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启蒙教学

2024-06-23

小学数学启蒙教学(精选十篇)

小学数学启蒙教学 篇1

一、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我们要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中, 激发学习兴趣, 愉快、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1.动漫情境进课堂。让学生从自身的兴趣点出发, 真正体会到计算教学的魅力, 避免枯燥机械的表面现象, 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动漫人物的指引下走进计算教学。

比如, 在教学5以内的加减法时, 我创设了一个“羊村保卫战”的情境, 我在课前准备的时候, 就让每一位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贴纸, 贴在自己的额头上, 来扮演这个角色。根据角色的选择将学生们进行重新分组。本节课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满了激情, 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计算。

2. 日常生活激灵感。 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这就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 20以内的加减法经常会用到。教师要注意随机引导学生愉快地学习数 学 , 并不断地 提高他们 的计算能力。

比如, 让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去买菜, 并记录买卖过程;让孩子留心家里每天餐桌上的食物并进行相关计算等等。利用游戏进行计算教学, 便捷管用, 并且日常生活中游戏随处可取, 这就需要我们以锐意创新的目光来挖掘并充分利用, 以便更好地激发儿童的数学灵感。

3.数学竞赛来调节。为了保持学生的计算兴趣, 我们还可以寓教于赛。根据教学内容, 可以进行一些计算竞赛, 并注意灵活多样。如组织小组与小组、老师与学生、男生与女生等多种形式的比赛, 也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比赛。

二、精心平衡两组关系

在2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过程中, 算法和算理的统一、算法“多样化”和算法“最优化”……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一年级数学老师的教学实践。要能解决这些问题, 在我们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 必须要精心平衡好以下两组关系。

1.“算理”和“算法”相辅相成

“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 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法就是计算的方法, 解决“怎样算”的问题。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实际教学中又该如何去做呢?

算理往往是抽象的, 它是20以内加减法教学的难点, 在实际教学中大多通过直观演示来化抽象为具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教具、学具的灵活使用是帮助学生形象地掌握数学知识, 在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构建一个链接。例如, 在讲解“凑十法”时, 求8加6等于几, 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前就需要经历这样几个思考过程:判断该题是不是进位加法;如果是进位加法, 如何凑成10;怎样进行运算:8+6=8+ (2+4) = (8+2) +4=10+4=14。简单的凑十法中, 包含着一系列逻辑推理过程, 要让刚刚入学的学生完全掌握它, 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时, 我们就请出小棒、圆片、画片等实物来帮忙,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掌握“凑十法”。

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 就是在学生的大脑里构建了一个“数学事实库”的过程, 继而完成从构建事实到提取事实的转化。利用旧知理解新知是构建数学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 教学中通过类比同化, 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从而很好地掌握新知。计算教学中“既重算理, 又重算法”使算理与算法有机融合。在计算时, 学生不明算理, 需教师引导, 否则他的计算只停留在形式化阶段, 只会机械化计算, 这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学生理解算理后, 我们就不能过多纠缠于算理, 让算法和算理达到一个平衡。

2.“多样”和“优化”相得益彰

算法的多样化是新课改中重点强调的理念之一, 是计算教学走向自主和开放的重要条件。在计算启蒙教学中, 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就是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主动探索,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标准》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 提倡优化。现在课堂上讲究合作交流, 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 也要勇于放弃自己的落后观点, 主动接受更为先进、简便的方法, 这就是极为重要的优化思想。

比如教学9加几时, 让学生自主探索或者同桌合作, 计算9+5得多少。在交流环节中, 小组汇报。生1:把5分成1和4, 9+1=10, 10+4=14。生2:10+5=15, 15-1=14。生3:从9开始数, 往上再数5个就是14。生4:把9分成5和4, 5+5=10, 10+4=14……

在教学时, 我让学生各自有充分发现的机会, 并尊重她们的发现和选择, 只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然后展示学生的各种方法, 进行全班交流, 充分了解这多种方法, 最后再进行算法的优化, 为今后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精心组织巩固训练

《标准》中强调:基本技能的形成, 需要一定量的训练, 但要适度, 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因此, 20以内的加减法训练要做到:

1.“熟能生巧”。“熟”虽是“巧”之基, 但“熟练”了不一定能生“巧”。“巧”则需要教师的方法指导和学生自身的领悟与提炼。

2.“少食多餐”。知识是一天天囤积的, 口算则需“少食多餐”。低年级学生计算启蒙能力的提高更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加强平时的扎实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每一课时都要进行口算训练, 每次3-5题, 既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做到轻松完成, 又能督促他们“温故而知新”。

3. 形式多样。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 而且好奇好动好胜。口算训练形式必须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如:转轮盘, 比计算;掷骰子, 算加减。班级还可以定期组织大王擂台大赛和小组计算能力过关检测等活动。

4.“错而不误”。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错题集, 让他们每天将自己做错的口算题记录下来, 分析错误原因, 并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拿出来进行练习, 从而让错题成为资源, 真正做到“错而不误”。

小学数学启蒙教学 篇2

内容提要: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和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儿童思维启蒙教育是我们市教科院组织研究的案例。本文总结了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五字”经,与同仁交流和共享。

关键词:五字经、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条理性、系统性

正文:

在认知心理学里,思想方法属于元认知范畴,它对认知活动起着监控、调节作用,对培养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数学知识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并不是惟一的决定因素,真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生受益的是数学思想方法。未来社会将需要大量具有较强数学意识和数学素质的人才。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和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下面,我谈谈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紧扣“补、比、画、问、说”五个字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些做法和思考,和同仁们交流和共享。

一、“补”字经,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补”就是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如:校园里有柏树18株,梧桐树有9株,______?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补充问题。有的学生说:“柏树18株只是部分数,梧桐树9株是另一部分数,可补求总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再问:“还可补充什么问题呢?”有的学生说:“柏树的株数和梧桐树的株数相比,柏树的株数是大数,梧桐树的株数是小数,可补出相差的问题。”还有的说:“柏树的株数数和梧桐树的株数相比,柏树的只数是一倍数,梧桐树的株数是几倍数,可补求倍数的问题。”这种由条件补充问题的过程正是综合的过程。

又如:______,小猴有3只,大猴和小猴一共有几只?这题缺少什么条件?要求大猴和小猴一共有几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大猴的只

数和小猴的只数),大猴的只数已知道了,必须补上小猴的只数。

这种由问题想条件的过程是分析过程。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条件补出问题,由问题补出条件,不仅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比”字经,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比”就是比较。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正确思维的主要方法是比较法。”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应用题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如第二册88页例7: ①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②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

先引导学生通过题面观察、比较答出:两题中有一个条件是相同的,即红花9朵,另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观察两题有何相同与异同的地方:①题里的第二个条件就是②题里的问题;①题里的问题在②题里变成了条件。因此,解题时应根据条件和问题确立解答方法。最后再从结构比较两题:从条件看,都是已知红花多、黄花少,多的红花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由此可得:题①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里去掉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部分,即“9-6=3(朵)”。题②是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的部分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就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是黄花的朵数,即“9-3=6(朵)”。

在教学中,这样的观察、比较,一些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条分缕析,学生的思维和认识清晰有序。通过比较辨析,学生从表面的“同”中悟出实质的“异”来,从而加深了对这类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会了辩证思维的方法——比较法。

三、“画”字经,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画”就是用直观图形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形象的表示出来。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教师给予抽象、概括,学生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而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培养。如一年级应用题教学时,题“左边有8朵红花,右边有3朵黄花,一共有几朵花?”首先在黑板左边用红粉笔画出8朵红花,让学生观察,在黑板右边用黄粉笔画上3朵黄花,引导学生看黑板说意思:“左边8朵红花,右边3朵黄花”,这样使学

生首先得到了感性材料。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几朵花?”就很自然的把“画”出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应用题。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这样根据题意和已建立起来的表象,联系加法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很容易说出“要求一共有几朵花”就是8和3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问”字经,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问”就是教师预设问题场,让学生思考。

㈠、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判断推理训练:

1、苹果比梨多5个,谁多?(苹果多)苹果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梨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梨多的部分)

2、冬瓜比南瓜少3个,谁多?(南瓜多)南瓜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冬瓜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冬瓜多的部分)上述两例,第一问是引导学生依据“比多”、“比少”应用题知识直接作出判断。第二问是依据作出的判断,推论出多的数中可以分为哪两部分,这种练习方式,既强化了低年级应用题的重点与难点,又发展了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㈡、教师设置问题场,提出连续性问题,学生进行判断、推理。如,二年级有28人,要开展课外活动,平均分成4个组,每组有多少人?①这题说了件什么事?告诉条件是什么?

问题是什么?②求每组的人数,实际应当求什么?(把总人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③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 用什么方法求?(除法);④怎样列式呢?(28÷4)。这4个小问题的设计旨在揭示算式“28÷4”的由来,学生回答的过程是一个判断、推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解决了问题(列出算式28÷4),而且受到判断、推理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建立一个连贯的“问题场”,引导学生思路,展现推理过程。学生在经常地训练中掌握判断、推理方法,逐步地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五、“说”字经,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

“说”就是让学生解说自己的解题的步骤和思路。加强学生说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我通常把握以下环节:㈠、学生审题,指出知道了哪些信息,想到了那些问题?㈡、并分析信息的联系。㈢、选择和问题有关的信息。㈣、有理有据地确定解题思路。㈤、用清楚、准确和有条理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例:一个长方形水池,长50米,宽36米,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围着水池跑一圈,要跑多少米?㈠、指名说说了解了哪些信息?生1:

长方形的水池,长是50米,宽是35米。要解决长方形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围着水池跑一圈是多少米?㈡、指名解说问题,生2:第一个问题是解决长方形的面积,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解决长方形的周长;㈢、学生独立分析信息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方法,小组内交流思路。㈣、全班交流,指名板演。第一问:因为S=ab,所以,50×36=1800(平方米)第二问:因为C=(a+b)×2,,所以,(50+36)×2=172(米)。⑸、让学生再谈谈两个问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这样把语言的训练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巧妙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

小学数学逻辑启蒙教学分析 篇3

關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逻辑;启蒙教育;分析

现阶段小学数学逻辑启蒙教学工作基于两个出发点,其一,小学阶段是思维转变的关键时期。大多数学生处于7-12岁年龄阶段,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思维、新观点、新思想具有很好的接受能力。其二,数学是一门从生产实践中总结而来的自然科学,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同时在知识体系构成方面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在缺乏数学逻辑能力的背景下,一旦出现知识碎片就很难进行学科漏洞弥补。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不应该过分强调知识的掌握、考核,而应该有意识地进行逻辑启蒙教学。

一、小学数学逻辑启蒙教学思路分析

1、调动思维积极性资源。小学生普遍性格活泼、可塑性强,对事物的关注强度与外界刺激成正比,在开展数学逻辑启蒙教学过程中,应该寻求一些与他们性格、思维结合紧密的内容,以延长期注意力时间,并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因此上,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资源,如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情景创设,结合现实提出一些书本上没有的趣味性问题。

2、展开思维整体性建设。由于小学生知识积累较少、社会经验缺乏,很难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数学思维构建,教师必须提供一个良好的数学知识架构来促进学生思维整体性的建设。简单地说,“整体性”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在旧知识充分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形成相对完善的思维体系。其二是通过新知识的增加与旧知识产生联系,从而形成全新知识结构,扩大思维整体性建设成果。这一过程中,“理解能力”是思维整体性建设的关键,教学活动中不必要强调学生对概念、定理的描述,而是要突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随着其表达能力的增强,数学语言的完善,学生可以很快地弥补过往的总结性能力弱项。

3、提高逻辑科学性水平。从教学层次方面考虑,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内容十分浅显、结构简单,数学思维逻辑培养的价值远高于考试成绩。在开展数学逻辑启蒙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量提高逻辑科学性水平,并结合小学数学的内容展开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总结能力训练。例如,在针对小学生讲解数学问题是,不要直接阐述解题过程和方法,而要他们思考问题要求是什么、给出了什么条件、有什么未知条件、有什么数量关系;进而按照自己的思路解答,并要求学生解读答题步骤。

二、小学数学逻辑启蒙教学策略研究

思维逻辑能力培养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外界力量推动和纠正才能实现。笔者认为,小学整个阶段(6年)的数学教学工作都应该以思维逻辑培养为重心,这样才能发挥系统性培养效果。相应地,在小学不同年级、年龄阶段,进行数学逻辑启蒙教学的任务也不同,1-3年级应该侧重兴趣方面的培养,以实现逻辑抽象性意识产生,而4-6年级则应该注重思维逻辑锻炼,使学生具有自我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科学系统地安排数学教学工作。前文中已经阐明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条件,需要循序渐进、逐级开展,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境,首先要对数学逻辑能力进行清华,面对同一问题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引导途径。其次,要避免“一步到位”的教学思想,在知识传达和问题解答过程中注重过程分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递进式”的训练效果。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解难训练。小学生由于心智发育不成熟的特点,在家庭中养成的依赖性很自然过渡到学校环境中,尤其在数学学习中缺乏主动性,事事依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基于这一问题,应该加强学生自主性解难训练,让学生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通过分析、比较、发现来解决问题,并配合适当的激励方法,不断强化自主性解难意识。事实上,小学数学整个知识体系中,并没有过于深奥和复杂的解难过程,最主要的问题是解决学生面对“难题”的心理障碍。

3、提高逻辑启蒙教学的贯穿能力。学校教学环境下必然要求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小学数学中包括的计算法则、解题方法、数学概念等内容不仅仅是考核对象,也应该视为提高逻辑启蒙教学的贯穿能力对象。换句话说,数学知识的每个部分都有与之相关联的内容,如点、线、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新概念的引入,都应该与已经掌握知识进行融合,让学生通过对比了解“递进”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结语

小学数学逻辑启蒙教学任务应该被视为教学工作重点,它既符合数学学习的科学性,也符合数学学科来源于生产实践的客观性。同时,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价值要远远超过小学数学知识掌握,它在高等数学及其他学科学习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蓝炎培.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J].求知导刊,2015,22:107.

[2] 胡勇.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学周刊,2016,09:49.

[3] 杨广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科技资讯,2015,29:124+126.

[4] 柏银山.小学数学教育与学生理性精神启蒙[J].西部素质教育,2016,15:103.

小学数学教育与学生理性精神启蒙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理性精神启蒙

一、学生理性精神启蒙是小学数学教育应有之目的

1、理性与理性精神。

翻开西方哲学史, 在古典理性主义者苏格拉底、柏拉图, 到与其思想一脉相承的近代理性论者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大量的论述中, 均把理性作为人的本质, 认为理性就是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是人类依赖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的一种高级认识活动。再看中国哲学的发展, 无论孔孟之道, 还是程朱理学, 都强调“中庸”的思想。正如程颐所言:不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 意思是理性而不偏执, 并保持相对稳定就是“中庸”, 这与马克思唯物辨证思想不谋而合。推崇理性, 因为它关系到生活目的和生活价值的决断和追求, 理性表现了人的自我负责精神和自我治理能力, 在最终意义上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必需的品质。理性精神则是对理性的崇尚, 是主体倾向通过理性思维方式 (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 认识把握客观世界的意识和追求。所以我们认为, 一个有理性精神的人至少应当具有公正、独立、严谨、准确、合理的精神。

2、数学学习中学生理性精神的的缺失。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大量存在理性精神缺失的现象。首先是个人的他治状态。我们有多少学生能够主动制定自己的数学学习计划, 甚至进行生涯规划?大量学生对自己数学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问题的决断是建立在外在的强制性的影响 (父母或教师) 基础上的。其次是迷信权威。虽然“船长几岁”的事例早已为人所熟知, 但教师的权威地位并没有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推进而动摇。我们的数学课堂授-受模式仍然大量存在, 使得学生缺乏理性的判断力。第三, 偏执与逆反。现实中, 不少数学的高分学生因蒙昧于数学学习的真正价值而显得并不喜欢数学, 大量数学后进学生因为看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而讨厌数学课, 甚至不做数学作业, 抵制数学考试。教师的“思想暴力”使得学生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不是通过尊重和宽容的社会交往。第四, 缺少怀疑精神。这是最基础与核心的一点, 甚至是以上几种现象的直接原因。著名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激发我们去学习, 去发展知识, 去实践, 去观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科学的历史就是通过怀疑, 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历史。”我们认为, 怀疑是形成理性精神的前提, 没有怀疑, 就没有数学的学习。然而我们又有多少数学教师给了学生怀疑的机会, 有多少学生敢于怀疑, 有多少学生能够去进行怀疑之后的确证?

3、数学课程的独特价值。

对数学教育功能的探讨, 最终建立在对数学本质与功能的认识上。著名数学家卡罗斯赞叹:没有哪门学科能比数学更为清晰地阐明自然界的和谐性。本杰明称:数学是规律和理论的裁判和主宰者。数学又决不仅仅是工具, 柯尔认为:数学是一种能澄清混淆的思考方式, 它是一种语言, 能让我们把世界上混杂的局面翻译成可以去管理的方式, 谈的不正是数学的人文价值吗?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数学, 不但拥有真理, 而且有至高的美。”可见数学的审美价值也不容置疑。盛誉之下的数学, 真可谓桂冠璀璨, 光彩夺目!

然而在数学众多的价值中, 我们应当关注作为课程的数学的独特价值, 也就是从育人的角度, 数学学科价值。首先, 从数学本质来看, “数学是演算的科学”。演是演绎, 演绎是形式化的, 离不开猜想、想象和严谨的概念、逻辑、推理、证明等要素;算是计算或算法, 就需要数量、符号、运算等要素。第二, 我们注意到, 在2002年高考数学评价报告提出了“深化数学理性思维的考查”的建议, 此后每年的高考都注重体现对理性思维的考查, 强调思维的科学性、严谨性、抽象性。这充分表明, 数学学习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理性思维能力是形成理性精神的核心。小学数学教育应当为学生理性精神形成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对小学生而言, 虽然理性精神的培养还仅仅是启蒙, 但却是小学数学教育不可推卸的使命!

二、数学思想的呈现是小学生理性思维启蒙的有效路径

小学生理性思维启蒙有很多方法, 如创设自由、民主课堂氛围, 确立猜想—验证---置疑的课堂教学模式, 使用启发与讨论式教学等无疑都非常重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数学在增强和提高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方面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是因为数学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或者“方法”, 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 突出表现为数学思想。下面几个案例实录与分析, 阐明我们如何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呈现数学思想, 实现对学生理性精神的启蒙与培养。

案例一:我们该去哪里春游?----一年级孩子学《统计》

师:春天来了, 我们班准备去春游, 想去哪儿呢?

生: (学生非常踊跃地说出自己想去的地方)

师:出示几个周边著名景点的漂亮图片, 并依次问道:想到××景点去的小朋友举手, 并说一说理由?

生: (兴奋不已, 结果每个景点想去的人都很多且理由充分。)

师:每个地方都好玩, 我们该去哪里呢?

(这群“小皇帝们”只考虑自己的爱好, 争论不休, 更有人提出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课堂秩序一度混乱, 相持不下时, 怎么办?)

师: (话锋一转) “可是我们时一个集体, 只能去一个地方, 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帮老师决定究竟去哪儿?”

生1.去海洋公园, 那里最好玩! (还是有学生只顾自己的喜好!)

生2.不行, 我看到了他们刚才只有5个人举手, 我们可有10几个人呢, 应该去北温泉!!

生3.对, 数一数不就行了, 看到哪个地方去的人最多!

(因为公平, 所以学生对这种办法都表示同意)

师:好, 我们就用这个公正的办法, 在数学中这个办法叫“统计”。

评析:教师使用欲擒故纵之法, 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白了:原来数学中的“统计思想”可以用来帮助我们进行理性决策, 在这样的情况下公正地解决我们的争端。这里不是还隐含着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吗?

案例二:谁去踢点球?——六年级《百分数的意义》

(创设世界杯外围足球赛紧张、热烈情景。)

师:现在有一个点球机会, 如果你是主教练米卢, 准备派谁去踢点球?

生:郝海东, 范志毅, 祁宏·· (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球星并阐明理由)

师:我这里还搜集了一些数据, 让我们用数学来解决问题!

生1:祁宏进的点球最多, 范志毅进球最少, 应当让祁宏踢。 (一定是祁宏的球迷!)

生2:可是他踢点球的机会也最多呀?他可踢飞了7个呀!

生3:那我们看谁踢飞的球最少吧?

生4:对, 看谁失的球最少 (学生基本都表示赞同)

(此时学生的思路仍然停留在单独一个数量的绝对值上, 没有上升到两个数量间的比率。怎么办?教师灵机一动:)

师:那就让我去踢吧, 我可一个点球都没有失呀!就算我踢飞了, 失球数为1, 不也是最少吗?

(生陷入了沉思……被“逼”着产生新的思路, 思维产生质的飞跃)

生1:单单看进球数和失球数都不行, 如果他们踢点球的机会相等就好了, 机会相同多, 谁进球多就让谁去!

生2:如果他们都踢100个, 照郝海东25个进22个算, 100个就进88个;照范志毅20个进18个算, 100个就该进90个;照祁宏50个进43个算, 就该进86个, 这样看, 我主张由范志毅去踢, 把握更大。 (这个发言获得了“满堂彩”) …

评析:教师不断制造认知冲突, 运用不合理的比较去激发引导学生学会合理的比较。学生明白了:以个人喜好决定集体的重大事情是不合理的, 可以首先数量化。但生活中有些时候是看单一绝对数量的大小也是不够合理的, 还会涉及到两个数量的比率, 这就是“百分数”的价值。

公正性, 独立性, 合理性、数量化, 标准化等都是理性精神的重要元素, 这些元素常常体现在数学思想之中。用数学思想本身所承载的理性精神去统帅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有魂, 学生数学素养的生长才会有根。也许有了理性精神的光芒, 我们就不会心怀赌博之心去买彩票, 也许还会减少一大批法轮功痴迷者呢。

参考文献

[1].《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年第3期, 金生《教育为什么要培养理性精神》.

[2].《哲学研究》林夏水《论数学的本质》.

[3].《2004年数学高考大纲》.

小学书法教学启蒙教案 篇5

小学书法教学启蒙教案

教学对象:永丰小学四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 预计教学时长:四十分钟 教学目标及提纲:1对有关书法的历史知识进行大概的讲解,广泛的介绍我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2介绍我国著名的书法名人及生动、有趣的书界历史故事。3现场示范毛笔的使用,及展示书法用具,及使用方法,用水在黑板上示范,并让同学自我尝试。让同学们产生对书法的兴趣,扩大知识面,明白写好汉字的重要性。 注意事项:1讲解内容应该浅显易懂。2有充分的互动环节。3注意课堂的纪律。 具体内容及时间分配 1用五分钟左右,自我介绍及提出课堂要求、课堂目标等 2介绍我国的书法历史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 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开创先河的秦代 书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 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 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 ,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 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 (一)两汉书法 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鲨的《嘉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 ,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以说,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至于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杨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 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于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它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 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二)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1、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2、两晋时期 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 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 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 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 以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鉴 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 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3、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异之处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 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隋唐五代 (一) 隋朝书法: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 1、平正淳和 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 2、峻严方饬 如《董美人墓志铭》等 3、深厚圆劲 如《信行禅师 塔铭》等 4、秀朗细挺 如《龙藏寺碑》等。 (二)书学鼎盛的唐代: 1、唐朝书法简介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初,国力强盛,书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楷书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欧阳通四家为书法主流。总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 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尊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结合,李邕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而颜真卿一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 于古意之外。董其昌谓唐人书取法,鲁公大备。到晚唐五代,国势转衰,沈传师。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上蒴二王,侧锋取态,铺毫着力,遂于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影响不小。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 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 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的二王颜柳余韵。 2、隋唐五代书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1)隋至唐初。 隋统一中国,将南北朝文化艺术兼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谨严整饬。 (2)盛唐、中唐阶段。 盛唐时期书法,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一种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李邕之行书。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 (3)晚唐五代阶段存唐遗风。 公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由于国势衰弱和离乱,文化艺术亦呈下坡之势。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 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势。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另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 消歇,以后北宋四家 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宋朝的书法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 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 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期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 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 即书卷气,

浅议农村小学数学口算启蒙 篇6

关键词:口算;兴趣;算理 ;趣味化;习惯

口算,就是用脑计算,用口头叙述来记忆当时的结果。它能培养学生快速的计算,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口算能力的强弱,是学生数学素养高低的直接体现,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笔算、估算和简算的重要基础。口算教学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手段,既是数学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口算的启蒙是极其重要的环节,也成为摆在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口算的激情

1.1 善于引导,让学生对口算形成感性认识

对于一名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讲授10以内加减法时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当给学生灌输口算的概念,并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口算方法,讓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口算产生感性认识,也就是让学生知道有“口算”这么回事。通过简单的一些例子,向学生展示口算的意义。比如,在讲授“4+5”时,就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上两排苹果,一排四只,一排五只,然后让学生数数,让学生知道“4+5”等于“9”这个知识点;然后,可以将苹果擦掉,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我有4只苹果,老师如果再给我5只苹果,那我应该有9只苹果”,“也就是说,4+5应该等于9”,“我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那么不需要数数,也应该知道4+5就应该等于9”。这样,通过直观的教学和抽象思维的引导,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口算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学生下一步的理性升华奠定良好基础。

1.2 注重方法,用趣味化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口算的兴趣

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事半功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模拟逛超市,拿出几种商品,贴上价格“标签”,让孩子观察商品的价格,再选择各种商品组合,在结帐时让孩子口算出应付多少钱,在找零钱时让孩子口算出应找多少钱。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迅速激发学生对于口算的兴趣。又比如说,布置家庭作业,让家长配合进行:用扑克牌比大小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每人发9张牌,每人随机抽两张牌,将牌面的数字加起来,谁的数字大就谁赢,这样既达到了训练口算的目的,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算理教学,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指计算过程中思维方式,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口算基本方法的主要途径是教会学生理解算理。因此,我们应当重视算理教学。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比如“12+6”这道题,学生们能够算出等于“18”, 但很多学生也只是简单的知道这个答案,并不一定清楚为什么得出这个答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写下来,通过对学生思考过程掌握,去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再根据学生的思维过程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事实:12是由1个十、2个一组成,6是由6个一组成,我们应当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个位数只能与个位数直接相加、十位数只能与十位数直接相加,而6是在个位,那它只能跟12的个位上的2相加,2+6等于8,再加上12的十位上的1,那就应该是等于18。这样,学生就真正掌握了这个算理,也能在类似的题目中加快口算速度和准确度。

三、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度

一是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能发现学生在口算时,不少同学常犯“把+看作-”、“6看成9”等错误,这是不细心的表现。因此,我们应当对学生反复强调一看、二想的审题习惯:“一看”,就是指在计算算式前,要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二想”,就是指在看清题目后,要想一想有什么注意事项,用什么方法,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

二是养成专心校对的习惯。农村小学条件有限,各种练习资料缺乏,故而计算题基本上都要抄题,这就要求学生凡是抄写的题目,都要认真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三是养成积极验算的习惯。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怎样验算?就是要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比如加法,“8+7”,如果得出答案等于“15”,那就应当再反过来用“15”减“8”来验算会不会等于“7”,如果是,那就是对的,如果不是,那就是错的,从而提高了我们计算的正确性。

四是养成善于总结的习惯。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善于从自己的错误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并认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让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这样的错误应不应该犯,要让学生自己改正过来,以免今后再出同类错误。教会学生自己制作自己和别人的错题集,经常复习察看,以防出现类似的错误。

四、紧贴实际,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促进口算教学

对于一名农村数学教师,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教学资源相当有限,比如多媒体等先进的电化教学器材基本都没有。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充分利用自制教具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对一年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进行启蒙。

一是手脑并用直观教学。因此,我从学生认识10以内数开始,就非常注重直观教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数一数自己的手指,强化数感训练。再通过分一分、并一并等手指的直观操作活动建立表象,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熟练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

二是制作简单的教具。在进行20以内加减法教学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带20个小石子和两个小纸盒,利用这些道具,就可以开展形像的教学。如11-5,我们可以这样开展教学:课堂上先让学生拿出一个纸盒,在何种放置11枚石子,然后再让学生从纸盒中拿出5枚石子,让学生数一数纸盒中剩余的石子,就可以得出答案。这样就给予了学生对于减法的直观认识,又提高了口算的准确率。

三是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经常组织口算比赛,制作小组优胜红旗和个人奖牌,并给予一点物资奖励,比如一颗糖、一支铅笔、一本作业本。我们可以将题目先写在黑板上,遮盖住;将全班按座次分组,每组随机抽出四人参加比赛,由班长或学习委员发令同时开始,每组只用一支粉笔,每组第一个人做完第一道,才允许第二个同学接算下一道。哪组又快又对奖哪组,哪个学生算的最好奖哪个学生。这种练习,在培养口算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高集体荣誉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倡阅读启蒙 篇7

如今, 在我的阅读教学课堂, 经常对我的学生进行阅读启蒙, 有时真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此, 我倡导阅读启蒙。

谈阅读启蒙, 我想用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首先, 了解阅读启蒙, 得先了解什么是启蒙?启蒙实是一种教育智慧或机智。如, 前几天, 五岁的儿子突然跑到我面前来问我一个问题, “谭老师家的婷婷姐姐画画得好, 她会成画家吗?”儿子的思考有的人也许会简单的作个回答就了事, 这可是一个好的教育契机。我便对儿子说, “你善于想问题, 也许你将来还会是发明家呢!”儿子与我走山路时见雨后石头上的水痕, 说“石头在流汗”的一幕;他做:5+2=7;5+2+0=7;5+2+0+0=7……的一幕幕, 让我懂得这些就是启蒙。它可会对孩子们的思维、行为等产生无穷的推动!

阅读启蒙, 更可说是阅读教学中“教与学”智慧的体现。它是一个通过阅读教学这种特殊的监护学生的环境, 让学生自我塑型的教育过程, 让学生造就自我的过程。它的特殊魅力和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发展, 在于它有通过阅读教学鞭策学生前进的思想力量, 并用于探讨它所遇到的问题。阅读启蒙也可言是学生从不成熟通往成熟过程的途径。

阅读启蒙是阅读教学的反璞归真。它能使学生产生出一种自觉, 一种个人的内在性要求朝着某一方向发展的意识。如:

1、阅读启蒙能起到牵引的作用。

“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赤壁之战》一文的教学已进入了尾声, 突然班上一个同学站了起来, 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此问题学生是不能在书本中找到的, 在阅读教学中作教师之我立刻顿悟前面的教学已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此问题的产生是源于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同教材的深层次之间的差距而产生的, 学生之我因课文情境而产生了新的问题, 人文精神此时闪现, 作教师之我应及时抓住这一大好时机。于是我便给学生讲解:此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来改写的, 公元208年的冬天, 孙权手下的周瑜、黄盖等针对曹军的弱点, 在赤壁用计打败了曹操。这是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 关于曹操的好人坏人之论, 中国历史书中写到曹操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历来是不以胜败论英雄的, 刘邦打败了项羽, 谁能说项羽不是英雄。此时我又因势引导, 提示同学们在课余最好阅读如《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籍, 去了解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 以此最终完成了对学生这一问题的解答。

我曾记得读初中时, 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唐伯虎三点秋香”的故事, 于是才有我以后在读师范时, 在工作后, 只要是能见到有与唐伯虎相关的书籍、资料、影片等, 无不是如渴的去见识。教学中学生产生类似“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想法, 学生有这一问, 教师之我在教学中能够引起重视, 并训练迁移, 这就是阅读启蒙。如此, 学生不但在课堂上学到了书本上从没有的东西, 更能引发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的方向, 并找到自我需要的东西。

2、阅读启蒙能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品质。

《丰碑》一文的教学, 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 当读到军需处长的神态描写与将军前后言行变化的句子时, 我发现有好多学生产生了黯然神伤之感, 这又为何?这种最真挚的感情, 不是教学中最珍贵灵魂个性的再现吗?它的珍贵源于教师对阅读启蒙的关注。在这个教学中一般的教学有着显著的不同,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关注学生的经历、反映、领悟, 让学生在有个性化的经历中增加了参与、寻找、交流、分享等内容, 在反映中尽是描述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内容, 在领悟中更是形成、具体、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内容。就是这些形形色色的阅读启蒙, 学生怎能不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了思想的启迪, 产生思维的碰撞, 从而更且有独特的个性品质。

3、阅读启蒙能启迪学生的兴趣与理想。

如《理想的风笋》一文的教学, 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只要春天一到, 就想到了刘老师?以往, 一些学生多都是通过教材内容去解答, 可当我的学生在我长时间的阅读启蒙后, 在课堂上瞬间闪现了出来的, 在现实的教学中实在是少有这样的答案:也许是作者因春天来了, 通过燕子飞回, 由燕子而想到了刘老师的那两只双飞的燕子风笋, 想到了刘老师的高大形象。老师, 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向刘老师那样的爱护学生, 爱护生活的教师。

又如:《琥珀》一文的教学, 学生在教学中已明白琥珀化石形成的条件, 作教师的我本想给学生一个紧扣教材的提问:“给你松脂球, 你能否将其变为化石?”班上却有同学说能变成化石。当我提醒应多读教材再回答时, 那位同学却指出了我的错误:“化石的形成要几千年, 但这是常规, 如果教师仅仅凭此而去论对错, 不妥。以前铁树要六十年才开花, 如今的新科技不是让它几年就能开了吗, 我今天还不能将松脂变成琥珀, 明天也许我行, 不是再需要万年, 而是几年就能让松脂球变为化石。”我的阅读启蒙又开始于这课堂上, 学生们课外还捡回了一些化石, 有的真的着手研究了起来。

小学数学启蒙教学 篇8

一采用全英语教学, 学生不解其意

笔者发现,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大多数英语教师都认为英语课堂应当使用全英语进行教学,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英语的魅力, 并且长此以往学生的听力水平一定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英语教师能够全英语授课是教学技能的重要表现, 然而全英语教学还是要分授课对象的。

面对处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 全英语教学不仅达不到以上目的, 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语言教学有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在学生还未能完全内化教师的全英语课堂用语的情况下去理解新知识对小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有的学生面对教师的全英语指令要么不知所以然, 一头雾水, 要么直接发问:“老师在说什么呀”。所以笔者建议在小学英语的启蒙阶段, 教师应当使用双语教学, 让学生慢慢熟悉必须要掌握的课堂用语, 对新授知识的讲解更需要辅助以中文, 尤其是当新授内容涉及文化方面、语用功能方面时, 更要辅助以中文将其讲授清楚, 另外配合丰富的肢体语言也是必要的。待学生对老师的英语课的整体风格把握清楚之后, 再慢慢减少课堂用语里中文的比重。

二夸大游戏功能, 知识无法落实

游戏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手段, 是儿童生活与成长的重要文化形态。小学英语教学中, 巧妙而有效地运用游戏, 会使学生亲近英语、喜爱英语, 感受英语的魅力, 使课堂教学在学生快乐学习中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游戏教学之所以成为小学课堂中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形式, 其原因还在于它迎合了小学生爱玩的天性。

目前的教学状况是,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们想尽各种办法和学生“玩”游戏, 寓教于乐。尤其是在启蒙阶段, 更是把培养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寄希望于游戏教学法。老师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最终出现热闹的课堂形式, 低产出的课堂效果。即使学生在课堂上玩得再开怀, 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依然是不可回避的重要教学目标。而始终处于游玩状态的学生, 一旦老师开始布置实际学习任务, 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与反感。因此老师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平衡好游戏教学与教学目标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对游戏的目的一定要严格把关。

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保持是同等重要的。短时的兴趣确实可以通过多姿多彩的课堂活动激活, 但长久兴趣的保持则更需要让学生体难验到学习语言所带来的成就感。小学英语教学需要扣住“兴趣、情景、活动”这三个重要因素, 所有的活动都必须以学习英语为目的。无目的的游戏只能是游戏, 而非教学。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解决情感态度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积极的情感, 如自尊、自信、动机、愉快、惊喜等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

三强调课本知识, 忽略人文属性

《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的课程性质做了明确的规定, 即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何谓人文性, 就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所承载的先进的文化内核。在小学英语的启蒙阶段, 让学生了解所学习的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些文化信息也可增强学生对语言的认识, 从而激发兴趣。

老师们普遍认为在有限的课时范围内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的指导思想使课堂里迸发出的各种教学契机悄然流逝。比如在圣诞节临近时, 教师可以制作有关介绍西方圣诞节的课件, 让学生了解圣诞节的相关文化内容。在新年里, 还可以请学生一起收集世界各地过新年的习俗, 并在课堂上请学生来分享, 利用这样的机会教授学生中国过新年的传统食物的英语读音。对于公历上对应的西方重大节日都不要错过灌输人文性的教学机会, 让学生领略到西方文化的精彩, 对另一种文化的了解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四注重终极评价, 忽略过程评价

多年来, 一线教师总是习惯采用试卷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价, 用分数作为测试语言知识的主要依据。尽管近年来, 对于小学生学习外语的评价方式的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但仍然有许多教师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或改变这个问题。《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评价的概念, 倡导教师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 用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探索评价的方式时要注意多元, 例如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元等等。

教师要将这些评价方式落到实处就需要留意平日教学中的点滴契机。比如评价主体多元就可以理解为评价时不仅仅只是老师说了算, 学生之间可以互评, 同时学生也可以评价老师, 家长可以评价学生, 家长亦可评价老师;老师必须要走下讲台, 听听学生的意见, 听听家长的呼声, 这更加有利于自己的教学。评价方式上, 教师可以进行口试、听力测试, 将这两种测试与传统笔试相结合, 作为传统测试的有效补充。

五知识点内化, 整体性欠妥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 《英语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统一了起来。

从上图可以看出, 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例如:听、说、读、写是一个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的转换过程, 是具备整体性的, 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是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 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在小学阶段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情感态度与英语学习的成效是密切相关的。而学习策略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习效果又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一个方面是文化意识的培养, 学习英语这门语言, 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 否则就无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在《英语课程标准》中, 文化意识被列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方面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 处于教改浪潮中的英语教师, 要不断学习和理解新的教学理念, 将新课标中各个部分看成一个整体, 通过异彩纷呈的教学手段以自然的方式融汇于实际教学之中, 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传递。

参考文献

[1]尹弘飚、李子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重庆北碚实验区的个案调查[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

小学数学启蒙教学 篇9

关键词:启蒙英语,SWOT,分析,对策

1、小学启蒙英语教学SWOT分析

1.1 优势

首先, 整个小学阶段 (从6-7岁到12-13岁) 是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年龄。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机构发表论文指出:成年人学习外语时使用的大脑部位与儿童有明显不同, 导致成年人掌握外语的速度远远没有儿童迅速。研究还证明第二种语言的学习既促进了他们母语的学习, 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各方面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因此, 早期加强孩子第二种语言的学习, 对他们的未来, 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次,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他们模仿外语的语音语调远比成年人容易, 这就为他们学习纯正的英语提供了基础。

2003年, 上海市教委规定:所有的小学从一年级开始进行外语教学。小学阶段的外语课课时也将从以前的1000多节增加到2000多节。这意味着从小学到高中, 学生们接触外语的课堂时间将越来越接近母语教学时间。此举也为学生今后更好的掌握、运用英语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1.2 劣势

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课程顺应了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它的语言单位—单词由26个字母组合而成,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还没有进行26个字母的发音、拼读练习, 因此在单词的拼读上就存在着一些困难, 笔者认为, 这也是许多地区通常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的原因之一;另外, 从幼儿园开始, 学生们就接受着汉语拼音的学习, 而汉语拼音与英文字母在书写上存在着相似之处而拼读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学生来说, 难免出现混淆的可能性, 这也是目前小学启蒙英语教学的难点;再次, 上海是一个地方方言比较浓厚的城市, 学生从小受上海话影响已经成为学习普通话的障碍, 而对于发音上与汉语存在较大差别的英语学习影响就更大了。

1.3 机遇

首先, 上海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 也是我国与世界接轨的桥头堡, 接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教学理念相对较早,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上海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与合作必将更加紧密, 这就为学习英语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也必将成为推动小学英语前进的一大优势;其次, 作为发达地区, 大批优秀人才的不断输入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质量保障, 为小学英语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近些年来, 在一些小学也陆续引入了外籍教师, 这就为小学启蒙英语提供了母语学习环境,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更大程度地提升了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

1.4 挑战

我国从本世纪初开始英语基础教育改革, 小学英语教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但同时面临着更艰巨的挑战。

首先, 小学启蒙英语教学仍然未普及化, 大多数地区的教育质量还不高, 学校和教师对启蒙英语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许多教师低估了启蒙英语教学的难度, 没有养成备课、探索问题的习惯, 缺乏课堂创新思考的能力;其次, 启蒙英语的课程评价上没有科学的标准, 应试教育的评价影响仍然很严重。测评方式与评价标准设计的不当容易挫伤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度和积极性, 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这也是小学启蒙英语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之一。

2、对策

首先, 要进一步加强小学生英语的听、说读的能力。小学启蒙英语阶段侧重培养孩子听说认读能九尤其要培养孩子独立直呼单词的能力;其次, 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 认真备课, 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逐步改善教学活动设计, 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启蒙英语学习环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次, 要进一步创新测评方式, 树立以课程目的为准则, 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 以学生为主体, 使测评方式多样化, 测评手段多元化发展;最后, 注重“以人为本”,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 这就是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 被动地跟着老师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1 (5) .[1]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1 (5) .

[2]苏仁平:《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实践与研究, 2001 (12) .[2]苏仁平:《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实践与研究, 2001 (12) .

数学语言的培养之启蒙篇 篇10

一、寻找生活与数学的联系点, 创设有趣的情境

从教以来我一直担任小学低段数学的教学, 发现低段学生由于年龄小, 语言组织能力尚未完善, 语言表达也缺乏条理性和完整性, 而且学生也习惯于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低段学生由于不知道如何清楚的表达出题目中各部分的关系而思维受到限制, 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的表述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难以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其实低段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掌握了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并且可以用生活语言简单地说出思维的过程.但是这些语言不十分规范, 有的语言口语化, 不简练;有的语言断断续续, 不完整;有的语言没有条理性, 思维显得无序.这些问题和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发展规律是分不开的.老师逐步要让儿童在课堂上实现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转化, 把生活中体验到的模糊经验, 用较为准确的数学语言提炼出来, 变得简单易懂, 思维清晰.同时在讲授书本上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时, 运用儿童最熟悉的生活语言讲述出来能更好地让学生得以理解.

二、模仿学习数学语言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 所以, 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在教学中, 我们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 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表达.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听清楚老师的提问、讲解, 那么必定会由“会听”转变到“会说”.

三、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

基础层:让学生学会看图找数学信息.老师提问:“说说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在一开始的时候还是会延续幼儿时期的思维进行简单回答:“有小鸟、小熊、花、松鼠……”通过正确引导, 使得学生进行数学化的回答:“图中有9只小鸟, 6只小熊, 7朵花, 4只松鼠……”

提高层:进一步对数学信息加以理解.例如,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图中的信息:“从图中我发现了小鸟比小熊多, 多了3只, 松鼠比小熊少, 少了2只……”

又如:在教学第一册的图中哪些可以用7+3=10来表示?我请学生看图, 请学生仔细阅读, 通过阅读, 收集图中的数学信息.收集完成后, 请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相关数学问题?通过对图的数学化阅读, 学生对图中的数学信息, 已经有了准确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就图中的“牵牛花”这个信息, 有学生说:“花架上已经开了3朵牵牛花, 又开了7朵, 一共有几朵?”我表扬这名学生说得很好, 同时继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同一种图意:“你还有不同的说法吗?”于是又有学生说:“上面有7朵牵牛花, 下面有3朵牵牛花, 一共有几朵?”有学生说……通过对数学信息的阅读和思考, 让学生对同一数学信息, 用不同的数学语言来表达, 这样, 有助于培养学生准确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准确性和灵活性.

四、先说后写, 应用数学语言

1. 在看图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以一年级为例, 有很多这种类型的题目.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有两种策略:

A师:请你认真看图, 然后列式.

生:3-1=2.

师:你能说一说算式中的数字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吗?

生:3表示左边的3只熊猫, 1表示走掉的一只, 2表示还剩下2只.

显然, 这名学生的理解有误, 让学生说一说各个数字表示几之后, 学生会意识到2这个数字在图片中其实没有出现, 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明白.

B师:你能看着图编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原来有4只熊猫, 走掉了1只, 还剩几只?

师:谁能根据问题列算式?

生:4-1=3.

虽然B策略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但在实际教学中, B策略的教学效果要好很多.先让学生编一个数学问题, 实际上是对图片所展示内容的深入思考, 只有考虑成熟后才能编出相应的数学问题来.

让学生多样化地“说”:集体说、小组说、同桌互说、独自说.让优等生在课堂体现带头引领作用, 让后进生能跟着大家慢慢学会说图意的基本句式, 才能准确提出正确的数学问题.

2. 在计算题中的应用

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教学具操作过程,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演示过程, 并让学生口述, 加深对算理、算法的理解, 使知识内化.

例如:在教学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时, 先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摆小棒, 左边摆10根, 右边摆4根, 一共有几根?请学生边摆边说:算式是10+4=14.然后, 再请学生先摆14根小棒, 拿走了4根, 还剩几根?也请学生边摆边说:算式是14-4=10.接着请全体学生按老师演示方法进行有序的分步操作, 边操作边口述过程.然后让学生同桌互相操作, 并把自己操作过程口述给同桌听.学生在一次次操作活动中和老师启发提问中, 进一步领悟、巩固知识, 并在表述中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条理性, 逻辑性.

五、在总结中提炼数学语言

在一堂课的结尾, 老师一般都会问同样一个问题:“这节课, 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学会反思, 在对学习过程的追溯中, 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这不论是对学习结果还是对数学语言, 都是一个有价值的提升.我们说, 低年级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 但只需正确引导, 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

上一篇:集中用户交换机下一篇:固定床熔渣气化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