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活动课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2024-06-12

作文活动课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精选10篇)

篇1:作文活动课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手指玩偶”活动式作文教学设计与实践反思

“手指玩偶”活动式作文教学设计与实践反思 浙江省海盐县石泉小学 杨土良 □教学设计思路 一、重新认识作文教学的功能。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说话、作文都是为了与人交流思想感情。传统的作文教学旨在写好“应试文”,只重视“操笔为文”,轻视口语训练,学生处于“应命作文”的被动地位,脱离了语言交际的生活实际,也违背了写作的一般心理过程。我们认为,作文教学应适应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频繁的信息交流和书面交际活动的需要,注重作文的实用价值,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写作对象和目的,树立“因需要而学习语言表达”的观念,激发语言表达的动机,并逐步意识到自己的说话、作文都是有用的,有社会价值的。“手指玩偶”活动单元,手指玩偶制作活动是为了帮助玩偶小猴找回他的玩偶朋友;写手指玩偶制作说明书是为了把自己学到的成功方法和经验告诉自己的朋友,让朋友照样子去做也获得成功;演玩偶中的故事,通过学生喜爱的活动,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表达,感受快乐;创编玩偶中的童话,让更多的人热爱大自然,分享自己创作的欢欣。这样的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同他们的社会交往活动直接相关,不仅使学生感到学习表达是生活的需要,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而且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促使他们积极地学习语言表达。 二、力求构建作文教学新布局。 要真正适应现代社会,实现作文教学的根本改革,就必须摒弃单一的记叙文的训练体系,探索和建立以实用为宗旨的新的`多种文体的作文训练体系。立足社会的需要、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学习语言表达的规律,坚持以实用为宗旨,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构建新的作文训练体系,并非意味排斥记叙文体,相反,仍然以记叙文体为主,使它与说明、应用等实用文体有机结合。 1、从内容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游戏活动、自我表现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出发,选择内容,确定单元形成系列。“手指玩偶”单元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制作手指玩偶,写手指玩偶制作说明,进行说明文体的训练;第二课时演玩偶故事,编玩偶童话,进行创编童话训练。 2、以活动为中心:每堂课以活动为中心,以交际为手段,在语言交际的实 -1- 践活动中学习语言表达,在有生活感受后进行说、写训练。写玩偶制作说明,创 编玩偶童话,都是在做、说的基础上写作,促使口头、书面语言协调发展。 三、努力探索作文教学新路径。 强调在语言交际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表达,学习作文,必须努力探索活动式作文教学新路径。 1、学校中作文的“用”,多半是假设性的“用”,要创设一种语言交际的情境,激发学生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手指玩偶”活动设计中,一开始就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个荒凉的沙漠环境,一个孤独、悲伤、无助的玩偶形象,虽不是真实的生活,却是生活的真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活动式作文新路径,就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作文教学资源,优化学习环境,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新路子。“手指玩偶”就是与小制作活动结合,让学生动手操作,做中练说,做中练写,说写结合,学思结合,广泛参与学习全过程。 3、开展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拓宽作文的内容、形式、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学作文,用作文,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形成“大作文”的教学环境。“手指玩偶”活动中的创编、表演玩偶中的童话,开拓了学生生活,丰富了作文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还可以安排写信的练习,呼吁社会保护环境,关爱生命。 4、倡习作分享,师生共同评改。在学生完成作文草稿或誊清后,为他们提供机会,寻找作文伙伴,相互修改,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扩大读者群,产生相应的“社会”效应,满足学生实现自我,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 □教学实践过程 活动目标: 1. 通过制作手指玩偶,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言语表达的兴趣; 2. 进行说明文体训练,把制作好处说明白,把制作方法、过程写清楚; 3. 在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活动主体: 四年级学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猴玩偶、投影片、正方形白纸、水彩笔等。 -2-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多媒体演示(或玩偶小猴在实物投影仪上表演)情境: 〔荒山,乱石,黄土,风沙。玩偶小猴孤独地跋涉,发现了同学们,伤心地独白〕又有这么多的人,哼,你们人类毁了我们的森林,毁了我们的家园……哎,小兔,小象,小熊

[1][2]

篇2:作文活动课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健康教学活动的实践与反思

随着幼教事业的不断发展,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省根据不同地域和城乡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模式,真可谓百花齐放。教育模式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改革。武汉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了《新世纪幼儿园主体探究课程》,它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武汉市幼儿园课程纲要(试行)》倡导的教育思想和指出的教育要求。此教材以儿童为主体,帮助儿童提高探究活动能力,将探究活动引向正确的方向,使其在有效的探究活动中获得发展。同时,此教材还指导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从儿童的视野来观察和捕捉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创造性地开展主体探究活动。因此,我园组织老师们进行学习、探究和实践。

篇3:作文活动课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活动单 ”设计的思路是先以 “单 ”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学 ,这样就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 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效率. 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活动单”的时候一定不能太难,要让学生有能力自习, 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一些较困难的内容可以在课堂上以不同形式给出, 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就像一个相声演员一样,要在恰当的时间抖出“包袱”. 我在这节课上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一、学习目标: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坐标运算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明确自己自学所要完成的任务.

二、活动方案

活动一:

问题:平面内点M可以用坐标___表示,那平面上的向量也能用坐标来表示吗?

1.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 分别取与x轴、y轴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i,j作为基底, 对于平面的向量a,由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可知,有且只有一对有序实数x,y, 使___成立. 我们把有序实数对____称作向量a的坐标,记作____.

i的坐标为___,j的坐标为___,|a| =___.

2.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已知a = (x1,y1),b = (x2,y2),实数 λ,那么:

本次活动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课本自学掌握向量坐标及运算的定义. 对于以上问题学生可以从课本中轻松得到答案, 但是学生是不是真正理解向量坐标及运算的含义呢? 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1)点坐标和向量坐标有哪些异同点 ?

(2)通过向量坐标可以确定向量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吗? (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请学生上黑板画一画)

(3)对于向量减法和模的坐标运算能给出推导方法吗? (课本已经给出了加法的推导方法,这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向量的坐标运算与前面所讲的几何运算的关系,理解坐标只是向量的另一种语言,其运算的本质是一致的).

(4)为什么要引入向量的坐标 ? 它和前面所讲的向量几何表示法和运算方法相比有什么优势?

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性及建构性的内容我们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和具体的实例去检验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学生在自学中得到的认知可能是浅层次、不深刻的,通过讨论和展示使认知得到提升,困惑的问题得到解决. 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做到学生能解决的坚决不讲,只要在小组的展示过程中适时给出点评以及理论上的总结与归纳即可,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突出了重点,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活动二:

1. 已知O是坐标原点, 点A在第一象限,∠x OA = 30°,求向量的坐标.

2.已知A(-1,3),B(1,-3),C(4,1),D(3,4),求向量的坐标.

这两个题目均是课本例题,在“活动单”的编写过程中只是修改了一些数字,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学能初步解决这一类问题. 从学生作答的情况看还是比较好的, 课堂上对于解答的过程可以不再赘述. 但是对于出现的问题要明确指出,例如书写表达的规范等.

对于此类问题更高层次的要求我设计了一组变式教学供学生研究讨论,对于第一题追加变式:

对于第二题追加:

变式2:判断四边形ABCD的形状.

变式3: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求D的坐标.

(1)λ 为何值时 ,P在x轴上 ? P在第二象限 ?

(2)四边形OABP能否成为平行四边形 ? 若能 ,求出相应的 λ 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给学生时间作答并分小组讨论,展示结果.

在学生初步解决一个简单问题以后,变式的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思维,也给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的素材. 学生在变式的引导下, 可以形成对一类问题一般性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精彩甚至意想不到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地展示,我想这也是课堂的魅力所在吧.

三、反思与小结

让各小组总结并相互补充,老师点评并归纳,让全体学生清楚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解决了什么问题,有哪些注意点.

四、检测与反馈

给出一定时间检测学习情况,出现问题及时订正.

以上是我在处理“活动单”上的一些具体做法. 我认为要上好一节“活动单”的课有一些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些环节的处理过程中也会有一些问题和困惑, 在这里和大家探讨:

(1) “ 活动单 ” 是先学后教的模式 , 所以学生在 “ 活动单 ”的使用上显得尤为重要. “活动单”将教学的主动权让给了学生,那么学生是否主动地学习就变得极为重要,所以一定要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高质量地完成“活动单”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试想,如果“活动单”是学生仓促完成甚至抄袭的,那么后面的各个环节也就无从谈起了,课堂只能变得低效甚至无效. 那么怎么处理好这样环节呢? 我认为首先“活动单”的编写一定要合理,不能设置一些高难度的 问题, 要让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完成. 其次老师的监管一定要到位, 课前一定要对学生的完成情况有所了解. 再次要对后进学生及时给予帮助. 当然这也是我认为“活动单”较难把握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对一些自觉性较差的学生,无疑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

(2)课堂活动的实效性. 课堂的讨论必须是高效的 ,什么该讨论,讨论什么内容,讨论的时间必须有明确的要求. 所以上课之前教师必须有充足的准备,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参与,实时地监管,确保活动有序高效. 当然,人是有个性的,怎么确保每名学生都主动展示? 对于一些喜欢独立思考,或者没有能力参与讨论的学生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 这样的学习对他们公平吗? 这也考验了一个教师的能力与智慧.

篇4:作文活动课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教师: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打动了你。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学会生存”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板书:学会生存,自我保护)。看到这八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很多学生就会结合去年的交通安全班会内容及加强自我保护等方面安全知识教育活动畅所欲言。

二、情景铺垫,即景训练,发挥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要达到活动的要求,需要在入境、入情、入理的气氛中来训练,这是辅助学习技能、锻炼写作的方法。只有让学生全身心沉浸在作文活动中,从头至尾始终保持兴趣与热情,才能倾吐真情实感,才能畅所欲言聊话题。我们在有关课程中,可以一定的画面情境作铺垫,进入情境体验。我设计主题为“救死扶伤为他人,学会保健为自己”的活动,再现“学生摔伤骨折”“突然晕倒”等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以尝试实践的行为来表达所思所感,学生的写作技能、语言、思维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训练。

三、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打下写好作文的基础

教学中还必须在扩大、加深和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唱主角,积极参与,让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禀赋。让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我结合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我校进行的防地震疏散演习,再叫学生们重温了一下经过,他们有步骤地拿书包、捂脑袋、钻桌子。把学生作为训练项目的主角,作文用语栩栩如生。

四、说与听相结合,为写好作文提供保障

作文活动课还得注重学生的说与听,我叫学生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遇到、听到或从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要求其他学生在别的学生说时从中了解到自我保护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然后共同讨论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只要言之有序,言之成理,都能得到认同。经过长期的训练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更有利于书面语言能力的表达。

五、畅所欲言,好作文划上完美句号

作文活动课,就是通过开展课堂说、听、演、写的活动,训练与作文相关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写就是一节完美的作文活动课的最终表现形式。因此,我试图让学生们打开思路,畅所欲言写最想写的事情。通过正确引导,让学生写出自己最想写出的东西。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的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活动就是真正的源泉。◆(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泉江小学)

篇5:作文活动课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宁波东方外国语学校

黄育稼

刚到跸驻初中就接到一学生递来的纸条,纸条上这样写道:“尊敬的黄老师:欢迎您能到我们学校来,也很荣幸您能给我们这些农村孩子上课,只是很可惜不是我们班,然而我们全班同学还是衷心地希望您也能给我们二(乙)班上课。二(乙)班全同学敬上”。这使我好感动,由于我在下午12时50分得赶到溪口中学为其他教师拍录像,没法给他们上课。课余与二(乙)班全体学生进行了交流,面对一双双真切的渴求知识的眼神,我感到非常愧疚与激动,设法留下电话号码与E-mail,期望在今后能进一步相互学习与交流。的确,山区学生学习条件相对较差,但他们勤奋好学,渴求知识,更需要帮助和指导。本次送教下乡活动使自己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我们只有积极学习、不断进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名师送教下乡活动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既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程,又有助于教师的自身成长。我们要积极响应与参与,认真准备,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奉化的教育事业出一份力。

透过热热闹闹的形式,我们应关注课堂的实质——一节课下来究竟让学生学到了什么?他们是怎么样学到的?我还能不能有别的办法让学生学得更好?

本节课以起重机的设计与制作为载体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动手和创造制作成高质量的起重机模型,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选出组长,组长统筹安排,组内人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起重机的设计与制作。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探索活动过程(课前两周布置,分发课题实施情况表和课题研究成果表等表格,在跸驻初中程建辉老师帮助下落实完成)

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翻阅书籍和报刊、上网等形式搜集有关起重机的资料,对起重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论证、设计、交流活动过程(设计画图在课前完成)

以小组为单位对课题进行论证,合作完成对起重机的设计,画出草图,探讨工艺过程,寻找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对收集到的资料和设计方案进行交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创作灵感。

3、制作活动过程

教师进行基本技法的讲解,作必要的指导和巡视,各小组按计划分工完成各项工作,最后组装、美化。通过对起重机的制作,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亲身体验制作乐趣的过程。

4、评价、拓展活动过程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品展示,向其他同学介绍本组作品的功能、特色及创造性,向同学介绍制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中有什么收获、体会 和感受?本课题研究的最大特色是什么?与同学分享成功的快乐。

在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如怎样吊起更重的物体?要方便地实现吊起与放下应如何设计?如何改变起重机的结构与功能?懂得创新的方法,能设计并制作更多的符合科学性、合理性的起重机,同时探索传动装置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通过起重机的设计与制作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与创造能力,了解常见的传动种类及特点,了解蜗杆传动的组成及特点,理解自锁特性及应用。通过设计与制作起重机模型,了解一般机器的各组成部分及作用;学会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思路,进行技术思维与技术训练,掌握制作的工艺过程。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及体验生活和学习所带来的快乐,体验劳动的可贵和创造的愉悦,形成良好的习惯。

让学生观察起重机的材料与零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起重机的设计与制作方案。把构思设计介绍给同学,取长补短,发现问题可及时补救和更正。通过探索及交流活动,认识了起重机和传动装置,同时,初步设计出起重机制作方案。先设计好,想好制作的步骤,胸有成竹后再动手。

课堂中着重学习了材料的拼、切、割、锉、磨、粘等技术,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明确实际动手能力实际上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应用性为一体的过程,从而启发注重拓宽视野,创新设计的思路。

通过学生的设计与制作,激发学生学习劳技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劳技的兴趣,也帮助学生在创造性思维上进行建构,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发展。通过制作,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索起重机设计与制作活动中,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信科学的科学态度,以及客观、求真、探索、合作竞争的科学精神。通过展评交流,培养学生具有质量意识,通过对作品的赏析、陶冶情趣,美化生活的目的。

本节课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开发。美中不足的是,由于电脑与移动投影的安装,上课推迟了近十分钟,加上工具不够和小组合作中分工不够明确,因而未完成制作。如果不延迟,分工再细化些,每小组可以完成一到二个起重机模型的制作。

要求课后继续完成主题活动,制作起重机模型,并填写《课题实施情况表》、《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在班内进行交流和评价。活动结束后上交活动成果(包括资料文稿、设计草图、模型、作品、成果报告等)。

篇6:关于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反思

一、激发学生兴趣,做好充分准备,是开展好课外实践活动的关键。例如,我在教学“开展科技知识介绍会”的实践活动时,以神州五、六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的激动场景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走进高速发展的科技信息中,收集大量的科技知识,这样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科技信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自己从大量的书籍、网络信息中找到“最新机器人”、“未来电脑”、“未来航天飞船”等大量有趣的科技信息资料。学生汇报时兴趣盎然,振振有词,听的同学也惊奇万分,赞叹不已。这样他们便有了学好科学的动力,有了畅想未来的欲望。

二、给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既动手,也动脑,要想做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例如,我在教学“制作书签时”,学生照着方法回家做了,但许多同学都失败了,我询问了许多同学失败的原因。后来,我亲自尝试,总结经验,把方法再一次教给学生,并用“失败乃成功之母”等语言激励学生,后来,学生经过反复实践、总结经验,终于展现了一张又一张五颜六色、精美的书签。学生在写作中说;“制作书签不仅让我懂得了‘失败乃成功之母’的真正含义,还让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乐趣,今后我还要用智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创造出更多美好的东西来呢!”这就是孩子们从实践中得到的启示,从实践活动中得到的能力,从实践活动中具有的精神。

三、教师要作好实践活动的评选与总结工作。活动开展结束后,教师应采用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肯定学生的成绩,让他们有成就感,让他们付出的劳动得到更多的赞赏,从而树立自信心,争取下次做得更出色。这样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才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篇7: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反思

一、活动课题的产生

10月12日两个学生把楼道里的安全疏散指示牌给弄坏了,我对两名学生进行了教育,并请了学生家长来商谈公物赔偿问题。家长说:“这东西有个啥用啊,不就是个灯吗”。由家长的一句话我想到了农村居民的消防安全问题,于是决定就此问题开展一次实践活动。活动的主题就是:我们是小小消防员

二、活动目标

1、增强孩子们的消防安全意识,增长消防安全知识

2、了解当前农村消防安全现状,农民对消防安全的认识

3、学生汇报实践成果,教师归纳总结,同村委会共同制定消防安全措施

4、锻炼孩子们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三、活动准备

1、和学校领导协商活动安排,由校领导和学校周边四个村的村委会联系,得到村委会的支持。联系的村有(姚夏寨、大夏寨、后野营、安夏寨)校领导协调教师积极参与,2、制定出活动方案:定于周五下午进行实践活动,学生分四组,每组六人,由一名家长和一名教师带队到所在村进行调查,周一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3、准备调查问卷:a、村民们是怎样防火的,b、你所调查的村委会在消防安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c、村民们了解基本的安全防火知识吗,d、你所调查的村还存在哪些消防安全隐患。

4、查找消防安全资料,给学生们讲解消防安全知识,便于孩子在活动中发现问题

5、学校同家长沟通,共同做好后勤工作,确保孩子们活动中的安全。

四、活动过程:

1.启动活动:10月14日下午3点,学生、教师和家长在学校门口集合,然后按小组分别到四个村进行活动。活动时间两个半小时。

2.各小组先在所到村观察外部环境,查看消防通道,查找消防隐患

3.各小组到村委会了解村委会在消防安全方面采取的措施。

4.各小组入户调查村民们家中的消防安全情况。

5.调查了解结束,学生由家长接回家中,学生整理调查结果。

五、活动成果

10月17日周一,我组织学生一起汇总调查结果,对学生的调查成果进行归纳总结,解决学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1.成果归纳:村民们消防灭火基本上就是用水,不会使用灭火器,电路着火、油料着火、柴草着火不能区别对待。存在的安全隐患,柴草秸秆乱堆乱放,靠近房屋。部分村民家中用电线路老化,存在乱接线现象。村内没有消防水源,消防通道不畅通,部分地方消防车过不去。村委会对村民防火的安全教育不够。老百姓的防火安全意识淡薄。其中比较严重的是,大夏寨村街道狭窄,街道上有沙堆、砖跺,消防车辆无法顺利通行。后野营村村口有固定式限高路障,消防车无法通行

2.针对这次实践活动的结果,我同村委会取得了联系,决定由学校搜集整理防火安全教育材料提供给村委会,村委会利用广播进行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改善消防安全环境。

3.这次活动孩子们既了解了当前村民防火安全情况,又加深安全防火意识,掌握了基本的防火知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五、活动反思:

1.对这次实践活动的回顾与分析:这次活动准备的比较成功,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学生在活动中能够互相配合,合作完成调查。学生们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了,增长了消防安全知识,同村民们的沟通更加大方自然。学校的前期准备充分,后勤保障有力。

2.存在的问题:活动虽然很成功,但是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问题。A活动时间的安排上考虑不充分,我们安排的是下午3点到5点半,这个时间段村民家中的主要劳动力都去忙于各自的工作,学生调查的人群主要是老人。影响了学生对村民防火意识的判断。

B、活动开展前没有去实地考察一下,这样学生一些疑问我也不能回答,我又去实地查看后才解决孩子们的疑问。C、调查问卷的制定时没有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在做调查时对问卷问题理解不透彻,造成有时曲解被调查人的意思。D、同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不够,学生去做调查,同村民沟通要看语言能力,记录数据要用到科学的统计方法,这些都需要其他相应学科老师的指导,同时学生们通过活动也能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E,活动资料的搜集没有让学生参与,影响了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

3.问题的解决: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觉得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活动主题后,要充分考虑活动需要的时间以及活动需要调查的人群年龄结构。

(2)活动前教师要根据主题,有针对性的做一下实地考察,了解对活动有利方面和影响活动的因素。

(3)制定调查问卷充分考虑孩子的理解能力,教师要提前给学生们讲解清楚,让孩子们能够理解还要在进行调查时正确表达意思。

(4)活动开展前寻求个学科帮助,对活动中的问题分类,各科教师提前指导。

(5)活动准备阶段资料的搜集工作要让孩子们参与,他们可以到图书馆查资料,也可以到网络教室查资料,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学生们可以做的很好。

篇8:作文活动课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案例一】早上的集体游戏项目之一是占圈拍球, 呼啦圈放在地上, 幼儿站在圈内进行定点拍球。很多幼儿拍球速度快而且数量多, 但我发现妞妞每次练习时都很犹豫, 用生怯的眼神看着我。当我发现她的胆怯进行指导之后, 她仍紧紧地抓着衣服, 站在原地。我请旁边的小朋友出来给她做了示范, 到最后她模仿式地拍了一下, 我鼓励她继续尝试练习。

【分析】内向胆小的妞妞也想与同伴玩耍, 只是显得过于被动。这个运动项目对于她来说是既新奇却害怕尝试的, 她一方面可能是不希望教师看到她表现不好的样子, 另方面有可能是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帮助。对于个别胆小的弱势儿童, 我们要给予特别的关怀与帮助, 也让她的小同伴们伸出援助之手, 互助互乐。虽然现在孩子的能力水平还没有达到全班的总体水平, 但和她自己的横向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的进步是很大的, 而且最主要的是她自己也有了配合教师、努力进步的意识, 这是最令人鼓舞的。

【案例二】我组织孩子们玩“背靠背夹篮球过障碍”的游戏, 要求孩子两两组合, 两个孩子要用背夹住篮球走过障碍物最后到达终点, 但游戏过程中不能用手去碰篮球, 也不能让篮球掉到地上去, 否则返回起点重新来过。游戏快开始了时, 轩轩走到我的身边:“教师, 我没有小伙伴。”轩轩平时爱捣乱, 所以很少有人愿意跟他一起玩。于是, 我对他说:“我跟你一组吧, 我也没有搭档呢!”他开心地笑了。由于身高问题, 在带领轩轩经过障碍物时, 我只能蹲着和他一起过障碍, 因为事先没有约定好, 一不小心就把篮球给弄掉了, 多次练习都失败了。情急之下, 我偷偷地用手护住篮球不让篮球掉到地上, 好不容易完成了一轮游戏。接下来一轮游戏开始了, 轩轩对我说:“教师, 我可以稍微踮起点脚, 你就不用蹲那么低了, 我们横着慢慢地走。”这一次我们很快的到达了终点。轩轩开心地活蹦乱跳了起来。

【分析】这次游戏过程让我有所感慨:没想到平时不受同伴欢迎的轩轩在游戏中积极主动, 还愿意动脑筋, 根本不像平时那个爱捣蛋的轩轩。可能是在平日里我们给予他表现的机会不够, 周围的人对他也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尊重。我想, 教师应该为这样的孩子创设表现的机会, 鼓励同伴与他们主动交往, 也许他们就会减少做一些引人注意的麻烦事, 反而能展示自己的潜能, 锻炼自己的能力。

在指导幼儿开展球类活动时我们应该同时注意:

一、注重游戏性、趣味性

前苏联教育专家阿尔金所说:“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在球类游戏活动中, 应简化规则, 突出球类活动的游戏性, 创设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 让幼儿通过游戏愉悦身心, 在娱乐中创造,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二、注重角色效应、教师要积极的指导和评价

在球类活动中, 教师角色的定位将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 教师是游戏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对于其自身, 先要掌握一些球类运动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技能, 结合幼儿球类游戏的开展, 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孩子。教师不仅可作为一个活动的参与者与幼儿一起游戏, 还可以做一个操作指导者, 指导幼儿正确的行为、合理的讨论, 从而使互动活跃起来, 使活动内容和形式更加饱满。

三、注重设计适合年龄段幼儿的球类活动, 体现个体差异性

幼儿年龄不同, 他们的能力也存在着差异, 所以在组织球类活动时我们要设计符合幼儿的不同层次水平, 有效开展球类活动。如:3~4岁的孩子学习双手拍球、单手拍球、左右手交替拍球、手心、手背拍球、蹲拍球、跪拍球、上下举球、抡球, 四个方向拍球、双手转球等比较简单的基本动作。4~5岁的孩子学习加入踏点步拍球、后撤步拍球、交换位置、边走边拍球等有一定技巧的动作, 5~6岁的孩子经过小班、中班的学习, 已经能熟练地掌握拍球技巧, 这样, 就要加有难度的动作了, 如跨下运球、拍一个球转个圈接着拍、拍双球、传球、夹球跳、拍球钻洞等。针对这些情况, 小班幼儿我们要开展情境化球类活动, 激发幼儿对球类活动的兴趣。如制作卡通形象的布球使其乐意尝试多种滚球、抛接球动作。中大班的孩子则在小班幼儿的基础上技能要求要大一些,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玩球游戏、比赛。特别是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 竞技的形式可以激发孩子的好胜心, 提高孩子的球类技能水平。

四、注重循序渐进, 有效组织

球类活动是一种很好的体育活动, 教师在指导幼儿开展球类游戏时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以一小班年龄阶段的球类活动组织为例:

1. 初级阶段

创设情境, 练习滚球、抱球跑等动作, 激发幼儿对球类的活动的兴趣, 开展如:追小球、和小球宝宝做朋友等活动。

2. 中级阶段:各种玩球动作练习

(1) 练习抛接球的动作———创设情境, 在尝试中不断增加难度, 让幼儿在游戏中抛接纸球, 抛接彩带球, 抛接更小的球如海洋球、乒乓球等。

(2) 练习投篮进筐的动作———如教师手臂做篮筐, 幼儿投篮;两两相对, 一人手臂做篮筐, 一人投篮;设置一定距离, 投篮入篮筐。

(3) 练习使用辅助器械玩球的动作———如提供旧报纸搓卷成的纸棒、羽毛球球拍等器械开展赶小猪的游戏活动;收集可乐罐、饮料瓶, 开展保龄球活动等。

3. 高级阶段:拍球动作的练习

(1) 从简单的动作练起:让幼儿拍一下球将球接住的方式练习, 打好基础。

(2) 通过教师的正确讲解、演示并用图展示玩球的正确方法和姿势。

(3) 充分利用幼儿间的榜样作用,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4)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对于那些能力较弱的幼儿就请家长在家里帮助练习。

(5) 编玩球歌。如拍球歌:“小球跳、跳、跳, 拍球姿势最重要, 双脚分开一脚半, 上身前倾腿微屈, 手拍球, 腕用力, 拍得重跳得高, 拍得轻跳得低, 眼睛看球上下跳, 嘴里数着1、2、3。”

篇9:作文活动课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关键词:小组活动;主体地位;主导作用;合作学习;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53-01

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习过程其实就是研究和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养成用科学方法研究的习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具体感知,慢慢达到理性的认识。在教学活动中,由于注意了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如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活动,学习内容也宽泛多了,经常能开展联系和接触社会实际,在生活中学习和思考。作业形式也丰富多样,如写作、社会调查、网上资源收集等。学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更充足了,学会了"Use English to do things"。我们的学生往往不只是"学会"了,而且"会学"了。我校的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相对薄弱,这是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没有自然的语言使用环境。其次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教学活动中心,以教师讲授知识与基本技巧为主,而学生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参与使用及演示英语的机会,学生在语言上所学的主要是理论方面的知识,而理论知识的获得不应当是语言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面。

小组活动就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不同于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法,也不同于放任学生自由学习的“放羊”式教学方法。它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也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重点施教。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更应该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积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获得“我是学习主人”的体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仪表端庄、精神饱满、表情自然、目光亲切、态度和蔼,举止要大方、得体,语言要纯正、流利,书法要规范、漂亮,板书设计要合理、醒目等。课前,可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用学生能听懂或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故事、一则谚语或由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英语会话、自由演讲、唱英语歌曲等,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前的Warming-up。课堂上更要“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师生配合”,努力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二、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程理念指导下开展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还应该认识到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教学中要了解、把握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挖掘教学情景和素材,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力,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和有话能说,使学生乐学、爱学和会学。

具体教学实践中,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数视野开阔、对时事要闻和社会热点问题颇为敏感,教师可以亲自选取或引导学生收集来自于报刊、广播、因特网等媒体的时事、赛事、时尚和娱乐新闻和信息,并将这些材料带进课堂。这样不仅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还可以让学生迅速接触新的词汇、语言形式和语法结构,体验学以致用的快乐。英语新教材的Warming-up部分通过呈现多幅图片把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英语知识或生活经验相联系,以引出中心话题。教师可以围绕这些话题设计一系列具体的课堂活动,如看图回答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听录音补全句子和合作编对话等等,形成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帮助学生“用语言去学”和“学会用语言”,也为整个单元的后续学习有效地“热身”。

三、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小组活动教学在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的新教学理念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首先,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努力做到师生人格上平等、思想上一致、情感上相通,教师真正能以知、以德、以理服人。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尽可能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得与失。为了适应新教材,应对新课改,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改变过去英语课堂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局面,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变被动的听取和接受为积极的思考和参与,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并逐步减少对学生的控制,让学生自主运用语言。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去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耳朵、眼睛和嘴巴,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实施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保证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能够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在实施课堂评价时,既要避免那种耗时费力且程序繁琐的评价方式,也要避免那种为评价而评价的形式主义。在对课程的研究中不断加入竞争机制,对小组的成绩加以奖励。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勇于探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员之间息息相关,只有全组成员都成功,自己才能成功。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它们更好地认识自身价值,增强学生自尊,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同学间互爱和学生社交能力的不断提高。 对于学生的参与,教师要密切关注、仔细聆听,并对此进一步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恰如其分的评价。同时,也要使学生真正明白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让他们乐于评价他人,乐于接受他人评价,也乐于评价自己。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课堂观察活动与实践的反思范文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研究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场所,它蕴涵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要素。课堂研究正是要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研究,揭示课堂的事实和规律。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它能够为课堂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

第二,课堂情境具有变化迅速,事件发生的同时性、即时性等特点,如果像日常听课那样凭经验而为,这样观察的成效就不大。而现代课堂观察已经成为专门的学问,有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与技术,能够对转瞬即逝的课堂情境作更加细致、深入地记录与研究,这是一般听课所无法做到的。

第三,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教育决策与教育评价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

通过学习,我对课堂观察和实践有了更深的理解。首先,课堂实践观察对教师个人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是教师探究课堂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开展课堂观察首先就要研究被观察的同行及其课堂,提出清晰的观察目的,制作观察量表,还要充分考虑适合自己的观察与记录方式。教师进入现场后,要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运用量表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课堂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这无疑是一项严肃而专业的研究工作,事实上也是一种适合教师实践场景的研究方法。

第二,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是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活动。教师在实践中参与课堂观察要经历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环节,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课前会议是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提供讨论、反思教案的机会,着重解决两个问题:被观察者说课与确定观察点。进入课堂观察环节,观察者根据观察点,选择观察位置,运用量表做好课堂实录。课后会议时,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分享观察收集到的信息,主要完成三项任务:被观察者进行课后反思、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形成几点后续行动的改进建议。

第三,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是一种合作行动。从教师所要经历的活动可以看出,课堂观察不是一个教师所能为的,或者说仅凭一个教师的力量是难以确保课堂观察的质量的,它需要教师间的合作,要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来完成。参与课堂观察的教师(包括被观察者)之间,要基于有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有共享的规则、有互惠的效益等要素构成一个合作共同体。教师借助于合作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促使合作共同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第四,增进专业反省意识。课堂观察为教师提供了反思的有效刺激,课前会议的讨论,课后会议的反馈、反省与评议,足以使观察者、被观察者对于自身原有的专业实践认知与行为之间形成不平衡,进而引发批判、质疑先前行动假设的动机。如果教师持续地开展课堂观察,这种反省行为就会不断得到强化,进而迁移至其他的学校专业活动,扩大反省的范围与对象,提高教师对专业的领悟与反省能力。其次,课堂观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一,通常教师们通过听课或观看录像来观察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取向、教学方式、教材运用、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的导引和提问技巧、教师的观察力和调控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认知表现、学生真实地思维表现、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与非学习行为、教室内外的情境等等。教师参与课堂观察更深的意义是关注、研究与促进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学习是课堂的重要组织部分,教和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管是观察教师,还是学生,最终都是指向学生的学习,由学生的输出结果来检验,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就是为了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因此,教师参与课堂观察所产生的意义是面向学生,以便更高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第二,课堂观察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么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如以学生学习的互动为观察视角,观察学生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怎样的帮助,通过观察实录还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提供分析报告与改进建议,进而影响上课教师关注学生的后续学习行为,使其发生新的变化。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最后,我认为在开展观课活动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明确观课目的,不宜将课堂观察搞成大大小小的“赛课”。“赛课”的情景往往不是真实的,不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教学,这种形式的本身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一定要排除各种功利的干扰,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非考核、分等级,不是褒贬某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而是用相互促进的策略和方法,互相取长补短,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

第二,采取包容的态度,不宜居高临下指责被观察者。由于教师各人的学习经历、人生阅历、教学经历不同,教师对人生、对教师职业、对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培养的思考、规划与计划不同,甚至教师的情感、意志、欲望等都不同,造成了对教学理解和教学行为的许多差异,课堂观察活动中,会因此出现许多的争论和冲突,有时甚至是非常激烈的。遇到这样的情景,应正确处理,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第三,创造和谐人文气氛,反对激进做法。课改的任务是繁复和艰巨的,由于客观的诸多原因,目前教师普遍对课程改革存在各种焦虑的情绪;伴随着急剧变化的时代和生活在教育改革不断加速的环境,教师会产生许多的困惑和恐慌,社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使教师给自身徒添许多的责任。因此,在开展课堂观察活动中,去除繁文缛节,减少教师的精神负担。创造和谐人

一、课堂观察的定义和意义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纪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

(二)课堂观察有何意义?

课堂观察的起点与归宿都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这与传统的听评课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所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得到检验。(现状:很多老师在听课时不会观察学生的活动,上课教师在学生活动是时行为目的性不明确)

其次,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是为了评价教学,而是为了改进课堂学习,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教师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且最有效途径之一。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无论是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再次,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课堂观察是互惠性的,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能受益。课堂观察赋予备课组、教研组新的意义,教师分工合作成为一个合作体。教师基于课堂观察的目标、任务和规则开展专业性的日常观察活动。每个人认领各自的任务,承担相应的职责,规范有序地开展课堂观察的专业活动,避免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趋于业余。合作体的形成与活动的开展营造了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增进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现状:评课时,有的教师只说不好的地方,对好的地方就忽略不说了,这样不利于合作文化的形成)

二、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20个视角)

1.学生学习:关注怎么学或学得怎么样。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交流

2.教师教学:关注怎样教的问题。包括: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

3.课程性质:关注教育学的内容是什么,包括: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

4.课堂文化:关注整个课堂怎么样,具有整体性。包括: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

(上述四个维度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通过课程成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

(一)学生学习观察点举例

●准备 :

△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

△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

●倾听: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

(想一下:自己的课堂中有没有经常重复学生的答案,如果经常这样,就会造成学生不会倾听的坏习惯)

●互动 :

△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讨论1:关于教师提问的互动

▲有的提问有的是指向内部的。■设计得好的指向思维过程的问题,如:马铃薯的沉浮与什么有关?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可以看到蜗牛?这样的问题问下去会激发学生继续探究。■设计得一般的问题式指向结果的如:“马铃薯为什么会浮起来?” ;蜗牛的生活环境是怎么样的?这样的问题问下去后学生会急于找资料寻答案。

▲有的提问是指向外部的(课堂组织起到管理、激励、提醒等的作用)

讨论2:关于学生互动的习惯与情感行为

案例:小组汇报后的其他学生的意见反馈,一个学生说:“你这个方案是不对的,应该„„”汇报小组的学生就很尴尬,有点生气了。另一个学生说:“你们的方案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汇报组的学生就很快的接受了建议。启示:人际交往的行为要作为一个教学目标来进行,但这是教不会的,需要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感悟和体验的。

●自主 :

△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

●达成 :

△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

△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二)教师教学观察点举例

●环节:

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环节、行为、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呈示:怎样讲解?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

△板书怎样呈现的?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关于板书与多媒体的比较:板书有自己的优点:有时候多媒体的呈现太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而板书的速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在后面的环节巩固)

△媒体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是否有效?

△动作(如实验/动作/制作)怎样呈现的?是否规范?是否有效?

●对话 :

△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结构、认知难度、候答时间怎样?是否有效?

(现状:很多教师害怕提问后的停顿,教师常要反复唠叨)

△教师的理答方式和内容如何?有哪些辅助方式?是否有效?

(教师有没有抢学生的话题?积极的理答方式有:追问、激励等。案例:初中生在学习惯性时内容时会有一个“速度越快惯性越大” 的错误前概念,教师的较好理答是“如果„„那么当速度等于零的时候惯性等于多少?”学生就会自己认识到自己认知的错误)

△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

现状1:学生不懂的不问,学生懂的就问

现状2:关于学生的齐声回答问题。为什么要齐声回答?

——简单的、需要强调的知识点经常采用齐声回答,能起到了反馈、巩固、调节气氛等的作用,其中的反馈、巩固的功能是指向内部的,调节气氛是指向外部的。实际上,齐声回答效果最好的是指向外部管理的,而指向内部的齐声回答效果是不好的,那么,你问什么要学生齐声回答?

——建议:齐声回答少一点,把时间节省下来。

●指导:

△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作业)?是否有效?

△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活动、作业)?是否有效?(在学生合作的环节设计上,教师也要备好课,目的要明确)

△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是否有效?

●机智 :

△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为什么?效果怎么样?

△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效果怎么样?

△呈现了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效果怎么样?

△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

(三)课程性质观察点举例

●目标:

△预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习目标的表达是否规范和清晰?

△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在课堂中是否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是否合理?

● 内容:

△教材是如何处理的(增、删、合、立、换)?是否合理?

△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

△是否凸显了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

△容量是否适合该班学生?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实施:预设哪些方法(讲授、讨论、活动、探究、互动)?与学习目标适合度?否体现了本学科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创设了什么样的情境?是否有效?

● 评价:

△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是什么?是否有效?(教学目标设定后,一定要有与目标相匹配的检测,是这一节课的终结性评价)

△是否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相关的评价信息(回答、作业、表情)?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建议)?(大家可以观察研究一下课堂中的教师评价语言)

● 资源:

△预设了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

△预设资源的利用是否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生成了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与学习目标达成的关系怎样?

△向学生推荐了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如何?

(四)课堂文化观察点举例

● 思考

△学习目标是否关注高级认知技能(解释、解决、迁移、综合、评价)?(现在大量的课还停留在记忆和模仿)

△教学是否由问题驱动?问题链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的关系如何?

△怎样指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

△怎样对待或处理学生思考中的错误?学生思考的人数、时间、水平怎样?课堂气氛怎样?

● 民主

△课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是怎么样的?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时间怎样?课堂气氛怎样?

△师生行为(情境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

△学生间的关系如何?

● 创新

△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有何新意?

△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是否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如何处理?

△课堂生成了哪些目标、资源?教师是如何处理的?

●关爱

△学习目标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特殊(学习困难、残障、疾病)学生的学习是否得到关注?

△座位安排是否得当?

△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行为(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

●特质

△该课体现了教师哪些优势(语言风格、行为特点、思维品质)?

△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对话)?

△学生对该教师教学特色的评价如何 ?

三、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课时不一样的

(一)定量与定性两种课堂记录方式

1.区别:定量是预先对课堂中的要素进行解构、分类,然后对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的类目中的行为进行记录;定性是以非数字的形式呈现观察的内容。

2.联系:

定量的方法在于使研究有理据,通过前后若干次的观察数据的比较,归纳出被观察者教学行为的特点。定性的方法着眼于综合观察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文化等要素,为被观察者提供全景式的改进性建议。两者相互补充,有助于对教师课堂行为从细节到整体的把握。

传统的听评课所做的判断、建议绝大部分是基于经验和印象的,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课堂观察强调的一个要义是“拿证据来”

(二)定性的记录方式

1.描述体系:即在一定分类框架下对观察目标进行的除数字之外的各种形式的描述,是一种准结构的定性观察的记录方法;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来描述:空间、时间、环境、行动者、事件活动、行动、目标、感情等。

2.叙述体系:即没有预先设置的分类,对观察到的事件和行为做详细真实的文字记录,也可进行现场主观评价

3.图式记录:即用位置、环境图等形式直接呈现相关信息。

4.技术纪录:使用录音、录像等电子设备对所需研究的行为事件做现场的永久性记录。

四、课堂观察三步骤

(一)课前会议:

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被观察者说课:

(1)教材分析:介绍本课的主题和内容;内容所对应的课程标准的规定与说明;说明该内容在本课程中的地位,与前后内容的关联,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教材的处理,使用了哪些课程资源等。

(2)学生情况:学生的思维特征、学习习惯和课堂氛围等,提供标明学困生和学优生的学生座位表。

(3)简要说明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与“课标”不同,要解释与本班学生的适切性。指出本课的重、难点,说出解决的策略。

(4)介绍本课的教学设计的大致结构,说明创新与困惑之处。

(5)介绍对学习过程的监控,重点介绍监控的措施与时间,为观察者观察学习目标的达成提供帮助。

2.观察者提问与被观察者的进一步阐述。目的是让观察者对本课有更深入的理解,为确定自己的观察点和开发观察工具提供必要的帮助。

3.双方商议,确定观察点。

(二)课中观察:

指进入研究情境,在课堂中依照事先的计划及所选择的记录方式,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记录。

(三)课后会议:

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

1.被观察者的课后反思

(1)目标达成情况:围绕着每个学习目标,就自己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分析要基于学生的表现,基于证据说明。

(2)各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活动,如小组合作学习、同伴讨论、动手制作、实验、看听视频录像等;讲解;对话,如提问、理答等;学习指导,如指导文本阅读、图形阅读、书面和口头表达等;及资源利用。应以教学环节为主线,围绕上述几种主要教学行为逐次说明每个教学环节自己采用的教学行为,及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的作用。

(3)预设与生成: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是否按照课堂生成的资源改变既定的教学程序、策略甚至教学内容,说明改变的原因。

2.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要简明,有证据,有回应,避免重复。

3.结论和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

(1)成功之处;

(2)个人特色;

(3)存在问题。基于被观察者的特征和现有教学资源,提出明确的改进建议。

“课堂观察”: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认识、实践和思考)分类:课程研究 | 标签: 课程

教育教学

语文

研究

2011-10-25 21:19 阅读(128)评论(2)“课堂观察”: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

有关“课堂观察”的认识、实践和思考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十二中学

孙 旺

一、“课堂观察”的涵义和学术价值

理论始于观察,观察渗透理论。

——托马斯·库恩(六十年代崛起的美国科学家、哲学家)

(一)背 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中小学教师的青睐。西方教育科学主义的关于课堂观察的研究成果的大量输入,使得一些专家和学校、教师也开展了课堂观察的本土研究。

(二)课堂观察的涵义

⒈什么是课堂观察——

国外英语著作中的解释是:课堂观察(classroom observing)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

⒉课堂观察概念的界定——(不讲具体内容,只讲提炼的9个关键词)

定义一: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

定义二:⑴课堂观察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微观分析,以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态度。⑵ 课堂观察的目的在于研究处理课堂教学中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即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业成绩(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并可为评价学生和教师自我反思提供一个动态的参数。

定义三: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偶然或有计划地觉察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课堂表现的过程。课堂观察是获取教学反馈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师调整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课堂观察的学术价值

⒈一线教师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

⑴课堂观察是一种课堂教学研究最经常、最基本的方法。

⑵课堂观察是适合研究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方法。

⑶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⑷课堂观察能为教育决策与教育评价提供依据。

⑸一线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归根结底:改进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堂观察”是指教师通过对日常教学工作的观察,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旨在共同探讨一些具体的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从而提出一些对教学工作有帮助的建议。“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工作方法,也是一种专业学习活动,同时还是一种合作研究活动。“课堂观察”立足于教师的教学实践,通过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解决问题,分享经验,并辅以专家的理论指导和帮助,能有效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⒉一线教师进行课堂观察的理念——教师的“课堂观察”是什么,即准确定位教师的“课堂观察”的问题。课堂观察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意味着什么?笔者认为它既不能等同于教师工作中的日常话语交互形式——“听课或评课”,也不能等同于专家所谓的“课堂观察”。

他们的不同主要在于目标指向。教师日常工作中的听课往往与评课联系在一起,听课与评课的目的是为了对他人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因而听课活动更多的指向他人;而中小学教师的课堂观察,是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艺,因而更多的是指向自己。专家所进行的课堂观察,一般以认识课堂、揭示规律、建构理论为目标,具有极强的理论指向性。教师进行的课堂观察,则是以提高实践智慧为目标,有着极强的实践指向性。因而对中小学教师而言,课堂观察应是以提升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艺为旨归,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进行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主建构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四)课堂观察的由来

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研究课堂的方法,发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典型代表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思于1950年提出的“互动过程分析”理论,他开发了人际互动的12类行为编码,并以此作为课堂中小组讨论的人际互动过程的研究框架。在某种程度说,贝尔思的研究拉开了比较系统的课堂量化研究的序幕。而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于1960年提出,后经他自己不断修正的研究成果:课堂观察“互动分类系统”,即运用一套编码系统,记录课堂中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改进教学行为,则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的开始。随着科学研究方法尤其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编码表、项目清单等科学、量化研究工具的引入,录音机、录像机等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课堂观察的手段与技术,使课堂观察更具可操作性。但是,量化的课堂观察在加深对课堂教学的描述和认识的同时,也无法克服它纯技术的缺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种志研究”(参见注释)等质性研究方法开始走入课堂观察。完整的文字描述(也叫“课堂素描”)呈现了课堂全貌,使原本被剥离出来的课堂事件、课堂行为回归情境本身,研究者利用个人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可以更好地理解课堂、诠释课堂。今天,人们探索、追求着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的融合。两种性质不同的研究取向,从不同层面和不同方向丰富和充实了课堂观察。两种取向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已经成为课堂观察发展的主流趋势。

注释:“人种志研究”—— ①定义: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交互作用”的实地调查研究。试图在研究现场发现有意义的东西。可以应用于各种情境。②适用性:尤其适合于对社会群体、个体与群体所处的背景以及人际交往过程的研究。它是研究者在现场进行长期的观察、访问、记录,针对所选择的场所、针对自然发生的对象而作的研究。

二、课堂观察的研究情况概览

课堂观察在我国早已有所介绍,也有学校或教师开展了一些课堂观察的研究工作,更可喜的是,最近几年课堂观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一线教师的关注,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⒈专家和一线教师的研究情况概述

理念的引进和提出、倡导:2000年9月1日,在新课改起始阶段,陈瑶教授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和推广。(《课堂观察指导》后由教育科技出版社于2002年10月出版)

2005年开始,崔允漷教授开始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合,开展较为系统的、深入的实践和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活动是:2007年12月21-22日“全国普通高中课堂观察展示与研讨会”在浙江省余杭高中召开。浙江余杭高中的课堂观察,已经有了一定的程序性和系统性,操作性强。

2008年1月至今,众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课堂观察”的研究,各种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的研究论文和论著散见于各类省级以上的中文核心期刊。内容涉及到中小学所开设的所有学科。(其中,论著是以简介的形式介绍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目前,可以检索到的、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章(含论著的摘要)有700多篇;论著26部。

因此,有人说:自从有了课堂教学以来,观察课堂的行为就一直存在;但是,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至今仍然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指“一线教师”)

如今,比较连续性的、相对集中的研究,主要见于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课堂观察”栏目,邀全国众多名师,分专题、各有侧重地向读者展示中学语文课堂观察进行中的研究成果和崭新动态。(本栏目开始于2009年第1期)其研究内容已经涉及到文本解读、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实施、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关注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等等。

⒉专家和一线教师的研究的突出贡献——关于“课堂观察模式”的研究

⑴课堂观察的“描述-相关-实验”研究模式(云南师范大学教授陈瑶)。在这个模式中,首先对课堂中发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观察描述,然后对过程和结果之间的相关进行系统的研究,最后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相关是真理还是假相,再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再度进行课堂观察和分析。这是一种比较规范、相对完整的课堂观察研究,然而这种研究模式比较适合于专门的学术研究者来完成。⑵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崔允漷(huǒ),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于2005年11月与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建立了“大学—中小学专业伙伴”关系,共同探索基于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同题。历经两年的钻研与修正之后,我们终于研制出了一种专业的听评课模式。LICC是听评课专业化的知识基础,也是该模式的一种假设。它意味着课堂教学由“学生学习(Leam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课程性质(Curriculum)”与“课堂文化(Culture)”四个要素构成。其中,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的学习,而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教师在“教”时所呈现的直接行为、该课堂提供了什么性质的课程、情境与人际关系体现了怎样的课堂文化。因此,基于对专业活动所需的知识基础的尊重及该模式传播的便捷性,我们将该模式四个要素每个要素的首英文字母组合在一起,以此来命名我们为之努力过的课堂观察模式。

⑶成都师范学院的陈大伟教授,在《人民教育》杂志上发表文章,从2006年7月开始,将课堂观察的微观研究命名为“观课议课”,阐释了详尽的理论思考,列举了详细的研究范例。因为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近两年来已经对广大教师进行了系统的远程培训,故此处不赘述。

三、教学实践、研究与思考 ⒈我的实践与思考

我当教师已有21个年头了,教语文也有16年了。我听了校内外许多老师的课: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示范课、随堂课等。在执教的头几年,我对上公开课教师的一招一式都很佩服。一听到哪里有公开课就往哪里钻,总想从公开课中求得一劳永逸的教育秘籍。然而几番寻觅,仍是不得要领。就这样忙忙碌碌,我的教学职业好像被牵着鼻子走。

我进行课堂观察的几点体会:我想,语文课堂观察应该是教师自身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所不可缺失的一个舞台;语文课堂观察有着有着教师专自身业发展必然性、必要性、可靠性、持续性。

思考与困惑:“课堂观察”作为一种他乡的经验,怎样在我国本土扎根与发展?仍然有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值得更深入的研究?例如,课堂观察能真正促进课堂学习的改善吗?课堂观察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吗?国外课堂观察的技术需要怎样改进才能适合中国的课堂?中国班级规模过大如何合作地开展观察?如何自主开发观察或记录工具以适应中国的课堂教学“原型”?在进行观察之前,如何让观察者理解中国式的课堂结构?怎样培训教师具有一整套的技能,让大家成为合格的观察者?运用好课堂观察技艺,教师应该怎样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怎样积累相应的实践经验、提高分析课堂观察数据和事件的能力?等等。

⒉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这样去进行课堂观察和实践研究。供大家借鉴或批评。

我们一线教师可以怎样进行课堂观察呢?

课堂观察的发展:对于究竟怎样进行课堂观察,把课堂观察的成果服务于教学实践,以及把微观研究更深入地进行下去,还有非常广阔的研究空间和更高的学术价值。

⑴课堂观察的指向分类有哪些——

自我观察(一边讲课一边观察):观察对象主要是学生的行为,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人际间互动情况,对教师授课的反映等,以及有关学生穿著、仪容、携带的物品、课桌上下摆放的东西等非学习性行为表现(即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显性特点)。

观察他人(听课):包括教材运用、讲解能力、提问技巧、教学沟通、多媒体运用、学生行为管理、教学准备、组织、评价,也包括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学生的非学习性行为、教室内外的情境等。“课堂观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及其本人为对象的职业直觉活动。良好的课堂观察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迅速而准确,细致而深入,全面而客观。课堂教学中的观察方式,主要包括注视、扫视、环视、巡视等四种方式。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都会对课堂观察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课堂观察能力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教师需要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才能逐步形成这种能力。”(张国伟《论课堂观察》,《教育探索》2005年2期。)

⑵了解并熟知“课堂观察”——推荐阅读理论书籍和相关学术成果

①《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崔允漷教授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1日版。(重点介绍)

②《课堂观察指导》陈瑶教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重点介绍)

③《课堂观察、参与和反思》(美)里德、(美)贝格曼著,伍新春、夏令、管琳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④《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林高明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1日出版。⑤《课堂观察——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王文著,福建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30日出版。主要针对:高中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

⑥《品味课堂——楮树荣评课实录(高中)》楮树荣编著,宁波出版社,2010年8月1日版。

读这类书,我对“课堂观察”这种崭新的课堂研究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原本心中的一些疑惑也得到了解答,对怎样专业听课、评课才有了更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⑶亲身实践“课堂观察”——最常用的课堂观察的方法:

★ 定性的记录方式是以非数字的形式呈现观察的内容,包括:⑴描述体系,在一定分类框架下对观察目标进行的除数字之外的各种形式的描述,是一种准结构的定性观察的记录方法。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来描述:空间、时间、环境、行动者、事件活动、行动、目标、感情等。⑵叙述体系,没有预先设置的分类,对观察到的事件和行为做详细真实的文字记录,也可进行现场的主观评价。⑶图式记录,用位置、环境图的形式直接呈现相关信息。⑷技术记录,使用录音带、录像带、照片等电子形式对所需研究的行为事件做现场的永久性记录。定量的记录方式和定性的记录方式可以相互补充使用。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应尽可能地、更客观地反映真实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活

走进课堂做研究 ————常态课中课堂观察的实践与研究

2011-03-04 14:43:19| 分类: 我的工作 | 标签:课堂

|举报|字号 订阅

一、为什么进行课堂观察研究:

老师平时的日常事务和常规工作比较多,细想起来,不难发现有些老师事必躬亲、事事到场、事事插手,导致教师工作压力大,经常会听到老师们喊:“累,”甚至身心疲惫,由于学校年轻教师比较少,多数教师具有职业倦怠情绪。

1.三种“问题课堂”

A:“义无反顾”的课堂:教师以完成设定的教学任务为追求,忽视学生感受。

B:“教师表演”的课堂:学生是听众。

C:“支离破碎”的课堂:零碎的知识点,缺乏系统性、完整性。2.听评课时存在的问题:

缺乏目的性:听课就是听课,比较盲目,记录课堂实录为主,偶尔会记录体会和感想,没有听课重点。

听者缺乏思考:对课中教师教与学生学出现的问题,不能引发深入思考。

评课没有重点:课后评课随意,没有说服力,教师收获不大。

3.体教研活动问题意识差。

“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讨论是形式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没有质疑,没有提问,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

怎样才能让我们看似“周而复始”的课堂充满魅力?如何能让我们的老师把握工作重心,教书不累?我想只有依托校本教研,掌握工作方法,寻找课堂教学优质化途径,学会抓大放小,才能得心应手,幸福工作。让我们在探索有效教学的道路上且思且行,期待渐行渐远。

二、课堂观察是什么: 课堂观察是基于课堂教学情境下,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通过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发展自我的研究活动

三、课堂观察的目标:

★ 解决“问题课堂”(绿色课堂)

明确听课目的(克服盲目)

提高评课效力(科学有效)

改善学生课堂学习(学得精彩)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自我反思)

★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生存根本)

四、课堂观察内容:

日常观察和科学观察,目标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区别在于:

日常观察(上课)

科学观察(听课)

观察主体

任课教师

教学同行

观察对象

学生为主

任课教师兼顾学生

观察内容 学生的学习行为、表情、情绪、学习气氛

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参与度、教学质量、教学达标度

教学诊断

现场反馈、教师自我调整,课后教学日志

现场记录、课后评价、评价反馈

思维形式

直觉思维、立即产生判断

理性思维,通过课堂现象,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经验积累

教学反思,自身积累教学经验

听取同行意见,有个消化吸收和扬弃的过程 观察分类

日常观察

科学观察

观察作用

提高自身的课堂观察力

促进同伴共进

五、课堂观察什么:

精心是态度

精细是过程

精品是成绩

1、常态课中教师的日常观察:

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学生,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获取教育信息,调整教学策略,了解教学效果。

(1)

日常观察什么?

学生学习态度的观察

A:注意力观察

表现:

对内容感兴趣时,神情专注,直视教师,面部表情随教师讲解而变化,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或不断点头。有的学生眼睛直直的看着教师,始终盯视一个地方,不随教师动作变化眼神,此时可适当移动一下位置,判断他是否精神溜号。

注意:避免教师长时间与学生对视,造成紧张气氛,引发不愉快。

解决办法:变换单一的教学方式(媒体演示、互动教学),变换教学节奏

教师语言机智、幽默、风趣

B:学生接受状态观察 表现:

接受知识:频频点头、会心微笑、适时呼应、听到幽默处会发出善意地笑声„„

接受知识不良:目光游离、左顾右盼、窃窃私语、做无关的事,教室响起低低的噪音

C: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

学习过程中学生异常行为表现或突发事件的关注。

学习风格的观察

A:视觉型的学生,对文字、图片、图形、图像接受能力较强。

表现:能够提出质疑性的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学习显的轻松,游刃有余。面对教师重复琐碎的讲解,不耐烦,懈怠,干脆做其他的事。

B:听觉型的学生,对语言、音响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比较强,对文字感悟稍差,知识的获得方式需要教师耐心的讲解。表现:学外语时喜欢多听多说,作业往往出错率较高,课上显得全神贯注,稍稍显的有些紧张,很怕漏掉教师讲授的内容,很少质疑,答案中规中矩,守纪律,课上不太活跃,这种类型的学生多了教室里往往显的沉闷。

C:触觉型的学生,喜欢自己动手参与学习活动

表现:对动手操作的活动感兴趣,有创意,课上小动作比较多,容易使人怀疑有多动症,成绩一般,走上工作岗位会有不俗的表现。

课堂整体学习状况的观察

A: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的观察——物品、思想

上课开始,教师用期待、信任的目光扫视全体学生的目光和表情。

B:课堂气氛的观察——教师是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

良好的课堂气氛:积极而活跃,协调而融洽,温暖而激励

消极的课堂气氛:冷淡而紧张,阴沉而消极,不安而躁动 C:课堂情绪的观察——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溜号、目光游离、回答问题不积极、个别学生昏昏欲睡)

影响课堂情绪因素:

教师教学语言冗长沉闷

教学手段缺少变化

教师处事不公平

教师的批评与事实不相符或出入较大

个别学生是非观念较差,以顶撞教师为乐事

《关于课堂观察与认识的思考》心得体会

“课堂观察”,当第一次听到这一个名词时,总觉得课堂观察不外乎就是看,看教师,看学生,看教学效果,看问题、评教学,殊不知,在经过这一年多的学习,特别是这次学校又组织学习了时主任的《关于课堂观察与认识的思考》的专题报告之后,我深深体会到课堂观察也是一门学问,是需要教师的专业精神与相当的专业水平的。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把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三个阶段,课堂观察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这样看来,课堂观察,它有明确的目标性,计划性,组织相当严密。这与我们以前所参与的听课、评课大不相同,一般的听评课,随意性较大,看到什么记什么,观察的问题过于分散,一个人观察多个方面的问题,看似面面俱到,却是面面不到,不够深入。发现的问题尽管能进行一些必要的探讨,但是没有系统和深刻的分析总结,是一种不自觉的研究行为。而课堂观察,观察的点是课前就确定的,无论课前说课、讨论、还是课上的观察,课后的反思、讨论,都是围绕研究目标进行的。而且课堂观察有明确的分工,观察点具体,观察者就一门心思观察一个方面的问题,配以量表等观察工具,可操作性强,那么观察的问题怎么不深入不专业呢?

课堂观察让我们听课、评课者消除了很多疑虑,因为它所关注的问题不再是对教师的评价,不再是为教师的教学划分等级,它指向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体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它旨在提高课堂效率。听课评课的目的已发生改变,我想这也是教师在走进专业发展中的一种尝试,但这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因为观察都的认识水平,理论水平,决定了观察的深度,想要有深刻的认识,必先有相当的理论支持,所以我们观察者必须要在理论方面加强学习。

课堂观察跟传统的听课评课不同的还在于,它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观察中,教师不只是在观察,其实是在通过观察而参与研究,所以“当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形,从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即时生发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我来教,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在观察他人的同时,实际上在对照自己,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或者找到共同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促成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专业发展。“这种假设其实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改进。持续的行为改进本身就是课堂观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所以在观察中,不要只停留在记录教学环节的层面上,更要记录自己听课时的即兴思考和设计。练就这样一种反思自己的教学自觉,让我们的眼睛变得敏锐起来。

上一篇: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演讲稿100字下一篇:九年级英语复习备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