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类专业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论文

2024-06-19

工商管理类专业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论文(精选8篇)

篇1:工商管理类专业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论文

一是缺乏适用、规范的管理案例教材。目前市场上虽有一些案例教材,但要么是事例汇编,要么是经验论证,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局限于知识点案例,缺乏综合案例;注重定性研宄,忽视定量分析;国外案例很多,国内案例很少;着重于叙述说明,忽略提供背景材料。

二是缺乏基础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投入。管理学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教师和学生为顺利进行管理案例讨论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并需要较好的软硬件环境。现有的管理学案例教学中除个别学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学校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缺乏充足的信息资料,缺乏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教学经费上投入少。把案例教学,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规范教育管理的一个手段。众所周知,教学工作是一种独立性强,随意性大的工作,历来存在难以规范和管理的问题,把案例教学作为规范教育管理的手段可以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考试制度需要改革。主要侧重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核,而不是局限于以分数衡量知识水平。在某些注重学生能力的课程考核时以开卷、写分析文章、学期论文等方式进行成绩鉴定。注重平时成绩,实行等级制考核。有效解决案例教学课程成绩评定的难题。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企业管理案例教学做法

工商管理类专业企业管理案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理论研宄、企业管理案例课堂教学研宄和企业管理案例实践教学研宄三部分。

(1)案例教学法研宄,主要内容是案例教学法基本理论、案例分析方法及案例教学与实践研宄;

(2)案例课堂教学研宄,主要内容是如何在课堂开展案例教学,此部分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授课时使用;

(3)企业管理案例实践教学研宄,主要内容是研宄教学案例的实践,即在教学案例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一个案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深入到企业进行实际调研,对案例的内容结合企业实际进行描述、分析、形成调研报告,进行考试答辩,即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先由任课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讲授的案例内容、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目标、要求及实践内容,分组调研、布置讨论题,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结合案例内容分组进行实际调研和查阅资料,调研总结、调研报告、讨论题的答案及课程考核答辩形式等。

工商管理类专业企业管理案例教学具体做法如下:通过工商管理类专业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研宄找到一种使工商管理类专业企业管理案例课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重点是企业管理案例课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从而寻求有效地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教育方法和途径。

企业管理案例教学重在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案例理论与实践教学新模式,使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成为一种引导、启发式教学,改变教学过程中单独由教师唱主角,讲授知识,学生当观众,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把知识的讲授和能力的培养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从管理案例所营造的实践氛围中学习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使之成为一种参与式教学,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管理学案例实践教学的研宄内容主要是按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内容主要为组织管理与组织结构设计、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与市场调研、财务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CS战略策划与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企业依法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资本运营管理等十个单元。每单元1~2个案例,根据各单元学科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1~2个案例涵盖了单元学科的重点与难点,每个案例的知识点既是案例对应的专业学科的基本概念、管理、原则、方法等知识点。

通过对案例情景事件的描述,让学生了解现实中的企业管理实践过程,身临其境地进入企业管理者的角色,面对企业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独立地开动脑筋、深思熟虑,为案例企业判别问题所在、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对策,并对所提出各种对策进行可行性分析判断、直到优选出满意方案。其课堂教学在课程的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式教学、视频教学(VCD)通过采用课内引导,课堂讨论,交分析报告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以学管理综合案例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管理综合案例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一个案例,深入企业实际调研,对案例的内容结合企业实际进行描述、分析、形成调研报告,进行考试答辩。通过反复多次的答辩过程,使学生摸索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规律,进而提高其管理决策的技能水平。

教学模式上先由10位教师每位教师讲授案例内容、分组调研(10人一组)、布置讨论题,学生用业余时间(或暑假)进行调研(到企事业单位,结合案例内容分组进行实际调研)和查阅资料,调研后进行总结,写出调研报告和讨论题的答案,10位教师用10学时分组进行课程考核,课程考核采取答辩形式。

除了课程10学时的实践以外,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要与专业实习结合起来,加大实践环节,让学生真正把案例把握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成绩考核方式。考试为采取答辩形式。课程考核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制,课程任课教师分组对学生进行答辩考核,学生以组为单位,形成讨论题的回答意见和实际调研报告,主要考核学生的上课出勤、结合案例到企事业单位实际调研情况、查阅资料回答案例讨论题的情况、答辩情况及创新工作等情况。考试总成绩=平时成绩+实践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50%实践考试成绩占50%(以学校的规定为准)平时成绩由上课出勤、作业成绩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构成,其所占比例由任课老师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实践考试成绩由实践调研的参与情况、实践训练课题的完成情况、实践报告、实践答辩情况等构成。

企业管理案例教学还要开展数字化管理案例教学的探索,运用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宄案例教学方法的创新,编写案例教学课件,使案例教学由文字型案例到多媒体型案例、由静态封闭的课堂讨论到动态开放的课内外交流、由课堂交流讨论到电脑设计仿真、由师生的双向沟通到团队的多向沟通,从而适应数字化环境下人才的培养。

篇2:工商管理类专业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论文

高校管理类双语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面临着许多阻碍.如何使双语教学不再流于形式,使专业课双语教学实现专业和语言的双目标,成为双语教学工作者们一心想要解决的`论题.本文以高校管理类双语课程为例,通过从分析目前该类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障碍,引入案例教学,阐述了其对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建立了双语案例教学的语言理论基础,从而提出双语案例教学实践的关键要素,以期提高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效果.

作 者:张春霞 Zhang Chunxia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年,卷(期):29(12)分类号:G642.0关键词:案例教学 双语教学 不完全沉浸法 课堂互动

篇3: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然而, 在笔者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管理类专业学生对运筹学的学习兴趣较低, 甚至出现旷课、抄袭作业等厌学现象。学生对《运筹学》课程的掌握程度较低, 远低于《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基础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认识到运筹学在经济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对管理类专业的运筹学教学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一、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1. 学习动机弱。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学习的主观意识日益增加, 即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学习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特别是大学生未来均要面对职业的选择, 因此,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 大学中的学习是以积累工作技能为目标的, 大学生的职业化学习动机愈来愈明显。然而, 在大多数大学生看来, 《运筹学》只是运用抽象的理论方法来探讨经济管理决策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很少用到, 即使能够用到也可以用现成的软件来分析与解决。所以, 很多学生对《运筹学》的学习动机不强。

2. 学习《运筹学》课程有一定的难度。

《运筹学》是用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决策问题, 通常要用到大量的数学工具, 如线性代数、高等数学等内容。特别是线性规划与非线性规划等内容, 如果要完全掌握单纯形法与迭代算法, 需要运用线性代数与泰勒级数展开等数学工具进行推导, 因此, 掌握运筹学的算法与原理非常抽象、枯燥。

3. 教学中未能因材施教。

由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 通常对线性代数、微积分等课程掌握不深,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讲授抽象的算法与原理推导, 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同时, 运筹学是包含很多分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动态规划、图与网络、对策论、决策论、存贮论、排队论等, 每个分支均有不同的问题与模型, 需要不同的算法来求解。由于每个分支算法之间的联系不强,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特别强调每个分支的算法, 就容易使学生把不同的算法搞混, 进而丧失学习的兴趣。

二、优化教学内容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工作中需要改进教学内容与思想, 突出运筹学的应用性, 培养学生运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管理类专业学生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追求理论方法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运筹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进:

1. 选择适合管理类专业的运筹学教材。

不同专业对课程的侧重点不同, 则教材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由于《管理运筹学》中通常将运筹学中的各种定理、推论的证明忽略, 重点突出企业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并着重阐述这些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因此, 选择《管理运筹学》、《运筹学—数据、模型与方法》等作为管理类专业的教材, 可以摒弃一些枯燥、抽象的理论,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运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教学内容应以管理问题为导向, 强调理论与实际管理问题相结合。

运筹学的基本思想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外在于, 运筹学在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过程中通常就是将问题抽象成变量、目标与约束条件并最后形成模型的过程。虽然, 不同的经济管理决策问题需要不同的模型来分析与求解, 但这一核心方法并没有改变。因此,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该以管理问题为导向, 突出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方法, 弱化问题的求解。例如, 通过钢架、塑钢门窗等生产企业的下料问题引出线性规划模型, 着重分析建模的思路, 包括列出所有可能的裁剪方案、确定决策变量、明确决策目标、制约目标实现的资源约束等。最后, 应该将这类线性规划模型进行扩展即从“线裁”到“面裁” (如服装加工、家具生产等企业的合理下料问题) 与“体裁” (如齿轮加工企业的合理下料问题) , 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真正掌握线性规划建模的方法, 并能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之中。

三、多样化教学与考核方法

1. 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与上机实验的方式, 加强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现代教学指导思想, 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而老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 并强调知识的理解、运用、发挥与创造[2]。为了贯彻启发式教学,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手段: (1) 运用案例引导教学内容。在运筹学每一个分支的教授过程中, 都运用管理活动的经典案例进行引导, 如线性规划中美国航空公司的收益管理模型、动态规划中的背包模型、对策论中的田忌赛马模型等。通过引入案例分析, 可以让学生从自我理解的角度对案例所反映的这类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培养学生有效的思维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而且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积极性也较高。因此, 案例引导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建立学习小组, 强化学习效果。将班上的学生按照自由组合的原则分成5~7人的学习小组, 在每一个分支讲授结束, 均结合实际经济管理问题布置设计性课题, 让学习小组自行分析与讨论, 建立所设计问题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最后由小组对其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结论在班上进行汇报并向教师提交管理建议报告。通过这种形式,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3) 游戏教学法与上机实验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运筹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为了能够让学习做到学以致用, 上机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每一分支讲解结束会给学生布置大型上机作业, 要求学生结合每一分支所学的建模思路, 利用Lingo软件平台对大型上机作业的建模进行编程、求解, 并能够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 最终形成实验报告。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每一分支建模方法的理解, 而且可以掌握优化软件的应用方法, 为实际工作中解决优化决策问题做好准备。如果说上机实验让学生掌握了软件求解实际问题的方法, 那么游戏法则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是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 游戏教学法是“游戏”和“教学”两者的结合体, 通过结合教学的内容, 运用游戏的手段如游戏产品、开发游戏课等,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占转换成“游戏”, 通过游戏的感性活动, 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3]。为了能够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运筹学实验课程的存贮论中设计了“生产者竞赛游戏”、对策论中设计了“选举游戏”等, 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2. 通过小组课程报告、实验分析报告与笔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综合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与应用知识的能力。

运筹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 而以往单一的考试考核模式并不能反映出运筹学教学的目标, 结果是使学生只会套用所讲授的算法对试卷中的相关问题机械地进行手工计算。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只会让学生将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于期末考试, 忽视知识的应用性与实践性, 无法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 结合运筹学实践性的特点与教学目标, 突出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效果考核方面进行了改革。首先, 以笔试的方式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算法的理解程度与应用能力, 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0%;其次, 以小组课程报告的方式不仅能够考察学生应用运筹学基本理论解决较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反映了学生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这部分占总成绩的40%;第三, 以实验报告的方式考察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优化决策问题方法的水平, 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0%。多元化的考核方法, 可以引导学生从应试学习向提高知识应用能力的方向转变, 促进素质教育。

四、结束语

经过两年的运筹学教学改革实践, 不仅巩固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 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运筹学的兴趣, 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了学生运用运筹学理论知识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虽然, 运筹学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可以看到未来运筹学的教学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如案例选择要进一步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建模比赛培养其创新能力等。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能够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掌握与应用知识, 从而为学生未来工作能力与科研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结合运筹学教学实践,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对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 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上, 要以管理问题为导向, 强调理论与实际管理问题相结合;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与上机实验的教学方法, 加强启发式教学;通过小组课程报告、实验分析报告与笔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综合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与应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徐玖平, 胡知能.中级运筹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1-3.

[2]李志猛, 祝江汉, 邱涤珊, 徐培德.启发式教学在运筹学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8, (4) :58-60.

篇4:工商管理类专业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论文

[摘 要]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在保障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前提下,专业课方向可分为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类、环境规划与管理类两大类。可以针对环境工程专业中环境规划与管理类课程的特点,以互动式理论教学、开放式课程设计,以及与项目相结合的毕业设计的方式,增加课程教学与实践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关键词]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2-0030-02

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在保障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前提下,专业课方向可分为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类、环境规划与管理类两大类。环境规划与管理类的课程主要包括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与污染治理技术类课程相比,缺乏直观的实验模型、可见的处理效果,并且书本内容偏理论比较枯燥,而其实践产生的成果是以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报告等文本形式来呈现的,对于工科学生来讲缺乏吸引力。

国务院2015年5月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环境规划与管理类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的精神是理论教学和课程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案例式教学、项目化教学以及互动式网络教学等教学法越来越多地用于理论和实践教学中。

一、互动式理论教学活化课堂

环境规划与管理类课程本身偏理论,内容比较繁杂,涉及与国家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标准、环境系统优化以及管理学等诸多内容,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往往陷入“教师很辛苦,学生没反应、没兴趣”的困境。打破这一僵局,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互动式理论教学的核心是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

简单的课堂互动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做起,进而发展为由学生来讲授的翻转式课堂。课堂的引导式提问要注重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与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相挂钩来激发学生去思考。比如在讲解区域环境管理章节时,可以针对城市环境管理,引导学生思考现在普遍出现的雾霾天气,从环境管理的角度谈一谈如何留住APEC蓝。针对农村的区域环境管理,教科书中给出了具体的如加强乡镇企业管理、防治农村化肥污染、制定村镇发展规划等管理内容,通过引导式提问,让学生从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出发,谈一谈污染现状,突出问题是什么,进而思考如何去规划和管理。通过有效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去思考身边的环境问题,学生对农村的生活污水面源污染问题达成共识,再与污染治理类的课程相结合,提出了一体化家用装置的解决农村单户生活污水的设想,并得到学校的支持。将理论知识用于身边的环境问题,首先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积极性较高的基础上可以逐步展开翻转课堂,由学生课前根据书本或者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我学习;课堂为展示和讨论时间,由学生来讲,教师来解惑和提问。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课堂通常在教师的预设之内,翻转课堂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未知情况,因此教师要做更多的准备,并对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及时引导。

二、开放式课程设计促进实践

课程设计是针对具体课程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在环境规划与管理类课程中,通常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系统工程等课程都有1-2周的课程设计时间。开放式课程设计在实践中表现为不具体指定或者给予学生现成的题目与案例,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感兴趣的相关课题与案例;也没有固定标准的答案,只限定范围和基本原则等。

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为例,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通常来源于已有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学生要完成的主要工作一类是对现有的报告进行修订,查找标准选用是否合理,评价等级和评价方法需不需要完善等内容;另一类是由教师变更原始数据,学生重新完成报告,或者利用环境影响评价软件进行制图来学习实践中的常用评价软件。这些课程设计内容都与实际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所区别。在实际的评价工作中,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占到很大的比例,因此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的角度出发,要逐步减少针对已有环评报告的修订等课程设计,让学生自主选择相关建设项目。首先要考虑需要哪些资料,到哪里去收集、监测,其次考虑环境背景,进行预测,最后给出评价结论。学生的选题应该从实际出发,例如对新建校园餐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基本情况可以从校园实际出发,污染数据可以通过类比同规模同档次餐厅、查找资料来解决,环境现状监测数据可以通过环保局网站获得。学生可自主解决评价等级、范围以及评价标准选择等问题,进而协作完成整本环境评价报告。开放式课程设计可以由学生自主选题完成,也可以由指导教师进行命题,提高学生的可参与程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应该使课程设计尽可能的模拟实际工作过程。

三、与项目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接轨就业

毕业设计是学生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之前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常要持续16周左右的时间。毕业设计题目来源有科研课题、企业以及自选等,依托于科研课题和企业横向项目的毕业设计往往是真题真做,自选类课题则一般是模拟题目。无论哪一种题目,都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教学效果。但是以项目为依托的真题类毕业设计往往更具吸引力和挑战性,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也更胜一筹,因此在就业中也更具优势。

通常环境规划和管理类的项目有其相对固定的文本和标准,但是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可以不拘泥于完成标准的文本格式,可以就某些问题展开自己的论述,进而达到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目的。以一个典型的毕业设计——某段高铁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为例,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发现以现行的铁路噪声标准来度量高铁噪声是达标的,但是附近的居民却觉得高铁噪声无法忍受。矛盾的出现引发学生去思考噪声标准的问题,普通铁路的标准并不适用于评价高速铁路的噪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新的指标体系。学生在参照国外高铁噪声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最大噪声和噪声变化率等新的衡量指标,完成了论文的创新研究,并获得了省级优秀论文奖。由此可见,与项目相结合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类毕业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际完成项目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研究更具实用性,也给了学生创新的空间。

四、结语

在环境规划与管理类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中实现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未来的教改方向,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创新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以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代表的实践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本,尽可能模拟实际工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 参 考 文 献 ]

[1] 樊庆锌,任广萌,沈晋,邱微.案例教学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的重要性[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0):20-21.

[2] 王慧雅.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结合案例教学的重要性[J].广东化工,2012(11):211.

[3] 吴玉红,刘佳,陈伟.基于项目教学《环境规划与评价GIS技术》的教学单元设计[J] .考试周刊,2012(93):167-168.

[4] 刘臣辉,徐青,郑天柱,陆建兵.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科教文汇,2015(7):37-40.

[5] 李天昕,周北海,宋存义,宋波.以互动式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的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J] .高等理科教育,2011(4):92-94.

篇5:工商管理类专业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论文

2.1 课堂实践难以落实

课堂实践教学包括基础课实践教学和专业课实践教学。基础课实践教学如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中穿插实践教学,但是由于授课是老师单兵作战,往往因人而异,没有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大部分教师授课依然是从理论到理论,实践教学没有落实。

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如市场营销、生产管理、会计、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实践教学常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课程设计等形式,但也存在诸多问题。(1)案例教学:教师事先准备相关案例,将全班同学分成几组,学生先个人分析,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交流,教师总结。但是选择的案例往往缺乏针对性,不能全面的反映问题、说明问题。(2)情景模拟:指设计某情景,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开展某项活动,比如:模拟公司组建、商务谈判、产品推销、市场调查等。往往因缺乏一些条件和学时不足而开展不多。(3)课程设计:虽然有些专业课在理论课教学之外安排了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但多年来课程设计一般都随堂进行、纸上谈兵、力度不够,效果不够理想,而相当多的课程仅限于课堂讲授,没有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

2.2 实验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是管理类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现阶段学生到企业实习较难的情况下,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实际实验教学过程中也会碰到许多问题。

实验教学大都在实验室教学,经管类实验室基本上是计算机加软件的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1)教学软件不适用。教学软件的选用是经管类实验室建设的难点之一,软件开发往往存在滞后现象。购买的软件有时功能不足或者功能过剩,使用起来不太合适。因为软件开发商销售的软件不是针对具体的专业、具体的课程。而且,一旦程序设定,很难更改,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2)实验教学效果不佳。实验课教学教师大都是专业课教师,有的教师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对购买的软件难以有效利用;而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难以承担实验课程。从而使得实验课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实验课教学效果。(3)实验教材缺乏。教材是保障实验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没有实验教材,学生就没法有效的、系统的进行实验。目前,适应经管类专业的实验教材不多,实验实习的教材缺乏。

2.3 现场实践教学困难重重

到公司、企业实习是培养合格管理人才实践教学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到企业实习存在诸多难点。

(1)联系难,由于企业是经济实体,衡量企业的绩效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一些企业怕干扰生产管理的正常运行,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所以,很难联系到合适的实习单位。即使教师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联系到实习单位,校外实习也只能走马观花,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

(2)学习难,很多实习单位把接纳的实习生当成免费的勤杂工,却未指定专门的企业实习指导人员来教学生开展工作,导致实习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丧失。

(3)成本高,学生外出实习需要多项费用开支,包括交通费、实习指导教师费用等,如果班级多,学生多,甚至需要现场实习的课程多,则需要的实习经费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学校的实习经费是有限的。

(4)管理难,现在很多高校学生的实习都是分散实习,包括毕业实习,大部分学生都忙于找工作,很少有人将精力集中在毕业实习上,甚至有的同学随便找个单位应付了事。教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难以统一管理,实习效果参差不齐。

2.4 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常常脱离企业生产实际

管理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面广,毕业后在机关、行政、事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单位工作,尤其大部分学生在工商企业单位从事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各类管理工作。因此,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其实践教学环节应该与企业生产实践相联系,不只是了解实际工作中各管理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要求、工作方法,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了解企业产品生产制造全过程,不只是管理上的要求,还包括技术上的要求,学生应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中外管理者在论述管理者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时,都强调不同的管理层次的管理人员都应具备相应的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但是,大部分高校在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培养上,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存在脱离企业生产实际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教学计划中没有设置相应的技术类课程。

篇6:工商管理类专业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论文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的作用显得更加巨大。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教育创新、教学创新,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反思目前的课堂教学效率,仍使我们对课堂教学改革感到十分困惑。这不仅是因为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着新旧教学思想的冲突,更主要的是教师缺乏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中介—教学模式的建构能力。因此,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在建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上下功夫。为此,我们对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而课堂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因此,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创新和教学创新的主渠道、主阵地。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摒弃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实施教学创新,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过程,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发展。近年来,不少教育工作者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重知识、轻能力,高耗费、低效率等,这些传统课堂教学固有的弊端依然普遍存在,课堂作为主渠道,其作用仍没有真正发挥出来,课堂教学改革的任务仍没有完成,它迫切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去再研究、再探索,创造适应时代发展和教学改革发展需要的新型课堂教学。下面,结合我们旅游专业教师的思考与实践,就当前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作点粗浅的探讨。

一、课堂教学改革建设目标的总体构想

目前,课堂教学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困难重重,难以突破。而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两种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之所以目前传统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依然普遍存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旧的教育观念在作祟,总怕搞活了教学,管不了学生,考试分数下降。面对这种情形,课堂教学改革经常处在不改不行、欲改不能的两难境地,人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究竟改什么”产生了困惑。

一切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应该是教育观念的转变,破除旧的教育观念、走创新教育之路。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根本的区别在于,一个以知识为本,一个以人的发展为本。因此,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的素质,把它的根本任务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到教会学习和激励创新上来。也就是说,只有走创新教育之路,新型的课堂教学才能彻底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那么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究竟是怎样的呢?

1、走创新教育之路,应建立“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课堂教学格局。

新型的课堂教学应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格局,建立“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格局。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通过引导动机,将学生怕学变为想学;通过引导兴趣,将学生厌学变为乐学;通过引导方法,将学生被动学变为主动学;通过引导思维,将学生呆板学变为灵活学。这样,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2、走创新教育之路,应创设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

新型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与学的相互交替,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是人,作为起主体作用的学生也是人,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能也不该有不尊重他人的现象存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潜能的人,不是装填知识的容器,教师必须变单向的知识传授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向往和追求。

3、走创新教育之路,应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形式。

新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场所。班级集体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同桌相互帮助、个人自学思考、师生相互磋商,应成为普遍的教学形式。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象陶行知先生说得那样“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多想一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多做一做;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多说一说;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多看一看;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多动一动。”为学生提供各种创造的机会和条件。

4、走创新教育之路,应传递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课堂教学信息。

新型课堂教学是传递、交流信息的阵地。信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可以来源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可以来源于教师,又不局限于教师;可以来源于学生,又可延伸到与之相联系的社会现实生活,延伸到与之相联系的报刊、电影、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只要围绕课本的中心议题,能为学生提供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内容,都应当被看作课堂交流的信息。在形式上,必须打开封闭的教室大门,突破狭小的空间,根据教学需要,向课外、校外延伸,大力开发教育资源,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实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5、走创新教育之路,应运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手段,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冲击,并终将被现代教学手段所取代。现代教学手段直接诉诸于人的感官,远远超过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作用,它能使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像,强化了形声教学效果,可以创造超时空的课堂;同时也能将教学内容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隐为明,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实践探索,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改革,除转变教育观念外,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和桥梁,具有促进教学改革的功能,实际上课堂教学改革就是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原有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造和完善。由此可见,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改革以“教师为本”、以传授知识为根本任务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创新教育理论指导下,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作用,建构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首要任务的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回归主体、发展主体”。

近期来,我们在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积极开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育教学实效”的研究,建立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的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里仅以中国旅游文化“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建筑”为例,对这种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作一说明:

创设情境:播放图片和录象—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无锡的寄畅园,扬州的个园等[说明:通过录像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形象,产生兴趣。] 启发思考: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特点[说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一定的情境中设疑,引起学生的思考。] 讨论求证: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大特点,是讲究自然天成。古代的园林设计家们在建园时,巧妙地把大自然的美景融合在人造的园林中,使人能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奇峰、异石、流水、湖面、名花、芳草,就像在画中游览。中国古典园林在布局上还有含蓄、变化、曲折的特点,比如园路要“曲径通幽”,讲究景中有景,一步一景;园中的建筑要与自然景物交融在一起,形状式样变化多样;花草树木要高低相间,四季争艳……中国古典园林的另一个特点,是巧妙地将诗画艺术和园林融于一体。如园林建筑上的匾额、楹联;画栋、雕梁等,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独特风格。[说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班级集体讨论的形式,互相合作、互相启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悟出道理:前期私家园林受到文人画的直接影响,更重诗话情趣,意境创造,贵于含蓄蘊藉,其审美多倾向于清新高雅的格调。此时期的园林代表作品可推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扬州影园,其审美特点是“接近自然”。园景的主体是自然风光,亭台参差、廊房婉转作为陪衬,这里寄托园主人淡漠厌世、超脱凡俗的思想,在物质环境中寓藏着丰富的精神世界,苍凉廓落、古朴清旷是其美的特征。这种旷达与超逸的园林审美观从明中叶一直延续到清初,至乾隆时,园林美学思想起了巨人的变化。由于清初大兴文字狱的结果,文人按照官方的文化标准多醉心于八股制艺,结果明代富有浪漫气息的文艺思想被窒息了,园林艺术创作形成了形式严谨、技术性强的一套程式。江南私家园林艺术有着共同的艺术倾向:讲究形式美、技术巧,由顺应自然而发展为美化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追求外在的物质创造。其代表作为扬州园林,集中体现在瘦西湖,可称得上私家园林的总汇。[说明:在讨论特点的基础上,联系美学、历史、心理等其他相关知识,提升讨论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形式变化的哲学思想,文化根源,提高学生感悟力。] 这种模式以教学情境作为出发点,创设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和觉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诚然,创新教育作为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上述所举的例子只是其中的一种,且并非一成不变。但我们在建设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时,必须把握好几个具体的操作要求:

1、要设置体现创新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新型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它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仅以知识和有限的能力为目标,具有多项性: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心理健康目标、思想觉悟目标,这五项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融为一体,最终落实到人的发展上,人的身心素质全面提高上。在设置过程中要把握三点:一是整体性,即要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前提,总体进行评价;二是层次性,创新教育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教学中要照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制定分层、有序的教学目标,照顾差异进行教学;三是动态性,教学目标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没有教学活动,特别是没有“学”的活动,再好的“教”也不能落实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要创设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课堂教学中,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关键是要创设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要围绕教学目标,挖掘教材内涵,整合教学内容,把知识点转化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课内学习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具有新颖性。我们在创设情境中要针对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的心理特征,面向社会现实生活,面向科技发展的新成果,贴近学生的原有知识、思想情感和生活经验,用新颖的材料引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使他们自觉地去研究、思考。

3、要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目标的呈现、课堂练习的出示,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节约课堂时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同时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特有的优势,打破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创设鲜活生动的教学情境,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

4、要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启迪思考、讨论求证、悟出道理”四个相互促进的阶段,调动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总结、归纳、推理、提炼的创新学习能力。每节课设计1—2次思维高潮,开展1—2次创新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既受到德育的熏陶,又提高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

5、要注意及时的反馈调节。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从师生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教师应通过评价激励,及时把学生参与学习的结果反馈给学生,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反馈来的信息中看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多看、多听、多记、多感受而少说话,回收来自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信息,及时采取组织讨论、练习训练等调节手段,调整教学,又要将回收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分析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够及时加以自我调节。

课堂对于每个人来说太熟悉,也许对它的真正内涵却又太陌生,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追索。对几乎把全部生命历程融入课堂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更有理由,也更有条件担起这份重任。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与时代精神相通的课堂教学理念,再在教学模式这一操作层面上下功夫,明其道,计其功,唯其如此,课堂教学才能走出传统,又坚实地走向未来。

旅游教研室

篇7:工商管理类专业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论文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观念、教学实践、师资状况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对策是本文主旨。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虽然在校期间完成了规定的管理课程及实践环节的学习,可到了单位面对一些日常的管理工作,比较茫然,无从下手,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缺少洞察力,也不知如何运用所学理论来解决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更是无从谈起。这些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这种不适应与高校现行的教学管理体系密切相关,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因此,要培养社会所需的工商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已经得到了许多高等学校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规划上、投入上、建设中仍有许多的不足。如实践教学缺乏整体的规划,需要什么建什么;实践课学时相对于理论课学时不足,理论课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毕业设计选题理论性较强,偏离实际,毕业实习、专业实习形式单一且流于形式,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不足等等。

(三)教育部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部针对本科院校在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过低,在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因此,无论从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需求,还是从高等院校教学体系改革的角度出发,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刻不容缓。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滞后于专业发展

多年来我国高等商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工商管理专业的显著特点在于其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忽视实践教学较之其他专业而言其后果更为严重。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理论教学仍然占据主要地位,这使得教学对象的专业技能不能得到有效训练,从而导致教学成果达不到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当前社会普遍反映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应用能力较差,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确存在着较大问题。

(二)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的师资主要来源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尽管他们的学历可能较高,亦是从校门走进学校,没有在企业参与实际的经营与管理的.经历,没有做具体实务的阅历,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教师对有些具体实践操作存在较含糊或逃避的现象,由这样的实践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学生会把老师身上存在的问题依然保留下来,再加上有些学生得过且过,对问题不多问或根本自己未发现问题,那么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就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虽然说实践教学环节的课能开出,但未见得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环境有待于改善

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有一定的环境和基础。专业实验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融合,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目前情况下,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特殊规定,再加上人均实验配套设备的不足及实验教师的缺乏,很难使专业实验室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不够规范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由于各实践项目不同,需要达到的标准和完成的内容也有所不同。由于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实践环境和基础设施不利因素,因此,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也就不可能落实到实处,尤其对学生的评价缺少效果的考核。

三、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明确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提高高校管理层和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国家教育管理层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实践教学真正运行实施的关键所在。学校要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把学科竞赛和学生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纳人人才培养的体系之中,记人学分,将实践教学体系和体系运行保障机制有机结合。首先,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思维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决策能力与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能力等,这不能仅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还需要加大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的力度。第二,实践教学是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它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运用相关理论和原理分析与解决工商管理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第三,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与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践教学体系运行中,教师的职业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等都将有所提升。因此,高校管理者与教师要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学生和学校发展的意义,切实从教学观念上有所更新,摆正实践教学的位置,使实践教学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增强教师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学校应该还原实验教师的“教师”身份和地位,聘任操作能力强、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到实践教学的第一线。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实践教学的不同岗位,建立公平合理的实践教学课时薪酬制度,让实验实训室教师在同等条件下和理论课教师获取同样的荣誉和待遇。其次,学校还应利用多种手段对实践教师进行培训培养,要求实验指导教师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上岗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应重点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组织理论教师学习有关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并组织教学的知识技能培训。要鼓励理论教师走出去,在企业与学校间进行有序流动,自觉深人到工商管理事业、企业一线熟悉工作流程,参与项目和实际工作。要给教师创造更多的到国内外企业交流学习进修和实践的机会。深人了解市场,体验真实的岗位环境,提高职业技能和积累实践经验。第三,学校要优化实践教师队伍结构,并设法积极招聘引进一些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工商管理从业人员的加实践教师队伍,努力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工作相对稳定的富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三)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实践教学的立体化机制

要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软硬件建设设施不足的问题,应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校企联合的新型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平台。

第一、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应以工商管理专业技能实训为重点。实训实践活动应让学生在模拟仿真的职业岗位环境下得到技能训练,使毕业生具有上岗优势。

第二、在事业企业单位工商管理岗位建立“实习基地”和“实验基地”,以学校的人力和科技资源与企业的资金物资资源互换。

一方面选派教师到企业兼职,了解和学习工商管理实际运作的知识技能,聘请工商管理岗位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到学校担任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另一方面,还应依托当地工商管理行业协会和企业,按照校企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打造校内实训基地。

(四)建立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篇8:工商管理类专业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论文

1 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实践性教学已逐步引入到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但应该看到我国大多数地方高校实践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 需加以全面审视和改革。一是师资问题:实验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严重缺乏。二是条件问题:实验室规模偏小、功能单一、设施落后, 实践基地流于形式, 难以发挥作用。三是内容与方法问题: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手段落后;社会实践缺乏严格的计划和指导。四是管理问题:机制不健全, 制度不完善, 评价不科学。因此, 立足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状况, 以创新性、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 探讨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管理类专业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邵阳学院管理科学专业为例, 对立体化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索做一示范性分析。

2 管理类专业立体化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2.1 构建目标和原则

所谓立体化实践性教学是指围绕管理类专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运用系统工程思想, 按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分别从时间维、逻辑维和专业维的三维结构角度构建起全程化、多元化和复合化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以达到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培养的教学目的。

2.2 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构架

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构架体现为时间维、逻辑维、专业维三维一体的立体结构 (参见图1) 。其中:时间维主要衡量该教学体系从规划到实施、反馈的阶段性工作, 即针对社会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 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据此, 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实践教学中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 并逐步优化和完善;同时, 投入充足的教学资源保证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

逻辑维则主要体现该体系的研究思路和实现途径, 即按照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逻辑步骤, 分为体系的规划、构建、实施、评估和运行反馈五个环节, 确保体系的运行循序渐进、梯次推进并在循环反馈中不断动态调整, 达到最优目标。

专业维则表明该体系建设需要运用的专业知识结构, 为适应社会对管理类专业“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也应涵盖“基础课程+学科课程+工程素质课程+质量管理课程”的模块化课程知识结构, 如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经济学、质量学等。

2.3 立体化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

管理类专业立体化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是要构建起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依据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规律和要求, 该体系通常要包括课程实践平台、专业实习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 (参见图2) 。其中课程实践平台体现为各种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实践学习, 如案例讨论、课程实验、课程实训、课程设计等, 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理论知识, 掌握基本管理技能, 教学重点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课程实践一般在学校内部能够完成, 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特点, 决定课程实践教学平台无论是实训平台还是实验平台都离不开计算机及其网络硬件环境下一系列相关软件的配置和建设, 从通用基础软件到专业工具软件再到专业软件、学科领域综合软件等一系列软件群, 构成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业实习平台则贯穿于专业学习过程中各种专业性实践活动, 如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专业实习一般需要学校和企业保持密切联系, 借助企业生产运营场地来完成。通常采取以参观认识、参与体验、顶岗操作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方式, 通过校外实习, 使学生们能够紧跟市场发展, 了解最新企业经营动态, 提升专业技能, 为毕业后胜任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社会实践平台, 则体现为在学校的内部条件和外部资源相结合的各种综合性实践活动, 如社会调查、科技文化活动、各种知识和技能竞赛活动, 学生社团等。社会实践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及寒暑假, 鼓励学生参加工商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活动, 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组织开展各种创新设计、企业策划、市场调查与分析等活动, 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强调把课堂、课外、实习各实践教学环节视作一个连续的、完整的、互相作用的整体, 并建立随时反馈机制和过程控制机制, 对各种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协调和优化, 实现1+1>2的整合效应。

3 管理类专业立体化实践性教学体系运行的保障机制

3.1 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理论教学的继续延伸。因此, 实践教学平台必须与专业院 (系) 密切联系在一起, 相互协作, 不能脱节。基于此,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应该是以二级院 (系) 为主导, 网络技术部门支持为辅佐、加之其他部门相互协作来共同管理。为了使这一管理体系有效的运转, 就该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与之适应, 以达到职责明确、资源共享、提高效率的目的。目前, 就办学规模不大的综合性地方高校, 在二级院 (系) 内成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中心, 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是一种可行的尝试。

3.2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学科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是要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 建立一支既有较高理论水平, 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高、双师”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同时, 有计划地安排和邀请校外专家、企业人士定期或不定期到校面向教师和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座谈等活动, 帮助教师和学生开阔视野, 增进专业实践的认识。

3.3 深化产学合作, 建立新型的联合培养机制

管理类专业实践性要求很强, 专业建设和培养必须依托行业、企业共同建设。一是要依托行业、企业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 保证实践教学的持续性和针对性。二是依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 与企业、质量管理协会等单位以及机械类专业教研室共同研究课程计划, 制定面向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最终建立起校校、校企、校府合作的新型联合培养机制, 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性结合。三是定期委派优秀的专业骨干教师赴企业、院所等进行交流和培训, 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和专业水平。

3.4 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控制体系

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控制体系是管理类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能力培养目标为评价指标的核心。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控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可分为过程评价与控制和结果评价与控制两个部分。成立专家组通过分析调研, 结合本校实训状况, 对主要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评价, 对实践 (实验) 教学计划、具体内容的设计、实施的具体过程进行论证与督导, 在此基础上确定评价要素, 并设定量化评定指标, 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体系, 以该体系对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与调控。

4 管理类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应用范例

邵阳学院管理科学专业拥有近30年的办学历史, 多年来秉承“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依托湖南省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和湖南省民营经济研究基地, 构建起特色鲜明的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教学成果突出、社会评价好。2006年管理科学专业被评为湖南省重点专业;2007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被评为湖南省特色专业。下文结合笔者参与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体验择其要点做一说明。

4.1 构建全新的实践课程体系

按照“夯实基础、拓展能力、提高素质”的思路重组课程教学。在强调学科基础教育的前提下, 围绕这一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分别于2004年、2006年两次修改教学方案, 突出了个性发展。其主要亮点在于对原有课程特别是公共专业课和专业方向基础课程进行整合, 细化和增加了专业方向特色课, 加大了课内实践、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的比重。针对原实践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内容单一、手段落后的不足, 构建起与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相配套的全新实践课程体系。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 充分运用ERP、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实验教学软件, 构建起以经济与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为中心, 搭建了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 在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 增加设计性的实验项目, 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4.2创新实践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

为持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坚持做到大学四年实践教学全程化与多样化, 在学生认识实习、社会调查和大学生创新训练相结合的基础上, 创新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实行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统一实习与自主实习相结合, 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 重视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组织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不断深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 全面提升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4.3形成与企业全面合作的互动机制

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科技、社会发展的需要, 与企业共建实习教学基地, 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实践教学体系, 打造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平台;同时, 经济管理系与合作基础较好、有较好实习场所的大中型企业签订全面合作协议, 在专业实习、课程教学、科学研究、职业培训等方面建立全面合作关系, 形成互动机制, 密切专业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4.4完善实践教学考评机制

为了科学测评实践教学的成效, 建立校企联合、校校联合的实践教学考评机制, 对不同阶段的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不同的、分层的定量考评。在专业学习的前2年, 侧重对社会调查的认识实习进行考评, 在后2年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中, 安排学生进入企业或事业单位进行实践训练, 并由校企或校与单位双方共同指导他们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学校侧重考核学生参加专业实践的态度、规范及综合表现, 企业侧重评价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业绩和效果, 从而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考评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宏民.系统工程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林翊, 肖钠.市场营销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3) .

[3]倪杰.三位一体培养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探索与思考[J].经济师, 2005 (11) .

上一篇:产品声明书范文下一篇:在社区,放飞青春梦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