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步教学法

2024-06-12

小学数学四步教学法(精选8篇)

篇1:小学数学四步教学法

“四步教学法”

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封闭,名义上是开放式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这些教师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设定的框子内转动,这种教学模式严重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教师应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呢?我校教师积极参加各级观摩学习,汲取他人成功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经过反复实践研究,逐步形成了适合我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四步教学法”。

该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

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模式的基本四步: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交流提高;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四步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是一节课的序幕,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索欲望。著名的教育家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适宜的情景创设,可以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为本节课做好知识铺垫与导入。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尽量满足他们的新奇感,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利用教材,使师生共同对数学充满兴趣和感情,从而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目的。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我校涂教师在进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先安排了一个抢答,展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l平方厘米,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回答前三个小题,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第4小题时,大部分同学闭而不

答、只有少数同学说是1平方厘米,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涂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继续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涂老师创设的这种情境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自主探究,交流提高 1.自主探究

针对上一环节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让学生只按照课本、教师的想法、说法去想、去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要“开放式”。在这一环节要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这样的氛围中,思维才会活跃。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平行与垂直”这一节知识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白纸上画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探究一共有几种情况。通过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学生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尝到了独立思考的“甜头”,使他们乐于思考,这样在学习中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

2.小组讨论

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可以形成并协助解决探索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学生从讨论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时,需要探究四支笔放进三个杯子里,有几种放法?这时,就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每个小组按分工探究问题答案,一人记录,两个人往杯子里按不同情况放笔,还有一个人监督并汇报有几种方法,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让学生感受到与人合作的快乐。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3.全班交流

让各小组尽情发表观点、争辩、质询、接受、吸收;促使学生勇敢的阐述观点。学生的辨析、推理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训练和提高。根据需要可以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团体参与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例如:在教学平行线时,学生首先得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和不相交的。但对于相交线中的一种情况,“在同一平面内现在两直线画的是不相交的,通过延长后才相交。”其中一个小组学生意见产生了分歧,他们认为两直线是不相交的。这时,其他小组同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把两条直线向一方无限延长,两条直线就相交了。”认为不相交的小组学生便动手操作,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尽管组织这样的交流有时花的时间会长些,但这样很值,因为课堂是属于所有孩子的,教师应该为每一个孩子着想。通过交流让孩子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

4.形成共识

教师针对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作必要的小结性讲解,对学生的研究情况、交流情况、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给予客观评价。让各种方案充分解释其依据,鼓励学生争论。使学生积极思考和在正误辨析中统一到正确的认识上来,并完全明

白其道理,及时总结归纳。

这一环节教师对汇报交流情况进行总结时,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使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的竞争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热情,从而达到共同提高。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理念贯穿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充分体现在每堂课的练习设计中。我认为一个好的练习设计,直接关系到我们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练习作为学生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它不仅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手段,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倡导:“人人参与有价值的练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练习,不同的人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经常所说的练习要有一定的“深浅度”正是练习设计层次性的体现。所以,我们的练习内容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既首先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又要设计一些变化式习题,综合性比较强的思考性练习,也就是拓展练习,以利于新旧知识的沟通,拓展学生思路,以利于学生加强实践,促进知识向技能、智能方面转化。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例

1、例2时,基本练习设计了两个题型,一题是判断下面哪些是角;考查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二题是找出下面各图中分别有几个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拓展练习设计的是由一点引出不同方向的三条射线组成几个角?此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巧妙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因此我们教师不断在平时教学中反思,不断归纳总结,以获得实施练习设计的最佳效果,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活动。同时要让学生有机会去畅谈自己对数学的体验、感受和收获,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困惑和喜悦,提出建议和见解。因此在课堂总结中应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对自己进行评价,然后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的精神状态进行肯定,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总结是开放的,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

果,而且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体验和感受,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总之,“四步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注重培养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质疑、探究、讨论、交流、体验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适合我们学校数学教师的一种教学模式。

篇2:小学数学四步教学法

为配合教育局打造高效课堂的活动,依照教育局关于打造高效课堂的指导意见,结合我校实际,针对我校部分教师改革意识不强,课堂效率不高,教育教学方法落后的实际情况,特提出“三段四步”课堂教学模式,特供数学老师参考,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三段四步”的基本内涵

“三段四步”是在“先教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一种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它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搞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三段”中的 “先学”和“当堂训练”都是自主学习,“后教”是合作学习,全过程都是探究性学习。不仅如此,这种模式还处理好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三段四步”的特点

(一)该模式符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类教学的原则。

(二)该模式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符合自主创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该模式也是很便于教师操作、很实用、很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三段四步”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三段四步”教学模式,每节课的基本结构一般有三个主要环节:“先学”环节、“后教”环节、“当堂训练”环节。四步指的是穿插在三个环节中四个步骤:导入(示标)、探究(独学)、合作(群学)、训练(测试),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之前还有一个“辅助环节”。

(一)辅助环节(2分钟左右):

辅助环节包括三项内容:①板书课题;②揭示目标;③自学指导。

1、板书课题,简称“板题”,包括导入和板题两部分内容。导入上课以后,教师先用一两句话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或由回顾旧知导入,或由启发思考导入,或创设情境导入提出数学问题或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间不能过长,一般不超过半分钟。板题教师板书或出示课题可以很快把师生引入课堂情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揭示目标,简称“示标”。新课程改革强调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目标的整合。所以,按新课改的要求,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知识目标,②能力目标,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操作要领:

(1)要明确具体、能够测量。(2)要准确、实事求是。

(3)语言表述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4)出示目标的方式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内容简单,就用一两句话口头表述,内容多的就用书面形式表达(用投影或小黑板展示)。

(5)要始终围绕目标实施教学,不能偏离。

3、出示自学指导,简称“示导”。

学生的自学要以教师有效的指导为前提。指导不当,就会无序、无效、甚至把自学引入歧途。揭示目标后,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自学指导的方式:小学高年级常用屏幕出示,小学低年级可由教师口述。自学指导一定要具体,让学生明确4方面的内容:自学的内容、自学的方法、自学的时间、自学的要求(即自学后如何检测)。这样,自学就好比准备打仗,让学生立刻紧张思维,提高自学效率。操作要领:

1)自学内容。一般教材中有不少是旧知识,新知识不多,因此,自学的内容应引导学生看新知识的部分,新旧知识衔接的地方重点看。例如,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引导学生看例题中列方程部分,对解方程部分不要求看,因为解方程的方法已学过。如果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为一次性自学;如果教材内容多,可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前都必须讲清楚自学的内容(或范围)。

2)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书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怎样干好,就怎样干。一般先要让学生独立看书、思考,不宜边看边讨论。

3)自学的时间。时间不宜过长,要让学生紧张、快节奏完成自学任务而不拖拖拉拉;又不能时间过短,让学生有认真看书、思考的时间,切不可走过场,因为,看书是练习、更正、讨论、当堂完成作业的前提,一定要讲究实效。小学高年级,学生看书时间可长一些,小学低年级,看书时间要短些,因为小学低年级教材内容少、小学生注意力持久性不强。

4)自学的要求。即告诉学生如何检测。这样使自学变成了检测前的准备,使学生看书能够真正动脑紧张地思维。5)教师要流露出关心、信任学生的情感。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愉快地自学,但语言要简洁,切不可讲闲话、做闲事,也不可让学生听无关的音乐,看无关的录像

(二)“先学”环节(10分钟左右):

出示自学指导以后,进入第一个主要环节“先学”。先学分为两步:第一步,学生读书或看书;第二步,教师检测自学效果。“先学”不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进行自学指导后,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有正确的自学方法后,带着思考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自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作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一)“先学’’这个环节一般包括学生看书和检测自学效果两个小环节。

1.看书。

“看书”是指在“揭示目标”、“自学前的指导”两个辅助性环节后,学生按照自学指导认真地阅读课本、思考或动手操作,并准备参加检测。学生紧张地看书,代替老师传授课本知识。

操作要领:

1)学生看书时,教师不宜多走来走去,不能在黑板上写字,不能走出教室,不能东张西望,要形成学生专心读书、思考的紧张氛围,教师对认真学的同学表示满意的神情,对不够专心的后进生,可以说上一两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促使其高高兴兴地认真自学,但教师的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看书的时间也可以变动,如内容多学生没看完,时间可延长些;如学生全部看完了,可提前结束。2.检测(检查读书的效果)。

采用提问、板演、书面练习等手段检测,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操作要领:

1)一般以书面练习为主。

2)尽可能让后进生板演练习,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3)教师要巡视,搜集学生有哪些错误,并及时分类:哪些属于新知方面的,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的,这是次要矛盾。把“新知方面的’’、“主要的”梳理、归类,为“后教”准备内容,这实际上是在修改课前写好的教案,进行第二次备课。

4)学生板演练习时,教师不宜辅导后进生,因为这既不利于培养后进生独立学习的习惯,也会影响全班学生独立思考、紧张练习的效果。

(三)“后教”环节(13分钟左右): 检测是进入后教的前提或桥梁。“后教”并不全是教师讲,而是教师指导之下的“兵教兵”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合作学习。它可以分为三步:一是更正,二是讨论,三是总结

1、更正(生生合作)

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包括错误的思路、方法、不良习惯等等,并给以及时矫正。没有发现问题,不能发现问题,教学就会陷入盲目之中。

学生做完检测题以后,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观察台上学生的板演,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一看思路,二看方法,三看步骤,四看结果,五看规范。从这五个方面看有无问题,准备参与更正或讨论。

课堂上,教师了解学情、检测反馈的方法常用的有六种:(1)、举手统计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如能善于使用“举手”的方法,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2)、巡视了解分为目光巡视和走动式巡视两种,由面到点,由点到面,全面了解学情。

(3)、启发提问要注意提问的艺术,问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时还要追问,以求深度。

(4)、板演练习找后进生上台板演,一人或几人,一轮或几轮,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从中了解后进生的学情。

(5)、组织更正通过让中等生、优秀生给后进生的错题进行更正来了解中等生、优秀生的自学效果。

(6)、同桌对改。

2、讨论(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除了更正以外,还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三种。凡是后进生能正确解答的问题,就不用再浪费时间。学生不能更正的问题,难度小的组织学生同桌讨论,会的教不会的;难度大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提高讨论质量;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组织全班讨论,各小组发表意见。全班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参与讨论、师生合作学习。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帮助归纳总结,并及时把结论板书出来,让学生当堂记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结(师生总结,评价体验)

经历了前面几个阶段之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时再回过头来去细读教材,对有些问题会有一种忧然大悟之感,从而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内化,让学生小结;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需要。

最后,教师高度概括学生本堂课体验,探究的结论,表扬课堂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四)“当堂训练”环节(15分钟左右)

“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的,是指当堂完成课堂作业,其目的有二:一是检测每个学生是否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堂训练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达到作业的“堂堂清”、“日日清”,减轻过重的课外负担,都是极为有利的。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哪些学生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哪些学生课后还需要单独进行辅导,并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

操作要领:

1)课堂作业的时间不少于1 5分钟。

2)练习的内容是完成课本中的练习和习题,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要注意练习题要有代表性、适度和适量,确保能在下课之前完成,交作业本。

3)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

4)要注意矫正学生坐姿,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5)练习的形式则是学生像考试那样独立完成,教师不得辅导学生,不干扰学生,学生之间不讨论,确保学生聚精会神地做作业。教师如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不要随时指出,要留到课外辅导。

学生课堂作业时,如少数学生做得快,已完成了,教师可以先给他批改,还可以让他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以上4个环节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只有做到“先学”、“后教”,节约了时间,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有了能力,才能做到“当堂训练”,只有“当堂训练”才能促进学生在“先学后教”时学得紧张、高效。

篇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四步曲”

关键词:情境体验,合作交流,联系生活

现代教育思想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 提高学生的素质, 培养和发展人的良好个性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做为一名参与课改的教师, 就应该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并努力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下面结合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谈谈在课改中的几点做法。

一、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数学”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加入到学习的全过程, 在体验中思考, 在思考中再创造, 才能在实践中学到数学知识。所以, 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个体的体验。在教学中应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 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和当前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创造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索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 让数学课堂更加丰富饱满, 吸引学生。例如, 在学习“几和第几”时, 我让学生扮演爷爷、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小朋友等角色能演示排队买票, 将抽象的基数、序数概念渗透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 使学生便于理解、乐于接受。又如教学“千克、克”的认识时, 我先让学生走进市场开展调查, 提前熟悉比较抽象的学习材料, 体验到“千克、克”的含义和用途, 从而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探求。又如在“混合加减法运算”复习课中, 我设计了“买卖大赢家”的活动, 在黑板上写下了商品名称及价钱, 让两个学生当售货员, 再让若干学生当顾客, 我站在中间给出总价, 让“顾客”思考这么多钱可以买哪些东西, 让“售货员”思考“顾客”给的钱够不够, 在买卖的过程中, 学生已不知不觉熟练掌握了混合加减计算并达到心算程度, 而且懂得如何应用。在丰富多彩的现实情境活动中, 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了数学, 并逐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做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你要尽量让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 在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 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我们应该充许学生犯“错误”, 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例如, 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后, 给学生提供这样一道题:“把一根木棒锯成4段, 每剧断一次用2分钟, 全部锯完要用多少分钟?”乍看此题, 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8分钟, 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 让学生自己拿纸条、剪刀进行操作, 在操作、探索中, 学生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错误, 并为自己亲手探索出正确的答案而感到自豪。又如, 在教学“有趣的图形”时, 我先出示不同形状的日常生活用品, 告诉学生一些有趣的图形就藏在我们生活中的物品, 如果认真观察, 就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发现者。当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发现物体的面的形状后, 提问:“怎样才能把这些面的形状留下来呢?”学生一听, 还能把这些面的形状留下来, 兴趣一下高涨起来。有的学生说可把物体平放在纸上, 沿边描一描, 画出平面图形;有的学生想沿物体边缘剪下;有的学生想用印泥印下某个面的形状;还有的同学想把纸蒙在物体上, 沿边缘压一压, 在纸上留上痕迹, 得到平面图形……这样, 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 自己去观察生活中的物品, 制造了自己需要的平面图形, 实现了数学的再创造。因此, 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 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在探索中品尝探索的艰辛, 享受成功的喜悦。每当学生在独立思考中遇到障碍时, 教师不能端“现成饭”给学生, 而是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

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说数学”

只有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 才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 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 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 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这就是“说数学” (课堂上的数学交流) 。例如, 教学一些简单图,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看清图意, 说出图中讲的是什么事?有哪些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又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 我出示了下面一组题:

让学生口算出得数后, 首先从下往上观察, 然后, 再从上向下观察, 接着, 出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 从下往上看, 被除数和除数怎么变化?商呢?

(2) 从上往下看, 被除数和除数怎么变化?商呢?

(3) 由此,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分组思考并展开讨论, 汇报时, 台上学生讲, 台下学生争着补充、修正。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可见,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 在合作交流中“说数学”, 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样, 学生才更容易做到学以致用。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 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 我出示了几块大小不同、颜色不同、价格不同的地砖, 然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学校准备为我们的教室重新装修一下, 老师让你们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 然后挑选一块你认为比较好看的地砖, 也测量一下它的长和宽, 再计算一下, 如果用这块地砖来给教室铺地需要多少块?一共要花费多少元?如果每平方米要用0.05千克涂料, 计算一下, 要在四壁和屋顶涂上涂料, 扣除门窗的面积, 粉刷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大约要用多少涂料?”这些问题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他们要自己测量, 自己选地砖, 自己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出所用的经费, 这样做既创设了学生乐学的氛围, 又能让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如教学“混合运算”扩展应用时, 播放我校师生到某公园开展春游情境: (教师9人, 学生51人) 公园售票处的价格表:成人票12元, 学生票6元, 团体票10人以上的每人9元。提问:你打算怎样购票合算?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 自由讨论, 得出三种解题方案。

课程改革的具体行为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上。在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体验, 去探索, 在探索中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使数学变成学生自己“再创造”的产物, 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东西。所以, 数学教学要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帮助学生进行反思, 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 从而合理有效地建构数学的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王汉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数学.

篇4:四步突破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一、细致地审题,弄明白题意,是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

为了培养儿童细致审题的习惯,我常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同时出现,让学生分析计算。例如:①图书室的科技书与故事书共3000册,科技书的册数是故事书的2/3,有科技书多少册?

②图书室有故事书3000册,科技书册数是故事书的2/3,有科技书多少册?

题①中3000册为共有数,题②中3000册是一种的,因此计算方法不相同。经常进行此类练习,就容易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二、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至关重要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谓分析法,就是从应用题中欲求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首先考虑,为了解题需要哪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条件都能在题目中找到为止。例如:甲车一次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运50千克,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

指导学生口述,要求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根据题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甲车运的和乙车运的)?题中列出的条件哪个是已知的(甲车运的),哪个是未知的(乙车运的),应先求什么(乙车运的300+50=350)?然后再求什么(两车一共用煤多少千克,300+350=650)?

综合法是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通过分析推导出题中要求的问题。如上例,引导学生这样想:知道甲车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用50千克,可以求出乙车运煤重量(300+50=350),有了这个条件就能求出两车一共运煤多少千克?(300+350=650)。通过上面题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不论是用分析法还是用综合法,都要把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 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所求问题是思考方向,已知条件是解题的依据。

三、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对一些有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应用题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例如: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一是他们分不清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二是分不清计算时需不需要加括号。因此,可安排下列一组题进行对比教学。

①果园里有梨树240棵,苹果树占梨树的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②果园里有梨树240棵,占苹果树的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③果园里有梨树240棵,苹果树比梨树少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④果园里有梨树240棵,比苹果树少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⑤果园里有梨树240棵,苹果树比梨树多1/3,有苹果棵多少棵?

⑥果园里有梨树240棵,比苹果树多1/3,有苹果树多少棵?

两数相比较,以后面的数为标准数,前面的数为比较数,即与谁相比谁为标准数。

四、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

篇5:四步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党原乡樊家小学 陈玉荣

多年来,我们一直习惯于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法,这固然说明传统教学法中有许多值得继承发扬的地方。但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教学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经传统教学法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差,上课时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其结果必然使学生学得被动,学得肤浅,学得呆板,效率低,学生的各种潜能不能充分发挥。如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效率地完成课时任务,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是教育教学永恒的主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数学教学,总结出“读、讲、练、测”四步教学法,收到了效果显著。

这种教学法是指把课堂教学划分为“读、讲、练、测”四个阶段,下面谈谈这四个阶段如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读”即指导学生读书,提倡自学,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及能力,大约用10分钟。教师依据教材、大纲、考纲编排自学提纲写在小黑板上,为学生创设自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并指明所学知识的要点或安排好的练习题,提出层次不等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教师来回巡视,及时准确地掌握反馈信息,通过学生的自学情况掌握学情,达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讲”即精讲,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及学生在自学中发现的问题,采用边提问边讲解,然后小结归纳出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同时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进行分析、设疑、讲解。讲解时思维要与学生同步,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品质,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的目的。对于易错问题交给学生讨论,教师参与,鼓励学生发言,允许学生辩论,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探索、辨析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这一阶段用15分钟左右。

“练”这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大约用10分钟,把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习题按易、中、难分三等,按学生的好、中、差三个层次各叫一至二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估计学生完成后叫学生上讲台批改板演,并强调划错号要指出错误之处,并以准确性,合理性、速度等方面综合打分,其余学生同桌互相批改,学生抽查。有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选一些变式题,即让学生自己改变题目的已知条件自编题目,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索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测”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手段。大约用10分钟,教师在小黑板上给出或印发课前精心选取的考查本节课内容的试题,题型灵活多样,数量不等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在测验本上完成。教师来回巡视了解教学效果,发现个别同学的问题及时纠正,以防止学生两极分化,使部分学生掉队,同时也要注重让优等生学得更加出色,其余学生学得好。

测验完,通过互评、自评、教师抽查等手段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问题的下课抽时间弥补。

最后用简短术语小结本节课,布置课外作业。

这样通过教学课“读、讲、练、测”四步教学法的实施,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探索、猜测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篇6:小学数学四步教学法

例题中是很简单的购物场景: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她一共需要付多少元?这幅图的难度并不大,一般性的学生都能够列出算式,重点是进行解答。在解答时,我让学生自主列式并自主解答。因为做出了预习的关系,所以从情况来说,还是可以的。

一、轻松一点。

第一第二课学生都是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的,刚刚气喘吁吁地赶来,马上就要进行第三课数学的教学。不管从脑力上还是体力上,都是很累了。所以一上课我有意识地创设轻松的.情境,好在这节课的知识点不算太多,而且学生又有先前混合运算的基础,再加上我有意识地尽量让语言幽默轻松一些,所以总体感觉一课下来也不累。

二、适当的变式。

经过一些练习后,学生基本上已经可以自己独立进行相同类型的运算了。当进行到想想做做第二题时,我有意识地说:那么,怎么样才可以让这个结果成立呢?结果学生们想了一下,很多手纷纷举了起来,说是可以加小括号,这样就为后面的小括号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篇7: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四步曲

第一曲: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学生乐于写作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通过亲身体会,才能写出好文章。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介绍一次活动》教学时,我组织同学们吹泡泡比赛,先分组进行初赛,评出选手再决赛。要求大家仔细观察比赛的场景,同学的神态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同学们身临其境,乐在其中,写的习作非常生动,有的写泡泡形态颜色变化万千美丽无比,有的自己比赛时心情激动紧张扣人心弦,有的写热闹欢乐的比赛场面同学们自拟的题目更是精彩纷呈,有《吹泡泡》,《一堂有趣的作文课》,《我是魔术师》《泡泡大王》

第二曲:不拘一格,科学指导

我根据每一组课文的作文训练要点,布置作文,使学生明确写作目的,收集有关写作素材,有意淡化针对题目的具体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思维,不拘一格地选择角度去反映生活,表达见解,抒发情感。在《介绍家乡的景物》的作文教学中,我制作了课件,利用多媒体展示南部风光:美丽的桂博园,迷人的升钟湖,霓虹灯闪烁的嘉陵江大桥我以桂博园为例,指导学生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写。学生有的写秋天桂花飘香的美景,有的写文化路夜晚璀璨的灯光,有的描述了春天一群孩子在池塘抓蝌蚪,有的写大人肆意践踏桂博园草坪,采摘桂花的一幕,作者在文中发出呼吁:请保护我们的家园。试想,如果对这一题目具体指导要求,学生的作文也许都成了南部风景优美,哪来如此鲜活的描写、深刻的思考?

第三曲--行笔成文,巧妙引导

淡化对具体文题的指导,并不是要放弃写作知识和技巧的指导。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把头脑中的形象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地表现出来呢?

1、丰富学生的词汇 词汇是作文中塑造形象,表达思想的基本语言材料。词汇丰富,表达时就得心应手,文章就生动感人。我在作文前向学生提供可能运用到的优美词句,并提供练习运用的机会。

2、提供仿写的阶梯 起步作文教学仿写是有效指导学生写作的阶梯。要指导他们怎样模仿,模仿什么。比如学生初写作文《家乡的景物》时,指导学生模仿《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初写后挑选优秀的习作在班级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结合具体的作文引导学生要把认为最美的风景点写具体。描写的时候用上比喻句,拟人句等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第四曲--指导讲评,交流展示

1作文讲评时,我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选出有代表性的作文二三篇,进行集体讲评。评讲时,出示习作不读一遍,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情况。然后针对文章实际,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把握重点,启发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分析、比较。有时还可穿插选读其它学生的作文片断,让大家欣赏、借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2.设置多种多样的作文展台,譬如可以在教室的墙报开辟优秀习作展示栏,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更升华了成功的体验。

3.鼓励学生自编个人作文书或者班级作文专辑,让学生自己设计作文封面,自己拟个好听的名字,如《新芽》《起航》《少年时代》,让学生把自己满意的习作编入自己的作文书中。通过班级图书角或读书活动展示作品,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激发了他们不断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热情。。

作文教学路在何方?我相信只要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孩子们的作文一定像春天的花园,新颖多彩,百花齐放。

篇8: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四步教学法

第一步、牢固掌握基本数量关系, 打好教学应用题基础

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复杂多变, 但基本数量关系只有四种:1.部总关系, 2.相差关系, 3.份总关系, 4.倍数关系, 这四种基本数量关系是客观存在的, 是分析应用题的基本依据.现举例说明:

例1小华有6支笔, 小红有2支笔, 他们一共有多少支笔?

这道题是部总关系中求总数用加法.交换条件和问题, 是已知总数求部分用减法.

例2小华有6支笔, 小红有2支笔, 小华比小红多多少支笔 (小红比小华少多少支笔) ?

这道题是相差关系中求相差数用减法, 交换问题和条件, 分别是求大数用加法, 求小数用减法.

例3爸爸买回一些笔, 平均分给小华、小红和小新3姊妹, 每人分2支, 爸爸买回多少支笔?

这道题是份总关系中求总数用乘法.交换问题和条件, 分别是求每份数用除法, 求份数用除法.

例4小华有6支笔, 小红有2支笔, 小华的笔数是小红的多少倍?

这道题是倍数关系中求倍数用除法, 交换条件和问题, 分别是求比较数用乘法, 求标准数用除法.条件不变, 交换问题的比较数和标准数, 是求分率的分数应用题.基本数量关系列表如下:

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客观存在的, 是从实际生活里那些复杂多变的数量关系中抽象出来的, 是分析应用题的基本依据.要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就必须牢固地掌握这四种基本数量关系.画线段图是表示数量关系的最直观最简洁的方法, 一定要指导学生画好线段图.

应用题的四种基本数量关系是互相联系的.部总关系、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都是讲两数的关系, 但部总关系是把两数分开、合拢;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都是两数相比, 得到相差数是相差关系;得到倍数是倍数关系.部总关系和份总关系都讲到总数, 但部总关系讲的是两数不同, 份总关系讲的是几数相同.搞清了基本数量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才能准确判断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第二步、学会分析方法, 画好分析思路图

复合应用题都是由简单应用题综合而成的.教学复合应用题要在掌握了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方法, 画好分析思路图.分析方法有两种:1.分析法, 2.综合法.分析题目数量关系找解题思路常用分析法, 列式解答用综合法.分数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题有时用综合法.

例5爸爸买回17支笔, 送给邻居4个小孩, 每人2支, 剩下的分给家里3个孩子, 每人几支?

这道题分析法的思路图如下:

从思路图看, “剩下多少支笔”、“送给邻居小孩多少支”是中间条件.综合法与分析法完全相反.

解答复合应用题只有弄清了数量关系, 用分析法从未知到已知层层剖析, 才能理清解题思路, 找出中间条件, 正确解答应用题.而画分析思路图则是最直观最简洁的方法.因此一定要指导学生画好分析思路图.解答应用题还要搞清数量间的对应关系, 否则就理不清解题思路.

例6林路和张敏共有故事书18本, 林路故事书的本数是张敏的5倍, 两人各有多少本故事书?

这道题要先求标准量张敏的本数, 但已知的本数和倍数不对应, 要根据已知两人本数之和, 找出倍数之和, 这样才是对应量.分数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也常常要找数量间的对应关系.

第三步、一题多解, 发展多向思维

一题多解, 发展多向思维, 开拓解题思路, 是提高学生熟练解答应用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例7某厂要生产2100个零件, 计划12天完成.实际每天多生产35个零件, 实际要用多少天?

这道题有两种解法.

解法 (1) 思路图:

解法 (2) 思路图:

第四步、抓住等量关系, 顺利完成列方程过渡

“四步教学法”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过渡铺平了道路.根据思路图揭示的数量关系抓住其中一种数量关系, 以此为主要数量关系建立一个等式, 列一个方程.这样一道应用题就能列出几个方程.

例8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相距516 km的甲乙两地相向而行, 6小时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50 km, 货车每小时行多少km?

这道题有两仲解法, 先设货车速度为每小时x km.

解法1思路图:

(1) 由解法1, 根据部总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如下:

(2) 由解法1根据份总关系列等式:两车速度×相遇时间=相距路程.列方程: (50+x) ×6=516.

解法2思路图:

(3) 由解法2, 根据份总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如下:

(4) 由解法2部总关系列等式:货车路程+客车路程=相距路程, 列方程:x×6+50×6=516.

(5) 由解法2后一个份总关系列等式:客车速度×相遇时间=客车路程列方程50×6=516-x×6.

上一篇:职业病防治工作方案下一篇:建设工程安全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