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风险管理制度

2024-06-17

出口退税风险管理制度(精选8篇)

篇1:出口退税风险管理制度

导读: 出口退(免)税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建设情况报告(共6篇)公司出口退税风险控制制度公司出口退税风险控制制度出口退税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税收政策,它的实施对于促进对外贸易和国家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出口退税涉及范围广部门多,存在的风险也大,为加强管理,保证公司的出口退税工作顺利开展,现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制订本制度。

一、组织保证

(一)成立管理小组...公司出口退税风险控制制度

出口退税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税收政策,它的实施对于促进对外贸易和国家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出口退税涉及范围广部门多,存在的风险也大,为加强管理,保证公司的出口退税工作顺利开展,现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制订本制度。

一、组织保证

(一)成立管理小组:组长:总经理,副组长:财务负责人,成员:财务部办税员、合同部单证员、合同部外汇核销员

(二)明确责任:

责任主管领导:组长及副组长; 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各成员。

二、风险识别 信誉风险

目前我公司的纳税信用等级为A级,A级指标具体分值为:税务登记情况纳税申报情况、账簿凭证管理情况、税款缴纳情况、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行为处理情况、出口退税的规范涉及全方面,若有违法行为,下一次信用等级评比时会进行降级。

三、防范风险

(一)建立和完善出口退税管理的举措

1、建立和健全公司相关管理制度。公司应制订出《国际业务商务管理流程》,明确公司财务部和合同执行单位相关岗位在执行国际业务时应履行的职责,规定【出口退(免)税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建设情况报告】

各出口关键环节所必需的合规性文件及须办理的手续;制订出《出口退税业务管理流程》,具体说明办理出口退税过程中所涉及的岗位、职责、相关单证及提交时间等,明确出口退税业务操作流程规范,明确各个业务部门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2、明确规范和约束供应商和货运代理商在出口退税环节中的职责。在签订设备和材料采购合同时,明确约定供应商必须配合企业做好出口退税工作,约定有惩罚条款,确保供应商提交增值税发票时不出现遗漏和差错。选择有实力的货运代理商,以保障企业在货物出口后能够及时拿到合格的报关单。

(二)加强各部门间的交流与衔接工作

出口退税工作统合性比较强,时间性要求严格,涉及部门广泛,对外涉及国税、外汇局、海关、货代公司、报关行,对内涉及销售部、合同部、财务部、物流部,加强沟通和协调,理顺退税业务所涉及各个环节工作的衔接,以促进公司各相关业务部门和人员高度重视和办理出口退税工作。明确相关单证传递的流程、时间要求和操作规范,做好登记和保管单据交接记录,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分工,财务部应设专职办税员,负责具体的审单、申报和备案工作。各相关业务部门应设专人负责编制出口形式发票、收集和审核增值税专用发票及出口报关单、办理出口收汇核销单,退税业务单据在传递过程中出现不及时或者丢失的现象,业务人员未能及时办理收汇核销或远期收汇证明等事项,将导致出口退税无法正常办理,所有部门必须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出口退【出口退(免)税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建设情况报告】

税工作顺利开展。

(三)各级人员的高度重视,提高防范退税风险的意识。公司领导层、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应主动加强学习,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退税政策变动对企业的影响。财务部门作为出口退税工作的主办部门应随时跟踪国家退税政策的变动情况,结合公司的特点和现状,向公司领导层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财务部的办税员,是税企联系的纽带,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出口退税的质量和效益。办税员要有基本的外贸知识、会计专业知识、税收知识,加强办税员能力的培训,按办税员岗位工作说明和程序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对外交往能力。办税员实行岗位轮换,在保持工作连续性的前提下,不定期对办税员进行岗位轮换,以防止差错和弊端,也可使新顶岗人员可能提出新的工作设想,提高工作效率。办税员对申报的差错要及时调整,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出口退税政策性强,各成员应加强学习与交流,掌握最新的政策与动态,积极参加国税、海关、外汇局等相关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组织的政策宣讲会、政策辅导会议,与同行保持一定的联系,获取最新的信息。

(四)单据的合规性检查

1、报关单的合规:

报关单的信息要做到准确填列,货物金额要与执行合同执行部门提供的商业发票金额保持一致。报关单上的其他重要信息控制点包括贸易方式,合同协议号,批准文号,提运单号,运抵国

等正确填列。

2、外汇核销单的合规:

外汇核销单信息的时间性要求也必须达到,预计180天内无法收款的,应及时办理远期收汇证明,办理前应对远期收汇证明的收汇期限作保守的正确估计,办理后在收款时也应及时在外汇核销。

3、其他单据的确认:

收货方与订货方不一致,汇款方与订货方不一致的,当中涉及样品或者委托代理采购等其他事项,需要业务部门的领导签字确认。

(五)有关备案单证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24号,出口企业应在申报出口退(免)税后15日内,将所申报退(免)税货物的下列单证,按申报退(免)税的出口货物顺序,填写《出口货物备案单证目录》,注明备案单证存放地点,以备主管税务机关核查。

1.外贸企业购货合同、生产企业收购非自产货物出口的购货合同,包括一笔购销合同下签订的补充合同等; 2.出口货物装货单;3.出口货物运输单据(包括:海运提单、航空运单、铁路运单、货物承运单据、邮政收据等承运人出具的货物单据,以及出口企业承付运费的国内运输单证)。若有无法取得上述原始单证情况的,出口企业可用具有相似内容或作用的其他单证进行单证备案。除另有规定外,备案单证由出口企业存放和保管,不得擅自损毁,保存期为5年。

如果核查时,没有齐备的备案资料,税务机关有权责令收回已审核批准的退税款(到帐的都要求退库)。因此,我们应该理解为出口退税的业务流程到正式申报时并没有完结,后续控制未做好同样会影响退税工作的进行。

四、风险后续管控

确实由于经办人员的差错造成过期未申报,按税务规定执行,转免税或视同内销;及时与税务管理部门沟通,努力使公司的损失减到最少。

有限公司

2015年4月24日

篇2:出口退税风险管理制度

一、出口退税管理存在的主要风险

1.对外贸易经营资格入门的“门槛”降低,一些地方的出口企业数量激增且良莠不齐,出口规模和退税规模增长异常。

2.出口骗税犯罪呈现专业化、网络化、团伙化和智能化趋势,作案手段隐蔽,骗税单证“合法”化。以常规的方法审核、核查难以发现骗税线索,对涉嫌骗税企业检查存在取证难、定性难和处罚难等问题。

3.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开农产品收购发票等进项抵扣凭证的违法行为如得不到有效打击、遏制,势必危及出口退税管理的安全。

二、对出口退税管理风险的应对措施

1.加强对新办出口企业的认定管理,开展首笔出口退税业务实地核查,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并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出口企业规范经营行为。

2.把出口退税管理绩效考核作为一项重要的部门内控措施,强化内部日常监控,规范出口退税审核、审批程序,以考核促规范,以规范降低执法风险。

3.深化出口退税预警分析,提高出口退税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防范能力。落实出口退税审核特别关注信息、税收函调制度,重点核实出口业务的货物流、资金流和供货企业生产能力及纳税等情况。

篇3:分析出口退税管理风险及防范机制

1 出口退税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在出口退税管理过程当中, 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中小企业数量的增加、骗税手段的增强以及国际竞争环境的恶劣等问题, 导致出口退税管理所面临的风险很大, 其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出口骗税的风险和阻碍增值税税收的风险。

1.1 出口骗税的风险

出口骗税的问题是随着我国的税收制度的确立而衍生出来的, 针对这个问题, 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来应对, 但是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出口骗税的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风险。第一, 通过开虚假的进货发票来骗税的风险。在早期要想成功地将出口退税骗取到手, 就需要增值税专用发票来进行证明, 但是由于目前国家法规的日趋完善, 因此, 进货发票就成为了骗税的主要手段了。第二, 通过虚报出口的方法来骗税的风险。海关确认货物离开境内的票据是证明出口退税的凭证之一, 因此也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操作的空间。但是由于目前海关方面已经实行了电子管理, 数据都是电子化了, 因此要想虚造海关提供的票据是不可能了, 而虚报出口就应运而生了。第三, 通过谎报货物或者是价值来骗税的风险。退税率、出口离岸价和进货的发票金额决定着出口退税的金额, 而企业自己所申报的HS编码和货物的价值关系着出口离岸价, 因此这就给了不法分子的可乘之机。

1.2 阻碍增值税税收的风险

增值税税收的征收活动和出口退税的管理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的, 因此出口企业正常征收增值税也会因为出口退税管理的不完善而受到影响, 这样就会使税收执法活动失去效力, 使得国家的税收利益被损害。这集中体现在少征和延迟征收内销环节的增值税这两种方法上。当企业在向有关部分申报出口退税额的时候, 其中有部分是不能够用于申报的, 并且这个部分也必须要企业从他的进项当中转出来。

2 出口退税管理风险产生的原因

目前我国的出口退税所面临的风险还是挺高的, 同时风险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 但从总体上来说, 造成其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国家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和工作人员的失职。

(1) 国家体制的不健全。尽管我国的出口退税的政策已经实施多年了, 但是对于出口退税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这就给那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一旦被他们发现了哪些方面的漏洞, 漏洞就会被他们所利用, 从而使国家的利益受到威胁。例如不少的非法分子就抓住海关对货物检查不全这一漏洞来浑水摸鱼, 趁机牟取暴利。

(2) 工作人员的失职。在出口退税的管理过程当中, 由于很多的工作人员并未完全履行相关的规定, 因此如果一旦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发生了骗税的行为, 那么他们的失职就很会完全曝光。按照国家的相关法规规定, 工作人员应该利用人工的审核和对比的方法对企业所提供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核, 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不断增加, 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就越来越大了。因此, 对企业的原始凭证进行一一的对比和审核工作就难免会出现错误了, 但是如果错误涉及到了骗税, 那么工作人员的失职就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3 出口退税管理风险的防范

由于我国在出口退税管理上所面临的风险是较高的, 同时风险因类型不同所产生的原因也是不同的, 因此, 要想将风险有效地防范就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进行。

3.1 对出口退税管理的相关法规进行完善

在当今的情况下, 由于我国的退税管理方面依旧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的, 因此许多的不法分子就容易钻这个空子, 通过骗税等行为来获取国家的利益。为此, 要想对风险进行防范, 首先必须做到的就是要不断地完善我国的出口退税方面的相关规定, 使规定尽量的严谨细致, 杜绝不法分子钻空子这个现象。

3.2 规范化管理

各个省要将国家经过精心修改和完善的“工作规定”以及“操作规定”认真严格的执行, 以此来让全省的出口退税的申报、审核的流程能够实现统一化和规范化。同时各个县或者市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操作流程进行合理的调整, 当省级所下的税收政策发生变化的时候, 就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调整操作流程, 要时刻与省级保持步调一致。同时, 各个单位也应该按照省级的指示, 以本地的实际情况为基础, 制定出既符合省级的要求, 又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的操作流程, 以使得出口退税的工作能够得到有序的进行, 从而使其所面临的风险也得到相应的降低。

3.3 与涉外部门要加强联系

同涉外部门的联系的加强也是降低出口退税风险的一个重要举措。同商务、海关等的一些涉外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得到加强, 并且与他们的会议也要定期的召开, 通过这种方式来及时地了解一些相关方面的信息, 并根据所存在的问题来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让涉外部门的信息能够及时地与中央共享, 从而使出口退税管理加强的目的能够实现。

3.4 对出口退税的管理进行考核

要想让我国的出口退税工作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 出口退税管理的考核也可以作为部门内部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这样做能够让内部的日常监控得到不断的强化, 同时也有利于出口退税的申请以及审批的程序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通过考核来促进规范化, 然后再通过规范化来使风险降低。同时, 对于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的日常管理工作也应该不断的加强, 对于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申请和审批的企业, 要严格地按照我国的税收管理政策进行处罚, 绝对不允许任何姑息的情况出现, 让正常的出口退税的秩序能够得到有效的维护。

3.5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要想将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 就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 要将人员配备好。根据出口退税的审核要求中的相关规定, 各个市区就应该至少配备2名专 (兼) 职审核人员, 让每一位审核人员都能够明白自己身上的职责, 这样做就有利于加强监督, 预防风险。其次, 对于出口退税的干部队伍要稳定好, 这样做就能够以防因为人员的变动而造成出口退税管理工作的脱节, 最终造成出口退税风险增大的局面。最后, 对于出口退税的培训也要加强。通过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出口退税的培训, 来不断地让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得到提高。另外, 在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时要对骗税的风险着重的强调, 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够意识到骗税的危害性, 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警惕性, 防止骗税行为的发生。

3.6 加大对骗税企业的惩处力度

国家的利益与骗税是息息相关的, 如果在出口退税的过程中出现了骗税的行为, 那么国家的利益势必受到了侵害。因此, 如果发现了骗税企业必须要严惩不贷, 对于骗税企业决不能姑息。不过当国家发现企业有骗税的行为, 也应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来进行惩处。如果骗税的数额较少, 不足一万元, 没有构成犯罪的就应该由国家税务局将其所骗取的数额追回, 并且还要对其进行处罚, 罚款的数目是其所骗取数目的五倍以下;如果骗取金额较大, 超过了一万元, 那么罚款的金额就要是其所骗取的金额的五倍以上了, 同时对其负责人还要处以三年以下的刑罚或者是拘役;如果情节严重者, 国家也可以考虑将该企业或集团吊销营业执照, 并根据情况判处不同程度的有期徒刑。

4 结语

出口退税的管理工作是很繁琐的, 因为出口退税是存在着不小的风险, 既包括出口骗税的风险, 又包括阻碍增值税税收的风险, 并且导致其产生的原因也具有多样化, 总体来说就是国家体制的不健全和工作人员的失职。因此, 在对出口退税管理的风险的预防过程当中, 就需要将各个方面的各种应对措施进行结合, 从实际出发, 根据风险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措施, 以达到防范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于凤霞.中国现行出口退税制度下的出口骗税问题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3) .

[2]孟军.完善出口退税政策与管理的若干建议[J].税务研究, 2010 (12) .

篇4:出口退税风险管理制度

[关键词] 出口信用保险 风险管理

一、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风险及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1.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风险

2002年入世至今,我国的对外贸易额度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由于社会冲突、贸易摩擦的频繁发生,出口企业的坏账率却一直高居不下,收汇风险高。在一项对中国1000家外贸企业的调查中,近68%的企业曾因贸易方信用缺失而受损,超过半数企业遭遇过“应收账款延迟支付。”

除了收汇风险这一经济风险外,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还不得不面对由于自然或物理原因在运输、装卸过程中造成的自然风险;由于文化冲突或不可预料的团体行为,例如反倾销诉讼,所导致的社会风险;以及因出口跨国贸易的交易时间长、资本性转移的手续复杂,而买方所在国有可能发生限制汇兑、实施进口管制等买方、卖方均无法控制的情况,导致买方无力支付款项,卖方无法收汇的政治风险。

2.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出口企业应如何有效的规避出口所带来的风险是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但是“风险意识缺乏、管理效率低”已成为对我国外贸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真实评价。一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多数即便是具有风险意识的出口企业,他们的风险观还停留在传统的风险管理理念上。企业的管理层片面地认为风险多是一种损失,并过多地强调这种损失的结果或者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我国企业严重缺乏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方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近70%~80%的出口商采用L/C方式交易,导致大量的商机丧失,并且存有大量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严重影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出口信用保险在风险管理中应用的价值性

出口企业中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管理的现状促使我国的企业应尽快改善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然而在风险管理中,保险是其基础,它是风险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方式,是不可预期损失的转嫁和重新分配。由此,出口信用保险——这一国家为推动外贸出口,保障出口企业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的非营利政策性保险业务,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体系中一种有效的风险控制技术。

它的特点除了非营利性与政策性以外,在国际贸易中与商业性保险的承保对象和风险范围也不同。它以应收款项为对象,承保人为原因造成的商业信用风险及政治风险。而商业信用风险、政治风险又是出口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它们无法预计又难以计算发生的概率。

出口信用保险向出口企业提供短期、中长期信用保险以及保单融资、担保业务、商账追收等业务可以在以下几方面给出口企业带来风险收益:

1.从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方面讲

我国出口企业的出口产品多以初级产品为主,因此商品价格低廉。为了能够迅速的占有市场,很多企业都采取低成本战略,与同行企业不惜血本“抢夺”销售订单。然而,这种低成本、低价格的销售策略并没有使外贸企业尝到甜头,反而大量的反倾销、外国本土企业联名声讨频繁发生,国外政府也迫于政治压力不得不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实施禁令。而中国企业对于国外反倾销诉讼通常束手无策,放任这些风险因素成为风险事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当我们深思上述现象后,我们会发现:

(1)成本上

如果企业购买了出口信用保险,那么他们的风险管理会得到全面的信息支持,企业可以通过投保机构了解投资对象的市场运行规则,税收制度,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交往客户的信用和偿付能力。所以,当出口企业跨进另一经济制度背景下的国外市场时,贸易阻碍会相对减少。出口商能够在贸易谈判前充分了解对方的经营实力与行业背景,以规避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成本、赋税成本和代理成本。

(2)销售上

出口信用保险在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的企业提供了一定的信用保证,使外国公司在与我国企业交易时少了后顾之忧。它有利于投保企业建立良好的信用形象。它提供的风险保障,可以使企业采用更加灵活的贸易结算方式,获取更多的客户,并更大胆地开拓新市场,为打开、扩大国外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从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方面讲

(1)融资上

资金是具有稀缺性的,所以融通和使用長期资金必然付出代价。但不同的融资方式其风险必然不同。对于现行的出口企业,他们多以银行信贷资金这一狭窄的融资渠道为主。但很多出口商有因为自身的情况无法满足取得银行借款的条件,造成资金的短缺,严重影响他们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可以使企业容易得到银行的信贷资金,以便其在扩张生产规模时解决资金需求,及时、经济的融通资金,保持一定量的现金流量和资金运动内部的平衡协调性,起到稳定企业发展的作用。

(2)投资上

随着我国企业贸易的发展和实力的逐步提升,许多出口商希望能够在海外建立自己的营销点,利用当地的资源以便更好的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动态,发挥各种优势,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但是由于缺少风险管理机制的支持,政府、经济、社会风险使得企业在对外投资时不得不慎之又慎,因此企业难免会错过最佳的投资时机。相反,有些外贸企业又由于资金的缺乏希望能够在短期内收回资金,盲目投资,难于把握投资方向,这可能给他们带来较高风险甚至是严重的损失。但是,出口信用保险可以为企业的海外投资提供支持,减少管理者的忧虑心理,降低风险,为出口企业的稳定和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出口信用保险在风险管理中应用的不足

虽然出口信用保险能够提供短期、中长期信用保险以及保单融资等业务,但是承办这些业务需按程序逐一落实。就以中长期保险为例,从提出申请,提交相应的文件到中国信保对投保项目进行初步审评,最后对全部合同文件进行审定,核定保险费率,要层层审批,耗时较长,不利于企业及时地应对突发状况,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这增加了风险管理的时间成本、人力和物力成本。

并且现今我国远高于发达国家2%的平均保费率会使企业在投保的同时加大风险管理成本。另外,在保险合同中,中国信保还规定了许多免责条款例如被保险人违约汇率变更引起的损失;进口方拒付或迟付引起的罚息等等,保险公司都不予以赔偿。

因此从成本角度考虑,出口信用保险的运用会增加企业的风险控制成本,使出口企业在使用出口信用保险作为风险管理手段时不得不仔细权衡成本、收益,它增加了企业风险管理的难度也不利于出口信用保险在企业风险管理应用中的推行。

四、改善的对策

对出口信用保险运用的价值性和它会增加企业风险控制成本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要使出口信保成为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有效的措施还需要企业风险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出口信用保险的业务改善。

1.出口企业

出口企业应该转变陈旧的传统风险管理观念,充分认识风险在带来风险损失的另一方面也

有带来风险受益的可能性。企业应建立一套有效、健全的风险管理系统。从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估三方面入手对预见可能发生的风险,便被动接受风险为主动地对风险实施全方位控制。除此之外,企业应该加强对出口信用保险的了解,结合企业自身的规模和发展水平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出口信用保险险种。

2.出口信用保险业务

自2003年国家调整出口政策和制度以来,我国便把出口信用保险作为支持出口的主要政策,

为对外贸易撑起保护伞,鼓励出口企业要学会利用政策优惠,享受出口信用保险带来的好处。但是出口信用保险投保的办理程序复杂化。它尚处于发展初期,投保机构目前只在全国重点城市分布有分支机构或管理部门,这使部分有意投保的企业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不必要的交易成本。所以,笔者认为出口信保的业务办理流程可以简化,机构网点应逐步扩大。

此外,降低保险费率势在必行。高额的保费会使对大量处于保本点或者已经亏损经营的外贸企业不堪重负。出口信保公司可以将投保企业的类型进行细分,根据不同等级即根据企业的规模和经营状况不同实行弹性的收费制度,同时拓展信用保险的业务范围,为企业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并以整体保险业务经营风险的分散达到降低个别业务保险费率,从而实现投保企业风险控制成本降低的目的。

出口信用保险——一种不可预期损失的转嫁和重新分配方式——是风险管理体系中一种有效的风险控制技术,它具有在风险管理中被合理的运用的价值性。但是出口信用保险这把双刃剑在给企业风险管理带来风险收益的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增加企业的风险损失。因此,出口信用保险的运用具有缺陷。但无论如何,相信在我国出口贸易保险不断发展和出口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将来,出口信保会成为出口企业风险管理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吴百福:《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夏庆军:《出口信用保险:“走出去”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2006

篇5:出口退税风险管理制度

一、进出口业务常见的风险

1.经济风险

在进出口业务中,主要的经济风险是汇率风险。商品在外汇市场交换的过程中由于汇率的波动导致实际的收益与预想的收益产生偏差。而外汇市场是外汇投机的人创造机会的地方,如果外汇货币贬值,那么企业将会面临风险从而受到经济损失。其次,结算风险也是主要的经济风险之一。它一般是指与买家相关的风险,比如:卖家的企业破产导致无法进行结算或者买家故意欺诈收到货后拒绝付款。这些经济风险都严重损害了出口商的利益。

2.社会风险

进出口业务中的社会风险主要包括运输风险和政治风险,它主要是指由于个人或者企业发生的意外。运输风险主要是商品在运输的过程中受到天气灾害、路途艰难或者由于运输人员看管不善导致运输的货物丢失或者损坏。同时还可能由于搬货人员不小心造成货物损坏或者遗落。此外,社会风险中的政治风险是指进出口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该国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给企业造成损失的风险。同时还有许多不发达国家甚至是发达国家都存在民族主义、极端主义以及恐怖主义活动,这使得进出口业务所面临的风险大大增加。除此之外,社会风险还表现在政治**、货币政策、政府颁布的禁令等。

3.物流外包合作风险

物流外包风险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外部环境因素所导致的风险,它包括自然环境,比如大雪、洪水、地震、大雨等自然灾害。同时还有法律环境,它是指国内外的法律对于进出口业务的相关规定。此外还包括市场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市场的不稳定性、外包市场的安全性和成熟度以及各个市场的竞争。其次,风险来源就是企业内部环境因素。比如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存在矛盾、员工间的沟通障碍都是导致企业内部外包合作风险的主要原因。最后,在外包过程中还有信息传递因素,它是指物流商在签完合同后进行物流服务时可能会找下一级物流商,导致商品在传递的过程中企业不能及时的接收到物流信息甚至接受的信息不够完整。这都会导致企业进出口的货物服务质量差、企业丧失业务控制能力、企业的机密外漏、商品的供应链断裂。因此企业建立健全风险控制体系十分必要。

二、进出口业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1.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企业要想减少风险就要首先强化风险意识、树立防范意识。因此进出口企业首先要派专业人士进行市场调查,通过对社会人群的喜好以及出口国的习俗、法律、偏好等的调查使企业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进出口业务的相关工作。企业及时准确的掌握客户资料加强了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化,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和经济风险。其次,企业对自己不擅长的业务要主动询问专业人士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决策以此减少企业的失误和损失。企业要强化每位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识别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此外,企业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使企业的管理更加制度化、系统化。而企业的核心就是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因此建立机制首先要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建设,从而使企业的决策更加专业化减少决策失误所造成的风险。同时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建设,他们是企业的代表是员工的典范只有他们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员工才会效仿他们对企业忠心。企业要健全监督体系,让每位人员能够各司其职、爱岗敬业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因此,企业要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建全防范体系从而提升企业业务的水平和质量。

2.善于利用进出口信用保险业务

信用保险相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比较新进的业务,它是政府为了支持出口业务防范收汇风险的一种措施。它承保的风险包括商业风险、政治风险等,从目前的国际趋势来看,进出口企业利用信用保险已经成为世界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的措施。信用保险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事前风险风范,比如帮助进出口企业做客户资信调查、提示企业可能发生的保险、提供风险预警信息等,其次还有事中管理,包括及时跟踪收汇情况、追踪买卖方的动态变化评估对方的信用风险,此外,还有事后相应的补偿来减少企业的损失。因此,企业要积极主动地利用进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为企业减少损失、增加贸易的机会、开拓新兴市场、锁定出口风险从而稳定企业的经营。

3.建立外包物流合作风险防范机制和管理策略

(1)建立风险管理组织系统企业首先要加强外包合作风险管理组织建设,只有配备优秀素质的管理人员、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的企业才是其他国际企业合作的首选对象。而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健全业务的流程、对进出口业务的相关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规范管理人员的一言一行,健全并完善风险组织机构。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准确的收到物流信息从而减小外包物流合作的风险。(2)物流外包合作管理策略首先企业要和物流承包商树立合作实现双赢的理念,做到信息和技术的共享。同时企业要和承包商互相信任,只有互相信任才能更好地为彼此提供服务实现利益最大化。其次,企业要正确谨慎选择物流承包商。物流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进出口企业的口碑和服务质量,因此企业要有针对性的、根据承包商的服务质量、口碑、管理以及承包商的企业文化来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物流承包商。此外,在与承包商签订进出口合约时,企业应当注意在合同中增加特定条款,规范合同的相关内容尽可能的通过合同条款来约束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从而降低外包物流合作的风险。

三、结束语

随着中国加入贸易国际组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规模和市场,甚至许多企业开始纷纷加入国际贸易的领域。这就要求企业在涉及进出口业务时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系统从而使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篇6:出口买方信贷风险控制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国内企业实力显著增强,更多企业开始把目光瞄准国际市场,中国企业“走出去”风生水起。目前,国家多个部委正在各地展开密集调研,了解企业海外发展的市场和政策环境,国家近期可能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其中一项就是优惠买方信贷,这需要银行在发挥支持企业“走出去”作用的同时要高度警惕出口买方信贷业务的风险。

一、“走出去”政策需出口买方信贷业务的支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为外资企业来中国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但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市场环境与外资在中国的投资环境差别非常大。目前“走出去”的相关的政策比较滞后,已有的政策也比较零散,不配套,也不完善,商务部正在政策层面加强研究,并将会同其他部委,尽快出台支持“走出去”的宏观政策,为中国企业去海外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与时俱进的在财税政策、信贷政策、便利化方面出台配套促进政策,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这其中将包括政府专项资金、贴息贷款、优惠买方信贷等方面。

在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方面,银行需发展除传统的贸易融资外,还需要不断创新,以出口信贷、海外投资贷款、境外项目融资等方式,支持企业到境外承揽工程和投资。在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景气度不高的背景下,出口买方信贷业务更能有效地帮助国内卖方获得订单、减少卖方收款风险、规避汇率风险以及降低买方融资成本,更能切实有力地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

二、出口买方信贷业务的特点和优势

随着出口信贷在促进各国对外贸易发展中作用的增强,特别是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出口产品结构表现为资本性货物出口占出口总量的比例提高,对贸易融资的需求由短期、小金额逐渐转向长期、巨额融资,买方信贷这种融资方式的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在出口信贷中的比例 1 也得到了快速增长。据有关统计。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买方信贷已占整个出口信贷的90%以上,成为出口信贷的主要方式。其特点和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买方信贷对国外进口商有利

首先,买方信贷是向国外进口商提供直接融资,这使得国外进口商可以将商务合同与信贷合同区别考虑,融资成本与合同价格更透明,有利于货比三家,在贸易谈判中处于有利的主动地位。其次,买方信贷是国际上通行的出口信贷方式,一般遵循OECD相关规则,在通过进口国银行或其他机构转贷的情况下,更易于被借款人接受。

2、买方信贷方式更受本国出口商欢迎

在买方信贷方式下对本国出口商的好处有三点:一是由国外进口商直接负债,免去了本国出口商自身承担中长期债务负担,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二是本出口商发货后就可以从贷款银行获得应由进口商支付的货款,可以即期收汇,免除收汇风险;三是由于是银行向进口方提供贷款,本国出口商不必直接承担进口国的政治国别风险。

3、适用于融资需求大、资金占有时间长的产品

买方信贷方式由于是由贷款银行直接承担进口商的国家风险和境外借款人的信贷风险,因此从贷款操作上涉及内容较多,如根据出口国国别风险投保出口信用险、对境外借款人资信审查、贷款协议采用第三国法律和国际融资方式等问题,贷款程序相对比较复杂,办理时问较长。一般买方信贷适应于融资金额相对较大、资金占用时间长的产品,即大型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的出口。

三、当前背景下出口买方信贷业务潜在的风险

由于出口买方信贷业务办理的期限长、技术含量高,操作难度大,因此,银行开展出口买方信贷业务的风险较大,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对受影响较严重的国家和行业相对来说风险更大。

1、进口商国家的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包括债务人所在国实行汇兑限制、颁布的延期付款令、实行贸易禁运或吊销进口许可证、发生战争、革命、**及保险人认定的其他非常事件等政治风险具有不可控的特性。这些都会影响进口商或贷款银行的偿债能力和意愿,使出口商国家的银行面临较大风险或信贷损失。

2、进口商的信用风险

国际信用保险及信用管理服务机构——科法斯发布的《2008年中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状况调查》显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超过90%的中国企业在2007年遭遇了买家拖欠付款,而且被拖欠货款的时间更有延长趋势。那个时期,提供融资支持的银行遭遇的风险自然也会相应增加。短期贸易融资风险尚且如此,因此,商业银行中长期贸易融资的买方信贷业务风险就更大了。

3、商业风险

商业风险则要包括债务人宣告破产、倒闭、解散和清算;拖欠贷款协议/商务合同项下应付的本金和利息;出口商未履行商务合同或违反法律引起的损失;卖贷项下引起的汇率变动风险;卖贷项下向进口方收取的罚款或惩罚性赔偿;买贷项下被保险人违反“贷款协议”的规定,导致协议部分或全部无效等。

四、发展出口信贷业务银行需采取相关措施

运用出口买方信贷支持船舶、机电成套设备、大型机电产品等资本性货物的出口很多银行还处于拓展阶段,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加快发展这项业务的同时,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一是充分利用银行金融业务品种齐全、功能强大等优势,为出口企业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如在出口船舶时,根据企业的需要,在船厂交船前提供出口卖方信贷,同时提供所需的 履约和预付款等保函服务,满足企业在建造船舶中对资金的需求;在交船后根据船东及担保情况,或提供出口买方信贷,或继续提供出口卖方信贷,使造船企业和船东得到全方位的融资服务。

二是加强与国外有关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内出口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便利。可以请国外金融机构为放贷行出口买方信贷提供担保,还可利用这些机构长期从事融资的经验,借助它们广泛的客户网络,为国内企业提供国际市场的相关信息。此外,对采用国外设备和材料、在中同制造并出口的设备产品,可探讨由中外双方分别提供出口信贷,进行联合融资。此外,银行应加强与出口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地力政府及有关商会的联系与沟通,三是加强对出口买方信贷担保方式的调研,有效地控制融资风险。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探索建立在出口产品抵押担保基础上的融资模式,以降低进口商的融资成本,扩大买方信贷支持出口的规模。同时,还要对贷款项目进行阶段性评估,做好出口买方信贷业务的风险预警系统。

四是加强业务培训,为进一步拓展出口买方信贷业务提供保障。出口买方信贷业务的专业性较强,需把握相关国际法、商务和法律等规则。目前,银行的信贷人员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离国际同业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因此,需要加强国际同业交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培洲,努力培养既精通国际规则又熟悉国内情况的专业队伍。

五、民生银行出口买方信贷业务典型案例借鉴

(一)项目情况和商业模式

2010年初,国内某光伏组件企业和意大利光伏项目的开发商洽谈了一个5MW的屋顶光伏电站项目的组件供应意向。中国已经是太阳能电池最大的生产国,但是国内企业90%以上的市场都在国外,金融危机发生,海外需求萎缩,该国内企业迫切希望获得此订单来维持业绩的稳定;意大利开发商自身实力一般,但具有开发光伏项目的成功经验。此项目已经获得相关许可,享受较高的上网补贴电价,其核算的项目内部收益率超过30%。但此时原先在光伏市场较为活跃的欧洲银行信贷紧缩,该公司很难获得当地银行的信贷支持。因此该开发 商除了希望能够采购质优价廉的中国光伏组件也希望能够获得中国的银行对其项目在建设期或者全程(包括建设期和还款期)的融资需求。

民生银行设计的该项目的融资结构:以开发商投资的项目公司作为融资主体,开发商投入的相当于项目金额20%的资本金和建设银行发放的贷款直接划拨到国内工程公司的账上,国内工程公司将所得款项支付给国内光伏组件企业采购组件,同时将部分款项汇出境用于支付设计费、逆变器款项及按照进度支付工程款。并为此笔出口买方信贷安排好了退出通道,光伏电站正式并网后,某太阳能领域的专业投资基金会购买此项目。至此,此笔买方信贷完全变成了光伏电站项目的建设期融资。

(二)项目风险控制及难点分析

一般买贷立足点都是买方的信用,但是本案例项下买方意大利开发商自身资质不足,银行更多是从项目融资的视角来剖析本授信项目的风险,由于后续已经安排好退出通路,本项目风险集中在建设期风险,建设期风险又恰恰是项目融资中最难以把握的风险。

1、政策法律风险

这是本项目中最大、最复杂的风险,许可和并网手续不齐全,电站无法并网也就不能取得相应的补贴电费收入。意大利光伏的补贴政策复杂性较高,屋顶、地面电站有不同的补贴政策,不同功率的电站其补贴政策也不尽相同,不同地区之间申请许可的程序、并网的程序也不相同,民生银行聘请了意大利当地的律师事务所出具了尽职调查报告,对已取得许可的合法性、申请许可过程的合法性及并网必备文件及手续进行了详细的核查。

2、电站建设及发电效率风险

(1)技术可行性风险

电站的设计是否能够保证未来的发电效率,银行作为外行是很难做出判断的,该行通过有资质的第三方出具技术可行性报告来进行核查。

(2)组件质量风险

组件质量的好坏是电站发电效率的关键因素,组件厂商会对组件提供25年的质保,而且组件厂商是国内企业,该行比较熟悉,相对这一风险认识更为清楚。

(3)建筑施工风险

分包工程公司的建设施工能力,该行主要是看该公司既往承接工程的历史和口碑,同时工程公司出具履约保函和质量保函来保证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3、其他风险控制

篇7:贸易术语选择与出口风险规避

摘要:贸易术语选择关系到贸易风险的规避。出口企业要正确认识贸易中存在着诸如货物损失、经济政策变动、价格变化及收汇等风险,并针对各种风险,选择适当的贸易术语,尽可能地防范风险,减少贸易损失。

关键词:出口风险;贸易术语;规避

一、货物损失的风险及规避

出口货物要经历生产、存储、运输、报关等过程,最终到达目的地。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货物损失的风险。货物损失的风险既有自然灾害带来的,也有人为原因带来的意外损失的风险。有这样一个案例:我国某公司按C.I.F.条件向中东某国出口一批货物,根据合同投保了一切险。货物在海上航行过程中遭受暴风雨的袭击而使货物受潮受损。这里的货物受潮受损就是货物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货物损失的风险。

《INCOTERMS 2000》对各种术语的解释中都提到“风险”在买卖双方之间的转移,按笔者的理解,该“风险”指的就是货物损失的风险。如FOB、CIF及CFR术语买卖双方的风险转移的界限都是货物越过船舷。在采用这三种贸易术语时,卖方都要承担货物越过船舷为止的货物损失的风险。也就是说,在货物越过船舷前发生的货物的损失,责任由卖方承担。在上面的案例中,货物受潮受损的发生是在货物在海洋运输过程中,也就是在越过船舷以后,发生了因受潮带来的货物损失。按C.I.F.术语的解释,此责任不由卖方承担。在实际业务中,如果货物受潮受损是在保险公司的承保范围内,则可由买方向保险公司索赔。但如果假设案例中卖方签订合同时采用的DEQ贸易术语,那么货物在海上航行中的货物损失的风险的责任方就是卖方。对于这种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风险绝大多数卖方都有一定的预计。如何通过贸易术语的合理选择来避免这种风险?很简单,清楚地了解每种贸易术语风险转移的界限。一旦选定了某种术语,作为出口企业如果认为自己承担了相应的风险,而且由风险引起的货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极大,则可以投保相应的保险。如果日后真的发生损失则可找保险公司索赔。如上面的假设,贸易中采用了DEQ术语,卖方如果觉得货物在航行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比如那段航程路途较远、途经的国家政局不稳定、气候变化较大等等,他可投保相应的保险以规避货物损失的风险。

对于货物损失的风险,虽然采用不同的贸易术语卖方承担的风险不同,但只要是可以预见的、在保险公司投保范围内的,出口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投保来避免损失。因此在选择贸易术语时,笔者认为出口企业不一定要货物损失风险相对较小的E及C组术语,更重要的是要熟悉各种贸易术语的具体解释,分清在不同的贸易术语下自己承担到何时为止的货物损失的风险。必要时投保相应的保险,并在商品价格中适当加上相应增加的金额。

二、经济政策变动的风险及规避

国际贸易涉及到两个及以上的国家,因此给出口企业带来影响的经济政策就包含两个方面:国内经济政策和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国内及其他国家的出口退税率、关税政策、国家贸易保护政策、汇率政策等等的调整和变化都会给出口企业带来风险。例如,出口企业采用DDP术语成交其必须负责进口清关,而一旦进口国调整了进口货物的清关报关的相关政策规定,出口企业一旦对新政策不熟悉就可能耽搁货物的到货时间,甚至可能造成无法顺利完成贸易合同的履行及安全收汇。

出口企业规避政策变动的风险重点在于随时关注及熟悉国内、国际相关政策,能较准确正确地预见政策变动的趋势。要做到这点,尤其是要熟悉其他国家的政策,对一个出口企业来说还是比较困难。因此,在贸易术语的选择时,出口企业一方面尽可能避免选择自己承担的政策变动风险过大的术语(这也是大多数出口企业不愿选择DDP贸易术语的原因)。另一方面,出口企业应该清楚在选定的贸易术语下,自己承担的责任中哪些是受经济政策变动的影响较大,同时这些责任也是存在潜在的风险较大的责任。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对这些责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就可以尽可能避免风险的发生。例如在大多数贸易术语下出口企业必须负责出口清关,出口企业必须对本国的国家管制制度如进出口许可证制度有很熟悉的了解及预测。因为国家管制的具体措施如果发生改变(如原来不需要申请许可证的商品变为了需要申请许可证的商品)会直接会影响到出口清关得程序、速度及费用。而出口企业一般不会选择DDP贸易术语,因为要出口企业要负责进口清关,对方国家的清关的具体政策及政策的变动出口企业不好把握。

但是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贸易术语,经济政策变动的风险都不可能完全消除。出口企业都必须做到尽可能熟悉相关的国内和国际经济贸易政策。商场如战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三、商品价格变化的风险及规避

商品价格的上升或下降变动直接影响到出口企业的利润的增加或减少。出口企业签订贸易合同之后,商品需要经历的从备货到最后交货的整个过程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出口企业品价格,最终会关系到订单能否达到预期利润。这些因素也可以说是在既定的出口价格下,影响出口企业品成本的因素(出口费用可以理解为出口成本的一部分,而成本越低利润也就越高)。出口企业品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等等。因此商品的生产要素价格、生产资料价格、流通费用、外汇折算汇率的变动等都会影响出口企业品的成本。例如对中国出口企业来说人民币汇率的升值,直接影响到收汇时的实际折算的人民币总额的减少,带来了出口企业品价格的实际下降,减少了出口企业的利润。

对于此类风险,最好的办法是准确预测及降低成本。降低能耗、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采取“硬币”结算„„这些出口企业可以采用的规避价格变化风险的普遍做法没有涉及到价格术语的选择,在这里不再赘述。而贸易术语是出口价格的组成部分。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合理选择恰当的贸易术语来规避价格变化的风险。如在国际油价变化比较厉害的时候,出口运费的变化也随之剧烈。出口企业如果不能正确估算运费,或不想承受高油价时的高运费,出口企业可以选择不含运费的价格术语(如EXW,FOB),把运费变动的风险转移给买方。因此在选择贸易术语时,对于出口企业觉得自己不好把握某些影响出口企业品价格的因素时,可以简化计算价格的步骤,剔出一些不好掌握的变化因素,把相关的风险转移给对方。而自己只需把可以预见的成本控制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四、出口收汇风险及规避

在出口企业面临的风险中,笔者认为最大的风险就是收汇风险。是否能安全收汇可以说是决定整笔业务成败的关键。随着当今世界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如何规避收汇风险也更加成为出口企业洽谈及签订合同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贸易术语的合理选择与规避收汇风险有密切联系。前面谈到,贸易术语总的变化趋势是E组→F组→C组→D组,卖方的义务负担和货物损失的风险逐渐减轻。但收汇风险的变化趋势则基本上是相反的,即按E组→F组→C组→D组,卖方的收汇风险逐渐增大。以EXW术语为例,卖方将货物从工厂(或仓库)交付给买方,即完成了交货。收汇方法一般有发货前付款和发货后付款。对于发货前付款,对出口企业来说一般较稳妥的做法是买方支付预付款。但这属于商业信用,而且目前很少有进口商爽快地提前支付所有货款付款,最多发货前付清所有款项。而如发生一些意外变化如市场价格有变动,客人则可能对付款大打折扣,虽然这时货物尚未转移给买方却极可能出现货按客户的要求做出来了而买家却不要货的情况。对于发货后付款则风险更大,即使采用L/C这样普遍认为相对较安全的属于银行信用的收汇方式,则同样存在收汇风险,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收汇风险更大。因为当货物在工厂(仓库)交给进口商后,出口企业已经没有什么物品及单证是客人必须要的。如果客人信誉不好的话就可能通过指示开证行恶意挑剔单据的不符点以拒付货款。虽说对出口企业来说采用EXW术语,在13种贸易术语中其承担的责任和货物损失的风险最少,但选择了这个术语却使卖方货物所有权转移的时间最早,也使其承担收汇风险最多。这也是出口企业为什么一般不选择EXW贸易术语的主要原因。采取FOB时也存在类似的收汇风险,此时由买方负责安排运输,他可以联系自己比较满意和熟悉的船公司来运输。买方满意的船公司当然可能是客人觉得船公司服务比较到位、航行较快和船期较准确的船公司。但买方也有可能选择其熟悉的,容易给其提供通融的船公司。因此虽然即使采取L/C结汇,提单正本交银行,买方不付款就不可能取得提单提货。但一些不讲信誉的船公司可能允许进口商不用提单正本而仅凭其他相关证件或担保文件提货。这时出口企业的物权凭证――提单,但其重要性已大大降低,银行全套单据则也就成为了可要可无的单据。整套单据招拒付的风险也就更大。这也是采用FOB术语出口企业常常遇到的风险。可以看出,越早把货物交给对方出口企业承担的收汇风险也就越大。

收汇风险无论如何都是存在的,但出口企业可尽量选择收汇风险小的贸易术语,也就是应该尽可能把自己控制物权的时间延长。从规避收汇风险的角度来看,在《INCOTERMS 2000》中的四组贸易术语中出口企业应该尽可能选择C和D组术语。

总之,出口企业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术语可以尽可能地规避贸易风险。

参考文献:

篇8:出口退税风险管理制度

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范围主要包括收汇过程中的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商业风险是指国外债务人 ( 在商业信用付款条件下国外付款方或在信用证付款条件下国外开证行或保兑行) 由于出现信用问题致使被保险人发生收汇损失, 包括: ( 1) 在非信用证支付方式下, 买方破产或无力偿付债务; 买方拖欠货款; 买方拒绝接受货物等风险。 ( 2) 在信用证支付方式下, 开证行破产、停业或被接管; 开证行拖欠; 开证行拒绝承兑等风险。政治风险是指在买卖双方均无法控制的情况下, 国外债务人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动, 造成国外债务人不能按时支付货款, 包括禁止或限制汇兑; 禁止买方所购的货物进口; 撤销已颁发的进口许可证或不批准有效期展延;颁布延期付款令; 发生战争、内战、叛乱、革命或暴动。

根据风险和产业的差别, 涉及到企业货物出口的出口信用保险主要包括适合初级产品和消费型工业品且信用期不超过180 天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 以及承保期在一年以上的适合大型机电设备、成套设备出口的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企业在出货前投保出口信用险, 信用限额需由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根据实际业务情况进行审批, 当出货量超过投保金额时可以向ECA申请提高信用额度, 同时出口信用保险单还能作为一种融资工具方便出口商进行出口融资。

二、出口信用保险在出口风险管理中的运用现状

( 一) 出口信用保险规模不断扩大, 有效支持了企业出口

2001 年我国成立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负责出口信用保险业务, 在2008 年之前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发展比较缓慢,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 由于出口持续低迷, 出口风险随之增加, 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的积极性也在提升, 出口信用保险规模持续扩大。据中信保的数据显示, 2013 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全年承保金额达3093 亿美元, 同比增长13. 3% , 增幅高于同期外贸出口5. 4 个百分点, 覆盖中国企业向219 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 已决赔款数额达9. 3 亿美元。在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方面, 中国信保全年共承保75 个项目, 承保金额181亿美元。

随着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 尤其是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 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险渗透率大幅度提高。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从2002 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0. 84% , 增长到2014 年第一季度的17. 6% , 已经超过世界10% 左右的平均水平, 对一般贸易出口的渗透率更是高达34. 7% 。2014 年一季度,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累计向近900 家出口企业支付赔款1. 8 亿美元, 帮助企业获得银行融资超过650 亿元人民币, 支持2. 3 万家小微企业实现出口共计69. 3 亿美元。

( 二) 企业主动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意识不断增强

1. 严峻的外贸形势与较高的风险损失

作为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美国、欧盟、日本等均陷入较为严重的经济衰退, 一方面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下降, 另一方面客户的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也在不断加大, 导致企业出口风险和损失大幅提高。以浙江省为例, 2008 年报损率最高的行业为汽车业、摩托车业整车及零部件, 报损率高达6. 5% , 北美地区、亚洲地区、欧洲地区的报损率分别高达2. 3% 、2. 1% 、1. 8% ( 王静, 2010) 。面对严峻的出口形势与较高的风险损失, 企业主动积极规避出口风险的意识不断提高。

2. 不利的结算方式带来较高的风险

中国的出口企业众多,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缺乏自主品牌且产品附加值低, 这些问题导致出口企业竞争激烈, 在国际市场上的谈判地位较低, 议价能力较弱, 从而在实际出口业务中使用的收汇方式往往对我方不利。目前, 电汇 ( T/T) 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结算方式。据中国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出口货物总值中, 信用证结算约30% , 其余约70% 为电汇, 托收只占少数, 并且非信用证结算比例还在继续扩大。T/T结算完全取决于进口商的商业信用, 相比信用证和托收, 风险较高。在近几年的实际出口业务中, 还出现了许多企业频繁使用赊销 ( O/A) 方式结汇的现象。对出口商而言O/A是风险最高的结算方式, 但由于国内产能过剩严重导致出口竞争十分激烈, 全球经济尚未全面复苏使得出口形势相对严峻, 为了争取订单, 不少出口商不得不采用O/A这种不利的结算方式。为了规避风险, 目前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主动投保各种类型的出口信用险。

三、外贸企业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的注意事项

( 一) 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投保范围, 实行“大统保”

对于出口企业而言, 应该确立“大统保”的意识, 全面覆盖贸易风险, 包括买方风险、银行风险、国家风险。合理的投保范围应当包括: ( 1) 对于除前T/T外的所有非信用证结算业务; ( 2) 对于信用证结算方式下,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也需要投保: (1) 软条款信用证; (2) 未保兑的高风险国家地区来证; (3) 不能控制货权的; (4) 改变银行信用的信用证; (5) 条款不规范的银行保函等。

出口企业实行“大统保”, 一方面能全面应对风险, 另一方面也能获得较多的优惠。根据支付方式、信用期限和出口国别的不同, 目前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率从0. 23% ~ 2. 81% 不等, 平均为0. 9% 。外贸企业对于出口业务实行“大统保”后, 基于整体的业务量与业务金额, 能享受优惠的保费待遇和更高的信用额度; 同时在客户资信调查、信用风险评级、保险理赔等方面获得更好的服务; 另外还能享受政府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各种补贴。

( 二) 加强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管理

1. 合理掌握信用额度

出口信用额度是由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根据具体业务审批的, 企业原则上应当在合同 ( 订单) 签约前申请, 以便为资信调查预留应有的时间。在获得信用额度申请后, 不得超限额出运, 因为超限额出运而造成的损失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不予赔偿的。当发货金额超过信用额度时, 需要在出运前向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申请追加信用额度。

2. 妥善处理索赔事宜

在发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范围内的损失时, 企业对买家不要擅自急于表态, 需要立即联系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报损, 以获得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协助, 同时努力自追损失。在自追损失的过程中, 任何涉及更改合同的事项必须得到信用险公司同意才能对外答复, 否则将会影响索赔。同时, 要根据出口信用保险理赔的流程及要求, 及时准备所有的索赔材料。

( 三) 规范管理贸易合同

无论是申请信用额度、追加信用额度或者遇险后理赔, 出口企业都需要向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书面的贸易正本合同或订单, 这是投保和理赔的重要凭证。因此, 企业必须确保出口合同条款高度规范且内容完整。目前部分企业为了争取订单, 很多合同订立时往往只采用统一的很简单的模板, 许多条款不够规范和细致, 有的甚至只有客户的订单, 合同不完整, 有的甚至只订立口头合同, 这些都将导致出口信用保险无法有效办理。另外, 合同条款确立后企业不得擅自更改合同的约定条件。

参考文献

[1]王静.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J].国际经贸探索, 2010 (2) :54-61.

[2]朱郑敏, 李慧中, 史磊.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影响因素研究[J].企业研究, 2010 (6) :74-77.

[3]栾瑞.我国对外贸易中出口信用保险的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 2011 (17) :205-206.

上一篇:幼儿园水教案范文下一篇:作文麻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