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秋天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2024-06-26

走进秋天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精选14篇)

篇1:走进秋天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走进秋天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我所执教的是这个活动主题的第二阶段-------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在活动中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活动.四年级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起始年级,所以培养学生学会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非常重要.在这节课里,同学们对于自己的活动有一定的见解和想法,这是很好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记录这些想法并运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习感悟,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指定一个活动计划难度是有的,所以教师应该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我出示一张完整的计划表就是出于此目的.还应该鼓励学生随时记录遇到的问题以便寻求帮助.在本节课里一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老师给予帮助,使我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篇2:走进秋天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睢縣白廟鄉單莊小學

課程標准分析:

《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於學生の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の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知識の綜合運用の實踐性課程。它能使孩子們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在廣闊の天地裏放飛心靈,去探索,去研究。它注重の是學生の興趣、知識、思維、技能、能力、態度、情感等全方位の發展,構建一種積極、主動探究の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和開放の學習環境,培養學生の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の綜合實踐の能力。教材分析:

金色の秋天是農村田野中最美の季節。我們學校地處農村,校園周圍有大片田地,很多學生家中就種著各種果樹,有の學生家中還有菜園。這些特點,便於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直觀地發現秋天の季節特征,有利於本活動の開展。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回歸自然、親近自然,在大自然の懷抱中感受秋天の美好,了解秋天是個豐收の季節,體驗豐收の喜悅之情以及秋天給人們帶來の樂趣。通過一系列走進秋天の綜合實踐活動,多角度地感受秋天。教學建議分析:

本次活動の主題貼近學生の生活,結合《大綱》要求和本校學生實際學情,我決定采取帶領學生走近田野,走進大自然。親生體驗秋天の天空是碧藍碧藍の,秋天の田野是金黃金黃の,秋天の楓葉是火紅火紅の,秋天の大雁是一排一排の。並引導學生搜集有關秋天資料,整理並創作出表現秋天特色の作品。體現綜合實踐活動搜集處理信息,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創新創造の特點。活動目標:

知識與能力:

觀察認識秋天の特征,體驗、發現、感受大自然の美。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調查、查閱資料、搜集資料、上網,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處理信息の能力。

2、通過觀察、體驗、制作,提高創新創作動手操作技能。情感與態度:

1、激發學生觀察自然,探索自然の興趣,培養親近自然,熱愛自然の情感。

Ainy晴

2、通過小組合作,發揮個人特長,增強學生の團結協作精神。活動重點難點:

學生搜集有關秋天の資料、事物並整理資料,創作作品,交流展示作品是本次活動の重點。學生整理資料,創作過程,並用不同の方式展示自己の作品是本次活動の難點。主要學習方法及教學策略分析:

本次活動學生主要采取個人搜集,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具體有剪貼、畫畫、抄寫、拼圖、朗誦等方式。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交流合作。活動時間安排:

本活動分四個階段,共用時四周。

1.准備階段:1周。確定活動主題,編定活動方案,小組分工。

2.實施階段:1周。老師組織學生進行查找資料、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創作小報,手工作品,拼圖貼圖,畫畫等實踐活動。

3.總結階段:1周。老師和學生修改完善活動作品、成果。4.成果展示階段:1周。老師組織學生匯報交流成果。活動過程

(一)課前探究:准備階段 1.確定主題。

2.成立活動小組:確定主題後,根據學生の愛好特長及老師の適當調整,分為七個小組。各組推薦組長、分配工作,學生根據自己所在の小組完成任務,由組長負責,教師作適當の輔導。

3.制定小組活動方案:小組成立後,各組根據實際情況,在組長の帶領下,制定詳細の活動計劃,明確分工。此時,我側重於策略上の指導。如:每一小組調查哪方面の內容,采用哪種方式方法,組內成員如何分工,什麼時間進行。雖然由學生自主決定,但我都給予適當點撥和指導,尤其是人員分配方面,我要求組長根據每個人の特點進行恰當地安排,使每個人各盡所能。

(二)新課導入:

同學們,告別了炎熱の夏季,我們又一次走進了涼爽の秋季。這是一個美麗而收獲の季節。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秋天,感受秋天。

Ainy晴

Ainy晴

首先,請同學門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是怎樣發現秋天悄悄來到我們身邊の?看來,我們班同學都很會觀察。那麼讓我們一起收集有關秋天の資料,請同學們在自己の小組裏合作整理搜集到の資料。

(三)新課教授:實施階段 1.分組分工,搜集資料、整理資料。

這個階段實際上是一個搜集信息,整理信息の過程。各小組按照分工開始行動。充分發揮個人和集體の力量,親自動手實踐,互相幫助,相互合作,給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團結協作、想象創新の機會。

第一組:在圖書、報紙、雜志或其它資料中搜集有關描寫秋天の詞語或成語,並進行整理分類辦成小報。

第二組:搜集有關描寫秋天の古詩。選自己最喜歡の古詩進行古詩配畫。第三組:搜集有關描寫秋天の散文或片段整理並選自己喜歡の段落練習朗誦。第四組:搜集有關描繪秋天の圖片剪下來做成剪貼畫。

第五組;搜集各種秋天の樹葉做成表現秋天為主題の各種拼圖貼畫。

第六組:到田野裏到果園裏搜集秋天成熟の果實或蔬菜及農產品並做成手工作品。第七組:創作表現美麗秋景和秋天特點の繪畫作品。

設計意圖:在這個階段中,我隨時關注學生們調查の動態和進展情況。根據各小組の表現,定期和不定期地舉行階段交流。目の是,不斷整理和修正所獲取の信息、資料,確定下一步の工作方向,使活動の內容更清晰、更具有條理。在與學生進行交談時,我讓他們說說都做了哪些工作?最大の收獲是什麼?遇到哪些困難?怎樣解決の?學生們能主動地和我探討,提出自己の想法和問題。通過雙方交流,找到自己活動時の不足,進行彌補,更加完善。

2.活動成果展示階段

設計意圖:這一階段主要是組織學生把自己小組整理創作出來の作品以不同の形式展示出來。提高學生表現意識和能力,體現學生團結協作精神,增強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

分三個主題來展示: 主題一——頌秋

秋天是迷人の,天高雲淡,大雁南飛,楓葉似火,碩果累累。剛才,我看見有の小組の同學搜集了很多贊美秋天の事詩、詞、文,請大家踴躍上臺朗讀贊美秋天の詩歌、古詩、成語、佳句段落。Ainy晴

Ainy晴

請其他同學認真欣賞,感受秋天の美,感受語言文字の美。

小組推選學生上臺朗誦。其他學生評價。

過渡:聽了同學們の誦讀,感覺真の看到了所描述の那美麗の秋天。那,同學們眼中の秋天又是怎樣の呢? 請同學們展示一下你們所找到の秋天。

設計意圖:這一主題主要從語言文字方面贊美描述秋天の。讓搜集詞語、古詩、散文の小組展示所整理創作の《小報》、《古詩配畫》、《散文集》。並選小組代表上臺配樂朗誦。使學生感受秋天美景の同時感受語言文字の美。主題二——賞秋

教師引導:秋天是美好の,能留給人想象和希望。剛才我還發現有好幾個小組の同學有の在辦秋天の小報,有の在畫秋天の畫。讓這美麗の充滿暇想の時光永留心中,讓我們插上想象の翅膀,用色彩去描繪、去展現出一幅幅絢麗多彩、動人の畫面,記下自己の感受。下面就請你們上臺給大家展示你們の作品。

學生上臺展示作品。其他同學觀看。小結評價。

設計意圖:這一主題主要展示學生の樹葉貼畫,秋景圖片剪貼畫和學生在田野果園搜集の果實、農產品、蔬菜手工作品。體現了學生小組合作、大膽創新の能力。主題三——繪秋

過度:秋天是美好の,能留給人想象和希望。剛才我還發現有好幾個小組の同學有の在辦秋天の小報,有の在畫秋天の畫。讓這美麗の充滿暇想の時光永留心中,讓我們插上想象の翅膀,用色彩去描繪、去展現出一幅幅絢麗多彩、動人の畫面,記下自己の感受。下面就請你們上臺給大家展示你們の作品。

學生上臺展示作品。其他同學觀看。小結評價。

設計意圖:這一主題主要展示學生合作創作の描述秋天美景,表現秋天特點の繪畫作品。

3、活動小結

同學們:這次“走進秋天”の綜合實踐活動全班同學參與得都很積極,各小組の成果豐富Ainy晴

Ainy晴

多彩、生動活潑、形象逼真、各具特色。可以看出各小組組織有序、分工明確、團結協作。在整個活動の過程中體驗了創新創造の樂趣。使我們一起走進了秋天,體驗了秋天。活動後記:

“走進秋天”綜合實踐活動の實施,促進了學生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の轉變。

1.這次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從中獲得了豐富の活動體驗。它能使孩子們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在廣闊の天地裏放飛心靈,去探索,去研究。它有利於加強學生對自然の了解,對社會の了解。培養學生の綜合實踐の能力,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回歸自然、親近自然,在大自然の懷抱中感受秋天の美好,了解秋天是個豐收の季節,體驗豐收の喜悅之情以及秋天給人們帶來の樂趣。

2.在探究實踐中,學生の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合作探究の綜合實踐能力得到了很大の提高。學生の作品詩意盎然、豐富多彩,形象逼真、五彩繽紛。有の用各種樹葉拼成圖案,還加上自己の解說。有の用各種植物の種子做成手工作品,生動活潑,充滿童趣。較大の提高了學生の創新創作動手操作の能力。讓我有種意外の驚喜。

不足之處就是在學生准備材料和整理材料の過程中,老師參與太少,所以不能隨時進行指導和幫助。造成一部分能力強の學生忙の不亦樂乎,包辦の太多,個別能力弱の學生顯得無所適從,享受不到活動過程の體驗。在以後の活動中,一定要注意改進這一點。

篇3:走进秋天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在我们中段语文教材的学习园地里安排了一个综合实践的内容, 就是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于是, 我就开展了一次学生很感兴趣的以春节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个话题妇孺皆知, 学生感受深刻, 也贴近生活。

活动目的:

加强“生活即是语文, 语文即是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在分享他人的成果同时学到知识, 体验学习的快乐, 让学生了解并吸收中华民族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

参加人员:

班全体学生, 语文教师。

主要活动:

搜集资料, 了解春节的传统文化, 成果展示。

活动时间:

用两周时间, 学生课外分组搜集整理资料, 课内小组交流并全班展示。

活动过程:

在活动开始, 我这样激发学生:

春节, 是农历的岁首, 又叫阴历 (农历) 年, 俗称“过年”, 是中华民族的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学习之余的快乐, 同时也为了能让同学们对中华节庆文化有一些粗浅的了解, 吸收节庆文化、民俗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 激发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关于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我决定在班上开展以“走进春节”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让学生自己实践调查春节的来历, 人们的庆祝方式, 由端午节想到的等问题, 然后以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在全班上汇报调查结果。

为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语文课上我对班上的学生说:“同学们, 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到了, 每年的春节都是我们盼望已久的日子, 我们可以和亲人团聚, 走亲访友, 可你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要重视这一天吗?想不想了解这一节日的来历?围绕这个节日人们都用那些方式庆祝呢?我让学生回忆自己在春节都做了些什么来庆祝这个节日。 (课前, 我布置学生想办法亲自去查一查、找一找、问一问等方法去了解有关春节的信息并收集整理。) , 再把了解到的情况以自己最喜欢和最擅长的方式在小组内汇报交流, 好不好?”老师灯片出示要求:

1.了解春节的来历 (最少搜集一个关于春节的民间故事) ;

2.中华民族为什么重视春节这一天?

3.调查人们用那些方式庆祝春节; (国家庆祝春节举行了什么活动?活动的内容主要有那些?)

4.搜集关于描写春节的文章或优美诗句, 对联;

6.设计自己最喜欢和最擅长的汇报方式; (学习小报、歌舞, 文章、书画等形式不限)

7.在全班汇报自己的活动成果。

顿时, 教室里一片欢呼声, 同学们虽然过了十来个春节, 但是还真不知道春节的来历, 人们除了知道放鞭炮以外还有哪些庆祝方式, 最令同学们高兴的是有了自己的实践机会, 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调查、研究, 还可以把自己最拿手的绝活在同学面前露一手, 为了使活动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我告诉大家要注意以下问题。

1.这不是一般的家庭作业, 而是很重要的一次独特尝试, 要想千方百计完成好, 但无论是查找、访问还是整理、汇报, 重在过程的参与, 不能以查找的知识多少论成败。

2.可以个人单独完成, 也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或居住位置自己成立小组共同完成。如果是小组合作就应该既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要合理又要注意整体协作, 既要尽可能独立调查研究, 但也要注意合作、交流, 某些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 形成资源共享。

3.不会完成的事情可以请教老师、同学和家长, 但不能出现家长包办代替的情况。

4.调查、汇报的准备时间是周末。

5.可以邀请自己的父母共同参与调查了解。

接受任务后的同学们开始兴致勃勃地行动起来。为了让同学们做到有的放矢, 在明确各同学 (组) 的调查要求, 尊重学生己的调查意见的基础上, 我不失时机的帮助其修改和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 让学生知道综合性学习制订计划或调查方案的重要性。我对学生第一次的调查实践主要是进行有重点地指导, 随机进行检查, 适时地教给学生方法帮助学生完成活动任务。

为了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进行调查搜集关于春节的知识, 除了语文学科有意识少布置或者不布置课外作业外, 为学生留出了很多收集和调查的时间。

学生调查研究两周后我开始准备成果汇报活动的相关事项, 由个人 (或活动小组) 提交自己的活动汇报形式, 然后就专门用一节语文课来展示自己的成果。

同学们这次的综合学习活动, 是一次创造性的尝试, 他们既兴奋又自豪, 参加汇报活动积极踊跃, 他们的表现的确让我对他们的表现刮目相看:

如有个小组汇报的是:春节的传说。

班长首先说:我所了解的春节传说与“年”有关。 (故事情节略)

有的小组汇报的是:我们了解到了春节的知识。

一位同学汇报关于春节历史调查报告:春节, 是农历的岁首, 又叫阴历 (农历) 年, 俗称"过年", 是中华民族的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

据史书记载,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西汉时, 每年一度的新年被定在暮春正月, 但当时的新年并不是在正月一日, 而是在"腊日", 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之后, 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古代时, 农历新年并不叫"春节", 到了民国时, 改用阳历, 才把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春节", 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有位同学说:中国古代过年, 总是与鬼神迷信相连的, 而春节期间主要的事情是打鬼。从"腊八"吃"腊八粥"开始, 宫廷与民间都要打鬼, 腊月二十三则要祭拜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 以求来年的衣食温饱。

还有小组汇报:关于春节的风俗。

一位同学:春节期间, 家家户户都要扫除污秽, 预防疾病。腊月三十日, 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剪窗花、挂旗、蒸年糕、吃饺子、放鞭炮, 除夕守岁, 大年初一相互拜年祝福。如今, 漫长的历史岁月已使春节成为象征中国人民团结、幸福、希望的传统佳节。

另一位同学:春节各地的习俗其实不尽相同。

壮族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 共三天。除夕, 家家杀鸡宰鸭, 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 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 有老人的家庭, 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蒙古族

蒙古族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 还要人着新装, 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 再向同辈敬酒, 亲朋间互赠哈达, 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我们汉族就是腊月三十贴对年, 吃团圆饭, 看春节晚会, 有的打麻将, 放烟花, 发压岁钱等。

另一同学:我也知道土家族的习俗, 因为我外婆是黔江人, 他们村都是土家族人。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舞”。过去跳摆手舞时, 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 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 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 带关摇摆呐喊, 男女老少都参加, 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 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还有小组汇报:关于春节的诗词, 故事。

教室里响起了撒克司名曲《回家》。在乐曲声中, 一同学声情并茂地背诵诗人文天祥的《除夜》:最后一同学朗诵一首林伯渠的《春节看花市》:也有一个同学讲了《除夕的故事》。还有一些同学交流了有关春节的对联。还有的同学把有关春节信息办成了一张精美的知识小报, 颜色鲜艳内容丰富。真是精彩纷呈, 让人耳目一新。

最后我作了总结:同学们, 春节, 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虽然人们所处的地域不同, 欢度节日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但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团结幸福的向往。在我们这次活动的过程当中, 同学们能够运用我们学到的学习方法向家长请教, 像工具书, “电脑”请教……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有的画成了图画, 有的制成了卡片, 还有的自办了很有特色的“手抄报”……大家的汇报很有创意, 特别显现了你们的合作精神, 老师非常高兴要向你们学习。

活动感言: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课程创新的一重要个方面, 也是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次开展的探究实践活动, 可算是一次语文实践活动的成功尝试。其原因如下:

篇4:让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学生生活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整合;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27-01

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在生活化的教育中主动思考、大胆探究、革新体验,让它充满生命活力,这样才能真正落实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民主教育。经过实践与探索,笔者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得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各科课程,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1、从其他学科中挖掘活动资源。农村学校,相对来说各种适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较少,那么利用好现有各科教材中的各种活动就是很好的资源。各学科的教材都是国家或地方教材编委经过科学的论证、实践的探索精心编著的适合各年龄段孩子的知识和活动。我们综合实践活动在七年级开展时,就有必要熟悉七年级各科教材,这样活动的资源有了,并且不会低或高于学生的知识能力范围。语文课本中仍然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小主题,受到课时、教学目标等的限制,这些学科在某些问题上并不能让学生进行深一层次的探讨,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这些学科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的活动主题,真正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2、认真落实各学科课程计划,为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打下基础。从小学至高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综合运用各科知识,但这是建立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当然我们可以边活动边学习,在活动中进步。不管怎样,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仍然制约着活动的有效开展。例如在有关食品安全的一次活动中,我问学生:“你对食品安全了解吗?不了解怎么办?”学生一致大声的告诉我:“可以上网查一查。”我一听感觉挺好,就说:“那今天的作业就是回家上网查阅食品安全的相关资料。”结果到了第二天,发现交给我的作业只有两三个同学符合要求,有所收获。其他的不是没有收获,就是不会查。其实上百度搜索也是有一定技巧的,敲上去的关键词不同,搜到的结果也不一样,更重要的是要从搜到的结果中甄选出适合自己所需的,这就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课和语文课上学到的各种知识。因此,对于学生在活动前的各种知识水平,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确保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二、挖掘身边资源,利用各种组织形式,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活动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茶文化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茶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需要让学生切身地去感受。为了增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走出校园,走进第二课堂,领略大自然之美,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茶文化的思想感情,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校每年春秋都会组织学生到综合实践基地参观调查活动。活动前老师指导学生收集参观地点的材料,了解相关知识;活动中结合制茶各个流程进行讲解,使学生们都受到了一次实地教育;活动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体会制作并完成了绘画、文化卡等内容,各年级还挑选出精美作品制作成果展板进行了展示。

我们还根据活动主题,和通过种种渠道联系当地的企业,将他们也作为我们活动的实践基地。学校附近的一家食品加工企业非常配合我们的活动。学生定期会去参观、采访,并且还参与到他们企业的一些活动中。总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三、发动家长资源,促进家校结合,落实活动的有效性

篇5:《走进秋天》 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本次我设计的活动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对此次活动很感兴趣。做好计划后,立即开展活动。经过个把月的实践活动,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根据活动情况,现在总结如下:

一、对课题活动的准备做得到位。

本次活动主题确定后,学生积极响应,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了一些与主题有关的活动小组,在各个小组长的组织下,小组活动开展得井然有序。在课内汇报活动成果的时候,一组比一组精彩。这与课题活动的准备到位是分不开的。

二、对学生的组织管理到位。我们的学生对本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很感兴趣,但是对活动过程、活动方式、活动内容了解都不够,注意力容易转移,自制力较差,需要老师从一招一式开始进行训练。在活动中,老师对学生怎么分组,怎么分工,怎么交流,怎么汇报,都做到一点一点地指导;引导提出问题后,进行汇总,要做好记录;小组计划的制定、书写需要反复;查找资料的方法、整理记录资料的方式要有明确的要求;上课带全材料,做好准备需要老师提醒督促;成果展示的方式需要老师教导……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开展活动较为顺利。

篇6:走进秋天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秋天到了,我校开展以《走进自然 拥抱秋天》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实践活动,双休日家长带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秋天的独特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本次活动旨在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培养孩子注意发现自然中的美,提高审美能力,唤起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鼓励学生敢于大胆地用多种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个性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表现“秋天”,在探索中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达到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二、活动对象

全体学生

三、活动时间安排

1、12日下午布置活动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内容,结成小组。

2、利用周末的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或查阅资料,学习、加工、整理。遇到困难向家长、老师、同学求助。

3、29、30在班内展示研究成果,31日择优上报到学校。

4、学校评选优秀成果奖。

四、建议展示形式

1、可以影音资料:到公园、田野、农田等观察秋天,用录像机或照相机记录秋天的美景或秋天的.你,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短片。

2、可以绘画:用绘画、树叶贴画、手工等艺术形式展现秋天的美。

3、可以歌颂:学唱秋天的歌,学习配乐朗诵秋天内容的诗歌。

4、可以书写:感悟秋天,以我笔写我心,写以秋天为主题的日记、习作或诗歌作品。书写以秋天为内容的书法作品。

5、可以调查研究形成研究报告:比如:关于秋天的气候变化、秋天的传统节日等。

6、也可以选择其他形式。

五、活动准备

家长:

1、知晓活动的目的、意义,争取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地参与活动。

2、给孩子交代外出安全注意等事项。

学生:

篇7:走进秋天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活动内容:走进秋天

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加深学生对秋天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通过秋游,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活动地点:田野 活动过程:

一、激趣谈话。

同学们,我们现在置身于如诗如画的田野中,沐浴着凉爽的秋风,呼吸着甜甜的、香香的空气,你们有什么想说想做的吗?

二、找秋天。

1、自由活动寻找秋天。

2、汇报寻找结果。可以出示自己找到的具有秋天特色的东西。

三、说秋天。

1、说说自己知道的描写秋天的词语。

2、背一背描写秋天的诗句。

3、有感情的朗诵描写秋天的文章。

4、唱一唱秋天的歌,喜欢跳舞的同学可以给他们伴舞。

5、学生分组准备,每组选一名代表向同学们汇报,集体评价。

6、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表演真是太精彩了,就像这的秋天田野,溢彩流芳、生意盎然。

过渡:这么美丽的秋天,你们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吗?

四、留住秋天。

1、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小组,如:画画、采集、拍照、摄像…

2、自由活动。

3、展示自己的作品,集体评价,评出优秀作品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活动总结。

1、谈谈自己本次活动的收获。

篇8:让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生活

一、丰富校园生活, 开掘实践渠道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 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传统的教学将学生局限在仅有的几本教科书里面, 势必导致学生真实世界的缺失、自由活动的萎缩, 最终导致学生创造角色的缺席!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改变以‘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 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的联系。”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对自我、自然、社会、科技、文化引起足够的关注, 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1. 选择实践课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 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 范围越小越好, 让学生在活动开始之前便“跃跃欲试”, 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探究因这份心动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例如, 开展“让学生与校园环境对话”实践活动, 活动前我带着学生参观了我们美丽的校园, 再以调查表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感兴趣, 想研究、探讨的问题罗列出来。统计表明, 许多学生对学校的香樟树产生了浓厚兴趣, 当我拿着一根香樟枝条走进课堂, 让学生谈谈对香樟树的认识时, 个别学生说了它的外观和气味, 我趁势提问:“大家想不想进一步了解你们感兴趣的香樟树呢?”孩子们有的说:“我想知道它会不会开花结果。”有的说:“我想了解它的生长过程。”有的说:“香樟树的价格很贵, 种香樟树可以发财, 我们学校为什么不多种一些香樟树……”我告诉学生, 吉水香料油产量曾占到全国的30%, 并远销欧美和东南亚等地, 吉水香料油的主要原料来自香樟。一个课题就这样产生了。

2. 编辑手抄小报

办手抄报既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丰富学生的知识, 又可以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勇于动手的实践能力, 还可以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如开展“我是小编辑”的活动, 首先让孩子们自由组合, 每组推荐出一名组长任总编辑, 其他成员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 自拟栏目, 自己写稿、编辑、排版、设计等,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办完, 力求做到内容充实、图文并茂。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 进行办报合作实践。在办手抄报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发挥创新潜能, 办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手抄报。例如, 有办“环保知识小报”的, 有办“数学知识报”的, 有办“语文学习报”的……真是种类繁多, 各具特色, 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在孩子们设计的手抄报整个版面中, 他们还根据各自小报的特点, 配上精美的图画, 使手抄报展示出引人入胜的魅力。学生办完手抄报后, 师生民主进行评议, 根据评议结果, 给予奖励, 激励孩子们以更加高昂的热情投入多种综合实践活动中。

二、立足家庭生活, 扩展实践内容

以家庭为课堂, 让校园、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功能, 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这也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家庭实践活动为辅助, 以学增知, 以劳辅德,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 收看时事新闻

现在是信息时代, 学会搜集、整理信息, 可以使学生耳聪目明, 头脑灵活。为了让学生在这方面得到锻炼, 我要求学生在家里, 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上等多种信息渠道搜集信息, 择其重要的两三条新闻, 写在“每日信息”摘录本里。学生积极参与到搜集、整理信息的活动中来, 不但拓宽了知识面, 开阔了眼界, 提高了阅读和习作的能力, 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养成了关心国内外大事的好习惯。如前不久的“叙利亚战争”, 孩子们通过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等途径了解了叙利亚战争的情况, 学生一个个讲起来头头是道。通过开展这项活动, 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他们还对“战争、和平、学习、奋进”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受到了爱和平、爱学习的教育。

2. 学习生活技能

劳动课是对学生实施生产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劳动课的教学质量, 我校对劳动课的内容做了一些必要的有限的调整和补充, 针对我校地处县城, 大部分家庭有菜园的特点, 在上好“种青菜”“养鸡鸭”“养兔子”等传统课的基础上增设了“养蚕”“织布”“缝纫”等特色课, 较好地完成了劳动知识的传授。另外我们还要求学生获得一枚“学农章”, 每个学生必须经过“种植章”“管理章”“养殖章”“收获章”四个内容的考核。每个部分又制定了不同的达标要求, 如“管理章”要求: (1) 能按时给庄稼拔草。 (2) 会正确使用肥料给农作物施肥。 (3) 会识别三种以上农作物的病虫害, 在争章达标中诱发学生学“农”的兴趣。

三、关注社会生活, 生成实践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要做, 要真正做, 只有到社会上去, 以社会为学校。这样, 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 都可以大大增加, 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在关注社会生活细节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 增强科技意识, 掌握迈入新世纪必需的劳动技能。

1. 进行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能力, 是学生接触社会、感受生活的良好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就社会发展的某一现象进行调查, 弄清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活动中, 学生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 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校旁边有一条河, 以前河水清澈, 河里有许多小鱼小虾, 可现在河水浑浊, 河面有很多漂浮物, 还散发出一阵阵腥臭味。针对这一现象, 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调查活动, 让学生通过调查, 查清原因, 提出治理对策。第一, 以小组为单位, 各自拟出调查提纲。第二, 沿河进行观察、访问, 并做好记录。第三, 对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第四, 交流调查结果。学生通过调查交流, 归纳总结出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沿河两岸的许多人家将生活垃圾倒入河中, 既污染了河水, 还堵塞了河道。二是上游有一个造纸厂的废水未经处理便排入河中, 既污染了河水, 还使得原来河中的鱼虾无法生存。针对家乡河被污染的原因, 学生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1) 大力宣传“爱护环境, 人人有责”, 增强沿河两岸民众的环保意识。 (2) 建议规范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 并对其进行集中整治, 严禁将生活垃圾倒入河中。 (3) 责令造纸厂科学处理工业废水, 如果未经处理排入河中, 则应受到处罚。

2. 开展实践竞赛

综合实践活动不能等同于课堂教学, 旨在通过多种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检验内化知识、运用知识, 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综合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实践竞赛不失为一种好途径。如组织开展“抓俘虏——找错别字”比赛, 比赛的具体操作设计可以这样进行, 赛前宣布要求: (1) 学生自由组合, 以小队为单位。 (2) 到街上找广告牌、铺面等地方的错别字, 在自己家、邻居家门联等处找错别字, 加以归类记录, 同时进行矫正。 (3) 根据搜集整理的记录评出优胜队, 予以奖励。实践证明:竞赛汇报时, 孩子们兴趣很浓, 纷纷说出自己小队找到的错别字, 并写出正确的字。

篇9:走进秋天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京剧综合实践活动欣赏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改革中国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新型课程。与传统实践活动强烈的目标性不同的是: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多种主题、多种任务模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通过系列复合性活动,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它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是新课改的闪光点。目前,全国的中小学都在开展,作为一名在校外教育单位工作者,对“综合实践活动”一点也不陌生。从1949年4月新中国第一座少年宫——大连市少年宫成立至今,一所又一所的校外教育单位开展着一项又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学员们通过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巩固了技能技巧,并在巩固的基础上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

作为校外教育,应该有不同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表现形态。我认为,校外的综合实践活动应该包括“专业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两大类,《走近京剧》综合实践活动理应属于“专业实践活动”。不过,这里的专业是应该加上引号的,是相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普及性而言。专业性与实践性也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有时候是相互融合和相辅相成。

京剧,作为我国众多艺术剧种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被称为“国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开展京剧活动,对于文化的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在这里,借我宫开展的《走进京剧》实践活动来谈一谈对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看法。

首先,要做好前期准备。在开展活动之前,让学生进行京剧相关知识的了解,通过相关材料的充分展示,使学生逐渐地了解京剧,认识京剧,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进一步的“走进京剧”奠定必要的基础,让学员初步了解认识京剧在我国戏剧领域中的“国粹”地位,了解认识京剧“生、旦、净、丑”的四大角色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就京剧这门艺术在唱腔、念白、(武打)动作和脸谱这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进行具体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对京剧产生一种好奇感,进而转化为一种浓厚的兴趣,并且为下一环节进行的相關实践活动做好必要的准备。

其次,有效开展活动。以《走进京剧》为例,我们开设以下活动内容:

1.了解京剧起源。知道中国京剧是世界上三大戏剧文化形式之一。中国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吸收了昆腔、京剧、秦腔等艺术,直到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陆续进京才逐渐形成、发展起来。

2.了解京剧流派及名角名段并学会欣赏。让学生通过上网、看书、向家长请教等方式了解京剧的流派,所谓流派就是指演员的表演有独特的、系统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并且这种风格特点得到师承和传播。主要流派有:须生里的谭派(谭鑫培)、马派(马连良)、麒派(周信芳)、汪派(汪桂芬)等;小生里的程派(程继先)、姜派等;武生里的李派、俞派等;旦角里的梅派(梅兰芳)、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云)等;花旦(青衣)里的张派(张君秋);老旦里的龚派等;净角里的何派等;丑角里的王派等。特别是了解京剧四大名旦的代表剧,如梅兰芳的《贵妃醉酒》;程砚秋的《四郎探母》以及后期的《锁麟囊》《女儿心》等;尚小云的《二进宫》《昭君出塞》;苟慧生的传统戏如《金玉奴》《花田错》等,新剧《钗头凤》《荆钗记》,等等。对于这些名段,组织学员直接聆听,让国粹更快地走入学生心灵。通过生动的视频画面,给学生以直觉上的感受与刺激,为接下来学生“分门别类”地走进京剧作必要的准备。

3.了解京剧脸谱。京剧脸谱,之所以称为“脸谱”,是因为每个历史从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活动中组织学生收集京剧的各类脸谱,让学生通过探究了解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了解每一种脸谱的画法都不同以及脸谱上的每一种颜色的含义不同,激发学生对京剧脸谱的兴趣。

4.京剧脸谱制作。让学员知道,京剧脸谱的色画方法基本上分为三类:揉脸、抹脸、勾脸。组织学员动手绘制脸谱,可以有多种绘制形式,如在模型上作画,在普通纸张上作画,用丙烯颜料在布上、衣服上作画、编织、刺绣等手法,作品完成后,将他们绘制的各类脸谱作品展示出来,让他们体会到创作的快乐。

5.学唱京剧。学唱京剧对于学员们来说,有很多的好处:其一,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些古典文学著作,因为有许多京剧都是以《三国》《水浒》《杨家将》为体裁的。其二,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因为京剧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几百年传承下来,必然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其三,可以培养淡定的心境。京剧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可以让人安静地享受。其四,可以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学员们在学会一些京剧曲目后,少年宫可以提供一定的平台,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进一步让他们走进京剧。

篇10:走进秋天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走进汽车时代”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主题] 汽车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正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使人们能方便、快捷、灵活、随意、舒适、经济的出行、工作等,确实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污染问题、能源问题、安全问题等。所以,组织主题实践活动时,通过和同学们探讨交流,我们决定以“走进汽车时代”为我们的活动主题,以便让我们能更多的了解汽车以及汽车给我们带来的利与弊。[活动目标]

1、明确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并能围绕主题选择适合研究的小课题,制定课题活动方案。

2、通过活动使学生对生活中的汽车有更深的了解,感受现代交通工具(汽车)的优缺点。

3、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实地考察、现场采访、收集及整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查找、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大胆与他人合作,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两面性,能客观科学地看待事物和问题,激发他们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意识。

5、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师:同学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一样东西在我们周围出现的越来越多。知道是什么吗?看,它来了——(多媒体出示汽车缓缓驶来的画面。)

师:对了,是汽车。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汽车时代”。(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1、家里有汽车的同学请举手。(师:真不少)

你都知道哪些牌子的汽车?你是怎么知道的?(师:你真是个有心人)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是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已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2、请大家先来看一些我们生活中的画面(多媒体播放)师:这些画面我们天天都能见到。看了这些镜头,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谈感受

师:是呀,我们周围的汽车越来越多。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可是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问题。不久的将来汽车一定会走进千家万户,人人家中有汽车。所以,我们应该对汽车有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这就要从汽车给我们带来的利与弊说起。下面,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

(三)发现问题,确定课题

1、围绕主题,展开讨论。

师:要想对汽车进行研究,首先要选好研究的课题。我们先来回顾选题注意事项:

○1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意义。

○2选题要切合生活实际,要从小处入手,可操作性强。师:“问题即课题”,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你们对汽车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把你们想研究的问题写在表格1中,小组长负责记录整理

(每组发放一张表格,小组每个成员提出有关汽车的问题,组长负责记录整理。)

2、交流展示,归纳整理,确定子课题

师:经过大家的努力,老师发现每个小组都已经填好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是你们智慧的闪光点。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1)指名一个小组交流提出的问题,其他小组补充跟这个组不一样的问题,并归纳整理出具体的活动小主题。(随机板书)

(2)课件展示教师预设的一些课题。(若学生提的问题不理想,或很少,则出示这一环节)①汽车的发展史(汽车的历史与发展)②汽车的种类(汽车的种类与用途)③汽车安全问题(汽车与安全)④汽车污染问题(汽车与环保)○5汽车与消费 ○6汽车销售量的调查 ○7未来的汽车 ○8汽车的能源问题 ○9解决停车难的问题研究 ……

(2)确定本组要研究的子课题

师:刚才大家总结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课题,但我们人力有限,不能对每个问题都要进行研究,请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大家更感兴趣的课题。

○1各组商讨,群策群力,老师巡视,避免小组之间的课题出现重复选择的现象。

○2每组汇报选择的课题,并说一说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四)制定方案,交流完善

师: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战”,课题选好了,还要制定好活动计划(课题活动方案),才能把活动开展好.根据以往的经验,你认为制定课题方案需要注意什么?

1、制定课题方案注意的问题:

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子课题研究方案(发放课题研究方案表,即表2)

师:下面请同学们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共同为你们的课题设计方案。

各小组还可根据自己的课题确定研究时长。

3、交流完善方案

(1)各小组展示研究方案。

师:刚才,同学都在讨论过程中确定了自己的计划,哪个小组先上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制定的。其他小组的成员认真倾听,可以指出其优秀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意见或建议。互相取长补短。

(2)修改完善方案

师:对于制定的活动方案,想想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各组结合老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补充完善计划。

(五)畅谈收获,结束全课

篇11:走进秋天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宁夏青铜峡市二中 魏宏宇

一、选题

综合性学习应该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八年级(上)第六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所以我组织以“走进回乡,感受民俗”为主题,设计各种活动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本地资源背景

家乡是一个永远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家乡是温暖的,家乡是可爱的,家乡是藏在每个人心灵深处不解的乡愁。这节课就是要唤起学生对家乡的回忆,对童年的回忆,认识和了解家乡的文化以及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回族是以中亚细亚各民族为主要族源,并以移民迁徙方式和商业交流活动在中国境内逐渐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保持伊斯兰文化传统的民族共同体。回族族体的最早来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唐宋时期)来华经商留居的穆斯林“蕃客”后裔;回族主要来源是公元13世纪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时期以各种身份从波斯、中亚细亚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签发或自愿东来的各族穆斯林(他们首先成为元朝社会地位较高的色目人之主要组成部分,人数达到数十万);回回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分别吸收了所在地区的汉、维吾尔、蒙古等民族的部分成员。宁夏是我国回族主要聚居地之一。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宁夏自然风光、建筑、民俗民风、宗教信仰、民族服饰文化以及宁夏民歌“花儿”的了解,感受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资料的能力,并能创造性的提出个人的观点看法和建议。

3、让学生说宁夏、唱宁夏、舞宁夏、赞宁夏。从艺术作品达到情感共鸣与交流,借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四、教学重点

通过唱宁夏“花儿”、跳宁夏回族舞蹈使学生认识回族文化和艺术。

五、教学难点

学跳回族舞蹈,体会回族舞蹈的特点,串编有浓郁宁夏回族地方特色的“数花”。

六、设计方案

(一)注意事项:

1.开展考察或其他活动时,要引导学生事先写好行动计划书,设计好调查问卷,准备收集资料的相应工具。

2.教师事先要了解学生外出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并争取家长的支持。3.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更不能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学生。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于学生的合作伙伴。

5.在进行总结评价时,不要过分关注结果,而应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二)织形式和教师配合:

1.组织形式:在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策划和讨论时,以小组为单位。可自由组合成3~5人的小组,各小组独立行动。

2.教师配合:语文教师指导写计划和总结,美术教师进行摄影技术指导。音乐教师进行编舞的指导。整个活动指导和组织由班主任负责。(三)准备工作:

1.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

2.进行调查问卷设计方法、录音、摄影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培训。

3.学生参与考察调查实践活动时,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方地与人交流,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并引导学生精心进行活动策划。

(四)主要过程:

⑴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理念并做好分工。

⑵了解宁夏回乡情况调查问卷

⑶指导收集资料

⑷整理、汇编资料。

⑸《走进回乡,感受民俗》综合性实践活动课

活动课分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 走进回乡

第二板块: 了解回乡(民俗文化)

第三板块: 畅想回乡、建设回乡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音乐导入,并给学生营造一种艺术氛围。

2、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概括)

(二)讲授新课

1、请同学们说一说赞美宁夏的美称“塞上江南”“鱼米之乡”“贺兰山下果树园”“塞上明珠”“宁夏五宝”。2、认识目标。

3、教师简介宁夏

只有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景中才会生出“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情思;才会听到高昂的“信天游”和悠扬的“花儿”,才能目睹江河之源那神秘的面纱——这就是祖国的大西北“宁夏”。

4、“说宁夏”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所学知识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宁夏。(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划分,并派代表抽取任务包,小组合作交流结合课下所收集的有关资料解决有关问题)*自然风光

生:西夏王陵 影视城 中卫沙坡头 灵武水洞沟 恐龙化石等。*代表建筑

生:哥特式尖顶的清真寺,人的一种信仰,人近距离与神接近,在寺顶上有新月,表示心如明月,心知度明。*风俗习惯

生: 回族有很多的节日。同时回族人也很热情好客,在饮食起居方 面非常讲究卫生,通常用流动水洗手。)*服饰文化 生:通常以男女戴白色帽子为主,少女和老妇人则不同通常以彩色纱巾和白色纱巾为主。(学生将自己带来的服饰展示给大家)师生共同欣赏宁夏风光片

5、“唱宁夏”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花儿”吗?大家谈 播放宁夏民歌“花儿”《吆骡子》《沙枣子花开》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生:朴实、憨厚、豪放 教师介绍“花儿”

花儿是一种以歌唱爱情为主的山歌,指只在山沟野洼里唱的歌。花儿之所以被称为花儿,就是因为她与人们的爱情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花儿的文学形态篇幅短小,在其曲调的制约下有着独特的格律。

7、学唱民歌“花儿”《沙枣子花开》

教师:除了民歌“花儿”外我们还有著名的说唱艺术“数花”。

8、“赞宁夏”

先播放一段浓郁宁夏地方特色的“数花”让学生欣赏。然后教师请学生谈一谈什么是 “数花”以及它的特点。

“数花”是宁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说唱形式,不仅曲调优美动听,.在古代还是一种以箭敲击弓弦,听其发出的声音,判断敌人到什么地方,交兵是胜或负....!

9、调动学生兴趣用宁夏方言集体尝试来”数花”艺术。

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山,一座鼓楼里中间,塔西

在两边。沙枣子花开金槌槌,我是宁夏的小回回。各族人民心连心欢欢喜喜迎新春!教师:同学们能自己写出自己的”数花”吗? 学生尝试写”数花”词,并进行展示

10、“舞宁夏”学生跟随音乐学跳回族舞蹈

进行《花儿与少年》舞蹈的欣赏、学习和重新创编,能由“景”而想,因“情”而动,能随着《花儿与少年》的音乐即兴或在集体设计的表演动作中起舞。

八、“畅想回乡”让学生对自己家乡进行畅想。

九、教学效果评价

篇12: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一、从学生兴趣入手开发主题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愿望是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最基本的依据和关键因素之一。主题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行动上才会更主动,责任感才会更强;反之,如果学生对主题不感兴趣,漠然视之,就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不会在活动中倾注全部心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应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们在一种欢快、愉悦、充满期待的活动氛围中自觉自愿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信心。

二、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开发主题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自然中。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突出学生主体、联系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以及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这是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主题内容。

通过这些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主动地去探寻、感受、传递传统节日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既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增长许多丰富的课外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进学生对传统知识的探究心理。

三、以问题为突破口开发主题

研究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最直接动力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问题。俗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这样一双慧眼,而且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造就学生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并从这些一直在学生身边或身上发生、演变的问题入手,选择那些有意义、学生感兴趣而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

四、结合时事开发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处处有题材,关键在于挖掘。只要善于挖掘,生活处处是课程。因此,活动主题可以由近及远,由小到大,从班级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逐步展开,抓住眼前的、身边的活动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篇13:走进秋天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一、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发问

案例再现:

王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是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动物们离开了他们美丽家园的动画视频。这段视频很切合学生的认识特征,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老师趁热打铁地问:动物们为什么要离开他们美丽的家园,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最后老师抓住问题的本质, 选准突破口进行发问, 在发问中引领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学生逐渐明确在这样的现实面前自己的义务和责职, 学生一步步走进指导老师的预设中。这样“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的主题就水到渠成了。

陈老师利用图片展示了近年来世界的主要环境问题后, 然后, 发问“这一切灾难中, 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是谁呢”, 这样的发问, 实质是在由表及里的引导, 把学生的思维引往深处, 引起学生对这些现象的深思。接着, 又通过图片显示二氧化碳的产生以及危害的资料。通过对问题的分析, 老师问:“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在发问中, 师生形成共识, “走进低碳生活”的主题就形成了。

这两位老师创设问题情境有着相似的地方, 都是在发问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发问中, 学生将头脑中形成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归纳, 转化为活动主题。这样发问, 可以引领学生去思考、去探索, 激发、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经常这样训练, 学生的思维就有可能慢慢走向成熟。首先, 创设问题情境。要考虑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真实生活的问题, 尤其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 而不是指导教师虚拟情境问题;其次, 创设情趣味的生活情境, 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调节到最佳状态, 让学生从感兴趣的点切入, 发现问题, 为顺利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感情基础。这需要指导老师选题指导前要了解学生相关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活动经验, 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 开发学生的经验。

二、在主题分解时追问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确定后, 研究的大方向明确了。主题的表述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概括性。主题确定后, 还需要对主题进行分解, 还原为具体而生活的问题, 来明确在主题活动中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因此, “走进低碳生活”的主题包含多方面的内容, 还需要被具体地细化为一个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子课题。这样, 每个学生才会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任务是什么。活动才能落实, 才能顺利开展。

陈老师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 先引导学生进入“碳足迹”的计算, 根据对“碳”的计算, 引入学生对家庭生活中碳排放的调查, 感受生活中的种种高碳生活现象。在调查分析中, 学生必然会产生很多问题。然后, 老师紧紧追问:“我们的日常生活低碳了吗?”学生在追问下, 提出了很多问题, “我在平时生活中排放了多少碳?”“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学校生活) 中存在哪些不低碳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怎样做才能够低碳生活”“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走进低碳的、绿色的生活?”……在这样的追问及反思中, 每个学生逐渐将主题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研究的问题, 从而明确自己该从哪方面进行研究。这样, 子课题就形成了。

值得一提的是陈老师设计的课堂调查表是本节课有效的重要方法之一。调查内容从衣、食、住、行、用等生活方面进行。学生根据调查这几方面出现的情况提出问题, 这样提出的问题也相对集中, 避免了各自为战, 随心所欲, 不着边际, 也便于对提出的种种问题进行归纳, 更有效地从衣、食、住、行、用五个方面形成各小组的子课题。在对问题的调查分析中, 在提问、追问中学生崇尚低碳生活, 绿色生活的价值观得以生成。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指导老师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带领学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 抓住那些有意义、学生感兴趣而且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生活难点、社会热点, 去发问、去追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011年10月, 我在“今日说法”中看到一则有关中学生上网引发的惨案一例, 就把这个视频下载下来, 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生产课中, 给学生们看了这个视频后, 问:看了这个案例你们有什么想法?于是, 同学们纷纷提出了他们的看法“为什么这个同学会做出这么极端的事情”“中学生到底应该如何正确上网?”“上网对于中学生来说, 是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 等等, 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烁, 在老师的追问下引发学生深度的思考, 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最后, 师生讨论后把问题聚焦在“了解社会人士、家长对中学生上网所持的看法及观点”“了解我校学生平时上网的相关情况” “了解与中学生上网有关的相关规定”“中学生上网所带来的负面和正面影响” “在实践中, 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明白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上网”等有兴趣的子课题。

篇14:走进秋天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关键词: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海南骑楼;校本课程;人文素养;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3-0010-03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在“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的改革中首度增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互补性”,共同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提升。[2]因此,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研究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是遵循这些课改理念、充分利用地域人文资源而探索研究与开发的课程。

一、课题产生

骑楼是海南城镇建设中颇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南骑楼的典型代表。它与海口二中隔江相望,近在咫尺,不少学生就生活在其中或近邻,为开展“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

2010年,笔者从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视角切入,逐步发展成为“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开发前期主要做了三项工作。

(一)调研学情

学生虽对骑楼建筑司空见惯,但对海南骑楼的文化、艺术价值却知之甚少,对海南骑楼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多无动于衷。

(二)确立主题

充分利用探究海南骑楼富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为课程载体,引领学生开展搜集与整理信息、调查访问、实地考察、合作探讨和艺术再现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热爱社会,发展学生自主地认识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基本素养。

(三)编写教材

笔者在课题研发前期的调研中,对海口及海南其他地区的骑楼建筑街区景观及局部特色进行了大量的拍摄和写生,并在试教中供学生观赏、参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与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兴趣与热情,进而,师生共同搜集、整理出更多有关骑楼的新资料,创作出更多反映骑楼美的新作品。根据课程主题综合这些资源,笔者编写了供我校初中学生使用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材——《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其艺术再现》。此书中还收录了学生提供的大量有关骑楼的资料和艺术作品。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开展的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海南骑楼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特色、保护现状等,并学习对于海南骑楼进行艺术再现的基本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认识与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丰富社会活动经历,积累社会活动经验,体悟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与一般方法;通过对海南骑楼艺术特色的认识与再现,使学生巩固和发展美术表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以人文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海南骑楼,关注并参与社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活动实施

(一)准备阶段

1.形成课程共识。实施“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发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海南骑楼的兴趣与热情,了解课程将从海南骑楼的“由来”、“特色”和“艺术再现”三个方向开展探究实践活动。

2.建立活动小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自主结合建立活动小组。其间,教师对小组成员结构的互补性、优化性进行初步评估,并提出小组成员微调的建议供学生参考。活动小组自选组长,自择探究方向,自定成员分工,教师只做参谋。

3.制定活动计划。各小组根据自择的探究方向制定活动计划,将总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并制定各分任务切实可行的活动内容、形式、时间、质量要求和人员分工方案。以此作为引领、督促、检查活动有序、有效开展的依据,促进活动顺利进展。

在前期准备阶段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笔者重点指导的环节是:活动小组成员结构的优化,小组探究方向的优选,活动方案可行性的评估,小组成员活动分工的合理性等。这些指导作用的发挥,旨在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

(二)实施阶段

以活动小组自择的探究方向为基础,以《走进海南骑楼》校本教材为指南,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海南骑楼的综合实践活动。

1.阅读校本课程教材《走进海南骑楼》。此教材是学生开展探究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南,不仅提供了海南骑楼的产生、发展、现状的基本资料、海南骑楼艺术再现的大量摄影、绘画示范作品,还设置了“实践与探究”栏目,以引导探究活动的深入发展。

2.搜集有关海南骑楼的各种资料、信息。通过查阅书籍、报刊和上网等了解海南骑楼的来龙去脉、建筑特色、艺术价值等,并对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形成文字或文件材料。

3.走访海口骑楼街区老居民。海口骑楼老街区是海南骑楼的典型代表。许多久居海口骑楼街区的老者对于骑楼生活的历史和现状有着很多宝贵的记忆、有趣的故事和深切的感受。走访他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鲜活的体现海南骑楼与居民生活关系的感性素材,增强了学生热爱海南骑楼的情感。

4.实地考察海口骑楼及其保护现状。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实地考察中山路、得胜沙、水巷口等海口市目前尚保留或修复得较好的骑楼典型街区,认识其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特别是街区景观所体现的海南地域风情,并通过摄影、速写等方法进行记录、抒发感受。同时,初步感悟骑楼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所在,并讨论以保护促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5.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风貌与特色。这是“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内容。校本课程教材中提供了表现骑楼街区及其局部的速写、素描、水彩画及油画等众多画作与摄影作品,并提示了相应的欣赏与创作技能,为学生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自主创作活动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6.合作研讨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进程中,提倡并指导小组开展合作研讨,及时整理活动所获的资料、信息,巩固阶段活动成果,协力解决存在问题和面临困难,推进活动深入发展。

在实施阶段,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小组活动进展状况,并及时进行具体指导。如走访调查,提醒学生注意态度诚恳、话语亲切、倾听耐心、记录认真等。又如,实地考察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问题。再如,阶段小结,指导学生整合、固定成果,并确认或调整后续活动方向、任务,以更好地达成预期目标。

(三)总结阶段

“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如不计学生课外自主活动约需18学时。对于活动的总结主要侧重三个方面。

1.关于海南骑楼历史、文化价值认识的深化。海南骑楼是适应海南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而创造的建筑形式,也是多元文化融合、交织而产生的文化遗存,热爱家乡、热爱海南就要热爱骑楼、保护骑楼,充分发挥骑楼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中的作用与价值。

2.汇集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学生作品。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创作了大量绘画、摄影、造型等反映骑楼风貌的艺术作品,也收集了大量反映骑楼历史文化、现状与保护的文字作品。总结阶段中,对这些作品进行再筛选,集中其中的精品进行欣赏、品评,从而促进学生拓展与深化对海南骑楼的认识。

3.总结、交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学生参与“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在认识上、情感上、调查方法上、社会经历上、合作学习上、艺术表现技能上,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通过小组、班级等不同的总结、交流形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分享收获,扩大成果。

四、研发成果

(一)学生收获

学生在开展“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丰富了社会活动经验,并且在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为载体的学习中加深了对海南骑楼的认识,增强了热爱家乡、热爱海南的真挚情感。

(二)成果分享

在学校艺术节上举办“走进海南骑楼”主题展览,展示师生的绘画、摄影、造型等表现海南骑楼的艺术作品,与全校师生分享活动成果,获得广泛好评与共鸣。

(三)出版教材

笔者编写的《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其艺术再现》校本课程教材,2012年2月由《建筑与环境》杂志编辑部出版,2013年8月由香港的建筑与城市出版社再版;2013年5月海南电视台风范栏目报道了该教材出版信息。

(四)参赛获奖

1. 2012年12月,《走进海南骑楼》校本课程参加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一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荣获特等奖。2013年2月27日《中国教师报》刊登了上述评奖信息。

2. 2013年10月“走进海南骑楼”参加海南省教育培训研究院举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说课比赛,获二等奖。

(五)课题立项

2013年12月“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艺术再现”研究获得批准成为海口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市级课题(立项编号HKX12514036)。

总之,“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虽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课程的实施时间尚短,因此,无论是在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设计、内容规划、实施组织、引导策略、评估取向上,还是在成果展现上,都有待积累更多的经验,进行更深度的研发,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S].中国教育报.2001-6-15(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

[3]郑振纮.海口市中山路近代店铺的整体风韵[J].南方建筑,1995,(5).

[4]彭青林.骑楼魅影旷世奇葩领风骚[N].海南周刊,2010-7-12.

[5]张 毅.海口将打造“大三巴”牌坊[N].南方都市报,2010-12-11.

上一篇:美发团队激励口号下一篇:参加党史学习教育课程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