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行走小学作文

2024-06-17

艰难的行走小学作文(精选14篇)

篇1:艰难的行走小学作文

艰难的抉择_小学作文

今天,罗老师让我彻底认识到了什么是亲情,什么叫做难以抉择。事情是这样的: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哇噻,Yes”同学们兴奋起来。我注意到老师那带着坏坏笑容的脸,暗想不妙,肯定没好事!“同学们,请在纸上写下你最爱的五个人。”老师说。我毫不思索便挥笔疾书: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侄儿。同学们也很快一挥而就。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望着老师。“划掉一个。”老师不动声色地说。划掉一个?哦,我很快明白了:肯定是要我们划掉一个自己不怎么最爱的人。我划掉了侄儿。因为那是妈妈才认的亲戚。老师问我为什么划掉他,我回答说不知道,不知不觉就划了。老师还是一脸坏笑,还是不动声色:“再划掉一个!”我愣了愣,这不是赶鸭子上架DD为难嘛?但老师强调,这是游戏规则,必须得划!我很无奈的划掉了爷爷。我很痛苦地找出了一个理由来说服自己划掉爷爷:爷爷老爱抽烟,叫他别抽,他偏要抽!可是,我知道,爷爷是深爱我的`,我好舍

不得划掉他!心里酸酸的,仿佛此刻,我划掉的不是爷爷,而是爷爷对我的爱!我仿佛看到爷爷伛偻着身子,满眼泪水,伤心地离我而去!我差点大声哭喊出来……

“下面,请同学们再划掉一个!”还划?我靠!老师那平时甜美动人的声音,在此刻听来是如此恐怖,如此让人不寒而栗!我茫然了。我不知道该划掉谁!妈妈?不!爸爸?不!划谁?不划行么?我哀求地盯着老师。老师面无表情,非常冷血。如果不划,肯定走不出教室。怎么办?我的笔尖艰难地移向奶奶。我感觉万箭穿心,我的眼前浮现出奶奶那瘦小的身影,我想起平时奶奶对我的百般关爱、百般呵护。我可是奶奶的宝贝啊!可以这样说,就算是我想要天上的月亮或者是星星,奶奶也会毫不犹豫地为我去摘的!泪水几次想冲出眼眶,我气愤地想冲上去问老师为什么要我们这么做。可是,我忍住了。因为打从老师带着一脸坏笑走进教室宣布任务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玩完了,后面有你哭的时候!

接下来,教室里没有了刚上课时的⑶椋变得鸦雀无声。我们都知道老师还会叫我们继续划,也许,老师是想让我们确定,谁才是我们最爱的一个人!我划掉了爸爸。爸爸也是我最爱的人!我现在划掉的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父爱。可我没得选择!我感到心如刀割,天旋地转,手脚变得有些冰冷,仿佛一切都将离我而去……

“最后划掉一个。”这声音听来是那么陌生,那么遥远,那么冰冷,那么令人窒息,仿佛来自于天国。又仿佛一个晴天霹雳。我惊呆了

。哎!划吧,划吧。我的心在大颗大颗地滴血,在撕裂般地疼痛,在无声地哭泣。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我划掉了妈妈,可能她是最后一个被我留下来的吧。早知如此,我绝不写出自己最爱的人。也不会像现在这般悲伤绝望……

游戏结束了。可我的心里还有一种说不出的痛。我真怕哪一天……!

篇2:艰难的行走小学作文

焦急地坐在课桌前,看着眼前一个个作文题目,心中却始终没有素材的身影。窗外淅淅沥沥的秋雨下个不停,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似乎是要冲出一个合适素材给我。

同学们一个个都找到了素材,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作,而我,则仍是焦头烂额,想不出一个满意的思路。

老师也敏锐地看出了我的烦恼,索性将一本书递了过来,本来这应该对我有着很大帮助的,可是这对于一向有着选择综合症的我来说,无疑更是难上加难。

纷繁的题目出现在眼前,却又一个个被摇头排除掉,看着一个个同学已写完作文,我便更加焦虑了起来,在题目间徘徊不定,犹豫不决。

时间促使我不得不进行勇敢的选择,一次次犹豫,一个个比较,最终将目光停留在一个题目上——艰难的选择。这说的`不正是此时的我吗!心中顿时一亮,也开始了自己伟大的创作。

雨似乎也渐渐小了起来,一轮彩虹挂上了蔚蓝的天空中,绽放出了绚烂的成功的光芒……

篇3:艰难的行走小学作文

每个人内心都会对自己有所期许。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最大的志向就是成为一个好老师。如果有可能, 我希望自己成为“明”师——

明白之师——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知识要明明白白地教给学生, 不能“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

明智之师——明确自己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孩子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宝贵的, 教育, 不允许有试验品。

明日之师——以昨天的观念, 用今天的知识教着明天的学生, 孩子还没起步, 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了。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所以, 我们做教师, 就要做一个目中有人、有远见的教师。也就是我说的明日之师。

然而, 对我来说, 要成为一名“明”师, 有太长的路要走。

●迷茫——生存期

我于1992年从湖南省长沙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在人才济济的天河区小学语文界, 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三无”人员:无高学历, 无资历, 无过人才智。从选择成为小学教师开始, 我的职业生涯就注定了要面对一个又一个困难, 要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一切从零开始。

于是, 在那个濒临倒闭、管理宽松的工厂子弟小学, 我从学习教案格式开始, 跟着老教师听课、磨课, 订阅各种教学杂志充实自己, 参加区里的各种教学比赛锻炼自己, 后来还服从学校安排, 做一些行政工作。当时, 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所以就告诫自己踏踏实实地做好眼前该做的事情吧。然而, 我是如此享受和学生在一起的感觉, 如此地热爱讲台, 但在繁忙的事务中, 却感觉自己与讲台渐行渐远。我开始困惑:我到底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工作的第一个十年, 我就是在这样的迷茫中度过的。

●顿悟——自我觉醒期

2005年, 天河区的教研平台“天河部落”诞生, 我幸运地成为部落中的一员, 并与课题研究结缘。

2005年6月, 天河区教研室启动学科资源建设项目。在教研员的指导下, 我和体育东路小学、华康小学等多校的教师合作申请了区“十五”规划立项资助课题《三年级语文学科资源建设》, 在天河部落上建立课题群组博客 (www.thjy.org/sanyuziyuan) , 建设动态的学科资源, 为一线教师和学生服务。

这是我第一次与课题亲密接触。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我遇到了许多困难。

首先是理论基础先天不足。第一次参加科研办组织的课题负责人培训, 我听得似懂非懂, 更不明白这些理论与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学科资源建设有什么联系。我如坐针毡。培训一结束, 我立刻根据科研办提供的链接和推荐的书目开始苦读, 终于对我们将要研究的课题有了一个比较粗浅的认识。

其次, 科研素养后继乏力。反思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反思的核心是什么?对于我们这个课题而言, 如何证明资源的有效性?作为研究者与实践者, 我们该怎么做?我陷入困惑中。后来, 教研室的专家和天河部落其他资源团队的教师在网上跟我们一次次交流和对话, 促使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就这样, 在部落战友的推动下, 我们的课题研究一步一步朝着预期的目标前行。

一年后, 我们的资源建设课题顺利结题。课题博客、课题组成员都取得了不少成绩。

一年的课题研究, 对于一个普通教师而言, 好似经历了一次科研强化训练。我从课题申报到结题, 对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 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同时, 我也深深地感受到, 科研应该是扎根于我们的课堂, 与我们的常规工作紧密联系, 为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服务的。这一年的课题研究, 我们立足学科, 着眼于课堂, 扎扎实实地集体备课, 研究教材, 研究教法学法, 对于语文教学本身有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更重要的是, 课题研究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 当遇到问题的时候, 我开始尝试着用系统的、结构性的思维去分析、判断, 并运用所学到的科研方法, 去寻求可操作的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我开始有意识地向反思型、研究型教师转变。

●沉静——自我更新期

基于对学生课外阅读推广现状和信息时代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思考, 2007年, 我加入“鸢尾花”项目团队, 申报了广州市“十一五”课题《校际网络读书会促进儿童知行合一品格的研究》并获得立项资助。该课题打破学科的藩篱, 以校际网络读书会的形式, 从阅读走向实践, 进行阅读促进儿童品格形成的研究。目前, 该课题已有两篇论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 两篇论文在市级刊物发表。

这个时期, 我也加入了市“十一五”课题——“蔡奶奶的金园子”课外阅读魔灯课程建设团队, 参与儿童绘本阅读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这个课题从教材目标出发, 拓展阅读的广度, 延伸阅读的深度, 致力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

两个课题项目,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 运用不同的方法, 研究课外阅读对儿童成长的作用。其中, 鸢尾花项目学科融合观, 基于PISA、PLIS的国际化阅读观, 从阅读走向实践过程中的高级思维发展观;“蔡奶奶的金园子”项目的课程规划, 从目标到内容再到活动结构的结构性思维等, 都对我影响深远。

在这个时期, 我还学习多种社会化软件工具, 如好看簿、Wik i、Moodle… …依托天河部落博客平台和魔灯平台, 我把这些软件工具链接, 支持学生的阅读交流活动。学生开始变化, 他们在市区级课外阅读比赛中接连获得大奖, 班级小作家在网络上开始小有名气, 有“粉丝”追随。

阅读是教师成长不变的主题。我阅读《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书籍;参加教研室、进修学校组织的科研理论与方法培训、魔灯技术培训研讨、教育技术培训。广泛的阅读, 让我的内心通透且澄明;不懈的探索, 使我的教学简约且高效;及时地总结反思, 提升了我对于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理性认识, 丰富了我的教育智慧。我开始意识到, 只有自己的内心有所坚守, 自己的目标清晰鲜明, 才不至于盲目跟风、无所适从, 以至湮灭个性, 丧失言说的权利。

●萌发——自我发展期

课外阅读研究的收获让我再次尝到了课题研究的甜头。然而, 我和我的课题组成员并没有在此止步, 而是希望能做些事情, 去触及语文教学的核心, 改变自己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五年级作文的第五单元是“感人的一件事”, 因为教材内容与语言表达目标联系不够紧密, 教师在指导单元习作时非常吃力, 学生写得也很费力。2008年下学期, 适逢“5·12”汶川地震, 我和课题组以及学校集备小组的教师联合组织了“地震主题阅读与实践活动”。期间, 要求学生在广泛阅读后, 记录每天最让自己感动的瞬间。那段时间, 学生通过各种媒体“越读” (来源于我的儿童网络读书会阅读理念, 意即“阅读应该是跨越纸质文本, 打破学科藩篱的一种学习活动”) 地震中感人的事情, 感受着灾难中的伤与痛、笑与泪、生命与爱… …然后用自己的笔记录感动的瞬间。果真是情动而辞发, “越读”浸润出来的一篇篇小文细腻、真诚、富有哲理。《感人的一件事》真的能感人了!

为什么学生的习作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我打开自己的博客, 从近两千篇日志里找到了自己留下的几个自认为成功的教学案例和几篇教学思考, 从中总结出了两个共同点: (1) 关注学生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 改变了学生的学法; (2) 以写为出发点, 重新组织了教学内容, 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那么, 有什么样的理论来支撑我的这些教学思考呢?

带着这些问题, 我再次开始了阅读。读王荣生、王尚文等大家的语文教学专著, 读窦桂梅、王崧舟等名师的教学思想, 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 …洋洋数万字的日志记录了我阅读与思考的轨迹。

接下来, 我和我的研究团队一起提炼观点, 明确“以写为中心, 重构教学内容的单元整体学习”理念, 梳理单元教学的实施步骤, 建立学习结构模型, 然后实践验证。利用魔灯平台, 打造单元整体学习课程。2009年, 天河区Moodle课程招标, 我们团队的课程以第一名的成绩中标。目前, 我们团队正在进行课程实施的研究, 力求结合实地交流与技术的优势,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速。

从顿悟期到萌发期, 从学科课堂教学研究到学科融合的探索, 再到融合自己教学智慧的学科课程研究。我职业生涯中的这个五年是沉甸甸的。

然而, 我最大的幸福来自我的学生。他们称我为“有魔法的粉笔老师”, “爱上了语文” (学生文章片段) ;我感受着他们的质变 (博文《感受质变》) , 他们持续的语文学习兴趣与不断提升的学习能力。每个月都回来看我的学生告诉我, “老师, 我们班同学把年级语文前几名全包了”, “我对语文最有信心”, “在新的学校, 我竟然还遇到了我的粉丝, 我要继续连载长篇了”——有生如此, 夫复何求?

●感恩——仍然在路上

回顾自己的“行走”经历, 深感自己何等的幸运。“天河部落”其实就是一个符号, 它代表一种开放、融合、共享的环境, 它联结的是一批富有教育理想的人——从一线教师到教研员, 到高校、科研部门的指导专家… …课题研究, 为我提供了与学者、专家、优秀的同行学习、对话的机会, 和他们在一起, 我时常为他们对于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所感染, 为他们对于教育事业的执著与热爱而感动。他们精深的教育思想、前瞻的教育理念, 总让我由衷的敬仰。从他们的身上, 我汲取了前进的力量, 坚定了自己的追求——做一个好老师, 做一个“明”师。怀揣这样的理想, 行走在课题研究这方诗意的天空, 我的步履轻盈而矫捷。

每个教师的教学历程, 都是一部行走志。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刻画出的是我们生命的轨迹。我们仍然行走在路上… …

编者感言:

篇4:艰难的行走小学作文

但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深入推进,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观念、方式在不断地发生新变化,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范式也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和教育反思等研究方法和成果表达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教师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笔,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涯,生成了中小学教育科研所特有的“行走式”风景。

一、教育日志:记录“行走”中的精彩瞬间

教育日志也称教学日志、研究日志、工作日志或教师日志,是教师对自己日常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记录,是教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自由写作,没有必须遵守的规范。教师在把真实的生活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的时候,也就是在梳理自身的行为,有意识地表达自己,教师的认知方式与情感的洞察力等也会不断增强。可以说,教育日志既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成果表达方式。

教师和学生之间特定的关系决定了师生间有着太多的情感故事,有着太多的心灵接触,有着太多的难忘瞬间……只要教师愿意拿起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教育教学实践中属于自己的“此时此地”的情境(包括背景材料和有价值的细节、片段、事件),不管将来成功与否,这都是一份珍贵的研究资料,也能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提供参考依据。中央教科所袁振国所长认为,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最有效的科研方法就是写教育日记,也可以是周记、月记,但主要是要有记录,把想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这就是科研的正式起点。

很多教育家的成功之路也就是从写教育日志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从成为教师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写教育日记,一记就是32年。他认为:“教育日记并不是对其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如果有高超技巧的、有创造性的教师,在结束他的一生时,把自己在长年劳动和探索中所体会到的一切都带进了坟墓,那会损失多少珍贵的财富啊!我愿把许多本教师日记搜集起来,保存在教育博物馆和科研机构里,当做无价之宝。”正是这几十年的教育日记,使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被后人称为“活的教育学”、“教育的百科全书”。

由此可见,坚持写教育日记不仅是教师财富的积累,更能让教师学会思考,萌发自己的教育见解、教育观念,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实现从“教书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二、教育叙事:讲述“行走”中的真实故事

教育叙事就是叙述教育故事,展现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为。对于教师本人而言,它是彰显教师知识,分享教师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教育研究而言,它是一种真正的原创,一种“草根式”的写作和研究主体的张扬。

应该说,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具有叙事的能力。许多教师擅长叙述故事,善于绘声绘色地描述课堂中所发生的事情。在平时工作中,教师相互之间也常常以讲述事情的方式进行交流。可以说,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教学故事,写出自己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这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做也都会做的事。对于教育叙事的写作,须放弃大段理论观点的硬性阐述,代之以真情实感的真实流露。教师要从自身解惑的需要着手,拥有自我改变、自我超越与自我实现的内在驱力,逐渐摆脱“已成的我”;要从个体的存在关怀入手,通过事实反思与思想提升,追寻乐而忘返、陶然自得的“高峰体验”,使自身的焦虑得到缓解,职业倦怠得以克服,自信心得到提高,情绪得到释放。一部好的教育叙事,不仅是教师自身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其他教师借以反思自身的基础和对照学习的镜子。

由于教育叙事直接指向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教师在进行叙事研究时,就会把自己摆进去,聚焦自己特定教学情境的经历和体验,描述自己教学中的实际遭遇和困惑。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自己的感悟,是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意义的不断叩问与探索。在教书育人中体现出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获得一种内在的尊严与欢乐的满足。因此,教育叙事不仅能够让教师的教育生活富有意义,更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幸福感。

教育叙事作为行动研究及质的研究的重要介质,在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所认同。同时作为一种新的科研范式,必将走进教师教育领地,成为教师实现专业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育案例:共享“行走”中的个体智慧

教育案例是新兴起的教坛新概念,简要地说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教师把这些事件记录下来,加上反思和感悟,就是一则教育案例。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是融叙述、说明、议论于一体的新型文体。

每一位教师在其教育教学生涯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如可能会面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能会面对一些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在学生中,有些人某门或某些课程较好,而其他学科却显得薄弱;有的认知与情感发展不均衡。在课内外教学组织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在与同事和学校管理者交往中有时会应对自如,有时也难免束手无策。诸如此类的事件,实际上都可以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以案例的形式体现出来,成为大家共同探讨的对象。可以说,教育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也非常适合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第一线教师来写作。

教育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过分偏重教育原理(原则、观念),难免空泛;过分依赖教学经验(技能、技巧),易致盲目。以案例为基础的探讨恰好可以弥补这两者的缺失。教育案例分析的是面对不确定的、复杂多变的真实教学情境,教师所作的决策判断或两难困惑分析,从而促进教师对实践的反思。阅读教育案例时,教师能够得到更多的来源于同事的帮助。正如一位教师所说:“教育案例,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充满智慧,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四、教育反思:激活“行走”中的成长动力

教育反思指的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批判性思考。它不同于日志、叙事的一般记录和白描,也不像案例,有明确的问题发现、分析、解决线索,而是在记录教育事实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思考和批判。教育反思不仅仅被视为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还进一步强调教育反思的文本化。也就是说,教育反思可视为一种写作的文体,它把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和评判活动记录下来,成为教师成长发展的忠实记录和反映,也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一种科研范式。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教育反思虽然始于某一现象或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只是就事论事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教师以研究主体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不能一味地认同他人的观点和认识,要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范式下作为课程依附者和消极执行者的被动角色。同时,作为研究的教育反思,具有持续性、不间断性、批判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它让教师在实践中能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使教师批判和研究的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反思,教师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升自己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术型”和“创造型”角色的转变。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最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对日后的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不断的教育反思,教育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问题,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与时俱进。教育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育智慧,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途径。古人云,“飞瀑之下,必有深潭”,这“深潭”是“飞瀑”长年累月冲击而成的。教师持之以恒的教育反思宛如源源不断的“飞瀑”,必能造就教师高超的教育艺术、丰硕的教育成果之“深潭”。让我们都成为善于反思的教师吧!

作者单位 山东省胶南市滨海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篇5:艰难的护蛋行动小学作文

活动开始了,我们把蛋当成孩子,把自己当成家长,到哪里都要带着它。看起来也不怎么难嘛,可过了一会老师说:“你们可以给打扮一下,”这个话音刚落,只见赵晨曦用纸巾擦了擦眼晴,老师了解后,原来是她的蛋裂了,接着在排队时“叭”的一声,夏旭的蛋裂了,夏旭开始嗷嗷大哭起来。我想我的蛋要是裂了,我该怎么办好呀!

啪!啪!啪!啪…………接着又有好几阵哭声。

我又开始紧张起来,会不会真的裂掉了,一个生命没了,我也是个不合格的家长了。

看来,当家长的还真不容易呀!一刻都不能离开它,又只能细心呵护它护守它。

篇6:艰难而丰盛的午餐小学生作文

今天,妈妈带我去吃必胜客。到了大雁塔必胜客分店,我们就有点小烦恼——排队的人可真多呀!

“姐姐,需要等多长时间啊?”

“至少要等39分钟。”

“额的神啊!”我直接晕菜了。

妈妈问我:“都都,还等吗?”

“等!吃!”我十分坚定的.说。妈妈似乎有点无语了:“那好吧,等就等吧!” 看着出去一拨,我们吃的希望就近了一点,我眼巴巴的瞅着玻璃门里面每一桌的动向,心想:“快吃完吧,快吃完吧,怎么还没有轮到我们呢?”

“B29号!”

“妈妈,到我们了!”我兴奋的大喊起来。

好在我们等到的位置还不错,“妈妈,我吃儿童套餐,有加菲猫奇趣宝典赠品呢!”我缠着让妈妈买套餐,其实心里一直想着要加菲猫玩具呢。

我和妈妈很快点好了餐:儿童套餐一份、鲜嫩牛排饭一份、海鲜炒饭一份、蜂蜜雪梨汁一壶。呵呵,我的套餐里可丰盛了,比萨一个、烤鸡腿一对、珍珠奶茶一杯、冰激凌球一个。当这些香气四溢的美味摆在我眼前的时候,我真是垂涎欲滴!我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开始“消灭”美食……“你就是眼睛大,肚子小”妈妈乐呵呵的的说。因为我剩饭了!

“妈妈,今天光盘行动,把剩的比萨带回去!”

“好孩子!同意。”妈妈表扬了我。我拿上打包的比萨,感慨的说:“妈妈,你看,必胜客的餐盒多好看呀,比五星级酒店的餐盒都好看,既环保又漂亮!”

篇7:行走小学作文

我站在公园的假山上,俯视着整个公园。那偌大的桂花林,飘来阵阵清香。几株耀眼的金黄色的桂花随风摇摆,仿佛是老桂花树首领送给我的见面礼。

我走到山腰一块绿油油的草坪上,懒洋洋地躺了下来,微眯着眼,数着绵羊,想让自己在暖洋洋的秋阳下小睡片刻。突然,我停了下来,碧空如洗的天空中忽然出现了一队大雁,领头的似乎就是《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的领头雁阿卡。

有一只调皮的小雁故意往他妈妈肚里上蹭,重复好几次之后,母雁有些生气了,批评道:“你这个小捣蛋,飞行途中不许开小差,这样会有危险的!”小雁撇了撇嘴,委屈地跟在妈妈后面,继续飞行。

我被逗得开怀大笑,睡意全无,于是起来慢慢向里面的果林走去。

在果林里,我如同小鱼儿再度回到池塘一般欢快,一会儿摸摸这棵柿子树,一会儿伸手摘了一个梨树上压弯了枝头的鲜嫩美味的大鸭梨。而后,又像猴子一样,爬到一棵橘子树上,边晒太阳边品尝红灯笼似的小橘子,小橘子甘甜可口,我惬意极了!

此时的天空已不再如方才一般碧空如洗,而是残阳满天了。我看到一个小女孩走到了这棵橘子树下,我就从树上小心翼翼地探出头去,跟她打招呼。她显然没想到树上居然藏了一个姐姐,她胆怯地摇摇头,让我下来和她一起玩耍。

我点头应允,爬下树来与她汇合。

篇8:艰难的行走小学作文

笔者有幸参加市、区的品德学科教学竞赛。在比赛抽签时, 听到参赛选手有这样的对话: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说:“天哪, 我工作七八年了, 从没上过品德课, 学校却指派我来参加赛课活动, 怎么办呀?”另一位女教师安慰她:“我也不会上, 平常虽然有品德课, 可是平常都是拿来上语文课的。”一边的学科教研员面露无奈与尴尬。这一现象折射出目前小学品德学科的现状:学科教师队伍不稳定, 学科骨干力量相对薄弱。笔者在区域的各小学了解到, 学校在配备品德学科的教师时, 通常一部分是安排学校后勤人员或者临退休的教师, 大部分品德学科教师是兼语数等主科, 在主学科的教学任务无法满足工作量时, 将品德学科作为工作量的补充。这些老师通常对品德学科没有清晰的认识, 也没有热情, 既不钻研教材, 也很少研究教学方法, 品德学科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笔者在本校听过几节品德课, 课堂上基本上还是以教材为主, 学生在看教材、读教材, 在听讲中学完一节课。在和上课的教师聊起品德学科的课程理念, 老师一脸茫然。相当多的品德课教师, 不了解相关的课程理念, 无法正确地围绕课程理念来组织教材、组织教法、组织学生活动。笔者也曾听过类似语文课的品德课。课堂上, 老师指导孩子一幅图一幅图地看教材上的图片, 分析图片上的人物、背景。这些课, 明显违背了《品德与生活、科学》的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学期结束时, 教学校长明确重申:小学科的优分率必须不得低于90%。小学科测试采用书面形式, 列于小学科的品德学科同样如此。到底通过这门学科, 孩子们学会了什么, 思考了什么, 形成了哪些好习惯, 体验了哪些积极的情感, 根本无从去评价。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期阶段评价, 严重落后。

二、我的大品德教育观

品德教育不止是一门学科所能解决的, 也不仅是学校一个组织所能完全完成的。从学校来看, 每一个老师、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有可能且应该进行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 是润物无声的, 是知行一致的。作为学校来说, 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孩子成人是教育之本。从整个社会来看, 学校、社区、媒体、家庭都应该成为品德教育的主要执行者, 且须成为一个共同体, 共同创造价值取向积极向上的品德教育环境和活动, 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在不经意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家校联盟、社区、媒体等共同配合, 为孩子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所谓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 所谓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说的都是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家长们应看淡分数, 而将引导孩子正确做人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 并身体力行地行善成为孩子效仿的榜样。媒体多报导积极正面的新闻, 将正确引导公民在正面或负面新闻中获得正确的信念作为从业目标, 而不是哗众取宠。学校应摆正学科位置, 科学配置品德学科教师。品德学科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该将其与语文、数学等学科同等规划, 配备适合的教师, 并至少配备一至两位专业研究品德学科的教师来带动整个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 带动整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健全教研制度, 开展课题研究, 以制度为保障才能有效促进品德学科教研的顺利开展。定期组织品德学科教师进行教学观摩、研讨学习等活动, 带领教师们学习课程标准, 学习教材教法。通过听课评课, 更好地掌握适合孩子们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同时, 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科骨干教师, 在时间、空间上能为其创造研究品德学科教育教学的有利条件, 鼓励他们进行扎根学生、深入课堂的草根式的课题研究。以研促教, 研教并进, 从而落实并提高品德学科的教学实效。完善评价体系, 尊重孩子成长。评价方式始终是教育改革的瓶颈。品德学科的评价方式采用分数式的评价, 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孩子是有差异的, 我们更应关注每个孩子的纵向发展成长。比如可以设计孩子的品德成长表或者品德成长袋, 里面记载孩子在某一阶段里的所做、所思、所想、所获。

总之, 品德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尴尬的, 所以形成这样的尴尬现象也是正常的。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和品德学科的教师们应该反思这些现象, 并从中找出行走的方向。向左, 向右, 不畏尴尬, 不求地位与名利, 艰难着, 也前行着!

摘要: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活、社会》 (以下简称品德) 这门学科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活动课程, 儿童在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 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 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从而形成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等的人格品质。

篇9:让练笔行走于小学英语课堂

【关键词】练笔 小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92-02

近年来,在小学英语教学“听说领先、读写跟上”这一理念被广泛认可的同时,写作却成了教师和学生共同的难题。其实,教材中每个单元都设有一个主题,并牵涉到该单元所需掌握的相关语法知识,非常适合进行写作训练。笔者尝试采纳一些“随文练笔”的做法,适时地把写作训练揉进课堂,这样不仅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加深对课文的整体理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大有益处。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 ——改写

在写作训练初始阶段,学生常会有一种无从下笔的感觉,学生尝试从口头整合到书面表达的阶段,让学生尝试改写是一个以书面语言的输出阶段。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阶段。

1.改变人称

英语与中文的一个不同点就是:人称变了,动词也要进行相应的变化。 如在学Book7 Unit5(B)Lets read 后,让学生将文中以第三人称叙述变为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通过对比,使学生对同一时态不同人称动词的运用有了更深刻地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记忆的层面上,也可免去老师重重复复地讲解和提醒。

2. 变换文体

Lets talk的对话一般短小精悍,易于背诵,学生容易记住,将现成的对话改写成短文或将短文改为对话的练习,既保持了句子的原汁原味,又让学生有一定的参考模式。对许多小学生而言,改写练习没有抄写练习那样枯燥乏味。转换思维角度,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发挥的空间,不失为一种快捷的写作训练。如Book6 Unit1 (A) Read and Write, 课文记录了小记者Amy对一位警察的一天的采访对话。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对话改为一篇以警察口吻自述的小短文。

二、“剪裁妙处非刀尺” ——填充式写作

填充式练笔是保留文章或对话的主干,将一些关键词或词组挖空,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填空。在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用这种填充式练笔练习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攻破难点,加强对课文的记忆,帮助学生形成语篇意识。如在学习Book 7Unit4(B) Lets read后,笔者让学生进行以下的填充式练笔训练:

Ann_________ to school on foot. But I _______ to school by bike. Every evening, Ann often __________ cartoons on TV. But I ________ newspapers. On Saturday, I like___________ at the park. But Ann likes ___________ kites. This is my family. I love them very much. They love me, too!

上面的短文整合了课文内容,学生必须在深层次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以上练习。“He/She ”等第三人称后面的动词必须加s/es, “like ”后面应该加动名词等,学生填写时必须留个心眼,这就充分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这种填充式练笔既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初步的语篇意识,为学生的独立写作打下基础。

三、“轻启浮云闻语意” ——图表式写作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笔者一般会设计一些简洁的表格让学生填写。如在教Book6 Unit2(A) Read and Write时,笔者让他们先根据课文内容提炼出关键词填写表格,然后根据关键词来复述课文。表格如下:

favourite seasonWhy?

Mike

Amy

Zhang Peng

表格填完后,作文的“主干”和基本框架就出来了,学生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连词成句,连句成文。这样,根据表格内容完成写作任务就顺理成章了。这种先完成表格,再根据表格内容完成作文的方法是为学生设计阶梯式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跳一跳摸得着,有效地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四、“依葫芦画瓢” —— 仿写

同母语写作教学一样,模仿范例对学生的外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样具有不可替代和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在仿写过程中,会反复借鉴、模仿范文的写作手法、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和表达技巧,仿中感悟,最后形成自己的写作技能。如Book7 Unit4(A)Lets read是以两封电子邮件的形式介绍学生的家庭、爱好和生活,非常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那么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主题,让学生模仿范例给自己的好朋友或远方的笔友发一封e-mail,讲述一下自己的近况。孩子们平时很喜欢玩电脑,很乐意发发E-mail。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更能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真实语境下英语的魅力。

五、“花开花落自成篇” ——独立写作

严格地说,以上的改写、填充式写作、看提示写作、图表式写作及仿写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写作。对于小学生来说,学生只有自己独立审题,根据题意写出一段意思连贯、无明显语法错误的文章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的写作。

在独立写作阶段,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写作方法,并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在师生信息互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写作知识和技巧,避免用词错误。教师在评阅学生习作时还要引入激励手法,在学生的习作上适当加一些评价性语言,特别好的文章还把它张贴在英语角中或发表在班级主页中。这样学生既在展示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了更大的创作热情,又听到了来自同学的最真挚的称赞和最善意的批评,使他们获益非浅。

将写作训练与阅读教学融于一体的“随文练笔”教学模式是非常有益的尝试。学生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养料,并通过写作加深对所读文章的理解,形成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良性循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的写作得到有效、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浓厚,写作水平有了很大地提高,平均成绩相对以往也提高了不少,真正做到阅读和写作两不误。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 胡亚琴. 小学英语写作训练“三步教学法”[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 2010年(12) .

[3] 张富红. 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任务设计[J].当代教育科学, 2007年(1) .

[4]王雪梅. 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训练的尝试[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9年(10)

篇10:行走小学作文

终于放学了,可是雨还没有停。这只是普通的小雨,我可以直接走回去。

在雨中走着,任由雨点滴在我身上。我张开手,一滴雨落在我手上,然后向四周溅开,再顺着旁边流下去。这不是暴雨,是毛毛细雨,这种情况下我不喜欢打伞。

就算我带了伞,我也只会把伞拿在手上,并不撑开。有一些路人会用好奇的目光看我。

在雨中行走,我喜欢让那细雨淋在我的手臂,感觉十分清爽。

下雨了,没带伞,我不会象有些人那样抱头快跑,而是慢慢的走,任由那雨滴落在我的眼镜上,我慢慢地看,看这个世界变模糊的过程。

雨水从我的脸庞滑过,我不禁想起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缺水的地区,遭受旱灾的人们。如果这场雨下在他们那里,他们可能会高兴得手舞足蹈:伸开手臂,让雨水淋浴着,大声地呼喊,幸福地拥抱……他们是那么地珍惜水,爱护水。因为如果没有水,他们的生命也将会画上句号。而我们呢?我们真的做到了珍惜水,不浪费水吗?我们要为那些缺水的人们,这个世界,我们的地球,珍惜水、保护水。我们现在拥有的,也正是别人曾经失去的,如果我们浪费水,那是一种很自私的行为。

抬头看着这一直在下的雨,对比遭受旱灾的人们,我觉得在雨中行走,已经十分幸福。

篇11:行走小学作文

那年夏天,我拿着人生的第一张机票,向繁华的南方飞去。

那天,我穿白色雪纺上衣,胸襟的蝴蝶飘带,是我的心爱;黑色的公主裙,裙边四周悬挂着一排绒球,像思念的小铃铛,无声无息的响;手里那只咖啡色的牛皮小包,紧紧握着我的手,给我保护

飞机在“三万英里”高空之上,浮云如苍狗。我的次飞行,像游戏一样的开心。一小时后。机翼下潜,再下潜,兴奋如鱼跃起。南方的机场无比华丽,灯火辉煌,每一处都像灯谜,让人好奇。电子屏似时间之河,跋涉其中的离人和归客,川流不息。大巴士渐行渐远,回首,倚山而建的机场,闪闪烁烁的灯火,在夜晚像山谷里的流萤,穿梭不停。

第二天,独自一人行走繁华。

稠密的雨水,浣洗了全城。

雨后初霁的深圳,湛蓝的天空,让我有眩晕的感觉,太过清澈,见底的是像棉花一样的云朵,朵朵洁白无暇。繁茂的肥厚的叶片,都是树木丰腴的脸。淡绿色的空气里,游动着浆果和青草的味道,浓郁的化不开,南方的绿,是可以呼吸的。

篇12:行走在早春里小学作文

昨夜一阵风雨,催落花瓣树叶无数。那夹杂着雨水和花香的空气清新而湿润,细雨中,柳色如缕缕浸湿了春雨的绿纱,浅浅地挂在梢头,在春风中拂动着万千柔条。路边被雨水浸透的杨树的老干越发地深苍黝黑,湿漉漉的,映衬得树身上的青苔越发地青绿逼人。仰起脸,曾经枯秃寂寞的杨树梢头,几时缀满了浅绿嫩黄的新叶,像春的`使者遗落在天空里的一方方丝帕,挂在了杨树梢头。

粉色的、白色的还有深红色的桃花,一树树开得多热闹!桃树发散斜倚的枝干比起那直挺挺向上生长的枝干造型要漂亮一些,花色也比较丰富,桃红柳绿,是春天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紫玉兰睁开了睡眼,开始含起了锥形的花苞,像一把把收拢的小伞,还挂着晶莹的水珠,仿佛那水珠也染上了粉色。小草蓬勃地向上生长着,踩在脚下像弹簧似的,充满了生命蓬勃的张力。

呵,春天就在身边,春天就在脚下,春天就在枝头。我独自打着伞,行走在春天里,行走春风细雨中。那感觉真好!

春天,是天地万物和谐的季节。清风细雨,柳暗花明,燕子双飞,神态万千,美景如画,心驰神往!在春天里,大自然徐徐舒展开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画卷。在春天里,人与人和谐相处;真情的流淌,友爱的出现,让我们的社会变得如此温暖,让我们的心情变得如此喜悦。

篇13:艰难的行走小学作文

假如把小学生的文明行走、规范行走视作是“正”的话, 那么我们的教育活动就是一个扶正、养正的过程。这正好契合了我校养正教育特色文化的需求。下面从三个方面阐述我们是如何“养”这个行走之“正”的———

一、坚持榜样引领, 在规范与奖惩并举中树立文明行走的意识

小学生的行为表现很多时候不是刻意的, 有很多违规的行为是在习惯意识的驱使下不知不觉中出来了。因此, 培养小学生的文明行走意识便是本次活动的首要任务。为了使小学生尽快意识到文明行走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我们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对“行走之礼”的形象感知。开学的第一天, 我们进行了一场特殊的开学典礼。首先是由两组小学生表演了文明行走与不文明行走两场小品, 学生在认真观看和嘻哈一笑中, 深刻感受到了文明行走与不文明行走之间的差距, 能有效促使其进行自我反省。紧接着, 校长的国旗下讲话和德育主任的规范和要求, 都为全体小学生认识文明行走和规范行走的意义、要求起到了辅导作用。同时, 学校如此重视文明行走这一礼仪, 势必会引起学生的高度警觉, 从而产生一种敬畏感和紧迫感。

接着, 各班由班主任利用班会课进行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视频、同学的讨论、具体行走要求的学习等方式, 把文明行走这一行动影响力植入小学生的意识中。

二是对“行走之礼”的行为感知。纸上谈兵, 对小学生来说不会产生很大的震撼力, 有时甚至产生不了很大的效果。只有动起来, 学生才会融入到行动之中。所以一开始, 我们从基本要求着手, 如“上下楼梯靠右行, 要慢慢走”这个要求的落实, 就是责任班主任在出操的过程中训练, 做到排好两列纵队, 路队长引领, 班主任监督, 全程安静有序;换场地上课, 也需要步行一段路程, 那就需要任课教师提前整队带班, 等等。这样学生就能在行走中进一步感受学校提出的要求。

万事开头难, 一旦有个良好的开端, 就有了成功的一半。有了以上的教育实践, 接下来实施我们精心设计的“美, 从文明行走开始”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就水到渠成了。

二、坚持自我管理, 在督促与放手并行中执行文明行走的要求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 特别是有不良习惯的学生要先改再养则是更不容易的事情。虽然作为学校管理人员, 我们加强了监管, 对一时违背要求的学生进行提醒、批评, 甚至我们在提出要求后的一段时间里, 在课间时段学校领导会密集出现在主要路口进行监管, 对出现不文明行走行为的学生进行个别教育, 对个别屡教不改的给予适当的惩罚性教育, 但这只是暂时性的管制、一时的措施, 我们需要一个健全的自我管理机制去落实所有的教育活动要求。

于是, 我们提出创设红领巾监督岗。这是一个由小学生自己组建的文明行为监管及考核组织, 他们提出的考核意见将直接影响到每个班级的常规管理成绩。这无疑是为小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提供了很严密的管理保障。正是这些学生的严密监管, 促使所有的班级管理也随之更为严谨。各班健全了人人岗位责任制, 使全班每个小学生的岗位任务更明确, 任务落实更为到位。

由于学校行政、红领巾监督岗和班级管理的有机整合, 从严格的管理措施高压影响转向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管理, 使文明行走这一教育管理活动慢慢植入草根。

三、坚持由表及里, 在反省与浸润交替中养成文明行走的习惯

小学生毕竟还没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特别是一部分学生在行走之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出现反复也不足为奇。所以要使小学生真正意义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就必须有一个纠正、反省与提升的过程, 使学生走出表面的服从, 从而走入内心的自然需求。

对于文明行走这一教育行动而言, 前面的教育要求和管理措施所起到的作用基本都是浮于表面, 虽然能起一时的推动作用, 但假如不促使小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 文明行走的好习惯是不能永久牢固养成的。为了使教育活动走入小学生的心灵, 我们德育处制订的“美, 从文明行走开始”专题教育活动中设计了系列触及小学生内心的活动。如道德难题思辨活动, 在小学生撰写的《这个时候我该不该跑?》作文话题基础上, 进行“文明行走要求下遇到急着去厕所或教师办公室时、去音乐教室上课要迟到了等情况时该不该跑着去?”的大辩论。通过一次两次三次不同案例的辩论, 小学生们深刻理解了文明行走的重要意义, 并有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能做到文明行走的策略。

篇14:艰难的行走小学作文

一、 仿写,跨出写作的第一步

作文课上,一个题目抛下去,学生常常手足无措,抓耳挠腮,表情痛苦异常。假如我帮着学生释题,指导写作思路,那么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全一个样了。站在讲台上的我,真是指导也不是,不指导也不是。

初一的时候,常给学生做仿写句子的题目,每次学生都能做得很好。想到这儿,我眼前豁然一亮——也可以仿写文章嘛。一次,我看到一篇毕淑敏的美文《我喜欢》,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题目,可以让学生仿写。我先和学生来解析这篇文章:1. 运用排段的形式,一段一个内容,层次清晰;2. 风格朴实、清新,读来如沐春风;3. 作者的真情实感自然地流露,全文抒发了作者喜欢安适、恬淡的生活情感。接着就让学生写,尽量学习毕淑敏文章的特色。结果当然是给了我一个超大的惊喜,批阅的时候,好文章不绝于目。由此我便一发不可收拾,进行了每周一次的仿写,如《美在何方》《感受幸福》《童年笨事》等等。

仿写不仅让学生找到了写作的模式,也促使学生认真地去研读每一篇好文章。每次例文发下去,学生阅读时的全身心投入,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有的学生还做了圈点批注。这种现学现卖的效率是极高的,经过一个阶段的集中训练,学生的作文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作为老师要告诉学生“什么才是好文章”,树立标杆,让学生朝着这个高度进发,仿写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二、 背诵,奠好写作的基石

文章如建筑,语言是建材。没有砖瓦的支撑,凝固的艺术何以拔地而起;没有厚实的语言,又何以组建漂亮的文章!

常看到学生提起笔了,才觉词藻空空,手忙脚乱地翻书,查字典,将好的词语嵌进文章,以作装饰用。殊不知,如此倒腾出来的效果是何其的生硬。其实,绝妙的语言都是自己在脑中组合后迸溅出来,在写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这就是所谓的玄之又玄的灵感,灵感建立在丰厚的积累上,厚积才能薄发。有一名年轻的小学教师给我极大的启发,她自己酷爱古诗文,她想尽办法感染学生,在班里成立了两个社团,专门背诵古诗文,还适时地挑起男生女生的“背诵大战”。几年下来,学生都能自如地写诗。

白天

大海和我一样

是个调皮的孩子

海风亲我的小脸

海浪扯我的脚丫

深夜

大海摇身一变

成了慈爱的妈妈

抱着明月姐姐

背着星星妹妹

打着鼾儿

进入甜甜梦乡

这首名叫《大海》的诗谁能想到是小学生写的呢?

有了深厚的积累,词汇就会鲜活起来。所以,每周我都会介绍一段美文给学生,让他们用漂亮的字体抄在“摘抄本”上,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然后背出来。另外,还有“每周一诗”的活动,让学生每周自行背一首古诗,每月底举行古诗词背诵大赛,我还准备了一些小礼品激励大家。时间久了,学生的脑海里贮满了珍珠一样光彩夺目的语句,写作的时候它们都争着喷涌出来。下面一首诗是我的一个学生邵歆玉写的。

走,我们一起去郊游!

迎着凉爽的秋风,迈开轻快的脚步。

走,我们一起去郊游!

山坡、公路,到处回荡着红领巾们的欢声笑语,

激扬的心啊,你在何处?

心,飞转到古镇老宅——清幽陆巷,

亭台楼阁,古色古香!

道路、牌楼,到处展示着明清时代的文化长卷,

彰显着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昨天!

幽井、古木,历史长河记录着它们的幽怨与悲凉,

激励着中华儿女展翅飞翔!

心,飘舞到天然氧吧——雨花胜境,

绿树苍翠,橘红飘香!

远似红霞,近似火云,满眼一片金光,

红中透黄,黄中渗金,金秋的喜悦乐在心。

光照叶,叶遮影,树影婆娑扰我心,

鸟立枝梢望长空,与我同心欲孤行!

心,停留于“江南女子”——湖光塔影,

杨柳依依映于水,花红朵朵相伴随。

迷蒙空灵,深沉典贵,

蒙眬在雨雾,俏丽在浓阴,

飘零的树叶犹如金色蝴蝶,

飞到湖面,撩拨起圈圈涟漪。

心,萦绕于“江南志士”——太湖水乡,

怡然波光粼粼,轻拂沙鸥点点。

雄浑壮阔,排山倒海,

咆哮胆怯者,心仪豪爽人,

隐隐的青山恍若铁色兽脊,

影射绿水中,激荡起层层波涛。

迎着凉爽的秋风,迈开轻快的脚步。

走,我们一起去郊游!

山坡、公路,到处回荡着红领巾们的欢声笑语,

激扬的心啊,你在何处?

诗意十足的语言,只有一气呵成的真情流露,才能铸就如此佳作。

背诵多了,也会背出些语感,学生做阅读理解也更得心应手,语文的课堂也就少了许多愁眉苦脸,多了些许欢乐,这也是一个意外收获。

三、 读书,培养写作的气质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造就儒雅、神韵、气质、魅力。有一位学者阐述语文很到位:“语文要引导学生欣赏文学的美丽。或如长河激浪,奔腾千里;或如高山之瀑,飞流直下;或淋漓尽致,绘形绘色;或鞭辟入里,妙趣横生;如果是抒情,应是欣然忘其形,陶然似已醉;如果是叙事,应是举手投足,皆成文章,一颦一笑,尽在不言;如果是阐理,则应是益人智慧,发人深省。”

引导学生读好书,是个关键。我推荐学生订阅《语文教学与研究》《儿童文学》《意林》《读者》等杂志,那上面常有哲理美文,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就成了我们品评好文章的美妙时光。我自己也买了许多优美经典的散文集,每遇佳作,便迫不及待地与学生分享。学生受我影响也会到处找好文章,于是每堂语文课的前5分钟,就变成了我们的阅读时间,学生轮流上讲台读文章。渐渐的我开始推荐作家,如冰心、刘墉、三毛、余秋雨、赵丽宏、张悦然等等,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就如张爱玲说过:“一天不读书,这一天就算白过。”

去听吧,学生的口中不再是些娱乐八卦新闻了,他们开始引经据典了,开始像一个哲人一样去思考了——

太阳之所以明亮,是因为它把所有的光辉带给了我们;月亮之所以诗意,是因为它在黑暗中照亮墙角摇曳的竹影;水之所以灵动,是因为它的流淌,它的透彻;人类之所以文明,因为他们懂得无尘,无欲,无私,无隐。

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史益鲜作文中的一段话。好读书、读好书,让学生的精神世界随年龄一起增长,造就不凡的气质,写就深厚的文章。

四、 随笔,养成写作的习惯

朱永新市长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倡导“师生共写随笔”。他的“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感、所思均可入文,坚持十年”的“成功保险公司”,给我随意松散的人生开了一扇窗。

是啊,一天下来,分分秒秒经历着人、事,对不少东西有着自己的想法,我们都有表达的需要,所以一有机会就会和朋友喋喋不休,何不每晚写随笔,整理一下心绪。于是我和学生约定一起写随笔,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有一个要求:要写对人事、文章或一句话的看法,要有个性鲜明的见解、观点。我们互相监督,到现在为止也积累了不少对人生的思考。

现在在作文课上,经常是学生在纸上行云流水的“沙沙”声和我在键盘上节奏鲜明的“嗒嗒”声相互和鸣。

记得第一次学生写议论文,写得实在不尽如人意。于是我就提笔写了《小议“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下面是这篇文章的节选: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成功人士给我们借鉴。周恩来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久久回荡在课堂,中华在他的扶持下,在断壁颓垣中屹然挺立。鲁迅决意学好医学,摘掉“东亚病夫”的耻辱帽,中国人在他的笔尖找回了精神和灵魂。陈涉的“鸿鹄之志”令他在绝境中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动摇了秦王暴政的根基,开创了农民起义的先河。

不用再多举例子了,每个人都应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摸索前行,早日为自己树立“鸿鹄之志”,照亮前面的旅程。

像静水流深的淡泊是幸福,像雄鹰搏击长空是另一番激情的人生,用“鸿鹄之志”来为自己的人生增色吧!

那也是我毕业之后事隔多年才提笔写的一篇完整的文章,文笔不免有些生涩,拿出来和学生一起阅读的时候有点不好意思,当学生投来赞许又稍带崇拜的眼神,那对我真是最好的奖赏。我对学生说:“这是我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读来流畅、自然,即使没有华丽的语言亦能打动人。其实,你们每个人都能写好,就看有没有用心。如果有必要的话,请再写一篇发自内心的文章。”结果当然比第一次好很多。

我还经常将学生的文章和我的文章进行比较,生不必不如师,师未必贤于生,有几个有才气的学生,暗地里跟我较着劲,作文有了长足的进步。唯有教师善读善写,才能引导学生善读善写。让我们为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而努力吧。

在作文教学这条崎岖坎坷却布满芬芳雏菊的小径上,我的探索永不停歇!始终相信总有一天,我一回头,身后的雏菊一片绚烂!

上一篇:数控加工技术复习题(压缩版)答案下一篇:风险告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