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欠款纠纷起诉状的

2024-06-19

民事欠款纠纷起诉状的(精选10篇)

篇1:民事欠款纠纷起诉状的

民事起诉状欠款纠纷

民事起诉状欠款纠纷【1】

原告:**,男,**岁,住所地:**省**市**区**路1号。

现居住地:**市生物制药厂*幢***室。

电话:***********。

被告***,男,**岁,住所地:**市**区**二村**栋*门**号,电话:*******。

诉讼请求:

1、判决被告偿还欠款900,000元;

2、判决被告承担本案全部诉讼费用。

事实与理由:

200*年*月*日,原债务人***将欠原告的人民币九十万元债务转移给被告,被告同意承受,并当场向原告出具还款承诺书承诺:200*年*月**日归还欠款,若不能归还,则以其所有的房屋直接作价偿还。

原告也表示同意。

然而,被告既未在约定期限内偿还债务,也不按约定将其房屋过户至原告名下,其行为严重损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综上,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原告依据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及《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特向贵院提起诉讼,恳请依法判决。

此致

**市**区人民法院

起诉人:

年 月 日

欠款民事起诉状【2】

原告: ,男,汉族, 年 月出生,个体,住址: 市 路 号

被告: ,男,汉族, 年 月出生,个体,住 市 区 街 号

请求事项:1、判令被告依法偿还 元欠款及相应的利息。

2、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

事实和理由:原告与被告曾经做 生意。

至 年 月 日,被告共欠原告人民币 万元货款,被告出据欠条一张。

原告多次向被告要求偿还,被告曾答应还款,但是被告迟迟没有行动。

原告无奈,委托律师向被告催要欠款,被告陆陆续续归还 元现金,以货抵欠款 元,共计还款人民币 元整,至今尚欠 元未归还。

因此,为了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特具状起诉,请求依法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

此致

人民法院

具状人:

年 月 日

欠款民事起诉状范本【3】

原告:某某,男女, 年 月 日出生, 族,住 市 区 路 号,电话: 邮编:

被告:某某,男女, 年 月 日出生, 族,住 市 区 路 号,电话: 邮编:

诉讼请求:民间借贷纠纷

1.判决被告偿还借款本金 元及利息 元;

2.判决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事实与理由:

某年某月某日被告因生活困难向原告借款 元,双方约定,被告在 某年某月某日以前偿还。

现还款期限早已届满,被告仍然拒绝偿还借款,经多次所要未果,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特诉至贵院,恳请依法裁判。

此致

某某人民法院

起诉人:

年 月 日

篇2:民事欠款纠纷起诉状的

被告:陈明,男,汉族,1973年2月27日生,住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

诉讼请求:

1、请求人民法院判令被告立即支付给原告建设工程欠款60000元整,并请求人民法院判令被告赔偿原告为追讨该笔欠款花费差旅费、住宿费、误工费等合计8000元整。

2、本案诉讼费由被告承担。

事实与理由:

被告陈明从韩江北桥总包中铁十三局承包该桥东岸引桥工程。原告阳习经人介绍与被告陈运明认识,原、被告达成承包协议,原告承包被告承包的东岸引桥工程中的模板工程。原告从初开始施工,到20初完工。到8月27日,被告与原告结算,被告欠原告工程款6万元,被告当天写下欠条。该欠条约定被告于20春节还原告2万元整,7月前将余下欠款付清,但被告一直未付款给原告。原告多次向被告电话催讨,被告总是借口不给。为此原告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特向贵院起诉,请贵院依法支持原告所有诉讼请求!

此致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人民法院

具状人:阳习

篇3:我国多元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优化

现阶段, 我国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原因是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们对诉讼外的解决机制重视程度不够, 在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方面, 相对投入较少。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第一、对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存在认识误区。对诉讼外的解决机制认识不够, 并且对司法能力盲目自信, 以及对国外先进的非诉讼体制没有加以深入研究;第二、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制度本身没有完善。没有形成与我国社会主义实际相结合的特色, 在解决现有问题上存在很多不能解决的难题。第三、缺乏社会各方面的有效支撑, 并且联动机制没有得到完善。诉讼和非诉讼解决机制之间没有达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

二、完善我国多元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方法和措施

(一) 树立正确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理念

有效的进行司法改革, 并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不断完善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就需要树立正确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理念, 从认识上加以强化和重视。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并且坚持正确的法制观念, 将依法治国作为核心方向, 不断的深化多元化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我们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法律的执行和完善是指导社会发展方向的基础, 也是决定社会和平与稳定的基础。中国的法制观念, 需要我们去不断的学习和普及法律在人民心中的印象, 使得法律的精神不断的感人人民, 让更多的人认同和维护法律的公平和正义。坚持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建立诉讼以及非诉讼体制相结合的纠纷解决机制, 不断的为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公平正义而努力, 并且捍卫法治秩序。我国的司法制度, 是一切为了人民, 为了人民的一切, 是为人民谋福利, 并且服务于人民的一种制度。宪法确定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并且将人民的社会地位作为主体地位, 践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指导理念, 突出表现人民主体的社会地位。司法的制度的本质是人民性, 这个本质决定, 司法过程应该将人视为主体, 并且法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因人而生、因人而立, 并且不断的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去完善和改进, 体现出法律对人民的关怀和关注, 并且不断满足自由人性的需求。司法制度, 是以人为本的制度, 是一项服务于人的理性制度, 它的设计, 应该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站在人的立场, 不断的进行设计和改革, 并且促进公民在司法方面的主体地位得以不断提升, 对于一些弱势群体, 司法方面还应该进行倾向性的保护, 实现真正的、实际意义上的公平与正义, 为完善和实现我国依法治国而不断努力。

(二) 完善相关立法措施

法律是治国的基础, 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和准则, 没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和限制, 就没有一个完整的法制国家, 任何犯罪行为都没有借鉴的处理方式。所以, 建立和完善相关立法, 是实现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基础, 并且为其创造了条件。近年来, 相关的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法律制度也不断完善, 比如2005年厦门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决定》, 是比较规范的法律文件, 也是我国第一个地方立法形式规定的法律文件。于2009年, 最高人民法院也关于多元化民事纠纷提出了解决机制和制定了法律条款。但是, 与现在社会实际的需求相比, 相关立法和制度还不够完善, 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制定更多的法律条例。所以, 进一步完善和制定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的法律法规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应该强调的是, 国家相关立法机关, 应该不断完善人民调解的相关制度, 扩大其范围, 并且将人民调解纳入民事诉讼程序之中, 促进其规范化和程序化, 并且不断提升调解的效率、扩大调解的范围, 促进多元化民事纠结解决机制的不断完善。并且可以建立行业、专业、行政等等调解的制度, 将司法和调解进行融合贯通, 实现多元化机制的完善。

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思想中, 是大力推进非诉讼的解决方案, 同时, 也不能淡化诉讼机制的作用与实施效果。人民法院作为司法机关的权力单位, 具有强制性的保障基础, 也在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和实施中占据了核心地位。人民法院应该对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进行指导和支持, 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 正确行使固有的审判权, 并协调好与社会其他组织力量的关系。人民法院在处理纠纷时, 应该与相关仲裁机构、行政机关以及调解组织等进行交流合作, 引导人民寻找低成本并且高效的民事纠纷解决方案, 尽最大努力降低诉讼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常运行。

三、结语

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是否完善, 决定了国家是否能长治久安, 是否能可持续发展, 是否能在社会的不断变革中不但前进。人民是国家的基础, 是创造的源泉, 如果不能保证民事纠纷正常化解, 那么人民的利益必将受到损害, 并且公民的合法权益也会受到侵害, 这不利于我国依法治国的实现。所以, 在社会化大背景下, 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需要完善民事纠纷处理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民事纠纷处理和解决机制, 不断的完善和实现和谐理念和精神, 并且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促进和谐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余瑷.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民事纠纷解决中的适用[J].学理论, 2012 (24) .

[2]石永.论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D].内蒙古大学, 2012.

篇4:试析民事诉讼的起诉条件

一、以实体法要件作为探知诉权存在的依据,可诉范围狭窄

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条件之一为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前面已经提到,这是有关主管的要求,即起诉必须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范围。而现行《民事诉讼法》有关主管的规定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纠纷。其判断标准为“法律关系性质说”。对此,理论和实务界普遍认为法院主管的法律关系必须是实体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当事人主张的权利必须是而且也只能是民事实体法规定的财产权和人身权。案件被法院受理,必须是实体法明确规定的权利被侵犯或发生争议。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纠纷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民事纠纷。首先这一规定无法涵盖正在形成中的权利。在现代社会通过诉讼生成新的具体权利的现象在各个国家都屡见不鲜,这一司法功能实现的前提条件,就是允许当事人就新型纠纷诉诸法院。 新型民事权利可能既不属于财产权又不属于人身权,但也应纳入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中。其次随着现代法治社会进程的不断发展,各国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逐渐从公法领域扩展到私法领域,越来越多的基本权利正通过普通法律得以具体化,如受教育权和劳动权,上述权利既可能来自公权力的侵犯,也可能来自私权利的侵犯。如果一般个人或组织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显然应属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 而按照现行《民事诉讼法》的受案范围,当出现新型民事纠纷或宪法性权利纠纷后,其内容尚未被实体法所涵盖之时,大多数法院根据传统的观念和可诉性标准进行审查,因找不到相应的实体法规定,就会将其拒之门外。根据诉权理论,只要有纠纷发生,公民就可以请求法院保护其民事权益,只要其请求符合法定的形式,法院就必须依法启动诉讼程序。“然而,纠纷的发生不是依据实体法律设定的规范和模式,而是根据社会条件和社会生活本身的运动而出现。我们如果承认立法和社会生活存在的距离,自然就不能要求纠纷的形态与实体法律的规定保持一致,否则真是削足适履”。因此,以实体法的规定或实体法的要件作为探知诉权存在的依据,不仅不符合实际,而且必然造成新出现的正当民事权利无法得到救济、公民的诉权无法实现的后果。

二、诉讼要件置于起诉条件之中

我国现行的起诉条件大体相当于大陆法系国家的诉讼要件。这虽然能将那些欠缺诉讼要件的案件排除在诉讼程序之外,防止当事人滥诉,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将诉讼要件置于起诉条件中,就必然抬高了诉讼开始的门槛和起诉的门槛,导致起诉或诉讼开始的‘高阶化’,也就发生了只有我国才有的所谓‘起诉难’现象”。 如要求原告必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要求起诉的案件必须是实体法明确规定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纠纷。这无疑加大了当事人提起诉讼的成本和难度,再加上法院严格的立案审查,造成了实践中的“起诉难”现象。

2、把诉讼要件作为诉讼开始的要件由立案机构在双方当事人均未参加的情况下单方面予以审查,有悖程序公正的基本理念。现代法治要求对公民权利的判断要给予正当程序的保障。诉讼要件作为诉讼合法性要件,其判断涉及到法院能否就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义务作出裁决的问题。因此,诉讼要件应通过公开的诉讼程序在当事人双方充分陈述和辩论的基础上进行审查。但现行《民事诉讼法》将其置于诉讼开始前的受理阶段进行审查,当事人双方的陈述辩论被法院的职权审查所取代,法院只是单方面面对一方当事人,而不是居中裁判有关事项,这必然会影响程序的公正性。

3、将诉讼要件置于起诉条之中,诉讼程序尚未开始法院便开始对诉讼要件进行审查,审理程序的前移使立案审查程序成为一种“前民事诉讼程序”。此时,一方面诉讼尚未系属,法院便开始行使审查权,其权力本身的正当性受到质疑;另一方面法院依职权审查并决定诉讼程序能否开始,当事人完全处于被动的受审查地位,程序的运行失去了应有的制约。这就为权力的行使者“寻租”提供了机会。因此,这种“前民事诉讼程序”在实践中就逐渐演变为一种“灰色区域”,成为司法腐败的新领域。

4、“起诉条件等同于诉讼要件的制度结构,给我国民事诉讼设置了程序上的实质和形式悖论”。 原告起诉后,法院经审查认为原告的起诉符合起诉条件(实质上是诉讼要件)的,予以受理。因为诉讼要件在本质上是诉讼合法性要件,所以此时诉讼开始在形式上是合法的,即诉讼在程序上是合法的。随着程序的推进,法院在审理中,一旦发现或认可了被告关于否定原告起诉条件(实质上诉讼要件)的主张,那么在此之前进行的诉讼在程序上又是违法的。这样就会使已经开始的诉讼在程序上处于合法和非法之间的不确定状态。

篇5:欠款民事起诉状

***,身份证号码:***,系***的经营者。

被告一:**,男,汉族,**年**月*日出生,身份证住

址:******,身份证号码:****。

被告二:**,女,汉族,**年*月**日出生,身份证住

址:****,身份证号码:***。

两被告目前的共同住址是***。

案由:买卖合同纠纷

诉讼请求:

1、请依法判决两被告支付所欠货款人民币***元(*万零*仟**元整),两被告对该欠款负连带责任。

2、请依法判决两被告从起诉之日起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利息的标准支付欠款利息,直至两被告付清全部欠款止。

3、本案全部诉讼费用由两被告承担。

事实和理由:

原告自开始在**经营**贸易部,被告**和**也是在**镇做装修生意的两夫妻,他们两人20开始在**购买商品房定居。两人多年来经常向原告购买玻璃产品,共欠下货款**元,被告**在12月28日写下《欠条》对上述欠款加以确认。

两被告是夫妻关系,两人以家庭经营模式一起做生意,共同向原告购买玻璃产品,其二人应共同为欠款的义务主体。而且,两被告没有其他职业,他们的经营收入全部用于家庭生活,所以两被告应该对所欠的货款负有连带责任。现原告已多次催促两被告还款,但两被告一直拖欠。告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遂向贵院提起诉讼,请贵院依法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

此致

**市第*人民法院

具状人:

篇6:欠款民事起诉状

2、诉讼费用全部由被告承担

事实与理由:

原告与被告系朋友关系。被告向原告借款,至9月11日止,累计欠款数额达人民币******元。但是,还款期限届满,被告拒不还款

合同义务,但现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归还欠款,依法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据此,为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诉至贵院,请依法支持原告的诉请。

此 致

上海市***区人民法院

起诉人:***

篇7:合同欠款民事起诉状

被告:某某,男女, 年 月 日出生, 族,住 市 区 路 号,电话: 邮编:

诉讼请求:民间借贷纠纷

1.判决被告偿还借款本金 元及利息 元;

2.判决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事实与理由:

某年某月某日被告因生活困难向原告借款 元,双方约定,被告在 某年某月某日以前偿还。

现还款期限早已届满,被告仍然拒绝偿还借款,经多次所要未果,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特诉至贵院,恳请依法裁判。

此致

某某人民法院

起诉人:

篇8:转型期民事纠纷解决的价值取向

价值研究是从人出发而开展的研究, “凡是谈论价值, 从根本上说都应当是相对人而言的, 价值为人而产生, 为人而存在, 人是一切价值的主体。”[1]因此, 我们认可价值是客体之于主体的意义。同样, 民事纠纷解决的价值追求必须为人而存在, 真正体现对于人的意义。需要强调的是, 这里的人从微观意义上看特指纠纷的当事人;从宏观意义上看, 包括构成社会整体的人。民事纠纷解决的价值导向必须符合社会的进步、发展以及人类的整体利益, 而非取决于特定阶段的政策。

民事纠纷解决的活动总是以一定的价值目标为依据, 并以追求特定的价值为其动因。正义、秩序、效率等共同构成纠纷解决的价值目标。这些得到普遍认可的价值必然指引人们的纠纷解决活动, 也必将影响到纠纷的产生、发展和最终的结果。此外, 追求稳定、整体利益甚至于某些非正当利益都有可能成为主导民事纠纷解决的关键因素。就具有对比意义的价值目标来看, 本文着重分析社会稳定、秩序以及正义之于民事纠纷解决的意义。

社会稳定是指社会结构、功能合理, 社会各要素的协作作用及社会运行的有序化, 即社会整体的良性运行。稳定之中的有序化在某种程度上看尚具有表面化的特征, 仅有有序化之形, 而缺乏有序化之神。因此, 其并非秩序的理想状态。国家政策的重心从追求发展到强调稳定体现了特定时期内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转型社会中的不稳定状态在个体之间的表现是民事纠纷剧增, 从社会层面上看刑事犯罪频繁, 在社会治理层面上突出体现为“干群关系”紧张, 乃至现行体制、制度的危机。不可否认的是, 作为纠纷解决的主体, 无论是行政角色, 或是司法机关, 必须首先对已有秩序、现行制度负责。特别是在稳定压倒一切的特别时期, 将维护社会稳定确立为纠纷解决的指导原则, 既具有合理性, 又具有必要性。因为, 秩序的确立离不开统一、稳定的价值观念, 而社会转型初期往往并不具备相应条件。由此, 秩序的确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秩序又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本环境, 退而求其次, 稳定就只能是次优的选择, 甚至为唯一的选择。

“秩序的概念, 意指在自然界与社会进程运转中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另一方面, 无序概念则表明, 普遍存在着无连续性、无规律性的现象, 亦即缺乏可理解的模式——这表现为从一个事态到另一个事态的不可预测的突变情形。”[2]秩序不仅是人类生存的条件, 也是人类发展的要求。人类的任何发展都离不开对社会秩序的需求。由于纠纷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对秩序的破坏, 因此, 秩序也是纠纷解决的直接追求, 其他价值是以秩序价值为基础的纠纷解决的企望。没有秩序价值的存在, 就没有纠纷解决的其他价值。

作为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 正义始终指引着人类追求理想社会状态的发展道路。正如罗尔斯所讲:“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同样, 法律和制度, 不管她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 只要它们不正义, 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 ……作为人类活动的首要价值, 真理和正义是绝不妥协的。”[3]纠纷解决不仅仅是单纯的解决纠纷的活动, 它直接影响着当事人的利益, 也间接并深刻地塑造着社会价值观念。它要求正义原则也绝不应妥协于其他需求。虽然正义观不具有绝对性、永恒性, 正如博登海默所指出:“正义具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 变幻无常, 随时可呈不同形状, 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4]但不可否认的是, 特定时代特定文化背景下, 人们对正义总是有着最基本的共识与期待。问题常常不是我们对正义有着认识上的分歧, 而是我们距它如此之近而又往往遥不可待。

通过纠纷解决, 权利义务得以界定, 利益得以平衡, 侵犯正当利益的行为得以抑制, 终止其对正义的侵犯。正义标准得以校正, 社会正常的正义准则得以恢复。正义在权利义务界定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因此, 在稳定、秩序与正义多种目标追求间确立理性的顺序, 使得纠纷解决以满足当前社会的价值需求为导向, 将从根本上有助于秩序的恢复、和谐人际的维护, 有助于法治文明的推进。

虽然人类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精确量化的价值等级体系, 但是, 不同价值之间的位阶仍存在共识性的差别。尤为重要的是,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时期内这种先后的差异更为明显。秩序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然而, 仅以秩序价值的实现为目标是目光短浅的纠纷解决, 也是不可能最终创造出良好秩序的纠纷解决。秩序则表现为实现自由、正义的社会状态, 必须受正义标准的约束。纠纷解决的活动从根本上也必须受制于正义观念。“秩序有利于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有利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稳步前进。然而没有正义作为基础的秩序, 必然是难以长期维持的秩序。正义有利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平衡, 有利于创设和维护良好的秩序。”[5]

二、转型期的民事纠纷解决

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就变化与秩序亦即现代化与稳定的关系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 即“现代性孕育着稳定, 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6]换言之, 高度传统的社会和高度现代化的社会都是安定的, 社会最容易发生动乱时期是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阶段。

全面深刻的社会转型在短暂的时间内发生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爆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研究结果表明, 虽然我国社会在总体上执守着道德底线, 但道德取向和道德秩序也出现了不正常的情况。在社会规范缺失与冲突的背景下, 道德调节作用弱化, 难以有效指引、规范个体行为, 形成社会道德失范。道德失范所揭示的社会精神层面的某种危机或剧烈冲突表现在个体间的冲突中主要为利益纷争。纠纷的发生是社会常态。从其产生的社会因素看, 纠纷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主体之间利益的对立。但这并不足以产生纠纷, 纠纷的出现还要求主体之间利益的对立以一种互动行为的形式外化。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外化, 有些是因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对立意味着他们的行为边界产生了冲突。事实上, 很大一部分纠纷的产生是因为纠纷主体对于自己的行为边界并不了解 (也可称其为“边界无知”) 。也有些纠纷是在社会的变迁中, 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同规则相互冲突或对规则的不同理解导致利益冲突而产生的。此外, 另一类纠纷的产生是纠纷主体掌握了与纠纷有关的诸如行为边界等信息, 他也总是试图通过超越自己的行为边界以达到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尽管在有些情况下纠纷的主体知道自己的行为违反了社会的秩序。由于社会规则难以保证纠纷制造者付出的代价总是高于从纠纷中获得的利益, 这就导致了挑起纠纷的成本低下, 由于这种原因产生的纠纷可以归结为主体德性的不足 (亦不妨称之为“边界挑衅”) 。正如博登海默所说, 人类本来就具有打破原有秩序的逆反心理, 如果通过这种逆反可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则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就更大了。[7]在道德失范、利益至上的社会环境中, 物质利益的追求动机超越以往任何时代, 个体良心、社会舆论乃至法律规则都难以有效约束对非正当利益的觊觎。由此, 因主体德性不足而产生的纠纷在数量和比例上都必然激增。

在社会规则无法保证此类纠纷制造者要为其挑衅秩序的行为付出相应代价的情况下, 道德失范与此类纠纷必然形成恶性循环。在民事纠纷中, 一般而言, 利益受损方都会表现出不满并寻求合适的途径保护自己的利益。从实践中看, 主要救济途径有:直接与对方交涉的自力救济, 寻求特定个体或非司法组织的社会救济, 以及直至诉讼的公立救济。不可否认的是, 在当前很多情景中, 纠纷两造所能选择的救济途径在一定意义上都将是双方实力的博弈。距我们所期待的正义与非正义博弈的理想状态甚远。

社会救济中最普遍的表现形式是调解。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民间调解作为民事纠纷解决的首要选择而存在。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无讼理想和息讼现象, 寺田浩明在“权利与冤抑——清代听讼和民众的民事法秩序”一文中指出, 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 基于共存伦理, 人们只能“推来挤去”, “推挤”的结果难免滋生各种纷争 (欺压和冤抑) 。解决纷争的手段不外乎民间调解和官府诉讼。但基于共存伦理或共存秩序的考虑, 民间调解和官府诉讼都会以息讼和衡平为解决纠纷的价值取向。[8]共同体秩序维护的需求往往可以超越公平、正义的价值。基于历史传统和现实需要, 调解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官方的高度重视。从调解的功能定位看, 无论是具有半官方色彩的人民调解, 还是行政调解, 其目标定位于纠纷解决, 其宗旨在于通过化解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此种政策导向决定了纠纷解决中恢复正义随时可以妥协于维护稳定。无论是调解者还是纠纷主体都将纠纷两造之实力视为解决结果的重要筹码, 正义原则只能沦为纠纷解决活动的一定程度的参照。毫无疑问的是, 失去正义基础的稳定只能是表面的和暂时的, 其隐含的不和谐因素甚至会在一定时期推动社会走向稳定的反面。

三、转型期民事纠纷解决的价值取向

基于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 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所追求的社会稳定基本上是一种控制型的稳定。在实践中它主要表现为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强制力量, 控制社会冲突, 整肃社会秩序;在手段上, 它强调打击和控制而忽视协调与整合, 突出政策导向而忽视制度建设, 依赖行政手段而忽视法律手段, 重视警力使用而忽视社会防范, 基本上局限于就稳定而稳定, 其目标立足于“不出事”。实践证明, 这是一种“急则治标”的人治模式, 不能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 实现社会秩序的持续稳定。历史经验表明, 控制型的稳定带来的只是社会秩序的暂时好转, 而不能消除滋生社会冲突的根源和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2006年3月至7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按照科学严谨的社会抽样调查方法, 在全国进行了一次“社会和谐稳定问题全国抽样调查”。基于此次调查数据, 课题组对全国社会和谐稳定形势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 全国绝大多数城乡居民认为, 现阶段我国社会基本上是稳定的, 各种主要社会关系在总体上是比较和谐的。四分之三左右的城乡居民认为我国当前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九成左右的城乡居民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比较乐观;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由此,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基础上, 在社会稳定问题趋于缓和或已不至于构成根本威胁的环境下,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政策的与时俱进。认识到以稳定为导向求稳定决非长久之策, 也不可能真正维护秩序, 甚至于有可能最终破坏秩序。

特别是基于“边界挑衅”而产生的民事纠纷, “挑衅者”往往基于自身“实力”, 或者是蔑视道德规则甚至于法律规范, 或者蔑视正当利益主体。而纠纷诉诸救济程序后, 无论是传统民间调解, 还是“半官方”色彩的人民调解, 甚至于诉讼中, 个体的社会优势地位经常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纠纷的解决结果。这其中, 纠纷解决的政策导向往往能够从根本上主导着解决结果。不可否认, 无论是人们调解, 行政调解, 还是诉讼, 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工作中心是我们在纠纷解决活动中的政策导向。这就决定了即使是纠纷解决主体都不得不首先考虑纠纷当事人的实力因素, “就人论事”而非“就事论事”。同样, 弱势一方往往也不得不自视自身实力而提出诉求和接受结果。毫无疑问, 纠纷解决中的潜规则已经腐蚀到社会的基本价值, 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深深地植入到社会意识之中, 也将必然从根本上威胁到秩序的基础。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自主力量和价值基础, 促进和实现社会更加公平正义是人民的新期待。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 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在促进发展的同时, 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 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这“四个公平”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新概括, 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稳定理论的新发展。所有这些都再次强调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根本战略。

民事纠纷的解决是法治国家的重要任务, 一个国家法治水准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化解纠纷的法律机制是否完备、成熟;而民事纠纷解决的价值取向则是社会法治文明的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因素。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 只有解决好民事纠纷才能使公民的权益落到实处, 构建出和谐的社会。因此, 纠纷解决中恢复正义的价值取向显得尤为重要。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制度设计与实践必须确立以正义恢复为根本, 以秩序维护为基础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王宏维.社会价值:统摄与驱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37页

[2]. (美)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 (中译本) [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年版, 第207页

[3].罗尔斯.正义论 (中译本)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 第1~2页

[4]. (美)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 (中译本) [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年版, 第238页

[5].卓泽渊.法的价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版, 第637页

[6]. (美)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 1989年版, 第38页

[7].沈恒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原理与实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版, 第37页

篇9:民事欠款纠纷起诉状的

所谓诉讼请求,是指原告在起诉状中提出的要求法院解决的某个具体问题(具体纠纷)。可以这样说,诉讼请求如同在走路之前先确定到达的目的地,如果目的地确定错了,随后与此有关的一切努力则都是无用功,即使在中途发现错误后纠正,也要事倍功半。

诉讼请求的选择要考虑是否有法律根据

只凭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有理而并不清楚自己的这一请求是否有法律根据,即贸然提出诉讼请求,其结果只能是以官司的败诉而告终。如报纸上刊登过这样一个案例:王某在2006年10月与赵某订立一份房屋买卖合同,双方约定王某以15万元的价格买下赵某的一套房屋,并约定在王某交付房款取得房屋后,赵某在一个月内办理好房屋产权证和土地证过户手续。在王某按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并取得房屋后一个月内,赵某办好了房屋产权证却未办土地证,赵某以种种理由推托迟迟不办。在这种情况下,王某将赵某告到法院,要求法院确认买卖合同无效,被告返还购房款和利息并赔偿因被告的这一行为给自己造成的损失。法院审理后认为,双方的房屋买卖合同没有约定办理土地证为合同生效条件,办理土地证只能认定是合同约定的随附义务,而随附义务不履行,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因而驳回了王某的诉讼请求。败诉后的王某在明白人的提醒下,以解除与赵某的房屋买卖合同,要求退还购房款和利息并赔偿经济损失为诉讼请求再次起诉,这次法院支持了他的诉讼请求。

法官点评:同样的事实仅仅因为诉讼请求不同,结果便迥然不同。因为合同有效,你要法院确认无效就没有法律根据:而要求解除合同则有法律根据,自然会得到法律的支持。类似的情况还有:男女青年恋爱分手后,一方向另一方讨要青春损失费的:患者听信了包治某病的医疗广告后前去治疗,因治疗未达到广告宣传的效果,以医疗侵权为由提起诉讼要求赔偿的,等等。因为青春损失费并不是法律所确认的损失:而包治某病属于医疗合同的内容(未治好是违约行为),在不能证明医方在具体治疗中有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医疗常规的情况下,要求医方承担侵权责任就没有法律上的依据。

诉讼请求是选择侵权还是违约至关重要

有时原告既可以提起侵权之诉也可以提起违约之诉,但原告在没有认真分析其中的法律关系和具体事实的情况下,想当然地提出自己的诉讼请求,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我们还是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吧:中央电视台在2005年11月26日的《今日说法》节目中播出这样一个案例:杭州一女乘客晶晶在乘坐出租车时,因车费问题和出租车司机发生争执,被出租车司机勾海峰杀死。勾海峰因犯故意杀人罪被法院判处死刑。晶晶的父亲以出租车的车主倪德华侵权为由诉讼到杭州市人民法院,要求车主赔偿损失66万元。法院经审理后,驳回了晶晶父亲的诉讼请求。节目主持人撒贝宁引用法律专家的话说:“如果原告不是以侵权为由,而是以与被告之间存在运输合同、被告违约为由提起诉讼,向被告提出赔偿,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了。”主持人撒贝宁所说的实际上是这样一种情况:原告如果以被告违反运输合同给其造成损失为由提起诉讼的话,就可以要求雇佣出租车司机的车主进行赔偿,因为车主显然是运输合同的一方(车主雇佣驾驶员勾海峰)并且车主也是有赔偿能力的。但原告却错误地选择了侵权的诉讼请求,因为该案的侵权行为人已经构成了犯罪,犯罪行为显然不能认为是属于职务行为,只能是犯罪人本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一切法律责任,其犯罪行为和雇佣其开车的车主没有关系;而本案的被告人因犯罪已经被法院判处了死刑,又没有赔偿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原告要求车主赔偿的诉讼请求自然就得不到法院的支持了。

法官点评:在当事人之间存在合同法律关系时,一方当事人违约同时又违法,给对方当事人造成人身或者财产损失,受害人都会面临选择违约之诉还是侵权之诉的问题,这就要学会如何选择有法律根据、有证据支持等请求,以最终使被损害的权利得以补偿。

诉讼请求的选择要考虑证据证明的难易程度、胜诉后权利实现的难易程度等因素

如果有多种诉讼请求可供选择,就要考虑自己在证据方面是否能予以充分的证明,因为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再好的诉讼请求你证明不了都无济于事;在可选择的诉讼请求都可以胜诉的情况下,则要考虑胜诉后其权利实现的难易程度,等等。举一个自己经办过的案件:青年农民李某(男,24岁)到某医院开设的特色门诊治疗痤疮,该医院的广告承诺:治疗两个疗程(一个月)后,60%的人可治愈,40%的人会明显好转,如果没有明显好转则退还医疗费及往返交通费。李某在该门诊部治疗两个疗程后,其病症不仅没有明显的好转,而且脸上的痤疮比以前还多了,并有痛痒的感觉(以前没有)。李某找到医院负责人要求其履行承诺,即退还李某已支付的医疗费及往返交通费。医院则认为李某的情况属于特异体质所致,只同意半价再给李某治疗两个疗程。根据李某提供的案件情况,我向他指出,本案可以提起违约诉讼,也可以提起侵权之诉,提起侵权之诉时才可以要求赔偿精神损失,但提起侵权之诉,我方证据不足,对方恐怕也能够证明自己在治疗过程中没有违法行为,或者病情没有好转与其治疗没有因果关系,这样,我方就得不到任何赔偿;而如果提起违约之诉,我方则可以证明对方有违约行为,有把握要求对方要承担违约责任,即履行承诺。原告听从了我的意见,向被告医院提起了违约之诉,结果在法庭调解之下,最后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对方当庭返还了1200元医疗费。

有时在两个以上的诉讼请求中都有证据证明,也就是说其诉讼请求都可以得到法院的支持,这时要考虑哪一项请求更有把握实现或者说更容易实现一些。例如,居民王某家住二楼,一楼是商业用房,房主将该房租给一李姓个体户开饭店用,李某制作了一个大牌匾安装在饭店门厅的上方,挡住了王某家窗户的一半,双方多次协商未果,王某因此曾多次找市容管理部门,市容管理部门不但未予解决,最后还给李某颁发了悬挂牌匾的合法手续。作者在对此案进行分析后向王某指出,本案可以通过行政诉讼解决,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解决。如果选择行政诉讼,最终解决还要靠行政机关(王某说李某在市容管理部门有关系),解决起来可能会有一些麻烦,要慢一些。最后,王某听从了作者的建议,选择通过民事诉讼来实现其权利,法院以相邻权案件立案后,判决被告李某在判决生效后七日内排除妨碍一拆除遮挡王某窗户的牌匾。判决书生效的第五天,李某就自行拆除了遮挡王某窗户的牌匾。

法官点评:原告提起诉讼的目的,是要实现自己的权利,这不但取决于法院能否判决自己胜诉,还取决于被告方是否有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以及承担法律责任的诚意等因素,这都是在诉讼请求选择中应当考虑的。

在诉讼请求中提出的赔偿数额要适当

在赔偿数额的请求中,尤其是在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中,请求人往往以为精神损害没有具体数额上的限制,就尽量多写一些,总以为是多多益善。根据作者多年办理法律实务的体会认为,这样做是不明智的。这不仅不利于诉讼请求的顺利实现,反而会带来不利后果:一是要多交诉讼费用,二是可能引起法官和对方的反感,给人以“狮子大开口”、甚至无理取闹的印象。就精神损害赔偿诉讼来说,正确的做法是比通常应当得到的数额略高一点,以利于在调解中进行适当的让步。

总之,诉讼请求是民事诉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这是原告处分权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法院只能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进行审理和判决,既不能遗漏原告的诉讼请求,也不能超出原告的诉讼请求。诉讼请求既是一个写作诉状的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提起诉讼的原告应当在认真分析和把握争议的法律关系、能收集到的证据和对方当事人赔偿能力等基础上,审慎地作出选择。

篇10:追讨欠款民事起诉状

被告×××,女,19××年××月×日生,×族,住所地东莞市××区××路××号××室。电话:136********

请求事项:

1、请求法院判令被告支付原告欠款人民币******元(大写:******);

2、请求法院判令被告支付原告以上欠款的利息******;

3、诉讼费用全部由被告承担。

事实与理由:

原告与被告系(朋友/同事/××)关系。截至××年××月××日止,被告累计向原告借款金额为人民币******元。现还款期限已届满,被告拒不还款。

原告认为,原被告之间的借款合同关系合法有效,双方都应当诚实信用地履行合同义务,但现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归还欠款,依法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据此,为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诉至贵院,请依法支持原告的诉请。

此 致

东莞市第**人民法院

起诉人:***

××年××月××日

相关知识

追讨欠款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诉讼时效问题。《民法通则》规定的普通诉讼时效是两年,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诉讼时效是四年。如果在上述诉讼时效内债权人不主张债权,在法律上的胜诉权就将归于消灭,也就是说,债权人超过了诉讼时效再提起诉讼,其诉讼请求将不会得到法院的支持。对帐龄即将超过两年的应收款,适宜诉讼的,一定要及时起诉。暂不宜起诉的,也要保留诉讼时效中断的书面证据。我们追款,应该多给债务人发出书面催收函件并尽量说服债务人签收确认,异地的可采用电报以便有据可查,并力争让债务人多写书面的欠条或还款计划,既达到诉讼时效中断的目的,又为诉讼准备了充足的证据。对于已经超过了诉讼时效的应收款,力争和债务人达成新的协议或者让债务人出具新的还款条,以形成新的债权债务关系。

二、要求债务人提供担保。保证即信誉担保,要求债务人提供我们可接受的.相关公司的信誉保证并出具书面保证函。如果起诉,可将保证人列为共同被告,保证人应对债务人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有的债务人提出实物抵债,债权人往往接受不了,要么是因为实物派不上用场,要么是因为抵债价格太高。但我们可以采取抵押或质押的方式。以不动产担保,叫抵押;以动产或权利担保,叫质押。抵(质)押不等同于抵债。设定抵(质)押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债权人行使优先受偿权,在担保物上一旦设定抵(质)押,担保物的所有权人便不能随意处分该物,限制了该物的流转。以后一旦起诉,债权人可以申请法院查封、拍卖、变卖抵(质)押物并优先受偿。即使债务人破产,接受了抵(质)押担保的债权人仍然优于其他普通债权人就该抵(质)押物优先受偿。对某些特定物设定抵(质)押,一定要履行登记手续,否则无效。以房产或土地使用权、车辆抵押,分别在国土、房产管理部门、公安车管部门登记;以股权质押,要记载于公司的股东名册上;以商标、专利、著作权中的财产权质押,分别到商标局、专利局、版权局登记。由于未登记而造成抵(质)押无效,这方面的亏我们吃过不少。

三、查清债务人的工商登记情况,抓住每一个应承担债务的民事责任主体。工商登记是一个企业设立、变更、终止情况的真实记载。我们要查清楚债务人的开办单位或股东出资的情况,核实注册资金(财务上叫实收资本)到位了没有。如果股东或开办单位出资不实,应以虚假出资额或抽逃出资额为限对债务人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对于非公司制的企业法人,如果注册资本的出资没有达到《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的最低限额,开办单位应对其全部债务承担责任。我们可以将股东或开办单位列为共同被告一并起诉,对债权人而言,多了一个还款保障。即使我们没有债务人注册资本不到位的确凿证据,但只要有初步证据,就可以一并起诉股东或开办单位。上了法庭,举证责任就在股东或开办单位了。你说你出资到位了,光有验资报告还不行,前几年验资程序本来就不规范,就是现在,几百块钱也可以买到假的验资报告,你必须拿出证明你出资到位的会计凭证来,实收资本帐可以作假但会计凭证是伪造不了的。当然,假如股东或开办单位出资真的到位了,我们也就放弃对其诉讼请求了,我们也就放弃对其诉讼请求或者由法庭驳回,告错了也无所谓。这是一种诉讼策略。假如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虚假的验资报告,根据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会计师事务所还应以虚假验资金额为限对债务人的债务向债权人承担赔偿责任,我们也可一并将会计师事务所推上法庭。有时我们通过调查债务人的工商档案,还可查明债务人挂靠开办单位,名为全民、集体,实为私营企业。由于私营独资、合伙企业主对其债务承担的是无限责任,我们也可将其法定代表人列为共同被告,由其法定代表人对债务人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油品圈子里这样的企业还不少。还有一种情况,债务人未经正常清算程序便歇业或被吊销营业执照了。有的债权人一看,债务人都不存在了还怎么追款,财务上便做了呆帐处理。其实不然,如果债务人未经正常清算程序,可以状告其开办单位作为被告参加诉讼,由清算的资产偿债。还有的债务人内部承包了,也可以将承包人一起告,承包人对债务人的债务负连带责任。总之,承担债务的被告越多,对债权人的保障就越大。

四、查清债务人的资产状况。我们追款的同志,一定要有高度的职业敏感,对债务人的资产状况要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摸清、排查,以便诉讼程序中提交给法院查封、冻结。上门追债,要记清债务人的车牌号码、办公地址、职工宿舍的门牌号码,到车管、国土、房产部门核实债务人车辆、房产的产权及抵押情况,到工商局查询债务人开办的属下企业。诉讼程序中,债务人对外投资的股权也是可以查封、拍卖的。我们尽可能地在债务人处查阅其财务报表、审计报告、评估报告或固定资产明细帐。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债务人的应收款,如果我们有确凿证据证实,在诉讼程序中也可以申请法院查封债务人的对外债权,由债务人的债务人直接向我们清偿债务,在法律上叫代位执行。对于债务人的资产,容易忽略的还有其无形资产,包括商标、专利、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利,这些都可以查封、拍卖。

五、做好财产保全措施。我们办的每一单追款案件,毫无例外地都要申请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就是在法院判决之前先行查封债务人的资产。判决能不能顺利执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全措施成功与否。做好财产保全措施,又是建立在上面所讲的查清债务人资产的基础上。一般来讲,判决前查封了债务人的资产,对债务人往往会有压力,迫使债务人主动还款或者和解,因为执行程序中以拍卖的方式处分债务人的资产,债务人受到的损失会更大。另处,如果债务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是港、澳、台或外籍人士,可以申请法院扣留护照、回乡证等出入境证件。根据我们的司法实践经验,这一招比民事拘留还灵,执行程序中不还清欠款便不能出境。

六、运用好支付令的方式追款。民事诉讼法规定了督促程序,对于债权债务关系明确,没有其他债务纠纷的,债权人可以不经起诉而直接向法院申请支付令。法院向债务人发出督促还债的支付令后,如果15天内债务人不提出异议又不履行,债权人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支付令的好处是简单快捷,节约诉讼成本,申请一件支付令仅需交费100元。

上一篇:安康学院史鉴学社章程下一篇:师德对学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