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信用风险

2024-05-11

出口信用风险(精选十篇)

出口信用风险 篇1

(一) 过度追求销售, 忽视信用风险管理

我国出口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技术和品牌没有大的优势, 许多产品生产因为进入门槛低, 竞争相当激烈, 企业的利润水平也很低。在接单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企业就以接到订单作为第一目标, 在收款方式、收款期限、客户信用评价等方面的话语权很少, 信用风险控制能力很弱。

(二) 缺少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企业的信用管理主要还是以销售部门的自我约束为主, 在销售部门肩负销售任务的压力下, 这种约束作用不大。而且由于信用管理没有专业的人员, 很难达到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的效果, 只能在收款方式和赊销期限上做一定的限制, 但这不能避免风险的发生。在实际操作中, 往往会存在职责不明、管理不到位、相互推托等情况, 同时也会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 导致管理效率低下、控制不全面、有效性差等问题。

(三) 信用管理的方法和技术落后

信用管理中缺少对客户资信的有效评估方法, 对于信用风险的评估更是凭主观判断, 信用政策不明确, 没有信用额度的控制, 信用期限依靠与客户的实际谈判, 在应收账款的控制上销售与财务缺乏沟通, 不能及时对应收账款的情况进行监控, 这些都影响到信用管理的效果。

(四) 信用资料不详细、难取得

出口企业面对的都是外国客户, 企业获取信用调查的信息难度大, 没有较好的信用信息资料获取渠道。有些企业对新客户可能还会进行初步的调查了解, 对于老客户的状况则不会再去定期调查, 认为老客户总是可以信赖的。而老客户也会因为市场等诸多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其信用状况也需要进行及时的跟踪调查。另外, 在判断信用风险时, 会主观地以规模为主, 不加跟踪调查, 认为规模大的公司经济实力强, 风险小。其实世界500强也有很多公司快速破产, 由于这些公司贸易量大, 作为主要销售对象一旦倒闭, 对出口企业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

(五) 缺少专业的信用管理人才

我国信用管理的整体建设还不够, 信用管理人才也很缺乏, 现在很多的信用管理员都是从财务转变而来的, 但由于信用管理会涉及到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公关、语言能力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 所以受过专业教育的人才还是很少, 不能适应众多企业的需求, 也制约着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建设。

二、对出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和探讨

(一) 企业需要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或专职信用管理人员

通常信用管理部门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财务部门负责管理、销售部门负责管理、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负责, 3种管理模式各有优缺点。

1. 财务部门负责管理

由财务部门管理的模式可以发挥财务了解企业生产销售情况, 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合理控制企业信用风险。但财务人员相对来说更为保守和谨慎, 由财务部门来管理可以有效地制约销售部门的好进心理, 更好地控制风险。但由于过于保守, 也会影响到企业的销售增长, 管理中可能也会缺少一定的灵活性, 不利于业务的开展。如果企业的财务部门作用较大, 财务部门不仅发挥财务会计的作用, 还发挥了重要的管理会计作用, 而且财务部门对销售有深入的了解, 与销售部门有良好的沟通, 看到风险的同时也非常关注销售的重要性, 那么由财务部负责的信用管理也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2. 销售部门负责管理

由销售部门管理的模式, 可以发挥销售人员与客户长期接触了解到的动态信息, 能更为及时有效地调整信用政策, 更为灵活地采用各种销售策略, 更好地发展和维持客户关系, 从而更快地扩大销售。但销售人员的目标更多地关注销量, 有时也会为了销售目标的完成, 制定大胆的销售政策, 增加信用风险。而且, 由自己管自己是很困难的, 在销售压力大时, 很难保证信用管理作用的正常发挥。同时, 销售部门在信用分析和信用管理等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不够, 他们很难真正掌握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而且他们精力主要还是在扩大销售上, 也不愿意介入其中。

3. 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负责

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可以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职工作的优点, 从公司的综合利益和目标出发, 避免财务部的保守和销售部门的冒进。但也存在与其他部门沟通配合, 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和增加管理成本的缺点。

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 信用管理模式的选择也是因企业而异。有条件的出口企业, 应当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没有条件的企业, 也可以设立专职的信用管理人员。出口企业信用管理人员的要求可能会比其他企业更高, 因为出口企业的特点, 其信用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熟悉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的专业知识, 这样才能发挥出专业的信用管理作用。

(二) 扩大信用额度的涵盖范围

一般企业的信用额度指的是应收账款的最高限额, 但是由于出口企业, 特别是生产型出口企业的特殊情况, 建议出口企业将订单和生产中的订单也包括在信用额度的计算范围之内, 这样能更全面地控制企业的实际风险。

目前国内很多的出口企业均是以OEM方式生产出口的, 也就是说其生产的产品是根据客户的设计和要求定做的, 上面可能会标明客户的商标或其他信息, 并不是通用的产品, 这类产品一旦客户不要, 是不能销售给其他客户的, 由于商标或其他知识产权等原因, 也不能在国内销售。因此, 此类产品虽然在生产阶段没有出口, 没有形成应收账款, 但实际上也会给企业造成同样的损失。

因此, 风险控制比较严谨的出口生产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产品情况, 决定是否对已接受的订单、正在生产中的订单以及仓库中的库存订单一起纳入信用额度计算范围。这样有利于出口企业对客户可能造成的损失有一个全面的评估。一般的出口信用保险也不赔偿未出运的货物造成的损失, 可见这方面的损失可能会比应收账款的坏账造成的损失还大。

一般出口企业是按单生产的, 企业在接受订单前除了需要综合评估现有的生产能力、生产交货期外, 也应将订单纳入信用额度的计算范围内。或者从订单开始生产起将其纳入信用额度的计算范围, 订单的信用额度占用可以按订单的生产成本计算。

(三) 加强事前、事中阶段的信用风险管理

事前和事中阶段是风险管理的关键阶段, 只有这两个阶段做好了, 企业的风险才是可控的。如果企业只注重对应收账款阶段的收款管理, 只能是被动式的管理, 不能从源头上控制风险的产生, 收款的风险无法降低, 最多只能及时发现坏账, 减少部分损失。

企业需要在事前阶段对客户资料进行搜集、更新, 定期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分析, 确定企业的总体信用额度和客户单体信用额度, 对合同条款进行控制, 确定参加出口信用保险的客户, 使企业的风险处于可控状态。

在事中阶段, 需要根据信用额度对接单、生产、出运和放提单等控制节点动态管理, 并对应收账款管理进行跟踪分析。出口企业的交货一般是按单证确认的, 单证的交付就是物货的提货权或所有权的转移, 因此出口企业需要对发货、交单环节等进行有效控制。根据合同的约定, 如果客户需要预付货款后再进行生产的, 生产部门需要凭财务部出具的收款证明才能下达生产指令;如果需要预付货款后才能发货的, 仓库需要凭财务部出具的收款证明才能发货;如果需要预付货款后才能交单的, 单证部门需要凭财务部出具的收款证明才能放单。有条件的企业, 可以结合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控制。

(四) 建议由政府或协会牵头, 搭建国外客户信用信息的平台

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的门槛已经很低, 大量中小出口企业直接参与到了出口大军中, 但面对众多的外国客户, 大部分企业都无法收集到及时、全面的客户信用资料, 无法对客户的信用做出合理的判断。

虽然, 有专业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 以及银行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提供这方面的服务, 但需要支付不低的咨询服务费。而且企业有很多的新客户的选择和老客户的信用信息需要定期更新, 这项费用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支出, 导致很多企业不去选择专业的服务信息, 自身又缺少有效的信息搜集能力, 最终无法有效评估客户的资信。

为此, 建议由政府或协会牵头, 搭建一个国外客户信用信息的平台, 统一提供可靠的信息, 供出口企业使用, 减少费用。同时, 也可以让众多的出口企业参与其中, 及时反映客户不正常的信用信息, 提醒其他企业提高警惕。

(五) 加强外贸信用管理人才的培养

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比其他企业要求更高, 除了一般的信用管理人员具备的信用管理专业知识、风险管理、资信调查、信用评级、公司信用管理等专业知识外, 还需要熟悉信用管理的国际惯例、不同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则、结合出口企业国际业务的特点, 并有较强的外语沟通协调能力。目前, 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很少, 不能满足广大出口企业的需求。现在很多企业的信用管理人员都是由财务专业人员担任的, 在专业运用上存在不足。

(六) 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或其他方法转移信用风险

出口信用保险是国家支持出口的重要举措, 保费相对较低, 部分地方政府也会对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给予一定的补助。企业利用出口信用保险, 需要严格按照保险的规则对客户信用额度内的出货和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管理, 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报案, 停止再发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帮助出口企业催收货款, 在无法收回货款时, 也会按合同约定的比例赔付企业, 减少企业的损失。企业也可以通过出口保理、福费廷等方式转移一部分的信用风险。

通过投保, 出口企业将收汇风险转嫁给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收汇安全大大提高, 把经过保险的出口单据交给银行进行贸易融资, 可以使出口企业方便地获得银行贷款, 而且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 还可以使企业提前结汇, 防范汇率风险。

参考文献

[1]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中国信用体系建设课题组, 2004:《企业信用管理手册》, 清华大学出版社.

[2]樊鹭.企业信用管理问题探析[J].财会研究, 2009.第18期.

出口信用风险 篇2

【摘要】信用证结算方式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外贸企业中最主要的一种贸易结算方式。信用证结算方式尽管由银行提供信用,但它仍旧内潜着很大的风险,本文总结了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常见风险,希望能对我国外贸公司选择结算方式时有所帮助。

【关键词】出口结算;信用证;风险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信用证支付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最主要的一种贸易结算方式。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信用证适用领域的跨国性及银行审单时强调的是信用与基础贸易分离的书面形式上的认证,银行的付款与买方的收货载信用证交易中是两个毫无瓜葛的环节,因而暴露了信用证特征下的明显局限性。总结起来,我国企业在使用信用证进行结算时,面临如下风险:

一、进口商所在国的政治经济风险

所谓进口商所在国带来政治与经济风险,是指东道国的政治、社会和宏观经济生活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和调整,给出口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影响、制约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国家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发生变化时,由于贸易主体对新政策理解滞后而发生的被动对抗行为所导致的风险,各国对外贸政策的变化会对贸易活动带来很大的影响和损失。同时经济危机或经济波动同样会带来风险,如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世界各国经济都陷入了低迷的状态,我国的出口贸易也受到严重影响。

二、开证行资信不佳的风险

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600号文书规定:在信用证付款的条件下,开证行负有第一付款人的责任,这就意味这以银行信用代替了商业信用,增强了支付的安全性。但是令人不可忽视的是银行也并非坚不可摧,在一些国家银行破产的事时有发生,即使在历史悠久的大银行也不例外。尤其是那些中小银行,开立信用证以后一旦停业、倒闭或破产,就无法履行付款的责任。其中最闻名的要数英国闻名的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到现在这一事件仍是震惊世界。也就是说银行一旦无法履行付款时,风险又再一次转向了出口商,使其收汇没有保障,须承担商业信用风险。

三、进口商伪造信用证欺诈

有的不法进口商利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绕过通知行直接寄给出口商,引诱出口商发货,骗取货物。有的进口商申请开立不合格信用证,并拒绝或拖延修改,或者改用其他付款方式支付,若此时卖方贸然发货,将造成出口商被欺诈的被动局面。例如:河南某外贸公司曾收到一份以英国标准麦加利银行伯明翰分行名义开立的跟单信用证,金额为USD37,200.00元,通知行为伦敦国民西敏寺银行,因该证没有像往常一样经受益人当地银行通知,真实性未能确定,故该公司在发货前拿该证到某种行要求鉴别真伪。经银行专业人员审核,发现几点可疑之处,银行初步判定该证为伪造信用证,后经与开证行总行联系查实,确是伪造的信用证。

四、“软条款”信用证带来的风险

软条款,也叫陷阱条款,是指在一份不可撤消信用证中规定有若干开征申请人单方面可随时解除付款责任主动权的.条款,使得表面为不可撤消的信用证变成了实质上可撤销的信用证,通常这些条款的设置都很隐蔽,如果出口商审证不严,就会落入圈套,陷入被动。软条款一般有如下几种:

(一)对信用证生效另附条件的条款

我国出口企业信用风险的根源与防范 篇3

一、熟谙结算风险是防范信用风险的前提

在买方市场格局中,进口商在付款方式上具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发言权,要求尽可能多的赊销数量和尽可能长的付款时间,出口商面临着日益加大的收汇风险。因此,熟谙各类结算风险是有效防范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的前提。

(一)赊销(O/A)结算风险。赊销方式下,卖方先交货,买方后付款,货物出运后结算单据(包括物权单据B/L)径寄进口商,出口商即失去了对货物及进口商的有效控制,能否按期按量收回货款完全取决于进口商的信用。卖方不仅要占压资金,还要承担买方不付款的风险。

(二)托收(D/P、D/A)结算风险。托收方式下,银行只提供服务不提供信用,仅按出口商的指示代为收款,不承担必须审核单据、收回货款的责任。D/P项下进口商破产倒闭丧失偿付能力,行情下跌、销路不畅时要求降价、拖延付款时间或借故拒付,或代收行与进,商勾结,未付清货款擅自放单提货,致使出口商无法安全收汇;D/A项下进口方在汇票上承兑即获单据,一旦到期不付款,或买家与船公司勾结,不凭提单就能提取货物,出口商将陷入货款两空境地。

(三)信用证(L/C)结算风险。尽管信用证属于银行信用,将由进,商履行付款的责任转由银行来履行,只要“单证一致、单单相符”,银行即无条件支付或承兑信用证款项。反之,即使出,商履行了交货义务,但如向银行提交的单据与信用证规定不符,银行则可以拒付;申请人可在信用证项下设置软条款限制出口商的行为: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用证进行欺诈。可见,信用证既不是合同,也不是贷款,信用证的安全度更多取决于买家的安全度。

二、挖掘风险根源是防范信用风险的关键

我国外贸企业的应收账款逾期率、坏账率得不到有效控制,表面上看是因市场环境不良、客户缺少诚信所致,根源却在于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缺乏相应的监控机制,对交易全过程缺少科学、规范、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只有找到形成对外贸易信用风险的根源,加强对出口信用风险的防范、控制和转移,才能更好地实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一)出口企业信用风险意识淡薄

我国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普遍缺乏出口信用風险意识。首先,忽视客户资信调查。很多出口企业忽视对客户的资信调查与评估,不注重利用专业调查公司的资源,选择客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通常凭感觉或感情做生意,未调查海外买家背景就贸然接单,草率签约,贸易风险难以避免。其次,经营理念不当。面对激烈竞争,为争取出,订单,很多企业在结算方式和付款条件方面过度迁就客户,盲目利用赊销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销售业绩及账面利润,却忽视对销售回款的控制,致使逾期应收账款率大幅攀升。据统计,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款期为90.3天,远远高于国际上发达国家45天的水平,且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高达40%~50%。还有,我国出,企业对于市场手段、信用风险及其预防的认知程度较低,给一些不法外商利用信息优势对我国企业进行打压和欺诈提供可乘之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易风险。不法分子往往利用赊销方对赊购方信用信息上的缺陷或不熟悉进,国法律条款的弱点,钻法律的空子,蓄意逃避付款责任或骗取货物,甚至出现多家企业被同一个境外买家恶意拖欠货款的情形。

(二)信用管理制度缺失

我国出口企业内部普遍缺乏信用管理制度和信用管理手段,很多企业管理层对信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没有设置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没有专职人员对业务全过程进行信用管理。据统计,国内已建立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外贸企业仅占11.2%,而这11.2%中,又有93.4%是有外资背景的跨国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较完善的企业,其坏账占销售额的比率为3%左右,而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企业,这一比率则高达8%以上。外贸企业普遍缺乏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对交易对象缺少足够的信息和资信调查,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对信用政策和信用控制缺乏信用信息支持,对信用额度缺少规范化、科学化的审批管理,对客户的失信行为缺乏敏感,对形成的应收账款缺乏有效监控,从而造成信用销售管理失控,致使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三)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我国的信用风险管理以政府行为为主,企业、非政府组织并没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信用管理服务行业发展缓慢,信用中介服务市场化程度很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一方面,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不健全,信用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利用非常不规范,使出口企业对信用信息的检索和获取存在很多障碍,无法获取真实、全面、准确的海外企业资信信息,对海外企业的资信难以做出正确判断,也就使海外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地评估,信用管理难以真正运作。一家海外企业不讲信用的行为不能通过信息传播让所有与之相关的利益团体或个人知晓,客户的信用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政府对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也不到位,缺乏有关信用管理的立法,缺乏常设性的风险管理综合协调机构,缺乏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不能通过市场化手段为企业提供信用增值服务,不能为信用的履行提供足够的保障措施,难以对风险进行全面的监测和预警,难以对企业进行政策引导和有效支持,难以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

(四)缺乏信用管理专业人才

信用管理人才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出口信用风险管理的顺利开展。目前外贸企业不仅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知识和技术,而且几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信用管理人才。业务人员缺乏系统的信用管理思路,欠缺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缺乏应有的法律法规、国际惯例及金融知识,对进口国的特殊规定缺乏足够的了解,只是为了提高销售额和扩大市场份额而盲目地赊销企业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易风险,也给一些不良客商提供可乘之机,利用赊销方对赊购方信用信息上的缺陷或不熟悉进口国法律条款的弱点,骗取出口企业的货物,甚至出现多家企业被同一个境外买家恶意拖欠货款的情形,如美国APEX公司先后拖欠宏图高科DVD货款2.15亿人民币、中国五矿贷款2200万美元及长虹集团42亿人民币。

(五)鉴定合同条款不规范

一些外贸企业不重视外销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如草率签约导致无法按时、按质履约,让外商掌握付款主动权:合同条款订立不严谨、不规范,致使违约责任不明确,给对方以拒付或拖欠、压价的借口;对合同条款过于轻视,贸然接受客户的质检标准;忽视仲裁或诉讼条款,不懂得保护自己而处于被动局面,产生本可避免的贸易风险损失。

三、借助各种风险转移方式是规避信用风险的保障

诚然,构建和完善现代化的商业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是我国企业的立足之本,良好的信用管理是出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从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付款方式选择、信用限额和期限确定、债权保障到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全面监督和控制,才能防范、控制并解决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用风险,达到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的目的。但在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机制还未普遍建立健全的前提下,当前我国出口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规避风险、化解风险以及如何在风险条件下安全运作。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付款期限的延长和付款方式的转变使得出,企业面临远期应收账款的资金占压和收款风险控制两大问题,单凭企业自身的能力已经无法解决这两个问题。为了减少信用交易中的拖欠风险,出口企业迫切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某种服务来满足企业在贸易融资和风险控制方面的业务需求。

(一)参与国际保理转嫁信用风险。国际保理(Inter-national Factoring)是现代国际贸易中一项集企业资信调查、销售账务管理、贸易融资与信用风险保障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在D/A、O/A等商业信用方式下,由保理商对出口商应收账款进行核准或购买,从而使出口商收款得到保障的一种结算方式。保理商承担核准信用额度因进口商信用造成的100%的坏账风险。出口商只要在核准的信用额度内保质保量按时出货,将进口商应付货款的单证转卖给保理商(将应收账款的债权以无追索权方式出售给保理商),即可获得保理商提供的货款催收、贸易融资、坏账担保、账务管理等多项服务,就能提前收回大部份货款(出口保理商提供80%无追索权的融资款),余款在到期日后的90天由进,保理商承付。一旦发生进口商不付或逾期付款,则由保理商承担付款责任。参与保理业务是出口商降低收汇风险、高效融资的一大选择。

(二)借助出口信用保险规避信用风险。出口信用保险(Export Credit insurance)是国家为适应国际贸易惯例、灵活贸易做法、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推动本国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的政策性保险业务。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权威的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提供全程风险跟踪和控制,帮助追收海外商账,提供无需抵押或质押的融资贷款。出口企业能准確选择贸易对象,大胆采用信用交易,扩大企业出口规模,拓展多元化市场,防范化解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用风险。一旦发生收汇风险,对于保险责任内的损失,出,信用保险机构的赔付(90%以内)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损失。且中信保具有专业性的追收优势、广泛的追偿网络、丰富的海外追讨经验,尽力为企业追讨拖欠款,保障出口收汇的安全。

(三)利用债权担保将信用风险转移给银行或其他企业。债权担保是债务人委托保证人为债权人提供信用担保的风险转移方式。在采用信用交易时,出口企业一旦通过信用分析发现承担信用风险的主体银行或企业信用动机和信用能力有问题,恐怕不能到期履约还款,应要求对方提供债权担保或其他方式保障债权实现,促进资金流转,转移信用风险。一旦债务人违约,债权人可根据合同规定向担保人索偿,或通过抵押物、质押物、留置物受偿,或利用债权担保将信用风险转移给银行或其他企业。

(四)利用信用中介服务减少风险损失。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在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信用交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已拥有一批国有或民营的信用中介机构,如北京博升通咨询管理公司(原东方国际保理公司)、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华夏国际信用集团、浙江安博尔信用评估有限公司等,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已介入类似的业务。这些信用机构提供丰富的信用产品,如:企业信用报告服务、数据库营销产品与服务、信用管理咨询服务、信用评级服务、应收账款管理服务、担保风险管理,等等,通过专业机构的信用服务,出口商能及时掌握客户的经营情况、资信及偿付能力,并利用其专业追账手段及追款渠道,及时追回逾期应收账款,降低海外坏账、呆账率。

出口信用风险 篇4

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范围主要包括收汇过程中的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商业风险是指国外债务人 ( 在商业信用付款条件下国外付款方或在信用证付款条件下国外开证行或保兑行) 由于出现信用问题致使被保险人发生收汇损失, 包括: ( 1) 在非信用证支付方式下, 买方破产或无力偿付债务; 买方拖欠货款; 买方拒绝接受货物等风险。 ( 2) 在信用证支付方式下, 开证行破产、停业或被接管; 开证行拖欠; 开证行拒绝承兑等风险。政治风险是指在买卖双方均无法控制的情况下, 国外债务人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动, 造成国外债务人不能按时支付货款, 包括禁止或限制汇兑; 禁止买方所购的货物进口; 撤销已颁发的进口许可证或不批准有效期展延;颁布延期付款令; 发生战争、内战、叛乱、革命或暴动。

根据风险和产业的差别, 涉及到企业货物出口的出口信用保险主要包括适合初级产品和消费型工业品且信用期不超过180 天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 以及承保期在一年以上的适合大型机电设备、成套设备出口的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企业在出货前投保出口信用险, 信用限额需由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根据实际业务情况进行审批, 当出货量超过投保金额时可以向ECA申请提高信用额度, 同时出口信用保险单还能作为一种融资工具方便出口商进行出口融资。

二、出口信用保险在出口风险管理中的运用现状

( 一) 出口信用保险规模不断扩大, 有效支持了企业出口

2001 年我国成立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负责出口信用保险业务, 在2008 年之前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发展比较缓慢,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 由于出口持续低迷, 出口风险随之增加, 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的积极性也在提升, 出口信用保险规模持续扩大。据中信保的数据显示, 2013 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全年承保金额达3093 亿美元, 同比增长13. 3% , 增幅高于同期外贸出口5. 4 个百分点, 覆盖中国企业向219 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 已决赔款数额达9. 3 亿美元。在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方面, 中国信保全年共承保75 个项目, 承保金额181亿美元。

随着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 尤其是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 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险渗透率大幅度提高。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从2002 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0. 84% , 增长到2014 年第一季度的17. 6% , 已经超过世界10% 左右的平均水平, 对一般贸易出口的渗透率更是高达34. 7% 。2014 年一季度,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累计向近900 家出口企业支付赔款1. 8 亿美元, 帮助企业获得银行融资超过650 亿元人民币, 支持2. 3 万家小微企业实现出口共计69. 3 亿美元。

( 二) 企业主动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意识不断增强

1. 严峻的外贸形势与较高的风险损失

作为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美国、欧盟、日本等均陷入较为严重的经济衰退, 一方面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下降, 另一方面客户的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也在不断加大, 导致企业出口风险和损失大幅提高。以浙江省为例, 2008 年报损率最高的行业为汽车业、摩托车业整车及零部件, 报损率高达6. 5% , 北美地区、亚洲地区、欧洲地区的报损率分别高达2. 3% 、2. 1% 、1. 8% ( 王静, 2010) 。面对严峻的出口形势与较高的风险损失, 企业主动积极规避出口风险的意识不断提高。

2. 不利的结算方式带来较高的风险

中国的出口企业众多,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缺乏自主品牌且产品附加值低, 这些问题导致出口企业竞争激烈, 在国际市场上的谈判地位较低, 议价能力较弱, 从而在实际出口业务中使用的收汇方式往往对我方不利。目前, 电汇 ( T/T) 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结算方式。据中国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出口货物总值中, 信用证结算约30% , 其余约70% 为电汇, 托收只占少数, 并且非信用证结算比例还在继续扩大。T/T结算完全取决于进口商的商业信用, 相比信用证和托收, 风险较高。在近几年的实际出口业务中, 还出现了许多企业频繁使用赊销 ( O/A) 方式结汇的现象。对出口商而言O/A是风险最高的结算方式, 但由于国内产能过剩严重导致出口竞争十分激烈, 全球经济尚未全面复苏使得出口形势相对严峻, 为了争取订单, 不少出口商不得不采用O/A这种不利的结算方式。为了规避风险, 目前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主动投保各种类型的出口信用险。

三、外贸企业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的注意事项

( 一) 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投保范围, 实行“大统保”

对于出口企业而言, 应该确立“大统保”的意识, 全面覆盖贸易风险, 包括买方风险、银行风险、国家风险。合理的投保范围应当包括: ( 1) 对于除前T/T外的所有非信用证结算业务; ( 2) 对于信用证结算方式下,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也需要投保: (1) 软条款信用证; (2) 未保兑的高风险国家地区来证; (3) 不能控制货权的; (4) 改变银行信用的信用证; (5) 条款不规范的银行保函等。

出口企业实行“大统保”, 一方面能全面应对风险, 另一方面也能获得较多的优惠。根据支付方式、信用期限和出口国别的不同, 目前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率从0. 23% ~ 2. 81% 不等, 平均为0. 9% 。外贸企业对于出口业务实行“大统保”后, 基于整体的业务量与业务金额, 能享受优惠的保费待遇和更高的信用额度; 同时在客户资信调查、信用风险评级、保险理赔等方面获得更好的服务; 另外还能享受政府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各种补贴。

( 二) 加强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管理

1. 合理掌握信用额度

出口信用额度是由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根据具体业务审批的, 企业原则上应当在合同 ( 订单) 签约前申请, 以便为资信调查预留应有的时间。在获得信用额度申请后, 不得超限额出运, 因为超限额出运而造成的损失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不予赔偿的。当发货金额超过信用额度时, 需要在出运前向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申请追加信用额度。

2. 妥善处理索赔事宜

在发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范围内的损失时, 企业对买家不要擅自急于表态, 需要立即联系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报损, 以获得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协助, 同时努力自追损失。在自追损失的过程中, 任何涉及更改合同的事项必须得到信用险公司同意才能对外答复, 否则将会影响索赔。同时, 要根据出口信用保险理赔的流程及要求, 及时准备所有的索赔材料。

( 三) 规范管理贸易合同

无论是申请信用额度、追加信用额度或者遇险后理赔, 出口企业都需要向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书面的贸易正本合同或订单, 这是投保和理赔的重要凭证。因此, 企业必须确保出口合同条款高度规范且内容完整。目前部分企业为了争取订单, 很多合同订立时往往只采用统一的很简单的模板, 许多条款不够规范和细致, 有的甚至只有客户的订单, 合同不完整, 有的甚至只订立口头合同, 这些都将导致出口信用保险无法有效办理。另外, 合同条款确立后企业不得擅自更改合同的约定条件。

参考文献

[1]王静.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J].国际经贸探索, 2010 (2) :54-61.

[2]朱郑敏, 李慧中, 史磊.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影响因素研究[J].企业研究, 2010 (6) :74-77.

[3]栾瑞.我国对外贸易中出口信用保险的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 2011 (17) :205-206.

出口信用保险 篇5

保险险种之出口信用保险

出口信用保险是在商品出口或相关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保险人(经营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向国外买方提供信用的出口商或银行)签订的一种保险合同。根据该保险合同,被保险人向保险人交纳保险费,保险人赔偿保险合同项下买方信用及相关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出口信用保险有两种:一种是承保出口商的国外风险和对出口信贷的保险;另一种是卖方信用保险。

出口信贷保险一般由政府的一年职能部门或政府指定的经营机构办理,在以下责任范围内,对本国出口商输出的商品和劳务提供保险:保险由于各种原因买方不能付款致使卖方遭受损失的风险;对银行的贷款提供全额偿还的担保;承担由于汇率的波动,而影响出口商以原值外汇向银行偿付贷款所带来的风险等。出口信贷保险可以免除买方不付款等所带来的风险,使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时不必承担这此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达到出口创收创汇的目的。

出口信贷保险的承保一般从对进口商的调查开始。因为出口合同中往往含有巨额货物的销售和重大工程项目,在承保过程中必须调查买方的资金状况和商业信誉,小型和中型工程产品贷款期限在6个月以上者,也必须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进口商在向银行借款时所提供的合同要进行审查,必须在此基础上确认其资金和信誉。以分期付款方式出卖的消费性货物,期限达6个朋的合同都要进行审查。出

口信贷保险应坚持承保保密原则,保单持有人不应透露他所投保的有关事实,防止产生道德危险。因此,卖方应严守签订的保险合同的秘密性,这一点通常作为一个承保条件。

出口信用保险的费率分为短期费率和中长期费率。长期业务的费率既可按年支付,也可按日支付;承保特别业务和综合业务的费率,根据补充扩展保险条件由各个合同决定,主要在于经营业务所处的危险周期、市场等级,并不按年费率计算。出口信贷保险一般要求保单持有人将损失的一小部分作为自保,而且所有的出口信用承保人都有这种要求。

卖方信用保险主要险种是综合短期担保。这是一种连续性担保业务,每年的续保程序简单,它对制造商、商人和企业是非常有利的,有关最基本的保险就是承保买方不付款的风险,也就是货物运出国境后对保单持有人形成的债权和费用的风险担保。在综合短期担保下,承保人一般不了解交易的具体情况,但是,对出口信用担保将要承保的买方信贷业务可以规定一个公开的信用额度,保单持有人可以自行处理。这样,买立可以经常使用这个规定的信用限额,但高额的信用限额必须经过承保人的批准,专门为买方规定一个限额信用。利用信用限额的周期性,当期未清偿的货款一被会付,保单持人有仍或用这个限额同买方进行下一步的交易。

综合短期担保所承担的风险如下:买方无力偿付;买方收到货物之日起,满6个月而未付款者;货物发出后,买方未能提取货物;买

方国家政府或必须经第三国付款的政府颁布外债全面延期支付的法令;买方国家政府的任何其他行为致使买方不能部分或全部履约;在本国境外产生的阻碍或拖延与合同有关的付款或定金的政治事件、经济困难、立法或行政措施;由于买方在付款之日,缺少以外汇清偿法定债务的能力,即货币贬值;由于战争或其他事件使买方不能履行合同,或一般商业保险公司不承保的合同;受本国法律制约,致使出口许可证被撤销或不能展期,或法律禁止或限制从本国出口货物等。

保单持有人提出索赔时,必须提供保险合同所规定的全部证明文件。一旦下列损失的原因被确定后,保险人将接受索赔:由于买方无力偿付而造成的损失,需立即提供买方无力偿付的有效证明;买方拖延付款的,需等买方收到货物,付款期之后6个月;买方未收到货物,需在销货后1个月;由于买方不能按期付款或是买方国政府规定必须以本国货币清偿法定的债务而引起货款短缺,需在付款期后的4个月,或者完成正式付款手续的4个月,以后者为准;对于其他任何原因,需损失发生后4个月,或者损失实际被确认后立即赔付,以后者为准。

综合短期担保的保费交付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为不归还性保费,在每一保险初开始交付,这是为单独保单设计的,所付金额多少,部分依据保单持有有的出口成交额,部分依据他对信用限额使用的程度,而且所有的保单持有人需在每一保险支付最低费用。

第二种是根据每月公布的月出口额交付,对每份保单按统扯费率

出口信用风险 篇6

关键词:信用证;审证;贸易风险

1 信用证的概念

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L/C),是指开证银行应申请人(进口方)的要求并按其指示向受益人(出口商)开立的载有一定金额的、在一定的期限内凭符合规定的单据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支付方式。

2 跟单信用证业务流程

目前进出口贸易中大多采用跟单信用证,其业务流程如下:

具体程序为:①申请人和受益人订立销售合同,约定采用跟单信用证的支付方式。②申请人指示开证行按照开证申请书开立信用证。③开证行开立信用证并通过受益人所在国家的银行通知或保兑信用证。④通知行通知受益人。⑤受益人审证发货并制作单据。⑥受益人将要求的单据提交指定银行。⑦指定银行凭信用证按照《审核跟单信用证项下单据的国际标准银行实务》,合理小心地审单。⑧指定银行寄单给开证行要求开证行偿付。⑨开证行收到单据,在最多5个银行工作日内审单完毕,确定单证相符后,就向指定银行偿付。如果信用证另有偿付行,开证行不办理偿付,而只接受单据。⑩开证行接受单据后,按照它与开证申请人预先订立的偿付协议交单给开证申请人。11申请人按照预先订立的协议,偿付单据款项给开证行。12开证申请人把运输单据提交当地承运人或其代理人,提取货物。

3 审核信用证

从以上流程图中可以看出,出口商在收到国外来证后需要经过审核程序。如果在此环节出口商没有认真审核信用证势必给后面的交单结汇带来很大的隐患。因为信用证将货物买卖转变了成单据的买卖,开证行最终付款依据是单证一致、单单一致。在审证时,应以进出口贸易合同为依据,对信用证逐字、逐条进行核对。应注意以下事项。

3.1 政策性、政治上审查。首先应从大局出发,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来证从政治、政策上审查。如国家间有无贸易管制、外汇管制,证中有无歧视性条款等。

3.2 审查开证行、保兑行资信情况。因为开证行承担信用证最终付款责任,所以出口商应该对开证行的信用做了解,可以委托信用证的通知行对开证行的资信进行调查。如果开证行资信差,应该要求选择新的开证行重新开立信用证,或者请资信情况好的银行做保兑。对于保兑行的资信情况,同样可以通过通知行进行调查。

3.3 信用证的性质和开证行的付款责任。要注意信用证是否为不可撤销信用证。如果是可撤销信用证,则开证行可以不经过出口商的同意,在出口地银行议付之前,有权随时撤销或修改信用证。这对于出口商极为不利。

还应审查信用证对于开证行的付款责任有无限制性或保留条款。跟单信用证中只要单证一致、单单一致,开证行必须承担付款责任。如果信用证中有类似条款,“买方收到货验收无误后即刻付款”,则不能接受。

3.4 是否是限制议付信用证。议付信用证还应注意是否为限制议付的,即限定只能在某家银行办理议付。而如果这家银行又是出口方不愿意的,则应要求修改。最好是自由议付信用证,出口商可以选择任意一家银行办理议付。

3.5 信用证的货物描述、溢短装、金额等。对于信用证的货物描述、溢短装、金额等内容应该仔细与合同进行核对,看是否有错漏,合同上的溢短装条款有没有体现,数量有溢短装时还要同时审核信用证金额是否足够。信用证币种是否和合同一致等。

3.6 分批装运、转运、装运港、目的港、装运期等。与市场部、仓储部沟通,了解备货和客户需求情况,看货物是否需要分批装运。与货代联系,看有无直达船,是否需要转运。与货代确认装运港、目的港、船期,确认能否在装运期内发运。

3.7 信用证有效期、到期地点。信用证的有效期是指受益人最迟向银行交单议付的日期。一般情况下,信用证的有效期为最晚装运期后的21天。如果信用证有效期与最晚装运期规定为同一天,即“双到期”,这样的条款应要求修改,否则受益人可能因为交单延误,超过有效期而影响结汇。到期地点一般應选择在中国,如果规定在国外到期,则单据必须在有效期内寄达国外银行。由于寄单耗时,又有遗失的风险,所以这种条款也应要求修改。

3.8 单据条款。认真审核信用证中的单据条款,对于单据的种类、份数及填制方法仔细审查。看是否能办到,如果有提供不了的单据,应该及早要求修改信用证。以免单证不符影响结汇。

3.9 其他条款。对于信用证的其他条款也应仔细与合同核对,如发现对我方不利的特殊条款,一般不宜接受。如果对我方没有影响,则可酌情接受。

4 改证

在审证过程中,对于审核出的问题应该与有关部门共同协商,研究应对措施。对于与合同不一致的地方,如果通过努力可以办到,则不必要求修改信用证。毕竟修改信用证耗时、耗资(改证费)。如果不能办到,应果断要求进口商修改信用证。同一信用证上如果有多处需要修改,应当一次性提出。

参考文献:

[1]李季芳.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我国中小企业出口信用风险及其管理 篇7

一、我国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出口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者是贸易对象因某种原因, 不愿或没有能力履约致使违约, 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的另一方蒙受损失的风险。出口信用风险, 则是指企业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基于信用而提供商品或货币, 而债务人不能按期足额地偿还债务的可能性。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推进, 我国对外贸易额快速增长。与此同时, 每年的海外应收账款数额也越来越大,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出口信用风险。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很多企业都是通过赊销、放账等方式来提高本企业的市场份额、扩大销售渠道, 调查显示, 自2012以来, 我国出口贸易结汇多数采用托收、赊销的方式, 仅有20%左右的出口贸易采用信用证。托收、赊销等结汇方式虽然比信用证的手续简便, 但却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给出口商能否安全收汇带来巨大风险。据统计,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率高达6%, 远高于西方国家0.4%左右的水平。且从期限结构上看, 拖欠一年以上的逾期账款高达40%。引起企业坏账率的增加, 严重影响了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出口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 受信人的履约能力出现问题

受信人是指接受信用的人, 授信人则是指给予别人信用的人。从经济学角度上来说, 信用是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付款承诺的信用基础之上, 给予受信人以赊账等付款方式, 不用立即付清货款也可以获得商品或服务的能力。一旦受信人信用状况差, 或者企业经营不善, 没有偿还能力, 就可能导致授信人不能收回报酬。导致受信人履约能力出现问题, 主要有两种风险。一是财务风险。客户在筹措资金的过程中, 因为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发生信用风险, 财务风险的大小与客户筹集资金的数值密切相关, 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为了达到经济目标而扩大规模, 一般会想方设法借入资金, 出现负债经营, 因此财务风险较高。二是经营风险。客户由于经营管理不善, 出现资金周转不灵、负债等情况, 甚至濒临破产, 导致不能及时还款, 如果我国中小企业将大部分业务都集中在这一类客户上, 那么将面临极为严峻的经营风险。

(二) 客户的履约意愿出现问题

客户不愿意履约的原因, 一方面, 是由于出口商自身的问题, 进出口双方对销售合同中的一些条款产生纠纷, 如商品的质量或数量差异等, 导致客户延迟付款或拒绝付款。在不能履行合同的案例中, 主要是因为商品的质量不符合合同规定, 或是因为出口商导致不能按时交货;另一方面, 则是国外客户的恶意拖欠, 客户有还款能力而不愿支付货款的恶劣行为。一些外国客户利用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制度不完善、缺乏管理经验的漏洞, 有意欺骗我国企业, 用各种借口恶意拖欠货款, 加剧了我国中小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

(三) 出口企业面临的国家风险问题

国家风险主要是指中小企业在与某些国家的客户合作过程中, 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化而导致严重的后果。国家风险主要有三种:一是政治风险, 即国家的宏观环境发生变化, 如政变、暴动、骚乱等, 以及由此带来的时局不稳、宗教争端、罢工、战争等种种政治、军事、社会事件, 可以理解为一种“不可抗力”。二是经济风险, 即由于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或现有的恶劣状况而带来不良的后果。经济风险可能来自经济不景气、行业不稳定, 导致外国客户破产, 连累与其合作的出口企业。三是汇率风险, 即汇率发生不利变动时导致的经济损失。假如货币实际贬值或升值幅度超出了贬值或升值的预期, 则某些资产或负债的货币价值会发生较大变化。中小型企业在从事进出口业务时, 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和经常性、以及自身能力较弱等原因都可能造成汇率风险。

(四) 中小企业对出口信用风险的管理不到位是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为了控制风险, 很多中小企业不得不谨慎控制赊销货款的比率, 这种方法看似控制了坏账比率, 但同时提高了机会成本, 使企业错过很多机会, 导致利润下降。有关资料显示, 美国的货款赊销比率高达90%, 我国只有20%, 美国每年的坏账损失只占销售总额的0.5%, 而我国每年的坏账损失高达10%。这种状况说明我国中小企业坏账率高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结汇方式, 而在于对出口信用风险管理的不到位,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管理前期, 很多出口企业缺少专门从事信用管理工作的员工。由于企业规模小, 资金短缺等原因, 许多中小型企业没有考虑到企业信用管理的前期建设。企业在招收员工时, 缺少科学、严格的标准, 把大量缺少专业知识的员工分配到信用管理的岗位, 进而导致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据调查, 只有不到60%的出口企业的高层人员对信用管理比较了解, 高达70%的出口企业没有建立专门从事信用管理的部门, 只有30%的企业有专职管理信用工作的人员。二是管理中期, 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企业对客户的资信状况不够了解, 分析评估风险的手段也较为落后。根据有关的调查数据显示, 有大约75%的中小企业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也有将近一半的公司建立了客户信用档案。但是, 大多数公司都没有对新的赊账客户填写详细的申请。可见, 即使公司有明确的信用管理方面的规定, 但其执行程度不够彻底, 再加上中小企业规模较小, 能力和资源有限, 因此过于注重能否与外国客户达成交易, 忽略了对客户资信的调查, 不仅企业缺乏对客户资信状况的机制, 社会上能够提供这种资信状况的中介机构也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 出口企业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时缺少充足资料, 很难准确有效的评估客户带来的风险。三是在管理后期, 企业缺少完善的账款催收管理制度。虽然有些企业设有专门的账款催收人, 但很多企业都没有明确的催账程序。对很多经济条件不好的中小企业而言, 设立专门的催账部门有些不切实际, 但作为一个出口外贸公司, 催收程序应该是必不可少的制度之一。

三、加强中小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 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

大多数外贸企业缺少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岗位, 多是采用业务员和财务人员共同管控的方式, 即业务员也同时兼任信用风险管理岗位。尤其是在中小型出口企业中, 交易一般都是由业务员来完成, 此时业务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技能, 就决定了企业应收账款的坏账率。同时, 出口信用管理工作的难度相对较大, 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从事有关工作的人员只有掌握好了各种信用管理方法和分析技术, 才能做好这项工作。这就要求业务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如外贸知识、财务知识、法律知识、以及信息采集能力等, 还对业务员的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 企业需要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 建立起全方位的业务人员培训制度, 特别是要加强对业务人员进行国际贸易、信用风险管理、金融知识、风险量化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与此同时, 企业出口风险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业务流程, 除业务员以外的其他员工也需要参与和执行, 因此, 企业还需要对全体员工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培训。

(二) 加强客户资信的管理

客户不仅能给企业带来好处, 也是风险的主要来源。在交易前期, 如果能够充分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和经营状况, 则能够使企业更好的控制信用风险。由于规模小、实力弱, 很多中小企业都缺乏专门的客户资信管理机制, 客户的资料主要掌握在与客户直接打交道的业务员手中。然而, 业务员一方面只注重销售额的增长, 忽视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不具备有效区分客户的能力。因此, 建立专门的客户资信管理机制十分必要。中小企业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和更新客户的信息, 通过完善的资信管理机制, 挑选出那些信用状况和经营状况都良好的客户以便继续合作, 同时自动删除那些信用不好、或者是财务有问题的客户, 以免损害企业自身利益。

(三) 采用现代手段转移信用风险

交易中期的出口信用风险管理以防御为重, 风险转移则是最佳的风险防范手段。中小企业应该合理使用不同的风险转移工具, 如出口信用保险、国际保理等。出口信用保险, 是政府保护和扶持本国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一项财政政策, 也是体现国家外交意图、保证国家安全的一种经济方式, 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 一旦出现进口商恶意拖欠货款而导致破产, 或由于进口国的政治风险而无法收回货款的情形, 保险机构将为出口商赔偿损失。出口信用保险不仅为企业及时收回货款提供了安全保障, 还使企业因为具有更优惠的付款条件而吸引大量客户, 提高了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有利于扩大出口。国际保理是一种以中间人代为收回货款的结算服务方式, 主要在赊销、信用销售的情况下, 由保理商代替出口商承担收取应收货款的方法, 向出口商提供资金和为买方做信用担保的服务, 国际保理业务能够有效的为出口商解决应收账款被占用问题, 大幅降低进口商因信用、经营不善等问题而导致的风险。此外, 承保的保险公司和受理保理业务的银行也会在承保前调查客户的资信状况, 这也是对前期风险管理中的客户资信调查的补充。

(四) 加强对财务状况的管理

在交易后期, 中小企业应该设立专门机构对应收账款实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 建立定期催账制度, 定时向客户催收账款。企业应该分析每一个应收账款的账龄, 及时向客户催收账款, 很多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按时向客户讨要货款, 从而导致客户的还债日期一天推一天。应收账款拖欠越久, 其成本越高, 收回的可能性也越低。相反, 只有积极的跟进货款, 才能降低应收账款额, 使企业资金周转灵活。同时, 应谨慎的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 核算坏账损失, 把已经无法收回的企业坏账给处理掉, 把能收回的账款及时收回。此外, 企业的各部门间要相互沟通, 共享信息资源。财务部门应及时向企业高层和销售部门反映应收账款额, 销售部门也应该向财务部门、信用管理部门询问客户的相关信息, 只有各个部门定期进行交流, 相互配合, 财务部门才能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

(五) 引进专业的外源化管理

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 必须充分了解目标市场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和其他方面的信息, 为营销战略建立基础。然而, 在这样一个信息量大且不断变化的市场中, 获取有效信息的成本很高, 使得中小企业很难凭借自身的力量得到信用风险管理所必需的市场信息。因此, 中小企业应该大力引进专业的外源化管理。外源化管理是指将企业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管理职能交由本企业之外的专业公司来完成。在这里, 是指中小企业将出口信用风险管理工作, 交给专门从事信用管理的公司来完成或帮助完成, 进而弥补人力资源上专业性人才不足的缺点, 进一步提升企业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水平。目前, 国际上已经有一批具有良好信用管理经验的信用咨询公司, 比如邓白氏国际信息集团、格宁信用咨询有限公司等, 这些公司熟悉商业运作流程, 聘用相关商业法律和商业追账的律师, 并且还有资讯交换网站提供广泛交流的平台, 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减少和规避在对外贸易市场上的信用风险。

摘要:近年来,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我国对外贸易额快速增长。但是, 作为我国出口贸易主力军的中小企业, 数量多, 规模较小, 管理水平低, 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 普遍面临严重的出口信用风险。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 除了不当的出口结汇方式外, 主要在于对出口信用风险管理的不到位。为了有效降低应收账款坏账率, 加强对出口信用风险的管理, 中小企业应该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 加强对客户资信的管理, 采用现代手段转移信用风险, 加强对财务状况的管理, 并引进专业的外源化管理。

关键词:中小企业,出口信用风险,应收账款

参考文献

[1]丁晨.出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制初探[J].对外经贸实务, 2010 (10) .

[2]杨瑞英.企业风险管理[J].企业文明, 2013 (2) .

[3]中国信保.出口企业的风险管理顾问[J].国际融资, 2011 (1) .

[4]沈维.重视信用管理, 挑战市场风险[J].对外经贸实务, 2012 (2) .

[5]高秀屏.中小企业赊销信用风险控制的策略研究[J].中国物价, 2012.

[6]多娜·肯尼迪·格兰斯著.企业诚信管理工具及案例[M], 2012.

出口信用风险 篇8

一、出口企业风险种类分析

出口信用保险作为保障企业出口收汇安全的重要手段, 为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国别风险动向和业务风险防范, 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与水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出口企业风险主要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 本文主要分析外部风险。目前, 出口企业在其出口行为中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二个方面。

1、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是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在一定程度上由政府控制的事件或社会事件引起的给国外债权人 (出口商、银行或投资者) 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是受国际间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出口贸易信用风险。

相对于商业风险, 国家风险的显著特点是其产生于跨国金融贸易活动中, 与国家主权有密切关系, 是由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 并且具有强制性, 非合同或契约条款所能改变或免除, 因此带有巨大危害性。

2、国外客户风险。

国外客户风险又称商业风险,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有意欺诈。有的企业一开始就没有还款意愿, 以种种借口恶意拖欠出口方货款, 逃避债务。这种人为欺诈所导致的出口贸易信用风险行为危害最大, 欺诈的目标可能是定金、预付货款、货款、货物、保险金等等。

(2) 技术贸易壁垒。近年来, 许多国家为了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结构, 纷纷制定严格苛刻的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安全防护标准、卫生标准、包装认识标准等, 限制、阻挡他国产品的进入。

(3) 合同纰漏。由于我方合同履行不严谨, 外方找借口不付或少付款;或由于质量不符、单证不符, 遭对方拒付货款。

(4) 客户企业的经营不善, 无力偿还货款。此类客户往往处于破产的边缘, 负债多, 产品积压滞销, 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没有能力还款。

二、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

1、风险保障功能。

出口信用保险主要承保上述国家风险和商业风险, 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外部风险保障, 为出口企业的稳定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也为国家对外贸易的平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出口促进功能。

出口信用保险为出口企业提供有效的风险防范和转移渠道, 因此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率地选择贸易伙伴, 更加大胆地开拓新兴市场, 以更加灵活的结算方式、交易手段提升竞争力, 从而扩大交易机会, 创造出口增量。

3、融资支持功能。

出口信用保险可以提升企业的信用条件, 构建多种方式的融资渠道, 使企业在国际、国内资金市场上获得融资便利和资金支持, 满足其出口和对外投资的资金需求。

4、政策导向功能。

出口信用保险通过倾向性的保险政策和灵活的费率调节手段, 有针对性地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 配合国家外经贸和产业政策的实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历程, 鲜明地体现了国家政策导向的特征。

5、损失补偿功能。

出口信用保险对企业的风险保障作用, 最终体现在对企业的赔款上。无论是政策性风险还是商业性风险, 一旦发生都将给国内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赔偿可以帮助企业避免损失, 保障企业的正常经营。

由于以上的功能特性, 出口信用保险对促进各国的出口和对外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目前, 世界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

三、我国出口企业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的必要性

1、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地区性或全球性经济动荡。另外反恐战争、局部地区金融、政治危机、印巴局势、中东形势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使我国国际贸易风险显著上升, 使用出口信用保险可有效帮助企业防范和控制出口贸易风险。

2、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是实施市场多元化的重要手段。

开拓新兴市场、接洽新客户, 国家能够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帮助企业解决收汇风险问题, 实现开拓国际市场的目标。

3、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

一些国家滥用反倾销措施, 制定相应的技术和卫生标准, 使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风险加大。出口信用保险依据国家外交、外贸、财政、金融等政策, 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手段支持货物、技术和服务等出口, 弥补了商业保险业务的不足和缺陷, 有益于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

四、我国出口企业的对策

目前, 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与外贸的大幅增长不相符合。在我国出口总额中, 大概只有1.1%投保了出口信用险, 还有相当于我国出口总额98%左右的出口贸易并没有办理出口信用保险。我国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仅占我国出口企业的3%左右, 有的企业甚至不知道出口信用保险的存在。2009年5月,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对金融危机下出口企业现状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 发现全区近2000家出口企业只有20多家出口企业采用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来降低出口风险。因此, 我国出口企业还应进一步主动了解和运用出口信用保险, 保证企业降低贸易风险。

1、建立信用管理体系。

西方企业几十年的经验说明, 外贸企业必须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体系, 全面管理外贸企业出口信用的各环节。很多外贸企业负责人认为, 信用管理就是追收账款, 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实际上, 追账只占信用管理很小一部分。当货物出口时, 应对出口的货物和国外买家时时监控, 保证货物的安全和国外买家得到满意的服务, 争取早日收回货款。信用管理部门还应将有关信息反馈给市场销售部门, 了解国外买家的资信优劣, 为做好以后的出口提供决策依据, 从业务流程上控制风险的发生。结合采用出口信用保险来逐步建立外贸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达到控制外贸风险的目的。

2、熟悉出口信用保险条款, 积极配合保险公司。

采用出口信用保险, 必须熟悉出口信用保险条款, 不能认为购买出口信用保险就万事大吉, 外贸企业就没有了风险, 有的外贸企业有深刻的教训。如某外贸企业与信保公司签订综合保险保单, 国外买家提货后即申请破产保护。该外贸企业于获悉国外买家申请破产保护后第3日向信保公司报损, 同时提出索赔。但是在审理贸易合同时发现:该外贸企业与国外买家签订贸易合同中承诺于1月后支付某外贸企业20%的预付款, 但是截至破产之日, 国外买家也没有将预付款支付给该外贸企业。企业明知国外买家此次交易中未支付预付款, 也未在申请限额时说明, 存在故意隐瞒不良交易记录和知险后出运的情况, 严重影响了信保公司对其未来收汇风险的评估和判断, 极大地损害了信保公司的权益。信保公司以该外贸企业在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方面存在重大瑕疵为由, 最终决定对A公司的出运损失拒绝承担赔偿责任, 并不退还保费。由此可见, 购买信用保险, 不等于就没有风险。因此, 只有了解出口信用保险条款, 积极配合保险公司, 才能最有效控制风险。

3、积极利用出口信用保险, 充分发挥其作用。

中小企业在从事外贸业务时, 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资金, 二是在目前汇率风险。目前, 出口信用保险项下支持外贸企业融资和规避汇率风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赔款权益转让方式和出口票据保险方式, 外贸企业应积极利用这两种方式。

赔款权益转让方式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支持融资的方式, 是指在外贸企业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基础上, 通过外贸企业、中国信保与银行三方签署“赔款权益转让”协议, 将保单项下外贸企业从中国信保获得赔款的权益转让给银行。比如, 一个外贸企业在中国信保投保了短期出口信用保险, 同时希望得到银行的融资, 但由于该外贸企业在银行的授信额度已经用完, 这样中国信保可以在外贸企业投保的基础上, 与外贸企业、银行三方签订一个“赔款权益转让”协议, 银行则在此转让协议的基础上, 结合外贸企业自身情况, 在中国信保批复的信用限额以内, 考虑在具体的每一笔业务出运后给予出口押汇、出口贴现或者其他贸易融资支持, 部分自身信用比较好的外贸企业, 甚至可以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获得出运前的融资, 或者银行放弃追索权的票据买断业务。如果到期国外买家未支付货款或者发生保单规定的其他收汇风险, 中国信保将在外贸企业提出索赔后, 根据保单规定将原赔付给外贸企业的赔款支付给银行, 从而使外贸企业实现了规避汇率风险和融资的目的。

出口票据保险方式是以银行为投保人, 重点解决出口企业获得出口票据项下资金支持的保险业务。由银行将其为外贸企业提供的出口票据融资业务, 包括以L/C、D/P、D/A方式交易的跟单汇票融资业务的收汇风险, 直接向中国信保投保出口票据保险。中国信保将在对银行票据融资项下的国外买家进行调查给予授信的基础上, 承担因国外买家商业风险和国外买家所在国政治风险而导致的银行票据融资业务项下的收汇损失, 从而实现出口信用保险对融资和规避汇率风险的作用。

总之, 外贸企业应该增强风险意识, 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体系, 大力采用出口信用保险等风险规避工具, 促使外贸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向红、陈强:出口信用保险的国家风险初探[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5) .

[2]杨永刚、罗凡:出口信用保险在推动我国重点行业出口中的政策性作用[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 (1) .

[3]杨光:浙江企业出口贸易信用风险成因的调查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5) .

[4]王艳:论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模式选择[J].南方金融, 2007 (3) .

[5]黄新:出口信用保险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4 (3) .

出口信用风险 篇9

近年来, 出口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逐渐增强, 信用风险管理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减少损失, 实现经营目标, 内部审计部门开始把关注的重点转向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审计, 逐步介入了企业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这一领域。

一、内部审计部门参与企业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的客观必然性

1. 内部审计部门参与企业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的增加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后安然时代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被赋予了指导和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期望与职责。企业不仅希望内部审计人员充当企业的调查人员, 更需要其担任指导顾问和咨询专家, 以帮助管理层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 因此, 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就顺理成章。

2. 内部审计部门参与企业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内部审计部门为了在企业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总是不断寻找新的对企业十分重要的领域。企业经理人员对风险的空前重视, 为内部审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 将会使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 并将其在企业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3. 内部审计部门参与企业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的优势。

尽管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面临与外部中介、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竞争, 但是从总体来看, 内部审计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

(1) 可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内部审计人员熟悉公司的组织目标、岗位职责分工及生产经营状况, 可以及时、准确地找到企业出口贸易活动中的高风险领域, 提出的建议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也能随时掌握企业内部信息, 多角度、多环节发现线索, 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降低审计成本。此外, 内部审计部门处于企业内部, 因此内审人员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制定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其建议也更容易引起重视。

(2) 道德风险较小。相对于企业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而言, 内部审计人员相对独立, 不从事具体业务活动, 更能遵守职业道德, 使得他们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 及时建议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4. 相关法规为内部审计提供制度保障。

为了指导企业内部风险审计的开展, 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提出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从企业整体和职能部门层面上对风险管理进行审查和评价, 明确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审查与评价职责。

2008年8月,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 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 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该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大中型企业实施。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1. 充当咨询顾问。

对于尚未建立有效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企业, 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以咨询顾问的身份协助企业确定、评价出口贸易信用风险并制定防范措施。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培育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使风险意识贯穿企业的各个层面;可以利用其专业优势开发适合企业特点的自我评估工具, 以提醒管理层注意到目标、风险、控制的关系, 帮助管理层将出口贸易与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更好地结合。在实践中,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采用访谈、专题讨论、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来实施自我评估。

2. 对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效果进行再评价。

对于已经建立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企业, 内部审计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主要是在已有风险管理基础上的再监督, 对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1) 评价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主要目标的完成情况。内部审计应采取科学的标准评价公司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目标的完成情况, 如海外应收账款回款率、到期应收账款回收率、坏账率等, 确定是否存在可能影响企业发展的信用风险。检查公司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 并评价其有效性;评价风险监控报告是否恰当;评价风险管理结果报告的充分性和及时性。此外, 还要评价管理层对风险的分析是否全面, 为防止风险而采取的措施是否完善, 建议是否有效。对管理层的自我评估进行实地考察、直接测试, 检查自我评估所依据的信息是否准确。评估与风险管理有关的薄弱环节, 并一一与管理层、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讨论。

(2) 评价管理层选择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方式的恰当性。由于每个公司的文化氛围、管理理念和工作目标不一致, 风险管理的实施有很大差别。内部审计要评价企业风险管理方式与公司活动的性质是否恰当。如对金融工具的选择, 有出口信用保险、保理业务、福费廷等, 其选择是否恰到好处。

3.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与协调作用。

由于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的职能不同, 这两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经常存在障碍。销售部门承担收账职责虽然改变了应收账款无人管理的状况, 但在高报酬的销售激励机制带动下, 业务人员拥有更大的销售自主权, 会形成更为严重的拖欠;在实践中财务部门难以起到预期的作用, 甚至导致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发生冲突。而仅靠财务部门并不能有效地控制信用风险, 一般财务人员日常工作以会计核算为主, 在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上同样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而内部审计部门可充分发挥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势, 积极支持并参与企业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过程, 充分与销售、财务、信用管理等部门沟通协调, 促进信用管理流程的改善。

三、出口贸易信用管理全过程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对出口贸易信用管理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相较于传统的内部审计, 扩大并提升了审计关注点, 使信用管理人员与审计人员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出口贸易信用风险及其管理流程, 有助于审计人员更有效地监督并帮助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制定、实施更为高效、经济的信用制度。

1. 了解背景信息。

在开展出口贸易信用管理全过程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之前, 审计人员需要了解如下方面的背景信息:一是客户所在国家的宏观环境, 主要是指对东道国风险因素的调查评估;二是客户的背景信息, 主要是指客户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经营范围、经营能力、以往交易记录、企业信誉、与银行的往来情形等方面的信息。

2. 确定流程的关键目标。

为了确定出口贸易信用管理流程的关键目标, 审计人员应了解出口贸易信用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是否有确定的管理目标, 如果没有, 则与管理人员一同通过头脑风暴法来确定 (见表1) 。

3. 出口贸易信用管理的风险评估。

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的根源是导致贸易收益不确定的各种潜在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可以从国际、国内和微观三个层次来进行分析。

(1) 国际因素。指受国际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出口贸易信用风险。政治风险, 指东道国的政治环境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和调整, 给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制约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表现为政权更替、发生国家 (地区) 间的政治冲突、战争、种族冲突及宗教冲突等当事人无法控制或影响的重大事件, 由于进口国发生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出口国无法出口、不能回收货款也都属于此类。经济环境的影响指东道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和调整, 给出口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影响、制约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经济形势的恶化, 如经济滑坡、消费需求下降、金融危机、汇率变动、外汇管制、贸易管制、歧视性的贸易政策、国际性经济危机、反倾销政策等必将影响到出口贸易的正常进行, 也将导致出口贸易信用风险。国际贸易政策的差异、不同的法律、不同的风俗、法律规定不健全、信用欺诈司法约束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的产生。

(2) 国内因素。国内因素主要有出口企业恶性竞争、政企不分、信用风险管理整体水平不高、信用管理服务行业发展缓慢、社会征信系统建设缓慢且未实现资源共享、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惩罚机制、信用管理教育落后、国际贸易信用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等。

(3) 微观因素。包括客户企业经营不善、管理水平低、无力偿还货款, 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等。有的企业一开始就没有还款意愿, 以种种借口恶意拖欠出口方货款, 逃避债务。此外, 逃避责任、出口企业急功近利的冒进心态、企业内部机构职责不明、信用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企业资信调查流于形式, 缺乏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等因素也不容忽视。

4. 流程分析与评估。

审计人员通过研究现有的政策与规程, 理解管理层意图, 对参与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并绘制流程图, 并在其中标明关键控制点将流程分析结果与预期相比照, 进行流程缺口分析 (见表2) 。

5. 审计测试和评价。

流程缺口分析完成后, 审计人员应确定流程中需要改善的区域, 根据结果决定采用何种适当的审计测试方法, 或是验证企业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流程是否按设计运作, 或是当流程设计不完善或流程未按设计运作时测定其影响。审计测试执行的结果应当予以记录, 以帮助企业衡量该流程运作效率的高低。通过审计测试来检验出口贸易信用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在获取了上述相关信息的基础上, 管理人员对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的结果展开讨论, 审计人员对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流程的管理效率进行整体评价, 从而为审计发现提供结构性基础, 保证所提出的审计建议的相关性 (见表3) 。

6. 提交审计报告。

在审计的最后阶段, 审计人员将审计报告提交给各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及其高层管理者, 充分进行讨论, 与他们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 审计人员准备审计报告, 在经管理层审阅后, 向所有利益相关者发布。

摘要:本文从内部审计参与企业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的必然性出发, 认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中可以起到咨询顾问、评价、管理与协调的作用。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编写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讲解.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8

[2].黄园园.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协调和整合.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5;9

[3].杨光.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的形成及防范.财会月刊 (理论) , 2006;4

出口信用风险 篇10

但从2008年开始, 中国的一些外贸出口企业遭遇国外进口商拖欠货款的事件不断增加, 外贸企业的出口坏账增多。据有关部门调研统计, 全国出口坏账率平均在3%~5%, 宁波坏账率稍低, 估计在2.5%左右, 而国际平均水平仅为0.25%。

另有调查表明, 外贸企业中因进口商的信用问题导致利益受损的占到70%左右, 其中损害最严重、影响最广的就是出口信用风险所造成的拖欠货款和合同违约。出口信用风险已成为束缚外贸企业进一步扩大出口的主要障碍之一。

1 出口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1.1 进出口方信息不对称

由于从事国际贸易的双方分处两地, 地理位置相隔甚远, 出口方对客户的资信很难把握。就出口商而言, 对于进口方的信用状况和进口地的市场情况, 出口方不掌握“私人信息”;而进口方掌握“私人信息”, 那么出口方与进口方的交易过程就被看成是一种双边的博弈关系。在这种博弈中, 进出口双方在信息的掌握上显然是不对称的, 而且出口方的信用风险要大于进口方的信用风险。

从事出口贸易, 必须充分了解目标市场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多方面信息, 突出表现在经济信息方面, 由于市场经济瞬息万变, 内容又丰富, 很难掌控。宁波外贸企业又以中小企业为主, 采集信息的能力相对较低, 面对庞杂的信息, 往往不辨真伪, 不知所措。

1.2 出口结算方式选择不当

按照国际贸易惯例和一些实务经验, 外贸企业对初次客户多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 比例高达70%~80%, 而在建立了一定的资信条件下, 中小企业通常会用费用较低的前T/T。

一方面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进口方对银行的资信产生怀疑, 越来越多的国外进口方要求出口方提供商业信用, 具体表现为采用汇付、托收、赊销等灵活结算方式。另一方面很多中小外贸企业, 为了争取国外订单, 向国外买家提供商业信用。这样,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出口商多使用前T/T、托收等商业信用的结算方式, 会明显加大企业的出口信用风险。

1.3 从业人员业务知识匮乏

从事国际贸易的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很强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归纳起来集中反映外贸从业人员对外语、计算机、人文、法律以及资料查询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近几年, 国家政策放宽了国际贸易的准入门坎, 很多企业由内贸转做外销, 企业里有些从业人员都不是专业出身的, 缺乏国际贸易法律法规的知识, 对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防范手段单一。

2 后危机时代宁波外贸企业应对出口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

2.1 加强资信调查

资信调查是出口企业对外成交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是外贸出口企业防范出口信用风险的第一步工作。国外客户的资信状况直接影响到出口企业能否及时、安全地收回货款。

当企业遇到新客户, 或者当交易存在一定风险时, 首要的工作就是调查和收集客户的信用资料, 可以通过对不同信息渠道:客户介绍资料、中介机构介绍、企业网站、驻外机构调查、银行提供的报告等, 选择一种或几种调查方法, 来防范风险, 同时注意所提供的信息内容的完整性, 建议公司业务员与财务人员联合调查, 把风险消灭在萌芽阶段。

2.2 改变传统收汇方式

什么是现今最安全的收汇方式?答案是T/T电汇, 而不是信用证。我们从银行业界了解到我国当前出口货物总值中, 通过信用证结算的只占30%, 其余的70%是通过电汇和托收 (以电汇为主) 结算的, 并且这种非信用证结算的比例还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付款方式日趋简单易行, 信用证在贸易结算中只占10%左右, 并且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那么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支付方式, 保证安全收汇呢?提供几种选择:30%的前T/T加凭提单传真件70%后T/T;30%的前T/T加70%的即期、保兑的不可撤销的信用证等。

2.3 加强风险管控

外贸企业加强风险管控, 可以从对外合同的签订、建立专业管控团队等方面着手。如对出口合同的风险管控, 首先是规范出口合同签订的程序和权限。外贸公司常归纳为八个字“授权有权, 授权有限”, 在签约权的基础上受到公司法人的批准。出口商做到严格履行合同, 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订单, 同时在发货时严格按照合同或信用证规定办事。

2.4 转移出口贸易信用风险

出口企业要借鉴国际经验, 运用不同的风险防范手段规避信用风险, 转移出口贸易信用风险是常见的方法之一。其中, 国际保理和出口信用保险多适用于出口企业以商业信用方式达成的出口合同。

(1) 国际保理。国际保理指在使用托收、赊销等非信用证方式结算货款时, 保理商向出口商提供的一项集买方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和追账、贸易融资及信用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金融服务。出口商与出口保理商签订保理协议, 提交进口商的有关情况和交易资料, 并书面提出要求对进口商进行审查, 确定信用额度。通过出口保理商与进口保理商的业务关系, 出口商就能得到进口商的信用额度。出口商发货给进口商后, 一方面将发票和各项货运单送交进口商, 另一方面将单据的副本交出口保理商, 这时出口保理商会先向出口商支付80%的发票金额货款, 并向进口商催收账款。这样的方式, 出口商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和贴现费即可, 保障了出口商的利益, 降低了信用风险。

(2) 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是由国家充当保险人, 它不以盈利为目的, 而为执行本国的产业和外贸政策服务。出口企业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之后, 将由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出面对进口商从资信状况方面做出全方位的评估, 将调查的结果反馈给出口商, 提醒出口商可能发生的风险;另外, 投保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 若遇到进口商赖账等情况, 出口企业就能在保险方位内得到索赔, 适当的减少企业的损失。现在宁波已经有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宁波分公司, 这对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宁波来说是个非常有利的保障。

3 全面提高外贸从业人员的素质

现今为止, 很少有外贸公司专门成立一个出口信用风险管理岗位, 基本上都是外贸业务员和公司的财务人员共同来控制的。要做好出口信用管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主要关系到出口企业是否能顺利结汇。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一系列的综合知识和能力, 如采集信息的能力、财务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营销能力等, 同时在实践能力和工作经历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

所以, 公司一方面要加强外贸从业人员的培训, 突出岗前和在岗教育, 首先从业务员角度提高综合素质, 普及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法律知识, 强调实际操作技能;另一方面, 作为高校应培养知识过硬、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如宁波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校等都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等相关专业, 企业可以和高校合作, 订单式培养, 由高校负责理论性教育, 企业侧重实践性操作指导, 通过这样的努力, 外贸从业人员的素质肯定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谢旭.客户资信管理[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3.

[2]中国信保.出口企业的风险管理顾问[J].国际融资, 2005, (1) .

[3]杨光.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的形成及防范[J].会计之友, 2006, (4) :54~57.

[4]刘白玉.非信用证方式下出口信用风险的规避[J].江苏商论, 2006, (9) :103~104.

上一篇:低液限黏土下一篇:钻柱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