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对学生的影响

2024-06-19

师德对学生的影响(共8篇)

篇1:师德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师德修养对教育学生的影响

教师道德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教师道德,如:“当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师德修养的内容是不同的,但它具有内在继承性和稳定性。

其一,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由于教师劳动的价值体现在开启心智和塑造人格,使其职业道德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联系着整个社会,联系着人类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就决定了师德修养的特殊性。

其二,教师道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客观上由于教师的劳动对象不同于其他任何行业,决定了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表率性,要求教师必须达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需要更加重视道德修养,努力以自己的道德去影响和形成学生的道德,以自己完善的人格去影响和形成学生的人格,以自身的情操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往往是通过对老师的模仿、借鉴、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发展。因此,教师修养具有明显的示范性。

其三,教师道德又是一种自觉的意识行为,它建在自愿的基础上。由于教育劳动效果的长期性、迟效性,它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有长远的眼光面向未来,努力克服困难,深入细致持之以恒地做好教育工作,无私奉献、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它依靠的是内心的

信念,这就决定了师德修养具有的自律性。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教师道德体现了教师个人、教师群体与社会主义事业利益的一致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自觉主动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既要读好书、又要育好人。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在外部力量的作用和内在精神的激励下,不断地对自身各个方面素质进行提升和发展的过程。一般来说,成熟的专业工作者,应该具备以下六个特征或标准:第一,专业知识和能力,即构成专业的首要标准是需要一套完善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体系作为专业人员从业的依据;第二,专业道德,即某一职业群体为更好地履行职业责任、满足社会需要、维护职业声誉而制定的自我约束和行为规范及伦理标准;第三,专业训练,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与训练;第四,专业发展,即需要不断地学习进修;第五,专业自主,享有有效的专业自治;第六,专业组织,即形成坚强的专业团体。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它对教师各种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起着发动机的作用,是教师成长中的核心要素。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领导者,其形象必须成为学生的“审美”中心,必然会潜移默化、深刻地浓缩成为学生心中活生生的影子。因此班主任形象的好坏,对于学生形象好坏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深刻地感受到,要树立良

好的班主任形象,教师自身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师德,良好的师德是树立良好班主任形象的根基。

班主任要以良好的师德形象影响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爱因斯坦也认为,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人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小学生好奇心强,模仿力也强,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对他们影响极大。因此,班主任的师德素质和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感染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这就要求班主任能够身正形端,以身作则。

我曾经为使学生形成保护教室环境的意识,规定学生每日放学前,须将各自桌椅下的纸屑拾净,方可离校,并指派一名卫生员,负责讲台四周的环境卫生。一日放学,大家正弯腰捡纸屑,我发现唯独一名小组长正潇洒地把手插在兜里,一副袖手旁观的模样。而他的座位下的纸屑则由同学代劳。并且一连数日,天天如此。于是,我找他询问原因。孰料,那同学一脸无辜,理直气壮地说:“您每次都让卫生员替您捡讲台边的纸屑,我是个组长,为什么不可以派同学为我捡纸屑呢?”我哑然。我想,学生的这番话虽然是“童言无忌”,但不正在提醒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一举一动是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生。我们切不可只关注于向学生提出各种行为要求,尔后,像检查官一样检查学生做得怎样,像法官一样判断学生的对与错,而忽视了自己在与学生交往中的榜样作用。

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学生在观察教师时常常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点善举,会让他们产生无比的崇敬;教师的一点瑕

疵,会使他们感到莫大的失望。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所以一位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甚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仿效楷模。无论教师是否被学生喜欢,他留给学生的印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都显得很突出。

在和我们的班学生相处时,我也在仔细的观察他们,举一个生活中的小例子,我喜欢留长发扎起来,班级中大部分女同学都和我一样,我还发现多数孩子会选择和我的牛仔裤颜色类似的牛仔裤。这些小事孩子都如此在意,想象其他行为我不禁感到教师责任是如此的重大。

作为一名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这样你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每当学生做操时,我都率先垂范,和同学们一块做。而每当此时,同学们看着老师认真做操的样子,他们也都会认真地做着每一节动作。为了把学生的两操做好,我对学生的做操的态度是严格认真的。每学期初我都会向学生讲清做操的意义和目的,并教育学生做操不是为了别人,就是为了自己锻炼身体。我在班级里制定了做操的规则。由体育委员和卫生委员负责两操,各小组长负责管理本组做操的情况,并准确记录小组奖励分和扣分的有关情况。这就增强了学生做操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发展性,同时也让每位同学感受到来自小组之间竞争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在心灵上最为微妙的接触。因为用心灵可以赢得心灵,用人格可以塑造人格!所以老师若不做操,只站在班级后面,就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想要真正成为学

生的表率,老师就必须从小事入手,起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模范带头作用。那么你的言行、理想、人格等,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每一天的发展。所以,老师只有与学生平等相待,才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班级工作也才会井然有序地开展。

总之,良好的师德修养是教师成长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完善自我的巨大动力。只有具备良好师德的教师,才会不计得失、无怨无悔、呕心沥血,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篇2:师德对学生的影响

摘 要:该文以小学教学中教师师德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为题展开论述,首先对小学教师师德与学生成长关系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通过引用调查资料来明确小学教师师德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之后从学生学习态度、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品德发展等方面对小学教师师德对学生成长的具体影响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教师师德对学生的影响,从人文环境建设、学校师德教育制度完善、教师加强自身修养等方面对小学教师师德修养途径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教师师德 学生成长 品德 制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2(a)-0186-02

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良好的小学教育可以为学生的后期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还不成熟,在受教育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师德会对小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师德是教师的个人素质在教学上的全面反映,教师师德会对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个人品德、个人意志力、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师德培养已成为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研究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斯霞、丁有宽曾经对吉林市的小学生个性发展做了调研,他们从吉林市内多个小学中随机选取300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变量控制法,研究各个因素对小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其中,自变量包括教师的性别、教师的年龄、教学环境、教师师德等,因变量为学生的学习态度、个人品德、思维方式、学习兴趣等。整个调查研究过程分4个步骤,首先,在自变量的其他3个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观察分析教师性别变化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然后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分析自变量中其他3个因素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教师性别、教师年龄以及教学环境发生变化时,学习态度、个人品德、思维方式以及学习兴趣发生变化的学生数量都在10%以下,而当教师师德发生变化时,学习态度、个人品德、思维方式以及学习兴趣发生变化的学生数量分别为47.2%、51.31%、43.0%、52.45%,由此可见,教师师德会对小学生的个性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小学教师师德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还不成熟,其对教师持有一种膜拜的态度,他们会不自觉地模仿、参照老师的做法。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给予学生真正的尊重并更好地陶冶学生情操,而那些不注重职业道德建设的小学教师,所培养出的学生也不会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师德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长,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教师是他们学习的楷模,小学教师在孩子们心中打下的烙印是比较固定的。教师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等都会对学生的个性产生深刻、永久的影响,所以,小学教师师德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内容。

2.1 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小学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初级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教案和板书的整体美观性特别注重,在教案书写和板书安排方面,教师的字迹都非常工整,而且内容非常条例规范,受到这种教学工作态度的影响,那么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作业书写也会认真,卷面整洁,并能按时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很多细节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如眼神、表情、手势、语调、演示动作,课堂气氛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都有着必然的影响。学生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形象载体,透过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了解到教师的优劣程度。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首先要端正教学态度,注重细节,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而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2 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

教师师德反映了教师的思维品质,它将影响到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一般说来,教师“精细”的教学风格,促进着学生把握事物特征的思维能力的发展趋于成熟,从而造就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具有一丝不苟的良好品质,教师严谨的治学风格,引导着学生联想能力趋于周密,从而也造就了学生独立思考、深思熟虑的思维特征。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着教师思维方式和思维创新,将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潜能。有创造性思维的老师,则会对某一事物从不同寻常的角度和多个方面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式地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对某一问题的解答产生不同寻常的结果。如果老师不注重思维品质提升,而始终保持着传统刻板的教学思维,那么学生在学校里时刻就会感到一种压力,他们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敢偏离教师的做法,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会受到严重阻碍。

2.3 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教师本人的道德修养对于其教学风格的塑造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由上述可知,教师的教学风格在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所以,教师本人的道德修养必然会对小学生的道德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的个人品德往往可以触及到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品格。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和谐地统一起来,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又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提高了思想道德水平。把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随时随地融于知识的传播和治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知识情操,纯朴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山河和人民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都会在无形中受到熏陶。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在塑造自己的形象时,一定要注意到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营养。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模仿,都要做好学生的表率,起到很好的育人效果。小学教师师德修养途径分析

3.1 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

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师德修养的基础,在小学教育发展中,应该将师德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将爱岗敬业、尊重宽容、团结和谐等理念进行倡导和发扬,在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组织下,定期举行交流大会,将有效教师的师德事迹进行宣传,以此来激励更多的教师,使教师师德得到潜移默化地提升。

3.2 健全学校师德教育制度

首先,应该将师德教育列入学校制度化的工作日程,学校建立专门的培训中心,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师德教育。进一步完善师德教育内容,师德教育不仅仅包括教师的个人品德教育,而应该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师思维能力培养、教学风格塑造,以此来塑造小学教师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

3.3 加强自身修养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必须认识到,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耐心积极地引导,要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具备完善的个人品质。其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结语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为了进一步推动教师师德建设,首先,要建立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师德教育制度。最后,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其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篇3:探析师德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师德,榜样,暗示,感染,作用

古往今来, 教师的道德品质与修养对学生有重要影响,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下面从教师的榜样作用、暗示作用和感染作用三个方面阐述师德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一、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来说表现为“模仿”。 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 个体受他人行为的影响, 仿照他人行为并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 模仿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是社会新生代的重要学习方式。 模仿只限于对别人外显行为的学习和重复, 不能“照抄”、“搬用”他人的内隐心理。 尽管如此, “模仿”现象却是师德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最主要表征。 教师树立榜样, 供学生模仿, 是教师完成教育任务, 实现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学生以教师为楷模, 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 是学生达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年龄因素、地位因素是影响人模仿的两个主要方面。 儿童的好奇心强, 行为模式处于形成过程中, 因此他们的模仿性远远超出成年人。 另外, 年纪小的人愿意模仿年纪大的人, 地位低的人愿意模仿地位高的人, 这是地位因素的作用。 例如, 父母往往受子女模仿, 教师会受到学生的模仿, 领导会受到下属的模仿, 诸如此类。 因为这些“权威”有较多的知识经验, 照他们的模式行动更易成功。 此外, 在模仿中还会得到权威的认同和好评, 收获表扬和鼓励。

儿童学习道德的重要方式是模仿成人的行为方式, 并在这种行为的模仿中逐渐认识行为的意义, 得到情感体验。有人做过实验:把一些小学生分成三个组, 每个组分别和一个教师玩弹子球游戏。 游戏的规则规定, 谁玩得好, 达到了标准, 谁就可以得到一些弹子作为奖品。 实验开始后, 首先由“老师”玩。每个组的“老师”都玩得很棒, 得到奖品。 按照预先安排, 得奖的三个“老师”有不同的表现:第一组的老师把获奖的弹子球的一半分给学生;第二组的“老师”只是口头上说要把弹子球分给大家;第三组的“老师”既未说要分给别人, 更没那么做。 “老师”们玩完以后学生接着玩, 玩得好的也得到弹子球奖品, 实验者们要观察他们是否会把自己得到的奖品分给同伴。 结果是:第一组学生表现最好, 第二组学生表现一般, 表现最差的是第三组的学生。

儿童、学生不仅模仿成人或教师的道德行为, 而且模仿非道德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两个成人被分配到两组儿童中, 一个成人拿起实验用的娃娃玩具扔着玩儿, 坐在它上面, 用木棍敲打, 用脚踢、用拳头打它, 而且自言自语“打倒你! ”“打你的鼻子”等, 然后让儿童玩这样的娃娃。 另一个成人则安静地对待娃娃玩具之后, 给儿童分发同样的娃娃。 结果发现, 那些目睹成人野蛮对待玩具娃娃的儿童, 在玩的时候明显表现出攻击性和侵略性, 也是拳打脚踢, 骂骂咧咧。

总之, 树立榜样供学生模仿, 是师德影响学生的第一种力量, 在模仿过程中, 模仿者是主动的, 而榜样是被动的。 例如, 学生对教师的模仿并不是受教师的控制, 学生也不受其他人的强迫, 尽管此时教师是有意识地树立榜样供学生模仿, 但不以命令、要求约束。 这就是师德对学生的模仿影响的真义, 符合社会心理学中“模仿”的规定性。 和供学生模仿相比, 更能体现师德影响学生过程中教师的“主动性”的, 是师德的“暗示”作用。

二、教师的暗示作用对学生的影响

一个德高望重的教师, 和同事的关系团结、和睦、享有威信, 和领导关系亲和、友好, 受到器重和尊敬, 学校在全校师生面前表扬了他, 会让学生生发“我也要这样”的上进心。相反, 学校批评了一个人格低下、寡廉鲜耻、众人鄙视的教师, 会让学生产生“我可别这样”的警惕性。 这是师德文化的存在对学生的暗示作用。

老师走进同学们正在复习的教室。为了不打扰学生学习, 教师的脚步很轻、很慢。 一个同学却在大喊大嚷, 旁若无人地说笑, 老师心中不满但没有言语, 只是微微皱了皱眉头。这个同学见状, 脸露惭愧, 安静下来。 这是师德的暗示作用。

师生同看一部电视片。 当看到一名青年走向堕落, 无恶不作、禽兽不如时, 老师似自言自语地说了句:“人啊!还是要活得像个人样。 ”在侧的学生听后受到警醒, 这是师德的暗示作用。

教学楼入口处摆放一屏衣冠镜, 衣冠镜侧挂一块“为人师表”的牌匾, 进楼的教师在此镜前整理衣冠。 这是师德对学生的暗示作用。 在心理学中, 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 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符号等, 影响他人的心理和行为, 使他人接受某种观点、意见或按一定方式活动。 暗示以无批判地接受为基础, 不需要讲道理, 只靠直接提示, 和劝说不同;不要求他人非接受不可, 和指示不一样。 在多数情况下, 暗示采用比较含蓄、间接的方式呈现, 让人不知不觉地间接受影响。

但是, 暗示者在呈现暗示时是有意识和有目的的, 是通过暗示让受暗示者接受自己的意见或想法。

一个学校的师德文化, 一个教师的师德素质, 每时每刻都会对学生发出丰富多样的信息, 这信息中包含对学生的期望、要求。 当这些包含期望和要求的信息以含蓄间接的方式, 而不是以劝诫、命令、指示的方式提供给学生时, 就是师德对学生的暗示。 例如, 学校表彰先进教师, 除了暗示其他教师要向他们学习外, 也暗示学生向他们学习。 又如学校在大力提倡建设良好的教风时, 实际上是暗示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学风。

师德或师德文化对学生的暗示作用是非常丰富和强大的。 暗示可能像我们上面所说的是有意暗示, 也可能是一种弥漫性的、无控制性的无意暗示。 一种师德文化的精神会游荡、弥漫在学校的全时空中, 暗示学生如何设计自己、如何发展自己;一个教师的好恶爱憎也会暗示学生他希望学生怎样表现。 在教育过程中, 师德的这种无意暗示影响更值得注意。

心理学研究表明, 年龄小、独立性差的少年儿童非常容易接受暗示, 有时对教师的暗示还有较强的依赖性。 此外, 心理学还证明, 教师的威望越高, 越容易使学生接受暗示。所以, 从教师个人素质方面说, 教师为了不至于使学生接受自己的错误暗示而偏离预定发展方向, 需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并提高暗示的目的性。 从学校师德文化角度讲, 为了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大环境暗示, 学校应该积极加强良好师德文化建设, 特别是教风建设。

以德感人一个普遍的认识是: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不仅要晓之以理, 而且要动之以情[1]。 很长一段时间里, 一些学校德育陷入了“认知主义”的误区, 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却遭受忽视。 如今, 这一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学生的道德情感是他的道德的品质的重要构件。 一般说来, 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具有指向性或方向性, 它能推动人们对某一现象或某一种行为表示赞成或反对、追求或舍弃。 对善良美好的道德行为产生敬仰和喜爱, 对不道德行为产生厌恶和憎恨, 是道德情感的主要表现形式。

人的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产生并发展的, 但并不是有了某种道德认识便一定会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 所以, 培养学生丰富、 高尚的道德情感不能单纯依靠教师对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的讲解诠释。 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需要发挥师德的感染作用。魏源说:“耳聒义方之灌, 若罔闻知;睹一行之善而中心惕然者, 身教亲于言教也。 ”此话突出了教师道德的感染作用。

三、教师的感染作用对学生的影响

感染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人际影响形式。 在心理学中, 感染是指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出来的情绪或情感在他人那里得到回应或反射。 感染是人际间情绪或情感的传递和交流, 在这种相同或相似的情绪控制下, 人们会发生大致相同的行为。

教育过程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 师生间不仅发生文化知识的交流和传递, 而且保持着不间断的情绪、情感的交流和传递[2]。 师德作为一种充溢着道德情感的文化现象, 会直接感染学生, 影响学生的发展。 例如, 在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崇尚美好、憎恶丑恶之情广泛流布的教师集体面前, 学生会自然生发热爱生活、 爱好学习的道德情感;在一个人际关系紧张对立、正不压邪、浊浪排空、人情冷漠的师德文化包围中, 学生将心灰意冷、精神萎靡, 缺乏团结友爱、互尊互敬的道德情怀。

人际间情绪和情感的感染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师生间道德情感的感染也随处可见。 感染总是在无外界压力的条件下发生, 强制、压迫只会适得其反, 谁都不能强迫另一个人愉快起来, 谁也不能强迫别人热爱一个事物。 受感染是一种不知不觉中的情绪或情感变化, 是无意识和不由自主的屈从。正因为如此, 情绪或情感的体验生动深刻, 在许多场合甚至比思想认识更有力量。 师德对学生的感染往往胜过长篇大论和繁琐深奥的说教, 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于其心里种下道德的种子。

如果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引发学生的模仿, 给学生以道德行为上的影响;如果教师以表情、言语等暗示学生, 给学生以道德认识上的影响, 那么, 师德的感染力量则是给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发生发展以直接的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杨玉清.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J].安图教育.2006 (3) .

篇4:浅谈师德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师德;影响;素质教育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所传授知识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积极主动地实施素质教育,使得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和学会创造。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职业道德好比一面镜子,学生都在对着镜子正衣冠,规言行。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以及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影响着全体学生”,可见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一、师德对学生的教育影响

教师是以育人为宗旨的,不仅要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更要用自己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而师德的魅力主要是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的。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也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学生往往从教师的师德中发展其性格,形成其品德。鲁迅先生就深受他的老师藤野先生师德的影响,虽分别20年,却总时时记起老师,一直珍藏着老师改过的讲义,并把老师的照片挂在寓所书桌对面的墙上,每当写作疲倦时,仰面瞥见老师的照片,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鲁迅先生增加了勇气,振作了精神,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先生一生从事教育,终身勤学不已,徐老的师德常常影响着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后来,毛主席给徐老的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由此可见,师德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二、师德对学生的导向示范性影响

师德的力量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优良道德品质等的形成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中国基础教育的播种者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就是受他的班主任孙钟道老师的师德影响,使他立志要当一名像孙老师那样的老师,要当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林教授又以他的师德力量教导学生们,林教授曾将14名学生送出国门深造,有13位已回国效力。国家教育职能部门负责人曾问:“为什么回国率这么高?”学生们答:“我们是冲着自己的老师回来的,是林教授的教导影响了我们。”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就是道德典范,教师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和示范作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甚至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我校在每年运动会、郊游等活动中,老师总注意把周围场地的垃圾清理干净,学生们也纷纷效仿,并在每次活动中,都随身带上垃圾袋,成了爱清洁、护环境的小使者。在代表我市到秦皇岛参加技能比赛时,无论在餐厅、宿舍还是竞技场,我校学生总能主动把周围环境清理地干净整洁,受到组委会领导的高度赞扬。我们的学生回答说:“我们只是从老师的行为中自然形成了这些习惯。”学生每天同教师在一起,他们会用眼睛精细的观察老师的一言一行,老师就是学生的楷模,学生会因你的权威而崇拜你,更会因你的高尚而爱戴你。我曾看到学生在给老师的卡片上写道:“老师,我是把你的话当成我的座右铭来用的……”,可见老师的高贵品质会在学生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就是师德的影响。

三、师德对开发学生智商的影响

德高为范,学博为师。师德能促进老师严谨治学,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智商的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并对学生的治学态度产生深远的影响。高尚的师德还能调节和控制好老师自己的不良情绪,学生也只有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吸取知识,形成良好的品德。

篇5:师德对学生的影响

今天,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转型,教师的角色也正在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由教育关系中的“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由教育活动的领导者、控制者、权威者转变为服务者、管理者、指导者。然而,在这种角色变化过程中,有一点没有变,即教师是“道德的化身”、人格的楷模“、心灵的镜子”、也就是说教师的“道德榜样”角色没有变。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希望我们的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教师的日常工作虽然是平凡的,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很不平凡的。教师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少年儿童的良师益友,成为受社会尊敬的人。”教师为什么受人尊重?因为他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伦理、道德的传授人,是人类掌握科学知识、开发理性、奔向光明的引路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一个真正的教师必须做到“守身如玉,一尘不染”,敬业尽职,还必须有高度的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严于律己,言行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不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小学时期是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行为习惯培养教育的最佳时期。下面就对良好师德与师爱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阐述如下:

一、以师爱影响学生

教师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不仅要有良好的社会道德,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特别是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创造一种使学生的思想活动与情感活动处于和谐状态的友好、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气氛、就显的尤为重要。而要营造这样一种环境气氛,关键在于教师要给学生真诚的爱,对教育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学生之间愉快与和谐的饿人际关系,这就需要教师有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着教师要以美好的情感投入到教育活动中,调节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思想沟通,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享受到愉快、自由、个人权利的尊重,获得知识的满足和探索的乐趣,从而在不不知不觉中获得心智、情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最高表现形式,一位教师是否能爱岗敬业,决定着他是否能尽职尽责地教书育人,是否能够脚踏实地、不断进取,是否能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科学实施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因此,我们身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饿文化知识和教学能力,培养时代精神,顺应时代潮流。教师能否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尊重家长,廉洁从教,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形象、威信以及对学生的感召力与教育力,从而也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自觉地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 教育,引导他们学会做人。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学生品德具有表率作用

所谓以身作则,是指自己的行为、行动,给他人做出榜样,从而影响他人,教育他人。“则”是准则、标准、榜样、表率的意思;“作则”就是以自身为表率,身先士卒,所谓“师表”就 是教师的行为和品质应成为学生的表率。

1、教师要严于律己,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是一条偏重于调节教师自身的行为从而间接调节其他关系的重要规范。教师既要心灵美,又要行为美,应该是心灵的内在美与言行的外在美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 要“言传”、又要“身教”,“身教”胜于“言教”

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人格是非常敬仰的,孔子自己对于人格感化的做用,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也一向是重视的。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其身之正,所以“仲尼日月也”。“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意思是说孔子的学生对孔子有时崇之如日月,有时爱之如父母,有时敬之过于尧舜。因此,教师一定要严于律己,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起前进的旗帜,指挥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其效果往往 比教师长篇演说要好,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要求教师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从思想到作风,从心灵到外表,从言行到举止,都成为学生的表率。那么,教师为什么要严于律己,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呢?因为教师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始终处于指导者的地位,一言一行对学生都很有影响。教师的美好心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都必然反映到学习、工作和活动的行为上,学生在校学习,除了向书本学习之外,主要是向教师学习。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青少年学生又具有向师生强、可塑性大的特点,他们往往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榜样。可见,教师不仅在用自己的学识教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格教人。所以,教师处处事事都应“严于律己”,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语习惯、生活方式和举止风度等方面 以自己的良好形象教育和感化学生。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要必须热爱学生 教师热爱学生可以为学生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铺设良好的感情“通道”。学生自己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就会更加“倾心”于教师,更加乐于接近教师,更愿意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教育,所谓“倾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点也深有体会。教师热爱学生会带来师生关系的和谐、心心相融、感情相通、乐于相互交往、爱学生还有利于创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学生就明白是要做什么。伴随着这样的气氛,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行为、思想品德教育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学生的思维、想象、认识、记忆活动就会有良好的情绪状态与愉快的心境相伴随。学生在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关心热爱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爱的温暖,而且能感受到人格真、善、美所在,使他们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中体验到如何待人,如何为人,懂得真诚,且感受到学校的生活是美好的,从而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品格。教师的爱应该是广博的、平等的,不应仅仅偏爱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和聪明的学生,更应爱那些学习落后的、缺点较多的学生。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祖国未来的前途命运主要靠他们来把握,祖国的明天主要靠他们来支撑。教师的爱应该与“严”结合起来。小学生天真单纯加上肤浅冲动,他们的言行中总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在教育中教师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他们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教师的爱是对学生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教学上,在他们的精 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

四、理解和关怀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当学生有了过错和委屈要向老师诉说时,身为教师要善待犯错的学生,宽容学生的无知,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给学生申辩的机会。相反,如果学生刚一开口就遭到教师的厌烦和训斥,就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后果,使学生胆怯并畏惧教师,从此有话不敢跟老师讲,见了老师就害怕,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我们要给学生申辩和诉说的机会。耐心地听学生的心理话,这样就能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理解、对他们的尊重。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个个小堡垒,只有付出我们的爱、我们的关心和理解,才能攻破这一个个小堡垒,才能深刻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掌握主动权,使他们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畅所欲言,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果。

五、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

所谓廉洁从教,是指教育工作者在依法执教的情况下,一廉洁操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埙公工肥私。《中小学生职业道德规范》规定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牟取私利“。这是教师完成教育任务的政治基础,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首先,廉洁从教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基础。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既是教师的光荣职责,又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个任务能否完成与廉洁从教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系极大,它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政治保障。第一,它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保证。它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使学校成为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侵蚀和培养建设社会主义人才的阵地。因此,通过倡导和实践廉洁从教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可以在政治上保证教师自觉地贯彻执行教育方针,保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第二,它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证。教师一身正气,廉洁从教,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是毫无疑问的;相反,如果教师自己抵制不了社会腐败现象的侵蚀,势必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第三,它是学校各项改革健康发展的保证。因为廉洁从教的教师职员道德规范可以成为教师自律的武器,弘扬正气,调动积极因素,保证学校各项改革的健康发展。第四,它也是维护良好的育人环境的保证。其次,廉洁从教是教师为师的人格保证,是社会对教师修养的重要标准,也是教师“育人”的品德基础。教师的终生使命可以说就是育人,按照国家和阶级的要求培养下一代,使他们成为符合一定标准的人才。历来的人才标准都包含了德、才两大方面,而且各个统治阶级几乎都把“德”作为人才的首要标准。教师培养学生的“德”,首先就应自己在“德”方面达到要求,正如《论 语》所说:“不能正其身,如何正其人?”

当前,在反腐倡廉斗争日益深入的形势下,教师廉洁从教就有了更新的意义。教师廉洁从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有着双重的重要意义:一是通过教师自身的清廉形象树立榜样,影响社会风气,使社会广而师之,从而为社会清除腐败之风作出贡献。二是通过教师自身的清廉纯洁行为影响一代学生,使他们也成为清廉纯洁之士,从而为社会输送一批批洁身情操,反腐行廉的斗士,为彻底邑正社会的腐败等不正之风奠定强大的基础。同时,教师廉洁从教也是清楚教育内部不正之风的迫切需要。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导致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教育并不是处在真空中,这些消极腐败现象也必然会渗透到教育领域来。如在招生分配方面、学校基建和大型购置方面、教学资料和教学用具销售方面以及收费、发毕业证等方面的不正之风。这些都需用广大教师要清廉自律,洁身自好。

篇6:师德对学生的影响

各位同学:

你好!受教育厅的委托,请你协助我们进行师德满意度问卷调查,你的回答对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工作非常重要,请务必客观答题,反映你的真实想法,我们承诺对你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衷心感谢你的支持与配合!

第一部分:你的基本情况 1.性别

()A、男

B、女 2.就读的学校

()

A、小学

B、初中

C、普通高中

D、中等职业学校 3.学校性质

()A、公办

B、民办 4.就读的学校位置

()A、农村

B、城市

第二部分:师德满意度调查 1.你对所在学校教师的师德满意吗?

A、满意

B、比较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太满意

E、不满意 2.你的老师仪表仪态、言行举止得体吗?

()

A、得体

B、比较得体

C、一般

D、不太得体

E、不得体 3.你的老师能做到尊重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吗?

()A、能做到

B、大多数能做到

C、基本能做到

D、很少能做到

E、做不到 4.你的老师能做到不歧视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吗? A能

B多数能

C基本能做到

D少数能做到

E做不到 5.你的老师有在课堂授课时随意接听手机的情况吗? A、没有

B、个别有

C、少数有

D、有一些

E、普遍有 6.你所在学校有体罚学生的现象吗?

()

A、没有

B、偶尔有

C、有,但不普遍

D、经常有

E、非常普遍 7.你的老师有收受家长礼品或向家长索要礼品的现象吗?

()A、没有

B、极个别有

C、偶尔有

D、有一些

E、普遍有 8.你所在学校有教师收取学生费用进行家教的现象吗?

()A、没有

B、极个别有

C、少数有

D、有一些

E、普遍有 9.你所在学校近两年来有老师参与赌博、迷信活动等现象吗?()A、没有

B、极个别有

C、少数有

D、有一些

E、普遍有 10.你的老师能在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对学习困难学生给予辅导吗?()

A、能辅导

B、大多数能辅导

C、基本能

D、很少辅导

E、不辅导

11.你的老师能认真批改作业吗?

()

A、所有老师都能认真批改

B、大部分老师能认真批改

C、少部分老师能认真批改

D、老师很少认真批改

E、老师都不认真批改

12.你觉得老师上课前准备充分吗?

()

A、充分

B、比较充分

C、一般

D、不太充分

E、不充分 第三部分:开放题(不计分)

1.你觉得所在学校师德建设最需改进的是哪个方面?()A、爱岗敬业

B、为人师表

C、严谨治学

D、教书育人

E、关爱学生

篇7:师德对学生的影响

韩小华

一名成功的教师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活动。教师真诚的期待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如果师生关系中没有真诚的欣赏,任何学生都可能失去自信心。所以,适度的表扬和鼓励,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被欣赏的愉悦体验中奋发、崛起。不容怀疑,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的东西可以挖掘,关键是怎样挖掘,何时挖掘。对学生而言,被人欣赏特别是被老师欣赏无疑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被点燃的信任。而教师欣赏学生也是一种境界和美德,是一种沙里淘金、发现绿洲的快乐。

篇8:新时期师德文化对教师的影响浅析

一、对思想认识的清理疏浚

师德文化能够帮助教师排除干扰, 清理心灵污垢, 正确认识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把握属于自己的道德权利, 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态度。 教师劳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在此过程中教师总是要面对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和国家等方面的道德关系。 社会一般文化对这许许多多的复杂道德关系有不同角度的照察。 例如在师生关系中, 可能有人会坚信古埃及“儿童的耳朵足长在背上的, 你不打他便不听”的教条, 主张体罚学生;有人可能从“人人生来平等”的理念出发认定学生是教师的太阳, 如此等等。 师德文化可以清理形形色色的观点, 具体规定对教师的思想行为的要求, 使教师明确区分哪些思想和行为是善的, 哪些是恶的, 哪些是有利的, 哪些是有害的, 哪些是应该的, 哪些是不应该的。 师德文化向教师提供确切的道德理论、道德规范, 帮助我们形成深刻的认识、明确的态度和丰富的情感, 使我们了解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选择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

由于各种外域道德文化蜂拥而入, 我国原有道德文化体系和新型社会结构还处于交错磨合中, 造成一个时期以来某些人的“道德失范”。 在这样的背景中, 我们凸显师德史化, 弘扬中华民族重视师德文化建设的传统, 可以使教师提高认识能力, 明辨是非, 解除思想认识中的疑虑或困惑, 奋然前行。

总之, 对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的人格影响作用、劳动的关系、 荣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许多模糊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要让这些问题变得透明, 需要依靠师德文化的独特视角的照察、独特方法的梳理。 当师德文化结构合理, 并且外征于事内显于心时, 所有上述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因此, 倡导师德修养, 关注师德文化建设, 不能不首先注意师德认识功能的充分发挥, 提高向善避恶、择善弃恶的认识能力, 强化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遵守道德的积极性、自觉性。

二、对教育行为的校正调节

调节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师德的基本功能。 这里所说的调节功能, 是指通过评价、命令、教育等方式, 指导或校正教师的行为, 协调教师的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以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 面对复杂的矛盾关系, 正确处理这些关系, 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 需要一种调节机制, 师德是帮助教师选择行为方式的最主要和有效的调节机制。 师德以其特有的形式向教师呈现明确的行为准则或规范, 鼓励和支持他们采取有利于教育目的实现、 教育过程展开的行为, 对于相反的行为则给予抑制和反对, 从而促使教师和进入教育过程的其他各方建立协调一致的关系, 顺利完成教育任务。

在教育实践中, 调节教师行为的机制限于师德一种。 它的特点是“法治化”, 即依靠法制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 教育法制的完善, 教育管理的法治化, 构成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这意味着法律同样是教师行为的调节机制, 与师德在目的层面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 由于法律是以具体条文的形式呈现, 由政府专门机构特别制定并按一定程序强迫推行, 因此它的优势和劣势都表现在外部强制性和不可随情势而论的呆板机械性。 与法律相比, 师德对人行为的约束、调谐更具温润圆透的特点。

在教育过程中, 国家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 学校的各种制度、条例或规定等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有调节、约束、校正作用。 这样的调节机制和师德比较起来有两方面的局限性, 从另外的角度可以说是其优势:第一, 这些法律条例、规定一旦建立就不能随意更变, 因此它不能迅速准确地反映教育过程中的特殊矛盾, 例如教师守则中可能规定教师不能迟到早退, 不能明确说明在何种特殊情况下迟到早退是合理的、被允许的。第二, 这些条例、规定“就事论事”, 在内容方面缺乏广泛包容性, 因此对教师行为的调节在范围上有限。 例如, “教师不能迟到早退”、“不能擅自离岗”、“认真备课、讲课”等规定, 都是针对某种或儿种教育行为, 而没有“爱岗敬业”这一道德教条来得大方和游刃有余。

正因为法律和行政规范、 制度无法完全调节教师的教育行为, 所以才需要更灵活方便、广泛有效的师德规范莅临“指导”。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法律、行政制度和道德作为调节教师行为的三个方面, 不是互不相关、截然分离的;实际上, 法律和行政制度等都需要道德的支持, 具备道德的基础, 体现道德的精神, 否则它们就是非人性的或反人性的东西。 之所以在师德之外还要建立各种法律、行政制度, 是因为师德的调节作用方式是有限的。

总体说来, 师德的行为调节功能是通过社会舆论、教师个体的内心信念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力量来实现的, 其基本作用方式是诉诸人的内心的自觉自愿。 所以, 师德总是被人称为教师的内心大法。

师德文化造成的社会舆论是调节教师行为的外在力量, 但这种力量的最终实现需要教师的内心自觉。 当教师的行为符合师德要求时, 社会舆论就会给予正面评价, 教师会有积极的情绪、情感反应, 并强化已有教育行为;当教师的行为有悖于师德要求, 社会舆论就会对其进行谴责或批评, 教师会有消极的情绪、情感反应, 倾向于纠正原来的错误行为。 社会舆论作为一种外在的道德力量, 发挥作用的方式和法律等比较有两点差别;其一, 它的强迫性是通过被强迫者个人的内心自觉实现的;其二, 它一般是在法律、制度等强制手段无能为力时发挥独特作用。 例如, 教师对学生实行“攻心为上”的“心罚”, 贬抑学生的人格, 当法律还不能惩罚他时, 道德法庭会执行对他的审判。

三、对教师行为的激励作用

道德不仅具有规范性, 是社会约束个体成员的工具, 而且具有主体性, 是社会成员自觉把握自己和社会的手段, 社会成员通过对道德理想的追求, 可以实现人生的主体性超越, 从一个道德境界向新的更高的道德境界跃进。 在此过程中, 追求道德进善取向的社会成员会得到社会道德文化的支持和协助, 他的进善取向会被社会舆论鼓励和倡扬, 这就是道德对人的激励功能。

师德文化对教师同样有激励功能。 激励功能主要是通过评价实现。 比如社会主义的师德文化支持教师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 所有具备此种道德取向的教师都会得到积极的舆论评价, 被倡导、被赞赏、被鼓励。 教育领域中评选优秀教师、特级老师、模范班主任等活动, 就具体体现了这一点。

有一点也许应该特别强调, 即师德对教师进善取向的激励, 不仅仅局限在我们前面所说的 “调节教师的道德行为”这一方面。 师德的激励功能有广泛的表现, 它不仅看教师的道德行为效果, 而且看道德行为动机; 不仅看道德行为, 而且看道德思想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态度、道德意志等素质发展情况。 这充分体现师德的丰富内涵。 德漠克里特曾说:“不作不公正的事还不是善良的标志, 应该甚至连不公正的意向都没有。 ”只有道德的行为表现还不能说明拥有道德, 师德的激励就不单纯指向教师的道德行为。

把师德单纯理解成外在的教育行为规范是很可悲的, 因为这样的师德对教师来说只是一种束缚, 是套在教师头上的紧箍咒。 而实际上, 师德不仅告诉我们该干什么, 不应干什么, 而且明示我们如何干得更好, 并使思想与行为统一。 师德从不鼓励我们为沽名钓誉而做表面文章, 从不逼迫我们成为道貌岸然、具有双重人格的伪君子;它提倡我们言行一致、心口统一, 它鼓励我们言为心声、行为心表。 教师真正拥有师德, 表现为他自觉皈依师德, 崇敬师德;社会真正形成良好的师德文化, 表现为教师自愿投入师德怀抱, 并使它成为自我追慕的精神财富。

任何一个教师, 或者是教师集体, 他的道德追求都是无止境的。 师德的约束、规范功能是有限的, 它只在教师道德发展的最初阶段体现, 师德的激励功能却伴随教师进善过程的始终。 孔夫子说自己七十岁已至“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境界, 到了这样一个境界, 师德的约束性调节作用隐没不彰, 然而它的激励性调节功能却仍然生机勃勃。

总之, 新时期师德文化对教师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教师的社会价值、人生观、人格及地位、荣誉均有校正与激励的作用。 因此, 提高师德修养和师德水平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永强.加强道德建设的几点做法.[J].吉林党建, 2005 (3) .

上一篇:民事欠款纠纷起诉状的下一篇: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转变城乡用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