中观点看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如饥饿之于温饱、温饱之于文明、动乱之于安定, 安定之于繁荣, (1) 符合题意。 (2) 不符合题意。作为社会意识的理想, 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3) 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 没有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 排除。

4.B“土”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定位, 给人的启示是要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 在作出正确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实现人生价值, 故B正确。A表述错误, C和D不符合题意。

5.D万事万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但这种一分为二不等于优缺点。事物的缺憾与完美是相对于人而言的, 是人的需要对事物属性的判断。再者, 材料主要揭示完美与缺憾的联系, 没有体现“唯有缺憾, 才显其丰富多彩”。故排除 (1) 。

6.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限制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落后思想和传统农业经验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近代农业的衰微。 (2)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封建统治的文化政策是我国近代农业科技走向落后的重要原因。 (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古代中国知识分子忽视了农业生产者的主体地位, 不善于向劳动群众学习, 是导致中国近代农业科技落后的重要因素。 (4)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古代中国知识分子长期受儒学教育影响, 认为只要学习先贤理论即可, 这禁锢了人们的科技创新精神, 阻碍了科技进步。

上一篇:配网自动化管理下一篇:电缆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