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行走的乐趣作文

2024-06-22

独立行走的乐趣作文(共9篇)

篇1:独立行走的乐趣作文

享受行走的乐趣散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快走,旁人知坐车之乐,而我却偏爱行走之乐。

我是对健身房有非常抵触感的人,不是因为办健身卡所需要的开支费用,而是不喜欢乘着电梯下楼然后再打的到一个四周皆窗的闭塞空间里去挥汗如雨,关键还没有阳光没有新鲜空气,对比在健身房的小喧闹我更喜欢在小区附近的小路上安静地行走,我个人偏爱快走,就是见到熟人来不及打招呼的那种速度,每当走累了就放慢速度散散步。一双舒适的鞋子,一段美好的声音或音乐便可以让我开始恣意独享那份畅快与自由,深深地爱上快走,因为快走可以使人在工作与懒散,存在与作为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如果坐车飞驰而过经过一个地方,人大多对景色是无感的,所以只有行走时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的静美风景。

我行走的小路边有一条河,河面随着季节与天气而变幻着,在阳光灿烂的时候,粼粼河面闪动着银光;在阴天的时候河面一片墨绿色,夏天雨水量大,河水都清澈见底,妖娆的水草像在跳舞清晰可见。天蓝的时候,河面则映出清澈透明的湛蓝色,心情也豁然开朗,在晨雾最大的时候,河面一片朦胧像一潭幽静的仙境。夏日的晨曦里有一丝舒适的微凉,东方的太阳披着一身金光缓缓升起,浸满金光的河面在一阵微风中像华丽的绸缎闪着耀眼的光芒。行走在安静的小路上,看暖阳透过疏密有致的树干倾泻而下,撒在沾满露水的青草叶上,叶子上那露水便像一颗颗水钻格外通透莹亮。偶尔停下脚步看路边那一场缠绵的蝶恋花像看人间那难舍难分的爱情,喜欢随手拍下感觉静美的风景。

每一次的行走都好像是一次观光旅游,寒来暑往季节交替,看路两旁的风景日日翻新愉悦感也日日刷新。行走时思绪完全放空,似乎什么都不曾记起却又什么都那么深刻不曾忘记,在丰富的安静里快走,汗水渐渐淋漓思维也开始变得清澈,浑身感到前所未有的轻盈,很喜欢一句歌词:“一个人的狂欢,一群人的孤单”,是的,只要内心是丰富充盈的一个人也很狂欢。每次一个多小时的行走后便觉浑身舒畅,双腿略有微微的肿胀感,身体里沸腾着快乐的多巴胺总能激发来一天的好心情。

行走不单单是强身健体可以去除掉肠胃里的油腻感那么简单,更是享受独处的.极好方式,行走之乐,最终不过是放慢了生活的节奏,体会那种过于匆忙时无法获得的安宁。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多时候人是活在喧嚣里挣扎在浮躁里,噪音太多很难冷静下来思考一些问题,更谈不上梳理思绪反躬自省。看路边那一株株不卑不亢的小草,春绿夏茂秋黄冬枯,其生命力是人类所远远不及的,相比之下人类不过只有春夏秋冬这四季,走过便无法再轮回,人一生都在行走中,我们所过的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都在向人生的终点靠拢,因此不管我们是不是用脚在走,我们也不过都在行走之中。有个广告语说得极好:“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有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我们千万别把生命当作一个匆匆赶去、急于到达的目的地,且让我们缓一缓脚步,去享受一下行走之乐。

篇2:让学生品味作文成功的乐趣

一、放低标准, 美文精句人人有

学生成绩有差异, 写作能力有高低。要按较高的标准来看, 有的学生可能无一可取之文, 无一能展示之句。但教师不必把标准定得那么高。只要有一个方面可以肯定, 就可以拿出来展示。有言外之意的可以指出它的丰富含义, 无言外之意的可以肯定它直率真挚;用上了修辞手法的可以称赞乐观语言的艺术, 没用上修辞手法的可以肯定其质朴、自然的美。为了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写作成功的乐趣, 增强练好写作的信心, 对部分暂时写不出精美文章的学生不必求全责备, 择其有一优点可谈的文章、句子展示, 并不会影响全班的水准。暂时放低标准是为了以后恢复标准, 并且是让原来的后进者也跟上团队, 何乐而不为呢?

二、不求完整, 是文是句都共赏

让学生体验写作成功之乐, 范围可以放大。课堂作文可以, 课外练笔可以, 整篇作文可以, 片段句子也可以。成功片段的展示、优美句子的展示, 作用不一定亚于整篇文章。因为对于后进学生来说, 要写好整篇文章难度很大, 而写好片段或句子则较为容易;再者, 片段的展示、句子的展示, 所需时间更少, 版面更少, 更自由, 可以见缝插针, 持之以恒, 且同时展示的作者更多, 可以激励更多的人。例如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之后, 我特意在“佳作共赏”栏上开辟了一个“佳句集锦”小栏, 不仅收集了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作文中的优美语句, 而且具体指导一些写作能力差的学生写出了比较优美的句子, 插入其中, 张贴出来, 对全班同学都起到了激励作用。

三、个别辅导, 由扶到放有台阶

对于实在找不到其“作品”的学生, 还有一个补救的办法, 那就是“临时抱佛脚”, 通过个别辅导协助其结出果实。甚至可以是提供一些选择方案, 只留下最后一两个流程给学生。因为这样的学生确实是盼望这种几近“越俎代庖”的辅导。所以开始不妨这样做做, 以后再逐步减少指导的步骤, 由包到扶, 由扶到放, 最后实现自己走路。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 这种方法也可以适时、少量用之。就是说, 有时得加大指导的力度, 如对其自认不错的作品大施刀斧, 大动手术, 改得“面目全非”。这样有利于学生看到不足, 认清差距, 克服自满情绪, 更加踏实地投入练习。

四、多种展台, 增加兴趣萌信心

篇3:在行走中发现生活的乐趣

很多人对帐篷的重量极为关心,谁都希望能背个轻巧的“房子”出去,但是我不建议一味的追求轻,在南方或许可以,但北方的夏天实在是太短了。

顶级的四季帐应该有通风窗,外面有雨罩,里面有拉锁,保证在任何天气条件下都可以拉开通风。这些通风窗应开在帐篷的上部,这样暖湿的空气容易散出。基本上,内、外帐帐门上的拉链都应是双向拉链,这样可以在门的上部,而不是下面,留个缝隙,便于暖湿空气散出,又不会使冷空气直接吹到宿营者。

确保外帐尽量接近地面,用地钉将外帐上的所有尼龙扣环固定在地上,其另一端经尼龙扣或维可牢尼龙搭扣穿在帐杆下面。应将帐顶上的尼龙绳系紧,起到加固帐杆,增强稳定性的作用。

在大风天气下,帐篷的外形严重影响着它的稳定性。应该避免太高、帐壁垂直的帐篷,因为其阻力太大,而选择流线形的帐篷。

多数新驴对帐篷一味要求轻、小、便宜,这其实是盲目的。很多人觉得铝杆帐篷比玻璃钢杆的轻,其实一顶帐篷的重量并不取决于它用的是什么帐杆,同样的双玻璃钢杆帐篷换成铝合金杆后,大概只能轻150克左右,很多玻璃钢杆帐篷也可以做得很轻。铝合金杆真正的优势在于它的耐用性,玻璃钢杆在使用频繁的时候会断裂,帐篷无法搭建,在低温的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而铝合金杆除了弯曲以外,正常使用基本不会断裂,铝合金杆的整体性也比玻璃钢杆要好。

铝合金杆帐篷比玻璃钢杆的贵,但不是遥不可及,最近有很多铝合金杆帐篷出现对于驴友们来说,是个福音。

如何选择帐篷的大小应该不是什么问题了,需要个人空间的,就选择单人帐;想和爱人一起体验户外的,就买双人帐;想和家人、朋友一起出去的,就买3—4人帐。但要记住,帐篷不仅是装入,还要装你的其它物品,所以要留出足够的空间。很多帐篷是有门厅的,但大小和数量不同,最好在购买的时候把物品需要的空间考虑进去。

帐篷要做得很轻,就得在材料上做妥协,比如本来要用尼龙布的地方用纱网,用210t的地方用190t,这样直接导致保温性下降。所以,采购的时候要问问自己:这么轻的帐篷适合我的使用环境吗?

悠派直撑式电动车顶帐篷

收起时长2150MM,宽1270MM,高290MM,整体呈流线型,架在车顶可以降低风阻,整体来说还比较美观。

1 帐篷前后端各有1个和2个蝴蝶锁扣,这样的设计锁扣不易松动,比较安全。

2 帐篷底部有两条铝合金凹槽。在使用时需要通过前端转动摇杆,带动链条,使车顶帐篷两端的交叉支杆升起和降落从而打开和收起帐篷。

3 如果车顶帐篷安装在越野车顶,完成这个工作需要一定的身高,看来打开和收起帐篷还是由男士来做比较好。

篇4: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乐趣

那么,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情况呢?我觉得, 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写作的素材应当源于生活

可现在的学生却忙于繁重的学业, 生活圈子狭窄, 基本上每天只能处于“家庭——学校”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的轨迹中, “源头”往往单调枯燥, 写起作文来, 学生也就常常捉襟见肘, 视作文为难事这也就不奇怪了。

二.学生的视野应当放宽

很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定下了各种框子:这个可以写, 那个不可以写;这样写才能得高分, 那样就脱离了“三基本”的要求。好像这样的作文点拨很有道理, 也似乎给学生的作文加上不少“保险丝”。其实这样的点拨反而使学生的作文成了“批量生产、统一型号”的产品。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模仿范文, 视野受到束缚, 从某种程度上讲, 这样的仿写也可能是邯郸学步, 到头来既学不了别人, 也成不了自己。所以, 这样的作文指导对于有创新思想的学生来讲, 无疑是捆住了他们的手脚, 影响他们写作积极性的发挥。

三.教师的分解还欠明朗

实际教学中, 教师的指导往往没有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 更未真正把握学生的写作心理;本着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循着自己的思路, 大谈特谈自己会如何写, 或蜻蜓点水或隔靴搔痒的进行审题、立意、构思、行文等作文的一般要求的说教, 要么以名家名篇为模本要求大多数学生借鉴仿照。其实, 这样的指导也只是在想当然中进行, 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定距离。所以, 难以真正的触动学生。

四.要改进传统的评价方法

传统的作文的评价形式主要有两种:老师的精细批改和一个分数或等第。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如此, 学生能不厌倦吗?甚至, 有时老师辛辛苦苦批改好的作文, 学生连看都不看。另外, 许多老师批改作文时, 经常注重学生的单篇作文, 没有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有的学生以前一直写得不好, 这次他费了心思去写, 虽然还不怎么样, 但若比以前有进步, 老师就应该给予一个合理的评价, 否则会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引起学生对写作的反感, 以至于视作文为难事。

以上是造成学生视作文为难事的几点主要原因。许多学生不喜欢写作文, 一到作文课就如临大敌。于是, 越写不好就越怕, 越怕便越写不好, 这样恶性循环下去, 作文便成了他们心头一个挥之不去的“痛”。所以, 为改变目前学生写作时的畏难情绪, 我们有必要为学生的作文插上快乐的翅膀。

为此,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帮学生提高作文的乐趣。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习惯

张志公先生说过:“现在的学生对作文有两种不好的态度和习惯, 一是怕作文, 至少是不爱作文;一是写文章马虎草率, 不严肃, 不细心。”为改变这种现象, 首先, 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因作文带来的厌恶和恐惧感, 取而代之的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作文作文的最终目的, 就是把自己想要说的话以最简明、最有吸引力的句子表达出来, 让别人明白甚至产生共鸣。生硬而平淡无奇的文字读起来肯定索然无味。所以, 教学生作文, 应当教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作文, 而不是消极的应付。其次, 语文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 这样也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他们严肃的对待作文, 改变其马虎草率的态度和习惯。

二.让学生享受创作的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 (1) “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对那些写组素材不够而又每天行走在“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忙碌的学生来说, 让他们抽出时间去领略自然风光, 感受人间的亲情和友情, 思考生活中虽然很小却很有意义的人和事等, 都很有必要。这样, 学生在写作时才可能不作无病呻吟, 才可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东西, 这种对生活本身的再现, 会让学生感到以“吾手书吾心”的自然和痛快。

三.让学生感受到心灵解放的快乐

(2) 马克思曾经说过:“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宝藏, 你们并不要求玫瑰和紫罗兰散发同样的芳香, 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最丰富的东西——精神, 只有一种存在形式呢?”语文教师应该解放学生被束缚的心灵, 放开学生被捆绑的手脚, 让他们充分享受自由写作的快乐, 对于学生自己的思想, 老师既不要武断的排斥, 也不要强硬的扼杀, 更多鼓励学生写自己, 尊重他们的写作个性, 把写作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己, 使他们在写自己的时候感到释放心灵的快乐。

四.让学生在鼓励中得到精神的愉悦

喻旭初老师说过:“快乐作文的前提之一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每个人都会有自我实现的愿望, 都希望自己被他人认可。被别人认可的人会更加独立自信, 性格会更加开朗思维品质会更具创造性。在作文教学中, 老师应该真诚地赏识, 积极地认可学生作文中的优点,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有一种胜任感和成就感。在这样的评价下, 学生自然就会感受到写作带给自己的精神愉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要采用多鼓励少批评的做法, 在批阅作文时要不吝赞美之词, 多找亮点, 少用挑剔的眼光, 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受到赏识的学生就会变得自信, 变得有写作欲望。

总之, 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去进行写作, 是一项有乐趣的事情。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 鼓励学生, 让他们用自己的笔, 抒自己的情, 发表一己之见。这样, 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成为快乐的一项工作, 学生才能改变厌写怕写的状况, 从而找到写作的乐趣。

摘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可学生却往往找不到写作的快乐。因此, 作文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的乐趣。

篇5:ECCO 让行走成为乐趣

Karl Toosbuy也是第一个认识到鞋业需要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产业,于是他购买和开发高科技的自动化机械,并尝试将生产线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以维持竞争力。在管理Ecco品牌的过程中,他一直坚持设定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改善,以坚定的决心和承诺实现目标,这也逐渐演变成了ECCO的品牌精神。

爱步 (Ecco) 鞋之所以能使行走成为舒适的乐趣,其制作的核心技术功不可没。正常人每天大约迈出15000步,每走一步我们的脚跟都要承受两倍于体重的压力;人脚每天排出约200毫升汗液。人体每只脚由26块骨头、20块肌肉、112条韧带组成,如果要他们正常替人体工作,就必须经常活动。Karl所追求“即使在混凝路上行走,感觉也好像是走在草地上”的鞋,因此相当重视鞋材料的选用。ECCO从1986年开始自行生产皮革,每年可生产4500万平方英尺的蓝湿皮和27.8万平方英尺的皮革,是世界五大皮革生产商之一。

ECCO的制作原料十分考究,对皮革进行细致的鞣革处理,让鞋内里吸湿透气,在外底和中底使用PU和TPU材料确保鞋子的减震性能。这两种材料的品质较其他材料轻,因此ECCO鞋品的重量也相应得到了减轻。它选用独特的PU“聚氨酯”材料制作鞋底,这种材料集柔软性、耐磨性、韧性、防滑、重量轻等特点于一身。PU的使用使得ECCO的鞋的重量只是普通鞋的一半,加上选用最高级别的成品牛皮,使ECCO产品达到鞋类轻软舒适的新境界。ECCO具有其他鞋类无法比拟的减震性能,大部分的鞋有独特的减震器装置(Shock Point),它可以将每一次脚部落地时地面对足跟部位的冲击力全部吸收,从而有效地起到保护人的膝关节、髋关节、颈关节以及大脑的作用。由于这一特点,ECCO在1996年被美国足病医学协会(APMA)评为脚膝不适者推荐的鞋类品牌。ECCO真正使脚得到了“呼吸”,做到这一点这并不容易。首先它选用了高科技产品Gore-Tex面料制作鞋的内衬,使ECCO鞋具有以下的特性"透气、防寒、并且完全防水"。这种面料的应用同时使得ECCO鞋适于各类恶劣的野外。所有制鞋零件包括生皮原材料都要经过严格测试,除了现今既有的国际标准规范,ECCO还会定期聘请测试人员在真实生活中试穿产品一段时间,以验证鞋子的舒适度、外观变化和持久度,如请农夫试穿户外鞋,请上班族试穿正装鞋。从设计到生产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策划和监测,保证做到控制并管理整个制鞋过程的每一个步骤。

从早年的小鞋厂到如今资金达到2.5亿丹麦克朗(约4400万美金)的跨国型鞋企,无论是南美的阿拉斯加或南亚岛国印尼均买得到ECCO鞋。ECCO的产品90%出口到世界各地销售,主要市场为德国、日本、美国、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荷兰、英国和俄国,占ECCO75%的销售份额;不断开发中的新市场还包括了亚欧、加拿大、波兰以及中东地区。ECCO拥有超过17000名来自世界各地50多个国家的员工,丹麦总部的员工就来自20多个不同的国家,堪称一个跨国经营集团,民族、文化、语言和背景融合的大企业---ECCO Family。员工的多元化间接提供了多样性的文化,使ECCO拥有确保以员工和产品作为企业核心的企业文化。

篇6:独立行走的乐趣作文

关键词:节日,资源,写作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不仅影响了学校教学, 也影响到了校外教育。在校外的写作活动中, 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 结合传统假日开展写作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生活的乐趣, 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写作, 更在写作活动中感悟生活。

一、设计原则:立足实践, 提升素养

1.增强情趣性

实践活动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 贴近学生的生活, 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 增强活动的情趣性,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体现在内容要新奇、有趣, 活动的形式也要突出趣味性, 要有生活气息。

2.把握综合性

实践活动主要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要把语文学习融入到活动中, 把写字、词语、积累句子、阅读和习作等方面的练习紧密结合, 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3.体现实践性

在实践活动中, 要让学生直接接触写作材料, 通过观察、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实践活动来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 让他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学习的规律。

4.突出自主性

实践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 整个教学过程要让学生主动参加, 自主解决活动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让学生始终居于主体地位, 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 在生活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中自主学习, 从而有所体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5.落实操作性

组织好实践活动关键在于制订可操作性的教学设计, 所设计的活动必须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 绝不是只有几个“人才”来表演, 多数人在看“戏”, 要真正地让每一位学生亲历研究、展示的过程, 一起“活”起来、“动”起来。通过操作性强的实践活动, 让每位学生都收获成功的喜悦。

二、主题选择: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1.做足节日文化

在春假、秋假中, 包含了许多节日, 这些节日文化资源可以充分利用, 让学生在感受浓厚的节日欢乐气氛的同时, 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熏陶和感染, 体验到写作活动的快乐,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如下表)

节日类型节日名称节日时间开展活动现代节日劳动节5月1日劳动者之歌儿童节6月1日我们的节日国庆节10月1日共和国之恋传统节日清明4月4日或5日缅怀先人立夏5月5日或6日走进立夏端午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话民俗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月到中秋分外明重阳农历九月初九向老年人献礼冬至12月21日或22日漫长冬至夜国外引入节日母亲节5月份第二个星期天献给母亲的歌。

2.挖掘地方资源

地方资源包括各地区的节日庆典、文艺活动、民间工艺、民间习俗等, 是学生生活的有机部分, 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的文化生活。如杭城秋假, 恰逢杭州西博会, 就可以引导参加各种活动, 如动漫节皮影周, 原创动漫展等。杭州市东园小学就因地制宜开展了“争做品质少年, 共享七彩童年”的系列活动, 有“共建共享品质生活, 少先队员献言献策”、“品质少年大家评”、“亮眼睛搜品质生活”、“多彩动漫大家画”等, 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怀, 感受无比美好、幸福的童年生活。

3.享受自然风光

春假, 一个让孩子们徜徉在春天里尽情享受春光的假期, 大自然将一个最丰富和生动的课堂展示在他们面前。可以让我们的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认识课本以外的世界, 开展“我爱春天”“找春天”等活动, 让更多的笑声回响在和煦的春风里。

三、活动组织:精心设计、把握流程

1.起始阶段 (放假前)

教师要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开展“龙门廉洁故事”活动前, 我声情并茂地说:“同学们, 我们的家乡龙门古镇历史悠久, 人文资源丰厚。一直为后人所敬仰的清官廉吏有许多, 现在龙门古镇将申报浙江省第一批廉洁文化建设基地, 到时, 游客将可以在游览龙门时感受‘龙门孙氏廉洁文化’的丰富文化内涵。作为古镇的后代,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这一次申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同时我也讲了几个廉洁故事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让学生说说在假期中怎样开展好活动, 学生也提了不少好的建议。

2.实施阶段 (假期中)

在实施过程中, 学生围绕主题根据活动提示, 去发现、去钻研、去查阅资料, 广泛涉猎与这一主题有关的各方面知识。这种具有挑战性的作业, 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兴趣的驱使下, 他们或自己动手实践, 或去查阅资料, 或去向有关专家请教, 或去找同学相互探讨, 以便实实在在地完成作文。

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必须的, 教师在活动中要给学生授之以渔, 导之以法, 要当学生的参谋, 及时指导、点拨, 帮学生明确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3.展示阶段 (返校后)

假期结束返校后, 一定要进行写作, 然后展示汇报。可以是口语交际式“说作文”的, 让学生谈谈感受;可以是文字汇报式的, 如摘记、作文、调查报告等;还可以是艺术汇报式的, 如手抄报、贺卡、小册子、表演故事等。例如在《龙门廉洁故事》展示课上, 第一组的同学讲了孙濡的故事, 还表演了孙濡的事迹, 让同学们再一次走进了历史;第二组的同学朗读的是他们写的作文和创作的孙氏宗祠长廊部分的导游词;第三组的同学做了两张手抄报, 引来了同学的啧啧称赞;第四组的同学讲述了他们采集的《新龙门廉洁故事》, 讲述了新时代龙门人的廉政故事。

结合传统假日开展作文教学实践活动的成功给予了我们一个启示:只要我们教师处处留心, 只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 写作实践活动的教学资源随手可得, 学生也必定能够在写作实践活动中得到写作能力的提高、文学素养的提升, 对生活有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最终对学生的学习和人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谢长林.观察激情创新.中学文科教学》2000, (12) .

[2]陈光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福建教育, 2000, (4) .

[3]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修订稿) .2004.

篇7:独立行走的蓝牙营销

最近,以涂鸦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嬉哈服装品牌红犀牛在德国街头搞了一次另类营销,就是借助蓝牙技术,让过往行人用自己的手机在一个显示屏上现场“涂鸦”。这是一次非常有创意的蓝牙手机营销活动,充分利用了蓝牙技术的互动性,通过受众参与,让人们对企业的品牌精神进行直观体验。

蓝牙技术的出现,让手机变成了真正独立的广告媒体——手机户外媒体。蓝牙技术的出现还催生了一个营销概念——靠近营销,也有人直接称之为蓝牙营销。

整个营销过程就是:以蓝牙技术为依托,在室内或室外布置一系列安装有特殊控制系统的蓝牙设备,通过这些设备自动搜索覆盖范围内(目前多在100米以内)的蓝牙终端(手机、PDA、PC等),而后询问用户是否愿意开启蓝牙功能并接收一个广告文件,经过允许后方可向用户发送数据信息。同时,蓝牙设备也可以和所有蓝牙终端进行信息互动,如点播下载、蓝牙投票等。

相对于常见的手机广告,如短信,蓝牙技术让手机作为广告载体具有了独立行走的能力。在特定空间内进行明确的受众覆盖,从而在户外空间里发挥獨特的传播优势。不过,在蓝牙手机广告发展过程中,其所面临的挑战同样值得关注。

“精准传播”难觅“隐形”人群

由于大部分手机都支持蓝牙技术,使得蓝牙手机广告一开始就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广告主可以通过受众细分,最大程度上锁定和影响最具消费力的受众群。

精准传播是蓝牙手机广告的一大卖点。通过特定场所的空间划分,蓝牙手机广告可以轻松找到客户的目标消费者。在商场里面,可以通过蓝牙基站自动发送折扣优惠券、各类现场评选、抽奖、竞猜活动等信息给顾客;在展会上,可以把参展商的位置图、产品说明、联系方式等信息发送给参观者;在餐饮、休闲、娱乐等场所则可以把每日菜单、优惠券发送至附近的手机用户。

理论上,蓝牙手机广告是真正的“贴身”传播,可以在充分了解消费群体的情况下发送广告信息,可以在受众年龄、性别、职业、消费习惯等方面进行细分,从而避免一般短信广告的盲目性。把有用的信息提供给需要的人,这是精准营销的基本精神。蓝牙手机广告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

但是,现在蓝牙手机广告面临的主要挑战也正是受众缺失。潜在受众不等于现实受众,眼前受众同样无法等同于真实受众。一方面,目前配备蓝牙设备的手机用户还有限,而经常使用蓝牙功能的用户更是有限。这样一来,大量潜在用户短期内还无法转化成现实用户;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大量用户的蓝牙设备常处于关闭状态,屏蔽了外来信息。结果,大量手机用户就像“隐形人”,虽然出现在“案发现场”,却如同无感知能力的影子,无法被激活。

“绅士传播”遭遇受众排斥

最令蓝牙手机广告商们引以为豪的是,蓝牙手机营销是一种“绅士”营销。蓝牙技术的出现在手机广告发送和避免骚扰间找到了平衡点。

在发布形式上,蓝牙手机广告避免了传统手机广告广泛撒网的粗放型传播模式。只有消费者到了特定场所,才会被手机广告“关照”到,不至于让消费者半夜三更还会收到关于高息贷款、地下钱庄之类的骚扰信息。

其次,蓝牙手机广告在进入个人空间之前会非常“礼貌”地征询手机主人的意见:“Yes”或“No”。只有被选择“Yes”,广告沟通才能正式展开。可以说,蓝牙手机广告的出现,缓解了手机用户与手机广告之间的矛盾,让手机用户找到了被尊重的感觉。这是手机营销的一大进步。

但是,垃圾信息给整个手机营销业所带来的伤害短期无法根除。一旦有陌生短信出现,手机用户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又一条垃圾短信”,接着就是习惯性删除。目前,受众对蓝牙手机广告还缺乏认识,还没有完全接受;此外,在形式上,蓝牙手机广告并没有与传统手机广告进行有效区分。这两点直接导致蓝牙手机广告成为垃圾短信营销的受害者。

所以,蓝牙手机广告有必要一开始就与传统手机广告划清界线。除了在传播对象上尽量精确外,还要在传播形式有所革新。比如,在信息中尽量早出现广告主的名称以增强信源的可信性,而在显示的信息中,内容尽量具体化,以便用户顺利接受。此外,就是避免信息重复,不要对已拒绝接收的用户短期内反复发送征询信息,而对已接受过信息的用户同样不要再重复发送。否则,与骚扰无异。

相对而言,传统广告只能进行口头的人际传播,难免信息失真,而蓝牙技术却可以保证受众将广告快速、完整地转发给其他部落成员。以手机为载体的人际传播无疑是蓝牙手机广告的延伸。

然而,当蓝牙技术的保密性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时,拒用(至少是慎用)蓝牙成为广大用户规避风险的第一反应。此外,手机病毒不再是恐怖传说,已开始出现在一些手机上,其速度甚至超出一般电脑病毒,而蓝牙又是病毒传播的帮凶。于是,一个便捷用户的新技术却因安全问题而遭受质疑和零落。

“号码数据库”慎防营销陷阱

形成“号码数据库”是蓝牙手机营销的一个附加收获。这是因为,在蓝牙手机广告传播过程中,蓝牙基站能够提供详细的数据监测报告,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用户数据库,如时间戳、搜索到的用户数、发送成功的用户数以及拒绝接受的用户数等。此外,还可以通过系统记录用户的手机号码和行为反应,跟踪记录客户消费信息。

但是,在具体使用这些数据库时,保持适度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因为,这种数据信息是在没有经过用户同意或知晓的情况下采集的。如果不当或过度使用这些数据库,会造成用户反感和不信任,提高对蓝牙信息服务的警惕性。最终,必将伤害到蓝牙手机广告业。

蓝牙手机营销所建立的数据库最大特点就是数据的空间性。在某一特定空间里所收集的手机号码,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消费行为的规律性。所以,通过基站网络对这些号码数据进行跟踪,再加上后期深度处理,这些数据库可以为客户的广告投放提供良好的区域参考,如受众数量和质量,投放品类、投放时机,投放形式等。这种数据库营销最好是仅限于区域性蓝牙手机营销。

有效互动遭遇创意缺位

新技术本身并不会产生创意,关键在于对新技术的创造性运用。就像蓝牙手机广告,第一次使用蓝牙技术进行营销,或许会因为它的新颖性而广受关注,就像任何新媒体刚问世一样。这可以说是一种媒介创意。然而,在商业化开发以后,商业运营中的模式化操作,却会成为新技术个性化使用的障碍。

所以,虽然蓝牙手机广告具有良好的互动功能,能让蓝牙手机成为一个开放性平台,为受众参与传播提供无限可能,但却会因为疏于创意而让它毫无特色,失去本色和优势。毕竟,广告传播也是一种艺术性创作活动,创意永远有效。

总之,充分研究蓝牙手机广告的使用规律和技巧,是广告人必须给予重视的。否则,再好的技术也会很快淹没在纷繁的媒体世界里,随波逐流,无所作为。

篇8:独立行走的乐趣作文

“这个学期很快就要过去了, 除了我们在习作中已经写的那些内容, 大家心里可能还有很多想写而没有写的内容。这次习作就让我们自由表达。可以结合本组课文的学习, 写一写听别人或给别人讲故事的情景, 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编个寓言或童话, 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梦想或希望, 可以把自己关注的人和事写进习作……总之, 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自由地表达自己想写的内容。在习作前, 先认真想一想, 自己最想写什么。写的时候, 要把内容写清楚, 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八)

“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次习作。这次习作不限定内容、范围, 无论是见闻、感受还是想象, 只要是自己想写的内容都可以写。在写之前, 先想清楚自己要写什么, 再回忆一下这学期学了哪些表达方法, 并试着把一些方法运用到这次习作中。习作内容要具体, 感情要真实, 语句要通顺, 最好不少于400字。写完以后读一读, 有不满意的地方认真改一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八)

像这类习作要求在语文实验教科书中, 占有一定的分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由作文”。这种自由作文的出现, 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的要求。在课程总目标中, 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在实施建议中, 提出这样的教学建议:“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 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少写命题作文”。由此可见, “自由作文”正是顺应了课程标准的习作理念而鼎新面世的应然样式, 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的一种重要的基本样式。

我们可以从“自由作文”这种样式中提取出哪些“自由”的要素呢?

其一, 选材自由。自由作文没有规定内容和范围, 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可以自定内容自由表达, 无“扣题”之限制, 无“离题”之顾虑。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习作中充分彰显个性, 驱驰想象, 释放心灵, 自鸣天籁。

其二, 立意自由。没有规定学生所写的习作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说明什么样的观点。是俗是雅, 是是是非, 是主流价值观还是非主流价值观, 学生可以做非常个性化的自我判断与独立思考, 而不是已被内定好了的公共判断。只要能明确具体、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可以了。

其三, 表达形式自由。“表达形式”就是“怎样写”的问题。自由作文对表达形式没有规定, 不做限制。怎么写, 给学生自由, 不用那些如何开头、结尾、铺垫、过渡、呼应等等技法之类的东西去束缚他们, 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写成故事, 可以写成诗歌, 可以是叙事写人, 也可以是说明介绍, 可以是调查报告、日记、顺口溜……总之, 可以用任何形式来写最想写的内容、最想表达的情感。

其四, 语言自由。自由作文拒绝陈词滥调、鹦鹉学舌、生搬硬套, 提倡代己立言, 言为心声, 鼓励创意表达。生活化的通俗俚语、网络流行的时尚语言、个性化的鲜活话语、经典的美文佳句、书面化的规范语言……只要文从字顺, 能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都是可以包容和接纳的。这样自由的语言会给习作者带来极大的表达创意与快意。

其五, 拟题自由。学生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给自己所写的内容定取一个题目, 无论题目是平实还是新奇, 只要“名能副实”, 都是可以认同和接受的。这样习作顺应习作者的思路, 也顺应习作的规律与特点。

既然是“自由作文”彰显“自由”, 那还要不要有教师统一的“规则”指导呢?我们不妨先来回放一下“自由作文”课堂教学出现的几种现象:

1.自由“裸奔”。在一些自由作文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是片面地强调这次作文没有任何限制,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想怎样写就怎样写, 不作任何引导, 没有对话互动, 抛弃规则, 让学生直奔“自由”而去。这样的“裸教”, 学生虽然拥有了足够的自由, 但却往往因为大脑“库存”得不到激活, 思维枯窘、没有表达欲望而陷入无所适从、举步维艰的“皱眉头、啃笔头”困境。

2.规则“搜索”。因为是自由作文, 写什么内容都行, 所以相应的表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在班级授课的背景下, 教师顾及全体学生可能出现的表达形式而做统一的指导, 有其应然性和实然性。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常常要做一番全面的规则“搜索”:如果写人, 要注意突出人物的外貌特点和性格特征;如果写事, 要注意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详略要得当;如果写想象, 要注意根据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如果写应用文, 要注意它们的格式;如果写诗歌, 要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适当的联想……诸如此类的所谓“规则”架空式“回放”, 非但不能激活学生表达内需, 反而让学生感觉到处处有樊篱, 时时有框套, 进退维谷, 障碍重重。这样回到传统作文教学的老路上去, 学生又怎能自由舒展自己的心灵与语言?

3.画虎“类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为没有统一切实的规则指导, 为数不少的学生习作出现内容空洞、语言干瘪, 或东拉西扯、不知所云, 或粗俗另类、少儿不宜;有的学生则干脆以旧充新, 把过去写的作文搬套过来以应“作业”之需, 敷衍了事。这样“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现象, 在自由作文的习作中屡见不鲜。

从以上的现象中, 我们不难得出这样肯定的答案:自由作文也是需要教师统一的“规则”指导和师生的对话互动的。

也就是说, 我们强调自主写作、乐于表达, 并不一概否认、排斥必要的指导或暗示。应该说, 越是自主和宽松, 越是要加强科学有效的规则指导, 但同时又要注意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强调习作技巧、方法方面的知识, 只是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 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强调“精要有用”, 我认为就是要从学生习作的实践中出发, 适当地渗透一些最基本的写作方法, 而不是以章法、技巧、范文分析模仿来统领习作课堂, 使学生的“自由”名存实亡, 没有立足之地。

那么自由作文的教学如何在“自由”与“规则”中行走呢?

一、激活内需, 激发表达欲望

自由作文虽不限制写什么、怎么写, 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束缚学生就有表达内需, 就会乐于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自由作文教学的课堂上要对学生做必要的“库存激活”, 为学生指明方向, 铆足全力从内容入手, 拓宽学生习作的思路。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一个个与学生生活相似但又是虚拟的情境, 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过程中或唤醒已有生活的经验, 或感受体验当下的生活与活动, 或想象展望未来创编情景……让他们在互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更深的感受、更多的启发, 以拉动他们“陈述思想、表示愿望、加强交流、表达情感、承诺义务、宣布结论”等等的需求, 激发他们自主表达的欲望。这无痕的习作表达内需的激活, 应是自由作文课堂教学首要的“潜规则”。

二、关注生成, 渗透表达方法

自由作文, 技能与方法不是主要的, 但并不等于没有或不需要学习表达的技能与方法, 还是有规则需要学习, 需要教师指导的。如在取材上, “自由表达”不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说到哪”, 而是要围绕一个意思来组织材料, 进行具体通顺的表述。在构思上, “放飞想象”也不等于可以胡思乱想, 瞎编胡造, 要根据事物自身的特点进行大胆而又合理的创生。再如“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并不意味着不加选择、不分主次、无遮无拦;“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不是意味着拒绝合理的引用, 以及使用积累的美词佳句等语言材料……而所有这些规则都不是僵化的教条, 它鲜活地存在于学生的习作实践过程中, 也就是说, 这些表达方法是不能架空地进行传授的, 应在互动对话过程中、在学生习作实践中适时有机地进行渗透, 让学生在具体的习作实践中体会感悟“规则”对于作文的表达效果, 让他们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三、对话互补, 分享写作成果

自由作文在让学生自主表达的基础上, 尤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因为作前或作中指导过多会束缚学生的思路而使作文无法“自由”起来, 所以作后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互动评议, 在对话中互补是寓“规则”指导于学生具体习作的极其有效的、也是必要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课堂习作上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 和他们进行互动对话:或发现典型, 或找出共性问题, 或提出增、删、改、换等建议, 使习作互评成为分享、互补, 互相促进、共同提升的有效手段。当然在此过程中, 我们提倡习作的个性化评价, 尊重孩子的自由习作, 聚焦习作中的亮点, 使学生在欣赏、分享、关注、建议、修改中收获习作成功的信心, 收获习作精要的知识, 收获习作表达交流的快乐, 不断提高写作的能力。

篇9:侯瀚如:行走世界的独立策展人

侯瀚如最为出色的工作是独立策展,他在移居法国之后不久开始进行独立策展试验,每个月邀请一位艺术家到他的住所做展览,经过13个月的尝试,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并逐步以独立策展人的身份受到行内关注。至今,他策划了超过50个展览,在长长的策展履历中可以发现不少国际级重要展览,如策划第十届里昂双年展“日常奇观”(2009年)、第十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不仅是可能,而且是必要的——全球战争时代的乐观主义”(2007年)等。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1997年和小汉斯策划了名为“移动中的城市”展览,该展览历时3年,分别在7个国家(奥地利、法国、美国、丹麦、英国、泰国、芬兰)展出,世界上有超过140位艺术家参与了这个展览。该展览对传统的展览模式提出了挑战,将艺术与现代城市生活沟通起来,打破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引进建筑、社会学、电影等诸方面的因素。独立策展人是一项独特而艰难的职业,需要高度综合的能力,包括与展览各方协商,对艺术理论的掌握,对各种艺术机构模式的熟悉,还需要熟练的写作能力。目前看来没几个人可以像侯瀚如这样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在刚刚结束的“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上,由侯瀚如策划的“如何收藏亚洲当代艺术”论坛,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美术馆馆长和收藏家,讨论亚洲当代艺术的收藏状况,在本次的访谈中,我们有机会了解到这位成功的独立策展人如何看待当代艺术中的几个核心问题:当代艺术是什么,它在社会中的位置,对公众的意义,当代艺术机构的社会责任和自身发展模式是什么,以及如何应对高速变化的社会发展等。而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是收藏当代艺术的关键。

《收藏·拍卖》:您有着丰富的当代艺术策展经验,在您看来,当代艺术是什么?或者说您在策划当代艺术展览过程中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侯瀚如:我认为当代艺术在整个社会中,而不仅仅在艺术界、文化界中都是最有实验性的一个领域,尽管当代艺术有很多样的形式,但归根结底它可以想象与测试这个世界各种新的可能性,它反映个人如何去看各种各样的问题,是社会文化、政治实验的地方。我在工作中关心的不仅是艺术的审美问题,而更多是艺术如何与社会变化发生关系,如何透过对艺术语言的探讨来试验新的可能性,我尤其关心当代艺术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变化关系。

《收藏·拍卖》:在您的英文著作《在中间地带》中,尤其关注视觉艺术与全球化、现代性、城市流变等问题之间的关系,这是否意味着当代艺术的发生与上述的关键词密切相关?

侯瀚如:一定是的。其实每个人关注的问题不一样,艺术是有很多样的可能性,每个人的背景、爱好等都决定了他寻求的重点有所不同,因为我生长在中国,经历了“文革”到20世纪80年代的变化,然后到国外生活,开始思考关于全球化问题。我思考的角度主要有两个,一是前面提到的城市化,二是文化的多元性、文化的混合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身份变化,通过这种变化寻求新的可能,达到自我解放的可能性。这是我一直以来做策展、写作和研究的基础。

《收藏·拍卖》:您刚才谈到艺术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亚洲城市相对欧洲或者美国来说的自身变化更加剧烈和不稳定,这提供给艺术家更多创作的空间和可能性,您说的这个问题在亚洲艺术家身上是否更具代表性?

侯瀚如:亚洲艺术家在城市化这个问题上的创作表现是很突出的,就拿我们熟悉的“大尾象”来说,他们很多作品就是表达了和城市空间、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比如林一林的作品有一种表演性。除了你说的原因,还有一方面是因为在亚洲并没形成像西方一样完整的艺术机构、市场体系,所以有很多艺术家就是直接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创作,和城市空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其实在西方已经有很多艺术家做过这方面的实验,但亚洲近20年的高速变化使这一现象在亚洲的规模更为可观。

《收藏·拍卖》:所以您在做很多展览的时候都会首先从城市本身开始思考?

侯瀚如:是的,艺术家如何和城市发生关系,这个关系首先是空间性的关系,一个作品的产生是和城市的物质条件、空间结构和文化条件密切相关的,所以我的很多展览都不是将艺术家的现成作品拿过来,而是请艺术家到现场创作。其实艺术的传统物质性在当代有了很大的改变。

《收藏·拍卖》:如何理解艺术的传统物质性?

侯瀚如:例如过去我们认为艺术品就是一张画,一件雕塑,是一种物质、产品,但我所强调的是一种过程,即艺术品如何在文化语境中的物质化形成过程,而作品出来的时候并不是一个结束,而是她生命的开始,这是一个让艺术品可以获得不同意义的新阶段。所以我说作品不是一件死的物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生长过程。

《收藏·拍卖》:您强调作品是一个生长的过程,我们看到当代艺术的形式现在是越来越趋向多元,为什么绘画在当代艺术中的比例会越来越少?

侯瀚如:现在很多人把绘画当作艺术的代名词,其实艺术本身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而没有十分清晰的门类划分,实际上绘画在西方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才变成一种独立的形式。绘画作为现代性的象征符号,它表明艺术成为一个广义上的消费品的可能性,即一种可被拥有的东西(possession)。这点和很多社会因素有关,尤其是资产阶级(bourgeoisie)的形成——当个人财产和社会地位发生直接关系的时候,人们会把更多文化的东西变为私人拥有的物品,绘画、雕塑也在这时候获得了新的地位。在现代,一方面绘画变得更为发达,另一方面越来越多人开始考虑总体艺术(total art)的问题,即艺术不仅仅是一件作品,还可以是一个方案、舞台、过程等等。这代表了社会的一种新的乌托邦想象模型,在早期的前卫艺术中已经有很多这样的探讨,例如俄国的构成主义,德国的包豪斯等;到了当代,艺术有了新的发展,艺术更注重观念和话语(discourse),这样的变化导致我们需要超出传统的分类,当然今天还有很多艺术家从事绘画,但绘画本身的意义已经产生很大变化。当代艺术家也需要认识到这种变化,如果艺术家对艺术发展历史没有理论上的兴趣,那他们和匠人、手工艺人就没多大区别。

《收藏·拍卖》:从公众的角度看,当代艺术是可以给人们带来什么?当代艺术的意义在哪里?

侯瀚如:太多了,首先是艺术审美经验上的变

化,正如我前面说,当代艺术是社会、文化变化的实验场所,如果我们想知道世界在经历着怎样的变化,当代艺术可能是最有机会触碰到这个问题的其中一个方式。

《收藏·拍卖》:在上海当代的“如何收藏亚洲当代艺术”论坛中,您邀请了世界各地的美术馆负责人谈关于亚洲当代艺术收藏,请问是什么情况让您开始关注当代艺术的收藏?

侯瀚如:其实策展人不仅仅是策划展览,还是一个总体的工作,包括关于艺术机构思考。我关注的是,如何才能形成一个有意义的当代艺术机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收藏。当代艺术的收藏不仅仅是美术馆的问题,而是艺术在社会上的地位,艺术作为公共文化记忆的载体,如何发挥作用,如何保存,艺术的社会功用等关键问题。其实,这些年我所做的展览,大部分都涉及到如何为一个当代艺术机构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你也许会记得我在广州三年展上进行过各种实验,包括珠三角实验室、自我组织,这不仅仅是创作作品的问题,带出来的还有如何形成一个新的艺术机构系统这类问题。

我组织“如何收藏亚洲当代艺术”这个论坛,是因为看到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变成一个很不正常的市场商品,当代艺术越来越多地变成一种纯粹私人性的东西,很多作品已经没机会被更多的观众看到,这对公众和艺术家来说都不公平。上海当代是一个博览会,一个做买卖的地方,所以我借此机会提出一个议题:在做艺术生意的同时有没有考虑过公众性,在亚洲艺术市场越来越发达,但同时艺术品也越来越私人化的情况下,公众如何才可以和艺术继续维持正常的关系,公共机构如何形成有历史价值的收藏。其实归根到底,我讨论的还是一个艺术机构如何在社会中发生作用的问题。

《收藏·拍卖》:在您的观察中,中国近几年当代艺术收藏的状况如何?公共机构包括美术馆、博物馆对当代艺术的收藏体系与国外相比较,差距在哪里?私人藏家收藏当代艺术的情况又是怎样?

侯瀚如:其实这也是我办“如何收藏亚洲当代艺术”论坛的目的之一,如果你有机会看到论坛的内容,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美术馆的不同模式,那里都有中国可以借鉴的地方。在美国社会大多数美术馆都是属于私人机构,所谓私人机构不是说属于私人拥有,而是指不由国家投资,他们由自己的董事会管理,集合社会资源去投资建造。

其实中国也开始慢慢有私人的或民营的美术馆出现,像我现在在上海做展览的外滩美术馆也是一个私人美术馆。它们本身很新,没有太多的积累,也不会有很多负担,所以会有更多实验的机会。但同时我们都看到中国的私人或民营美术馆并没有形成体系,地位不清晰,尤其是在法律方面没有保障。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在中国,政治和商业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其实中国无论是公共机构还是私人机构,很大程度都是由政治决定的,真正的非盈利的私人或民营机构是难以生存的,走到现在这一步,其实已经和社会改革的问题相关,例如政府如何保证私人财产,这是一个政策的问题,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改革就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收藏·拍卖》:您对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前景是否乐观?

侯瀚如:乐观是必须的,我们也需要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情。很简单,与私人财产直接相关的是土地问题,该问题以钉子户抗拆迁为高潮出现之后政府迫于社会压力会制订一些相关的法律,而这里面有些内容和现行宪法内容却是有矛盾的。这样的临时l生和自相矛盾的办法有没有解决问题呢?我认为还是有的,首先是形成了社会讨论,其次是在一定程度上给各方面有权势的利益集团压力,最终结果是以暴力的方式解决还是以协商的方式解决,利益应该如何重新分配?如果我们追究下去会发现问题已经涉及到社会变革的底线,如果不打破这个瓶颈,永远走不出去。中国社会很多方面已经到达一个临界点,艺术机构面临的问题也是,如果没有新的政策出来,做出来的东西就没有系统和长远的保障。

《收藏·拍卖》:关于新媒体艺术的收藏必然会面对一些困难,当代艺术收藏上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如何收藏影像、装置、观念作品等等,目前有什么好的经验借鉴吗?

侯瀚如:我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当代艺术机构的确面临着种种挑战,比如有些作品只是一个计划,没有实体,每次展出的时候都需要重新做,这要艺术机构形成一种新的知识结构或者工作方式,需要经验,和应变能力。其实中国面对并不只是技术问题,最重要的还是为什么要建立一个艺术机构的问题,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关于本体理论的问题,还有就是机构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如果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其他的技术问题我相信是很容易解决的。

《收藏·拍卖》:现在有不少藏家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当代艺术的收藏上,但对于作品的学术价值不一定有判断力,会跟着市场的大潮走,在您看来一个健康的收藏心态是怎样的?您个人对藏家有什么意见?

上一篇:有关除夕之夜作文900字汇总下一篇:事业单位职员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