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2024-06-17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共9篇)

篇1: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前一阵子清华学生刘海洋,用硫酸、火碱伤害北京动物园的5只熊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因为肇事者是着名大学学生,所以再度引起人们对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强烈关注。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学校的心理辅导教育状况又究竟如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应该如何改善?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怎样正确对待青少年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近日走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的聂振伟教授。

聂教授说,大学生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健康的。但是,由于现代社会比较开放,变化也比较大,而大学生正处在个人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大学生的竞争压力也很大,上一代人的期望、教育体制和内容上的一些缺陷,都会转嫁到大学生身上,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较多。

现在学生也普遍开始重视自身心理健康,高校中心理健康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也许就是一个说明。而目前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有关思想品德教育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症结在于这些教育没有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来进行。对于他们在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上的困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缺少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指导。在应试教育意识的支配下,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成绩好的学生的人格问题和情感问题也就容易被漠视,他们情感上的苦闷无法向老师和父母诉说,等到出现问题时,往往已经对社会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后果。刘海洋就是一个例子。

现在有一个很好的现象就是很多大学都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惑,会想到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向专家求救。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就开展得比较好,他们每周一至周五下午接待学生。他们开设心理学方面的公选课,如罗晓路老师的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聂振伟教授的师范生心理素质训练等,在学生中都有很大的影响。他们扶植学生社团心理学社组织,办心理健康报并发送到每个学生的宿舍;考察学生的心理状况。从开始,北京师范大学还开展了五・二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活动,目前这项活动已经从师大推广至全北京的高校,进而推向全国高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主要是一种发展性咨询。大学生在做心理咨询时,最多的问题是人际交往,然后是学习问题、恋爱问题和就业问题。大学生在学校里面的心理咨询也带有十分浓重的年龄阶段特色。刚刚进校的新生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二、三则是恋爱问题、学习问题占据主导地位;到了大四,考虑选择考研考gre出国,选择求职就业等问题。

聂教授说,有的学生到了大学后发现,没有人引导他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该怎么选择今后的生活,迷茫。她指出,能这样来做咨询的,其实大多没有心理问题,他们只是在发展的某个阶段遇到困惑而已。假如这种困惑长期被压抑,就有可能会发展成心理问题。一些人对心理健康咨询有误解,认为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实,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更多的是宣传普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她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让大学生认识自己,学会调控和把握自己。一个健康的大学生,不仅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还要具备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以及与生理年龄相适应的心理年龄水平。有的时候,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和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过于注重应试有关。现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都以是否听话、能不能获得高分、能不能考上名牌大学作为衡量是不是好学生的标准。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推行虽然有些年头了,但是否真正有成效还很难说。据她了解,一些老师和家长不懂素质教育的实质和对学生一生发展的积极影响,不得不热衷应试教育。而且中小学的心理学教育基础太差,几乎与大学接不上轨,令大学的心理素质教育承受了太重的包袱。中国每百万人口中只有2.4个心理学工作者,其中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不足2%,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跟不上社会的需求。

她还认为,大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像一个产品,到了最后要出厂的时候,发现它不合格,大家就责备大学教育不好,其实可能在流水线上的其他工序,就已经出了问题。出问题并不要紧,关键是以后如何和谐发展。对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要用宽容的态度来接纳他们。刘海洋伤熊事件不是一件好事,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又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这个看似偶然的事件是由很多必然的因素造成的。偶然事件的发生促使人们积极探讨、反思,反倒使那些藏在事件背后的必然因素一步步从幕后走出来。它时刻提醒我们,伤熊事件不是刘海洋一个人的错,现在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是不成熟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都必须作出深刻的反思。

篇2: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教育转型,招生数量的增长率在逐年提高,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使高等教育面临不少新的问题和困难,高等教育的这种超常规发展对正处于发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面对各种压力,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困惑与烦恼,有的同学甚至出现了种种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教育方法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全国高校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大学阶段是青年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我国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群体,他们富于理性、敏感、激情,更富于创造性、挑战性。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来自学习、专业、就业、经济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容易产生各种不定的心理反应。

近年来,许多学者采取各种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2002年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向五只黑熊泼洒硫酸,致使黑熊严重烧伤。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生物技术系学生马加爵与同学玩牌时发生摩擦,因无法忍受同学的指责,将四名同学杀害后潜逃。另有还发生了多起在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跳楼的事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但尚未真正完全成熟的特殊阶段,学校了解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助于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教育,因此,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科学评价存在偏差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究其原因,主要

表现在两个层面:学科建设滞后、理论基础薄弱,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评价标准构成了理论研究层面的原因;而心理测验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不科学,心理测评的操作过程不规范,心理测评的评价指标混乱则构成 了实践操 作层 面的原因。科学评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然而,随着相关研究的日渐增多和深入,我们却发现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越来越令人困惑。大学生中究竟有多少人有心理不适,其主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研究者给出的答案差异极大,甚至相互对立、相互冲突。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而言,有的研究认为不足 10%,有的在20%~30%,有的则高达 60% ~70%¨’。这种研究上的分歧,事实上已经造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认识上的混乱,极大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及实践的发展。

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混乱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理论研究层面的问题;二是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

1.理论研究层面的问题

(1)学科建设滞后,理论基础薄弱,基本概念曲解混乱

(2)缺乏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标准体系

2.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

(1)心理健康评价工具存在的问题

第一,心理测评工具的选择随意性强,差异大。

第二,测验工具本身不完善。

(2)心理测验的操作过程不规范,缺乏标准化

(3)心理测评结果的处理和解释存在问题

第一,心理测验的评价指标不统一。

第二,常模老化。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主要方法。樊富珉等(1996)研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育与心理疾病的防治,两者相辅相成。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包括:智能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预防心理疾病的教育内容包括: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教育、心理疾病防止教育。1995年11月《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

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和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莫旭麟(2003)研究得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含了宣传现代健康的观念、讲解实现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包括接纳自我,发展社会交往,学会心理调适三个方面,介绍心理咨询知识,谢炳炎(2006)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包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认识自我与完善自我、情绪与情绪调控挫折与压力面对。个性优化与意志锻炼,大学生学习心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大学生恋爱心理、网络心理与调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防治。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写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把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如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的心理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的能力等;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中,教师要较系统地阐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介绍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传播心理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通过个案分析,使学生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与主要表现有所了解,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

2.强化课外教育指导的基本环节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尽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心理

问题,要走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误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指导,有赖于教育的三级网络--校级心理健康机构、院系级心理健康组织、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的完善。校级心理健康机构应由专职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管理,组织协调校、院系学科教师、德育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等人力资源,通过对学生的辅导及心理训练活动,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导。院系心理健康组织,应由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班主任、政治辅导员组成,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服务。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小组,应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能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所在院系统学校的心理保健机构与组织反映,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3.倡导主体自我教育

事实上,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等多种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4.重视体育锻炼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近几年,各相关部门的联合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水平呈增长趋势,反应速度、力量的素质指标有所提高,营养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但学生体能素质、肺活量指标长期持续下降,肥胖学生的比例明显增多,近视眼发病率居高不下,多数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抗挫折能力差。

对于大学生来说,体育锻炼常常会有决心没有行动,有开始没有坚持,克服这些问题的秘诀是“努力追求今日”。其实体育锻炼无需专门的场地、时间、工具等。休闲运动是消除身心紧张最有效的方法。有很多的运动方式受到场地、设施、天气、运动器械等方面的制约。对于学生来说,最因地制宜、最容易坚持、最贴

近生活的运动就是骑自行车和爬楼梯。骑车不仅活动筋骨,还能锻炼神经,使人头脑灵活,反应敏捷,这是在路上的锻炼方法。进了教学楼上课,又另有一种可取的活动,就是上下楼梯。

综上所述,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改善学生的不良情绪,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指导他们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高校中重视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必须向更深的层次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加以实施,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来培养和维持学生健康的心理,增强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① 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科学评价及现实途径

篇3:关爱学生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比如班级中常发现这样的学生;自暴自弃乃至厌学;因成绩竞争激烈, 互相嫉妒, 打小报告;因身体太胖, 太娇而自卑, 久而不合群;因老师批评明里顶撞, 暗里嫉恨。学生的个体中有好表现的, 有羞于开口的;有人缘好具号召力的;有老被人欺负成为出气筒的;有讲义气的团体, 也有良性竞争互相上进的伙伴。以上这些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其实可以归因于情绪和社交问题, 班主任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 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式如宣泄、倾诉、转移、自我暗示等。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是驾驭情绪的艺术”。

爱学生是教好学生的先决条件, 只有将无私的爱奉献给每一个学生, 才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爱, 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 这学期新接了个班, 发现这是一个很爱玩的集体, 很活泼的集体, 四十几个孩子, 各个可爱。几十张小嘴一刻不停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见解。在他们的身上你总是能感受到纯真、率直, 也尽可以去享受他们带给你的无偿的爱与无时无刻不发生的、可爱的笑话带来的无尽快乐。但是没几天有一个女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孙洁小个子、小娃娃头、小脸……平时很少说话, 是个文静、内向的小姑娘, 成绩不算出色, 其他各方面也不突出, 实在是一个容易让人遗忘的角色。让我记住她的是上课她从未举起手要求发言。于是我开始留心观察她。

开学没多久就到了教师节, 我向同学们要求找出自己的优点作为礼物送给老师。第二天, 同学们纷纷交来了“礼物”:“我开朗大方, 对人热心, 大家都喜欢我”;“我讲话声音洪亮, 语言表达能力强”;“我最大的优点就是从不失信, 答应别人的事情不会忘记”……可是到孙洁了, 她站起来, 红着小脸, 结结巴巴, 几乎是耳语地说道:“我……我……没有优点。”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 她的脸更红了, 头深深地埋了下去, 那样子好象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顿时, 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谁拿走了本属于这个花一样年龄的活泼与自信呢?

课后我把她找来, 亲切地和她聊谈。我了解到原来由于父母的贬低、祖父母的冷落以及长期来老师和同学的忽视, 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 不断地否定自己、贬低自己, 认定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她终日生活在这自卑的阴影中, 难怪很难看见她的笑容了。我不禁自责起来, 接班这么久, 竟到今天才发现这文静、听话的小姑娘背负着这样沉重的心理包袱。我和蔼地说:“你知道吗?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 假如你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了, 那怎么让别人瞧得起你呢?其实, 每个人都是各有长处, 也各有短处的, 现在你只看到自己的缺点, 其实你只要用心寻找, 就能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老师就已经发现了好几个, 现在我先不说, 看你自己能不能发现, 老师给你一本小本子, 你把自己的优点记下来, 好吗?”看着她终于露出了笑颜, 我感到对这样容易被遗忘的学生实在应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第二天早晨, 我特意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 夸她上课自觉守纪律, 认真听讲, 从不随便和同学讲话。听着我的表扬, 她文静的脸上上泛起了红晕, 我又接着说:“如果孙洁胆子大一点, 多举手发言的话, 老师相信她表现一定也会很出色。”语文课上, 我留意着她, 她坐得很端正, 听得很专心, 只是小手犹犹豫豫的, 几次举起又放下。我用微笑向她示意, 终于她鼓足了勇气举手了, 我赶紧叫起了她。可没想到她站起来后, 脸一下红了, 结结巴巴的半天说不出话来。同学们发出了哄笑, 她的脸更红了, 低下了头, 一声不吭。我走到她身边说:“孙洁, 老师知道你通过努力找到了答案, 可是你有点害羞, 这样吧, 你悄悄地告诉老师, 再由老师说给大家, 好么?”她点点了头, 小声对我说出了答案, 我立刻兴高采烈地大声说了出来, 并对同学们说:“孙洁同学真聪明, 她说得完全正确, 大家要向她学习, 认真听讲, 认真思考, 就能学懂课文, 学到知识。”同学们哗哗地拍起了手, 我看到孙洁挺起了胸脯, 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神采。

看到她的进步我实在高兴, 课后我对她说:“今天, 老师看到了一个挺出色的孙洁, 你今天的表现一点也不比其他同学差, 对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吗?”她点了点头。我接着说:“现在, 老师给你的‘闪光点簿’上不会是一片空白了吧?继续努力, 你会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越来越多。”

渐渐地, 孙洁变了, 脸上的笑容多了, 与同学的交流也多了, 看着她开心地与同学一起做游戏, 我也舒了口气:“真诚的关爱和积极的鼓励终于使她走出自卑的阴影, 扬起了自信的风帆。”现在, 孙洁已能初步地学会赏识自己、激励自己了, 相信她会较自信地走她以后的人生道路。

篇4:关注学生心理,培养健康学生

关键词:心理健康;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策略

健康是整个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世界卫生组织(WHO)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加大,学生身上寄托着家庭、学校、社会给予许多的厚望,在成长过程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据报道:中国有3000万青少年儿童心理亚健康,约五分之一的孩子有抑郁倾向,自闭、沟通障碍、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情况在青少年身上广泛存在。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完善、健康的心理,培养健康的学生呢?

一、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客观因素

(1)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离异、关系紧张、家庭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正值青春期的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异常和行为异常。(2)学校环境,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例如,校风学风不正、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整,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3)社会环境,社会生活中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不良的社会环境,严重地影响、毒害着学生的心灵。影视剧中黑帮称王称霸的镜头,游戏中的置人于死地的“斗狠”,都在青少年的心灵深处留下不良记录,为他们的模仿提供了鲜活的“榜样”。学生处于青春期,情绪上容易冲动,紧张事件的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等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2.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来看,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亦出现厌学情绪。据统计表明,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中学阶段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部分学生出现的厌学现象,如果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此外,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挫折适应等问题也在严重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二、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是先决条件。教师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教师应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稳定心理素质、崭新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方法,使自己能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家校合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教师和家长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成才极为重要。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很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3.对学生施以“真爱”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作用

爱,是教育的真谛。它能产生育人的正确动机,能产生关心、尊重、信任学生,要适度地严格要求学生的正确行为。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教师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做到心理换位,就能体会学生的苦恼,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只有与学生同乐、同忧、同悲,学生才会感到教师是“自己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这样教育效果就会倍增。爱学生,才能走进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矫正心理偏差。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健康成长。

作为教师,帮助学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多给他们一点关爱,多一点帮助,让学生心中多一份阳光,多一份驱走心灵黑暗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玉洁.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32).

[2]刘春玉.浅谈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 [J].教育与职业,2008(8):127-128.

[3]徐鸣.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N].重庆日报,2000.

[4]达文.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实施[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论文集,1999.

篇5:关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

大一新生踏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那一刻无疑是激动的,可面对偌大的大学校园、陌生的师生员工、复杂的教学楼名称,新生们多少感到有些迷茫。日前西华大学举行的新生家长座谈会上,新生心理健康问题被搬上了桌面。

新生们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和父母,在短暂的时间里要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对新生的心理素质也是一种考验和锻炼。“我的孩子本来就比较恋家,这到了新环境肯定好难适应的,不过还是希望他能独立些,毕竟我不能陪他一辈子”、“孩子一直都盼望着这一天,想着可以脱离我的唠叨了”、“我孩子从初中开始就一直住校,适应方面应该没有问题”,在家长座谈会上,新生家长们纷纷介绍了自己孩子的情况。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与研究中心的专家和老师们给家长们介绍了解新生入学后可能会遇到的心理问题、常见的亲子沟通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西华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与研究中心的老师王慧莹介绍到,统计显示,约90%的大一新生入校后,短期内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不适应感。新生有不适应感属正常现象。另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家庭有着必然联系。在大学期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毋庸置疑。对待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则是“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家长要多了解学生的`发展动态、多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如果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要及时处理,不能不管不顾。

新生进校后,学校将举行面向全校9000余名新生的新生适应及生涯规划等系列讲座,并对部分新生进行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学校还将首次采用网上测评的方式,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测,并将普测情况反馈给各个学院。

篇6: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职部教师吴俊召

心理健康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现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浅谈一下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点看法和思考。

第一,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

我们学校虽然面积不大,但是一定要努力打造小而精的校园文化。一是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显性教育环境,充分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二是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教育环境。学校的文化长廊及宣传橱窗,是学生们“露一手”的舞台;教学楼上的各式宣传标语,是学生们熏陶心灵窗口;教室里的黑板报,是学生们展示风采的基地;走廊上的名人名言,是学生们走近科学的殿堂;绿化带内、垃圾箱前、楼梯口上的温馨提示,是学生们自己的心语„„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温謦的育人环境,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美的陶冶,使他们的心理得到了和谐的发展。在这样的校园里,我们学校提出了 “忠诚、笃学、进取、创新”的校训,并以此作为学校宣传橱窗的主题,每一期橱窗内容的更新,都成了学生们肯定自我,张扬个性,展现魅力的所在。很多的学生都说:动漫学院的氛围真不错,做学院的学生真幸福。

第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以实现教育的人性化。只有心理距离近了,才能让空间距离拉近。为此学校一方面积极开展和谐校园的创建,努力建立新型的师师、师生、生生关系,另一方面又积极开展诸如“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教育活动”等,以提升全体教师都能在新课程背景下“以德修己,以德育人”的自觉性。老师应主动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理解和爱。如果发现学生有不良情绪,一定要及时个别谈心,弄清原因,采取恰当的方法来帮助解决。教师只有成了让学生可以信任和依赖的朋友,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健

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也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吧。

第三,贴近实际开展特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有贴近学生实际,谈论与学生关系密切、学生最想了解的话题,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起到良好的辅导作用。这就要求辅导教师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以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为此在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我多次开展了学生心理调查活动,以较为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现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学生反映的以心理适应问题居多,如学习方面最突出,其次是生活、交友、认识自我问题等。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辅导,效果自然水到渠成。例如我们班里有一个女生腼腆、胆小,老师每次叫她回答问题,她站起来,总是低着头,脸涨得像块红布,说话的声音都打颤。一次主题班会,同学们要演出,我就有意锻炼这个女生的意志,在班上提议让她表演一个节目,她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不行,我不敢”。“试试吧,同学们相信你!”我亲切地鼓励她,最后她迈出了第一步,演表成功了。从此,这个学生变得大胆、开朗起来。

第四,各科教学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中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通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教学活动和学科知识成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在教学内容中寻找,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现在的中职生大多在家里娇生惯养,他们较多地生活在亲情血缘关系中,过多地接受着别人主动的奉献,所以他们很难摆正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为别人着想的意识不强,人际相容性差。同学之间的不和谐使他们产生许多心理问题。遇到问题进行换位思考,是培养学生的爱心,使他们能主动地理解、关心、帮助别人的有效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以商量的口吻,鼓励的语气,启发式的询问,多表扬优点、以极其委婉的方式指出学生的缺点,并鼓励学生改正,就可以避免对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信心,这一点,实际上就是渗透了心理

健康教育。

第五,与家长及时沟通促进学生心灵健康成长。

“关注中职生心理健康”是学校全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的一项新的举措。为此,我利用多种途径重视加强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一些特殊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以便及时了解、跟踪、疏导、把握他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学校提倡“大手牵小手,共同向前走”的理念,努力构建具有“优美的学院环境、和谐的学院氛围、健康的学生心理、积极的学生行为”的学院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家庭与学校相结合,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的内涵。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家长学校培训内容,先后多次邀请心理辅导专业人士向家长传授心理辅导的理念、内容和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联谊活动,走进彼此心灵,共育一代新人。

另外,现在学生难教已是普遍性问题,问题学生数越来越多,班主任教师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苦口婆心疏导教育,教师负担重、责任大,已到了难以承受之地步;加上良好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出现了问题一股脑地责怪教育如何如何失职,学校、教师肩负的精神压力太重太重„„其实在我们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刚刚起步,却遇到了诸多的问题,例如缺乏具备专业知识的教师,缺少应有的指导和培训,几句加强自我学习的口号式话语并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关注师生心理健康,促进心灵成长,任重而道远。

篇7: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两会召开了,电视报纸热切关注,大街小巷人们津津乐道。两会新闻经常看,觉得代表们的发言很务实,是实实在在 的民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国庆在两会发言时说,目前中国约有21.6%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程度不同地存在问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网络、影视等大众传媒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对缺乏辨别力的中小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网络上瘾后引发了青少年的人格障碍。另外,在很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片空白。家长重身体健康和质量发展,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

郭国庆建议,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教育要系统化,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范围,大力普及心理知识,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范围。此外,将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编入计算机教科书,家长也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更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发育。

郭教授之言有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真的有些让人担忧。新闻报道过,一个孩子由于厌烦奶奶管她,拿菜刀杀死了奶奶;一个男孩上网成瘾,姐姐说他,不给说,辱骂姐姐,气的姐姐自杀,而他对姐姐的死却麻木不仁,没有一点感觉。什么少年玩暴力游戏,残忍杀死自己同学,一些孩子孤僻自私等等很多问题,这都说明我们青少年心理上出现了问题。马家爵事件就是一个明证。我虽然工作在农村,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一家一户孩子少,家长都比较娇惯孩子,导致一些孩子遇到一点不如意便气急败坏,出现极端的思想和做法。我们学校一个孩子问奶奶要钱买零食,奶奶没给他,然后就不回家了。老人家找到学校等在大门口,孩子想方设法逃开不见老人。老人家求我们老师劝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看了不忍心,那么大年纪了,头发花白,寒风瑟瑟,等在大门口。孩子,你的心肠就这么硬吗?在学生的作文日记里也看到。一个小女孩,妈妈带她和弟弟到城里走亲戚,妈妈给弟弟买了双运动鞋,给她买了一条裙子,给弟弟买鞋花的钱多了,这个小女孩便认为妈妈偏心,在作文里发狠说,怎么讨厌妈妈,恨妈妈,生下她又不爱她,“恨!很!恨!!”,触目惊心三个恨字。还说等妈妈老了病了不管她随她死了算了等等。看了毛骨悚然,心惊。平时这孩子在班里活泼可爱一派天真烂漫,怎也想不到因这一点点小事竟会有这样憎恨生她养她的妈妈。据了解,她家人十分爱她,一家就两个孩子,疼的像宝一样,零花钱不少,穿的也好,不比别人差啊。孩子,生你养你的母亲竟不如那几十元钱吗?你有没有想过你是姐姐啊?

重身体健康,重智力开发,轻思想教育、轻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应试教育的恶果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片空白,有心理健康教育课本,但几乎没老师上过,而且学校也没专业老师。教科书是摆设。“中小学心理健康培养和教育要系统化”如何系统而又落到实处?实际操作起来估计不容易,不是一日两日能办到的事。“将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编入计算机教科书”,这可行,能立即实现。

篇8: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

研究表明, 个体心理健康与否, 与该个体所处的成长环境, 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比如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学生走向现代化, 走向世界, 走向未来, 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教师精心的培养和教育。因此, 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一个个性问题, 还要考虑心理环境的制约作用, 要全方位、系统化地分析心理健康问题所涉及的各方面。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中不能忽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要找出那些可能产生某些心理障碍的环境因素, 妥善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强调预防性和发展性辅导模式, 遵循人本主义思想, 优化学生成长环境, 给学生潜能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教师成为心理健康保健师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小学阶段,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影响。因此,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每位教师都应该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 增进对学生的了解, 提高解决学生问题的能力, 并注意维护自身的心理和行为健康, 减少日常教学行为对学生的伤害, 杜绝心灵施暴, 并有意识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 而且把这种关心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成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健师。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 不断更新观念, 不断改变教学方式, 尊重学生, 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当教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 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 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教师要成为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教师不仅要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去, 而且还要为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掌握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员和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形成合力, 齐抓共管。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科学引导, 积极开办家长学校, 举办知识讲座。并与家长之间相互及时沟通信息, 交换意见, 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方式, 互相配合, 共同教育, 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体现教育的整体性。

1.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指导家长采取有效的家教方法, 要求家长们对子女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紧密联系实际。与子女交流情感时, 对子女尊重而不迁就, 理解而不溺爱, 民主而不放任, 做到严有度, 爱有法。

2.教师还应该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小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以“评一评、说一说、议一议”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 增强学生对社会不良心理影响的免疫能力,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树立榜样, 陶冶情操

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选入了大量文质优美的优秀篇章, 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 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 忠贞不屈, 抛头颅, 洒热血的民族英雄;有心地善良, 乐于助人, 勤勤恳恳的农民等等, 就要利用班会课多讲一些语文课本或生活中英雄人物的故事, 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 树立在心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他们或是具体、明确, 或是间接、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学生,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心灵得到了净化, 情操得到了陶冶, 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如, 在教学《雷锋的故事》一文时, 先让学生观看电影《雷锋》, 再让学生听听《雷锋之歌》, 让学生通过影片和歌曲初步感知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们对雷锋的赞美和怀念, 并启发学生理解人们为什么如此尊敬和赞美雷锋。课后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雷锋生前事迹的材料, 并举行一个汇报会, 再让学生讨论自己应该怎样学习雷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雷锋关心人, 爱护人, 支持人, 理解人, 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的崇高品格。让学生把这一形象作为榜样牢固树立于心中。

五、开展课外活动, 充实学习任务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只有健康的心理, 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 达到教育的目的:使学生的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学校为了让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应该多开设一些激发兴趣, 增强动脑动手的课程。如学校每周为学生开一节校本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爱选择班级, 有书法、美术、音乐、武术、跳棋、象棋、手工、笛子、英语口语、乒乓球等课, 这些都将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层面, 多渠道、多形式去拓宽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让他们感到有事可做、可学, 有学不完的知识在召唤他们, 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六、加强传统教育, 培养优良品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道德的民族, 而且一直都在继续发扬艰苦朴素, 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期, 只有加强革命传统的教育, 培养学生艰苦朴素、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精神, 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篇9: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心理健康;环境;教师;家庭

正文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素质已成为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目标。但是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同样面临学习竞争、升学压力,他们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往往被我们忽视。而这些心理因素的消极作用恰恰是阻碍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最大隐患。所以,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创设优美校园环境,营造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氛围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古时有“孟母三迁”的典故,由此可见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所以,我们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里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触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优化

目前,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们对学生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而是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学生在课桌上乱写乱画,教师的说教难以见效。于是,我们因势利导,创设课桌文化,采取统一形式,让学生在课桌右上角粘贴纸条,内容为“今天我是不如你,明天我要追上你,后天我要超过你,期中(末)追赶目标为xxx”,这样既消除了乱写乱画现象,又使学生自己创设学习追赶目标,接受自我教育。我们在楼道设置安全警示语、在水房设置节水展板、在学生卫生区设置保洁提示等,处处对学生进行提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既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又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强化教师学习教育,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加强了对教师心理学知识的培训,聘请专家来校讲座,请心理教师日常答疑,共同探讨。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

1.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引导,培养阳光、健康心态的教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交往过程当中,会发生情绪传染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踢猫效应”,任何一方不好的情绪都会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作为教师,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自己的情绪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过去,我任教师时,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在学生面前,都要以积极乐观的形象出现,以良好的心态带动学生。今天,作为校长,我同样以积极、健康、阳光的心态出现在教师、学生身边。但烦恼之事,人皆有之。父母、孩子生病住院,工作不顺心,或遭遇到别人的误解等等,这样的事谁都会遇到,但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我们引导教师绝不能把消极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发泄到学生身上,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2.强化班主任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班主任管理工作中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其一言一行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我们认为,缺乏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不能算优秀教师,作为一名塑造灵魂的工程师,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心理教育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们提出一个心理健康的班主任不但自己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乐于与学生交往,关心学生的成长,有博大的胸怀和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为人正直、坦诚、乐观;为事公正;善于学习、兴趣广泛、知识面广;有较强的进取心和开拓精神。而且要交给学生一把维护心理健康的金钥匙。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教会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培养他们自我排除烦恼、保持健康情绪、避免消极心理、保持积极心理等能力,从而积极主动地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3.学会倾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校曾对学生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寻找同伴的占70%,寻找父母的占10%,寻找老师的占8%,其它占12%。这表明学生碰到麻烦,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为家长、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学生的心灵很难敞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正确地疏导,往往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有损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所以,我们教育引导教师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此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在一次全校教师进行教学工作总结时,英语教师何崴的发言,在老师们当中引起了很大震动,大家深受启发。她所教的班级有一名偏科较为严重的学生,英语考试成绩总在九十分以上,而数学每次测验成绩都超不过十分。班主任找其谈话问其原因时,他说:“数学老师厉害,不会就批评我,上数学课就紧张,会的也不会了。英语老师和气,对我好,上英语课我特别高兴、轻松,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由此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我们以此为契机教育引导教师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我们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家校合作,形成合力

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家庭。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都会直接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更不了解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家长学校,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向家长普及心理教育知识,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学校还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家长信任自己的孩子、赏识孩子、“做好孩子的表率”。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使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心理教育工作,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从而保证了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兴衰。所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意义深远。只要我们教师本着对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感,采取合理有效的疏导方法,不断整合各种力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形成合力,就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蒋奖,《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0

上一篇: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下一篇:八年级学农作文700字